《兰亭集序》的兰亭来龙去脉(精选13篇)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品思想】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在《兰亭集序》中, 王羲之以一种姿态来看待世界和人生, 这就是“俯仰之间”, 如“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俯仰之间”我们感受到了王羲之“飘如游云, 矫若惊龙”的容貌和“江左清真第一”的风神。“俯仰”不仅是王羲之观看山水自然的一种潇洒风姿, 而且反映了其对生命悲喜的态度和超越生死的洒脱, 也饱含着对人类历史长河的感叹。本文从“俯仰”这一姿态来论述《兰亭集序》蕴含的悲乐情感。
一、俯仰之间, 饱览山水之乐
人们在天地之中要很好地存活下去就必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 俯察地、仰观天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原始方式和基本途径。《周易·系辞下》言:“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此俯仰之观体现了古人思维的独特性。汉末魏晋时期, 由于纷乱的政治斗争和残酷的杀戮征战, 许多士人不再对政治抱有希望, 退而在山水自然中逃避黑暗的现实以保全性命, 在隐逸山水和清谈玄学中曲折地寄寓情志。“三玄”即《周易》、《老子》、《庄子》。《周易》把外在的宇宙自然作为人们行事的依托和思想的基础, 由天象推知人事, 形成天人同构、物我感应的观察思维模式。老庄更是把宇宙自然视作心灵栖所和精神家园, 达到天人合一的忘我、无我、大我的天地境界。魏晋时期, 士人逐渐通过“俯仰”赋予天地万物精神观照和审美体验。孙绰《答许询诗》言:“仰观大造, 俯览时物。”王羲之《兰亭诗》:“仰观碧天际, 俯瞰绿水滨。”“俯仰”已成为士人对宇宙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的方式。王羲之出身于显赫的琅琊王氏望族, 但王羲之不热衷于仕途, 起身秘书郎, 后至右军将军、会稽刺史等, 目睹了官场的动荡和黑暗, 又因性情骨鲠, 多受排挤打压, 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 多次有归隐之意。他把政治上的苦闷转化为书法上的至美追求, 在游山玩水中排遣内心的抑郁。
“俯仰”这一动作首先表现在王羲之对山水自然的欣赏。会稽山阴在今绍兴西南, 离城约13千米, 这里层峦叠嶂, 山翠水绿,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 山川自相映发, 使人应接不暇。”顾长康从会稽还云:“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草木朦胧其上, 若云蒸霞蔚。”王羲之诗云:“山阴道上行, 如在镜中游。”在兰亭修禊中王羲之尽情地俯仰天地, 沉醉于兰亭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急湍, 映带左右”。王羲之沐浴在三月暖和的春风中, 远望雄伟俊俏的高山, 近视浓密挺拔的竹林, 身傍清澈急促的溪流, 顿觉身心舒畅。在俯仰观赏中, 游目骋怀, 眼睛饱览山川之美, 思绪尽情飞舞, 达到目极四荒, 心接八方, 神游千里的自由之境。“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所以, 正是俯仰之潇洒自由使王羲之徜徉山水, 尽享天地自然之美, 乐以忘忧、洗涤精神, 真是一件乐事啊。
二、俯仰之间, 感知人生之乐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人来到这个世界不知不觉就度过了一生。俯仰一世, 表明了一种生活态度。人通过不断俯仰来观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积极探察外部世界, 展示生命力量。俯仰一世还是为了更好地审视经营自己的人生。俯仰把外部世界和自己的人生相连接, 成为情感爆发的契合点和扩散点。俯仰这一动作还显示了强烈而短促的时间感, 一世在一抬头一低头之间就恍然而过, 人的一生是多么短促啊。士人朝夕不保生死无常的际遇使之在灰暗、卑屈、痛苦的有限生命中通过各种方式来舒展挤压的人生, 来创设快乐的情境, 来凸显生命的力量。如何度过这短促的一生呢?王羲之列举了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或取诸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 即向内心深处探求精神的清远。这实指清谈之风, 士人沉迷于玄理之中, 每每聚会高谈玄理, 品评人物, 以逸远高清为鉴, 以心斋坐忘来涤除欲求, 达到宠辱不惊无哀乐无我无待之境。《晋书·王羲之传》记:“会稽有佳山水, 名士多居之,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 并筑室东土, 与羲之同好。”这些名士好老庄喜清谈, 王羲之经常与他们一起谈玄论道饮酒赋诗。王羲之《答许询诗》云:“争先非吾事, 静照在忘求。”在清幽寂静中景观玄览, 以领悟宇宙人生的玄妙。另一种是“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即寄情于外物, 放浪形骸, 向外展示不凡的气度。士人不愿受到礼教的束缚, 追求“越名教, 任自然”, 如饮酒醉卧、开怀行散、雪夜访戴、抚琴赴死等, 真性情支配着躯体的行使, 不受理性和规范的约束。这是一种放纵, 更是一种对抗, 士人在用身体的放浪不羁来排斥对抗被政权压制的苦闷, 来疏散不得志的愁郁。王羲之心怀山水而寄情书法, 把内心的郁结通过放浪山水、挥洒笔墨来疏散。山水神韵与书法线条天然合一。前人评:“王羲之书, 如壮士拔剑, 壅水绝流, 头上安点, 如高峰坠石, 作一横画, 如千里阵云, 捺一偃波若风雷震骇, 作一竖画, 如万岁枯藤, 立一倚竿, 若虎卧凤阁, 自上揭竿, 如龙跃天门。”蔡邕称:“书者, 散也。欲书先散怀抱, 任情恣性, 然后书之。”书法成为王羲之寄寓情思的外在媒介, 是其突破形制、神教自然、寄托怀抱的途径。在书法中, 王羲之淋漓挥洒、萧散率性、放情恣肆, 书法成为其另外的一个自由无束的精神场。无论是向内寻求安宁淡远, 还是向外寻求狂放不羁, 都以期达到暂得与己, 快然自足。那么暮春之初、兰亭雅集、群贤毕至、曲水修禊、流觞赋诗、畅叙幽情, 信可乐也。俯仰之间, 显示出生命的精神状态和情志追求。
三、俯仰之间, 感慨生死之悲
俯仰不仅仅是一种舒展洒脱的生命状态, 更反映了一种短暂急促的生命时间。“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快乐是一时的, 生命是短暂的, 在俯仰天地万物之际, 感叹宇宙之博大永恒, 反观自身之渺小短暂。无论怎样的快乐愉悦都不能阻隔岁月的沧桑、时光的流逝、死亡的到来。死是人们想逃脱却无法逃避的生命重点, 人可以抗拒权贵、任性而为, 却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清人袁宏道在《兰亭记》中写道:“羲之兰亭序, 于死生之际, 感叹尤深, 晋人文字, 如此者不可多得。”在写《兰亭集序》时, 王羲之已年过半百, 疾病缠身, 但他敏感清醒地意识到欣喜和自足的短暂。那种“欣与所遇, 快然自足”只是一时, 稍纵即逝。这种快乐会因时光的流逝, 死亡的到来而终止。王羲之由山水自然之乐、悟言寄托之乐转向了生死之悲。
对时间流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已成为魏晋士人的心结。早在《古诗十九首》就出现了对生死无常的感叹:“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人生处一世, 奄忽若飚尘。”“人生天地间, 忽如远行客。”曹操发出“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的感叹, 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处一世, 去若朝露晞。”阮籍《咏怀诗》:“人生若尘露, 天道邈悠悠。”生死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终极问题, 谁也无法逃脱。俯仰之间越是感受到了肉体的短暂, 越是发出痛哉、悲哉这样无奈的哀叹。王羲之意识到“老之将至,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而感慨“死生亦大矣, 其不痛哉”。人所面临的终极问题之一便是生死问题。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人类总想通过各种途径超越死亡, 获得永生。人生只是短短的几十年光阴, 老庄走出了一条精神上的超越之路, 在俯仰之间, 精神弥漫于天地万物, 达到天地与我为一, 万物与我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境, 这种精神上的漫游就使人超越了肉体上的有限和渺小, 从而不再为实际的生命长短而耿耿于怀, 以博大宽广的心胸容纳万物, 以高远清逸的精神遨游天地。王羲之在《兰亭诗》中云:“悠悠大象运, 轮转无停际。”“相与无相与, 形骸自脱落。”所以, 王羲之在痛过之后理性地意识到“修短随化”, 生命的长短就顺其自然, 听任造化吧。
王羲之从人类审美同构的角度, 把个体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待, 由此“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共同的情感, 共同的临文嗟叹, 共同的俯仰感叹, 使古往今来的人们相沟通, 相延续, 肉体虽灭迹, 但精神之流水滚滚而东, 永不停息。那么, 兰亭集序也将永留史册, 超越时代和个体的限制, 成为永远的精神财富。这样, 王羲之就从横向的天地万物到纵向的历史长河, 超越了个体生命, 而走向了永恒的精神不朽。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兰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就把这个《兰亭》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萧翼看见辩才的这个《兰亭》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兰亭》偷走了。
从此,《兰亭》在世界上消失了,《兰亭》被李世民一起,合葬到了他的陵墓--昭陵里了。
了解中国书法,《兰亭序》可以当成一把打开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钥匙。几乎提到书法,就会提到《兰亭序》,“兰亭”也成为文化符号的一种,电脑字库里有“兰亭体”,一提到文雅之事,大都以“兰亭雅集”象征,那么,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的完整故事是怎么样的呢?
《兰亭序》简称《兰亭》,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禊序》、《禊帖》等,是中国书法的头号大神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与孙绰、谢安、郗昙等四十多位名士在会稽山阴(其实就是今天的浙法绍兴)兰亭那个地方集会时,给当时集会时的诗集写的一篇序。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奇特的一个时期,浙江是中国文化的`文化大省,绍兴是更是文人雅集的地方,全国的文化名人几十个,集聚一堂,当时的氛围几厢集合创造出了这样的文化巨作。
据说王大神写《兰亭序》的时候喝了点酒,写完就醉得不行不行的,等到醒了,自己一看写的那幅字,觉得写得不错,于是,又照原文写了近一百个版本,但怎么看,都不如原稿,于是,王大神自己也觉得原稿是宝贝,决定留给子孙掌管。
一代一代传承,到第七代孙智永手里,智永活了近百岁,但他是从小就出家的,没有子孙啊,怎么办,对《兰亭》原稿十分珍视的智永,临死时把书稿交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
辩才也是书痴,对《兰亭》当然珍爱到不能行,害怕遗失,于是在方丈屋里的房梁上凿了一个暗格,暗格里专门用来存放《兰亭》,可见,他比老师智永对原稿的珍爱更厉害,每天放到房梁上,每天取下来赏**,这显然是书痴一枚。
不幸的是,同时代又出现了一位书痴,更加不幸的是,这位书痴还是一皇帝。
是的,这位书痴皇帝就是李世民。这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盖世皇帝,把国家治理到全世界最强之余,还下决心要把书法学好,下旨安排下面的臣子收集魏晋时的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书法的李世民,或重金收购,或下旨强收,总而言之,几乎把所有的王羲之的书法收集到自己手里,就欠一《兰亭序》。
四下访探,李世民判定《兰亭序》在辩才手里,于是下旨把辩才召到皇宫,前几天不说事儿,就是好吃好喝好招待,过了几天,才找了个机会问辩才《兰亭》的下落,辩才知道强抗不过啊,于是说,我老师智永活着的时候,的确在他手里见过,但老师去世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
既然和尚辩才说不在手里,于是就放他回寺。再三推敲,觉得一定是辩才手里,于是,又召进宫,又放,又召进宫,又放,三次之后,辩才始终坚决不松口。
李世民为了兰亭晚上睡不着觉,于是把几个大臣叫到身边说:王羲之的书法,我几乎都学遍了,但是都不如《兰亭》,辩才那个老和尚,那么老了,又不能强抢,大家给想个办法呗。当时的著名宰相房玄龄说:有个叫萧翼的,梁元帝的孙子,才智权谋都有过人之处,让他去,说不定能行。
萧翼于是入朝,听到这个任务马上说,这事可以办,但是皇帝得给我点东西,就是二王的其他书帖借给我二三个,李世民当然同意,于是萧翼改装打扮成一个落魄商人,找了一个黄昏来到辩才的寺院,故意过辩才禅房,辩才上前询问,萧翼说,我本来是北方人,现在来做点蚕种买卖,历观各地寺院,幸遇大师如此如此,于是两人进屋开始大谈文雅之事,其间自然是琴棋书画,诗词歌咏,无所不至,辩才一见萧翼如此才华,顿时引为知音,两人聊通宵不眠。临走时,辩才交待,得空你就来吧。
于是两人不断相见,谈诗论艺,两人情趣相投,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大致半个多月以后,萧翼把自家祖上的梁元帝的《职贡图》拿来给辩才看,由画谈到书法,萧翼于是说,我的祖上都是学二王的书法,我这次出来还带了几幅字,下次拿来给你看。
辩才书痴一个,当然欣然应允。第二天,萧翼果然带了书帖来了,辩才看完之后说,不错,的确是真迹,不过,不是最佳的神品,我这里有一真迹,那才是最妙的书法。萧翼问是啥帖,辩才说是《兰亭序》,萧翼说,你可别说了,经历这么久,《兰亭序》的真迹早就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你这个版本一定是向拓的假的。辩才当然不认,说,这是我老师从他祖上手里继承下来的,谁传谁,流传有绪,怎么可能会有丝毫的含糊,你明天来看吧。 第二天,萧翼到了,辩才从房梁上取下来《兰亭序》真迹,萧翼一见,心中大喜,明知是真迹无异,却假装找了几处毛病,说,这是向拓本,不是真迹,两人争论不已,最终也没定局。
于是,萧翼带来的二王真迹和《兰亭序》真迹都被放在案头,再也没有往梁上暗格里放。其实,此时的辩才已经80多岁的老人了,上高下低并不方便,此后数日,隔三差五,萧翼就来一趟,两人共论二王法书真伪,看门的童子也跟萧翼混得越来越熟。
有一天,辩才大师出外访友,萧翼自己就来到僧房前,跟童子说,我的手帛丢在床上了,你开门让我拿一下,来往很勤,于是童子便不怀疑,萧翼进屋后,取《兰亭序》真迹和自己带来的二王法帖就走。
等到萧翼把密旨告诉当地长官,当地长官下令去召辩才时,辩才还没有回来,听说长官有请,说是御史召见,一见御史,竟然是萧翼,萧翼告知实情,辩才一听就当场昏倒,抢救很久之后,终于醒过来。
萧翼归朝复命,李世民大喜,赏房玄龄,赏萧翼。心里非常恼火辩才,但因为辩才实在年岁太长了,没办法加罪。过了几个月,心里过以不去,又赏辩才财物粮食,辩才收到赏赐之后,自己不用,建了塔封存了起来,大概有一年左右,辩才终因伤心过度,驾鹤西去了。
此后,李世民大爱《兰亭序》,不仅自己十分珍赏学**,又让专门拓书的书法家如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个人,每个人都拓出拓本来,赐给皇子以及王公大臣们。今天看来,这是《兰亭序》的一次超大规模的普及活动,如果不是李世民以皇帝身份推广《兰亭》,是不是有这么大的影响,还真难说。
研习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检测1、2自然段的文言知识(略)。
二、研习第3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理清思路
提问一: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
提问二: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
提问三:作者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
2.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稍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
请按照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
三、研习第4自然段(第三部分)
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议论中包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问题(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2.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 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挑选学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诵
四、合作探究
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2.第4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
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主旨的利器。
六、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一词多义
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临: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
3.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4.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 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七、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八、布置作业
作者首先以极其愉快的笔调记述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那真是人生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真可谓人贤、景美、事雅、情爽。三月的江南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会稽山阴又是风景绝美之地, 有高山峻岭, 有茂密的树林, 有修长的竹子, 有清澈的泉水, 有湍急的小溪;天气又是那么的爽朗, 真是万里晴空, 风和日丽;所做的禊事又是祈福除邪的雅事;与会的客人有老有少, 皆为当地的贤俊, 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音乐的助兴, 但是饮酒作诗却更见风雅乐趣。在这样美好的地方, 碰上如此美好的天气, 遇见这么多高雅的才俊之士, 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洗沐泳歌, 诗酒抒怀, 这是何等的赏心悦目, 怎能不令作者心驰神鹜, 逸情激荡。怎能不敞开心胸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但是接下来作者的情感由乐转痛, 又由痛转悲, 作者由眼前的美景乐事, 忽然乐极生悲, 想到了人的生存状态。静者谈玄说道, 躁者归隐山林, 虽然都能获得短暂的快乐,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变为陈迹, 乐事难再, 美景不永, 不禁痛从心来, 仿佛有一股什么样的神秘力量, 使作者感到压抑, 好端端的美景乐事不去享受, 却又想到了人的死生, 感受到一股痛彻心扉的痛楚, 让人疑惑不解。
最后作者清醒地认识到生就是生, 死就是死;后人看待今人, 也就像今人看待古人一样, 不如趁着生命仍在, 做些该做的事, 想到这里作者产生了一种天地同悲、古今同悲、悲天悯人的情怀, 这种悲不是悲哀, 是对宇宙人生清醒认识后, 佛家所讲的一种大悲。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情感的喜怒无定、大喜大悲、大开大合的表现, 正是魏晋时代狂放不羁的名士风格。
王羲之在青年时代就显得桀骜不驯。一次太尉郗鉴的门生到丞相王导家的子侄当中选女婿, 别的人都举止拘谨, 唯有王羲之泰然自若, 袒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 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结果, 他被郗鉴选中做了女婿。“东床快婿”正出自于此, 可见王羲之的确有名士风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想见朋友戴安道, 乘船行了一晚上, 第二天到了朋友的家门口却没有进去, 又乘船返回了自己家。他对人说本是乘兴而去的, 兴致没了就回来了。“乘兴而行, 兴尽而返”讲的正是此事。王献之的行为在现在看来, 简直就是神经质, 但在当时却是名士风度。
这种怪诞行为也不只是王家父子, 其实早就有之。“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常乘鹿车, 携一壶酒, 使人荷锸而随之, 谓曰:死便埋我”, 阮籍“时率意独驾, 不由径路。连迹所穷, 辄恸哭而反”。
为什么魏晋时代的名士举止会如此反常, 如此怪诞呢?是因为魏晋时代政治极其严酷、社会急剧动荡, “天下名士, 少有全者”, 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嵇康、向秀被司马氏惨杀, 便是例子。统治阶级是嗜杀成性的, 且不说司马氏, 就是富豪石崇, 每次宴请客人, 让美人劝酒, 如果客人喝酒不尽量的, 就杀掉劝酒的美人。一次臣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 (二人皆为王羲之的父辈) , 到石崇家赴宴, 王导不善饮酒, 结果喝得大醉。轮到王敦, 故意不喝酒, 结果有三位美人被杀。事后王导责备王敦, 王敦却说他石崇杀他自家的人与你王导有什么相干!这是何等的血腥!何等的残忍!何等的麻木!何等的冷酷!喝酒娱乐尚且如此, 更何况政治斗争。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当中, 作为想活着的, 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就只能以荒诞反常的名士风度保全自身, 并借以表达对此荒诞社会的强烈不满。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感情的巨大反差, 正是那个高压的社会, 在其心灵中的折射, 而以名士风度的形式向世人做了一次展示。综观全篇, 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 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 喜极而悲, 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 再由激荡而平静, 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参考文献
[1]王锋杰.读《兰亭集序》看魏晋风度[J].考试与招生, 2011 (10) .
[2]李桂林.悠悠兰亭——《兰亭集序》思想内容解读[J].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版) , 2009 (12) .
2、兰亭集序在笔法上也值得后人学习,如果仔细观察此幅书法,会发现在起笔的时候多以尖锋入纸,这样的写法既让整个字充满了活力感,又可以顺势引入下一笔,使前后呈现出紧密相连的气势。
3、《兰亭集序》第三个特点就是章法美。
此幅书法只有324个字,字与字之间并没有相连的笔画,但是前后呼应紧密,使整幅书法成为一个整体,这也是王羲之章法的特别之处。通过前后的呼应关系,笔画顺势舒展,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实属大家手笔。
4、《兰亭集序》第四个特点就是文章美,纵观传世书法,不论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还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是用词深切,是自身真实的情感流露。
而兰亭序也不例外,这幅书法不仅笔法精湛,而且还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文章开头叙述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然后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出了当时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最后由微观到宏观抒发了感慨,用词优美,是一篇发人深省的好文章。
兰亭集序的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兰亭集序》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 环绕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海外闻名,要说中国书法,所有人都会想到《兰亭集序》吧,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是无法复制的艺术品。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但是,人们通常所关注的只是它的书法价值,而不曾关注它的文学价值。《兰亭集序》从文学方面来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其描述了会稽山美丽的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遒劲的书法中阅读此文,兰亭的景色已浮现在眼前。如此美景,当然要有知己陪伴,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天气晴朗,使王羲之心情也很舒畅。便有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快乐。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让读的人也不禁因此而快乐起来了,或许,人们就是因为这优美的文章中,这不拘一格的书法中,传达出来的积极愉快之情所感染了吧?
兰亭集序赏析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就应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己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日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这天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着的好处……因为,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能够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兰亭集序赏析3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乃天下第一行书,其文字亦属天下之第一美文也。品读文中写景、抒情、寓理之与众不同的语言,不难感知其趣味之纯正与高雅脱俗。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就应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己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日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这天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着的好处……因为,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能够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兰亭集序赏析4《兰亭集序》是我国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在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等人到今浙江绍兴兰亭“俢禊”时,会上各人作诗,其为之诗集写的序文。
该序文不仅仅描述了兰亭周围的美丽景色,也描述了王羲之他们聚会时的欢乐之情,而又抒发了对人生生死无常的`感慨,也在隐隐约约间告诉了我们“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进取入世”。
作者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有诗文集十卷,但又兼以擅长书法名世。而他所创作的《兰亭集序》,不仅仅是我国书法界的珍品,也是我国文坛上的杰作。千百年来这序文这书法,为世人所称赞和传诵。
那为何这片序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称赞和传诵呢?由于喜欢,所以深读。略悟。
其序共三段,第一段作者不仅仅描绘了他们在浙江绍兴兰亭“俢禊”时的兰亭聚会的情景,并如其同时也写出了与会者的真实感受。其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亦写出了此次聚会的资料和此行最终的目的,畅叙幽情。
第二段,经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描述。提出并讨论了人生的无常,并不由的发出了无情的感慨。
浅悟,其中提到,人与人的相处,要学会圆滑周旋。因为有的人喜欢和朋友畅谈,无拘无束;而有的人则喜欢把兴趣,寄托在所喜欢的事物上,旷达开朗,也同时无拘无束。虽然他们的取舍点不一样,可是他们都在表达他们自我真实的想法,因高兴而高兴,因满足而满足,这样似乎衰老与他们就毫无半点关系。可是等到他们厌倦这些事情的时候,以往的喜悦倾刻就会成为过去的事情,那么就像“生和死”,这样的大事情,还是会不由的发出感慨的。人生其实真的就是这样无常,那怎能不令人悲痛呢?也同时无意中透露着人生的无奈。
第三段,证明了作者写序的缘由。“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前人的感慨和今人的感慨是这样的如出一辙,能不让人感慨吗?生和死是一样的虚无,长寿和短命一样的荒谬,后代的人看待我们当代的人,也像我们当代的人看待古代的人一样,这可真是可悲呀!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同时也体现了王羲之“进取入世”的人生观。同时也在表达着这样一个相同的观点:身在一个社会,仅有融入这个社会,才能长久。简单一点就是你只能适应这个社会,而不能让这个社会适应你。所以在我们讨论某个问题和观点时,不如先看一下我们此刻的社会,我们身边的情景,然后再根据其,而来决定或确定这个问题或这个观点在此时在此地,应用怎样的方法或怎样的手段来正确合理的解决或判定。这,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吗?
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也没有百分之百的失败,尽力了,进取的融入了这个社会了,成功甚好,失败那又有何妨?
《兰亭集序》,不懂得会说那是王羲之酒后酒酣人兴的成果,而如果能进入字里,那里面却有着怎样的享受着自我,有着怎样应对困难的洒脱,因为那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那奋进的气魄,那奋进的光芒。
那么,我们身在这个社会,你是否已经准备好,让人生也如其一样闪烁。进取入世,并进取的适应社会,并在这光芒的社会中,进取发光发热呢?
那么,你的人生,你的《兰亭集序》,是否也会因你的“进取入世”而焕发耀眼的光芒呢?
那么,不如就让我们进取入世,而从此有一个不悔的人生吧。
兰亭集序赏析5临王羲之《兰亭序》,越临越激奋,越临越感差距甚远,也使我增添了对书法的钟情和爱好,更是信心百倍。这条路很长,也很艰辛,但一定要坚持走下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功一定属于不停临池的书法爱好者。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书法艺术精美,造就了他书法艺术的顶峰,而且文采斐然,感悟颇深,道出了人生箴言,“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两者不能等量齐观,在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应该空谈玄理,坐而论道。兰亭修禊,是绍兴当地的一种风俗,那天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消灾祈福。我们说,福祉所至,有时会有,然而有人得福“快然自得,曾不知老之将至”,“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称这种人为“躁”者;有人得福“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王羲之称“静”者。
这是两种人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当时土大夫阶层崇尚虚无、好空谈、尽情享乐的思想倾向在这里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在《兰亭诗》里王羲之也有同样的表述:“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王羲之的这种言论,与其说是一种人生感悟,不如说是官场之外的另一种情感喷发,构成王羲之对兰亭的拜谒、体恤、敬重、热望,诚了他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这情结,至今牢牢地系在这茂密的竹林间,流淌在这淙淙的清泉里,跨越了千年的执着和不变的传承,人们到此可与之心与心的交流、对接。
在兰亭我感到,无论王羲之的思想精髓,或是书法艺术灵感,都表现了他对绍兴的依偎、眷念、热爱、深情和归属,晶莹、凝重而深刻。我们倘徉在翠竹曲水之中,仰望站在兰亭中的王羲之,看着新买的绢扇上《兰亭集序》字样,足以使人们感到《兰亭集序》留存着一种凝重不朽的思想,一个气势恢弦的生命,温馨关爱的人生以及芬芳的书法艺术,像兰亭那高雅的兰花一样,芳香四溢,愈久弥香。
兰亭集序赏析6《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昭明文选里没有登录,古文观止里却赫然在目,这是很令人不解的地方,而《世说新语》里虽有录入,却比现在的《兰亭集序》少了二百多个字,也留下一个大疑问。所以,在郭沫若先生为此大打笔墨官司之后,我们确实很难在文章内容上作什么评价。
“死生亦大矣”,是对六朝明理的沉痛反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老庄清谈的无情挞伐,这些思想即便是后人附会,我们也可以记到王右军的头上,因为凭右军的性情和作为,是完全可以担当这样的责任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红楼梦里说到贾宝玉, 有一回大伙聚在一块吃酒聊天, 吟诗作词, 很是热闹, 然而散了之后呢, 他便闷闷不乐。曹雪芹当时是这样评述他的:宝玉的性情, 只愿人常聚, 只愿花常开, 待到人散了, 花谢了, 他便生发百般失落、千般感伤。他把林黛玉与之作了比较说:林黛玉则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是这样想的, 人有聚就有散, 聚时欢喜, 到散时岂不冷清, 既冷清, 则生伤感, 所以, 不如倒是不聚的好。不知在座的各位同学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心情体验, 有时我们高兴太浓, 转而便生悲伤, 莫名地感到惆怅。所谓乐极生悲。今天, 我们便来学习这篇叹人生、感世事, 由乐转悲的佳作。 (板书题目)
二、介绍作者
王羲之: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 人称王右军, 出身仕族名门, 早年入仕颇为顺利, 但他生性恬淡, 受魏晋玄学影响很深, 流连于山水, 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为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誉有“书圣”、“行书第一”的美名。
三、解题
序是一种文体, 相当于现在的前言、引言等, 一般写在文章前面, 介绍书的内容、特色、成书过程、写作缘由或目的等。本文也是序, 当时参与兰亭聚会的嘉宾即兴写了许多诗作, 合编成兰亭集, 而由王羲之为此集作序, 介绍此次盛会及其情况, 于是便有了此篇《兰亭集序》。它既是一篇美文, 也是一副绝好的书法作品。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四、背景
见课文注解 (1) (5) 。引申: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阳春三月, 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到青草绿水边嬉游, 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都说“四美皆具, 人生始乐”, 哪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当时王羲之他们的兰亭集会是否也能四美皆具呢, 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盛况。
五、齐读全文
六、讲解1、2段
(1) 借助注释自行梳理意思。
(2) 问:1、2段中作者的心情如何?找出表明其心情的文字。明确:信可乐也。很快乐, 很开心。
(3) 问:有哪些可乐之事?提问数名学生。老师讲解内容、梳理涵意、解疑释难重点字词后, 进行归纳。
渊板书冤渊嘉美乐良总宾景事辰交多代时间尧地点尧事件冤}信可乐也
赏心
有如此多因素, 是不是很令人开心, 大家是不是很向往?
(4) 指导入境朗读。自由读:请大家边读文章1、2段边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语句中呈现的画面, 让自己达到心驰神往的状态, 才算入境。
(5) 指导分层背诵。老师可以指出层次, 让学生读出内容。
老师:总交代句。
学生读: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 (ku伽i) 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 (x佻) 事也。
老师:嘉宾多句
学生读: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老师:美景
学生读: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老师:乐事
学生读:引以为流觞 (sh佟ng) 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老师:良辰句
学生读: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老师:赏心句
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6) 以此思路将一二段背诵。 (给五至八分钟)
(7) 点二至三名同学演绎入境朗诵。合上书朗诵, 朗诵时想象画面, 声情并茂, 入境朗诵, 能配合肢体动作最好。
(8) 全班有感情朗诵 (第一课时结束) 。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朗诵一、二段
二、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一、二段, 我们了解到作者王羲之当时是非常开心快乐的, 当然, 有这么多朋友, 天气这么好, 景色这么美, 吟酒作诗流觞曲水这么有趣, 换成你也开心呀, 是不是?那么作者快乐的心情能否一直保持下去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三、学习第三段
(1) 借助注解梳理第三段涵意, 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老师引导:如果说第一二段是对集会盛事进行一个叙述的话, 第三段则因事生感, 转入议论, 抒发人生的感慨。用一个字来概括其感情可以是———悲 (由学生答出) 。
师:他悲什么呢, 请你用原文回答?提问数名学生。
悲{欣向老于之师所所梳遇欣理寅寅涵所已意之为后既陈倦迹, 进寅行死归生纳亦。大矣渊板书冤
修短随化寅终期于尽
师:用你自己的话来理解一下他为何而悲?提问数名学生。
明确:人的性情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不管你是否欣于所遇, 寿命常短, 人最终要由生入死, 终期于尽。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 因而令人感伤。
四、学习第四段
借助注解梳理全段意思, 概括本段内容。老师梳理意思后, 进行概括。要交待编集的由来和目的, 最终明确编集的旨意。 (符合序的特点)
【小结全文】作者由兰亭集会写起, 极写盛会之乐, 可但凡美景盛事, 极易引起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面对兰亭美景, 作者不禁兴尽悲来, 感慨良多, 抒发了“人生苦短, 终期于尽”的感叹, 并且由己悲人, 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 文简而意深。
【拓展】回顾一下:叹老悲生的古人名句还有哪些?比如, 曹操: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王勃:胜景不常, 胜宴难再。苏轼: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板书
{寅寅一渊1尧2冤叙述盛事乐二渊3冤因事生感袁抒发痛惜之情悲三渊4冤交待编集的旨意
莫相斌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书序的特点,作者及写作背景。
朗读全文,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人生感慨。3 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
讲解+讨论+诵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教学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诵读 【教学设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卢氏职专
莫相斌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5分)1.导语设计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言:“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逸少,因嫁女与焉。2.目标展示
多媒体展示,口述重点。
二、自主学习(10分)1.听朗读录音,给字注音。2.了解作者及背景,序的知识。
王羲之,字___,善书法,有___之称,曾任右军将军,世称____。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以山水为娱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等体皆能。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被誉为天下 卢氏职专
莫相斌
兰亭集序教案
据作者分自序、他序(评价的内容)。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社会名士41人至此修禊。一群名人雅士,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顺水任游,停于谁前,则赋四、五言诗各一首,否则罚酒。据载,王、谢、孙等11人各成诗两首,另有郗昙等15人各成一首,余人诗不成,罚酒三巨觥,共成诗37首,合为《兰亭集》,由王作序325字,以记之。
三、合作探究(15分)
1阅读全文,依据下列结构,分小组讨论,分段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问题一:
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信可乐也,“乐”在何处? 问题二: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卢氏职专
莫相斌
兰亭集序教案
卢氏职专
莫相斌
兰亭集序教案
终期于尽(最终)向之所欣(过去,从前)D.喻之于怀(比喻)其致一也(最后到达的结果)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时总是感叹悲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这才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五 堂清检测(5)
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简介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整体分析
教师:同学们, 《兰亭集序》描写的时间是暮春之初, 现在也差不多时这个时节, 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我们到“师泽园”去, 大家围在一起, 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
(学生一阵欢呼)
来到“师泽园”, 桃花开得正旺, 树木的新叶也开始在转色, 环境是很美的。
教师:同学们, 当时是群贤毕至, 那么我们今天也是群贤毕至, 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我们现在就回到东晋, 去“畅游”一下优美的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我们是山城, 崇山峻岭自不必说了, 我们身处的这个小环境, 也算是“茂林修竹”了。想象一下我们脚下的小石子路就是清流, 我们现在就是列坐在清流边, 在清流上放上酒杯, 当酒杯漂到你的面前, 随手取上一杯, 饮一口美酒, 吟咏几句自己的诗, 那是多么的美妙。
同学们齐读“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别学生能通过在环境中的感染而背诵了, 还有些做出了摇头晃脑的动作, 甚是可爱)
教师:今天天气怎么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学生: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四处看看, 有花, 有草, 有竹, 有树, 是不是感觉到“品类之盛”, 再看看浩瀚的宇宙, 再想象一下周围有不同的小鸟在鸣唱, 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时不是享受到了极大的快乐。
学生去感受和想象。
教师:同学们现在朗诵“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学生带着感情朗诵。
教师:同学们, 我们今天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 穿越时空, 来到兰亭, 感受了诗人们集会时的情景。现在大家自由的去朗诵一下第一段。
学生自由朗诵。 (在朗诵的过程中, 一些同学根据周围的环境, 表现出一种陶醉的神情)
在本堂课要下课的前几分钟, 同学们梳理课文写作的顺序——时间、地点、时间、人物、自然环境。然后按照这个顺序大家背诵课文第一段。
学生背诵课文第一段。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很快的完成了第一段的背诵任务。
下课前布置作业:同学们写一段“师泽园”的风景, 预习第二、三段, 先自己去体会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第一课时完)
课文第二段诗人开始抒发自己的感慨, 第二段的情感学生理解起来还不是很困难, 但是第三段时比较困难的。
教师:有哪位同学来谈谈作者第二、三段抒发了什么情感?
同学回答。 (第二段的情感一些同学是能够理解到作者是在感慨人生短暂, 时间流逝很快, 但是第三段的情感基本上答不上来)
教师:那么我们回到历史中去。给同学们讲一点“魏晋风度”。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 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 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 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 士大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 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 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在生活上不拘礼法, 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 清静无为, 洒脱倜傥, 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其中有一种风度就是:清谈, 也可以说是玄谈。
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建安七子的头把交椅孔融就是死于多嘴, 于是名士转而清谈不涉及时事的老庄哲学。何晏、王弼还以“无”字对宇宙的追问开辟了本体论的哲学天地。但何晏是不该带头吃“五石散”的, 越吃越精神, 越精神越多嘴, 随后竹林七贤接班清谈, 且一齐喝酒, 嵇康还独个儿坚决吃药, 结果被鲁迅先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加夏侯玄在内吃药的三个都被杀, 只喝酒的阮籍混过去了。起初阮籍们是为了避政治而清谈, 那么清谈爱好者发展到晋简文帝后, 清谈反而相当于现代的文凭吃香了。那么什么是清谈呢?他是以三玄为宗:《周易》、《老子》、《庄子》。魏晋真名士, 非于世无涉, 在其放达归隐之际, 心怀家国、人事, 然世道不济, 才无所用, 故多为出世之流。清谈, 一则因其社会, 一则因其情节清逸。所论者, 皆为老庄之言, 志在玄远高洁之境。
能口述作者的相关知识(逸少、书法家、书圣);
2.能给8个加点字注音;
3.能写出“悟、趣”2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
4.能写出“其次、品类、俯仰、怀抱”4个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
5.能写出“所以”、“一”这两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6.能写出“贤”、“少”、“长”、“觞”等8个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和意义;
7.能辨析“之”这一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8.能准确辨析课文中的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
9.课后能完成《讲与练》中练习,并能通过拓展训练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默写(具体默写内容于前一天布置) (5分钟)
二.学生自读、齐读课文,熟悉回顾课文内容。 (5分钟)
生自由读—生齐读—师述—生记
(师述内容:晋穆帝永和九年晚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包括21人所作37首作品。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史上也称《兰亭序》。这篇序文,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并且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其中流露了一些消极思想。本文作为一篇宴游诗序,感情色彩十分浓厚。篇首的叙事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下文引出的感慨、议论,思绪深沉,低回曲折,深而不晦。文笔隽爽流畅,洒脱无拘,情景交融,文简意深,是山水散文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三.学生做《导学案》中的文学常识填空、字音练习。 (4分钟)
操作:生做—集体订正—师强调、补充—生齐读
1.王羲之,字逸少。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因他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代又称他为王右军。
2.给8个加点字注音。
癸(guǐ)丑 会(kuài)稽 修楔(xì) 激湍(tuān)
流觞(shāng) 管弦(xián) 游目骋(chěng)怀 齐彭殇(shāng)
四.学生做《导学案》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练习,3、13、23、33号同学上黑板板演。 (6分钟)
(一)写出“悟”、“趣”这2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 趣通“取”。
(二)写出“其次、品类、俯仰、怀抱”4个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
例句古义今义
列坐其次这个地方居于次一等
俯察品类之盛物品、物类物品的种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形容时间短暂低头、抬头
或取诸怀抱襟怀抱负怀里抱着
(三)一词多义。
1、所以
①所以游目骋怀 (表凭借,用来……) 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表原因)
③录其所述 (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2、一
①其致一也 (一样)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把……看成一样)
(四)写出“贤”、“少”、“长”、“觞”等8个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群贤毕至 形容词作名词,贤士。
2、少长咸集 形容词作名词,年少和年长的人。
3、一觞一咏 名词作动词,喝酒。
4、所以游目骋怀 使动用法,使……放纵,使……奔驰。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6、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五.教师点评,集体订正。 (4分钟)
教师点评错误较多的内容,强调错误率极高的字词。
六.学生做《导学案》中文言虚词练习,1号同学上黑板板演。 (2分钟)
之
①仰观宇宙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②不知老之将至 (主谓间,取独)
③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向往,追求,得到)
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七.教师点评,集体订正。 (6分钟)
回顾“之”的基本用法,提醒学生放入语境中考虑。
1.代词。
(1)可以代人。代人多是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有时也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2)可以代事、代物等。它(们)。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指示代词,表近指。这,此。 如:之二虫又何知?
2.结构助词。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句子变成名词性的短语。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起舒缓语气、和谐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八.学生做《导学案》中文言句式练习,7、17号上黑板板演。 (3分钟)
1、映带左右。 省略句 2、列坐其次。 省略句
3、悟言一室之内。 省略句 4、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
5、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6、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句
7、不能喻之于怀。 状语后置句 8、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定语后置句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判断句
九.教师点评,集体订正。 (3分钟)
教师总结状语后置句的两种情况,学生记录。
(1)介词结构“于……”,放在谓语后做宾补,译时要放在谓语前做状语。
如: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设九宾于廷
(2)介词结构“以……”,放在谓语后做宾补,译时要放在谓语前做状语。
如:申之以孝悌之义/虽董之以严刑
十.课堂小结。 (7分钟)
1. 9号说出“悟、趣”2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
2.19号说出“其次、品类、俯仰、怀抱”4个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
3.29号说出“所以”、“一”这两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4.39号出“贤”、“少”、“长”、“觞”等8个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和意义;
5.8号辨析“之”这一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并说出“之”的其他用法;
6.30号辨析课文中的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并归纳状语后置句的两种情况。
《兰亭集序》课后检测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3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虚诞(dàn) 癸丑(kuí) 万殊(shú) 峻岭(jùn)
B.殇子(shāng) 会稽(jī) 形骸(hái) 会晤(wù)
C.悼念(dǎo) 修禊(xì) 骋怀(chěng) 符契(qì)
D.嗟悼(jiē) 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曲水(qǔ)
答案与解析:B。A项,“癸”应读“guǐ”,“殊”应读“shū”;C项,“悼”应读“dào”;D项,“曲”应读“qū”。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答案与解析:B。A项,修:长。C项,化:自然。D项,喻:明白。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答案与解析:D.思想情趣。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悟言一室之内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与解析:C。A项,“趣”同“取”;B项,“悟”同“晤”;D项,“景”同“影”。
5.下列关于“期”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注定)
B.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希望)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D.秋以为期(约定的佳日)
答案与解析:B。B项,期:满一年。
6.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兰亭集序》的兰亭来龙去脉】推荐阅读:
兰亭集序的古今异义词01-22
解读《兰亭集序》07-23
兰亭集序介绍11-22
《兰亭集序》学案01-17
《兰亭集序》的教学练习题10-27
绍兴兰亭的导游词03-11
兰亭集序课后练习07-17
兰亭集序古文赏析10-02
兰亭集序简短翻译10-03
《兰亭集序》自学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