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2025-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说课稿(推荐12篇)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分饼”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并对它们的概念进行描述性的定义,再让学生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错觉。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真分数,但对于建立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学生在分饼活动中由具体的分数抽象到它们的产生与意义,从内容本身,及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得到一种能力的提高。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该课的学习目标为:

1、通过分一分、拼一拼、剪一剪等活动,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及关系。教学难点:动手操作理解分饼的方法及观察发现分数的特点

二、教具和学具准备

PPT课件、圆形纸片若干、剪刀等。

三、教学设计

针对本节课,我对教学环节做了如下设计:

(一)设问导读环节,主要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我从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截取片段和声音,导入时让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利用课件根据唐僧师徒四人讲故事,引入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分饼”,进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分饼”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熟悉、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给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4张饼平均分3个人。

1、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圆纸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多种思维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去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2、各小组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让小组代表到实物展示台演示)

第一种分法:把一张一张的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每张饼的,共分一张饼的。并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第二种分法:把3张饼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张饼的。也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3、课件演示学生两种分法的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一动,想一想,说一说,在整个活动中感受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学生上台演示不同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大胆发言问题的能力。)

探究二,四个人分9张饼 基本过程与探究一一样

两次分得的结果一样吗?这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得到,虽然两种分法所得分数形式不同,但是他们的大小是一样的,由此得出四分之九等于二又四分之一。(教师领读带分数,规范学生书写)

探究

三、认识真假分数和带分数

我的设计是先给学生一组数据,让他们通过找规律,补充剩下的分数,从而发现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特点。时间宽裕的话,可以让学生进行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相练习。

(三)达标检测和拓展延伸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2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3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找拱形》。这一课是在前面一课研究了拱形的特点之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3、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活动,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拱形承重的特点已基本掌握。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所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说用具:

1、分组准备:(1)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2)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2、教师准备: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实物、课件等。

◆ 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方法,有利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理念: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实物,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 说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教,甚至是满堂的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而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我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并做了课题研究。现在我就《找拱形》这课是如何实施“五自”教学模式的,谈谈我的设计。

(一)激趣设疑,自主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欣赏课件中的圆弧形、圆顶形等建筑物和周围熟悉的物品(如安全帽等)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类似拱形的结构。在此,我引导学生回顾拱形结构承重的特点,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拱形结构。同时板书课题来揭示新课的学习。

这个导入,我用知识铺垫,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学生则回忆知识,引起期待,思考质疑,提出“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吗?”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是讨论研究方法。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虽然,探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實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

讨论之后,我们最终选用了前几课中用过的材料:硬纸条。我在这时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探究活动记录表”。

探究活动记录表

许多同样的拱条可以组合成一个圆顶形。测试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时能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方法

预测能承受的垫圈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二个拱形

三个拱形

更多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随着拱形数量的增多,承受的垫圈数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预测这样的问题。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三是,与上节课《拱形的力量》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三)归纳提炼,自觉巩固

有了方案,又做好了预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成功,有的小组则不会成功,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问题,是对前面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材料数量使用的反思。从某种角度上将,需要部分小组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规划和考虑的更加周密。个人认为,实践中构建思维和构建思维之后再实践,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需要。

合作探究之后,自觉地去整理数据,分析现象,汇报交流,最终获得这样的结论:拱形越多的组合,承重力越大。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反馈矫正,自行提高

有了前面的理论作支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半个乒乓球有多大的承重力?以及对塑料瓶形状的分析,那就轻而易举了。学生通过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放上重物试一试等方法,当堂检测了“圆顶形有拱形承载压力大地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的事实。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学习“球形”的受力特点。

紧接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想到:眼皮、鼻子是拱形的,指甲是拱形的,屁股是拱形的,鸟类等动物的蛋也是拱形的,甚至有孩子会说“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也是由球形的子宫保护着”。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此环节的设计,还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就应该让儿童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来学习科学,通过观察、试验、综合及运用,在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获得对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五)课后延伸,自由发展

前面的“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学生兴致非常高,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讨论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我就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延伸“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建筑物、生物体上有拱形结构?请课后继续收集资料,下节课在一块分享。”

作为探究的延伸,学生绝对有这样的兴致去进行探究。这就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串成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

◆ 说特色: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里一次较为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尤其是对实验有效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思维构建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本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体现在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提供策略支持。

我力求从上课到下课都在真正地全面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在这种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我们教师要切实做个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4

酒泉市东关街第一小学

王娟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囚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囚歌》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编的课文都是以“尊严”为主题。《囚歌》是一首作者叶挺在狱中写成的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4.培养情感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在万般折磨情况下表现出的凛然、大无畏气概。

四、说学生情况:

由于这首诗歌的创作年代距离学生较远,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为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真切感受诗歌的意蕴,领会叶挺将军的精神境界,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叶挺将军的生平资料,并观看了电视连续剧《叶挺将军》的某些片段。在收集资料、观看影视资料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叶挺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为本课学习作了一些必要的铺垫。

五、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在教学时,我以“读”为主轴,以“文”为载体,以图片、声像等多媒体资源为手段,利用情景教学法、谈话引导法、读悟结合法、多媒体解惑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体验、去感悟。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运用了以下学法:收集资料法、合作探究学习法、自由联想法、情感朗读法、品词赏句法、情感体验法、自主选择作业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我预设了六个环节。

(一)课题导入,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同学们,你们看屏幕,这是个什么字?(课件出示“囚”字的演变)谁能说一说“囚”是什么意思?(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有这样一个被囚禁而失去自由的人在牢狱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囚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囚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关于作者叶挺,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叶挺的人物简介和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由“囚”字的演变导入新课,既让学生感受了汉字的形象性、意会性,又学习了生字“囚”,并引出了被囚禁的人——叶挺的介绍,通过先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材料进行交流,然后教师出示幻灯片作补充说明。)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3.教师范读课文。

4.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一起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准读通诗歌,为深入学习诗歌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诗歌,读出思考。

1、刚才我们说到“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起来,让人失去自由。现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一共几次提到“自由”?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诗歌里?把它圈出来。

2、第一个自由(第一节)

(1)谁能来读一读这一节诗歌?请其他同学思考这节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所谓的自由)

(2)这种所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要从狗洞子里爬出。)

(3)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4)怎么牢房中会有“狗”呢?这“狗”指什么人?(“狗” 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用狗来比喻叛徒,表现出作者对叛徒怎样的感情?(极度厌恶和痛恨)那与之相对应的“人”又指什么人?(革命者、真正的人)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敬佩、崇敬)

(7)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目的是什么?(诱惑革命战士投降)引导学生分男女生比较读这两句。

(8)这个时候“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师引读)“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国民党反动派)

“高叫”又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能想象出敌人是怎样的一副嘴脸? 他们阴险恶心地叫什么?(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11)这“爬”是真的爬吗?而是什么意思?假如你就是诱惑革命者的敌人,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自己试一试。

(12)请生读、生评、再读、齐读。(13)连起来再读一读第一节诗歌。

过渡: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是怎样回答的?(师引读:“我渴望自由„„)第二个自由:

(1)在文中第二小节又一次出现了“自由”,你能像学习第一小节一样提出几个问题吗?

(2)学生交流问题,教师引导并确定问题。(这一次的自由是什么意思?叶挺的态度怎样?感受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过渡:所以说,叶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宁死不屈)

那他就失去了自由,但他却得到了什么?(永生)板书:得到永生 用文中的诗句是(我应该在热血和烈火中得到永生!)这句话在文中哪里?(第三节)第三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提出问题。2.小组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3.全班交流讨论的问题及结果。(注意引导学生明白“永生”、“地下的烈火”、“活棺材”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段品读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考和品读中逐步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走近诗人的心灵。)

(四)诵读诗歌,读出情感。

1.就是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叶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地与敌人进行斗争。此时此刻,你想对叶挺将军说什么?(小练笔“叶挺将军,我想对您说......”)

2.那么,你认为革命者的尊严是什么?

3.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叶挺的无限崇敬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诗歌吧。(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化身诗人,大声朗读、背诵,说说革命者的尊严是什么,并以小练笔“叶挺将军,我想对您说......”表达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读、思、写,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潮。)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1.同学们,为了千千万万人的自由,我国有无数的像叶挺将军这样的战士,他们忍受囚禁、甘洒热血。用血肉、生命为代价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老师搜集了陈然同志写的一首《我的自白书》,请你放声朗诵出来。

2.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读读《红岩》和《革命烈士诗抄》等红色经典书籍,进一步感受革命烈士的大无畏精神。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朗诵陈然的《我的自白书》,然后引出当时的渣滓洞监狱里像叶挺这样的革命者还有很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红岩》和《革命烈士诗抄》,让他们的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

(六)布置作业,自主选择。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其中一到两项作业完成。1.有感情地把《囚歌》背诵给父母听。2.收集有关革命烈士的故事与同学分享。3.观看一部革命影片并写下观后感。

板书设计:

失去 —— 自由 囚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5

1、教材地位作用

尝试与猜测这部分内容是《标准》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它从中国古代名题延伸到普遍联系找规律,其中内容广,想法深,理念新是教材的一大特色。《点阵中的规律》看起来似乎对学生很陌生,与其他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如:一年级的找规律填数,二年级的按规律接着画,以及四年级探索图形的规律,都是逐步将数形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进行进一步提升。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在生动的情景中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的意识。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观察、寻找图形的特点,从而探索出点阵中的规律,并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通过活动教学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抽象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增强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中的规律。

4、教学难点: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安排

本节课我运用了活动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找朋友的游戏情境,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组内合作学习,以及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方式,归纳总结出中的规律,充分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学法体现

五年级学生善于动手操作、探究能力较强,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进行综合运用,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粘一粘等形式,体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三部分:设计思路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针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实际,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理性的重组:首先利用常见的五子棋、跳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点阵,再通过生动有趣的找朋友活动,为学生呈现了形似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部分点阵图,让学生发现概括点阵中的规律,从而计算出后面图形点的数量。

其次,为学生演示了点阵的划分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规律,并列出算式,让他们体会到点阵研究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完成练习,最后为学生呈现了生活中的点阵。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一) 课始激趣,兴趣盎然

出示学生熟悉的五子棋、跳棋,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象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点子图在数学中可称之为 点阵,从而引出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 课中参与,兴趣正浓

1、师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点阵图中的部分图形,将其余图形发给小组内的学生,请他们玩找朋友游戏,将手中的图形在黑板上对号入座。(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请小组派代表按点阵中的规律贴图,并说一说想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版数学《点阵中的规律》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版数学《点阵中的规律》说课稿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通过互评将规律补充完整的同时,教师适时引导:想计算每个点阵中有多少个点子该怎么办呢?如果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再多一些,该怎样快速求出点阵中点的个数呢?

4、以正方形点阵为例,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计算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总结的规律抽象成算式。

5、请学生运用发现的这一规律说出第五个正方形点阵有多少点,试着画出图形,并说一说想法。

6、同理,请学生总结出长方形点阵的规律,并列式计算。

7、请学生继续寻找三角形点阵的规律,并写出算式。适时引入划分法,让他们说说三角形点阵有没有其它的划分方法。

8、让学生用划分法将第五个正方形点阵图进行划分,并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情况灵活的出示折线划分法,使学生体会到通过点阵研究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三) 课末设疑,兴趣犹存

1、按下面的方法划分点阵中的.点,并填写算式。

(请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图中的划分可以轻松列出算式。)

2、观察下列图形的规律并填空。[_小 学 教学设 计 网=www.xxjxsj.CN+}

(此题是总复习中练习,让学生寻找规律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观察下图中已有的几个图形,按规律画出一个图形。

(为了使有困难的学生生动地理解图形变化的规律,我采用了不同颜色标出了每次的变化情况。)

第五部分:拓展应用

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了拓展应用,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点阵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它对我有什么帮助?这节课表现的怎样?或者反思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达到思想共享的目的。

(这种开放式的总结,给学生提供了自我感悟、自评与互评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西师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P60-61例1-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三中相关的练习。

教材分析: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课既要学习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还要学生对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教材的重难点:重点是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求循环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难点是判断一个小数是不是循环小数。为什么这是难点呢?因为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定义中“依次重复”和“不断” 二者缺一不可,而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或者说学生容易混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和循环小数三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意识;

3、思想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三、说教法

新课开始,采用游戏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一个分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感受循环小数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初步的知识概念。然后采用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循环小数与有限小数的区别。再采用练习法,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四、说学法

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看书、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观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多种感观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习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首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一位新朋友:循环小数(板书)(请学生一起朗读课题);

2、设问:从朗读中你们想到了些什么?你想在这节课中知道些什么?

其次,新课学习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理解循环小数的特点”

1、动作游戏--了解循环的特点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用手指向自己脸上的部位(眼睛、鼻子、嘴巴;眼睛、鼻子、嘴巴;眼睛、鼻子、嘴巴……)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游戏有什么特点(目的是理解关键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板书)

2、从自然现象中进一步了解循环的特点

师问: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然后是冬季,冬季过了又是新一年的春季……(大屏幕显示让学生观察)师追问:这种现象有什么特点呢?(依次不断出现)

3、揭示循环的意义

象这种春夏秋冬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循环现象,刚才游戏是不是循环现象呢?不是,它只是重复出现。

4、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循环现象

师:在我们生活中象这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还有吗?能举例说明吗?

(日出日落、每周星期数、一年十二个月交替、一天24小时、正常工作的时钟分针每天转24圈……)

5、闭目想象(循环小数)新朋友的样子

师:我们已了解了循环小数的特点,请学生闭目想象(循环小数)新朋友的样子

(二)展示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1、分组计算,感知概念

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每小组一道)大屏幕显示:

10.332÷3=3.444        2.484846÷3=0.828282

3.333÷6=0.5555       3.5554÷2=1.7777

请问学生观察四个算式的商发现了什么?(同桌小声讨论,看谁发现得多)

学生汇报:发现了以下现象:(a、能够除尽;b、商的小数部分重复出现;c、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

②揭示有限小数的概念,小数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③设问:3.444     0.828282    0.5555   1.7777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吗?

2、揭示循环小数的含义

①分组计算,理解循环小数的形成过程

板书:4÷3       73÷22

(请两名学生板演,其余两大组学生比赛,过一会老师说:做好的举手)

a: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看哪一组发现得多。)

b:汇报:引导学生发现以下知识点

除不尽,余数重复出现;小数部分的商重复出现,从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开始,也可能是从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开始;商随余数的重复出现而重复出现。

c:循环小数的普通写法、读法。

②揭示循环小数的意义

a:师:像这样的小数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追问和你们刚才想象的一样吗?

b:引导学生概括什么叫循环小数;

(学生用自己的话告诉同桌什么叫循环小数。)

师:刚才同学们的描述准不准确呢,就请和课本上关于循环小数的定义作比较。

c:理解概念中的重点词语,并加重语气读两遍。

(三)强化训练,促进知识内化。

“教学循环小数的简写法和读法”

1:循环小数的写法、循环节的认识

师:刚才做的两道题的商1.333……中重复出现的“3”和3.31818……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1”和“8”,这些重复出现的数字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循环节。

2、循环小数的简写

1.333……=1.3         3.31818……=3.318

3、循环小数的读法

4、反馈练习:①练习十三第一题

②写出下列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和简便写法

循环小数             循环节          简便写法

1.33……              3              1.3

0.6405405……          405             0.6405

(四)归纳整理,建立概念系统。

“理解循环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关系”

1、揭示无限小数的定义

先设问:1.33……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了,那么这个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多少?(小数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明确无限小数的定义。

2、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下表展示,让学生明了无限小数和循环小数的关系

小数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猎人海力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则民间故事,课文先写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然后写他救了龙王的女儿,龙王赠给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最后写海力布从动物口中得知大山将要崩塌,洪水将要淹没村庄的消息,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他不惜牺牲自己,说出真相,最后写人们得救了,海力布却变成了一块石头。

二、学情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堂重点训练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借助语言训练,初步掌握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能力,继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简要复述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但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复述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有的在复述过程中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简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清楚、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牺”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酬谢、叮嘱、崩塌”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以上三个目标,体现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层层推进的关系,在词中反映句的作用,借句理解词,借词说句,由句成篇。三个目标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四、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民间故事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特点,设计了这堂课。整个课堂,分为四个板块。主要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展开教学。

以问题引导,语言表达为外显标志,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思考,教师不断引导、修正、完善的过程。我通过设置“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运用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

⒉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走进人物心灵。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的方法,来达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情感,积累语言。

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语言背后的情感。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的读,品味文本语言,如: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精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总之,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在复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适当的想象和联想,再复述出来。这样复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吸引人。同时也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救白蛇

得宝石

猎人海力布

听鸟语

善良

热心助人

舍己为人

救乡亲

变石头

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这个板书设计能很好地体现文章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说教学效果。

由于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及通过抓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因此,学生很快把握住了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猎人海力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猎人海力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则民间故事,课文先写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然后写他救了龙王的女儿,龙王赠给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最后写海力布从动物口中得知大山将要崩塌,洪水将要淹没村庄的消息,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他不惜牺牲自己,说出真相,最后写人们得救了,海力布却变成了一块石头。

二、学情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堂重点训练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借助语言训练,初步掌握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能力,继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简要复述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但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复述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有的在复述过程中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简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清楚、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牺”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酬谢、叮嘱、崩塌”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以上三个目标,体现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层层推进的关系,在词中反映句的作用,借句理解词,借词说句,由句成篇。三个目标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四、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民间故事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特点,设计了这堂课。整个课堂,分为四个板块。主要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展开教学。

以问题引导,语言表达为外显标志,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思考,教师不断引导、修正、完善的过程。我通过设置“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运用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

⒉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走进人物心灵。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的方法,来达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情感,积累语言。

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语言背后的情感。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的读,品味文本语言,如: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精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总之,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在复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适当的想象和联想,再复述出来。这样复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吸引人。同时也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救白蛇

得宝石

猎人海力布

听鸟语

善良

热心助人

舍己为人

救乡亲

变石头

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这个板书设计能很好地体现文章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说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8

稿范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8--51页的内容。本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的应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 “比的应用”等后续学习习近平坡架桥。

(二)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三、教学过程:

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是:以“新课程标准理念” 为指导,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探究。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第一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具体实施过程见教学设计。

数学源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为了深化比的意义,接下来我是这样安排的:

(1)比速度。

想一想:要比较马拉松选手和骑车人谁快,比什么呢?汇报交流,老师板书:

40÷2=20(千米)[page]

马拉松运动员真了不起!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的还快。

(2)比价格。

(出示“比价格”情境图)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实际上就是拿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

(3)此时再引导学生小结归纳:从长方形的长与宽,比速度、比价格中引出比的概念。以及教学生认识了比的各部分名称,比的读法和写法。

“知识迁移”是数学上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我是这样处理的:由学生自主探究比与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不能为零”学生就会脱口而出了。

建立模式,寻找规律又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请你思考:如果相除的两个数一个是a,一个b,能模仿上面的等式写出来吗?学生很容易得出:a/b=a÷b=a :b(b≠0)

为了及时反馈学生对比的意义的掌握情况,我安排了课前搜集比,让学生汇报、交流。

(1)我的身高是153厘米,我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厘米 :178厘米。

(2)我有1支钢笔,3支圆珠笔。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1 :3。

(3)我们小组有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2。

„„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举例、归纳一气呵成,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得比较深刻。

第三个环节是“拓展运用,巩固新知”,练习的第四部分是课外延伸。

小知识。(课件)

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区分数学上的比——“相差关系”和“倍比关系”各类比赛中的比只是一种计分形式。

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

四、板书设计说明。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9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文章特点可以用这么一句话的概括:简洁而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而深沉的情感,看似平铺,却不平常。可以说这篇课文是一篇情感教育的文章,教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语文基础层面有所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感层面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体味亲情的力量(本文父子情深),进而通过这种亲情教育达到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学会理解父母。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本课生字、生词。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和语言的佳句。

2.读中感悟并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是如何的了不起;学以致用,能够学会从人物的外貌和语言以及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特点,并能应用到作文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10-2813:29:16)

标签:杂谈分类: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是有效提问。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此及彼,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关爱。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1、以读的方式和创设情境的方式并用,促进学生的感悟。让学生读得能达到“不知是他人之文,乃我之文也”的程度。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那种真挚的父爱。

2.适当的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法

1.让学生做批注式的阅读。把自己喜欢的或者认为好的在自由读的期间做上相应的记号,并且写下自己的感想。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声情并茂地朗读中体味和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深情导入,锁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引导学生由地震一词想到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教师在伤感音乐的伴随下用带有沉重的情感的语言表达出地震给人们带来痛苦,生死离别,流离失所,特别是地震中的父母,护子情深,也一去不复返。(这样导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把握学习本篇课文的一个感情基调,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初步感知,夯实基础,训练概括能力

在这一板块,教师先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要求理解并识记的词语(如地震混乱安顿昔日废墟坚定挖掘绝望爆炸叹息悲痛颤抖拥抱),教师先指导学生认读并理解这些词语,然后让学生用一段话将全文讲了一件怎么样的事概括出来。这样能达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既让学生认识了生字,又初步感知了课文,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老师要这样板书课题。适当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理解“了不起的父子”。

第三板块:品读感悟

这个环节我将着重从课文的重点句段入手,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到父亲和儿子是怎样的了不起。

我将分两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让学生理解父亲的了不起,这将主要从这么几个段落的解读:1-3段特别是第3段,让学生思考:父亲面对儿子被埋废墟的心情是如何的?对于表现父亲的心情的段落,我将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父亲的那种哭天抢地的痛苦和绝望的情绪;接着再从3-5段让学生通过读,理解即使众人都说毫无希望了并绝望的离开了废墟,父亲也没有因此而放弃解救儿子,然后再设问:是什么支撑父亲这样继续下去呢?让学生理解是父亲的承诺和爱,即:“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由此可见父亲的了不起。6-11段让学生通过角色朗读,进而让学生理解,此处的对话是从侧面来反映父亲即使面对废墟可能伤害到自己,也仍旧奋不顾身解救儿子和不论发生什么也要和儿子在一起的那种坚定心情。由此又可见父亲的了不起。12段是重点段落,这是将父亲的坚定和奋不顾身集中描写的段落。通过父亲挖掘时间之久的描写和父亲的外貌描写反映了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即使艰难险阻也毫没有动摇对儿子的承诺,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第二个环节:将让学生理解了不起的儿子。我将从16-23段来教。重点从16段和23段两个段落来教。这两段都是通过对儿子语言的描写来反映儿子的了不起的。16段,着重让学生理解儿子的坚强和勇敢,以及对父亲的信任。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拥有的只有恐惧与危险,但是儿子却心里时刻牢记着父亲的承诺,相信父亲会来解救自己,并鼓励同学坚持着生的希望,可见儿子又是多么的了不起,临危不惧。23段,当新的出口开辟后,儿子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同学,这种时刻为他人着想的精神,难道不能说是儿子的了不起的一方面。

第四板块: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种无微不至的爱。

由此及己,由表及里。让学生谈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教师适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父亲的伟大,而是在教育我们孩子们要学会感恩亲情,让学生学会感恩并理解父亲、母亲,以及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他们这些人都为了我们孩子能幸福、健康成长而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六、说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爱

儿子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9课《创造绿色的生活》,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给生态系统造成的直接影响和破坏,以及给人类社会造成的间接危害。引导学生了解绿色、环保、低碳的作用,并结合生活场景发挥想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科技生活知识和美术造型方法,完成艺术创作,设计并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绿色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学生情况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和美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愿意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阐述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和认识,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绘画材料的运用也比较熟练。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有了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前搜集、整理资料,能对绿色生活的概念有所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的科学知识,并结合造型表现的方法,大胆创作。

2、情感、太度和价值观

认识低碳环保站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创造绿色生活的意思,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积极理念和情感。

四、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感知过程,针对小学五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谈话与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意识;通过适时的评价总结,把学生带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绿色环保的资料。现在各大城市经常出现雾霾,你知道造成雾霾的原因吗? 学生回答

引出课题:创造绿色的生活

(二)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分析各种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观看课件,图片思考谈感受,分组讨论汇报。

1、水质污染、森林被破坏、垃圾污染、食品污染、空气污染、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2、思考哪些因素使环境恶化?。

3、了解绿色生活的含义。学生发表对绿色生活的理解。

4、如何养成绿色生活的习惯?分小组讨论汇报。

5、现代科技是怎样创造绿色生活的?

6、我们能为创造绿色生活做些什么?出示课件:废旧材料小制作;宣传展板节约水资源;制作节约能源小标志;创作环保主题的绘画作品。学生边欣赏边回忆,思考并回答问题。

7、分析以环保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8、学生观察欣赏作品,分析、描述作内容,创意,资料,表现形式主体和背景。

三、艺术实践

1、明确作业要求:用绘画的方法创作一批绿色生活为主题的作品,运用绿色低碳的理念,构思并绘制艺术作品,表现绿色生活。

2、学生互相讨论,表达自己的构思。

四、展示评价

展示各组的实践成果。学生自评,互评,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学会欣赏、善于评价。谈感受,增强对绿色生活的理解和对艺术创作的感受。

五、拓展视野情感延伸

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为绿色生活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创造绿色的生活

绿色——破坏——恶化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11

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

(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

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准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12

(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6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正负数

(一),课本第74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75页“练一练”。

一、说教材:

本专题是在四年级初步认识正负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正数与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负可以互相抵消。教材创设了比赛计分看胜负的情境,而比赛胜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材正是借助这一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在胜负的比较中,学生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得出1和-1抵消,由此得出结果。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正负数,知道了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会读写正负数,为本课的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的抵消,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知识基础。

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表现欲望相对减弱。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同伴交流学习。

2.教学目标

(1)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相互抵消。(2)会求正负数之间的间隔。3.教学重点:

体会负数的意义,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4.教学难点

求正负数之间的间隔。5.教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前置性作业单、课件。

二、说教法: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将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我采用了三段六环的新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为了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设置前置性作业单,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疑难问题再在课堂当中交流解决。

四、说教学过程: 前置性作业设置:

前置性作业我总共设计了三个大题,第一题有5个小题,前3个小题是让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正负数的知识,后2个小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体会理解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第二大题是关于气温和温差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知道负数、0、正数的大小,再计算温差,也就是求正负数的间隔,为突出重点和攻破难点做好铺垫。

第一个环节:先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一上课我以学生熟悉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入手,告诉学生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这个游戏,不过这一次有新的游戏规则,课件出示游戏规则胜一局记作正1分,平一局记作0分,并且让学生演示在什么情况下是平了一局。然后向学生提问,负一局我们该如何计分,学生会说出记作负一分,同时教师利用正负表示相反的意义,引出+1和—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从而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74页试一试上面的内容。

1.看清课本右上角的记分规则。(提醒有的粗心的学生)

2.注重看云朵里面的话,算一算两个班的比赛得分,重点理解正负数的计算方法。3.5分钟后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中及前置性作业中你不理解的问题。我把“看清、注重,重点理解正负数的计算方法。”这几个词语用红色标注,把学生引导到重点内容上来。学生自学过程中,我边巡视边适时提醒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4.合作交流:在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学中及前置性作业中不理解的问题完后,我给学生留有一次质疑的机会,学生把交流以后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例如:有学生提出不会计算温差,我先让能过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方法,这也体现了“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第二个环节:展示交流,适时点拨。5.展示点拨

这个环节我先给学生4分钟时间思考课本74页试一试2道小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找2名学困生上台展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有出错的地方,再指名其他学生更正,讲解正负数抵消的知识,然后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怎样计算正负数之间的间隔?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算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学情检测。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个练习和第二个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并且会计算正负数的间隔。

第四个环节,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我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想借助这个问题来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总结上有提升。

总之,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正负数教学反思

亮点:1.能够利用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借助剪刀、石头、布的小游戏的得分情况知道正负数可以抵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2.学生在解决“检查味精的质量是否合格”这一题时,鼓励并肯定学生不同的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大有好处。

不足:1.在剪刀、石头、布的小游戏的制定规则,花的时间较多;

2.课堂上没有规范的板书;

3.在教学时,我担心课堂上学生出错太多,会造成被动。

实际上,学习的过程是认知的过程,既然是认知的过程,就不该怕有错误。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因为有千差万别的学生,就有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学生说错话,做错题,这是很正常的,这种错误,实际上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就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并挖掘利用这种错误资源。其实,学生的差错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有些知识只靠讲是不行的,有些错误只靠事前的提醒也是不大容易防止的。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

上一篇:好吃的饼干-教学教案下一篇:幼儿园成长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