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化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阿拉伯文化(通用11篇)

阿拉伯文化 篇1

一.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思想和伊斯兰教体系是紧密相连的。阿拉伯伊斯兰不仅限于阿拉伯民族而且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全世界穆斯林的文化成就。其实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水乳交融的一体。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既坚守纯洁的理念,追求崇高的理想,同时又充满包容,体现出开放的胸怀。当代的极端伊斯兰教派绝不代表阿拉伯伊斯兰文明。阿拉伯文化特别是在世界中古时期取得了令世人尊敬的辉煌伟大的成就,就连西方历史学家都对阿拉伯文化表示由衷的敬意。

二.特点

多民族性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除阿拉伯人外,还有波斯人、埃及人、印度人、塔吉克人、突厥人、西班牙人、叙利亚人,等等。各族通过互相接触、相互影响,逐渐融合渗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共同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可以说,阿拉伯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学习创新结合埃及、叙利亚、波斯等地,都是世界文化发达较早的地区。阿拉伯人在征服这些地区后,不仅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且又吸收希腊、印度文化的许多优秀成果,创造了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灵魂

没有7世纪伊斯兰教的诞生,就没有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就不会有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因此就没有阿拉伯文化的问世。伊斯兰教不仅是阿拉伯统一的旗帜,同时也是中古时期阿拉伯社会文化进步的旗帜。

三.历史评价

恩格斯指出:“在罗曼语诸民族那里,一种从阿拉伯那里吸取过来并从新发现的希腊那里得到营养的明快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为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作了准备。“

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亚里士多德的章句的汇编,对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

英国学者罗伯特·布雷福特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如果没有他们,欧洲就不会扮演那么一种超越所有先前进步阶段的角色,“如果不是受阿拉伯文明的影响,在十五世纪,真正的文艺复兴就不可能发生。"

英国学者蒙哥马利·瓦特说:“因为西方抵制伊斯兰教,轻视它的影响,夸大他们所依赖的希腊和罗马的传统,因此今天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纠正这种错误认识和承认我们对于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亏欠。”

美国已故前总统尼克松在《抓住时机》中说:“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的时候,伊斯兰文明正经历着它的黄金时代……几乎所有领域里的关键性进展都是穆斯林在这个时期里取得的…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能眼光看得还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讲阿拉伯语的各国人民,是第三种一神教的创造者,是另外两种一神教的受益者,是与西方分享希腊一罗马文化传统的人民,是在整个中世纪时期高举文明火炬的人物,是对欧洲文艺复兴做出慷慨贡献的人们”。

阿拉伯文化 篇2

关键词:西班牙文学,西班牙文化,阿拉伯文学,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就经常用诗歌了, 而到了阿拔斯王朝 (749-1258) 的时候, 更是达到了巅峰时刻, 根据文献可以看出, 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 伊比利亚-阿拉伯的文学早期作品就已经诞生了。后来定居在了科尔多瓦的著名学者伊本阿卜迪拉比 (860—940) 决定西行, 他曾经编译了一本长达25卷的一部类书叫做《串珠集》, 书中的各个部分本别都是用珍珠的名字来命名的, 同时比喻出整本书连起来好像一条珍贵的项链一般, 这本书的内容是收集了西部阿拉伯的众多地方以及各地的传说文献和各种各样的内容, 这其中包含了社会, 伦理, 甚至涉及到医学, 音乐等等各个方面, 而其中又以一些人们常说的谚语, 和一些趣闻逸事为主要内容, 而其中还有一卷包含了希腊, 印度的一些东方作品也同样的被收录其中, 阿卜迪拉比主要看中这个材料的价值, 对于是否真实可信却不是很在意, 正因如此, 他所产生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学的方面。

一、西班牙文学的创作背景

卡斯蒂利亚地区主要文学语言是卡斯蒂利亚语, 这一事件大约发生在13世纪阿方索十世之后, 西班牙文学开始生成, 一些诗歌, 民谣等等在民间广泛的流传着, 同时由于当时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战争, 所以当时的西班牙文学大多都是针对战争进行描述, 以及一些期盼和对与美好未来的向往, 同时西班牙文学还对当时一些重大的战争以及背景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 通过描写当时的战争情况和人民对于战争所做的一些事情进行描绘, 而同时又衍生出了一种名为古典谣曲的一种风格, 这是西班牙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源头之一, 古典谣曲的形成大多数是一些个民间所传诵的诗句和俚语, 而经过吟唱诗人到处的宣扬和吟唱, 在各个地方渐渐的流传开来, 同时其中的内容丰富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包涵面比较广泛, 但是随着这些民谣的逐渐发展, 同时也衍生出了仇恨的负面影响, 比如说“摩尔谣”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描述大都是对于这个社会的不满和愤恨, 对于人们的讥讽和嘲笑, 而随着时间的经历, 西班牙的各个王国彼此之间的战争发生的更加频繁, 而后在文艺复兴中渐渐地得到了统一, 开始出现了一种名为艺术谣曲的风格, 从而奠定了其在15世纪的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东方的造纸术以及活字印刷术也同时传到了伊比利亚, 西班牙人开始渐渐地找到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开始剥离出一些其他的东西, 找回仅仅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 从而开创了独特风格, 步入了自己的历史发展。

二、谣曲对西班牙文化的影响

“俚谣”一词最早出现在了10世纪末, 最开始时是用拉丁语书写而成的, 它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吟诗人的吟唱一点一点盛行起来, 到了11世纪开始渐渐的流行了起来, 并繁衍出很多其他形式的文体, 在23世纪的初叶, 达到了一个高峰点, 几乎是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人人都爱吟唱这种类型的抒情诗, 而这种诗歌又多是由女子一代代的传承, 到了今天, 流传到了现在的大约还有50多首左右, 而这些诗歌大都受到了一些当时比较盛行的“哈尔恰”风格的影响, 当时还在11、12世纪的安达卢西亚的西班牙犹太一阿拉伯人中间流传, 同时也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 比如彩诗, 等等, 这些也是由“择吉尔”所产生的, 同时受到了“哈尔恰”的一些影响。当犹太人做出这些诗歌时往往其中夹杂着一些拉丁文以及各地方方言, 而这种诗歌, 不管是形式上还是意义上大都是对安达卢西亚阿拉伯诗歌的一种临摹取样, 这种诗歌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变化成了基督教的一种用于赞美的诗歌, 同时学者们经过一系列的考究和发掘, 发现了一些其他地方流传的诗歌乃至于意大利式的“十四行诗”同阿拉伯诗歌均有一定的相似性, 被怀疑都曾经受到过阿拉伯诗歌的影响。

说到西班牙文化就一定要说到谣曲, 这种文化完全是在西班牙土生土长的一种文化, 同时他具有极其独特的风格和顽强的生命力, 到了20世纪, 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进行传唱, 因为作品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现况, 并且文学正处在一种多元化的时期, 内容较为驳杂, 信息量丰富, 给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说服力, 而这其中更是以家喻户晓的《一千零一夜》为主, 即使到了现在也几乎是做到了人人皆知的地步, 这本书汇集了当时阿拉伯的民间故事, 故事的线索比较简单, 讲述女奴陶沃都黛与众多学者在哈伦拉希德的宫廷中举行各种科学知识辩论赛, 最终陶沃都黛取得了胜利。虽然故事本身相当冗长, 但其中包含了许多有趣味的知识, 作者将它转变成一部关于教法学、哲学、医学、音乐、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微型百科全书。这个故事集对西班牙文学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三、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的影响

在13世纪初期, 《玛卡梅集》后来经过犹太人的传播到达了伊比利亚的文化界, 从而它成为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催化剂, 而同时产生的还有以批判为主的摩尔人的人道主义类型的小说, 因此西班牙文化的发展与阿拉伯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于16、17实际的黄金世纪而言这两种文化又作为了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也可以看成是西方文学的一个发展趋势和方向, 同时也是自我领域的一个产生发展方向的确定, 自我生成的标志。

巴罗克艺术产生于当时盛行的文艺复兴, 两者有着相当强烈的对比, 一个主张的是追求原创与变化, 夸张的手法, 而一个则是崇尚自然类型, 整体比较和谐而且简单。这两种类型的艺术风格体现在了当时的几个作家身上, 这些人物和他们各自的作品在西班牙的文学历史乃至于世界历史上都占有着很高的地位, 对于全世界的文学都具有巅峰的意义。当我们探索长达一百多年的文学历程时, 不难发现当文艺复兴的势头渐渐淡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高涨热情远时, 怀疑主义渐渐在资本主义和贵族的心里产生, 金钱的罪恶, 人性的丑陋, 令初期的人性解放开始走向相反的方向。在渐渐发展之下, 西班牙文化以其驳杂、多元化的特点和新的美学角度与创作手法为其展开了一条近乎充满无限可能的地平线。

西班牙的民族文学在15世纪时候达到了一个全面的发展形势, 同时做到了中西方的文化交融, 自此在后来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西班牙完成了统一, 在哥伦布的远航发现了新大陆后, 西班牙文化发展进入了一度的鼎盛时期, 帝国文明进入了胜极的阶段, 而同时在欧洲当时正在处于文艺复兴的爆发阶段, 东方文化对于它们起到了催化的作用。16、17世纪西班牙文化达到了辉煌, 大批的文学家、艺术家开始不断地涌现, 而这个时期则是被称作是“黄金世纪”, 西班牙的文学和文化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文学家们认为, 这是由于东方文化的催生, 以及犹太人、阿拉伯人各种各样的影响所产生的, 而这其中更要数哈里里的著作《玛卡梅集》影响最大。西班牙文的原著作品《唐吉诃德》, 出自于“现代小说之父”塞万提斯笔下, 以阿拉伯故事为创作背景, 作品中的曲折情节与奇幻故事, 都与风靡流行的《一千零一夜》有着惊人的相似, 这足以证明阿拉伯文学在西班牙文化中的地位。除此之外, 在当时众多的西班牙文学作品中, 都少不了阿拉伯文化的身影, 这也足以说明阿拉伯文化对于西班牙文化所造成的影响是相当深厚的。

结束语:总的来说在西班牙近8个世纪的文化发展中都有着阿拉伯文化掺杂在其中, 对西班牙文化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如果没有阿拉伯文化的掺入, 西班牙文学的“黄金世纪”是很难到来的。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日后多种多样的文体和小说诗歌产生巨大影响, 对于整个欧洲的文化, 乃至于整个世界的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众议.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陈众议.“变形珍珠”——巴罗克与17世纪西班牙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 2005.

文明中的阿拉伯文化 篇3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指出未来世界的格局由几种主要文明组成,它们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碰撞会给世界带来相应的变化,在这其中,也包括阿拉伯文化。近年来,人们对阿拉伯文化有些误解,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阿拉伯文化值得探讨。

很多时候,人们误将阿拉伯文化等同于伊斯兰文化。尽管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有巨大的相似性,尽管阿拉伯人也大都信仰伊斯兰教,但两者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阿拉伯文化是指阿拉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生活和生产形态、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道德风俗、制度文化等的综合体系,而伊斯兰文化不仅局限于阿拉伯民族,而是全世界范圍内穆斯林文化的总体成就与概况。也就是说,阿拉伯文化是地域概念,伊斯兰文化是宗教概念,虽然二者有很多相似的文化事项和组成部分,但二者本质仍是不同的。

回顾世界史,其实,阿拉伯人十分重视对真理和智慧的探索。他们强调求知精神,而正是因为他们热爱学习,努力进取,才促就了文化的繁荣发展。阿拉伯人在中世纪建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在公元8世纪到12世纪之间达到繁荣顶峰,阿拉伯人建立的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出现了多个文化中心,并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12世纪时阿拉伯文化已经十分繁荣并成熟,在数学、天文学、地理、物理、医学、史学、文学、艺术乃至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还是“文明的荒漠”。

阿拉伯人在传承西方文化成果和促进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中世纪阿拉伯人展开了翻译运动,涉及范围很广,翻译了波斯经典,并借鉴波斯文化的经验来进行制度文明建设;将一些来自印度和中国的典籍传播到西方,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交流;更重要的是翻译并保存了古希腊、古罗马典籍;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方面最大的成就是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科技的进步和打破封建牢笼的步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阿拉伯人也保存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成果。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整个西欧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许多古代文化典籍遭到破坏和流失,其中一些经典经由拜占庭帝国进入阿拉伯,阿拉伯人对这些经典进行编译、整理和研究,正是通过这种创造性劳动,许多古希腊和古罗马典籍得以保存,为西方世界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阿拉伯文化强调和谐,在人际关系方面,重视道德规范的作用,认为人类同源共祖,理应和谐友好,尤其是穆斯林之间更应该建立兄弟般的友情,应该相互帮助,相互扶持。阿拉伯文化还特别重视社会秩序,强调社会秩序。在家庭关系中,注重长辈的权威和力量,重视对家长的服从;在社会关系中,强调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在家庭中,强调儿女要孝敬尊重父母,不能随意忤逆父母之意,而家长要善待子女和亲属,怜恤邻人,宽容对待奴仆。在社会交往中,官员必须坚持原则,守信克制,而不是玩弄政治权术,违背政治道德,下级应该服从上级,同时上级也要尊重下级。这种观念被《古兰经》教义升华为穆斯林必须遵从的准则,以宗教的力量来加强社会的和谐。《古兰经》对于穆斯林应该遵守的准则规定的非常详细,大到治国方略,小到为人处世的准则都有相应的规定,伊斯兰教本质上是要求人们成为遵纪守法的“良人”,并且通过道德准则和社会规则来约束人的行为,建立和谐社会。

阿拉伯人还擅长将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阿拉伯帝国在建立过程中,征服了希腊、埃及、波斯等古代文明较发达的地区,而在征服过程中,阿拉伯人并未摧毁当地先进文化,而是加以学习和吸收,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文化。

阿拉伯风俗礼仪习惯 篇4

沙特“麦加”有声誉,伊斯兰教发祥地;宗教信仰教规严,注重祭典和禁忌;

禁止饮酒忌偶象,法定不准政象棋;左手府为不干净,照像千万别随意;

国民一般很耿直,大方热情重礼仪。

生活细节特点

阿拉伯寓言故事《国王》 篇5

萨迪克王国的老百姓把王宫围得水泄不通,高呼要造国王的反。国王一手拿王冠,一手握权杖,迈步走下王宫的石阶。陛下的出现镇住了群众,四周鸦雀无声。国王站在群众面前说道:“朋友们,这两件东西已不属于我了,现在我把王冠和权杖交给你们,我应是你们中的一份子。我只是一个人,但作为一个人,我将和你们一起工作。这样,我们的运气会更好。已经没有必要再有国王了,所以,一起到田野里,到葡萄园去,手拉手地劳动吧。你们现在只需告诉我该去哪块地,哪个葡萄园。你们现在人人都是国王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周围一片寂静,因为原来被他们看作是不满的根源的国王,如今,向人民交出了王冠和权杖,成为百姓的一份子了。

众人各自散去,国王随着一个人走进了一块田地。

可是没有了国王的萨迪克王国情况并没有好转,全国依然弥漫着一片不满的气氛。人们在集市上叫嚷他们要人管理,要一个国王来统治,老老少少异口同声他说:“我们一定要有我们的国王。”

大家开始找国王,发现他在地里劳动。百姓把他送回宝座,戴上他的王冠,交上他的权仗,说:“现在,用力量和正义管理我们吧。”

国王说:“我一定会以力量统治你们。愿天上地下的众神扶助我以正义进行管理。”

这时人们纷纷到他面前说起有个男爵为人不义,众人在他眼里不过是农奴而已。国王马上把男爵叫到跟前,说道:“在上帝的天秤上,每个人生命的份量都是相等的。因为你丝毫不懂如何去衡量在你田地里、葡萄园里的劳动者的生命价值,你被驱逐了,你必须永远离开这个王国。”

第二天,又有一伙人来见国王,说起山后一个女伯爵的刻毒行为,她如何地把人们带进贫穷痛苦的境地。女伯爵立刻被带进宫庭,国王也判她驱逐出境,说:“在田里耕作,在葡萄园里劳动的人,远比吃他们做的面包,喝他们酿制的美酒的我们,高贵得多。因为你不懂这些,你必须离开这块土地,远远离开这个王国。”

于是又来了一些男人和妇女,诉说主教让他们搬运石块,开山劈石,修筑教堂,但报酬却分文不给。大家都知道主教的保险柜里囤满了黄金白银,而老百姓却整天饿着肚子。

国王召来主教。王教一到,国王对他说:“你胸前佩带的十字架,其意义应当是给生命以生命。可是你却从生命夺取生命,从不给予。所以,你必经离开这个王国,永不归来。”

就这样每个满月日,男男女女一起到国王跟前,告诉他身受的苦。于是每个月圆日总有几个压迫者被驱逐出境。

萨迪克的`百姓们都高兴起来,满怀喜悦。

一天,老老少少又围住了国王的高塔要觐见他。国王一手拿王冠,一手执权杖下来了。

他对他们说:“现在你还要我怎么样?瞧,你们让我拿的东西我可以归还给你们。”

众人喊道:“不,不!你是我们真正的国王。你清除了土地上的毒蛇,打跑了恶狼。我们来向你唱赞歌。王冠是你尊严的象征,权杖是你荣誉的化身。”

国王说道:“不是我,决不是我。你们才是国王。当你们认为我软弱无能,暴虐无道,你们便都软弱了,成为无政府状态了。现在在你们的意志下国运亨通,我只是你们全体民众头脑中的一种思想,我的存在无助于你们的行动,世上本无统治者,只有被统治者去统治他们自己。

国王拿着王冠和权杖走进塔身,老老少少们也个个满足地各自回家。

模拟联合国大会阿拉伯 篇6

议题:青少年出行与碳排放量

沙特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高原属地中海气候,其他地区属亚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可达50℃以上;冬季气候温和。年平均降雨不超过200毫米。全境大部为高原。西部红海沿岸为狭长平原,以东为赛拉特山。山地以东地势逐渐下降,直至东部平原。沙漠广布,其北部有大内夫得沙漠,南部有鲁卜哈利沙漠。有金、银、铜、铁、铝土、磷等矿藏。东部波斯湾沿岸陆上与近海的石油和天然气藏量极丰富。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环境问题,因为气候变暖影响到自然和人类生存的环境。但是气候变化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它反映了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气候变暖。人类活动主要还是发展,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是人类为了生活生产发展所造成的,是在发展过程产生的气候变化问题。所以气候变化问题归根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从1750年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持续增加。应该说现在的发达国家是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过去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是无约束的发展,排放温室气体。像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寿命是50年—200年。所以导致当今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也就是过去发达国家在200年前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当今全球气候变暖。

阿拉伯是个发达国家除了努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沙特还参与了国际间的碳交易并批准了《京都议定书》。虽然如此,沙特仍在该协议书的某些内容上与各国发生争议。比如,沙特认为欧盟推行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单方面行为,严重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所以,沙特抗议碳排放税的征收行为,成为继中国及美国以后下令禁止国有航空公司加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国家。

众所周知,石油产业是沙特的支柱产业。对于环保问题我方会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但联合国若因此大规模阻碍沙特的石油出口,阻塞石油市场发展损害本国利益,我方不能认同。

在减排的全球合作与碳交易的全球推广问题上,沙特希望各国能努力制定一个符合大多数国家利益的新的低碳减排规则,鼓励发达国家和经济状况良好的发展中国家向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节能减排的资金援助。虽然沙特仍为发展中国家,但由于沙特在石油出口方面的利润较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沙特愿意给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相应的帮助、。为了使剂量多的国家在碳排放问题上达成共识,沙特有以下几点建议:

1、根据《公约》规定,发达国家为缔约方,应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支付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所需增加的费用,并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进和方便有关技术转让的进行;

2、由于许多国家认为,京都议定书中到2050年之前把气温的升幅减少0.02℃至0.28℃的目标设定过低,根本不足以应对未来的严重危机。因此,各国应制定合适的碳排放标准和目标;

3、沙特是OPEC的温和派领导者,一向主张油价不宜过度上涨以免影响世界经济从而影响OPEC长期的石油收入。因此沙特认为,减少石油消费防止全球变暖不切实际,没有必要以减少石油消费为代价,而通过新技术和增加石油使用效率防止全球变暖才是明智选择。各国应该加紧新技术的开发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鼓励风力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阿拉伯文化 篇7

关键词:阿拉善,民歌,自然文化,人文文化

阿拉善是一个富饶辽阔的地方。很多人没去过阿拉善,不了解阿拉善,甚至不知道阿拉善,阿拉善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一个美丽、神秘的城市,有中国秘境之称。阿拉善自然风景优美,有辽阔的戈壁滩、浩瀚的金色沙漠、巍巍贺兰山及如梦如诗般的胡杨林,阿拉善物产丰富,有着中国三分之二的骆驼保有量,素有“驼乡”之称;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戈壁奇石,中国四大奇石有三块就产自阿拉善。沙漠腹地盛产肉苁蓉,药效甚佳,素有“沙漠人参”之称。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尤其是蒙古族,勤劳朴实,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希望。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长时间以来形成阿拉善独有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阿拉善民歌。阿拉善人民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与本地自然共生的独特自然文化和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人文文化。

一、阿拉善的自然文化特征

阿拉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 阿拉善民歌的历史起源要追溯到17世纪,甚至更早。当时和硕特与土尔扈特将自己游牧定居地新疆、青海及在伏尔加河流域东归之前传唱的歌曲带到了阿拉善。他们定居阿拉善、额济纳后又产生了一些民间歌曲。这便是阿拉善民歌的主要来源。 由于当时阿拉善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人民生活生产都依赖于草原的馈赠,人们创作歌曲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草原的影响, 词曲之中深深地烙印着草原的味道。阿拉善民歌的自然文化特色鲜明,主要有赞美自然、感谢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一 )赞美自然

阿拉善有个别称叫苍天般的阿拉善,自然景色美不胜收。自然中的草原、山川、河流、牛羊、树木等自然的馈赠,是阿拉善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自然的馈赠不仅满足当地人民的物质需求,秀丽的景色还愉悦人们的精神。对于美丽的自然景色, 阿拉善人民从不吝惜所有优美文字与旋律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如歌曲《美丽的额济纳》中有“浩瀚戈壁有宝藏,胡杨红柳是天然牧场”;《欢庆那达慕》中有“天上飘着白云朵朵,像吉祥的哈达飞落大漠”。《请到阿拉善故乡来》中的“阳春三月戴胜唱,大地复苏欢牛羊,请到我们阿拉善来,民歌一曲更嘹亮,盛夏三月火太阳,松柏林中多清凉,请到我们贺兰山来,景色如画胜天堂,金秋三月好时光,天高月明精神爽,请到我们的额济纳来,胡杨千里情意长,隆冬三月驼铃响,雪落北国换新装,请到我们戈壁滩来,放开驼缰赛一趟”,无不表现阿拉善人民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在那个精神娱乐匮乏的时代,人们无法排解自己的情怀,在枯燥乏味的游牧生活中,人民发现阿拉善的自然之美, 所以用优美的文字和动听的旋律赞美阿拉善的美丽景色,不仅愉悦自己的身心,还给阿拉善的自然美景赋予人文情怀,阿拉善人民寄情于自然美景,给自己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

(二 )感谢自然

阿拉善民歌中对自然的感谢是非常多的。在以游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时代,阿拉善人民的生活主要靠自然的馈赠,所有这里的人们对朝夕相处的草原、山川、河流、牛羊、树木等产生无限感激之情。如《野地里的柳条》中的“依赖我们的草原,我们多么幸福,依靠我们的草原,我们多么幸福”,这两句看似简单朴素的歌词其中饱含了太多对草原的感激之情。阿拉善人民对马的感情是很深的, 马是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通常游牧民族会把马当成家庭的一员,如《黑骏马》中所唱的“平坦的草地,养育我们的亲爱的母亲,马群能够饮食,茂盛的草地,养育我们的亲爱的父亲”。阿拉善独有的自然条件让每一个阿拉善人都有一种骄傲的归属感, 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故乡,更是心灵上的故乡,像《土尔扈特故乡》中唱的“高高耸立的山岭中,七色的小鸟在鸣唱,养育我的土尔扈特故乡,朝思暮想在心中,绵绵起伏的山岭中,烟雨蒙蒙在视野,迷茫在远方的土尔扈特故乡,魂牵梦绕在心中”,表现出阿拉善人民对故乡深沉的依恋与热爱。他们感谢自然的馈赠,对这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产生深深的归属感。

(三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如今后工业时代, 我们开始认识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从原始崇拜、惧怕自然,到工业时代的人定胜天,我们经历太多挫折,才开始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得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永恒。阿拉善民歌中有很多歌曲唱出阿拉善人民早期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观点, 就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如《苍天般的阿拉善》中描绘的“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神秘的梦幻在天边,阿爸的身影若隐若现”和“浩瀚的金色沙漠,驼铃伴我回到童年,耳边又响起摇篮曲,阿妈的声音忽近忽远”。这种景象不就是人和自然相处的美好画面么? 美丽的海市蜃楼,金色的巴丹吉林沙漠,悦耳的驼铃,美好的童年,此番景色,怎不让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美丽的杭盖山》中的“宽广美丽的杭盖山,盛开着红黄色的花朵,长满在水边凉爽的森林中,生长着枝繁叶茂的檀香”,描绘了杭盖山盛开的红黄色花朵和枝繁叶茂的檀香,相比于如今自然景色大多遭到破坏,阿拉善民歌中传唱的人和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更是弥足珍贵。

阿拉善民歌中的地域特色的人文特征是阿拉善民歌的重要特点。从东归英雄归来定居到阿拉善以来,他们与阿拉善融合, 蒙古族人民的豪放粗犷和阿拉善独特的地域特色赋予阿拉善民歌鲜明的人文特征。阿拉善民歌的人文特征主要有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拜。

(四 )思念亲人和故乡

思念是人类历史经久不衰的话题,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歌曲传唱思念亲人和故乡,阿拉善民歌也不例外,但阿拉善民歌有自己独有的思念特色,阿拉善地处戈壁荒漠,尤其秋天多凄凉悲伤之感,给人感觉大漠无情、天高地远,令人深思怅惘,孤独寂寞感情油然而生。唐代就有大诗人王维著名的边塞诗《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千古绝唱 ,描绘的就是阿拉善额济纳的景色,所以,阿拉善民歌中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多苍凉悲壮、辽阔深远,感染力极强。如《故乡情思》中唱的“茫茫的远方有一种思念,那是我白发苍苍的母亲,默默的心中有一份牵挂,那是我梦中萦回的故乡,孤独的游子盼望着归去,淡淡的忧伤掠过心头,富饶美丽的巴音敖包,耸立祖先的风水宝地, 四座响沙起伏的瀚海, 热情地展开吉祥哈达,孤独的游子盼望着归去,晶莹的泪水淋湿了衣袖,涓涓流淌的九泉圣水,蜿蜒在大地辽阔的怀抱,烟雨蒙蒙的乌素图原野,神奇的秘境遍地是宝藏,孤独的游子盼望着归去,条条长路牵连着故乡”。在《母爱苍生》中,就表现了对母爱的深深赞美与怀念,比如:“太阳不只是天空的明灯,她是宇宙不灭的火神,养育你我的大地摇篮,是那白发苍苍的母亲,月亮不只是夜晚的微笑,她是苍天永恒的歌谣,怜我疼我的生命之旅,是那母爱呵护的怀抱,星星不只是黑暗的克星,她是苍生永远的眼睛。”阿拉善民歌中对亲人与家乡的怀念是真实的、深沉的、感人的,区别于其他民歌,更容易让人沉静下来,思考来时的路,让人沉醉其中。

二、阿拉善民歌中包含阿拉善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

阿拉善地处戈壁沙漠地区,人迹罕至,是名副其实的人间秘境,勤劳勇敢的阿拉善人民在这里安家落户,创造自己的美好家园,他们依靠阿拉善,热爱阿拉善,对阿拉善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无限喜爱之情, 阿拉善民歌中另一种人文特色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如《请到阿拉善故乡来》中唱的“阳春三月戴胜唱,大地复苏欢牛羊,请到我们阿拉善来,民歌一曲更嘹亮,盛夏三月火太阳,松柏林中多清凉,请到我们贺兰山来,景色如画胜天堂,金秋三月好时光,天高月明精神爽,请到我们的额济纳来,胡杨千里情意长,隆冬三月驼铃响,雪落北国换新装,请到我们戈壁滩来,放开驼缰赛一趟”。此曲用清新欢快的语言欢迎远方客人来到阿拉善,描绘阿拉善独特而美好的一面,给人憧憬向往之情, 充分体现阿拉善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现代民歌中多添加了流行音乐元素表现阿拉善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如《多彩的阿拉善》中唱的“你的曲线如此柔美,色彩是如此明艳,你的气势如此恢弘,神情是如此眷恋,你用忠诚驻守北疆,用美丽飘洒高原,这就是多彩的阿拉善,多彩的阿拉善,阿拉善哟阿拉善,多彩的阿拉善,阿拉善哟阿拉善,多彩的阿拉善,你是我追寻的梦境,铭刻的记忆,你是我深情的色彩 ,骄傲的光 环 ,你用宽广 点燃生命 ,你用执著 畅想明天,这就是多彩的阿拉善,多彩的阿拉善,阿拉善哟阿拉善,多彩的阿拉善”。此曲如此多的重复,更渲染浓厚热爱气息,表现当代阿拉善人民对阿拉善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的无限骄傲与热爱。

阿拉善民歌中的另一个人文特征是对英雄的崇拜。蒙古族自古以来就英雄辈出, 所以英雄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雄对蒙古人民而言是精神支柱,不仅是古代,即使是当代,蒙古族也是非常崇拜英雄的。所以蒙古族人民对于英雄的崇拜是一脉相承的,民歌中赞美英雄的民歌更流行。蒙古民族自古以游牧生活为主,每家每户、每个部落不能永久地在一起生活,他们经常为寻找牧场而分离,所以增进民族团结显得尤为重要,民歌中蒙古族共同的英雄形象,加之合适的乐曲,往往能深刻地鼓舞民心,增强民族团聚力。使这个分散的游牧民族有共同信仰,而使这个民族能长久地生存下去。阿拉善民歌中的英雄形象往往是高大伟岸的, 每一个都是驰骋沙场的战士,如《江格尔赞》中有“在那远古的时期,当茫茫的香海还是一汪海子的时候,塔海卓拉可汗的后裔,唐苏克本巴可汗的孙子,乌宗阿拉德尔可汗的儿子,一代英雄豪杰江格尔,诞生在西域本巴圣地,说起他手下的将士,共有十二名英雄好汉,这十二位英雄好汉,一个个身怀绝技,所向无敌,驰骋沙场,勇猛杀敌,跟随江格尔保卫家园,立下了汗马功劳,留下了千古威名,谱写了江格尔不朽的传奇”。这是典型的对英雄好汉的赞美之词,从词中可以看出,英雄不仅是用来赞美的,还是心灵的依靠。英雄就像天上的太阳,有了英雄,就有了光明。阿拉善民歌中的英雄在当地人民看来都是真实存在的, 每每响起英雄的赞歌,就能感受到英雄就在身边,英雄永远保护着他们。

《恩德三圣》中有“供奉着恩德三圣的您啊 ,享受荣华富贵的您啊,十五的月亮般明亮的您啊,洞悉一切事理的你啊,六扇门里有席位的您啊,带回道格欣公主的您啊,守着金印和江山的您啊,威名盛传四方的您啊,稳坐虎皮座上的您啊,头戴金顶花翎的您啊, 骑着星斑骏马的您啊, 才识风度出众的您啊,金色的衙门里稳坐的您啊,在朝廷里有席位的您啊,理藩院里轮值的您啊,明察一切事理的您啊”。对英雄的崇拜导致神化英雄,在蒙古族人看来也不为过。不仅是蒙古族,还包括其他民族,神化英雄是很常见的。反映我们对英雄人物操守的崇拜,神化一个人物,就是树立一个标杆,给我们创造一个模范,以后有什么事情,就要参考模范的行为,对统一民族思想是大有用处的。民歌以艺术形式传播精神模范的形式,比书面或者口头传播更容易让人接受、让人喜爱。阿拉善英雄民歌对整个蒙古族人的团结是有很大作用的。英雄是阿拉善民歌中一个重要的人文特征。

三、结语

阿拉伯咖啡 篇8

阿拉伯咖啡流行于中东、北非和中欧地区。跟其他咖啡不一样,这种咖啡煮制的方法很特别,一般用一个葫芦状的铁质小咖啡壶,加水放到火上烧,之后放入咖啡粉轻轻搅拌而成。有经验的人通常会把上面浮起来的一层沫撇出来分到不同的杯中,增加浓香的口感。

咖啡煮出来后,他们会将其分别放到如中国酒盅大小的小杯里,用托盘端上来。这种咖啡的味道一般分3种:不加糖,少量糖,多加糖。对于不习惯这种咖啡的人来说,喝完可能一晚上睡不着,而当地人喝完可以马上去睡午觉。这种咖啡还有一大特点——喜欢的人觉得浓香扑鼻;不喜欢的人觉得很苦,难以下咽。

在巴勒斯坦,到别人家里做客有个讲究,主人端上的咖啡最好都喝掉,因为你不喝,他们会以为你对他们有意见,或者你本来就是来挑事儿的。巴勒斯坦是个家族社会,当家族之间发生矛盾,一方上门去另一方家和解时,在给他们斟上咖啡后,来的一方起先不会喝,直到双方达成了一致,他们才会一饮而尽。

通常,这里的男孩去女方家上门提亲,当女方家给斟上咖啡后,男方也不会马上喝,直到女方父亲说“好吧,我同意把女儿嫁给你”时,男方家的人才会痛快地将咖啡喝下。如果遭到女方家的拒绝,那么男方就不会喝咖啡,而是甩手走人。

看来,在这里,喝不喝咖啡是个态度问题。

另外,喝不喝咖啡还有个暗示作用。到阿拉伯人家里吃饭,一般他们会先给你来杯咖啡,这叫“欢迎咖啡”,然后他们会倾其所有地款待你:吃大餐,吃水果,陪你喝茶聊天。如果时间差不多了,主人会说,“要不要喝咖啡?”意思是实在没什么可招待你了。这杯咖啡叫做“送客咖啡”,喝完咖啡,你就得告辞了。如果你实在不识相,还在那里继续呆下去,主人只有以打哈欠、伸懒腰等姿势提醒你该走了。

巴勒斯坦人上咖啡还有个特点,就是随同咖啡的还有一杯清水,但不管有多少客人,只会上一杯清水。我一直不明白,这杯清水是给谁喝的,难道大家轮流喝?后来才发现,这杯清水一般没人会喝,只是摆设。

年轻人已经不清楚这样做有什么讲究了。一位年长者曾对我说,这是多少年来的传统,如果客人在喝咖啡之前把水喝掉,证明客人饿了,应该马上为他准备饭菜,如不喝,就不用。但也有其他说法,诸如因为阿拉伯咖啡非常浓,底部有咖啡渣,这杯水可以用来漱口。

阿拉伯风格清真寺建筑特点 篇9

(1)外观造型不取大木起脊的传统庙宇形制,多为阿拉伯穹顶式建筑,大殿上面一组(1大4小)浑厚饱满的绿色穹顶,顶上一弯银白色新月,形象上相互呼应,尺度上恰成比例,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颇具鲜明的艺术效果。

(2)平面布置不用传统四合院制度,而采用集中式构图,不强调平面的中轴线,而强调整座建筑的垂直轴线,体形完整,轮廓稳定,邦克楼建于寺院前方。

(3)殿堂装饰多求淡雅素洁,雕塑、彩画较少,注意建筑物整体色彩的把握和运用。

(4)使用当代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段,现代化照明、音响、计时设备,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新疆维吾尔地区清真寺,按其规模大小和不同功能,一般分为5种类型:可作节日会礼的艾提卡尔清真大寺:可作主麻日聚礼的加曼清真大寺、普通的小巷清真寺、麻札清真寺,便于旅途游子途中礼拜的耶提木寺(即孤寺)。其建筑特点主要是:

(1)分布密集化,特别在南疆地区,几乎每个村镇、每条街巷都有一座或若干座清真寺,其拥有的清真寺总数远远多于内地任何一个省、市、自治区。

(2)平面布置简单明了,比较随意,注重实用,外面一座门楼,门内不远处即是礼拜大殿,附属建筑不多,不甚注意寺院建筑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有些寺甚至故意打破左右对称的格局。

(3)建筑形制与回族寺不同:门楼高大,两侧或一侧建尖塔与拱状大门相连,砖砌尖塔平面为圆形,底部大,逐渐向上收分,顶建穹窿式圆亭,亭上立一新月,大殿为平顶结构,由棚檐、外殿、内殿3部分组成,面阔大于进深,外殿呈敞廊式,内殿严紧但采光一般较差,殿内木柱较多,以支持硕大的平顶。

(4)维吾尔装饰艺术风格浓郁,其表现手法主要有木雕、砖花、石膏浮雕、彩绘等,装饰纹样则有谢德纹、伊斯力玛纹、、巴旦木纹、石榴纹、花蕾纹、花朵纹、小花纹、叶纹、田字纹、回字纹,装饰图案有阿拉伯文字、几何图形、风景、水果、花卉、花瓶及生活日用品等,色彩多浓艳鲜明且相互协调,尤多用蓝、绿、褐、黄、红、白诸色,花团锦簇,体现了维吾尔族强烈的色彩观念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阿拉伯寓言故事:狮子和木匠 篇10

狮子和木匠

《一千零一夜》

狮子被众兽拥为大王,有点得意忘形。他高傲地说:“我,狮子大王,谁也不怕!”

小野兽们不时地提醒狮子:

“大王,人可又聪明又狡猾,你千万得小心点呀!”

狮子大王只撇撇嘴,很不以为然。

一天,狮子在路上遇到一个木匠,见他头上顶着八块木板。狮子上前问道。

“你到哪儿去?”

木匠回答:“我去给豹子造一间小木房。我们早约好了。”

狮子一听,心里十分嫉妒豹子,立刻要求木匠先给他造。木匠装做无可奈何的样子,答应了狮子,开始给他造小房子。木匠比着狮子的身体,又是锯,又是钉,很快把小房造好了。狮子迫不及待地钻进去。但,屋门太窄,狮子只得蹲伏着爬进去,尾巴还露在外面。狮子想退出来,木匠说:

“且慢,让我看看你的尾巴能不能也进屋。”

狮子听从木匠的话,让他把尾巴卷起来塞进木箱子里。木匠立刻合上木板门,牢牢地钉住。

诗人

纪伯伦

四位诗人环坐在放着一碗美酒的桌旁。

第一位诗人说道:“我似乎用我的第三眼,看到这美酒馥郁的香气在空中弥漫,就像一群飞鸟翩跹于一片迷人的林间。”

第二位诗人昂起头,出口成章:“通过我的内耳,我听到这些轻雾般的鸟儿在吟唱,那悠扬的歌声沁入我的心扉,正如白玫瑰用花瓣包住采蜜的`蜂儿。”

第三位诗人闭起眼睛,双手上伸,慷慨陈词道:“我用手触摸到了,我感觉到它们的翅膀,恰似一个酣睡的仙女,轻轻对着我的手指呼气。”

这时第四位诗人站起,端起酒碗,说:“噢,朋友们!我的眼光、听力和触觉都太迟钝了,既不能看到这美酒的香气,也听不到它的歌声,更感觉不到它翅膀的扑腾,我知道的只是这碗美酒本身。看来我现在该喝下它,让自己变得敏感起来,以达到你们出神入化的境界。”

说完他把碗举到唇边,一仰头将美酒喝个精干。

那三位诗人张咧着嘴,看得惊呆了。他们的眼里,露出强烈而不再有诗意的仇恨。

风向标

纪伯伦

阿拉伯之春迎来寒冬 篇11

当这番话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念出的时候,人们都知道,他在向叙利亚总统阿萨德“隔空喊话”。

1月15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潘基文再次呼吁叙利亚领导人结束该国仍在进行的流血和杀戮。他强调,独夫治国和家庭王朝的永久化正在土崩瓦解。采取压制的道路是一条死胡同。

叙利亚爆发反政府示威活动已持续十个月之久,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演变成一个国际性问题。联合国数据显示,已有5000人在冲突中死亡。尽管在那个普通的突尼斯人绝望地自焚后,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已经逃往沙特阿拉伯,利比亚的卡扎菲和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权也陆续倒台。可是,依然看不出阿萨德将要屈服的迹象。

战争从来都不是人道主义的,权力也不是靠反抗就能简单赢得。“阿拉伯之春”引领西方的自由民主主义来到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世界,但杀死卡扎菲只是整个利比亚革命最简单的部分,就像审判埃及的穆巴拉克。

接下来,叙利亚会发生什么?阿拉伯世界的人民又要流多少血?从突尼斯吹起的民主之风和变革之火,会不会就此停止和泯灭?

叙利亚:漆黑夜空中曙光重现?

国际社会正对目标国家进行制裁,但叙利亚的结局并不一定就是2011年的利比亚,也有可能是2006年的伊拉克

《卫报》

叙利亚问题的关键所在,不仅在于其国内发生了什么,而且还在于它会带来什么影响。

俄罗斯仍然坚定不移地反对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将叙利亚问题提交至国际刑事法院,它认为同样的程序在利比亚问题上曾被滥用,这只是在为政权更迭找借口。不仅如此,俄罗斯还为叙利亚政府供应巡航导弹,甚至宣称已部署一艘航空母舰及两艘支援舰以防止它国对叙利亚实行军事封锁。

当然,持此立场的并非只有俄罗斯这个国家。伊拉克总理努里?马利基此前已经对叙利亚宗教战争所带来的雪球效应做出警告,且拒绝发表要求巴沙尔?阿萨德下台的声明。

局部地区已经可以感觉到动荡的出现。尽管事实上,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这个哈马斯的亲密战友,也是叙利亚全国委员会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但委员会主席伯翰?加利昂依然声称伊朗、黎巴嫩真主党以及巴勒斯坦哈马斯都是染指权力的反动分子,并承诺减少与他们的联系。该声明明显是在向美国示好,盖因叙利亚反对派想说服美国为其设立禁飞区。

但此举亦激怒了真主党,这不仅意味着委员会将在大马士革的复兴党政权垮台后失去靠山,而且还意味着供应伊朗火箭的运输路线会被切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叙利亚的冲突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问题。

同时,作为一个宗教问题,它亦呈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究竟这是阿萨德政权为留住权力而为所欲为的一种手段,还是宗教主义凭借自身实力掺和其中,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无论怎样也好,叙利亚问题已经形成事实。

发生在霍姆斯的冲突,一开始只是一场示威者与效忠政府的安全部队之间关于公民权利的斗争,但现在它已演变为一场更为复杂、并为人所熟知的冲突,而且冲突的双方已变为起源于阿萨德家族的什叶阿拉维派的成员,以及在军队中倒戈的逊尼派穆斯林士兵。而每当在街头发现断肢残骸时,受害的一方都会指责对方的不是。

国际社会正对目标国家进行制裁,但叙利亚的结局并不一定就是2011年的利比亚,也有可能是2006年的伊拉克。

历时一年的阿拉伯之春

北非国家迟早将形成新的国家治理和内政结构模式,但更主要的是如何使这个过程尽量不流血

《俄罗斯之声》

在北非,从一个叫穆罕穆德?布阿兹兹的突尼斯人当众自焚起,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所谓“阿拉伯之春”就是由这起事件引起的。随后发生的一连串革命导致了该地区的一些国家政权更替,并且使得政治局势和经济局势变得不稳,非洲居民至今仍然感觉到局势不稳。并且在突尼斯组成新的政权机关的过渡时期,也是伴以无休止的罢工和抗议示威。

“贫困和警察肆意妄为”,人们正是以此来解释上述那个普通的突尼斯人当众自焚的原因。他的这一绝望行为的后果,不能被称作是平常的,就其实质来说,他点燃了连接到北非千百万人对自己生活条件不满的“火药桶”的导火索,造成数十人死亡的突尼斯人抗议行动,迫使突尼斯总统本?阿里逃往沙特阿拉伯。突尼斯各个邻国的居民都看到,甚至借助牺牲和动乱也好,在不久前还是不可动摇的政权就能被推翻,骚动蔓延到了埃及、叙利亚、巴林群岛、也门和利比亚。

“阿拉伯之春”对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的政权当局来说,成了命中注定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在该地区的其他国家,首先是在叙利亚的局势不稳,迫使人们怀疑这种不稳已经是历史事实。不言而喻,北非国家迟早将形成新的国家治理和内政结构模式,但更主要的是如何使这个过程尽量不流血。

为何对革命轻言失败

如果在春天存在一场革命运动——实际上是出于某种共同精神而引发的一系列情况迥异的反抗,那么目前就存在一场反革命运动

路透社

尽管我们仍能感受到阿拉伯之春的胜利气氛,阿拉伯之冬却已悄然席卷了这片土地,这是许多专家预言和政府的推演所预料不到的。毕竟,利比亚的内战由于卡扎菲的死亡而宣告结束:无论他本人的终结方式有多叫人遗憾,他的死起码消除了对其卷土重来的担忧。毕竟,突尼斯举行了公正而和平的自由选举,一个温和派伊斯兰政党处于领先。毕竟,埃及议会进行了三轮选举。为何对革命轻言失败呢?

因为如果在春天存在一场革命运动——实际上是出于某种共同的精神而引发的一系列情况迥异的反抗,那么目前就存在一场反革命运动。或者说存在一系列各不相同的行为,想要削减示威者取得的权益,或者至少控制这些权益并将其向利益团体转移。权力不是用反抗就能简单赢得的:它是被那些对权力运作感兴趣、准备牢牢抓住它不放的人赢得,并同时加以保卫的。

埃及为全世界的目光提供了最动人心弦的革命运动,政治诉求最为明确,整个进程基本和平,成功地迫使总统穆巴拉克下台。然而,权力仍然掌握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在权力最中心的组织手中——军方。军方仍想继续统治和持有特权,这一愿望丝毫也没有减弱,而有迹象表明,埃及唯一的有组织的政治力量——穆斯林兄弟会,以及各部族酋长正在与军方达成和解,同意由军队主导决定这个国家的统治方式。

社会稳定——要是他们能办到的话——是皆大欢喜的事情:经济和就业遭受了重创,而美国、沙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诺的低息贷款和债务减免总计大约150亿美元,可以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如果能出现一个既明白怎么用这笔钱,又知道怎么使国家运转的政府的话。但是解放的胜利气氛已经消散了,不再复返——那只是一个瞬间。

伊斯兰主义者的力量正在增长,并会进一步增长。在突尼斯的新议会中,伊斯兰复兴党成为最大的政党,取得了超过40%的选票和议会217个席位中的90个。它正在和左翼的共和国会谈判,后者是第二大党,拥有30个席位:如果谈判成功,那么这将是2010年代伊斯兰教政治的保守强硬程度或开明包容程度的早期迹象;但是由于前者是坚定的宗教主义者,而后者是坚定的反宗教主义者,这场谈判将困难重重。

不像突尼斯和埃及那样和平,利比亚在鲜血中罢黜了自己的独裁者——最终,是他自己的鲜血。而即使反叛者在经过的每一个摄像机前都表达了对北约的感谢和对自由的渴望,权力现在却落到了不同的武装集团手中,这些武装集团拥有迥异的背景、部族归属和目的。他们的队伍中会出现一个政府,这个政府必须要恢复被毁殆半的经济,并结束卡扎菲时代与阿拉伯世界的隔绝与对立(阿盟出人预料地呼吁北約帮助结束卡扎菲的统治,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Mustafa Abdul Jalil领导的利比亚过渡委面临着与处置前独裁者一样重要的任务。临时总理Ali Tarhouni有一个月的时间命名过渡时期的政府,这个政府有八个月的时间进行预定的选举。在这样的一个国家,由于公民社会的大部分规范都被禁止,因而很难有社会与政治和解的习惯,部族和党派之间的鸿沟可能会越来越深。伊斯兰主义者已经成功地迫使第一位临时总理 Mahmoud Jibril辞职,他是一位世俗的知识分子。他的继任者则宣称卡扎菲时代一夫一妻制的法律将被废止,说“《古兰经》里不是这样的:我们要将《古兰经》作为宪法的第一来源”。

至于叙利亚,战斗在继续。不管压力来自何方,阿萨德(Bashar Assad)一点也没有显露出屈服的迹象。即使他让步了,而反对者迫使其下台或击败了他的势力,在这样一个对独立组织和思想缺乏宽容的国家,政治力量的分野将使胜利后的局面处置成为一个庞大复杂而危险的谜题——这也是为何西方国家只是对阿萨德提出劝诫,而不考虑进行干预的原因之一。

在《纽约时代书评》中有一段相当悲观的文字。前总统克林顿的阿拉伯-以色列事务顾问Robert Malley 以及牛津学者 Hussein Agha 写道,“革命吞噬自己的孩子。胜利果实流向那些果敢的、有耐心的人,那些知道自己的目的并且明白如何能实现的人……那些一开始就冲上街头的年轻行动家总是易于在接下来的冲突中出局……成为革命者的正常条件被弃置一旁。

这就是正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发生的事情。而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共同的结果,阐释着某种稳定:必须还要多流多少血才能赢得权力,权力还会有多压迫人,革命将破坏旧模式到什么程度,我们将拭目以待。同样要期待的是——为了真正的民主,革命的引线已经燃烧了多久。这根引线或许还在地下燃烧,迎接一场更为广泛的解放运动……前路漫长。

阿拉伯之冬

利比亚人道干涉行动的嬗变,使得国际社会行动一致保护人民不受独裁者杀戮的情形,很难再次出现

《纽约客》

据联合国统计,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治安机构杀害平民多达5000人以上。从2011年3月份人们走上街头,抗议阿萨德家族对叙利亚长达40年的统治起,对这些平和示威者的血腥屠杀就开始了。平均起来,每天有将近20个平民丧生。

从当时上传到互联网上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游行的队伍中都是手无寸铁的男人、女人和孩子,许多人手里还挥舞着橄榄枝。当镇压的枪声响起来的时候,他们只能四散奔逃。在一些视频中,阿萨德的手下(他拥有17支不同的维护治安队伍)在追杀落单的人们;在另一些视频中可以看到横在地上被鲜血染红的尸体。在后续视频中,当人们为这些不幸的死难者哀悼时,又遭到阿萨德治安人员的枪击。

街头的鲜血是抗议者们对外界的质疑最有力的驳斥。于是连一直挺阿萨德的阿拉伯联盟也坐不住了,急忙在2011年11月份从联盟里开除了叙利亚,并对阿萨德政权进行经济制裁,同时要求该政权停止镇压抗议的平民。看到阿萨德一意孤行继续大开杀戒,阿拉伯联盟威胁要把他交给联合国安理会处理,除非他答应撤走驻扎在市镇的所有武装力量,释放在押政治犯,允许人们不受限制地和平抗议示威,全面开放对国际媒体的新闻管制,并接受对上面这些条件执行情况的监督。

但阿萨德言而无信。在阿拉伯联盟的代表团到来之前,叙利亚死亡人数还在飙升。阿萨德的坦克压碾过爆发游行示威的市镇,向居民开炮。还有报道说同时还有空中打击。至少有上百人被杀,成为叙利亚爆发抗议以来最血腥的时期。此外,更多的人受伤,或被关进监狱,甚至带伤被抓进监狱(酷刑和强奸是阿萨德政权下监狱采用的标准工作程序)。关于叙利亚事发现场的报道很少,来自德国《明镜周刊》的一个记者详细描写了在冲突最激烈的城市霍姆斯的见闻。他写到,政府的狙击手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很随意地射杀平民。

在阿拉伯联盟代表团开始工作的前一天,据报道又有超过30人被政府军杀害,其中半数是死在霍姆斯市。但当第一批监视人员到达霍姆斯市时,政府已经撤出了大部分坦克。阿拉伯联盟代表团团长苏丹的达比将军在随便扫视了一圈后,竟然说“很好很不错”。

对于达比来说,孤立和攻击阿萨德政权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但他的说法激怒了那些反政府人士。他们本来就担心阿拉伯联盟代表团监督活动只是一场闹剧,对于阿萨德打击反对派的行为只能起粉饰作用。当然,阿盟并不想出丑。其中几个重要的成员,像沙特阿拉伯和约旦,都曾明确地表示,他们认为阿萨德杀了太多的平民,因而失去了执政的资格,但这些阿拉伯的老卫道士们都是居心叵测。

对于阿盟来说,问题并不仅仅是干掉阿萨德,而且还得考虑由谁来接管。目前叙利亚反对派缺乏团结,而其在民间受支持的普遍程度也存在疑问。

考虑到以色列和伊朗(及伊朗借用的真主党和哈马斯势力)冲突可能会进一步升级,一场可能会席卷整个地区的、漫长而具灾难性的叙利亚内战似乎将要来临。这很难作为一个借口来支持阿萨德,或派达比将军隐瞒这个独裁政权屠杀平民的事实而告诉人们一切安好。但它确实意味着,除了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以外(俄罗斯和伊朗是支持阿萨德的两个仅有的主要势力),阿萨德还得被当作是一个维持稳定的因素。

在早些时候,当联合国安理会成员聚集一堂,授权采用军事行动“不择手段”地阻止卡扎菲政权屠杀利比亚人民时,对此方案的支持者皆将其看做一个分水岭。人道干涉或保护责任在最近几十年中本已日渐式微,却在此次合法地爆发。连俄罗斯和中国都下了水,而且关键是阿盟居然点了头,让西方势力在阿拉伯大地上打响了第一枪。但几天之后,人们发现真相并不是那么简单。人道保护行动很快卷入一场政权更迭的内战。阿盟立刻变了脸,中国和俄罗斯也赶紧划清界限。

有了前车之鉴,不会再出现第二个利比亚了。利比亚人道干涉行动的嬗变使得国际社会行动一致保护人民不受独裁者杀戮的情形很难再次出现。战争从来都不是人道主义的,它更多地是政治工具。相比卡扎菲与穆巴拉克,阿萨德的情况更为微妙。在这种微妙中,叙利亚人民只能独自面对阿萨德的枪口。

突尼斯展示阿拉伯未来之路

正如突尼斯抗议引发阿拉伯之春一样,突尼斯的选举展示了阿拉伯国家的真正民主之路

《卫报》

2011年10月24日,数百万突尼斯人排着队——有些人排了几个小时——为了在该国首次自由选举中投票。一位投票者带着孩子,他们说,要给孩子看看民主是什么样子。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投票,他们拒绝参加由已经下台的独裁者扎因?阿比丁?本?阿里操纵的虚假选举。

通往投票站的道路并不平坦。在独裁者本?阿里飞往给予其庇护的沙特阿拉伯后的几周里,执政党宪政民主联盟的成员煽动了骚乱。狙击手藏进建筑物,向群众射击,强盗打劫富人,恐吓穷人。甚至即使在秩序恢复后,民众释放出来的要求——尤其是来自该国贫困阶层内部的要求,在这一阶层里,叛乱演变成了2010年11月中旬的革命——很难满足。经济增长下滑和邻国利比亚内战更是火上浇油,很多贫困的突尼斯人在利比亚工作。

突尼斯人凭着顽强和沉着平安地度过了这一切,包括政府的数次更迭。这次选举或许不够完美——小的反对党没有时间转型成为以民众为基础的组织,政治竞选活动受限颇多,制宪议会似乎有些迷茫——但选举使民众充满了热情。即使是那些不相信政治人物或者想看到更具体革命成果之人都承认,这个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突尼斯人民似乎是在两方面都获得了解放:一方面是从残暴政权中解放,一方面是从因为没有早一点对抗而产生的罪恶感中解放。很多人第一次接受了政治激进主义,这种方式让民主国家普遍的冷漠显得可耻。

当然,选举结果让很多人紧张。无论制宪议会由谁组成,完成民主过渡都会有很多工作要做。制宪议会必须给出一个更好、更透明的过渡时期的正义形式。制宪议会里必须有原安全机构的人员和与前政权接近的腐败商人,同时又要应付普通民众的要求。突尼斯的民众起义驱散了一个神话,那就是,突尼斯是一个拥有广泛中产阶级的国家,减少贫困和输送社会正义并不容易。

上一篇:律师公证制度三下一篇:污水处理收费情况汇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