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材第96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点。
2.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能根据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灵活地运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正确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谈话: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加减法,那么,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2个同学来做一做,其他同学一边看他们的计算过程,一边思考3个问题:
①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②计算时从哪一位先算?
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计算:48+9=,25-1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3.反馈题目是否正确,指名回答三个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开始计算。②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当10再减。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那么小数加减法怎么计算呢?今天请你们来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新课讲授】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每个蓝色笔记本2.5元,每个书包25.8元,每个文具盒6.8元……)
(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引导学生一人说提出的问题,一人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算式,在学生提问并列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绿色铅笔,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一个卷笔刀和一支绿色铅笔共花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绿色铅笔贵多少元?一支绿色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元?)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反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0.8+0.6=,0.8-0.6=”这2道题怎么算呢?请你们来研究研究。
2.学生互动探究“0.8+0.6=,0.8-0.6=”。
(1)教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数学作业纸上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说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交流。
(2)汇报反馈: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结果了,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②把0.8元和0.6元改写成8角和6角,相加减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写成竖式。
教师总结板书:
0.8+0.6=1.4(元)
0.8-0.6=0.2(元)
答:一共用了1.4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绿色铅笔贵0.2元。
教师提问并说明:在这里,“8”和“0.8”一样吗?为什么?所以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目的是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3.学生互动探究“1.2-0.6=
”。
(1)老师引导:刚才同学提问带橡皮的铅笔比绿色铅笔贵多少元时,列式:1.2-0.6=,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自己试着列竖式计算。
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不同的做法,教师总结板书。
方法1:把1元看成10角,加上2角,12角减6角就是6角。
方法2:2减6不够减,向它的前一位退1当10,加上原来的2是12,12减6得6,写在6的下面,前面0减0还是0,所以得0.6。
(2)你在计算时,怎样就保证元和元、角和角相减呢?(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
不同点: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5.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
【课堂作业】
算一算:
0.8-0.5=
0.7+0.4=
1.6+2.3=
1.9-1.3=
2.3-2.3=
5.3+1.6=
0.5+3.1=
0.8+1.5=
3.6-0.6=
【课堂小结】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请你说说。
【课后作业】
1.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2、3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0.8+0.6=1.4(元)
答:一共用了1.4元。
小数点对齐
0.8-0.6=0.2(元)
答:一个卷笔刀比一支绿色铅笔贵0.2元。
教学反思:
第7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3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难点: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做整数加、减法的。
2、笔算下列各题。
32+54= 68-7= 48+9= 25-17= 根据这四道题的计算,说一说这四道题有什么特点。(前两道是整数加、减法,不需进位也不需要退位;第三道加法题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数要加上进位“1”;第四道减法题的个位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和个位合起来再减,而十位上的数不要忘了减“1”)
3、教师总结:①做整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相加、减。②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6页例3(1)。
出示教材主题图,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教师肯定他们的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小学数学 精品 教案 试卷
说法后,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8+0.6= 0.8-0.6=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想怎么计算。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来结果,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②把0.8元改写成8角,0.6元改写成6角,相加减完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写成竖式计算。
教师总结并板书:
0.8+0.6=1.4(元)
方法一:8角 方法二: 元角
+6角 0.8 1元4角 +0.6 1.4 答:一共1.4元。
0.8-0.6=0.2(元)
方法一:8角 方法二: 元角
-6角 0.8 2角-0.6 0.2 答: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0.2元。
教师说明: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的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目的是要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2、学习例3(2)。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要求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如何列式呢?
学生可根据学习例3(1)的经验,试着自己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他们的不同做法。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4+4.9= 6.5+0.8= 5.2-0.7= 4.1-3.3= 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小学数学 精品 教案 试卷
2、写出竖式,并计算。
4.8+5.6 5.6-4.8 5.6+5.2 5.6-5.2
四、思维训练
1、直接写出得数。
0.8-0.5= 0.7+0.4= 1.6+2.3= 1.9-1.3= 2.3-.3= 5.3+1.6= 0.5+3.1= 0.8+1.5=
2、动脑筋试一试。
7.□ 6.□-□.3 +□.5 3.5 13.3 【板书笔记】
生命不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过程与方法: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白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情感与价值观: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用具:米尺、标价牌、磁铁、小黑板(书中表格、练习)教学过程:
一、引出小数: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师: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
书包48元 圆珠笔3.50元 日记本3元 铅笔0.20元 文具盒15元 橡皮0.15元 小刀1.5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标价牌)
2、区分整数和小数。
师: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指名一学生上黑板分)
书包48元 圆珠笔3.50元文具盒15元 铅笔0.20元日记本3元 橡皮0.15元 小刀1.5元
师:左边的这组数48、15、3,都是我们学过的,它们都是整数,你还能举出整数的例子么?
3、引出课题:认识小数
师:右边的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师:观察一下,这些小数与我们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一样? 生:都有个小圆点。
师:对了,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一起说说它的名字。(生齐读)
师:别看它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而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它的家了。
二、认识小数:
1、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2、写小数。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师:能把它们转化为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么?(指名学生回答,是在小黑板上写)3.50元=3元5角 0.20元=2角
0.15元=1角5分 1.5元=1元5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等号的左右两边,发现了什么?
生1: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生2:3.50元和1.5元同样可以转化为几元几角,为什么一个小数部分第二位有0,而另一个却没有呢?
师:你真会想啊,这个0可以去掉,小数的大小是不变的,但是小数的意义和数位是不同的。现在明白了么? 生:明白了。
4、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5、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最高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6、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师用手在米尺上比划一分米,问学生:大家瞧,这是多少长? 生1:一分米。生2:10厘米。
师:十厘米也等于1分米。把米尺怎么分才可得到一分米呢? 生:把一米平均分成10分,每分就是1分米。师:恩,对极了。那你会用分数来表示一分米是多少米么? 生:1分米=1/10米。
师:这呀要用到我们以前学的分数的知识,今天,老师告诉大家,1分米还可以是0.1米。那你知道3分米是多少米么?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生:3/10米,0.3米。师:6分米呢?8分米呢?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师在米尺上比划1厘米,问:这又是多少长呢? 生:1厘米长。
师:把米尺怎么分才能得到一厘米呢?
生: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厘米。师:用分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呢? 生:1/100米。
师:那用小数会表示么? 生:0.01米。
师:真是聪明,那3厘米呢?6厘米呢?。。。(可多举几个例子,多叫几个同学回答。)
师:那么18厘米你会转化么? 生:18/100米,0.18米。
师:打开课本89页,完成其中的填空。(完成后校对)(3)巩固练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师:上学期征订校服的时候,服装厂的叔叔阿姨们为我们量了身高: 胡址珊1米28厘米 杨昆1米40厘米 仇鑫1米2分米 你能把它们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么?(指名上黑板写)完成后校对。
三、巩固联系。
1、填单位名称。
8.64元=8()6()4()2.83米=2()8()3()
2、填适当的数。
0.23米=()/()米=()米 0.76米=()/()米=()米
3.19米=()米()厘米=()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五、课后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中的第一题。板书: 认识小数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8、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4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第1课时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小明家新装修了一个书房,今天他约了好朋友想自己去新开的世纪百盛购物广场买一张合适的书桌,(出示例题图)。他需要的书桌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书桌面的长和宽。
你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这样的数叫――(板书: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看谁先和小数交上朋友。
0.5读作:零点五,0.5米就表示5/10米。
0.4米呢?它表示什么?
出示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填写后,出示答案,全班订正,指导做错的学生纠正错误。
2.教学例2。
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创设情境:小明和小红选完书桌后又选了三样学习用品(出示:教材第87页例2的商品图)
营业员正好在为这些新上架的商品以元作单位标价。你能和营业员一起来正确标价吗?(四人一组讨论)
6角用元作单位是多少元?
为什么1元2角是1.2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
板书:1元2角 1.2元 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 3.5元 3.5读作三点五
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数?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商品图,让学生将价格写成小数,并读一读。
3.认识整数和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上面的一段话,让学生自主阅读。
引导学生说一说:0.5、0.4、1.2、3.5的整数部分是什么,小数部分是什么?
师:那这些小数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教师随机报出一些小数,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特别强调小数点的写法)
(2)出示:说一说下面各数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
7 0.6 1.8 38 0 1 45.2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再让学生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数轴,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个小格表示几分之几,也就是零点几?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提问后,完成填空,教师巡视,注意收集错误的答案,以便全班交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辨析。
3.完成教材第89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试着用小数表示课前到商店了解到的商品价格,再在小组内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2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
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
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最便宜,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次随堂课,我做出了一下反思:
一、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我利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发生的故事导入本节课,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带着感情色彩进入课堂,陷入情景,并积极主动地参入思索和讨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激情,课堂就会亲切自然。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
二、从1/2入手,到几分之一,步步深入中展开。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先从生活中见过的月饼来分一分,建立1/2的概念,引出单位1,平均分,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判断能不能用1/2来表示,在学生充分建立1/2的表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再折出正方形的1/4,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教师追问:都能用1/4来表示吗?为什么?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几分之一,然后让他来介绍自己的分数。反馈时注重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自己评析,说说理由,对几分之一平均分理解的更加深刻,到位。
三、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教学要贴近生活找数学,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给数学找个原型,把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依托知识背景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将分数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环节,这样的问题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1、在理解单位1这个概念时,应该再加入“在两个物体中,所表示的1/2一样吗?”这样的疑问,来更好的突破难点。
2、在鼓励学生的语言应该更丰富多样一点,不能太单一。
3、应该大胆的放开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圆形纸、长方形纸若干,各种可用分数表示的图片
学生准备:圆形纸、长方形纸各一张、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谈话激趣:这几天我们一直学什么(生答,师板书:分数)。现在老师心理想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分数。
师分别拿出有颜色的夹子(5个)、6本本子、一捆小棒(10根)请学生找出分数。(学生自由说说每种物品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师随机扳书这些分数:1/
5、3/
6、4/10……)
2、根据板书,用“()/()里面有()个1/()”的话说一说。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出示分吃西瓜的情景:
师:从上面的图画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提出问题:“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师:谁能说说怎样列式?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教学分数加法
生猜一猜:1/8+2/8等于多少?
学生最可能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3/8,一种是3/16,这里要注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2)证明自己的方法
若出现3/16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没有不同的答案吗?
若出现3/8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现在出现了两种答案,到底哪个正确,谁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说法是正确的,让大家都来接受你的说法,好吗?(比如可以画,可以折、可以写、甚至可以组织语言来说)
(若学生找不出方法,教师可建议学生在一张圆形纸上折出8等份,找出1/8和2/8,看看它们的和是多少)
集体操作验证
①生动手折出1/8和2/8,并涂上颜色。
②观察并讨论:和是多少?为什么?
③汇报交流,思路可能有:
a、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3/8;
b、2/8是2个1/8,2个1/8加1个1/8是3个1/8,也就是3/8(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随时用自己的教具进行示范解说)
(注意:如果学生只能想出第一种思路,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分数知识来表达“涂了2份”、“涂了1份”的意义,引出第二种思路;如果学生想出了两种思路,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两种想法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者是统一。)
④引导辨析:1/8+2/8的结果为什么不是3/16?
围绕问题:“西瓜的总份数有没有改变?”来讨论。(西瓜分的总份数没有变,只是所占的份数增多,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教学分数减法:
观察:这个西瓜现在还剩几分之几?(5/8)
思考:爸爸回来后从剩下的这5/8中又吃了2块,最后还剩几分之几?怎样列式?(5/8-2/8)
生小组讨论:5/8-2/8等于多少?
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a、从5份中吃了2份还剩3份,也就是3/8;
b、5个1/8减掉2个1/8还剩3个1/8,也就是3/8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纸片演示吃掉的过程。
3、讨论:(哥哥又吃了1/8,剩下的2/8留给爸爸吃。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多少西瓜?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表示?(1,8/8)
4、教学例3:1减几分之几
有了前面的基础,这道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巩固练习1-4/5
-2/6
-7/9(指名让学生板演)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5、解决课前提出的其他问题(小明比哥哥少吃了多少?可让学生板演,其他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6、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
(四)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做题后,让中等生或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对于说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2、计算(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评,最后选加减法题各1——2道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1/8,小红吃了3/8,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有两个问题;
生独立解答(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长方形纸的折画);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用多少表示这一块巧克力?计算时看作多少来算的?
4、做一做的第3题
生读题,弄清题意;
生独立解答;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一杯果汁用什么表示?在这里看作几分之几来计算?
(五)课堂小结:
2.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数学广角——搭配(二)”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多注意抓住并把握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有利素材。
1.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儿童节到了,穿什么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如何选择游览的路线等等。
2.注重学习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本单元的内容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要尽可能的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排出不同的三位数,比赛场次问题等,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一一列举、连线等方法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3.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能力。每种活动结束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活动前质疑:怎样才能保证不重不漏?
4.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述,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表达、交流即可,使学生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广角——搭配(二)
3课时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教材第101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实物投影,数字卡片。
1.十位上是“2”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2.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3.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7、3、9。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
(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
(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2)
十位如果是1,可以摆出10、13、15;
十位如果是3,可以摆出30、31、35;
十位如果是5,可以摆出50、51、53。
(3)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就能保证不重不漏、清楚明了。
如:
1.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题。
(1)小组活动:找四个人扮演四位师徒,一个人记录。
(2)怎样交换位置更清楚明了?
(3)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独立排一排,并记录。注意排的顺序,体会方法。
3.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从写有1、2、3、4的四张卡片中任意选出2张,做一位数的乘法计算。共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共有多少个不同的积?写出这些算式。
课堂作业新设计
1.6种。
2.9个。
3.18种。
思维训练
共能组成12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共有6个不同的积,这些算式是:
1×2 1×3 1×4 2×1 2×3 2×4
3×1 3×2 3×4 4×1 4×2 4×3
事物的排列数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应用排列知识来解决问题。如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各种编号。
排列与组合的区别: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可以通过摆一摆或列表的方法,先确定第一个位置,再确定第二、第三的位置,看有几种可能的情况。
1.本节课通过“编数字”“换位置照相”等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了快乐。
2.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形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的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习教材第101页例1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四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摆的时候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试验的方法可以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新课程理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注重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索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由于排列组合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连一连,在活动中感受排列组合的思考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既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提高,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材第102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投影片,上衣和裤子等图片。
六一儿童节到了,哆哆从衣柜中找出了自己喜欢的两件上衣、一条裤子和两条裙子,你们看:
(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的情景图)
哆哆可能穿哪两件呢?请你猜一猜。
哆哆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穿?
思考:怎样记录不同的穿法比较清楚?
汇报:
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到投影台演示:
教师强调:只要有顺序地搭配连线,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1.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妈妈在一张纸上给小明出了3道较易题,2道较难题,让小明各做一道,小明有几种选择方法?
1.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
2.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共有8种不同的搭配。2.小明有6种选择方法。
思维训练
1.从鸟岛经过猴山和大象馆到狮虎山共有8条路线。
2.一共要照8张。
聪聪和4个人分别照一张,共4张;
明明和4个人分别照一张,共4张,合计8张。
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生活中,我们常常应用组合知识来解决问题。如进行上衣或裤子的搭配、出行时选择不同路线、体育比赛场次的设定等。我们要学习的是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是把几个事物,每两个组合在一起,找出有几种组合方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进行,按一定的顺序把要组合的事物两两相连,再数一数连了几条线,就得到了组合数。
1.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教师没有以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照相问题—房间搭配等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在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穿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节课教师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实现了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通过探讨上装和下装的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上、下装搭配的每种穿法都需要两步来确定,一步是上装的选择,一步是下装的选择,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例2给出了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可以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穿法,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连线的体会:怎样连线比较清楚,而且可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在这里给出了两种连线方法:一种是每件上装跟不同的下装搭配起来,另一种是将第一种连线中的两个图合并起来的综合连线。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试验的方法可以找出一些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初步接触了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已有了寻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基本方法,再学习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并不困难。因此,将例1和例2合在一起教学,旨在加强学生观察、对比以及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考虑到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男生与女生穿着的不同),因此,将例2中的插图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把裙子改换为裤子,避免在课堂上男生提出疑问,而使教学难以进行。整节课通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会用连线、记录的方法寻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方法,并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如“比一比,刚才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想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等活动中逐步抽象对排列与组合的认识,从而培养了有序思维的意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学习简单的组合教材第103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组合数与顺序无关,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以及正确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3中的各国国旗,不同面值的硬币。
1.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运动吗?2011年的亚洲杯足球赛A组球队分别是:卡塔尔、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小组赛时,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你知道一共要踢多少场吗?
2.出示各国的国旗。
3.“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是什么意思?
如“甲与乙踢”也表示“乙与甲踢”,与二者的顺序无关。
4.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2个球队已踢了一场?
学生:连线,把2个队用一条线段连接起来,就可以表示这2个队已踢了一场。
提出问题:(1)动手连一连,2个球队之间要连几条?
(2)你是怎样连的?
(3)一共要踢几场比赛?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再小组交流。
汇报:
方法一:每2个球队之间连一条线,这样就可以表示他们踢过一场比赛了。
方法二:把4个球队摆成正方形,按照顺序一个球队一个球队地连。(如左下图)
方法三:连法与方法二不同。(如右上图)
方法四:画曲线连,把4个球队依次排开。
教师强调:不管你用哪种方法,只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就能做到不重不漏。
1.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第2题。
3.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每两种颜色为一组,最多可搭配成不重复的几组?
1.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
2.三(1)班要从4个同学中选2个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共有几种选拔方法?
3.老师买来5种颜色的铅笔作奖品,本周玲玲被评为“全优”生,老师请玲玲选2支不同颜色的铅笔。玲玲有几种选择方法?
4.用天平称物体时要用砝码,现在有1克、2克、5克的砝码各一个,用这三个砝码最多可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
课堂作业新设计
1.10次
2.取出的钱共有6种情况,它们是:
1角和5分 5角和5分 1元和5分 1角和5角 1元和1角 1元和5角
3.最多可搭配3组。
思维训练
1.(1)0.765、0.756、0.675、0.657、0.576、0.567(2)7.650、7.605、7.560、7.506、7.065、7.056
2.共有6种选拔方法。3.玲玲有10种选择方法。
4.用这三个砝码最多可称出7种不同质量的物体,即
用一个砝码可称出:1克、2克、5克
3种
用两个砝码可称出:3克、6克、7克
3种
用三个砝码可称出:8克
1种
共3+3+1=7种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了解了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2.通过学习组合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第103页例3通过探索4个队一共要踢多少场球,学习简单的组合。组合与排列的区别是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例3是以中国队参加的2011年亚洲杯足球赛为背景,中国队所在的A组共有四个国家的足球队,小组赛时每两个队踢一场比赛,看看一共要踢多少场。这里每场比赛只与哪两个队有关,与两个队的顺序无关。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一些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
通过这节课,继续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及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设计草坪和比赛过程
教材第106、第107页的内容。
1.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
2.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热爱校园的良好情感。
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体验“设计校园活动”的实践活动。
学生收集的草皮价格和本校的信息,盒尺。
收集信息:
1.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
2.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
3.收集校园的信息和建筑物的位置。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查,对于调查充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教师提问: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收集到的信息。
活动一
1.探讨草皮的不同铺法并计算费用。
2.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
教师:咱们学校共有东西两块草坪需要更换草皮,这两块草坪的面积相同,长都是28米,宽都是16米。(也可根据本校实际长度)
3.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
名称
价格(元/m2)
白三叶
高羊茅
天堂草
4.探讨草坪的铺设方案。
如果只有3000元的费用,可以怎么样铺草坪?
建议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
28×16×2×2=1792(元)
建议二:东西两块草坪铺不同的草。
……
5.展示各小组的方案。
请每个小组将本组的方案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并提问:
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哪组的设计最经济呢?
活动二
1.设计拔河比赛的赛程。
2.比赛时间。
教师:计划在本周五下午15:00~16:30,每场比赛用时20分钟,准备10分钟。
3.比赛地点。
学校的东、西草坪。(学生可以自由决定)
4.对阵班级。
三年级的4个班,先分组比赛,胜者再进行决赛。(可结合本年级实际)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设计方案。
如:
对阵
时间
地点
A组:三(1)~三(2)
15:10~15:30
东草坪
B组:三(3)~三(4)
15:10~15:30
西草坪
A组胜者~B组胜者
15~40~16:00
东草坪
颁奖
16:10~16:20
西草坪
5.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对最受欢迎的小组提出表扬。
请你设计一个全校范围内的校园歌手大赛。
课堂作业新设计
参考设计:略
1.这个实践活动适宜采取小组合作完成的形式,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但在活动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指导。在室外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检查每个小组是否分工明确,同时监督学生是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组的计划,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2.设计活动完成之后,请每个小组将本组的设计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与交流,请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评价,要注意评价的鼓励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材呈现了两个不同的活动。
1.调查本学校的相关信息。通过收集本学校的草坪、操场等信息,为设计校园活动打下基础。
2.设计校园活动。这里涉及一些需要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问题——场地面积的大小,草坪的形状和大小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进行实际测量。通过教师提供或自己查询得到的草皮的不同价位,设计出经济、合理、美观的草坪。学生要根据综合调查和分析的结果,以及本校园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3.展示各小组的设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除了要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本组和其他组设计的优缺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
教材习题
练习二十三
1.1500 30 370 230 13 960 760
260 32 19 90 68 35 93 700
2.176 63 46 38 5248 4140 5846
2775
3.665÷7=95(只)
4.58×11=638(人)638>620 能
5*.31 81
6.略
7.15×15=225(平方米)
15×4=60(米)
8.(1)36 2(2)31 3
(3)6 20
9.30+10=40(分)
17时-40分-5分=16时15分
10.0.4 1.1 2.6 3.9 4.7
11.0.6 8.3 1.9 6.6 3.6 7.3
12.(1)1.6-0.8=0.8(千米)
(2)3.2-1.6=1.6(千米)
(3)(答案不唯一)如:小马家和小鹿家相距多远?
7.8-3.2=4.6(千米)
13.略
14.10×50×4=2000(千克)
15.48÷(4×2)=6(天)
16.288÷4÷6=12(名)
17.375÷5×24=1800(千克)
思考题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知3杯水+空瓶=440克,2杯水+3杯水+空瓶=600克,所以2杯水+440=600克。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谈话说古代类人猿生活中交换物品的故事
(2)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题型以学生的喜好为题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知探究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4×4=16(个)。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师:小朋友说得都对,(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题型以学生的喜好为题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设计意图]同桌交换意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会用替换的想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古代人没有货币时如何交换的,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检测
检测 A
1、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检测B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谈收获
第1课时 小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第33页的内容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明确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3.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感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第32页例1上面的情境图。
1.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这些小数具体的意义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一)认识一位小数。
课件出示第32页例1第一个图。
1.仔细观察,这把1
m长的尺子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是多长呢?(每份是1
dm)
2.把1
dm改写成用“m”作单位的分数怎么表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
m用小数表示就是0.1
m。
师:3
dm、7
dm改写成用“m”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样表示呢?小数呢?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3
dm=
m=0.3
m,7
dm=
m=0.7
m)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每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1个数字,这样的小数,就称为一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二)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1.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一猜:两位小数可能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cm写成用“m”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么表示?小数呢?4
cm呢?8
cm呢?
师:观察每组中的分数和小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2个数字的小数就称为两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把1
m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怎么表示?其中的6份、13份呢?
小结: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3个数字的小数就称为三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三)小数的意义。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四)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3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后同桌说说是怎么想的,再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3题。(同桌合作,互相用手势比一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订正。再指名学生到讲台上给全班同学比一比)
五、拓展提升
1.写出箭头所指出的小数。
2.两只蜗牛赛跑,第一只1分钟爬了15
mm,第二只1分钟爬了0.012
m,哪只蜗牛速度快?
第一只
六、课堂总结
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分别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
2.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3.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七、作业布置
练习九第1、2题。
学生先估测课桌面的长度,然后动手实际测量长度。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分享学生的思考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选派代表发言。
学生先独立研究,再汇报交流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注重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教师引导得太多,没有充分放手给学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够相信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耐心地“等一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得 分
一、基础训练营。
(30分)1.读拼音,写词语。(8分)
wēi
wǔ
biàn
huàn
pǔ
tōng
cún
zài
xùn
sù
gong
jī
lún
chuán
qì
guān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四处错误,请找出来并在下面画上
“——”,再依次改正。
(4分)
呈现(céng)
光芒(máng)
模型(xín)
差异(chà)
储存(chǔ)
私语(sī)
笑盈盈(yín)
红彤彤(tóng)
紫檀色(tá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偏旁组成新字填在括号里,使之与前边或后边的字组成词语。(3分)
(1)【隹】()备
()刻
()动
(2)【莫】()样
()索
沙()
4.观察下面词语的特点,并仿写两个。(3分)
红彤彤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葡萄灰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半紫半黄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选词填空。(3分)
(1)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很快()下来,准备上课。
(2)月光如水,轻柔地洒在()的原野上。
(3)遇到突发情况,我们首先要保持(),然后积极想办法处理。
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9分)
(1)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照样子,用加点词语写一种常见的事物,体现出事物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照样子,把事物当成人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为开头写几句话。
你见过成片盛开的花吗?
你可知道,月饼的种类有多么丰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展示厅(10分)
7.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八字成语。(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要结交一些品行端正、积极乐观的同学,与他们做朋友。
(2)耳听不如眼见,亲眼见到的才有可能是真实可信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我看,这件事用不着发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时候自有解决的办法。
8.昨天(5月17日)下午第一节课后,三年级(2)班的李华把一个红色的水杯落在操场上了,请你帮她写一则寻物启事,注意格式。(4分)
三、课本直通车(13分)
9.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海底世界》一文,作者从不同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突出了海底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我们奇妙的世界》一文采用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描写了我们的世界很奇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一会儿,天空出现________,马头__________,马尾__________……忽然又来了__________________。那条狗十分______________,在向前跑……接着又来了__________________,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检阅台(22分)
10.课内阅读。(8分)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1)仿写词语。(2分)
嗡嗡(拟声叠词)__________
__________
(2)选文采用________(分总 总分)的结构,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内容)。(2分)
(3)选文主要写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声音又________又________的特点。(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填关键词)(2分)
(4)把选文中的“在窃窃私语”换成“会发出很轻的声音”,可以吗?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14分)
慕田峪观云海
那天凌晨,小雨刚刚扫过慕田峪,空气中弥散着新鲜的潮意。我与朋友沿着登城步道拾级而上,阵阵雾气迎面扑来,愈往高,雾愈浓。我们登上了长城,凭高远眺。方圆几千米全是茫茫的白云。周围的群山时隐时现,远远望去,宛如一个个小岛出没在波涛滚滚的白浪之间。远处的云雾洁白如雪,近处的云雾似阵阵轻烟缠绕在山腰间。而飘忽不定的山风,一会儿把连在一起的云撕开,一会儿又把几块云衔在一起,一会儿又把云塑成了各种难以名状的造型……真是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就像置身于缥缈虚幻的仙境里。云雾中不断传来游人的说笑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我陶醉于这奇妙的景观之中,心潮就像那云海一样起伏不定,感触万千:那云雾缭绕的山峰多么像黄山俊秀的倩影,那挺拔苍劲的古松又多么像黄山的迎客松……我忽然想到,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该有多少“黄山”,该有多少云海奇景啊!
我们正谈着,一大片白云慢慢飘来,把我们前面的山坡遮盖住了,而连绵起伏的长城恰似一条巨龙,昂首翘尾,穿云破雾,伏在这茫茫云海上,大有奔腾欲飞之势。烽火台上,一缕青云正徐徐升起,一眼望去,真像是当年御敌报警的“狼烟”。
一阵轻风袭来,云雾渐渐淡了,对面的山峰在一线蓝天的映衬下,格外俊秀。白色的云团在山腰浮动,墨绿色的山峦远近高低,层层叠叠,融在蓝天白云之中,构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这时,一束阳光透过云层,射到大地上,天晴了。
阳光下,山显得更青了,云显得更白了。(有删改)
(1)在文中找出符合下列意思的词语填在括号里。(2分)
①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向上爬。()
②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云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3分)
(3)填空。(6分)
①“远处的云雾______________,近处的云雾似______________缠绕在山腰间。”这句话是按照______________的观察顺序来写的。
②云雾中的群山像__________________,阳光下的群山与蓝天白云构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到眼前的美景,“我们”仿佛置身于____________中。
(4)置身于云海中,作者的心情怎样?他联想到了哪些景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习作百花园(25分)
12.写一种你喜欢的动物,留心观察,抓住动物的外形、动作、性情等方面的特点来写。题目自拟。
第七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1.威武 变幻 普通 存在 迅速 攻击
轮船 器官
2.céng xín chà yín
chéng xíng chā yíng
3.(1)准 雕 推
(2)模 摸 漠
4.示例:绿油油 白茫茫 茄子紫 西瓜红 半青半红 半灰半白
5.(1)安静(2)宁静(3)镇静
6.示例:(1)飘落的雪花,像一只只雪白的蝴蝶在翩然飞舞。
(2)春天是个害羞的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需要我们仔细寻找。
(3)你可知道,月饼的种类有多么丰富吗?超市里常见的月饼有五仁的、蛋黄的、豆沙的等。除此之外,新兴的巧克力、腊肉、抹茶等口味的月饼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二、7.(1)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2)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3)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8.示例:
寻物启事
昨天下午第一节课后,我把一个红色的水杯落在操场上了。如有拾到者,请与我联系,非常感谢!
三年级(2)班 李华
5月18日
三、9.(1)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2)总—分—总 天空 大地 对大自然的喜爱
(3)一匹马 向南 向西 一条大狗 凶猛 一头大狮子 一模一样
四、10.(1)示例:叽叽 咚咚
(2)总分 海底的动物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3)轻 多
(4)不可以。虽然换前换后句子表达的意思一样,但换前的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显得新奇有趣,生动形象,有亲切感,换后的句子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1.(1)①拾级而上 ②缥缈
(2)排比 拟人 变化多端
(3)①洁白如雪 阵阵轻烟 由远及近
②一个个小岛 一幅水墨画 仙境
(4)作者陶醉于这奇妙的景观之中,心潮就像那云海一样起伏不定,感触万千。他联想到了黄山、黄山的迎客松、当年御敌报警的“狼烟”。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减法07-17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第八单元小结07-24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0-05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06-05
人教版三年级第三单元06-09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06-13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同步作文07-17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