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精选8篇)

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篇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专题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发展带来机遇,也引起了一系列共同问题,令人关注的热点:2008美国引发的金融次贷危机、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2010年海底、中国玉树大地震、中东暴力冲突等事件无一不牵动世人忧思,因此各地中考命题均以此从不同角度命题,切入本专题考点,从经济全球化的成因、特点、表现、影响以及发展中的对策等方面考查,因此关注时代热点,整合、梳理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知识内容尤为重要。【知识网络】

【主干知识整合】

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革命 1.出现的原因:由于高新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市场经济席得以确立。卷全球,跨国公司的推动等原因。

2.直接原因: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2.具体表现:出现了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求。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突出表现:国际贸易大3.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跨国公司影响增大。4.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应用。3.当今经济格局的特点: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5.主要发明: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改良蒸汽机依存,相互竞争。汽船、火车机车等。4.全球化的影响:有利: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获6.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管理经验,以提升本国经济技企业形式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术发展水平。有弊:它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成发达国家从经济上冲击一些主权国家的自主能力,从了强大的工业国。而使各国从全球化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富国更富、穷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国更穷的局面。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5.发展中国家的对策:一方面,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2.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潮流,引进外国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3.主要领域:①新能源:电力、石油。②新机器:内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防范燃机、发电机。风险的有效措施,趋利避害。4.主要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电灯、内燃机;新式【专题感悟】 交通工具有:汽车、飞机等。1.从各地中考命题内容来看,本专题内容考查最为普6.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遍。从科技发展角度命题,多侧重于三次科技革命的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发明成果和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帝国主义过渡。命对生活领域影响考查最多,考点主要体现在对计算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机技术、空间科技、生物工程技术等问题的考查。1.时间:20世纪40年代至今。2.从美国等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角度命题最多,突出了2.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合作的主题思想。主要考点3.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影响、美国罗斯福新政特征4.主要发明和技术:核电站、宇宙飞船、地球卫星、等问题。

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3.科技是双刃剑的主题思想命题,突出了科技的影5.主要特点: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特点。响。主要考点:科技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积极作6.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引起世界经济结用以及科技的消极作用,如科技用于战争、环境污染、构发生重大变化;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和 资源减少、高科技犯罪等方面。

【注意】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能源的更新和时代变4.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热点命题切入,考查科技与迁。三次工业革命出现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电力、经济社会发展、合作与交流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石油、核能等,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电气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因此注意整合专题内容同时,要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注意历史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1.科技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 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推动 力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技也涉及到战争问题、环境 问题、高科技犯罪、克隆人类等道德问题。

2.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

【课时作业】

【专题感悟】

1、题型总结:本专题在全国各地中考每年均会出现。主要题型为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

2、考点总结:主要靠点集中在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二三次科技革命对政治格局的影响,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考察学生对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的认识,考察学生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利与弊态度与看法。

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篇2

关键词:科技革命,经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的多级化的日趋明显, 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纵观我国经济发展过程, 改革开发三十年来, 我国从闭关锁国到逐渐形成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经济格局。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 特别是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确立, 把发展科技放在经济社会的重要位置。

一、科技革命的概念及其历史阶段

(一) 科技革命的概念

科技革命指科学和技术的革命的总称。

科学革命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 主要表现为产生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技术革命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上的突破, 包括生产工具和工艺的重大变革。

(二) 科技革命的历史阶段

第一次科技术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及使用。发生在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 大多数欧洲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不断最求利润的过程中, 缺乏劳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 工艺技术变革应运而生。首先从传统的手工业开始;然后蒸汽机在轮船上的应用;到蒸汽火车头的使用, 这些都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发电机为标志。19世纪末电能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得到重大改变。首先, 电报、电话、无线电通讯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通讯能力。其次, 利用电解发现了新元素, 人们通过人工合成材料, 使化学工业进入了新时代。最后, 电灯和无线电广播等发明给人们的生活添姿添彩。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石油的需求。汽车的发明、使用创造汽车工业部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钢的产量极大增加, 重工业在工业中开始占主导地位。

第三次科技革命比前两次科技革命影响更大。首先它几乎是各门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全方面影响着社会生产和生活。出现了电子计算机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激光工业等新兴工业。其次, 在科学领先技术的情况下,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使科学技术广泛地结合在一起。最后, 科技革命带来了劳动自身性质以及人和机器相互关系的变化, 即用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生产过程。

二、科技革命对国内外经济的影响

科技革命极大的改变了生产力, 提高了生产率, 有力的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战后大部分发达国家通过科技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改变了世界经济,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使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 并影响着国际经济关系, 使世界经济结构产生变化。

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

1) 改变了生产力构成要素,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马克思曾指出:“各种经济时代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 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为首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使人类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本身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革命,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形成了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 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使之进一步深化, 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之间。这种生产组织结构的逐步变化分工和协作的有序发展, 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 而且使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推动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3) 科技革命改变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及其它资源在产业之间的分配, 以及作为结果的各产业的产量、产值的比重构成。历史经验证明,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经济的巨大变革。科技革命不仅推动了世界生产的发展, 而且改变了国际经济关系, 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进步。科技革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利用科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一) 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振兴科技是振兴经济的主要途径, 各级政府要把科技工作放在首位, 在改造、引进技术和重要工程建设中发挥科技部门的积极作用。加大宣传的力度, 普及科学知识, 形成尊重知识, 敢于创新的意识。每年适时开展技术创新宣传活动,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 多途径展开科学知识, 技术创新意识的教育普及工作, 加强重点科普基地建设。

(二)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体制改革要遵循以市场机制为主, 宏观管理与市场机制并举的思想。在管理科技计划上明确划分科技计划调节和市场机制调节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科技部和教育部等部门要联合组织实施科技人员为企业服务的行动, 为加快转化科技成果, 帮助企业研发技术, 改善技术创新管理水平, 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模式, 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 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 形成科研人员为企业服务的长效机制。

(三) 建设科技人才队伍

首先, 在重点学科, 重点专项, 高新技术和金融管理领域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建立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其次, 为科技人员的工作, 学习和生活创造优越条件, 建立人性化的人才使用机制。在现代社会建设中, 要十分尊重和爱护人才, 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人员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同时, 在各阶层人群中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四) 增加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指的是生产性投入, 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 应多渠道, 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国家财政投入应重点针对生物工程, 微电子技术, 新材料等领域的前期创新研发工作, 以及重大基础性研究的财政支撑。创办科技风险投资公司, 科技信用社等科技金融机构, 使其发挥最大作用。要积极鼓励大中型企业拿出更多的资金进行自我技术开发和创新。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

[1]齐东向.准确把握世界科技革命新形势.经济日报, 2012.

[2]黄安年.新科技革命发展的世界影响和特点.当代世界六十年, 2008.

[3]胡鹏程.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集团经济研究, 2007.

能源革命震荡全球经济格局 篇3

在中国首个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的启动仪式上,曹宏代表集团分别出售一万吨配额给广东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及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卖碳”第一人。

与此同时,除深圳外的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等六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的碳交易市场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碳交易试点工作快速推进的背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低碳能源革命——在气候变化和大国政治博弈的背景之下,碳交易这一新型能源市场不但延续着“煤炭-第一次工业革命”、“石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规律,更形成强大的产业助力,推动大国崛起的步伐。

争当“卖碳翁”

“碳交易这一新型能源市场的重要性,不亚于以往任何一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甚至比现在喧嚣尘上的页岩气革命对全球经济影响更大。”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董小君对本刊记者说。

国际碳市场是由人为规定而形成的市场,其强制性规则之一的《京都议定书》制定了全球及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上限。各国则基于此,给当地企业授权或出售有限额规定的排放许可证。在一定期限内企业排放量如超出许可的上限,就需要在碳交易市场上购买排放配额。如排放量低于上限,也可在市场上出售多余配额。

“工业对煤炭、石油的需求是刚性的,但随着各国迫于国际压力对节能减排作出承诺并签订协议,碳指标会成为凌驾石油需求之上的最高指标。”董小君指出,这好比给正在粗放使用传统能源的国家“刹车”,促使其开展节能工作,同时发展绿色、环保的新能源。

这一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陶良虎向本刊记者表示,2011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达到1760亿美元。“与2005年的108亿美元相比,全球碳市场6年间增长了15倍以上,未来市场潜力很大。”

根据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的预测,2020年全球碳排放市场交易量将达到3.5万亿美元,超过石油交易规模,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市场。

进入2013年,中国在碳交易方面开始发力——今年6月深圳成立了首个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实际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碳市场构建已略显滞后。目前欧盟碳排放交易量和交易额已居全球首位,美国、日本也在积极追赶之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教授蓝庆新对本刊记者表示,为取得碳交易中的主导权,这些国家几年前就开始大规模构建碳交易体系,包括构建碳交易所、制定法规制度、将大数据应用与碳交易结合等。

新能源助推大国崛起

实际上,新能源与经济的关系远不止“碳交易”这般简单。如果以时下最为流行的“云与端”概念来看,碳交易体系就是产品端,是对接国际市场、掌握定价权的基础,而能源的有效利用就是业务云,不但为各国增添碳交易的“本钱”,更能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就像汽油是驱动汽车前进的动力一样,经济发展也离不开能源的驱动,历史上每次能源革命都会带来一波产业革命,而抓住机遇的国家就能顺势崛起。”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星翼对本刊记者说。

针对能源革命与大国崛起的关系,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黄素逸从能源利用史角度将其分为三个时代: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

首个因新型能源而崛起的国家是荷兰,它利用的是煤炭前身——泥炭。18世纪以前,泥炭支撑了荷兰石灰烧制和啤酒酿造两大能源密集产业,使其取得远超其他大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但由于泥炭资源有限,且热效率仅有煤炭1/6,不能提供冶金的高温或驱动车船。两百年后,荷兰就丧失了能源优势。

“真正使人类进入煤炭时代,以能源革命实现全球化的国家是英国。”戴星翼表示,由于16世纪英国的森林砍伐已危及到皇家舰队的造船计划,其主要能源“幸运地”从薪柴转为煤炭。以煤炭为动力的蒸汽机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具活力的经济体。

“美国能后来居上,除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外,也伴随着石油对煤炭的核心能源更迭。”戴星翼表示,由于热效率高,20世纪初,石油开始动摇煤炭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主体地位。

从1900年起,美国的主要能源就开始从煤炭变成石油,在此基础上逐步奠定其全球石油工业中心的地位。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便是建立在廉价石油的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能源革命也推动着货币霸权的演变。”董小君表示,一国货币想要成为国际货币,通常遵循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能否成为能源结算货币,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从英镑绑定煤炭,到石油绑定美元,再到后来美国与欧佩克签订将美元作为石油唯一计价货币,展示了一条明晰的能源与货币地位演化之路。”董小君说。

黄素逸表示,因碳交易而催生的能源低碳化,便是新一轮的能源革命。“人类的能源利用一直呈现‘低碳化’的特征,即燃料中的氢越多、碳越少,能源品质就越高。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再到石油时代演变都印证了这一点。如此推论,低碳能源将是下一轮能源革命的发展方向。”

布局“后石油时代”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加紧谋划“后石油时代”的低碳能源布局。

在陶良虎看来,低碳能源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定量能源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二是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地热能;三是根据可再生能源布局分散、供能不稳定等因素,设计与其相匹配的能源体系。”

“实际上,由于可再生能源能量密度较小,要想成为主力能源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黄素逸举了个例子,“2011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量为300万千瓦,仅与武汉华能阳逻电厂装机容量差不多。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仍是能源低碳化最重要的方式。”

nlc202309041227

在黄素逸看来,虽然目前核电(核裂变能)在安全方面存在争议,但在一定时期内也可适度发展:“核能具有一些特殊优势:首先,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其次,能源密度高。1公斤铀核裂变释放能量与2700吨优质煤燃烧释放的能量相同,运输成本极低;再次,目前第四代核电机组的安全性已大大提高。”

戴星翼则更看好风能的未来: “目前丹麦风能发电已较为成熟,10多年前其风电价格比常规电价高10多倍,现在只有1倍多。我国如将内蒙古风能充分开发,能替代目前全国的火电能源,关键问题就是技术差距使风电成本降不下来。”

“但随着中国碳交易市场的逐步成熟,风光能这类新能源企业的成本劣势将大大降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潘牧向本刊记者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

随着深圳碳交易市场的启动,银行纷纷为新能源企业、有节能减排需求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民生银行推出以碳排放指标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碳融资”服务,农业银行则推出清洁发展机制顾问业务,德意志银行近期也表示,希望与中国的环境交易所合作。

“除了碳金融外,CDM带来的项目补贴更是新能源企业一剂实实在在的强心针。”潘牧说。

他口中的 CDM,指《京都议定书》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减排机制——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节能减排项目,为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履行其所承诺的限排或减排义务。

潘牧举了个例子,德国如需在中国购买碳排放量,就得在中国开展一个合作项目:“譬如由西门子公司为东风汽车公司提供余热发电项目的技术支持,而且西门子将根据测算的碳减排量,向东风提供资金。”

华能集团江苏风电公司有关负责人近期向媒体透露,由于风能电价水平低,目前华能一些风电CDM项目的减排收入,就构成其全部利润:“一个10万千瓦的风电厂,可获得CDM项目补贴和国家新能源补贴共一千万人民币,而这一千万就是该项目的实际利润。”

“目前中国已注册的CDM项目中,83.77%属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这表明,CDM为中国低碳能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陶良虎说。

“弯道超车”的中国机遇

空着的残破房屋、路灯久无人修的街道、人烟稀少的马路,以及频繁发生的凶杀抢劫案……这一派萧条的景象,让人感觉是一座废城,而不是昔日昌盛一时的“汽车之城”底特律。这座苟延残喘的城市,在多年财政赤字的折磨下,已于今年7月18日正式申请破产。

汽车产业作为美国曾经的经济支柱,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克莱斯勒和通用等企业生产的汽车污染大、耗能多。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粗放式的能源利用模式已无法持续。

“死守传统石油经济,是近年美国的一大败笔。”董小君表示,当欧洲主导全球气候谈判时,作为二氧化碳排放第二大国的美国存在相对劣势,因此一直没有积极参加全球气候谈判。

“这导致两个结果:首先,美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速度趋于缓慢。其次,由于缺乏碳排放约束,美国发展低碳能源的意愿一直不是十分强烈。”董小君说。

作为气候谈判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十分重视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虽然目前技术存在相对劣势,但潘牧对未来充满信心:“欧美开始低碳能源的时间并不久,中国有迎头赶上的机会。目前湖北作为国内重点能源实验室最多的省份,在电动车氢燃料电池研究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陶良虎同样表示,虽然在传统经济发展道路上,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在低碳经济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几乎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具有“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中国不光在新能源上有潜力可挖,从货币安全角度看,中国在碳交易中亦是‘进可攻退可守’。”董小君指出,中国作为世界碳交易市场的最大卖方,按照国际惯例可以自由选择结算货币。“在发达国家都试图使本国货币成为碳结算货币的情况下,这将提高我国在能源结算货币中的话语权,促进货币安全。”

“另外,美国正在爆发的页岩气革命会导致其碳排放增加,这种情况下美国很可能延迟下一轮气候谈判。”董小君表示,在《京都议定书》2020年失效、新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前,这将为中国赢得产业转型的时间与空间。

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篇4

一、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紧迫性?

(一)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我国的农业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每遇到适合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大环境,以及相应的重大举措,就会使农业爆发出强大的生产力,形成一次快速成长期和革命性进展,并持续一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农业出现阶段性的跃进。第一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全面巨大的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告别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居全国工业增幅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发展为特点,需要进行重大的战略性调整。亿万农民和科教工作者呼唤和等待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可望第三代领导核心做出战略性决断和部署,争取15-的时间实现农村和农业的再次更大的革命性进展,为中国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和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20世纪我们重视了农业发展的紧迫性,特别警惕了农业不要走弯路,农业若出问题,走了弯路,则是长时间所扭转不了的;今后以科技为依托,科技的变化极快,更要提高警惕,如果走了弯路,弯子会更大,更是难以扭转,丧失的时机更是难以挽回。今天,我们的党、国家和社会已经走进新时代,回顾和反思过去,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更加深刻认识到及早有组织地全面启动农业科技革命、振兴农村经济的紧迫性。

(二)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

20世纪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的理论,有两个问题需要不断地加深理解:一个是提出“农业的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农业科学家提出很多好意见。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页)。”一个是“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页)。”可以看出,极为重要的是,指出了农业科技和教育对一个“破题”,“两个飞跃”的根本关系。这对研究我国农业

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为加深理解和指导今后的研究,我们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1.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尚无妥善方案足以保证在长远发展中,资源、人口、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永续利用的轨道。

2.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改善,科技的扬长避短、资源转换和替代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农业还没有建立在科技的支点之上。

3.农业的经营体制如何适应我国农村的实际,如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如何适应长远的发展,以达到最佳形态,尚需深入研究。

4.农村的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农村众多劳动力的出路,这些问题相互关联,互为制约又相辅相成,但还没有完满的答卷。

5.尚未设计出清晰的农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途径。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最终都归结于科技的发展。这些有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的基本问题,必须及时研究清楚,明确大方向,勾画出准确的蓝图,这样才能创造条件,使农业发展和改革以及新的技术革命不走大的弯路。?

(三)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

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矛盾日益突出起来,成为再次振兴农业的重大障碍。

1.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最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

2.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原已存在的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情况,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更为加剧,特别是水资源的缺乏,威胁整个国计民生。近来,农业受到了市场的制约,更增加了资源的压力,加大了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难度,使农业前景更为严峻。

3.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4.现行的农业科教体制源于计划经济,按政府系列设置,不能适应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结构、布局不合理,分工不明确,分散、重复、相互脱节的现象严重;创新、普及与推广应用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农业科教领域过于狭窄。农业技术落后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有些高新技术则缺乏技术储备。80年代提出的调整农业结构和90年代提倡的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两次机遇,但都主要因科技问题而未能深入开展。?

5.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外在农业优良品种、新型农药、生物化肥及农产品加工方面,已经对我国形成巨大的市场威胁。我国一些传统农产品,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的国内价格已经超过国际市场的10-100%;一些原来我国有明显优势的产品,其竞争力也在降低,如丝绸原占国际市场最大份额,但由于蚕茧质量和丝绸加工技术低于国外,且差距很大,以至丝绸产品出口1988年减幅达24%,前5个月又同减46%。加入WTO将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上述基本问题和现实矛盾的解决,需做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的制度建设,制度创新以及继续调整城乡关系等,而一个关键性并带有长远意义的仍然是邓小平同志讲的“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3页)。”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来势迅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市场,我们要迎头赶上,否则就没有出路。我国农业的落后,说到底是科学技术落后,国际间的农业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竞争,科技决定着未来农产品市场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决定着农民收入的增减,决定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我们今后是占市场还是让市场,这是新世纪全球范围发生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能否生存的重大问题。发达国家已经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我们必须有紧迫感,奋起直追,动员各方面力量,有组织地进行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才能跟上世界发展潮流,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争取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用15-20年的时间,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时期。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二、农科教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目标?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江泽民同志199月在《接见全国星火

计划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这也是本报告的主要理论支柱。必须据此以改革的精神制定农业科技革命发展的战略规划,以保证其顺利完成,并把农业教育放到与农业科技发展平行的重要地位。

(一)深化农业科教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教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促进科教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坚持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分类指导、加大投入、加快步伐、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合理分工、适度分流的方针。在具体操作上,既要遵循科技发展的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农业科技的特殊性,对农业科技进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既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使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又要满足调整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对科技的现实需求;既要大幅度提高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又要迅速把企业和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既要加速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又要力争使农业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或集团;既要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并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规划、计划、投入要突出改革,突出技术创新,突出重点领域。

2.总体目标?

全面启动农业科技革命,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用现代信息管理农业;用现代市场引导农业。遵循自然规律,用以现代林业为特点的优化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建立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相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的农科教技术创新体系和农科教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重点是六个大体系:精干高效的农科教研究开发体系;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和运行市场化的农科教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标准化、运行有序的技术质量监督体系;多层次、广覆盖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协调、高效的农科教管理体系;以及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的农业保护体系。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满足人民食物安全、农村经济安全和

国土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十五”期间至的量化指标

(1)“十五”期间的量化指标?

到,把为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作为核心任务。?

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5年,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45%、35%、55%、55%、60%以上,农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农业高等院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使我国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的10.5%提高到13%左右,其中研究生、博士生的入学率要有较大幅度增长;使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平均达到30%;对于其他87%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使每年接受培训的农村劳动者比例达到40%左右。

(2)至年的量化指标?

满足食物安全的技术需求。为实现粮食总产达到6亿吨、肉类总产6500万吨,人均日摄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质75克、脂肪75克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为农村经济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提供技术与示范样板区,带动辐射面涉及范围。?

为农村国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为科学使用农业资源,发展新兴产业,为基本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供技术与示范样板区并辐射全国。?

加速农业科技自身发展,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再次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5%、40%、65%、65%、70%以上。?

我国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3%提高到25%左右,其中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入学率要大幅度提高。对于其他75%左右的同龄青年不能入学的,要加大培训力度,力争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劳动者。?

三、重点突出农业科教改革发展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的三项历史任务

(一)在科技项目本身的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攻关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

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强大的支撑和驱动力,技术项目的重大突破必将带动农业的产业升级和生产的高速增长,并成倍或几倍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靠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重大突破。

1.总结成就,寻找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科技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从1985-底共取得1160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含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气象局)。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11项;“特等奖”3项;“发明奖”146项。有些技术如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等,已居世界领先水平;胚胎移植、抗虫棉等技术已接近世界水平。这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明显地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2%,而发达国家一般为70%,有的高达80%。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储备不足,基础研究薄弱,农业科技队伍不稳,高技术人才奇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其中,动植物转基因工程,农林作物育种,节水灌溉,农用机械,主要农副产品贮藏、加工,流通先进技术与设备以及农业信息等技术总体水平,落后15―20年左右;某些领域如育种产业化,高效、低毒、安全新农药,集约化设施农业技术与设备,高效有机肥商品化生产工艺与成套设备等技术还有继续拉大差距的迹象;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农民相比差距更大。

2.发展重点和布局?

(1)“十五”期间的重点和布局

“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人,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建立一个新体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包括高新技术,培养一批人才,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基地,实现农业科技新的飞跃。拟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培育专用、优质品种为重点,推进种养业生产结构优化。优质水稻、饲料稻、面包小麦、优质棉花、双低油菜、速生工业用材林、瘦肉猪、优质肉牛等品种培育与产业化;建设一批大型种子企业或集团;确保我国在杂交水稻、油菜、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方面的领先地位。我国有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多样性,具有创造新生物品类的强大优势,可望首先取得巨大成果。 ②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推进农业增效,并相应地使农业本身向深广发展。粮、肉、油等大宗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农产品高附加值技术;设施农

业技术与设备;收获机械、加工机械、复合肥料、低污染农药、可降解地膜等新型农业生产资料等的研制与开发。

③以节水灌溉技术革命为重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发节水农业的技术、设备;水资源宏观管理与调配技术;海洋、滩涂、南方草山草坡等资源的开发;长江、黄河上游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

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重点,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抗虫棉花、超级稻、超级猪、抗虫玉米等转基因动植物培育与产业化;高效疫苗、生物杀虫剂、杀菌剂等生物农药的研制;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长调节剂的研究与应用;生物肥料、缓释肥料,锌肥、硼肥等微量元素肥料等新肥料的研制与开发;农业综合性信息网络、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虚拟农业、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农业技术信息网络的建设。

⑤推进区域发展,加速西部大开发,中部大发展,东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西部生态脆弱区,大力发展退耕还林、还草技术,坡改梯技术,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治理等技术;经济发达区,建立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加速中部粮棉油菜、肉蛋奶等农产品高产、优质及加工的配套技术与商品基地建设。?

⑥推进农村城镇化,加速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人口转移,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加速农村小城镇规划与设计;新兴建筑材料研制、施工技术;小城镇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⑦推进创汇农业,迅速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实力。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修订,质量监测技术与设备开发;发展畜禽、水产、蔬菜、花卉、竹藤、药用植物、柑桔、茶叶、荔枝等无公害、绿色产品出口基地。?

⑧扩大规模定向培养务农高校毕业生,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2)中远期发展重点和布局

①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更加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种质资源是农业的物质基础,通过生物技术和育种工作的重大突破,加速新的种质资源的发现和有效利用。

②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重点是通过土壤培肥和科学施肥,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创造作物生产的最佳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

③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

④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为确保国人粮食与食物的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粮食与食物保障体系,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提高营养水平和健康水平,增强国民身体素质。

⑤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尤其要加强农田水利的建设,并且要将其纳入法制轨道,长抓不懈。

⑥改进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

⑦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⑧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⑨提高农业灾害监测、预测和服务的科学技术水平,防御和减轻农业灾害。

(二)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农业生产重大机制的转变,可以导致:以相同的、等量的农业资源,经过发挥科技的转换和替代作用,充分挖掘农业的巨大潜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国农业的希望所在。同时,重大机制的转变是促成产业升级的根本依托。

1.由传统的粗放经营机制转向集约经营机制。我国化肥利用率仅为30-40%,每年浪费3000万吨(相当于年生产能力的1/3);灌溉水利用率也仅为30-40%,每年浪费近4条黄河的有效供水量;我国的高产田仅占1/4;东、中、西部农业水平差异过大,这都是巨大的潜力源。如果采取“精准农业”,真正做到从根本上转变机制,仅这几项就可满足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新的农业快速成长的基本需要。

2.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的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3.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我国饲料的浪费很大,仅由于营养素调配不合理,每年就损失1/4的畜禽饲料。如果全面实行种植业三元结构,合理发展饲料业,将饲料作为专项生产,则不需增加多少资源的消耗,就可成倍增加优质饲料。这一建议在我国已提出一些时候了,但发展极慢或者说没有什么发展。因为这不仅仅是几个单项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亿万人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最主要的是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观念的转变。必须作为一场技术革命来对待。

4.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5.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转而向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新的需求,使农业向深广发展,为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就业不断开拓出路。这样,农业这盘棋就搞活了,是农业和农村发达的根本希望所在。?

农业重大机制的转变,都是以科技为中心的多种因素组合的巨大系统工程,都要逐项做出工程设计,保证完成,从而得以对整个农业做出新的战略调整。动员一切尽可能的综合国力,以新的革命手段,促成农业快速成长,并为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达到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创造根本的条件。?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科研与推广新体系和农村终身教育新体系

我国现行农科教体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期确立的,体现了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支撑作用。缺点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未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必须进行重大改革,建立新型农科教创新体系。

1.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

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2.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终身教育新体系?

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当前,要从着重教学内容、学科结构改革,彻底转向着重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重点搞好对农业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成人学校的战略性调整。“十五”期间国家级重点农业院校要逐步减少对本科生的招生数量,加大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招生数量,着重办好一般农业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不断扩大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招生的规模,为农业技术革命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基层人才。

四、政策、措施建议?

(一)从国民经济资源配置、市场运作入手,多渠道、多手段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对与国民经济关系重大的农业和农村领域予以高度重视。主要有:一是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保障21世纪16亿人口食物安全;三是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四是促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五是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等等,对这些问题要全面给予科学技术支撑,并给予经济政策优惠和立法支持,在资本、资金、土地、劳务、交通等市场上尽最大程度地开放绿灯和绿色通道。?

(二)突出农科教体制改革方案的重点

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农科教体制改革。组建和完善国家、部、省(市)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培训中心、高科技园示范区、开发区、高科技集团等。近期将主要依托农口各部门的直属研究院所,联合有关院所、高校共同举办。国家级重点科研机构要形成规模,集聚最优秀科技人才,其中,要有千名博士生以上高级学历的研究人员;国家级重点高校的研究所要有百名博士生以上高级学历的研究人员。围绕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国家级重点科研机构要求每周至少有一项属于发明创造或技术创新范围的专利性进展,国家级重点高校科研机构要求每月至少有一项这类的进展。?

(三)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调整农业信息工作服务方向,即由当前主要为领导决策服务,转到在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更多地为广大农业科研、生产、经营者服务方面来。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制定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强化农业生产经营者、农产品销售、消费单位的标准化意识,以此带动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产品质量提高,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五)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其功能包括农业技术区域性试验;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农业技术培训;农村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在科教体制改革中,协调好教学、科研和推广的关系,促进教学、科研和推广有机结合,建立一个高效率、高效益的转化科研成果的推广服务体系。通过这些举措,从根本上解决科技革命中成果转化困难这一主要障碍。?

(六)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农科教改革总目标所列六大体系建设,不断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鉴于农业是一项特殊的产业,不仅仅是农民的事业,也是全民的事业,在千方百计发展自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给予必要的外力支助,制定特殊的政策,广泛运用尽可能的综合国力,动员全国人民为农业贡献力量,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最高的保障条件。其中,给予资金投入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预算内外的财政资金、基本建设资金、银行贷款、各种专项基金以及社会上的可用资金,都要对农科教增加投入并可按照资金性质给予优惠。?

到20,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7-1%,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在整个财政支农资金中的份额达到20%以上。在农业重大工程项目经费中,划出2-3%用于提高工程的技术水平;加大力度支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农业科技,发挥科技的资源替代作用。?

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要大幅度提高农业和农村教育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确保其教育投入高于全国教育平均投入三个增长的比例(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给农科教企业优惠贷款:小型科教企业的启动可以用“小额贷款”支持;中、大型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确定贷款期限,有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宽限期,有的可以延长贷款期限,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多、风险大的问题,研究建立相关的风险投资担保机制。?

建议“十五”期间,国家每年安排30亿资金,设立“国家农科教发展基金”,部署和实施六大工程:“新世纪农科教结合创新基地示范工程”,“农科教生产技术信息入农户网络工程”,“新世纪农民科技创业就业工程”,“21世纪农民培训工程”,“农科教远程培训工程”,“农科教西进工程”,统称为“农科教2120行动”(即21世纪前20年行动,简称2120行动)。?

为了和国际接轨,创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企业,当务之急是要留住我国农科教人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建议多渠道筹集一定数量的奖励基金,设立“国家农科教奖励基金”。奖励的范围:给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以重奖。还可以拿出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等,用以奖代投的办法支持农科教企业和科技村、科技县(市)、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有条件的省、地、市,也可照此办理。?

(七)加强全面启动农业科技革命,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组织领导?

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篇5

CES展标定风向 全球彩电业迎来第三次革命

。未来,对于众多的电视机制造商而言,是坚守规模化制造商的定位,还是变身智能家居系统的整合者,仍是未知数。

享有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发展风向标地位的2011 CES展(国际消费电子展)已华丽落幕。《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全球市场对于电视机产业即将迎来第三次革命性浪潮的认知已达成统一,相关技术和产品则是暗流涌动,亟待爆发。种种迹象表明,相对于第一次的彩色电视机问世、第二次的平板电视机热潮,第三次的浪潮将会集中于智能家居系统下的智能应用电视机。

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意味着过去一个时代的毁灭,但同时,机会和挑战并存,中国的众多电视机制造商准备好了吗?

盛宴下的技术暗流

最近一周来,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的眼光都锁定在美国CES展上。

中国六大电视机巨头TCL、海信、长虹、康佳、创维、海尔共同亮相,围绕3D电视、智能电视、OLED电视等一系列未来趋势推出了各自的主打产品,

TCL展示了全息3D投影、人机交互式Smart TV和全品类的裸眼式、偏振光、快门式3D电视等产品阵营。长虹则推出了惟一能无线传输1080P信号源技术的WHDI电视,并创造性地推出移动3D电影院――Personal Multi-media Glass,戴上这副眼镜相当于一部50英寸的电视近在眼前。

海信则展示了Internet TV、Gesture Control(动作控制)TV、Wireless PC2TV、72英寸3D电视、Smart TV和Android TV等一系列应用各种智能控制技术的电视新品。其中,海尔的一款智能感应触控电视 Hi-Touch,摆脱了传统的触控式接触,实现一定距离内的遥感控制。康佳则重点展示了3DLED电视,主打产品的轻薄性。

向来在电视技术上领先一步的日韩企业,此次也将新产品重点聚焦在3D电视和智能电视上。三星发布的Smart TV可实现电视、电脑、移动设备的互联,而LG、东芝则主打裸眼3D电视。作为全球3D产业链最完善的两大巨头,索尼和松下则在进一步完善3D电视产品线的基础上,推出了包括等离子、LED在内的系列3D产品,同时也发力互联网电视。

《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 篇6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社会关系: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分化。

③国际格局: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2)第二次科技革命(课本九上)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社会关系: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③国际格局:东西方经济联系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拉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第三次科技革命(课本九下)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②国际格局: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4)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技本领,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

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篇7

本文对新商业革命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以及新商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程度来分析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进一步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商业革命形势下,企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壮大,从被整合者发展成为系统集成者,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乃至屹立于国际经济舞台,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分析。

(一)关于“新商业革命”的论述

“新商业革命”的理论是剑桥大学商学院的终身教授彼德·诺兰提出的。诺兰教授认为,现代国际商业新格局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特征:一是在跨国公司重组并购浪潮中所形成的高度产业集中;二是由核心公司,或者说是“系统集成者”对其所在价值链进行“系统集成”的管理,对产业链进行整合。价值链的运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面计划性的、协调有序的活动;三是在系统集成过程中形成的对价值链各个层面的巨大的集约压力,即所谓的“瀑布效应”。给系统集成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级供应商受迫进行并购,而这种压力又传递给下流产业,使诸多产业形成高度集中。

这种“瀑布效应”就引起了全球很多的工业都出现了大量的集中。如果我们在看一个公司的时候,不把它看作一个法人所拥有的实体,而来考虑它所能够统合资源的范围,那就会发现,在全球化的时代,公司的规模是巨大的。这种核心的系统集合者之间的相互沟通是很深入的,我们就可以说,在这个时代,一个公司的所有者和它的控制者之间的界线模糊化了。

信息革命一直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它改变了资本、物品的流动,也改变了我们的最终消费,它使得全球通讯的成本降低,也改变了核心公司和它的供应商链的关系,这种信息革命同时还使得全球很多的服务产业都得以升级转换,包括银行、零售和电讯。与此同时,世界的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使商品的流动变得十分便利,原料和半成品的运输成本和运输周期大大降低,使生产过程的不同国别、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构成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步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时代,国际贸易额也随之激增,经济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增加,这就是所谓的国际贸易的第三次国际分工。图1展示了在新商业革命出现前后国际分工的特点:新商业革命前,发达国家拥有资本和技术的优势,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然后把成品销往发展中国家赚取高额利润,这称为“垂直型”的国际分工形式;新商业革命后,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以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生产,形成“水平型”的国际分工格局。

国际分工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工业、科技革命而不断发展过来的,先后出现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以产品内分工三次大的国际分工。所谓行业间分工,是指以产品为界限,如机械与服装的分工;产业内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供销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如耐克鞋生产的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的分工;产品内分工是指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进行,是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分工,如波音飞机的生产,其零配件由世界各国的分厂负责供应。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新自由贸易主义的兴起,促进国际贸易进一步分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并通过并购、收购等手段把触角伸向世界各个角落。跨国公司组织、协调各国的分公司利用各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最终产品的生产是通过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来完成的,这使得公司内贸易量占国际贸易相当的比重,因此这种贸易又称为公司内贸易。换句话说,一个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虽然属于一个公司内部进行的,但是其分工已经超出了国界,产品生产的国别界限开始模糊不清。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新商业革命”的时代。

(二)新商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已毫无疑问地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国际分工和垂直专业化生产的进一步深化,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间品贸易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中国的加工贸易占我国总贸易比重不断提高,这反映了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占据了主要的作用。

当前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以及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也逐步形成网络化的经济,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集团积极整合全球的资源进行贸易,许多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成为跨国集团在全球化中的一颗“棋子”。在这种新商业革命环境下,我国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产业集约最显而易见的部分是拥有强大技术或品牌的著名公司,它们是价值链的“系统集成者”或“组织头脑”,这是中国企业最缺乏的;二是系统集成者层面的产业高度集中只是看得见的“冰山”部分,而在水下部分的变化就是其价值链其余部分,系统集成者对世界资源进行了高度整合、集约;三是由于“瀑布效应”的作用,产业集约也在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部分中快速地进行着,全球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部分也正被源于发达国家的公司所占领。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源整合潮流中,处于被整合或远缘化的境地,如出现后者的情况,企业将难以发展和生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波特认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来源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特殊的资源优势(较低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其它竞争者使用较低的成本也能够取得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发展规模经济。当今的世界经济已经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期,国际生产要素的交换日益频繁,每个国家都逐步纳入这个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全球网络中,这使得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只有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企业和产业才能够拥有最大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剩余,国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进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与发达国家不断接近,最终达到获得高层次竞争优势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目的。”[4]那么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呢?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成本会比较高,而劳动力成本很低。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新商业革命”变革中获得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如中国在近30年来就是利用这一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林毅夫还认为:“我们要发挥比较优势,以自己现实的要素禀赋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引进外资与我国劳动力要素相结合,成为世界工厂,是必然的现实的选择,也是我们的发展机遇。”然而,这种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不可能永远存在的,既不利于企业发展成为产业的“集成者”,也不利于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

当今世界,要么我们去整合别人,要么就成为别人整合的一部分。中国在现阶段仍处于发展进程之中,其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水平还很低,许多产业尚不足以成为全球的整合者,只能成为某些跨国集团产业链中被整合的一个节点。因此,当我们在被整合的过程中,注重学习和创新,不断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人均资本装备水平,把握好产业发展的战略等要素,变挑战为机遇。

(三)中国企业的后发优势与发展策略

所谓后发优势,通常是指后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也就是说,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竞争中面临许多不利局面,但先发国家或先发地区的发展示范作用下,不利条件反而成为有利条件。后发优势的内容一般主要包含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技术性后发优势蕴藏在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的技术落差中,它表现为后发国家从先发国家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经模仿、消化、吸收和改进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制度性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向先发国家的制度学习,即效仿和借鉴各种先进制度并经本土化改进所产生的效益和益处。技术学习与制度学习是互动的,技术进步会引发制度学习,而制度革新又会激发新的技术进步。

在先发国家中,其研发水平是前沿的、领先的,他们必须通过不断探索新技术、新领域来保持先进,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投入非常大。然而,新技术发明风险是非常大的。研究表明,95%的研发项目没有产生任何结果,只有5%的项目最后成为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如果发展中国家也用自己发明的方式来取得技术创新,那么也必须和发达国家一样花同样高的成本和面对同样的风险,这是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承受的,但可以通过技术模仿、引进的方法来获得技术创新,所花费成本与自我研发的成本低得多,总的来说,购买的成本大约相当新技术发明成本的1/3。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和发达国家的这个差距,进行快速技术变迁。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

加入WTO的中国,经济领域更加开放,按照诺兰教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分析,“瀑布效应”越来越明显,处于价值链下游企业面临的技术进步、竞争压力和风险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对本国优势进行很好的分析,才能应对在新的国际贸易条件下的竞争。笔者认为,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我国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不仅有成本低廉的劳动力,还有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他们将是中国创新产业的中坚力度;二是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人口众多,收入水平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使得大量的跨国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建立外资或合资企业,间接对中国进口,这实际上中国的生产要素被世界整合、被集约化的过程;三是本土企业不断壮大发展,加入了世界的竞争行列,从原来的进口竞争部门逐渐发展成为出口部门,如电子技术、汽车行业、航天航空等,也在尝试着成为行业的“系统集成者”,开始整合国内的产业链,有的还已经走出国门,建立跨国公司;四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进步和中国企业的成长。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借鉴,中国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进一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笔者经过对国际贸易新格局和我国资源亶赋的分析,对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提出了以下的策略建议:

1. 企业应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与应用,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

中国大部分的企业仍然只拥有较低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制度,这种差距越大,后发优势的作用就越明显。实际上,后发优势战略就是通过学习过程来实现的。学习活动虽然要付出成本,但这种成本和创新成本相比是大大地降低了。由后发优势而促成的学习能低成本和短时间促使经济压缩性成长或追赶式发展。因此,不断地引进新的技术和制度,通过吸收、融合、改进,就可以形成很大的生产力,但是这种自主创新只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改进,不会产业质的飞跃,因而只能作为一种追赶的手段。

2. 企业应注重对行业内的整合,以及产品价值链的整合,把企业做大做强。

经济学家马歇尔教授把企业的发展比喻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中的许多小树,通过物竞天择,只有少数的树木长成参天大树,当生长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死去,新的大树又会成长起来,周而复始。从20世纪的80年代盛行的企业兼并之风,许多跨国公司发展成为“航空母舰”,到如今一些跨国公司在金融危机中轰然倒下,我们似乎从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发展实证中看出一些端倪。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仅仅是是一颗“小树”,如果不参与到世界的整合之中,就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挤死”。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对对产品价值链的上下游的进行整合,把企业做大做强。

3. 企业应加快创新机制的创立和研发,加快产业升级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必须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这不仅是在技术层面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从传统产业向现代高新产业的创新,商业革命和发展理念方向的创新。创新是充满着风险的,但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企业缺少资金、技术和管理,于是采取拿来主义。最具典型的是汽车业的“以市场换技术”,结果市场给了人家,技术却没学来。这陷入了典型的后发技术优势理论陷阱。不进行自主创新,只奉行拿来主义,就等于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就永远要跟在人家后面。如资源短缺、国土狭小的日本,发展到今天的水平,靠的是技术领先。

4. 企业采取“蓝海战略”,拓展发展的新领域,提供更加个性化产品,独树一帜。

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竞争,还是创新与创意的竞争。企业必须加强创新与创意的发展,开发个性化产品,使产品更具生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利润率。如果我们把整个市场想象成海洋,这个海洋由红色海洋和蓝色海洋组成,红海代表现今存在的所有产业,这是我们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则代表当今还不存在的产业,这就是未知的市场空间。所谓“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蓝海战略其实就是企业超越传统产业竞争、开创全新的市场的企业战略。“红海”是竞争极端激烈的市场,但“蓝海”也不是一个没有竞争的领域,而是一个通过差异化手段得到的崭新的市场领域,在这里,企业凭借其创新能力获得更快的增长和更高的利润。

5. 企业应注重向发达国家的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

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发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如图2所示)。施先生的这一理论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影响十分深远,许多企业都遵循这理规律来指导企业经营的。但是日本的佐佐木元认为,由于中国企业不能对企业生产进行合理管理,特别在制造业,造成在管理成本、现金流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的大量浪费,使得本来应该属于利用生产成本低来获得低利润的制造业,适得其反。因此,中国企业放弃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走精益化生产道路,创造更多企业利润,才能向两边高附加值产业的方向发展。

6. 企业应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应积极迎接挑战,参与国际的竞争,融入全球化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之中,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前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在国际分工中站稳脚跟是关键,然后才能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济,才能提高本国的贸易地位。如果今天我们没有参与整合之中,明天我们就被边缘化,错失良机。不过在被整合地过程中要保持慎重,适当保留某些关键产业和经济领域,对某些价值链中的核心部分要实行保护政策,不能完全相信自由贸易的鼓吹,盲目地开放,正如发达国家在整合我们的同时,也是保留着他们的核心技术,只把某些低技术的生产环节外包或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因此,我们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在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的同时,应注意加强保护好我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注意保护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经济领域,否则当这些领域一旦被抢先占领之后,就会导致我国相关行业发展受制于人。

(四)结论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资源配置和效益得到进一步优化,国际分工显现新的发展方向,产业价值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整合、扩展和延伸。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处于系统的集成者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深入认识当前的商业革命的特点,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崛起。

摘要:科技发展使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与深度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分工呈现新的特点,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中国企业在具有“新商业革命”特征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机遇,采取适当的发展策略,在开放经济的竞争中崛起。

关键词:国际分工,商业革命,中国企业,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诺兰,刘春行,张瑾.全球商业革命、瀑布效应以及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J].新华文摘,2006,(11).

[2]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

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篇8

首先,要说明的所谓“非常规”的油气资源(unconventional fossil fuels)主要有三种:(1)油砂——主要在加拿大;(2)盐层下油田,简称盐下油(pre-salt deposits),主要在巴西;(3)页岩油(shale oil),主要在美国与中国。

对许多人而言,这三种所谓的“非常规”油气恐怕还闻所未闻,但它们的出现,有如异军突起,极可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能源革命,并进一步对全球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战略产生根本性甚至颠覆性的冲击与影响。

所有这一切,全来自“技术革命”。一系列事先并非规划、互不相干,却又巧凑在一起出现的技术突破——人类的历史发展往往不乏这样的偶然与惊喜。

先讲油砂。这种在加拿大一向非常丰富的资源却从来处于边缘性的地位,因为缺乏具有商业可行性的技术把它开发,直到最近约15年前,由于工程学方面的重大进步,为这种油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提供了基础,让“油砂油”从全球能源市场的边缘立即进入到了核心。

目前加拿大油砂油产量达到每天150万桶,下一个10年,将会翻一番达到每天300万桶。这一产量增加,外加其他石油产量,将使加拿大成为比伊朗还要大的产油国——成为全球仅次于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与中国的第五大产油国。目前美国石油进口的四分之一来自加拿大,其中多半是由油砂制成的。

其次看盐下油。相信很多人对上世纪70年代时巴西致力于从蔗糖中提炼乙醇印象深刻。当时巴西自己对石油生产也都不抱任何希望,早死了心。未料,同样是十几年前技术领域的新突破,使巴西在其南部海岸发现并开采了数量惊人的石油;在那之前,这些宝贵的资源一直埋藏在一条一英里(约合1.6公里)厚的盐带之下。

以目前的技术进展推测,巴西在2020年时就有可能日产500万桶石油,大约相当于委内瑞拉现产量的两倍,相当于沙特阿拉伯现产量的一半以上。

第三,页岩气及页岩油。页岩就是岩石,岩石缝隙中有时有气,有时有油,根据石油化工领域的常识,页岩气与页岩油经常是共生共伴的关系。页岩油气可视为是“非常规”油气,但中国仍习惯性地将其与“常规”油气放在一类。

长期以来,页岩油气由于开采成本过高,从而为人所忽视。但近年来,开采技术出现了两种突破,一是“水平井”方式,一是“压裂法“,这两种方式不但在成本上具有商业化的开采价值,在环境上造成的污染也较小,因此使页岩油气的开采成本正在迅速下降,相对于常规油气田日增的开采成本,其竞争力可谓与时俱增。

美国的北达科他州,8年前,位于地面数英里下的一个名叫“巴肯“的岩层还只能每天生产少得可怜的1万桶石油,现在,技术的突破,使它的日产量已高达50万桶。美国德州的页岩油产量也增加很快。2000年时,美国页岩油总产量每天仅20万桶,2020年时,将达到每天300万桶,相当于美国日产原油总量的1/3.

上一篇:污水处理厂运行和建设情况的报告下一篇:交通民警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