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设计与开发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课程设计与开发(共8篇)

小学课程设计与开发 篇1

【摘要】 我国将于开始在中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中开设“综合学习的实践”活动。可是由于综合学习不是一门学科,它既没有指导书又没有教材,因此各学校不但要独立开发综合学习的课程,还要根据这一课程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与方法指导其课程的开发和进行教学设计呢?本篇论文将通过具体实例来展示综合学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

【关键词】 综合学习;学校的课程开发;学习环境;人的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交叉;知识的结构化;问题解决学习

一、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以通信技术为主体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的到来,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及课程改革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国际21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著名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时代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事、学会做人。与这一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启发学生探究为主、交互式学习,真实的多学科交叉式问题解决学习,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学习,教师作为学习者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以不同年龄混合编班的形式将成为信息化社会的教学模式。由此,开发并设计适合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课程就成了当前最紧迫的课题。目前在我国部分省市的高中正在推广一种研究型课程,它部分地体现了上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标与教学形式,并且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也正在制定高中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指南。同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还组织专家制定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大纲。为配合制定这一指导大纲,本论文将根据这一教学模式为背景,参照国外对这一课程开发的成果,提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中小学综合学习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方案,并探讨其意义和在我国实施的可能性。

二、综合学习的定义和意义

1.定义

所谓综合学习,它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结合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等内部动机为基轴,在课题学习中不受学科分类所束缚,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过程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问题解决活动,通过交流、协作、发表演讲等活动,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伸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与他人的协作化和共有化,实现学习者的生产性学习。

在国内外与综合学习相类似的学习形式有:美国的综合课程,日本的综合学习,英国的主题学习、交叉式课程,德国的合科课程,以及我国的课外活动小组、研究型课程等等。

综合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活用能力。探索生活的方式,建立感性、价值理念与身体融为一体的知识结构。综观各国的同类学习形式,有的重视具体的直接的社会参与,与他人的协作;有的侧重于培养以“参与”为媒介的交流能力以及作为参与者的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的

小学课程设计与开发 篇2

一、国学教育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严重片面性, 造成了长期以来国民基础教育中轻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偏差。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严重失衡。中国传统教育方法 (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东西值得继承) 几乎全被摈弃, 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内容更是少得屈指可数 (楼宇烈, 2007 ) , 青少年中国文化特质正在迅速丧失。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文化方针和教育方针的。越是在全球化时代, 民族化越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追求。一个不尊重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 不可能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中华民族的复兴, 不可能只是作为“经济动物”的崛起[1] , 这一切, 正是当下传统文化复苏的社会动因和现实合理性。

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两次国学热, 其表现有多种方式, 但以倡导并身体力行“儿童读经运动”和反对儿童读经, 声势最为浩大, 形成鲜明的对立, 两种基本观点的争论各执一词。以蒋庆、王财贵为代表主张儿童读经, 认为倡导读经和儒教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复兴大业;以薛涌、刘晓东为代表反对儿童读经, 认为读经是“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2] 一种是把国学神化泛化的绝对主义。认为“读经是启蒙”, 似乎读经能包治百病, 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 给国学赋予了特别沉重的担子。对国学的神化泛化的表现之一是功利化, 主张学的愈多越好, 追求短平快, 希望立即对现实有用;还有国学学习方式上的教条主义与形式化, 如一些地方出现的“小孝子”活动, 新“二十四孝”等生搬硬套的与传统精神相去甚远的僵化做法。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认为“读经是蒙昧”, 倡导儿童读经就是复古, 要一棒子打死, 主张“孩子和洗澡水一齐泼掉”等。反对一方的担心诸如:读经是对孩子的毒害, 让孩子满脑子君君臣臣, 使孩子误入歧途, 是对儿童心灵的一种遮蔽与戕害, 是奴化的教育;中国的小孩十几年的应试教育本来已使小孩的悟性都没有了, 填鸭式的教学让小孩都不会思考了。在中国这种教育体制下, 担心再学国学, 死记硬背些“之乎者也”孩子就更不会思考了。一言以蔽之, 认为隐患太多。

二、国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分析

“我们对传统的疑问、兴趣、责难、争执, 都是由于我们对现在和未来的迷惘困惑与期望中引导出来的” (殷鼎, 1988 ) , 上述两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极端的态度都是要不得的, 是矫枉过正, 是有害的。从根本上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会把读经和小学国学教育引入歧途。上述误区的存在是由于对国学教育的价值与功能认识不清, 要做好国学课程开发, 首要的任务是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有明确的体认, 在此基础上才能梳理出国学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总格局, 为此, 我们研究发现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 国学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增强知识底蕴, 传承中华文化

国学经典以经史子集为载体, 由孔孟之道、老庄之学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传承下来, 积淀为整个民族的人生智慧, 投射出永恒的理性光芒。国学经典著作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在于它所倡导的精神是与人类普世价值相通的, 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 因此, 也是所有炎黄子孙都应该学习并身体力行的经典。“经典著作乃是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书籍”, 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的解读, 指向国学经典教育的价值所在。

由于20世纪的教育主要隶属于科学世界, 从客观的教育行政体制到微观的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基本上是受科技理性支配的。[3] 教育的人文意义的失落使文化化人几成幻影。而文化化人的前提是要基本的知识所构成的文化基础和底蕴。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丰富传统文化底蕴, 形成运用传统文化的基本能力。

2.开发智力, 形成有意义的认知结构

国学经典的韵律、意境和精炼的词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直觉体悟, 获得“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 从而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开发智力, 培养创造力。

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指出, 儿童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 眼睛看文字与念唱的律动刺激可启动右脑, 而辨别字形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 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而左右脑有同步效用时, 学习能力可增长2~5倍。“记忆力不仅存在于儿童时期, 此时期的记忆甚至更加牢固。”[4] 儿童的心理发展同生理发展一样, 遵循“用进废退”原则。在此期间如果给予足够的而合理的刺激, 就会促进大脑的发展。

语言学家研究, 人类学语言最快的时机是十二岁前, 称为语言关键期。此期儿童对语音韵律特别敏感。中国强调背诵的传统, 与现代强调儿童识记的科学, 在这一点上相互支援, 共同肯定了以记诵为特点的学习是科学的方式。[2] 引导学生在记忆力最佳期, 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通过诵读经典开心启智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心理学实验证明, 在儿童记忆库中, 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 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东长甸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历程表明:国学经典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储备, 不仅培养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逻辑分析、文章排布、遣词造句等) , 还发展其智力因素中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3.陶冶道德情感, 内化道德行为

品行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人的道德认知、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向儿童的基础道德修养的有力引导是国学课程的价值所在。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是通过国学课程, 重拾家珍, 注重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对学生的熏陶, 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出发点, 用浅显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在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直观地引导学生, 将国学中的道德修养资源冶于一炉, 设计出当代小学生修身进德的具体方案, 既发扬中华修身传统, 又能与时俱进, 在国际理解教育的背景下, 融汇西方的公民教育理念, 着眼于现代公民人格的培养, “秉承传统文化, 培育现代精神”, 走出道德缺失的危机, 重塑国民的精神力量。

国学经典所倡导的立志有恒、克己内省、诚信仁爱、改过迁善、躬行实践、见利思义、自强不息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和美德, 通过校本课程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伦理价值观成功地转化为儿童人格养成和道德建构的资源, 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4.培育健全人格, 提高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构成国学经典教育价值的核心内涵。

我们提倡国学主要是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 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缩和失落。科学性精神的膨胀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导致人应有的丰富的情感世界日渐狭小与局促。不能融入情感领域的人文知识所得到的只能是机械而僵化的客观性知识, 也就不能潜入人的灵魂深处而内化或升华为人的智慧, 造就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性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人的异化的悲哀不能不令人反思教育的真谛。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 把人格的确立 (以区别于禽兽) 和提升 (以区别于一般人) 放在第一位。[5] 以经典著作关照和塑造人的精神为出发点的国学课程就是存在主义教育家乔治·奈勒所说的“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到人格世界”。

国学是以感性通向理性、以心灵自我关照客观世界、以精神诉求超越物质功利、以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的人文经典, 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可把一个人在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 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6] , 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

5.强化民族认同感, 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标识。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区别最本质的在于文化和传统的不同。历史发展证明, 如果丧失了自己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因, 就会被别的国家和民族瓦解。所以离开了传统文化也就谈不上民族精神。这正是当下国内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社会动因和现实合理性。一方面是国家提倡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 它不并是自上而下的学者论证的结果, 而是产生于的强大的社会需要, 是真正“草根式”的对家国归属的渴望。东长甸小学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旨在建立曾经割裂的与传统的微弱联系, 培养儿童对传统的基本认知和情感, 续上与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文明薪火, 重拾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小学国学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价值取向

明确了国学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对走出误区, 构建正确的国学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价值取向, 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不应该停留于旧的二元对立的思路, 不应该坚执于概念义理的论证, 不应该单一地思考文化思想的建设问题, 而应该从生活的实践出发, 根据我们变化了的时代内涵, 提炼新的问题意识, 回应社会的真正需要, 再认传统经典的学习问题 (王元化, 2005) 。

1.去功利化

在认识上明确了国学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但在国学校本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又不能过于强调或过于拘泥于其功用价值和方法, 否则就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可取的态度是吸收体会庄子的“有和无”辩证关系, 采取务实的理想主义, 把握好“有用和无用”的“度”, 即你首先知道它有什么用, 然后忘记它的用途。在对待儿童学国学的问题上, 虽做出系统的课程, 但在执行时要灵活, 别太在乎眼前的“得”与“失”, 以一种开发的心态和悠然的姿态, 让儿童在富饶的文化土壤中自我萌芽与拔节。故此, 我们把“去功利化”, 作为小学国学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最为首要的原则, 是课程开发核心的价值取向。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传统经典价值彰显在于通过国学课程弘道化人。作为育人以精神的价值归属为载体的国学课程, 因人之精神发展及培育的绵延而使课程本身获得了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 而是累积式与建构性的, 它不像科学性的知识或工具化的操作技术“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 (马克斯·韦伯, 1902) , 故而对国学课程就不能以过于功利的眼光去衡量与设计, 以成人功利化的知识观来评价国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或以狭隘的控制论追求教学活动秩序的井然而使儿童付出成长的代价:对自由天性的表达与心灵舒展的束缚。这是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现实意义的底线。

“教育是依照天性的自然行程和在人类经常向善的方向上天然能力的发展”[7] , 但近代以来科学主义对“理性或理智的片面高扬意味着人失去了诗意的存在状态。人不再生活在感性的因而是诗意的自然中, 而是在静寂、冷漠、客观的环境中寻生计”。[8] 国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为小学生体会诗意栖居提供了可能——国学经典内容的丰富性会丰富人的情感体验, 让小学生享受精神世界的宁静致远。“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 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 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 也有接触的义务。”[9] 朱自清先生的洞见对当今社会的学校教育来说, 也许是一个并不过时的提醒。

裴斯泰洛奇认为, “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掌握知识或技能, 而是发展和增强心灵的能力”, 在他看来教育即儿童的全部官能都得到自然、均匀与和谐的发展。“去功利化”意味着国学就是一种慢悠悠的早晨读上一会儿, 轻轻松松的, 绝不要“头悬梁, 锥刺股”那一套;国学也不能多学, 适量选取, 要不违背儿童的天性, 静悄悄地、活泼泼地受熏染足矣。

国学教育不是向学生灌输过去的文化知识, 即“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谓教育, 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10] “人格世界”的建构是国学校本课程价值取向的旨归。国学课程设计与开发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对儿童人格和精神的培育, 唤起儿童对真善美的渴望, 对独立精神的向往, 这不仅是国学教育的的价值所在, 也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立场。

2.道法自然

所谓的“道法自然”是强调在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的一种价值取向。提倡在国学教学中运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法, 通过适量适度学习, 以期在必要的规训中又能达到对儿童自由天性的保护——教化的意义。

蒙台梭利关于儿童的“吸收性心智”理论认为, “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 因为人类的学习能力, 很大一部分, 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应是默会知识 (Tacik konwledge) 学习, 即潜移默化的学习。看起来他学了并不懂的内容, 看起来他真正记得的也并不多, 其实这些将转变成一种“内隐记忆”, 在心理背景中渐渐会产生作用。[11]

教育过程是一个等待的过程。有时过于用一些看起来很清晰明确的直指目标的功利手段, 反而可能会伤及儿童的未知能力, 欲速则不达。留有一块儿童生长中“混沌”的天地, 不急于开垦点破, 留待某一天的顿悟和自醒, 不揠苗助长。如用儿童易于接受和理解方式进行开蒙诵经。这个过程不追求神速, 而是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为儿童打下一个智力和精神的底子, 为厚积薄发的准备。

“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 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 将文化遗产传给年轻一代, 使他们自由的生长并启动其自由的天性。”[12] 教育过程中所有的践行无不以关照和善待儿童的精神世界的建构为宗旨。国学不能成为束缚学生的工具, 而是开启儿童活泼自由的天性, 使他们自由的成长。因此在国学课程设计与开发中要立足于对儿童自由天性的保护, 去模式化、去教条化, 道法自然, 追求浑然天成的教育境界。儿童的成长需要打磨但更重在自悟和觉醒。因为“教育规划的原则存在于儿童发展的天性之中, 教育不应该被视为任何一种过程或一系列过程, 它是一种发展的过程。因此, 教育的基本价值思想是存在于人类及其潜能发展的天性之中的。”[13]

3.传承与创造

国学负载着中华文明, 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在世界政治、经济等格局发生巨变的背景下, 在中华民族振兴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 国学是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凭证;是进行人格养成教育、培养高素质公民和国际视野的未来建设者重要的资源。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旨在于对这一资源的利用、整合与优化, 其价值在于传承、启蒙、奠基与创造。“传统能够成为每一代的传统, 能对一代代人发生不同的意义, 秘密在于传统允许每一代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延伸它, 犹如凤凰涅槃后的再生。”[14]

国学的内涵在于它的价值观, 其贯穿本民族的价值体系已深入到此民族的内心深处。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 不仅是本民族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 现代的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宝贵资源, 更是中国人保持自身独特性、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思想源泉。在全球化进程中,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地球村”的合作与竞争, 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谈到, 我们的文化方略应当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 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对“怀古”“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分析, 时隔一个多世纪, 鲁迅的见地仍不失为当下文化方针的准绳。

通过国学课程的开发, 实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 进一步明确“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即“中国是既要有自我的认识, 也要有世界的眼光, 既要有不闭关自守的度量, 也要有不盲目模仿的决心。不守旧, 不盲从, 根据中国本位, 采取批评态度, 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 把握现在, 创造未来。”[5] 同时改变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截然对立的态度, 实事求是, 既不肯定一切也不否定一切, 因此, 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择其善者而明用之”, 探求其中值得今天借鉴、吸收和发展的东西, 因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 这就是民族形式”, 同时坚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古为今用, 批判继承” (毛泽东, 1940) 这一对待中国民族文化应有的态度和方针的宗旨。

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篇3

一、 立足课本, 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 教学参考书、 配套读本、 教学挂图、 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 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 我们也应与时俱进, 改变简单“教教材” 的局面, 而是 “用教材教” 。 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 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l.科学把握教材, 利用课本资源。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 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以往的課程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点, 忽视了教材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 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 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 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 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小学生敢想、 敢说、 敢做, 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奇异多彩的想法、 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

二、 联系生活, 创建环境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 的确, 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 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 洁白的墙、 固定的黑板、 秧田形的桌椅、 严肃的老师、 恭敬的同学……这样的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 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的同时, 更应使环境温馨、 舒适、 富有生活气息,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 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 表达感情。 我们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 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 焦点, 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 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2.追求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经济的发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现在使用的教科书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挖掘课文中生活化的课程资源。(1)把课堂融入社会。 与大自然相比, 社会要更丰富、更复杂、 更生动。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更重要的源泉。 我们虽然无法把社会搬进课堂, 40分钟也很难再现丰富的生活画卷, 但我们可以把课堂融入社会。有人说课堂是个小社会, 这个小社会虽然只有四五十个成员, 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个太阳, 一个班级也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

三、 加强渗透, 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 关注书本, 忽视人本, 强调独立, 缺乏合作, 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 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 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 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 处处留心皆语文, 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 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 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 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 音乐、 美术、 科学、 数学等等, 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四、 组织实践, 开发地域资源

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篇4

摘要:现阶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英语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人与物两方面。现代英语教育十分强调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为了迎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我们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使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学什么、怎么学。本文通过分析其主要内容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关键字:课程资源、英语教学、开发利用

一、引言

现代外语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越来越丰富,这对外语课程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程资源如黑板、粉笔和教科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外语教学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应该努力合作,积极开发和合理、有效地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组成部分。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包含的意义范畴宽广,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它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可以作为学习和教学内容的材料,如教科书、课外读物、音像材料、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第二,使学习和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如教室、桌椅、音像设备、电脑、网络、图书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文将从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三、课程资源的分类

(一)物质资源

1、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材资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资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材资源。狭义的教材资源即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资源。教科书除学生用书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音像带等等。因此,深入开展教材分析、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熟悉教材的编排特点、了解教材所提供的资源是教师有效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的前提。教师只有深入地研读教材,才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也才能通过教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学校资源

学校资源,主要包括学校提供的一些硬件设施,如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参考书,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以及学校自身的精神文化等软件“配置”。为了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使教学更加真实、生动、开放和灵活,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如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音像设备等基本的和常规的教学设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真实的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机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3、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包括:信息技术和互联网(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为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各种媒体资源,一些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也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网络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没有完全抛开传统课堂教学,也没有完全吸收网络教学的全开放性,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萌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使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成为整个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主动探索者。网络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而产生的新的现代课堂教学形式,其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与网络双重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下进行的。其特点是(1)具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网络环境可以向学生出真实的问题情景,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做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提供资料)。(2)双向交互式的建构,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问题解惑以及情感因素的形成。(3)易于组织、管理,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4)易于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按其认知特点,主动完成意义建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5)自主学习、协助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4、文字音像资源

文字音像资源包括:有助于英语教学、拓宽英语学用渠道和发展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图书和音像出版(包括引进或国外的出版物)、英语报纸和杂志期刊、广播、电视和电影等都是实施英语新课程中师生可选用的资源。近年来,我国有关辅助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音像制品层出不穷,品种繁多,内容新颖,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的发展,是教学资源开发的宝藏。其优点有:(1)音像资源能展现交际场景的真实性;(2)音像资源能展现语言材料的真实性;(3)原版的英文材料是沟通文化的桥梁;(4)英文音像资源丰富的内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多媒体技术资源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标志着当代教育已经从纯粹书写板书教学时代为主过渡到了多媒体技术与板书教学共存的阶段。多媒体进入各种学科教育已经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英语教学中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英语教学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教师英语教学的得力助手,不仅能辅助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进行协作,提高认知水平,强化英语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桥梁。英语教师的多媒体技术水平提高了,多媒体英语教学环境也将随之改善,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

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需要一个符合英语教学特点的多媒体电脑运行环境,除了要有多媒体语音室操作系统外,还要有根据英语教学的要求所安装的工具软件和英语软件运行的环境。在多媒体环境下要完成英语教学任务,需要结合所上英语课的特点而选择软件安装到电脑里,上多媒体英语课必备的软件如下:Microsoft Office,金山词霸,录音软件,绘图软件如FreeHand,Macromedia 系列软件如Flash、FireWorks、Dreamweaver、ShockWave,市场上出版的英语应用软件如洪恩英语系列教学软件、Little fox等。

同时多媒体技术能使静止的图画得以活化,吸引学生注意力。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无意注意不仅占有优势而且带有明显的情绪性,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取决于直观教学,上课时,如果课堂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单调,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教学替代了静止、呆板的教具,犹如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特别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起到了导引、刺激的独特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动画课件、音像剪辑,使课堂效果更为生动,学生犹如亲临其境,在强烈逼真的情景中发展形象思维,创设语言环境。我国的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乏像学习汉语时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想掌握和运用英语,教师要创设相仿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掌握,从而能够熟练地与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学习,而电教媒体的运用,就是课堂情景创设的有效手段。运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改变直观教具在整个制作和演示过程中费时费力效果不佳的状况。

(二)人力资源

1、学生资源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是自古以来教育者対学生的定位。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

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国家级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和一般初中、普通小学的学生素质是不一样的,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同样是关于当地风土人情资源的开发,对于生源条件好的学校来说,可以在选择的量上和深度上超过一般的学校,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层面进行思考;一般的学校可能更多地作一些通识性的介绍,让学生对家乡风貌有所了解.能热爱自己的家乡即可。

是要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量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扳性。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教师的视角和学生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应该是“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潭。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千万不能是“教师化”、“成人化”的课程资潭,因为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提供给学生自我构建的,而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眼中的课程资源倒进学生的脑袋里。

2、教师程资源

教师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内生性”资源的主体,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效益水平,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课程资源,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师资条件是开发课程资潭的基础要素,并直接制约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而且也非常感兴趣,但是限于师资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或是开发出来效果不好。比如,在西北某一个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学生们对当地黄土高原的民族音乐非常感兴趣,但是农村地区艺术类教师缺乏是个普遍现象,就连艺术课程开设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虽然学校可以开发西北民歌这一课程资源,但充其量大家只能简单地模仿民间歌手的演唱,更深一步从民族音乐本身去研究、去理解,恐怕就不行了,这种师资条件的欠缺就制约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

3、家长资源

家长资源是校外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系统得以建立的根本依据,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家长是隐性的助学者。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用“看不见的手”为其营造了适宜的发展氛围,撑起有助于孩子自主发展的一片晴空。同时家长配合教师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拟定活动计划或活动提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教学效果,还可以使学生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长处和潜力,提高他们培养孩子成才的信心。

家长式课程改革的支援者。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家长在社会上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具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是学校可以大力开发的课程资源宝库可以把家长作为课程的开发源,采取请家长来学校给学生讲课的方式,让他们介绍自己的人生经历。

4、社会资源

为了应对需要,满足需求,所有能提供而足以转化为具体服务内涵的客体,皆可称为社会资源。

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虽。从社会的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

美国是当今受毒品肆虐最为严重的国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吸毒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对整个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整个社会风气日下,道德沦丧。社会非常需要教育对此作出回应。为此,从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出发,美国许多中小学校充分开发禁毒教育课程资源,甚至还编写了专门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有关禁毒方面的教育。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从社会需求出发,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也曾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环境恶化、人口极度膨胀等,在特定时期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作用,成为影响社会正常前进的阻碍因素,社会需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成为消除这些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导致环保教育、人口教育这些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被开发并整合进学校的课程中来,这实际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四、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棱心部分。深入开展教材分析、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熟悉教材的编排特点、了解教材所提供的资源是教师有效利用和开发教材的前提。教师只有深入地研读教材,才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也才能通过教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应及时了解教材的使用情况,及时为教材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及时更新教材。学校还可以适当选用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料或开发适用的校本教材,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二)开发与利用学校资源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妥使学生尽可能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来学习真实、鲜活、实用的英语,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真实的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机会。

为了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使英语教学更加真实、生动、开放和灵活,英语课程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如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音像设备等基奉的和常规的教学设蓝。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英语课程提供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VCD、DVD、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视听室等,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三)开发与利用网络资源

传统的黑板教学,相对而言无图像、不生动、不直观;而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信息的资源优势,能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了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的学习模式。通过计算机和互联时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更有效地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积校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时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英语教学时站,开设阿络课程,进一步增加学习的真实性、开放性和实效性。

(四)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蕴藏在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之中,也隐藏在他们丰富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之中。学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重要意义。通过刨设开放性的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分享平台,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促进课程实施中的资源生成。同时,每个学生也应学会建立和利用自己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交流学习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戢鼬学生制作班级英文日志、英语墙报;引导学生在班级和学校进行英语环境设计,创建英语广播站等;还可以尝试组织学生用英语开展网上交流和讨论,制作班级英语时页等。

(五)开发与利用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的开发英语社会资源开发,就是要求学生注意收集、积累校外接触到的英语资源,如电视、杂志上的英语广告词、商品的英语说明书和英语格言等。学生接触到这些英语可以利用“英语图书角”里的词典自查,也可以咨询老师。

五、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对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象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以及其他英语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与课本,他们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很感兴趣,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有提高。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单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渠道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因此,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六、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英语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章识薄弱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中小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学进度,它的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是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创造课程,缺少课程建设的空间,教师们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些内容上好、教好,因此,教师也就很难养成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更镇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与浪费。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自主教学提供了空间,教师们应该也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已经进行新课程实验的地区,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鞋师在实施课程时,仍然按照习惯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上一堂课的内容.20分钟就讲完了,下面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实际就是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童识,仅仅关注教材这一传统的课程资源,把教材上的内容敦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周围大量鲜话的资源进入不了他的视野,难以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2.课程资源开发等同于编教材

1)教材(主要是教科书)直到现在仍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从课程资源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教材不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作用呈相对下降的趋势。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与功能,即使在教材开发与建设方面,也需要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要求。

2)从课程内容或教材看,偏重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资源的开发,忽略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3.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受时代与观念的局限,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科本位,教师中心主义倾向。课堂中,教师是主宰,是权威,以“讲”为主的教学活动贯穿了整个课堂,教材也是根据教学大纲来设计的t没有多大的弹性,更多地从教师如何教学的角度来考虑。这样一来,导致所谓好的教师就是采用“高超”的、学生喜欢的教法,把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现在,则要突出强调一种开放的理念,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自主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建课程的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要实现而且也必须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时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课程建设过程。

4.目前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依靠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

专家开发的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品质上可能是好的,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方面来说,他们也是无能为力的。5.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上说,偏重纸制品,对于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载体形式重视不够。

七、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的改进措施(一)、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显现平台

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如何充分合理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总的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大致有以下四个途径,这些途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开发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1.从学生的现状一度开义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

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国家级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和一般初中、普通小学的学生素质是不一样的,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同样是关于当地风土人情资源的开发,对于生源条件好的学校来说,可以在选择的量上和深度上超过一般的学校,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层面进行思考;一般的学校可能更多地作一些通识性的介绍,让学生对家乡风貌有所了解.能热爱自己的家乡即可。

二是要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量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扳性。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教师的视角和学生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应该是“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潭。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千万不能是“教师化”、“成人化”的课程资潭,因为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提供给学生自我构建的,而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眼中的课程资源倒进学生的脑袋里。2.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师资条件是开发课程资潭的一十基础要素,并直接制约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而且也非常感兴趣,但是限于师资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或是开发出来效果不好。教师应该放宽视野,突破教材的局限,从多个角度开发和利用资源。首先需要对教学资源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树立科学的课程资源观,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与能力,从而改善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比如,在西北某一个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学生们对当地黄土高原的民族音乐非常感兴趣,但是农村地区艺术类教师缺乏是个普遍现象,就连艺术课程开设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虽然学校可以开发西北民歌这一课程资源,但充其量大家只能简单地模仿民间歌手的演唱,更深一步从民族音乐本身去研究、去理解,恐怕就不行了,这种师资条件的欠缺就制约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出发,看看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他们在哪些方面有专长、特长,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们才能游刃有余.这是一种非常实际而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做法。比如,在江苏南部地区的一所普通初中里,体育组里有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在体育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投入精神,他们每天清早就起床,风雨无阻,从市区赶到位于郊区的学校,和学生一起锻炼身体,这个学校的学生从不用突击训练,就可以在全市的体育比赛和中考中稳居头名,参加学校足球队、篮球队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像体育一样出众。该校充分利用这样的教师资源积极进行各种体育类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学生们踊跃报名,形成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同时也为其它课程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探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教育部、农业部颁布的《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确定“绿色证书”教育的具体内容.就体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路:不同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程资源,“绿色证书”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各不相同,实际上就是要求农村学校从自身的特色出发.挖掘学校的特色资源。

具体到一个个学校,有的学校是百年历史、声名显赫的老校,学校的文化积淀很探,培养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糠的开发方面,就可以花力气向这个方向努力。学校要充分开发利用这方面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有的学校硬件条件相当好,设施设备现代化的水平非常高,计算机已经在学校普及化,那么,就可以在信息类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多用点心思,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信息技术紧密接触,使学校成为一所建构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学校,不仅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社会资源的开发英语社会资源,就是要求学生注意收集、积累校外接触到的英语资源,如电视、杂志上的英语广告词、商品的英语说明书和英语格言等。学生接触到这些英语可以利用“英语图书角”里的词典自查,也可以咨询老师。应而英语教学应立足于实际的社会需要,关心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英语学习。将英语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二)、管理执制:资源开发的切实保障 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出来。在人们对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和意义把握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如何让这些课程资源得到及时开发,并发挥最大的资源效益,有效的管理是根本保障,我们要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为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直撑。1.建立课程资源库

对繁杂的课程资源应该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课程膏潭库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作用重大,教师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需要什么,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检索和点击,可以节约大量寻找资源的时间,而且,同一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益。资源库里不仅要有大量文本、文献类的资源,还要有许多超文本类的课程资源,使资源的数量、品种、形式多样,保持库里资源的充裕丰富。

这种课程资源库不仅每个学校需要建立,并且要形成自己的特点,各级地方教育部门也应该建立课程资源库,更大、更充裕的图书馆,这样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向深入发展,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层的探究和体验,而且,还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把各组各类资源库联系起来,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多重服务和深度支持。2.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网络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帮助与支持。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纵向从基层学校到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教学科研部门、课程研究中心,横向教育内部向教育外部的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和优势。

中小学校首先应该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新课程的实施高不开课程资源的强大支持,课程改革为教师实施进程提供了创造的空间,这需要大量课程资源进行有机填补,学校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资源章识;在各个学校形成个性、独自为战的同时,要加强校际间在资源开发方面的联系,一个学校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大家共享,整体提高课程实施水平,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外,各级地方教育部门,教学科研部门、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其它相关部门也要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课程资源的建设进行指导,从更高层面促进课程资源的建设。

3.构建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鼓励.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尤其是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第一步往往是最难走的.这种机制应该尽早建立,促使学校和教师能尽快适应新课程,积极进行课程资潭的开发,把第一步迈好。

课程资源开发激励机制的建设可以是体系化的.出台一个较为完善的课程资源开发奖惩办法,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调控;也可以先在局部某些方面做点尝试,比如,在一些评审、评奖、评选先进等活动中,甚至在教师的职称晋级时.可以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一项比较重要的成果指标。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建立,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会受到广大学校和教师的极大重视,肯定会促进课程资源开发网络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充分合理开发。

七、结语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对提高学生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英语的热情都有极好的促进与激发作用。反过来,对英语教学的效果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积极地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象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及其他英语实践活动。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好英语,为学生枯燥的英语学习注入新的血液,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善林.从需要出发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11期 [2] 鲍淼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04-01

[3] 聂良红.论课程资源开发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湖南师范大学.2006-10-01

[4] 邹振萍.兰州市高中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研.西北师范大学.2006-06-30

小学课程设计与开发 篇5

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优良个性。“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是学生健康人格和优良个性重要的奠基时期,小学生向师性强,可塑性大。我校的“知行统一”校本课程,紧密结合学校的传统与优势,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兴趣和成长需要出发,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努力凸显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点滴育人,文化育人,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引领学生内省体悟、情感升华,培养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积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优良个性,追求学习知识、明悟道理和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的和谐统一,正如《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一、循序渐进 梯度设置 课程开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我校知行统一课程把养成教育抽象的内容具体细化,追求“近、小、实”,按照年级、学段,循序渐进,梯度设置,编写出了5册教材,分别是一年级的“入学篇 我是小学生了”、二年级的“安全篇 安全记心间”、三年级的“美德篇 美德在我心”、四年级的“环保篇 争做环保小卫士”和五年级的“励志篇 名人引导我前行”。教材内容编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入学礼仪、常识等到安全警示、学会自我保护,从诚实守信、仁爱善良、勤俭节约、坚强勇敢等美德学习到关爱地球母亲、树立环保意识,再到立志奋发,百折不挠的个性品质的 培养,这一切都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探究,勤学笃行。

二、以德治校 文化育人 课程设置彰显学校特色

我校知行统一课程致力于彰显学校特色,立足学校实际。“美德、环保、励志”教育不仅充斥于我们的校本课堂,更散布于我们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校本教育载体,也是我们潜移默化的校本教育内容。

我校一贯坚持德育为先,始终将德治思想和德育工作置于学校突出地位,努力构建宽松环境,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把德育工作与落实行为规范相结合,与学生行为养成相结合,与学校文化环境相结合。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毋庸置疑,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为此,我校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言传身教。广大教师以身作则,身正为范,用精神鼓舞精神,用人格带动人格,让学生不断地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为规范教师行为,我校制定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师德建设规范,重新修订了教师行为“十不准”、“十禁语”、“十注意”、“教育教学文明用语”,拟定了“教职工守则”、“领导干部十要求”等规章制度,建立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评议、考核、奖惩制度,实行了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师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让教师成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楷模,知行统一的标兵,也 促成我校赢得了“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我校是泰安市校园文化建设AAAA级单位。学校注重发挥校园文化这一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建设,凸显习惯养成教育的校园文化要素,给师生自主发展营造一个高标准、高品位、和谐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给养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教学楼内设立了培养良好习惯的名言警句标语牌、具有特色的壁报栏、师生寄语、黑板报等。楼内走廊60幅名人肖像、传记及名言警句,图文并茂,字字珠玑,时时以榜样的力量影响着成长中的小学生。校园内,十余亩的绿色植物带,130多平方米的植物园使得校园内一年三季繁花争艳,四季苍翠欲滴。“小草正成长,劝告君莫踏青”,“让生命绿色与我们同在”,无时不在提醒学生爱护花草,保护环境,成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不可或缺的载体。自然景观石上雕刻有“勤、精、诚、恒、修身、明理、博学、求是”在给校园增添人文内涵的同时,向学生昭示着做人、做事、学习的行为准则。校风、校训、校长寄语,“今天我以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孩子”、“不扔纸屑,文明与我永相随”、“和声细语,举止文明受人敬”“师以育人为本,生以成才为志”;“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养成良好习惯、铸就美好人生”等激励用语规范着学生的行为,鼓舞学生奋发进取的热情。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真正达到了时时处处皆教育、每面墙壁会说话、每个景点育人心的境界,师生陶冶了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高标准的德育阵地建设、优美的物化空间、良好的育人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师生的品行和观念。我校正是深挖这些学校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改进,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 课程实施贵在践履

以知助行,以行促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课程实施贵在践履。学生经过不断学习,反复体悟,内化升华,最后落实行动。目前,学校的各类安全演习逐渐制度化、规范化,广大师生警钟长鸣,学生逃生秩序井然,动作迅速。学校建立健全常规值周检查和班级评比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监督、检查、记载,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增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为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监督,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招聘义务监督员,和学校少先队成员一起组成行为习惯监督团,制定《监督员职责》,对监督员进行专门培训,提高责任心的同时进行工作方法的指导,及时制止不良行为,维护校园文明和谐环境。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给孩子树立优秀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更有利于习惯的形成。为倡树典型,提携进步,学校每月都会评出行为习惯标兵。学校专门还设计了“小题大做-----勿以善小而不为”校园良好行为习惯表扬栏,鼓励学生发现美好的人和事,学生自发地撰写稿件表扬身边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标兵。这一专栏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进取心,为他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个人修养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学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争取早日实现“榜上有名”,我们不仅在校本课堂加强正面 引导,教育学生活学活用,我们还把教育的触角伸向了社会的角角落落。学生在家学做家务,为社区打扫卫生,时时处处践行所学,提升自我。

总之,我校知行统一校本课程结合学校实际,着眼学生兴趣,关注学生发展,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个性。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的课程实施在诸多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立足长远 着眼发展 课程提升改进策略

1.提升评价水平,评价方法多样。随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不断推进,如何能更有效地评价校本课程,目前我们还在摸索,有待下一步研究。2.增强校本课程的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实效。3.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我校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4.扩展引入更多社区资源。

小学课程设计与开发 篇6

后现代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程开发与设计

(内容提纲)

讲座专家:上海师范大学

王大根 报到时间:2013年1月14日全天 正式培训时间:2013年1月15-16日

地点:河南省商丘市学海美术学校桂林路总校(火车站2路车到商丘师范学

院下,向往前走100米向右拐桂林路丽晶酒店南侧就到,下火车打的8元到丽晶酒店即可)

2013年1月15日

一、后现代课程观

(一)后现代知识观

(二)后现代学生观

(三)后现代老师观

(四)后现代教学观

(五)后现代美术观 互动:提问、讨论、发表 二、三维目标的设计

(一)三维目标的产生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

(五)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互动:检查三维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三、单课时美术教学设计

(一)教案各要素设计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设计的要求

(三)教案设计的逻辑关系 互动:检查教案设计存在的问题

2013年1月16日

四、单元化研究型教学设计

(一)以往教案设计的局限性

(二)单元化研究型学习

(三)单元问题的设计与运用

(四)单元化研究型教案设计

(五)单元化研究型教案的逻辑关系 互动:尝试开发单元化研究型教案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与三级课程管理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

互动:每组尝试开发一门校本课程

六、美术教师的转型式发展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

(二)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观

(三)美术教师的转型式发展

1.建立学习共同体的能力

2.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3.设计单元化研究型教学的能力

4.实施单元化研究型教学的能力

5.教学反思和研究的能力

(四)美术教师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互动:提问、讨论、发表

七、提问与答疑

说明:每人带一份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案,带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用于改进和交流。

王大根教授简介王大根 男 1951年5月生于上海,中共党员。1977年毕业于安徽阜阳师范学院艺术系,就职于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1995年调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7年任教授。2006年11月-2010年7月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学与研究生副院长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课题组核心成员 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初中美术课本主编

上海市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美术名师培养基地专家指导团导师 香港教育学院文化和艺术创作系名誉教授。

教育部考试中心“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美术学科组成员 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审议委员

获奖:

1.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青年专项重点研究课题––––美术教育的目的性研究,国内第一本美术教育理论专著《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优秀美育学术成果二等奖

2.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国内第一本美术教学论专著《美术教学论》,课程“美术教学论”获“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3.《“三位一体”培养研究型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案》2005年7月获“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论文评选”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4.《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2008年5月获“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教育理论创新奖”三等奖

5.《论高校美术教师的跨越式发展》2009年2月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6.《“三位一体”培养研究型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案》获“2009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7.《用“参与式培训”使农村美术教师培训更有奖有效》2011年9月10日获“2010‘国培计划’征文活动”三等奖(颁奖单位:中国教育报和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办公室)

主要著作:

1.专著《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青年专项重点研究课题––––美术教育的目的性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优秀美育学术成果二等奖 2.专著《人物速写技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出版

3.专著《美术教学论》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4.5.6.7.8.9.10.11.12.13.14.15.主编《新课程初中美术教学案例》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主编《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出版

合著《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合著《走进新课堂―美术新课堂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合著《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合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美术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合著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研究”,《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编著《美术教案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专著《幼儿美术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

合著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BLA010109)-“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课题《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合著“教师教育新行动论丛”《美术教师教育的愿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合著《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负责第八章“第一节 教学建议”主要撰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二、2005年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论文:

1.《视觉文化时代与高中美术课程》刊《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G382《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05年11期全文转载 2.《美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刊《中国美术教育》2006年3期

3.《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载《清华美术·卷3》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和方法运用于高师教学》收入徐辉主编《教师教育研究与评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高师美术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以<美术教学论>教学实验为例》刊《中国美术教育》2007年1期 6.《如何提升美术课的内涵和品位》刊《艺术教育》2007年7期

7.《创建更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刊《中国美术教育》2007年5、6期连载 8.《高师美术技法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刊《艺术教育》2008年1期 9.《视觉艺术教育与人文关怀》刊《香港美术教育》2008年1期

10.《用绘画进行心理干预的实验和理论依据》刊《中国美术教育》2008年4期 11.《为何不提倡借班上课?》刊《中国校外美术教育》2008年11期 12.《论高校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1月 13.《从陈一鸣画册看陈鹤琴儿童美术教育思想》刊《上海托幼》2009年1期

14.《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艺术教育科学发展之本》刊《艺术教育》2009年8期

15.《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收入《艺术·科学·社会-首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研讨会论文选》,第64~73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16.《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刊《中国美术教育》2009年5期

17.《评滕守尧先生之<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刊《教育参考》2010年2期

18.《由“积累”走向“转型”的教师专业发展》载《中国教育报》2010.5.21.第5版 19.《三维目标须以“单元化研究型教学”来落实》载《现代中小学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5期:23~27。20.参加“第二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南京,2010.10.29~11.1)发表了题为《论数码时代美术教师的“转型式发展”》的主旨报告,收大会论文集

21.《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本》载《中国美术教育》2011年3期,第8-11页 22.《高校美术教师教育要为基础教育服务》(12300字)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工作会议文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5页。

研究项目:

1.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初中美术教材上海师范大学编写组主编(2000.3~)2.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十五”规划研究项目(01JA760005)-“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2001.12.~2006.11.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BLA010109)-“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课题组负责人,2003.3.~2007.3.4.主持上海市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编号:635D24)2008~2010 5.《美术教学论》被评为“2006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KZ0613),2006.12.~2008.12.6.《美术教学论》被评为2010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7.主办“2011国培计划——新疆农村美术教师短期培训项目”并任首席专家

以上为王大根教授讲座的内容提纲与个人简介,本次培训以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本活动限培训学员24人,学海美术本校10人,对外14个名额,有意参加的教师请及时联系,培训实行以会以养会,所需费用均由培训学员自费(学海美术不从中牟取任何利益),听课费400元/人,学海美术学校可帮助联系安排住宿,费用自理,也可自行解决,报名额满为止。所有有效报名以汇款为准,因是定额培训,报名确认后不再办理退费,请谅解!

讲座全程录像,与会结束可获培训资料光盘,有需要资料光盘的非与会人员预定光盘资料请付100元工本费,谢谢!

有意参会或需要视频光盘者,请将费用打入以下帐号:

建设银行帐号:6217 0024 7000 0246 873 户名:张学海 邮政银行帐号:6221 8850 6102 9231 204 户名:张学海

会务联系人:张雨洁(***)张学海(***)

(汇款前请提前联系,确认有名额再汇款,有效报名以汇款为准,汇入后请将姓名、手机号、汇款时间、参会或预定光盘资料编成信息发到联系人手机,并将汇款条留存,作为报到凭证。)

河南省商丘市学海美术学校真诚邀请您的参与!!现还有几个名额,有意参与请及时联系!

小学课程设计与开发 篇7

花艺设计与制作课程是高职高专园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核心课, 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花艺设计与制作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国外开设的较早, 在国内则尚处起步和由传统的《插花艺术》向《花艺设计与制作》转型与过渡的探索阶段。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花艺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熟练制作花篮、花束、花车、人体花和现代环境花艺, 并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发展、创作高水平创意花艺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专业花艺设计与制作能力, 同时为学生考取高级花卉工和插花员职业资格考试服务。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以提高课程的学生技能为核心, 全面改革本课程的教学内涵.与企业紧密结合, 以需求为向导、以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全面遵循职业标准、以实际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创造最佳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设计思路

(1) 全面跟踪职业标准, 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构建教学内容。理论渗透到每一个实训项目中, 让学生练好基本功的同时确保学生具有花艺设计的必需的理论知识, 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教学要求所有的实训项目源于企业, 高于企业.体现了课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 但结构又相对固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要求接轨, 实现了便于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的顺利对接.同时结合学院教学优势、设计理念优势, 增添一些企业无法实施而在现实工作中又非常重要的内容, 如花艺图纸设计、各种国外花艺流行表现手法训练等, 从而提高实训教学的技术含量来提高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发展潜力。

(2) 在教学编排上打破传统的课程“章”、“节”概念, 采用与实际工作岗位流程“一条龙”的顺序编排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确定后, 按项目实施的难易程度进行学习情境的编排, 学习中没有“章节”, 只有“工作任务”。学生经过课程的各个实训环节, 基本已经熟练了花艺设计工作岗位的各个环节, 并具有更高层次的设计能力,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

(3) 在教学模式上实行“工学结合”, 将工作和学习完美融合,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课程在应用性和创新实训项目实施时采取和哈市最优秀的花艺公司、花店合作的形式, 共同参与花艺设计工程, 实现企业经营和课程实训项目的有机结合。同时, 每个项目按实际工作环节完整训练, 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4)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突破口, 全面促进教学手段的变革。全面使用媒体课件、网络以及教学录像, 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 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三、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花艺设计与制作课程在内涵建设上以培养学生花艺设计制作能力为目标, 全面跟踪行业职业标准, 以实际工作任务要求构建教学内容;紧扣插花员职业岗位, 按岗位任务从简单到复杂编排项目, 达到教学目标。

1.花艺设计师与插花员工作岗位

花店工作人员、商业机构 (酒店、宾馆、会所等) 花艺设计人员、环艺设计公司设计人员。

2.实际工作过程

花艺设计任务承接—花艺作品设计—花艺作品材料准备—花艺作品制作—花艺作品售后服务

3.实际工作任务

花束的设计制作、花篮的设计制作、婚庆花艺的设计制作、人体花的设计制作、现代花艺的环境设计与制作。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花艺应用是通过花型的千变万化, 灵活地应用到对应场合。主要是在基本花型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和强化训练, 将作品应用到家居、酒店、礼品、婚庆等场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要充分运用社会生活的情境教学, 通过大量的示范作品、学生创作, 让其自我品评、分析和体味, 使作品的韵味在相应的空间体现充分的魅力。

以“花艺产品”为载体, 精心设计“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出发点, 按职业标准要求构建了5个项目情境。知识点融入项目, 随技能的增加理论层次上升。

以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 把企业经营和学校实训有机结合, 融学习和工作于一体, 与花艺公司、花店共同承接花艺工程, 学生全程参与,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以最新的高职教学理念为指导, 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 项目驱动模式

在全面跟踪国内、国际职业标准的基础上, 进行课程设计, 成功地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五个项目。随技能培养逐步增加理论知识, 理论渗透到每一个实训项目中, 让学生练好基本功的同时确保学生具有花艺设计的必需的理论知识, 提高学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教学中要求所有的实训项目源于企业、高于企业。体现了课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 但结构又相对固定。教学内容与企业的要求接轨, 实现了与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的顺利对接。同时结合学校设备优势、设计理念优势, 增添一些企业无法实施而在实际工作中又非常重要的内容, 如花艺图纸设计、各种国外花艺流行表现手法训练等, 从而提高实训教学的技术含量, 来提高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发展后劲。

(2) 实行“工学结合”, 采用“实际工作情境”教学模式

花艺设计与制作这门课因为技术性、应用性强, 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采用“实际工作情境”教学, 按工作流程编排“学习情境”, 把“学习情境”系统化设计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一直坚持全过程的“融工作和学习于一体”。课程实训分两块, 校内和校外。在校内我们建立了省内一流的“花艺工作室”, 实训环境和设施将按花店实际情境布置, 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着装, 进入实训室。在课程基础部分的技术实践教学中, 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氛围, 教师负责分配工作任务, 并要求学生按企业工作流程要求,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严格把关, 实行层层审核负责制, 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工作结束后要清场并填写工作报告 (实训报告) , 使学生在学校就融入到插花与花艺设计岗位的工作情境之中。

校外, 我们与哈尔滨市最高水平的花艺公司、花店合作, 成为我们的实训基地, 在课程教学的中、后期, 我们坚持通过公司让学生承接实际花艺项目训练各类商业性插花, 从前期接洽到方案设计直至花艺作品插作布置, 学生为主体全程参与, 实习效果显著。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技能教学的精髓,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营造创新的课堂环境, 注意调动“教”与“学”的双向积极性, 使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比如基础阶段, 在“花材整理”这个学习情境训练时, 教师常用普通花材做几次“变脸” (改变材料原有的自然形态) , 活跃课堂气氛。接着通过多媒体随机展示大量优秀作品的图片资料, 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 让他们来给各种普通材料“变脸”。学生的思维活跃, 表现积极, 创作热情高涨, 作品创意新颖, 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快乐教学。再如在“现代花艺设计”学习情境教学中, 为了培养其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中实行“师”、“生”换位。在具体操作上, 首先给学生布置酒店插花调查任务, 完成调查报告, 通过评优后, 让优秀者讲解酒店插花的设计要求及技术要领, 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方案的讨论与评估。通过对最新酒店插花风格与技巧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创新思维喷薄而出, 富有创意的作品油然而生。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作用相得益彰地充分展示。

(2) 加强教师的科学引导

在插花艺术教学中, 教师首先按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和目的, 以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尤其重视对学生的激励, 为他们传授方法、技巧, 改授“鱼”以“渔”, 全方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使其现在与未来、个人与社会捆绑在一起, 借此增强学习的使命感, 并把亲情寓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系列之中。

1) 重在激励。

在课程教学中, 教师很注重通过“微笑教学”把期望与信任带给每个学生, 用民主激励创设欢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教师常用激励的语言和方式, 满足学生成功的心理需要, 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 使学生人人都感到“我行”、“我能”, 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的潜能。授课中, 教师有一句口头禅:“真不错!如果……将更漂亮!”这样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 可避免其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与自信。

2) 改授“鱼”以“渔”。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插花艺术飞速发展, 这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更有“后劲”。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除了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外, 还通过布置独立的设计课题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图书馆、实地调查等途径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 掌握世界最新的插花动态, 通过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法、个别指导等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并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因人而异地提供一些技能、技巧和方法, 特别是最新的技巧和方法, 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复杂纷繁的实际生活中, 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保持“后劲”经久不衰。

(3) 应用性项目直接融工作和学习于一体, 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工学结合”是现在高职教育的热门, 可如何实现有效的工学结合, 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效益, 一直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花艺设计与制作这门课因为技术性、应用性强,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课程后期, 如“现代花艺设计”项目实施时, 我们坚持让学生承接实际花艺项目训练各类应用性插花, 从前期接洽到方案设计直至花艺作品插作布置, 学生为主体全程参与, 学生受益显著。

(4)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是本课程教学手段的最大特色。我们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白板板书、实物示范、图片讲解、视频播放、教师示范等教学手段, 以便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并能熟练操作。例如在讲授“造型设计”时, 纯理论讲解时学生不容易理解每条造型原理。这部分我们采用大量的优秀插花作品图片, 结合作品讲“什么是比例、什么是动势、什么是韵律”等等, 学生在看了相应的图片后理解了这方面的含义, 加上教师的插花示范, 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表达这些插花造型原理, 以便成功创造出好的插花与花艺设计作品。建立课程网站后,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在线自主学习环境, 对课堂起到了补充和拓展的作用。学生可以利用“教学内容”栏目, 使用电子教案、电子课件, 在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后复习, 还可以利用练习题和思考题进行自主练习和思考;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资源”栏目中的图片库浏览各种风格、类型的花艺作品, 借鉴现代各种插花表现手法, 在后期的设计课中极大地拓展了设计思路。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8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情境 信息技术

以前的课程观念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师教好教材,学生学好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通过不断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善于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是实施新课程的必备条件。那么,怎样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对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体会。

一、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一内容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让学生指出操场的四周各有什么,四人一小组,展开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方向与位置。要尽量创造环境,在实践中培养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

二、创设丰富的情境,善于从多彩的生活中发现和寻找数学资源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学科知识系统化的影响,能进入教材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侧面。这就要求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寻找、发现身边可供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善于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在教学“数一数”时,我提问:“你们喜欢玩吗?”学生都兴奋地说:“喜欢!”我再追问:“你们喜欢或者希望到哪儿去玩呢?”学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我说:“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去儿童乐园玩一玩,好吗?”学生都兴致很高地回答:“好!”然后我再用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继而我告诉学生在这个美丽的儿童乐园里藏着1到10这10个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都兴致高昂地来寻找里面的数,数得非常仔细。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所以,新时代的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应该运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提高课堂效率。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数学。

四、善于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是实施教育的主体,而且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新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倡导者。在课堂的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对于能促进教学或经过处理能促进教学的随机事件,及时捕捉,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巧妙转化,有效利用,从而丰富课程资源,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愿意主动学习数学,研究数学。

上一篇:求职简历中个人标签下一篇:保安部工作总结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