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通用11篇)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器官捐赠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教学安排:1课时

板书预设: 18 永生的眼睛――世代相传的无私奉献精神

母亲父亲 女儿 (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教学流程:

一、诗歌引入,铺垫情感

1.出示诗歌: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体会人物所要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2.(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一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搂住),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

积累成语:突如其来 不由自主 不假思索 重见光明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重见天日 夺眶而出

2.再读,说说主要内容。

三、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1.品味痛苦

抓住词语品读。

紧扣写法:心理、动作、语言。

2.理解平静的原因――父亲的话。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读,自由谈感受。

②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感悟。)

③如果是你,你能给予他人哪些东西?

3.为女儿骄傲

(1)为什么为女儿感到骄傲?为妈妈与外公感到骄傲,并要捐赠眼角膜。

(2)出示句子: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③你能读出之中的骄傲吗?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

四、质疑深入,延伸情感。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是呀,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

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 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3.(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4.课前的那着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她们一家人说些什么吗?

5.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链接相关资料:

①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②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④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⑤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了吗?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篇2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

一、朗读盲人歌手萧煌奇《你是我的眼》的歌词导入。

二、初读课文, 检查生字预习;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三、精读课文, 感悟形象:你最喜欢谁, 为什么?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在旁边加上批注。

1.走进琳达。

(1) 读课文, 找找一开始“我”对捐赠眼角膜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我痛苦难忍, 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 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2) 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3) 琳达此时悲痛万分。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4) “我”不理解爸爸的想法, 极力反对。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5) 我对父亲是深深责备, 忍不住失声痛哭。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6) 后来呢?找出“我”在捐献眼角膜时的态度表现的语句。

父亲与世长辞后, 我遵从他的遗愿, 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7) 从痛苦到遵从?是谁改变了琳达?

过渡:有没有喜欢爸爸的同学?

2.走进父亲。

(1) 父亲是怎样转变琳达的?他说了哪些话?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 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 你妈妈和我就认为, 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 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 你认为一个人“最珍贵”的是什么?

(3) 器官, 这么珍贵的东西, 父亲愿意死后捐给他人, 为什么?

(4) 你认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5) 父亲还说了什么样的话?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 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 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 你们会为我自豪!】

(6) 老师描述场景, 学生闭眼想象。请学生朗读“父亲”说的话。

3.走进温迪。

(1) 温迪说了哪些话?

“妈妈, 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当然, 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 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送给失明的人, 让他重见天日。”

(2) 同学们, 你们想过盲童看不到世界有多痛苦么?……

(3) 父亲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改变了我, 还在温迪的心上生根发芽, 所以, 这一刻, 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

(4) 父亲还留下了什么?

(5)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你认为永生的还有什么?

四、拓展延伸, 深化感情

阅读原文结尾, 它会震撼你的心灵。 (出示幻灯片)

师:透过闪烁着骄傲的眼睛, 我们看到了爱。还有很多人为帮助他人也捐献了器官。 (出示姚贝娜、丛飞等名人资料介绍)

配乐朗读《你是我的眼》歌词, 结束授课。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2

一、导入:本组课文是围绕什么专题来开展的? (生命)

理解“永生”, 引入新课。

二、我会预习

检查“导学案”第一题的完成情况。

三、我会自学

1.默读课文, 读准生字生词, 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3.再次默读课文, 完成导学案“我会自学”中的两道题。

4.学生用两分钟时间, 小组交流讨论这两道题。

5.学生汇报。

6.理解重点句子: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 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 你妈妈和我就认为, 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 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7.阅读原文结尾, 感悟无私的爱。

四、我会拓展

1.打开《同步阅读》P97, 读后完成导学案“我会拓展”。

2.分享交流, 师生评价。

《永生的眼睛 》导学案

一、我会预习

1.知识了解。

(1) 广义的器官移植包括______和_____。

(2) 常用的移植器官有______等。

2.课文了解。

第一次: () 被疾病夺去生命, 虽然“我”反对, 但是 () 坚持捐献了她的眼角膜。

第二次:父亲与世长辞, () 遵从了他的遗愿捐献了她的眼角膜。

第三次: () 也要学习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

二、我会自学

1.你为文中的谁而骄傲?为什么?

2.在这一刻, 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还有_____。

三、我会拓展

文中的小作者十分想念爷爷, 请你替小作者给爷爷写几句话吧!

从上面的两份教学设计, 我们可以看出, 设计1 是精读课文的设计, 注重对人物品格的深入品悟, 对重点词句的细致品读。设计2 才是略读课文的设计, 主要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几个特征———

第一, 粗知课文大意, 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略读课文通常只安排一个课时, 所以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

第二, 淡化词句的理解。略读课文的生字只有二类字, 学生会认读即可。设计2 通过默读课文让学生巩固生字词, 再通过预习检查, 完成了字词学习与巩固的目标。

第三, 突显学生的自主自得, 注重学法迁移。这是略读课文区别于精读课文的要点。设计2 是这样落实“自主自得”的: (1) 通过“我会自学”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你为文中的谁而骄傲?为什么?”引领学生自主阅读, 品悟人物。提示语中的“引用文中的词句, 谈谈自己的感悟”, 就是指导学生掌握与运用理解人物的基本学习方法。 (2) 通过课文难点的解决, 学生自主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在这一刻, 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学生补充说明留下的可能是“爱心、关爱、乐于助人的精神、无私的爱”等, 学生与教材、编者的对话就能自主实现价值观的有机渗透。 (3) 通过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学法。设计2 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体会含义较深的词句。另一方面, 简洁的过程设计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自主“群文阅读”。

永生的眼睛教案 篇3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 详细地复述课文

(2) 简要地复述课文

(3) 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父亲——→女儿)

(4) 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 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 )命( )肿( )肺( )访( )

组( )勇( )敢( )骄( )拥( )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 才华横( )、文( )、回( )、容( )、翻( )、( )思、友( )

jiāo (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 )挡、( )织、( )力、( )国、( )成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 篇4

学生:四年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晓文章大意;

2.掌握课后的6个生字,认识并理解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

3.理解文章人物的情感表达,体会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学情分析:

这是一略读课文,四年级的学生处在第二学段的后期。在识字与写字上,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在阅读上,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词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并能感受到人物命运的不同状态;在习作上要求能够不拘形式写下自己的感受。结合本课文略读的特点,要求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分析语句、体悟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中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能说己的理由;

2.体会文章最后一段“骄傲”的语句,并能说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中“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阅读法

教学资源:

教学导航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

情境导入1.师:春天到了,同学们都看到了春天带给我们的什么呢?

2.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到的是?

3.师: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是盲童,他们看不到这美丽的春天,甚至连自己父母的样子都不曾看到过。那么你们知道有什么办法,能够让盲童也看到这美丽的春天、自己的父母吗?1.生:鸟语花香、杨柳纷飞、万物复苏、天气变热……

2.生:黑暗……

3.生:换眼角膜、人造眼球……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体会盲童眼中的世界,开启学生对盲童的关注,为课文的推进进行情感积累。2分钟

初读感知1.师:是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有关盲童、有关眼睛角膜的课文。齐读课题:18.永生的眼睛。

2.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86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然段,用笔圈出课后出现的生字以及不理解或是需要着重记忆的生词。

3.师: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4.师:看屏幕,读生字和生词。1.生:读课题。

2.默读课文、划生字、生词。

3.生:9个

4.生:读(指读、齐读)初度课文,进行自由朗读,对文章具有初步感知,并认清、读准、记忆课文中的生字词。5分钟

细度体悟1.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完后,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进行补充)

2.师:好的。同学们说的不错。那么现在让我们继续回到课文中,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并批注上为什么令你感动,你体会到了什么?1.生:课文讲的是“作者琳达在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当父亲决定捐献母亲的角膜时,开始的琳达很悲伤并不理解;后来父亲对琳达进行了解释,并在多年后有了自己的家庭,渐渐地理解了父亲和母亲的决定。最后琳达的女儿温迪也受到外公的鼓舞,决定死后也要捐赠角膜,并为外公和琳达感到骄傲”

2.生:快速阅读、批注感受,交流分享。在这一环节训练学生对文章大意的初步概括能力;同时,根据自己所划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进行文本细读,分享自己的体会,理解文章的感情。15分钟

精读领悟1.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已经深深的被作者琳达以及他的父母和女儿所感动。在这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反复出现了三次同样的词。你们知道是第几自然段的哪个词吗?/刚才有的同学已经提到过了一个词,这个词在这个自然段中出现了三次,你们说是哪个自然段?

2.师:来,咱们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结合本自然段,从这三个“骄傲”上,你又有了哪些体会?

3.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看来每个人都已经深深的被琳达的父亲、琳达和温迪所感动,感受到了他们一家的爱心……那么现在老师又有一个问题,在这一段的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一刻……”,请问同学们,父亲留下的除了一副角膜,还留下了什么?1.生:最后一个自然段,是“骄傲”。

2.生:齐读,分享对“骄傲”的体会。

3.无私奉献、为人着想、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本环节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谈完自己受到感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章的感情进行理解和感悟。通过对文章最后一段“骄傲”的理解和感悟,学生明白琳达一家的爱心。通过对“在这一刻……”的体悟,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琳达父亲乃至于一家人的无私奉献、为人着想的高尚品质。升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10分钟

升华1.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想每个人都已经感受到了琳达一家的无私、爱心等等高尚品质。所以当我们再次回看这课文的题目:永生的眼睛时,我们知道了,永生的眼睛不仅指的是琳达一家为帮助盲童重见光明所捐赠的眼睛角膜,更代表了琳达一家这无私奉献、为人着想的高尚品质的代代传承。1.生: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这一课题所代表的含义。

回扣文章课题,升华文章主题。令学生在一节课的最后能够感受到永生的眼睛这一课所传达的意义。1分钟

拓展练习1.学完这一课,我想同学们心理应该有些话想要对琳达及其家人要说。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练习本,以XXX,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或是对琳达或是对其他人想说的话,然后进行分享展示。1.生:XXX我想对你说

此环节在于寄情于文,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写下来,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并锻炼自己的习作能力。7分钟

板书设计18.永生的眼睛

悲痛高

不解无私奉献尚

为人着想品

善良质

勇敢

教学详案一、情景导入

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师:同学们,春天已经到了,谁来说说,你们在春天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在春天看到的东西可真不少。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你们看到的是什么?

生:黑暗……

师:没错,当闭上眼睛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有黑暗。好的,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其实,在座的你们都是幸福的,因为你们能够看到美丽的春天和这多彩的世界。但是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是盲童,从出生起就看不到这美丽的春天,甚至连父母的样子也没有看到过。那么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盲童看到光明呢?

生:换眼角膜、人造眼球……

二、初读感知

师:是的,同学们说的不错。的确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让盲童们重见光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与角膜有关的课文。现在,大家看黑板,齐读一遍课题,永生的眼睛。

生:永生的眼睛。

师:好,现在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86页永生的眼睛这一课。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然段。用笔圈出课后相关的生字和不理解或需要记忆的生词。开始吧。

生:……

师:好。谁来说说,这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九个。

师:说的不错,就是九个。现在向前看,看屏幕。在学习本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清并掌握本节课的一些生字词。(出示PPT)谁来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听有没有读错的字音。

生:……

师:嗯,读的不错。没有读错的字音。同学们看,红色的字是本节课后的生字,需要我们掌握。大家齐读一遍。

生:读生字。

师:你们看,有一个字是绿色的。同学们要记住,在这里它读作“ji”,而不是“gei”。

三、细读体悟

师:好了。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节课需要认清并掌握的生字词。现在同学们继续翻开书,翻到86页永生的眼睛这一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根据屏幕上出示的自学提示,思考: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PPT出示)

生:默读课文。

师:好,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师:嗯,好。同学们说的不错。如果在概括的时候,能够更言简意赅,那就更好了。现在让我们继续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继续根据自学提示,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并用笔画一画、圈一圈,批注上令你感动的理由,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快速阅读。

师:批注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然后咱们进行分享展示。

生:小组讨论。

师:好了,时间到。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感动,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学生进行自由回答,此为开放式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所选的段落进行。与此同时,依据学生感动的地方或者词句,结合学生的体会言语,进行板书。包括琳达的“悲痛”“不解”,温迪的“善良”“勇敢”等等,如有谈到对父亲的认识,结合具体情况,板书“无私奉献”“为人着想”。(若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流程,则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总之要落到琳达和温迪的种种表现是受父母和外公的影响。)

四、精读领悟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每个人都在文中找的了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我们感受到了琳达失去母亲后的悲痛以及对父亲和母亲决定捐献角膜的不解;感受到了琳达的女儿温迪的善良和勇敢(依情况而决定是否提到父亲的无私奉献、为人着想)。

现在,老师想问问大家这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反复出现了三次同样的词?你们知道是哪个自然段,这个词是什么吗?(刚才有的同学已经提到过了)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骄傲。

师:没错,就是骄傲。现在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从这三个“骄傲”上,你又有了哪些体会?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谁来说说,你又有了哪些体会?

生:温迪很敬佩他的母亲和外公/母亲的反问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感到骄傲的不解/为自己女儿骄傲是因为女儿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无私奉献、为人着想、温暖善良……

师:是啊,无论是琳达的不解到理解,还是琳达父亲的无私与温迪的奉献,无不让我们看到这是一个令我们感动的家庭。那么同学们,在最后这一自然段中出现的那句“在这一刻……”,父亲留下的除了一副角膜,还留下了什么?

生:无私奉献、为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板书)

五、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都被琳达一家的高尚品质所感动。现在让我们再次回看这个课题,永生的眼睛。我们发现,永生的眼睛,不仅代表了林达一家为帮助盲童重见光明所捐赠的角膜;它更代表了林达一家,无私奉献、为人着想等等高尚品质的传承。

六、拓展练习

师:学完这一课,我想同学们心理应该有些话想要对琳达及其家人要说。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练习本,以XXX,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或是对琳达或是对其他人想说的话,然后进行分享展示。

生:交流展示。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5

05级现代教育技术班李艳课时 1

一、教材概述

《永生的眼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关爱他人,热爱生命。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二是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由于目前死后捐献器官在中国,大多数人还不可能做到,因此在学习本课应该注意的便是《永生的眼睛》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本篇课文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为下面几课进行一个情感的铺垫,营造一个爱的氛围。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我认为是处于过渡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1——3年级的学生更多是抓生、字、词,他们还不具备完全自己解决生字词的能力;而5、6年级则更多注重课文思想感情的领悟,此时期的学生已初步具备完全决生字词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学会、掌握本课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别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初步感知这种 1

写作方法。

5、对器官捐赠树立正确的观点。

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难点为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别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环境及课前准备

1、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

2、课前准备则是让学生搜集或查阅一些关于器官捐赠的资料、及预习这篇课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盲童图片)问学生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样来感受春天的呢?请同学们也闭上自己的小眼睛自己来感受一下身边的事物?他们能够拥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眼睛的课文。

(二)、启发式提问

教师:为什么眼睛会是永生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完成以下教学要求:

1、疏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2、勾划出你们不理解的字词句;

3、划出你喜欢的字词句或是人物。

(三)、检验、交流

1、教师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请学生起来读(生字和多音字),读完后全班一起读

2、解决学生不懂字、词、句。(在这里的解决方法为学生先解决,解

决不了的老师再来解决。)

教师: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句吗?

3、交流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或是人物并说一说原因。

教师:读完课文后你们有喜欢的句子吗?有喜欢的人物吗?老师也有自己喜欢的句子和人物。

(四)、情感提炼

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派请一个小组长,集体来完成以下要求:

1、感知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

2、体会课文,让学生以读来感受课文。

在分小组读时让他们分角色来读,琳达、温迪、外公、旁白。

(五)选出段落进行赛读

教师:谁来告诉老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按照上一环节的小组进行朗读比赛,胜出的小组进行表扬,没有胜出的小给予鼓励。然后针对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评价,先由学生评再由老师评。

(六)学生说出体会,老师总结。说想说的话

教师:同学们最想对课文中的谁说点什么?或同学们你最欣赏谁?为什么?[出示课件]

教师:同学们,永生的不是眼睛,而是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就像温迪一家人。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这种无私的爱会长留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它将伴随着我们走完一生。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眼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全家三代人所表现的崇高品质。

2.对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高尚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作者全家三代人所表现的崇高品质。教师准备

1.了解有关器官捐献的知识;整理准备提供给学生的器官捐献资料。2.制作课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词语:突如其来、捐赠、酷爱、给予 栩栩如生、重见光明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复习文中词语,并用希沃软件中的工具“板中板”讲解多音字“给”,指导并书写“予”字,区分“予”与“矛”。

2.琳达一家哪些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 利用希沃软件,将课前准备好的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的事件用笔从电子板的两侧一一拖出,让课文的主要内容简洁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达到复习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做到新旧知识的链接。

二、爸爸的捐赠──永生的眼睛

1.过渡:同学们,你们是否想知道琳达一家是怎样的人?

2.课件出示:默读全文,思考:琳达在捐赠母亲角膜这件事情上,为什么痛苦难忍?

3.交流。体会琳达当时的心情。

4.教师引读:“身体发肤,受于父母”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眼角膜的决定,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着,(生接读)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生接读),使我忍不住失声地痛哭着,(生接读)

5.琳达爱妈妈,妈妈爱琳达。真正的爱就是互相理解。你理解了妈妈,支持了妈妈,就是对妈妈最大的爱。6.琳达悲伤,琳达难忍。父亲是怎样安慰琳达的?

7.屏幕出示:学生齐读:“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8.你理解父亲的这番话吗?(A 父亲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B 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C 从他的话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和父亲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画、读、悟、议、说,感悟父亲语言的深刻含义。相机借助软件中的工具笔对关键词语“最珍贵”和“有意义”进行批注式的点拨,降低了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让是学生对生命意义进行一次认识和理解。

9.师:父亲让我们敬佩不已。父亲和母亲一样,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和希望。他们的希望是什么?默读课文(3---5小节)画出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10.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11.(指着屏幕上的课文插图)你们看,温迪画的这匹马如何?父亲认为我自豪的原因是什么?

12.女同学来读一读这美妙的马儿。让我们一起感受父亲这种美好的心愿、自豪的心情。(学生齐读父亲的这两句话)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句子和插图。借助插图的观察和读,展现马儿的可爱美妙。同时,利用希沃软件中的笔,紧扣“自豪”进行批注式的讲解,学生主要的是引导着学生感受父亲的自豪。课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是理解课文的一条捷径。

13.琳达长大了,父亲也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琳达感到无比的自豪。她才明白父亲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引导学生齐读:“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14.就是这简单朴实的语言,不仅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也深深地影响了女儿温迪。

三、温迪捐献角膜──永生的眼睛

(一)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温迪的心声。同桌分角色(第5小节)中的人物对话。一个当琳达,一个当温迪。对话完,讨论如下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想象:“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想想那些盲人是多么的痛苦,因为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也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

“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琳达觉得父亲还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交流:(1.2题)

3.多么美好的品质!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谁?(盲人)父亲的话永远地留在谁的心中?(琳达)我们也一起牢牢地记住父亲的话。(学生齐读文中父亲说的四句话 PPT出示)

4.然而,人生无常。女儿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丧生。“我”又一次在器官捐献给组织签署了同意书。三周后我收到了角膜中心的来信。谁来读一读信的内容。

5.当琳达读到角膜中心的来信,会怎么想呢?播放《爱的礼赞》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合作学习的要求,学生按要求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依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出示文中父亲的语言,利用希沃软件中的播放器,播放《爱的礼赞》为背景音乐,在情境中朗读,提升人物语言的内涵,关爱他人的健康,无私奉献的的人生才有意义。

三、回归主题,深化情感。

1.课件出示: 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我金发的温迪,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自由读句子,结合课题《永生的眼睛》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②温迪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所以说他们的眼睛就是――齐读课题。

③你认为这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④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世代相传,永不泯灭。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啊!同学们,再来读读课题,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齐读(饱含着浓浓的爱意!)再读课题。⑤这就是永生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出示中心句,学生练习课题进行理解,利用希沃软件中的工具笔,批注课题中的中心词“永生”。依据学生的交流,用工具笔拖出隐藏在电子黑板一侧的词语“爱心永恒”完善板书,凸显文章的主题思想。

2.读写结合,课件出示: 琳达一家人捐献角膜的故事令每个人感动,提起笔来把我们的感动写下来。

我想对文中的说:“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出示读写训练题,将读写的训练要求简洁的展现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感动之情一吐为快。此时,教师巡视,发现写的好的成果,利用希沃软件中的工具拍照上传到白板中,然后集体交流,指导习作小技巧并分享感动,分享骄傲与自豪。

五、拓展延伸,传递爱心。(视频播放——姚贝娜捐献角膜)1.生活中,像琳达一家为他人健康,无私奉献的人层出不群。让我们走出课文,欣赏一段视频。

2资料链接了解捐献角膜的意义

课件出示: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有多少人需要得到这样的眼睛呀!仅我国就有400多万因角膜病而致盲的人!而目前我国的角膜库存却很少,每年只有3千多人能进行角膜移植手术。他们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着。因为他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像琳达一家人一样愿意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你们听说过这样的事吗?你们看,他们就是这样的人。

【设计意图】利用希沃软件中的视频播放器,播放歌手姚贝娜捐献眼角膜的视屏,了解捐献角膜的意义,他能给失明者带来新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增强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六、好书推荐:《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 作者: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历史上第一位取得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七、作业设计(课件)

1.替重见天日的角膜接受者写一封信,表达出对那些用于奉献的人们的感恩之情。

2.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捐献的意义。

八、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妈妈

爸爸

捐献角膜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7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2、为什么捐赠遗体器官是令人骄傲的行为?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调查了解周围人们对遗体器官捐赠的看法。

2、收集与捐赠器官有关的感人的事。

3、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眼睛可以看到我们这个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世界。而在我们周围,却有不少的盲人,无法用眼睛来感受生命的美好。想让他们重见光明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看看文中这一家人为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提示”,明要求:

齐读“阅读提示”,想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2、读课文,认生字:

⑴自由读读课文,要求:

边读边认记生字,读通课文,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

⑵抽学生认读生字、词语,并随机理解“屡屡获奖”和“热泪盈眶”这两个词语。

屡屡获奖:在文中找到出现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联系句子意思理解这个词。

热泪盈眶:先联系生活实际,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其意思。

3、再读文,知大意:

⑴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抽生说说主要内容。(师板书:捐赠角膜)

4、说看法,抓关键词:

抽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你周围的人们对捐赠器官的看法。

5、抓出关键词“骄傲”:

师导:是啊!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由此可看出,文中这一家人真了不起!那么,你为文中这一家子感到怎样?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吗?(板书:骄傲)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想想:文中谁最值得你为他而骄傲?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画一画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你读后的感想。

2、小组交流,谈感受。

3、抽生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特点,深化学生感受。

交流A:

⑴生:我觉得文中琳达的父亲最让我为他而骄傲,我是从第5自然段感受的。

⑵课件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其意,体会思想感情。

师:这是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一段话?(妈妈死后捐赠角膜劝“我”时)从这儿可看出琳达的父母有着怎样的崇高精神?

指导朗读:

①抽生说说该怎么读这一段?

②生读,形式:

抽生读──生评价──再抽生读──齐读。

师导:的确,这样一位善于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父亲,怎能不令我们为他而骄傲?

⑶生:我也为琳达的父亲感到骄傲,我是在6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和7自然段中父亲说的话中感受到的。

⑷课件出示课文7自然段中父亲说的话:

指导生朗读:

说读法──抽生读──齐读

师:你们看,父亲除了同意捐赠母亲的角膜,还立下遗嘱,自己去世后也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可见他的思想境界是多么高尚。为此,我们怎能不为他感到骄傲!

⑸师引导学生对比读这两段话:

当妈妈去世后要捐赠眼睛角膜,琳达为此不理解时,爸爸坐到她身边,平静地说……女生读。

爸爸去世前,为了能帮助别人,他立下了死后也要捐赠眼睛角膜的遗嘱,并为此而高兴、自豪地说……男生读。

⑹小结:

文中的父亲不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他的家人,还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他的灵魂必将得到永生!

交流B:

⑴生:我为文中的温迪感到骄傲!我是从8自然段中温迪说的话中感受到的。

⑵抽生读温迪说的话。

⑶师导:是的,14岁的温迪在妈妈捐献了外公的角膜后,不仅没想当年的“我”那样痛苦难忍,反而为亲人能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这说明她小小年纪就对捐赠器官有了正确的认识。不仅如此,她也立下了自己死后捐赠角膜的志愿。这是受谁的影响?

⑷课件出示:想一想,说一说:

因此,在温迪说这话时,作者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给我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

⑸面对温迪的行为,你想说点什么?

生:多么懂事的温迪呀!小小年纪,就能够这样为别人着想,我觉得她真是很了不起!

师:是呀,所以温迪的妈妈在文章的结尾处这样写道(生齐读)──“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交流C:

⑴生:文中琳达的妈妈值得我们为他而骄傲,因为她在课文里是第一个捐献眼睛角膜的人!

⑵师:文章对这位母亲虽然是轻描淡写,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她那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交流D:

⑴生:我觉得琳达能改变自己对捐赠器官的看法,也很了不起!

⑵生:我觉得琳达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值得我们为她而骄傲!

⑶师:是啊,琳达是个贯穿课文始终的人物,她不仅爱父母、爱孩子、也爱别人。她同样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同样值得我们为她而骄傲!

四、拓展思维,深化情感

1、想象说话:

接受了琳达父母捐赠的角膜移植的盲人,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与捐赠器官有关的感人的事,联系题目,理解“永生”的含义。(板书:得到永生)

五、课外作业

小学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8

多好的一首歌啊!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是温馨的、是滋润荡漾的,爱更是伟大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知了琳达一家人的爱不仅让自己的眼睛得到了永生,也让别人的眼睛得到了永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永生的眼睛》。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回顾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填写下面的表格。

(课后表格)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感受到,琳达的情感发生了由强烈反对——遵从遗愿——主动捐献的巨大变化。

三、精读感悟

究竟是什么让琳达的情感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1—4自然段,看一看母亲捐献器官时,琳达的情感态度是这样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首先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出示)——指导朗读。

(预设语言:老师被你地朗读深深地打动了,当世界上你最疼爱你,最关心你的妈妈不在你身边了,你再也得不到她的拥抱,看不到她关切的眼神,听不到那亲切地叮咛,你会是你一种什么样地心情?(悲痛,伤心欲绝),用这种感受去读;这时又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部分时你会怎么样?(气愤)你就来气愤的读读这一部分。)

同学们标画了表现琳达情感的句子了,你都标画了哪些?(出示)

想一想,两句话该怎样读?---惊呆、痛苦、哭喊

逐句读:自由读——个别读——模仿读

对妈妈捐献器官琳达是那样的坚决反对,是那样的不容商量,那样坚定不移,那么是什么让琳达改变了态度,请同学们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能不能找到答案。(指导读出平静,亲切)

父亲这番振聋发聩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振聋发聩”是什么意思?(用言语让糊涂的人清醒、明白)

通过前4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琳达情感态度由强烈反对到被唤醒的变化,当父亲捐献角膜时琳达的态度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5-9自然段,画出表现琳达情感态度的句子。

哪些话可以体会到父亲的遗愿呢?父亲的遗愿又是什么呢?

父亲的遗愿充满了爱心,始终想到他人,不仅给别人带来了永生,而且也感染了温迪。温迪是怎样做的呢?读第10自然段到课文结束。

引导学生带着赞赏来读一读。(略处理)

四、拓展升华:

母亲舍弃自己的器官给自己带来了永生,给他人带来了永生;父亲捐献角膜给他人带来了永生,温迪在外公的影响下也主动捐献角膜给他人,使他人得到了永生。这种行为是可歌可泣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称颂的。

此时此刻,你想对文章中的人物说些什么呢?

琳达一家人想到的是他人,播撒的是挚诚的爱,让我们也播撒自己挚诚的爱,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吧!

五、作业: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课前准备:

●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有关资料或事例。

●调查:身边的`人对器官捐献了解多少,他们愿意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触摸春天》的盲姑娘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如果有人能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就好了。但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谁来谈一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感人至深的课文《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以后,一定会对器官捐献、移植产生新的看法的。

二、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认识,朗读课文。

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地方。

3、教师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围绕重点解决问题

1、“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后谈体会

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篇10

学情分析: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习目标:

1.认会写会10个生字,理解积累“振聋发聩、栩栩如生”等词。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也是有意义的。”这句话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调查搜集有关捐献角膜的资料,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二、揭题导入,初读课文 1.板题,读题。

2.学生自由读文后,“开火车”读,力求把字音读准。

3.同桌互读互查,交流对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的理解(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懂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生:琳达的母亲、父亲和女儿在他们死后都把眼睛无偿捐给了他人,琳达得到受助者深深的敬意与谢意。

2.再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表格,理解文章脉络。1965年炎热的夏日母亲因病去世父亲给“我”上了()1980年的一天()1986年的这一天的两周()又三周后()

同桌交流后指名交流评议。

四、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谁的眼睛是永生的?你从“永生的眼睛”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段后,细细品读,将自己的体会记在书上。

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是父亲的眼睛永生了,从他说的话中,我懂得了帮助别人是最有意义的。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父亲的话(4、5、6、7自然段),结合你们课前的调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读后,同桌交流调查体会后指名说)

生:现在有许多人都不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可琳达的父亲能这样想,确实令人敬佩。

生:我在调查时很多人不接受我的采访,他们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现在读了“父亲”的话,我感受和体会到他们给予别人的是一份多么无私崇高的爱啊!

师:大家的发言令老师感动,你们经过自己亲身体验真正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心愿。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心愿呢?

生:我的眼睛能给失明的人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快乐的事。生:我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能够帮助他人。生:别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师:同学们都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很好。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父亲的话吧!(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生2:我认为温迪的眼睛是永生的眼睛。小温迪虽然去世了,但她的眼睛使两位盲人重见天日,这两位盲人因为有了温迪的眼睛,他们的生命从此有了光彩,生活充满了阳光。

师:说得不错。让我们一起读读写温迪的段落(9―15),再体会体会。(学生个人读后指名读)

师:再读读温迪和妈妈的对话,想想如果你是小温迪你会怎么做?(同桌讨论交流后指名说)

生:如果是我,我想我会很害怕的,根本不会想到要把自己的器官献给别人。

生:我想我会很不理解外公的做法,不过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会象温迪一样乐意把眼睛送给失明的人。师: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的温迪他们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生3:读了这篇课文,我最敬佩的是琳达,她能将自己父亲和女儿的眼睛无偿捐献,这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

3.再读你感受深的句段,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用适当的语气读。

五、拓展延伸,整合信息

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成书面形式,在班内评比展览。(提示:可以是调查报告、倡议书等)

教学反思: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永生的眼睛》评课稿 篇11

传递大爱

《永生的眼睛》评课稿

曾有专家感慨:现在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课总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写得很美,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老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那么怎样才能引领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呢?《永生的眼睛》就是一堂很不错的教学。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老师教学时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文本,并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

一、首尾呼应,紧抓“永生”感受爱。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从《触摸春天》的盲童入手,让孩子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感受到盲童对光明的向往,然后出示课题,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预习检测,学生说到了捐献角膜,当学习完课文后,再次理解“永生的眼睛”的含义,回归到课题升华主题。这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显得整体感强,很有紧凑性。

二、阅读文本,“情”为主线理解爱。

虽说这篇文章很感人,很有教育意义,但这是语文课,老师在具体教学时能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并唤醒学生要有爱心,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整体情况:本节课教师抓住了父亲的几处语言以及人物的心情变化,让学生体会出主人公的伟大情操。同时,教师也注意了加强课文的朗读,以朗读为手段,促进学生的理解。

1、品读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课堂上,老师的策略就是不断的深入的读,以读导学,以读促悟,“读出你的心情!”“读出你的体会!”“读出你的骄傲!”“读出这位父亲的平静!”这样的导语反复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在这样的要求和引导下慢慢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受到感染和熏陶!课堂上老师注重营造一种气氛,她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读,使其读得有声有色。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具体学文过程中,温老师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文章主体部分,抓住主人公琳达态度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很自然地引出父亲的话,并以此作为重点句子进行感悟、交流、品析。

然后温老师进行情景创设,让孩子们闭目感受盲童世界的黑暗,并让孩子们想象,假如你就是盲童,你现在能重见光明,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在情感熏陶的同时,也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同时抓住温迪对捐献眼睛角膜的态度,折射出父亲对后代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父亲所留下的更是一种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从而达到了理解“永生”的含义。

三、课外拓展,内外并举传递爱。

这篇课文已经让人感动,但课外延伸的部分更让人潸然泪下。课文学完之后,温老师又拓展了这个故事凄惨的结局,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此时,他们的感受,除了对温迪不幸遭遇的同情外,更多的是对温迪和琳达的敬佩之情。“情到深处自然流”,此刻,温老师水到渠成地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这样既是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对文章最后的总结与感受。这样,让“永生”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最后,温老师趁机展示了关于器官捐赠的热心人的图片,同时还配有舒缓的乐曲,从学生们那凝重、感动的眼神中,我们确确实实感到了一股爱的力量在涌动。我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最想传达给学生的东西———爱的传递,这个教学目标是显而易见达到了。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同时落实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达人间真情”。

在你那浓浓的爱意引导下,在课文中那感人的字里行间中,学生明白了很多,那凝重的课堂氛围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入情入境。一堂课下来,虽说是情感味很浓。这节课上得还是不够大气。我想今后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设计的思路,有张有弛、有收有放。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潘行龙老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也非常巧妙,以课题“永生的眼睛”出发,当学生学习完文章重点词语后引导:“再来读读课题,你有什么理解了。请有感情地读出你的理解。”当学习完课文后 又回归到课题升华主题:“永生的眼睛现在指什么你理解了吗?”这样从原点出发回到原点的教学设计显得整体感强,很有紧凑性。潘老师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富有激情,评价语丰富,理答恰到好处。在具体教学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有所感动”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重点抓住课文第5自然段父亲的话“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展开讨论,并且结合2、3、4自然段进行教学,当“我”听到医生要把母亲的眼角膜捐献给他人时,“我”惊呆了,“我”不能接受这样的决定,“我”哭喊着。而父亲却那样的平静,痛快地答应了,和“我”的举动产生明显的对比。抓住对比触动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父辈的高大形象,对父亲产生敬意。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不过,听了这节课我有几点思考:

2、其实文章有两处对比,一处是父亲和琳达对捐赠妈妈眼角膜这件事情上的不同态度,另一处是琳达14岁时和温迪14岁时对眼角膜捐赠的理解的对比。让这两对矛盾冲突更深化点,紧紧抓这两处矛盾去感悟人物思想变化,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感受前辈的耳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会不会更好?

3、“骄傲”一词在课文中出现多次,捐赠眼角膜所获得的快乐是建立在盲人获得光明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看盲人重获光明这方面的例子,从而真正深刻地体会骄傲的原因。

但是总的来说潘老师的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每个环节看似独立,却又是那样密不可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课堂氛围也很轻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当然,一堂再完美的课堂都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机智方面还需要提高,应变能力还不够,过渡语,链接语,评价语,都不能事先完全准备好,要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如果能加强个人的语言魅力,让语言更加简洁,导语和评价语更具艺术性,课堂上一定会呈现出更多的精彩。

上一篇:风险点分析及管控措施下一篇:乡镇年度畜牧兽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