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通用10篇)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

《爱莲说》反思

教学反思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和作者入手,然后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和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都讲了,但学习效果一点不好。这次上这课时,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取舍.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我今后在上其他的课文,我也会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也好。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2

前些天, 笔者听了的一节公开课, 授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节课.一上课, 授课教师就很快使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我很诧异, 授课教师忽略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的引言部分.那么, 新章节的引言该如何处理呢?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恰巧的是, 笔者前两天刚讲授过这节课, 在备课的时候, 纠结了许久.要么就是采用类似这位授课教师的处理方式, 很快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要么在“章头” (平面直角坐标系) 好好磨一磨, 重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引言的教学.经过自己反复备课, 上课之后, 反思如下.

一方面, 每一章的第一节课 (以下称“章头课”) 至关重要, 因为“章头课”的全局性很重要, 需要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去感悟这新的一章要学习什么, 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一章的核心是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具有帮助学生建构统领全章的作用.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干脆就让大家翻开课本, 阅读课本第63页的这段文字.笔者认为, 这段文字和标题并不是摆设, 不是毫无意义的, 其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笔者的做法是:带领全班学生授课一边阅读, 一边用问题提醒大家:这章叫什么? (平面直角坐标系) 通过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章”“这章有什么重要性”激起全班学生的质疑与思考, 必要时还要领着大家一起朗读, 激起感悟.山东省高密市曙光中学任得宝老师所言:“文字平铺在纸上, 既无色彩又无动感, 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 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 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 人物活了, 海中涌动着波涛, 风里鼓荡这清香.”

笔者认为, 这章头“平面直角坐标系”七个字,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教师使用提示性问题启发学生.

例如, 问题1:这七字有没有哪些字熟悉的, 相应的概念是什么? (坐标, 这在学习数轴的时候就有这个概念.)

问题2:请大家回忆一下, “坐标”在哪个章节学习过?如何定义“坐标”? (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其坐标)

问题3:还学习了数轴的哪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问题4:大家想想看, 为何又要在“坐标”后面加上一个“系”字呢?“坐标系”是什么意思呢?“系”, 可以理解成“体系”.要组成一个“坐标系”, 坐标的数量就不止一个了.到底是要几条数轴才构成这里的体系呢?在后面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问题5:再来看看这七个字中的“直角”二字, 我们在哪里学习了? (直角表示两条直线或线段相交的特殊情况, 90°的角称为直角) , 在这里到底要求什么构成直角?再思考:既然这里要学习直角的情况, 那是不是还有不是直角的情况呢?

问题6:最后看看这七个字中的“平面”二字是什么意思?既然这有学习“平面”, 那是不是还有非平面, 即立体空间的情况呢? (其实是有的, 三维的情况就是空间直角坐标系了, 还有更多维的情况)

我通过设计以上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在这章的学习中渐渐清晰、明了起来, 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引言课对于每一新的章节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切忌直接翻过各章引言进入第一小节的学习.如何上好引言课?笔者总结如下.

1. 引“全”

对于每一章节的“全貌”在引言部分就有刻画.因此在引言课的教学就需要引导学生描绘一下全章的容貌, 感受一下要学习什么内容.

2. 引“法”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尤其是在学习方法方面更是有相互联系的.例如, 在人教版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引言教学中, 需要介绍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学习方法, 类比等式和方程的学习, 从定义、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和应用几个方面学习.本章最重要的是类比的学习方法,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式与方程的学习过程———定义, 等式性质, 解法和应用.为学生学习新的一章指引方向,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3. 引“源”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3

太行路学校 张莹

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在上一学期就被我提上了日程,经过精挑细选,我选择了讲授第六单元的《猫》这篇课文,《猫》是郑振铎先生的名篇,语言朴实、寓意深刻。这篇课文可以多角度发挥,在经过一周的磨课、修改之后,我最终确定了本节课的讲授目标。通过这次录课,深感自己的讲课水平提高了很多,这离不开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帮助。虽有进步,但我的提升空间还有很大,这节课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结合前辈的意见指导,我对这节课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节课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的第三只猫;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3.体会对弱小动物的同情和关注。我把重点放在了第二个目标上。虽然整体上同学们很好的完成了三个目标,但我在时间分配上没有突出重点,品味语言部分用时略少。第一个目标我采用直入主题式,用表格展示一目了然,同学们找的非常迅速。第二个目标采取同桌互助,这样可以激发同学们发现以及表达句子的热情,也是为了鼓励那些不敢回答问题的同学。第三个目标是通过品味句子以及表达读后感,来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作者想要教给我们的道理。三个目标从内容、语言、情感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学生们基本都能掌握,但在进行第二个目标时,朗读指导的设计并不完善,一方面我的时间把握不准确,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我自身的朗读水平,这样才能对学生做更好的指导。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根据不同环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第一部分的导入,我采取了随着配乐讲故事的方式,先展示一幅图片,跟随音乐讲第三只猫的故事可以快速的把同学们引入情境,也让同学们预先对故事有所了解。在第二环节的问题探究上,我采取了小组讨论的方法,可使他们集思广益,寻找出最完善的答案,除此之外,画图表、同桌互助、写感受…等方法也运用在了课堂上,板书我选择了简笔画以及箭头标注,一方面在于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使这节课更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为了引导他们阅读动物类文章要找特点。但是在最主要的品语言朗读环节,并没有找同学站起来范读,指导环节可以针对某一个同学的问题进行指导,避免同学们把单个的错误变成整体错误。

三、教师的基本素养。

再看录课,很多平时没有注意的细节问题映入眼帘。首先,在课堂上随意走动,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自己不自知的已经在讲台上来回踱步,另外有时候还会有晃动的现象。其次,讲课的声音不够大,语调不够抑扬顿挫,比如:在故事导入的时候,语气不够低沉,味道欠缺,朗读时语速过快,没有细细的品味,老师的声音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清重点,品味感情,这点我还需修炼。再次,对学生的评语单一,“好”“很好”“非常好”出现了多次,对学生的激励性评语欠缺,应具体说明好在哪里,且不必每个都评价,评语稍显啰嗦。最后,口头禅现象,“这个”在讲授过程中出现了多次,一方面是口头习惯,另一方面也显现出了自己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课堂用语不够规范、流利。

四、教学效果的显现。

这节课整体的教学效果较好,师生间的配合也比较默契。本节课用时40分钟,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同学们非常认真,有几个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能够开拓思路多角度发挥。比如:陈梦梦同学不拘一格,对作者的妻子抒发自己的感想,周鹏飞同学能够从词语、修辞、感情等角度对同一句话作不同分析等等。但在讨论环节仍有一些学生出现不参与的现象,回答问题时个别同学语言不够流畅,思路较混乱。指导朗读时,有些同学抓不住重点,重复性错误。在最后的思路拓展,同学们都能很好的说出自己所思所想,出乎了我的想象,帮助升华了本篇课文的主题。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4

丘北县第二中学校——罗刚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知识要点。

2、分析文章“序幕、开端、发展”部分,重点学习某一写作方法。(此处暂时不明写)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知识要点。

1、文题解说:问题:这是谁的最后一课?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可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思考。)解答:(1)、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题目不但点明了文章内容—最后的一堂法语课,而且蕴含着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中心—爱国主义情感。

2、问题:、“我”是谁?是不是作者都德?为什么?为什么塑造一个“我”? 解答:(1)“我”是小弗朗士。不是都德。

(2)因为小说,人物是虚构的。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3)本文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贯穿全文,同时见证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

3、问题: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选择并说说你的理由?(1)小弗郎士()(2)韩麦尔先生()(3)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选择:韩麦尔先生。因为:小弗郎士应该看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的言行更能突出表现文章主旨——“爱国主义精神”。

4、依据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情节发展,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0 段)开端 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1129 段)高潮、结局 宣布下课

强调:“下课部分”为精讲阅读部分

二、分析文章“序幕、开端、发展”部分,重点学习某一写作方法。

1、分析课文第l一6节(上学路上)问题: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看到:(1)普鲁士兵正在操练(2)镇公所的布告牌前站满许多人(3)铁匠华希特叫他跑慢点,来得及赶到学校。请问:作者在此处给出答案了吗?你想知道答案吗? 解答:(从探究问题欲望的角度,此处学生的答案应为:没有给出答案,很想知道为什么。)

2、分析课文第7-10节(上课之前)问题:(1)、小弗郎士在上课前看到:①平日上课和今日上课气氛不一样:一个喧闹,一个安静。连韩麦尔先生也由“怕人”变得很“温和”。②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一套漂亮的礼服。(描写)③郝叟老头和其他人坐到教室后排来听课。(描写)请问:作者在此处给出答案了吗?你想知道答案吗?到此为止,从写作手法的角度,上述两个部分运用了什么写法? 解答:(一再抓住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进而引出对“设悬念”这一写作方法的认识。)

设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引发读者不断往后看的欲望,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2)、补充问题:交代课前情景有什么作用?

解答: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预示着将出现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

3、分析课文第11-23节(上课经过)(1)、对于“上学路上”这一部分所设的悬念,作者所给的答案是什么? 答案:“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2)、对于“上课之前”这一部分所设的悬念:①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这套漂亮的衣服呢?②郝叟老头和其他人为什么坐到教室来?作者所给的答案是什么? 解答:①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②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说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3.在这些生活琐事中哪些写的详细,哪些写的简略?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

4.萧红在这篇回忆录中,倾注了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深情,你从这些琐事的叙述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选取生活琐事,写一个身边熟悉的人,要写得有血有肉。要求:1.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神态: 笑 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穿着审美: 自然朴素 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 简单随和 体恤他人 琐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6

-----《古对今》教学反思

城关小学 潘彩英

《古对今》是一篇集中识字课。通过集中识字的形式,完成识字任务。本文以浅显的韵文为主,重点给学生充分读书时间,在韵语的过程中,认识生字,读准生字,突破“音”和“形”的难点,鼓励学生边读边记,逐步提高独立识字能力,感受识字乐趣。

一、注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的方法、规律,并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自主找方法、用规律去主动获取识字方法。如:《古对今》一文的识字时,重点抓住以读课文为识字的切入点,以读生字、读词语、为识字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识字,将自己认识的字、词、词与课文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二、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随文识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从儿童身边的景物、生活这些鲜活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采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古对今》一文识字中,就注重了借助拼音与儿童感兴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识字,给予儿童爱与美的启迪,成功地运用教育的可接受原则和愉悦情趣再认知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创设了一种温馨而富有情景的识字环境,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去认读生字。

三、注重认写同步,互相促进。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在于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古对今》一课,我采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积极运用生字卡片让学生个别读、同座认读等形式,满足儿童识字后急于阅读的急切欲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注重学法指导与习惯养成。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倡导生活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认读同步等识字方法,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力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应注重读书、写字习惯养成。学生语境、语感训练,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写字时做到身正、肩平、足安。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7

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通海路中学 秦枭娜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品析、积累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会用默读、勾画、概括、质疑的方法来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感情。

2.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品味语言,理解内涵。第二课时侧重鉴赏风格,联读写作。教学步骤:

一、导 上帝爱鱼

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 人也爱鱼

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

谁能补充下面这句话呢?(配图)上帝爱鸟

人也爱鸟

过渡语:

是啊,人类爱鸟,却经常无视鸟的渴望与自由……现在我们就和梁实秋一起走进鸟的世界,倾听鸟语,感受鸟的悲喜。(板书课题)

二、读——内容概括、初悟情感

1、通过预习,了解了生字难词,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

屏显:默读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要求: 标清段号,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描写鸟的句子及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我爱鸟)

屏显:用以下句式说话

我(作者)爱鸟,爱它的。(用文中语句作答)示例:

我爱鸟,爱它的声音清脆嘹亮、圆润和谐。

3、交流

4、小结:不管是在四川看到自由飞翔的鸟,临风顾盼的鸟,还是笼子里的鸟,寒风中枝头的鸟,豪横无情的鸟,作者开门见山就说(我爱鸟)

(过渡语:一个“爱”字,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就是围绕着“爱”的情感来展开的,其字里行间正饱含着“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的透辟洞察”。)

三、品——品词赏句、探究情感

1、过渡语: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字里行间的爱吧!

2、范读第3段,屏显:听读,圈点勾画。学生点评

我最喜欢这一句:

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排比、比喻的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

3、接下来,你们大声朗读三、四段,请圈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向全班推荐吧!(提示:从动词的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句式的灵活等入手)

预设1: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

作者观察细致,运用排比修辞,显得鸟儿的种类繁多。预设2:“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写出鸟儿的身体比例匀称。作者生动地表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预设3: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刺”字的运用,强烈地表现出的“我”的喜悦。比拟 预设4: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

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运用长短句结合,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预设5: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顶真的修辞 预设6: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整散结合

4、小结:

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了,梁实秋的语言太精致了,长短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妙用,PPT形成了一种舒缓自如的韵味。接下来,我们一起舒缓自如地美读第四段,把文字中的爱传递出来吧。

5、配乐齐读第四段

四:悟——深化阅读、明晰情感

1、通过前面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但梁实秋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师,他可能想表达的远不止这一些?先一起来读读他的介绍。

梁实秋(1903--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翻译家。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其代表作《雅舍小品》风行全世界,既博且雅,一派从容,令人在最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慧。

那我们一起想一想,作者在表达对鸟的喜爱的同时,是否另有深意。

2、刚刚默读时我们找出了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屏显)凸显: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先做个小练习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鸟的悲苦。(小组合作)

要求:必须用到A组或B组的词语

A:羽翮不整

抟扶摇而直上 撞头碰壁 B:跼蹐缩缩

战栗抖擞

孤苦伶仃

预设1:让我听到了被囚笼中,绝望孤寂的鸟,预设2:我听到了一只跼蹐缩缩在冰雪中冻死的鸟、一只孤苦伶仃在寒风中觅食的鸟。

小结:对这三种鸟,作者为鸟的悲惨遭遇而悲苦,恰恰是出于对鸟的爱啊!

(板书:喜爱着鸟的可爱

悲苦着鸟的悲苦)

3、同样是爱鸟,别人是怎么做的?

小结:真正的爱应该给它自由,应该放飞它,给它自由翱翔的空间!

4、作者仅仅是在说“鸟”吗,他也是在说人吧?

读“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悲鸟到悲人

小结:真正的爱是尊重鸟及动物、人乃至一切生命、善待一切生命!

总结全文:

真正的爱是单纯的,喜爱着鸟的可爱,悲苦着鸟的悲苦。真正的爱应该给它自由,应该放飞它,给它自由翱翔的空间!

真正的爱是尊重鸟及动物、人乃至一切生命、善待一切生命!五:思——拓展联想,沉淀情感

作者爱鸟,爱其喜亦痛其悲,爱的真切,爱出自己的真性情。写鸟也是写现实人生的思索。同学们由生活中所爱的物的变化中是否也能用一段文字来表达自己独到的爱与思索呢?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8

学 科:语文 课 题:《诫子书》 上课时间:2017年4月28日 上课地点:录播室 授课教师:白雪丽 授课班级:初一·六班

【设计理念】这篇文章是新课改后新增加的篇目,谨遵现代教育理念,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为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则要扮演好课堂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人物,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文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2016年版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重视对学生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品德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探究、总结与概括、交流与分享来感悟人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文本简析: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是一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既是诸葛亮一生的总结,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但他们掌握的知识有限,不能设置难度太大的探究内容,问题设计应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既让他们收获知识,也让他们收获人生。

【教学目标】 知 识 和 能 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过 程 和 方 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总结诸葛亮对儿子的训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体会他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感悟殷殷期盼,感受现实意义。

设计理念:本文是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必然是重点,本文内容是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所对感悟与体会这种情感既是重点亦是难点。【教学难点】概括文章主旨,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体会他高尚的的人格,感受传统家庭教育对后代的影响。

设计理念:这篇文章重在培养学生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的体会,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时安排】二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

探究法

体会法

拓展法

设计理念:本节课以感受诸葛亮《诫子书》的现实教育意义为主,意在让学生体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重在学生对主题的体会与课内外的拓展与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视频展示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堂我们开始学习了《诫子书》,从体裁来说,这是一篇书信,从内容来说,则是一篇家训。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其子孙从中获益颇多,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的《诫子书》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诫子书》,走近诸葛亮,体会他的智慧、品德与对后代殷殷期盼。

二、复习前课,回顾内容。你还记得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作者、字音、节奏、释义、翻译”方面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学生活动: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情。

1、你理解了吗?

说说诸葛亮想告诫他的儿子什么道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文意与关键词语,来总结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活动:根据文意与关键词语,来总结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以用“应该”“不应该”来表述。

如:应该淡泊、节俭、宁静、专一等。

2、你感受到了吗?

(1)、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对儿子的谆谆教诲,那么。作为父亲,作为提出要求的人,诸葛亮自己做到了这些要求与训诫了吗?请同学们结合他的事迹说一说。

(2)、诸葛亮的《诫子书》历经1700多年的变迁,还有其现实的教育意义吗?请你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说它的现实意义。选取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说说诸葛亮《诫子书》的现实意义。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结合现实,谈谈诸葛亮语言的现实意义。并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加深印象,为背诵课文打好基础。并结合”兰溪诸葛村”的实例,感受《诫子书》的深远影响。

学生活动:结合诸葛亮的事迹与社会现实,感受并四人一组交流诸葛亮对《诫子书》中训诫的践行与现实意义,并选出代表来阐述想法,并能有感情品读相关语句。

教师结合诸葛亮的经历与事迹强调:诸葛亮用他的行动践行着他对儿子的“言传”与教诲,如勤俭、淡泊、专

一、学习、贡献等。言行一致的影响着他的后人,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

四、拓展延伸,深入感受。

教师活动:教师给出名人家训的资料,供学生拓展。并启发学生明白这些家训的意思。学生活动:学生说出自己读懂的训诫。

1、你听过吗?

(1)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关羽《诫子书》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书》)(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诲学说》)

(4)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司马光《训子孙文》)(5)训以宽厚恭谨,无令与浮薄相处。(陆游《万金家书》)

2、你家有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和训诫。学生活动: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家训”。

五、课堂总结,巩固积累。

请同学们从作者、朗读技巧、重点词语、启示、经典名句等方面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与总结。学生活动:概括课堂所得,积累名句,背诵经典。

诸葛亮的《诫子书》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诸葛后裔,也熏陶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希望在《诫子书》的引导下,我们也能成为君子,我们的国家也能成为浩浩的君子之国。【作业布置】链接考点,课后作业。

设计理念:通过与中考题型相链接,培养学生的中考意识,关注学生对相关文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个短句只标注一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解释下列的加点词语。

君子之行()

无以致远()

不能治性()

遂成枯落()

3、、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静以修身

可以为师矣

B之: 君子之行

学而时习之

C与:年与时驰

我寄愁心与明月

D去:意与日去

太丘舍去

4、翻译下列语句。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读完本文,你能说说“君子”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吗? 【板书设计】:

设计理念:对本文内容的概括与总结,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彰显文章主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明确指导。

诫子书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9

覃小兵

教材分析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情分析:

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

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嘹亮(liáo)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báo)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静默(mò)抖擞(sǒu)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晕(yùn)巢(cháo)

2、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组:

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2、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3、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

4、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5、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6、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7、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师以实例点拨启发,尽量不要告诉学生现成答案。学生说不全就再读相关语段,再体会,再尝试表达。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0

幸福,是一个让人快乐的词语,有着令人开心的含义,幸福就在身边,无处不在。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着一件令我难忘,让我感到幸福的事,那就是过生日。那一天,是我的生日。我很激动,脑子里设想着爸爸妈妈会怎样给我过生日:买一个什么样的蛋糕,是草莓的还是巧克力的;送给我什么样的礼物;带我到哪里去玩……我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早上一起床,我迫不及待的就问妈妈和爸爸: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他们很茫然的望着我,说不知道。我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会这样?他们怎么可以这样,连他们唯一的孩子的生日都可以忘记。他们不爱我了吗?我的生日蛋糕,我的礼物……我脑子里充满了困惑和愤怒。一直到了中午,爸爸妈妈也再没有什么反应了。

我心情十分低落,什么也没说,在家里也待不下去了,下午我去找了我的好朋友小王。小王对我的到来感到无比诧异,他说:“今天不是你的生日吗?你怎么没在家和父母过生日呢?”我愤愤不平的说:“算了吧,他们不记得我的生日,一点反应也没有”小王说“不会是要给你一个惊喜吧!”我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你陪我找其他朋友去壹街区玩吧!”小王说:“好吧!找了其他朋友去壹街区后,他们就带我玩这个,玩那个,吃这个,吃那个。玩得其乐融融之后为我唱生日歌,因为他们都知道我的生日。”我顿时热泪浸湿了眼眶,此时,我感觉到了幸福,心里暖暖的。

到了黄昏,我们依依不舍地分别了,这时我的心情格外地好,比平时开心地多。

到了晚上,我回了家,看到家里一个人都没有。我心想:我爸呢?我妈呢?我婆婆呢?她们在哪?不会有鬼吧!想到这里我背后变得很冷,我急忙打开灯,突然,一下子出现了很多人异口同声地说:“惊喜!”我被吓了一跳,又惊喜又害怕,他们拿出蛋糕插上蜡烛让我许愿,许愿时唱了生日歌,吃蛋糕时我又感到了幸福的美妙滋味。

上一篇:小学作文课桌的下一篇:清正廉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