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理论教案(精选8篇)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学前教育原理》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专科起点)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主要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本课程4学分,7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目标与内容、基本原则和方法,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初步知识。
该课程的学习还将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奠定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首先,《学前教育原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需要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儿童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基础,这是由《学前教育原理》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比较强的特点决定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可以为《学前教育原理》的学习提供基础。其次,《学前教育原理》与《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等后续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学前教育原理》为这些课程的学习打下专业理论准备,《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则进一步深化《学前教育原理》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立场、原则和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历程和主要观点。为从事学前教育做好初步的知识准备。
2.理解有关学前教育同社会和儿童的发展、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目的、学前教育内容与方法、学前教育评价、学前教育的衔接、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基本观点,培养初步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3.能运用学前教育原理的相关理论知识解释和解决学前教育实践领域的问题,初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反思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由于《学前教育原理》是理论性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授为主,辅以讨论、案例分析、现场教育见习等方式,增强理论学习的效果,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
2.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同学初步了解学前教育概论的主要内容,弄懂本课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观点及方法。
3.能够联系实际,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学前教育实践。
4.授课中可安排一到三次的作业,面授应该将重点放在难点、疑点及作业的讲解方面。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要求有三个层次:
1.了解:即做到知道,识别。
2.理解:即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解释,能归纳总结。
3.运用:即将所学基本知识应用于学前教育的实践,初步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72学时,4学分。学时分配见下表: 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特征与价值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目的 第三章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第四章儿童发展与儿童观 第五章幼儿教师
第六章学前教育机构保育和教育实施途径与方
课内总学时 8 8 6 8 8
录像课学时 2 2 2 2 2 法
第七章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创设 第八章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 第九章学前教育的政策与法规
合计 8 6 72 2 1 18
二、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和音像组成的多媒体一体化教材
1.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要学习媒体。合一型的文字教材总篇幅在36万字以内。它实现基本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提供自学的基础内容。文字教材的编制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体现助学和导学的功能,融合教学设计其中,文字教材为合一型,版式生动活泼,突出主题和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帮助学习者更快,更准确的获取内容要点。
2.录像教材
录像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主要媒体之一。本课程以电视课的形式进行,录像课程采用诸如虚拟教室环境、动画、实验及字幕等相结合的方式。
3.IP课件
IP课件是基于网络的新型教学媒体之一。在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的模式下,充分发挥IP课件的教学内容可选性和补充更换方便的特点,为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提供更方便的教学资源,IP课可采取专题讲座和辅导、作业讲评等方式。
4.网上资源
基于“电大在线”网站上的“学前教育原理”网上教学平台,展开浏览各种文本的学习资料与教学信息、收看带声音图像的流媒体学习资料、进行各种训练与测试以及讨论的实时与非实时的远程教学活动。
在课程资源建设成熟后还还可以开发和使用网络课程供学员自学使用
三、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多媒体多方式进行。
1.电视课
电视课是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环节,有条件的地方尽量组织学生收看。
2.自学与面授辅导
面授辅导课紧密配合电视课与教材,采用讲解、讨论、答疑等方式。辅导课学时大约为课内学时的1/3。自学亦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那些缺乏组织电视教学的地方,这种方式更重要。
3.作业
本课程的作业主要依据各章的思考题,结合自学教材内容进行思考或答疑。也可以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分析幼儿园的实践案例等。
4.考试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为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一、学前教育的含义、构成要素
二、学前教育的类型及任务
三、学前教育学的含义、任务、意义、研究方法
四、本书的结构说明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的涵义;学前教育的类型与任务。
教学要求:
了解: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理解:学前教育的含义、构成要素、类型;学前教育学的含义。
运用:学前教育学的任务。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特征与价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特征
一、学前教育的公益性
二、学前教育的基础性
三、学前教育的历史性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的儿童发展价值
二、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的儿童发展和社会发展价值。
教学要求:
了解:学前教育的历史性。
理解: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基础性;
运用: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
第二章 学前教育的目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目的
一、学前教育目的的涵义及价值取向
二、学前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层次
三、各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变化与特点
四、我国学前教育的目的与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第二节 幼儿体育
一、幼儿体育的含义与目的
二、幼儿体育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第三节 幼儿智育
一、幼儿智育的含义与目的
二、幼儿智育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第四节 幼儿德育
一、幼儿德育的含义与目的
二、幼儿德育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第五节 幼儿美育
一、幼儿美育的含义与目的
二、幼儿美育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我国学前教育的目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特点与内容。
教学要求:
了解:学前教育目的与目标的内涵;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含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教育目标与内容的基本规定。
理解:学前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国外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我国学前教育目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特点;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意义、原则和基本方法。
运用: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内容;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内涵、任务、内容、方法。
第三章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一、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概况
二、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理论
三、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
四、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
第二节 当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一、当代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概况
二、皮亚杰的学前教育理论
三、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
四、美国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理论
教学重点:福禄培尔、蒙台梭利、陈鹤琴、皮亚杰、瑞吉欧等的学前教育理论。
教学要求:
了解:近现代和当代学前教育里理论流派。
理解:福禄培尔、蒙台梭利、陈鹤琴、皮亚杰、瑞吉欧等的学前教育理论。
运用:应用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美国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理论等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四章 儿童发展与儿童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一、儿童发展概述
二、儿童发展理论
三、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 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涵义
二、儿童观的演变
三、儿童观的科学内涵
四、儿童的权利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相互影响;儿童观的科学内涵。
教学要求:
了解:儿童发展的涵义;儿童发展的理论;儿童观的演变。
理解:儿童发展一般特征;儿童观的涵义与内容;儿童权利的含义。
运用: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的相互影响;儿童权利的内容。
第五章 幼儿教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幼儿教师概述
一、幼儿教师的涵义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
三、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和资格要求
四、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第二节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及特征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与策略
第三节 师幼关系
一、师幼关系概述
二、良好师幼关系的标准与构建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良好师幼关系的标准与构建策略。
教学要求:
了解:幼儿教师的含义;师幼关系的含义;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理解: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幼儿教师角色的不同视野;当代幼儿教师的角色;专家型幼儿教师的特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师幼关系的本质和特征。
运用: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良好师幼关系的标准与构建策略;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第六章 学前教育机构保育和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一日生活活动的内容与意义 二、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原则与指导策略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
三、教学活动的实施与评定
第三节 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区角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二、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重点: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组织、实施、评定的原则与方法;区角活动的种类与目标、组织与材料配置。
教学要求:
了解:一日生活活动的含义与意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的含义;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含义。
理解: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原则;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和原则;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含义;游戏的含义、类型、特点和意义。
运用: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策略;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组织、实施、评定的原则与方法;区角活动的种类与目标,组织与材料配置;游戏的类型与特点、组织与指导。
第七章 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创设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机构环境创设概述
一、学前教育机构环境的含义与类型
二、学前教育机构环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三、国外保教机构环境创设的标准与经验
第二节 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创设的策略与利用
一、学前教育机构物质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二、学前教育机构精神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教学重点:国外保育和教育机构环境创设的经验与标准;学前教育机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创设的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学前教育机构环境创设的概念、类型;学前教育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含义。
理解:学前教育机构环境创设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国外保育和教育机构环境创设的经验;学前教育机构环境创设的理论依据;学前教育机构环境创设的发展趋势;物质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学前教育机构精神环境创设的基本策略。
运用:国外保教机构环境创设的标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创设方法及利用策略。
第八章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涵义及其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二、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内容与策略
三、国外家幼衔接的方案举例
第二节 学前教育与社区教育
一、社区教育的涵义及其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二、学前教育与社区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
三、国内外学前教育与社区教育衔接的方案例举
第三节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一、幼小衔接的涵义及任务
二、幼小衔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三、国内外幼小衔接的方案举例
教学重点: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小学之间衔接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学前教育衔接的含义及应该确立的基本观点;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的意义、合作的主要内容及方法;学前教育与社区教育衔接的意义、内容;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及任务。
理解: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前教育与社区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幼小衔接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国内外一些衔接方案的基本经验。
运用: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学前教育与社区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幼小衔接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第九章 学前教育的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
一、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涵义及意义
二、影响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因素
三、国外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经验
第二节 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一、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概况
二、我国主要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分析
三、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国外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经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发展的经验与趋势。
教学要求:
了解: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含义、类型与意义。
理解:影响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因素;各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经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发展经验与趋势。
案例一: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 一位记者对他提问:“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三百多名记者, 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 只谈到了他上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1961年, 校长皮尔·保罗对调皮的罗尔斯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 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 罗尔斯大吃一惊, 因为长这么大, 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 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 皮尔·保罗先生竟然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 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 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 “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 使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 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 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间, 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五十一岁这年, 他终于成了州长。校长的一句鼓励的话, 成就了一位杰出的黑人政治家。
案例二:有一个老校长去坐出租车, 一上车那个出租司机就斜着眼看他, 这个老校长被看得心里发毛!然后那个司机就开着车说您是干什么的?那个校长说:“我是老师啊, 怎么了?”他说:“我现在之所以只能开车, 就是当年教我那个老师骂我的结果, 他说我笨, 说我傻, 不仅说我, 还把我的家人都牵扯在里面, 我永远忘不了他对我的侮辱。”这个校长说, “这是多少年的事了, 我看你快40岁了吧, 是不是?老师肯定没有恶意, 他是好心, 可能早忘了批评过你。”这个司机说, “我可忘不了。”教师的一句贬损的话, 镌刻在司机一生的记忆里。
这些都是“标签理论”在现实教育中真实的故事, 但结局却有天壤之别。
二、教育工作者要恰当运用“标签理论”
(一) 标签不是不能贴, 关键要看贴上什么标签
教育工作者要经常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 如果不假思索地给学生贴上“违纪者”的标签, 并将自己的主观判断公之于众, 极易给学生造成被孤立的处境, 导致学生逆反, 结局就是我们常说的“破罐子破摔”。《读者》杂志曾讲述著名作家三毛的真实故事:数学老师在全班面前数落语文学得特好而数学特差的三毛同学, 甚至还在三毛的脸上“涂鸦”, 极尽奚落, 并贴上“笨蛋”的标签。面对困境, 好强好胜的三毛无法排解, 于是形成了更严重的自卑心理, 不敢走出房门, 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严重自闭, 被迫辍学。后来她得到心理援助走出困境, 融于社会, 但最终结束生命的方式是否与此有关, 我们不得而知。
相反运用表扬和鼓励, 淡化违纪行为的影响, 赋予学生正能量, 则极容易使学生获得自信和勇气, 愿意体现自己的价值。有时贴上一个好的标签是件大好事, 有一位心理学家从一个班级的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愚笨、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 要求她的同学改变对她的看法。于是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这位姑娘献殷勤, 假定她就是一位漂亮聪慧的姑娘。结果不到一年, 这位姑娘气质变得很好, 同以前判若两人。她对人们说, 她获得了新生, 这种积极变化的原因就在于她的内心获得了信心。我们要使某个人变好, 只能影响其内心世界, 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贴上好的标签就能够影响人的内心世界。教师的鼓励、表扬、赞赏的言语和行动是学生的动力源泉, 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给学生一句鼓励或赞赏的话语, 学生可能会终身铭记。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这是一种关注和关怀, 它给学生以强大的信念支持, 使学生在困境中仍然坚信自己的力量, 无所畏惧, 不轻易放弃。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真实的案例。
(二) 标签不可乱贴, 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这里的标签, 其实是指根据学生一时的表现而武断地给学生一种不好的预测。在教育中, 我们有多少学生是被我们贴上标签后而成为教育的失败者的, 没有人做过统计, 但是,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有些学生由于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 结果他们果真就成了我们所预想的那样的人。有时, 我们会发现, 一些学生开始是偶尔一两次犯错误, 可是后来却越来越严重了, 为什么呢?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属于他的“重要他人”。根据标签理论, 要成为一名违纪者的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 (1) 重要他人 (如校长、教师、朋友、法官等) 对违纪行为的察觉; (2) 给违纪者贴标签; (3) 加入违纪群体。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被重要他人公开标签是成为违纪者最重要的步骤。被标记为违纪者的学生获得了不为学校和社会所接受的污名, 被学校和社会归入另类, 被大家拒斥和疏远。许多初级违纪者最后可能会加入一个由其他违纪者组成的群体, 他们会在这个群体中获得情感和社会的支持, 最终成为一名违法者。按照标签理论的观点, 教师给偶尔发生轻微违纪行为的学生随意贴上“违纪者”的标签, 可能是导致学生最终走向职业违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群体的各种行为时, 都会有主观的判断, 但不能盲目下结论, 要淡化贴标签的行为, 要深入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 要考虑我们的判断和教育行为的后果。爱因斯坦小时不被同学和教师认可, 但他有充盈教育智慧的父母, 他们极力淡化他人贴“标签”的行为后果, 表扬孩子的探索精神, 激励孩子的自信, 激发孩子的兴趣, 最终成就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陶行知先生“四个糖果”转化了一名后进学生的经典教育故事, 也诠释了标签不能乱贴。
当然, 学生的发展偏差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不能把责任全归结在教育工作者的身上, 但是, 我们至少不能助纣为虐, 推波助澜, 把学生往歧途上推。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切忌给学生乱贴标签。给学生贴上好的标签, 或许就会成就学生, 反之很可能会断送学生的未来。
摘要:本文通过正反事例反映“标签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和重要影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会有意或无意地用到“标签理论”。恰当运用标签理论, 贴什么样的标签, 怎样贴标签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大学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教育;体育教育本身含有独特的人文教育元素,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思想品德的教化、审美情趣的培养、内心精神世界的引导和个体的社会化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人文教育是高校体育历来就有的育人成分;高校体育“重体质、轻灵魂”、“重技能、轻文化”、“重课上、轻课下”、“重功利、轻人文”的现象积弊很深;高校体育人文教育能够有效地弥补高校体育乃至高校科学教育的缺陷,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体育文化教育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经过规范设计的高校体育文化为载体,濡化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形成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文化教育。具体含义包括:
第一,人文体育观,或称体育人文精神,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内容之一,即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归宿,高校体育要全面地认识学生、理解学生,突出学生在体育中的主体地位,关怀学生的生命健康,满足学生合理的体育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二,体育文化内涵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内容之二,包括体育本身所蕴涵的哲学、艺术、历史和文学知识,以及体育理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规范等。
第三,它具有人文性、隐蔽性、濡化性、高等性、多样性、持续性和依附性特征。
第四,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载体是大学体育文化,经过规范设计,濡化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而成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要素,包括高校体育精神文教育要素、高校體育物质文化教育要素、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教育要素和高校体育行为文化教育要素。
第五,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全面的、系统的体育文化教育,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系统教育。
首先,科学教一育与人文教育人者不可偏废,倘若有一方有所缺失,那么教育势必会受到限制。就大学体一育而言亦是如此,人文教育是体育原本就有的一育人成分,也是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体现的一种特有的育人价值,如果偏重于科学教育,那么高校体育就会徘徊于一门体育技术课程、或几项身体机能运动等教育的怪圈之中,只有融入人文教育,体育才能真正成为大学之教育,发挥其育人的本质功能,有一效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其次,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体育的需要是多元的,包括增强体质、健身、键心、休闲、娱乐、社交和健全人格等等,如果仅仅依赖于体育课程教学这种单一的体育组织形式,是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体育需求的,因此需要与课下(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除了鼓励学生自发地组建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竞赛活动以外,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开展如体育文化节、体育知识讲座、校运动会,以及校际之间的体育比赛等活动,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强调不但要通过有形的、多样化的体育组织形式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训练技艺和增强体质,还要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隐性的文化环境建设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核心思想是“文化育人”,其机理是,高校体育文化濡化的发生机制和大学生主体内化的接受机制构成的互动机制:发生机制是通过暗示、感染、模仿和从众等方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持续不断地接受外部信息刺激,并获得适应的过程;接受机制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现象,是一个由接受主体对外界体育文化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感知、选择、整合和内化多环节构成的连续整体的认识过程。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要素设计应遵循原则,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相结合原则,“硬件”文化与“软件”文化相融合的原则,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原则,理论指导与实践反馈相结合原则,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回顾并反思一个多世纪以来,海洋与中国历史发展
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十分必要。
海上军事斗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地位
1840 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国门,由此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20 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
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1884 年,法国舰队肆行于东南沿海,福建水师惨遭败绩。10 年后的甲午战争,更
是上演了一幕历史大悲剧,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几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成《辛丑条约》。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
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
据不完全统计,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 84 次,入侵舰艇达 1860 多艘次,入侵兵
力达 47 万人。中国由一个完全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逐步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渊。回顾不幸的近代历史,我们不难看
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不断的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灾难的直接根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
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中国近代在海洋方向的奋力抗争
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对海洋方向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陆续提出了应对之策。林则徐堪称为清朝
高级官员中睁眼向洋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特别重视学习和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及装备,大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方
略。思想家魏源接受林则徐的委托,编撰出一百卷的伟大著作《海国图志》;提出了建设海军海防的一系列主张,开中国近代
海防思想之先河,成为杰出的海防思想启蒙家。魏源指出,抵御强敌入侵的上策是要“严修武备”,尤其要严修海上武备,因
为入侵之敌主要来自海上。他指出:“夷之长技,一战舰,二火炮,三养兵练兵之法”,主张必须老老实实向西方国家学习;
并再三强调:“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再次落败。清朝有更多的高层人士看到了英法联军海军舰队的巨大优势,于是创建强大
海军以御外侮,被列入清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由于中国缺乏工业及其造舰制炮的技术和人才,咸丰皇帝决定向西方购买一支
舰队。于是便有了一支挂洋旗的“阿思本舰队”,朝野舆论一片哗然;清政府不得不遣散了这支不伦不类的舰队。在此次付出
昂贵的“学费”之后,中国人充分领略了海权在握的西方列强的狼子野心。
世纪 60 年代初期开始的“洋务运动”在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重重环视下,紧锣密鼓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一大
批军工企业应运而生。1866 年,在左宗棠再三请求下,清政府终于在这一年批准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这是中国近代海军海
防事业的第一个也是极其宝贵的造舰育才大基地。但清朝高层内部的思想并未能真正统一,因此海军海防事业不得不在泥泞路
上艰难跋涉。
1874 年,日本出兵侵犯台湾。此事虽以和谈告终而未开启中日战端,却在中国朝野引起强烈震动并在清廷内部引
发了一场“海防大讨论”。其中,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最令人瞩目,充分陈述了海军海防问题在当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此后,李鸿章又急切进言呼吁购买铁甲巨舰。但腐败的清政府却不以为然,没有大办海军。1884 年 8 月,中法马江一役,福建水师全军覆灭。战端甫定,光绪皇帝就颁布了“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的上谕。随即海军衙门宣告成立,海军成 为国家经制军种之一,近代中国海军海防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1888 年秋,阵容强大的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这是
近代中国海军海防事业发展的顶点。
中国近代海军发展迟滞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典型的“海军制胜”战争。隔海相望的地理态势,加之启战的日方围绕制海权所制定的作战计
划,都决定了海军舰队在这场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地位。战争结果是中国又一次惨遭彻底的败局。
在战争中,北洋舰队可谓是“兵强马壮”,官兵作战英勇。但不幸的是,它却初受挫于丰岛、再遭创于黄海、最终全
军覆灭于威海卫军港,从而彻底铸成中国的败局。中国建立了一支在亚洲乃至世界都令人刮目相看的海军舰队,为什么还是逃
脱不了失败的悲惨命运呢?一言以蔽之,中国发展近代海军,从来就不是海权意识的产物,从来就没有与发展海权相联系。
孙中山先生曾对此问题作了精辟的总结。1912 年 12 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有感于当时仍
然严峻的海防形势,孙中山先生在其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时代浩叹。的确,孙中山先生精准地看到
中国屡遭外敌欺凌的症结所在——海权。中国无海权则国家无兴盛,甲午战争为之提供了最令人信服也最惨痛的历史教训。
历史进入 19 世纪以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沿海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国家的兴
衰荣辱也无可选择地与海军联系在一起。为贸易而向海外拓殖,为拓殖而拼命发展海军;海洋和海军实际上已成为西方各国资
本主义发展的国家战略问题。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发展近代海军并未能真正看清楚这一不可抗拒的时代大潮,始终局限于
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一种本能反应,仅仅是一种企图重新关上国门的较低层面的军事防御对策。因此,中国发展海军的整个
过程始终呈现出一种“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消极和短视的状态。因此在 1888 年北洋舰队组建成军
之后,清政府认为海军已经发展到“用之自守尚有余”,便停止了海军发展步伐,甚至将有限的经费挪用于修缮皇家园林。低
层面的思维,使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陷入三个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矛盾之一:中国发展近代海军缺乏经济之“源”。从 18 世纪到鸦片战争的百年间,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大致徘徊在 不足四千万两白银的水平上,其中仅田赋一项就占到 75 — 80% 之高。百年经济发展的停滞实际上已等于负增长,加之鸦片
贸易造成了巨额逆差,使清政府长期处于财政拮据、入不敷出的窘境。因此在鸦片战争期间,钦差大臣林则徐等人所进行的海
防振兴事业,极少得到清政府在经费上的支持,全靠自行筹集款项。其来源一是历年洋商捐资的留成;二是动员商人临时捐资
;三是向广东省大小官员和民间摊派。林则徐当时深感“筹措经费,实为首务”;其实,他当时的举措仅是很小规模的,但已
感到经费上的头痛了。
及至李鸿章具体主持海军发展的年代,矛盾就更尖锐了。此时,西方列强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蒸汽机被普
遍采用,海军装备朝着大型铁甲舰方向发展,其经费也与日俱增。1861 年,中国购买“阿思本舰队”只需花费白银 150 万两;而 20 年后仅购买一艘 7300 吨级的铁甲舰,其费用就高达 182.4 万两。清政府向德国订造“定远”、“镇远”
和“济远”三舰共需银 400 万两。这笔经费就是临时多方筹措的。由于经费有限,清政府不得不集中力量先行发展北洋海军
。由此可见,一个封建落后国家,在当时是很难搞好海军建设和发展的。
矛盾之二:中国发展近代海军没有政治之“本”。实际上,在大力发展近代海军的强烈军事需求的刺激下,“洋务运
动”已逐渐引进了大机器工业,采用了新的科学技术,培养了近代海军所必备的专门人才,使工业、科技、教育都加快了近代
化的前进步伐。但封建王朝没能认清形势而抓住时机,进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王朝在政治上的腐朽和
落伍。当不改变生产关系已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之需要时,清王朝宁愿限制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许其越出封建生产关系雷池之一
步。它千方百计地“禁海”,限制对外贸易,重农抑商,顽固抵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虽一度“强兵”在先,但听任“富国”滞后,终不能达到真正的“强兵”;于是,中国海军衰败,海上藩
篱尽失,国家日益沉沦,其“自强”、“求富”的整个近代化事业亦终成泡影。
矛盾之三:中国发展近代海军仅仅用之于“防”。清政府在发展海军时全然没有高瞻远瞩的国家发展战略,从来就未
从国家需要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去作发展海军的通盘筹划。这必然制约着海军的军事战略,因为服务于闭关自守的国家政
治目标时,海军只被用于守卫海防,保住疆土;而不需要争夺海权,不需要具备远洋进攻的能力和信心,也不需要与之相适应
的战略战术。中国近代海军的起步并不迟于日本,当时完全具有与日本同等的在亚洲崛起的历史机遇。可惜的是,中国的封建统治
者没有海权意识,没有为争夺海权而发展海军的意识,而是企图将一个产生并服务于资本主义的近代新军种纳入封建主义的陈
腐轨道,企图用代表和体现着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坚船利炮去维护濒临死亡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论 19 世纪下半叶中日
两国的执政者们对海权的重大战略价值是否有共同的认知,但他们在海军战略方面的实践,已最终充分证实和检验出海权的重
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海权这一把无情的时代利剑,决定了近代中日两国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初步了解排球规则。
二、让一部份学生能参与排球比赛。
三、让大多数学生看懂一场排球比赛。
德育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规则对于一场比赛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排球比赛规则对动作技术的要求。教学难点:排球比赛规则对动作技术的要求中的进攻性击球、手过网等的判断。教学时数:一课时
授课班级:高中二年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通过桌上的排球联想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雅典奥运会女排夺冠,导入本课课题。要让中国排球再创辉煌,就要普及排球运动,也就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怎样开展排球比赛。
二、提出有关排球规则的几个问题:(放幻灯片)
1、一场排球比赛比分为20:25是否继续比赛?
2、请画出排球比赛中队员站位秩序。
3、一局比赛中可请求暂停多少次,每次暂停的时间是多少?
4、比赛中每队最多触球几次?
5、排球比赛是一个长宽为多少的长方形?
三、排球规则的具体讲解:
1、排球比赛的场地,(放幻灯片)
2、排球规则的概述:(播放课件)球比赛的开始,由一队后排右边的队员在发球区发球。然后每队可接触球了次(拦网触球不计算在内。)比赛应不间断地进行。如果球落地触墙,触天花板、触其他任何物体或某一队员犯规,则成死球,造成死球的一方失球。只有发球的队胜1球时,才得1分。如发球队犯规、失误。或接发球的队胜1球时,则接发球队取得发球权,其队员须按顺时针方向进行1个位置的轮转。一个队只有赢得至少5局3胜制,前4局打成2比2平局时,第5局为决胜局。在决胜局比赛中,一队先得8分后,两队交换场区,按原位置顺序,继续比赛到结束。每局比赛前教练员必须将上场阵容位置表交给记录员或副裁判员,不得更换。每队上场6人,站1号位,每次均由轮转到1号位的队员发球,在发球击球时,双方队员都必须按规定位置站好,前后排和左右侧都不能站错,否则将被判失发球权或对方得1分(球发出后其位置不受此限制)。比赛成死球时,教练员和队长可向裁判员请求暂停或换人。每次暂停不得超过30秒。1局比赛中,每队可要求两次暂停,准许边续请求暂停。如果要求第3次暂停,裁判员应予拒绝并提醒该队注意,否则该队将被判失发球权或对方得1分。因队员受伤或其他事故中断比赛,不算作暂停。每队在1局比赛中,开始上场的队员被替换下场后,只有1次再上场机会,而且再上场时只准换下替换他的替补队员。
3、排球规则中对技术动作的要求:(放幻灯片)①发球:按次序该发球的队员必须站在底线外,在裁判员鸣哨后5秒钟内将球击出。发球队场上队员不得挥臂、跳跃或形成屏障、阻碍对方接球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线,否则被判掩护发球犯规,失去发球权。②触球:每队最多触球3次(拦网除外),如果1个队员连续触球多于1次(拦网除外),则被判为连击.同队两个队员同时触球,作为两次触球。双方队员在网上同时触球后,均可再击球3次。
③手过网:队员不得过网击球。但击球点在本场区,球离手后,手随球过网不判过网犯规。对方击球前,拦网队员手触及对方地区上空的球时,判拦网队员过网犯规。当对方队员击球之后,许可在以对方地区拦网。④过中线:队员身体任何部位越过中线触及对方场区域面即判过中线犯规。但一脚或双脚的一部分踏过中线,而另一部分踏在中线上或在中线上空,则不判犯规。队员可以伸手在网下击球,但不得阻碍对方队员。⑤拦网:队员用上体在球网附近高于球网上沿,阻挡对方击过来的球,称为拦网。只准前排队员进行单人或集体拦网。在1次拦网中,球可能迅速成连续触及1个或几个拦网队员的手,头或上体的其他部位,均算1次拦网。拦网后本队可再击球3次。拦网手触球后,球落界外,为触手出界,判失误。
(6)进攻性击球 :直接向对方场区击球为进攻性击球。前排队员可在场区对任何高度的球作攻击性击球,后排队员在限制线前的前场区只能作整个球体不高于球网上沿的进攻性击球,但在限制线后起跳则可扣任何高度的球。
4、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1)让学生画出排球比赛的站位秩序。
2)让学生判断进攻性击球、手过网的情况。(请学生上台示范)
5、介绍几种常见的裁判手示。
6、排球比赛赏析(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课件播放。
四、课后要求:请在班上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班上的一次排球比赛。
五、板书设计:(主板书)排球规则
1、排球比赛的场地,2、排球规则的概述:
3、排球规则中对技术动作的要求:①发球
②触球
③手过网
④过中线
⑤拦网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热工理论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在自然界及各个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其内涵丰富、公式数量多、联系工程实际范围广,是热能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自动化(热工过程自动化方向)和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能量转换的理论基础、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及热量传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使学生获得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并受到相应的分析、计算能力及一定的实验技能的训练。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实验,掌握热工基础的测量内容和实验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并能合理分析实验结果和书写实验报告。
二、课程基本内容及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4学时)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工程、热力学的发展状况及其在热动工程中的重要作用。自然界能源的来源及其利用,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热力系统、工质、热源、状态,平衡状态、状态参数及其特性、基本状态参数、状态方程、热力参数坐标图。可逆过程、热量、功、热力循环。
重点内容:热力系统、工质、热源、状态,平衡状态、状态参数、准平衡过程、可逆过程、热量、功、热力循环的基本概念
难点内容:准平衡过程、可逆过程概念正确理解。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4学时)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功、热量,热力学能、膨胀功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达式以及在示功图中的表示。闭口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功和热量在p-v和T-s图中的表示。
重点内容: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热力学能、焓、熵的物理意义,热量、膨胀功、技术功的数学表达式及在p-v和T-s图中的表示,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的应用方法。
难点内容:膨胀功、技术功和轴功的区别。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6学时)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卡诺循环组成、卡诺循环热效率、卡诺定律、熵方程、克劳修斯不等式、孤立系统熵增原理。
重点内容:深刻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掌握卡诺循环热效率的计算及卡诺定律的含义,掌握熵方程的推导过程、克劳修斯不等式、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的应用。
难点内容:准确理解卡诺定律并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的应用。第四章 理想气体的性质及其热力工程(4学时)
理想气体的性质及状态方程式、比热、热力学能、焓和熵的定义、四种典型的热力过程的特点和状态量和过程量计算方法。
重点内容:理想气体的性质及状态方程式,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和熵定义,定压过程、定容过程、定温过程、绝热过程方程式。
难点内容:热力过程在p-v和T-s图中的表示。第五章 水蒸汽(2学时)
水蒸气的产生过程、各阶段的的特点。水蒸气的状态参数表和焓—熵图、水蒸汽的热力过程。重点内容:水蒸气的产生过程各阶段的的特点,水蒸气状态参数的查取方法。难点内容:湿蒸气区水蒸气状态参数的确定。第六章 蒸汽动力装置的基本循环(4学时)
朗肯循环的组成和循环热效率的计算、蒸气初终参数对循环热效率的影响,再热循环、回热循、热电联供循环的组成和循环热效率的计算。
重点内容:朗肯循环的组成和循环热效率、汽耗律的计算方法,再热循环、回热循、热电联供循环和优优缺点。
难点内容:蒸气初终参数对循环热效率的影响的分析。第七章 气体的流动(4学时)
稳定流动时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程式,管内定熵流动的基本特性。喷管的流速、临界流速和流量的计算、喷管效率、绝热滞止概念。
重点内容:稳定流动时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程式。喷管的流速、临界流速和流量的计算,绝热滞止概念。
难点内容:稳定流动时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程式 第八章 气体动力循环*(2学时)、混合加热循环、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的组成、压缩比、膨胀比和热效率的计算公式。燃气轮机增压内燃机及其循环的组成和特点。重点内容: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 难点内容:压缩比、膨胀比和热效率的计算公式 第九章 流体的物理性质(2学时)
流体的定义和特征、流体作为连续性介质的假设、流体的密度、流体的压缩性、流体的膨胀性。流体的粘性。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重点:流体的粘性
第十章 流体静力学(4学时)
流体静压强及其特性、流体静力学的基本方程。绝对压强、计示压强、液柱式测压计。静止液体作用在平面上、曲面上的总压力。
重点:流体静力学的基本方程及应用。难点:静止液体作用在曲面上的总压力
第十一章 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4学时)
研究流体流动的方法、流体的分类。流线与迹线、流管、流束、流量、流线方程。流体微团运动的分析。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N-S方程)、理想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系统与控制体、连续性方程。
重点: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连续方程。难点:系统与控制体、输运公式。
第十二章
不可压缩流体的一维流动(8学时)
理想流体伯努利方程及应用。动量方程及应用。粘性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粘性流体总流的伯努利方程。管内流动的能量损失、圆管中流体的层流流动。粘性流体的紊流流动。圆形管道沿程损失、局部损失、非圆形管道沿程损失的计算。综合应用举例。
重点:粘性流体管内流动能量损失的计算及粘性流体总流的伯努利方程的应用。难点:动量方程及应用、圆管中流体的紊流流动。第十三章 不可压缩流体的平面流动(6学时)
平面流动的伯努利方程。有势流动、速度势和流函数、流网。几种简单的不可压缩流体的平面流动。几种简单的平面无旋流动的叠加、平行流绕过圆拄体无环量流动、边界层的基本概念、卡门涡街、物体的阻力、阻力系数。
重点:速度势和流函数及平面无旋流动的叠加。边界层的基本概念
难点:边界层的分离
第十四章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4学时)
传热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内容,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基本定律,传热过程等基本概念。
重点内容: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基本定律,传热过程基本概念。难点内容:传热过程的分析。
第十五章 稳态导热(4学时)
稳态导热、温度场、温度梯度、导热系数等基本概念、傅里叶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通过平壁、圆筒壁、肋片的导热分析和计算。
重点内容:傅立叶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式推导原测和过程和三个边界条件的建立方法,单层及多层平壁、园筒壁和肋片稳态导热时温度分布规律、导热量、热阻的计算。
难点内容:导热微分方程式推导、三个边界条件。肋片导热问题的简化分析。第十六章 非稳态导热(4学时)
非稳态导热的特点及计算,集总参数法求解非稳态导热问题,比渥数、傅立叶数的物理意义。重点内容: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比渥数、傅立叶数的物理意义掌握,集总参数法计算非稳态导热问题。
难点内容:集总参数法简化分析,比渥数、傅立叶数的物理意义掌握。第十七章 对流换热(6学时)
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热边界层的基本概念,几种强迫对流换热准则方程式,自然对流换热的计算准则方程式,凝结与沸腾换热的特点。
重点内容:影响对流换热的主要因素,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等基本概念,几种强迫对流换热准则方程式,自然对流换热的计算准则方程式。凝结与沸腾换热的特点。
难点内容:准则方程式的适用条件和定性温度、定型尺寸的确定和计算。
第十八章 辐射换热(4学时)
辐射、热辐射、吸收率、反射率、穿透率、黑体、黑度、灰体等基本概念,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普朗克定律、兰贝特定律。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基尔霍夫定律、角系数的定律和计算两固体表面间、多表面间辐射换热计算、遮热板原理。
重点内容:黑体的四个典型的基本定律,灰体、黑度的基本概念和基尔霍夫定律的结论。角系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量的计算,遮热板原理。
难点内容: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量的计算。
第十九章
传热过程和换热器(4学时)
复合换热、传热过程、传热系数等概念,传热方程的建立和求解、换热器的型、平均温差、换热器的热计算。
重点内容:复合换热、传热过程、传热系数,通过平壁、圆筒壁、肋片传热计算方法换热器的型、平均温差、换热器的热计算。
难点内容:复合换热概念、平均温差法换热器的热计算
三、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安排
1、习题
演做习题是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巩固所学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
作为教师,要十分重视对这个环节的训练,利用配套的“热工理论基础”习题集和教材中的习题。每次布置作业时,精选有代表性、富有启发性、结合工程实际的习题,特别是课程后期,选择有综合性,工程性强的习题。
对有些综合性的题目,学生有时感到棘手,但要坚持只给提示,让学生看书,甚至查阅其他课程书籍,先不予讲解,启发他们运用已学会的知识,通过迁移来解题。
2、实验 本课程实验教学学时为12学时,以下实验项目任选6项: 空气定压比热测定实验;
CO2临界状态观察及p---T---v关系测定; CO2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关系测定;伯努里方程演示实验; 沿程阻力实验 局部阻力实验; 流量计流量系数测; 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
空气纵掠平板时局部换热系数的测定; 固体表面黑度的测定; 中温辐射时物体黑度的测定。
除上述实验项目,还可根据学生科技活动的课题开设一些开放性的实验项目。
3、现场教学
为培养有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实践环节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使进行理论教学时,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工程应用。例如:带领学生参观锅炉房、实验室的发电厂的模型,制冷装置循环,这种有机的联系,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和原理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又例如在讲述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这部分内容,分析以往学生反映抽象难懂,增举一个散热器、省煤器、锅炉等:分析它们存在的传热现象,由实例分析和计算,使学生接触的基本概念、原理不在是枯燥空洞,而是富有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的理论,从而加深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同时从实例的比较中,他们自己领悟出一个道理:对能量应从量和质两方面综合评价,才能真正找到节能途径。
4、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丰富的图、文、声等处理功能,使学生可以通过眼、手、耳等多种感官的直接感觉,直观、形象、生动地学习知识,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记忆、掌握和运用。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傅俊萍,衣晓青.热工理论基础.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本教材是湖南省高等教育21世纪规划教材。教材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整合为一本教材,减少了原三部分内容的重复部分,使教材的思路更具系统性,缩短了教学时间,降低了学生对这三部分内容的混淆程度,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教材:
[1]沈维道.工程热力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自1995年修订版出版至今,获全国第一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国家教委二等奖,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材对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创建了热工理论基础的课程体系,使教材即加深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又反映了学科的发展动态。
[2] 孔珑.流体力学.第三版 .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3] 杨世铭.传热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本书自1998年修订版出版至今,获全国第一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优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学术诚信与教育理论刊物的职责”, 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 认真探讨学术失信的表现、成因和危害, 并就面临学术失信, 教育理论刊物的职责、教育理论刊物编辑人员的使命和作为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学术失信行为的表现
1995年, 时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的瞿葆奎先生对一稿多投等学术失信现象深恶痛绝, 呼吁各刊共同抵制学术失信。然而,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时至今日, 学术失信现象愈演愈烈, 问题不断发展, 不断复杂化, 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 抄袭。
抄袭是直接把别人的文章或研究成果或部分或全部地当作自己的文章或成果的行为,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极其恶劣的盗窃学术成果的行为。有的代表指出, 一些投稿者大肆克隆他人文章, 有的基本原封不动地照抄他人文章, 如将“教育研究”替换成“图书馆学研究”, 套写出一篇“文章”来;有的甚至一字不改, 直接将他人文章拿来, 署上自己的姓名, 拿去发表;也有的将他人文章改头换面, “剪刀加浆糊”, 七拼八凑成一篇文章。
2. 不当署名。
代表们指出, 有的作者根本没有参与相关研究, 没有参与论文写作的任何环节, 而在文章发表时却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有的是学生的文章署上了导师的名, 有的是下级的文章署上了领导的名字。有的作者为了
筅江西教育科学研究所
肖第郁
使自己的发文量快速翻番, 私下约定, 相互署名, 文内明明是第一人称单数叙述, 作者却有两三人甚至更多。
3. 一稿多投及一稿多发。
代表们指出, 一些作者采用“广种薄收”的策略, 一篇文章写出来, 通过电子邮件一稿多投。有的收到用稿通知后, 也不主动与其他刊社联系, 撤回投稿, 造成一稿多发。有的作者将自己的文章稍作修改, 重复发表。
4. 造假。
代表们指出, 一些作者自己不深入实际, 不作深入研究, 闭门造车, 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研究目的, 伪造、篡改文献, 捏造数据, 这种恶意的造假行为, 丧失了最基本的学术道德。
近年来, 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职称论文服务网站”, 写作、发表一条龙服务。好像只要你给钱, 他便无所不能, 一切替你包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一些作者急于发表职称论文的心理, 盗用刊名刊号, 非法出版, 骗取作者钱财, 造成一些不明真相的作者上当受骗;也有的作者“知假买假”, 抱着侥幸心理, 企图在职称评定时以假论文蒙混过关。
还有的代表指出, 当前引注造假现象比较严重。有的作者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不注明出处。有的“学术论文”, 通篇没有一个注释, 没有一篇参考文献, 好像文章内容全部都是作者的“独到见解”。有的作者则在其文章中堆砌大量的参考文献, 也不管是否与论文观点相关, 让人不知所云, 这种伪注现象体现了作者不严谨的治学态度。
5. 利用与刊物的特殊关系, 发表达不到水平的文章。
有的作者明知自己文章的质量达不到出版要求, 不是坐下来潜心研究, 而是找关系, 找门路, 通过人情关系、领导关系来达到发表的目的。
6. 捉刀代笔。
有的人腹中空空, 有的人事务缠身, 无暇写作, 于是找枪手, 捉刀代笔。有的代笔者也知道弄虚作假不好, 但碍于人情, 做了傀儡。
二、学术失信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会议对学术失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剖析。代表们指出, 就像其他社会问题一样, 学术失信是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从外因看, 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变化, 弥漫于社会生活中的功利主义、践踏诚信公正等道德沦落现象, 是学术失信产生的社会性土壤。在社会评价机制中, 人们往往只关注结果, 不再观察过程, 放任过程中的不正当性。有些学术评价求量不重质, 评议机制、奖励机制极不合理。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考评, 过分追求指标量化和可操作性。这些都可能成为学术失信的客观原因。从内因看, 一些学者学术品格沦落、学术道德丧失, 放松乃至放弃自律;学术管理与组织部门对学术作为又缺乏有效的他律性制约制度。代表们指出, 学术失信行为的产生是一个主观的故意过程,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非正当性并非不知道, 只是经不住可能带来的名利诱惑, 使之丧失了应有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道德, 从而作出了不正确的选择。
对于学术失信的危害, 代表们指出, 就像假冒伪劣商品冲击品牌商品, 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一样, 学术失信行为扰乱了整个学术界的秩序, 破坏了治学环境, 阻碍了学术繁荣, 影响了学术发展的正常方向, 形成了一种日渐浮躁的学术风气, 妨碍了年轻一代的成长, 危害了社会整体风气, 形成恶性循环。
代表们指出, 学术失信严重败坏了学术声誉。近年来, 学术失信行为时有败露, 从博士生到教授, 从大学校长到院士候选人, 一些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人物的学术失信行为被披露出来, 使人们对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崇高性产生了怀疑, 极大地伤害了那些恪守学术品格、潜心教育研究的人, 也极大地伤害了学术研究本身。
代表们指出, 由于大量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学术泡沫挤占宝贵的学术资源, 使得真正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得不到发表。有的代表说, 山寨版横行, 给期刊的正常出版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大大损害了被盗版期刊的形象。有的骗子把作者交的钱卷走了, 作者得不到想要的刊物。跑掉了假和尚 (尽管作者也知道是假和尚) , 作者就来找你这个真庙, 反复要刊社给解决问题。“不胜其烦!”很多代表如是说。为此, 许多编辑部不得不弃用电子邮箱这一现代化的收稿途径。
三、面对学术失信, 教育理论刊物的职责
学术失信已成为学术界的痼疾, 广为社会所诟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净化学术风气, 维护学术诚信, 已成为本次年会的共同呼声。代表们认为, 遏制学术不端, 维护学术诚信, 需要学术界的自律和社会的广泛监督。治理学术失信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综合治理, 才能标本兼治。而作为把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推向社会的重要媒介, 教育理论刊物在防范和遏制学术失信行为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此过程中, 教育理论刊物不仅应该有所作为, 而且大有可为。教育理论刊物守土有责, 应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恪守职业道德, 规范学术编辑出版行为, 勇于承担遏制学术不端的责任, 大张旗鼓地倡导学术诚信。
1. 加强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 增强做好编辑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代表们指出, 编辑人员的职业岗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占据着一定程度的学术资源的话语权。因此, 加强编辑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编辑人员要认清使命, 牢记职责, 维护尊严, 洁身自律。同时, 要大力增强编辑职业技术能力。一方面要提高职业灵敏度, 用积累的工作经验对稿件进行有效判别。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甄别稿件。尤其在网络时代, 新技术使学术造假变得更为方便和容易, 造假手段也不断花样翻新, 甄别和鉴定难度不断加大, “造假造得非常真”, 这对编辑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会上, 有的代表着重介绍了运用学术期刊网的查重功能, 查寻稿件是否抄袭、剽窃, 是否一稿多发。有代表强调, 必须大力提高编辑人员自身的学术素养,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编发没有学术价值的稿件, 避免低水平重复。编辑人员应加强学术上的修养, 比较深入地进行自己所在学科专业的学术研究, 以保证对学术论文的研究水平和质量有相应的判断和评价能力。
2. 建立科学的审稿制度, 优化稿件质量监控体系。
代表们指出, 人情、社会文化既影响着作者的行为, 也影响着办刊人员的行为。必须建立和完善匿名审稿制, 这样既可以保证稿件得到比较科学、客观的评价。匿名审稿制度也是有效遏制人情稿件、“特殊稿件”的重要举措。
3. 加强学术规范建设, 倡导学术诚信。
会议一致同意形成《全国教育理论刊物学术诚信宣言》, 以促进学术规范, 遏制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有的代表呼吁拿起法律武器, 从根本上遏制学术腐败, 维护教育理论刊物合法权益。
4. 加强学术批评和舆论监督, 开展教育期刊之间的合作。
代表们指出, 各自为政、封闭式的期刊发展格局, 不仅对有效遏制学术失信行为不利, 而且也不利于教育理论刊物自身的发展。加强教育理论期刊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保护知识产权, 防止论文造假和一稿多投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有的代表建议, 各刊联合起来, 建立网站, 建立黑名单, 共同抵制学术不良风气。
【关键字】语言获得理论 学前语言教育 先天决定论 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强化论
语言获得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有三派理论:环境论、先天决定论、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总的来说,现在普遍的认识是儿童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与人们的语言交流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发展必须以一般的认识发展为基础,但语言能力还具有它自身的特点。儿童语言富有创造性,但模仿、学习在语言获得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新的句子既是新颖的又是以模仿到的范型为基础的,因此选择性模仿可能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不能解释语言获得的全部现象尤其是解释语言的创造性,但刺激——反应链锁对语言学界发生了巨大影响;乔姆斯基关于先天能力、先天语法知识的观点缺乏普遍的事实依据,但它是人们改变了儿童被动模仿的看法,注意了儿童本身的特点。本文尝试从语言获得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如何进行幼儿语言教育实践,用现有的一些学习经验为其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用“环境主体相互作用论”指导全语言学习
实践误区:
认为全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求孩子能在桌前、椅子上、拿着笔在作业簿的格子里一笔一划地写出一个个文字或注音符号。更有家长教师主张,写字、认字、默写、背书之类的学习活动才是真正的学习,游戏唱歌、比赛、猜谜语会影响孩子专心学习。
指导:
全语言教学的理念主要是强调要重视儿童在形式多样的、有目的、有意义、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语言的知识。这里的语言不是一种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技能,而是幼儿在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语言经验。幼儿语言经验应渗透在幼儿园全部的课程中。语言学习应与孩子个人的全部生活融为一体。这是典型的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的体现。
认知相互作用论强调: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同时,社会相互作用论更是强调语言交流和交往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儿童学习语言时,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常常自然地获得谈话、阅读和写字的经验。幼儿在与周围的人们谈话和学话中,发展他们自己的语言规则系统,自然地获得语言。幼儿的语音、文法、意义是在语言使用的实际事件中学习的。儿童的听、说、读、写是互相支持和补充的发展过程。
二、用“选择性模仿论”指导儿童的特殊句子学习
实践误区:
如果要求儿童模仿的某中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教大时,儿童不能模仿,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去改变示范句型。家长和老师一般都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教。例如:一位妈妈同一位儿童的对话
儿子:No body don’t like me .
母亲:No , say “nobody likes me .
儿子:No body don’t like me .
母亲:No , say “nobody likes me” .
如此重复7次以上。
母亲:No ,now listen carefully, say “nobody likes me .
儿子: Oh , nobody don’t likes me .
许多情况下,父母老师甚至不允许儿童自己的语言出现,而压抑了儿童的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指导:
选择性模仿说强调,语言学习不是在强化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是在正常的自然情景中发生的。一个怎么也教不会的句子,在另一个情况下,儿童居然能够自发并却正确的说出来。儿童能够把范句的句法结构运用与新的领域以表达新的内容。允许儿童用少量自己的语言,这并不会对儿童以后的语言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相反,这正是适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表现。
三、用“强化论”指导儿童建立语法系统
实践误区:
与上一个事例相反,经常也会出现以下情况。成人们认为,孩子学语言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过多干涉。所以,孩子出现的错误语法句子或不准确的发音时,成人往往不主动纠正,甚至跟着孩子发错误的音。
指导:
强化说强调当场受到的刺激和强化历程,对语言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使成人的言语反映继续发生的必要条件。而上面事例中的情况正好使用了负面强化,使孩子理所应当地接受错误语法语音,不利于儿童语法系统的形成。
从现有研究水平看,要对语言获得过程机制做出科学结论还不行,有待各种跨学科跨地区的探索。但各种理论中科学、先进的理论观念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也能够很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
美国学者布鲁姆(B.S.Bloon,1964)认为四岁以前的儿童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他明确指出:人的智力发育在八岁以前已完成了百分之八十。意大利亚的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M.Montessori,1973)也指出:儿童在五岁以前是语言感官、肢体协调性等发展重要阶段,一旦错过了这个敏感期,日后很难加以补救。心理分析学家佛洛伊德也提出:一个人的单年经验曾决定个体今后人格是否能够健全发展,并认为人格发基本上在四、五岁已定型(魏美惠,1994)。还有德国的幼儿教育学家福禄贝尔和美国的教育杜威都强调幼儿阶段的学习对日后深远的影响。这都说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幼儿语言教育又是幼儿教育的重点。因为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幼儿全人的发展。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大量研究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殷江博,1995)。幼儿在语言发展关键若得不到很好的指导和培养,错过了良机是难以弥补的。因此,我们应将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幼儿语言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其成果将对幼儿的全人发展和一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朱曼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学前教育理论教案】推荐阅读:
成熟主义与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10-03
小学学前安全教育教案09-29
学前教育学电子教案09-21
学前班安全教育教案10-11
学前班_大班_数学教案_常规教育10-04
学前班教育教学论文: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10-27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声乐课》说课稿09-25
政府学前教育投入07-16
学前教育论文格式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