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共10篇)
一.导入《观沧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二.朗读整体感知: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4行,除开头结尾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一.导入 《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二.朗读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2.听老师范读。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首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颈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尾联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①客路,当投影: 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三.领悟理解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
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
布置作业
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通海路中学 秦枭娜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品析、积累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会用默读、勾画、概括、质疑的方法来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感情。
2.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品味语言,理解内涵。第二课时侧重鉴赏风格,联读写作。教学步骤:
一、导 上帝爱鱼
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 人也爱鱼
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
谁能补充下面这句话呢?(配图)上帝爱鸟
人也爱鸟
过渡语:
是啊,人类爱鸟,却经常无视鸟的渴望与自由……现在我们就和梁实秋一起走进鸟的世界,倾听鸟语,感受鸟的悲喜。(板书课题)
二、读——内容概括、初悟情感
1、通过预习,了解了生字难词,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
屏显:默读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要求: 标清段号,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描写鸟的句子及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我爱鸟)
屏显:用以下句式说话
我(作者)爱鸟,爱它的。(用文中语句作答)示例:
我爱鸟,爱它的声音清脆嘹亮、圆润和谐。
3、交流
4、小结:不管是在四川看到自由飞翔的鸟,临风顾盼的鸟,还是笼子里的鸟,寒风中枝头的鸟,豪横无情的鸟,作者开门见山就说(我爱鸟)
(过渡语:一个“爱”字,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就是围绕着“爱”的情感来展开的,其字里行间正饱含着“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的透辟洞察”。)
三、品——品词赏句、探究情感
1、过渡语: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字里行间的爱吧!
2、范读第3段,屏显:听读,圈点勾画。学生点评
我最喜欢这一句:
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排比、比喻的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
3、接下来,你们大声朗读三、四段,请圈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向全班推荐吧!(提示:从动词的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句式的灵活等入手)
预设1: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
作者观察细致,运用排比修辞,显得鸟儿的种类繁多。预设2:“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写出鸟儿的身体比例匀称。作者生动地表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预设3: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刺”字的运用,强烈地表现出的“我”的喜悦。比拟 预设4: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
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运用长短句结合,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预设5: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顶真的修辞 预设6: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整散结合
4、小结:
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了,梁实秋的语言太精致了,长短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妙用,PPT形成了一种舒缓自如的韵味。接下来,我们一起舒缓自如地美读第四段,把文字中的爱传递出来吧。
5、配乐齐读第四段
四:悟——深化阅读、明晰情感
1、通过前面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但梁实秋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师,他可能想表达的远不止这一些?先一起来读读他的介绍。
梁实秋(1903--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翻译家。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其代表作《雅舍小品》风行全世界,既博且雅,一派从容,令人在最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慧。
那我们一起想一想,作者在表达对鸟的喜爱的同时,是否另有深意。
2、刚刚默读时我们找出了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屏显)凸显: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先做个小练习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鸟的悲苦。(小组合作)
要求:必须用到A组或B组的词语
A:羽翮不整
抟扶摇而直上 撞头碰壁 B:跼蹐缩缩
战栗抖擞
孤苦伶仃
预设1:让我听到了被囚笼中,绝望孤寂的鸟,预设2:我听到了一只跼蹐缩缩在冰雪中冻死的鸟、一只孤苦伶仃在寒风中觅食的鸟。
小结:对这三种鸟,作者为鸟的悲惨遭遇而悲苦,恰恰是出于对鸟的爱啊!
(板书:喜爱着鸟的可爱
悲苦着鸟的悲苦)
3、同样是爱鸟,别人是怎么做的?
小结:真正的爱应该给它自由,应该放飞它,给它自由翱翔的空间!
4、作者仅仅是在说“鸟”吗,他也是在说人吧?
读“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悲鸟到悲人
小结:真正的爱是尊重鸟及动物、人乃至一切生命、善待一切生命!
总结全文:
真正的爱是单纯的,喜爱着鸟的可爱,悲苦着鸟的悲苦。真正的爱应该给它自由,应该放飞它,给它自由翱翔的空间!
真正的爱是尊重鸟及动物、人乃至一切生命、善待一切生命!五:思——拓展联想,沉淀情感
作者爱鸟,爱其喜亦痛其悲,爱的真切,爱出自己的真性情。写鸟也是写现实人生的思索。同学们由生活中所爱的物的变化中是否也能用一段文字来表达自己独到的爱与思索呢?
桂平市木根初中
李薏君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
2.品味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鸟的表达效果。
3.把握文章主旨,领悟作者对鸟的感情倾向,培养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意识。(本节课完成目标
2、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体把握(快速浏览课文,知道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2段)写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部分(3-5段)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7段)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并表达对鸟的怀念之情。
二、学习第一部分:
[考点: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找出第二段写鸟儿苦闷的句子,想想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反问)强调作者对空中霸主“鹰”遭遇的同情。
答题模式: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2、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地“优待”。(反语)表达作者对提笼架鸟做法的不满。
方法点睛(反语的作用):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增强表达效果,产生幽默感,讽刺性或更明确地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
3、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对比)用笼中的鸟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已成为死物的标本相比,突出了失去自由的鸟的苦闷和不幸。
答题模式: 用_____与 _____ 对比,强调了 _____,突出了 _____。
三、学习第二部分: [考点:分析重要词语]
1、作者整体概括鸟的形体特征的词语是什么?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俊俏。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2、第④段中,“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请你说说“刺”字好在哪里? “刺”字形象地写出了鸟带给我的喜悦的强烈而深刻。
3、用学习第2段的方法,朗读第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用什么修辞法具体描写鸟儿的声音和体形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A、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大自然中鸟声展开了细致的描写,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鸟儿的喜爱之情。
B、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啄,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写鸟儿的形态之美,更能表达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方法点睛:运用排比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并能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表达的感情。小结:
无论是悦耳的叫声,还是优美的体形,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鸟儿的无比喜爱和喜悦的感情。那么,除了喜悦,鸟有时候也会给作者带来些什么样的心情呢?
四、学习第三部分
[考点
1、分析过渡句的作用]
1、怎样理解第6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结构上承接上文鸟给人带来喜悦,引出下文鸟给人带来悲苦的内容。内容上是本段的中心句。
答题模式:运用过渡句,承上启下,结构上承接上文_____,引出下文_____。内容上写_____,表现_____(特点、主题)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这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作者提到了哪些鸟类?有什么用意?)
内容上:运用反衬手法,用笼中鸟、寒鸦、鸱枭反衬生活在自由天地中的那些鸟的可爱,同时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囚禁似的笼中养鸟的做法。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发人深思,回味悠长,深化了主题。
五、阅读感悟 :
从作者对各种鸟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师生小结:A、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B、作者希望人生能像自然中的鸟一样自由、洒脱、无拘无束,能够自由发展个性和才能。
六、课堂总结:
1、本课中,作者写了鸟的哪几方面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完成目标3,领悟文章主旨)
2、这节课我们还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比如﹍(完成目标2,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七、拓展迁移:欣赏古人诗句中的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八、练习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了作者的同情,请为世界爱鸟组织写一句宣传标语呼吁大家保护动物(用上我们学过的一种修辞手法):
幸福,是一个让人快乐的词语,有着令人开心的含义,幸福就在身边,无处不在。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着一件令我难忘,让我感到幸福的事,那就是过生日。那一天,是我的生日。我很激动,脑子里设想着爸爸妈妈会怎样给我过生日:买一个什么样的蛋糕,是草莓的还是巧克力的;送给我什么样的礼物;带我到哪里去玩……我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早上一起床,我迫不及待的就问妈妈和爸爸: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他们很茫然的望着我,说不知道。我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会这样?他们怎么可以这样,连他们唯一的孩子的生日都可以忘记。他们不爱我了吗?我的生日蛋糕,我的礼物……我脑子里充满了困惑和愤怒。一直到了中午,爸爸妈妈也再没有什么反应了。
我心情十分低落,什么也没说,在家里也待不下去了,下午我去找了我的好朋友小王。小王对我的到来感到无比诧异,他说:“今天不是你的生日吗?你怎么没在家和父母过生日呢?”我愤愤不平的说:“算了吧,他们不记得我的生日,一点反应也没有”小王说“不会是要给你一个惊喜吧!”我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你陪我找其他朋友去壹街区玩吧!”小王说:“好吧!找了其他朋友去壹街区后,他们就带我玩这个,玩那个,吃这个,吃那个。玩得其乐融融之后为我唱生日歌,因为他们都知道我的生日。”我顿时热泪浸湿了眼眶,此时,我感觉到了幸福,心里暖暖的。
到了黄昏,我们依依不舍地分别了,这时我的心情格外地好,比平时开心地多。
到了晚上,我回了家,看到家里一个人都没有。我心想:我爸呢?我妈呢?我婆婆呢?她们在哪?不会有鬼吧!想到这里我背后变得很冷,我急忙打开灯,突然,一下子出现了很多人异口同声地说:“惊喜!”我被吓了一跳,又惊喜又害怕,他们拿出蛋糕插上蜡烛让我许愿,许愿时唱了生日歌,吃蛋糕时我又感到了幸福的美妙滋味。
一、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二、潜心精读:
1、春天的风。(1)、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柔和(触觉)(2)、作者除了用到了触觉,还从哪些方面不定期写春天的风?——嗅觉、听觉。(3)、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
2、春天的雨。(1)、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薄烟(轻)(2)、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3)、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从静写到了动,从近写到了远。(4)写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春雨的特点,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从侧面来衬托春雨的可爱。
3、春天的人们。(1)、以上几幅图都是写景,那么春天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春,感受春的美丽。(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起的?——从“风筝”,引到了孩子,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3)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写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017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c)”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看视频,做作业,写日志,相互交流心得体会,顺利完成了网上的学习任务。通过学习,我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返岗实践中,我将学到的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德育效果更显著。我校班班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并且接通了互联网。通过学习《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使用》、《资源检索与获取》等课程,我进一步熟悉了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掌握了更多的获取资源的途径。
2、语文教学效率更高。在培训时,我积极参加了工作坊的讨论活动,学习了其他学员的好的经验。返岗实践中,我将培训学到的方法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效果很好。如在学习了《端午的鸭蛋》之后,习作让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并表达浓浓的喜爱之情。由于大多学生生活在城市,只是见过或吃过成熟的果实和现成的食品,但对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和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一无所知,于是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家乡特产的有关资料,深入了解这种特产的生长及制作过程。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网上阅读与课堂上作文内容有关联的优秀范文,或学习一些写作的要求、方法等。利用网络,孩子们的习作变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网站或网页,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总之,返岗实践中,我做到了学以致用,进一步巩固了学习成果,也促进了自己的工作,收获很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仍感到自己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还很欠缺,与教育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许多较大的城市,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通两平台”的建立,让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现代化。只有抓紧时间,认真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国培计划”返岗研修总结
2017年5月,参加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经历了理论培训,走过了影子研修,我们又迈进了反思总结、返岗实践的门槛。在这一阶段,不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在提升中,我不断收获。现将自己几个月来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的改变。
在培训以前总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思想上没有太多的思虑,也在教学上没有更多更好的突破。整天只是忙于常规的备课、上课和其他事物。在培训学习中,我在教授、专家的引领下,对当下全国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先进教育方法和理念深深的触动了。现在在自己的岗位上,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使中学语文改变滞后的现状,怎样使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孩子也能够学好语文,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中的转变
在教学中,我积极地将自己在国培期间所学的理论整理清楚,制定相应的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大胆的尝试,将所学到的各种新的理念及教学方法,及时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我首先将在研修阶段的学习、提高和收获,在教研组内进行了交流总结,让大家得到共同提高。在交流中,汇报了学习收获:上好课的要领是“抓住一个点,拎出一条线,铺开一个面,勾出一个魂”;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机动灵活的教学措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路。特别是对于“交际”的课堂的思考和解读,很深刻: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太强势,教师要退下去,学生亮出来。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开一扇窗,而不是画上一个句号。教师的最高境界是唤醒人。在交流中,老师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追寻着自己止于至善的理想。
三、经历培训,才知路漫漫
原本以为经过国培,自己满载而归,历经实践,才发现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生成。要想一辈子做老师,只有一辈子学做老师,现在谈收获,为时尚早。播下一粒种子,也只有发了芽、开了花、结了果、进了仓才算真正的播种成功。
无论是聆听、观摩上课、互动评课,还是实践锻炼,每一次的学习都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对于有效英语课堂的教学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等诸多方面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学习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做到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及时反思,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一定会有更新的收获和感悟。
一、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二、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 教具准备:一体机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并作者介绍
用课件展示题意: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用课件展示诸葛亮的像。
2、用一体机播放录音,学生听读,介绍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2)注意词句停顿。
课件出示下列生字:夫(fú)澹泊(dàn)(bó)淫(yín)慢
遂(suì)庐(lú)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用课件出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
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三)精读,疏通文意: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用课件展示下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 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2、背默课文。
1、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 形象。
3、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 形象。
3、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教学资料准备
史铁生生平、作品,朗读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一个人,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的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求你任何的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今天我们怀着对所有伟大母亲的感恩之情,来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当代作家。在他生命的第21个秋天因患病导致双腿瘫痪。瘫痪后的第五年发表他的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而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下列字音。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o cuì
fù
瘫痪
侍弄
整宿
憔悴
翻来覆去
shàn
wān
jué
màn
xù xù dāo dao 仿膳
豌豆
诀别
烂漫
絮 絮 叨 叨
2课文写母亲关爱儿子是围绕那件事展开的?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讨。1,你觉得文中的“我”,性格脾气是什么样的?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暴怒无常。)
2,面对“我”的暴躁,母亲(第一段)—— 悄悄地躲出去 —— 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 扑过来、抓住手 —— 忍住哭 —— 好好儿活
3,品读第三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的? —— 挡在窗前
—— 央求般的神色
—— 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 比我还敏感
4,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与地坛》 深受苦楚的母亲
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说明: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4、哪些语句最能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⑴“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⑵“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母亲小心翼翼、默默地承受着我的粗暴无理。)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
(为了我,母亲虽然爱花,却没有精力、时间也没有心思再养花了。)
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⑷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语言虽朴素,却体现了母亲的伟大和坚强,自己已经遭受病痛折磨,但还是要坚强地宽慰儿子。)
⑸“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母亲是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出窗外。)
⑹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
(能够说服孩子出去走走,母亲竟是如此兴奋。她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⑺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母亲怕话语中的词会触动儿子的伤痛,周到保护儿子,照顾儿子的情绪。)
⑻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有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在痛苦的弥留之际,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深入思考:
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我为什么去看菊花?
明确: 黄的花淡雅--要活得平淡,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红的花热烈而深沉--要活得有热情、有活力,而不张扬。(1)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2)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3)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4)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在赏菊的过程中,“我们”懂得了应该面对现实,热爱生命,顽强生活。看菊花是表达“我”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和怀念。拓展延伸
刘伟,“断臂钢琴师”、音乐人、第一季《中国达人秀China’s Got Talent》总冠军。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被广为传颂,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外媒争相报道,成为世人心中新一代的“精神
桑兰,原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桑兰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一次跳马练习中不慎受伤,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但其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在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并成为2008年北京申奥大使之一,又于2008年北京奥运官方网站担当特约记者。
金晶,金晶曾为中国轮椅击剑队队员,获得过2002年釜山远南残运会的银牌和世界轮椅运动会的第三名。因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途中抵制“藏独”分子的干扰,用残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精神而广为人知“最美最坚强的火炬手”。她的名言是:“只要心里有阳光,眼睛里看到的就全是温暖。” 作业:
1、我想,你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你一定想对你的母亲说点什么,请你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我与地坛》。
附板书:
我 母亲
暴怒无常
耐心抚慰
浑然不知
愧疚
坚强
重病缠身
同意看花
怀念
无私
喜出望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学习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比喻修辞的运用。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第 3 课 时
一、春雨图(第6自然段)
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③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④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二、迎春图(第7自然段)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②“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 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⑤“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解说: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三、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1、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3、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4、三个比喻句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5、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1)娃娃新。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2)春姑娘美。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3)青年健壮。感受到青年的力量:
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④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四、课堂总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五、作业布置:
1、读记、抄写生字词3遍。
班级: 姓名: 座号: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独立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学习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的智慧。【学习难点】独立翻译课文。
一、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品。《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时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二)读准字音。雪骤()差()可拟()无奕()女 谢道韫()
(三)用/划分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四)解释字词。
1、寒雪:
2、内集:
3、儿女:
4、俄而:
5、欣然:
6、何所似:
7、差可拟:
8、未若:
(五)疏通文意,逐句翻译。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精讲点拨。
(一)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二)谢太傅一家的家庭氛围如何?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三)对于谢太傅出的题目,兄子和兄女给出了什么答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四)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五)谢太傅更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你积累了古诗词中哪些咏雪的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四、巩固练习。
(一)解释古今异义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 今义:
2、撒盐空中差可拟。.古义: 今义:
(二)一词多义。日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
(2)日中不至。日:
(三)文言句式: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3、白雪纷纷何所似?
(四)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两个比喻句:“ ”;“ “。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
五、课后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全文。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7-27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古诗《池上》06-10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作文教案:作文修改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