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确定依据】
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
(一)说教法
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说学法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游戏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
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
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大约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大约5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
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钟)
(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3分钟)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B)
A肺静脉
B上腔静脉
C主动脉
D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八)、课外活动(大约2分钟):
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
2、关爱家人活动: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为下节课作准备)。
【设置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资源来获取新知识,并使课本知识得以充分的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
标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二)、血液循环的意义:
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六、【说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的使用,以及人们在利用氮的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含有氮元素的物质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能重点学习几种含氮的物质。教材对于氮气、氨气、铵盐、硝酸的性质学习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实验或实验探究来完成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掌握氮气、氨气、铵盐、硝酸的性质,初步掌握NO、NO2重要性质;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了解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他们在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2.过程方法方面:
(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资料、信息处理能力。(2)运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氮气、氨气、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2)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进一步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教学难点:(1)如何实现氮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2)硝酸的强氧化性。
三、教学过程与效果分析
1.整体设计思路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节分为3课时:
第一课时:氮的循环,氮气,氮的氧化物 第二课时:氨气和铵态氮肥 第三课时:硝酸及其应用
本章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界现象“闪电”入手,引出“雷雨发庄稼”谚语,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并结合课本70页(图3-2-2)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及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氮的循环的主要途径”及“氮的固定”的讨论,完成本节第1课时教学。
在第2、3课时教学中,借助课堂演示实验如氨气的“喷泉实验”、“空瓶生烟”;探究实验如铵盐受热分解实验以及浓、稀硝酸与金属铜、铁的反应等,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导出本节课核心的知识,氨、铵盐、硝酸的性质,并借助自然界“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等现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2.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我采用演示实验和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重点的突破: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氮循环的资料。
【引入】以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闪电”引入,引出“雷雨发庄稼”的谚语,引导学生认识整个过程中发生的反应。
设计意图:闪电过程中发生的氮气与氧气的反应,既体现了氮气的性质又是自然固氮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农作物获得氮肥的一种形式,也是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一种方式。
【过程】利用课本上自然界中氮循环的示意图,用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密切结合学生关于氮循环的已有知识,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开其中的主要过程.利用氧化还原的观点探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哪些重要的应用。教学中重点解读闪电过程中氮气与氧气的反应,以及在一定条件下氮气与氢气的反应结合,同时根据氮气的结构是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以三对共用电子结合非常稳定,以分析它的性质应该比较稳定,从而说明结构决定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氮气与氧气的反应重点强调反应条件。通过介绍工业合成氨引出在一定条件下氮气与氢气的反应,强调可逆号和反应条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从这两个反应,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氮的固氮问题,认识固氮的重要意义。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以及资料、信息处理能力。难点的突破:
从雷电过程如何转化为硝酸引入,让学生思考在雷雨交加的时候氮的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反应。
因为氮的氧化物有毒,所以视频演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之间的转化,以及二氧化氮和水的反应,从而简单介绍两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让学生思考谚语“雷雨发庄稼”的道理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得出由氮的氧化物最终生成硝酸的全过程。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雷雨天对人类是有益的,但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一氧化氮还能和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还可以引起光化学烟雾,现在空气中的氮的氧化物可以通过汽车尾气和硝酸工厂的废气进入大气,它的存在已经是弊大于利了。
这样让知识更贴近生活,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忽视氮气与氧气、氢气的反应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强调加深学生印象,同时强调氮气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氮气的一系列性质。练习巩固:完成学案上练习题。
下列几种固氮方式中属于人工固氮的有()A.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 B.豆科作物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 C.NO与O2反应制备NO2
D.由N2与3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合成NH3 板书设计: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
(1)N2的结构
(2)N2的化学性质: 2.氮的固定:
3.NO和NO2的化学性质
第二课时
本课时实验较多所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重点突破:
引入:氨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制冷剂等
第一个突破问题氨气的性质
重点之一是氨气与水的反应: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喷泉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小组讨论,解释现象,总结性质,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之二是氨气与挥发性酸的反应,在刘谦热的今天我打算采用小魔术:魔棒生烟来突破。这里可以让学生来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重点之三是:氨气的催化氧化,这里可以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推测氨是否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然后根据这一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来分析。
第二个突破点铵盐的性质:
从小故事化肥潮解后不能暴晒来引入,利用课本上的“观察思考”氨盐的性质中给出的三个实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交流,教师点拨,进行归纳得出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从离子的角度分析铵盐与碱的溶液的反应。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方法,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如何合理的储存和使用化肥,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意识和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最后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取,因为有了铵盐性质的讲解学生就较容易掌握实验室制法。这里要注意与氧气装置进行对比和氨气的检验方法。
学生易出现的问题:氨气的性质和检验学生记不住,通过学生做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来加深他们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重点。练习巩固:
课后题1、3、4题。巩固氨气和铵盐的性质。板书设计
一、氨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①.与水的的反应: ②.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③氨与氧气的反应:
3、氨气的检验方法:(两种)
二、铵盐
①铵盐受热分解 ②铵盐与碱反应
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第三课时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硝酸的性质,难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我采用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重难点突破:
引入:
播放一段视频,硝酸的泄露,通过观察消防员的处理过程和现场的情况让学生观察现象。通过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引发学生思考,硝酸到底有哪些性质。
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结合课本“观察思考”栏目硝酸的性质中的三个实验,分别是
1、展示一瓶硝酸,观察物理性质
2、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3、将2中的铜换成铁做相同实验。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对硝酸的氧化性有哪些认识?
2、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这是为什么?
3、浓硝酸能和金属铁反应吗?
通过实验1学生自主观察总结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浓硝酸的保存,从而掌握浓硝酸的不稳定性。
通过实验2现象和分析氮元素化合价变化入手,引出硝酸的强氧化性,指出还原产物与硝酸浓度有关,一般规律是:浓硝酸被还原为NO2,稀硝酸被还原为NO。借助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交流研讨。在教师点拨的“规律”引导下,对浓或稀硝酸作氧化剂时,还原产物规律进行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产物的影响。并在教师的启发下,共同完成相关化学方程式书写。
通过实验3中想象,同时结合浓硫酸使金属钝化的已有经验,使学生认识浓硝酸也能使金属铁铝表面钝化。
最后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拓展探究浓硝酸与非金属碳的反应。同时要求学生要会写出化学方程式,再一次提高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易出现的问题:知识方面因氧化还原等相关概念及相关知识运用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因此有些学生在分析硝酸的氧化性会有困难。习惯方面:学生书写方程式时容易忽略硝酸的浓度大小对产物的影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练习巩固: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课后题。板书设计: 硝酸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2、强氧化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设计思路〗
1.情景切入:血液循环的发现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艰难曲折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生命奥秘的欲望。
2.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动产生感性认识。
3.演示实验:通过改进,进一步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
4.自我介绍和游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生:正好相反。因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像是倒像。
学生开始活动,按课本提示进行,5分钟后大屏幕展示:动画“三种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
问题: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哪种血管,是怎样区分的?
学生小组讨论:血流速度快,逐渐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慢,逐渐汇合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教师质疑:血液流动方向呢?
学生小组讨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由尾部流向头部,实际是由头部流向尾部的血管是动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由头部流向尾部,实际是由尾部流向头部的血管是静脉。
提醒学生:将鱼放回水中,不要损伤鱼。
教师质疑:刚才我们看到了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情况,那么所有血管内的血液颜色是否都是鲜红的呢?
演示实验: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变化。
1.实验材料
制氧气装置一套,制二氧化碳的装置一套,量筒两个,杯子一个,竹筷一根。
2.实验方法
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若干毫升,再制取不凝固的血液。方法是,取少量鸡血,把血液装入杯子内,立即用竹筷搅拌杯内血液,搅拌6~10分钟后,竹筷上便缠有一团团的丝状物,把竹筷上这些丝状物质去掉,继续搅拌,直到再没有丝状物在血液中出现为止,这样制得的血液就不会凝固了,可以供做实验用。再将血液分成两份,分别倒入两只量筒内。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生7:我叫右心房,位于心脏的右上部。
生1~7手拉手齐声:我们一起组成了体循环。(起点是左心室,终点是右心房)
生8:我位于心脏的右下部,叫右心室;
生9:我是肺动脉,与右心室是好朋友,形影不离;
生10:我是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和肺静脉都是我的好朋友;
生11:我叫肺静脉,我负责把血液送回左心房;
生12:我叫左心房,位于心脏的左上部。
学生8~12手拉手齐声:我们一起组成了肺循环。(起点是右心室,终点是左心房)
游戏:送礼
红细胞、组织细胞、肺泡(戴头饰)上场。
红细胞:我是红细胞,要将礼物送给我的好朋友。
依次经过1~4,送给他们红色小旗。
组织细胞:我是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需要氧,每时每刻都产生二氧化碳,都必素好朋友――毛细血管帮忙。
组织细胞与4交换礼物,4将红色小旗送给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将绿色小旗送给4。
红细胞依次经过分5~9分发绿色小旗。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这是一节很好的实验课,活动设计科学得体,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合作交往渠道畅通,调控到位,体现了良好的教学导向与教学机智。实验中,学生相互协作,在思考中实验,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指导学生学会自由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学情境新颖,情趣共济。师生关系民主和谐,教学场景宜人。
邹汀男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scratch中的循环语句》。下面我重点从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学情,本节课是scratch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经过了前几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已经对scratch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兴趣,因此,可以通过有趣的范例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根据这一要求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a理解scratch中的循环语句的意义。
b会在scratch编辑中使用循环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对范例的演示和讲解来教授同学们循环语句的意义。
b通过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并在教师适当地引导讲解下,学生能够掌
握循环语句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通过范例的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scratch的欲望。
b通过欣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scratch作品,加深对scratch的理解。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scratch中循环语句的意义,然后在学会如何使用。一个成功的作品必须建立在对循环语句有着充分的理解之上。因此本节课我确立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循环语句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基于此,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讲解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是引导讲解学习法和自主性学习法。
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屏幕进行演示)
首先,播放一例已经编辑好的scratch例子(猫猴接球),演示一遍,提问,他们为什么会不停的运动?生答:不知道。师:那是因为我们使用了循环语句。循环语句又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下scratch中的循环语句。(从“控制”中拉出“循环语句”)看循环语句的是这个样子的,那这个图标又是什么意思呢?给大家5分钟时间,我们结合一下刚才的例子中所使用的语句,说一说循环语句它的循环条件是什么?它循环的又是什么东西?
5分钟后,学生联系实例的内容(循环的内容、什么情况下才会循环)解释循环语句模块各个部分的含义,之后,老师总结学生所说的知识点,不足的部分加以补充,整合并板书出讲授的知识点。(循环语句模块各个部位的意义)
接下来给学生5分钟自由研究范例的摸索时间。
布置课堂任务,(如何让小猫跑起来)提问学生:你们会如何设计?老师收集并评价学生的创意。师:我们人跑步时是怎样的?(跑步包含“前进”和“换脚”。“前进”=“移动”、“换脚”=“变换造型”)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方向后,让学生自由2人分组制作作品。10分钟作品制作时间,作品制作完成之后提交给教师,教师再针对学生作品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学生作品中的错误。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循环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这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三单元《关注国家的发展》单元教学完成后,设计的一个创新实践平台。
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各位评委、老师介绍:一、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二、设计思路及活动过程;三、反思启示及教育效果。
一、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指导思想】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山东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教材创新实践平台的设计,正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这样一个弥足珍贵的空间。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小课堂、大社会”的特色,我们给创新平台活动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综合应用、自主探究的平台。第二,获取新知识 ,拓展能力的平台。第三,创新实践,活动体验的平台。活动围绕的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更好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设计思路及活动过程
【整体思路】
《循环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这一实践活动不是一堂课能解决的课题,加之初三实际教学中又不可能占用太多课堂时间,所以我们把整个活动设计分为四个有机统一、互相呼应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自主发现 目的:走进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阶段:课堂展示——互动交流 目的:合作研究—— 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三阶段:课后拓展——反思体验 目的:自由论坛——大珠小珠落玉盘
第四阶段:回归生活——指导践行 目的:我在行动——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了使活动资源共享,使活动可持续开展下去,能够让校园效应和社会影响更深更广,我们和学生一起创设了一个无限的交流与分享、探究与创新空间——济南外国语学校《循环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专题网页。
下面让我们按照活动的四个阶段,分别进入网页相对应的“热点视窗”、“ 互动舞台”、“自由论坛”、“无限空间”这四个板块,给大家说明我们的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板块一:热点视窗(课前准备:走进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件展示:生活长镜头:十五班的马晓阳和王晓月两位同学走上泉城路,运用家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济南市街头缺少垃圾箱,尤其少分类垃圾箱的现状,孩子的内心深受触动,她们说:“活动前从没有想过循环利用资源和自己联系这么密切”,本次活动使她们懂得垃圾也是“财富”。
设计意图:本着“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课前教师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大舞台,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情境中,培养观察、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积极情感体验。或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上网冲浪搜集资料;或走上街头或深入工厂、企业、社区,运用拍照、DV、采访调查、观察实地等手段,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这里的资料主要是学生随时提供,老师也可以适当补充,主要是全面观察,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课件展示:济南垃圾处理系统。
生活处处皆学问,当我们把探究的乐趣交给学生,学生学得更加主动、生动、灵动 ,通过“热点视窗”把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引进了课堂。
板块二:互动舞台(课堂展示:合作研究 ——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件展示:在探讨循环经济的概念时,艾迪同学设计了动漫作品“让循环经济圆起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简单明了,栩栩如生;二班和十五班的组合“水精灵家族”,设计了别具一格的FLASH,用形象的动画向同学们演示了水的循环利用的可能和设想;七班同学组成了“纸的旅行”,探讨了纸的循环利用的有效方案;“东游记”小组设计了“秸秆-——看我七十二变”,“三国演义”小组设计了“塑料是把双刃剑”等充满哲辩与童趣的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各小组有不同的见解与收获,也存在一定的困惑,老师给同学提供了在课堂上汇报自主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的这一合作研究的环节。这一过程教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计充分地展现自我,通过学生的多媒体作品,一幕幕再现生活中的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通过教学互动,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灵感,让每一个同学都投入到这次充满创新乐趣的活动中来,使课的展开真正能成为影响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和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空间,成为学生生命灵动和个性张扬的舞台。教师则追求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
板块三:自由论坛(课后拓展:自由论坛——大珠小珠落玉盘|)
课件展示:在接下来的“自由论坛”中,大家纷纷畅谈在工农业生产中,在日常生活中,各个行业、各个班级、各个家庭中各种浪费现象和行为,纷纷出谋划策循环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的饿办法,学生家长给我们送来了专题讲座,我们的学生也敢当专家走上讲坛。 “思维对对碰”,更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学生与专家对话,同学与同学面对面,创造了许多意外和惊喜。
设计意图: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通过学生活动的渐进发展和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反思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研究的学习,梳理学生提出的深层次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帮助,进一步激发创新实践的兴趣。
板块四:无限空间(活动体验:正在行动——千树万树梨花开 )
课件展示:我是节约小能手:十五班的马晓阳和王晓月等同学开始探究家里各种生活垃圾、学校各班级垃圾的丰富成分,给全校师生发了一份倡议书“变废为宝,垃圾制造”,并自发用纸盒子在班里、家里设计了多格垃圾箱。如今学生们富有创新意识的探究在继续,创造出的惊喜也还在延续。我们先后开展了“巧手扮我家”、“变废为宝小制作”、“争当环保小卫士”“为绿色奥运出谋划策”等活动,注重与生活实践接通,为学生行为践履提供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表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