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英语向大学英语顺利过渡的思考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高中英语向大学英语顺利过渡的思考(通用5篇)

从高中英语向大学英语顺利过渡的思考 篇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English as a foreignlanguage(ESL),其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英语学习与双语教育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前者侧重于语言本身,后者则把学科教学和英语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对语言能力和学科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我国越来越强调实施双语教学的今天,如何能在大学里从纯英语学习过度到双语教学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在最近几年中, 我国教育学家在双语教学领域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些发达省份,如上海和北京,许多高校开设了计算机科学、商务、法律等专业的双语课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能达到10%-15%的课程用英语教学。然而,我国的双语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们处于与西方国家教育背景不同,并不能够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以促进在全国范围内更好的实施双语教学。在寻找良好过渡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应该追溯英语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的根源, 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顺利地通过这个过渡期,最后在中国成功全面展开双语教学。在作者看来,在这个过渡期间,中国大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1.教材编写

第一个问题是教材的编写。要找到十分适合中国国情的双语课堂的教程,是非常困难的,这个问题急需得到解决。因为大学实施双语课程的时间不是很长,双语教材还没有创建自己的系统。一些专家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直接从西方国家引进原版教材,因为它将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 有利于他们及时了解世界最新的学术信息。然而,一些教育者则认为这些原版书太贵,此外,这些书的内容也不太适合中国学生的学术背景和教育背景。一本适合的双语教程教材必须有相应的语言支持。因为学生如果既不熟悉书中的术语或概念,也没有必要的语言支持,那会使他们理解起来非常困难。Krashen 的输入假说理论(i+1)中解释了人们的语言习得是怎么样运行的:当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内容稍有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但却还是在理解范围内的话,语言输入完成。这就意味着教材编写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编写他们可以理解的教材, 而非盲目追随发达国家。Greenwood 认为生词与全篇教学内容的百分比多于2%但不超过5%是比较合适的,否则学习者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此外,在课堂上添加一些相关的实用交流可以作为语言环境的一个重要补充。所以,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辩证地接收来自发达国家的教材,并给学生补充必要的语言支持。

2.双语人才短缺

第二个问题是双语专业人才短缺。中国大学迫切需要既精通语言教学,又熟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双语专业人士,这是阻碍我国双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却没有很好的英语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有的教师采用了填鸭式教学来讲课,而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这使得课堂对内容主题失去兴趣,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话语。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师的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双语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有三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为员工教师提供培训或海外学习机会。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学习教学方法和语言习得理论上。第二种方法,可以培训一些英语二专的学生想成为双语教师,因为他们既掌握了两种语言又有相应的学科技能。但是,上述种解决方案均为当前形势下的权宜之计。第三种,是最有效的方式, 即开设新的双语教育学院以及提供相关课程学习,并定期请外国专家给学生们讲授双语教育的运作模式和实际操作情况。

3.学生英语和学术水平能力的不足

由于现行英语教学体系的不足,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目前的.英语教育过分强调了英语考试成绩,忽视了考试的语言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虽然取得了不错的英语成绩,但他们在初高中学习后既不能读英语原版书,也不能和外国人交流。此外,大学生只有前两年有英语课,之后如果通过了大学四六级考试,他们有些甚至不需要再去上英语课,这会严重阻碍他们的英语水平发展。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要求大学生应具备足够的英语能力,在社会和专业领域上有效沟通。为达到教育部设定的目标,课程设计上应当既要包括交际英语,也要以专业领域服务为最终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模型应建立从一般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 学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AP / ESP)可以作为连接这两阶段的过渡课程。学术/专门用途英语(EAP 和ESP),是从普通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转变的一个必要步骤,如EAP 设计是出于对学生自身特点和对专业特殊需求的考虑。EAP 培训的对象,一般是高校学生,用来满足学生们学术上的语言需求。在传统英语课堂中引入EAP/ESP 教程可以增加专业方面的词汇,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综上,传统的英语教学可以运用在入学第一年,主要用于日常的沟通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而EAP 可以在第二年逐步引进以促进全面实施双语教学。

4.结论

从高中英语向大学英语顺利过渡的思考 篇2

2011年8月, 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在“新核心”论坛大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研讨会上做了题为“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及其教材开发”的讲座, 再一次重申了他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的看法, 他认为应把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重心从基础英语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逐渐向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方向转移, 应定位在偏重于学术或者特殊目的需求的英语教学上。

二EGP与ESP的细化分类

英语语言教学包括EGP教学和ESP教学。EGP的教学内容只涉及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目的是培养学生五项基本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译) 。ESP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ESP的目的可以细化为2个, 即学术研究需要和工作需要, 因此, ESP可以分为学术英语 (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和职业英语 (EO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而EAP又可分为一般学术英语 (EGAP,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 和专业学术英语 (ESAP, 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 。二者相比, ESP具有比EGP更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大学英语教学从EGP向ESP的过渡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类专科院校。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学术类人才为目标;高等职业类专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方向也应做出相应调整。

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学术类人才为目标, 应开展以学术研究为方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本科学制为四年, 可分为EGP、EGAP、ESAP阶段。ESP阶段的分支EAP可分为EGAP一般学术英语和ESAP专业学术英语。EGAP是培养一般的学术英语技能, 可包含学术讨论课程、学术写作课程、听学术报告等。ESAP是要求学生熟悉专业英语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 做好进修专业英语课程的语言准备。具体流程见表1。

高等职业类专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可以开展以就业工作为方向的大学英语教学。专科学制为三年, 可分为EGP与EOP阶段。ESP的分支, EOP课程, 是培养学习者在专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如专业英语面试, 专业工作环境中的英语交流等, 为今后的就业和工作方面打好语言基础。具体流程见表2。

四过渡流程的补充说明

1. 分级教学法

新生刚入学时, 由于生源分布广, 水平参差不齐, 在今后长期的学习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进步速度, 所以, 因材施教, 分级教学就是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效方式。在开学期间, 以及今后的每个学年或每个学期, 对学生进行ESP英语水平测试, 然后针对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 采用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 可以有效保证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2. 侧重点的调整

由于我国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是以“应试”为目标的EGP教学, 所以大部分学生一开始不习惯用英语进行交流, 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EGP强化阶段, 教师应把英语作为工具来教学生如何使用, 重点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 如对听和说能力进行强化。

五结束语

目前, 我国对ESP教学理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对其也有了较高的认可, 但是在实践研究、课程开发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做得还不成熟。因此, 当前开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从EGP向ESP的过渡, 还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并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Dudley-Evans&St.John.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e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 2010 (6) :33~40

[4]刘艳、蔡基刚.独立学院大学英语与ESP教学结合接续的可行性实证研究[J].社科纵横, 2009 (12) :161~162

从高中英语向大学英语顺利过渡的思考 篇3

会计电算化作为首次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工作中,不仅缩短了财务数据处理的时间,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的工作效率。同时会计电算化也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一方面其为财务部门配置的网络设备,在客观上为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促进了相关软件行业的成长,为会计信息化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软件基础。但会计电算化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还未实现其他部门的充分融合,缺少信息共享的机制等,由此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就成了必然趋势。

二、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理论

(一)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理论

1、会计电算化概述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会计技术为手段,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为理论基础,对企业经济过程进行连续的、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记录、反映、核算和控制目前的经济活动,预测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经济活动。它是由计算机系统、会计系统、程序系统与会计人员等组成的人机结合的信息系统。

2、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学发展的新阶段,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坚实丰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除会计的基本理论外,还吸取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基本理论,是跨学科的新兴学科。它把会计人员和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同时它又是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所在,所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主要是紧急结合企业管理系统目标的控制优化出发,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信息的加工、传递、存储和利用,把核算和管理结合为一体,有效地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使企业获得最佳效益。其次强化了会计的管理职能,实现对再生产过程和经济效益的预决策控制。由于计算机本身的特性,再借助于现代经济数学方法,可通过对会计资料的分析,进行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控制及会计分析。由于能实时采集、传输、处理经济活动中任何一时间断面的经济数据,可连续取得经济活动中的动态、静态信息,将其与预测、决策方案进行比较,将结果反馈于经济活动过程,以控制经济活动按预定目标正常进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事中控制、事前预决策,这是手工会计系统完全无法实现的,从而真正实现了会计管理职能。最后具有全新的工作程式。传统会计工作程式是:收集原始凭证或制作原始凭证,分析业务性质,根据会计制度和记账规则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日记账、总账,计算成本、结账、编制报表等。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程式是: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在现场直接进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经业务性质识别、分类后,生成会计凭证记录,输出记账凭证,经审核后,生成会计主文件数据库,可据此输出成本、报表等资料。在这种工作程式下,会计工作组织机构也相应地改变了,手工会计系统内部工作岗位已变为数据录入、审核及系统维护等新的岗位。内部控制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理论

1、概述

所谓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下,对现有的会计处理针对性的进行收集和处理以及分析和储存,同时给用户提供会计信息核算和信息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其主要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简言之,会计信息化就是以会计数据为处理对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同理,人事信息系统是以人事数据为处理对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是以生产数据为处理对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等。

2、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首先是数据处理更加便捷,主要操作是输入记账凭证,其他的记账、结账和编制财务报表都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只要输入的记账凭证是正确的,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一定是正确的,不必进行相互核对,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其次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要求较高。会计数据之间的关系比管理信息系统其他任何子系统的数据都要求更准确,例如账户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之间、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之间、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合计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都必须完全相等,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差额。最后数据结构较为复杂。会计信息化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是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和损益五个方面进行的,这五个方面又分很多项目,这些项目既有呈现层次树状结构的数据内容,又有呈现网状结构的数据内容。数据的增减又呈现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所以数据结构十分复杂。

三、会计电算化现存不足分析

(一)知识结构合理性不足

当前,很多会计人员在知识结构方面的合理性还严重不足,即便是有的会计人员具备的知识与理论能服务于手工核算工作的开展,但是电算化对其的要求则要求更高,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会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和设备的运维技术知识。但是很多会计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然而在计算机技术知识方面则十分缺乏,所以在计算机处理中往往难以完成各种会计核算任务。而且在会计软件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虽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在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又相对低下,而这就使得双方的沟通和协调不当,即便是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升级的今天,其会计功能始终徘徊不前。

(二)保密意识差

安全性问题是会计核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如果硬件存在故障,软件被病毒供给之后,各种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会降低,而且随着数据资料在存储介质方面的变化,加上资料没有及时的打印或备份,只要发生故障,就可能因此导致损失较为严重。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操作人员自身的保密意识较差,例如在操作权限设置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在操作管理方面的力度不足,尤其是在防毒、防骇客方面的工作不足,经常会导致系统崩溃以及网络瘫痪的情况出现。

(三)软件技术水平低

当前,有的数据库系统在功能上面难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尤其是会计软件方面,虽然很多企业在开发会计软件时选用了数据库系统,但是这些系统往往属于小型的桌面数据库系统,其不仅功能薄弱,而且主要服务的是单客户,所以对于多用户的并发使用显然不足,加上其功能的单一性导致了其自身的适应性较差。而且很多会计软件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所以专业的企业会计软件很少,而企业又在不断的发展,企业在软件技术方面的投资不足势必会导致整个软件技术水平低下。

(四)政策法规滞后

目前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是手工核算,而会计电算化实施后,不管是账户设置,还是账户登记方法以及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的组织与会计系统设计和内部控制的方式和会计档案的保存介质和方法均发生了变化,所以应结合会计电算化特点,完善当前的财务会计制度。因为财务会计制度滞后已对会计电算化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途径

(一)提高综合素质

为确保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应加强对其的培养,强化信息化教育方面,鼓励高校设立有关信息化的专业,培养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应积极促进会计从业人员的再培训,早日建立起技术硬、素质高,符合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的人才队伍。此外,还要注意人才的层次的培养以及培训人员的知识结构,然后逐步向复合型的人才发展。

(二)彻底改变管理者的管理观念

企业要想实现会计信息化,既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又需要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者决策上的支持。因此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社会信息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企业领导要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充分发挥财务软件的功能,加强对员工全面的信息化的培训,使得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出有用的信息。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既需要业务系统信息化的建设,又需要企业贯彻信息化理念,推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得企业数据在企业内外部间共享、流通,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职能。因此企业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业务、财务、生产一体化,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四)完善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系统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的情况和需要,综合企业人、物、财的情况,制定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一步一步稳定的推进信息化建设,着手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与问题,并梳理出今后企业的管理发展方向,按照实务与效益互利、先局部后总体的原则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这样才能优化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前面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加强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功能,促进财务职能的转变,而且合理配置了财务资源,对于降低企业成本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信息处理能力、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同信息职能间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会计从业人员参与到管理和决策中也成为了可能,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深入研究会计信息化的本质和内涵,积极迎接新的挑战,才能为企业的继续发展提供财务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凯新.“会计电算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第29期

[2]武鹏熙.“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比较分析”[J].现代商业,第08期

从高中英语向大学英语顺利过渡的思考 篇4

有关 “起” 的词语, 用语开篇或引出扩展句.1.at first/ in the beginning 起初 2.at present 现在;当今 3.recently/ lately 最近4.first/ firstly/ first of all

一、表示递进关系的关键词语

additionally

加之;又

besides

此外;除„„之外 equally important

同样重要的是 furthermore

此外;而且 in addition

另外 in other words

换句话说

last but not least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 moreover

而且;此外

that is to say

即;就是;换句话说 what’s more

而且;此外

while

五、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语

accordingly

因此;从而 as a result of

作为结果 because(of)

因为

consequently

从而;因此 due to

由于;应归于 hence

因此;从此 in that

由于;因为;既然 now that

因为;既然 on account of

由于

owing to

由于;因„„的缘故 so

所以 so that

所以 thanks to

由于

therefore

因此;所以 thus

因此

二、表示转折关系的关键词语

although

虽然;尽管 at the same time

同时;但是

despite

不管;尽管;不论 even if

即使 even though

即使

however

然而;可是 in spite of

不管

instead

代替;而不是 nevertheless

然而;不过 on the contrary

正相反

otherwise

另外;不同地 regardless of

不管;不顾 still

依然;仍然 though

虽然;可是 while

yet

然而;但是;仍

六、用于表示总结的关键词语

above all

最重要的是 accordingly

于是 as a consequence

因此

as has been noted

如前所述 at last

最后

briefly

简要扼要地 by doing so

如此

certainly

当然地;无疑地 consequently

因此 eventually

最后 hence

因此 in a word

总之 in brief

简言之 in conclusion

总之;最后 in short

简而言之 in summary

简要地说

in sum

总之;简而言之 obviously

显然

on the whole

总体说来;整个看来 to conclude

总而言之 to speak frankly

坦白地说 to sum up

总而言之 to summarize

总而言之

三、表示选择关系的关键词语

either…or…

„„或„„

instead of…

„„,而不是„„ neither…nor…

„„和„„都不„„ not…but…

不是„„而是„„ rather than…

宁可;胜过 whether…or not

是否

四、表示比较关系的关键词语

compare with/to

与„„比较 equally

相等地;平等地 in comparison with

与„„比较 in contrast

相反;大不相同 in contrast to

和„„对比 in the same way

同样地 instead

代替;改为 on the contrary

正相反

记叙文

1.It so happened that ____________.2.Just at the moment, ____________.3.It impressed me most because __________.4.What happened was ___________.5.At first, ____________.6.Almost at the same time, ___________.7.What’s more, ___________.8.As a result, ____________.9.As I understand, ____________.10.On the one hand, _____________.11.On the other hand, _____________.12.Therefore, ______________.1.指出事情发生的地点 2.描述事情的开端

3.描述事情使自己印象深刻的方面 4.记叙事情的性质或特征

5.事情进展或情况表现的一方面 6.事情进展或情况表现的另一方面 7.事情进展或情况表现的

7.Furthermore, __________.8.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__________.9.Then, __________.10.There is no doubt that __________.11.In conclusion, ____________.1.提出观点 2.强调观点

3.观点的理论依据 4.证明观点的准确性 5.提出事实, 论证观点 6.提出具体的例子 7.其他相关的事实

8.该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9.重申该观点的准确性 10.得出结论 11.总结全文

建议信

Date _________ Dear________, 1.I am delighted to learn that _________.2.It ____________.3.In my opinion __________.4.On the one hand, __________.5.On the other hand, _________.6.As to ________, I suggest _________.7.If _________.8.It is unnecessary for you to _________.9.In addition, ___________.10.I am sure ____________.11.Please inform me ___________.12.I am looking forward to _______.Sincerely Yours,Signature 信息提示

信件启首 1.写心的原因 2.引出作者的建议 3.表述建议的内容 4.提出建议的理由一 5.建议的理由二

6.具体到某一方面的建议内容 7.供被建议人选择的条件 8建议内容的另一方面 9.其他的建议

10.对建议内容的评价 11.对建议内容所做的承诺 12.表达本人的愿望

信件结尾与签名

图表

1.Nowadays, there is a growing concern on _______.2.It is certain that _________.3.However, __________.4.It will cause many serious results if ______.5.Firstly, _________.6.Secondly, _________ 7.Finally, _________.8.In spite of all these, there are still many ways ____.9.First of all, ________.10.In addition, ________.11.Thirdly, ________.12.Only in this way, __________.1.提出问题

2.问题产生的背景 3.与背景相关的情况 4.问题产生的原因 5.原因一 6.原因二 7.原因三

8.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9.方法一 10.方法二 11.方法三 12.指明前景

投诉信

Date _________ Dear ________,1.My name is ________.2.I am ____________.3.I’m writing you a letter about _________.4.The focus of the complaint is __________.5.For one thing, ___________.6.For another, ____________.7.Honestly speaking, __________.8.But __________.

9.Besides, ____________.10.All in all, there is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11.I do hope __________.12.Thank you for your time and kind consideration.Sincerely yours,Signature 信息提示

信件启首 1.写信人的身份 2.作者的身份 3.表述抱怨内容 4.提出抱怨的核心点 5.抱怨内容的一个方面 6.抱怨内容的另一个方面 7.客观的评论

8.抱怨产生的原因一 9.抱怨产生的原因二

10.总结所抱怨的事情现象有改进的空间 11.表达本人的愿望 12.信件结尾的常用语

信件结尾与签名

其他相关词汇或句式

1.According to a recent survey, _________.2.the latest surveys show that ________.3.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4.When it comes to education 5.No one can deny the fact that__________.6.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___________.7.This i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8.For my part, ____________.9.In view of such serious situation 10.Despite many disadvantages 11.From what has been discussed above, ____.12.The issue has caused wide public concern.13.It must be noted that __________.14.As for me, __________.15.For the majority of people, _________.16.Consequently 17.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________.18.point out

19.in favor of

20.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______.21.On no account will I help him.22.Never can you „unless „.23.People differ in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 24.People are divided on the issue.1.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 2.最新的一些调查表明 3.越来越多的人 4.说起教育

5.没有人能否否认这一事实 6.人们普遍认为

7.这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8.在我看来

9.鉴于事情非常严重 10.尽管„有很多缺陷 11.从以上讨论中可知

12.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3.必须指出 14.对我而言

15.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16.因此 17.必须承认 18.指出说 19.赞成

20.大家都认为 21.我绝不会帮他.22.除非„你才能„

从高中英语向大学英语顺利过渡的思考 篇5

关键词: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精神建设

“办好开放大学”, 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 是国家对教育提出的具体任务之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试点单位之一, 提出了“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1]。广播电视大学 (简称“电大”) 向国家开放大学过渡, 离不开校园精神建设。

一、广播电视大学的历史渊源

1978年年底, 邓小平亲自倡导和筹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是一种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2]。它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在那个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 利用广播、电视这种新型传媒技术, 对当时一大批渴望知识却没有机会上大学的有志之士开展学历补偿教育, 使千百万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成人走进了远程教育的大课堂, 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为国民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其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作用不可磨灭。可以非常肯定地说, 目前各个城市的中坚力量很多都是电大的毕业学生。

始于1978年的电大学历补偿教育如今已渐进尾声, 电大的发展面临新的考验。1999年,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实施给电大的发展又开辟了一个春天。电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改革在重视科研, 鼓励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的同时, 也使电大的办学规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然而近年来, 普通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民办高校异军、网络教育迅速发展, 对电大的发展构成有力的冲击, 使电大在高等教育市场中举步维艰。这说明, 电大现在的教育模式、办学思路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背景

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指出,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 这并不意味让所有国民都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在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 现代远程教育是不二的选择。这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大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具备了这一基本的条件。广播电视大学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办学体制、远程教学基础设施、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已具有相当水平, 且分工协作, 运行有序, 相互依存, 富有特色。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组建远程开放大学, 作为一种战略选择和现实选择已经成为共识, 并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2010年9月, 郝克明在给刘延东的报告中提出:“在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 整合相关教育资源, 组建覆盖城乡的开放大学, 是中国推进终身学习的重大战略措施。”刘延东明确批示:“建议很好, 请教育部认真研究落实。”这样一所远程开放大学, 借鉴国际惯例, 可以命名为“国家开放大学”。至此, 广播电视大学向国家开放大学转型已逐渐明朗。

广播电大学向国家开放大学的平稳过渡无疑是一种历史契机。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已经确定, 怎样办好这么一个规模宏大的大学, 怎样在利用电大发展三十多年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笔者认为, 这样一所规模宏大的大学, 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做支撑, 其平稳过渡将是很难想象的。

三、国家开放大学精神的构建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其成长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追求、文化传统和行为准则[3]。作为大学最核心、最宝贵财富的大学精神, 是和谐、融合、不断发展的, 影响着每个大学人的成长过程和人生轨迹, 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大学精神是渗透在所有学校教职工骨子里的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股凝聚力、一股向心力、一股影响力, 深刻影响师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国家开放大学精神的构建需要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撑。

1.领导重视, 做好顶层设计, 构建校园精神建设的长效机制。

加强校园精神建设应该作为一种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职工学生的思想里。各级领导要把校园精神建设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要充分重视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和导向, 强化执行层的引领和落实, 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切实做到党政齐抓, 师生共建, 相互支持, 相互配合, 使校园精神文化健康发展。

2.增强社会对学生毕业证书的公认度、认可度的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哪所学校, 教学都无疑被置于核心地位。重视教学环节, 首先,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 要在整合各高校教师资源的同时, 努力打造一个高效、专业、领先、创新的教师队伍和一个高效的教育管理团队。当然, 这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 在教师队伍的人才引进、福利待遇、教师继续教育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培养自己的优秀教师。其次, 在教学上要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资源和数字化学习资源,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最后, 在学生的考核评价上, 要建构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保证学生顺利毕业的同时, 真正提高学习者的素质。这里的素质不仅指技能能力、学习能力, 还有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以及工作能力。只有这一点做好了, 教师才有荣誉感, 学习者才有更多的学习热情。

3.学历教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始于1979年的电大学历补偿教育现在已经接近尾声。学历教育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要大力打造优势专业, 提高核心竞争力, 提高毕业证书的含金量。优势专业毕业证书的认可要等同或高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证书的认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工作就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提高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认可。

4.大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我国是人口大国, 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对自己自身素质的提高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非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在打造自己核心优势专业的基础上, 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继续教育的学员包括各行各业社会成员, 他们是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向的, 如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员工、退伍士兵、社区居民等。无论是职业能力的提升, 还是气质素养、生活质量、兴趣爱好的提升, 学员需要什么样的继续教育, 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教学资源[4]。

5.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积淀中升华学校精神。

任何一所大学, 都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这一过程无疑凝聚着一代代办学人的辛勤、智慧与探索。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 要使教师和学生逐渐形成对学校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教师与学生应在多边交流中建立一种平等的、亲密的、互助的合作关系, 在积淀中升华学校精神。

6.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的工作要有亮点、有新意、有成绩, 同时也要大力加以宣传, 提高知名度, 让社会认知、肯定我们。我们也可以把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典礼、仪式、节庆等在电视、报纸上进行宣传, 也可以把广播电视大学的历程及其向国家开放大学转型拍成记录片在电视台播放, 让社会更加了解我们;另外, 我们的校徽、校歌、校训、校服、典型建筑物等标志性事物, 要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还要深入开展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 和兄弟院校建立互建合作伙伴关系,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总之, 要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角度宣传报道校园精神, 扩大影响力, 提高知名度。

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难以言说, 又具体可触。她不仅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志, 也是一个学校的根基之所在。我们要大力开展校园精神建设, 以精神引领队伍, 以精神凝聚力量, 以精神推动事业的大发展, 把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成一个国家的品牌和标签。

参考文献

[1]http://wenku.baidu.com/view/a7453a3b376baf1ffc4fad88.html.

[2]江颖, 黄霖.论省级开放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合理性[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6) :15-19.

[3]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5-10.

上一篇:现代文阅读细节描写下一篇:高校的教学职能与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