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及答题格式(精选7篇)
①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③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④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⑤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⑥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比喻。比喻是对联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
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 易纵难收。
这一联上下句各自构成比喻, 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有时是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构成比喻, 如:
画虎画皮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此联上句表述艺术创作中的经验:绘形易绘神难。下句阐明现实生活中的哲理:知人易知心难。两者之间构成比喻, 将诗情哲理融为一体,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借代。不把人与事物直接写出来, 而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东西代替它。这种借代手法不仅广泛运用在诗文中, 在对联中也常可见到。如: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这是旧时旅店里常见的一副对联, 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三十三天”之说。这里借“二十八”代“宿” (这里别解为“住宿”义) , 借“三十三”代“天”。意即“未晚先投宿, 鸡鸣早看天”。这种借代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联语别具一格, 有一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妙趣。
拟人。拟人即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 使之具有活泼的生命力, 这也是形成联趣的一种手法。如: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竹能“虚心”, 梅有“傲骨”, 这显然是人移情于物的审美效应。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 感物咏志, 把抽象的品格气节表达得生动形象。
夸张。根据表达的需要, 有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 以期引人注目, 这种手法称为夸张。如:
泪添九曲黄河溢;
恨压三峰华岳低。
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一副对联, 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渲染了莺莺在长亭泣别张生时那种难以遏抑的离愁别恨, 分外真切感人。
顶真。顶真又称“连珠”, 以前一句的结尾来作后一句的起头, 使相邻的两句首尾蝉联。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北京潭柘寺弥勒殿的一副名联。上下联的两个分句中都运用了顶真手法, 前后蝉联。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的意思引申阐发, 意蕴深长。
回文。回文是讲究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有单句回文与双句回文两种。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这是厦门鼓浪屿的一副对联。上句与下句都可顺读倒读, 回环流转, 妙语天成。
双关。双关是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 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常见的有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上联中“荷”谐读作“何”, “藕”谐读作“偶”。意即:“因何而得偶 (配偶) ”。下联中“杏”谐读作“幸”, “梅”谐读作“媒”, 意即:“有幸故不须媒”。音同而义殊, 言此而意彼, 别有一番趣味。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光绪三年, 黄河长江流域灾情严重。当时有人撰写了这副对联来讽刺中堂大人李鸿章 (合肥人) 和户部尚书翁同龢 (常熟人) 。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将“合肥”、“常熟”这两个地名予以另解, 与联中的“瘦”、“荒”形成对比。巧妙熨帖, 讽刺辛辣。
排比。把句式相近, 语义相关, 语气相同的词或句子并列使用, 称为排比。这种手法在长联中较为常见。如: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 合宇宙奇观, 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 收古今绝艺, 置我山窗。
上联排比出八种“宇宙奇观”, 下联排比出八种“古今绝艺”。句式整饬, 意象纷呈, 气势充沛, 犹如天风海涛扑面而来, 令人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设问。为阐明己见, 故意提出问题, 以引人注目, 这种修辞手法称为设问。如: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这是杭州灵隐飞来峰下冷泉亭的一副对联, 相传为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题。上联与下联都分别由设问句构成。含蓄蕴藉, 启人遐思。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是副很著名的劝学联。上下联各由两个分句构成, 设问设答, 一呼一应;语势劲健, 张弛有致;借物咏志, 催人奋进。
用典。用典是对联, 尤其是风景名胜处楹联常用的手法, 它寓典于联, 言简意深, 大大拓展了联语的思想蕴涵。如: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这是黄州赤壁的一副对联, 对仗工整, 然而又各有出处。上联出自俞文豹《吹剑录》:“学士 (苏轼) 词须关西大汉, 执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下联出自曹操《短歌行》。这两句诗也被苏轼引入他的《前赤壁赋》中。此联不仅切合赤壁名胜的由来, 而且格调高雅、语义蕴藉, 回味悠长。
析字。析字即利用字形的离合变化以形成联趣, 如:
议论吞天口;
功名志士心。
上联中析“吞”为“天口”, 下联中析“志”为“士心”, 不仅离合巧妙, 而且语义也浑然天成, 堪称佳构。
少目焉能评文学;
欠金岂可立功名。
清乾隆时, 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 贪赃枉法, 民怨沸腾。当时有一落第生员愤然在试场门口贴出此联。上联中“少目”为“省”字所析, 下联中“欠金”为“钦”字所析。这样既巧妙地切合吴省钦的名字, 又对他的丑恶嘴脸作出了辛辣的嘲讽。
迭字。迭字是把同样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有的紧相连接, 有的间隔出现。如: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这是杭州中山公园的一副对联。其中连用十对迭字, 如珠走玉盘, 历落宛转, 优美动听。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相传这是明代东林党人撰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中分别间隔出现相同的字“声”、“事”, 这样构思既强调了联语的主题, 同时也使联语产生了一种回环反复的声韵美。
藏字。藏字, 也称藏词、漏字, 即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有意漏缺一字, 以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相传是袁世凯称帝前夕有人为他撰写的。上联有意漏缺“八”字, 下联则有意漏缺“耻”字, 借以讽刺袁世凯这个窃国大盗是“忘八” (即“王八”) 、“无耻”。辛辣而巧妙, 深刻而又含蓄。
嵌字。根据表达的需要, 有意将几个特定的字嵌入联中, 称为嵌字。所嵌字的位置灵活多变, 如:
花学红绸舞;
径开锦里春。
这是郭沫若为成都杜甫草堂“花径”题写的对联, 上下句句首嵌入“花径”二字, 不露斧凿痕迹, 十分贴切工稳而又巧妙自然。
冬夜灯下, 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 南京人唱《北西厢》。
上联中嵌入“冬夏春秋”四字;下联中嵌入“东南北西”四字, 一为时间, 一为空间, 皆恰到好处, 浑然天成。
对联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不仅仅只有上述这些, 其他如反复、列锦、呼告、转品、层递等也常用到, 限于篇幅本文未能尽述。应当指出的是, 在某些对联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手法综合运用, 以增强其审美功能。如: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这副对联中就同时运用了层递、顶真、迭字等修辞手法。又如: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副对联中也同时运用了设问、迭字、列锦等修辞手法, 有效地增强了对联的审美效应。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装,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反复,反问,反语
有互文,借代,设问,排比,夸张,双关,用典,引用,移用,象征,镶嵌,通感。1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暗 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描写手法
环境描写 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二:渲染气氛
三: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四: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语言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三: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
四: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
作用:
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三: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四:深化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二: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动作描写
作用: 一:显示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 三: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
神态描写
作用: 一: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品质
概念: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推动情节发展。
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此外还有: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
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木兰诗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家作品简介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壁”。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注释译文
唧(jī )唧: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当(dāng)户: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当时北方呼父为“爷”。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指代父从军)。市,买。鞍马:马匹和乘马用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jiān)溅: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暮:夜晚。黑山: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公元429年,《北史·蠕蠕传》:“车驾出东道,向黑山”。
但闻:只听见。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jiū)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一说金为刁斗,柝为木柝。李善注:“金,谓刁斗也。衞宏《汉旧仪》曰:昼漏尽,夜漏起,城门击刁斗,周庐击木柝。”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寒光:指清冷的月光。铁衣:古代战士穿的带有铁片的战衣。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明堂:皇帝用来祭祀、接见诸侯、选拔等所用的殿堂。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为,不做。尚书郎:官名,魏晋以后在尚书台(省)下分设若干曹(部),主持各曹事务的官通称尚书郎。
千里足:可驰千里的脚力,指好马。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均指愿得良骑速回故乡。
郭:外城。扶:扶持。将:助词,不译。以上二句是说父母互相搀扶着到城外来迎接木兰。
姊(zǐ):姐姐。
理:梳理。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huò)霍:磨刀迅速时发出的声音。一说,刀光闪动疾速貌。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tiē)花黄:当时流行的一种化妆款饰,把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一点黄的颜色。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火伴:古时兵制,十人为一火,火伴即同火的人。
“雄兔”二句: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
“双兔”二句:当两只兔子一起在地上跑时便区别不出它们的雌雄。傍(bàng)地走,指在地上跑。以上四句通过雄兔雌兔在跑动时不能区别的比喻,对木兰的才能和智慧加以赞扬和肯定,传达了一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观念。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
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此诗在写法上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偶、排比及互文。其中互文是此诗极有特色的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单从字面上看是不合逻辑的,上下文互文互补而义:“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由于互文手法的运用,省略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表现了木兰一别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这里坐坐,到那里看看,看到曾经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满亲切之感,又有说不清的滋味。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人物心理。
又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二句,如果把“当窗”和“对镜”分开理解,显然不合女子梳妆的实情。“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贴花黄”也要“当窗”。这里的互文手法如同“蒙太奇”一样变换镜头,表现了木兰脱下戎装的动作之迅速、麻利,渲染了她经过十年的军旅生涯,急切地想找回女儿家感觉的兴奋之情。再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二句,对偶兼用互文,高度概括了十年征战的旷日持久和激烈悲壮,突出了木兰出生入死,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又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句,“脚扑朔”是雄兔的特征,“眼迷离”是雌兔的特征,分辨雌雄本是一目了然的事,但二兔上述的特征兼而有之,就很难区别了。
这里暗示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和男人一样驰骋疆场,巾帼不让须眉,表现了木兰的机智勇敢,照应了上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使这个传奇式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含蓄而富于浪漫色彩。又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几句,排比兼用互文,表现出一种急促跳荡的节奏,一种跃跃欲试的意态,表现“可汗大点兵”的军情紧急,渲染了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而有序。这些互文手法的运用,不仅词约意丰,详略得当,而且从叙事上跨越时空,加快了情节的推进,使行文富于节奏感,跌宕生姿,增强了表达效果。
诗歌主旨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是使文章表达更生动,给人鲜明的印象,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或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是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构成。作用是增加语气,起到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设问: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注意和兴趣,引导读者思考。用在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反问句里包含着答案,也就是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作用是加强语气,起到强调作用,使读者印象更深刻。
另外不常见的两种修辞:
1、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使读者印象深刻,增强感染力。
2、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类似于对联。作用:句子显得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的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作用:对主要情节和人物描写起补充、铺垫、衬托的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重点语句的作用
一般可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说明文的三要素:
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文常见的三种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常用的三种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说明方法作用常见答题模式:
1、举例子:用例子(要点出是什么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特征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列数字:准确、严密地说明了……特征,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能不能删?” 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案例分析题的命题方式及其作答
案例分析题(重点掌握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三大基本方法的主要模式)
针对某类特定人群(个人)的案例分析
要点:熟悉各类人群的需要、特点、工作内容和方法
(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社区矫正、优抚安置)
分析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困境
运用通用过程模式的三大视角进行分析: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是个人问题(处于哪个年龄阶段的社会心理任务、成功解决方法、形成的美德;服务对象现在的问题);二是个人与社会互动关系(家庭、社区、邻里等)
2、生态系统论视角:(微观:个人和家庭;中观:群体、单位、学校、社区等;宏观:社会政策等)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公共或社会支持。
3、优势视角与增能:优点、力量(来自家人);增能(提升个人能力,个人与社区优势的扩展;政策倡导-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联)
介入计划
确定目的与目标
介入策略:(注重个人的整体性与完整性、强调社会系统、注重运用社会资源)与相关具体问题相对应,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以及社会资源几个层面分析介入。
介入方法:个人服务、小组活动、社区服务、行政服务、政策倡导与实施
介入行动:针对介入方法开展相应活动。
案例分析的时候就侧重于预估、计划和介入。方案设计就侧重于各个步骤的清晰界定。反正最后都要加上结案、跟踪和回访。案例分析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类型一:面临困境与介入策略分析
参阅大纲中的示例。答题时,应注意困境的分析应与介入策略的分析相对应。
答题模板:
第一、生理方面的困境,如:
1、遭遇意外伤害,如遭遇暴力、或导致身体残疾等。
介入策略:(1)首先可以考虑采用危机介入模式;(2)帮助其进行医疗康复、进行康复辅导等。
2、疾病伤痛
介入策略:为其提供有关疾病和康复方面的知识。
第二、心理方面的困境
1、情绪方面。表现:服务对象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失落、愧疚等。
介入策略:(1)帮助服务对象进行情绪疏导、缓解或消除情绪压力;(2)行为疗法中的放松练习,以舒缓服务对象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紧张。
2、认知方面:服务对象对……的认识存在不当之处,如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婚姻过于苛求、对他人缺乏应有的信任、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有些想法有些不切实际等。
介入策略:(1)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服务对象对非理性信念、认知进行检查和辩论。(2)指导服务对象运用理性的信念替代原来的非理性信念,逐渐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
3、其他心理方面:如服务对象性格较内向、缺乏自信心、依赖性较强、自卑感较重等。
介入策略:(1)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调适;(2)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三、行为方面的困境。服务对象在行为方面存在偏差:如撒谎、说脏话、网瘾等。
介入策略:运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厌恶、漫灌、模仿、代币管制等方法进行行为修正。
第四、社会交往、社会参与方面的困境。服务对象存在与(家人、同学、同伴、老师等)关系比较紧张的困境。
介入策略:(1)帮助其学习人际沟通技巧。(2)鼓励服务对象主动与……进行交流沟通;(3)运用行为疗法中的果敢训练法协助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五、因环境原因而产生的困境
1、服务对象的……需要(如生活照顾需要、医疗健康需要、安全、居住、受教育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
2、缺乏来自家庭等方面的关爱和支持。
3、失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4、来自环境的歧视、不当的评价对服务对象产生了压力甚至伤害。
介入策略:
(1)帮助服务对象寻找有关社会政策方面的资源支持;
(2)社会工作者主动与服务对象的家人、学校、所在社区的有关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进行沟通,争取或寻求他们服务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既包括工具性的支持,如提供物质、照顾、工作等,也包括表意性的支持,如鼓励、精神慰藉等;
(3)社会工作者主动与服务对象的家人、老师、同事等进行沟通,教导相应的技巧、提供有关建议等,改变他们对服务对象产生不利影响的某些认知和行为。
(4)进行资源整合,帮助服务对象建立较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特别提醒:此模板最好能够背熟。考试时,无论面对的是何种类型的服务对象,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直接往里面套内容即可。另外,答题时,必须用服务对象的姓名或者化名(比如阿三)替换以上模板中的“服务对象”。
类型二:给出案例,考查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中,各个阶段的任务、特点、原则、程序、内容和方法等等。
比如,给出不完整的案例过程,让你按照通用模式,分析已完成了那些工作,续写没完成的工作过程。
或者给出一个案例,直接考查某个知识点。如接案的步骤与技巧、预估的基本步骤与主要方法的运用、制定服务计划的方法、介入策略、评估的方法与技巧、结案的主要内容、结案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表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等。都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让考生进行分析。
特别注意:必须熟练掌握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即第一、二章)中的全部内容,包括所有知识点的记忆。内部消息表明,此两章的考试比例将占本科目的 1/3 以上。
答题模板:
1、列举出该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教材上的原话)。
2、结合案例,根据案例中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对号入座。社会工作者考试两种题型应对方法
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有两大类题型:客观题和主观题。
我们先来说说客观题。客观题的考试,在于检验考生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除了正确、精到的记忆之外,还会考察考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应对具体情景的能力。因此,客观题中有些一定是“死题”,有些可能就是“活题”了。所谓“死题”,就是检验考生对于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的2 记忆和再现,因此答案可能就在教材里面。“活题”考的是考生对于知识点的运用,这种题目教材里面既不会有现成的素材,也不会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考生运用教材之中或者教材之外的有关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等来解答。
根据考试样题的提示要求,在做多项选择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每个题目至少有一个错项,也就是没有全选的答案;二是多选不得分,少选得部分分,因此没有把握的答案,宁可不选,这样至少可以保证得到你正确选项的那部分分数。
主观题的考试,在于检验考生对于知识点的灵活运用。主观题虽然分成“案例分析题”和“方案设计题”,但我们在复习或者考试中,其实可以把“案例分析题”看作是半个“方案设计题”“案例分析题”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而“方案设计题”的主要任务是在分析服务对象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服务方案和介入计划。因此,“案例分析题”是方案设计的第一步,是方案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而“方案设计题”是在“案例分析题”工作基础之上的延伸和继续。如果我们把“案例分析题”看作是乐曲的前奏,那么“方案设计题”一定就是乐曲的主体。因此,只有准确预估了案例中的主要问题,“方案设计题”才会更有针对性。问题预估错了,方案设计的再漂亮,也会离题万里。
“案例分析题”主要是让考生分析服务对象(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家庭、人群和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或困境),并且提出相应的介入策略。以个案工作为例,我们可以从服务对象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个人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家庭方面的问题,则主要包括经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社会支持网络(主要包括亲戚、朋友等);社会环境方面,主要包括社区(村委会或居委会、乡镇以上各级政府及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等)、单位(如是学生,则涉及学校)、相关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政策(法律法规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政府责任),等等。问题找准了,则介入策略也就迎刃而解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按照社会工作的伦理准则,服务对象的生存权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在分析案例时,一定要把他们的生存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
“方案设计题”是在准确预估服务对象问题(或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的服务计划,因此预估问题是否准确往往决定了方案设计的成败。在考试时,可能比较多地会考到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直接服务方法,我们可以用社会工作的“通用过程模式”来应对这些问题。所以“方案设计题”的要素,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问题的预估(考试时不用考虑接案这一环节),要列出服务对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目标的设定,根据预估的问题,来确定服务方案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有可能,目标可以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工作目标,也可以指出确定目标的原则。三是服务的实施,或者叫介入的策略,根据工作目标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一般来讲,一个问题对应一个解决途径即可。四是工作的过程,简要描述服务方案开展的整个过程,突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计划,则需要详细列出活动的时间、次数、场地、所需的资源以及每次活动的分目标等。五是成效的评估,即对目标达成的情况、案主对服务方案的满意程度,以及社会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如有要求,则可说明主要的评估工具和方法。最后,有必要时也可以说明跟踪服务的措施和内容。考试用书
因为是考试,要想在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在规定的这么短的考试时间内把“案例分析题”和“方案设计题”做的面面俱到、十全十美,那是不现实的。俗话说“事不过三”,以我的经验判断,如每个问项能答对三个以上要点(如果让考生设计服务的活动计划,可能三次或者三节活动也就够了),大概就可以得到80%以上的分数。当然,如果时间允许能多答些,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2018年社会工作师考试主观题答题技巧
关于案例分析的答题技巧
关于案例分析的服务对象的困境分析,主要从服务对象自身(如生理、心理、社会、角色扮演,工作出现问题等),他的家庭关系问题,(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系问题),家庭外的人际关系(如同学同事邻居关系问题等),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或国家政策的原因而导致服务对象的自身资源不能发挥等方面来分析。
关于主要介入策略,仍然从这些角度来入手。
1.如针对服务对象自己,应当……,主要运用个案工作的一些方法,(具体参考下面的总结)。
2.针对他的家庭(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应当……,(主要运用个案工作的联合家庭治疗或结构家庭治疗法等)。
3.如果服务对象有几个人,具有相同问题或者可以相互支持,可以使用小组工作方法,基本的小组类型是支持小组和成长小组。
4.针对服务对象的环境和社区,应当……,主要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另外,可以回答社区提供资源或组织社区志愿者上门怎么服务等。社工优秀个案案例的五个标准和六块内容 优秀个案案例的标准
1、服务有成效——客观真实
案例要求具有真实性,案例来源于社工的实务过程,内容能真实和完整的呈现助人过程,包括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互动过程以及场景描述等。另外,也要求服务是有成效的,能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和问题的解决。
2、凸显专业性——方法技巧运用适当
能根据对服务对象问题和需求的分析,恰当的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体现个案工作的流程,秉持社会工作价值的伦理取向展现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专业魅力。
3、在书写方面——保持中立、有条理和逻辑、具有保密性
在案例的书写方面,社工需要做到文字简洁,语句通顺、有条理,有逻辑。客观的记录事实,保持记录的中立性,避免社工的主观判断和评价。案例须尊重案主或其监护人的隐私权,不使用案主的真实姓名,不涉及案主及其家人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个人真实信息。
4、具有典型性——现实意义、可操作、代表性
社工的案例需要具有典型性,是服务中比较常见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应重点选取社会较为关注的个人、家庭或特定群体所遇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取得积极显著效果的案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操作性和代表性。
5、可宣传推广——示范和启发作用
社工在案例使用的方案技巧,总结的介入经验模式,能够宣传推广。总结的一般操作程序,可以对同类服务发挥积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个案案例包括的元素及写作指导
社工的个案案例一般可以包括六个部分,即:个案背景资料、案例分析、服务计划(包括所用理论、个案目标、服务程序)、服务过程、案例评估(包括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社工反思与总结。以下将结合社工开展个案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撰写一篇个案案例。
1、个案背景资料
在这一部分,社工需要介绍个案的基本资料,案主的化名或代名,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等。需要介绍案主目前的现状,因问题或情绪给案主带来那些的心理和社会困扰?案主4 曾经为此做出过那些努力?对待问题的感受和情感是什么?是怎样认识和看待自身的问题的?案主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社会支持如何?
2、案例分析
在这一阶段,需要对案主的困扰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社工可利用相关的社会工作理论对案主的困扰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去进行分析。在生理方面,是不是由于疾病、服药、康复引起的反应?与特定的年龄阶段(青春期、更年期)有关?在心理方面,与服务对象处理自身的情绪有关?与不合理的评价和认知有关?如绝对化、概括化、糟糕透顶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层面,与缺乏社会支持和缺乏相应的治疗条件(如缺医药费)有关?通过这些分析和评估,找出影响案主问题和困扰的关键点,明白案主的真正需求。
3、服务计划
在找出影响案主问题的关键点和明白案主的真正需求后,需要跟案主讨论和商定服务目标,服务目标是社工与案主共同商定的。在商定目标后,社工需要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指导理论,合适的介入技巧。因为每一种理论的适用对象和范围、每一种理论治疗要达成的目标、每一种理论的方法技巧是不一样的,社工需要根据个案的情况去选择理论。
如案主的问题在不合理的认知上,可以选择认知疗法;如案主的问题在案主自身的自我评价、自我价值、自我概念上,可选择人本主义疗法;如案主的问题在偏差行为上,可选择行为主义疗法。之后,再选择理论中的技巧去制定服务计划。
4、服务过程
在这一阶段,社工要详细记录社工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需要具体的记录社工是怎么运用服务技巧的,案主的反应是什么,做了哪些工作,社工的回应是什么。介绍介的入事项、介入的内容等。
5、案主评估
社工需要评估在个案中的方法、策略、技巧是否合适,在过程中是够有遗漏的地方和处理不合适的地方,那些是比较有成效的地方。在效果方面,需要评估案主问题的解决程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案主社会功能改变程度,案主情绪、思维、观念、行为的改善程度。
6、社工反思与总结
在这一阶段,社工需要对整个个案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经验与不足,总结该个案带来的启发,有那些创新的地方,有那些经验可以值得宣传推广,在社会层面的意义是什么。
在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一、请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6、骆驼是沙漠之舟。()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0、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1、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12、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3、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4、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15、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16、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17、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18、成千上万的笑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地方,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19、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20、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碰到蓝天。()
21、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
22、这是一份伟大的遗产,它是我们人民最宝贵的财产,难道还有人感觉不到吗?()
23、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的恍惚入了梦乡。()
24、海在我们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25、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26、天空里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27、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28、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
二、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三、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四、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两种。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五、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_____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 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六、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
3、缝纫鸟的窝是一种精致的工艺品。
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仪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
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
6、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
7、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
七、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2、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3、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4、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5、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6、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7、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8、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9、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12、葛洲坝真好象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13、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14、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15、他们好像寄居在人家房檐下的燕子。()
16、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17、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20、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2、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2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5、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26、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27、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
28、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9、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30、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3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3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4、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35、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八、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2、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3、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4、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5、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6、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7、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九、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
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
7、这里很适合鸟儿生活。(用比喻的手法)
8、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用比喻的手法)
9、沉甸甸的稻子垂下来了。(用拟人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