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心得总结
这是我第二次选体育课了,选的是金老师的排舞课,起初选择排舞是因为那时候没得选了,我本是一个手脚很不协调的人,曾经看着别人上排舞课只是一个旁观者,全然没想到我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不过经过这一学期的时光,在没有感情的情况下进入一个陌生的体育班级,渐渐地培养出一份无法言说的感情,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更感受到了老师平易近人的授课风格。一下子一学期就过去了,有依赖,有不舍。
首先是我对排舞的理解,排舞又叫排排舞,是一种集体的舞蹈。排舞舞步多元,风格创新,简单易学。学跳排舞不但可以从中学到优雅的姿势,还可以放松心情,舒缓紧张的情绪,并且轻松达到健身减肥的效果,让生活更加健康美好。华尔兹、探戈、恰恰等现代最流行的音乐几乎都被编成排舞。女孩都很爱美,这门课对自身形体的塑造和培养有很多帮助,排舞的动作多种多样,有简有繁,时快时慢时而停顿时而节奏分明,可以使全身肌肉和骨骼得到良好的锻炼,同时,它还是一种力与美的享受,经常练习,还能增进人体的灵敏,柔韧素质,使身体更加协调健美,有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
由于我是一个手脚很不协调,优点左右不分的人,一开始上排舞课心里战战兢兢,生怕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不过也确实不大能跟得上,经常老师教了好几遍的动作还没记住,方向也搞不清。后来我们组队了,组员之间自己编动作一起考试,相互帮助。多亏了队友们的帮助,课后一遍遍地教我,加上我自己的努力,才使我能够跟上大部队,这使我感到很温暖,很亲切。渐渐地我才不再害怕排舞课了,甚至有一点点喜欢它了。
然后是我们的考试,第一次的舞蹈是我的心上人,我们小组的动作编的很仓促,又比较晚,再加上疏于练习,没有很好地掌握节奏,因此分数不高。后来我们吸取了经验教训,第二次的舞蹈甜蜜的微笑,我们很认真地花了很多时间讨论动作,还有第三次的舞蹈激昂青春,我们组队课后一起练习,考试当天也早到上课场地半小时去练习舞蹈,结果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在队友的帮助下,我也得到了两个10分,这使我感到非常开心。不可否认,当时我建立了信心,对排舞充满了激情。只要用心去做,认真地努力,我也是可以克服自己的弱点,超越自我的。
这次培训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进行, 这是香港最早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中医药教育机构, 一向积极推动中医药在教学、研究、医疗服务及科技开发等范畴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为香港的中医药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是香港最具综合实力的中医药教研机构。培训期间, 我还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听课学习。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以承担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为重任, 多年来致力于栽培既能谙熟中医理论, 又具备现代医学知识的中医师, 为香港培育了一批有学养、有医德、有使命感的中医人才。培训期间重点学习了《针灸治疗学》、《骨伤推拿学》专业知识课, 同时还旁听了《温病学》、《内经》等基础学课, 并积极参与了相关的学术讲座。在这一个月的培训生活中, 我的感受很多, 收获也很大, 以下从学习、生活等几个方面总结此次培训。
一、教学师资方面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教师多由内地中医药大学毕业, 有比较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 同时多数人又有国外受教育的经历, 因而又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且多数人具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 故能很好的将传统的中医药知识与现代化的香港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也能将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观点等知识引入传统的中医药, 更能发挥两者的优势, 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点。
二、教学课程方面
《针灸治疗学》、《骨伤推拿学》是两门综合性的课程, 为临床学科。基于香港的历史背景, 跌打为其传统强项, 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因而骨伤、推拿在这里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课程由两个老师分上, 虽有少许偏重, 但都倾向于骨伤, 对传统推拿手法有讲述, 但是对与正骨类手法有联系的知识进行重点关注, 突出了中医的“因地制宜”特色。《针灸治疗学》的讲授紧扣医师执照考试大纲进行, 因地处香港, 针灸传统刺灸法的水针疗法禁止使用, 放血疗法等均很少大范围使用, 多用到毫针、灸法、电针。由于受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岭南学派的影响比较大, 且地域、气候基本相同, 我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 了解了一些特色的疗法, 如:腹针疗法、靳三针等, 同时对香港本地的医师执照考试题型、范围与侧重点有了初步了解。此外, 其他基础学科如《温病学》、《内经》的旁听学习, 也加强了我对香港本地医师执照考试题型、范围与侧重点的了解, 进一步认识了香港与内地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异同, 有助于本校港澳学生的教学。
三、教学方式方面
虽然一直认为高校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的讲授, 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 但是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真正实施这一点。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学习的一个月中, 我见证了其有机的结合, 收获颇丰。从第一天涂丰博士“批判式”教学方式的展示到后来的日常教育, 学生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每次展示的主题都是老师预定, 但是在学生的教授过程中均有学生自主观点的体现, 并不是完全照搬教材或其他参考书, 且会在其他同学讲授结束后提出相关的问题。课程中, 每个学生都必须讲授, 老师会最后指正或点评, 同时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给出评分。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出一种领路人的角色, 以前学过的内容只是提及, 绝不啰嗦, 重点在自己领域里的新内容。今后, 我会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四、教学课堂方面
香港的大学课堂是比较自由的, 学生可以自由出入;可以随意打断老师的讲授, 向其提问;可以当场使用现代化电子工具查阅老师讲授的内容, 予以反驳或疑问。最有特色的是语言的多样性, 每一趟课, 都是普通话、粤语和英语的集合。其实这种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老师的课堂有吸引力、凝聚力, 内容要有精确率, 知识要有深度和广度以及要有语言的及时使用能力。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课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内经》讨论课堂, 虽然是研究生的课堂, 但是绝大多数同学的大学学历均与医学无关, 课堂全程由学生掌控。老师的理念是既然是讨论课, 就无关对错, 只是认识的探讨。这种讨论课对老师知识面的广度与宽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具备非专业的知识。通过这次讨论课, 我真正体会到要作为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 确实要付出自己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 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五、学习氛围方面
相对于课堂学习的学习氛围, 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校园里的图书馆、食堂、教室, 乃至校园里休息的长凳上都可以看到一个个小组的同学在一起讨论或学习, 学习氛围浓厚。通过对比, 我认为内地教育培养的学生比较缺乏活力。相比较内地学生的含蓄, 香港学生显得自信和自然, 在课堂上体现得较为充分。这也许跟香港学生一直以来的教育背景分不开, 希望以后能把这种氛围融入到内地的教育中。
六、科研方面
因为大多数老师有比较深厚的科研背景, 因而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的科研也是卓有成就的, 学院拥有本港最大的中医药教研队伍, 研究实力雄厚。学院已经建立了高水准的中医药研究实验室, 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 研究水准居于国际同类研究前列。许多高水准的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在国内外发表, 另有多项研究分别获得美国专利商标局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的授权专利。香港的中医药指南的制定就是由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完成, 其思维为在既有指南的基础上, 集合文献证据和数据挖掘支持, 香港本地中医师的意见共同完成。在针灸方面, 本院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对痛症的治疗和针灸疗效临床验证等方面, 很遗憾最近没有相关的动物实验。中医药学院的实验室也是规模比较完善的, 具备神经电生理、蛋白组、代谢组等高等实验设备和技术, 期间还请到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会长进行了“针灸治疗机理的探讨及其临床”学术讲座, 每月均有学术论坛, 也有对外的国医大师经验分享等。
七、教师风范方面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的教师衣着得体, 态度和蔼, 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了解学生, 理解学生, 赏识学生。心理学家曾说过,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 是用心灵来浇灌心灵。教师不仅需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 技能去影响学生, 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与道德力量, 言传身教, 良好的情绪与健康, 成熟的性格去感染学生。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的老师们就充分做到了这一点, 他们在仪表、工作作风、言谈举止方面都为学生树立了楷模。
八、社区服务方面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致力于社区服务, 《骨伤推拿学》的老师们将社区的老人请进课堂, 让学生自主给老人诊断、诊查、治疗, 老师在旁指导、勘误, 这种方式让学生在临床之前熟练了临床的流程, 同时也让社区的老人得到了帮助, 可谓一举多得。同时, 《针灸治疗学》课程的老师们联合狮子会的服务人员, 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社区义诊活动。老师联合学生走进社区, 不但为社区的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医学上的帮助, 同时还制作了一些针灸、推拿等保健方面的小册子, 这既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宣传, 使之深入民心, 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处理中医针灸常见病的病种, 学有所用, 增强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与信心。
九、生活方面
在生活方面, 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也做了很多工作, 细心周到地接待和安排我们的工作与住宿, 带我们熟悉校区, 参观中医药学院的中药陈列馆、中医药博物馆、浸会善衡学院等, 还贴心的为我们介绍周边可以体会的民俗地点, 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浸会中医药人的热情。
十、结语
培训所给予我的远不止这些,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已经结束了, 时间过的真快, 刚到学校时候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 转眼间就要离开了。一个月时间不短, 我在这里不仅仅学习到了知识, 还交到了很多朋友, 认识了这里的同行, 开阔了眼界。离开这里的学校, 离开这里的朋友与老师, 有着不舍, 更多的是我们都应当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去, 兢兢业业地工作, 去用我们在这里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面对以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 尽最大的努力把技能和业务学得更扎实。
摘要: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 互通有无, 能更好地促进本职工作的进行。本文主要在教学师资、教学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课堂、学习氛围、科研及生活方面总结了学习中个人的心得与体会, 同时也希望将所学用于以后的工作, 尽最大的努力扎实技能和业务。
学院 :XX学院
专业 :
年级 :
学号 :
姓名 :
2008级
指导老师: 锻炼一直都是我的运动爱好之一,更别说是健身运动了!去年大一选体育课的时候,我就想选这门体育课,可是发现健身课只能是30人,并且大一又没有选课优势,很遗憾没有选上。所以这学期我早早的就坐在电脑前等待学校选课系统开放,非常幸运,我终于选上了期待已久的健身课,心里非常的激动。
男的嘛,就是要健美的肌肉!这样才值得骄傲!这个信念一直存在我的脑海中,所以在暑假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每天在家狂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遇到疑惑就会上百度搜索,了解到很多锻炼肌肉的知识,比如了解到了比肩宽的俯卧撑锻炼的是胸大肌,窄的俯卧撑是锻炼胸肌中部和三头肌等等。来学校军训时,同学都说我肌肉明显增长了,同时也出现了傲人的六块腹肌,这坚定我继续锻炼的决心。
肌肉不是靠一两天的狂做猛做就可以增长的,不正确的锻炼会使胸肌、肱二头肌变形,变得难看!锻炼当然也需要量和营养,还有最重要是坚持。军训虽然比较累,但每天晚上我依然坚持去足球场锻炼至少40分钟,现在力量比暑假时又有了进步。
开学了,终于等到上健身课了,说实话,在这之前还从来没有进入过健身房,心里有些激动。认真听了老师的介绍和讲解后,我发现了锻炼第一是要先追求到位然后再是追求多,暑假军训期间我自己都是用蛮力去锻炼的,以为多多益
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合理的营养补充。
从王老师那里我了解到了,在健身的过程中是需要加强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的,这不仅能让自己学会团体合作的精神,还能使自己在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及时地得到他人的援助。在刚开始学健身的时候,我并不与别人沟通多少,大多都是自己单独在练习的,所以自己做的怎么样自己根本就不太清楚,姿势对不对都不知道。直到后来老师将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后,经过老师同学帮助我才认识到了原来自己的动作不太规范。正是在沟通与合作当中,我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所以,在我知道了这一点之后,我又坚信只要自己能够与他人一起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与比较,最终通过自己努力我一定可以练好健身这一运动。
学习健身,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每次上健身课不管有多累,心情都会非常的舒畅。当今,健身受到愈来愈多人喜爱,健身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身体的强壮,也带来身心愉悦。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讲,在大学体育课中开设的各种保健运动课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大学体育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锻炼身体的机会,同时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陶冶情操,夯实心智的机遇,这就使得大学体育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十字型”人才不谋而合。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形成体育。
现实社会中,人类是一个共同生活的大集体。体育活动能促使人们达到对社会环境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是指一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在行为都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社会身份,因而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所以,从一定的角度来讲,体育就是生命的动力,就是生命的源泉,就是生命的力量。
体育课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我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学习实践,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上好大学的每一节体育课是我的愿望,喜欢体育运动,创造一个成功的自我。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书本上多没有的知识,亲身体验体育精神和实践,感受健康体育和完善人格的培养。感受体育的每一个动作,细心听取老师的每一句讲解,在有规则的活动中感受快乐,积极进取在比赛中获得成功!体育课是中学生主要的锻炼时间,现在虽然实行素质教育,但具体的内容、形式还是应试教育的老路子,所以现在的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压力很大,很难在业余时间抽出时间来锻炼,而且也没有很好的组织形式,大多也是自发、盲目的锻炼,很难保证锻炼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快乐,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得身体素质,他们不愿意每天的跑步练习,每节课的篮球运球,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所以教师只有积极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常教常新,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练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但是进入大学以后,不只平时学的课程有所不同,连体育也有所不同。由于对武术的酷爱,入学第一年我便选择了武术,虽然成绩不佳,但是却没有挫败我对武术的热情,所以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我还是选择了武术,或许这次的成绩还是不佳,但是我想体育、武术本就在于锻炼人的意志于心智,所以我反而把这当成是自己的一种挑战。在大学,由于要考试并加上老师的督促,没了像高中学五步拳样子,由于老师不做要求,几乎忘了差不多了。并且在大学体育课里,有许多的内容,可让我们自由的选择,有舞蹈类的有氧操、健美操、爵士舞、等;有打拳类的太极拳、长拳、木兰拳等;有球类的排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等;真的是种类繁多,真正的做到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其所爱,发挥其所长。很有自主性与娱乐性,不再像中学那样,学生学起来没有乐趣与动力。有了动力与乐趣,上体育课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挥洒青春活力和汗水的运动形式,并且我们还能在此获得很多的好处。
但是,人无完人,事无绝美,大学体育同样有着其不可避免的弊端。所以,我根据自我的了解及综合身边同学的思想见解对大学体育给出以下几点要求:
⑴ 体育在于运动,而运动的动力又在于兴趣与快乐。所以我们建议大学最好实行“快乐体育”。所谓“快乐体育”就是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独立创造留有余地。学生的学习包括三个阶段:运动的初步体验(尝试)——向新的学习目标挑战(学习)——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新)。⑵ 体育应由其相应的变动机制,希望校方紧扣《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针对我校学生兴趣,增设了台球、轮滑、体育舞蹈、太极拳、气功等尚未涉足的项目。以便更好地发展我校的体育教学事业。
⑶ 现在的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了男女分班,按体能分组、按技术分组、按兴趣分组练习的教学组能形式。虽然较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但是,在很多方面却也阻碍着体育的发展与“改革”以及“开放”。所以我们希望可以适当的采取男女搭配教学,同时通过学生轮流整队整合、轮流带领准备活动、轮流担任组长、轮流担任比赛裁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学生身体素质给分的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体能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积极性。
⑷ 苟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在加强对学生的整合教育的同时,也得大力的加强大学体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希望体育教学研究课程组能够重视教学研究,强化教学管理。每半月一次集体教研和业务进修;各教学小组集体备课,认真研究教法并有记载;教师每期末进行书面总结;每期安排检查课、示范课和公开课,室教学指导组随机看课、听课;每年召开教学研究交流会,每位青年教师必须交一篇论文。从理论、师资建设上来提高我们的体育教学,进而增进我校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与实践能力。
外语系09英语本科3班
姓名:李姜
学号:120090202307
大学体育心得
上大学以后发现大学体育跟高中时候的很不一样,在大学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刚上大学时对健美操没有什么了解,唯一的了解也只是从电视节目中看到过健美操表演,对健美操的唯一印象是既有趣又塑身的运动,所以在选择体育课程时毫不犹豫得选择了健美操。当真正接触到健美操以后才发现自己对健美操的认识还太浅显,知之甚少。在通过查阅资料后我知道了,健美操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普及性极强,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健美操可分竞技健美操和健身健美操两大类。竞技健美操根据竞技健美操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制、训练、比赛。健身健美操是普及性的,没有统一要求,健身类健美操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种。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习健美操的真正好处。
学习健美操可以塑造形体美,“形体”分为姿态和体型。姿态即从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而体型则是我们身体的外形,虽然体育锻炼可适当改善体型外貌,但相对来说遗传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良好的身体姿态是形成一个人气质风度的重要因素。健美操练习还可消除体内和体表多余的脂肪,维持人体吸收与消耗的平衡,降低体重,保持健美的体型,我感觉我的体型向美的方向有了一些提高,有提高就说明有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健康已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健康”,而兼备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健美操作为一项有氧运动,其特点是强度低、密度大,运动量可大可小,容易控制,因此除对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外,对一些病人、残疾人和老年人也是一种医疗保健的理想手段。只要控制好运动范围和运动量,健美操练习就能在预防损伤的基础上,达到医疗保健的目的。健美操还可以增加肌肉力量,肌肉量的发展不仅塑造强健的体魄,亦具备强大的活动能力,减缓肌肉与附着组织的退化和衰老过程,使身体动作机敏、灵活、富有朝气。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和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精神压力。前段日子我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健康之声里说到,长期的精神压力不仅会引起各种心理疾患,而且许多疾病也与精神压力有关,如高血压、癌症等。健美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以其动作优美、协调、锻炼身体全面,同时有节奏强烈的音乐伴奏而著称,是缓解精神压力的一剂良方。在轻松优美的健美操锻炼中,我们的注意力从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开,忘掉失意与压抑。健美操的课程让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缓解了压力,在轻松的音乐中尽情享受健美操运动所带来的欢乐!在缓解精神压力的同时,又增进了与同学间的配合与友谊,给我们带来了更健康的生活状态。
上大学以来,我有幸参加了健美操的课程。让原本不喜欢
运动的我也喜欢上了健美操。喜欢它给人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它没有舞蹈的柔韧,也没有体操难度,让我充分找到了自信!也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了运动的快乐和与同学们互相学习的乐趣。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健美操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自己特有的韧性和力度美,那韧度与力度的完美体现让你看过后就有学习的冲动;并且他是大众性的有氧运动。虽美但不是高不可攀,能让每个人都可以充分的参与进来!
练习中,首先要感谢老师。我是个不擅长运动的人,一开始总是记不住动作,也不好意思跟着做。老师上课的气氛总是这么活跃和轻松。特别是老师的动作展示,给予了我们充分的“美”的享受,这让我的精神更振奋!让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项运动。老师非常的非常仔细耐心的教我们每一个动作,让我慢慢的开始从不熟练走向不断地熟练。通过练习健美操让我的协调性也变好了,还增强了自己的身体素质。让我更加的健康而充满活力!伴着节奏强烈的音乐,在轻松优美的锤炼中,让我们会忘掉了失意与学习的压力,尽情的享受健美操带来的积极向上的感觉。每当我全身心的投入练习的时候,我能真正体会到这种运动的快乐!
学习健美操也让我找到了这种健康的美。这种充满活力的美。在优美协调的动作中全面的锻炼了身体,同时在欢快节奏的伴奏下,是缓解精神压力的一剂良方。在轻松优美的健美操锻炼中,我们的注意力开始从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开,让我们忘掉了生活中的压抑与学习的繁重,尽情享、受健美操运动所带来的欢乐,更好的缓解了我们的精神压力。让我们一直保持着一个健康活力的身心状态!通过健美操的练习也让我和同学们的关系更近了一步。大家一起锻炼,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这也让我们的友情更加的融洽和深厚!
我很喜欢健美操这门课。健美操就像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展示着我们的自信,快乐和活力!健美操也让拉近了我和同学们的距离,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健美操更让我的生活发生的改变,不仅仅是身体素质与协调性的提高,而是让我从心里喜欢上了运动,开始充分享受运动中的快乐!
1 中加两国教育体制和文化差异下的体能训练的指导思想比较
1.1 教育体制的差异
目前, 我国有统一的教育政策和规章制度, 每个省市的教育厅受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双重管辖, 政府直接领导和管理学校体育。在教学中我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 都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各式各样的考试压力, 而现阶段也没有将体育课程以大比重列入各类升学考试中, 以至于很多学生并没有对体育课程有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加拿大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它拥有世界上最完美的教育体系, 国家免费为所有居民提供一流的中小学教育, 学生中学毕业后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加拿大联邦政府不设教育部, 各省、地区政府对本省、地区的教育拥有独立管理权[2]。加拿大的中小学生几乎没有太重的课业压力, 大学前几乎都以兴趣为主, 不仅锻炼了一个人应具备的各项生活能力和生存技能, 而且加强了个人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所以, 不同教育体制决定了两国在体育发展上必然有所不同, 中国现有的“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选择和投入程度。
1.2 学校教育思想文化差异
中国从古至今有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传承下来, 传统体能锻炼方法如太极拳等仍沿用至今。但弊端同样存在, 很多传统的体育锻炼项目和方法不能够满足现今人们的生理及心理需要, 导致训练方法单一, 缺乏乐趣。加拿大国家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在体能训练方面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国际尖端接轨, 吸收最新科研成果, 改进自己的技术手段, 提高体能训练效率。
由于两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水平不一样, 学校教育首要任务也就不尽相同, 我国学生更加倾向于知识、能力的学习和储备, 受传统的“中规中矩”的民族特点影响, 体能训练大都是一个固定的套路和形式。而加拿大作为经济发达国家, 学生从小接受了完善的健康教育, 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调查显示90%以上的加拿大人视体育锻炼、体能训练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实地考察中, 68%的市民在健身房进行训练几乎不需要专业教练的指导, 他们自身对于体能训练就有一定的专业认知度, 有着更加坚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不同的思想文化差异决定了中加学生对于体能训练有着不一样的态度, 两国的教育理念及人才选拔方式也改变了两国学生对于体能训练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而加拿大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的指导思想是值得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借鉴。
2 中加两国高校体育课程差异下的体能训练内容和方法比较
2.1 体育课程设置的差异
加拿大在课程设置上, 一般把体育活动与生活方式、日常行为相联系, 大多传播有关身体活动、运动健康、防止伤害事故和疾病等有关知识, 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 享受健康生活带来的乐趣。小学1~8年级开设体育课, 中学9~12年级体育课是选修课, 但各中学都有很多类似兴趣小组自愿参加的松散型的俱乐部, 自行锻炼[3]。
在多伦多大学的课程安排中体育课列为健康教育课程范畴, 其教育制度是鼓励学生更多参加课外各种体育运动俱乐部或健身房锻炼, 体能训练的重点放在课外体育锻炼和周末体育上。每个体育项目俱乐部的教练员都有着相对较好的专业素养, 能够更加系统的针对每一个人的身体状态安排训练内容, 最大程度上体现“定制”功能, 提高体能训练效率。
而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由于受“金牌至上”的影响, 体育项目“大而全”, 从幼儿园开始, 到大学毕业都开设体育课, 教材内容以竞技项目为主。在大学一、二年级中体育课是必修课, 三年级才列为选修课, 学生普遍存在为了课程的通过率或获得高学分而去选择一门课, 缺少了心理对于某一项运动项目的热爱, 这样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训练水平不高的问题出现。
另外, 多伦多大学的体育俱乐部或协会的形式与中国体育课还有不同之处, 就体现在多伦多大学拥有500多个各类社团, 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而我国更多的是强调充分发挥体育对社会健康的促进作用, 两者利弊不一, 各有千秋。
2.2 体能训练内容和方法的差异
体能训练又分体育竞赛体能训练和生活体能训练, 在这些方面, 中加两国大学体育课体能训练内容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和不同。
加拿大在体能训练上, 1~8年级重点是生活体能培养和训练, 而大学阶段更加注重平衡能力和有氧能力的练习, 柔韧性素质是以静态练习为主, 平衡能力和柔韧练习坚持“天天练”, 且练习密度最大;力量训练以小肌肉群训练为主, 通过器械来实施负重抗阻训练, 采用小负荷多次的循环练习;训练手段上, 采用与专项技术结构相似的训练手段, 提高训练的效率和掌握技术成功率;在进行大负荷训练上, 大多借助趣味性的游戏形式来完成训练任务[4]。
而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中缺乏对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生活技能的专门教育和训练, 在体能训练上, 主要以体育竞赛体能训练为主, 通过专项技能的强化来提升学生机体能力。体能训练内容安排侧重于速度和耐力训练, 有氧能力和柔韧性练习比例比较低。在速度训练中以无氧训练为主, 采用重复跑练习, 运动负荷大, 强度高;耐力训练主要是通过一般耐力训练来达到训练和提高运动水平的目的, 运动强度相对比较小, 一般耐力与专项耐力训练没有统筹安排, 缺少系统性。在力量训练中, 强调大肌肉群的训练、弱化小肌肉群的训练, 在专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训练手段和方法上大多与专业运动员训练相似, 形式也雷同, 缺少针对性。同样, 体能训练后的医疗康复措施和手段也相对匮乏, 只有简单的放松练习而已。
另一方面, 不同的优势体育项目决定了两国大多数大学生不同的体能训练方式及流行趋势, 而优势项目会对当地的体育思想文化产生影响。我国的优势体育项目为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等, 而加拿大主要以冰壶、冰球等冰雪项目为主, 不同的优势项目有着不同的训练方式, 从而进一步影响学校体育对于学生体能、技能训练上有所侧重。
3 中加两国高校体育场馆差异下的体能训练基础条件比较
体育场馆设施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也是普及群体活动, 提高竞技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加拿大多伦多是一个现代化都市, 体育场馆设施相当完美, 棒球场、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 以及游泳馆、滑冰场较多, 富有特色的健身房更是比比皆是。多伦多大学拥有3个校区, 每个校区均建有一套体育馆 (体育中心) 和户外活动场地, 每个学生, 只要登记即可使用运动器材, 这些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硬件环境, 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了物质保障, 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无限乐趣[5]。
我国体育场馆的绝对数量比较丰富, 但是相对数量不足, 尤其区域体育场地的分布又有更大的差异。一方面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数量及类型, 与在校师生的人数和需求不配套;另一方面在管理上相对滞后, 导致场馆利用率不理想, 难以形成强身健体的氛围。因此,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的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设施的提档升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也是培养及输送合格人才的物质基础保证。
4 结语
通过上述的比较, 不难看出, 中加两国大学在体能训练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在我国侧重的是竞赛体能, 围绕提高竞技水平进行体能训练, 而加拿大强调的是生活体能, 注重个人锻炼, 享受体育快乐。所以, 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加拿大的经验, 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不断地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 跨地区、跨文化、跨理论探索本土化的校本教材;加大体能训练改革创新力度, 完善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积极拓展职业体育训练, 将职业能力与生活体能发展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 全面提升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 彰显体育教学和体能训练的个性化、多元化、多维化, 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能和身体素质。
摘要:体育课程是中国高校的必修科目之一, 而体能又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和根本。所谓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能力, 它包括健康体能和运动体能[1]。笔者通过赴加拿大学习, 亲身参与, 采用个人访谈、实际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 对中国、加拿大高校在教育体制、体育思想文化差异、体育场馆设施、体育课程设置、体能训练内容和方法等内容进行比较研究, 并分析影响因素, 探究改进大学生体能训练的措施, 以期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所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加拿大,大学体育课,体能训练
参考文献
[1]马春林.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运动, 2014 (21) :1-2, 25.
[2]郑艳琴.加拿大体育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及与我省对比研究——以安大略省3所大学为例[J].运动, 2014 (69) :154-156.
[3]俞爱玲.加拿大学校高质量的日常体育活动计划的启示[J].体育学刊, 2006, 13 (2) :104-107.
[4]华宝元.聚焦加拿大高校体育教学特色[J].教育与职业, 2014 (1) :102-103.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每当我去学校,都会先看看他们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也许这已经成为一些老师的问题。第一次来东城实验学校,就被眼前的真实征服了。操场不到200米长,操场中心有两个练习场。然而只有篮球框,没有篮板。篮球场旁边有一个沙坑,供学生跳远。但是这里条件不错。很多地方连操场都没有。
说实话,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有点紧张。再一次,之前也带学生去上课,但是只是专业篮球课,不是体育课。这是本质区别。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第一件事是保证每个学生的安全,不要在课堂上受伤,第二件事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活动,因为学生每天坐在教室里学习,身心都会疲劳和无聊。所以让他们在体育课上充分放松。好好上体育课,有助于他们身心放松。去别的班比较好。
我还记得第一节课,因为场地的原因,学生不能在室外上课,只能在教室里。我感到学生们的沮丧。对于县级学校来说,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体育课的课。体育课的时间被其他科目的老师占用了。学生们非常不情愿。我跟他们讲室内班的时候,看到他们脸上沮丧失落的表情,但我也说他们在室内上体育课的时候精神焕发。他们很开心,即使他们只在室内运动。因此,学生需要体育课,体育课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现在常见的孩子年纪轻轻就很胖,缺乏运动,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差。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文化课的时候忘了锻炼。而且有的同学上体育课会请假装病,不喜欢运动,因为长时间不运动,身体对运动有一种莫名的厌恶,很不好。因此,教师的课程安排对于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堂好的体育课,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上有充分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同学们都很喜欢我的课,不在我的课他们也会很开心。课间休息的时候,他们原来是三班体育课的班,来问第一节课在干什么。呵呵,他们那么渴望上体育课。在我的班里,除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基本上每节课都带学生玩游戏。每个班都不一样,学生玩得很开心。学生看到我会说:老师,你什么时候实习完?你走后来不来?学生们的热情感动了我。没想到体育老师让学生这么做
由于大二时候到外校交流学习,有一学期的体育课需要补休,于是大三下学期的时候选择了羽毛球。在老师细心认真负责的教导下,我的羽毛球技术有了不小的改观,对羽毛球这项运动也有了全新的、更加专业的认识。
羽毛球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打,常常跟玩伴一起,三两个人找块空地,不用球网也能玩得很开心,打得很起劲。但因为从来没有人进行过指导,也没有什么羽毛球常识,只是学着电视上大人们的样子,所以在正式学习羽毛球之前,自己的击发球技术存在着很多可笑的错误,后来学了这门课,通过老师的讲授和与“球友”同学们进行的交流,意识到了许多自己之前所犯的低级错误。
学过羽毛球之后,我在站姿和步伐上面有了很大的改观。打羽毛球虽然看起来是以上肢为主进行的运动,但其实打球时候的站姿、步伐都非常的至关重要。在老师对基本步法进行讲授前,我完全没有去想过这些,站姿都非常随意,接球时的跑动也完全不经过任何思考。最典型的例子是,从小到大和我一起打羽毛球的朋友们常常会戏谑或调侃我一点:我在打羽毛球时,尤其是发球的时候,常常会“金鸡独立”,接发球的瞬间会把一条腿后抬,于是大家常常笑我,说我打球的时候像跳舞。现在回想一下,就是因为自己“站没站相”,步伐也不对。老师曾经给我们讲授过基本站姿和上网、接球的步伐要领,例如,在准备接球时,两脚分开,双腿自然弯曲,而不是笔直站立;又如,在判断准对方球的方向后,若距离近就弯曲成弓步接球,若距离远则快速并步移动后再接球,而非满场乱跑,这样既消耗体力,又没有好的效果。步法的要领有:准备,判断,起动,移位,到位,击球,回位准备。其中,我认为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便是最后一点回位准备。大多数人的习惯都是击完球在哪里就停在那里接下一个球,而不是再站到开始的区域做好准备动作,这一点是我经常忽略的,也是我努力改进的一点。
另外就是在击球位置的问题上我也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总觉得只要球打的到,击球不分什么早晚,但后来通过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练习的体会认识到,击球时要尽量在前方,尤其是高远球,不要等到球已经落到自己的后方才去击球,要争取较高的击球点。
第三是手臂的发力。在学习羽毛球之前,自己从来没有注意过发力部位的问题,有时用手腕,有时用小臂,有时用大臂,没有任何规律。后来我学习到,不同的击发球类型应当对应不同的发力部位。例如,网前搓球时用手腕和手掌发力即可,不需要调动整个手臂,大臂不需要发很大的力,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除了课上老师的教授,平日的练习也是很重要的,凡事不能纸上谈兵,需要亲身体会才能悟出新的道理进行改进。
平日对对墙击球这一考试项目的练习也让我得出了新的心得。通过个人的练习,我总结到对墙击球有三大要点,一是握拍方式(正手和反手),二是击球力度,三是最为重要的击球点。一拍正一拍反的击球方式对我们的动作协调有一定的要求,击球力度的大小决定着球弹回的状态,我们需要根据其进行灵活的调整,而击球点则直接决定了球击到墙上的高度、位置和方向,球落在拍子上的位置很重要,球的前端垂直落在球拍上还是侧面落在球拍上都会影响到我们击球的质量。
网前反手发球这一项虽然简单,但是深究起来也有学问在里面。平时练习的时候使用网前反手发球并不会太在乎发出球的质量,但到考试的时候细究起来才发现需要注意的其实有很多,除了站姿,发球姿势,最难控制的恐怕就是发出球之后的球的落地点。看似很宽的区域,其实要发到指定范围里还是很不容易的,力度太小会进不了对方发球线甚至不过网,用力太大则会使球落得位置太靠后,在实际与对手练习时则会使得网前的球变成高远球一样的效果。
1 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1.1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终身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科学的、持久的体育锻炼, 其指的是个人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并从事体育锻炼, 增强人的体质, 保持心理健康, 终身受益。终身教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在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下, 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生活环境中, 积极参加体育的实践过程。二是个人的一生中学习并参与体育活动锻炼, 并伴有明确的目的, 将体育锻炼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在有限的教育实践内, 促使学生养成在各种环境下都能自觉进行体育的锻炼的习惯, 为今后的人生提供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基础, 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高校体育应该以终身教育作为指导思想, 增强学生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2 终身体育观的培养, 有利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体育具有以驱动身体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的特性, 学科教育中缺少体育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 就不能培养出“完整”的学生。终身体育观的思想是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 这种思想和“培养能力、快乐教育、主动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有相同之处, 都是为了学生将来收益, 不同的是终身教育观强调了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 让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保持身心健康。
当人们树立终身教育意识, 进行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 有利于人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 有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和谐发展。
2 大学体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改进势在必行
2.1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强调其育人育体
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首先应强调的是人, 即大家要以健康为核心, 使高校中的全体学生应得到充分的发展;应充分的强调利用学生自己的身体来完成练习;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应力求建立民主的、师生合作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师应在体育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以情育情, 以情换情, 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式环境, 这样就可以使每一节的体育教育教学课程都成为育心、育人、育体的完美过程。
2.2 建立新型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
发展以学生的自主力、创造力为核心多元化的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其中方式方法有很多, 无论是“快乐体育”模式, 还是“动作教育”模式, 或是“体适能”的教育教学模式, 都非常的重视体育教育教学之中对体育教育教学认知的学习, 并可根据高校体育教学学习的学习思维、动机和人际交往的相关特点来设计、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 使高校体育的学习认知技能、规律逐渐形成情感体验和规律, 与人际交往的相关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优化起体育教育教学整体过程。
3 大学体育教学方法多元化模式
大学的体育教育教学, 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而选用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在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之中, 以往普遍的体育教育教学的方法其实有很多种。例如:探究式的教学法、发现式的教学法、问题式的教学法、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法和范例式的教学法等等。但伴随着我国现代化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已逐渐渗透到我国各个学科里, 而多媒体教室也逐渐步入我国各个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课堂, 我国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 也伴随着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而紧跟这时代不断地更新改革, 它们的现代化科技的含金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例如:奥运知识的讲授、申奥的信息等等的体育相关知识和体育相关信息及时的传播讲授给学生, 这样可以充分的体现现代化技术教育教学的作用, 还可重复的发挥其高校体育整体的教育教学功能。在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放开、放手、放活、放宽;在教学关系上应要求教师采用民主型的教学方式, 能积极的听取学生发表的意见, 师生之间可以交朋友;而在成绩的评定上也要充分的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例如:教师在每节课中可以交替的使用示范、讲解, 使用预先录制好的有关示范的动作, 并且到多媒体的平台上进行相关的讲评, 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错误的示范和讲解, 甚至也可以利用录像的方式, 把学生平时课中练习的动作有效的录下来并对其进行讲评。这样就可使体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合理的使用有机地结合, 呈现出现代化多媒体的多元化、多样性。
4 高校的体育教育中, 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4.1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培养学生进行自我体育锻炼动机
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过程中, 要注意到学生的知识水平, 增加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趣味性、基础性和前沿性, 做到四者的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的团结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 并且使学生养成天天锻炼身体的习惯, 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 能够做到自觉锻炼身体。
4.2 积极地开展各项体育竞赛, 来培养大学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 是教学过程中各项竞赛的有机组织者, 不要有效的组织学生在体育课中走出去, 并向相关的体育事业单位学习经验和相关的技能, 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同时还要组织并请进来进行相关的比赛, 让学生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运用校外、较内的各项相关比赛, 来使学生们在思想上提高重视, 并且行动上要进行主动, 逐步地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独立性、主动性和持久性, 从而来培养学生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4.3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 要做到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体育锻炼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活动, 其活动内容通过多项目模式的选择,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此学校体育课程应该有过去完全统一转变为完全多元化选择模式, 由过去单纯的强化学科转变到现在追求健康第一。教学目标要转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追求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在教师指导下充分体现学生具有自主选课程内容, 做到课上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 课程设置要贴近生活, 可以用生活中的实际实例作为教材进行锻炼, 为学生的体力和智力自由的全面发展和展示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科学的方法, 来辅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以防学生发生危险。体育本身就是以自身锻炼为主, 加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 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 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技能的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需要高校安排相应的知识理论课程给予指导, 可加入自我保健课程, 规定必修课: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人体科学的知识学科, 把中国传统的养生体育和西方体育疗法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康复手法。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教育的科学理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健康情况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科学的运动方案。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 完善知识体系, 拓展技术技能的教学目标。同时体育教育的科学性还表现在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进行分层教学, 采用因材施教原则,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关注, 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 使每个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另外, 在体育教育的空间上, 除了有效运用体育场地外, 也可以开发新的课外资源, 如举行野营训练、山区拉练等, 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 都有一个很好的适应能力, 这也是社会发展对适应能力的要求。
5 结语
现代社会, 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 工作的高强度、高压力, 使很多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严重的侵害。人们在想收物质文明的同时, 开始真正意识到身体对于工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所以人们开始抽出一部分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 以期可以拥有一个好身体, 进而为自己、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与社会财富。体育锻炼不仅仅要从感到压力过大、身体负荷不了的时候才开始, 要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将体育锻炼当成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 为拥有一个好身体, 健康地生活而努力。可以说终身体育已经成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之选。
摘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思想体育是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体育在实现终身体育观的目标中其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的教学, 应以培养终身体育观为指导的思想, 注重引导学生对从事体育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养成自觉炼体的习惯, 为养成终身体育观打好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终身体育观,学校体育,培养,习惯
参考文献
[1]黄丽芳.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湖北体育, 1999 (2) :2627.
[2]龙响玲.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 :34-35.
【大学体育课心得总结】推荐阅读:
大学体育课之健美操总结05-27
大学体育拓展训练的心得体会10-28
大学体育教师年终总结01-05
大学体育部期末总结07-12
大学体育部的工作总结11-01
大学体育课的认识07-24
大学生体育课感想05-29
大学体育课感想及展望12-20
大学体育课足球教学小论文01-02
我的大学我的体育课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