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古诗带拼音

2025-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枫桥夜泊古诗带拼音(共10篇)

枫桥夜泊古诗带拼音 篇1

笔者认为,《枫桥夜泊》意境的空灵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每个意象都染上了诗人愁眠的心情

意象“月”正在下落,使久久难以入眠的诗人更加忧愁。因为天都快亮了,这一夜岂不是没法再睡了吗?天上的月亮独步中天,诗人这个离乡远游的愁眠者仰望着它,内心获得了一丝安慰,因为总算还有月亮伴着,月亮就像遥远的亲人心中的希望。但它开始下落了,就要消失了,这怎不令诗人更生孤寂和失意之感呢?这时漆黑的夜空传来乌鸦的叫声,刺耳之声反衬客船的寂静,令诗人更感孤寂;其声短促、沉重、响亮、悲伤,撕裂着诗人的耳膜和五脏六腑,乌鸦之声又给孤寂的心以强烈的恐怖感,诗人更加忧愁了,更睡不着了,心头焦急的程度难以言状,本来已愁煞人了,渴望安慰,却偏又生恐怖,心岂不凉若冰凌了?但老天且不理睬这些,偏在此时“霜满天”,岂不寒彻甚至冻裂诗人的心了?这已把诗人的忧愁、孤寂推向了极致。诗中之物因之罩上了诗人的愁绪,且铭心刻骨,故而全诗空灵之境顿出。

“江枫”、“渔火”这些事物呢?“江枫”不解人意,独自红着,对愁眠的诗人默默不语,没有一丝抚慰,更增添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渔火”虽然说明有渔人掌灯,但渔人又怎能理解诗人失意的心情呢?所以只有“渔火”陪着不眠的诗人。但渔火毕竟是物,它并不懂得诗人的忧愁,只管自己燃着,独自发光,没有目的,没有用意,更无抚慰诗人之意。这些无不令在灯下船上辗转反侧的诗人忧愁不堪。更恼人的是,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竟也传到船上(实际上钟声是寺庙按常规敲响的),传进了诗人因愁眠而快要炸裂的头脑中,这时的诗人为排除忧愁而力争入眠,偏偏钟声又来打扰,更入不了眠,入不了眠就又更愁,真是愁断柔肠。在诗中,这“江枫”与“渔火”乃至“钟声”,又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基础上进一步与诗人的愁眠之情相交融,使意境更显空灵深邃。

有谁能分清诗中哪些是描写景物哪些是表达思想感情呢,二者已物我合一了。这就使诗的诗境在情景交融中空灵凸显。

2. 时间的跨度大

一方面,诗人在月落之前,或入夜时就已愁绪丛生,想早早入眠,忘却忧愁之事或失意之事,无论如何又挥之不去。到了半夜甚至下半夜,天快亮了,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受到“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刺激,受到“钟声”的刺激,枫叶红得耀眼,渔火亮得刺眼,使人根本不能入睡。因而随时间推移,诗人是愁上加愁。在诗中,愁绪的逐层加浓、加深及其与时间的推移相交融,又显出诗境的空灵。

另一方面,“枫桥夜泊”是在清秋之夜,这时令本就万物萧疏,百花凋零,冷清凄凉。加上是月色朦胧的夜晚,它们与诗人的愁绪正好相融合,也显出全诗诗境的空灵。

3. 空间的博大、辽远凸显了诗境的悠远

诗人身处客船,上是深邃而苍茫的夜空,衬托出诗人在博大的自然面前的渺小。而天空的月、远处的乌鸦、满天的霜雪,它们谁能理解诗人的愁绪呢?没有。这就凸显出一个在博大自然面前渺小而孤寂的主人公形象,使诗境显得空阔而寂寞。在这样的境界里,横插了一足的是远在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远远传来,由于远,其声一定是一浪一浪,由强至弱或时断时续的,它就像拉锯一样锯着诗人的心。诗中,在这笼罩着忧愁与孤寂的博大空间里,又有沉闷钟声破空而来或擦地而来,这境界更见空灵美妙。

4. 虚实相生,实中寓虚

月也好,乌也好,它们或落它的,或啼它的,与诗人又有何相干?可那一“落”,使本就失意忧愁的诗人更生失落之感;可那一“啼”,使本就忧伤的诗人简直要哭,伤心透顶,“霜”还要来冷上加冷,岂不令人肝肠寸断吗?是的,那自然之物罩上了诗人的愁眠之情,就不再是实在之物,而是虚空痛心之物了。“江枫”、“渔火”本与诗人愁眠无关,由于诗人带着愁绪,便觉得它们是对自己默默不语,要么是同情,要么是无情,也显出了灵性。钟声本无意打扰诗人,只是诗人烦恼,刀一样割自己的心,所以钟声也虚化了,空灵了。在诗中,各个景物构成的意象群都在愁绪笼罩下变得虚空撩人,撩人愁绪,所以整个诗境也因之空灵。

枫桥夜泊的古诗 篇2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诗文解释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赏析

古诗绝句《枫桥夜泊》译文及赏析 篇3

【原文】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赏析】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全诗抓住一个“愁”字展开。如果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多少透示着凄清悲凉,那么“江枫渔火”难道不给诗人一点光明与温暖吗?然而,“对愁眠”却凸现在人们面前。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人在逆境中(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来),最忌的是景物伤怀,诗人泊船于枫桥之下,本来心情就已凄恻,却偏逢残月。外出旅游者(也许作者不是旅游家)往往会对家人无限牵挂,可谓归心似箭,盼望与家人团圆,然而,他却客舟孤苦、愁怀难遣。残月也许已给诗人一丝莫名的预示,更兼乌鸦悲鸣的不祥之兆!(听到乌鸦啼叫,人们都会将其与不详联系)满天的飞霜又怎能不令诗人一阵阵心寒?

“江枫渔火对愁眠”。经霜后鲜红似火的枫叶与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霜天夜晚呈现出一种朦胧美,给这幅秋江月夜图平添几分悦目赏心的风姿,绘景已达到美得无瑕的境界!然而,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时,笔束一顿便绘出一个“愁”字来。作者为什么愁?有几多愁?景愈美则情(愁)愈烈。诗人面对美景,却没有半点的欢乐,愁得辗转反侧,这是为什么?我们回顾前文“月落”、“乌啼”、“霜满天”,俗话说天黑怕鬼,诗人心中的“鬼”是什么?是他的仕途得失、宦海沉浮?还是家事索怀、亲朋离散?诗中没说,不得而知。但诗人无心欣赏夜景、孤独难眠,我们不难想象他心中之愁。郁结难抒,确实不是言语说得清的。从他害怕乌啼,我们可以觉察他心中一定有什么事(或人)令他担心,以至乌鸦的啼叫声也令他心烦意乱。霜,是诗人描绘的这幅秋江月夜图的组成部分。玉屑般的飞霜给人一种素雅高洁的美感,然而和“乌啼”“愁眠”联系起来理解,这霜就有点“不妙”了。既然诗人听到乌啼已感意乱,那么飞霜岂不是令他心寒吗?意乱心烦自是他“愁眠”之因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静得可怕,静得令人难以入睡。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由此可见,在借景抒情的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的。在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既要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了古诗。

【拓展】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张继

闲话《枫桥夜泊》 篇4

摘要:《枫桥夜泊》这首诗从小学就反复吟诵,烂熟于心,可百读不厌,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发现。此诗在唐诗中有重要地位,历代以来唐诗选录中少有遗漏,在古人很多诗话、诗论中也是文人墨客闲话的对象,可以说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同类题材的诗作中并不多见。苏州寒山寺之所以名闻遐迩,成为中外旅游者倾慕的名胜,寒山寺古钟之所以令人心往神驰,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张继这首名作的“艺术宣传”。寺以诗闻,诗以寺显,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称得上是艺苑轶事,诗坛佳话。一首好诗往往就是一幅出色的画;反过来说,一幅出色的画也往往使人领略到其中蕴藏着诗情、诗意和诗趣。这一点,兼擅诗、画的苏东坡就体会很深,所以有“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干马》)以及“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词”(王国维《人间词话》。)①《名作欣赏》1981年第02期,作者:周庆基

1、《枫桥夜泊》创作背景 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从北方流寓至越吴(今绍兴、苏州)一带。根据前人考证,只能确知诗人于至得元年~二年(756~757年)曾在这一地区盘桓,至于何时在故苏作客,已很难考究。诗人虽然飘零江南,但仍心系北方战事,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流露出了这种心态。他在《酬李书纪校书越城秋夜见赠》中就如此写道“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风辇栖枝下,鲸波斗洛川。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② 《全唐诗》第242卷015首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曹寅、彭定求编撰)诗中“风辇栖枝下”无疑指肃宗在灵武即位而言,“鲸波斗洛川”是指唐朝军队和安禄山叛军在河南一带鏖战,“孤愤抱龙泉”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爱国忧民的悲愤情态。可见作者当时南下躲避战乱,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和广大下层人民一样饱尝战乱之苦。张继在姑苏滞留期间,有另外一首一首七绝《阊门即事》为证:“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亩;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③《唐诗三百首赏析》张国伟 等编 湖北出版社1995年诗中反映了农民应募从军,农村老动力缺乏,耕田大量荒芜。可见,战乱给予当地社会经济的破坏是何等深重!因此,我们在阅读与此诗作于同一时期的《枫桥夜泊》时就必须认真注意和认识到战乱给诗人带来的重要影响,尤其是那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愁绪,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枫桥夜泊》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本质。作者此时寄寓一叶扁舟,居无定所,船经繁华之地苏州,泊于闾门外寒山寺旁的枫桥边。暮秋的深夜,清冷月光下江南水乡夜色幽美,寺院传来沉闷的钟声,使他无法入眠。于是,这位忧国念家的游子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绪化成一首千古绝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然而正是张继不经意的这样一首诗奠定了他在唐诗上不巧的地位和艺术魅力。

2、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挖掘《枫桥夜泊》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如何正确理解该诗的独特内涵,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发展到近几年连中学教材甚至歌坛也参与了这方面的探讨和争鸣。在本诗的创作背景里我也阐明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解构这首诗,将其放置于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挖掘它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的反应和还原诗歌的本来面目,彰显其真正的格调和品味,否则只会沦为浅尝辄止的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表层,使诗歌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大打折扣。

3、《枫桥夜泊》之美学浅析 3.1洗练简约之语言美

“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不该放过题中应有之意,朱光潜认为:更不放过言外之意。”“做诗和读诗都要既见出此人此物此事以外的广大天地,所谓从有限见无限”。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的特殊功能就在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段情境唤起整个情境的意象和情趣。诗的好坏也就看它能否实现这个特殊功能。以极经济的语言唤起极丰富的意象和情趣就是‘含蓄’,‘意在言外’和‘情溢乎词’。④”《诗论》朱光潜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年1月 第四章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以极其洗练的意象组合奠定了全诗灰暗、凝重的主色调,反映了古诗词语言的精炼简约美。这句诗写了三组意象,分别是:月落、乌啼、霜满天。读完第一句就让我想起了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及郑板桥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表达的内容不一样,但都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境,言简意赅,惟妙惟肖。在本诗中“乌啼”于夜半衬托出了夜晚的凄清;“霜满天”写的是秋霜弥漫,诗句的意思是说,深更半夜,月落星稀,秋霜弥漫,寒气袭人,乌啼声声,倍感凄凉。这里,诗人选择了“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审美意象,从视觉、听觉、感觉(“霜”寒)三个方面描写出水乡秋夜的凄清。其中,一个“霜”字,就不但暗示了环境和时令,而且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现出来诗人辗转反侧孤独寂寞的乡愁,同时从侧面反映出时局动荡,唐王朝衰弱叛军作乱而导致整个国家萧条景象。看似客观的白描,实质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把具体形象和具体画面予以巧妙地组织,传达出作者不必说而读者一定能领会的意思,反过来读者一定会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了象外之意,浸透了这些具体形象和具体画面,一切都在不言之中。

3.2含蓄蕴藉之情感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字组合有时很含蓄,有很大灵活性,文字传达作者的意思,未必完整;文字营造的氛围,包含了比作者创作心态更丰富的内涵;文字与读者相感应,产生了许多个性联想,又因人而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再创作的过程,作者有自己的情感,读者除了体会作者的情感外也有自身的独特体会,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而作者的这种情感是含蓄的,隐晦的,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细腻感给诗歌平添了韵味,犹如一个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可以自由联想,故事也许是秋天,也许是冬天,也许在半夜,也许在黎明时分,时间上的自由定位,空间上也可以合理组合,这就使诗句的内涵更加丰富。

“江枫渔火对愁眠”集中表现出本诗的含蓄婉转之美。对于这一句的理解,历来颇有争议。有的认为,是江枫与渔火相对而眠,因作者的愁绪,所以江枫、渔火在作者眼中,都带上了“愁”;有的认为,是作者躺在船中,夜不能寐,与江枫渔火相对;还有的认为,江枫与渔火指的都是枫叶,因霜浓的缘故,那时节的枫叶必定是红透的,加上火光的微照,枫叶在风中就像渔火的形状。这些分析都发乎情,止乎理,但不能阻止我们继续向诗人内心深处追寻。清代徐增:“惟其不是言江中渔火,是枫叶上之渔火,所以对着愁眠也。”可见一首诗的意向组合可以让人天马行空,发挥想象的空间,也正因为此诗歌才有了无穷的魅力。这两组意向组合融洽协调,效果却差异明显。“月落乌啼霜满天”体现的是含蓄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体现的是含混,含蓄和含混共同作为情感蕴藉的两种主要的体现。枫叶和秋霜让人联想起羁旅情怀;“渔火”给漆黑的夜色点燃了一点希望,跳动的火焰忽明忽暗,预示着作者情感的波动。黑幽幽的树木,星星点点的渔火引动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所以说“对愁眠”,即对着江枫渔火,愁绪满怀地躺在船上。“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意味着作者彻夜不眠,惆怅满怀,然而因何而愁我们似乎不得而知,只能揣测。“江枫”和“渔火”是船外景物,“对愁眠”则由船外移向船内,突出了孤舟客子在这幽寂清冷之夜,愁绪满怀之情,似乎是整条孤舟也载不动作者的愁。诗至此,孤舟中寂寞凄清的羁旅者的形象已经完成。但诗人并不满足于此,最后把笔触落到了寒山寺的钟声上。3.3空灵、悠远之意境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诗歌空灵、悠远的意境美。诗中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将笔头从枫桥夜景转移到了对寒山寺的描写。这座古刹的出现也使得景色有种历史文化韵味。据相关资料记载,寒山寺在枫桥西边大约一里路出,初建于梁代,唐初僧人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这样使诗歌富有了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跨越了时空。诗歌把枫桥与寒山寺相连,不但使枫桥更富有文化意义,而且营造了一个审美空间,仿佛寒山寺是一位见证诗这一不眠之夜的老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冬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浑厚和寂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诗人从听觉的来写,不但拓展了诗歌的空间,增强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诗人借助声音的传播,寓情于声,托物抒怀,从而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仿佛这一传世之音能够穿透历史,发人深省。正是这一句使得整首诗摆脱了凄清苦楚的境界从而实现了灵魂的升华,给人一种悠远,空灵之美。

关于夜半钟声的写法,虽早在别的史料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睛,却是张继的一大突破。所以,大凡评论此诗时,对于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句时,人们认为:“枫桥夜泊”之神韵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总之,景中含情 情由景生,有声有画,意境优美。之所以出现读者赏析此诗的多元意境美,是因为“张继诗虽清远之致,但在大历诗人中,他是偏于朴实开朗的,不似他人消沉。”⑤《唐诗鉴赏辞典》孙育华主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而其深邃的思想又以含蓄蕴藉的艺术形式表现,所以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司空图《诗品.含蓄》)的艺术效果。

4、《枫桥夜泊》之研究视角解读与影响

关于这首诗歌,历来争议较大,前人对这方面的考证也层出不穷,即便现在,对这首诗的认识通常有着以下几种不同解释:一种是将此诗形容为一首景物诗,如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就认为该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以及诗人卧听疏钟时的感受,表达的是思乡与漂泊之感,这是主流观点。另一种是把这首诗理解成一首禅诗,指出该诗以世间笔法,营造了出世间的意境,是借助于“钟声”用禅心来解除众生烦恼的一首七绝。另外对于此创作背景也有不同的理解。著名作家张晓风写过一篇《不朽的失眠》,暗示张继是在进京落榜后泊舟枫桥,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名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与羁旅他乡的复杂情感。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占少数。这是对诗歌宏观层面上的一些争议,然而在微观层面看法也不尽一致。比如对于“月落乌啼霜满天”的“乌”,有人认为是乌鸦,这种观点比较普遍,有人认为是指乌臼鸟,比如唐先田先生,他进一步解释说:“这种鸟特点是黎明即啼,据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记载,“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⑥唐先田.《苏州三趣》,2010年7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后海>》

《枫桥夜泊》这首诗歌短小精悍却享誉中外,思想含蓄隽永,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语言凝练简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习惯于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友人的思念,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佳句不胜枚举,然而,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又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呢?诗人张继正是独特地寄予“钟声”来传达自己浓厚的乡情,这种“静与响、虚与实、远与近、”的有机结合并将国家的安危和个人的乡愁串联起来,终于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境界,较之前者更加耐人寻味、更加扣人心弦、更加发人深省。后人对此津津乐道,研究和模仿热情持续发酵,对它的评论和诗话也如汗牛充栋,我国现代著名的唐宋诗词研究专家刘逸生在他的《唐诗小札》中这样说:“张继的《枫桥夜泊》,在题山赋水的诗作中,好像是在枫桥侧畔建立起一座丰碑。此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再也没有人在同样的地点跨越过他了。因为这首诗,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胜迹或古董了。尤其是在深受唐文化影响的日本,因日本也有一座寒山寺,因而无数中外游客慕名奔赴寒山寺游览学习,感受一千多年前的文化魅力。这更加表明诗歌与自然人文是和谐统一的,诗歌赋予古迹以文化之魂,古迹承载着诗歌思想和艺术价值,二者成为不朽的篇章。

5、总结

观《枫桥夜泊》有感 篇5

有幸观摩了浙派名师王崧舟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与名师近距离接触,感受名师的魅力,让人受益匪浅。观摩感想如下:

1、课堂上教师与生之态度——和谐

王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聊天,谈心,又似乎是两位贤士在说古论今,师生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没有我教你学的感觉。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似乎是完成了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音韵浓郁,古朴,节奏舒缓,让人感觉舒服又不失典雅。王老师提倡的诗意语文到底是什么,我说不清,但我能感受到这节《枫桥夜泊》就是诗意般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在咏诵一首轻松、悠扬的诗。充分体现出美好、舒缓、和谐的旋律。

2、教师的文学素养、文化底蕴深厚

一首《枫桥夜泊》,从题目到作者到诗文,仅34个字,但通过王老师的一番教学,它变成了340个字甚至3400个字都难以形容其情感的而感动世间的东西。听完课,我怎么也无法承认,这节课学生和王老师一起就学了一首诗吗?在整个教学过程,就寒山寺、钟声,他涉及了当代流行歌曲陈小奇的《涛声依旧》、清朝王世贞的《雨夜题寒山寺》、明朝高启的《泊枫桥》、宋朝陆游的《宿枫桥》等历经1200多年的历程。如果教师没有丰厚的文学内涵,怎么能因一首诗而贯穿起1200多年的诗文呢?诗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提到“月”老师又引导学生自古至今很多诗人都以月寄托情感。马上学生想到自己熟知的相关“月”的诗句。在教学中,老师不仅教学了诗的内涵,同时还教学了诗文的外延,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以点带面的高度,学生学习的内容可就大大丰富了。教师在这一堂课上教懂了一首诗但他更教会了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知识间的作用,以及人世间人们对美好的事物的共通情感——热爱。简单一首诗

教师既教学出诗文的厚度,同时又教学出诗文的广度,足可见教育者的文学素养、文化底蕴之深厚。

3、教、育有方

古诗的理解很大程度都来自读,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觉,古诗自然还要有古人的感觉。现在的学生读古诗哪里能找到这种感觉。教师自然要教了,“古诗应该这样读… …”。但是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教学中安排了很多读,他没有一次说,“你们应该这样读… …”。

自由读,指名读。当学生读的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时,他强调:“慢,再慢点,想象着古人怎么读。”

分读。题目、诗人、后三个字,师读;诗句的前四个字,生读。诗文的韵味重点就在诗句的后三个字,老师读出了它的味道。

反过来分读。诗句的后三个字生读,其他师读,学生自然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后三个字读出古诗的韵味。

学生再一次自由读。

由此我发现学生学习是需要老师教,但怎么教,学生怎样才愿意学,是要讲求一定的方法的。王老师没有强势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必须怎样做,而是示范出来,引导学生向我这样就对了。

枫桥夜泊 篇6

题为“夜泊”实际只写了“夜半”时分的景象和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树上的栖鸟由于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得发出几声啼鸣。月落霜凝的幽静环境中,人对夜凉更加敏锐。诗中的“霜满天”并不全是自然景观的描绘,它融入了诗人的感受:夜里侵肌入骨的寒意,使诗人我感到茫茫夜气时弥漫着满天霜华。在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是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受过程,同时又将一切和谐地融进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由此可见诗人运思的细密。

“江枫渔火对愁眠”描绘了枫桥夜泊的特征和游子的感受。“江枫”一词所沉积的感情给人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点点渔火在昏暗迷蒙雾气茫茫的江面上特别引人注目。“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一近一远,可见诗人在景物的搭配组合上颇为用心。“对愁眠”里有孤寂的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在心里的缕缕轻愁;也隐含着诗人对旅途幽美景物的新奇感受。其中的“对”字有“伴”的意蕴却不象“伴”字那么外露。但我们似乎能从中感觉到舟中的旅人与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诗的前幅布景密度较大,短短十四个字就写了六种景象,而后两句就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由此可见,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是诗人在夜泊枫桥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受。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孑客虽然已尽显了枫桥夜泊和特征,但还不 足于尽传它的神韵。“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了夜的静谧,且揭示了夜的清寥。此刻诗人卧听疏幽的钟声时那种难以言表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枫桥的诗意美,是因为有了枫桥西一里处的寒山寺这所古刹,它使这里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是因为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使“枫桥夜泊和神韵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出现在画面上的秋夜景物,有远处的霜天、残月、栖鸦;有近处的江畔枫树、渔舟灯火、桥下客船。这些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都被诗人形象地勾画出来。特有的夜色气氛,已使客船上的旅人愁思难眠,而乌鸦的不时啼叫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加深了深夜的孤寂气氛,给人一种贯穿全诗的忧愁的主线。在一首诗里,既能把景物写得这样真实、形象、幽美,又能把自己的满怀愁绪表现得这样充分,实不多见。

《枫桥夜泊》教案 篇7

1.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2.学习词语:一丛丛、一簇簇;星星点点;飞檐翘角,并能用相匹配的肢体动作表现。

3.能大胆合作,用长卷画的形式表现故事中的景物,体验创作的愉悦。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今天,薛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师进行配乐讲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讨论、讲述。

“你们在什么时候也会感到孤独呢?”

二、再次欣赏故事观看PPT

观看PPT师讲述故事第二遍

1、刚才,你在画面中看到的枫叶,是什么样的呢?

“什么叫一丛丛、一簇簇?”

2、乌蓬船是怎样停在江面上的呢?

“那我们也来变成一条条乌蓬船,星星点点的停在江面上。”幼儿用动作表示

3、远出一排排的寺庙是什么样子的呢?

“飞檐翘角是什么样子的啊?”

三、学习古诗

“你们表演得真像故事中的景物。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写了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师朗诵古诗《枫桥夜泊》

2、集体动作朗诵“让我们一边朗诵,一边来表演吧”

3、情景表演

四、绘画创作

“现在,就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吧。”

幼儿进行古诗绘画创作

活动反思:

夜泊枫桥 篇8

此时,斜卧在甲板上,只见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而我就像一朵尘世的霜花,看着凛冽的寒气从水边袅袅升起。那如烟似雾的冷意,与月辉相遇,仿佛在我的眼前遮起了一道朦胧的屏障,我不由得想起了儿时的欢笑与安逸:牙牙学语的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津津有味地听她数着星星;学堂里,尊师念一句,我亦摇头晃脑地跟一句;还有父亲严肃的眉眼,往往不经意间透露着慈爱与关怀……

“咣——咣——咣——”钟声遥遥地穿空而过,抵达至我的耳畔。这是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又要开始新一轮的佛事礼赞了。我翻了个身,辗转难眠。过了今夜,又能去哪儿呢?望着故乡的方向,我似乎只能与它频频告别。

心里的伤痛始于天宝十四年,那一场“安史之乱”打破了我规行矩步的前进之路。烟火战乱中,我像诸多文人儒士一般,背离了故乡,颠沛流浪。而今,我已行至苏浙一带。饥寒交迫不断消磨着我的铮铮傲骨,但文人志士的风骨何曾教我放弃过自己的梦想?正如此时此刻,我途径此地,向同样贫困而朴实的渔夫租了这条破旧的小船。船舱简陋,但我却仍细细地欣赏着眼前的景致,让零星的渔火充斥了我的眉眼,让漫天的星霜侵入了我的肺腑。我想,我仿佛还是当年那个嗷嗷待哺的孩儿,在母亲的怀里感受真情的温度!

小船在河上轻轻漂荡着,满天星斗洒入舱里,微波荡漾——

枫桥夜泊作文 篇9

揭榜啦,揭榜啦!,走快去瞧瞧!,让一下,等等,有我,有我!。放榜了,街上炸开了锅,榜前熙熙攘攘,挤得水泄不通。天阴沉沉的,我犹豫着要不要过去看看,去吗?去吧,走吧可一刹那间,我想起,上次不也是信心满满地去查榜吗?结果看见了吗?没有,从来没有!多少次带着自信离家,又是多少次上街买了副哭丧脸的面具回家,这次若不上榜,我还有什么颜面回乡见亲!

张继!我回头一看,同行友人奔来,怎么不去看榜?走,我们一起看看去。落榜无妨,三年后再考!真的无妨吗?我看着友人,心开始动摇,说不定这次就上榜了呢?我的手不自觉的扯袖口,手心里的汗一阵阵的冒出,袖口湿了。

抬头看看榜,没有我,没有,还是没有我的名字。我想着,或许看漏了吧,仔细再看了一遍,没有,还是没有。连着看了很多遍,仍然没有,我的心一下子跌落谷底。又没上榜。

怎么会呢?明明所有知识都背得滚瓜烂熟,明明写时一字不落,明明检查了一遍又一遍,怎么还会没上榜呢?忽的,一个画面闪过脑海中:是最后那一刹那,我写完,把笔放上笔架,吧嗒,由于紧张的心情与气氛,脸上渗出了一层汗,可未曾想到,一滴汗从天而降,滴在了试卷上,好像,好像还化开了一小块墨迹难道就因为这滴汗,而没上榜吗?

烛火晃了晃,像是家中书房的微弱烛光,想起为准备科考,多少个深夜我不曾靠床,在摇曳的烛火下温习功课,听着窗外蝉虫鸣叫,十年啊!整整十年的寒窗苦读与辛劳,我从未因疲倦,劳累而放弃,可这次,还是落榜了

《枫桥夜泊》改写作文 篇10

忽然,一阵清风吹起了我的衣襟,吹起了我的发梢。我不耐烦地看了一眼。此时正是秋季,本是金黄的季节、丰收的季节,是喜笑颜开的季节。可我呢?我抬头远望,一轮皎洁的明月映入在我的眼帘。已是入秋,虽不太冷,但那朦胧的残月上模糊不清的月光映照在窗帘上,就像被九月的寒霜打过的一样。

我眺望着远方,惊讶的目光望向对面的枫树林,那不知是何时由苍翠无瑕变成了触目心惊的红。凄清的月光与渔船上的灯火互相照应,它们好似都有人伴随,可我的妻子和孩子呢?他们在哪呢?现在想来心头不禁一震,鼻子也一下子酸起来。我们分开了,又何时能再见面?

上一篇:我爱夏天500字优秀作文下一篇:pmc工作总结及计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