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歇后语(推荐10篇)
三张纸画得个驴 ——好大的脸面。
红萝卜挨刀子——干红不出血。
老鼠的尾巴——肿了也粗不了。
拦羊的打酸枣——捎带活。
拦羊拾柴——捎带事。
枣核子上解板哩——不够一锯(句)。
柳木锯牛角——一物降一物哩。
裹上被子看戏哩——尽家当抖哩。
蛤蟆爬到花椒树上咧——麻蹄蹄麻爪爪。
羊油滴的石板上——冷 咧
狗尿在石头上——渗也不渗。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
瞎子推磨——由驴转。
不吃蒜——不想蒜(算)。
木匠的板斧——面砍。
烟雾地里撵狼——冒吼。
石匠断磨——实打实铲。
和尚的帽子——平不塌。
卖豆芽的`丢了秤——乱抓
蚂蚁脑上害毒疮——脓水不大。
羊圈里的驴粪蛋——大家伙
正月十五贴门神——迟了半个月。
水缸里拔杆杖——端出端入。
蛤蟆支桌子——全赁一张嘴。
狗舔碾子——没大的油水。
陕西谚语
大口小口,一月三斗。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三年不抽烟,省下一个老牛钱。
若要发,种西瓜。
富不离书,穷不离猪。
家有百棵树,零花年年有。
扎针拔罐子,病好一半子。
洗头洗脚,顶上看病吃药。
拄棍拄长的,交朋友交强的。
在家不敬人,出门人不敬。
一个儿女一条心,养儿方知父母恩。
丈母娘见女婿,炖个老母鸡。
酒肉朋友,米面夫妻。
人情一匹马,买卖争分毫。
亲戚若要好,银钱少打搅。
亲戚远离乡,弟兄高打墙。
人心要实,火心要虚。
见婚姻说合,见官司说散。
交人要交心,浇树要浇根。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
父子爱财子不孝;兄弟爱财失同胞;亲威爱财休来往;妯娌爱财家分了。
立目
汉英歇后语词典的编撰必须充分考虑读者希望通过查阅词典克服语言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的切身需求, 做到从“编者视角”向“读者视角”的转换。
1.汉语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产劳作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本着兼收并蓄、全面真实的编纂原则, 并考虑到读者的实际需求, 汉英歇后语词典可借鉴《中国歇后语大全》 (温端政, 2004) , 并广泛参考其他歇后语词典与古今文学名著, 进行适当地删减、增收。
2.为使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汉语歇后语构成形式、语义及语用信息, 每个词条的词目应严格按照汉语歇后语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 其间一律用破折号隔开, 英语译文形式亦同, 同时每个词条可以考虑在词目和对应的英语译文的基础上提供必要的解释说明文字、例证及其英译文。
3.由于汉语歇后语具有口头语言的灵活多变的特征, 一些词目会有同义不同说法而又能互换的表达方式, 国外汉语学习者常常因此感到困惑, 在实际运用中不能确定究竟哪种表达方式正确或者更加地道。为了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这类歇后语, 可以将各种表达方式并列在一起, 其间用逗号隔开, 再加“亦作”字样。
4.此外, 汉语歇后语中还有一类谐音性歇后语, 即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 由原来的意义引伸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 达到一种形象、生动、诙谐的语言效果。对于这类歇后语, 词目宜给出本字, 而后可以附加信息的形式标明谐音所在, 来帮助国外汉语学习者理解。
释义
根据汉语歇后语的构成特点, 汉英歇后语词典词目翻译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前半部分为比喻的歇后语, 其中有许多在不同文化中共有的事物, 这样的歇后语就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 解释语义的同时还能保留歇后语的语言色彩和形象。
2.有一些比喻是汉语文化中特有的, 在英语文化中很难被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英语读者更为熟悉的形象来套译。这样虽然比喻的形象不同, 但却传达了同样的语义效果。
3.除使用比喻以外, 还有一些歇后语是借用双关语 (谐音、谐意) 构成的, 这一类双关语翻译起来极为困难。我们在翻译这类词目时可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直译译出字面的意思, 意译补充说明双关含义。
例证
作为词义的延续, 例证的主要作用是为词目义项提供生动逼真的语境, 以进一步揭示词目的意义和用法。歇后语是民族特性极强的一类俗语表达形式, 因此汉英歇后语词典的例证在帮助读者理解其意义方面就显得更加重要。
1.例证的选择首先, 汉英歇后语词典要成为国内外汉语学习者有效的学习辅助工具, 在例证的选择方面首先应选择那些富含文化气息, 能够真实反映我国历史文化的例证, 使读者既能学到中国文化特色词的具体表达方式, 又能了解中国的文化知识。
其次, 许多歇后语来源于历代经典文学作品, 具有特定的时代、文化内涵。选自这些文学作品的引例便可以提供相关的语源及文化信息, 不仅反映了汉民族的语言能力, 同时还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状况, 使读者全面理解汉语歇后语的语义内涵。
最后, 对于一些难以理解或者学习者常常不能正确使用, 而又找不到引证的歇后语, 词典编纂者可尝试通过自编例证加以阐释。自编例证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非常贴近读者生活, 有的放矢, 便于读者模仿运用, 极富生命力。
2.例证的翻译汉英歇后语词典中, 例证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词目的语义, 例证的翻译还为读者提供了实际语言环境下词目的翻译选择, 补充了词目释义的不足, 有助于读者拓宽思路, 启发翻译灵感。汉英歇后语词典例证的翻译, 除应遵循翻译的基本标准, 即忠实原文、译文流畅外, 还应做到:
(1) 汉英歇后语词典例证的翻译应体现词目在具体语境中的附加义, 表明词目的感情色彩或修辞色彩。
(2) 汉英歇后语词典例证的翻译还可在译文前后补充说明词目的相关语用信息, 以引导读者得体恰当地使用。
结语
本文分别从立目、释义以及例证方面讨论了汉英歇后语词典编纂的一些实践问题。在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下, 不仅要做到收词立目合理、实用, 而且要做到词目及例证的翻译正确。笔者衷心期望一部质量上乘、新颖实用的汉英歇后语词典早日问世。
参考文献
[1]温端政.中国歇后语大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2]张学英.张会.汉英英汉习语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郭建中.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翻译, 1996 (2) .
北京地区流传有关“三国”的歇后语,我从小就经常听大人们说。幼年时,北京街道的胡同里,摆小摊的随处可见。小摊经营的对象就是小孩儿,小孩爱吃的糖、豆、大酸枣、小玩意儿等应有尽有。多数小摊还卖洋画,一大张硬纸上,分出一张张画面,画与画之间有一条韭菜叶大小的空间。孩子们用剪刀在空间处剪开,分出一张张小画片。当年不少小画片的内容就是歇后语。我每逢买到一大张这种画片就欣喜若狂,忙用剪刀剪开,一张张读。很多名著没读过,可是有关他们的俏皮话却先领教了。从这些歇后语中,也初步了解了一些事物。
今余年过古稀,忽心血来潮,欲将有关“三国”的歇后语收集起来,—一道来,亦颇多佳趣。先从《三国演义》中的三个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说起。
有关刘备的有:“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刘备的兄弟——红黑都对”,“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刘备卖草鞋——有货”,“刘备招亲——弄假成真”,“刘备的耳朵——扇风”(注:《三国演义》中形容刘备双耳垂肩,故有此语)。
下面是有关关羽的歇后语:
“关公进宫——单刀直入”,“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因关公面如重枣,故此),“关云长不杀张文远——念起旧情”,“关公面前耍大刀——献丑”,“关云长走麦城——吃亏就在大意”,“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关云长守嫂嫂——情义为重”,“关公战秦琼——乱了朝代”,“关公斩蔡阳——没跑”,“关云长卖马——周仓不肯画押”。
下面为有关张飞的歇后语:
“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张飞纫针——大眼瞪小眼”,“张飞吃豆芽——小菜”,“张飞的胡子——满脸”,“张飞卖刺猬——人强货扎手”,“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张飞拿鸽子——一个不个”,“张飞睡觉——不闭眼”,“张飞讨债——声势大”,“张飞绣花——粗中有细”,“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张飞坐轿——人员不对”,“张飞坐天下——只顾眼前”,“张飞找李逵——黑对黑”。
其他有关《三国演义》人物的歇后语:
“孔明挥泪斩马谡——明正军纪”,“孔明哭周瑜——假慈悲”,“孔明弹琴还仲达——好沉着”,“孔明吊孝——假慈悲”,“黄忠叫阵——不服老”,“属黄忠的——不服老”,“黄忠交女友——人老心不老”,“庞统坐知县——大材小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东吴杀人——移祸于曹”,“东吴大将——甘宁(干拧)”,“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周仓摆手——老爷不在家”,“孔明张嘴——计上心来”,“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周瑜进当铺——穷都督(嘟嘟)”(周瑜为东吴水军都督之职。此处用谐音),“吕布戏貂蝉——上了别人的当”,“属吕布的——有勇无谋”,“董卓进京——不怀好意”,“借东风杀曹操——间接杀人”,“属司马懿的——疑心太大”,“司马懿父子行军——有的要退,有的要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以上是流传在北京等地的有关“三国”的歇后语。一部有影响的名著,它会深远地影响人民的生活……
一、独特的语言特征, 赏析歇后语的美
1.修辞美———语言生动, 形象俏皮
歇后语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概括起来为比喻、双关、拟人、夸张、借代、对比、析字七大类, 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能更精炼、明白、准确地传情达意, 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2.含蓄美———表意委婉, 迂回曲折
“含蓄”是文学作品追求的艺术境界, 也是文学创作追求的审美目标。古人有云:“文贵远, 远必含蓄。”含蓄被公认为汉语表达的较高境界。歇后语深得含蓄委婉之妙, 含而不露。在语言活动中, 或前后都说, 或只说出前半段, 不说后半段, 而要听者通过审美联想活动, 从前半段中“悟”出后半段的意蕴所在。
3.凝练美———简洁明快, 词约意丰
歇后语的语言形式高度凝练, 简洁明快, 用字大都保持在五六个字以内, 很少有超过十个字的。歇后语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谜面, 隐藏后面谜底部分, 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会造成一种突出的戏剧效果, 不但强化了说话人对语义的了解, 而且引出一种美妙的意境。
4.韵律美———讲究节奏, 音韵和谐
在节奏上,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 并不工整, 不像成语那样整齐。前一部分有四字格的、五字格的、六七字格的, 后一部分多为两字格、三字格或四字格, 读起来前后呼应, 自然流畅。在音律上:汉字有阴、阳、上、去四种不同的音调, 在歇后语中, 四种音调参差组合, 平仄相间, 犹如古诗词一样讲究音律, 朗读起来有异乎寻常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既易诵易记, 又富有音乐的韵律美。
语言学习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学会积累并运用歇后语对于发展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思维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从歇后语学习和实践中可以较好地发展个性、品德和社会性,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 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接受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组织丰富的活动, 活学巧用歇后语
1.教师进行歇后语随堂教学
即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在进行教材所编入的歇后语教学的基础上, 由教师引入课外歇后语资源。小学生对歇后语这种鲜活的语言形式是非常喜爱的, 教师应有选择,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积累歇后语, 学习、理解、鉴赏和应用歇后语。
2.学生自主收集, 积累歇后语
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深入生活, 收集歇后语, 可以采用三种收集方式: (1) 个人访问。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充分挖掘社会关系网, 随时随地向身边的人征收歇后语, 如长辈、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等。 (2) 小组采访。学生自发组成采访小组, 以小记者身份主动接触周围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物、知识分子等, 以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歇后语。 (3) 到文化馆、图书馆查阅书籍、上网下载等方式拓宽各种渠道, 收集各种歇后语。
3.开展歇后语趣味活动
可以采取各种活动形式, 如歇后语主题班会, 办歇后语手抄报, 歇后语黑板报等。这类活动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和趣味性。我们应在正确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小学生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将歇后语的积累和学习融入到班级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样, 既可以缓解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缺失, 又可以使学生在开展歇后语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走入社会, 进行人际交往, 养成合作品质, 融入集体并认识应用社会资源, 同时也认识和了解自己, 树立人生理想, 积极进取。
4.在习作中巧妙运用歇后语
写作能力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 可是不少学生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写一件事、写一个人, 总是那些写熟的事、写腻烦的人, 所产生的感受要么是很肤浅, 要么是片面的, 习作训练和学习做人收效不甚理想。特别是进入了高年级,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言辞能力, 它要求学生能稳妥地遣词造句, 修饰润色, 书写成文。我们在训练学生写作时, 鼓励学生选择恰当的时机, 将收集到的民间歇后语运用到作文当中去, 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表达更形象具体。实践证明, 合理运用歇后语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言辞能力。
总之, 我们如能在平时引导学生积累、学习、交流, 并在作文中借鉴运用歇后语, 经常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那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将产生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
[2]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
[3]王岩.论汉语俗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 2007 (6) .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5.
桃园结义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发了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之。”刘备年长,拜为大哥,关羽排为第二,张飞最小。这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满园的桃花争相怒放。刘、关、张兄弟三人在这满园春色中喝了个痛快。此后,三人果然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望梅止渴
曹操带领军队作战,来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因天气炎热,将士们长途跋涉,无水解渴,个个口干舌燥,人人疲惫不堪。曹操十分着急,于是他心生一计,骗他们说,前面有一片很大的梅树林,梅子很多,又酸又甜,到那里可以摘梅子吃解渴。士兵们听了,仿佛看到了密密麻麻的酸梅,也似乎尝到了酸甜的梅子,都流出了口水来。此成语形容用不切实际但能使人产生快感的空想来安慰自己。
空城计
马谡失守街亭后,司马懿亲率大军进逼西城。当时西城只剩下了老弱残兵,根本无力抵抗,大家顿时慌作一团。丞相诸葛亮临危不乱,他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于是传令大开城门,让老弱兵士洒扫街道,自己在城楼上焚香弹琴,显出一副从容自若的样子。司马懿怀疑城中设有埋伏,吓得赶紧退兵而去。此成语泛指为掩饰力量空虚而采取的迷惑敌人的计策。
赔了夫人又折兵
刘备向东吴借了荆州,后来却不想归还。东吴都督周瑜假称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打算将刘备骗到东吴扣为人质换取荆州。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来到东吴和孙权的妹妹成了婚,并带着夫人逃回荆州。周瑜闻讯急速追赶,却被诸葛亮事先布置的伏兵打得大败。蜀兵齐声羞辱周瑜说:“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占便宜却遭受了双重损失。
锦囊妙计
孙权用周瑜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出荆州。诸葛亮在刘备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锦囊,吩咐说:“内有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刘备和赵云、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徐,依锦囊妙计破了周瑜的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后以“锦囊妙计”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而又暂时保密的好办法。
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吞并江东。东吴君臣惊疑恐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典故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观点,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论并驳倒对方。
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辞别曹操之后,保着甘、麋二夫人,投奔刘备,先后经过五个关隘。因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斩了六员曹将。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走麦城
关羽受刘备之命镇守荆州。吴将吕蒙设计诱关羽取襄阳,趁机夺取南郡,擒获关羽部下及其家人,大大瓦解了关羽軍中的士气。关羽败退到当阳,西走麦城,又被吕蒙重重围困,形势十分危急,但别无他路,只有率领残余人马从麦城突出重围。结果未能成功,关羽父子均被俘虏。“走麦城”比喻作战失败。
初出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三次登诸葛亮门,才使诸葛亮同意出山,帮助打江山。当时曹操派兵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少,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以火攻曹军,使曹军惨败。当时人赞颂诸葛亮,用了如下诗句:“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比喻所参加工作缺乏经验,还很幼稚。
乐不思蜀
魏国灭掉蜀国后把蜀主刘禅安置在魏都洛阳,封为“安乐公”。一次,魏国大将司马昭请他赴宴并让他观赏蜀地歌舞,看他有什么反应。刘禅身边的人以为耻辱,刘禅却嬉笑自若,毫无悲伤的神情。过了几天,司马昭问他:“是不是很想念蜀国?”他不假思索地说:“此间乐,不思蜀。”现在该成语泛指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想回到原有的环境中去。
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歇后语也不少:
1.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2.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孙权嫁妹——赔了夫人又折兵。
4.孙权骗刘备——弄巧成拙。
5.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6.蒋干盗书——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7.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8.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9.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10.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1.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12.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13.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关键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歇后语
中国分类号:B84
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分析歇后语,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什么是歇后语?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我们这里所说的歇后语为今歇后语,不同于古歇后语(藏词中的藏尾),即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短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直接说出一个事物, 像谜语里的"谜面"; 后一部分像"谜底", 是真意所在。两部分之间有间歇, 间歇之后的部分有时不说出, 让人猜想它的含义, 所以叫歇后语, 可分为喻意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
我们所熟知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应该吃粽子,赏月,所以出现一些歇后语,我们不会产生心里上的别扭,如:八月十五的月亮--分外明八月十五的月饼--人人欢喜,一盒来一盒去,上下有缘,然而当出现这样的一些歇后语:八月十五吃饺子;八月十五吃粽子;八月十五过端阳;八月十五吃年饭;八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看灯笼等,我们会觉得挂羊头卖狗肉,乱七八糟或者叫意此言彼.我们拿出一个例子来分析,"八月十五吃粽子",只有端午节才吃粽子,端午节是五月初五,所以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或者说晚了.所以当外界客观事物与人们大脑中己贮存的关于该事物的信念发生冲突时,不完形感同样会激发。在心理学中, 把人们对有关事物的信念或组织信息的方式称为"图式"。人们头脑中对不同的客体均存在着对应的图式, 如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社会事件图式等。研究显示,人们对当前的信息的输入, 总是以其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加以解释。如果没有合适的图式, 则会出现认知失衡, 这种失衡会使人心理上产生紧张甚至压迫感, 失衡强度越大, 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失衡的动机也越强烈, 这动机驱使人们采取相应行动, 直至形成个新的图式去解释这一信息。所以:
八月十五吃饺子--破了常规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八月十五过端阳--晚了,迟了
八月十五吃年饭--还早着哩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八月十五看灯笼--晚了大半年
又如:当在歇后语中,间歇之后的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由于歇后语来自人民群众的口语, 用群众熟悉的事物设比取喻或作引,所以即便省略,读者也能思而得之,品出"味中之味".举一个例子,我与同学聊闲聊中,我打趣地对他说:"你这个人,虽然有点自命不凡,过度自信,但是不可否定的是,你的脑袋瓜的确很好使,呵呵呵。"同学回了一句:"你也是."就在我沾沾自喜的时候,他又回了一句:"关公喝酒,红透半边天。""关公喝酒,红透半边天,这是什么意思?"我心里嘀咕着,忽然有一句歇后语"关公喝酒--不知脸红"在我脑海里闪现,显然他在嘲笑我,如果我没有读出来,说不定还真以为他在夸我.看到"关公喝酒",我会想到"不知脸红",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解释,当给出我们间歇后,由于人的心理存在着一种"完形压强",对歇后语的理解, 可由前部分推理联想, 即便不能完全准确理解, 结合语境也能解其大意。即当一个不完全的形状呈现于读者眼前时,在人的心理上必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激烈地活动,极力改变这种形状,使之恢复为完整、和谐的形状,从而达到内在的心理平衡。
格式塔心理学派用异质同构性原理来解释自然与心灵相沟通的现象。他们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表现,都具有力的结构,像上升和下降、统治和服从、软弱与坚强、和谐与混乱、前进与退让等等基调,实际上乃是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存在形式。譬如,春天河边(物理世界)与人的"感叹"(心理世界),虽然是不同质的,但它们的力的结构是相同的,即都属于"上升"的类型,因此,"春天河边"与"感叹"就是异质同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产生了"春天河边--富有诗(湿)意"的美好谐音歇后语,给人以审美的快感,并且合情合理。再如黄鼠狼給鸡拜年(物理世界)与人的"假好心"(心理世界),虽然是不同质的,但其力的结构则是同型同构的(都是由高到低)。这样,当黄鼠狼給鸡拜年呈现在人的面前,它的力的结构就通过视觉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皮层,这就与人的神经系统中所固有的悲哀的力的结构接通,而达到了同型契合,就这可达到格式塔心理学所畅言的"异质同构"之境。
歇后语后面歇后语可"藏"亦可不"藏", 现今使用时多数不"藏"。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事物的性质是由整体决定的,而不是各个部分性质的相加。它反对元素分析,强调事物的整体性。笔者认为,像:竹篮打水--一场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芝麻开花--节节高 孔子搬家--竟是书(输) 狗叫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挨一个愿打等等,我们都能知道歇后语完整的含义,所以对理解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运用中也能达到预期效果。但是一些歇后语,因为读者对知识的缺乏,可能使本应达到的效果并未达到,比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所以笔者认为歇后语现今多数不"藏",也是有合乎道理的。
参考文献:
[1]吳开兵,康健. "藏词"与"歇后语"辨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黄曙光.从"格式塔"整体性原理看古诗《天净沙·秋思》的翻译[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
[3]朱 彦.格式塔心理学与文学欣赏[j].现代语文,2008
[4]张福萍.格式塔心理学与西川诗歌意象解读[j].诗人诗作
和会计有关的歇后语
涉及会计的无非有职业特点、随身物件、日常行为等, 涉及职业特点的经典歇后语有:
终身当会计——长期打算;
终身当会计——过一天“算”一天;
糊涂虫当会计——混账。
跟算盘有关的歇后语:
会计的算盘——天天打;
会计的算盘——算数;
会计的算盘——不打不成才 (财) ;
会计的算盘——会打仗 (账) ;
手拿算盘串门子——找人算账;
掂着算盘上门——找人算账;
当兵的背算盘——找仗 (账) 打;
账房的算盘——一个子儿不差;
腰里别着把算盘——处处算小账;
胸口上挂算盘——心中有数;
年三十夜拨 (打) 算盘——满打满算;
儿媳妇打算盘——细 (媳) 细 (媳) 算;
磨盘上放算盘——推算;
脑子里打算盘——神算;
半路上丢算盘——失算了;
哑巴肚里挂算盘——暗打算。
任何职业都有其特殊性, 会计作为一个与数字、核算打交道的职业, 其日常行为自有不少有趣之处, 如:
会计拿算盘——算啦;
会计结账——算数;
会计戴眼镜——精打细算;
会计上门——找你算账;
药材店里的会计——要 (药) 钱。
和账、债、钱财等有关的歇后语
和账有关的歇后语:
三年的陈账——还翻它作 (做) 什么;
马背上记账——回头算;
计算机算账——又快又准;
水牌上记账——抹掉再来;
骑驴瞧账本——走着看, 到了算;
骑驴看账本——走着瞧;
扳着指头算账——有数;
流水簿子做袍子——满身都是账;
两口子的账——算不清;
屠夫先生掉账本——肉落千斤;
老婆算账——一宗一宗地清;
看着账本聊天——说话算数;
背着牛头不认账——死赖;
多年的陈账——翻不得;
几百年的老陈账——算不清;
结清了的账单——一笔勾销;
口吞账本——肚里有数;
老太太算账——一码是一码;
水瓢上记账——一概抹销;
死人欠账——活该;
傻二哥算账——糊里糊涂;
瞎子管账——全凭记性好。
和债有关的歇后语如:
骑快马催债——急着要钱用;
借债买藕吃——窟窿套窟窿;
三十晚上逼债——年关难过;
借票当衣穿——浑身是债。
和钱有关的歇后语, 如: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卖水的看大河——净是钱;
路上长芦柴——生财 (柴) 之道;
现钱不抓——不是行家;
柴进散家产——仗义疏财;
拾钱出告示——不贪意外之财;
小手抓钱——发不了大财;
脱祸求财——时来运转;
葡萄花了肉价钱——不划算;
拾钱不认街坊——见利忘义。
其它和财会有关的歇后语
高价买来低价卖——净做赔本的买卖;
在针尖上削铁——追求利润 (刃) ;
耗子钻到书柜里——蚀 (食) 本;
姜太公做买卖——光赔不赚;
渡船过河——划得来;
拣麦子打烧饼——净是利;
歇后语是汉语熟语的一种, 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歇后语生动形象, 富于想象力, 往往具有讽刺意味, 而又不失幽默。歇后语应用广泛, 上至伟人领袖, 下至平民百姓, 在日常交际口语中经常使用歇后语, 即使在古今文学作品中也经常看到歇后语的使用。作为中国文化的特色, 歇后语在对外交流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在对外传播我国的文化作品时, 经常会遇到歇后语的英译问题, 但是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语言形式, 这就使歇后语的翻译变得困难, 如何让国外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歇后语, 是歇后语翻译的一个重要考虑。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对歇后语的翻译逐渐升温, 国内的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对歇后语的英译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搜索, 笔者发现从1983到2013年的20年里, 共有40余篇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探讨了歇后语的英译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过去二十年中国内学者对歇后语英译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和比较, 以期为以后歇后语的翻译提供借鉴和经验。
国内歇后语的热潮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在此期间, 较早关注歇后语翻译的是吕俊, 张培基, 袁洁, 黄少荣, 杨亦鸣和郭建中等, 不过他们的论文在探讨歇后语翻译时主要侧重的是翻译的一些具体策略和技巧, 而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在他们的研究中, 基本采用相似的思路, 即先对歇后语进行分类, 包括比喻性歇后语和双关性歇后语, 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歇后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共同提到的翻译方法有直译, 意译,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方法。进入九十年代, 歇后语翻译的研究还是保持在一些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上, 大多都是对前期翻译技巧的重复。
1 功能对等理论在歇后语翻译中的应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 对歇后语翻译的研究热情未减。很多研究者也逐渐把一些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和翻译理论运用到歇后语的翻译中来, 并且在翻译歇后语这种中国独特文化现象的时候, 能够从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蕴的视角探讨歇后语的翻译。陈军 (2001) 指出歇后语的翻译要从语言转换和文化内涵两方面考虑。陈军在歇后语翻译中引入了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以期歇后语的翻译能够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 包括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虽然陈军提到成功的歇后语翻译方法应达到两个目的, 即语义等值和文化借用, 但是在处理有民族色彩和典故的歇后语时, 他还是完全使用了意译法, 而没有体现原语的文化特点, 这不得不说是翻译处理中的一点遗憾。李传芳, 徐振忠 (2004) 也引用了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 他认为应该在歇后语翻译中保留文化意蕴的问题, 当文化差异出现矛盾时, 应当以译语的语言文化为归宿, 以克服文化差异对译文的影响。在处理比喻类的歇后语时, 他们使用了直译之后再用意译加以解释的方法。跟之前研究者单纯的直译相比, 笔者认为这种译法更可取。
同样把等效翻译理论运用到歇后语翻译中的还有杨雄琨。他指出歇后语的翻译既要兼顾歇后语独特的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和译语读者在读到时是否与原语读者有相似的感受。他提出了保留形象直译, 保留形象节译, 改变形象套译, 转变形象意译, 舍弃形象意译, 以及直译加注法等六种方法。这是目前为止, 最为详尽的翻译技巧。但是笔者对第六种方法, 直译加注法不敢苟同。杨认为对于那些含有浓厚民族色彩和中国文化内涵的歇后语应该采用加注的翻译方法以弥补直译在传达文化信息方面的不足。诚然, 这种方法, 最原始的保持了源语的文化特色, 但是这无疑会增加译入语读者的阅读难度, 当一篇很精彩的文章被各种各样的注释分散后, 效果将大打折扣。笔者认为, 对这种类型的歇后语可以采用节译或者套译。
2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待歇后语的翻译
进入2006年以后, 对歇后语的翻译研究更加丰富。研究者从更多的角度探讨了歇后语的翻译。卢志君, 张瑞峥 (2006) 首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歇后语的翻译。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 并把对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心由作品、作家向读者及读者接受转移。他们认为, 在翻译中既要传递歇后语的意思, 又要传播中国文化, 提出了直译和意译两者兼用的方法, 即直译歇后语的比喻部分, 意译说明部分。直译比喻部分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歇后语的形象比喻、民族特色和语言风格, 使译文读者领略到异域文化。而通过对说明部分的意译可以使读者理解说话者真正要表达的意图。虽然这样会使歇后语失去前后转折时那种出其不意的效果, 但是可以让读者领会到真实的意思表达。两位作者观点的特别之处在于, 他们把文化现象翻译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 具体翻译策略的提出要根据文化交流的程度和实际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唐凯 (2007) 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了歇后语的翻译。他认为汉语歇后语这种形式和内容的美应该在译文中有所体现, 如果在译语中不能把这种独特的语言美体现出来译语读者就不能领略到汉语歇后语的美, 故而无法积累此种审美经验, 也就无法拓展其期待视野。他主张在歇后语英译中, 应尽量保存第一部分, 而不应只是译出第二部分。而且应该尽量采用直译,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舍弃直译, 退而求其次, 采用直译加注, 近值借用法, 意译法翻译。但是他的翻译策略中没有提到双关语的翻译方法。
黄亚慧 (2006) 认为各国的语言和文化都不是孤立地发展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也是丰富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以及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在阅读翻译作品时, 译语读者通过赏析异化翻译的作品能够加深对它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虽然归化法翻译会使译语读者阅读起来更加容易和清晰, 但是会导致歇后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丧失。因此, 她主张异化翻译方法, 采用直译加阐释的方法进行歇后语翻译, 从而使译语读者有机会了解歇后语中包含的中国语言文化。杨根培和李延林在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歇后语的时候也提出了直译加注的方法。
3 多元论和符号学角度下的歇后语翻译
2007年, 陈立群从多元系统论的视角探讨了歇后语的翻译。他认为只有把歇后语这样的社会符号现象看成系统而不是由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时, 才能让一定文化环境下的读者充分理解和研究。因此, 在歇后语翻译中, 应该处理好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关系, 尽力迎合译语读者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习惯。根据歇后语的类型, 他提出了针对性的翻译策略。对于各民族都能理解的比喻类歇后语, 可以采取保留形象直译, 这样既可传达原语的信息内容, 保留了原语形象, 又能让译语读者接受和理解;而对于有浓厚民族特色和独特文化内涵的歇后语, 仅仅使用意译也不足以说明问题, 可以辅以加注说明;对于含有谐音或谐意双关的歇后语, 可以采取直译和意译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 并指出双关所在。相比以上学者的研究, 陈立群的方法更有针对性。
贾洪伟 (2007) 对前人的一些歇后语翻译方法进行了总结和点评, 并创新性的从符号学的角度探讨了歇后语的翻译。他否定了后文是前文的外延或补充, 恰恰相反, 前文是对后文的补充, 旨在加强后文印象, 而后文的意思才是歇后语的真正含义。从理论上讲, 译者应尽力在译文中保存前、后文的所有特征和信息。他认为过去提出的歇后语译法有些片面化和绝对化, 不管是强调功能还是动态对等, 都不应该忽视歇后语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从而使原语的文化意象丢失。文章的创新点在于, 作者并从篇章角度, 提出了自由译和评译的方法, 其中自由译相当于意译, 而针对歇后语的类型繁多和灵活多变, 作者主要采用变通、灵活的翻译方法, 也就是评译法。
4 关联理论在歇后语翻译中适用
喻志学 (2006) 首次把关联理论运用到歇后语的理解中。虽然没有指出歇后语的具体翻译策略, 但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歇后语的语言特点。他认为歇后语的结构是形式上的最佳关联。通过关联论对它的分析, 能让我们认清它的结构特征、语言表达的独特风格形式以及语义关联模式, 从而为歇后语的翻译奠定基础。唐韧 (2007) 也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了歇后语的翻译, 并认为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应该首要考虑最佳关联性的取得。
5 多元视角下的歇后语研究
翁敏雅 (2009) 从目的论, 莫丽红从顺应论的视角提出了歇后语的翻译策略。两者的相同点是在歇后语翻译这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要想保证交际的成功, 在歇后语翻译中必须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传统习惯、文化心理和认知心理, 满足目的语境的认知需要。在以上学者的研究中, 我们发现在歇后语翻译中, 研究者基本都会或多或少地考虑到原语和译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但何爱晶 (2011) 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即从心智哲学的角度描述了歇后语的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心智活动, 并从心智层面揭示了歇后语产生的动因。虽然何爱晶没有在论文中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 但是她对歇后语的全新诠释对以后歇后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6 结语
歇后语独特的文化内涵、语言表达形式和逻辑模式使其翻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伸缩性。在歇后语翻译中既要考虑原语的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和背景, 又要兼顾到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歇后语英译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各有所长, 但也都有不足之处。笔者希望通过对过去歇后语英译研究的梳理和比较, 为歇后语的翻译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并为以后的歇后语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翻译, 1996 (2) :12-15.
[2]陈军.歇后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策略[J].温州大学学报, 2001 (2) :77-80.
[3]唐韧.歇后语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85.
[4]李传芳, 徐振忠.英汉歇后语互译文化意蕴问题刍议[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 :70-74.
[5]卢志君, 张瑞嵘.从接受美学看歇后语的翻译[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6) :87-90.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坚持就是胜利)
铁公鸡——一毛不拔(看不清是雕塑啊?)
鳄鱼的眼泪——假慈悲(冷血要被批评,善良也要被嘲笑,伤不起)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外貌党都是肤浅的!)
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知音难觅)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享受)
屎壳郎戴花——臭美(野百合也有春天呢!)
麻雀飞进烟囱里——有命也没毛(活着,比外表重要)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你吃下去试试!)
猴子捞月亮——白欢喜一场(登山的过程,比到达巅峰更重要)
猪鼻子插葱——装相(爱美,不是罪)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蚊子叮鸡蛋——无缝可钻(在上面溜冰不可以吗?)
牛背上放马鞍——乱套了(生命不息,挑战不止)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道歉认错,怎么就这么难?)
咸鱼下水——假新鲜(是商人说新鲜的,我宁愿当罐头)
捉住驴子当马骑——不识货(比没有交通工具好啊!)
虾子落锅——死了还是红的(不仅表里如一,生死都如一)
拔了毛的鸽子——看你咋飞(答:裸飞!)
蚯蚓走路——伸一下,缩一下(三步一回头,那是避免走错路)
猢狲屁股——坐不定(生命在于运动)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鸡毛敲钟——没有声响(响鼓不用重锤)
鸽带风铃——虚张声势(挂点配饰,我高兴)
属刺猬的——谁碰扎谁手(我求你来碰了?)
属马蜂的——不好惹(马善被人骑啊!)
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狭路相逢,勇者胜)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不怕死,才是英雄)
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证明学得像)
螃蟹过街——横行霸道(别嘲笑走路姿势)
研究综述
目前对于教师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二是通过研究调查分析高校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投入状态。造成高校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学者将目光集中在了宏观政策引导,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影响与教师自身利益需求三个方面。徐颖认为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的认识偏差、学校政策引导以及“一刀切”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关键因素【1】, 汪增相在此基础上强调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指出:“在社会和高校如此重视高校科研的大环境下, 作为高校一分子的大学教师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2】。高校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投入状态的分析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抽样测试。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对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广西大学以及深圳大学的691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教师普遍认为, 教学与科研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而教学对于科研的促进作用要小于科研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3】。吴薇选取荷兰莱顿大学与厦门大学作为研究对象, 对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观进行了比较【4】。浙江师范大学的管雁对浙江省内的三所大学教学与科研发展协调状况进行调研【5】。几项调研均发现教师普遍具有将科研与教学相协调的意识, 但是迫于目前的外部政策、考核压力, 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上仍倾向于科研工作。
以上研究对人们理解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认识及协调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也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 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感性理解较多, 实证研究较少。目前对于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认识的研究仍以主观理解为主, 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尤其是在分析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时, 多是基于作者自身认识, 缺乏数据支撑。二是实证研究范围过窄, 多是针对单一学校或是某种类型高校的研究, 缺乏区域性研究。三是对西北地区关注不够, 调研取样大都以东部及沿海地区高校为主。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关系认识及处理方式, 尤其是西部教师的相关认识, 我们针对陕西高校设计并开展了此次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陕西是西部高等教育的桥头堡, 其学校类型众多, 层次分明, 因此本次研究将陕西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选取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及西安医学院5所院校作为研究样本, 分别涵盖了“985”、“211”和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等不同层次的高校。出于对医科重要性的考量, 特地选取了西安医学院进行调研, 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本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1.陕西高校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和态度;2.陕西高校教师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研究问题, 首先采用文献综述法对以往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 并在分析基础上编制了《陕西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现状调查问卷》。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630份, 回收问卷514份, 其中有效问卷448份, 占总数的71%。最后通过对数据的统计, 分析相关问题。
研究结构
1.陕西高校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
教师如何理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二者关系的处理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陕西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 在这一部分共设计了8个问题,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教学还是科研, 二是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否相互促进。
通过调查发现, 有37.2%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核心任务, 而有54%的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应该并重, 仅有8.7%的教师将科研作为单一的核心任务。可见, 多数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主要使命, 与科研相比, 更多教师倾向于将教学作为主要工作。就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有80.1%的教师认为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见表1) 。对于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程度, 有47.5%的教师认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更大, 认为教学对科研促进作用更大地与二者基本对等的人数相当, 分别为24.7%与20.3%。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大部分陕西高校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核心任务, 并且二者为正相关关系。而且近一半的教师认为科研对教学更具有促进作用, 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
2.陕西高校教师怎样处理教学、科研关系
(1) 教学投入
教学投入主要是基于投入动机、投入时间与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 其中投入动机分为个人爱好、职称评选需求、职业发展需要、薪金报酬、社会影响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职责所在等7个方面。通过调查发现, 半数教师从事教学的动因涵盖了职业发展需要 (54%) 及教师职责所在 (53.5%) 两个部分, 仅有37.2%的教师出于个人兴趣从事教学工作。
教师教学投入时间在平均工作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均超过了50%, 平均值为56.7%。其中西北政法大学教师教学投入时间在总工作时间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达到了62.6%, 西北大学教师的教学投入时间最低, 为52.4%, 科研实力最强的西安交通大学, 其教学投入时间也达到了61%。可见, 大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依然以教学为重, 在教学中投入的时间也相对较多。
就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 有45.8%的教师认为教学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 32.3%的教师认为相对较低。综合衡量, 认为教学投入产出比低的教师占到了总数的45.7%, 而认为其高的教师占到了总数的53.2%, 多数教师认同教学投入能够带来相应的回报。
(2) 科研投入
与教学投入相同, 科研投入部分也是基于教师科研投入动机、投入时间与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教师科研投入的主要动机为职称评选与职业发展需要。其中有42.9%的教师认为职称评选是教师从事科研的主要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 在教学投入动机调查中, 仅有8.7%的教师将此作为教学投入动机, 可见, 目前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主要是迫于职称评审的压力。
与教学投入时间相比, 这几所高校教师的科研投入时间相对较少, 平均只占到总工作量的43.3%。其中西安医学院的教师科研投入时间最少, 仅占25.5%, 西北大学教师科研投入时间最多, 占到42.8%, 但总体均低于50%。可见, 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 教师始终将教学工作置于首位。
与教学投入产出比不同, 多数教师认为科研投入产出相对较低, 其中12.5%的教师认为非常低, 42.9%的教师认为比较低。而认为科研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的教师为41.5%, 不及总人数的一半。
教学投入与科研投入两部分数据分析表明, 陕西高校教师教学投入动机与科研投入动机有着较大区别, 前者主要是出于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与自身天职, 而后者主要为职称评选需求。因此, 与科研相比, 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更具有内在动力。而且大多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时间更多, 在日常工作选择中, 也更倾向于教学活动。在调查中, 有42.4%的教师表示他们会优先选择教学工作, 仅有18.1%的教师认为科研工作更为重要, 认为二者同等重要的也只占到28.6%。41.7%的教师认为从事科研不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而有32.1%与13.2%的教师认为科研“略有影响”或“比较影响”教学工作。反观教学对科研开展的影响, 有38.8%的教师认为没有影响, 而有32.8%和17.4%的教师认为“略有影响”或“比较影响”。可见, 陕西高校教师能较好地处理二者的关系, 但是大多数教师认为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彼此的工作效率。就投入结果而言, 与传统观点不同, 更多教师认为教学的投入产出比更高, 而科研投入产出比较低, 而这与学校定位、学科性质及教师能力等都有着密切关系。
结论
第一, 与传统观念相同, 绝大部分陕西高校教师都认同教学与科研之间为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而且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将教学与科研作为教师共同的核心任务。从教师主体出发, 教学与科研还是相互依存、彼此互助的关系。
第二, 与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认识的不同, 陕西教师在实践中出现了教学与科研相脱离的情况。有近半数的教师表示他们会优先选择教学工作, 而且多数教师认为二者无法兼顾, 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必会影响科研投入效率, 而科研又会影响教学投入。陕西高校若想平衡教学科研, 不仅要在认识层面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观, 更要在实践层面协调二者关系, 构建教学、科研互动机制, 从而帮助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第三, 陕西高校应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促进高校科研发展。根据本次研究分析, 目前陕西高校教师更倾向于教学工作, 从事科研的动力稍显不足, 而且多事教师认为教学的投入产出比要高于科研。可见, 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多是基于学校政策、职称评选等外部因素, 而缺乏内在动力。这就会造成科研质量不高, 教师科研兴趣点增长缓慢等诸多问题。而教师更愿意从事教学也说明目前陕西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欠缺, 科研工作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此陕西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 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质量, 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的良性发展。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陕西5所有代表性的高校448位教师的调查问卷分析, 探讨了陕西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及处理方式。结果显示, 陕西教师普遍认同教学与科研为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但在实际处理中却出现了教学、科研相分离的状况, 教师更倾向于从事教学工作。
关键词:教师,教学,科研
参考文献
[1]徐颖.大学教学与科研非良性互动成因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2) .
[2]汪增相.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J].管理学刊, 2010, (23) .
[3]刘献君.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2)
[4]吴薇.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观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