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之感想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交响乐之感想(共8篇)

交响乐之感想 篇1

摘要:交响乐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音乐爱好者。本学期在交响乐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欣赏了交响乐发展的三个不同的时期的很多作品,本文就作者印象最深的三部作品的韵律、节奏、主题、音色以及欣赏后的感受等方面做一简单的总结和阐述。三部作品分别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以及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关键词:交响乐 艺术

一、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创作《命运交响曲》时,贝多芬已经双耳失聪,同时遭遇了失恋的打击。但是他依然选择坚持与命运抗争到底,“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就是他的宣言。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辉煌的快板。明亮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现了坚强的意志,抒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第二乐章,有活力的行板。稍快的行板,3/8拍子,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充满热情和力量,英雄豪迈的乐观情绪。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C小调,快板,3/4拍子,诙谐曲。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充满振奋人心的乐段,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第四乐章,快板。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的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第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随后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第二乐章宏伟而又辉煌,它深沉、安详、优美,蕴藏着深厚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着抒情而沉思,随后充满着火热的朝气,以及充满活力的激情,具有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乐观情绪。第三乐章先是动荡不安的情绪,显得低沉、抑制,随后转换成具有冲击力的音调,力量蓄积不可遏制。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音色明亮而柔和,雄伟而壮丽,一片欢乐的气氛。

整个交响曲高亢、激昂,催人奋进,是孤独的诉说,是病痛的呻吟,是愤懑的宣泄,是对人生多舛的拷问!

听过交响曲后,感觉到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又感觉到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的坚强信心。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现实的坚定信念相互交织,最后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从交响曲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虽然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人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痛苦、挫折、失败,但是我们要敢于同命运作斗争,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去战胜困难,打败命运。

二、德沃夏克《自新大陆》

《自新世界》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 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是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第三乐章 谐谑曲。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第一乐章缓慢、宁静而又有点压抑,随后出现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最后出现悲伤的旋律,表达思乡之情。第二乐章表现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浓烈的思乡之情充满哀伤气氛,随后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最后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第三乐章音乐轻快活泼,很有生气,旋律抒情婉转,反映出对祖国的思念。第四乐章气势宏大,富丽堂皇,给人的感觉充满了力量和希望,也充满了回忆,最后在意犹未尽的时候却给人们无比的想象空间,给人一种希望。

听过交响曲后,感觉到乐曲丰富多彩、起伏跌宕,愤怒的呼喊、热情的召唤和战斗的号召,都被传达出来。优美的旋律随各种乐器次第呈现,极尽变化,兼有柔美温婉和雄壮豪迈。整个交响曲充满浓郁的乡愁,忧愁与伤感贯穿在其中,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交响曲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深深的思乡之情。故土难离,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家乡,永远地把它放在自己的心中永不忘怀。即使远离家乡,因乡愁而寂寞惆怅,也要在心中燃起热爱家乡的炙火。

三、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舞剧的序曲一开始,双簧管吹出了柔和的曲调引出故事的线索,这是天鹅主题的变体,它概略地勾画了被邪术变为天鹅的姑娘那动人而凄惨的图景。全曲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第一幕结束时的音乐,音乐主要由各种华丽明朗和热情奔放的舞曲组成,它充满了温柔的美和伤感,在竖琴和提琴颤音的伴随下,由双簧管和弦乐先后奏出。匈牙利舞,音乐的前半段舒缓而伤感,音乐后半段节奏强烈,是一首狂热的舞曲。西班牙舞,音乐富有浓厚的西班牙民族风味,西班牙响板的伴奏色彩明亮,更加重了音乐的民族特色。音乐前半部分热情奔放,气氛热烈,后半部分则充满了歌唱性和旋律性。那波里舞曲,是一首十分著名的意大利风格的舞曲,整个舞曲以小号为主奏,音乐活泼,前半段平稳,后半段则节奏越来越快,气氛越来越热烈,是一首塔兰泰拉风俗舞曲。四小天鹅舞,也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田园般的诗意。

听过音乐后,感觉到悠扬和平的主旋律中,略带忧伤和凄美,能够想象出平静的湖面和天鹅嬉戏的场景。接着旋律急促回转,有一种紧迫、危险的氛围,表现出奥杰塔紧迫担忧的心情和勇往直前的决心。随后音乐变得激烈急促,呈现出惊险刺激的场面,让人有屏气聆听的紧张气氛,这是王子公主与魔王斗争的场景。最后音乐恢复平静安详的主旋律,轻快而美好,魔王被打败,天鹅湖又恢复平静,美好的故事完美的结束。

四、个人感受

我带着对交响乐的美好憧憬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选修课,但我不得不说,在上这节课之前我除了听过交响乐以外,对交响乐方面的知识可谓是一窍不通。平时听惯流行音乐的我感觉交响乐对我来说是太过高雅的东西,像我这种连五线谱都看不懂的“俗人”根本就无法理解交响乐的美。当然,何腾老师是一位严肃认真,又有很高艺术造诣的老师,他拿出个人收藏的交响乐VCD放给学生听,当然,也多亏了老师这样负责的精神,通过一学期的交响乐学习,我大致了解了交响乐发展的不同阶段,一些非常有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不同国家非常有名的交响乐乐团,交响乐的创作过程等等,当然还有欣赏交响乐的方法。我自己也有时候会突然发现上大学之前的音乐课上学过的某个片段恰好是某位音乐家的某个作品中的一个章节。我想这对提高我的艺术修养非常重要,至少今后在听交响乐的时候不会什么都不懂了。很遗憾以后没有机会再修交响乐欣赏这门课了,但我想在这学期课上学到的知识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今后能够更好地欣赏交响乐,品味音乐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贝多芬赏析之《c小调第五交响曲》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世界名曲欣赏》杨民望 1991年

交响乐之感想 篇2

“东方贝多芬”——陈宏宽

陈宏宽何许人也?想必国内爱乐者久闻其名, 音乐会节目单对他如是介绍:出生于台湾, 长于德国, 他是获得最多奖项的钢琴家之一, 他曾在肖邦 (C h o p i n) 国际钢琴比赛、盖察·安达 (Géza Anda) 、蒙特利尔 (Montreal) 及伊丽莎白皇太后 (Queen Elisabeth) 国际比赛中获奖, 在阿图·鲁宾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和布佐尼 (Busoni) 比赛中获得金奖以及在1991年获得菲雪尔 (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 奖, 他曾与休斯顿、巴尔的摩、以色列、蒙特利尔、匹兹堡交响乐团、苏黎世音乐厅乐队、比利时皇家乐团、旧金山莫扎特艺术节乐团等合作演出, 近期与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台北及广州交响乐团同台演出, 和他合作过的指挥家有Hans Graf、Christoph Eschenbach、George Cleve、Josef Silverstein、Andrew Parret及水蓝, 和他合作过的艺术家有Laurence Lesser、马友友、林昭亮、Roman Totenberg、Denes Zsigmondy、Leslie Parnas、章雨亭、Anthony Gigliotti、David Shifrin等, 他还曾于Tema Blackstone及姊姊陈必先作钢琴二重奏表演, 他在一些著名的音乐厅中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 B M G公司出版了他演奏的肖邦前奏曲全集, 获得广泛的好评, 当纽约时报错过了他在纽约Alice Tully Hall的音乐会报道后, Ruth Laredo写了一篇热烈的评论文章, 给另一个媒体欢迎这位伟大的新艺术家, 她写道:“我极少听到具有如此说服力和音乐感染力的演出, 有人去听了吗?”;1998年3月, Richard D y e r在波士顿环球报中写道:“他的演奏, 就如太阳神与酒神、弗洛雷斯坦与欧赛贝乌斯般……他能够以发自内心如诗般的演奏, 也能够爆发出惊心动魄的效果……”1 9 9 9年1月, 在另一次采访中, D y e r先生补充道:“他具有非同寻常的音乐理解力及对乐器本身一种非同寻常的想象力!”……。当然, 音乐会演奏最吸引人的亮点, 是来自于每一个演奏家的独特性, 这位傅聪极力推荐的演奏家、阿格里奇最信赖的乐坛锋芒人物, 他可能是获奖最多、最低调的演奏家, 却以贝多芬、肖邦钢琴奏鸣曲全集高调横扫国际乐坛, 被誉为最有诠释天赋的“东方贝多芬”, 而这位“大艺术家”1却在事业巅峰期遭遇意外致右手受伤, 终以惊人的毅力长达6年的气功治疗后重返舞台, 用优美的琴声再次震动国际钢琴界, 在他复原后的首次个人独奏会上, 人们从他的乐曲中听到感人至深的悲伤和美丽, 他说那叫Catharsis2, 意为“把一些事情交给上帝”。

“技近乎道”——宽式的“贝四”演绎

笔者在上音常常聆听陈宏宽教授的大师班课, 本次音乐会也是直奔“宽式”的“贝四”而来。在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中, G大调的第四无疑是最具有特色、最令人着迷的一首。它作于贝多芬的“英雄时期”——在1803年至1808年这短短几年间所连续创作出一大批令人震惊的大型作品, 其中包括《第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合唱幻想曲》以及这部《第四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 对体裁成规的突破、对乐器表现力的拓展等方面, 都是空前的。当时的贝多芬, 似乎有推翻一切的热情和勇气, 甚至有时会显得非常不近人情;《第四钢琴协奏曲》的首演3是音乐史上的一场著名的马拉松式的音乐会, 首演的曲目除了这首协奏曲, 还有《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和《合唱幻想曲》的片断, 观众在没有供暖的音乐厅里瑟瑟发抖了四小时, 最终没给贝多芬“好脸色看”4。《第四钢琴协奏曲》虽然获得好评, 但从此却销声匿迹, 直到1836年才由门德尔松“挖掘”出来、重见天日, 不久这部杰出的作品才得以正式出版。

在当晚的音乐会中, 只见“宽哥”5一袭纯黑色燕尾服登场, 与其飘逸的短长发相衬, 尽显其儒雅风范。待坐定, 他略显沉思后双手轻抚琴键, 宁静地奏出第一乐章主题, 这也是此部协奏曲的特别之处, 它打破了古典协奏曲以乐队盛大呈现引出独奏的模式, 仿佛要开始亲切地叙述音乐所具有的庄严、神圣的本质。但在一整个乐句之后, 乐队却在主调上方大三度的B大调上扯了开去, 而钢琴倒像是被遗忘了。不久后, 小提琴在其他弦乐急切的三连音伴奏之下, 在a小调上奏出节奏“崎岖”的过渡主题。上海交响乐团在杨洋洒脱与激情的指挥下, 奏出了较纯正的“贝多芬之音”, 不愧其“远东第一”的美誉。之后, 第一主题的素材接过, 渐渐蓄势, 终于从阴沉的过渡主题中走出, 以沉毅的姿态强奏出由钢琴引子第3-5小节演变而来的大跨度主题——音乐终于走回原调。正式的叙述现在才开始, 已经带上了只有贝多芬晚期作品中才多见的显而不露的深情。之后, 陈宏宽的钢琴演奏以流畅的即兴风格带领乐队重现主题, 并把音乐带入D大调上的第二主题。第一、第二这两个主题间没有戏剧性的对比, 而是在第二主题时情绪稍稍活泼一些, 正如B B C导读第三册、英国著名音乐理论家Roger Fiske (罗格尔·菲斯克) 在他所著《贝多芬协奏曲与序曲》一书中指出:“不被贝多芬的第二主题所深深吸引几乎是不可能的, 它那令人陶醉的独创性产生于它那无休止的调性变化”, 陈宏宽的演奏精准而又力道, 是仿佛渗入贝多芬魂灵的血脉而流淌出来的音乐, 小调的过渡主题重现后, 第一主题深沉地结束呈示部。钢琴再次出现时, 音乐急剧转调, 进入以第一主题为主的展开部, 情绪转回阴沉, 主题隐伏于弦乐的下行音型和钢琴上翻滚的上行之间, 起伏不绝, 陈宏宽此段的演奏从容不迫, 但又涌动着一种自下而上、通透而澄明的激流。从总体上说, 这个快板乐章并不快, 反而一直是从容沉着的姿态;几处绵长的极弱奏更是令人想起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常见的“带有最内心的情感“ (m i t i n n i g s t e n Empfindung) 的描述, 而“宽式”的处理极端之细腻, 充满了无限地诗意……。

第二乐章更为神秘。弦乐和钢琴进行着对话, 前者不加修饰的强力齐奏表现得相当严酷, 而加弱音踏板的钢琴则以百转千回的和声回应;乐队与钢琴的交替出现, 形成一种“错位”的感觉, 像是人与人的对话, 又像是两个对比形象的抗争, 乐队与钢琴常常处于竞相演奏的状态。弦乐最终让步, 钢琴得以展开自己的“叙事”;两者直到乐章结束才达成和解, 形成一个极有画面性的场景。这使人联想到古代的悲剧场景, “宽式”的演奏没有更多的缠绕或千丝万缕的状态, 但是在感情上一无不体现出这种Catharsis的内涵, 这种内涵是深情而内省、恬静而优美、凄婉而哲理……可以说, 更多的是钢琴在控制着乐队, 音响听来百转回畅、甚为抓人……。

第三乐章则是传统的回旋曲终曲, 欢快而活泼。钢琴演奏在这一部分尤其要注意需有非常精准的节拍控制, 以期与乐队达到完美地融合、精确地进出。主要主题是阳光般灿烂的快速度舞曲, 这一主题把人们带到民间节日的欢快气氛中去。陈宏宽的音符跑动清晰而富有颗粒性, 弹得颇有棱角, 刚毅的音调充满了不屈不挠的前进力量, 体现了强有力的斗争形象。但他的演奏在精准的“外衣”之下又包含有一种自然律动的R u b a t o。在他的双手跃动中音乐显得华丽而灿烂, 充满了内在的激情与张力。结束段落中, 其右手的琶音似乎是一股强大的、非常响亮有力的漩流, 最后在锤击般刚劲的主和弦中精彩地结束全曲。霎时间, 观众掌声如潮而出, “宽哥”三次谢幕, 观众仍欲罢不能, 遂又返场一曲小品, 曲目虽不大熟悉但音乐精致迷人。整场听下来一气呵成、荡气回肠、令人饱足、大呼过瘾!够味!此真乃“宽式贝多芬”也!

“大美不言”——宽式之风骨

那“宽式”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样式”呢?从他的音乐会中可以感受到——“宽式”可以是沉静、诗意、敏锐、极具灵性;也可以突然爆发出令人吃惊的极度激进。他在演奏时强调任何曲子都有一个发源地, “我要的、我追求的究竟在哪里?这就像气功里的一句话:宇宙在心里有, 世界在身体外。我们要学会时刻关注变化的可能性和选择性, 不能只盯着一个方向。你需要的东西迟早会到来, 不过是时间的差别。”

那么“宽式贝多芬”又究竟是怎样的呢?其实, 如果把陈宏宽的人生作一个梳理, 他与贝多芬冥冥之中就有颇多关联——1976年, 陈宏宽在自己的第一场职业音乐会上选的就是贝多芬的作品106号;1989年, 他以成功演出贝多芬3 2首奏鸣曲一炮走红。他直言:“我所走的路在变化着, 贝多芬也在变化。”然而, 1 9 9 2年时的陈宏宽跟贝多芬无疑有着更深层的情感交集。那一年, 他的右手因意外事故受伤。当医生向他宣布, 他患了肌腱张力不全、不能再触摸琴键时, 这位当时在波士顿备受瞩目的钢琴家, 在同行的惊诧、同情或是讥笑中, 深刻领会着贝多芬耳聋时说过的那句话——“也许只有死亡才能解脱我的痛苦”。耳聋后的贝多芬, 最终写出音乐家们认为“比前期更伟大”的作品。而面对现实的陈宏宽, 也给自己, 给钢琴界、医学界一个奇迹——他完全靠自身意志抵抗着“肌腱张力不全”, 重新还原了钢琴家的身份。有一个小插曲也许更能说明“宽式”的特点, 在1 9 8 3年, 当他又在一个国际钢琴比赛中荣获大奖后, 收到总评委安塔尔·多拉蒂 (Antal Dorati) 的信。信中先是肯定他作为“职业演奏家”完美, 而后话锋一转, “但你要记得, 在花园里散步时不要只看到玫瑰花, 也要看到路边石缝里头的小草, 它们也是一样的完美。”陈说:“当时我就呆了, 知道那是真理, 却不知道什么意思。”整整两个月, 陈宏宽没碰琴, 而是抛开音乐, 研究答案。那一次, 他走进了森林——1 6岁在德国时, 他练完琴后就喜欢到附近的黑暗森林里散步——每一根伫立眼前的苍木、每一条穿过脚下的溪流、每一只鸟的鸣唱, 都在唤醒他最敏感的神经。此番情景又不难让人联想起贝多芬在小溪旁创作的画面……。

陈宏宽几乎能够在每一次的音乐会上打动自己的听众。本场音乐会笔者就被其沉潜的内心情感所触动, 尤其是第二乐章甚是凄美动人。“宽式”的沉思、凝重抑或忧伤, 总是铭刻进每一个音符里。他的音乐丰厚而有深度, 情感真实而节制, 那种沉着的冷静感却又不同于肯普夫、阿劳、布伦德尔和阿什肯纳齐6等贝多芬作品权威钢琴家的演绎。“宽式贝多芬”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想起“生命”这个沉重的命题, 宛若朝圣。“宽式”既表现出贝多芬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 又反映出十八世纪古典主义所追寻的沉思冥想和心灵抚慰。就像歌德、席勒的诗文那般既具诗意又具有爆发性。笔者以为“宽式”之音乐风骨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庄精神——“超物我、齐生死”, 将生活艺术化。故“宽式”之音乐道法自然、超然旷达。期盼“宽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诸如“宽式M o z a r t、宽式Chopin、宽式Liszt……”。

最后, 笔者引用陈宏宽教授自己的一段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我第一次发现大自然构造的奇妙。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复杂, 这种复杂性在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存在着。你只有从每个角度都看到、观察到, 才是最有生命的东西。”

注释:

1.傅聪评价说:“他是一位大艺术家。”

2.陈宏宽如此解释:这是宗教里的一个名词, 意思是说在一种非常忧伤的情况之下, 我们能够挽救自己。只有在这时, 我们才能把一些放不下的东西放下来, 在宗教里就是指把这些事情还给上帝。Catharsis就像当我们情绪崩溃的时候, 突然有种超脱的感觉。其实有些音乐曲子就隐含了这样的感情。Catharsis是需要时间培养的, 因为人的特性就是逃避, 所以只有把人逼到一种无路可走的情形下, 才能演绎出这种在崩溃后超脱的感觉。

3.1 8 0 8底首演于维也纳, 这场音乐会由贝多芬本人担任指挥和钢琴演奏。

4.当时贝多芬的耳疾已开始日益严重了, 根据当时音乐会现在的描述, 贝多芬几乎听不到自己的演奏声;由于过度的投入, 在指挥时, 竟然把谱架上的烛台弄翻;在演奏《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独奏部分时, 强奏的声音暴躁刺耳, 弱奏的声音又几乎听不见声音, 音乐旋律支离破碎, 当时现场的听众几乎听不出贝多芬到底在演奏什么。

5.陈宏宽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 平常在上音校园, 陈宏宽教授在同学们中间都被亲切地贯称“阿宽”或“宽哥”。来上海前, 他在1984年加入波士顿大学任教, 自1 9 9 3年加入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其后移居加拿大。

6.威廉·肯普夫: (Wilhelm Kempff 1895—1991) 德国钢琴家、教育家。他的钢琴技艺具有传奇色彩, 他公认是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钢琴作品的权威。他的演奏具有很强哲理性, 音色如歌, 深沉圆熟, 表情丰富多彩, 饱含内在而强烈的生命跃动感。

克劳迪奥·利昂·阿劳 (Claudio Arrau León, 1903-1 9 9 1) , 智利钢琴家。他的琴声与众不同, 其音色丰富、厚实, 如同陈年佳酿的葡萄酒。他的演奏富于个性, 而又充满激情。他被认为是2 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1931—) 奥地利钢琴家, 他在处理装饰音与华彩乐段方面总能寻找到最佳的效果, 其演奏以注重音色的细微变化为最大特色, 把贝多芬解读得如行云流水一般, 极具特色。他的特点可以用“高雅的行云流水”来形容。

中国交响乐之梦 篇3

我选取了四支颇具代表性的交响乐团,从原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谈上海交响乐团的历史、夏季音乐节的“跨界”演绎,年已八十五岁的指挥家郑小瑛谈厦门爱乐乐团的普及之路,到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谭利华谈北京交响乐团委约中国作曲家作品,中国爱乐乐团团长李南谈中国爱乐乐团的演出季,探讨中国交响乐团在新时期下的发展思路和梦想。

归根结底,交响乐、交响乐团究竟能为社会、为人们做些什么?如何普及交响乐,如何让老百姓离交响乐艺术更近,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性的话题。

陈光宪谈上海交响乐团——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

2014年9月6日,在绿树成荫的复兴中路1380号,上海交响乐团迎来了它的一百三十五岁生日,悠扬的乐声回荡在上海交响乐团的新厅中。对这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的发展和变迁,上海交响乐团总经理陈光宪先生这样回忆道——

上海交响乐团应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支交响乐团,也是亚洲最早的。在全世界的排列,从全世界交响乐团的成立先后顺序看,它可能排在第十七、十八这样的一个位子。它一百三十五年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它成立的时候是清朝,经历了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到现在。不管是“文革”还是朝代的更替,这个乐团始终存在,只不过名字有所不同,原来叫公共乐团,之后叫工部局乐团,再后来叫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最后就变成上海交响乐团了。1949年5月,上海解放的时候,我问我们乐团的一些老同志,他们说,哎呀,解放军要进城了,这个由帝国主义的乐手组成的乐团,有一大半都是外国人,演的都是外国的东西,这个团肯定要被解散。没想到解放军进城,刚刚解放上海第三天,当时的陈毅司令员,也是上海的第一任市长,就派了军管会来接管上海交响乐团。当时接管的三位是——总政军乐团的第一任团长罗浪,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贺绿汀、桑桐。于是,这样的一个乐团就变成了上海交响乐团,人民的交响乐团。陈毅市长说,交响乐是个好东西,解散起来很容易,但成立非常难。就是因为陈毅市长的一句话,所以使上海交响乐团有了今天一百三十五年的历史。

我们的新中国经历了很多坎坷,交响乐的发展并不像欧洲、美国那么快,但它毕竟在一步步地前进。真正步伐比较快的时候是改革开放以后,不光是上海的交响乐团,全国的交响乐团,都是在跟上世界交响乐团的步伐。比如这几年,我们有了自己的音乐季,而且从2014年起,我们有了自己新的音乐厅,从新厅的声音到内容的策划,我们不输给任何一个欧洲、美国的乐团和音乐厅。

正是由于新厅的建立,上海交响乐团有了自己温暖的家,也吸引了更多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音乐家。从上海交响乐团2014/2015演出季来看,就有四十五套内容丰富的曲目。而从2010年起,每年的8月,他们别出心裁地举办了上海夏季音乐节,这是一个音乐的狂欢,它打破了古典音乐、电影音乐、流行音乐的藩篱,让更多人轻松地走进交响乐,聆听和感受它的魅力。你不必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而可以穿着牛仔惬意地随着音乐摇摆。

上海夏季音乐节,我们已经办了5届了,当时初衷有两个,一个是觉得交响乐要普及,虽然我们现在每一场音乐会都能达到95%以上的上座率,但是跟欧洲、美国比,还是有差距。因为只有广大的青年观众能够参与到这样的音乐中来,才能使我们的交响乐团更有生气,更有发展的空间。费城、柏林爱乐都有自己的音乐节,上海大都市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自己新的音乐节。首先要改变大家的一种观念:它不是在正式的音乐厅和剧院,或是要穿着正装正襟危坐来聆听非常高深的交响乐,而是让大家非常休闲地在一个很宽松的环境下,听着比较通俗的交响乐,但是我们一定是最优秀的曲目,请最好的名家来夏季音乐节演出。我们的票价很低,从0元到300元,一般在100元以内,我们对学生是零票价。

当然,要举办这样规模的夏季音乐节和常规的演出季,在资金方面,除了票房收入、政府补贴以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我是1997年到上海交响乐团担任总经理的,记得我刚到交响乐团的时候,乐团是非常困难的。那时演出并不多,卖票很不好,几块钱一张都很少有人来买,演出收入只有几十万。后来慢慢的,我们通过普及,通过对演出质量的提高,通过营销的手段,到了2009年,我们的演出收入已经达到二千余万,现在已经是四五千万的演出收入。还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我到交响乐团的第一件事,那个时候交响乐团发不出工资,陈燮阳请了企业来赞助,当时有一家企业给了两百万,我拿了以后非常感谢这个企业家,请他来听音乐会,他对我说,钱你拿走,但是音乐会我不要听的,我听不懂的。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已经有十二家大型的企业来支持,而且这些企业家都非常懂交响乐。也就那么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我们中国确实从人的素质,从企业的责任心,从我们整个的文化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与发展。

从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出季、特色品牌夏季音乐节以及财政方面来看,他们处于良性循坏的发展状态,而从社会和企业得到的帮助能让乐团生产出更好的内容,反哺社会和听众。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其中。

郑小瑛谈厦门爱乐乐团——普及音乐的先行者

中国美丽的音乐之岛鼓浪屿不仅景色怡人,更有着在音乐普及道路上执着前行的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先生和厦门爱乐乐团。1998年,当时年近古稀的郑小瑛来到厦门,筹建中国第一支由政府和国有企业扶持,实行艺术总监负责制的职业交响乐团。在她任职厦门爱乐的十五年中,她一直做着一件事——让更多人听到并且喜欢上“阳春白雪”的交响乐。“阳春白雪,和者日众”,是她的格言。十五年间,通过郑小瑛先生和厦门爱乐乐团不懈的努力,厦门从昔日的钢琴之岛慢慢变成了音乐之岛,欣赏交响乐的受众人数日益增多。郑小瑛说——

普及音乐,首先是向领导普及,要让多数的领导明白为什么厦门需要一个交响乐团,这块我觉得是最困难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领导懂得提升这个城市的文明,提升这个城市市民的音乐修养,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之岛。这一代领导人多半没有在求学时期受过音乐教育,而且他们老是几年就换人了,刚刚明白了又走了,我做这个工作做得很累很辛苦。尽管我是个民办的乐团,但能得到政府的支持会好很多。

其次,也是最能够做的就是向观众普及。我们每个礼拜五有一套经典交响音乐会,叫做“周末交响音乐会”。每一场音乐会我都会向观众普及一些音乐知识。我向观众介绍作品,并不是把音乐图解化,而是告诉他们欣赏音乐应该解除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不要非得去追求听出个什么故事来,音乐是一种能够唤起你感情的东西,你听得好听,感到愉悦,你就是享受了音乐。那些很悲哀的旋律,能给你内心唤起一种同情,那你就懂它了啊。同时我也会介绍一下交响乐作品的背景,帮助大家理解作品诞生的那个时代在发生些什么,这也是扩充大家音乐知识的一个手段。所以每一场音乐会、每一首曲子我都会做一点简单的讲解,大家觉得很放松。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不想作为一个表演者,高高在上的那个姿态,我希望我的感受与你们共享,我们一起来享受这世上最美好的东西。怀着这样一种态度,我感觉到观众会从对你这个人的亲切到对音乐的亲切、对音乐厅的亲切,然后他就会经常来听我们的音乐会。

我原来是中央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只要是我指挥的歌剧,在开演前,我都会做一个针对这部歌剧的30分钟的音乐讲座。所以我会接触到很多大学生,有天津大学的、南开大学的、北大清华的、北外的,大家都如饥似渴地想要获得一些欣赏歌剧的知识。这些年来,有些反馈不会马上看得到,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二三十年以后,有人对我说,当年我做学生的时候听到您一场音乐会、一场讲座,它改变了我人生的追求,改变了我的审美观。这些听众,很多人我都不认识,就是听过一次讲座,终身受益。这些学生忘不了音乐给他们心灵的一种启迪,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我很感动。你要真正去听、去感受,要是你能够慢慢地把欣赏音乐当作你生活的一部分,你的生活就饱满多了,丰富多了。我们老说提高生活质量,我认为不是吃喝玩乐,那个是很有限的,但是精神的享受是无限的。那我们能干什么呢?我们能不能不计报酬地到学校里去,宣传古今中外的经典音乐?后来我总结出两句话:及社会之所需,尽自己之所能。

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在坚持普及音乐,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我相信通过普及、努力,总有一天,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大家对音乐的理解会提升。所以当2006年厦门市民投票,选十张城市名片,其中有我们,我非常感动。因为一开始我们乐团成立时,有厦门市民这样说:我们已经是钢琴之岛了,搞什么交响乐啊,乐器又贵,人才也贵,奏的音乐我们又听不懂。可是几年后,大家的反映是厦门不能没有爱乐了。

2013年9月27日,正逢郑小瑛先生八十四岁生日,乐团的全体团员在一场音乐会结束后,突然为她送上生日蛋糕,还调皮地将奶油抹在老太太脸上。这是郑小瑛离开厦门爱乐前的最后一场演出,她笑容满面地说:“我一定会被你们的爱托起继续前行,继续体验生命的无限价值。”

谭利华谈北京交响乐团——以推广中国作品为己任

成立于1977年的北京交响乐团以其深厚的音乐修养、严谨的技艺、丰富广泛的曲目,成为我国最受欢迎的乐团之一。他们每年都要在演出季中安排数场中国交响乐作品的专场音乐会,并委约中国作曲家创作交响乐作品。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谭利华先生这样说——

这十几年来,北京交响乐团一直致力于一个理念,就是要打造一个和首都这个城市地位相称的优秀交响乐团。全世界发达国家的首都交响乐团都是最优秀的,北京作为国家的文化中心,拥有一支优秀的交响乐团是必须的。北京交响乐团另外一个理念就是十余年坚持下来,每年都委约中国作曲家为乐团写作品。比如说,我们委约郭文景专门为我们去伦敦参加伦敦奥运的演出写了一部交响序曲《莲花》,还委约了周龙写《京华风韵》,委约叶小纲写《曙前之光》,委约张千一写《云南随想》……

音乐史是作曲家的历史,我们国家有很多音乐家像钢琴家郎朗、李云迪等,包括我们这些指挥家、歌唱家都在世界著名的歌剧院和音乐厅演出,而且已经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但是中国的交响乐作品却没有在世界上形成该有的地位。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真正建立中国当代的交响乐学派,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真正在世界交响乐之林当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交响乐学派。那么靠什么呢?要靠不断的委约,写出有水准、有技术含量、有中国风格的交响音乐作品,成为传世之作。我觉得我们在推动中国交响乐作品,特别是当代中国交响乐作品方面,是在扎扎实实地做这件事。像我们去伦敦皇家节日大厅、柏林爱乐大厅、科隆爱乐大厅和在土耳其很著名的艾塔利亚艺术节,我们都会演中国作品。我们前几年在EMI录制的一些唱片,都有一半中国作品。通过这样的平台去展示、推广中国交响乐作品,才能让更多的西方听众了解中国交响乐。这东西不是靠吹也不是靠光说,要一部作品一部作品地写,一部作品一部作品地演,不断积累形成气候。中国乐团应该义不容辞地推广中国作品,我觉得这是一个工程,要经过几代人艰苦的努力,来跟作曲家一起完成这么一个使命。

在普及音乐方面,北京交响乐团一年大约有三十九场公益演出,包括进校园、二十场室内乐演出等。

如今在西方,交响乐的听众几乎都是白发人,这说明西方古典乐的听众正越来越萎缩。确实是这样,可能这代人不听了,以后的年轻人对古典乐的兴趣就不这么浓了。而在中国恰恰相反,中国的年轻人特别是学生,对多元文化,特别是西方音乐文化有很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在中国要培养自己的听众,只有让他们通过我们的演出,了解我们中国的音乐文化,另外通过普及性的演出,让他们对交响音乐有一个浅显的认识,普及的演出都是比较经典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会在演出之前就其作曲家、作品的产生背景和所用的乐器做一些解说。这个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事,而是滴水穿石长期的过程,从北京早年的李德伦老师等都在做普及音乐这件事情,我们团每年也都是要演出十几、二十场这种普及的带讲解的音乐会,其效果在北京已经很明显,听音乐会的观众越来越多,音乐会的秩序也越来越好。

当被问及乐团的资金来源,谭利华先生毫不忌讳——

我们乐团主要由政府出资,政府的财政预算每年都要到四五月份才能下来,在节目和音乐季的运作方面不能和西方乐团那样可以提前一年做出计划,那么在运作的时候就会遇到困难。另外即使像北京交响乐团,政府非常重视,一年投入将近四五千万,但这也和西方乐团有一定的差距。你要办一流的乐团,就要有一流的艺术家、一流的待遇,这样才能吸引人。现在在各个城市,各个省都有职业的篮球队和足球队,那些球员的薪资都很高,那么音乐家也应该这样,要想建一支高度职业化的、优秀的交响乐团,需要优秀的音乐家来加盟,要有相匹配的待遇。这都是在财政上不能真正令人满意的一些瓶颈。

西方的交响乐团大多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西方社会的体制、票房、市场运作、募集款项的基金制度已经非常成熟,而这些在中国则刚起步。

西方乐团的管理模式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中国有特殊的国情,有不同的体制,这要面对现实。上海有上海的现实,北京有北京的现实,各个省市有各个省市的现实。要面对现实来安排自己乐团发展的规划,这点非常重要。你不能一刀切,或者说大家都用哪一种模式,这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李南谈中国爱乐乐团——演出季坚持请世界一流的艺术家

演出季是衡量一个乐团成熟度的标准,演出季的水平也综合反映了乐团的财力、信誉、人脉和影响力。中国爱乐乐团在2000年成立之初便确立了演出季的规模和内容,至今已历经了十四个演出季。从2012年中国爱乐乐团发行的一百张收录了乐团在过往一百零五场音乐会中演奏的两百十三部中西方经典作品的套装唱片中,可窥见他们演出季独具匠心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曲目。中国爱乐乐团团长李南说——

演出季是我们坚持的一个理念。这么多年,即使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演出季也是坚持请世界一流的艺术家过来。演出季的曲目是要不断更换的。我们最多的时候一年有五十场,几乎一个星期一场,现在一般是三十三场,这是和国外接轨的。说到行业规范,其实我们团内有一整套制度,包括排练制度、考勤制度、演奏制度等等。

还有,一个乐团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我们团和上海交响乐团不是一个风格,我们偏重德奥风格,上海交响乐团偏重法国风格。这个风格我们是保持的,举例来说,演奏员就算演奏得再好,如果不符合我们风格,我也不要你,或者你来了以后,得往我们这风格上去靠。我们培养我们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就是一个团的形成,这与企业文化都有关系。我跟大家说要培养中国爱乐的“贵族”意识,每个人都要有这种高规格的艺术意识,包括团员的穿衣戴帽、言行举止。所以乐团风格的形成、制度的建立、音乐季的实行,再加上我们承担的国家的一些政治任务,还有电影电视剧的录音等等,这些是我们乐团事业的组成部分。

我们这个团到现在为止还能不断地衍生,我们的人员流动非常少,大家都喜欢这个团,荣誉感很强,可以做很多事业。

那么,对于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和期许,中国音协主席、作曲家赵季平先生这样总结——

中国交响乐团的发展非常令人兴奋,北上广就不用说了,一些二线城市的交响乐团,四川省的交响乐团,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的交响乐团,都是非常蓬勃的。而演奏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我觉得这些年,这些一线的交响乐团,像北交、国交、中国爱乐等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演出,也去国外演出,这都是可喜的现象。

北交大交响乐课结课感想 篇4

结课论文

(社科类)

题目:交响音乐之感想 专业:软件学院 姓名:石硕然 学号:12301044

2013年6月5号

摘要

本学期在何腾老师的“交响乐欣赏”课上,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了解了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和著名作曲家,以及交响乐的体裁、特色、以及一些名作等。伴随着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乐曲袅袅溢出开来,我也沉浸在音乐之美中。通过对一些经典曲目的欣赏,以及老师的讲解,我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进而真正走近音乐。本论文介绍了三部知名度很高的作品,分别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以及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详细地从创作背景、创作内容、作品特点、文学价值等方面对这三部进行了分析,表达出真实的学习心得。

虽然乐曲的风格各异,但都具有共同的功效,那就是洗涤人的心灵。遨游在音乐的国度,聆听是一种幸福。

关键词

交响乐

赏析 《拉德斯基进行曲》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第三钢琴协奏曲》

1.《拉德斯基进行曲》

作者简介 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0岁左右在伴舞乐队中演奏中提琴。1819年参加兰纳组织的四重奏团。1824年兰纳将乐队一分为二,老约翰·施特劳斯任第二乐队指挥。1825年他自己组织乐队,并发表作品。1833年起,他率乐队到欧洲许多国家演出,受到欢迎。1846年返回维也纳被任命为皇室舞会音乐指导。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圆舞曲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所作的圆舞曲,节奏活泼,切分音和休止符应用巧妙。他的音乐作品共有252首,其中圆舞曲就有152首。此外,还有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当属《拉德茨基进行曲》。曲式

1)(音色)创作背景 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但实质上拉德斯基是一个铁腕人物,曾残酷镇压了邻国的人民起义,可以说是一个反动军阀。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2)主题: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 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3)节奏

《拉德茨基进行曲》D大调,2/2拍,复三部曲式,由管弦乐队演奏。此曲子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第一部分A段为单三部曲式(a+b+a)。其a主题是用带装饰音的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写成,伴有战马奔腾的节奏,描写拉德茨基在马上的威武形象。又经过4小节的间奏,以b小调的属和弦,特别是以音程作为过渡,然后再现a主题,结束A段。第二部分B段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b)。音乐转入A大调,此段也有一个简短的引子。B段的a主题比较活泼,与A段形成对比。描写拉德茨基骑在马上慢步奔跑、检阅部队时的既轻松又严肃的形象。B段第二乐段b的音乐材料来自a主题,是它的展开,最终再现a主题结束。第三部分再现乐曲第一部分A段音乐 4)我的感想

2.《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作者简介:

小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ß,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1844年组成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1899年,约翰·施特劳斯逝世时,维也纳人民举行了十万人的盛大葬礼。

创作背景:

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结构:

此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节奏: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第二小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第三小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第四小圆舞曲的主题A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主题B强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小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

3.《第三钢琴协奏曲》变奏曲式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

创作

结构:这首协奏曲题献给普鲁士的斐迪南王子。全曲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活板(Allegro con brio),C 小调,2/2 拍,协奏奏鸣曲式。贝多芬遵循传统,在主奏钢琴进入之前,先由乐队演奏呈示部。第一主题是建立在C 小三和弦上的质朴而又刚健的旋律,在全部弦乐上以八度奏出:后由木管接过再转到乐队全奏,并予发展。第二主题恬静、闲适,与第一主题成对比,翱翔于大小调之间,由第一小提琴与单簧管奏出:主奏钢琴开始奏出音阶,然后导入第一主题。之后与乐队形成对话式的发展。第一主题最后两个音符形成的节奏在展开部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乐队的“ff”全奏进入再现部。后面有贝多芬自己写出的华彩乐段。尾声很有想像力,最后从很弱到很强,结束这个乐章。第二乐章,广板,E 大调,3/8 拍,三段体。开始由主奏钢琴奏出宽广的主题,以后过渡到加上弱音器的弦乐声部:后来,旋律在弦乐及木管上出现时,主奏钢琴编织琶音来装饰它。第三段是第一段再现,先由主奏钢琴奏出。随后出现短小极有表现力的华彩乐段。最后,在乐队的“ff”中结束这个乐章。第三乐章,回旋曲,快,C 调,2/4 拍。这个活泼的终乐章是贝多芬许多回旋曲与奏鸣曲精妙结合的例子之一。其结构是正常的回旋曲,主部的主题饶有舞曲风格: 继由双簧管接过并予发展。第一插段的主题也是由主奏钢琴奏出,与主部的主题形成对比(这也可认为传统的奏鸣曲式中的抒情第二主题):乐队反复这个主题,发展成主奏钢琴与乐队互相应答。后来主部的主题进入,有华彩乐段,并以主部主题为基础予以展开。第二插段的主题全由单簧管奏出: 然后在钢琴上反复。后面是建立在主部主题上的赋格段。下面钢琴又暂时转入远距离的E 大调,即第二乐章的调。后来在主部主题出现后,第一插段的主题再现,至此转为C 大调,在一个短小的华彩乐段之后,进入急板,6/8 拍,以主部主题为基础的尾部,欢乐地结束全曲。

参考文献

《C调上的贝多芬》 【出 版 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音乐丛书2:约翰·施特劳斯》

春之交响曲作文 篇5

春天来了,小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小草露出头来,像地毯一样装点着大地。一朵朵美丽的花儿争奇斗艳,红的像熊熊燃烧的火焰,黄的像闪闪的金子,白的像冬天的雪花。勤劳的蜜蜂好似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

平静的湖面上,五彩的鱼儿在畅游;草地上,朵朵花儿在点头微笑;远处的山坡上,传来农民伯伯辛勤的劳动声。

在这里,在这个晚温暖的春天,我们远离了夏日的酷暑、秋日的无情、冬日的凝重。“春”,美妙的旋律,传播到每个人的心头。

和煦的春风是她甜蜜的絮语,飞流的瀑布是她轻盈的.短发,温柔的白云是她白湛的皮肤……甜美的声音温暖每个人的心房。“滴答!”下起了小雨。春雨,洒落到每一个角落,把小草滋润得像翡翠,把鲜花打扮得像美丽的姑娘;农民伯伯望着春雨,笑了,甜美地笑了,温馨地笑了。

傍晚,红彤彤晚霞红透了天边。湛蓝的天空透出几分的绯红,一切都多么宁静。

春天的夜晚,平静的湖面上,略过几丝微风,在月光的照耀下,每一朵花,每一丛草,都在随风起舞,无不不体现出浪漫的气氛。

世界万物在此时歌唱,我们的母亲在幸福的微笑,歌声汇成了千万道光,千万朵花,装点着美丽的大地。

培训之感想 篇6

短短的一个星期的培训就这样结束了,经过这几天的学习,我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认识了很多老师和朋友。

在培训期间,首先王总给我们上了第一课——南风的发展史。让我们更加了解南风集团的过去,也知道了原来的“南风”居然在盐方面为国家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当时就觉得自己能成为南风的一员是多么的自豪;下午班里选出了组长和班长,我很荣幸成为了第四组的组长,我的所有的组员们都很支持我。虽然我也竞选了班长,但是一票之差让我与班长失之交臂,不过心里却很坦然,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在讲台上竞选班长,这就是一个进步。第二天和第三天是王慧琴老师给我们上的,她讲课真的很动情,很幽默,相信大家都非常喜欢她。因为她,我们每个队有了自己的队名和口号,我们有了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了一首好听的歌“感恩的心”,还学会了哑语的动作;因为她,我们知道了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处理和人际关系,如何工作„„因为她,我们都敢在大家面前展示自我,同样也是因为她,让我们所有的人的关系更进了一步。我们都从心里感谢这位老师。然后下午张老师给我们讲了安全知识,我才知道原来在卖炮的地方即使要把烟灭了,也不能扔到地下用脚踩,也知道了在加油站不能打手机。让我们更深一层地理解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的两天就是参观日化厂、池神庙和洗化厂,到了日化厂,那洗衣粉的香味特别呛人,可是所有的员工还是一样地在做他们的工作,很敬佩他们也觉得应该向他们学习;知道了装洗衣粉的机器是定量的,只要把袋子望那个机器口一放,定量的洗衣粉就出来了,然后再经过一个机器就装好了。因为第一次见,所以觉得很神奇。去了池神庙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南风的鼻祖,好几位皇帝和国家领导人都来这参观过,远远地我们看见了盐池,很激动。第二天我们一起坐车去禹都参观洗化厂,看见了一长条的肥皂被机器一段一段的切开,洗洁净从制作瓶子到灌洗洁净到盖瓶盖到加包装一次完成,全是机器操作,特别先进。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最后回到了教室,在工会主席和团支部书记的热情讲话下结束了培训。

这次培训的确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非浅,我们感谢南风的领导让我们有了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感谢南风学院的老师们,我们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好好工作,不断学习。

交响乐之感想 篇7

一、“花”之印象

该作品的委约要求为有音乐形象依据且音乐主题能为大众熟悉的, 能为中国国内听众所熟悉的, 且又能面向国际友人。作曲家选择了以“花”为素材的切入思路, 以四种具有代表性且有象征意义的“花”来表现时代的精神, 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样的原则。题目中《华集大地》的“华”通“花”, 该作品最初的名字为《花之随想》, 后改为《花集大地》, 最后确定为《华集大地》, 也可与中华民族的“华”相呼应, 意为“中华大地之花”。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题目为“山丹丹花”, 山丹丹花是黄土高原上最普通的一种野花。“山丹丹开花哟红艳艳,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这首家喻户晓的陕北民歌, 赋予山丹丹花特殊的含义。该乐章结构为奏鸣曲式, 引子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四、五度音程旋律, 主部主题以陕北民歌山丹丹花的素材为主题, 副部主题为主部主题的衍生, 在展开部中以四、五度结构的旋律上行, 二度音程的下行, 形成有五个段落的大展开部, 全曲最后在民歌的高潮中缓慢结束。

第二乐章题目为“梅花”, 梅花迎雪吐艳, 凌寒飘香, 具有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梅花蕴含的人格寓意和崇高品质, 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 自强不息的的精神象征。这个乐章的结构为三部曲式。音乐的主题使用c-d-#f-e四音列构成, 有雅乐音阶风格, 具有中国古典音乐韵味, 清新而高洁。中部是赋格段, 描绘了中华民族的英烈们, 前赴后继, 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再现部分再一次回到雅乐音阶风格的四音列至结尾, 让人意犹未尽。

第三乐章题目为“格桑花”, 格桑花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一种野花, 又是藏族人民心中最美丽的花, 它寄托了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 同时又象征了中华各民族团结的美好意愿。这个乐章为欢快热情的舞曲, 结构为迥旋曲式。这段格桑花主题是姜一民在年轻时候创作的一首钢琴曲素材, 该主题情趣盎然, 天真而活波, 宛如一群孩子的舞蹈, 用这样纯真的方式去表现作曲家的美好童趣。

第四乐章题目为“茉莉花”。不少地区都有民歌《茉莉花》。最为人熟知的江南地区的《茉莉花》, 响彻大江南北, 是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民歌。这首民歌的素材在许多作品中都曾运用, 是体现“中国”这个意义的象征性主题之一。这个乐章大胆地运用了这首民歌的素材发展, 采用变奏曲式, 且在原民歌主题的对位中, 用片段衍生发展, 又派生出一个“大地”副部主题。它使单一的主部主题变奏形式溶入了新的内涵, 两个主题形成对位, 不断穿插, 使音乐跌荡起伏, 层层递进, 充满意蕴, 最后在宏大辉煌的气质中结束。

二、“花”之情趣

该作品既承接了古典音乐的优秀传统, 又运用了创新的现代作曲技法, 且在运用“技法”的过程中, 尽量避免显露“技法”的痕迹, 引用与创新完美结合, 从而更自然、流畅地形成自已独特的音乐语言。

首先, 作品在音色上的处理颇有情趣。四种不同的花由不同的民歌主题演变, 让人似曾相识, 久久回味。同时, 在音色上、旋律上进行变化处理, 让人感觉更有创意。比如茉莉花的主题运用男声的音色, 效果让人有些意外, 与人们心目中清亮的女声相比, 深沉的男声主题又独具特色。

其次, 作品运用民歌主题的派生、核心音程贯穿发展, 将音乐一直环绕在花的旋律之中, 蕴涵着各种花朵顽强地生存在中华大地, 遍地开放的内在意义。

另外, 作品运用声部层次上立体的空间思维方式, 使用固定音型将调式、调性多层次展开, 这种复调的思路体现在作品多处推动情绪的地方, 使作品气势磅礴, 其声部的穿插、转接又不失情趣盎然。

作品在和声上的设计也独具匠心。运用五声化和声的音程关系进行叠加处理, 时而有刺耳的不协和音响刺激人们的听觉, 时而回到宁静、幽远、纯净的音响之中, 全曲最终以完美、和谐的解决而让人获得内心的平衡。

总结来看, 花所表现的情趣基于这部作品具有的“可听性”及现代气质。“可听性”来源于作品的素材, 根置于对人们耳熟能响的民歌素材的提取, 或是优美、清新, 或是大气、豁达, 或是诙谐、幽默。另外, 姜一民作为中国当代作曲家之一, 所创作的音响又具有现代气质。20世纪以来, 音乐的发展大破大立, 延续到当今的音乐创作风格与流派可谓是纷繁复杂。“可听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是动态的, 它不仅存在于古典、浪漫的音乐之中, 也存在于具有现代气质的当代音乐作品之中。如何将现代作曲技术与“可听性”溶为一体, 这也成为当代作曲家思考的课题。

三、“花”之内涵

在创作过程中, 姜一民认真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 不刻意抑制自然脉冲的节奏, 用既简单又有效的手法把音乐转化为直接的情感, 这种声音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作曲家期望找到原始而淳朴的民歌风格, 曾深入体验西藏、陕北、江南等地的民风与生活, 将这些生活的体验融入作品《华集大地》之中。民族民间文化的积淀赋予他在创作中寻求美的旋律曲线, 在作品里流淌出耳熟能详的民间小调片段, 在西洋的管弦乐队中激活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 将这些素材编织出大地之花绚烂绽放的全新主题, 委婉中有刚劲、细腻中有激情、飘动中蕴涵坚定。

交响乐之感想 篇8

什么样音乐形式能描绘出丰富美好的西湖?用音响变化层次丰富的交响乐及大型交响套曲的形式,也许是我目前能想到的最为贴切的形式。在第一交响乐《西湖》中,作曲家将以古今四首描写西湖四季的诗词和几处西湖名胜风光为创作灵感,以多乐章套曲的形式加以交响化的诠释和展现。整个交响套曲将在近两年内陆续完成。

这次上演的是其中第二乐章《春》,是这部套曲中首先完成和即将首演的作品。第二乐章“春”以唐代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为创作灵感,用女高音、民乐组合和单纯弦乐器的结合,描绘出西湖早春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生意盎然、恬静闲适的意境。

整个交响套曲作品将使用人声、民乐组合,戏曲韵白和管弦乐团的编制。其中的第二乐章《春》女高音、民乐组合和单纯弦乐队的结合。笛、二胡、琵琶和筝的民樂组合难免让人联想到“江南丝竹”与西方交响乐音色的对话,但对我来说他们都是音响画板上的音色材料,我更追求自然天成、浑然一体的创作理念和音乐理想。

在《春》这个乐章的创作中,我没有简单地引用一首“江南曲调”进行改编或展开;更多的追求对西湖春天感受的“韵味”和“神似”,追寻作曲家心中的西湖。当然在其他乐章中也可能会引用江南丝竹《老六板》等曲牌。

链接:作曲家陈牧声,早年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于2000-2004年就读于日内瓦音乐学院,2007年回上海音乐学院任教。

自2002年1月,作品专场音乐会《禅(组曲)》在瑞士伯尔尼国家电台音乐厅成功举办之后,他的音乐开始受到关注。2007年他的管弦乐作品《牡丹园之梦》使他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上一篇:2023年护士考试试题下一篇:国殇知识点归纳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