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艺术特点(推荐8篇)
1、浓厚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 :侧重于描写大自然的奇景和幻想出来的人物,表现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带有浓厚的虚构和幻想色彩,强调主观情感。抒发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2、丰富奇特的想象 :想象瑰丽、变幻莫测,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很大,优美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
3、清新明快的语言 :语言明丽爽朗的色调,不加雕饰、潇洒清丽,呈现出透明纯净而绚丽夺目的光彩。
4、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
5、豪放飘逸的风格:擅长用自由的古诗和绝句,诗歌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豪迈奔放。
二、历史意义
1、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的诗歌领域中,李白他继往开来,求实创新,是无与伦比的诗歌领袖。他是一个开拓者,是中国文化长期沉淀孕育出的旷世奇才。
一、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任何一首诗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时期背景, 同时直接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联, 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诗人诗歌中想要表达的含义, 必须要结合一定的历史时期情况, 了解作者在不同创作时期所经受的遭遇情况, 然后根据特殊环境下, 分析作者诗歌中蕴含的艺术特点。李白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少年壮志不言愁的阶段, 诗人对人生充满激情, 所创作的诗歌都包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并且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感。而到了作者进入官场生活之后, 由于作者满腔的报复和理想没有用武之地, 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 因此, 李白诗歌创作风格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发生的重大的变化。李白在官场失意阶段创作的诗歌都是比较悲壮的, 这也体现李白追求独特和个性的诗歌艺术特点。他整天在醉生梦死中度过, 借酒消愁, 但是, 李白一生创作都是坚持浪漫主义, 这是李白诗歌中最具艺术特色的地方, 其创作手法、诗歌结构以及思想情感都散发出一种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
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大的艺术特点, 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主要表现李白诗歌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意境十分浪漫。 诗歌作品结构形式十分大气和, 形式紧凑, 通过简短而精湛的语句表达的激情澎湃的内心思想, 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如李白的《江上吟》中“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啸傲凌沧洲。” 两句诗歌表达李白对自己作诗落笔掷地有声, 有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感觉。同时还有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两句诗所表达的主要思想, 即李白对自己未来人生道路充满着自信, 心中踌躇满志的报复, 对理想的坚定信念。这些都说明李白是心中向往一切的美好, 充分说明李白心中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都是李白早期的作品, 李白刚出道时, 涉世不深, 还没有经历官场上的黑暗, 心中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希望、激情都很高。
二、独立特性, 主观色彩强烈
李白诗歌中注重个人感情的抒发, 丝毫不在乎世人的看法, 即使官场失意, 也不会改变“诗意”, 一生在官场没有得到认可, 自身满腹才华没有得到很好的施展, 使得李白心理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李白诗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人生在世, 是如此的不如意, 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 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
这首诗中明确表达李白开始看清官场上的尔虞我诈, 渐渐明确自己生在官场的身不由己。李白进入官场之后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视, 朝堂之上丝毫没有施展之地, 使得李白心中的理想和报复无施展之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从诗歌中能明确感受到李白的失落之情, 心情很是抑郁。李白毫不掩饰心中的不满和情感, 直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表达出来。还有在诗歌《蜀道难》中中李白曾经写道: “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再次表达诗人李白对现实的无奈, 这首诗是李白在官场失意的情况所作出的诗词, 具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李白诗歌艺术特色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官场阶段创作的诗歌都是比较悲观的, 但是即使官场失意, 李白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并且完全脱离世俗, 将自己与社会上的淤泥隔绝起来, 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三、思维跨度大, 情感丰富
思维跨度非常大, 情感丰富, 李白跨度大主要表现在诗人诗歌中悲壮交加的情感, 给人一种苦中作乐的感觉。李白成为诗仙、酒仙以及诗侠, 这些称号都是使人从李白遭遇以及其诗歌艺术特色中领悟的思想感情, 而最终给诗人起的别号。同时, 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天马行空、激流奔放、意境奇异的特色, 这些都说明李白思维跨度大, 情感丰富。
四、语言质朴, 毫不拘束
语言质朴只要表现在诗歌简短而易懂, 人们能从简短的文字中, 感受到李白心中的不满和对现实世界的愤世嫉俗之情。李白生平十分重视朋友, 尤其是一些官场上被贬的朋友, 每当与朋友离别时, 李白都会十分的感伤。如在李白诗歌《送友人》中, 诗人对朋友的离去感到很大的落差和失望, 其中 “青山横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李白这首诗歌在语言上通俗易懂, 很多学者都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往日朋友的珍惜, 对今日到来离别的伤心。情感的表达毫不拘束。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李白诗词我国唐宋时期浪漫主义诗人流派的先进代表人物, 李白一生愤世嫉俗, 在他的诗歌中充满对现实的不满, 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心中的不快。因此李白诗歌浪漫主义浓厚, 并且坚持自己独特的观念, 不会因世俗而改变, 此外, 李白诗歌中还具有一些特点, 语言朴质, 但是情感丰富。本文研究和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我国诗歌文化的精髓被人们传承和发扬, 不断丰富我国民族文化, 增强民族凝聚力, 实现祖国繁荣富强。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部分, 学习和掌握诗歌中蕴含的文化, 对发扬我国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我国著名诗人李白为主要分析对象, 从李白的诗歌中寻找唐宋时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并且分析和体会诗歌中的优美的句子, 从诗歌中全面了解我国著名诗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 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李白诗歌的精髓。
关键词:李白,诗歌艺术,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何健.李白诗歌如何表现浪漫主义艺术特色[J].科技信息, 2011 (34)
[2]雷二平.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J].课外阅读 (中旬) , 2013 (03)
关键词:李白诗歌地名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3-38-41
李白名作《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此诗,历来被赞叹为“神韵”(明李攀龙《唐诗广选》)、“灵机逸韵”(明周敬《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熔化入神”(清应时《李诗纬》)、“神韵清绝”(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评价甚高。这首诗除了意韵美外,在语言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全诗二十八字中连续用了峨嵋、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短短的七绝四句用了如此多的地名非但没有给人堆砌、局促的感觉,反而别开生面以地名的衔接表示一路行程,给人以贯珠之感,被视为古今绝唱,让人不得不佩服诗仙李白运用地名的艺术。正如王凤洲所说:“此是太白佳境……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可见此老炉锤之妙。”其实,李白在运用地名方面所表现的高超艺术还远不限于这首,李白诗歌中的地名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艺术功能方面也表现得丰富多彩。下面就举李白诗作详加分析。
一、李白诗歌中运用地名的方式
直接以标题形式出现如:《天门山》、《牛渚矶》、《丹阳湖》、《姑熟溪》、《灵墟山》、《大庭库》、《高句骊》、《普照寺》、《谢公亭》、《鹦鹉洲》、《金陵白杨十字巷》等。
以部分标题形式出现如:《早发白帝城》、《南陵五松山别荀七》、《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夜泊牛渚怀古》、《秋登巴陵望洞庭》、《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人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等。
在诗正文中以个体形式出现如: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劳劳亭歌》)
壮心屈黄绶,浪迹寄沧州。(《酬谈少府》)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送储邕之武昌》)
秀色发江左,风流奈若何?(《五松山送殷淑》)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流夜郎赠辛判官》)
在诗正文中以对应形式出现,这种对应形式可分为对仗和非对仗的两种。
1、地名对仗出现如: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越女词五首》其五)
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酬张司马赠墨》)
自居漆园北,久别咸阳西。(《赠从弟冽》)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浔阳(《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三)
2、地名非对仗出现
如: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巴陵赠贾舍人》)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二、李白诗歌中地名运用的艺术功能
(一)以阔人的地名开拓诗境,增强诗歌宏伟、壮阅、雄浑的气象。
唐诗以气象恢弘著称,李白诗歌更是杰出代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李白善于运用一些具有壮阔、弘大特征的地名词。这些地名往往都是一些大漠、雄关、名城、重镇、高山、大海、长河等等。如: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荆门送别》)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登峨眉山》)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登太白峰》)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词六首》之二)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流扬子津。”(《横江词六首》之三)
这些阔大的地名词的运用不但能够开拓诗境,增强诗歌宏伟、壮阔、雄浑的气象。而且能够表达作者阔大的胸怀。深邃的情感,引发读者的畅想。正如金长真所说:“诗句连地理者,词气多高壮。要之情思笔路,自然相合。”意即壮阔情思与壮阔的地理自然吻合。情语借景语得以表达,作者的壮阔情思正是借助于壮阔的地理而得以展现。读者接触到这些地理名称时也会感受那份壮阔、辽远的情思,从而产生出“意兴与山川同廓”的美学效果。
(二)借古地名的使用以增加诗歌苍凉的情调和浑厚的气势
李白好古,创作了大量的古乐府诗。李白以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为抱负,以大雅为正声,以远古为榜样。体现在诗歌中就是大量古地名的使用。所谓古地名是指燕、赵、秦、楚、吴、越等。这些古诸侯国名,这些地名空间涵盖广,具有浓厚、古朴的色彩。这些地名词的使用增加诗歌苍凉的情调和浑厚的气势。如:
抱玉人楚国,见疑古所闻。(《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六)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燕赵有秀色,绮楼青云端。(《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七)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鲁东门观刈蒲》)
(三)一些蕴含典故地名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隐秀”之荚
中国古代诗论讲究诗要有“味”,尤其是有“味外之味”,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传统之一,而且一向被认为是文艺美学理想的最高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提出文学作品要重在言外之意,有味的作品也就具有“隐秀”的特征。按刘勰的解释:“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也。隐以复义为工,秀以卓绝为巧。”“由外露的秀而领会到内在的隐,是文学艺术之所以有味的原因所在。”在李白的诗词中,秀即地名典故本身所代表的形象、事件,隐即典故蕴含的意义。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作为千古登临之处,已被赋予独特的文化象征。据《报应录·武昌志》记载:武昌城内辛氏,卖酒为业,有一道士常去索酒,不计酬,道士临别,取橘皮于酒店墙壁画一黄鹤,告以客至拍手引之,鹤当飞舞以劝酒,辛氏遂富。一日,道士复至酒店,取所佩铁笛,吹数弄,须臾,便有白云自空中飘进酒店,黄鹤站在白云上,道士骑鹤,飘然而去,消失于碧空之上。辛氏遂毁酒店,建筑黄鹤楼,以志纪念。文人骚客每每登临,总是感慨万千。唐人崔颢也作《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一代领袖毛泽东同志也曾作《菩萨蛮·黄鹤楼》:“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李白在诗中巧用“黄鹤楼”这一地名,含蓄地表达了朋友离去,感伤惆怅,依依惜别之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这里暗用了《水经注·江水》里面的意境:“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常有高猿长啸。”这里的用典十分巧妙,不易看出。如水著盐,溶化无迹。杨慎《升庵诗话》曾比较李、杜对此典的运用:“杜子美诗:‘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李太白‘朝辞白帝彩云间……’虽同
用盛弘之语,而优劣自有别。”相比之下,李白用典如行云流水,更自然,更隐秀。
像这样的地名用典在李白的诗歌中还有很多。再比如:“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巴陵赠贾舍人》)反用贾谊贬长沙典,以玄宗对比汉文帝,借以衬托贾舍人处境,宽慰中带着几分调侃、几分感慨;“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借用韩信为淮阴少年所辱事。意在表达猛虎伏浅草,终莫能掩。仗剑公子不必屈于小人:“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其一)选取“斩楼兰王”典故的相似性,发出了“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报国誓言。用一个汉朝典故,激发和升华出全诗高昂的民族精神。“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化用晋僧慧远《庐山记》中“香炉山……游气笼其上,则氤氲若烟水”的意境,融典人景,形象地写出日照下香炉峰的神色姿态。
明人胡震亨曾言:诵太白诗,“不读尽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作略。”说的就是李白用典之巧妙绝伦。要达到这种境界,非纵贯史籍,经纶满腹不可。李白自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正是有这样的积累,才能信手拈来,灵活选用了多种多样的用典方法。
(四)借地名表达思念与眷恋之情
在李白诗歌中有的地名的使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有的是表达对所居之处人的思念。例如: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宣城见杜鹃花》)
此诗作于宣城。李白流放夜郎赦归后,客游于此。宣城,今安徽宣城市。子归鸟,杜鹃。是蜀地代表性鸟类,喜暮春时节啼鸣,相传为蜀王杜宇遇害后化身。杜鹃花,色殷红,又叫映山红,相传因杜鹃啼血而红。实为每年三月时杜鹃鸟鸣开放。李白见杜鹃花而思子规之鸣,由子规之鸣而动蜀地之思。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此诗是李白流放江夏送蜀僧人长安之作。诗中充溢着李白对故乡友人怀念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这首诗中“峨眉山月”反复出现。严羽对此曾云:“回环散见,映带生辉,真有月映千江之妙。”
“春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
这首诗是写思妇思边之苦及对爱情的坚贞。燕草:燕地之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秦桑:秦地之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南流夜郎寄内》)
此诗是李白流放夜郎时寄给妻子宗氏的诗。诗中表达了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之情。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诗词中多指女子居所。此处指妻子宗氏住所。
以上总结了李白诗歌中地名使用的形式及其艺术效果,其实李白诗歌中地名的运用技巧和作用还远不止这些。诗歌中的地名有时还记录了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有时则暗含了作者的行踪。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李白那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中一连出现了五个地名,清晰地勾画出作者欲出三峡的行踪路线。“四句人地名者五”,不嫌重迭,成千古绝唱。这些由于前贤多所论及,此不赘述。总的来说,李白诗歌中地名的使用,对其诗独特诗风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我们在阅读和鉴赏李白诗歌时,不能把诗中的地名简单的当作地理符号,而应分析其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
二、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三、李白诗歌的生动、大胆的夸张
四、李白的诗歌的丰富奇特的想象
五、清新、豪放的语言艺术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和杜甫一样,代表了唐代诗歌甚至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我们读李白的诗歌,都会感到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此原因正是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关于李白诗歌的艺术我们可以分以下几点来论述:
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塑造了诗人自己的形象。
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的自我形象活跃在其中。例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山,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彫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诗写诗人夜宿在山村的一个老媪家,女主人尽管贫困,但仍然热情招待。这令诗人十分感动,“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挚的感情。
即便是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也能使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如《峨眉山月歌》:
峨嵋山月半轮秋,应如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半轮月色的映照之下,我们看到诗人孤舟疾进的身影。
他的诗有时宛若回旋的狂飙,喷谥的火山,狂呼怒叱,纵横变幻。即使在这种诗中,也可以见到诗人的感情和形象。比如他的有名的作品《蜀道难》,这首诗先借神话传说叙述蜀道的历史,接着就描写沿途的风物,呈现出一幅千奇万险的画面。《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里极力描写蜀道的奇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三次出现,回旋往复,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然而这首诗的气势却是豪放的,感情是激昂的,使人读了以后心情振奋,想去迎接和征服这大自然的艰险。读者读之则有神驰八极,心怀四溟的感觉。这正是因为诗中融合着李白的豪放性格的缘故。这是讲李白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的色彩。即使是在《蜀道难》这样的诗里,描写蜀道的艰险,可是也融入了李白的豪放的性格。
二、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的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再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像《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诗都是这样。还有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即《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也是李白著名的作品。诗是这样写的: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短短的十二句诗,感情几次跳跃,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抒写了胸中的忧愤。“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里的“昨日”“今日”两个意象,可以说是前人没有用过的,只有李白才能想得到,用得出。这两句是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胸中的烦闷。陶渊明诗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李白的这两句也就是这个意思。可是陶渊明的诗感情比较深沉,语气比较和缓,李白的这两句则感情比较激烈,语气比较急迫,话是冲口而出,连格律也顾不得了。这首诗本来是七言,但是一开头就打破了七言的形式。“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简直是两句散文化的句子,这是因为李白的感情很强烈,所以诗是冲口而出的,就顾不得什么格律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抛开我走了的是昨日之日,那昨日之日是留不住了,扰乱我心的是今日之日,今日之日有多少的烦忧呵。这是一首饯别诗,饯别诗的开头这样写,的确是不多见的。李白积在心中的烦忧太多了。他憋不住,于是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我们仔细琢磨,“昨日”“今日”的意象中,实则是“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意象虽为二,所指之人则是一。我们也许以为李白会顺着这条思路接着往下写,可是不然,李白在第三句和第四句上,又换了一个角度:“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笔锋一转,转到这次饯别上来。面对一派秋色,正好可以在谢脁楼上痛饮一“酣高楼”,一方面固然是饯别他的族叔李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愁。第五句和第六句又是一个跳跃:“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文章”就是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即指建安风骨,“小谢”就是指南朝的诗人谢脁。李白由上一句“酣高楼”的高楼(即谢眺楼),联想到谢脁的诗,又联想到汉代的文章,建安的风骨。那么这两句是不是在讲文学史呢?也许可以说是,但这两句诗的落脚点还是在自己。请大家注意:李白在这里用了“中间”这两个字,可见是要接着往下讲的。这就是后面的两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俱”是都的意思,“俱怀逸兴”是都怀着逸兴。那么应该包括哪些人呢?其上应该包括汉代的散文家、建安的诗人,其下应该包括李白自己。这样才有“中间”的小谢。李白写自己和他们一样,怀着不平凡的兴致,想要高高地飞翔,飞上青天去拥抱明月。这两句表现了李白凌云的壮志,奋发的感情,也概括了他自己诗歌的风格。以这样的志气和才情,李白在社会上竟没有出路,他怎么能不感到烦忧呢?所以诗又回到“愁”字上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朗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这一句是比喻他的忧愁,这个比喻是多么奇特,又多么恰切;音调又是多么流畅,节奏又是多么鲜明。这种音调和节奏,让人联想起不尽的流水和流水般不尽的忧愁。李白在世上的忧愁既然无法消除,那他只好浪游江湖,去过隐居的生活:“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可以说明,李白的诗歌常常捕捉一些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可是他居然能把这些表面看来没有联系的意象组织成一首完整的诗歌。意象之间的跳跃,恰好表现了他跌宕起伏的感情。像这首诗,短短的十二句,感情几次跳跃,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一会儿说昨日,一会儿说今日,若断若续,可是又一气呵成。这是李白诗歌的——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
刚才我说过李白的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如实的描绘,关于这一点。《古风》第十九首是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
这首诗写道: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首诗是写什么呢?初看,似乎在写游仙的内容,但从最后几句我们可以看出来,诗人是在写时事,是在写安禄山叛乱,在洛阳称帝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可是李白的写法不是对这件政治事件作如实的、细致的描写,他是把这件事放到一个游仙的题材里,从高高的天上去俯视世界,通过游仙揭示了时局的变化。开头几句都是写游仙,他登上莲花山,飞升上天,从高高的天上往下看,看到洛阳一大群一大群的“胡兵”,即安禄山的军队。战争使很多人伤亡,“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那些豺狼都做了官了。李白不是写地上这个现实的政治事件,而是从天上这个角度,从游仙的角度去写。所以我说李白诗歌的意象是超越现实的,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了神话、幻境,用这种方式来描写现实的生活。这与杜甫对于安史之乱的描写完全不同。杜甫是在地上釆写人间的生活,来写现实的政治。李白的这首诗是从天上来观察,这是两个人很不相同的地方。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杜甫是现实主义的。
三、李白诗歌的生动、大胆的夸张。
李白诗歌的夸张随处可见,在其写景诗中表现最为突出。如: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横江词》)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配侍御叔游洞庭》)
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赠段七娘》)
这些夸张虽然大胆,但生动,形象鲜明,谁见过“巴陵无限酒”可以“醉杀洞庭秋”,但读者只觉得形象生动、鲜明,并不感到突兀和不可信。
我们说李白诗歌的夸张是最大胆的,但他的夸张又最容易为人所接受。比如他的《秋浦歌》的第十五首:
白发三丈千,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写自己满头的白发,说 “白发三千丈”,这是极度的夸张,谁有过这样长的白发?谁又见过这样长的白发?可是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并不感到李白这样的描写不能接受,不可信,我们反而感到很自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什么这样长呢?是因为我的忧愁太多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当时李白正在照镜子,一照镜子,看到镜子里面是一片秋霜似的白发,他就问:明镜里哪里来的这么多的秋霜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乍对明镜时的一种惊呼和感叹:我头发这么白得这么了,真似乎有“三千丈”长了!像这样的夸张只有李白才能,也才敢于这样写,而且写出来很能够被读者所接受。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像《北风行》里,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燕山当然很冷,有雪,雪花也很大,但是怎么大也不会像席子那么大吧?可是李白敢这样写:“燕山雪花大如席”。我们读了以后觉得并不突兀,而且感到很好。关于这句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是并不离开真实,燕山的确寒冷,的确下雪,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不真实了。鲁迅的意思是说,夸张不能离开真实,像李白的这首诗,虽然是夸张,虽然夸张得很大胆,但是它还是真实的。类似的例子还有《横江词》里的“一风三日吹倒山”,《蜀道难》里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些例子都是明显的夸张,而又不险怪、不真实。
四、李白的诗歌的丰富奇特的想象。
李白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奇特的想象力,有的诗让我们读起来觉得真是一种奇想。比如他有一首送别诗,题目叫《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他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朋友到咸阳去,到长安去,我的心也跟着一起去了。怎么去的呢?我的心是杯狂风吹去的,并且西挂到咸阳树上。李白可以想象自己的心被狂风吹起,吹得那么遥远,吹到了咸阳,不但心被狂风吹到咸阳,而且自己的心可以挂在咸阳的树梢上,好像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这样的送别诗,读了以后真让人拍案叫绝。还有一首诗,题目叫《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其中有这样两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我的愁心被大雁带走了。这当是李白和夏十二登上岳阳楼的时候,看到一群大雁从天上飞过。他说:大雁把我的愁心也带走了。看到这样辽阔的景象,自己的忧愁也被大雁引带而去,消失了,故说:“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傍晚的时候,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他不说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他说山衔着一轮美好的月亮来了。给我送来了这样一轮美好的月亮。他还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题目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朋友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他听到这个消息,诗人当然为朋友的降职而感到忧愁,就写了这首诗寄给王昌龄,诗曰: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一个暮春的季节,杨花已经落尽了,子规鸟叫起来了,这个时候我听说你要降职到龙标,到龙标要越过五溪,我不能够送你去,我只能够把我的愁心寄托给明月带走,陪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因为龙标在西南的偏远地区,月亮是从东边升起来,向西边落下去的,所以李白想象可以把自己的愁心托明月捎走,让明月带着我的愁心陪伴你,一直到你贬官的龙标那个地方去。李白想象自己的心可以离开身体,飞向远方,或者是随着狂风,或者是随着大雁,或者是随着明月。在这样天真的想象里,表现了深厚的感情。
李白的丰富想象,还表现在大自然的人格化和个性化上。他有一首诗,题目叫做《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斛斯是他一个朋友的姓,是一个复姓),在这首诗里有这样两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傍晚时从青山上走下来,山月跟着我一块儿回来了。我们读这两句诗的时候,总觉得诗人还像个小孩一样。我们小时候,走路时,常感到月亮是在与人一道前行,常常有这种疑惑:月亮为什么老跟着我走呢?李白这诗的想象很天真,他保持了孩子的童心,同时也把山月人格化了,山月好像是他的同伴,和他一起从终南山下来。他还有一首诗,题目叫《月下独酌》,其中有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个人喝闷酒,总希望有人作伴,那么谁来跟他作伴呢? “举杯邀明月”,请明月来跟我作伴。不但有明月作伴,而且还请自己的身影也来作伴(甽月照着白己会在地上留下了身影)。这样,“举杯邀明月”,对影就成了三人。“三人”是指自己、明月和自己的身影。这也是把明月和身影都人格化了。还有一首诗叫做《待酒不至》,其中有这样一句:“山花向我笑。”这句诗简直就是白话。山花会笑吗?当然不会。但开放的山花就如人的笑脸,山花也被人格化了。在李白的笔下,大自然常常是具有生命的。我们再看他的一首著名的五言绝句,题为《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鸟,看到了云,可是时间一久,渐渐的”鸟飞尽”了,云也到什么地方自去消闲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剩下的只有敬亭山了。而这个敬亭山是既不会飞走,也不会去消闲,只有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坐,“相看两不厌”。“两不厌”,不仅敬亭山李白看不厌,对于李白,敬亭山也看不厌。人看山,山也看人;人爱山,山也爱人。这是诗人独自久坐产生的遐想。我们曾经学习过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果把李白的这一类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两个人的诗风是很不相同的。谢灵运只是客观描写刻画山水容貌姿态,不太见到诗人自己的性灵、性情。而李白则总是把大自然人格化、个性化,大自然是他的朋友。风格迥然不同。
五、清新、豪放的语言艺术。
李白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清新、豪放。他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他有两句诗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这两句诗,恰好可以用来说明他自己的语言特色。例如他的很有名的一首诗《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天来到了,妇女都在捣衣。捣衣做什么呢?是为了做衣服;为什么要做衣服呢?因为已经到了秋天,天气寒冷了,而丈夫却远在边关。做成衣服以后,要送给远在边疆的丈夫御寒。“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整个的长安城,在夜里,在月光之下,到处都听到妇女捣衣的声音。这种捣衣声,“秋风吹不尽”,秋风是不能把它吹尽的,暗示着捣衣妇女之多,也暗示着戍边的士兵之多。而且这捣衣声里传达出一种感情,即思念“玉关”的之情。“玉关”就是玉门关。唐朝时在玉门关驻扎有戍边的军队。捣衣妇女的丈夫正在玉门关驻扎着,要把寒衣送到那里去,所以在这捣衣声中总是流露着思念玉门关的感情 所以最后两句说:“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什么时候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自己的丈夫能够回家呢?像这样的语言,的确是很清新的,很自然的,没有任何的雕琢和修饰。再如他的另外一首有名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与杜甫所代表是二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形式,李白的诗歌运用奇特的夸张和想象,往往所表达是一种超脱自然的盛世情怀,而杜甫运用写实的手法,在意的是对于客体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所以在后人面对这样的二种风格的时候,在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相当的时候,总是想去比较一下谁代表的是盛唐诗歌的最高的艺术成就。
其实,面对二位天才级的诗人,我们后人这样的比较实际就存在着不适当,他们所代表的二种的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了几千年的栓选已经证明了他们二人共同所代表的一座后人无法仰及的高峰,对于我国的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无法替代的贡献。一.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写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作者的愁不是停留在伤秋悲春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的积极的态度上的基础上的一种豪迈之愁,愁中更有豪气十足。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李白推崇“清真”。“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一》)。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美。“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渔隐丛话》)与之相对,李白反对字雕句琢的模仿,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古风·其三十四》)因此,李白的诗作多为感情真挚随口道来之作,读李白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李白的古诗喷薄而出,一泄不回;李白的近体诗清新朴素,了无杂质。这些都是对他“清真”的美学追求的体现。
二.杜甫
杜甫则是由盛唐转衰的一位伟大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官宦之家。其家庭有奉儒守素的文化传统,给他很深的影响。他经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使他历尽人生辛酸,看尽生民疾苦,因而关心国家安危。
杜甫的诗歌表现为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特征。他的风格逐渐在苦难的生活中形成,特别是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杜甫终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愿望有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未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和《兵车行》都是这样的作品。《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诗体上,杜甫的诗歌各体兼工,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另外的一方面杜甫突破了乐府旧题的束缚,创造了不少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例如“三吏”“三别”。杜甫的律诗的代表作有《月夜》《春望》《望岳》《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诗文无不以沉郁稳健建昌,凝重精美著称,杜甫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绝的文字,同时,与李白的浑然天成,不讲究炼字相比,杜甫始终坚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其诗歌讲究的是遣词造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精炼严整非常人之能所几页及也。
杜甫则强调“传神”。这个“神”,很多文论家思想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庄子》讲“神.........遇”,刘勰讲“神思”,而杜甫则明确把“神”的概念用到了诗歌创作上。杜甫的“神”当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深厚的精神风韵:“将军善画盖有神”(《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罗宗强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为这个“神”定义道:“惊警而不流于刻板,在惊警中流露神韵”。杜甫讲传神,同时也讲究写实,他最推崇“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实现这种传神之美,杜甫一方面强调锤炼,炼字,炼句,苦思,苦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黄庭坚则赞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生活中提炼真实而自然的素材,在作者辛勤的钻研锤炼之下,方能写出传神之作。此外,杜甫讲传神,也讲写实;讲苦学与功力,也不反对一蹴而就的天赋;既赞成感情的自然抒发,又提倡比兴规整;既赞美自然清新的美,也追求悲壮的美。可见,杜甫的诗既反映了盛唐人追求壮美和风骨的倾向,又表现出了中唐人关心时弊提倡美刺比兴的要求。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就认为杜甫总结盛唐,开启中唐,而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中则认为杜甫的“盛唐”不同于李白的“盛唐”,李白和张旭的盛唐冲决了旧的范式并形成了内容上的创新。
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着盛唐诗歌浪漫派和现实派的二座高峰,无分伯仲,至于其艺术风格的不同也不是一篇文章所能阐述得清楚,他们的政治理想,生活态度,表现技巧,所受思想的影响等等都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总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古长。
—— 模具092班
[内容摘要]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他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甚至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诗歌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变化多样,取得了后人难以追及的艺术成就。揭露和批判当时黑暗的政治现实,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热情讴歌祖国壮丽的山河,是李白诗歌思想的主要内容。在艺术上,李白的诗歌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独特风格,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诗歌创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在诗体创作和语言风格上,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李白
浪漫主义
思想内容
创作
艺术风格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其主要成就是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批判继承前人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一、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白写实的文学思想源于史学的“实录”精神,表现为对真实性的追求,对写实的作风和技巧的追求,其在作品中的体现又因文体不同而有异,散文举例证实,画赞返实入虚,诗歌似虚而实。它是对李白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补充。1.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2.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
李白图片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3.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朝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4.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消极颓废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5.豪放飘逸
大胆想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诗人不大注重对客观事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和刻画,而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宣泄情感;如果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塑造的形象不足以表现他特有的思想情感及其追求的艺术境界,他则更多地借助神话、传说以及幻想和梦境来加以表现,从而创造出种种惊世骇俗的美学效果。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他的想象,极其丰富,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思想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赞美李白的诗:“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李白的诗对后代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唐韩愈一派诗歌就接受李白诗歌的创作经验,创造出自己崛奇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格。李贺的诗,更是接受了李白诗歌的影响,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宋代的大诗人苏轼、陆游也都借鉴李白的豪放诗风,表现自己的思想。一直到清代的龚自珍,许多诗人都从李白的诗歌中吸取营养,融汇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去。李白身后一千二百多年来,他的那些优秀诗篇,流传了一代又一代,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妇孺成诵,有口皆碑,不仅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光辉遗产,而且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全诗色泽光怪陆离,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故而李白的同代人殷璠《河岳英灵集》称之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三、在诗体上的贡献及历史地位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实际上也就是使诗歌语言更多地从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中得到充实和丰富,并加以提炼、升华。乐府诗自初唐以来没有多大发展,李白则融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
李白在创作上,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他所继承的传统,首先是楚辞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他受屈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发扬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象熔铸神话传说,大胆地幻想夸张,重视民歌遗产等方面,他都和屈原完全一致。就具体作品来说,如《远别离》、《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乃至《蜀道难》都在精神面貌以及题材、构思、句法的形式上和屈原作品有接近的地方。
李白运用的诗体很多样,但贡献最大的是七古和七绝。这两种诗体在当时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个性也特别适应。他这方面的成就也很得力于学习乐府民歌。七古无须再谈,这里只举他几首脍炙人口的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即以《早发白帝城》一诗而论,全篇词意完全出于《水经注》“巫峡”一篇,但语言之自然,心情之舒畅乐观,与原文风貌,却迥然不同。他的七绝向来和王昌龄齐名,各具特色。但就接近民歌一点说,他却超过了王昌龄。他的五律,运古诗质朴浑壮气势于声律格调之中,往往不拘对偶,也很别具风格。如《夜泊牛渚怀古》、《送友人》等篇,历来为评论家所称引。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其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并且以其理想主义和反抗精神的完美结合,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耸立起一座新的高峰,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李贺,宋代的苏轼、辛弃疾、陆游,明代的高启、杨慎、唐寅,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都从他的诗歌中吸取了营养而卓有建树成为大家。可由于李白是以才力写诗,凭气质写诗,他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的风采,就是盛唐的风采。李白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继往开来,在屈原之后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高峰,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浪漫主义传统;他继承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以自己的理论特别是创作实践,扫清了六朝的绮靡诗风,为唐诗的繁荣和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他善于学习民歌,同时批判地继承前代优秀诗人的艺术传统,形成独特的风格。从而开创了以他和杜甫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情感和思想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诗体上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不仅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光辉遗产,而且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参考文献 [1] 王寅生、《唐诗宋词元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一.我字当先———无比强烈的主观精神
李白自信非凡,凡事我字当先,极有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即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人格的珍视、对自由精神的高扬。李白满腔激情,唯一倾泻之途就是以创作来充分表现自己,所以他总是以充满主观色彩的大笔去涂抹一切,以 “ 我 ” 的目光 、 “ 我 ” 的心胸 、 “我”的思维方式去审视一切、感知一切、再现一切。于是他的诗文就具有异常鲜明而强烈的主观色彩,饱含着主体深厚激越的情感。 据统计,在李白的一千余篇诗文中,直接提到“我” (包括“吾”、 “余”、“予”、“李白”等) 的作品就占了很大比例,可见李白的创作就是要表现其摇曳多姿的自我形象。李白在关注政治和国家的命运 , 抒发自己 的愤懑与 不平时 , “既热情,又泼辣;即执著,又超脱;所表现的内心世界冲突之尖锐,风暴之强烈,波澜之壮阔,是前无古人的”。1游国恩等主编的 《中国文学史》 则具体指出,李白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鲜明的人性自觉意识、自由自主的个性特征在唐代诗人中尤为突出。在物我、人我关系中,李白非常突出 “自我”,“我”仿佛成了世界的中心,万物皆备于“我”,一切事物都围绕在“我”周围,为“我”所设,服从于“我”。王国维 《人间词话》 卷上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李白在诗中时刻关注“我”的存在, 例如“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登太白峰》, 《全唐诗》 卷180)、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哭宣城善 酿纪叟》, 《全唐诗》 卷184)、“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歌》, 《全唐诗》 卷167) 等。李白为了表明志向、发泄愤懑、感叹不遇,往往采取先入为主的抒情方式,诗句往往“我” 字当头:“我到巫山渚,寻古登阳台” (《古风·五十八》, 《全唐诗》 卷161)、“我浮黄云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梁园吟》, 《全唐诗》 卷166)、“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 (《沙丘城下 寄杜甫》, 《全唐诗》 卷172)、“我来扬都市, 送客回轻舠”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全唐诗》 卷175)。随便翻检太白诗集,诸如此类诗篇不胜枚举,正如康怀远所说:“古往今来,在差不多所有的诗人中,李白是生命意识最为强烈的诗人之一。 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在于他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永恒与不朽。”2
李白自信非凡,这种自信最终化为一种生命的自觉力量,即为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梁园吟》, 《全唐诗》 卷166);即为“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 胸怀间 ” (《赠裴十四》, 《全唐诗》 卷168),即为“兴酣落笔摇五 岳 , 诗成笑傲 凌沧洲 ” (《江上吟》, 《全唐诗》 卷166)。 这样的风格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了最本质的感动兴发的内涵———生命气韵。越是伟大的诗人,他们越是用发自心灵的歌唱表达顽强生命的呐喊与奋争。
二.笑傲千古———不畏权贵的铮铮傲骨
李白思想多元,儒、道、侠、 纵横家兼具,才高八斗,浑身是胆,充满激情。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李白最特立独行,因而魅力无穷。李白平交王侯,面对权贵依然傲岸雄伟,心怀四溟,做事磊磊落落。他常以圣贤自比,如其诗:“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 (比孔子)、“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比孔子)、“知逢渭川猎, 犹可帝王师” (比吕尚)。李白诗中,管仲、乐毅、贾谊、鲁仲连、 晏子、诸葛亮、谢安等人,更是常比的对象。李白在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一文中展示了自己的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全唐文》 卷348) 李白在其诗中塑造的自我形象,自信、自傲、自负,蔑视权贵,充满着浩然之气和叛逆精神。 在中国文学史上,将狂傲的个性和过人的才华结合起来聚于一身的, 除了李白之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人了。就像唐人殷璠 《河岳英灵集》 所称誉的那样:“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 , 鲜有此体 调 。” (王琦 《李太白集注》 卷三十四引) 《松窗杂录》 记载:“会花方繁开,上乘月夜召大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板檀, 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 《清平调》 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醒未解,因援笔赋之。” (王琦 《李太白诗集注》 卷三十五引) 可以看出,李白此时备受礼遇,但权宦高力士却在杨贵妃面前攻击李白。声称 《清平调词》 中所写的“可怜飞燕倚新妆”,是借赵飞燕来贬低杨贵妃。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贵妃研墨,力士脱靴”故事表明,李白不畏权贵, 一身傲骨,因而李白的生命气质也凸显出一个傲字。宋人赵德麟 《侯鲭录》 卷六记载了李白在权贵面前的铮铮傲骨:
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版, 上题云:“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钓线?”白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 明月为钩。”相曰:“何物为饵?” 曰:“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时相悚然。
苏轼曾说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像李白这样放任不羁、率性而为、不惧权贵的诗人是十分罕见的,但如此特立独行的个性与卓然不群的情怀,使他必然遭受群小的妒忌报复与恶意中伤。但诗人仍保持着尊严的人格和不屈的气概。“一谈一笑失颜色, 苍蝇贝锦喧谤声。” (《酬崔十五见招》, 《全唐诗》 卷178) 尽管谤声四起,如蝇逐臭,但诗人绝不退缩,依然傲骨嶙峋,坚持操守,他声称绝 不 “ 沽名矫节 以耀世 ” (《鸣皋歌送岑征君》, 《全唐诗》 卷166),继续高声吟唱出“一身自潇洒,万物何嚣喧” (《答从弟幼成过西 园见赠》, 《全唐诗》 卷178)、“傲然遂独往 ,长啸开岩扉”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全唐诗》 卷174) 等这样弘扬个性 、 蔑视权贵、肯定自我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来。李白的人格、气骨、气象、气势,都通过他的诗歌淋漓尽致地昭示给读者。李白的傲骨一向为人称道,曹松 《吊李翰林》 称其:“李白虽然成异物,逸名犹与万方传。” (《全唐诗》 卷717) 好友任华在 《杂言寄李白》 中言其 “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 。 八咏楼中坦腹眠,五侯门下无心忆。” (《全唐诗》 卷216) 可以说, 李白的诗歌充溢着豪气、逸气、壮气,历经千古而犹然在目。任何时代都有其面临的问题和难以排遣的困惑,一个人不管他所处地位是优越还是卑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和大小不一、内外各异的威压及种种不开心的烦扰,这就是苏轼所感叹过的人生不得意者十七八。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人们阅读到李白这些充满傲骨、张扬个性,蔑视权贵、倾泄胸中块垒的诗句时,自然会产生痛快淋漓的生命震撼力。李白的傲骨, 正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不阿谀逢迎、不低三下四、正直无私、一身傲骨、不惧邪恶的高尚品格。这就是李白诗文能够激动人心,引起读者千古共鸣的奥秘所在。人性的复归、个性的张扬、精神的舒展是引起读者共鸣与认同的基础,好的文章、诗歌具有陶冶情操,消解烦忧,呼唤自由的审美功用,会给人以精神的陶醉与享受。
三.狂狷任性———桀骜不驯的一代狂才
李白举手投足间无不彰显其凌厉千古的狂傲之气,在中国古代像李白这样个性张扬和解放的诗人是少有的,他向来以狂名世,如张埜 《前调》 就说:“太白狂歌起舞, 便得腰悬黄金印。” (《御选历代诗余》 卷九十六) 所谓狂,就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绝不是疯狂、颠狂。他狂而有则,荡而不浮,并非放浪形骸,滥醉如泥。如“我本楚狂人, 风歌笑孔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全唐诗》 卷173),诗人摆出一副挑战礼教、儒学传统的姿态。“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送贺宾客归越》, 《全唐诗》 卷176) 李白的挚友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归隐山阴,像王羲之那样,以书法自娱,雅兴岂不浓乎?这里,李白以狂写狂,正突出地显示了他那向往自由的情趣。因此,李白诗风之狂,正是诗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精神的表现,难怪司空图在 《二十四诗品》 中,把“由道返气,处得以狂”作为“豪放”的一个特点。
李白以狂狷任性之躯为大唐帝国的知识分子树立起了一个光辉的人格典范。这一典范的树立,使我们得以从中窥见唐代进步文士崇尚自由、桀骜不驯、与黑暗势力绝不妥协的时代风貌。李白之狂,狂得个性十足,诚如蒋孔阳先生说:
所谓个性,不是指耳目鼻这类的长相,也不是指饮食男女之类的本能的冲动,而是说一个人的精神上成熟了,能够以独立自主的非意识,来对周围的世界进行独立自主的判断和观赏。个性是从自我的觉醒开始的。一个人,当他意识到自己是人,并且要以自己的生命来保障自己做人的权利的时候,他的个性开始了。这时,他像找到了童话中所说的金钥匙一样,他能以他独有的金钥匙,打开一个新鲜而美好的世界。这个金钥匙,就是个性。3
李白以狂为美,以狂为荣,这就是李白的个性。只有具有高度个性的人,才会具有高度的灵性,也才能大量而准确地发现世界的美。 “ 唐诗之所 以美 , 也在于它 有个性。”4他在 《与韩荆州书》 中不无自豪地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候;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以义气。” (《全唐文》 卷348) 李白之狂狷气魄正如范传正在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中所说:“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 (王琦 《李太白集注》 卷三十一引) 刘全白 《唐翰林李君碣记》 亦说:“志尚道术, 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 (王琦 《李太白集注》 卷三十一引) 李白之狂,令后人景仰不已,激动不休,齐己 《读李白集》 就说:“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冥心入海海神怖, 骊龙不敢为珠主。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 (《全唐诗》 卷847) 李白正因为具备如此的豪气,所以才狂得潇洒。 《唐才子传》 卷二记载: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 “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李白文武全才,英名远扬,玄宗最终召见,供奉翰林,据李阳冰在 《唐李翰林 草堂集序》 中说 :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 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全唐文》 卷437)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李白最有狂的资本,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又浑身是胆,充满侠情,因而他才狂得潇洒,狂得自由,狂得任性。李白, 就是这样一个口出狂言的人,一个个性狂荡的人,一个举止狂放的人,一个喜交狂士 (如贺知章、张旭) 的人,一个狂歌纵饮的人。表现在豪放诗风上,焉得不狂?
下面将该标准小学部分的内容进行具体介绍,并将其与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部分进行比较,以期获得借鉴和启迪。
一、美国麻省诗歌课程标准与中国《语文课程标准》(1~6年级)的对比
在第一学段,《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并且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麻省(幼儿园-2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则是:辨认有规律出现的节拍,词语中相似的发音,即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学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麻省语文课程标准则是辨认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反复、明喻、意象。
第三学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麻省的要求是体会、分析用于表现诗歌含义的声音效果(头韵,拟声词,韵律模式)、比喻性语言(拟人化,暗喻,明喻,夸张);文字格式(大写字母,诗句长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麻省诗歌标准中,每个学段后都附有样例,用以说明这些标准在课堂情境下如何实施。此外还选录了一些课例,用以说明怎样把这些具体的学习标准整合成课堂学习单元目标。
二、《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省语文课程标准共同之处
麻省语文课程标准的目的,是通过有效地开发语文课程标准,期望所有学生成为有效的语言使用者,并且能够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追求更高的教育目标,理解本国的文化并对其作出自己的贡献,能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目标和兴趣。这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有相似之处,具体到诗歌标准部分,两个课标的共同之处在于:
1.诗歌教学与文学教学价值追求的一致性。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文体形式,有着独特之处,但两个诗歌课程标准,却始终都贯穿着文学教学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强调诗歌和语文学科中的其他体裁之间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支持的。可见,我国和麻省的课程标准在这点上的认识是一致的。
2.遵循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课标内容体现出层级性。《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背诵的优秀古诗文的数量和难度在逐年增加;麻省诗歌课标中,从“辨认有规律出现的节拍,词语中相似的发音”,到“辨认韵律、节奏和意象”,再到“体会、分析诗歌要素是如何体现诗歌特征的”,层级性很明显,要求也随年级升高而逐渐增高,符合语言学习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三、《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省语文课程标准不同之处
1.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方面:麻省诗歌课标通过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体现出了其较强的可操作性。他们认为:“优秀的英语语言艺术学科课程应教会学生必要的策略以获取学业知识,完成学业目标,学会独立学习。学生通过有意识的练习,以及在日益复杂多样化的情景中发展、应用多种学习策略”,所以在诗歌课程标准中强调策略性知识,比如5~6年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会、分析用于表现诗歌含义的声音效果、比喻性语言、文字格式等”。然后从以下三个角度提出学习策略,即从“头韵,拟声词,韵律”等要素理解诗歌的“声音效果”;从“拟人化,暗喻,明喻,夸张”等要素理解诗歌的比喻性语言;从“大写字母,诗句长短”理解诗歌的“文字格式”,也就把这种概念性的东西以操作性非常强的形式具体提了出来。另外,麻省诗歌标准后常伴有一些课例,用以说明这些标准在课堂情境下如何实施。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只是“诵读、感悟和积累”等,具体怎么做并没有写出来。比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该如何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则是比较模糊的。相比之下,麻省的这种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标准,则避免了让学生自己摸索、“感悟”或者是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诗歌知识,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的层级性方面: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应该从课标的各个学段上明显地看出各阶段目标要求的差异性,看到在同一点上的不同要求。虽然两个课程标准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层级性,但实质上还是有差别的。麻省诗歌课程标准中,有个在三个不同年级教“意象”概念的例子,三年级时,要求学生能找出诗歌中生动形象、能够构成画面的词语,然后朗读、讨论这样的词语,练习写小诗。七年级时,老师带领学生找出环境描写所运用的不同的意象词语,如“汩汩地流水声、有回音的隧道”等,让学生把这些意象和人的一种或者多种感觉对应起来,并自己去分析其他部分的环境描写,运用所学独立写文章。七年级时,引入“意象模式”这一概念,在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理查德二世》(Richard II)时,找出剧本中多个地方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太阳”,并讨论分析,和“太阳”联系的是“光亮、高度和力量”这样的字眼,在该戏剧中指理查德二世这位君权神授的国王。之后“学生独立写一篇文章,探索解释某一形象模式,将之和剧中重要主题联系起来”。这样,层级性非常明显。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仅仅是背诵诗文数量上的增加,如对于诗歌情感体验方面,则层级性不明确,差异性比较模糊,不利于不同年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诗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方面:中国的《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部分,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领悟、体验和背诵,学生主要以吸收、内化诗歌知识为主。麻省诗歌课程标准后面附有的一些样例中,很注重发展学生的诗歌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诗歌技巧、修辞和诗歌样式特点来写诗,并有相应的修改方法指导。所以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创作诗歌。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两国语言特点不同所致。我国的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具有音乐性,结构严谨工整具有整体性,读来音调和谐、押韵,琅琅上口,很适合儿童的爱好,所以强调整体古诗的感知、体悟和背诵。虽然古诗语言不同于现代语言,儿童不一定字字都懂得很透,但多背诵一些好诗,孩子们会逐渐感觉到语言的美,感觉到读书,有学头,从而培养了他们爱好语言的感情,促进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增长了他们思考、想象的能力。而英语在上述方面不如汉语的优势明显。在此,笔者认为,借鉴麻省课程标准重视诗歌创作的特点,结合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的优势,在今天,鼓励教师和学生尝试诗歌创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The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assachusetts English Language ArtsCurriculum Framework,2001.
3.陈家尧.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修订的几点思考[J].北京:语文建设,2003.6.
4.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P.100.
【李白诗歌艺术特点】推荐阅读:
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06-14
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11-02
乌夜啼李白诗歌鉴赏06-21
论李白诗歌的盛唐气象09-29
浅谈李白的山水景物诗的特点09-19
诗歌鉴赏表格特点11-01
论王维诗歌的特点11-14
卞之琳的诗歌特点10-02
古代诗人的风格及诗歌语言风格特点11-25
艺术的火炬诗歌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