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铺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荐12篇)
评估自查报告
一、学校概况:
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十里铺小学位于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十里铺村,西邻白河,东靠长江南路,毗邻天冠乙醇园区,南邻宁西铁路。是一所由宛城区教育部行政部门主办的普通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面积910平方米,危房面积435平方米。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0名,全部大专以上,其中本科学历2名;中学一级教师1名,小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一级教师3人。学校现有省骨干1名、区级骨干1名;溧河乡名师、名班主任2名。有5位教师被评为市、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文明教师。2012秋期在校学生达到197人,共计6个教学班。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达标情况
(一)教育管理
我校根据乡中心校制订的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领导机构及相应的评估考核制度,制订了我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并进行合理的分工,使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查、有人抓。积极完善和落实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师签订教育管理目标责任书,定期考核,兑现奖惩。
(二)办学条件
我校地理位置偏僻,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学校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D级危房435平方米。有桌凳200套,完好率89%;教学仪器未达到二类标准;有图书3000册;有教室6个,有会议室、体育器材室、电脑室、图书室,无图书阅览室、无实验室、无多媒体教室:其中部分室与教师宿舍、办公室合二为一。
(三)师资水平
我校现有教师10人。学历合格达标率100%,高学历比例90%。按学生学核算,现缺编教师1人。校长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合格率
为100%;教师继续教育有计划进行,第一轮培训全部过关,过关率为100%。
(四)普及程度
我校招生范围为十里铺村村内的居民,有适龄人口197人,入学儿童197人,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100%,适龄儿童辍学率0%,留级率0%,毕业率100%,升学率100%,毕业生合格率100%,体育合格率100%,视力合格率100%,行为规范合格率100%。
(五)素质教育
近几年来,我校坚持一手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一手抓教学质量,使我校的教育质量不断地提高。
1、毕业率:毕业率达到100%。
2、近视率:全校学生近视0人,近视率为0。
3、犯罪率:近年来,学校无一人犯罪,犯罪率为0。
4、课程开设:我校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同时加强了体、音、美等薄弱环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此外,我校不断完善德育工作机制,落实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认真落实《体育工作条例》和《卫生工作条例》,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同时定期对学生体检,控制学校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健全了安全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几年来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自查结果
经我校的自查自评,对照相关文件及《河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标准》,我们认为我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的软件设施已基本达到要求,但硬件设施还相对不完善。存在以下问题:
1、占地面积,现有4000平方米,需要6700平方米,缺少2700平方米。
2、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需要1550平方米,缺少290平方米; 但现有危房435平方米,实际缺少725平方米。
3、运动场为沙土地面,占地面积不足,缺少跑道、沙坑。
4、各室情况
按照《河南省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和《河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标准(试行)》中规定完全小学必须有普通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科学教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和保健室等。与之对照,我校仅有图书室、体育器材室、仪器室,且配备不符合《河南省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远远低于此标准;现在缺少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室、仪器室、阅览室、实验室、保健室。
5、音乐器材
对照《小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目录》,我校音乐器材比较匮乏,缺口比较大,缺数另附表于后。
6、美术器材
对照《小学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我校美术器材很少,缺口比较大,缺数另附表于后。
7、体育器材
对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实行基本标准》,我校体育器材较为充足,缺口比较少,缺数另附表于后。
8、卫生器材
对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实行基本标准》,我校卫生器材较少,对照标准我校缺少视力表灯箱、身高坐高计、血压计、听诊器、压舌板、观察床、诊察桌、诊察凳、污物桶等。
9、小学远程教育器材
对照《河南省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中计算机室建设标准,我校远程教育器材有国家配备的计算机1台,打印机1台,电视机2台,DVD播放机一台,电视机柜2个,教育教学光盘380片;学生课桌椅30套。参照计算机室建设标准,我校缺服务器一台,学生计算机25台,交换机一台,稳压电源一台,无尘白板一块。
10、图书(室)
学校藏书册3000余册,数量充足,但大部分陈旧落后,缺少更新。学校图书柜不够标准且陈旧(木制)。缺少书架、阅览桌椅、出纳台、目录柜、文件柜、陈列柜。
11、教师编制10人,实有10人。学历合格达标率100%,高学历比例90%。按学生学核算,现缺编教师1人。
四、整改措施
1、积极向上级政府申报,申请资金帮助;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3、合理利用教育经费,逐步改善学校现状。
十里铺小学
2012-11-16
十里铺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
自查报告
一、“农村义务教育不均衡”的成因分析
部分八十年代“民代”转正而来的教师教学方式徘徊在多年前水平上、新招考教师学习劲头不足, 通过购买《本土卷》、《核心卷》等试卷集, 靠“灯光+日光+汗水”强化学生训练习题获取知识;岗位竞聘“竞争”上岗异化为“竞龄”上岗, 高一级职称的教师不能指导低一级职称教师教学, 低一级职称教师哪怕能力和实绩再突出, 也须等高一级职称教师退休腾出位置后才有出头之日, 低职称教师缺乏工作后劲;师训教研功能得不到发挥, 上级安排的培训任务, 学校随便抽几个教师参加培训, 培训回校后作用发挥不出来;追求短期高分效应和眼前政绩, 把主要精力投向工程项目建设, 推倒重建维修后还能使用的校舍楼房楼, 学生住宿紧张、“大班化”没有改变, 忽视学生学习意志、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框架计划中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和教研经费, “人情分配”如音体美器材、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 分配到学校后有的长期得不到使用。这些问题影响农村薄弱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引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常态”的对策建议
引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常态, 首先要正确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常态”的实质和内涵。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 不是限制好学校发展, 而是在均衡思想指导下, 创建学校特色, 好的学校发展更好, 发展慢的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 最终实现师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民主化与平等化发展。
1.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城乡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 如城市高大建筑物、繁华的大街小巷, 书店里琳琅满目图书资料、商店内各种各样的玩具等吸引着农村孩子读书“跳出农门”;农村山清水秀、“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劳动场景, 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锻炼农村学生挫折能力, 冬腊月杀猪宰牛, 餐桌上其乐融融的笑声和淳朴情感, 陶冶农村学生从小树立和谐意识。把这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挖掘出来, 制成PPT或专题片, 实现校本教材与国家教材深度融合, 结成“手拉手”城乡学生对子, 利用寒暑假时机相互融入, 共同养成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行为品质。农村与城市教师面对的学生、学生家长、社会环境不一样, 教师对学生管理方式、工作体会、经验教训也不一样。把这些彰显教师价值的智慧挖掘出来共享, 促进城市与农村教师共同成长。
2.破解教师专业发展“一公里”差距。 (1) 构建“学习型学校”。未来出色学校是能使教师加强学习充电发展专业的学校。如开展“12345小时”学习活动, 学校制定《教师学习手册》, 为教师每天提供至少“1小时”时间自定学习内容、学习计划自主学习;确定学习主讲人, 每周组织一次不少于“2小时”时间的专题学习, 让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新理念、法律法规, 并撰写学习心得;组建教职工共同体, 每月组织一次不少于“3小时”时间的集体交流, 让教职工交流工作体会、经验教训、教学反思、分析教学案例;精选课题, 每学期组织一次不少于“4小时”时间的课题学习, 让教职工研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以远程教育为切入点, 引导教师每学期坚持不少于“5小时”时间网络学习。通过学习取长补短, 缩小差距。 (2) 创新“研修”载体。围绕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预算师训教研专项经费, 采用“订单培训、校本培训”, 走“带动、拉动、联动”的教师研修之路。如挑选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有创新意识、有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到优质学校拜师学艺, 艺成之后, 采用“导师制、一帮一、一带多”方式培养管理骨干、教学能手;邀请专家、选派教学能手到农村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课堂示范引领教师成长。
三、建立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方式
(一) 完善考评机制
结合农村实际和教育规律, 建立“坚持过程与结果、定性评价+百分量化、分层考核相结合的教师、家长、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动态考评机制。年终制定《量化评分自评表》, 让学校和教职工先反思自己工作态度和绩效, 再与其他学校和学校相同岗位的教职工对比自评打分, 然后由考核组综合评价, 打分定格, 考核结果向社会公示。
(二) “包保制”, 实施捆绑考核
乡镇教育行政领导 (中心学校正副职) 包保指导至少一个薄弱学校制科学的定发展规划和实现规划的措施, 帮助学校创建特色;乡镇中心学校管理人员包保指导新分配和后进教师教学实践、问题教师心理疏导, 以个性发展促共性发展, 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 序流动教师
实施“学区教师流动制”, 把办学条件基本接近的学校归为一类, 需要流动的教师首先在区内流动, 再在区外流动, 实现区域内教师的有机融合和均很配置。教师平均9年流动一次。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师是关键, 学校是主体, 责任在政府, 单靠学校单打独斗难以推进。最重要的是需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 采用行政手段和行政措施作保障。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 邮发代号, 1—1, 2010年3月1日.
1.要具备“规范、特色”的全新办学理念。这是学校创建特色发展的首要任务。办学理念是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集聚了学校的文化品味、校园风格等特色,在奋斗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的感召力、凝聚力大大增强,必然会促进学校向特色发展的方向快速发展。我校是一所百年名校,多年来形成了“文明诚信、严谨创新”的校风,“勤奋上进、全面发展”的学风,使学校素质教育逐步深化。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为学生提供多种风格的教育,较好地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培养并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成才。
2.要具备“高效、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一环。学校的管理体制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水平以及办学的特色。学校应做到管理制度覆盖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内容操作性、实用性强;细则严明,创新有实效。办学者应时常深入课堂调查研究,将“高效创新”的教学管理工作渗透到各个细节,促使全体师生逐步走向理念更新、教学创新、课程设置等全方位的特色彰显,真正有特色地发展一所学校,成就每一位老师,造就每一位学生。
3.要具备“一流、优质”的师资力量。教师是学校的生命与活力所在。师资力量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的领导者要建设“一流、优质”的教师队伍。本校始终将打造一支“高尚师德、教学名师”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有了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视,我校师资力量日渐雄厚,为学校创建特色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要尽力营造“和谐、纯净”的校园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位无声的导师。要使校园氛围成为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当你走进我们这所百年名校,仿佛就进入了一个充满独特文化内涵的特色校园,学生们在这里无声地得到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规范行为的影响,学校正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扎扎实实地前进。
5.要有“高层次、高品位”的校级领导层。在实践管理工作中,校级领导在创建特色学校工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学校的校级领导们目光深远,能广泛听取、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集众人智慧,促使学校工作扎实稳定开展。许多规划的目标正一步步实现,确保了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在学校发展的每一步工作中,将以上先进思想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努力提升全校师生内在的特色文化素养,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各位领导专家:
请允许我代表xx中心校全体师生欢迎你们莅临我校进行工作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的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中心校位于xx西南边陲,海拔1400.6米,年平均气温16-19摄氏度。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595人,14个教学班。在岗教师42人,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茂井镇xx社区9个村和相邻的xx村xx村的农家子弟。学校综合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两栋,学生食堂一栋,教师周转房1栋,篮球场2个,足球场1个,学校占地面积约14273平方米。
二.均衡发展各校指标达标情况
(一)学校设置与班额。
学校经过合理科学规划,合理服务半径适宜有可持续发展空间,学校在校生595人,14个教学班额,小学301人,班额为38人,初中294人,班额42人。学校占地面积14273,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和学生的日常体育的活动开展,已达到指定的指标要求。自评分15分。
(二)校舍建设
在党委的关心及领导下,学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校校舍面积xx平方米,小学生均xx平方米,初中xx平方米,均高于指标小学4.5平方米。初中5.5平方米的要求,学校宿舍楼两栋,房间43间。学校宿舍建筑面积共xx平方米,小学寄宿生生均面积xx,初中寄宿生xx9平方米。满足学校住校生xx余学生的住宿生一人一张床的需求。学校有教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文印室,广播室,总务后勤室。学校两个厕所,老厕所建筑面积xx平方米,新厕所xx平方米,生均高于xx平方米,已达标。食堂设施符合卫生规范,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新食堂建筑面积xx平方米,自评分xx分。
(三)设备设施和场地
学校图书xx册满足中小学生均要求册数。小学生均图书册数为xx册,初中生均xx册,达到小学大于等于xx,初中大于等于xx册的指标要求。小学教学班7个,初中xx个教学仪器班,实验仪器值xx万元,小学xx万,初中xx万元。学校已实现班班通教学,学校在校学生xx人,未达到xx人以上建立备课系统。所以该项达标。学校配备远程教育工程设备,有网络。音美器材基本满足教体艺[2002]xx号文件配置要求。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符合教体育[2008]xx号文件要求。学校有平整,适用的活动场地。学校活动面积xx平方米,生均活动场地小学xx,初中xx平方米,达到指标小学大于等于xx平方米,初中大于等xx平方米的要求。
自评分xx分
(四)教师配置
教师工资按时足额统一发放,学校教师配置结构合理,学科教师配置合理,师生比达到省定编制标准。专职教师学历合格率已达到100%。小学师生比例1:14,专任教师22人,初中专任教师比例1:14.7。专任教师20人。学校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提高师资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教学管理,师德教育常抓不懈,安全教育警钟长鸣。自评分10分。
(五).学校管理
根据上级要求指示,学校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岗位职责明确。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就近入学,学校均衡编班,无重点班。等违规现象。严格按照省课程计划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学校通过科学合理布局,区域分明。学校在校园建设这一块也加强了校园场地的硬化,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
不断地丰富校园文化,突出特色。学校安全方面,围墙坚固安全,完整。未发生过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学校还按中小学安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校内外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宣传教育和培训,防止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工作措施及学校办学特色亮点
学校创建少年宫,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唢呐教学班正在开展,学校正准备筹建少数民族风俗山歌教学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领略民族的风格魅力。工作中明确分工,确保高效率。学校办学以关爱每个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和教学质量为宗旨。
四、存在的不足
xx中心校地处xx县最边远的山区,硬件上受到一定限制。同时,教师队伍一方面调动人数多,影响了资料建设等。另一方面,教师年龄比较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跟不上,班子建设比较困难。新进人员教学经验缺乏,需要花大量精力和采取多种渠道帮助他们成长。骨干教师基本上调去其他学校,师徒帮带活动中“学徒”多,“师傅”少。
五、今后的打算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你们好!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本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吴忠市区东部17公里处,是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是“全区信息化资源应用试点学校”和“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1、学校始建于1958年,当时只有五个教学班,规模甚小,属农场、良繁场两场子弟学校,隶属县教育局直接管理。1967年随着两场人口逐步增加学校增设了初中部,除招收两场子弟外还附射了搬迁至地区的朝阳村、灵武十里墩村的学生。1977—1980年根据上级行政和教育部门的安排学校又增设了戴帽子高中。时至今日,学校已经走过了56个春秋。随着国家合并办学方针的实施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学校先后和拼了中腰子湾,新生、四支渠、园艺场中学、沟台小校。
2、现在学校施教区的服务半径为11公里,服务总人口达3万多,主要承担农场、良繁场、镇中腰子湾村、新生村、四支渠村及灵武市部分吊庄移民适龄少儿的“普九”任务。
3、现有30个教学班,附设一所村小和一所幼儿园,在校学生1344名,学前儿童172名,回族学生占94%。
4、教职工84名,其中市县级骨干教师16人,特岗教师52名。35岁以下教师58名,教师平均年龄32岁。男教师37人、女教师47人。小教部41人,中教43人。
5、小教部本科27人、专科11人、中专3人。中教部本科41人专科2人。学历合格率为100%;超出规定学历25%,小教师生比为1:21.4,中教师生比为1:12.2。
6、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0人,中小学各10人,7、教师对调交流9人,涵盖中学语文、物理、数学,小学语文等学科。
二、办学达标情况
1、校舍面积
(1)学校占地面积32000平米,其中绿化面积7500平米,占学校用地23%。
(2)建筑面积9793平米,生均7.08平米。
(3)学校体育活动场地15590平米,学校现有篮球场6个,排球场1个,器械运动场地1个,铺设了400米塑胶环形跑道田径场。
2、功能室设备装备总值189.3万元,学科仪器价值120.3万元。
3、专用教室配备及装备配置:
①学校有音乐教室2间,92平米、美术教室2间108平米,体育器材室2间108平方米,配备器材57种1063件,已达标;
②微机室2间136.8平米,计算机114台。其中中学57台,生均8.9:1(中学生512名);小学57台,生均9.4:1(小学生3-6年级534名)。2011年为每个教室配置了55英寸液晶交互式书写屏,接入30兆光纤,率先在利通区农村学校实现了网络班班通。③实验室装备:物理实验室及仪器室各1个,面积136.8平米,实验器材245种2652件,可开设演示和分组实验12组;化学实验室及仪器室各1个,面积136.8平米,实验器材183种6015件,可开设演示和分组实验12组;生物实验室及器材室1个,面积130平米,实验器材268种20063件,可开设演示和分组实验12组;科学实验室及器材室1个,面积100平米,实验器材181种 2883 件,可开设演示和分组实验 12组;实验仪器设备达到规定配备的要求。对个实验室的试验情况和试验记载有教务处定期检查考核。
④学校设图书藏书室1个,面积86平米,藏书共计33073册,中学生均图书63.4册,小学生均图书38.9册。图书阅览室1个,面积86平米。学校所有图书都面向学生开放,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借书除图书室藏书外,相关教学方面的资料根据个人所带学科的需要随时购买,用完后交回图书室储存。学生借阅的方式是,每个班级每月由图书管理员定期配置60册图书,规定周三下午最后一节课为阅读课,由班主任组织阅读。学生平时借阅要求办理借书证,凭借书证在每天中午1点至2点、下午4点以后借阅或在阅览室阅览。
4、组织机构
①学校领导班子健全,设校长1人,副校长2人,均取得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学校设有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工会,年段组、教研组。年段段长负责本年级的各项事务的处理,教研组负责本学科组的各学科教学活动及研究,各段长及教研组长接受三处室管理,同时中层领导根据各自所任学科又隶属于各年段和教研组管辖,定期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形成了一个网格的管理体系。
5、普及程度:
①本学年初在校学生数1346人,一年级 144 人,入学率达100%。辍学0人,辍学率为0%;13周岁儿童111人,已升入中学107人,入学率达,96.4%。
②通过全校教师的全员参与,我校的防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学校的辍学率初中呈下降的趋势,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小学每学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转入我校就读,学生数量逐年递增。
③2013-2014学年小学六年级毕业学生153人,毕业率100%。初中毕业学生164人,按时毕业161人,毕业率98.2%。
6、教育质量
学校始终把抓教育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本学年考入普通高中62人,进入职业中学 94 人,小学巩固学率达100%,中学达到巩固率95%,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
三、主要做法
1、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执行课程计划的通知》要求,我校克服困难,多方面做好教师思想工作,本着“相对专兼,错位排课”的原则,开足、开齐义教阶段的所有课程,做到了规范、可行和有效。
2、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就近入学”的原则,做好新生招生工作,确保片区内的所有适龄少年儿童都能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3、加强学生学籍的管理。建立、健全学籍管理档案。各种学籍管理表册、资料按年归档登记,以便随时查阅。教务处有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工作,按要求建立和健全学生的档案,并妥善保管,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籍信息,学籍管理信息按所授权限进行管理。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学生转学、借读、休学、复学等规定,并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
4、严格控制流失,保证学生受教育权落到实处
学校制定严格的防控保学制度,与班主任签订防控保学责任书,班主任是班级控辍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班没有按时到校的学生,一是摸清去向,二是逐一家访,耐心做好家长的工作,坚决不让一位学生辍学,家访要求有记载,有签名。期初查入学率,期终查巩固率,期末查合格率。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认识到位,防辍保控工作扎实有效。
5、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政策,规范学校收费行为
学校严格执行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三免一补”政策,不单独收取任何名目的费用,作业本统一按市教育局规定的标准收取。每年开学初,学校都会通过告家长一封信等各种途径告知家长:补课不是救星,资料亦非法宝。坚决杜绝教师以各种方式私自动员学生缴费补课或者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的行为。
6、狠抓教学常规,促进教师队伍成长
本着减负增效的原则,完善充实了《学校教师教学手册》,变“要结果”为“要过程也要结果”,以管促效。采取教研组周查月结,教务处月查月统计,按月对教师常规工作进行考评。通过集体备课、联片教研、专家引领等活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到我校视导教育教学工作,外派部分教师到区内外等地参加学习培训,开拓教师的视野。
7、革新教学模式,开创信息化特色的教改之路
“有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是教学工作规范化与科学化的基础。我们以“信息化促高效课堂教学”的为载体,以液晶交互式书写屏为课堂教学抓手,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寻求更加适合我校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交互式书写屏促进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适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8、关注困难学生群体。以班队、少先队、共青团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关爱、责任、诚实”,加强道德品质教育。每年深入学生家中,对全校困难学生进行认真排查。在学习上开展老师“一帮一”,学生“二帮一”活动,帮助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生活上成立了学校爱心救助金,为“困难学生”构筑温暖“大家庭”。
四、取得的主要成绩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和谐平安文明校园。1、2009年“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全区中小学安全隐患校舍改造”、“明德小学项目”“清洁能源进校园”等项目为学校兴建教学楼、宿舍楼和餐厅及厕所。2、2011年学校筹措资金60余万元为每个班级配置了教学控制台和交互式液晶书写屏。每年投入26400元,接入了移动公司30兆光纤,实现了网络班班通。
3、为沟台小学投入资金15万元,彻底改变了校园内坑洼不平的状态。投资4万元建设了公交车侯车亭,建设成了集侯车、学习、文化为一体的阵地。
4、多方联系,接入自来水专线,一改过去自来水时有时无,限时供应的被动局面,解决了学校用水难的问题。同时将自来水接入各功能室,也方便了师生宿舍楼用水。此项工程预算资金为46万元。5、2013年5月投资6万余元,购置图书架60架,仪器柜35个,为义教均衡验收夯实了基础。
6、学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3年4月自治区信息化资源应用现场会就在我校召开,我校共有5名教师进行了示范课展示,取得优异成绩。2013年5月与盐池五小进行了信息化交流活动展示。
7、完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进行整体布局。教学楼、宿舍楼各有各自的重点,也各有各自的特色,将中国传统文化、回族文化、学生养成教育、人格教育融为一体。
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先后被评为利通区“文明单位”、“吴忠市平安和谐校园”、“吴忠市优秀职工之家”、“管理精细化学校”、“全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吴忠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先进单位”、“吴忠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和“自治区9.10”教育奖状先进单位、“全国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应用优秀学校奖”、“教育局目标综合考评一等奖”等称号。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科研力量薄弱,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等能力仍相对薄弱,教学中应用新理念的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推进,对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把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量化。(4)需要抓好教师的学习培训,分层次、分梯队对教师进行外出学习培训,开拓教师视野,解决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设备为高效课堂服务的问题。
(5)专职实验员没有,兼职的老师日常工作量过大。
学校基本情况
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2013-2014学学校年报表--1 2014-2015学学校年报表--2 2015-2016学学校年报表--3 学校情况简介、宣传册--------4 学校现状图、规划图及分布图--5 验收汇报材料---------------6 学校迎验自查报告-----------7 十项指标达标自查表---------8 均衡发展工作周汇报清单-----9 乡镇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10 领导组织------------------11 乡镇政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召开的相关会议-------------12 到校指导记录、图片---------1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组织制度
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学校领导班子组织建设-------1 学校各项规章制度-----------2 学校发展规划---------------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2013-2014学学校计划总结
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2013-2014学学校计划----1
2013-2014学学校总结----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2014-2015学学校计划总结
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2014-2015学学校计划----1
2014-2015学学校总结----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2015-2016学学校计划总结
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2015-2016学学校计划----1
2015-2016学学校总结----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党建
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登记表---------------------1
活动记录-------------------2
相关图片等资料-------------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教代会
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资料---1 2014年困难职工调查登记表---2 肖口镇全体教职工体检情况---3 公示内容-------------------4 会议记录-------------------5 2015年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6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励耕计划教师登记表----------------------7 困难职工摸底调查登记表及走访调查汇总表--------------------8 肖口中心校庆3.8诗歌朗诵比赛材料--------------------------9 工程申请及验收内容--------10 公示内容------------------11 2016年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12 会议记录------------------1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教育成果
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学校会议记录---------------1 2013-2014学学校荣誉统计2 2014-2015学学校荣誉统计3 2015-2016学学校荣誉统计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建筑运动场及办公设备
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校舍情况登记表及统计表-----1
运动场基本情况登记表/统计表2
办公设备及其他公务分类登记表------------------------------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图书仪器设备
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图书登记及添置情况登记表1--1
图书登记及添置情况登记表2--2
图书登记及添置情况登记表3--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师资情况
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近三年教职工简明登记表-----1
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2
任课情况一览表-------------3
教职工学历、资格及聘任证书复印件--------------------------4
教师(校长)交流情况登记表--5
校长及班子任职文件复印件---6
小学科教师配备情况登记表---7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教师管理
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教师业务档案资料(见下柜材料)------------------------------1
师训工作资料---------------2
骨干教师等相关材料---------3
继续教育、国培计划登记表、相关文件等------------------------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师德师风建设
(一)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教师学习笔记---------------1
学习心得-------------------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师德师风建设
(二)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评议方案-------------------1
评议结果-------------------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师德师风建设
(三)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评议方案-------------------1
评议结果-------------------2
教师获奖、受表彰情况统计表及复印件------------------------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学生情况
(一)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近三年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统计表---------------------------1
近三年班级学生花名册-------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学生情况
(二)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三残儿童少年名册-----------1
入学情况统计表-------------2
残疾证复印件---------------3
外地就读学校证明-----------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学生情况
(三)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留守儿童登记表及统计表一---1
留守儿童登记表及统计表二---2
留守儿童登记表及统计表三---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学生情况
(四)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近三年贫困学生登记表-------1
近三年问题学生登记表-------2
学生体质监测成绩登记表及统计表----------------------------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学校德育教育
(一)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专题教育:“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演讲有关材料---------1
法制报告会方案或议程、讲稿、活动记录、相关图片等------------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学校德育教育
(二)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法制报告会方案或议程、讲稿、活动记录、相关图片等------------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学校德育教育
(三)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法制报告会方案或议程、讲稿、活动记录、相关图片等------------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学校德育教育
(四)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法制报告会方案或议程、讲稿、活动记录、相关图片等------------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学校安全工作
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2013-2014学学校安全工作相关资料-----------------------1
2014-2015学学校安全工作相关资料-----------------------2
2015-2016学学校安全工作相关资料-----------------------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学生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
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学校
目录
学生会相关资料-------------1
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材料-----2
必须重“衡”而不是重“均”。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不是学校设施的“均等”, 而是教育内涵结构的“均衡”。因此,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眼于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必须着眼于教育功能的有机整合, 而教育功能的有机整合则必须着眼于学校教育的内涵性变革。学校教育的内涵性变革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国教育走的是一条重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发展道路, 即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倾斜性配置, 先办好少数能起示范作用的重点学校, 通过这些学校的示范和引领, 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这种让部分学校先强起来的“重点”发展思路, 在当时情况下不失为一种良策。然而, 这种发展模式在客观上加大了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两极分化日趋扩大, 导致择校热、乱收费等现象屡禁不止甚至越演越烈, 这样不仅有悖于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 也有悖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
重点示范实现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 基本上奉行的是外延式发展模式, 即在校舍、设备、经费、师资上予以倾斜性的扶持, 其发展指标大都体现为有形的、可外显的, 多半也是数量上的增长。包括重点学校评估或教育质量评估在内的考核, 可测定的外显的数量指标始终是第一考量要义, 从而形成了重投入轻创新、重外延轻内涵、重标准轻特色、重数量轻质量的教育发展观。
当前, 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旋律, 而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依然囿于外延式发展思路及由此而生的教育发展观, 或许通过对薄弱学校的倾斜性扶持及由此带来的校舍改善、设备添置、经费增加和师资增量等均等措施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这近乎缘木求鱼。问题的实质在于, 外延式的改善并不能使“羊”变成“虎”, 要实现这一点, 必须从改变“基因”着手, 从改变教育的内涵着手。
学校教育的内涵构成要素是学生、教师、校长和课程。其中,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教师是教育的保障体, 校长是教育的牵引体, 课程则是教育的承载体。在失衡的教育中, 学校的内涵发展是畸形的, 具体来说, 存在着两个严重的失衡现象:一是师生间的失衡,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确认和保障, 教育的功能被异化为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塑造”,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扼制;二是发展需求的多样性和学校教育“标准化生产”模式之间的失衡, 由于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方法, 学生鲜有个性, 教育鲜有特色, 学校发展鲜有动力。在某种程度上, 学校教育成为鲜有活力和生机的“生产流水线”。
教育均衡化绝不是教育均等化。教育均衡化诉诸的结果, 绝不是通过“植树造林”运动制造出一个整齐划一、见圆见方的“人工林”, 而是要根据地形地势、植被条件和原有物种, 帮助或催生出一个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生态林”。
显然, 每一所学校的学生、教师和校长都各有不同, 并且在理论上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也应该是各有千秋、特色互显的, 所有这些都应该是教育生态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聚焦学校教育的内涵要素, 要立足于教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开好每门课程、办好每一所学校。唯有这些功能系统处在某种互为制衡的最佳激活状态, 教育的均衡发展才具有现实意义。
“教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开好每门课程、办好每一所学校”, 是教育均衡的价值所系, 是教育均衡的现实推进机制。教育均衡必须首先激活学校系统内的诸功能系统, 使它们能在有效运作的同时实现彼此的有机制衡, 实现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最终使学校置身于丰富多样、相互制衡的“生态”之中。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2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48
在教育方面,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以前很多偏僻、贫困农村儿童根本无法上学,因为没有这个条件,即使可以上学,但是家与学校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路程遥远,所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无疑是在这方面解决了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可以实现农村儿童对知识的渴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农村义务教育更需要迫切的发展,更需要让农村儿童学到更多的知识,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但是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依然存在着弊端,这些都导致农村教育无法顺利实施,无法让农村儿童接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更优化的配置,这都是我们需要进行思考的。
一、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第一,办学经费短缺,学校发展缓慢。虽然现在建立了农村寄宿制学校,但是学校的后续发展没有得到更好的实施,比如在学校的食堂方面、住宿方面,都没有进行具体的研究。因为目前的食堂条件不好,学生伙食种类单一,食堂没有考虑到学生发展需要合理搭配营养,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补充,不至于会发展成营养不良。同时,住宿条件差,比如卫生条件,学校在这方面没有进行统一的安排和处理,没有设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很多寄宿制学校没有澡堂也是很大的欠缺。此外,还有操场、校园等其他设施,操场是学生运动的主要场所,这象征着一个学校的体育设施,所以这都是需要改进的。
第二,教师队伍不稳定。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着很不稳定的教师队伍。因为教师要有编制,职称评定等这些制度,但是在农村,这些名额有限,导致很多教师都得不到名额。然后在农村还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都出去打工,很多儿童就成了留守儿童,这时教师还担任着监护人的角色,要保证学生的安全,这一重大的责任导致教师的压力很大。在这两种情况下,一部分教师都会离开农村学校去城市学校,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队伍是很不稳定的。
第三,教育费用依然很重。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都是在不发达的地区和偏远落后的地区所建立的,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来减免上学的费用和杂费,但是在寄宿制学校学习,又会产生生活费和住宿费。这对于一些农村家庭来说依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由于这些原因,农村家庭一般都会让儿童推迟入学或者是中途辍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影响了教育在农村的大力普及,也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知识差距。
第四,生活教师队伍不完善。生活教师在一个寄宿学校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生活教师要负责学生在离开教室后的生活,尤其是在休息和吃饭的时候。有的时候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生活教师去帮忙进行疏导,并在有时候可以帮学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国家并没有出台一些政策,对生活教师的编制方面或者是待遇方面有所要求,生活教师大多都没有专业的水平,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生活教师,这让很多学生出现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二、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建设的一些建议
(一)国家需要加大投入,平衡城乡义务教育发展
在学校建设这一方面,国家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建设学校的后续发展这一层面。在建设完寄宿学校以后,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一些设施补充完毕,比如学校的食堂、澡堂、操场等设施,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过后活动的场所,都是很重要的,食堂方面可以实行一些“每天不同餐”的制度,每天搭配不同的食物,荤素均衡,还可以对一些贫困的家庭设立全免餐制度,对他们进行生活上的补助。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家庭,设立不同的补助制度。更重要的是学校和政府相结合,对于那些相当贫困的家庭,进行学校和当地政府双补助政策,防止“有学上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这样才可以促进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吸引和留住教师,发展教师队伍
在这方面,国家需要大力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一些制度,来吸引更多的教师队伍,留住一些原来的教师。一般农村寄宿制学校都存在着教师居住环境差,待遇不好,前途不太光明的情况,而且在编制、职称评定方面难上加难。这就需要国家大力改善这种情况,优化这些政策,比如改善教师在学校的居住条件,让教师有一个好的心情去教学,然后还可以设定更详细的绩效表现制度,优秀的教师可以得到更多的补贴政策。因为农村教师工资存在普遍偏低的现象,工资都保证不了生活水平,这样无疑会流失一部分教师队伍。所以这是需要赶快改善的。在职称编制等方面,国家更需要重新制定一些制度,增加职称评定和编制名额,要更加注重教师的业绩水平和教课能力,不能按时间长短来划分,这样对优秀的代课教师是很不公平的。
(三)扩大寄宿学校生活教师的投入力量
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对生活教师设定的一些制度,比如专业水平、待遇、职称等方面的问题。生活教师要有极其高的素质,可以帮学生去疏导一些心理问题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学生离开教室后,生活教师需要给他们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在其他方面得到好的发展,这就是生活教师的职责。生活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发展规律,去制定不同的对策。
综上所述,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工程,它需要国家、政府、学校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虽然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一一去解决,就能保证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
[2] 王景,张学强.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发展的问题研究[J]. 教育科学,2010(3).
隆胜学校始终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足开齐课程,深化教育改革,加速学校发展。现将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31335平方米,现有6教学班,在校学生218人。教职员工66人,其中市级骨干教师5人,荆门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9人,39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竞赛中获奖。
2012年10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公安部联合授予“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同时,学校先后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小学语文改革与创新先进单位,被荆门市教育局评为首届教育宣传先进单位,“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关爱留守生教师访万家”工作先进单位,德育先进单位,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招生服务范围涉及皇城门社区、莫愁湖社区及子胥台社区部分街道。随着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的办学环境不断改善,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学校严格按照市教育局招生计划搞好招生工作,严禁择校。一年级新生招生严格按教育局要求严把关;转学经学校核实确属我校服务范围后,经基础教育科同意方能办理转学手续。学生的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
二、完成工作情况
(一)领导机制
我校根据上级制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成立了以校长郑兴高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并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做到各项工作有人抓,各项工作有人管。同时,建立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和警校经常性联席制度,学校周边环境和治安状况良好。
(二)管理机制
学校所辖服务范围学生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每学年向社会公布学校招生范围及招生人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
(三)教育经费
上级财政部门对我校的教育投入严格按有关政策拨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及时到位,义务教育免收教科书费全部落实到位,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无挤占、平调、截留问题,无乱收费现象。
(四)师德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坚持抓好每周例会制度的落实,教师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几年来无体罚学生和违法犯罪问题。
(五)比访活动
“比教学、访万家”工作实现全覆盖,工作形成常态化。学校校长带头参与“比教学、访万家”工作,每名教师都能做到比教学经常化,听课、评课常态化。每位教师每学期能做到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家庭至少走访一次。“比访”专项档案资料齐全。
我校制定了《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教师绩效考核程序规范,考核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六)、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课程,落实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扎实开展“大家唱、大家跳”活动,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强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没有开设重点班,特长班。学校教师没有在校内、校外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形式给学生有偿补课,或变相强迫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家教补习班的现象。
(七)办学行为
学校建立了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制度,确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教师无利用假期、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补课。无乱办班、乱收费行为。无向学生乱推销现象。
(八)关爱机制
学校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权利加以保障,每学期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名册,建立关爱措施。落实上级相关关爱文件。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存在的问题
1、学校班额过大,每班学生人数达60余人左右,最大班级甚至接近70人。
2、小学按国家标准配备教室,学生教室不够使用,需要增加至少10个教室,学校美术室、图书室、电子备课室、心理辅导室、电脑教室等配备不足。
3、根据学校规模和课程标准,体育、音乐、美术器材设备还不足,特别是教师用电脑和学生用电脑台数不达标,需要添置更新。
4、标准课桌椅学校没有配置。
四、今后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学校现已开始筹备幼教楼建设,并进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
2、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优化师资队伍和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积极创建和谐校园、书香校园,使学生享受高质优效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4、继续做好城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交流,加强教师的合理流动,让所有的教师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情况汇报
象图乡中心学校 2016年4月1日
象图乡中心学校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改措施
情况汇报
按照教育局要求,结合我乡学校实际,我乡中心学校成立了以中心学校校长为组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工作小组,根据评估标准,对我乡各学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情况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自查,对照标准,我乡各学校学校存在以下的不足:
一、象图乡初级中学
参照《云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手册,我乡初级中十项指标合格情况如下:
1、生均占地面积:学校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学生数270人,生均14.81平方米。低于标准的16.7平方米。整改措施:修建围墙,将原属于象图中学的荒地纳入学校,增加占地面积。
2、生均绿化面积:学校绿化面积1200平方米,学生数270人,生均4.44平方米。高于标准的2.0平方米。
3、生均校舍面积:学校建筑面积2765平方米,学生数270人,生均10.24平方米。高于标准的6.4平方米。
4、生均体育场地面积:学校体育场地面积1375平方米,学生数270人,生均5.09平方米。低于标准的7.5。整改措施:硬化学校合适地面,增加体育设施,扩大体育场地面积。
5、教学仪器配备:1类。符合标准。
6、音体美器材配备:1类。符合标准。
7、百名学生计算机配备:学校47台,学生数270,百名学生计算机配置17台。高于标准。
8、生均图书配备:学校现有图书7356册,学生数270人,生均:27册。低于标准的30册.整改措施:教育局统一采购解决。
9、学生与教职工之比:学校现有教师21人,学生数270,师生比为1:12.86.符合标准。
10、高于规定学历的专职教师比例:学校现有教师21人,其中大专5人,本科16人,高于规定学历的专职教师比例为:76%。符合标准。
11、还需加强的工作:做好学校的绿化美化,及育人环境的建设。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象图乡中心完小
参照《云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手册,象图乡中心完小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下一步重点主要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的体育器材的安置以及各种体育设施场地的建设。
2、做好学校的绿化美化,及育人环境的建设。
3、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象图乡沽泥盆小学
参照《云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手册,沽泥盆小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要整改措施就是:
(一)存在的问题
1、生均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不够。
2、科学实验器材不达标。
3、音、体、美器材不达标。
4、百名学生计算机比例不达标。
5、生均图书册数不达标。
(二)整改措施。
1.扩建体育场地及规范学校的各种体育器材的安置。
一、问题展示:学校场域中的实然
1.人员更迭带来科研管理上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缺失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很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人力资源的均衡,制度化推进校长、教师在县域内交流,且成为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指数。人员更迭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其中教育科研所受的冲击相对较大。
(1)学校校长之困:主干课题的虚化。校长交流给学校主课题研究带来了困扰,按照现行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规定,主干课题都是由单位承担,“动人不能动课题”是科研课题管理上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而作为一个学校,选择和申报主课题既是基于学校研究和发展现状的需要,也是基于主课题的主持人——校长的认识、学术专长,当校长流动时原来学校的主课题是不能带走的,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放弃了基于学校优势和自身优势的课题,转而接手一个新的、有可能不能发挥自身特长的课题,对校长个体和课题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研究骨干之困:研究课题的放弃。交流的课题主持人同样要放弃自己主持的课题,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到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课题,再到申报立项、开展研究,花费了课题主持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题中凝结着主持人的心血和智慧,而面临教师交流的现状让这些科研骨干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批课题将由学校通过课题招标、组织安排等途径产生新的主持人,因为课题发端策划、申报立项、前期活动组织都不是新主持人直接参与的,所以在价值认同、操作策略、活动展开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效果。
(3)研究人员之困:研究力量的分散。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契合新教育实验“寻找尺码相同的人”的理念,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开展一个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指向研究目标达成,指向学生更优发展,指向研究成员的专业成长和科研素养成长,研究共同体由此形成。每年定量的教师交流必然带来课题研究核心成员队伍的不稳定,研究力量会出现分散的现象。当然,课题研究并不排斥有新生力量介入,但是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改变与课题前设有一定差距,给课题正常运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果人员进出过于频繁,可能会影响最终研究目标的达成。
2.规则变更带来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上的执行性迷失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给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带来一定的冲击。
(1)制度的一贯性。一项好的管理制度是基于现实,经过几代人不断打磨而成的。随着人员变动,特别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的更迭,学校原有的具有一定适应性和适用性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出现散失、断裂,甚至遭遇“灭顶之灾”。同时必然出现教育科研制度重建,但是科研制度从提出到成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暂时性的制度必然有不完善性。而且校长教师流动周期比较短,江苏的规定是6年,新的科研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善人员又要变动,所以会出现执行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永远都是不完善的这样的尴尬局面。
(2)执行的有效性。制度都是由人来执行的,指向的也是特定的人或者人群。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在执行上有建树,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而人员的频繁变动不仅给队伍建设带来了难度,而且对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提出了挑战,制度执行上的质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3)调试的适应性。制度是需要不断吐故纳新的,进行必要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以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达到以制度的逐渐发展保障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承认制度的相对不完善性的同时必须看到好的制度和相对比较差的制度在调试的力度和效度上的作为是有依据的,频繁变动的制度在一定意义上阻滞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而且会给教师带来不安全感。
3.环境改变带来科研管理文化认同上的价值性冲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是环境的动物。学校的环境,特别是文化对教师的塑造作用不容小觑,在教育科研管理上同样存在校际之间的差异。
(1)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有差异。重视和不重视是两个极端,其中还有几个层级的中间地带,如有一定自主性创新的科研、只按照上级要求做的科研、纯粹应付了事的科研等,表现出来的是科研氛围的不同、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校际差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上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差距,这取决于校长以及学校领导班子对于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还有就是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贡献份额,总的来看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提升。
(2)对教育科研操作的认同度有差异。是真做科研还是假做科研,是重视过程还是结果,是个体科研还是群体科研,是探索研究还是印证研究,这些问题都会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表现出来。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科研群体会有不同的关照。
(3)对教育科研评价的认同度有差异。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力是对教育科研评价的关键,怎样体现了管理者的立场和价值观。要使教育科研有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力,就必须在对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的评价上找到平衡,评先评优、绩效考核中教育科研的占比是一个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不同的管理者、不同的学校之间在认识和操作上不仅存在差异,而且差异度相当悬殊。
二、原因分析:理性追问中的必然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人力资源配置、科研制度引导、评价政策规范三方面的原因。
1.人力资源配置上对于科研骨干力量均衡的思考缺位
参与流动的教育工作者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一是校长,二是骨干教师,三是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六年的教师。校长流动主要考虑破除“门户之见、视野狭窄、思想僵化、创造力下降以及经验主义和人际关系复杂化等一些消极因素”“为校长的成长提供新任务、新要求、新认识与新实践的机会和环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事业感,逼迫其产生出新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流动一定会考虑到学科的问题,否则一个学校语文教师严重过剩,另一所学校数学教师严重超额,都不利于发展,也不是改革的初衷,学科间的平衡一定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在考量的体系中没有教育科研的因素,没有将教育科研人员的均衡纳入其中,所以教育科研力量的均衡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
2.科研制度引导上对于学校科研文化均衡的思维缺失
聚焦教育行政在科研制度引导上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校科研文化发展的弊端。宏观的科研制度不太健全,笼统的、大而化之的制度居多,落实的、有个性的制度少之又少。教育科研工作推进上主要还是以活动推进为主,呈现出的状态是有一阵没一阵的,连续性较弱。学校科研交流的机制不健全,各自为战的情况很普遍。义务教育阶段的科研发展缺乏教育行政的有力支撑和引导,致使低水平发展的状况普遍存在。加上有些地区应试教育横行于校园,科研文化建设事实上在应试文化的挤压下生存空间极为狭小。
3.评价政策规范上对于教育科研绩效均衡的思想缺席
这里的评价主要集中表现在对于学校的综合评估以及对于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上。以某地区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为例,教育科研在150分的总分中占20分,反映出重视的程度偏低。学校的绩效考核中教育科研的占比始终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教育行政的规定相当笼统,所以各校之间的做法差距较大。有些地方片面强调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严重窄化绩效考核的本义,教育科研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下降。校际间教育科研在绩效中的占比呈现出个体性大于整体性的不均衡态势。
三、路径探寻:方向沉思中的应然
1.教育行政:在均衡上着力
教育均衡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管理概念,也就是发动的主体在行政,特别是直接领导的教育行政。立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视点,教育行政在均衡发展上有很大的可作为空间。
(1)均衡人力资源配置。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抓手就是要破除“单位人”“学校人”的门第鸿沟,将教师变成“区域教育人”,实施义务教育师资“无校籍”管理制度。在进行区域内教师流动不光要考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资源的均衡,也要关注学科之间的均衡,在此基础上将教育科研骨干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视点予以关注,以科研骨干力量的相对均衡保障区域内教育科研质量的均衡。
(2)统筹评价制度改革。科学设置教育评价的项目和权重,将教育科研工作列入考核细则,突显教育科研工作的地位,为教育科研发挥对教育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奠定基础。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评价体系中破除学生学业成绩“一股独大”的局面,为包括教育科研在内的其他工作争取适当的生存空间。
(3)协调区域共同发展。教育科研工作区域间的不均衡性是一定的,这就和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保证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学生发展的完全一致是一个道理。但是不断缩小差距,在制度设定的框架内均衡配置资源是可以做和能够做到的。区域内的教育科研不光要在均衡配置上下工夫,更重要的是确立动态均衡的理念,在发展中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摒弃“削峰填谷”式的庸俗均衡做法,在为学校注入强大前进动力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科研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实现动态、追逐、高位的均衡发展。
2.学校层面:在优化上着手
(1)研究文化打造。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扁平发展,更不是矮化发展,需要的是在均衡理念指导下的自发、自为、自省式的文化发展。站在学校的角度必须要在教育科研文化打造上下工夫,倡导全员研究、草根研究和全方位研究,让研究成为校园中最亮丽的风景。教育科研在学校中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植根于全体教师的心中才能够实现,将研究寄希望于少数科研骨干(包括校长)是不正常,甚至很危险。因为研究的目的除了达成研究本体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培训师资,达成全体教师的个体、个性发展才是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科研的终极指向之一。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为了实践、在实践中、改造实践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三个着力点。立足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教育科研的生命,也是草根研究的真义。学校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议题。唯有打造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科研文化,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存续并新生。
(2)研究课题更迭。研究课题在立项的时候就要准确定位,属于重大研究、学校整体研究的要列入单位立项范畴;而个体研究、局部研究的则要列入个人立项范畴。当人员流动的时候对这两类课题要有不同的要求,单位立项课题不能随主持人流动而带走,个人立项课题可以由课题主持人带到新学校继续研究。这里面比较复杂的是校长主持的单位立项课题,当校长流动时课题的归属就会出现矛盾,带到新的学校,研究的基础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原来设定的实验因子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留在原来学校,新任校长的研究旨趣不见得与该课题相符。由别校流动到该校的校长也同样面临这样的两难问题。要破解这个难题,主要是在课题立项的时候关注校本,将学校主课题定位在学校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层面,这样不管作为主课题主持人的校长流动到哪里,学校仍然坚持既定的研究方向不变,通俗地说就是“换人不换车”。
(3)研究梯队培养。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是学校重点要做的工作之一,在均衡化背景和教师流动的状况下,固化的研究队伍结构肯定是要被打破的,但是不是说教育科研队伍就进入到无序化、散乱化的状态,而是要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建立结构、打破结构、优化结构。具体说就是要在教育科研人员队伍上有“几手”准备,既要有“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也要有在一线“冲锋陷阵”的科研骨干,更要有“时刻准备着”的骨干预备队和群体性科研队伍。
3.教师个体:在发展上着眼
科研管理最终的落脚点是科研人员素养的提升,如果做一个极端化的推论:教师的科研素养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机制不光不会弱化科研工作,相反会带来不同科研文化、管理制度、科研作风等方面的“合理冲撞”,直至相互融合、提升。于是,教师个体科研能力素养发展的问题就凸现出来。
(1)精炼研究意识。“教师的研究意识是指教师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主动探究教育实践,丰富知识,完善思维,健全人格,促进发展,追寻教育教学新的意义的精神力量的总和”。教师身处在教育教学一线,火热的教育生活应该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舞台,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广大教师的追求。在平凡但不平淡的教育现实场景中潜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形成观察教育、审视教育的心理动因。对于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将自己的思想“磨得很尖很尖”,形成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都进行教育思考的习惯。
(2)锤炼研究能力。研究重在过程,重在对行动的思考和行动的改进。中小学教师要加强自我反思,对已经解决了的、悬而未决的、实难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进行反思。借助反思的工具,分析情境、主体、事件,找出问题症结,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这样的过程就是在建构自己的实践性教育学,也是培养教师个体实践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
(3)提炼研究成果。研究的所得除了教师自己进行适当的提炼概括以外,还可以引进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的方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视野也是有局限的,一个人的研究更是极具个体色彩但有偏颇、片面的可能,同伴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予以审视,不光看清教育的场景,还将教育者纳入到观察与思考的范围,有利于更加客观、公正地省察,从推进研究成果的客观化。校内外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价和指导,针对教育场域内的现象作高屋建瓴的阐释会为成果的形成把准方向、提供动力。
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国家战略重点的背景下顺应发展、借势而上,重点在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难点在学校科研文化的打造和教师个体科研素养的提升,最终指向的是教育科研质效的提升。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布局调整后农村集镇小学教师群体优化研究”(批准号:D/2011/02/423)和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小学语文中生代名师课堂教学技术研究”(批准号:NTLX264)阶段成果之一。
本文首先对日本现行法律中针对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进行梳理。《日本国宪法》赋予国民依法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第26条);《教育基本法》则明确了教育机会均等、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因经济理由失学者的助学义务(第3条)以及公立义务教育学校免收学费原则(第4条);《地方自治法》规定学校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由地方政府负责实施(第2条);《学校教育法》明确了基层市町村设置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的义务(第29条、第40条);学校经费的“设置者负担”原则在《地方财政法》中得到体现(第9条)。根据上述法规,义务教育经费应由其设置者———基层市町村承担。但是,由于市町村财政能力有限,《市町村学校职员报酬负担法》(1948年法律第135号)规定市町村学校职员报酬由省级财政负责支付。
可见,日本的教育事业原则上由地方政府负责。但考虑到由于各地经济差异较大,政府通过国家财政向各地转移支付等方式,弥补因地区差异可能带来的教育失衡现象。通过文部省下拨地方的款项称“国库补助负担金”,其中90%以上用于义务教育(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报酬及建设费用),占文部省经费预算的41.5%(2004年度)。[1]
一、以硬件均衡为内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
1872年,文部省发布了全国规模的学校设置计划,开始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全国被划分为大中小三类“学区”,在各学区分别设立大学、中学、小学各1所。所有的适龄儿童,不论身份高低贵贱,均被“强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据统计,1875年全国的小学数量就达到了24,000所(《文部省第三年报》),与现在的小学数量基本相当(22,258所,2010年度《文部科学统计要览》)。从图1可以看出,日本的学校数量(柱状)增长迅速,同时儿童就学率(线状)也稳步上升。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框架在较短时间内已初具规模。
关于学校的建设标准,文部省指出“学校的建设修缮应由公私共同努力以尽善美”(《学制》第105章,1872年),并未提出明确要求。在实践中,各地本着“受益者负担”的原则就地取材,将寺庙或私宅改建为小学。截至1875年,新建小学数量仅为3,699所,约占学校总数的17.88%。[2]而且当时的学校规模也十分有限,据1882年《文部省第十年报》统计,当时25%的学校只有1间教室,教室数不到3间的学校竟占总数的60%以上。
现代学校制度建立10年后,文部省对学校教育状况进行全面总结和整改,于1882年召开了由全国教育官员参加的“学事咨询会”。(1)会上,文部省官员第一次向与会代表发布了小学的建筑标准。该标准包括学校选址、校舍建设、教室构造、校内设施等23项内容,是日本教育史上最早的学校建设标准。例如,规定每间教室可以容纳的学生数为60人以内(以30人左右为宜),人均面积不低于3平方尺(约合每人0.825平方米)。随后,日本各地纷纷以此为准,制定了各自的学校建设标准。自此,该标准便成为日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室长期沿用的面积标准。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日本的现代教育取得了显著进展。1900年颁布的《小学校令》(第三次)“实施规则”详细规定了包括学生桌椅尺寸在内的教室内部结构以及厕所、走廊等设施标准(第二章“设备准则”)。其中,由于“体操”成为小学必修科目,“体操场”的建设随之成为日本小学新的标准之一。该法令“实施规则”中,明确规定体操场的建筑标准为“儿童人数不满百人为百坪以上,百人以上则为人均一坪以上”(约合人均3.3平方米)(第二章“设备准则”第65条)。随后,日本全国掀起了操场建设的高潮,市内体操场的建设还使体育馆逐渐成为日本社会避难、防灾的重要场所。
1882年的小学建筑标准只是文部省提出的行政指导文件,并不具备强制性。而1900年的小学建筑标准则是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实施,这项举措大大推动了日本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2)此外,日本政府还连续颁布了《小学教则大纲》(1891年)、《市町村小学教育费国库补助法》(1900年)、《教师资格令》(1901年)等相关法律,从教学内容、经费、师资上保障了全国,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教育条件和教师待遇,从而为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通过学校标准化建设成功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到1903年,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首次达到91.58%,基本实现了普及4年义务教育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日本政府于次年将义务教育年限由4年提高为6年,学龄儿童的就学率从1920年开始一直维持在99%以上,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得到了提高和巩固。
二、以软件均衡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期
“二战”前,日本的教育行政体制高度集权,中央的教育政策通过上令下行的方式贯彻到地方政府和各级学校,对义务教育的迅速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战”后,在围绕《日本国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基本框架进行民主化改革的背景下,日本的教育行政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地方分权改革。文部省的工作重心,在于对全国教育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对义务教育补助等经费划拨实现对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同时进行教育调查研究并实现调研结果的经验共享。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包括就学督促、学校选址、教师招聘、教材选定等在内的实施细节,原则上由地方政府组成的教育委员会来组织执行(《教育委员会法》1948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龄儿童的就学督促工作,通过地方政府分别向学龄儿童父母及其居住地所属学区的学校送达通知来完成。换言之,学龄儿童的入学通知由地方政府寄送,而学校仅仅负责核实所辖学区儿童是否报到入学而已。政府履行就学督促义务,从源头上减少了“择校”问题的出现。(1)
政府制定与义务教育密切相关的各项标准,通过非命令性的行政指导方式实现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在校舍建设方面,规定国家可以对达到国家标准(《公立义务教育诸学校班级设置和教师编制标准法》,(2)1958年)的新建、修建校舍提供建设费用50%的补助(《义务教育诸学校设施费国库负担法》,1958年)。其次,教师的资格、待遇标准分别由《教师资格证法》(1949年)和《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1952年)加以规定,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尤其是教师工资(包括各类津贴在内的合计收入)的50%由国家财政支出以及教师定期轮岗制的贯彻实施,(3)从制度上缩小了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学校、地区间师资力量的差异。再次,教学方面则根据文部省审定教科书制度,并发布教学大纲性质的“学习指导要领”,为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制定统一的参照标准。最后,学校管理则通过《教师公务员特例法》(1949年)规范教师工作,家长委员会制度的建立(1952年)则加强了家长对学校民主管理的监督工作。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迅速重建,如何应对社会环境和观念变化对学校带来的巨大影响,成为日本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日本政府及时对各项学校标准进行细部调整,力求教育均衡发展不受影响。例如,针对战后初期的家庭贫困失学儿童,日本政府通过《学校供给饮食法》(1954年)等法律提供免费午餐,成功使孩子回到学校。面对城市化造成的大片社区开发、地区整合、学校撤并以及由此带来的学龄儿童大量增加,政府也予以积极应对(《学龄儿童急增地区规定细则的省令》,1973年)。通过《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1954年)给予任教老师最高达25%的特殊津贴(4)以及《关于提高学校教育水平确保义务教育诸学校教育职员人才》(“人才确保法”,1974年)等方式,鼓励教师赴偏远地区任教,稳定教师队伍。《学校基本调查规则》(1952年)延续了战前的惯例,对全国学校的基本情况、失学儿童、设施经费、毕业去向等事项进行调查并公布结果,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为各级教育行政提供政策依据。
可见,战后日本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建设,重点在于通过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机会均等,并通过及时灵活调整应对社会的巨大变化,力图维持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
三、以个性化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全球化时期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的学龄人口减少、老龄人口增多趋势日渐明显。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严格坚持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学校的标准执行缺乏灵活性,导致学校管理呆板、缺乏良性竞争的弊端逐渐显现。(1)义务教育学校也出现了学力水平下降、教师上进心减弱、校园暴力事件增多等诸多问题。对此政府采取了课程改革、实行教师资格证更新制、增配校内心理咨询师等一系列措施。以课程改革为例,为打破对所有学生实施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在中学阶段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做法,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004年新修订的《教育基本法》除继承了教育机会均等、义务教育免费等基本原则外,也根据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变化增加了尊重传统文化(2)以及终身教育的理念。社会教育部分则增加了强调家庭教育以及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合作重要性的相关内容。同时,为了达到修订后的教育目标,新法还在教育行政部分责成中央及地方政府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于2004年出台了“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根据该计划,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更宏观,地方政府可在国家拨款总额范围内,根据各自情况适当引进竞争机制,拥有了更多的“自由裁量权”。
首先是班级人数规模的减少。“二战”后,日本义务教育学校的班级标准人数长期保持在50人,以后逐渐减少至1991年的40人。2001年以后,地方政府可视具体情况适当调整,2004年以来,某些地区的义务教育低年级班级,人数减少至35人,甚至更少。[3]
同时,由于教师编制由班级数量决定,每班学生数量的减少并不会因此带来教师的相应减少。图2显示,1990年以后学生数量(线状)急剧减少,而同期教师数量(柱状)的减少幅度较为平稳,甚至在2000年以后有所增加。加上2006年以后文部省对教师工资采取“总额裁量制”,地方政府因此对教师收入拥有了更多的裁量权,例如通过降低平均工资来招聘更多教师。[4]上述措施使较小班级上课成为可能,适应了学龄人口减少带来的变化。而较早于1997年颁布的《教师资格证法》修订,则规定教师取得资格证需要在残疾或老人福利设施进行实习,可谓增加了对包括老人在内的弱势群体予以更多关注的内容。
学龄儿童的教学内容,相对于以往偏重知识灌输技巧,开始逐渐注重自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社会教育的充实,以及提倡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合作,都是新形势下义务教育出现的新变化。日本的《终身教育振兴推进法》早在1990年就制定通过,由文部省牵头的终身教育实施计划得到其他部委共同响应,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学校管理方面,尤其是2002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制定后,学校进行自我评估并接受社会监督成为责任。学校能否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发挥学校在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中的作用,成为当今评价学校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新时期日本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特点,在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教育向多样化和社会化发展。同时,学校在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框架中成为枢纽,意味着“学习”范围标准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可谓全球化时代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新动向。今后的日本学校标准化建设,能否融入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理念,值得期待。
四、结论
首先,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是日本普及义务教育、保证教育稳步发展的基本条件。日本在现代学校建立初期就对学校建设有所规划,并于20世纪初期通过立法制定了小学设施标准。对校舍大小、教室面积、桌椅尺寸、运动场所设置,都分别予以具体规定,初步形成了对学校空间的统一认识。这些标准大多沿袭至今,成为普及义务教育、衡量国民整体素质的基本指标。
其次,义务教育学校专业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是日本义务教育得以均衡发展的基本保证。“二战”前的教师队伍由师范学校专门培养;“二战”后,教师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这些措施保证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同时教师轮岗制以及偏远地区特别津贴等制度的贯彻实施,有效地减少了因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带来的学校、地区之间存在的师资不均现象。
再次,中央及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学校依法履行管理责任并提供经费支持,是日本义务教育得以稳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所有公立学校的招生、教学、管理工作,中央、地方政府以及校方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尤其是包括基层在内的所有公立学校教师工资完全由中央及省级政府负担这一举措,在消除区域差异方面成效显著,可谓日本实现义务教育全国均衡发展的定心丸。
最后,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适时对学校标准做出相应调整,也是日本义务教育能够保持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日本政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尤其针对学龄儿童人口的变化趋势,几乎是从不间断地进行着教育的规划制定和修改工作。从“二战”末期的学龄儿童疏散计划,到经济高速增长期分校建设对策以及近年的终身学习型社会改革规划,无处不体现着政府对义务教育的高度关注。
摘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日本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经历了以硬件均衡为内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以软件均衡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期以及以个性化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全球化时期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日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由政府行政指导转变为法制化轨道,在硬件和软件均衡后追求特色和差异化发展,同时教师流动的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与完善。
关键词:学校标准化,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日本
参考文献
[1]高木浩子.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制度の歴史と见直しの动き[J].レファレンス,2004,(6):9.
[2]海后宗臣.明治初年の教育:その制度と実态[M].评论社,1973.171.
[3][4]文部科学省报告《新しい时代の义务教育を创造する(答申)》中“义务教育费用国库负担制度について”相关资料.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gimukyoiku/out-line/001.htm.2012-03-28.
①关于“学事咨询会”的召开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参见佐藤秀夫编,教育杂志,明治前期文部省刊行志集成,第9卷[M].历史文献,1981。
①近年的义务教育改革中,公立学校的择校问题逐渐为某些学校接受.文部科学省2004年的第一次调查显示,公立义务教育学校有10%左右允许择校行为.详见安达拓二.文部科学省が学校选択制の実态を调查[J].现代教育科学,2005,48:78~80.
②有关《公立义务教育诸学校班级设置和教师编制标准法》的颁布背景、基本内容及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效果,参见高益民《.义务教育标准法》与日本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11,(10):77~81.
③教师定期轮岗制的实施情况及其效果,参见汪丞、方彤.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5,(4):59~60.
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获得相应的教育培训机会。另外,政府还为教师住房、校车购置等提供经费补助。有关日本偏僻地区教育振兴相关法规、措施及其实施效果,参见李文英.战后日本振兴偏僻地区教育的措施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12):74~79.
【十里铺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荐阅读:
十里铺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情况10-21
三十里铺幼儿园园务会议记录10-09
作文 《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10-19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东华的结局06-03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设计09-26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视剧观后感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