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科手术的通气技巧分析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颅脑外科手术的通气技巧分析(精选5篇)

颅脑外科手术的通气技巧分析 篇1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上颅脑外科手术中的过度通气技巧,以保证患者的颅内压平衡。方法:以36例2012.6.1.~2013.1.1之间在我院接受颅内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根据患者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的不同将其分为轻度、中度过度通气以及正常通气组,每组人数人别为13人、11人以及12人,对所有患者行全身麻醉以及过度通气处理,同时检测患者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借此来监测患者的颅内压。结果:在患者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下降的情况下,轻度和中度过度通气组患者与正常通气患者在颅内压上呈相比,前两者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同时轻度过度通气的患者在脑氧摄取值以及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上的变化不明显,而中度过度通气患者的脑氧摄取值上升,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下降,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的过度通气根据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进行有效的调整,能够保证患者的颅内压稳定,促进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颅脑外科手术;过度通气;颅内压;血氧监测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527-01

前言

目前临床上针对颅脑外科手术患者在麻醉期间的治疗,将颅内压有效的降低和控制是关键,而有效的达到以上目的的方法则是进行人工过度通气,但是在进行该操作的时候,必须对其技巧严格的掌控,避免患者脑氧供需失衡现象的发生。该操作的原理是将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水平有效的降低,进而使颅内血管发生收缩反应,降低血容量,待下降至一定的水平之后,则应将其控制,避免缺氧和缺血现象的产生。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以36例2012.6.1.~2013.1.1之间在我院接受颅内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根据患者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的不同将其分为轻度、中度过度通气以及正常通气组,每组人数人别为13人、11人以及12人,而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4.1~4.5kPa)、(3.4~4.0kPa)以及(4.6~4.9kPa),患者的年龄在25~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4±5.2岁,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1例,所包括的疾病种类主要有脑垂体瘤、胶质瘤以及听神经瘤等,患者在疾病、性别以及年龄等方面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所有患者行全身麻醉以及过度通气处理,同时检测患者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借此来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具体的方法如下:在对患者行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进行逆行穿刺处理,穿刺点位于右侧颈静脉,同时置管于颅底方向,再者就是取患者仰卧位,消毒处理患者的甲状软骨区域,并以16号套管针从颈内动脉外侧做穿刺,进针4厘米并逆行于同侧的外耳道30度,使其负压得到稳定保持,在会抽取血的情况下将针退出,再将少量的肝素盐水注入,将光线传感器置入,对患者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1]。同时配合呼吸机做过度通气处理,是潮气量与呼吸的频率控制在7~10mL/kg,维持三组患者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

于一定的范围。

1.3 观察指标:但三组患者的血压、心电图、颅内压以及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同时抽取患者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进而对患者的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以及脑氧摄取值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调查的各组患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x±s 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当P<0.05时,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患者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下降的情况下,轻度和中度过度通气组患者与正常通气患者在颅内压上呈相比,前两者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同时轻度过度通气的患者在脑氧摄取值以及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上的变化不明显,而中度过度通气患者的脑氧摄取值上升,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下降,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结论

目前在临床上针对颅脑外科手术患者的治疗和检测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监测患者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来实现的,借此来对患者出现的缺氧和缺血反应作出及时的处理。而过度通气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有效监控,但是我们必须对过度通气的程度进行严格的掌握。

以上我们探讨了脑氧供需平衡与过度通气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显示,患者处于轻度过度通气的情况下,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的水平范围内,并不会导致脑氧供需失衡现象的发生[2]。但是当处于中度通气的情况下,则表现为患者的脑氧摄取值上升,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下降,也就说明了对患者进行中度通气可能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现象的发生,进而引发患者的脑氧供需失衡。而导致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则是患者在进行不断过度通气的时候,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则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动脉血管发生收缩反应,进而导致脑血流量降低。并且该研究还向我们进一步说明了患者的颅内压降低能够通过过度通气来实现,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使用[3]。在相关研究中显示,当过度通气在一定程度之后,必须进行严格调控,其原因是可能导致脑损害增加现象的发生。因此在后期的颅脑外科手术中,我们必须结合患者的手术种类、颅内压情况等进行过渡通气。

参考文献

[1] 刘贵明,丁学琴,王多友,等.颅脑手术中过度通气对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脑动静脉氧及乳酸差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8):466-469

[2] 杨利孙,程娟丽,张 翔,等.人工过度通气对颅脑手术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0):586-587

颅脑外科手术的通气技巧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2年3月~2008年12月期间所有择期颅脑外科手术患者8 230例,ASA分级Ⅰ~Ⅲ级,并发进行性脑膨出的8例患者中,男4例,女4例。其中,脑肿瘤6例,拟行肿瘤切除术。年龄12~62岁,平均44.8岁,体重41~70kg,平均64.5kg。1例入室时有意识障碍,1例KPTT延长,余检查均无异常。

1.2 麻醉及监测

患者入室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东莨菪碱0.3mg,入室后常规监测ECG、BP、SpO2,1.0mg的瑞芬太尼(宜昌人福)用生理盐水溶于50ml的注射器中,根据患者体重按预定剂量计算输注速率,用微量泵(SYRingePuMPMoDeiSP-500)持续输注,并记录输注时间。患者入室均静脉缓慢输注羟乙基淀粉(万汶)10ml/kg,其中加入氢化泼尼松30~50mg。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0.06mg/kg,麻醉诱导均用丙泊酚1.5mg/kg,之前先给予曲马多1.5mg/kg以减轻注射痛。患者意识消失当警觉/镇静(OAAS)[2]评分达3分或以下时,手控呼吸囊控制呼吸,后给予维库溴铵0.1mg/kg手控呼吸吸氧去氮,在插管前2min分次加入芬太尼直至体内浓度达到6μg/kg以抑制插管反应,由有经验的麻醉医生在30S内完成气管插管。插管后连接(Drage-Julian)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调整呼吸参数VT8~10ml/kg,吸呼比(I:E)为1:2,呼吸频率(f)为12~16次/分,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在33~35mmHg。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以监测中心静脉压并指导补液,行足背动脉穿刺监测实时动脉压,每2h抽血检测动脉血气调整内环境。根据血压及其心率调整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

1.3 进行性脑膨出的发生

8例急性脑膨出患者在手术初期颅内压均无异常,手术进程中异常进行性脑组织膨出,7例局灶性脑组织膨出、1例弥漫性脑组织膨出;过度通气、脱水利尿和静脉使用丙泊酚或硫贲妥钠等降低颅内压措施效果不佳;期间生命体征相对稳定。

1.4 原因、诊断和处理

本组6例由硬脑膜外血肿所致。其出血原因为:3例安置头钉时深度不当致硬膜外血肿1例、硬膜外2例;2例剪开硬脑膜后探查同侧深部,致手术部位纵深部硬膜下血肿;1例左侧巨大肿瘤切除后发生右侧硬膜下血肿。另外,1例术中颈部过度扭曲,同时由于气管中痰栓形成造成气道阻塞,CO2蓄积,造成弥漫性脑水肿和进行性脑膨出;1例巨大颅咽管瘤术中因损伤下视丘引起脑肿胀、脑膨出。

8例病例中,6例术中急行头颅CT,5例局灶性血肿,1例广泛性脑组织肿胀,脑室受压,1例术毕CT无血肿和组织肿胀异常发现,该病例术中经调整颈部及气管位置、清除痰栓改善通气后脑组织肿胀逐渐消退;1例术中同侧纵深部位发现硬膜下血肿。

6例术中、1例术毕经紧急CT确诊;7例病例中5例扩大骨窗,减少脑组织受压,并先紧急行血肿清除术,再行病灶切除,1例病灶清除后术毕再行血肿清除,同时进行过度换气PETCO2调节至28~32mmHg的范围内、适度控制性降压、适度低温(35℃)、静脉快速滴注甘露醇、推注丙泊酚和利多卡因等、纠正体位及缺氧和CO2蓄积等综合措施。

2 结果

2.1 发生率

8230例择期颅脑手术全身麻醉状态下发生进行性脑膨出8例,发生率为0.097%;其中局灶性进行性脑膨出7例,均与外科操作相关,占本组病例87.5%。

2.2 临床特点

(1)手术初期颅内压无异常,开放硬脑膜后继手术初期脑松弛度足够,术中迟发性颅内血肿进行性增大。(2)常规降低颅内压措施效果欠佳。(3)排除麻醉原因后CT检查多可确诊脑膨出原因。

2.3 预后

8例患者中,6例术后苏醒(75.0%),2例术后严重脑损伤死亡(25.0%);术后疗效采用GOS标准[3],于治疗6个月后评定结果,重残1例(12.5%)、中残1例(12.5%)、良好4例(50.0%)。

3 讨论

急性脑膨出作为颅脑外科手术中发生的急症,其根本原因在于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血流、脑脊液)的容量的增加超过颅腔容积。由于颅腔容积适应颅内容物的能力有限,在颅内容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颅内顺应性降低,颅内容积的轻微增加也会引起颅内压的明显增加而造成急性脑膨出。目前,对于脑膨出的研究,从颅脑外科角度点探讨较多,但是由于在患者麻醉状态下影响颅内压的因素很多,能够影响脑容积、颅内血流、脑代谢的因素均能够影响急性脑膨出的发生发展。所以,仅仅从手术方面认识脑膨出原因不够全面,对于急性脑膨出的预防及治疗的指导意义亦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在常规麻醉和手术状态下,急性进行性脑膨出极其罕见。但是其发生更能够对于患者自身及社会造成重大影响。而加深对于颅内压及其他两者的认识,对于控制乃至减轻急性脑膨出的发生及其病程进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1 全身麻醉手术期间发生进行性脑膨出有以下特点

(1)一旦出现,处理颇为棘手;(2)患者愈后常较差,多伴有严重术后并发症。

3.2 全麻手术期间发生进行性脑膨出的诱发因素及发生的机制

迟发性血肿形成是颅内肿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本组5例由硬脑膜外血肿所致。其出血原因为:3例安置头钉时深度不当致硬膜外血肿;2例剪开硬脑膜后探查同侧深部,致手术部位纵深部硬膜下血肿;1例左侧巨大肿瘤,由于肿瘤切除,脑脊液循环通路开放,大量脑脊液流失,同时肿瘤切除后使颅内压骤降,导致脑组织大块移位,牵拉对侧硬脑膜引起硬脑膜外回流静脉损伤,静脉窦或蛛网膜颗粒破裂出血;1例巨大颅咽管瘤术中因损伤下视丘引起脑内血管一过性充血扩张,出现弥漫性脑肿胀、脑膨出。大脑血管紧张性调节中枢广泛存在于下丘脑、中脑和延髓,其结构或功能的破坏是急性脑肿胀形成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这些调节大脑血管紧张性的脑区,在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例术中颈部过度扭曲,很容易造成颈内静脉的扭曲和受压,使颅内静脉充盈,静脉压升高,造成静脉性脑水肿,同时由于气管中痰栓形成造成气道阻塞,CO2蓄积,造成脑动脉扩张,终致弥漫性脑水肿和进行性脑膨出。

3.3 全麻手术期间发生进行性脑膨出的预防及处理

颅脑过程发生的进行性脑膨出有时尽管采取各种积极的治疗措施仍不能避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术前应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估并给予积极预防:(1)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应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以减少插管从而导致的循环波动;(2)保持良好的体位及呼吸道通畅,避免为获得良好的显微镜下视野而过度扭转患者头颈部使颈静脉压力增高。全身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后患者卧位时,禁忌头部的过度伸展和大于45°的旋转,否则颈内静脉受压,脑充血,CBV增加,使ICP升高。所以插管时要仔细调整导管深度和检查双侧肺的通气情况。记录ETT深度和气道压(Paw)基础,术中分析通气效果可作为参考。术中发现通气曲线伴有气道压的变化需及时处理。如ETT和气管中怀疑有分泌物,可静注利多卡因1.5mg/kg,再进行分泌物的吸取,抑制气管黏膜刺激反射术中应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适当的肌松和适量的镇痛,避免术中由于患者移动、呛咳、呼吸对抗等造成的不良后果;(3)麻醉期间维持血压稳定,苏醒期要全力维持患者的循环动力学稳定,必要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减少对侧和术野出血发生血肿的可能;(4)在颅内巨大肿瘤切除时,应该少量逐步完成,切除完肿瘤彻底止血后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脑组织移位;(5)在青少年,尤其在小儿开颅手术时;上头钉时力量及其头钉的深度要严格控制,避免钻穿颅骨造成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术中暴露术野时脑压板操作要轻柔,避免为暴露肿瘤的全貌而过度牵拉脑组织造成脑静脉回流障碍或血管破裂。

常规麻醉和手术状态下发生急性进行性脑膨出,其当务之急是找到病因,处理脑膨出的关键在于降低颅内容物的容量即减少脑血流量和脑组织体积。常规措施为降低CBV和CBF,保持CPP,改善脑氧供,抗脑水肿和脑保护,具体措施包括:调整体位、适度通气过度及适度降低体温,使用利尿剂、激素、利多卡因及其具有脑保护功能的麻醉药丙泊酚。本组研究在寻找病因的同时可以使用过度通气,甘露醇125ml快速静滴,呋塞米10mg及地塞米松20mg推注,利多卡因1~1.5mg/kg推注,此种脑膨出的处理是在常规使用过度通气和脱水剂的同时,最有效直接的措施是控制动脉收缩压以缓解脑血管的急性扩张,降低了部分患者颅内压,遏制了急性脑膨出的发展;也为颅内原因造成的急性脑膨出的治疗及改善预后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条件。但是若脑膨出病因为颅内病变则预后较差。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折择期颅脑外科手术全身麻醉下发生进行性脑膨出的临床特点、原因及诊断,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对2002~2008年期间择期颅脑外科手术全身麻醉下手术过程中8例并发进行性脑膨出的特征、诊断及诱因和所采取的处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头钉造成硬膜外或下血肿、2例同侧硬膜下纵深部血肿、1例对侧硬膜下血肿、1例巨大颅咽管瘤术中因损伤下视丘、1例体位不当+气道痰栓阻塞致CO2蓄积;均表现为手术初期颅内压无异常,手术进程中异常进行性局灶性脑组织膨出,降低颅内压措施无效;生命体征相对稳定;6例术中、1例术毕经紧急CT确诊;8例病例中6例先紧急行血肿清除术,再行病灶切除,1例病灶清除后术毕再行血肿清除,同时适度低温、脑脱水等措施,6例术后苏醒(75.0%),2例术后严重脑损伤死亡(25.0%);术后疗效采用GOS标准,于治疗6个月评定结果,重残1例(12.5%)、中残1例(12.5%)、良好4例(50.0%)。结论:择期颅脑外科手术全身麻醉下发生进行性局灶性脑膨出应警惕安置头钉和硬膜下探查造成的硬膜下血肿;术中CT可明确诊断并有利于及时行血肿清除;积极预防、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择期颅脑外科手术,全身麻醉,脑膨出

参考文献

[1]张涛,李庆之.重型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4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9):183-184

[2] Barakat AR,Sutcliffe N.Schwab M.Effect site concentration during propofol TCI sedation:a comparison of sedation score with two phammcokinetic models[J]. Anaesthesia,2007;62(7):661-666

[3] Dunne VG.Besser M.Outcome scoring in neurosurgery:the cognitive outcome score,an alternative to the Glasgow outcome scale[J].Joum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2005;12(2):119-123

颅脑外科手术的通气技巧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58例颅脑肿瘤患者, 实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文献[2]颅脑肿瘤的诊断标准, 同时存在头晕、恶心呕吐、乳头水肿症状, 肿瘤病灶位置的信号强度会发生一定的异常。脑脊液检查中, 可观察到白细胞和压力、蛋白升高, 脑部MRI、CT扫描信号变化。其中男32例, 女26例;年龄24~70岁, 平均 (47.5±4.3) 岁。其中脑桥小脑肿瘤、小脑肿瘤、岩斜区肿瘤、丘脑-基底节区肿瘤、颅前窝底肿瘤、蝶骨嵴脑膜瘤各12例、8例、4例、16例、7例、11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大脑半球区域的肿瘤, 应结合肿瘤的部位, 于肿瘤接近头皮的位置, 实行马蹄形手术切口。然后, 经颅骨将骨窗打开, 合理使用双极电凝, 切开皮质并将病灶暴露的部分切除。结合患者的病灶位置, 考虑应该实行全切还是次全切。通常情况下, 小脑肿瘤多选择枕下后正中入路, 将各层皮肤切开, 结合肿瘤的位置, 实行开骨窗操作。然后, 将硬膜部分剪开, 合理使用电凝, 将患者的小脑皮质切开, 于显微镜下将患者的肿瘤切除。其中颅前窝底肿瘤, 可经额下入路, 选择发际内冠状头皮作为切口。单侧/双侧额骨开瓣处理, 将额叶充分暴露并牵拉, 经额下空间将患者的肿瘤部分切除。岩斜区肿瘤, 可通过改良后的颞下入路颞底瓣状皮肤作为手术的切口, 再将患者的颅骨打开, 充分暴露患者的颞底部分、岩骨部分。采取显微磨钻将岩尖的骨质磨除。再将岩斜区的肿瘤暴露出来, 显微镜下进行分块切除肿瘤处理, 实行全切或部分切除。对于脑桥小脑角区的肿瘤, 需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于患者的耳后乳突位置, 作一近直切口。将皮肤组织、皮下切开后, 在颅骨骨窗上界—横窦下缘, 外侧靠近乙状窦后缘向下—枕骨大孔, 采取脑压板—内牵开小脑半球的方式, 将肿瘤部分显露。再结合实际状况, 合理的选择全切或次全切。而蝶骨嵴脑膜瘤者, 发际内开额颞瓣, 并实行额颞骨瓣开颅处理。顺着蝶骨大翼和蝶骨嵴外侧, 经脑压板将硬脑膜—颅底骨面抬起、剥离, 并将硬脑膜切口, 充分探查肿瘤, 并实行肿瘤的探查切除。手术后, 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肢体运动状况。结合具体状况, 加强营养支持和抗感染等治疗。

鞍区部入路, 经额下入路的方式进行切除, 将额叶抬起后, 将外侧的裂池蛛网膜切口, 实行引流脑液、切除显露肿瘤的操作, 这一位置肿瘤患者实行全切。第三脑室前部入路, 将脑中线作为弧形皮肤切开, 再通过纵裂入路切除术处理, 取患者的颅骨作为骨窗。然后, 实行脑叶的牵离处理, 充分暴露患者的病灶部位, 将肿瘤部分切除。对患者行术后1年随访。

1.3 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实行抗感染治疗。随访时间12个月, 做好患者临床症状变化、生活质量评分的评价和记录, 具体时间点分别为术前、术后4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0个月和术后1年。然后, 经MRI、CT行头部扫描, 并对患者的肿瘤变化实行全面的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 15.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后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发生情况的对比

相比于治疗前, 治疗后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术前所有指标与术后4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0个月、术后1年比较, P值均为0.001

例 (%)

3 讨论

颅脑肿瘤为临床多发病症, 可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其临床方面没有显著的症状, 所以易于发生误诊和漏诊的情况, 使得患者错失最理想的治疗时间。而这一病症若没有及时诊治, 严重的情况还会使得患者发生病残、病死[3]。当前, 临床方面多采取开颅手术的方式治疗, 虽可获得一定临床疗效, 但仍存在较多不足, 如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大, 且安全系数较低, 易使得患者出现一定的并发症, 出现不良心理, 进而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而选择适宜的颅脑肿瘤治疗方式, 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和患者的肿瘤病灶位置、病变特征和生长速度均有较大关系, 且大部分患者均会产生颅内高压、视乳头水肿情况[4]。临床上治疗颅脑肿瘤的方式较多, 如手术和化疗、放疗等, 上述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易于产生感染症状, 且对患者的预后会构成不良影响。本次研究中, , 采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 临床效果较佳。结合患者的病灶差异, 选择不同入路进行手术治疗, 并根据患者的病灶状况, 考虑进行全切还是次全切处理。当前, 显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颅脑肿瘤的治疗中, 在显微镜下可防止手术过度牵拉对四周脑组织构成的不良影响[5,6]。同时, 可明确重要的微血管、神经, 进而实现切除肿瘤的目的, 还可防止脑组织受损伤。应结合患者的病灶位置, 选择适宜的入路方式, 进而保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同时,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前[7]。

综上所述, 经显微外科手术对颅脑肿瘤进行治疗, 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如钧, 张伟, 刘永, 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9) :38-39.

[2]熊成英.显微外科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 (34) :61-63.

[3]张科, 王斌, 王先祥, 等.神经内镜辅以高速磨钻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5, 14 (6) :554-556.

[4]秦振伟, 潘亚文.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手术相关入路研究进展[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2) :176-179.

[5]王强.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鞍区肿瘤的预后探究[J].中外医疗, 2016, 35 (8) :43-45.

[6]文建平, 陈冬萍, 李卫峰.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和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 :7-9.

颅脑外科手术的通气技巧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2年2月~2014年8月前来我院进行颅脑外科手术的患者19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2例,研究组男50例,女42例,年龄为19~63岁,平均年龄为(43.83±7.48)岁,体重为39~80kg,平均体重为(66.73±12.77) kg,ASAⅠ-Ⅱ,胶质瘤46例,脑膜瘤24例,听神经瘤12例,颅咽管瘤7例,垂体瘤3例。对照组男48例,女44例,年龄为20~62岁,平均年龄为(44.09±7.26)岁,体重为40-81kg,平均体重为(67.12±12.68) kg,ASAⅠ-Ⅱ,胶质瘤45例,脑膜瘤22例,听神经瘤14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瘤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禁食禁水6h,手术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注射用苯巴比妥钠,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532,0.2g)1.5mg/kg、阿托品(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山西天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1324,1ml:5mg) 0.01mg/kg和氯胺酮(盐酸氯胺酮注射液,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0559,2ml:0.1g) 5mg/kg进行诱导麻醉,研究组采用氯胺酮、异丙酚(商品名力蒙欣,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82,20ml:200mg)复合利多卡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558,2ml:40mg)混合液(异丙酚60mg,氯胺酮100mg,利多卡因40mg,配置成总量为l0ml的混合液)0.2~0.4ml/(kgh)微量泵恒速注射进行麻醉,对照组采用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混合液(异丙酚60mg,利多卡因40mg,配置成总量为5ml的混合液)0.2~0.4ml/(kg h)微量泵恒速注射进行麻醉,手术结束前约l0min进行减量,5min时停止给药,术中保持患者自主呼吸,面罩给氧,密切关注患者麻醉期间各种反应情况。1.3观察指标:采用监护仪记录患者麻醉前(T1)、插管时(T2)、切皮(T3)、打开脑膜(T4)、关脑膜(T5)、缝头皮(T6)、拔管时(T7) HR、SBP、DBP情况,拔管时记录发生呛咳概率,记录术后拔管时间及患者清醒时间。

1.4 数据分析统计:

本研究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汇总,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使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血管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麻醉前HR、SBP、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两组患者HR、SBP、DBP与T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研究组呈下降趋势但对照组呈上升趋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中研究组HR在T2~T7阶段相对平稳,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T2、T3、T6、T7阶段上升,在T4阶段下降,与T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DBP两组麻醉后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只有拔管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拔管时呛咳发生率:

拔管时研究组无一发生呛咳,对照组发生呛咳15例,发生率为16.3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

研究组拔管及清醒时间为(8.72±3.91) min和(15.83±9.82) min,对照组拔管及清醒时间为(8.78±4.26) min和(16.31±8.99) 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氯胺酮是一种静脉局部麻醉药,水溶性相对稳定,且在用药时无明显的禁忌证[4],其麻醉镇痛效果较好,目前在临床中还没有可以完全替代氯胺酮的麻醉药,临床证明氯胺酮用于手术麻醉可以引发诸多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心率加快,恶心呕吐,出现幻觉等[5]。异丙酚又叫丙泊酚,是一种高脂溶性的麻醉药物,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起到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起效快,作用效果好,术后极易唤醒,但临床上证明异丙酚可以引发心率加快,降低患者血压,使血管扩张,抑制通气反应,增加呼吸频率等副作用的出现,严重者可导致呼吸暂停[6]。为了降低颅脑手术中由麻醉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充分发挥麻醉作用,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因此临床上选择多种药物进行联合用药。将氯胺酮、异丙酚及利多卡因联合起来应用于颅脑外科手术麻醉可以增强药物镇痛催眠作用,抑制患者交感神经兴奋,减慢心率,降低血压[7]。

本研究显示,插管后两组患者HR、SBP、DBP与T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研究组呈下降趋势但对照组呈上升趋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HR在T2、T3、T6、T7阶段上升,在T4阶段下降,与T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BP、DBP两组麻醉后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只有拔管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拔管时发生呛咳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应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对颅脑外科手术进行麻醉,能够有效抑制气管插、拔管时以及颅脑手术中各种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异常反应,有效抑制手术后发生呛咳的情况,不影响手术的恢复时间。

注:a表示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b表示与两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

参考文献

[1]Kucuk A,Karababa F,Yuce HH,et al.Effects of propofol and ketamine as combined anesthesia for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a perspective from anesthesiologists[J].J ECT,2013,29(3):249.

[2]Vanlersberghe C,Camu F.Propofol[J].Handb Exp Pharmacol,2008,(182):227-252.

[3]杜伏扬.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手术麻醉临床效果观察[J].安徽医学,2014,6(12):779-781.

[4]金光辉.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脑积水手术麻醉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6(6):124-125.

[5]张冬梅.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手术麻醉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4,12(24):2569.

[6]张梦来.应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为小儿进行手术麻醉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5,12(1):8-9.

颅脑外科手术的通气技巧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中,男32例、女36例,年龄20~7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2例,高处坠落伤8例,其他损伤18例。其中神志清醒、意识清楚10例,浅昏迷28例、深昏迷30例;实施胃肠内营养7~28 d,其中7~14 d 42例,15~28 d 26例。

1.2 方法

采用14号硅胶鼻胃管,采用营养泵匀速泵入,第1天、第2天500 ml,40 ml/h泵入,第3天1 000 ml,第3天泵入速度可适当增加,但不超过120 ml/h。营养液均采用电暖袋全程加热保暖,确保温度35℃并严格无菌操作。

1.3 并发症情况

本组68例中发生腹胀、腹泻36例次,便秘20例次,营养液反流、误吸29例次,管道堵塞18例次,消化道出血19例次,高血糖21例次,提前拔管9例次。

2 原因分析

2.1 消化道出血

是机械通气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尤其老年危重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及插管创伤或禁食后机体的应激改变,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症状。

2.2 腹胀、腹泻、便秘

机械通气患者病程长,机体抵抗力差,免疫低下,使用抗生素时间长,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并发肠道霉菌感染而引起腹泻[3]。能全力营养液内含丰富的大豆多糖纤维,经临床验证,能有效控制腹泻和便秘,本组患者腹泻主要原因可能为肠内菌群失调及禁食后对能全力不适应有关;腹胀原因主要为机械通气时气囊充气不足,气体从气囊旁进入胃肠道引起;便秘与患者卧床致肠蠕动减弱以及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2.3 营养液反流、误吸

主要原因为滴入速度过快引起胃内营养液残留,增加患者胃肠负担,肠蠕动较弱,胃排空延迟,当腹胀或咳嗽、吸痰刺激引起腹压增加,导致胃液反流。

2.4 管道堵塞提前拔管

常见原因为营养液过于黏稠,输入速度过慢发生的堵管问题,输入完毕谷未冲洗胃管,营养液中的蛋白质凝固,提前拔管。

2.5 高血糖

是胃肠内营养引起代谢性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4],原因颅脑外伤患者病情重,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容易导致高血糖,同时营养液输入过快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可引起血糖增高。

3 护理对策

3.1 加强病情观察,加强基础护理及家属健康指导

①将营养液摇匀防管道堵塞,持续输注期间加强观察,输入完毕需用温开水冲洗胃管,保证胃管内无营养液滞留;②针对患者胃内营养输入的时间,每2 h抽1次胃液,如果抽出营养液>80 ml,应暂停、减少或停止输入,抬高床头30°~40°。吸痰动作宜轻柔,每次不超过15 s,加强交接班,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③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胃液颜色及大便颜色等,定期收集标本送检。本组42例中11例从胃管抽出咖啡色液后即暂停输入,静脉应用止血药或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洗胃,症状好转后重新应用胃肠内营养;④控制输入速度,使用营养泵,密切监测血糖变化;⑤针对本组患者颅脑外伤病情重,护理人员需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胃肠内营养液的作用,输注中的注意事项,指导家属做好协助工作,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鼓励,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3.2 常规检测气囊压力,加强护理

对机械通气患者,按常规每3 h检测1次气囊压力,以防气囊漏气引起患者腹胀。针对机械通气患者易发生便秘,护理上予勤翻身、拍背,适当抬高床头,活动四肢,按摩腹部,协助床上排便,必要时给予通便处理。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的重要措施。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加强患者及家属健康指导,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摘要:目的分析颅脑外伤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颅脑外伤机械通气患者实施胃肠内营养发生腹胀、腹泻、便秘、反流、误吸、管道堵塞、消化道出血、高血糖、提前拔管等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主要原因为肠内菌群失调、气囊充气不足、长期卧床后肠蠕动减弱以及不习惯床上排便、液体滴注速度过快、营养液中的蛋白质凝固及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加上插管创伤及禁食后机体的应激改变等因素。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加强患者及家属健康指导,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颅脑外伤,机械通气,胃肠内营养,并发症,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欧永芳,兰丽梅,吴润娇.老年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内营养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护理学杂志,2006,21(12):41-42.

[2]董津平,李玉芬,张晓芳.胃肠内营养的早期应用现状与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7,21(8):744-745.

[3]汪晖,刘靖,周红霞.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内营养并发症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7,16(2):134-135.

上一篇:科技创业园下一篇:黄泥河青年文明号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