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现代化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生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概念和目的: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提供理论选择和指导等。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尔》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洛克--《教育漫画》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2、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的。
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世界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第二章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的概念: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897年,盛宣杯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他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义务教育的概念: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使现代文明的提高。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2、《义务教育法》的立法依据与宗旨。立法依据:①我国《宪法》中有关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原则的规定是制定《义务教育法》的法律依据②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现阶段发展教育的现实条件是制定《义务教育法》的现实依据。立法宗旨:①发展基础教育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③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1、关于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2、关于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龄
3、关于义务教育的学制
4、关于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5、关于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身心发展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体的实践活动 遗传的概念: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的概念: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对人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
2、注意
3、记忆
4、思维
5、感情
6、自我意识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 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①学生是人A、学生是能动的主体B、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C、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A、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B、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C、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①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②学生在教育指导下学习③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①敬业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A、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B、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C、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③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A、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B、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④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教师的人格特征:
1、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
2、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3、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A、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B、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C、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A、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平等的B、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 的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互相促进关系 第五章 课程 课程的概念: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极其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极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课程类型:
1、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2、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课程设计的概念: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课程计划的概念: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课程计划的构成:
1、教学科目的设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1、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是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3、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课程计划对小学教师的指导意义:
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2、了解自己认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4、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教学大纲的概念: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个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的构成:
1、说明部分
2、本文部分
3、其他 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1、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科学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是可能统一各个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
2、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内容的广度、深度,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的进度和方法。
3、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4、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科书的概念: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体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的作用: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作业。
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整个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作出统筹安排。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
2、要以实现教育的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4、除此以外,还有贯彻幼儿、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衔接的原则,贯彻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 教学(上)教学的概念: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与智商是两个互相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小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的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过程。教学过程的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B、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A、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B、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C、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A、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B、承认学生作
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能动性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七章 教学(下)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我国目前小学教育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C、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运用)
3、巩固性原则(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烦)
5、因材施教原则(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B、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教学方法的概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是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是学生特点
4、是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是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要求:
1、讲授法(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B、注意启发C、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A、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B、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思想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C、要善于启发诱导D、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A、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B、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C、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A、做好演示前的准备B、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C、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练习法(A、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B、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C、严格要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2、是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是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4、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4、课外辅导 备课的意义: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课,这是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为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没有深入钻研、熟练掌握,是不可能顺利完成任务的。备课的要求: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A、钻研教材B、了解学生C、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A、学年教学进度计划B、单元计划C、课时计划,即教案 上课的意义: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2、正确的教学内容
3、恰当的教学方法
4、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 学生学业的评价的概念: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2、测验法
3、调查法
4、自我评价法 学生血液评价的方式:
1、考查
2、考试
3、考查与考试的结果 第八章 德育 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小学德育的特点:
1、小学德育的基础性
2、小学德育的奠基性 小学德育的构成:
1、德育教育
2、政治教育
3、思想教育 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小学德育目标:
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小学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思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德育过程的概念: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小学德育过程的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内容
4、德育方法 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德育方法的概念: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榜样法
3、锻炼法
4、陶冶法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利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个别教育
5、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
计划与总结 先进生的心理特征: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教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先进生的教育: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全体进步 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1、不适度的自尊心
2、学习动机不强
3、意志力薄弱 后进生的教育: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班会的概念: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班会的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班会的种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班级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章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含义: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课外活动的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课外活动的内容:
1、科技活动
2、学科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活动
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课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A、报告和讲座B、各种集会C、各种比赛D、参观、访问、调查、旅行E、社会公益活动
2、小组活动A、学科小组B、技术小组C、艺术小组D、体育小组
3、个人活动 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和创造精神 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制定:制定小学课外活动计划,既要考虑小学课外活动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又要考虑上级机关有关的指示建议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计划确定的目标要有实现的可能,活动内容要具体而不空泛,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
1、做好计划实施的发动工作
2、加强计划实施中的检查与指导
职业教育是岗位教育、就业教育, 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既是对护生就业基本能力的检验, 也是对卫生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统一验收。为此, 各中职卫校为应考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如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调整教学计划、订购辅导资料、统一辅导、集中做题等。
笔者亲历护生在校理论学习、临床实习、复习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全过程, 认为应对护生应试作系统规划, 尤其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1 资料
2008年12月对鞍山师范学院附属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护生以无记名方式填写, 收回有效问卷127份。
2 结果 (见表1~3)
由表1可知, 大部分护生复习时无从下手, 考试时表现出紧张心理, 说明护生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感到迷茫。
由表2可知, 大部分护生在进入临床专业课学习阶段缺乏自我学习意识。
由表3可知, 护生缺乏归纳、总结能力。
3 讨论
3.1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标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目前, 我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熟练掌握医学检验操作技能, 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检验、卫生检验、病理检验技术等工作, 能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一种考核、是对护生职业能力的检验。
3.2 护生状况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根据调查, 大部分护生在进入临床专业课学习阶段缺乏自我学习意识, 阶段性考试时缺乏归纳总结能力, 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感到迷茫。而护生又必须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方能从业, 这就需要中职卫校对护生应考复习作统一规划, 引领护生有效学习和复习, 顺利通过考试。
3.3 阶段性考试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阶段性考试在中职卫校中不外乎期中和期末考试。阶段性考试是对教师某一阶段教学质量的评估, 也是对护生某一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对护生理论和实践学习的整体检验, 是对护生就业能力的全面考核。
3.4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题与知识点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全国统一考试, 题量大且涉及知识面广, 但试题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
4 对策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及对护生应试经验的总结, 认为中职卫校在组织护生备考时应注重以下环节。
4.1 促使护生主动学习
针对护生具体情况, 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贯穿职业教育和道德教育, 让护生明确护理专业的崇高性、科学性、严密性、危急性特点。使护生明确护理专业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应付阶段性考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就业考试等, 而要认识到专业理论知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使护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与护生学习兴趣有着密切关系,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适应目前中职教育形势,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4.2 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护理专业教师是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 具有护理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 担任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明确各章节知识点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考点, 使护生系统掌握临床基础知识。
4.3 发挥阶段性考试的作用
阶段性考试是强化护生记忆的最好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标记重点内容, 阶段性考试复习时让护生独立归纳、总结重点知识。这样, 既能提高护生的学习能力, 又能加深护生对知识的记忆。
4.4 强化临床实习, 使理论联系实际
临床实习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契机, 教师应注重临床实习, 提倡护生在实习期间不仅要进行护理实习, 同时要学习书写医疗文书, 即护理病志和医疗病志。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使护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4.5 系统复习, 积极备考
理论总复习之初应强调书本知识的重要性。首先, 提倡护生通看全书。其次, 针对大纲要求细看、记忆书本内容。最后, 强化辅导书中的知识点、考点。理论知识复习结束后有计划地做题。冲刺阶段做题可以检验护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从而查缺补漏。
1、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对同一总体进行的重叠分组,称为复合分组。()
2、平均指标是把一个总体内各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3、保证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4、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是把不能直接相加或对比的因素过渡到能够相加和比较。()
5、统计分析是由数字形成概念,从概念形成判断,由判断进行推理,并由此得出结论,所以说准确的数据是统计分析的基础。()
6、全国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8的年份实施。()
7、统计分类标准只适用于周期性普查和经常性统计调查。()
8、单位代码是由统计部门颁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法定代码。()
9、能源消费量是指能源使用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的数量。()
10、城镇失业率是城鎮失业人员数与城镇就业人员数的百分比。()
四、计算题(请写出公式及必要的解题步骤,得出答案。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5道题,每题8分,共40分)
1、某企业2008年上半年总产出及工人人均产值资料如下表所示:
试计算该企业2008年上半年平均月劳动生产率。
2、某商场某季度三种商品销售量和零售价格资料如下表所示: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编制:(1)销售量综合指数。(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3、现有某地区相关统计资料如下:
①农业总产出为12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40亿元;
②工业总产出为35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250亿元;
⑤建筑业总产出为15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90亿元;
④运输邮电业总产出为11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70亿元;
⑤贸易、餐饮业总产出为10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50亿元;
⑥盈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为9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50亿元;
⑦非盈利性服务业经常性费用支出35亿元,固定资产价值100亿元,虚拟折旧费按固定资产价值的5%计算;
⑧全地区劳动者报酬32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40亿元,生产税收入100亿元,生产补贴为60亿元,营业盈余30亿元。试分别用生产法、收入法计算该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
4、某运输企业在报告期完成了四批货物运转:第一批450吨,运距400公里;第二批500吨,运距300公里;第三批350吨,运距520公里;第四批90吨,运距450公里。试计算该企业报告期完成的货运量、货物周转量。
5、某地区2006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8990元,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1744元,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5%。
试计算该地区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和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参考答案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2、√3、√4、√5、√6、√7、√8、×9、√10、×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40分)
1、解:
5、解:
(1)该地区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
=报告期平均工资÷报告期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31744÷103.5%
≈30670.53(元)
(2)该地区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报告期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31744÷28990×100%÷103.5%×100%
1.佛教四大名山是:山西的五台山,安徽的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
2.《海底两万里》是以一部科幻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第三部是《神秘岛》。
3.元四家是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4.Print Screen 可以将整个屏幕画面全部复制到粘贴板中,Alt-Print Screen 为复制当前活动窗口 5.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 6.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他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 7.中国吝啬鬼形象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吴敬梓《儒林外史》笔下的严监生 8.中国的四大名绣:湘绣、蜀绣、粤绣、苏绣
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是指吕蒙收孙权启发,发奋读书的典故 10.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与契科夫和欧亨利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11.孟子学说的中心是以实行“仁政”来达到统一的
12.我国教育基本法律为1995年第八届全国大待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3.《红楼梦》开篇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引入,从女娲遗留的一块补天石开始讲故事
14.《人间词话》中提到“三种境界”具体是: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中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纵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5.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 16.“金石丝竹”泛指各种乐器,也形容各种声音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的根本大法,是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
18.法国作家司汤达1830年出版的《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19.兄弟行辈中长幼排序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20.把“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体,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1.《野草》是散文诗集,《南腔北调集》和《华盖集》是杂文集,鲁迅的小说集只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篇》三部
22.乡试录取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作贡生,第一名为会元;科举制度电视第一名为状元,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2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4.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措施: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26.太阳系中行星按照由近及远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7.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8.大仲马的代表作是《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代表作是《茶花女》 29.“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编辑,加工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是明代凌濛初在“三言”的我直接影响下写成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30.蔡伦为东汉元兴年间人,他改进了造纸术;突火枪于宋理宗开庆元年有宋军发明;隋唐时期使用的是雕版印刷,北宋年间才由刻字工人改进印刷发明了活字印刷;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事业。3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32.《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3.《唐本草》亦称《唐新修本草》,有时简称《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发行的药典。34.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35.我国《教师法》的颁布实施是在1993年。
36.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拥有的权利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和进修培训权等六项
3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一法律规定始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8.在教育法律建设史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我国全面进入依法治教轨道的是颁布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9.实现了几何和代数结合的是笛卡尔创立的解析几何学。40.按测验的功用分类可分为学绩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41.根据联言命题的性质,联言推理的有效式是指合成式、分解式、否定式。42.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
43.青少年素质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44.《教师法》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规定是制定和执行教师素质要求的根本依据。45.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剂的是我国古代的华佗。
46.按测试的目的分类可分为诊断性测验、终结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47.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专业理想。
48.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教师的专业情操。
49.教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核心和主干地位。50.形序法包括字母法、笔画法、部首法。51.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终身学习。
52.改革开放后最早颁布成文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性文件的是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
53.建立系统论的科学家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54.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是保罗朗格朗。
5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德育。56.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7.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58.最早提出教师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是前苏联的加里宁。59.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时间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60.可用来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行动规范的、价值观的教育定义属于操作性定义。61.测试题目对于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被称为内容效度。
62.集中量数: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63.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64.规定“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是《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65.“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其中王粲文学成就最高。66.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67.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68.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共有八章六十三条。
69.明确把“关爱学生”作为一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是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是职业道德规范》。
70.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71.就一个测试的优劣而言,最为重要的指标是效度。
72.工具书的排检方法大致分为五类:字顺法、分类法、主题法、时序法、地序法。其中字顺法和分类法较为常用。
73.字顺法分为形序法、音序法和号码法。形序法分为部首法、笔画法和字母法。
74.细目表是将考试具体化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得测验能够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保持一致。75.在职教育向来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关键的环节。76.童工的法定年龄是不满16周岁。
77.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义务形成的最后和物质的基础是社会意识。
78.差异量数是对一组数据的变异性,即离中趋势特点进行度量和描述的统计量,也称为离散量数(measures of dispersion)。这些差异量数有全距,四分位差,百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和方差等。79.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的人格素养。
80.我国原《义务教育法》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的时间分别是1986年7月1日和2006年9月1日。
81.师德的灵魂是关爱学生。
8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83.实际意义取决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人们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的是约定性定义。84.一般而言,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是正概念。85.优秀教师的最高层次是教育家型教师。86.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核心是反思能力。
87.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88.相关系数小于0.4是低度相关,大于等于0.4并且小于0.7是显著性相关,大于等于0.7并且小于1是高度相关。
89.搜索引擎按其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全文搜索引擎、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和元搜索引擎。90.对教学资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91.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试与测验。
92.评价的方法主要是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93.按测验的功用分类:学绩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94.按测验的目的分类:诊断性测验、形成性测验、终结性测验。95.按测试的对象分类: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96.按解释分数和方法分类: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97.测量三要素:参照点、统一的单位、量具。
98.差异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和平均数的百分比,用CV表示。
99.信度可以分成:常模参考性测验信度、目标参考性测验信度、评分者信度。100.测验的效度一般可以分为:效标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101.换质法:将一个直言命题有肯定变为否定,或者由否定变为肯定,并且将其谓项变成其矛盾的概念,由此得到一个与原直言命题等值的直言命题。如:所有罪犯都不是有股票权的公民。换质后:所有罪犯都是没有股票权的公民。
102.换位法:将一个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互换位置,但让它的质保持不变,原为肯定仍为肯定,原为否定仍为否定,并相应的改变量项,由此得到一个新的直言命题。
103.换质位法:对一个直言命题先换质,再换位,由此得到一个新的直言命题。如:有些科学家是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换质后:有些科学家是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再换位:有些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事教育家。
104.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105.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106.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107.中国五大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08.瓦特并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蒸汽机的问世真正意义上开启了它的商业价值。109.1995年网络发展到第一个高潮,这一年被称为国际互联网年。110.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111.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和运程网。
112.到今天,克隆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微生物克隆、生物技术克隆、动物克隆。113.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114.地球上有四个主要火山活动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夏威夷的基拉韦厄火山石最活跃的火山。
115.世界上三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
116.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中国的长江、黄河分别排第三位和第六位。
117.世界上的气候分为:热带、温带、极地。118.人体由206块骨头构成,骨最坚硬的部分是外层。119.生物的分类标准:界、门、纲、目、科、属、种。
120.生物分为五界:动物、植物、真菌、原核生物和原生生物。121.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2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12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4.四德:妇德、妇言、妇荣、妇功
125.艺术鉴赏的一般过程:直觉感受层面、深入体验层面、领悟升华层面。
126.从夏代到清代,官职发展大约胫骨了五个时期:巫史制时期、公卿制时期、丞相制时期、尚书制时期、内阁制时期。
一、职业理念
㈠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
“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㈡学生观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不能“一刀切”
③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⑴人的全面发展使以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⑵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㈢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①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②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⑵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⑶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⑷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
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①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②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能体罚、大声训斥学生,不能羞辱嘲笑学生,不能当众批评学生
③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⑵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⑶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⑷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教师职业道德:
㈠教师职业道德表现
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工作
2、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
3、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音
4、严谨治学,做学生的导师
5、团结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
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为人师表是区别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用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995
年
月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
995
年
月
日起施行,共分三部分(总则-对我国教育活动的总体规定、分则-对我国教育活动各个领域的分别规定、附则-就未尽表达事项的补充规定和说明),十章,84
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986
年
月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
1986
年
月1
日施行,20RR年
月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20RR
年
月
日施行,共三部分八章,63
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993
年1
0
月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
993
年
0
月3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
号公布,自
994
年
月
日起施行,共三部分,九章,43
条。
总则对立法目的、适用对象等作出了总体规定,分则是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队伍建设等的规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991
年
月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20RR
年
月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R
五次会议修订,20RR
年
月
日起施行。
共
章:
总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法律责任、附则。
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999
年
月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1
999
年
月
日实施,20RR
年
0
月底十一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于
20RR年1
月
1日起施行。共八章57
条。
6、《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三部分,六章,40条。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RR-2020
年)
》
20RR
年
月2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计划纲要》制定工作方案,正式启动研究制定工作。20RR年
月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RR-2020
年)
》
正式发布。
共四大部分,22
章
条。
分别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四大部分进行阐述。
其中包括以下要点:
a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b
减负措施: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c
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管理制度改革;
d
人才培养体制:
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e
1.教育学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性的学科。
2.※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教育学与哲学,探讨教育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其最根本的意义是要对教育学作哲学的思考,从而提高教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
(2)教育学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不仅可以丰富教育的内容,也可以为教育学提供理论依据。(3)教育学与经济学,教育学需要经济学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提供理论上的依据。(4)教育学与心理学,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能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案例分析方法,扣概念,充实内容。一件事能涉及到两个或三个原理。
例:题目:有关教育学的概念 分析:关于教育学的定义也有很多种解释,但大多数解释都是把教育学看做是研究教育理论和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从教育学整体构成来看,“学校教育学”(普通教育学)处于“理论研究领域”,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5.教育学的产生: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非重点)6.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孔子的思想,教育作用,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方法: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目的:贤人,君子。教育内容: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道家,无为而治。
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是我国古代的一本教育专著,第一章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中:教育的作用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作用。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外相结合。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启发式教学。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禁于未发(预防性原则)。教育著作,韩愈的《师说》,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
苏格拉底产婆术,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象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催育新的生命。柏拉图,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论证了班级授课制,人们公认教育学的奠基者,被誉为“教育学之父”。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遵循人自身成长规律的自然主义教育。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研究个体研究教育。康德,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康德论教育》 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
英国教育家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
多选题:强调人的教育的自然性: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
赫尔巴特,1806年首次发表的著作《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教育学。四阶段说,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重要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三中心说)道德教育是强迫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赫尔巴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斯宾塞,《教育论》,重视学科教育的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做中学(课改中的一个基本思想)。杜威,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主心。否定了理论的指导作用,否定系统的科学知识,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凯洛夫,《教育学》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这是课改的内容(常识性的内容)。布鲁纳出版《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概述
1.《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最早提出教育一词。
2.※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而言的,即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这是并列关系。
举例:自学成才是否属于教育:不符合教育的三要素。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措施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各种教科书、教育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体现在教育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教育作用环境(教室、校园、阅览室)。教育手段是方式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等,教具、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
教育者是主导性因素,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简答题)(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①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②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和不平衡性。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所以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认为是生物学过程。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的起源有心理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叫社会起源说。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3.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简单题)(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3.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是奴隶社会的教育特点,最早出现学校的奴隶社会国家是埃及。口耳相传是原始社会教育。
4.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在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是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主要内容是四书和五经。
5.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特点。6.案例分析,a)居里夫人的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虽然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但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基础,担负着儿童养育的重大使命。居里夫人的家庭教育说明了居里夫人对其女儿的家庭教育的效果持续作用于女儿的一生,尤其为女儿科学研究成就的取得、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家庭是人的第一生活空间,父母是人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的第一教育。居里夫人本身还有一个示范作用
b)利托尔诺的教育生物起源,利托尔诺的教育生物起源把动物的本能活动看成是教育,这显然是错误的。动物的本能活动无论水平多高,只能是本能活动,把动物的活动看成是教育,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12、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3、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简答题)
1)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2)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3)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4)考虑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特点,考虑国家原在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结构中各级各类学校内在联系的合理性。14.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即“壬寅学制”。15.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模式,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教改)
16.学校教育的主要类型。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7.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重点简答题)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即教育对象的全面化。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18.案例分析,根据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来分析。
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要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还要受在青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制约。每个人从出生直到成长为青年,都经历了不同年龄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年龄特征,学校教育制度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很多国家的学制虽然经历改革,体系繁杂,类型多样,但构成中小学学制主要因素的儿童在学年龄都普遍固定 在六七岁至十七八岁之间,同时又都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把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中学又大多数分为初、高中阶段,并且规定了各自的性质和任务。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学校教育制度受青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制约。
22.案例,上海孟母堂被认定违法,私塾式教育引专家讨论。上述案例实际上涉及义务教育的特征问题。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每个适龄儿童都要接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并没有明确禁止在家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从这个角度上讲,“孟母堂”并没有违反《义务教育法》。“孟母堂”的出现说明社会、家长有了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孟母堂”事件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挑战,是改变现有单一教育模式的尝试。教学体制需要改革,家长和孩子,尤其是孩子的选择应该得到尊重,教学内容、教授形式可以多样化、灵活化。选择的自由限度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家教育的合法性需要研究,但它作为多元化教育方式的一种,符合人的自由发展方向,法律不能回避其背后的社会需求。在家教育只能是替代性的,不能取代义务教育成为主流形式,而在家教育的规范化过程中,政府应该享有许可权、监督权和撤销权。
19.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预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世界上许多国家又把这种教育称为强迫教育。保证普及教育实现。
20.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
2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把“普九”当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后的决定作用。
2)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4)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b)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
c)教育能把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d)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e)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3)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
3.案例,东北师大教育新举措 专业划分过早和过细是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弊端之一。在计划经济中,学校的专业是由职业的类型决定的,因此,计划经济中学校专业门类的划分非常细,国家甚至规定每个专业招收的生员数量。因而,学校根本无须考虑市场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中,需要的是适应能力强的多面手,而专业划分过早和细化,必然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单一,社会适应性差,就业困难。东北师范大学“两年后选专业”的新举措,有利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一方面让他们在了解自己专业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又拓展他们的专业基础,增强他们的专业适应能力,以便毕业后顺利地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双向选择。
4.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5.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1)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 2)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3)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6.案例 政治人才的培养与形成。
从历史上看,教育的发展与其对政治所具有的特定功能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各个国家都重视通过教育来培养和选拔政治人才。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其政治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政治人才培养和选拔。教育培养政治人才主要通过学校来实现的。古今中外政治人才的培养与形成具有不同的类型。在中国,自从“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出现之后,几乎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通过教育培养政治人才。
11.案例 同一类漫画引出不同的结果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案例反映出的不同结果是惩罚与鼓励、挫折与激励、饮恨终身与受益无穷。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案例反映出的不同结果是批判与赏识、专制与民主、不合乎教育规律与合乎教育规律。之所以同一类漫画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件的价值取向是重传统与权威的认知价值取向、重功名和人事价值取向、重忠孝的道德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认为漫画是对其权威的挑战,对其地位的威胁。而在美国,其主导价值体系包括经济主导原则、契约原则、民主原则和尊重个人原则,因而教师能够以平等的心理对待漫画,采取一种人性化的疏通师生沟通方面存在的障碍。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式的,是蕴藏于教育之中的。案例揭示出文化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学生文化(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教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上,对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性质发生直接的作用。7.文化有广义和狭义。文化有五种存在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观念形态,活动形态,心理形态。
8文化对教育所发挥的作用的性质基本上是一种影响性的。9.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教材。
10.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2)教育能够选择文化3)教育能够整理文化4)教育能够活化文化5)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6)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1)影响教育结构2)影响学生3)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4)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2.教育对科学技术促进作用 1)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2)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3)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相互转化。4)教育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案例 科学的悲剧
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进步、人类的安全、人类的生存。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如何教育人们合目的性地运用科学技术,为此,就要使学习者具备正确的科学技术伦理观。正确的科学技术伦理观就是以人类所追求的真善美为宗旨,以促进人类进步为目的,处理人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伦理观念。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利与弊,发展学生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地使用科学技术的意识与能力。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1.人的身体发展,也即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其体质的增强。2.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掌握代表人物。
1)内发论。孟子,人的本性是善的。弗洛伊德,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基因决定特定的顺序支配。2)外铄论即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
3.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4.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促进制约。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5)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5.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有些方面的能力发展固然是经过训练而获得,但是也与遗传成熟程度有关。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遗传因素还潜在地决定着人的个体发展的最高极限和发展的速度
6.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促进制约。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可分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有 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7.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
3)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4)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
5)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
8.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个体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人是通过活动而对外部因素作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
2)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
3)通过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发展
9.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反对这三种观点)1)遗传决定论(唯心主义小“先验论”)。桑代克,霍尔
2)环境决定论(机械唯物论),华生。
3)二因素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抹杀了教育的主导作用),吴伟士
10.案例 辛格博士挽救狼孩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不仅有遗传素质,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环境,因为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人的发展是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统一。人的发展具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回到人类社会之后,由于人的发展规律确定了人的发展存在着“阈限”,“狼孩”的语言、文字、符号和运算及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学习速度仍然缓慢。卡玛那的大脑在生理解剖特点上是正常的,没有低能的象征,也正因此,她才能在一生中适应几次生活上的巨大转变。她的智力水平之所以非常低,不是由于大脑在发育上有什么缺陷,而是由于缺乏人类社会环境众多而繁复的刺激。
11.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
首先是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保持高度协调性。其次是人的生理发展是是与心理发展互相影响的。
(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揠苗助长,凌节而施。
(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6)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7)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总体性,培养目标则有其具体性。3.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4.教育目的的功能(即作用)1)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
a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 b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c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
d对教师和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
a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b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c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3)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a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凭借 b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4)教育的激励功能 5.教育目的的类型。从教育目的的层次上看,可以分为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国家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统率作用。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时,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布鲁姆)
教育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6.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7.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1)无目的论,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活动、教育即经验 2)个人本位论,亦称“儿童本位论”(学前教育),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观点为: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而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一个人应该为他自己受教育,而不是为社会需要受教育;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决定个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使这种本性和本能不受影响地顺利得到发展。
3)社会本位论。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教育思潮。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观点: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就在于造就社会化的人,除了社会的目的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离开了社会,就无从对教育的目的作出衡量。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我国的教育目的要体现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8、现阶段我国社会主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方向。2)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各育奠定物质基础。
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它们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1.案例,古代雅典与斯巴达的教育目的
案例反映出古代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取向不同的教育目的,反映出目的观的多样性。雅典的教育目的体现了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而斯巴达的教育目的则体现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不过,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虽各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其方法上的僵化性和绝对性。就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案例还告诉我们,教育目的对于教育乃至国家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古代雅典的兴盛与古代斯巴达的衰落都与其各自的教育目的具有密切的关联。
12.素质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和特点,是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积淀。
13.基础素质包括:1)身体和生理的素质。2)心理素质3)社会文化素质。生理和身体的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4.素质可以分为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
15.素质教育的要义有:1)面向全体学生2)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的具体特征(简答题),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16.素质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即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社会素质是以身体素质为基础,以心理素质为中介而获得、形成的,它居于素质整体结构的最高层,又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17.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简单题)
1)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专业 2)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3)要重视当代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4)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
5)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18.案例 特殊寒假作业效果好 素质教育需实践 通过这些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寒假作业,学生的环保意识不再停留在口头,自立意识也得到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加深,锻炼了学生的实践、交往能力,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得到了培养。此类“寒假作业”是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但愿这样的寒假作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普遍。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德育为首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化(重点简答题)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2)由课程的接受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
3)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
4)由单一的管理者转化为全面的引导者
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起主导作用。1)教师是受一定社会委托,以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是社会的代言人,代表着社会的利益。2)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来影响学生,从而成为学生知识、思想等方面的教育者,学生群体的领导者,以及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3)教师是经过专门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5.教师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桥梁和纽带的作用。6.教师劳动的特点(简答题)1)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 2)教师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
3)教师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
4)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
5)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6)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7.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1)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
2)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教师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观。(多选)
a)正确的教育价值观b)科学的育人观c)正确的学生观d)现代的教学观e)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3)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忠于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热爱学生。
教师的业务素养(多选题和案例分析)
8.教师的业务素养包括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
1)知识素养,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a)精深的专业知识,所谓精,就是要求教师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和整个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谓深,就是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比学生高出很多,要远远超出其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b)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c)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2)能力素养 a)语言表达能力,“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b)组织教育活动能力,包括组织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c)教育科研能力。d)自我调控能力 9.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教师自身,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1)树立教师专业意识,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 2)做勤奋的学习者 3)做有效的研究者
4)做主动的教育教学反思者。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10案例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6条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值得我们借鉴。从教师的职业素养看,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知识和能力素养等,都要求教师应该为学生做表率,从而也要求教师的行为符合教师的职业素养。尽管美国的国情和中国的国情不同,但是从教师的职责看,都是育人的,所以在教师的行为上有共同的、一致的守则。
11.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的作用1)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客体2)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2.当代学生的特点1)主体意识增强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13.案例 几许孩子没权利 相对于具有社会正式成员身份的成年人来说,学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儿童,是未进入正式成人社会的“边际人”,因此,长期以来学没有被看做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整个社会并未彻底把青少年儿童本身看做是有个性价值的存在,许多成年人往往出于“为了孩子、关心孩子”的主观目的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们,完全不考虑他们的需要,也并未彻底改变青少年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的关系。案例中的调查显示:把父母当做朋友的不足50%,57.9%的家长认为孩子要不断学习,从而导致孩子们要求保障自己的“三大权利”,即玩、睡觉和自主阅读的权利。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14、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15、现代师生的基本关系(简答题)
1)师生之间是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
2)师生之间是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
3)师生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
4)师生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首先,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其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最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互尊重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教与学是师生关系的内容与核心,服务与被服务既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又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实质,而爱与被爱、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根本。
16.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真正的教师威信的建立首先依靠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7.案例 师生关系调查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人与人之间主要是靠接触来互相了解,通过了解互相认可的。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这是所说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要求教师蹲下来跟学生沟通,让学生觉得你跟他是一样的,没有谁优谁劣的区别。另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信任和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具有了真诚的信任和尊重,学生会感到人格的尊严,又会对教师产生朋友般的信赖。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真心付出。第六章 中学课程
1.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条件对课程的制约 2)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对课程的制约。首先,对课程设计目标的制约。其次,对课程设置的制约。最后,对教材编制的制约。除上述因素外,影响课程内容的因素还有科技的发展水平,以及师资条件、教学设备等等。以上是影响课程的外部因素,影响课程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课程理论。以上是影响课程的外部因素,影响课程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课程理论。
2.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具有代表性的课程理论主要有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综合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知识系统化,传授系统化。赫尔巴特理论。
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综合课程,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根据课程综合的程度,可以将综合课程进一步划分为科际课程、多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主题课程等。
3.当代学校的课程倾向于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课程类型主要有:(课改正在做)
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4.案例 当今世界综合课程的发展概况
我们从上述材料中可以了解到课程综合化是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综合课程的发展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综合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成果显著。我国对综全课的理论研究时间只有近十年,实践尚处于试验阶段。近年来尽管我国在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试验教材、师资培训、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估等方面还有待于借鉴国外经验加大研究的力度。可以肯定的是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必将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 5.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编制的结构,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在学校,课程设计以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方式表现。6.课程计划是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计划制定的直接依据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7.课程计划的构成(多项选择)1)规定教学科目。列入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是课程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
2)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3)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4)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8.中学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1)中学学科的设置必须保证中学教育目的的实现。2)要注意中学整体课程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
3)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9、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10.新课改在课程设置中的亮点之一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中学课程标准是编撰教材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为升学考试、毕业会考等统一考试提供可能和直接依据。是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12.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科书是最有代表性的教材。课文是教材最主要的部分。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
13.案例分析 研究性学习案例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模式,进行主动探索。研究性学习在重视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上述案例中的学生,从选题到制订方案,从问卷的设计到实施都是以同学合作的方式自己完成的,教师在本案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从学生的感言中可以了解到学生收获很大。在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与合作,获得对科研、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它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掌握。14.课程改革的理念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15.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5.案例 语文学“招聘”,政治教“理财”(湖南新课改全面开课,口语交际、家政、驾驶等内容上了学生课本)
高中课改以上述全新的方式在全逐步得以推广,这次课改借鉴了国外的经验,颠覆了以往的课程及其教学模式,经人以全新的感觉。对于一些课程如何改、如何考、如何评,在高考制度存在的前提下,如何保证高考不考的科目按计划开设等许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和探讨,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探讨一套保障课改方案实施的质量监控体系。可以说课程改革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第七章 中学教学(上)1.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
教学是学校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却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2.中学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中学教学的任务(简※)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称为“双基”教学。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品质4)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 4.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5.案例 当代教学的新概念 教学重结果不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不同的教学观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新的教学观与传统的教学观在一些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它强调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过程,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这些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树立新的教学观是新课改的重中之重。6.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7.教学过程的本质
1)认识过程说 2)认识和发展过程说3)实践说4)认识和实践说5)多本质说6)交往说 9.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答)1)引起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它以愿望、兴趣和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2)感知课程内容3)理解课程内容 4)巩固知识和技能5)应用知识和技能
6)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诊断,反馈,调整)。
10.案例 特殊交往说之意义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交往说”重新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文对“特殊交往说”意义的阐述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文中的所述也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但某些阐述给人一种因改革而需要“交往说”的印象。应该说本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尽管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教学过程的本质只有一个。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教学,还是教学决定教学过程的本质,弄清二者的关系也十分必要。
11.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是广大教师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1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原则是主观的,规律是客观的)
教学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教学原则是人们制定的,具有主观性,它反映人们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并受一定阶级思想的影响。13.中学教学原则提出的其他依据
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育教学目的。现代科学理论。15.案例 掷得一石巧,激起浪千层 教《项链》这样的传统经典课文,名师、大家已经多有建树,教师 3 如何能走出新路子?夏老师对此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夏老师在看重挖掘课文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讨论的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适机拓展,交代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知识,把《项链》当做批判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对比的载体,使学生在惯常的、熟视无睹的小说学习中得到了现代主义的知识,又用学得的知识解读现实主义的作品,使新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有新奇之感而无枯燥之味。本节课很好地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8.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论述题)教学过程的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教师职责决定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3)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主张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把教师和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应防止这两种倾向,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
形式教育论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为代表。实质教育论以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为代表。事实证明,知识和智力二者辩证统一,在各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密切联系的两项重要任务,必须统一实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又是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强调知识和智力的统一,并不排斥两者的差异。知识属于经验系统,反映的是客观实在的结果,智力属于心理发展系统,它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知识是社会的,智力是个体的。知识是后天获得的,智力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实践的合金。知识的掌握进程长,智力的发展与人的生理发展有关。
4)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的条件。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及教师具有启发意义的讲授,才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智力。
5)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强调知识,忽视智力。太重视智力。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 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a)教学的教育性,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正如赫尔巴特所言:“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b)教学的教育性,是教材内容的必然反映。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c)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师本身思想修养的必然体现
2)知识和思想品德的关系。一定的知识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
3)教学中坚持教育性,应防止两种倾向。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
学生的认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获取直接经验,另一方面是获取间接经验,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中学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产生的偏向,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
14.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论述题)
一)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直观性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直观一般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实物直观,标本、实验、参观。第二类是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像、电视、电影、录音等.三类是语言直观。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根据中学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教具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3)运用直观教具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4)要防止为了直观而直观的偏向 二)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掌握课程内容的本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产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启发性原则是教和学相互依存辩证统一规律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觉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发扬教学民主。外在条件。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是社会主义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际,讲清基础理论,并引导学生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达到有知能用。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处理感知与理解的关系2)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3)教学中应注意联系三个方面的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本身的实际,社会实际。
四)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时保证所举的实例、所用的方法能及教学的组织的科学性,并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要求是: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教材内容在的思想因素,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教育。3)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五)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当需要时能很快地再现出来,并能熟练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基本要求是:
1)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练习。3)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六)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些基础上促进发展。(《学记》中有“不陵节而施”,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基本要求:
1)教师应按照中学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
2)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发展的“序”抓好教学
3)教师既要循序,使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使用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所提高,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七)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基本要求是:
1)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2)教学中,教师还应了解每个中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正确对待“先进生”和“后进生”。
第八章 中学教学(下)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2.选择和运用中学教学方法的基本规律 1)教学的目的任务2)中学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3)中学生的身心特点4)学校的设施条件5)教学的时限6)教师自身的条件 3.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启发式
1)四种方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2)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
3)基本要求,要把高度的思想性和严密的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要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要讲究语言艺术。可恰当运用板书和教具。
4)案例,用哪种方法 二)谈话法
基本要求:1)教师要充分作好谈话前的准备2)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3)在谈话进程中,要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提出问题,因势利导,逐步引出结论。4)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三)讨论法
基本要求:1)讨论的题目要有价值2)讨论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3)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4)讨论结束量,教师应进行小结。
四)读书指导法,预习、复习教科书,阅读参考书和自觉材料等 基本要求:1)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培养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好习惯。2)应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3)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如何摘录、写提纲、写心得,逐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五)演示法
基本要求:1)要注意挑选演示的时机和内容。2)演示时要尽量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学习对象,以获得深入的感性材料。3)演示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观察。4)要掌握演示技巧。六)参观法
基本要求:1)参观前,应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2)参观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3)参观后,应注意材料的整理分析,注意把参观到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上来。七)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1)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2)练习的难度和数量应恰当,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3)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4)教师要及时检查和讲评练习的质量。八)实验法
基本要求:1)实验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2)实验时,教师要具体指导。3)实验结束后,教师要作总结。九)实习作业法
基本要求:1)教师要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工作。2)实习作业中,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指导,掌握全面情况,并争取有关部门的协助,确保实习作业的质量,如需要学生自行完成的实习作业,教师需尽到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责任。3)实习作业结束后,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工作。十)发现法,布鲁纳。暗示法,保加利亚学者洛扎诺夫。教师在运作教学方法时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一是注入式,一是启发式。4.案例 活动教学法初探
活动教学法是广大教师为了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旧模式,重新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而进行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经倡导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学生主体活动和主动探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的操作性实践,即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目前各科教师都对这一教学法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活动教学法只是广大教学创新教学方法的一种,此外其他新的教学方法也在积极地尝试中,如情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广大教师应积极地关注和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5.道尔顿制是由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特点是将教室改为作业室。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分为校内分组,班内分组。6.我国中学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补充形式是个别教学
1)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
2)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的单位。
3)以“课程表”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周期。
4)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7.班级授课制的结构
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学习新材料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
以上是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上所有组成部分或大部分。单一课的结构可根据其具体任务,采用其中的有关部分。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课的结构。8.我国中学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指导和现场教学。
9.我国中学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10、案例 分层次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分层次教学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中的一种创新,它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强调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为此,在新课改的试验中,分层次教学在实验区的部分学校试行。试验之初,对于怎样科学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不同学生要示、怎样合理安排教师高质量实施分层次教学等学校有困惑,家长和学生由于受传统快慢班的影响,对分层次教学也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上述问题已基本解决,目前分层次教学被部分学校正式采用,并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11.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评价。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2.备课应作的工作1)备教材,a)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每一部分课程内容都要体现教学传授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b)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学习困难所在。c)领会插图,认真准备插图、挂图和板画。d)钻研习题,认真准备练习和作业。e)备提问 2)备学生 3)备教法
13.上好一堂课的要求(简答题)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教学组织得好5)师生互动得好。6)教师要有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14.中学作业的一般形式,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15.课外辅导是上课的一种补充形式。
16.中学测验常采用考查和考试两种方式。
17.学生情感学习评价一般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
18.案例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8 年级)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注重各个目标在教学环节中的充分体现。从课前预习,教师提出 4 的问题,学生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到课后的拓展学习,写一封公开信,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感同身受,理解深化,思维拓展。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对文章的解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学生不仅了解了罗布泊的历史和现在,掌握了写作方法,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其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最后教师号召学生身体力行地投入到制止生态恶化的活动中,使本节课得到了升华。
19.案例二 《寻访“丝绸之路”》课堂实录
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式。上例就是一节典型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课堂上师生激情投入,忘我探究,互动交流,突出体现了新课程中合作互动教学策略,合作是积极的,互动是多维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的创造性。第九章 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才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德育的生存功能2)德育的发展功能3)德育的享用功能 2.案例 学校德育对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发展的功能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移民国家,各国移民来此定居带来了各自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使当地各种宗教信仰杂陈,构成了一幅多元文化图景;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和众多“小传统”,构成独具特色的新加坡文化。如果没有德育有意识的融会异质文化的努力,则很难做到这一点。新加坡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确立“多元统一”的价值立场,最大可能地释放了德育的文化变迁功能,使各族群既保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尊重其他文化传统,同时又有“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感。
3.德育目标是德育的首要问题。德育内容是一定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
4.(重点概念)德育目标即德育活动预期达到的目的,是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学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与德育目标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5.德育目标的特征,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
6.影响和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
7.我国中学的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教育(高中是“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高中是“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8.日本小学 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就“有关自己的事”这一德育内容而言,日本文部省的设计不可谓不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年龄的特征和不同的实践能力。不仅在道德要求和数量上逐级增多,而且要求也越来越高,反映了德育内容受学生身心水平的制约。
9.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德育过程是德育目标的实施和实现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它是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不断形成和改善的过程。
10.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于中介,包括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11.德育的主要矛盾 1)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外部环境主要由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三个要素构成。2)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矛盾。首先,它规定和影响着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矛盾的发展 其次,它也规定和影响着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矛盾的发展。最后,它贯穿德育过程的始终。
19.案例张伯苓与学生共同戒烟 在案例中,这个吸烟的学生之所以反问校长,是源于他心中的不服气;张伯苓将自己也没有做到的事情拿来要求别人。而张伯苓之所以能果断戒烟,乃是因为他认识到这一颠扑不破的教育道理;要想让学生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首先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教育的言行一致对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最佳良方。20.案例 魏书生转化差生的奇招
面对差生的不良行为,魏书采取“不管”的态度,反而让差生使劲找自己的长处,魏书深谙德育的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不管”是假,长善救失是真。实际上,教师遵循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正体现了他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这种信任和期望反过来被学生所感知,也激发了学生向善的信心和决心,最后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1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而是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
2)活动与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的影响的性质与作用也是不同的。a)德育过程的活动与交往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之下展开的,是服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组织性。b)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交往,有其特定的范围。c)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依据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起来的,是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实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a)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b)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实际地履行一定的社会道德义务;c)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衡量和检验。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1)事实上,学生思想品德的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上的矛盾有不同的类型,其中,首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需要与原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矛盾。最后,是正确与错误的矛盾。3)在德育过程中分清不同的矛盾对于德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学生品德正是在不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5)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渐进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
16.案例 陈冠希事件荼毒少年 学生效仿自拍艳照上传 德育的制约,外部环境的影响问题。
学生的成长不是在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的,学生也无时无刻不接受来自社会的影响,其中有很多影响是负面的,本案例中学生受“艳照门”事件的影响,从语言到行为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与学校德育预期的方向正好是相反的,说明了学校德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德育成效的获得,正在于不断地克服外在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
17.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的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准则。24.一段师生 对话 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解决策略,而是通过对话帮助冲突双方领会对方的处境和观点。教师之所以这么做,乃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结果。事实上,冲突也是交往的一种特殊方式,之所以发生冲突,正在于儿童强烈的自我意识,没有充分照顾到对方的需要,没有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因此,面对冲突,明智教师不是指责学生,也不是匆忙下是非对错的判断,而是引导双方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这样才能既平息冲突,又能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就像案例中的教师所做的那样。18.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知行统一原则,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循序渐进原则,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和德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依照一定的速度和顺序稳步前进,而不能冒进。孟子“盈科而后进”,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内部矛盾的斗争过程)1)教育者应注意消除对学生的固有印象,客观公正而又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
2)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四)爱和民主原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合原则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1)应注意教育影响互相衔接,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2)要求学校内部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一致。
3)要谋求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合作,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德育工作模式。21.德育方法一)说服教育法二)榜样教育法
1)榜样要植根于教育者当下的生活。2)不能神化榜样人物。3)运用榜样教育法时,注意适当体现“德福一致”的价值观念。4)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现象 5)教师和父母要注意身教,成为青少年的好榜样。
三)道德叙事法 叙事,用作动词时指讲故事。德育中动作叙事法的依据在于叙事所具有的育德功能,这些功能表现在: 1)首先是陶冶道德情感。2)其次是促进道德价值的理解与认同
3)再次是激发道德反思。4)最后是引导道德行为。
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要求:1)叙事前,有备而来。
2)叙事中,运用技艺。3)叙事后,价值引导。
四)交往实践法,是对学生日常交往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在交往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
运用交往实践法的要求: 1)对同伴团体进行价值引导。2)激发同伴团体交往的动态化。3)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4)协调交往冲突 五)道德讨论法
22.案例 未成熟的李子
学生之所以接受这位教师的劝诫,主要在于该教师在运用说服教育法时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阐明道理,没有说教的味道,非常贴切,自然而然。相反,如果教师不注意语言的运用,上来一顿挖苦、教训,结果很可大相
径庭。
23.案例 一堂美国的道德教育课
在这则案例中,经过教师的充分挖掘,呈现了如下几种道德规范:“守时”(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整洁”(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爱”和“偏爱”(我们看到的是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她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友谊”(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勇于面对错误”(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这些道理规范呈现得非常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进行的是“价值引导”而非“道德灌输”,这一成功经验正是我们的道德教育课堂应该汲取的。25.案例 善待布莱恩
黄向阳对这一案例曾有精辟的分析。他认为这场讨论表面上没有形成任何集体意见,实际上却导致了全班学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更可喜的是学生道德思维发生了变化。尽管这个班的学生都倾向于要“要善待布莱恩,不要取笑他”,但是他们的理由和推理方式却各不相同。珍妮特的意见对班上大多数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会发生积极的影响,她的思维方式一旦被他们所接纳,将会促进他们道德判断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第十章
1.新时期班主任的角色
1)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现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 3)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
2.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1)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2)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3)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家长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 3。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求(简答题或多选题)1)教育教学能力2)班级管理能力3)道德反思能力4)精神关怀能力
4.案例 阿莫纳什维利送给家长的神奇口袋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乡二元社会间壁垒和逐步拆除,当前我国许多家长对于子女未来的发展水平给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的社会性集合与现实社会所能提供的优质就业岗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更为严重的是,大量家长把子女实现高水平的期望完全寄托于学校的课业成绩,这不仅使家长有自动加大子女课业负担和内驱力,而且使学校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在琮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和学习,转变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是非常重要的。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送给家长神奇纸口袋的案例为新时期班主任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家长教育期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阿莫纳什维利在给家长的纸口袋中精选了两项内容,一是学生亲自挑选的最能代表自己学习收获的送给自己父母亲的学习成果,二是记录着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并且经学校教导主任和校长郑重签名的学生鉴定。案例中,纸口袋里面的第一项内容十分有助于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独特的发展潜质和能力倾向,从而为家长依据孩子的兴趣和发展特点对其进行科学培养提供了可能。纸口袋中的第二项内容有助于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保证孩子在和谐互动的教育环境中实现各自的发展潜质的最佳成长。
5.案例 绝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这则案例节选自我国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日志。李老师通过安妮事件的记述向我们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与了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师生关系的改善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自身的道德反思能力及其对学生的精神关怀。
由于学校里每天紧凑的教学安排,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根本无暇对自身的教育行为及时的回顾和反思。有些时候,学生的不良行为的确容易引起教师大动肝火,致使他们很可能运用直觉而非理性作出学生处罚决定甚至是班级管理的决策。其后果往往是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严重损毁教师自身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形象。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抑或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都不可或缺。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用“经验+反思”十分简洁地来归纳教师的成长规律。教师对于自身教学活动的反思,有助于其对教育信念和教育实践因果关系形成更多的自我意识,从而增加教育实践的理性自主,实现动态、开放、持续的专业成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对于教师专业的胜任能力。6.班主任在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工作中主要面临如下四个方面的任务 一)创造性地设计班级建设目标二)合理为班级成员进行角色定位
三)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四)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9.班级是师生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兼具自动功能性与半自治性
10.班级的正式结构分为三个层次:1)是对全班工作负责的角色,即班干部,2)对小组工作负责的角色,即小组长3)只对自己的任务负责的角色,即小组的一般成员。
11.班级的内部功能是由班级中各组成员要素之间的“互动”产生的。班级的外部功能是由班级与其外部环境的“互动”的而产生的。
12.班级组织的发育。1)孤立探索阶段2)群体分化阶段3)组织整合阶段 12.班级岗位建设
1)设置2)竞聘3)实践4)评价5)轮换
7.案例 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总结 李镇西老师这则精辟透彻的班主任工作总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设计班级建设目标,如何构建班级活动体系以及如何培育班级舆论和班风的典型范例。
李老师经过对班级学生的长期观察,发现他们的成长存在三方面的问题:普遍缺乏爱心,没有阅读大量优秀读物的机会,不具备民主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李老师从班级成员的普遍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确立了班级建设的三大目标,即创建“爱心班级”、“书香班级”和“自治班级”。在以后的一个学期当中,班级活动主要围绕上述三个班级建设目标系统有序地展开。比如,在建设“爱心班级”过程中,李老师组织学生通过市妇联为贫困儿童捐赠读物,号召他们给在印度洋海啸中受灾的难民捐款捐物,教导他们尊重普通者并为学校教学辅助人员发贺卡„“爱心班级”的建设还体现两大原则:一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奉献爱心,二是不因爱心而容忍不良现象,也不因批评同学的错误行为而失去宽容之心。通过这些开发、多维而有序的班级活动,我们可想而知,健康的班级舆论和优良的班级风气定会日渐成形,并以一种濡染和熏陶的方式在班级成员心中形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反过来促成班级建设目标的顺利达成。
8.案例 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我当了一回“福尔摩斯”
我们将两个案例并在一起分析,因为上面两则案例中涉及的学生都是在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中令班主任老师十分“头疼”的后进生,前者在学习能力方面表现较差,后者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通读两则案例,其中的班主任-马国福老师和李镇西老师对他们班级中后进生的教育方式在令我们深深折服的同时,也使我们不由得低头反思自己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和言行。班级建设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后进生,由他们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观念较差和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必然会影响到班主任对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如何理性地为后进生进行班级角色定位,帮助他们形成较强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每一位班主任必须面临并积极解决的难题之一。案例中,尽管马国福老师和李镇西老师身处不同的班级环境,面对行为表现各异的后进生,但是通过自己理性的教育行为道出了如何帮助后进生的共同规律,那就是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运用智慧和高尚的师德对他们进行无私的精神关怀 13.班级规则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道德规则、契约性规则、强制性规则。道德规则具有普适性、一致性、行为严重性等特征。契约性在互惠互利基础上达成契约。强制性规则是学校或班主任制定。
14.案例 犯错误,写“心理活动说明书” 魏书生老师为我们提代了如何在班级学习型团体建设中对学生进行自立指导的范例。我们在本节中提到,学习团体的自立表现在团体内部产生自我指导和自我管理两种力量。所谓“自我指导”就是指团体依靠自身力量指导自己。为了培养团体的自我指导能力,班主任应当培养班级干部对团体成员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案例中要求违反自习纪律的同学写作“说明书”的班长就充当着学习型团体自我指导 的干部角色。所谓“团体的自我管理”是指团体凭借自身的力量控制自己,完成团体共同的学习任务。案例中魏书生老师巧妙地通过让学生写“犯错误心理活动说明书”的方式提高他们对于破坏团体学习目标行为的反思能力。正如学生自己所言“过去淘气了要写检讨书,那时越写越恨老师;现在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透过违纪学生当事人这简洁却深富哲理的话语,我们可以断定魏书生老师已经成功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达成了团体成员自我管理的目标。15。案例 重金奖励举报者 这则案例涉及班级规则建设问题。为了维持班级管理的正常秩序,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一些班主任制订了强制性的“告密”规则。比如,有的班主任主动在班级培养“线人”,有的班主任明确班干部的一条重要职责就是班级有事一定要“及时向班主任汇报”等等。诚然,这种强制性的“告密”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助于班主任对于班级成员总体表现的掌握和了解。但是,教育实践屡次证明,实行“告密”措施,尤其是将“告密“与学生的物质利益相结合的举措,难免引起班级成员内部的互相猜疑甚至敌视,使班级风气难寻从前的积极和淳朴,必然会给学生品德的健康成长带来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我们在本节班级规则的讲述中,提到了契约性规则。它是一种介于道德规则和强制性规则之间的,既包含“自律”成分也存在“他律”空间的班级规则。它的操作和运用很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助于促成中学生社会化成长由他律走向自律。因此,在班级秩序管理方面,我们建议广大班主任教师放弃自己的“告密”经验,合理运用行为契约的方式纠正班级成员的不良行为表现。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通过,1995年9月1日实施。
2.《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立法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3.《教育法》适用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4.我国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事业。
5.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
1)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以及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3)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5)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6.义务教育制度的具体内容是 1)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2)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3)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7.教育督导制度: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为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对所辖地区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制度。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9.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10.《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货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11.《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2.法律责任是指对违反本法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1993.10.31通过。1994.1.1起实行。
2.立法依据:宪法依据,客观依据和政策依据。3.重要意义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需要。3)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需要。4)教师队伍建设走上规范化的需要。
4.适用范围:教师,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5.教师的权利可分为普通公民权和教师职业权两部分。6.《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的基本权利
1)教育教学权,是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这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权利。2)学术研究权 3)学生管理权 4)报酬待遇权 5)参与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7.《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义务
1)遵守法规义务 2)教育教学义务 3)思想教育义务
4)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5)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 6)提高水平的义务
8.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教师执业许可制度。
9.取得教师资格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1)必须是合格的中国公民。2)具备规定的学历或者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3)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4)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10.教师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是工资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1986.4.12通过。2006.6.29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2.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义务教育的对象:适龄儿童和少年。
4.义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学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2006.12.29会议修订,2007.06.01起实行。
2.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2)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的规律和特点。3)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中小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2008年9月颁发。2.主要内容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1.2004.03.22颁布。
2.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
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一、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是台湾幼儿教师获取资格证的第一步。资格审查包括学历证明、幼儿教育课程修业证明及幼儿教育实习证明的审查。
1. 学历证明的审查
台湾一直很重视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 1990年以前, 幼教师资为专科程度, 1995年提出要全面提高幼教师资至大学程度。现行的《师资培育法》中规定报考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是“中华民国”国民修业师资培育之大学毕业程度, 也就是说报考者的学历必须是本科程度, 在报考的时候需要出示本科以上的学位证书或者是毕业证书。
2. 幼儿教育课程修业证书的审查
台湾现行的《师资培育法》中规定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员要在相关的师资培育大学里修满规定的师资职前教育课程, 并取得了相应的师资职前教育修业证明, 才可以根据自己所修业的科目, 报名参加考试。现行的《师资培育法》第7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者, 为修毕师资职前教育课程:一、师范院校大学部毕业且修毕规定教育学分者;二、大学校院教育院、系、所毕业且修毕规定教育学分者;三、大学院校或经教育部认可之国外大学毕业, 修满教育部规定之教育学分者。”由此看出, 报考幼儿教师资格证者需要修满相关规定的幼儿教育课程的学分并取得合格的修业证书, 才可以报名参加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在报考的时候需要出示幼儿教育课程的修业证书, 以此证明已经修过幼儿教育课程。
3. 幼儿教育实习证明的审查
幼儿教育实习证明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审查内容之一。台湾非常重视教育实习, 认为能否将一个实习幼儿教师由无实际经验状态成功地转入到实际的专业工作领域关键在于其在幼儿园中的教育实习。幼儿教育实习能够将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所受到的冲击降到最低, 帮助幼儿教师获得最佳的专业成长。在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报考过程中要求报考者在修完相关的幼儿教育课程后, 还需要到幼儿园中进行半年的幼儿教育实习, 在教育实习结束后会得到相应的幼儿教育实习成绩证明。
当报考者的学历符合规定的大学毕业程度, 修满了相关的幼儿教育课程并且到幼儿园里参加了半年的幼儿教育实习, 三者同时具备后, 才算通过报考资格审查, 才能报名参加接下来的笔试。
二、资格考试
参加资格考试笔试是幼儿教师获取资格证的第二步。在台湾每年三月份都会举行一年一次的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地点分为南北中三个区, 分别分布在高雄、台北、台中这三个地方。考试题是由台湾教育院组织相关人员成立一个命题委员会, 从建立好的题库中选出来的。报考者在资格审查合格后就可以报名参加幼儿教师资格证的笔试。笔试是台湾幼儿教师资格证考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笔试的内容比较全面, 为公共课测试、教育综合测试和幼儿教育学科测验。公共课的测试主要是语文能力的测试, 包含国文、作文、阅读、国音等基本能力的测试。教育综合测试主要指的是教育原理与制度的考核。教育原理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等科目内容, 教育制度主要是与本教育阶段相关的制度、法令与政策等内容。幼儿教育学科的测试主要包括幼儿发展辅导和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发展辅导主要考察对幼儿生理、语言、认知、社会、人格、情绪、道德等方面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主要包括幼儿教育课程理论、课程设计、教学原理与设计、教学环境的规划、教学评量等内容。
从笔试的内容可以看出, 台湾既重视幼儿教师教育综合素养的考查, 也重视幼儿教育专业素养的考查。公共课的测试可以考查报考者是否具有当幼儿教师的最基本的语言能力, 教育综合测试及幼儿教育学科的测试可以考查报考者的专业知识素养, 是否具有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科学知识与管理科学知识, 是否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能否透彻把握幼儿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内在的联系。
三、领取证书
领取证书是幼儿教师资格证获取过程的最后一步。当报考者的笔试成绩合格之后, 就可以拿到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在拿到证书之前的最后一步所要做的工作是证书的复查和笔试成绩的核定。当这一切都符合规定要求之后, 考试合格者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不同的方式来领取幼儿教师资格证, 可以是亲自领取, 也可以选择发证中心将其邮回至原在读大学的师资培育中心或是教育实习单位。台湾的幼儿教师资格证是终身有效的, 不需要定期审核, 所以幼儿教师只要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之后, 就可以安心工作。
四、对完善大陆幼儿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启示
台湾地区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已经推行了好多年, 制度比较成熟完善, 证书获取过程较为严格规整, 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极大地推动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陆从1995年起就开始启动幼儿教师资格证制度, 但是发展至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通过对台湾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获取过程的分析, 我认为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 提高报考者的学历程度
不断提高师资学历程度, 是台湾师资培育制度的重大举措。早在1995年就提出要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达到大学本科程度, 并逐步实现幼儿教师队伍的本科化, 建立高水平的幼儿教师队伍。现在的台湾已经要求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报考者学历程度应为大学毕业程度。
在大陆, 自1995年幼儿教师资格证制度实施以来, 对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报考人员的学历要求是具备幼儿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而近几年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提高, 很多中等专业学校也竞相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虽然这些学校为解决幼教师资不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却难以保障幼儿教师的质量。
整体来说, 我国大陆地区幼儿教师的入职起点较低且教师的发展良莠不齐。我们应当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 不断提高学历程度, 逐步实现幼儿教师队伍的本科化。
2. 关注教师教育实习
台湾重视幼儿教育理论学习的同时也比较重视教育实习, 认为教育实习是教育理论与内涵在实际教育现场的应用、试验、反思与转化的关键阶段, 是教师建立其教师职业生涯的试金石。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使教育实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取过程中也特别要求出示幼儿园的教育实习证明, 以此做为报考的一个资格条件。
在大陆, 很多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幼儿园对专业教师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 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入职适应期较长、入职早期专业优势不明显等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 在师资培养中, 对教育实习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起来。
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可以参照台湾把幼儿教育实习作为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一个条件。这样以来, 可以加强相关的院校对幼儿教育实习的重视, 缩短刚入职幼儿教师的适应期。
3. 完善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
在台湾报考幼儿教师资格证时除了出示幼儿教育学程的修业证明后还要参加笔试。笔试的内容也比较全面, 既包括公共的科目也有专业内容的考查, 可以很好地显现出幼儿教师的专业性。
在大陆, 就资格证的考试内容来说, 我们现行的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主要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而作为幼儿教师, 不仅要具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还要熟练地掌握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所以说, 这对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人来说, 考试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 无法凸显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因此, 笔者建议增加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专业内容的考查, 以凸显幼儿教师的专业性, 从而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吴清基.师资培育研究[M].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7.
[2]刘轶.幼儿教师资格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研论坛, 2011, (12) .
[3]陈世兴, 吴端阳.从台湾《师资培育法》的出台, 看台湾师资培育制度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8, (4) .
[4]何金明, 刘平, 何珊.台湾地区师范教育实习的特点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4) .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教师专业化;岗前培训;必要性
岗前培训是各行各业对即将进入该行业前进行的专业技能培养。同样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为了让新教师尽快适应和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就得让新教师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行政、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了解教师职业特点、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及技能,从而培养新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是在进入教师这个行业之前,新教师应具有教师职格,然后再通过招教考试,再进行岗前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样才能从事教育这个行业。
一、从教师资格证看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教师资格证书是对从事教育事业人员的资格认定,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但是,教师职格证认证的获取不一定代表一定能胜任教学任务。只是对掌握的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的一种理论上的测试。因此,获取教师资格证,通过招教考试,合格录用后再进行岗前培训,以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化。可见,教师资格认证和岗前培养对新教师从业的重要性。
1.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分为理论考试和面试,理论考试主要涉及到了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学科知识等;面试则主要进行说课,即考查对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还要具有相应的全国普通话等级证书。通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测试,合格后才能获取教师资格证。教师只有掌握教学理论和技能才能胜任。因此,教师持证上岗,是从事教育行业的基本条件。
2.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价值
纵观社会的各个行业,获得从业资格,才能具备进入这个行业的条件。当然,教师资格证也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许可证,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具体表现:在全国通用,不受任教地域的限制;已经获得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已经取得了教师资格的相应学历等。教师资格证是对获取教师职业从事资格的综合评价,能够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因此,教师资格证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同时还需要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进行不断学习,掌握教育的规律和教学技能,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教师专业化对新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师的专业化有一定的标准,只有按照这个标准,才能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并胜任教师这一角色。让新教师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培训、实践,从而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
1.教师专业的标准
任何事物都有评定的标准,同样,教师的专业化也有相应的标准。谈到教师专业化,就必然要联系到教师的专业标准。教师的专业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师德修养主要是要求教师做到“爱岗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等。专业知识主要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发展的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同时性知识。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具有教学实践能力,即利用专业知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教师的专业标准来看,教师的专业化对教师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凸显了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2.教师专业化岗前培养的策略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教师成长、岗前培训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理论书籍或学科专业的阅读,然后写好读书笔记和读后感,通过理论学习和反思,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
(2)集中学习
由教育主管部门对新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合格验收,以提高新教师的专业素养。集中学习是采取观摩、讨论、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聆听专家专题报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也可以是现场观摩课堂,讨论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样,也可以观看名师的课堂实录,挖掘名师的教育思想,学习名师的教学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教学实践
新教师进入真正意义的课堂,要经过一段教学实践,通常毕业生是到学校进行教学实践。第一,聆听老教师的授课,自己作为学习者,应该做好笔记,写出反思;第二,参与该校的教研活动,通常主要是指集体备课、说课、授课等,从而学习系统的教研知识,让自己对教学有更深的认识;第三,自己撰写教学设计,并请自己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形成可行的教案;第四,进行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检验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第五,撰写教学心得,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优缺点,撰写教学体会。
总之,岗前培训是教师资格证和教师专业化连接的纽带,是教师进入教育行业的必要环节。新教师的岗前培养应注重教师的长远发展,注重培训形式和培养实效。让新教师按照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和提升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周令,荣光涛,姜兰姝,胡冬梅,李策.新教师岗前培训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56-57.
[2]项洁.教师专业标准解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小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推荐阅读:
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09-28
教师资格证常识知识11-02
湖北省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06-30
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题06-01
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证面试自我介绍11-26
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05-26
小学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试题及答案09-27
深圳小学教师资格考试11-20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