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现代文阅读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部编版初中现代文阅读

部编版初中现代文阅读 篇1

树之歌

十二月水果歌

正月甘蔗节节长,二月青果两头黄。

三月梅子酸汪汪,四月枇杷如蜜糖

五月杨梅红如火,六月莲蓬水中央

七月荔枝人人爱,八月龙眼装满筐。

九月香蕉双头翘,十月金橘满园香。

冬月柑树挂灯笼,腊月柿子红彤彤。

1.仿写。

红彤彤

红如火

2.连一连。(八月和龙眼连线)

五月

六月

八月

四月

十月

枇杷

金橘

龙眼

杨梅

莲蓬

红如火

满园香

水中央

如蜜糖

装满筐

3.填空。

“三月梅子酸汪汪”是说梅子味道很。

“六月莲蓬水中央”是说莲蓬长在。

“冬月柑树挂灯笼”是说柑子丰收时像挂起的。

十二月水果歌

1.示例:白茫茫

金灿灿

2.3酸

水里

灯笼

爱护家园

小鸟是森林的孩子,它们在森林家园愉快成长。可是,有一天,树木被砍伐,污水任意排,转眼间,森林变成工厂,小鸟们失去了家园。

我们伸出双手,保护茂密的森林,让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好好生活,让大地变得生机勃勃吧!

1.小鸟是的孩子。

2.连一连。

茂密的可爱的生机勃勃的3.鸟儿的家园是怎样失去的?用“

在短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爱护家园

1.森林

2.3.可是,有一天,树木被砍伐,污水任意排,转眼间,森林变成工厂,小鸟们失去了家园。

教学资源

创新教案

《树之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初读课文,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新词读音,读通课文,扫除语言障碍,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生试着读好课题。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都介绍了哪些树?每种树有什么特点?)

3.师引导: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认识不同的树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我能行。

正确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练读第1句

谁能把这一句读正确呢

?让我们先来试一试吧!

①学生自读,边读第一句,边圈画出本句的生词并与课件标画的对照。

②同桌互读,检查自读情况。

③课件出示加拼音的词语,“杨树、榕树、梧桐树、手掌、壮”。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提示“壮”是三拼音节,“杨、榕、桐、掌、壮”是后鼻音,“掌、壮”还是翘舌音。

④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采用指名读、跳读等不同方式指导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⑤把生词融入课文,再读第一句,读文努力做到不顿读,不拖音。男女生赛读,个别读,读好本小节的同学奖励一颗星。

(3)练读第2-4句

①用学习第1句的方法,分别学习2句、3句、4句等,学生自由读第2-4句,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

②出示词语“枫树、松柏、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守北疆、耐寒、绿装”,谁来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教师相机提示“松”是平舌音,“杉、守、装”为翘舌音,“枫、松、疆”是后鼻音,“棉、杉”为前鼻音。

③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采用指名读、跳读等不同方式指导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④把生词融入课文,再读第2-4句,读文努力做到不顿读,不拖音。分组赛读、指名读。奖励读得好的同学一颗星。

2.书写生字我能行。

出示生字:杨

(1)

自己读一读,指名读,读准音。

(2)

重点指导“杨、杉”。

课件出示这两个字的笔顺,教师范写,相机指导“杨”字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折折折钩,“杉”的右边是“杉字部”,三撇的写法要注意:第二撇在第一撇的三分之一处起笔,第三撇在第二撇的三分之一处起笔。

学生描红,练写。(课件出示坐姿图和握笔姿势图。强调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教师巡视指导。写完后自己对照例字,不满意的再练写一个,教师反馈,写正确,写整洁。

(3)自己采用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练写其余的字。书写《习字册》生字,端正写字姿势,做到正确、整洁。

(4)展示学生书写作品,集体评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照自己的字能做到正确、整洁的就加颗星。)

三、巩固练习。

1.打开新课堂完成读拼音写词语。(自己完成后,同桌互改,同桌认为写得满意加一颗星。教师展评,鼓励学生写正确,写整洁。)

部编版初中现代文阅读 篇2

1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需要强化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恰当性和教学内容拓展的适度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考试中, 一般都会出现阅读语段, 记叙文体类的阅读是必考的内容, 然后是说明文语段和议论文语段交替进行, 其中说明文考的要多一些。从考试的导向性不难看出, 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2 对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

2.1 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的指导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注重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经常运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但是, 却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不同程度的走进了“自由式”阅读教学的误区。

2.2 需要强化现代的教学手段

积极运用学校的现有条件, 将多媒体手段整合到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但是, 由于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所限, 多数PPT课件都来源于网络, 稍加改造就在教学中使用, 虽然也提高了一定的教学水平, 但也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失语的课堂。

3 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相信学生, 把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变, 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的引导能力在这时尤为重要。这样, 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 积极倡导研究性阅读学习

研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研究讨论, 进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这一阅读方式的显著特点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发现自我、培养自我的机会。在这一新形式下,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答案, 学生记忆答案”这一模式被推翻, 研究性阅读就是要教师放下“统领”的角色定位, 还学生以自由热烈的课堂环境。

事实证明, 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学生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和同龄人不同的思想。但是, 这种相对自由的教学方式也同样带给了我们一些困惑。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开始由最初的热烈的研究性课堂变得杂乱无章。不可否认的是, 研究性阅读教学比传统的阅读教学要灵活得多, 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 对于没有任何语文认知能力的学生来说, 何以谈及自主、研究。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现象就是, 在现今社会的大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小环境下, 中学生身上的浮华现象越来越严重。“把课堂还给学生”看似一句合理的口号, 但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又有多少?我亲身经历过这两种不同理念下的学习方式。“自主”, 要么变成“不得要领”, 要么就变成“自由时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贯彻, 但要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成绩, 最基本的就是学生要有作为“主体”的基础和资本, 即具备充分的“前理解”。

5 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如是定义:“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 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掌握, 更是一种发展思维的方式, 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尤显重要, 而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成为阅读教学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

6 结语

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既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内外优秀的现代文, 达到量的积累, 使学生开拓视野, 增加阅历;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使阅读事半功倍, 满足质的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阅读, 尤其是现代文阅读, 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越发凸显其重要。初中语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础阶段, 因此, 把握好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文章阐述了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对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出反思, 并探讨阅读教学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视, 倡导研究性阅读学习和灵活运用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佳红.课堂小练笔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有效[J].现代教育科学, 2012, (2) :93-94.

初中现代文阅读浅谈 篇3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审题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讲的费劲不费劲、透彻不透彻、到位不到位,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现代文考查的内容也倾向于反映社会热点、焦点,也贴近学生的生活,表现人们精神生活的状态,涉及到亲情、友情、爱情等以及面对人生的不同态度、感悟等等。现代文考查的重点不仅仅是书中的基础知识,更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测试。在此,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几点看法:

一、通读全文,把握主旨

文章的每一个段,每一句话都是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服务,都归根于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理清思路。在平常的阅读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文章,给文章每段标上段序,归纳段意或找出中心句。其次要把握关键句。在文章中,表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议论性的句子,抒发作者情感的抒情性的句子,承上启下连接上下文的句子,在文章开头或结尾独立成段的句子等等都要反复阅读,做到心中有数,意思明确。文章的主旨往往隐含在其中。所以,在阅读之前,不要急着就去做题,而是做到速读与精读的结合。第一遍读文章要做到速度快,重點是把握文章体裁,对文章的大概内容了解,归纳主旨。然后是精读。精读前我认为最好是带着问题阅读文章。这样,目的明确,知道问的是什么,要回答什么,能及时的抓住文章里与问题密切相关的信息,从而节省时间,以便更快更准确发掘答案。第三,要圈点勾画。对各段的中心句,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要进行圈点勾画,尤其要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的关键点。通过寻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然后带着问题找到需要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他们往往是答案所在。接着再来重点理解和分析,直接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果问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直接用原话回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选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注意,就是答案不在本句或本段,可采取“就近”原则,即先在上下句或上下段找寻,如找不到,再扩展到稍远一段寻找答案。

二、准确审题,找到诀窍

准确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包括和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要答题,审题是第一步,是关键。题目提示了答题的范围,规定了答题的角度,提供了答题的思路。题目中往往提示了答案在文中的位置,甚至是限定了某个句子或段落。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回答区域,细心、认真揣摩上下文,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就在文章中能找到。而现代文阅读中多数的题目是主观题,故要站在“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要回答的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另外,要弄清楚试题中常用的术语。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论证方式、描写方法等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往往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常用术语而答错题。如问表达方式,却用修辞方法或者是说明方法中的一些内容回答,因此而失分,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是无谓的失分了。掌握了这些知识,再加上正确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有兴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加练习,熟能生巧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运用技巧 篇4

摘 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逐渐取代了人教版教材,成为全国统编教材。在此背景下,教师也应该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以适应新版教材的需要。首先分析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然后阐述了新教材的运用技巧,以供参考。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特点;运用技巧

部编版语文教材是对人教版教材的发展和创新,一方面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结合了以往语文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具有一定的反思性。对于教师而言,合理运用新教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以下对此进行探讨。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1.双线结构组织

新版语文教材在结构组织上,采用人文主题+语言要素的双线模式。相比于人教版教材,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人文主题组元进行改革,二是将语文知识点分解在各个单元中,更加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1]。本质上来看,双线结构组织是“双基回归”的体现。

2.突出学生地位

新版语文教材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便学生进行自学。以教读课文、自?x课文、课外阅读的设置为例,既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阅读要求,又提供了自学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阅读写作并重

人教版教材重视阅读、轻视写作,新版教材则弥补了这一缺陷,阅读、写作并重,表现如下:一是教材中安排6个写作专题,且写作内容和单元学习相契合;二是专题写作以教学规律为准,从培养兴趣开始到创意表达为止,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教材内容更加科学完整。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运用技巧

1.坚持人本理念

整体来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突出语文素养,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人的理念。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改变传统的思维理念,其一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充分参与,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2]。其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在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明确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保证学生能真正获得知识。其三,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设计中应用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教材应用效果。

2.合理设置目标

设置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基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下,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充分理解语文知识点,实现转化和利用的效果。以《雨的四季》为例,文章内容是对一年四季不同时节下的雨水进行描述,重点在于学习景物描写技巧。教学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将教学目标设置为:①体会语言的美感,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②掌握景物描写方法,尤其是学习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为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3.完善情感体验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因此在教学期间不能单纯关注语言知识,还要完善学生的情感体验,将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以《纪念白求恩》为例,教学期间可以提取医学知识,向学生介绍基本救护知识,面对危险环境能进行规避和防范。此外,设置温暖的救护情景,利用多媒体呈现白求恩和医护人员临床诊疗的案例,促使学生树立感恩之心,体会到社会各界的温暖,更好地珍惜生命和生活,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4.改进教学模式

随着语文教学版本的改变,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也发生了变化,此时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该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求。以《秋天的怀念》为例,传统教学流程是:课程导入―分析秋天季节的特点―学习课程知识。相比之下,部编版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说明方式,此时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意境营造、说明方式上,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此外,合理利用单元提示、补白、课前预习、课后练习等要素,作为教学知识点、学生能力点的培养渠道,能改变盲目训练、重复训练的弊端。

综上所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在于双线结构组织、突出学生地位、阅读写作并重。对此,教师也应该相应改变教学方法,例如坚持人本理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完善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模式等,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部编版初中现代文阅读 篇5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刻内涵。

三、预习检测,熟悉情节。

师:同学们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让我们一起回顾小说的情节。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哪几部分?

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分别概括小说的几个环节,说不全的其余同学补充:

生1:小说开端围绕三级青石板台阶,写了青石板台阶的来历,青石板台阶给家人带来的方便,以及父亲在台阶上洗脚的片断。

(师板书:三级青石板台阶)

师:父亲的一句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哪句话?

生:“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底。”

生2:小说之后着重写了父亲为建高台阶而做了认真而漫长的准备。

(师板书:准备建造高台阶)

师:做了哪些准备呢?

生3: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捡回一块瓦,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忙时种田,闲时上山砍柴卖钱,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师:故事的高潮阶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4:写父亲修台阶时的兴奋和喜悦,以及台阶修好后的怅惘。

(师板书:建好九级新台阶)

师:台阶建好后,父亲应该尽享他的收获和喜悦了,小说是这样写的吗?

生4:不是,写父亲建完了九级高台阶后身体累垮了,连一桶水都挑不动了,父亲非常难过,他老了。

(师板书:父亲老了)

四、精读小说,分析人物。

师:我们熟悉了情节,大家再思考一下,“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生: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但小说主要为了表现台阶吗?

生:小说主要为了表现父亲,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师:小说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成功的使用了细节描写,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请大家看屏幕:(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肖像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师:小说使用了第几人称来叙事?这种方式便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吗?

生:第一人称,不便于描写心理,但是便于观察。

师:好,让我们精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

大家看要求:(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情感和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标注法分析语段,找到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师巡回辅导。

师:好,哪位同学先来尝试分析?

生1:父亲在三级青石板台阶上洗脚的细节“┅┅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这里是对父亲洗脚动作和父亲皮肤颜色的描写。

师:找的很准确,那么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了解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用板刷刷脚上的泥沙说明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也可以看出父亲生活的贫困和艰辛;“黄几几”是泥土的颜色,更是父亲的肤色,看得出父亲的朴素和敦厚。

(师板书:吃苦耐劳、朴素、敦厚)

生2:父亲在准备建台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父亲坐在绿荫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是对父亲神态的描写,父亲虽然忠厚老实,但看到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内心世界还是时时有波澜的。

师:你分析的很好,你能发挥想象,说说父亲到底想了些什么吗?

生2:父亲应该在想:“我家什么时候也能盖起高台阶的房子呢?不行,光羡慕是不行的还得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奋斗啊!”

师:想象很合父亲的身份,那么这里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2:有志气,有理想

师:你刚才分析的很到位,可你读的缺少点感情,能重新试一下吗?

生2有感情的读。

(师板书:有志气,有理想)

生3:在建好了新房,大家都来给他庆祝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一段既有对父亲的动作的刻画,又有对父亲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是的不自在。

师:父亲应该扬眉吐气才对啊,可为什么不自在呢?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在做怪呢?

生3:┅┅

生4:我觉得是自卑心理,因为前文介绍到“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他的自卑心理是长期存在的,而盖好了新房后一下子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造成了父亲的尴尬。

师:你能深入人物的内心,分析的很透彻,你能用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这种性格特征吗?

生4:谦卑

(师板书:谦卑)

师:小说还有反映父亲这一性格特征的细节吗?

生5:有。“第二次他再坐台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挪台阶的细节正是父亲谦卑心理的外在表现。

师:大家找找有没有典型的语言细节描写?

生6:“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的这句话贯彻了全文。

师:父亲为什么总是重复这句话?这看出了父亲的什么心理?

生6:因为在家乡有这样的风俗:“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亲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父亲说这句话正是他追求高地位的反映。

师:在家乡,地位高意味着什么?

生6:意味着会受到乡亲们的尊重。

师:父亲的这种追求也是六十年代初新中国农民的普遍追求。这是时代的进步所致。那么父亲耗尽一生的心血只为建造高台阶的整个过程,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呢?

生6: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师板书:坚忍不拔)

五、尝试写作

师总结过渡:小说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内的细胞,人失去了细胞,将失去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怎么样,大家有没有信心写好!(生答:有)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看要求:(出示屏幕):请你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部编版初中现代文阅读 篇6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① 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② 火箭起飞了

③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④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⑤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⑥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⑦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⑧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⑨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⑩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11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2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13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14 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15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16 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17 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我看到了什么

18 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飞行的轨道离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我们平常在地理书上看到的球形地球照片,是由飞行轨道更高的同步卫星拍摄而来。

19 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因为飞船有预定的飞行轨道,可以实时标示飞船走到哪个位置,投影到地球上是哪一点,有图可依,一目了然。

20 即使不借助仪器和地图,以我们航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出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个国家。

21 经过亚洲,特别是到中国上空时,我就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飞过。

22 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

23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24 飞船绕地飞行14圈,前13圈飞的是不同的轨迹,是不重复的,只有第14圈又回到第一圈的位置上,准备返回。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25 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26 曾经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27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28 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29 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30 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31 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十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32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33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34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35 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36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37 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38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39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40 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41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42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43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44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45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46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47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48 我的汗水出来了。这时候舱内的温度也在升高,但并没到让我瞬间出汗的程度,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紧张。

49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50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51 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当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52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53 以前每次进行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黑乎乎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体内亲眼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54 此时,飞船正处在“黑障”区,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到40公里。当飞行到距离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已经降下来,上面说到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

55 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56 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57 6时14分,飞船距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58 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快速动作。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页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59 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60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61 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所以我被七七八八地拽了一通,平稳之后我心里却真是踏实——数据出来了,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我知道,这伞肯定是开好了!

62 离地面5公里的时候,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它这时变成双吊,飞船被摆正了,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

63 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

64 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65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66 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67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太空一日》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ng)无虞(yú)

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

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n)(fù)舷窗(xián)赫兹(hèz)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温度极高,极热;感情和情绪热烈。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本文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点拨: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3.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示例: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精神。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活动二:理解意外情况,感受英雄形象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填写下面表格。

意外情况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3.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点拨: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活动三:品析语句,体会严谨科学态度

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点拨: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出处:】

(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7)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球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版权所有:21教育】

总结: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活动四:赏析关键语句,理解表达的情感

同学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原创作品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点拨: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点拨: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点拨: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活动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

点拨: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

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

点拨:不是的。杨利伟在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所以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

3.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

点拨: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么感想?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还想不想再次进入太空?

……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我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六、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感动的句子。

2.课下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班上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

太空一日的教学反思

我们马上要学第六单元了,其中有《太空一日》,是杨利伟通过叙述乘“神舟五号”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表现了可贵的探险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看完这期节目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我要把这一期的《朗读者》放给同学们看看。

那天上课,我说:“我们在学习《太空一日》之前,先看一段《朗读者》这个节目的选段视频。”学生顿时兴奋了,交头接耳,了解这个节目的学生谈的很高兴。我这里刚把视频打开,学生马上安静下来。一个个都坐好,抬头,瞪着两个大眼盯着屏幕。连平时不认真听课的学生都目不转睛。他们那认真劲儿,真让我惭愧,如果我的课节节都上到这种程度,我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了。

整个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很安静,聚精会神。当杨利伟谈到“宇航员实际上是祖国和人民用智慧的双手把我们送到太空的”“我出仓的第一句话是‘为祖国感到骄傲’”学生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看完之后,学生似乎还沉浸在视频中。然后,我们结合课后题学习新课,从中感受杨利伟身上的诸多宝贵的精神品质。授课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又做了综训上有关航天的文章。我想,教学中,能利用的资源要充分利用,这样会让学生记忆深刻,情感得到升华。

在随后将要学习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时,正巧,我又从《朗读者》(主题词:那一天)中看到董卿对刘慈欣的采访和刘慈欣朗读霍金的《时间简史》。我又把这一段视频也放给了学生看。学生从视频中了解了刘慈欣是怎样走上科幻之路的过程,认识到想象力的重要性,还认识了阿瑟·克拉克、儒勒·凡尔纳、霍金。我让学生自学完这篇课文,做综训时,其中有个续写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加入第一艘能够进入地心航行的地航飞船‘地心一号’研制成功。你很荣幸,成了‘地心一号’地航飞船的地航员,进入地心,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成功对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展开你的想象,续写一段文字。”我让学生当堂写,并交流、展示、师生点评。学生都很积极展示自己写的,而且都写的很好。让学生想象,他们真敢想。我提醒学生看课本P144的`旁批“对地航飞行的想象,涉及了一些科学知识,令人感到真实。”并告诉学生:即使想象力丰富,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做基础,才能让别人读了感到不荒诞,喜欢读。随后也是做了综训上的科幻文章的阅读题。我想,语文的学习就是不断地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我喜欢语文,也希望我的学生能热爱语文。

部编版初中现代文阅读 篇7

一、对不同体裁文章进行整理

1.记叙文和小说

(1)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找出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 (2) 准确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概括段意、层意, 找出详写、略写部分并归纳主题; (3) 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 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解释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4) 明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 分析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题型主要有基础类题目、理解类题目、分析类题目、感悟类题目, 将这些题型的解题方法整理出来。小说阅读一般从理情节、析人物、悟情感、看环境、品手法五个方面入手, 设题也基本上从这五个角度切入, 整理时同样要将相应的解题方法归纳出来。

2.散文

(1) “读文本”, 包括读景物, 读事物, 读人物, 理出线索,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等, 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 “品语言”, 包括品字词含义, 品词语妙用, 品哲理性语句。 (3) “分析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散文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借物喻人、运用典故、先抑后扬等;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 (4) “思考文章的主题”, 包括:找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 从中概括文章主题;从所选的材料中看观点、态度、感情, 顺藤摸瓜找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在整理这些方法时, 力求全面实用。

3.说明文

(1) 整理一些常识。主要有:说明文的分类 (根据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常见说明方法 (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 及其作用;常见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准确、生动) 等。 (2) 整理字词注音、书写以及解释类、内容概括类、结构分析类、说明方法类、语言品析类、开放拓展类、链接类等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

下面说明方法的考点知识, 供大家借鉴。

4.议论文

(1) 整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论证方式、文章结构等议论文常识; (2) 整理字词类、寻找或提炼论点类、论证方法类、补充论据类、仿写类等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有针对性地阅读

1.读复习材料上的选文及设题, 看看考题都考了哪些知识点, 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设题的。

2.读参考答案, 即要从整体上分析答案是怎么解答的, 也要注意参考答案共分了几个小点, 有几个角度, 分几个层次, 是如何全面解答问题的;还要品味参考答案在语言上的组织, 学其简洁、明了的风格。

3.读答案给出的小分值, 找出答案的采分点。值得一提的是, 在阅读中, 要精读, 读一遍就要真正读懂、读透;还要时时与自己整理的阅读方法进行对比, 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分步骤进行训练

如何进行阅读训练呢?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进行专题训练。即在一定计划时间内, 对某一个文体的阅读题集中进行训练。一般可按照记叙文 (包括小说) 、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板块进行。阅读题的来源要精而广, 既要有历年中考阅读题精选, 也要有以传统范围为文本设计的阅读题, 还要有一定量的时文练习。2.组合训练, 以做上一年的中考原题为主。3.提升训练, 以做一些中考模拟试题为主。

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点:

(1) 订好计划, 稳打稳扎, 在练习中反思, 在练习中积累, 这样才能获得提高。 (2) 适度训练, 过度训练容易让人感到疲劳, 影响复习效果适得其反。 (3) 在练习过程中碰到问题要多向老师、同学请教。这样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 更能拓宽自己的视野, 可谓一举两得。

四、积累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在练习过程中, 做错题目是不可避免的事, 而出现“错题”则说明自己的知识还有盲点, 思维还有局限, 能力还有缺失, 虽然当时通过某一途径顺利把问题解决了, 但在练习阶段结束后, 回过头来进行一下“错题”的“积累”很有必要。这样做, 不仅是为了再查一下“错题”有没有掌握, 更是为了分类进行汇总, 以发现共性问题, 从而在下一阶段的复习中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训练。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层次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 目标层次

初中语文教学,前承小学,后接高中,自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初中语文教学,在小学的基础上,减少了识字教学的时间,注重对文章的阅读与理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五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朗读识记,第二个层次是理解归纳,第三个层次是总结回忆,第四个层次是回味欣赏,第五个层次是迁移运用。

一、朗读识记

响亮清晰的读叫做朗读,大声读出来的目的是加強记忆。在教师领读之前,教师先组织学生把个别生字读准字音,当然读准字音的方法很多,可以自查,也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甚至可以用比赛的方式来实现预期目标,然后根据具体课文的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海燕》、《白杨礼赞》、《马说》,教师领读可达到如下目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把握文章语势,正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海燕》应朗读出作者亢奋与激荡的情怀;《白杨礼赞》则应读出作者由衷的赞赏;而《马说》最好能读出作者心中的哀怨与无奈。但对于《范进中举》这样篇幅较长的文章,则应该采取边读边讲,教师读一节,学生读一节,交替进行,一方面师生互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不仅教师累,学生也会感到烦,这样效果反而不好。

二、理解归纳

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重在把握其特点。而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尤其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因此新课程在选材上更关注这一点。选材很多都是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情感教学应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因为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丰富而多彩的感性知识,才能提高其阅读的兴趣,从而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升华,也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情感去感爱生活中的一切,在心灵上获得共鸣、启发和领悟,真正做到以文促学,以情促学的学习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真正做到促进语文智能、技能的掌握。

如《小巷深处》是一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本人教学时就非常注意情境的设置,第一教时情境设置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导入,即回忆已去世15年的奶奶在世时对我们爱的琐事,由于本人回忆时是流着泪说出来的,所以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随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文章写得感人,读到最后几段,连自己也有些哽咽了!学生有的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朗读一遍!第二教时,让学生将自己真情实感的小作文在课堂上自觉展示,有一位同学写的是回忆自己的爷爷病前病后的细节,由于写得真,此位同学哭着朗读的,同学们也被这位同学的真情打动了,也有一些同学跟着流泪,借此时机告诉同学写作文的关键就在于要用真情去感受去表现,这样就会感人至深!接下来设置了一个游戏:模仿瞎子走路,再让这位同学谈一谈感受。再引入第二教时要讲的内容:瞎子走路这么艰难,那么瞎眼英姨为了培养我要劳动挣钱 ,其付出的代价可想可知,这将是我们常人的多少倍啊!让同学把母亲倾注在我身上的无私的爱的琐事从吃、住、穿、用等方面找出,并体会其感情!由于有了情感、情景的设置,学生积极性较强,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三、总结回忆

这一点是众多教师容易疏忽的环节,其实在这个环节是最为重要的,教师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总结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的精要,因为作文的分值占的比例已接近一半,所以我们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要多多关注这一点。

四、回味欣赏

现在时兴的语文教学,则都从这步入手,教师总会这样的提问:大家看过课文的情节了,你认为“好”在哪儿?“好”的内容太宽,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有点摸不着边际,以至很多学生想说,但又不知说什么?这样使很多用来展示的课堂出现失控,问题出在教师身上。为什么不能这样提问:这节的字句上有哪些用的好的地方?这篇文章写作技巧上好在何处?这篇文章主题鲜明,作者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当代文学家朱先潜说:“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有趣有味,自然与众不同,自然需要老师与同学们去发现、去感悟。

五、迁移运用

应该说“迁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活化”,使“得益于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和扩展,从而“得益于课外”,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出神入化的境界。前述训练所获得的阅读能力,就成为一种驱动力,一种自然的习惯,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读更多的东西,获取更多、更为广泛的知识,或有创造某些新事物(如提笔作文)的冲动,使这种“阅读”成为带有创造性的阅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阅读领域,具有了更高的阅读能力。

下面举两例对课文回味欣赏:

例一: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应抓住诗眼:“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里的“馨”,,他的本义是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意指品德高尚,这个字是本文的中心。课文围绕居住的环境、往来的朋友、闲暇的爱好等方面,写出作者的德很是“馨”。文中集中了大量篇幅来阐述“馨”,抓住了这个字,文章主题便明朗了。

例二:《范进中举》里有这样一句话:“屠夫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很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八十回。”这一细节夸张地描写了屠夫为女婿扯衣的动作次数,侧面反映了胡屠夫前倨后恭、极尽巴结的丑态。这样写让读者既感到好笑,又印象深刻。

语文教学的组成主要是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两部分,作文是阅读教学的实践。就本人体会,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极其重要的,就像农民田地里的小麦、水稻一样。

参考文献

【1】林海参《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上一篇:议论文阅读读答题技巧下一篇:Dnoviic日语专业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