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公共号码(推荐7篇)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专业】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招生网站-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分数线
一、学校名称: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二、办学地点:江苏省扬州市润扬南路33号
三、办学性质:独立学院
四、招生类型:全日制普通类高等学历教育
五、学历层次:本科
六、学习年限:四年
七、收费项目及标准:学费:人文社科类14000元/学年,理工科类15000元/学年,中外合作办学类 22800元/学年;住宿费:1500元/学年。注:以上收费如有变动,以省物价局公布的为准。
八、退费办法:按照苏价费[2005]103号文件执行。
九、招生人数:以教育部批准下达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管理部门的向考生公布的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准。
十、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要求:体检标准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新生入学报到后,学校将进行体格复查和录取资格审查,发现问题则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处理。
十一、颁发证书类别:本科学历证书。
十二、颁发证书办法:学生毕业时达到《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的毕业学分,德、体合格者,颁发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毕业证书;经审核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十三、录取规则:1.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和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2.对男女生比例、单科成绩不作限制。3.专业无外语语种限制,但考生进校后,均以英语为必修外语,建议非英语语种的考生慎报。4.执行各有关省、市、自治区招办公布的对本省考生照顾加分政策。5.在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确定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6.依据“专业志愿优先”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安排专业。7.根据江苏省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办法,凡志愿填报我院的江苏考生,其报考条件必须是学业水平测试选测科目等级BC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类专业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CC及以上;必测科目成绩须4C及以上、技术科目成绩为合格。报考理科专业考生选测科目中须含物理,另一门选测科目不限;报考文科及文理兼收专业考生选测科目不限。在江苏省的录取将按照“先分数后等级”录取办法,即对进档考生按投档分排序,当投档分相同时,可结合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专业志愿、综合素质评价等其他指标,决定考生录取与否及所录取专业。8.报考我院各专业的外省考生,高考考试科目均按各省级招办的选科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规定执行。9.录取结果将通过各省级招办规定的渠道和我院网站及时公布,请考生注意查询。10.在录取过程中,对有关问题的解释及遗留问题的处理均由我院负责。
十四、联系方式咨询电话:
0514-89716188、89716166、89716110(传真专用)咨询地址:扬州市润扬南路33号,邮编:225127南京市新模范马路66号,邮编:210003电子邮箱:td@njupt.edu.cn 网
址:.cn。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重点专业: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全景地图: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历年分数线: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报考指南: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招生计划: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人气校友:
1、调查对象
对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 院公共管 理系2010级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70份,收回有效问卷61份。
2、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个别深入访谈的方式,对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作了一些调查。 问卷共28题, 1—5题是学生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满意度调查,6— 8题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满意度调查,9—14题是学生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满意度调查,15—16题是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调查,17—19题是学生对工作体验的满意度调查,20—23题是学生对嵌入式实践学习的满意度调查,24—27题是学生对附加式实践学习的满意度调查,28题是开放题,希望学生对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些建议。
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二、问卷数据分析
1、公共管理人才目标评价
( 1) 公共管理人才目标学生定位。 调查中学生对公共管理人才目标定位有自己的思考。 被问及“ 公共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什么类型人才放在首位”,回答“ 应用型”的有31人,占50.8%;回答“ 复合型”的有20人,占32.8%;回答 “ 创新型”的有10人 ,占16.4%。 复合型是基础 ,应用型是现实要求,创新型强调可持续性。 笔者认为,公共管理本科专业应从学生的出口出发,确定应用型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立足于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熟练的公共管理技能和很强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的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 2) 公共管理人才目标知晓度 。 问及“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 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 你在做这份问卷前清楚吗? ”时,回答“ 非常清楚”的10人,约占16.4%;回答“ 知道一点”的42人,约占68.9%;回答“ 一点都不清楚”的9人,约占14.8%。 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目标定位不是很清楚。
2、教学活动评价
( 1)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模式。 调查数据显示,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一致性上看,该题回答“ 一致”的占1.6%,回答“ 基本一致”的占68.9%,回答“ 不一致 ”的占29.5%。 可见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轨, 应予以调节。 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性看,该题回答“ 一致”的占4.9%,回答“ 基本一致”的占75.4%,回答“ 不一致”的占19.7%。可见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基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但也有一定偏差。 从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上看,该题回答“ 一致”的为0,回答“ 不一致”的达到29.5%,说明当前的培养模式针对性差,缺乏个性化。
( 2) 教学内容和课程。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考虑了与其它专业的一定交叉性,满意度超过70%;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不满意程度较高,超过了30%,尤其在提高实践能力方面不满意程度甚至接近了50%。 从数据上反映,当期公共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有所调整,既要考虑和其它专业的交叉性,培养知识体系综合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更要突出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实践应用性,加强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 3) 教学方式和方法。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较良好,教师在学生学习、就业等方面能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和支持,满意度都超过70%。 教学方式上, 教师比较注重结合案例和实践,满意度超过90%;并且教师的讲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满意度超过70%;但在鼓励学生开发创造性上略显不足,不满意度超过30%。 整体上看,教学比较偏重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性不高。 教学态度上,学生的满意度较高,超过80%,教学态度和职业态度对学生产生了积极有利的影响。
3、实践活动评价
( 1) 工作体验。 调查数据数据显示,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对工作体验不满意程度都较高,不满意的百分比都在80% 左右。 公共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相应的实习活动,有的专业制定了学期内实习计划,有的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参观考察用人单位的机会。 但是,从学生对这些实习活动的评价来看,满意程度并不高,这间接反映了目前我们所提供的学期内或假期的参观、实习活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 笔者认为,专业实习是非常必要的,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和质量,学校方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协商交流以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 2) 嵌入式实践学习。 实践学习一般分为嵌入式和附加式两部分,嵌入式实践学习主要指课程内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学习活动,涵盖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之中;附加式实践学习不属于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内,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就业有所帮助。 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关键就业能力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专业相关具体技能提供实践机会两个方面,学生不满意程度都非常高,接近80%;将关键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及教学评价这个问题,学生不满意程度也较高,接近60%。 可以看出,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有效地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学评价也是以理论课的考核为基础。
( 3) 附加式实践学习。 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对学校提供求职信或简历写作上的帮助和应聘技能技巧的指导这两方面比较满意,满意程度都超过了80%;学生对学校、 学院提供的实践平台和创新实践性项目满意程度较低些, 满意程度都是70.5%。 说明当前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平台, 以提高其综合能力,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
三、结论
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两个主要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导向性不强。 当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到底应该以什么目标为导向。 本文认为,应根据社会需求,对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将“ 就业型”、“ 学术型”的“ 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重能力、强实践,以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当前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实践课程设置不够,课堂讲授依然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化,学生实践能力无法考量,各种实习安排趋于形式化,忽视对学生应聘能力的指导等等。 因此,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考核、实习安排、附加式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应该相应地增加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建议
1、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在对社会人才需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以定为社区管理、企业行政管理、社会保障三个专业方向。 依据培养方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为保障, 实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 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进行全程就业信息动态跟踪管理,根据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结果,衡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有效性,及时修改完善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2、课堂内丰富多样化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以受教育者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课堂内教学可以从强化模拟、案例分析、习题作业、对抗辩论、方案规划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入手。 模拟,比较适用于涉及大量常规细节和现象, 需进行较为复杂的综合方法技能训练的场合。 行政司法、行政执法、公文处理谈判、方案论证等内容非常适合用这种教学形式完成。 案例分析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工作中应用比较普遍,它有利于启发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从对有关经验教训的总结借鉴中学习知识,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展智能。
3、课堂外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社会实践非常重要。 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增长和个性发展的过程阶段,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课堂外可以采用以下社会实践方法。
根据每一年级学生特点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公共管理学院可以制定不同的实践目标: 大一是认知实习,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大二是调研实习, 主要是根据事先的调研目标进行专题社会调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理论设计、活动策划、实施操作、报告撰写的全过程。 大三是学年论文实习与写作,由学生独立完成。 大四是毕业论文实习,毕业论文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 因此,将理论分析建立在一定的调查资料基础上,运用实证调查、定量分析等方法,努力做到最终有一个建设性的意见。
4、加强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建设
针对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青年教师师资水平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进修、自学、学术交流等, 提高现有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知识,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而对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加强与政府的合作,通过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它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促使教师更深地理解公共事业及其管理的相关理论。 同时聘请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有实践经验的官员或已卸任的官员担任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任务。
总之,公共管理本科教育应逐步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实践的应用性的综合性转变,培养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以适应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
摘要:通过对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系学生关于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其还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诸多问题;本文因此提出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建议,在课程设置、教学考核、实习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增加实践比重并有机结合。
南京邮电大学介绍
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南邮)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原信息产业部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是一所以工学类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科学和现代管理学科为特色,具有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门类,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
学校面临的挑战
南邮属跨地区办学,分为三牌楼和仙林两个校区,两地相距甚远。如何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充分发挥两地的资源优势,促进学校多校区管理与教学,成为摆在南邮校领导面前的难题。
2007年底,领先的视讯厂商科达(KEDACOM)来到南邮,在与校领导进行充分沟通后,科达认为,南邮总部与仙林分校之间缺少一个远程可视沟通平台,该平台可以帮助南邮实现如下应用:1)为两校区的领导搭建高效的沟通、管理平台,打破传统教学时间、空间与师资的限制;2)让更多的师生分享专家讲座、精品课程;3)建立南邮内部与教育局、其他院校、实验室科学研究的通道。
对于科达提出的观点,南邮的相关领导深感认同,并决定启动视频会议系统建设项目。
解决方案
2008年初,在进一步与南邮详细沟通后,科达为其推荐了一套非常适合学校应用的视频会议解决方案。整个方案在部署上非常简捷,南邮三牌楼校区的机房架设一台KDV8000C多点控制单元(MCU),10个校长办公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会议室、1个学术报告厅、1个校务办公室和1个大礼堂在内的16个会场均部署一套TS6610视频会议终端,总部与仙林校区之间通过学校现有的光纤专网实现视音频沟通和数据共享。
南京邮电大学办公室姚主任在介绍系统部署和使用体会时说,“科达TrueSens(致胜)在部署上非常快,从确定方案到正式投入使用前后不到两周时间,我们基本上没操什么心。此外该系统的使用效果也非常理想,除了图像、声音清晰流畅外,操作上更是相当简单,只用一个遥控器就可以完成所有功能,召开会议如同打电话一样”。
方案价值和优势
作为一种创新的IT沟通工具,TrueSens(致胜)视频会议将以“远程、互动、协作”为特征的体验式教育解决方案带到了南邮,将领先的视讯技术引入了会议、课堂、科研、培训、交流等各个环节,为南邮带来了全新的远程沟通方式和现代化办学的启示。
首先,该系统为南邮实现了跨校区的高效管理。南邮的高层领导均在仙林校区办公,以往,三牌楼校区的分管领导每月的工作汇报、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请示都需要赶到仙林校区,光来回车程就需要至少两个小时。而现在,分管领导只要到总部会议室就可以与校长召开“面对面”的会议,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快速直接。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在提升效率、快速决策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价值。仙林校区十位高层领导的办公室都安装了视频会议终端,这就意味着这些领导不用出办公室,就可以顺利召开各种沟通会议。
其次,该系统提供的远程培训有效地改善了传统办学在时间、空间、参与人数方面的局限,真正实现了资源整合、更多分享。仙林校区有一个能容纳300个学生的大礼堂,学校的大型讲座一般都是在这里举行。以往,总部的同学为了听讲座,都必须从三牌楼校区赶到仙林校区;而当遇到一些知名学者的讲座时,三牌楼校区的同学更是需要提前1个多小时到达大礼堂,才有可能占到位置。同学们常常感慨,听趟讲座真是不容易。而现在,三牌楼校区的学术报告厅安装了视频会议终端,学生们在报告厅通过视频会议都可以参加仙林校区举行的各类讲座。“讲师的样子非常真切,讲师的声音非常流畅,甚至讲师的课件,我们都能看得非常清楚,这种听课效果比坐在大礼堂里还要好。”学生们这样说道。
第三,该系统还为学校三牌楼、仙林两大校区的两个图像研究实验室搭建起了“面对面”的科研环境。据悉,两个实验室的视频会议基本上全天召开,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两地的师生可以随时交流实验方法、分享实验成果。而且,科达TrueSens(致胜)视频会议终端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够与国内外主流视频会议终端实现互连互通。据悉,南邮实验室就多次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进行过远程视频沟通。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强了南邮在图像研究领域的领先优势。
此外,课程点播是整个系统为南邮带来的又一应用。精品课程、专题讲座都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会议录播软件录制下来,上传到校园网上,供师生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进行点播和学习,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不断充电,实现自我提升。
结束语
世界每天都在进步,教育更应如此。在全球信息化的大潮中,传统的教育模式也面临严峻挑战。教育即智慧实践,需要以更生动的课堂、更真实的体验、更广阔的视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的需求;需要以更丰富的沟通、更完善的管理、更快速的响应来满足学校的发展和现代化办学的需求。
作为一个高性价比、简单易用、应用丰富的视频会议系统,科达TrueSens(致胜)为南京邮电大学带来了日常管理、教学监管、远程培训、课程点播等在内的全方位远程视讯体验,有力地提升了南邮的办公环境和办学质量,助其推进百年树人大业。
(孙站军)
关于科达
科达,领先的专业视讯厂商,致力于视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以卓越的技术为运营商、政府、企业以及各行业客户提供创新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科达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苏州,在中国设有31个分支机构,在新加坡设有海外分公司,目前拥有员工800余名。产品及解决方案主要涵盖视频会议、可视通信、网络视频监控等领域,已广泛应用于各类行业。2005年7月,科达在新加坡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以视讯产品为主营业务的海外上市公司。
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每年占销售额12%的研发投入,使科达具备了业界领先的自主研发与创新实力。成立于2001年的科达上海研发中心拥有最优秀的技术及产品研发团队,掌握了多项视讯与网络核心技术,是业内领先的专业视讯研究机构。2005年,科达全面实施集成产品研发管理体系,以先进的流程规范产品开发,可提供贴近客户需求的视讯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聘简章
一、招收学科
光学工程
二、合作导师及研究方向(按姓氏笔划排序)
1.马延文
主要研究方向:先进碳材料与新能源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金属锂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研究、新型储能材料与柔性电池研究。
招收人数: 1-2人
联系方式:iamywma@njupt.edu.cn /*** 导师介绍:马延文,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2005年在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2007年在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2012年在南京邮电大学任副教授,2012年至今任教授,2013年-2014年在Duke大学做访问学者,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A类)、“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被聘为中国石墨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专家库专家;担任Recent Patents on Materials Science杂志编辑顾问、Nano Reports杂志副主编。主要从事先进碳材料与新能源研究。在Adv.Mater.、Angew.Chem.Int.Ed.、Adv.Funct.Mater.、Energy Environ.Sci.、ACS Nano等国际著名的材料、化学和能源类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被SCI引用4000 余次,9篇文章为“Highly Cited Paper”,13篇文章引用超过100次,单篇最高引用为470余次,入选2015RSC期刊“Top1%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作为学术骨干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1项。
2.王丹
主要研究方向: 能源材料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多壳层结构金属氧化物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制。招收人数: 1-2人
联系方式:danwang@ipe.ac.cn /*** 导师介绍:王丹,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3),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4年),中组部“万人计划”(2016年)。1994年7月获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7年7月获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专业硕士学位,师从冯守华院士;2001年3月获(日本)山梨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4月至2003年3月先后在(日本)高知大学水热化学研究所、日本地球环境技术产业研究机构做博士后,2003年4月至2004年1月在(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任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工作,2009年7月起兼任佛山市高明区(中国科学院)新材料专业中心主任。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17篇,包括Nature Energy, Chem.Soc.Rev., Adv.Mater., Angew.Chem.Int.Ed., ACS Nano, Energy Environ.Sci., J.Am.Chem.Soc., Nano Lett.等国际知名期刊。
3.王瑾
主要研究方向:光通信网络、器件与技术,有机及无机光电材料与光波导器件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
1)利用金属有机骨架(MOF)构建光学各向异性氟化聚合物光波导材料,光学各向异性光波导器件制备与表征。
2)超结构光波导结构中表面等离子激元模式的传输特性及新功能器件的研究。招收人数: 1-2人
联系方式:jinwang@njupt.edu.cn/*** 导师介绍:王瑾,博士,教授,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德国首批三所精英大学之一)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毕业,获硕士、博士学位。2008/06-2011/12在德国弗劳恩霍夫通信研究所即海因利希·赫兹研究所(光通信领域世界顶级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高级研究员,现任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光电集成课题组组长。江苏省双创团队(事业创新类)核心成员,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一批高层次人才。2007年获“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03年获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奖学金,2002年获海因利希·赫兹奖学金。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研究项目1 项,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研究项目1 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江苏省前瞻性产学研项目1项,主持韩(国)德(国)国际合作项目1 项(韩国政府资助),参与欧盟框架项目2 项,德国政府科教部项目3项,柏林未来基金项目1 项。在国内外刊物及会议上发表了近100篇学术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5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6 项,授权2 项。出版一本英文专著1本及英文科技著作的1 章。
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美国光学协会(OSA)会员,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光学学会纤维光学与集成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光通信与光电子技术学会理事。
4.韦玮
主要研究方向:光电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特种光学玻璃与光纤,光纤光栅传感与光通信技术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新能源器件研究;特种光纤材料及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应用研究;光纤光栅传感系统与紫外光通信技术研究。
招收人数:2人
联系方式:weiwei@njupt.edu.cn /189 5189 6239 导师介绍:韦玮,女,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江苏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地方财政高校发展专项“特种光纤的制备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南京(邮电大学)“特种光纤材料制备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多个职务。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并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2001年获日本国早稻田大学访问教授和通产省大板工业技术研究所JISA fellowship。2002-2004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光学与光电子学科流动项目主任。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型光电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备、光物理性能和器件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在新型掺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制备和光谱性能、特种光纤材料及光纤结构的设计制备与光学性能、全固态光伏薄膜电池及钠离子电解质的制备及器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专项子项目1项,国家863、973项目各1项;科技部攀登计划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中兴通讯等多项课题。已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在国外重要学术刊物:Optic Letter,Optic Express, Applied physics Letter, Advanced Materials, Nanoscale, J.of Chemistry Materials, Applied Physics B等发表SCI论文100余篇,SCI他引2000余次,出版激光专著1本(二章);2010年获中科院陕西省分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刘淑娟
主要研究方向: 有机光电子学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招收人数: 2人
联系方式:iamsjliu@njupt.edu.cn/*** 导师介绍:刘淑娟,博士,教授。2006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导师为黄维院士,研究方向为基于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新型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与应用。2006年7月至今于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2013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
多年来一直从事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围绕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光电器件、生物成像等领域的应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在内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100余篇高水平SCI论文。受Wiley和Springer出版社邀请撰写多部专著章节。多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研究工作多次被Wiley出版社的MaterialsViews和MaterialsViewsChina网站进行专题推荐介绍。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Materials等期刊的论文被Wiley出版社选为“OrganicElectronic”领域的“Hot Topic”文章。多篇论文被期刊选为“Hot Paper”,或成为期刊点击率最高、引用最高的文章。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A类)、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计划。
6.李兴鳌
主要研究方向: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多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磷化物、硫化物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招收人数:3-4人
联系方式:iamxali@njupt.edu.cn/*** 导师介绍:李兴鳌,教授,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物理学、材料学、光学工程等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为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
长期从事光电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对磁控溅射制备半导体薄膜、多铁性薄膜、多铁性纳米材料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也开始进行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应用研究、金属磷化物、硫化物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于可见光解水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申请专利近20项。
7.余柯涵
主要研究方向:光电薄膜材料及器件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制备及器件应用;石墨烯储能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应用。
招收人数: 1人
联系方式:kehanyu@njupt.edu.cn/*** 导师介绍:余柯涵,博士,教授。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12-2014在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化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11月加入南京邮电大学,现任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担任Wiely、RSC、ACS旗下30余种国际著名SCI期刊审稿人,并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编委。入选2015年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017年“江苏省特聘教授”。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美国大型企业研发项目多项。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包括Applied Physics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Nanoscale,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等),论文总引用数2800次以上,单篇最高他引256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h-index达到27。并多次在高级别国际学术会议上演讲和做特邀报告。
8.辛颢
主要研究方向:光电功能材料及应用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参加课题研究,课题1:聚合物-小分子,小分子-小分子全有机太阳能电池。通过吸光层的形貌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形貌控制和界面工程将电池效率提高到13%以上。课题2:柔性无机薄膜太阳能电池。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和工艺,制备高效柔性铜锌锡硫和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
招收人数: 2人
联系方式:iamhxin@njupt.edu.cn/025-85866352,*** 导师介绍:2003年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博士(无机化学)学位,研究内容为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2003-2006以JST和JSPS研究员身份分别在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和北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JAIST)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内容为新型层状化合物的合成及复合发光材料。2006-2015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先后任研究助理、讲师和研究员,先后开展了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铜锌锡硫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其中在非肼溶剂法制备铜锌锡硫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5年以高层次人才加盟南京邮电大学材料院。现为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JACS, Adv.Energy Mater., ACS Nano, Nano Lett.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0多篇,他引次数超过2400次,H-index28。获得授权中国专利一项,授权日本专利两项,授权国际专利一项。在包括MRS, IEEE PVSC, ACS, APS 在内的国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多次。长期担任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Organic Electronics, RSC Advanc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等期刊的审稿人。
9.汪联辉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光电子学,纳米生物技术,生物光电材料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生物医学传感技术。招收人数:2--3人
联系方式:iamlhwang@njupt.edu.cn /025-85866333 导师介绍:汪联辉,男,1964年12月出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88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1993年获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3月起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研究院任研究员、助理教授。2005年回国受聘复旦大学,任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985”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平台高级PI。2011年初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加盟南京邮电大学,现任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在分子与纳米光电材料、纳米生物学、生物光电子学等交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十多项科研项目。在分子与纳米光电材料方面,首创微波辅助水相量子点制备技术,实现量子点的可控生长和量子点尺寸与分布的精确控制,制备了具有优异发光性能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多种结构量子点;利用具有高稳定性和高亮信号特性的量子点作荧光标记物,构建多种 4 新型“量子点-生物分子”纳米生物复合探针,成功用于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和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分析。此外,基于导电高分子的分子导线特性和信号倍增效应,设计合成了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导电高分子,发展了多种化学和生物传感材料与器件。在化学生物学方向上,提出并证明了“猝灭群体感应”防治细菌侵染动植物的新概念,为动植物细菌病害的防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同时以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为靶分子,设计合成多种无耐药性的抗菌药物,为开发新的高效抗菌药和细菌感染的防治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Advanced Materials、J.Am.Chem.Soc.、Angew.Chim.Int.Ed.、ACS Nano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并获得同行高度评价。已发表200余篇SCI学术论文,被SCI文章他引6000余次;已授权和公开2项美国发明专利和30项国家发明专利。先后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等荣誉。
10.陈润锋
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光电功能材料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面向降低能耗和产生能源的新型有机功能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备与应用研究。主要包括:有机光电材料的设计和理论模拟计算、新型有机光电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质研究、高效光电器件的制备与优化。招收人数: 2人
联系方式:iamrfchen@njupt.edu.cn /025-85866826 导师介绍:陈润锋,男,教授,博士后导师。2006年起任教于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荣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等。长期从事新型光电功能材料设计、制备、计算模拟和器件应用领域研究,包括杂原子修饰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和激发态调控等,提出了杂芴和动态共振智能调控材料的概念,首次成功制备了室温超长发光寿命(秒级)的纯有机长余辉材料(Researcher ID: G-4878-2010)。先后主持江苏省教育厅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面上项目1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Communications、Organic Letter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B/C等国际期刊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IF>3.0的60余篇,他引近3000次,单篇最高他引200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科研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南京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2项;教学成果获南京邮电大学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各1次。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dvanced materials、Nanoscale、Organic Letters、Organic Electronics、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Dyes and Pigments和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等杂志审稿人,中国化学和中国光学学会会员,Scientific Reports 编委。
11.陈淑芬
主要研究方向: 有机光电器件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从事钙钛矿量子点发光器件、非铅钙钛矿太阳电池及稳定性研究。
招收人数: 1人
联系方式:iamsfchen@njupt.edu.cn/ *** 5 导师介绍:陈淑芬,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塑料电子研究所所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系主任(2010-2013年间曾任信息显示系主任),入选江苏省杰出青年人才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有机/聚合物半导体光电器件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围绕钙钛矿量子点发光器件、石墨烯有机发光器件、钙钛矿太阳电池开展了大量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在包括Adv.Mater.、Sci.Rep.、Adv.Opt.Mater.、Appl.Phys.Lett.、Nanoscal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12.范曲立
主要研究方向:有机电子学/纳米生物传感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参与各项目的研究合成与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开发生物相容性好、组织穿透深、荧光量子效率高、肿瘤微环境pHe智能响应、光热疗效果好的基于共轭高分子的光诊疗一体化探针。
招收人数: 3人
联系方式:iamqlfan@njupt.edu.cn/*** 导师介绍:范曲立,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邮电大学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南京邮电大学副院长、副主任。
在1992/09-2004/06期间,都是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攻读的本科和硕士学位,随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师从黄维院士取得了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我作为黄维院士团对成员和助手,先后在复旦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工作,帮助建成了先进材料研究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我们现在所在的南邮材料院就是这样从零做起白手起家的,现在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在教学科研方面,作为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纳米生物研究所所长带领青年学者,并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开展研究工作,尽心尽力地完成研究生与本科教学。在原有的科研基础开拓创新,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课题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学校物联网重大专项等项目,新获1项面上项目支持,并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有机光电/生物成像的合作研究。近五年,在国际期刊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76篇,IF>4.0的42篇,他引1568次,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32篇,单篇最高他引74次,并新获4项授权专利。赴法国、新加坡等地参加5次国内外学术会议,担任江苏省新材料专家委员会专家等学术兼职。
13.赵强
主要研究方向: 有机光电材料与应用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 设计和合成高性能有机光电材料,并开展其在光电器件和生物医学成像中的应用。
招收人数: 1-2人
联系方式:iamqzhao@njupt.edu.cn 导师介绍:赵强,教授,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前往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10月加盟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并获得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率领的研究团队入选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江苏青年光学科技奖等科技奖励。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主要从事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围绕金属配合物磷光材料的设计、制备、激发态调控及其在高性能光电器件和生物医学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作为通讯或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cal Science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论文被SCI引用超过6000次,h-index为43。
14.胡芳仁
主要研究方向:光电信息工程、光微机电系统与光电子器件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研究硅基化合物半导体DFB激光器和ZnO激光器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招收人数: 2人
联系方式:hufr@njupt.edu.cn/*** 导师介绍:胡芳仁2011年12月被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从日本东北大学微纳米中心引进回国并被聘为特聘教授。自2004年加入日本东北大学微纳米中心羽根研究室以来率先在国际上开展氮化物半导体与硅基光微机电系统集成制备新型光电子器件方面的研究。在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Nanoscale ResearchLetter, 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Technology等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SCI收录(或接收)的论文55篇。作为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日本文部省学术振兴会的基金项目和南京邮电大学人才引进项目等7项,参与项目3项。并于2012年12月作为核心成员之一获得2012年江苏省创新团队-南京邮电大学Peter Grünberg创新团队的支持。在以上项目的支持下,胡芳仁在氮化物半导体集成硅微机电系统制备新型光电子器件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探索,设计并制备了几种具有重要学术和经济价值的新型核心光电子器件。
15.夏瑞东
主要研究方向: 有机光电子学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 钙钛矿材料的光电子学性能研究及有机/钙钛矿激光器件设计、.高效率钙钛矿太阳电池设计与制备。
招收人数: 2人
联系方式:iamrdxia@njupt.edu.cn/*** 导师介绍:夏瑞东,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硕士导师,江苏省双创人才。分别获得吉林大学物理系学士,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系硕士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夏瑞东多年来跟随有机LED发明人、权威学者、英国伦敦帝国理工科研校长Donal Bradley教授,先后承担了数项英国皇家工程物理学会重大跨学科攻关项目、欧共体F6框架项目、及国际重大合作项目, 在有机光增益材料、激光器件、光放大及光伏器件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受到学术专家和产业界同行高度评价。她曾成功地展示了红、绿、蓝三基色聚合物光泵浦激光器;在国际上首次发表了光通讯用红外与可见光的聚合物转换开关的研究成果,被欧共体专家认为是新一代塑料光纤通讯系统开发的突破性进展。在纳米光伏器件研究方面,她与华南理工曹镛院士的课题组合作,对光伏材料体系化学结构变化、能带变化、给受体比例等引起的微观形貌变化及其对迁移率、器件性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实验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OrganicElectronics,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夏瑞东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还是多种SCI收录国际学术刊物(包括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Materials, 等)的审稿人及 7 Journal of Photonics、Journal of Nanomaterials的编委、特邀编辑。2012年回国后已申请、被授权、转让数项技术专利,获得数百万省部及以上科研基金资助,还获得了省科技奖和双创人才资助。
16.赖文勇
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光电子学,印刷电子,柔性电子,光电功能高分子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主要从事有机电子、印刷电子、柔性电子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承担可印刷塑料电子材料的设计开发、大面积柔性电子器件的印刷制作与性能评价以及有机半导体激光材料与器件的研制等科研任务。
招收人数: 5人
联系方式:iamwylai@njupt.edu.cn 导师介绍:赖文勇,博士,教授,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南京邮电大学印刷电子研究所所长、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
赖文勇教授长期致力于有机电子、印刷电子、柔性电子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发明专利6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邀请/口头报告50余次。主持包括青年973、国家优青、江苏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项。
相关成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其中,“有机半导体的设计原理、高效制备与光电器件”等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中国青年科技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2项)、江苏省创新争先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等;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973 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特聘教授(重点支持类)、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中青年领军人才等;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江苏省留学回国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荣誉和奖励。领衔印刷电子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17.解令海
主要研究方向:分子系统与有机器件、有机高分子宽带隙半导体、电致阻变技术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有机材料合成;激子与光子学;柔性器件制作;人工智能。
招收人数: 2-4人
联系方式:iamlhxie@njupt.edu.cn /*** 导师介绍:解令海,教授,2006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师从黄维院士,获理学博士学位,同月到南京邮电大学工作至今,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公派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南京邮电大学第四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光电材料研究所所长、分子系统与有机器件中心(CMSOD)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全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013年,第三层次;2016年,第二层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012年)和创新人才团队培养对象(带头人)(201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2013年)、“江苏特聘教授”(2014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5年)及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8年)等项目或计划支持。目前已在Prog.Polym.Sci., J.Am.Chem.Soc., Adv.Mater.等杂志上公开发表SCI 8 论文150余篇(其中一作和通讯作者101篇,H因子为33),他引近2000次;撰写专著(章节)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3项,大会/邀请/口头报告30余次。主持包括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项。荣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5)、201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4/7)及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10)等荣誉奖项。
18.樊春海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传感与DNA纳米技术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 DNA纳米技术及应用。招收人数: 1人
联系方式:iamchfan@njupt.edu.cn/ *** 导师介绍:樊春海,南京大学生物化学学士(1996年)、博士(2000年),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有机固体研究所和加州纳米系统研究所博士后(导师: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lan J.Heeger教授)。2004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3年获聘南京邮电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柔性)。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首席科学家(2012)。兼任美国化学会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编,ChemBioChem,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等杂志编委,Advanced Materials客座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传感器、DNA纳米技术与DNA计算和生物光子学。已发表论文300余篇,论文引用18,000余次。多篇论文在JACS, Angew.Chem., Adv.Mater.等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多次应邀在Chemical Reviews, Account of Chemical Research,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权威杂志撰写研究综述。已申请八项美国、国际专利和三十余项中国专利。
19.魏昂
主要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与技术
招收博士后拟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招收人数: 1人
联系方式:iamawei@njupt.edu.cn/***,导师介绍:魏昂,教授。研究领域:纳米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应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四十余篇,包括RSC Advances、Materials & Design、Applied Physics Letters、Nanotechnology等刊物,文章被他人引用13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23件,已获授权12件。主持各级各类项目16项,总金额400余万元。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研究兴趣:新型微米/纳米半导体材料的生长机理及其电学、光学特性,探索其在信息显示、能量转换、生物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印刷电子学、柔性电子学中相关功能材料(纳米银、纳米铜、介电材料)。
具体研究方向:光催化、电致变色、印刷电子相关材料及技术。
三、招收条件
凡近三年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原则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潜能、符合导师招收条件的人员均可申请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定向委培、在职人员以及现役军人身份的进站人员需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经所在单位同意后,方可申请进站。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得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为鼓励人才交流,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我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申请我校同一一级学科流动站做博士后。
四、待遇
1.进站后两个月内人事档案必须转递至我校。
2.学校按照不少于12万元/人/年(税前)的标准发放博士后薪资,发放期2年。3.学校参照在编人员为博士后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在站期间享受在编人员同等医疗待遇,博士后子女享受学校教职工子女同等入园待遇。
4.进站后可按规定申请租住学校博士后公寓,租住期为2年,如学校无房源,可按学校相关规定按月领取租房补贴,发放期为2 年。
五、申请材料
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需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注册后从“办事者进入”窗口进入,填写有关博士后申请信息,并提交申请,按办公系统要求下载打印相关申请材料,并按要求向我校提交以下书面申请材料(统一使用A4纸,申请材料恕不退还):
1.《博士后申请表》(3份); 2.《博士后进站审核表》(3份);
3.《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学术部门考核意见表》(3份);
4.身份证、护照(外籍人员)、港澳台人员提供该地区身份证(复印件3份); 5.《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3份);
(1)博士毕业6个月内人员可先提供学校或单位学位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授予博士学位证明(非答辩通过证明或答辩决议)办理进站,进站6个月内需将博士学位证书交博士后管理工作办公室核验及备案,未按时提交学位证书人员应按退站处理。
(2)国外、境外、中外合作办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申请人需提供教育部留服务中心出具的学位认证书(外籍人员也可提供中国驻外使领馆出具的学位认证),博士毕业6个月内人员进站时可暂不提供,进站6个月内需将认证书交交博士后管理工作办公室核验及备案,未按时提交认证书人员应按退站处理。
6、定向、委培和在职人员以及现役军人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需在《进站审核表》中由在职工作单位或者所在部队同意其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或提供相应证明;
7、辞职(调动)人员需提供原单位人事部门解除人事(劳动)关系证明或《辞职证明》,国家公务员辞去公职须提供《公务员辞去公职批准通知书》,上述材料需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原则出具。
* 提交网上进站申请时请按照系统提示上传所需材料原件扫描件
六、申请程序
1.博士后申请者首先进行网上申请,然后将申请材料递交南京邮电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办公室审核。
2.博士后导师同意接收后,组织进站考核。
3.考核通过,报江苏省人社厅审批,通过后办理进站手续。
4.被录取的博士后必须按期进站报到。如有特殊情况,应提前一周向博士后管理工作办公室请假。未经请假,无故逾期两周,将取消进站资格。
七、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人事处博士后管理工作办公室 联 系 人:谢秋丽
28幢502-2室-1号床王静文同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号B13060503,电话***与28幢502-1室-4号床王莹莹同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号B13060502,电话***,经双方协商同意,自愿提出调换到对方宿舍床位的申请,望请批准。
学院辅导员签字:
学院章:
北京科技大学
学生宿舍调换申请 代办证明
因X斋XXX房间XXX同学(XX学院,[学号],[电话])参与XXX计划,现在XXXXXX访学,不能亲自到场,故委派XXX同学(XX学院,[学号],[电话])代为办理,特此证明。
“网络工程(物联网与传感网技术)”专业培养计划
所属学院:
物联网学院
标准学制:
四年
学科门类:
工学
专业代码:
080613W
专业门类:
电气信息类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较高思想道德、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拥有扎实的通信技术、通信系统、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能在物联网与传感网技术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应用开发、产品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学习达到以下基本培养规格要求:
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祖国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系统、通信网络、网络工程以及物联网与传感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各类通信设备的基本原理、技术性能以及综合系统的组成、运行、管理等知识,熟悉物联网、传感网以及相关支撑技术,具备从事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通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网络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各种通信网络(包括无线、有线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的组成和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研究、设计、调测、维护运行﹑优化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4)系统地掌握物联网技术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具备开展研究、设计和开发物联网与传感网应用系统的专业技能;
(5)接受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面的训练,具有综合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进行物联网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运用能力;
(6)熟悉国家和企业有关网络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8)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和军事训练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备一定的美育修养,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技术。
四、主干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通信网基础﹑网络安全技术、电磁场与电子识别技术、IP网络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等。
五、专业方向及特色
电信网络、物联网与传感网。
六、自主个性化学习学分要求
至少修满10学分,详见《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自主个性化学习实施办法》和《物联网学院自主个性化学习分考核标准一览表》。
七、毕业学分要求
理工院校应正视办学中“重科研, 弱人文”的现状, 努力做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 宿舍是理工科院校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阵地。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实现深层次、多方位的育人要求, 一直以来都是理工类院校所积极探求的。构建特色鲜明, 和而不同, 富有人文气息的宿舍文化, 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对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 南京邮电大学以学生宿舍为教育阵地, 努力建立宿舍管理的健康长效机制, 创建极具特色的宿舍环境, 建设高层次精神素养的宿舍文化。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一) 高校宿舍文化的内涵
宿舍文化, 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宿舍为主要活动空间, 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宿舍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规章制度、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1], 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 精神文化是核心, 制度文化是保障, 行为文化是动力。这四个层次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从而构成了一个宿舍文化有机体, 进而通过学生表现出文化意识和文明行为。
(二) 高校宿舍文化的特点
1. 制度性和平等性。
宿舍制度的创建者、管理者, 以及学生都是平等的, 没有行政地位的区别, 没有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没有繁乏的说教。制度的规范、遵循和服从是宿舍文化制度性和平等性的来源。
2. 个性和开放性。
宏观角度看, 宿舍文化往往反映了校园文化, 宿舍文化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文修养, 宿舍文化有部分偏离校园主流文化, 是非主流行为的凸显;微观上, 宿舍是一个开放的场所, 宿舍中每个个体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都会影响到宿舍文化, 这就必然会形成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
3. 自主性和群体性。
适度的规范引导在对宿舍的管理上颇具成效, 但最有效的管理源于每个个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宿舍又是一个学生群体, 一方面, 宿舍文化是每个个体的思想精神的融合, 另一方面, 一旦形成群体效应[2], 宿舍成员在生活习惯、个人喜好、道德素养上都会有着趋同的现象。
4. 潜在性和动态性。
高校宿舍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受到校园制度的约束, 校园主流的影响, 以及社会文化的熏陶, 是宿舍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形成的, 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隐性的潜在推动作用。高校宿舍文化的动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宿舍文化的形成是动态的。大学生群体对外来文化较为敏感, 对新事物的适应性及接受能力较强, 加之理工院校对互联网更为广泛的应用, 宿舍文化在信息时代内容变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二是高校宿舍文化的存在形式是动态的。当代高校学生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 在判断上不够理智, 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 产生心绪不宁、情绪易变等状态, 从而导致了宿舍文化处于一种不稳定、不断变化的状态[3]。
二、理工类高校校园文化与宿舍文化的相互关系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教室文化在课堂外的补充, 它极大地推动了校园文化整体前进, 尤其在理工院校, 校园文化更加明显地在宿舍文化上留下了印记。
首先, 宿舍文化内容更为丰富, 特点更加鲜明, 手段更是先进。理工科院校可以取其所长, 用高新技术和产品对宿舍文化进行构建。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们以宿舍为单位创建了名为“图灵”、“凌动”和“深蓝”的三个技术特色宿舍, 主题分别是“ACM算法设计”、“嵌入式软件工程”和“信息安全技术”, 动员组织宿舍成员参加各类科研竞技, 定期进行学术交流, 在艰难的科技研究中保持长久交流, 分享研究成果和生活感悟, 充分发挥了宿舍群体效应的特点。
其次, 能够形成产、学、研的长效机制。对于理工类院校的学生来说, 做到“自产, 自学, 自发”并不是天方夜谭, 即把自己研发的科技产品生产出来, 并为己所用是可以实现的, 这既符合现代高校“产、学、研”的办学目标, 又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科研学术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在宿舍管理过程中的参与度, 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在南京邮电大学, 同学们日常使用的教务教学平台就是由学生参与开发的, “校园一卡通”智能机也是由学生参与维护的, 等等。
最后, 宿舍文化在补充、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一, 过分注重科研, 人际关系维系困难。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们, 走下了工作室, 往往会把科研工作一同带回宿舍, 对科研的专注弱化了“人”的概念, 交流时间的减少直接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病态。人际关系是每个社会团体日常运作的基础和纽带, 缺乏人际交流的科研高校只能称之为机器的制造所。
第二, 虚拟世界带来的对价值观的冲击[4]。网络等新媒体占据了大部分的宿舍生活内容, 网络媒体在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管制的不完善无法保障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而在校大学生正处在价值判断的关键时期, 如果接受到大量、一致的不良信息势必会对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 理工院校的学生比文科性质院校的学生更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 当现实世界的约束性和虚拟世界的开放性产生冲突的时候, 大学生的主体判断力就会削弱或者丧失, 各种矛盾也会激化。
第三, 人文修养的培育需求得不到重视。理工大学的学生在宿舍里交流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在科研学术上, 很少有人文知识上的思想碰撞, 单纯的专业培育和薄弱的人文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时代的要求, 大学要培育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但是也要重视人才的人文素质修养, 自然科学的进步一定是建立在多种社会科学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另外, 优秀的人文素养对大学生的求职生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适合理工类高院校发展的宿舍文化
能否建立良好的宿舍文化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 能否愉快、有意义地度过大学生活, 能否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更是高校品牌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构建高校宿舍文化应该遵循先进性、系统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一)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原则
1. 先进性。
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高校学生影响宿舍文化的同时, 高校宿舍文化对宿舍成员综合素质修养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这就要求高校宿舍文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教育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5]
2. 系统性。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它不仅涉及校园文化, 还涵盖了高校的道德风尚、办学质量、物质条件等各个方面。高校宿舍文化的构建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需要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 做到系统地, 有组织地, 循序渐进地展开。首先, 学校高层领导要高度重视, 承担起构建高校宿舍文化组织者的角色, 并明确多方管理权责;其次, 建立一支高校宿舍管理队伍, 以专业的管理技巧和基层参与者的角色引导宿舍文化的构建;再次, 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传达学校的意见, 组织学生有意识地、主动积极地构建宿舍文化;最后, 广大学生要积极地参与到高校宿舍文化的构建中, 主动配合学校和辅导员的工作, 以宿舍主人翁的身份构建符合成员特色、个性的高校宿舍文化。
3. 多样性。
一方面, 宿舍文化包含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多层次文化。另一方面, 作为宿舍的主体, 宿舍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 必然会有着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宿舍文化定会呈现其多样性。如果一味地强调集中规范, 统一管理, 抹杀个性, 容易造成宿舍文化形式单一, 学生缺乏活力, 甚至可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叛逆心理。所以高校宿舍文化的建设需要尊重多元的价值观和宿舍成员的个性, 在适当规范引导的基础上融合各种外来文化。从而形成形式多样, 富有活力的高校宿舍文化。
4. 创新性。
高校宿舍文化开放的本质决定了其具有创新性, 创新更是理工类高校提升校园文化的万能法则。创建创新型的高校宿舍文化既是校园文化良好的补充, 又是彰显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首创意识的潜在方式。构建创新型的宿舍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加入到宿舍文化构建工作中去, 有利于激励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有利于创建高校品牌和特色。只有构建创新型校园文化, 才能在开放中不断前进, 保证高校旺盛的生命力和科研创新的活力。
(二) 理工类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理工科院校应从管理模式入手, 着力于人文建设, 发力于特色宿舍文化, 积极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宿舍文化。
1. 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自觉的自治宿舍管理模式。
以人为中心, 各种规章制度管理为辅, 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强化自我、塑造完美人格。大学生是宿舍生活的创造者和承担者, 宿舍文化的形成凝聚着宿舍全体成员的行为和精神思想, 完善的宿舍管理要求学生至始至终发挥其主动性, 以宿舍为家, 以宿舍和谐为己任。一般地, 如果个体的主动性得以体现, 那么个体对宿舍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和归属感也会极大程度地增强, 宿舍文化影响积极的一面就会显现出来。
2. 加强宿舍的人文建设, 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
人类的发展绝对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内涵, 但是在最高的精神层面上, 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 校园的文化建设反映了其综合办学水平, 宿舍文化更是增强学生人文建设的主要渠道, 应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的人文宿舍的建设, 运用宿舍文化的群体效应让学生内化的发生改变, 加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渗透,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
3. 引导建设特色宿舍, 努力做到和而不同。
和谐的宿舍文化不等同于趋同的宿舍文化[6], 理工院校应该利用自身优势, 寓科技于生活, 促成个性十足, 风格迥异的特色宿舍文化,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宿舍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学科建设。
南京邮电大学将探索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自主化的宿舍管理模式, 营造极具精神魅力的宿舍文化, 增添宿舍文化的人文视角, 努力实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综合办学理念, 将学校的宿舍文化逐渐建设为成熟的、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示范意义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品牌。
摘要: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教室文化在课堂外的有益补充, 它构建着校园文化并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构建特色鲜明, 和而不同, 富有人文气息的宿舍文化, 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提高学校综合办学的水平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从管理方式、人文修养, 以及特色宿舍文化建设等若干方面对如何构建适合理工院校的宿舍文化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宿舍文化,理工院校,人文素养,和而不同
参考文献
[1]朱军.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9:8.
[2]魏会茹, 单玉梅.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与影响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02) :28-29.
[3]钱波.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 2010:10.
[4]洪满春.“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及其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30.
[5]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www.moe.edu.cn.2004-12-13.
【南京邮电大学公共号码】推荐阅读: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原理06-15
南京邮电大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办法11-16
北京邮电大学教育简介07-04
07-11北京邮电大学传播学真题06-19
北京邮电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10-07
2024年北京邮电大学自主招生自荐信12-11
邮电服务人员礼仪11-16
邮电设计所实习报告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