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物质管理程序
1、目的:
对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的管控,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法律,法规及客户的环保要求.2、范围:
公司内部及所有供应商(含外包商)所属原物料,制程管制及新产品 等均纳入本程序管理
3、职责:
3.1采购部: 要求供应商提交原材料和部品及辅助材料的环境管理物质资料(成分表或SGS DATA),并签订《环境关联物质不使用证明书》。
3.2营业部: 了解客户对环境有害物质的要求,并传递给品管部。3.3品管部: 样品、量产品有关环境管理物质资料的作成及提出,供应商来料环境
有害物质含有的检测。
3.4 生产部/仓库部: 购入品、在制品追踪,确认,检查,标识及区分。
4、定义:
4.1 SGS DATA:SGS检测机关所做的有关环境有害物质的测试报告。
4.2 成分表(材质证明书)MSDS:零部件材质中所含化学物质的组成比率,使用范围,安全因素,防护措施等,包括化学品、纸张及金属材质等。
5、内容:
5.1 测定对象及规格测定对象品中所包含的环境有害物质含量值参见《环境物质
管理规程》 5.2 新样品提出
5.2.1营业部识别出客户对环境有害物质的要求,将客户的要求或执行之标准传递给技术部,技术部打样时则按客户要求之内容进行打样,打样完成后,由技术部制定《样本确认书》《检查记录表》,并将所有原材料、辅助材料之SGS REPORT、成分表,COPY 一份作为附件,附至《样本确认书》后面。5.2.2 采购部对所有供应商按照《供应商管理程序》内之相关环境管理物质的要求进行对供应商品的控制,评估合格之供应商并签订《环境有害物质不使用证明书》,并列入《合格环保供应商名录》中。
5.2.3供应商提供之样品,必须附有环境管理物质的检测报告资料,由采购部进行样品的验证,确定是否符合环境管理物质的要求,当符合要求时则验证成功,不符合要求时则要求供应商进行改善或重新送样确认,或寻找其它供应商。5.2.4所有的供应商提供的环境物质管理文件按《文件管理程序》之外来文件之控制流程编号盖章。并分发之采购,品质等相关部门。5.3 本公司采购之原材料
5.3.1 品管部应当对供应商提供的SGS报告之检测数据进行确认,若上述数据与公司规定标准不相符时,要求供应商进行改善并重新作成,合格后将SGS检测报告、成分分析表归档保存。
5.3.2采购部必须要求供应商在材料之构成、生产场所、配料及方法变更时重新提出材料成分表或SGS DATA。IQC在检测原材料时应确认每批材料之SGS报告,材料成分表,不使用证明书等文件。若无此报告则IQC拒绝收料。5.3.3 采购、品管部必须对供应商进行至少每年一次的环境物质管理方面的评核,评核的方式按照《供应商管理程序》的相关要求进行。5.4 标识及鉴别管理
5.4.1供应商每批送货时,经确认无误之环保原材料(包括辅助材料)均按照昶煌公司提供之环保标签,贴在指定的位置,其它标示则按《标示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进行标示,并于指定位置存放。5.4.2仓库对其合格的产品进行先入先出的识别管理。
5.4.3 成品标示则按照客户要求进行,如果客户无要求则在外箱的产品标签的右上角位置贴上“环保”标签。5.5 变更管理: 5.5.1向客户提交
若公司生产的产品材料之构成、生产场所、配料及方法变更时,需向客户提交》《样本确认书》等文件重新承认,交客户确认承认OK并签回后方可进行生产,同时,按照新品的要求进行。
5.6每批生产之产品由IQC做材质留样,检验员作产品留样,并做好标示,标示按《标示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之相关要求进行。5.7 本公司外发加工的管理: 外发加工管理参照《供应商管理程序》。5.8 异常管理
5.8.1 对于供应商所出现的环境管理物质的异常问题,须把不合格品马上隔离管理,各相关担当部门应及时依据供应商提供的SGS报告进行查询追踪,包括出货批号,出货日期,向品管部负责人,管理者代表及最高负责人报告,并执行其指示,采取预防及改进措施.5.9 检测报告提出及资料保管
5.9.1 本公司刚开发的样品成份测定由品管部负责,品管按客户要求向检测机构申请对样品的检测及对相关检测报告进行追踪.5.9.2 当需要送SGS机关测试样品时,品管部联络检测机构,确定后送去检测,并保留样品做好样品标示。SGS检测报告则按《文件管理程序》外来文件之相关要求进行控制。
5.9.4 接收到SGS检测机构的报告后,品管部审查后,将原稿交于文控中心管理,当营业部需向客户提交时,则向文控中心申请分发,并做好受控标示。5.9.5 所有环境相关的资料,各相关部门或担当人员在核对其相关项目后交于文 控中心,最终在文控中心统一保存.5.9.6 对于供应商所提交的环境管理物质方面的SGS报告,品管部须根据相关内容进行核对确认。
5.9.7 对于所有的SGS测试报告和成分表(材质证明书)的有限期为一年。5.9.8危险废弃物需要由资材部收集定期交给有环保资质的厂家处理。6.相关文件
6.1《环境物质管理规程》 6.2《文件管理程序》 6.3《供应商管理程序》 6.4《标示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 7.相关记录
关键词:Emerson,有害物质,管理,全球化
1引言
近十年来,全球电子电气工业爆炸式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电子垃圾堆积如山,世界各国处理废旧电子电气产品的负担越来越重,电子电气产品中使用的一系列材料及化学物质,都构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潜在威胁。首次注意到电气及电子设备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是2000年荷兰在游戏机的电缆中发现镉(cadmium ,Cd)。而后国际市场出现了数次影响环境的负面事件,人们开始重视及积极应对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梳理、研究及借鉴Emerson在环境管理及产品的有害物质管理的经验,完善我国市场标准体系,建立有害物质管控规则和标准协同发挥作用的机制,助推国内市场充分发挥有害物质管辖功能,塑造绿色、高效和诚信的良好市场形象。
2Emerson有害物质管理概况
在环境保护中,Emerson对环境管理及产品的有害物质管理高度重视,遵循其所在市场的政策要求,避免有害物质和减少能源损耗,并通过“提高能效并减少对环境潜在危害的产品和服务”和“保护环境、达到或高于政府要求以及持续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两种方式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
Emerson产品和服务主要从两方面解决产品中有害物质及其环境的问题。
(1)完善的有害物质管理体系
重视产品符合性方面管理,如产品设计、改造和制造,从而确保材料和工艺的安全,并遵循WEEE《关于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Ro HS《电气、 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特定有害物质指令》、REACH 《化学品的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之类的行业标准和指导性规范,并修订了内部规范《 Emerson跟踪和避免的有害物质过程》,严控产品及其材料中有害物质和潜在的威胁。
(2)清洁的能源计划
力求在所有运营组织中推出能源效率的新计划及环境规范,通过对制造设施的评估,尽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本效益及避免环境污染,支持更清洁的能源生产方式和提供限制排放的技术。
3有害物质的管制
3.1有害物质的管理体系
Emerson高度重视环境管理,明确地规定电子电气产品物料必须满足全球市场的相关有害物质的管辖要求。于2004年3月,Emerson成立Ro HS工作研究组,并制定Ro HS工作计划和控制流程,在物料管理、工艺控制、生产过程控制和外协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控。遵循欧盟的Ro HS2.0、WEEE、 REACH及ELV指令、日本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 及JISC 0950-2008《电气电子设备中的特定化学物质含量标识》、韩国的《电子电气产品及汽车资源回收法案》和中国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及GB/T 26572—2011《电子电气产品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的要求,但不局限于此,还包括现有其他涉及到有害物质管辖的所有法规和标准(企标除外),而且严格遵循各国家及地区的要求来量身定制了内部管理标准《Emerson跟踪和避免的有害物质过程》并强制执行,明确地规定若出现产品或物料不符合该规定的要求,则强制要求其撤销全部产品或停止供应商物料的供应及追究其法律责任,使之为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如图1所示)。
3.2有害物质的管理要求
按照Emerson的宗旨及其所在地的法规、标准、 规范及认证要求,Emerson对产品有害物质做出严格的管控,同时修订和规范了产品及其物料的有害物质检验的流程要求(如图2所示)。
《Emerson跟踪和避免的有害物质过程》在第6章第一条明确地规定:石棉及其化合物、氯碳氢化物、苯、苯并芘(Ba P)、含氯氟烃、氯化石蜡、卤代芳香化合物、有机锡化合物、氯化物溶剂、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氧化铍、氰化物、六氯代苯、邻苯二甲酸盐、多溴二苯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甲醛、多氯联苯、多氯化的环烷、诱变剂、钴及其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五氯苯酚及其盐类、砷及其化合物、壬基酚乙氧基化物共24项有害化学物质在其产品及物料中均不得检出,否则全部产品撤销或停止供应商产品及物料的供应及赔款,同时指出了可检出项及其限值的有害物质要求(见表1)。并规定若国家、地区及客户针对有害物质限值要求不同时,必须遵循最严格的限制规范, 且要求其根据最严格的规范要求来更新内部的标准及规范。
3.3对供应商要求
除针对内部产品及物料严格把控外,Emerson还明确指出其供应商产品及物料必须满足其规定及限值要求,否则停止产品及物料供应,且追究法律或赔款责任,同时还要求其供应商必须提供木馏油、氰、二甲基乙酰胺、表氯醇、 乙二醇醚、乙亚胺、六氯丁二烯、氢化含氯氟烃、亚甲基双苯胺、放射性物质、铼、铷、钐、铊及其化合物和钇等15种化学物质的含量清单,并需注明其相应的限制规定。
3.4包装要求
在严格管制电子电气产品材料的同时,Emerson也明确地提出了其包装的有害物质要求及其限值 (见表2)。
3.5其他要求
Emerson规定必须满足所在市场的各认证要求包括欧美、中、日、韩及其他地区的要求。德国提出了多环芳烃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的物质限制,规定含PAH的产品必须符合德国安全性认证 (Germany Safety,GS)要求,并于2011年公布ZEK 01.4-08 ,修正GS认证所需要测试的PAH项目规定所有已签发的GS证书(包括OEM证书),若不根据决议ZEK 01.4-08进行PAH更新,于2013年7月1日被取消(见表3)。
4结语
总之,在维护Emerson的运营及管理利益上,其标准管理体系已渐趋完备,极有借鉴价值。
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首先,Emerson把各国家及地区的相关有害物质管辖法规及标准都纳入自身管理体系中,明确其管理原则、对象、目标及措施;同时严格构建和维护管理框架体系,各部门各司其职, 妥善处理标准管理体系层次、衔接和补充的关系。
务实和创新的精神。Emerson是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设计理念的先行者,认准全球化市场的发展规律, 及时完善管理体系。并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从量到质地创造新价值,引领环境资料信息作为市场评价产品的新标杆,从而实现“创品牌、树形象、增信誉”, 赢得全球的广泛认可。
1、扩大办法的适用范围
将管控对象由从“电子信息产品”扩大到“电器电子产品”,同时,对“电器电子产品”的含义作出了规定;
2、删除对出口产品的豁免
《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删除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第二条中对国内生产出口的电子电器产品作出的豁免;
3、扩大限制使用的有害物质范围
将“铅”、“汞”、“镉”分别修改为“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将“六价铬”修改为“六价铬化合物”,增加了限制使用的有害物质;
4、完善管理模式
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采取目录管理的方式,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编制“达标管理目录”,不再编制“重点管理目录”。同时,建立合格评定制度,对纳入“达标管理目录”的电器电子产品按照合格评定制度进行管理。合格评定制度由认监委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建议并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实际情况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对合格评定结果建立相关采信机制。
【相关阅读】
附:《管理办法》全文
★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 东营市海域使用管理办法全文
★ 计算机及其网络使用管理办法
★ 寝室使用大功率电器检讨书
★ 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检讨书
★ 农产品收购发票使用管理办法解读
★ 宿舍使用违规电器检讨书800字
★ 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的检讨书
★ 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全文
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工作岗位告知书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有关规定,特对我公司涉及职业健康危害情况告知如下:
一、职业危害因素及后果
1、从事井下作业岗位工作人员会接触粉尘(矽尘、煤尘),可能导致矽肺煤工尘肺。
2、从事电焊作业岗位工作人员会接电焊烟尘,可能导致电焊工尘肺及锰中毒。
3、从事接触铅苯酸、TNT等岗位工作人员可能导致职业中毒。
4、从事洗煤厂噪声环境岗位工作人员可能导致职业性噪声聋。
5、从事洗煤厂接触放射源岗位工作人员可能受到辐射。
二、职业病防护措施:
1、根据《煤矿安全规程》中关于矿井综合防尘的规定,设置好防尘、防爆设施。
2、根据工种岗位要求,按时发放劳动保护用品。
3、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员工及有职业禁忌、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不得从事有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三、健康监护
公司每年按规定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查体,为其建立职业健康档案。查体结果及时告知员工本人。对查体有问题人员及时安排复查和会诊。体检机构为开滦预防保健中心职业病防治所。
四、职业病待遇
经职业健康查体确诊为职业病及疑似职业病人员,调离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岗位。确诊患有职业病的员工,进行岗位调整、调离接尘岗位。鉴定为1—4级的职业病人员,退出工作岗位,享受工伤保险相关待遇。定期为职业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被告知员工:吕家坨矿业分公司
介绍
摘要:木家具是一个大类家具品种,其产品很多,生产木家具中使用的原辅材料也很多,基本上涉及到林业、化工、金属、纺织等领域,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大致主要归纳以下几类。
一、木家具中有害物质概况
木家具是一个大类家具品种,其产品很多,生产木家具中使用的原辅材料也很多,基本上涉及到林业、化工、金属、纺织等领域,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大致主要归纳以下几类。
1。游离甲醛
甲醛(分子式CH2O)水溶液又称福尔马林,甲醛是一种易挥发的物质,当空气中含有少量游离甲醛时会引起眼睛刺痛,并有流泪症状。甲醛浓度升高时,人会感到咽喉痛痒,鼻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软弱无力和头痛等症状。长期工作或生活在高浓度甲醛环境中,人会慢性中毒并可导致消化系统障碍,视力障碍,甚至神经麻痹、呼吸道粘膜及眼睛结膜溃烂。
木家具中产生的游离甲醛主要释放源来自于三个方面:①人造板材,目前主要有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和细木工板等,一般作为家具的基材,当然也包括饰面人造板。②部分胶粘剂中含有游离甲醛。③木家具中部分的部件端面没有封边处理和剖件中有部分安装连接孔,这些部位容易释放游离甲醛。
人造板(包括饰面人造板)制造中,大量使用脲醛酚醛等合成树脂作为胶粘剂,由于脲醛树脂本身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价格低廉、固化速度快、胶合强度高,贮存稳定性好,被广泛应用于人造板的加工生产。
脲醛树脂是尿素和甲醛的缩合物,在生产人造板或加工贴面热压时,预缩合成的脲醛树脂在固化剂和热的作用下网状化,即固化。热压结束后,在人造板内仍残留少量的游离甲醛,人造板中在固化时未网状结构的线性树脂,以及部分固化的树脂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仍会分解成游离甲醛。这些游离甲醛在家具使用过程中会继续不断地散发出来,造成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
2。可溶性铅、镉、铬、汞等重金属元素
铅、镉、铬和汞是常见的有毒物质,这些可溶物质对人体有明显的危害。尤其是铅能损害人体神经、造血和生殖系统,对儿童青少年危害很大,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因此铅等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已经成为世界性关注热点和发展趋势。长期吸入镉尘可损害肾或肺功能。长期接触铬化合物所引起皮炎湿诊。慢性汞中毒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
木家具产品中的可溶性重金属主要来自于产品表面色漆涂层膜中,特别是部分彩色涂料家具中,儿童家具占有一定比例,其涂层主要是涂料的着色颜料,如红丹、铅、铬黄、铅白等。此外,由于无机颜料通常是从天然矿物质提炼并经过一系列化学物理反应制成,难免夹带微量的重金属。
木家具的有毒重金属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在家具使用过程中与人体长期接触,其可溶物质被吸收后将对人体造成危害。
以上木家具中的有害物质则是主要部分,还有其它方面,如纺织面料、衬垫料、塑料、皮革中也有部分有害物质,随着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将会进一步补充和提高。
二、国家标准规定要求
本次制定的GB 18584-2001国家标准中,针对木家具产品中的主要有害物质限量有两项要求,当然木家具中有害物质与相关标准如人造板、木器涂料和胶粘剂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将国家标准中的技术要求内容介绍如下。
GB 18584《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国家标准,主要以国内外相关标准为依据,结合我国木家具实际情况而制定了产品中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技术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GB18584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的范围适用于室内(是指民用住宅、办公楼、宾馆酒店、饭店招待所等场所内)使用的各类木家具,产品主要是指以木质材料为主的木制卧房家具、木制办公家具、木制餐桌餐椅、厨房家具、木制框和其它木制类家具。
四、检验规则
本标准的第6章内容要求详细规定了检验项目性质、检验周期、检验结果判定、检验复验和检验报告的内容。但需要补充的是,在各类木家具的产品质量型式检验时一般应包括本标准的规定要求项目,有利于对家具产品的综合全面评定。
五、降低木家具中有害物质的对策
标准规定自2002年1月1日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应执行本国家标准,自2002年7月1日起市场上停止销售不符合本国家标准的产品。标准的发布到实施,对于生产、经销木家具的企业来说,时间紧迫。为了使企业在实施标准过程中,能够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能使产品达到符合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有所帮助,着重介绍如何降低木家具中有害物质含量的几个方面内容。
1。降低甲醛释放量
从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来说,目前主要集中反映在木家具中甲醛释放量方面,因此,作为生产木家具企业,尤其是以人造板材为主的家具生产企业,要注重控制产品中的甲醛含量。
1)使用达标的人造板材
目前市场以人造板材生产的板式家具居多,以款式新颖、纹理清晰、不变形、不开裂、防蛀等优点成为家具类别中的新一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使用符合达到标准的人造板作为生产家具的基材,这是控制木家具中甲醛释放量达标的基础。①在一般情况下,以中密度纤维板或刨花板的企业应选购使用≤20 mg/100 g(穿孔萃取法)的板材作为基材,也包括木质单板贴面的中密度纤维板或刨花板;②以胶合板、木质单板贴面胶合板或细木工板的企业应选购使用≤3。0 mg/L(干燥器法)的板材;③以饰面人造板、如浸渍胶膜纸、纸质木纹纸、PVC等饰面人造板,其家具表面不再经饰面处理(如涂料油漆的),则应选购使用≤1。5 mg/L(干燥器法)的E1标志的板材。
2)强化家具生产工艺
木家具中使用的人造板材,标准规定必须饰面处理后方可用于室内,也就是指家具在部件生产时,需进行表面装饰处理,这些处理包括表面的涂饰、部件端面的封闭,实验证明,家具部件的表面装饰包括端面封边处理能大大降低甲醛的释放。但表面饰面处理的材料与工艺不同,其效果也不同。
要重视家具部件的边部端面封边处理工艺,从有关实验结果表明: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为基材的部件端面封边比不封边的游离甲醛释放量可减少4~5倍,说明封边显得十分重要。用气候箱测封边的方法材料不同,其游离甲醛释放量也有所不同,贴纸封边为0。81 PPm,微薄木封边为0。1 PPm,而采用浸渍胶膜纸材料封边为0。021 PPm。
合理设计家具部件的连接安装孔,家具是由若干个部件组装连接而成的,其铰链孔、搁板梢孔、连接孔和抽屉滑道槽等也都是游离甲醛的释放源,因此,要注重这方面的工艺要求,尽量少打多余的安装孔或槽,降低游离甲醛释放量。
3)合理使用无甲醛或低甲醛的胶粘剂
部分企业在生产木家具时,往往企业自行加工表面覆贴面材料,在覆合时应选用无甲醛或低甲醛的胶合剂,通常用低克分子脲醛胶(当F/V的克分子比低于1:1。5)贴面时的游离甲醛释放量要少得多。
4)用氨气处理人造板
用氨水采用喷酒方法产生氨气渗入人造板内后,能与板内的甲醛相互作用产生一种稳定的中性无害气体,因此方法对人造板材进行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板内游离甲醛释放量。此方法对板材的强度和表面特性均无不良影响,处理费用较低。
5)其它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市场上能消除室内或家具中甲醛异味的清除剂等,产品有国外进口的。但是产品的质量和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仅供参考。
2。降低可溶性重金属含量
近十年来,全球电子电气工业膨胀式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世界各国处理废旧电子电气产品的负担越来越重,电子电气产品中使用的一系列材料和物质,都构成了对环境的破坏与潜在威胁。由于镉、铅、卤素等有害物质的广泛使用,它的危害也逐渐被人们所熟悉。首次注意到电气、电子设备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是2000年荷兰在游戏机的电缆中发现镉 (cadmium ,Cd)。而后国际市场上出现了数次影响环境的负面事件,人们开始重视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
2 有害物质的由来
2.1 常见有害物质介绍
·铅及其化合物(Lead & Lead Compounds),应用于电池类、焊锡、陶瓷材料等,在人体中铅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肾脏,血液铅浓度达10μg/dl以上就会产生敏感的生化效应,铅中毒。
·镉及其化合 物 ( C a d m i u m & C a d m i u m Compounds)应用于镍-镉电池中的阴极电极,电解沉积、机械式沉积时的涂料等,会影响肾脏及呼吸系统,导致肾衰竭。
·汞及其化合物(Mercury & Mercury Compounds),应用于碱性电池、电极、防腐剂等,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有不良影响。
·六价铬(Hexavalent-Chromium)应用于油墨、催化剂、电镀液、染料等,六价铬为剧毒物,皮肤接触可导致敏感,可致癌和造成遗传性基因缺陷等。
·溴化耐燃剂-多溴联苯(PBB)、多溴联苯醚(PBDE)应用于电子及电器塑料中的耐燃剂,可形成溴化二苯戴奥辛或夫喃(PBDD/Furan),此二者均属于致癌性及致畸胎性物质。
2.2 监管政策的发展
自从2000年荷兰在游戏机的电缆中发现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镉后,全球开始重视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开展电子电气产品有害物质的监管规定。欧盟2002/95/EC《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The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Ro HS)的颁布及强制性的推行,引起了全球关于电子电气产品有害物质的限制的潮流。为了更好地融入到世界贸易,各国也纷纷开展了相关的监管。韩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成员国,为了促使国内产品更好地出口国际市场、实现产品的全球化及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根据国情借鉴欧盟Ro HS指令和日本《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制定了《电子电气设备及汽车资源回收利用法》,在全国内强制实行电子电气产品及汽车电子产品的有害物质监管。
3 韩国有害物质的监管
3.1 监管法规的概述
2007年4月27日,韩国环境部颁布了《电子电气设备及汽车资源回收利用法》(以下统称“回收法案”),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回收法案”是韩国第一部针对电子电气产品和汽车设备回收利用的专门法律法规,内容涵盖了欧盟Ro HS《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WEEE《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ELV《关于报废汽车的指令》等3个环保指令的相关内容。因此,“回收法案”也被称为韩国版的“Ro HS & ELV”。韩国多次修订“回收法案”,不断地完善市场和环境的管理体系,最新版已于2014年1月1日生效。新修订方案中明确规定以下内容。
·严格限制电子电气产品中重金属和阻燃剂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若电子电气或汽车中的特定化学物质的含量超标,则将强制采取通报和监管措施;
·对于改良的推荐物质或构造的强制通报;
·要求有效实现市场规范化、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
为了贯彻落实“回收法案”,韩国环境部相继颁布了《电子电气产品及汽车的资源循环的法律执行令》(简称“执行令”)、《电子电气产品及汽车的资源循环的法律实施规则》(简称“实施规则”)和《电子电气产品及汽车的标准确定是否含有有害物质的遵守等相关业务处理指南》(简称“处理指南”)相关的配套条例加以保障,成为完整的单一法体系,使之成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合理及有秩序的管理模式。
3.2 监管产品的范围
“回收法案”第一章第二条第1项和第2项明确规定了其管辖的产品范围为电子电气设备及汽车,定义“‘电气和电子设备’是指工作在电流或电磁机械和设备(包括零件和配件)”和“‘汽车’是指汽车及其零件、配件”。同时,“回收法案”的第一章第7条规定:通过有害物质的分析,以便电子电气产品及汽车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减少使用物质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这两个规定突出该法的目的及其实施规则。
为了更好地应对“回收法案”要求使之有效贯彻落实,韩国环境部推行了“执行令”及“实施规则”等配套条例,有效地促进市场的有害物质监管,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法律法规的交叉而导致各部门没能各司其职,甚至导致法律的累赘。
“执法令”第九条第一项规定:为了便于电气电子产品和汽车的再生,产品使用后废弃物产生量大的产品中,总统令制定的生产或进口电子电气产品的企业和总统令制定的生产或进口汽车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危害环境的重金属、阻燃剂等应遵守总统令规定的有害物质含量标准。
此外,“执法令”在“回收法案”的基础上更详细地指出了其管辖的产品范围,在其附件1明确规定监管的电子电气产品共26种,包括:电视机、冰箱、洗衣机(限家用)、空调、个人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电水净化器、电烤炉、微波炉、食物处理器、烘碗机、电子浴盆、空气净化器、电加热器、音响(不包括手机)、电饭煲、软水器、加湿器、电熨斗、风扇(风机除外)、搅拌机、视频播放器、手机(包括电池和充电器)、清洗机和汽车及其配件、部件。其管辖的产品范围比日本Ro HS管辖的更为广泛,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与欧盟Ro HS2.0的管辖效果达成一致。
3.3 限制物质的要求
“回收法案”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电子电气产品和汽车须满足的有害物质含量标准在“执法令”的附件2中做出了明确的限制,规定了共6种特定有害物质及其在均质材料中的含量限值:铅及其化合物(1,000PPM)、汞及其化合物(1,000PPM)、镉及其化合物(100PPM)、六价铬(1,000PPM)、多溴联苯(1,000PPM)、多溴二苯醚(1,000PPM) (详见表1),该含量的限制是为了尽量减少或避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不利影响,与欧盟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 HS2.0)和报废车辆指令(End-of-Life Vehicle,ELV)中的监管要求有一致性的效果。
“执行令”在第27条规定:在出售电子电气产品及汽车电子产品前,制造商必须列出氯乙烯、氟乙烯、氢氯氟碳化合物、氢氟烃、六氟化硫、全氟化碳,共6种物质的含量清单。目前,韩国没有针对该6种物质进行限量要求,可该执行令中明确地指出了其为气候变化而造成的有害物质,将会损害生态系统和危害人的健康,并对该6种物质纳入监控清单内。
3.4 罚则
“回收法案”的第六章第43条规定:在出售电子电气产品或汽车电子产品前,电气和电子产品及汽车的制造商或进口商必须出示指定限制物质的含量清单,若虚报或非法逃过检验的,一经查实处以1,000万韩元和1年以内的监禁,最高可处罚款5,000万韩元。
该罚则的强制推行有效落实了国内电子电气产品监管工作,实现了绿色、健康与快速的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及产品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4 结 语
总体而言,就韩国Ro HS在理念和方法论上可总结为3个方面。
法制观念:严格的电子电气产品有害物质管理体系。首先,韩国把有害物质管理都纳入法规制度中,包括法律系统确定的管理对象、原则、目标、措施和职责;同时保证法律法规的立法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注重构建和维护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妥善处理法律法规层次、衔接、补充和更替的关系。
完善的机制:各司其职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市场激励相结合。韩国环境部细化管理职能,实现各司其职,职责规划具体、履行到位,同时激励相应企业品牌化。
务实和创新:根据国情推进法律法规,完善法律体系,同时在行动上创新,指引市场健康、稳步地发展。韩国是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设计理念的先行者,认准各国家及地区的发展趋势,根据其要求及时完善国内的管理体系,使之适应市场全球化的思路发展。并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从量到质地创造新价值,引领环境资料信息作为市场评价产品的新标杆。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常见有害物质的用途及其危害,回顾了有害物质的重大政策,并以韩国为例,分析研究了韩国对其电子电气产品在有害物质使用方面的管制法案,旨在为国内电子电气企业提供借鉴,完善国内的有害物质管控体系,有效应对国际市场有害物质的准入壁垒。
关键词:有害物质,韩国,电子电气产品,准入
参考文献
[1]黄华,詹炜.戴尔公司有害物质管制策略研究.
[2]吴重农.比较与借鉴:对2008版JIS C 0950和JIS-Moss标志制度-日本Ro HS的认识.
一、提交申请资料要求
按照广东省质监局发布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公司(工程队)资质标准》规定的要求,准备提交的申请材料(申请材料需装订成册)。
二、申请材料须经县级以上森防检疫机构审核,提出审核意见后加盖公章。经县级以上森防检疫机构审核后的材料送至广东省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总站。
三、申批时限:经审核符合要求的申请材料,10个工作日内办结(不含节假日),出具《关于XX公司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公司资质的意见》。
四、审批部门
为加强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防止安全和环境污染意外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1 范围
规定了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职责、管理内容及要求、检查与考核。
2 管理内容及要求
2.1.1严格按照采购计划购买有毒有害化学品,确保实行有毒有害化学品定量采购和限量库存。
2.1.2负责购买有毒有害化学品的部门或人员应在购买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到本地公安机关办理好相关手续。
2.1.3 有毒有害化学品进入公司时,采购员、仓库保管员应同时到达收货现场核实有毒有害化学品数量并签字认可,由仓库保管员办理入库手续。
3有毒有害化学品的发放、领用
1在剧毒品发放、领料过程中所涉及的领料单必须经过使用单位和发放部门的领导签字批准。
2公司仓库保管员在发放原料类剧毒品时,应通知专门人员到发货现场实施两人持有的双钥匙共同开锁程序。
3使用人员使用剧毒品后必须记录使用数量,如有剩余应于当天及时返回原仓库,生产和操作现场不允许有剩余剧毒品存放。有毒有害化学品废弃物的处置
对残存的有毒、有害物品和废液不随意弃置于工厂场所,按有关规定集中统一处理,以免污染环境。注意事项
1凡从事购买、运输、储存、保存和使用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人员,必须了解该物品的理化性质和安全操作方法,并经安全环保处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广阔的海洋是发光细菌生活的大本营, 从近海沿岸到南北极;从海水表面到深达1000米的海底都可找到发光细菌, 只有少数生活在淡水湖泊河流中;有的寄生于各种海洋动物如海鱼的发光器官中;有的独立生活在海水中, 其数量依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异, 据测定夏秋季的海水中每毫升多达几十到几百个, 发光细菌属于肠道菌属, 分为十个种四个属, 在我国海洋中也陆续分离到十个种的六种, 其中包括我国特有的新种。
发光细菌可以直接从海水中和海鱼的体表和内脏中分离, 所采用的培养基为:胰蛋白胨0.5%, 酵母膏0.5%, 甘油0.3%, KH2PO40.1%, Na2HPO40.5%, Na CI3%, 琼脂2%, pH6.5。高压灭菌后制成平板, 将海鱼或无脊椎动物 (如乌贼) 切成3~4cm大小小块, 或取其内脏放入灭菌培养皿中20℃培养12-18小时, 在暗室中寻发光点, 用接种环挑取发光点, 在营养平板上, 线培养后形成单个发光菌, 再挑取单菌落反复划线分离几次, 即可得到纯化的发光菌株, 将纯化的菌株接种入同样成分的斜面培养基上, 经培养12小时后, 在4℃下保存, 每月转接一次, 可长期保存活力, 使用前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20℃下振荡培养10-12小时, 用磷酸缓冲液稀释后备用。
国内外一般都用明亮发光杆菌 (Photobacterium Phospholcum) 作有毒有害物的检验,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已将此菌种制成干燥粉剂-20℃下可长期保存, 使用极为方便。
2 发光菌的发光机理
微生物在氧化代谢或呼吸作用过程中得到能量, 呼吸作用等于生物的氧化作用, 好气性细菌具有细胞色素氧化还原酶系统, 由于好气性细菌的细胞色素可以作为氢的最终受体而利用空气中的氧, 底物的氢传递到NAD (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 的脱氢酶的辅基上, 结果形成还原型的AAD-H2, 它可以将氢传递给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后者转化为FAD-H2, 就可以传递给细胞色素, 能量以ATP (三磷酸腺苷) 的形式释放。
发光细菌的发光过程是一种光呼吸过程, 是上述电子传递链上的一个侧支[2], 还原型的黄素单核苷酸, FMNH2充当反应的底物, 萤光酶起催化作用, 长链脂肪醛起作改变萤光酶构造的“修饰”作用。萤光酶通过分子氧催化FMNH2和脂肪醛 (RCHO) 的氧化, 这种氧化还原反应结果便产生磷光 (465~490nm之间较多) 。外界条件和培养基成分p H, 温度, 氧浓度变化会影响细菌的发光, 而有毒的化学物质, 重金属离子, 抗生素, 化学治疗剂, 农药等同样会影响细菌发光, 故采用发光细菌作为敏感的指标物测定有毒有害物是可能的。
3 发光细菌检测有毒有害的方法[3]
仪器:SHG-1型生物化学发光测量仪 (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实验工厂产品) 或Microtox 2055型毒物分析系统 (美国MICROBICS CORPORATION产品)
培养基。液体培养基:酵母膏5g, 胰蛋白胨5g, Na CI40g, Na2HPO45g, KH2PO4lg, 甘油3g, 蒸馏水1000ml, pH6.5。
固体培养基:上述液体培养基成份加2%琼脂即可。
稀释用磷酸缓冲液:Na2HPO45g, KH2PO4lg, Na CI30g, 蒸馏水100ml, p H6.5。
水样浓缩。作某化学物质的试验只需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即可, 进行水样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试验则需事先进行水样中毒害物的吸附, 洗脱和浓缩。
取一定体积水样V升 (视水质而定) , 用大孔树脂 (XAD系列事先分别经甲醇、乙腈、丙酮回流8小时后保存于甲醇中) , 用重蒸乙醚洗脱, 浓缩至残渣, 用1ml重蒸过的二甲亚砜溶解之。
1ml≈1V升水样0.1ml≈0.1V升水样
4 测定步骤
4.1菌体活化:装置为0.5ml干燥菌剂, 开封后注入2~3ml冷的稀释液, 在旋转混合器上振荡2~3分钟, 20℃平衡5~10分钟, 使其活化, 待发光稳定后即为活化菌悬浮液, 置4℃下备用 (活化后一天可用) 。
菌液处理:吸取不同体积 (视水质而定) 二甲亚砜水样浓缩液, 分别在试管中用无菌蒸馏水稀至1ml, 加入1ml缓冲液, 然后再加入0.1ml菌悬浮液, 摇匀, 在一定温度下 (20±1℃) 反应10分钟。
并同时以二甲亚砜作对照试验。
用SAG-1型发光测量仪测定光强度。
活菌计数。在测定光强度的同时用上述加有菌悬浮液的稀释液稀释涂布营养平板, 23℃培养12~16小时, 计算活菌数。
结果计算:相对抑光率=对照管光强-样品管光强/对照管光强×100%
细菌死亡率=对照活菌数-样品组活菌数/对照组合菌数×100%
对于单一化学物质当达到抑光率为50%时的浓度用EC50表示, 目前已有大量的有机物测得了其EC50值[4]。
对于水样试验结果只能用水样体积表示, EV50即表示抑光率为50%时所相对应的水样体积。
5 试验结果的评价标准
对于某个水样品可根据EC50评价其毒性的有无, 按照25%的准则, 当某个水样品的EC5025%时可记为有毒, 按50%准则, 某个水样的EC50≤50%可记为有毒[5], 还有一些其它分级方法。如何用发光细菌的检验结果来评价水质进行分类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目前只能用以在相同条件下比较不同水样的毒性, 即加入同一水样体积后测定其抑光率, 抑光率大小评价其毒性;或者测得其EV50, 依EV50的大小评价其毒性。
参考文献
[1]岳舜琳:“给水环境毒理学简介”《上海城镇供水》1988年1期14-17页。
[2]吴自荣:观察生物发光现象的好材料--发光细菌《生物学通报》1986年第6期。
[3]吴自荣等“以发光细菌作指示生物快速评价塑料包装材料的生物毒性”《中国环境监测》1987年3卷第4期。
[4]KLAUS L.E.KAISER;Photobacterium pho phoreum Toxicity Bioassay11, Toxicity Data Com-pilation Toxicity Assesmi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1.3195-237 (1988) 。
2010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
自 查 报 告
根据晋防检发(2011)47号文件精神,我县森防站高度重视,在县林业局的全力支持下,严格按照《关于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检查考核的通知》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落实,采取分组划片的形式逐块对我县有害生物发生区域认真检查。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四率”指标完成情况
一年来,我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县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森防站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深入学习贯彻各级森防部门有关有害生物防治的文件精神,围绕全县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减少灾害损失,保护生态安全为重点,按照省、市、县森防工作的部署和计划,全面实施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可持续战略,使我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0,无公害防治率为95%,测报准确率为87.5%,种苗产地检疫率为100%。
1、成灾率
今年我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6万亩,轻度发生面积1万亩,中度发生面积0.6万亩。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和发生面积为:中华鼢鼠发生面积1.6万亩,成灾率为0。
2、无公害防治率
数据处理、证书签发均采用微机管理。
同时较好的完成了省、市森防站、县林业局下达的相关工作任务,为减少我县林业有害生物,实现全县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三、工作做法
1、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是确保我县森林资源安全和造林绿化成果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防止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是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保证。为此,我们首先调整充实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组,由县林业局局长任组长,森防站工作人员专项做好本职工作,林业局不抽调和另外安排其它任务。其次,全面实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林业局与森防站,检疫员与站长分别签订责任书,全方位实行目标考核管理,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将任务目标同工资挂钩,对防治检疫不达标者,停发奖励工资。有效的调动了全体森防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对今年造林工程种苗检疫过程中,检疫人员深入苗木产地,会同国营苗圃技术人员,将造林用苗集中检疫,逐株进行检查,逐把标识检疫标签,对无检疫标签的苗木不准出圃,对发现有病虫危害和寄驻病虫的苗木,一律禁止出圃,并进行就地销毁。使全县造林种苗检疫率达到100%。
2、科学防治,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
1 我国汽车有害物质及回收利用法规现状
1.1 欧盟要求
20世纪末, 人们对报废汽车环保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强, 为有效提高汽车材料回收利用率, 减少报废汽车对环境的影响, 欧盟较早启动了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相关工作, 相继颁布了《关于报废汽车的指令》 (ELV指令) 和《关于型式认证中车辆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的指令》 (RRR指令) 。其中RRR指令要求2006年12月15日后, 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车辆必须通过RRR型式认证。
1.2 中国要求
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 其中明确提出了由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回收处理其产品责任的要求, 规定生产企业要禁止使用散发有毒物质和破坏环境的材料, 限制使用铅、汞、镉和六价铬等重金属, 且需依据一个定期复核的清单只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使用;逐步提高产品的可回收利用率、选用可回收的材料, 并提出了分阶段实施汽车产品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 (以下RRR) 的目标。
2014年6月, 我国发布了《汽车禁用物质要求》 (GB/T 30512-2014) , 标准明确规定了汽车产品中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的限值要求, 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相应的豁免清单[2]。该标准的实施, 使我国汽车产品有害物质管控有据可循, 也加快了汽车准入以及绿色认证环节的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制度建立, 其中包括《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强制性产品认证 (CCC) 及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这三种制度虽然实施时间不一样, 但都对有害物质和RRR提出了明确要求, 具体如图1所示。
在加快管理以上固态有害物质的同时, 我国也在同步加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VOC) 的管控。2011年, 我国发布了第一个针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国家标准GB/T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 指南中明确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8种常见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限值[3]。因此如何控制车内VOC的散发量也是汽车生产商亟需面对的问题。
以上法规与标准要求, 均对汽车生产企业的材料管控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如何在供应链进行源头管理, 实现对所用材料进行解析, 为相关组成成分提供依据并按照物质的危害级别对其进行分类, 这就要求对所用物质的合成有一清晰的理解, 这就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另一方面, 我们对产品的回收利用应着眼于从产品研发设计、产品生产到产品维修以及最后的拆解报废, 即汽车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而传统的回收策略都是等产品报废后在考虑其回收性能, 这成为了提高汽车回收利用率的主要瓶颈, 而要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来提升回收利用率, 降低报废产生废弃物, 就必须要有相关的针对于回收利用的软件系统来支撑。
2 CAMDS应对方案
2.1 CAMDS开发背景
2006年, 《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发布之后, 对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提出了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和申报的要求。由于当时国内尚没有自己的汽车材料信息收集平台, 若使用其他系统则会存在如下问题。
1) 成本高。
2) 数据安全隐患:未知的贸易争端所带来的数据安全隐患。
3) 服务器及后台管理难:若发生各种可控或者不可控的原因导致服务器不能运行, 我们没有办法干预, 且由于无法进入系统进行后台数据管理, 不便于国内开展数据审核的工作。
因此, 基于中国国情, 同时为了加紧贯彻相关政策法规, 国内汽车企业材料数据的收集工作变得迫在眉睫。因此政府决定支持建设我们自己的汽车材料数据系统——中国汽车材料数据系统 (China Automotive Material Data System, 以下简称为CAMDS) , 借助该系统, 零部件供应商可向整车企业填报与提交零部件产品数据信息, 反映零部件中的基本物质与材料的使用情况, 以达到对所填报产品进行统一的分类管理的目的。在此数据的基础上, 整车企业能够跟踪与分析在产品的设计、制造、生产、销售和报废回收等各个阶段的车辆产品中禁用/限用物质的使用情况, 为我国汽车行业提供一个能够在整个供应链中跟踪零部件产品化学组成成份的解决方案, 全面提高我国汽车产品零部件材料的报废回收水平。
2.2 汽车企业基于CAMDS的法规应对流程
CAMDS目前的应对方式是基于供应链帮助整车企业收集数据,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与本企业的BOM表对接, 之后来计算可回收利用率[5]。同时, 对产品中的高关注度物质进行审查时, 也具有更高的可参考性, 因为只有从原材料企业开始考核产品中高关注度物质的使用情况, 才能确保产品在每个传递流程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数据采集申报的流程如图2所示。
2.2.1 CAMDS系统有害物质分析及对两率计算的支持
CAMDS系统收录了包括《GB/T 30512-2014汽车禁用物质要求》等法规在内的六种物质 (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 及GADSL和REACH等法规中的高关注度物质, 系统给予其颜色标识并列出相应物质的豁免清单选项。根据这些内容, 可以便于企业审核有害物质的使用情况并有效应对政府对汽车有害物质的管控。
同时, 该系统通过调用企业BOM表数据信息、CAMDS数据信息及企业自制件的数据信息, 形成车型的所有材料数据表单 (MDS) 信息, 并根据GB/T 19515-2004《道路车辆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计算方法》标准来计算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 以满足法规认证。
2.2.2 CAMDS新功能
CAMDS从2009年上线至今, 已有22000余家供应商注册使用, 同时服务于60多家整车企业。为更好的协助企业应对国内外的法规要求, CAMDS又新增了如下五个新功能。
1) 星级评价。
系统上线以来, 为国内汽车企业的法规应对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但是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由于供应商对法规知之甚少, 对系统填报要求不明或者对产品结构不够了解。由此导致汽车生产厂家收集的数据常常不合格, 无法应对政府的审查, 因此CAMDS中新增的星级评价功能, 可以正确评价供应商的系统填报能力, 以助企业重点关注并督促相关供应商提高对数据收集工作的重视。星级评价越高, 说明用户的填报能力越强, 填报的数据也更有可利用性。此外, 客户在审核表单时还能大大提高审核效率。
2) 合规声明及承诺书。
为了进一步支撑相关法规管理的核算评估, 致力于提升各级供应商的管控意识, 确保填报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同时协助整车企业开展有害物质跟踪分析, 逐步建立汽车行业材料数据声明及承诺机制, 满足相关法规管理要求, CAMDS增加了合规声明的功能, 即会对每个零部件表单自动生成承诺书。对于已发送的表单, 默认承诺书生效, 承诺所填数据真实准确, 可以帮助整车企业正确核算两率。
由于之前的审核方式除了需要CAMDS的材料数据表, 还需要供应商提供检测报告, 但很多零部件不属于高风险零部件, 无需检测报告, 这时就可以用承诺书来代替, 作为数据真实有效性的保证, 若之后发现数据存在问题, 也可以此作为追查依据。
3) VOC模块协助企业基于全产业链完成产品VOC信息的采集。
我国2011年出台了《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填补了国家在车内空气质量领域内标准的空白, 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提出了明确的限值要求。该标准的实施, 对于引导我国汽车企业重视产品VOC控制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车内空气质量的管控愈加严格, 这条标准也即将修订为强制性标准, 从而在车内空气质量这方面进一步提高对整车企业的约束力。面对强标即将落地实施的现状, 整车企业也在加紧对VOC的管控。
车内VOC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 一个是汽车生产过程当中用的油漆、胶, 二是材料本身会造成车内的污染, 比如汽车里面座椅、地毯、顶棚板这些内饰材料。以往对企业对车内VOC的处理方法是发现问题之后逆向改进, 按照整车、零部件、材料逐级拆分的模式分析VOC挥发原因。这样的缺点是追本溯源难、周期长、效率低、难以直接锁定整改项。并且企业要基于大量的检测数据来分析整改一款车型的VOC, 管控成本也很高。如此不成体系的VOC管控, 缺少完善的生产管理、数据管理、供应商管理措施, 便成了汽车行业在汽车产品前期设计及后期整改阶段面临的共性VOC控制技术难题。
因此, CAMDS为了能够让企业从源头收集VOC散发数据, 新增了VOC数据收集的模块, 以使企业能够基于全产业链完成产品VOC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管控, 实现VOC管控的正向设计, 有效控制整车VOC浓度, 协助企业实现VOC推标修订强标后的法规应对。
系统中VOC模块要求供应商填写一系列检测报告的相关参数以及8种有机物的检测值。除了手动填报, CAMDS还支持检测报告的上传和解析, 之后将对应的信息填入系统, 以减轻供应商的工作量。由于车内并不是所有的零部件都散发VOC, 所以系统设置了, 只有当创建第五、六、七类材料或包含这些材料的零部件时, 才会出现VOC模块。VOC模块如图3所示。
整车企业把供应链上收集的VOC数据, 通过我们之后要开发的车内VOC浓度模拟系统进行整车VOC浓度定量模拟, 以使我们在车辆生产之前就能预估出车内的VOC浓度。进而跟法规要求对比, 如果发现不合格项, 可以借助供应链逐步追查其根源。从而在设计阶段对VOC的散发加以控制和跟踪, 打破以往逆向整改, 多次试验也难究根源的问题。基于CAMDS的VOC数据采集, 是遵循正向设计的理念, 不仅可以从源头开始跟踪VOC散发情况, 敦促企业绿色选材, 同时也大大节省了企业的整改成本。
4) AMASS绿卡材料, 助力企业绿色选材。
随着近两年, 工信部、环保部、认监委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关于ELV、VOC和回收利用的法规条令, 对汽车环保选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一方面, 汽车生产企业面临环保选材, 但环保材料信息储备不足。另一方面, 整车企业通过CAMDS采集材料表单时, 不知道如何审核这些表单, 才能达到法规要求。因此, CAMDS中新增了一类“绿卡”材料, 由车用材料工作组负责评定发布, 来帮助汽车企业进行绿色选材, 推动建立和发展绿色供应链体系, 如图4所示。
“绿卡”材料由车用材料工作组根据行业规范, 统一进行材料环保评定, 评定合规的材料就称为“绿卡”材料。“绿卡”材料在帮助企业应对法规时的优势在于:在应对公告和十环认证时是免于审核的, 可以有效帮助CAMDS用户提高材料表单审核效率, 支持企业两率计算。
5) 远程审核。
包括C-ECAP在内的审核认证中, 两率的核算需要调用CAMDS数据, 为降低企业法规应对成本, 简化审核流程, 提高核算效率, CAMDS系统开设远程审核功能。企业通过在CAMDS里设置开放权限, 审核机构就可以直接看到企业的表单数据, 完成远程审核。这个功能可以简化企业在两率核算前一系列繁琐的资料准备工作, 通过信息化的平台, 实现无纸化审核, 方便快捷, 也为审核机构也减轻了审核的工作量。
3 结论
CAMDS为帮助整车企业应对有害物质管控, 提升环保设计水平而开发了一系列的功能模块, 借助这些功能模块, 帮助企业从源头收集数据, 紧跟高关注度物质的使用及材料VOC的散发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加快整改, 同时借助AMASS绿卡材料进行绿色选材, 避免不合格或不环保材料的使用, 从而有效应对有害物质相关法规, 顺利拿到公告、十环等认证, 共同打造汽车产品绿色供应链。
参考文献
[1]孙喜保.从源头控制汽车有害物质[N].工人日报, 2015-4-8 (008) .
[2]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 30512-2014汽车禁用物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3]环境保护部.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4]徐耀宗.基于CAMDS的汽车回收利用信息化管理[J].汽车工业研究, 2011 (5) :43-48.
【有害物质管理程序】推荐阅读:
工作场所有害物质采样总结09-22
《吸烟有害健康》教学个案06-04
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制度07-02
英语演讲-吸烟有害健康12-17
有害的日常行为习惯01-25
有害生物防控应用技术06-13
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合同10-07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12-30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制度01-07
吸烟有害健康的发言稿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