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媒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探究论文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传媒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探究论文(精选13篇)

新闻传媒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探究论文 篇1

改革开放30a,中国由一个传媒弱国威为一个向全世界发声和发言的传媒大国,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电影等现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资源,开拓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

作 者:胡花平滕海燕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刊 名:农业科技与信息 英文刊名:IN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现代传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影响  

★ 探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

★ 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正确压力实施策略

★ 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净化网络环境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 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实习总结范本

★ 高校辅导员工作汇报

新闻传媒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探究论文 篇2

1989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 (现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开设了“服装设计与时装表演”专业, 由此开始了模特高等教育的尝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高校模特人才培养渐成规模, 也面临着发展瓶颈。

首先, 由于缺乏本体理论支撑, 要更好地构建学科体系必须借鉴多领域的相关知识, 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舞蹈学、表演学、美学、艺术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等多个学科都成了他山之玉, 然而总体而言缺乏整合。

其次, 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与时尚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鸿沟。模特行业的低龄化与激烈竞争使许多学生迫不及待地走出校园参与市场活动, 并以市场的选择作为衡量其模特素质的重要标准, 缺乏艺术实践与市场历练的学生不是真正意义优秀的模特学生。如何强化学校与时尚市场的联系, 也是制约高校模特类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在此情境下, 将时尚研究视角引入高校模特专业教育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而这其中, 时尚传媒的使用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一方面, 模特与时尚传媒均为时尚产业的重要构成, 时尚传媒是时尚资讯流通的主要途径, 而模特是时尚信息的创造者、表达者与传播者。高校模特专业, 在充分挖掘模特产业资源优势同时, 如何利用时尚传媒所带来的资源, 恰当地教育引导高校模特教育是高校在模特培养时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 由于学校与时尚市场的天然疏离, 要在短期内建立起与时尚领域的联系途径, 利用已经广泛渗透到师生生活中的各类时尚传媒, 是便捷可靠的途径。

因此, 本次研究选择广州体育学院舞蹈学 (模特) 专业为分析对象, 调查模特学生的时尚传媒使用情况, 综合使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文献综述法, 深入了解广州体育学院舞蹈学 (模特) 专业学生的时尚传媒使用情况, 调查维度包括使用偏好、使用内容、使用频率与使用目的。

3 结果与分析

为了解广州体育学院模特学生的时尚传媒使用情况, 本研究利用问卷网[1]为平台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回收问卷53份, 其中女性39名, 占73.58%, 男性14名, 占26.42%, 数据体现出学生对时尚传媒的使用偏好、使用内容、使用频率与使用目的。

3.1 使用偏好

时尚网站的灵活性与便捷性使其成为学生获取时尚类信息时的最重要途径;而依赖于移动网络及智能手机的普及, 各种时尚名博、时尚品牌微信公众号及时尚品牌APP应用成为时尚新媒体, 手机成为了网站的部分延伸, 手机获取占据了第二;传统时尚杂志排第三, 较为亲和的大众报纸时尚版排第四。

3.2 使用内容

从图表2可知, 服饰类的时尚信息作为时尚的核心构成, 是模特学生们普遍关注的, 同时, 旅游、美容、电影、音乐等是较为频繁接触的时尚领域, 这一现象反映模特学生爱好广泛, 并偏好文化类资讯。

3.3 使用频率

从使用频率上考量, 时尚网站与时尚类电视节目最受青睐, 使用频率最高, 新媒体兴起背景下, 时尚类社交网站、时尚名博、时尚类资讯微信公众平台也成为接触频率较高的选择。

3.4 使用目的

上图显示出模特学生接触时尚传媒的主要目的为提升个人审美、了解流行趋势、观摩学习优秀模特表演, 以明星效应与彰显身份地位为目的的接触所占比例极少, 因此在传媒使用上, 学生是较为理性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时尚传媒对于高校模特教育的影响

1) 提升学生时尚文化素养。使用内容与使用目的的结果均显示, 时尚传媒让模特学生更好的理解把握时尚讯息, 同时为观摩学习优秀模特的表演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从而有效提升个人审美能力, 提高自身时尚文化素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时尚文化素养被许多同学认为是模特专业学生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模特学生中进行时尚传媒信息教育, 培养学生如何在各类时尚传媒中了解时尚信息知识、分析评价时尚信息、有效利用时尚信息的教育活动, 是高校模特类专业迅速建立起与时尚领域联系的便捷方式。

2) 拓宽时尚知识获取途径。从使用偏好上看, 在众多时尚传媒中, 网络媒体一直深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 尤其是对高度关注时尚类信息的模特学生,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以及实时性满足了模特学生对时尚信息的精神诉求, 但良莠不齐的时尚网络信息, 许多同学以快餐式、碎片化的接受方式吸取, 使得学生获取时尚知识的视野局限, 过分依赖于网络搜索甚至于逐渐失去思考分辨能力。因此, 高校模特专业发展在充分借助时尚传媒的同时, 构建开放与监督并存的时尚教育平台是另一关键所在。

3) 完善高校模特教育内容。通过调查研究表明,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欧美模特群体对业界更具有影响力。而在国外, 模特的培训基本上是短训, 也多为职业培训, 但是专业性却毋庸置疑。高校模特教育, 避免不了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同时, 多学科背景拓宽了研究视角, 然而整合却远远不够, 出现了生搬硬套的现象, 运用时尚传媒、以时尚文化视角实现多学科融合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4.2 基于时尚传媒使用的高校模特教育体系建构

模特教育的“学院体系”要改变与时尚市场弱关联的劣势, 并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模特人才培养途径, 归根结底, 需要从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上进行变革。

教学手段方面, 首先, 建立起时尚杂志、时尚类电视节目、大众报纸时尚版、时尚类社交网站、时尚名博、时尚类资讯微信公众平台等相关内容的定期搜集整理机制, 形成适应于教学的时尚信息数据库;此外, 由于新媒体在模特学生的媒介使用中已渐成主流, 可利用微博、微信、视频分享网站等新媒体形式建立互动讨论空间, 在获取时尚资讯的同时, 实现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资讯的整合, “有利于帮助完成模特表演技能的演示与模拟, 实现动作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技能迁移的全过程。”[2]

教学内容方面, 依据对瞬息万变的时尚潮流与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与深度分析来及时调整, 以保证与时尚市场的紧密联结。时尚传媒可以提供高水平的时装表演学习素材和紧贴市场动态的时尚资讯, 也“通过介绍流行服装与商品、行为、态度、品味和礼仪, 将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传播给了受众。”这“是一把双刃剑, 因为物质欲望的膨胀不仅能刺激社会的发展, 也可能引发社会的失序。”[3]因此, 利用时尚传媒资讯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 也需对模特学生的时尚传媒应用进行引导, 学会信息甄别与处理。

基于时尚传媒建构起来的教学模式, 既可迅速消弥院校与时尚市场的疏离感, 又可在时尚研究视角下将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以科学化、交融性原则融入模特教育体系中, 使模特人才培养如何更好地适应时尚产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问卷地址:http://www.wenjuan.com/s/JVnu Ij/?test=.

[2]黄小熳, 谢小娜.社会化媒体视阈中模特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 2015 (6) .

新闻传媒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探究论文 篇3

传媒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现代传媒是相对于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而言的,现阶段主要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互联网、手机等。可以说,网络、手机这些现代传媒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现代传媒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传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现代传媒的发展状况

(一)现代传媒传递信息的形式更趋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手机和网络的功能得以不断的开发拓展。目前,通过网络,可以利用博客、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以在线聊天的方式通过文字、信息、视频等多种形式通话、聊天。同样,通过手机短信,除了可以发送文本信息外,还可以发送音频、视频信息。总之,各式各样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新媒介进行多种方式的传送,其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

(二)现代传媒传递信息的来源更趋隐蔽。手机短信,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站、博客、BBS等信息传播途径本身比较开放,信息编辑者和发送者可以不公开或利用假名等进行编辑发送,造成信息来源无法考证。许多不法分子或别有用心的人持伪造的身份证件购卡或上网,并开展与其利益相关的活动,造成点对点的信息来源出现不对称,或是无法查清,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三)现代传媒传递信息的真伪更趋难辨。通过手机和网络传播的信息,一方面可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真实信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道听途说随意编辑的流言信息、搞笑信息或讹传信息,还有可能是不法分子或不法机构通过非法或合法途径宣传反动消息,破坏社会稳定。这些信息相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很难凭个人经验作出明确的真伪判断。因此,新媒介传播的信息的可靠性往往难以令人放心。

(四)现代传媒传递信息的内容更趋丰富。通过手机短信、影视、网络传播的信息,从类型来说,有新闻、影视作品、文字作品、学术专著和个人言论等。从形式上看,不仅有声音、图像信息,还有文字、画面信息等。从信息来源上看,有合法的信息和非法的信息及民间流传的中性信息等。从性质来看,有时事政治信息、工作、生活及娱乐信息等。

二、现代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一)干扰了教育内容的接受。现代传媒的全球化、信息化新趋势,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已经大大突破传统传媒大众化单向性、区域性信息传播的障碍,走向目标化、双向性、全球化传播,这必然给传统的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重大挑战。现代传媒面对市场化进程的挑战,为迎合某些市场主体的需求,不可避免地会宣扬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和观点,有些甚至是消极、庸俗、反动的,这些东西一旦被部队官兵所接触,会使官兵对灌输给他们的教育内容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情绪,其产生的负面干扰可想而知。

(二)“传媒垃圾”和“文化侵略”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我们在学习、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思想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相当多的国外“传媒垃圾”的消极影响。翻开报纸,你会看到来自世界各国的消息;打开电视,你会看到引进的国外影视大片;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形形色色的外文原版书籍;更不用说网络世界这个世界信息大舞台了。曾有学者尖锐地指出,进入网络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进入了美国文化的万花筒。更不应该忽视的是“文化侵略”,也就是国外敌对势力的政治阴谋。某些外国媒体对我国长期采取敌视态度,他们肆意夸大我国社会阴暗面,诋毁我国政策,甚至不惜无中生有、造谣惑众,挑动国内外敌对分子制造各种政治事件,破坏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定。

三、现代传媒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一)注重增强辨别力。通过手机和网络传播的信息,可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真实信息,比如各大报纸网络版和正规门户网站发布的信息,也可能是由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道听途说随意编辑的流言信息、搞笑信息或讹传信息,还有可能是不法分子或不法机构通过非法或合法途径诈骗或诱骗钱财、破坏社会稳定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一般个人来说,很难凭个人经验做出明确的真伪判断,如果通过正规途径确认信息真伪,又存在可操作性差、时效性不强和成本过高等问题。

(二)注重加强法规制度的约束力。要坚决扎紧“篱笆”,严格执行总部颁发有关信息安全保密规定,积极采取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把好网络的“入口”和“出口”;要建立信息传播法规约束机制,严格控制在部队内部传播、散布不良信息,对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追究其责任;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强“防火墙”的研制,防止国外腐朽思想、反华势力的入侵和秘密资料的泄露;要建立信息监察机制,加强对现代传媒信息的监控和分析,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信息,对一些有害信息,要针锋相对,澄清是非曲直,进行“解毒”、“消毒”工作;要制定相应网络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对军网上各种主页和网站的管理引导以及对非法、反动信息的删除工作。

(三)注重对内容的引导。现代传媒内容的复杂性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而是要进行有效地引导。

参考文献:

[1]王根龙.寻求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J].思想政治研究,2007(2).

[2]李雪.运用新兴媒介创新宣传思想工作[J].政工师指南,2007(02).

试析传媒文化对电视媒介的影响 篇4

论文摘要:“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电视相亲类节目是在媒介激烈竞争压力下的新型产物,虽然它并非由中国媒体原创,但是作为当下生活服务类的典型代表的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却让该类节目的原产地美国的媒体《今日美国报》等都大为惊叹。根据索福瑞城市收视率最新统计,包括所有频道在内的所有节目,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套新闻联播,牢牢霸占着全国卫视所有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非诚勿扰》的收视率领先当周收视第二名将近180%。

论文关键词:非诚勿扰;电视媒介;视觉文化;商业价值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从麦克卢汉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媒介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介特指的就是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媒介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中介,是信息的物质载体。随着历史和媒介本身的发展,人类在使用媒介时,不断的体现出了自己传播能力的增强,使二者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媒介,那么人类的信息就无法共享,我们只能各自活在各自的圈子里,与外界的连接就中断了。本文将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作为文本,予以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及对电视传媒的影响。

一、《非诚勿扰》成功之因素

《非诚勿扰》不仅吸引了各个领域的普通观众,也让一些业界学者和专家对它青睐有加。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的周星教授认为,《非诚勿扰》服务而不媚俗,大方而不死板,是非常贴近群众的电视节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认为,《非诚勿扰》不仅促进了年轻人婚恋价值观的交流,更加强了中老年人与年轻人两辈人之间的了解,《非诚勿扰》把全家男女老少凝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既沟通了感情,也增进了彼此了解,成为一个促进全社会互相了解、家庭和谐的交流平台。中国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时统宇则认为,《非诚勿扰》虽然在表达方式上是时尚而年轻的,但是在基本的道德理念上,还是非常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这无疑让各个年龄的人都在节目中找到了道德观的坐标,加强了对彼此的了解,也对社会更加认同。在主流媒体中,2010年4月13日,《人民日报》评论《非诚勿扰》“娱乐不失大方之态”,《中国青年报》认为《非诚勿扰》是提高社会宽容度的最好注脚;4月24日,China Daily更是以“《非诚勿扰》正在变革全世界的交友节目”(Jiangsu Satellite TV’s If You A re The One is revolutionizing the world of dating shows)为题全面报道了节目。

可以说,《非诚勿扰》已经从一个电视相亲类节目变成全国范围内各阶层广泛参与热议的一个社会话题,成为了当下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并且,非诚勿扰的辐射力已经走出国门冲向了海外,节目不仅在海外华人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不少国外媒体也给予了报道,《今日美国报》网站于2010年5月18日发表了题为中国人被电视相亲征服了的报道。但随着节目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质疑和批评也接踵而至,有舆论认为,非诚勿扰过度宣扬和渲染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等与社会主流相悖的价值观。国家广电总局于2010年6月9日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随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连续发文,点名批评《非诚勿扰》,一时间《非诚勿扰》一度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试问《非诚勿扰》是不是十分的低俗、造假、泛滥呢?个人感觉电视节目本来就不该避俗。想高雅可以,去拍摄艺术电影,去排演歌剧大戏。问题在于,电视节目如何不避俗而又不媚俗更不低俗。在《非诚勿扰》里,当男嘉宾陆元龙面对一盏孤灯引吭高歌时,这场景向我们生动地诠释着“英雄主义”与“爱的哲学”。英雄并不总是骑着白马的翩翩少年,英雄更多的时候是被人误解而遭受普遍的嘲讽和冷落,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陆元龙在几位浅薄的女嘉宾面前受尽嘲讽奚落后,陶海燕那一盏孤灯就像一瞥来自女性世界的美丽注视,她照耀着陆元龙!试想,一个男人的奋斗如果没有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理解支持,那个男人的内心将是永恒的暗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一个不平凡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位优秀的女人。这低俗吗?在我看来,它揭示着美学意义上的崇高。我相信所有的电视观众在这一刻,都会认真思考和较正着关于理想男人的正面形象。李洋李孟的破镜重圆,也成为《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谈资。当李孟单膝下跪,请全场来宾和全国电视观众为他作证,他将一生一世爱李洋时,李孟让所有的女孩们都热泪盈眶。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的庄严承诺,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低俗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这些例子构成了《非诚勿扰》这个相亲交友节目的主旋律,任何一个不抱偏见的人都会同意我的看法。也因为江苏卫视既能坚持正确的思想与论导向,又能坚持“雅事俗说,俗事雅说”的个性化风格,这个节目才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创下了收视率第一的奇观。低俗之风在中国已经没有市场了,拐点出现了。江苏台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就“俗中见雅”地占据了收视率的制高点,而别的省台跟风效颦,结果却并不理想。在众多跟风的电视台类似节目中,似乎只有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在节目质量和包装上能够与《非诚勿扰》相提并论,其他电视台则远远不可同日而语。

二、《非诚勿扰》对电视媒介的影响

(一)视觉文化突出,电视媒介注重“形象包装”

现在,无论是图书、杂志和报纸等传统的印刷传媒,还是电视传播媒介,甚至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正在遭遇着“视觉的征服”。当“读图时代”到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图像侵入了传统上以文字为主的印刷物世界,也正因为“视觉至上”的原则电视和网络等传播媒介以超凡的色彩和夸张的布局来争取更多的受众。《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形象包装”充分体现了视觉文化的转向对电视媒介的巨大影响。节目的包装非常精心细致,不论是现场整体的环境氛围、灯光服装、化妆以及道具,还是节目的背景音乐、节奏控制等等,都尽量与节目的目标受众——“时尚的年轻群体”贴近。同时节目参与者的装束也十分靓丽养眼、打扮时髦前卫、表现大胆奔放,多位平面模特的加盟更在无形中为节目创造了较多的看点与卖点。

我们甚至可以亳不夸张地说,电视传媒如果缺少视觉冲击力,同时又面临互动式新兴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将会立即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电视传媒越来越追求视觉奇观的效果。今日电视传媒的视觉性高低可以说是传媒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当代传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视觉性或视觉资源的竞争。将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核心竞争称之为“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上的竞争,乃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较之于其他媒体,当今的传媒奇观,体现为视觉性压倒其他要素,视觉快感的诱惑和追求上升到首位,因而很容易压制受众自觉的理性批判和思考。

(二)传媒文化促使电视媒介商业化与娱乐化

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传媒文化的繁荣程度。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不得不把评判权完全交给了作为消费者的受众,至此,为了讨得广大消费者的欢心,传媒文化不得不将电视媒介推向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道路。

《非诚勿扰》播出一个月内,收视率跃居所有上星卫视第一名,历史性的超过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每一期节目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宝马女”,牵一下手要20万的“拜金女”,甚至是因出言不逊、不可一世,招致所有女嘉宾及现场调解员乐嘉攻击的富二代等等。诚然,为了讨好消费者,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是一个主要目的。于是,受众想要什么,《非诚勿扰》就做出来什么,美女,金钱等社会上热议的话题毫不加回避直接讨论,虽然收视率提高了,但是对广大受众的误导与错误的价值观的宣传,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也是传媒文化娱乐化的巨大弊端,它削弱了传媒文化的深刻性,导致其日益趋向浅显低俗的娱乐化,并颠覆了现存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现代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影响及反思 篇5

现代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影响及反思

现代传媒是二十世纪人类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从诞生开始即以一种巨大的穿透力,迅速扩展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文化毫不例外也受到其深刻影响.现代传媒促进了审美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消解审美文化的工具.因此,在审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正确利用当代传媒,克服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张君 张苑琛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艺术系,陕西,汉中,723000刊 名:理论导刊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年,卷(期):“”(7)分类号:B83关键词:现代传媒 审美文化 促进 消解 反思

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正负面影响论文 篇6

【关键词】大众传媒;互联网;儿童影响

21世纪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日益发达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依赖,人们已生活在一个媒体无处不在和“高度依赖”媒体的社会。

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壮大,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凸显,这已成为社会各界学者及家长老师的共识。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我国的儿童频道、儿童报刊等都获得快速发展,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儿童心理行为、生活方式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媒丰富儿童的发展环境

广大儿童由于日常接触面过窄,时常出入的就是家庭和学校,在家人、老师的看护下,直接经验太少,对世界又充满着好奇心,这时他们就会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于儿童思想的天真,他们对传媒提供的东西常持肯定态度,这样,他们就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形成或改变着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

大众传媒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充斥着各方面的求解与探索,它既可以锻炼儿童运用科技的能力,偶尔的娱乐游戏消遣也能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料,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提供更多详细信息,开阔他们的视野;但也有一些虚假信息的存在,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不需要运用多少大脑就能接受,这也会影响到儿童思维能力的开发。

上世纪90年代后,电视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人们对它的依赖性在逐年增加,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小学生多会关注儿童频道,中学生随着心智的渐渐成熟,接受媒介信息的范围也相对大些。

在电视还没成为主流媒介时,儿童接收信息和学习实践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实现的,更多的是在学校里接受老师知识的传授。而在现代社会,儿童接受大众媒介的年龄段在逐渐趋于小龄化,当家人使用大众媒介时孩子们或多或少就开始接触并学习使用了。作业完成后,课余时光大多数孩子还是会选择观看电视的.。

电视中的多数内容是超出儿童所应接触的知识范围的。例如百科知识、名人逸事、社会要闻、经济娱乐事件等都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与内涵、拓宽他们的所见所闻。但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吸收到很多不符合自身年龄段的事物,如反叛的、情爱的…儿童还不能区分媒体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他们比成人更多地相信并接受媒体传播的知识与信息,而在大众传媒中,不少内容是不符合现实生活或不适合儿童的。

新闻传媒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探究论文 篇7

一、现代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 现代传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

现代传媒更新了理念, 尤其是互联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 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 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一是传递快捷。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其时效性;二是内容广泛。既突破了地域上的限制, 又突破了信息内容及含量的限制, 使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三是可替代性。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开发和研制, 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减轻或者替代教育者的重复性劳动。计算机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可以在理论研究上替代现实世界, 实现教育与现代传媒的整合、互补, 大大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四是方式多样。现代传媒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如声音、文字、图像、文娱节目、现场采访、现场参与等。现代传媒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等特点, 实现了多种感觉形式并用, 可以增加信息的获取量, 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 感染力极强。使大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教学中, 思想得到升华,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 现代传媒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现代传媒信息面广、传播量大、传播速度快, 人们随时可以选择相关信息, 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现代传媒可以撇开一时一事的特殊意志和宗旨, 追求一种团体精神, 可以无条件地传递社会的正义和良知, 客观、公正地揭露和抨击阻碍社会进步的丑恶现象, 从而净化和提升人类的精神, 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地为大学生提供了人文精神。现代传媒还对社会发展的热点、疑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宣传, 进行追踪报道, 深入讨论, 帮助学生树立更完美的人格信仰和理念。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热、疑、重、难点问题, 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研究的, 通过现代传媒可以对大家明确方向、弄清是非、增长人们见识、开阔眼界、转变人们思想观念提供有益帮助。

3. 现代传媒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广泛利用现代传媒辅助教学的今天, 打破了原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本书、一位教师、一节课、一次考试”的教学形式。现代传媒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朝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及其设备系统能提供声形再现、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为理想的条件。它能使一些枯燥无味的道德说教, 与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有机集成在一起, 为教与学直观形象地提供多样可供选择的外部刺激, 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说、做等方面的感官, 激发了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行为上的积极参与, 而且使学生能直正地发挥其认知主体的作用, 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和教育个性化的实现, 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例如,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观看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一部反映真实生活的电视剧、一件震撼人心的报道、一个深入人心的讲座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 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也可以从真实事件当中引发问题, 结合焦点论坛的精辟阐述, 开展学生课堂讨论, 网上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使教学活动富有情趣, 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悟及运用。

4. 现代传媒的发展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现代传媒以其广阔的覆盖面, 向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传递着不断产生的、大量的思想和教育信息, 从而必将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 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另外, 现代传媒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它本身具有宣传、鼓励、教育、引导、批评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从而把大学生欲知、应知、未知的信息传达给他们, 使大学生的思想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二、现代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 信息量剧增和信息污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干扰。

现代传媒使人们时刻被包围在信息的海洋里。这种日益膨胀的信息有利于开阔人们的眼界, 但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干扰。一方面, 在信息社会里, 教育对象了解信息的渠道越多, 接触的信息面更广, 接触的不同观点更多, 因而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呈多角化。由于获取的信息量太多太滥, 往往会让人无所适从。另一方面, 在信息高速流转的社会里, 由于信息的控制和过滤技术还显得相对滞后, 这就使大量政治的、经济的、学术的、娱乐的信息, 混杂在一起。这些信息污染严重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 不利于大学生对知识的正常吸收。对思想觉悟和识别能力、抵抗能力都较低的大学生来讲, 已经形成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干扰。

2. 现代传媒市场化发展中的不良趋向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力遭到削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得各种传媒不断走向市场化, 需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市场化的进程中, 一些不良趋向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一方面, 为了争夺更多的受众, 许多传媒采取迎合受众的方式来推销自己的观念、产品 (主要是精神产品) , 从而流露出媚俗、猎奇。另一方面, 许多商品广告名不副实, 假冒伪劣、虚假有偿新闻也屡禁不止。最后, 网络没有篱笆, 网上信息量具有不可控性, 网上行为具有隐蔽性, 加之目前网络监控和监督技术尚不完备, 致使近年来“网上道德”问题日益突出, 网上违法犯罪直线上升。这些都严重削弱了现代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3. 外来文化与日俱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冲击。

新华社每天约收到200多万条外国信息, 其中90%以上是西方国家发布的信息, 其中英文比例占了98%左右, 同时这些外来文化还通过电视、广播大量地传播为其服务的信息, 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是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和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 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对我们的下一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对弘扬传统文化不利。二是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西方国家利用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优势, 利用现代传媒公开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 宣传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和民主, 这对于没有受过正规思想政治教育的青少年有很大的诱惑力;他们还采用隐蔽的方法来宣传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 如影视娱乐节目, 产生的效果往往超过正规的说教;他们还夸大中国的缺点和阴暗面, 并且将这些缺点和阴暗面集中起来进行宣传, 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他们还会煽动国内反对分子和敌对分子挑起政治事件, 并通过这些事件散布大量歪曲事实的谣言;他们还为境内外的敌对分子提供舆论工具, 如“法轮功”分子、台独分子等, 给中国施加压力。

4. 信息传递的双向性和多渠道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新媒介环境下, 信息传播具有双向性和多渠道性的特点, 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一方面, 媒介为教育者和大学生提供了平等享用资源的权利, 这就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占有信息、使用信息的优势, 也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使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另一方面, 新媒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所接受的信息难以控制, 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力, 也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反馈信息的作用。

5. 传媒低俗化、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传媒低俗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在中国的大众传播中, 广播、电视、报纸因其信息传输方式不同, 低俗化现象的表现方式、程度也各不相同。大众传媒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它在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获取信息与休闲娱乐等需求方面, 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伴随而来, 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也日益严重, 低俗之风呈不断蔓延之势。它已屡屡触及我们社会传统的道德底线, 甚至是在颠覆我们原有的传统观念。凶杀、暴力、色情, 这些低俗、哗众取宠的信息对正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年学子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一方面扭曲了社会的真实环境, 另一方面特别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模仿性强的青少年盲目效仿。同时, 在现代传媒越来越快餐化的影响下, 大批的肥皂剧, 大批被戏说的名著, 大批工业化制作出来的动漫、电子游戏, 大量毫无艺术价值却炒出轰动效应的流行音乐和畅销书等低俗化的文化产品不断产生。虽然这种快餐文化适应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紧张情况下的现实需求, 但是现代传媒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混乱, 导致部分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学习上, 表现为不少学生平时不肯努力, 考前临时抱佛脚, 有的甚至考试作弊;思想上, 胸无大志、游戏人生、及时行乐;工作上, 眼高手低, 不愿去基层单位和艰苦岗位。可见现代传媒低俗化现象易使大学生价值判断感性化、价值选择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

三、结语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 现代传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现代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产生了积极有益的作用, 又不可避免的带来消极影响, 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只有掌握现代传媒的规律, 把握其本质, 积极探索现代传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对策, 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推向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游清富.论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6) .

[2]惠曙光.大众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6) .

[3]喻国明.传媒影响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3.

新闻传媒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探究论文 篇8

关键字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影响;对策

一、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大众传媒不仅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因素,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同时也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1.大众传媒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化发展

信息一体化使每个人都生活在大众传媒所创造的舆论环境中,不分国界与区域,并受到了较强的感召力。只有面向世界相互借鉴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因此我国就必须培养出具有面对世界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而在我国,传媒对世界思想文化的介绍不仅拓展了国人的视野,还增添了人们理解和分享世界各种文化的机会。因此,大众传媒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便捷、快速研究和比较西方的思想文化的途径。

2.大众传媒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

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的环境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方式方法。

3.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并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随之变化,较以前相比更为丰富,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等都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和模式的多样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可以复制的、共享的信息也使得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形象。

4.大众传媒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微观领域的发展,并成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当今社会竞争环境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使人们承受各种不同的心理压力,增多了心理问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渴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以求了解双方的心理状况和特点,妥善解决心理问题。大众传媒可以为二者提供信息咨询,解答二者思想和情感上的困惑,处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更可以解决一些特殊的个人情感问题,因而使传授双方的沟通交流更为密切,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督促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微观领域发展。

二、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中信息网络的发展,每日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多样信息,让人们遨游于信息的海洋中。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伴随着正面影响而来的是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传媒垃圾的出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和行为失措,干扰了教育内容

大众传媒虽然信息容量大,但却缺乏真实性。尤其是网络中杂乱无章的信息使人们无法分辨,这些信息不乏有益人们身心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但无法否认,其中也有不少不健康的、反动的、阻碍社会发展的信息,现实中数不胜数的黄色网站等足以证明。这种环境下,人们对大量信息难辨真伪,无从下手,便是当前网络盲目商业化、不顾商业道德追逐利益所带来的恶果。

2.大众传媒为传播异域文化创造了条件,却冲击了主流文化

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出现,解除了时空的障碍,同时随其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传播各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业愈发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国间的交流和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种异质文化也趁机入侵,威胁到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网络优势推销他们的文化观念和价值标准,使国人迷惑于表象之中,干扰了人们原先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建立,最终认同西方的意识形态,造成理想信念的偏差。

三、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面对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将消极化积极,较好地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下面试从大众传媒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两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大众传媒方面。我们要加强大众传媒自身的建设,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正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保卫主流文化的领导权;规范自身的管理,加强国家对大众传媒的立法监督和技术监控,从而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我们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运用多种传媒间互相补充和协调的关系进行优势互补,全方位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影响力。同时建设精英的大众传媒团队,培养社会大部分成员能够有效地鉴别和利用大众传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信息社会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面对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适应时代的需求,积极探究大众传媒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向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张世爱.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03).

新闻传媒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探究论文 篇9

摘要:为研究分析现代传媒对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问卷调查信息,首先将城市居民目前的体育消费观念归纳为五种类型,即节俭型,健康享受型,时尚型,象征型和盲目型。然后运用数理统计法对现代传媒和其他信息来源渠道对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观念影响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现代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持节俭型和健康享受型体育消费观念;由于选择现代传媒和其他信息来源获取体育信息渠道的不同,会引起城市居民对于时尚型体育消费观念的态度方面呈显著性差异,对其他四种体育消费观念态度的影响则无显著性差异;另外,城市居民选择不同现代传媒内容时,可以导致整体体育消费观念比例的不同;而对节俭型和象征型体育消费观的态度并无显著性差异,分别表现出一致的赞同和不赞同。

关键词:现代传媒 体育消费观念 影响 差异

前言

信息时代,现代传媒业的空前繁荣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是运用现代技术传播手段传播信息的载体,是沟通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包括: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网络)和印刷媒介(报纸、期刊、杂志、书籍)。随着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它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体育信息的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各级电视报道总数达300套,从中央台到各地方台都开设了多套专门的体育频道,专业体育报刊百余种,且有发展的势头,网络传媒更是人们获取体育信息的广阔平台,其点击率同样居高不下,如此先进而庞大的现代传媒力量如今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各种观念的形成与改变,当然体育消费观念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体育消费作为生活消费内容的一部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普及全民体育意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国民体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体育消费观念不仅制约着体育消费行为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因此,研究现代传媒对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作用,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使体育走上社会化、产业化之路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00名城市居民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法:在阅读了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消费者行为学、统计学等各学科书籍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检索系统查阅中国期刊网相关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调查法:在全国范围内,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2000名城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859份,回收率为92.95%,得到有效问卷1736份,问卷有效率为93.38%,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满足社会学分析和统计学样本的基本要求。

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合对所查询资料信息的分析汇总,得出结论。

结果与分析

城市居民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来源情况。对于获取体育信息途径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1.19%的人回答通过现代传媒来获取体育信息,8.81%的城市居民靠其他渠道来获取体育信息。显然现代传媒是人们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手段。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根据我国居民传统文化的背景因素,以及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居民对问卷所设计问题的回答情况,将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第一,节俭型体育消费观。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以节制个人欲望为美德,或受其他如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反映到体育消费方面就是量入为出,能省就省,注重积累的抑制性体育消费观念。第二,健康享受型体育消费观。主要以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体育消费观。第三,时尚型体育消费观。受时尚观念的影响,居民的体育消费以追求时尚为目的。第四,象征型体育消费观。居民的体育消费主要目的是为了显示自身的品位、身份、地位或表现个性等特征,即体育消费的社会表现功能。第五,盲目型体育消费观。是居民消费心理不够成熟和理性的表现,反映到体育消费行为方面就是体育消费无任何目的或目的不明确,具有很强的盲目性。

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城市居民持节俭型体育消费观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6.96%,其次是健康享受型体育消费观,占总人数的32.8%,以下依次为:时尚型体育消费观,占15.21%;盲目型体育消费观,占10.02%;数量最少的是象征型体育消费观的人数,占5.01%。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分布较为合理,这与体育消费对于居民自身的价值较为一致。可能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比较低,或受到我国传统节俭观念的影响,因此,持节俭型体育消费观的人较多。同时,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在现代传媒对社会各方面起着巨大影响作用的时候,它对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是积极的。然而令人既喜且忧的是持象征型体育消费观的人只有5.01%,比例较其他四种类型小,但还是存在,所以仍然不容忽视,因为这些人有可能并没有充分理解体育消费的真正价值。

居民自身具体情况与体育消费观念之间的相关分析。经济学家认为:居民自身的性别、年龄、所在地区、学历层次、收入水平等具体情况与其所持有的体育消费观念类型有直接的关系,为了具体说明其相关关系,我们将以上居民具体情况与其所持有的.体育消费观念一一进行相关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任何一种消费观念与性别和所在地区均无显著相关;而与其学历层次和收入水平均呈现显著相关。节俭型、健康享受型以及时尚型体育消费观同时还与被调查者的年龄呈相关关系。显然,居民的学历层次与收入水平两个变量与五种体育消费观均呈显著相关,它们对于居民体育消费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信息渠道对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观念影响的分析。由于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不同,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结构也会出现差异。统计数据显示:当城市居民分别选择现代传媒和其他渠道获取体育信息时,对体育消费观念结构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检验P<0.01。以下是分别选择现代传媒渠道与其他渠道对居民的各种体育消费观念类型的具体影响情况。

城市居民选择不同信息渠道分别对节俭型和健康享受型体育消费观态度的影响。由于节俭型和健康享受型体育消费观均与城市居民的年龄、学历层次和收入水平显著相关,因此,我们控制被调查者的以上三项自变量后,即在三个变量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通过现代传媒和其他渠道获取体育信息对节俭型和健康享受型体育消费观念态度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检验P>0.10和P>0.05,说明信息渠道的选择对于以上两种体育消费观态度的影响不大,无论选择现代传媒渠道还是其他渠道,城市居民对于节俭型和健康享受型体育消费观念均持一致的赞同态度。

城市居民选择不同信息渠道对时尚型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由于时尚型体育消费观念同城市居民的年龄、学历层次和收入水平三个变量显著相关,因此,需要在控制以上三个变量的情况下分析不同信息渠道对时尚型体育消费观念态度的影响。在以上三个自变量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选择不同信息来源渠道引起的城市居民对于时尚型体育消费观念态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现代传媒手段获取体育信息的城市居民较赞同时尚型体育消费观念,而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体育信息的城市居民对于此观念持不赞同的态度,可见,现代传媒手段较其他信息渠道更能带给人们时尚、新颖的信息,从而导致人们对时尚体育消费观念态度的不同。

城市居民选择不同信息渠道分别对象征型和盲目型体育消费观态度的影响。由于象征型和盲目型体育消费观与居民的学历层次和收入水平两个自变量呈显著相关,因此,需要在控制居民的学历层次和收入水平两个自变量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下,分析不同信息渠道对时尚型体育消费观念态度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P>0.10,说明无论选择现代传媒渠道还是其他渠道获得体育信息而引起的城市居民对于象征型和盲目型体育消费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并无显著性差异,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已经较为成熟和理性,对象征型和盲目型体育消费观念持一致的不赞同态度。

不同现代传媒内容对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城市居民主要通过不同现代传媒手段获取信息时,他们的体育消费观念也存在差异。主要通过网络、广播、书籍和期刊获取信息时,有更多的人持节俭型体育消费观念;主要通过电视获取信息的人更多持有健康享受型体育消费观念;主要通过报纸获取信息的人更多持时尚型体育消费观念;主要通过杂志获取信息的人更多持有盲目型体育消费观念。主要通过书籍获取信息的人持盲目型体育消费观的人数最少;而主要选择其他六种现代传媒内容的人持象征型体育消费观念的人数最少。可见,不同现代传媒手段的选择能够引起城市居民对于各种体育消费观念的态度的明显差异。而将七种不同的现代传媒内容与五种体育消费观念进行交互分析得出:不管主要通过哪种现代传媒手段获取体育信息所引起的城市居民对于节俭型和象征型体育消费观念态度均分别表现出一致性的赞同和不赞同。这说明: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观念较为成熟,现代传媒对于人们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也是积极的。

结论

综合以上统计结果,现代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在被调查者中有91.19%的城市居民通过现代传媒手段获取体育信息或体育消费信息,其余8.81%的城市居民则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取体育信息。城市居民由于选择现代传媒或其他信息来源渠道的不同,会引起其对于时尚型体育消费观念的态度方面呈显著性差异,而对其他四种体育消费观念态度的影响则无显著性差异。据有关数据分析,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相对比较理性与传统,分别有36.96%和32.8%的居民持节俭型和健康享受型体育消费观念;时尚型体育消费观占15.21%,稍显劣势;持盲目型和象征型体育消费观念的居民分别占10.02%和5.01%,说明这两种不理性的体育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更多城市居民的一致认可。另外,城市居民选择不同的现代传媒内容时,可以导致整体体育消费观念比例的不同;而对节俭型和象征型体育消费观的态度并无显著性差异,分别表现出一致的赞同和不赞同。

参考文献:

1.张涛:《影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经济学分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5)。

2.雷旭:《西安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商贸》,2009(21)。

3.刘耀荣:《西安市城市居民体育健身消费的调查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6(6)。

新闻传媒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探究论文 篇10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受到大众传媒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早已走过了埋头苦学的时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具有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特点,对大众传媒文化更是充满了好奇与探知欲望。但是,与之并存的还有另一方面:在瞬息万变、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面前,这一新时代群体又有缺乏辩证能力,无法准确的选择正确的方向。大众传媒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众传媒文化并不是单一的,也并非全都是对我们有益处的,它是多元复合、良莠不分的,真、善、美、假、恶、丑,各种各样的因素以五花八门的形式掺杂交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无法及时有效地辨认当中的真善美。无疑,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1、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大众传媒文化在每个时代相应都反映了时代的先进性,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大众传媒文化在一定的意义上具有愉悦效果。大众传媒文化使得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空间得到拓宽,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使大学生的知识面变得宽广,视野开阔。大众传媒文化“包罗万象”,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军事、伦理道德、法律、恋爱婚姻、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旅游、审美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大众传媒以其广泛性、新颖性、多样性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内、课外知识,同时,先进传媒文化对旧观念的冲击,衍生了新的生活观念和特立独行的生活风格。当代大众传媒文化改变了传统社会认知的单一性。传媒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在各种文化场所和网络、影视、报刊杂志等媒介中进行交流的机会,从而使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更加宽广,同时也能激发艺术灵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更好的适应社会。社会化是指个人向社会、他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大众传媒文化中包含的礼仪、风俗、民族、艺术、法律、道德和价值理念等各种方面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通过对大众传媒文化的接触,可以提前了解并适应社会。有学者指出,“个体也正是依托一定的文化价值理念、行动规范的引导而使自身上升成为类的存在,成为德性的存在,成为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境遇之中的自由自主的‘人’”。

2、当代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电视传媒对儿童的影响 篇11

电视媒体受少年儿童青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电视机和电视网络在我国的普及率较高,客观上造成了少年儿童每天接触电视媒介的时间明显多于网络等其他媒介。其二,电视是以一种感性的影音方式来进行传播的,相对于以识字能力为基础的阅读来说,是一种更为轻松的信息获取途径,因此主观上儿童更容易接受。此外,从电视中可以获得知识的观念,已经成为家长、学校和少年儿童的共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他们在电视机前花费更多的时间。

然而,由于电视节目内容复杂多样,我国大部分少年儿童的收视过程又得不到有效的节制和辅导,使得电视在扮演了求知、娱乐工具的同时,也对少儿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在“电视机前的一代”的成长过程中,电视往往以“解释世界”的面貌出现,它对少儿进行知识和观念的输出并对其行为产生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可以影响到他们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认知能力。

电视对少年儿童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他们对电视节目中行为的仿效。少儿行为的发展、形成是通过模仿现实生活中他人的行为或大众媒体中人物的行为,尤其是当这些行为受到表扬或奖励时,就更成为孩子争相效仿的对象。如果他们模仿的是一些公益节目中的人物行为,自然就可以学习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注意仪表等规范的行为,但问题在于当前电视中的公益节目数量较少,而少儿常常会涉猎到本应专属于成人观众的暴力、情爱等场景,对这些场景中人物行为的模仿,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因。据统计,美国青少年平均每年从电视中看到1.2万个暴力的镜头,如谋杀、抢劫和殴打等。美国61%的儿童节目中涉及暴力。在我国,虽然没有这方面的确切统计,但警匪片、战争片、涉案片、武侠片充斥荧屏,暴力镜头自然也不少见。值得注意的是,电视中的暴力经常被美化,被描绘成有魅力的、解决争端所必需的甚至不受法律约束的行为,少年儿童看到这些镜头后不会产生对暴力的反感,反而会觉得“酷”,并进一步对其模仿。有意模仿电视、电影上的犯罪方法作案,已经成了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大趋势。另外,在无人辅导的情况下接触电视中的情爱镜头,往往会造成少儿对性的错误理解和认识,这不仅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还会诱发青少年性犯罪。

电视对少儿伦理观念和认知能力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其一,价值观念方面,电视是一种大众化的媒体,为了调和多元化受众的口味,它不得不摈弃一些有个性的、特立独行的、有针对性的内容和观点,它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是统一的、批量生产的。少年儿童的收视过程,实质上就是对这种统一的毫无个性的观念进行接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丧失了培养自己明辨是非能力的机会,代之以对电视所传播观念的简单复制。在热门电视剧和广告中,“成功”“财富”“理想”等名词,被电视赋予了影像化的“标准”定义,使少儿放弃了自己理解的权利,仅仅是按照电视画面来理解和追求。

其二,伦理道德观念方面,电视所宣扬的一种娱乐性的、不严肃的伦理道德观念,其实是在对传统道德观念逐渐消除,并使得道德断层得以形成。暴力、色情等电视画面,以及一些表现家庭伦理的镜头,不仅仅对少年儿童的短期行为会产生作用,长期来看,这些镜头还深刻影響着他们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并且会影响其成年后的行为。

其三,对世界的认知方面,由于从电视中获取信息十分轻松,不少少年儿童很大程度上放弃了阅读这一信息获取途径转而依靠电视,“获得识字能力——阅读——认识世界”这个经典的认知模式被推翻,儿童认识世界的速度加快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变化,一方面使得他们可以更快更多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更有效地学习,另一方面也使得成人世界的秘密过早地呈现在他们面前,造成了“电视儿童”的早熟倾向。由于儿童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还不成熟,认知过程的缩短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混乱,这对他们的成长过程也是有害的。

此外,电视所传递的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准确的。以戏说剧为例,那些娱乐性质的“史实”已经造成了不少儿童对历史的误读。如果儿童过分依赖电视来获取信息,那么他们成年后将会拥有一个漏洞百出的知识体系。

立足长远,要最大限度地抵消电视对儿童的不利影响,就应当从影响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家庭小环境两个层面入手,调节儿童的电视收视,为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净化了的电视文化空间。

首先,应加强对电视节目内容的控制,从根源上减少电视对儿童的不利影响。广电总局前段时间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所有电视台在观众收视最为集中的黄金时段,不得播放渲染凶杀暴力的涉案题材影视剧,而代之以适合青少年观看的优秀影视剧。此举一方面是为了刺激更加多样化的优秀影视剧的产生,一方面也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荧屏。另外,“电视分级”制度也已经提上了日程。

其次,学校和家庭应该注重对少年儿童收视的调节和引导。学校和家庭应鼓励青少年多阅读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书籍,防止他们沉迷于电视、无节制地延长花费在电视机前的时间。对于一些电视节目内容,家长应加强对少年儿童的辅导。

探究大数据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篇12

关键词:大数据,新闻传播,影响

我们所说的大数据时代重点指的就是个人计算机持续发展流程当中促进发展的,这种发展对于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新闻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促使人们工作的效率获得了有效的提高,让新闻传播能够更加快速便捷,针对这个背景环境,更加有必要对大数据新闻传播的理念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大数据对于新闻传播造成的影响。

一、大数据对于新闻传播造成的影响

(一)大数据核心的特点

大数据的具体特点就是表现为大,体量十分大,同时具有多样性,传播特别快速,这种技术可从大量信息当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对于各种问题的处理上极为有效。大数据功能不仅是可以得到定量信息,并且还可以在原有价值信息获取这一前提下加强技术的深入研发。进而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大数据属于信息时代下的衍生物,将大数据在新闻界当中良好地运用,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确保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使用数据处理技术对于新闻进行精细化,完成数据提纯,同时,运用大数据也不用限制在事件之间因果的联系。

(二)大数据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

大数据对于新闻传播方面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影响,重点表现在对于传统新闻表达方式造成了一定的变化,以往新闻传播流程当中,表达方式较为单一。正是因为大数据的出现,促使新闻表达方式更加多样,使其传播方式更加多彩。在互联网和高科技技术信息化处理的大数据环境下,可以把新闻传播的方法综合性地展现出来,扩宽了新闻传播的路径。大数据促使新闻传播交互关系方面获得加强,新闻传播可以利用大数据实施,同时人们还可以获得各种个性化的数据或者是原来无法获得的数据,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地使人们对于发生的新闻事件有一个具体的掌握,使人们能够主动地参加到新闻传播流程中去,大数据充当新媒体和人们沟通桥梁这一角色。大数据对于特别新闻事件传播的状态和布局发挥着推动的作用,可以通过大数据的作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快速地传播新闻,可以通过动态和静态集合的方式进行传播,因此,在新闻传播表现方法方面得到了反映。大数据促使数字化新闻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利用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二者的作用,促使新闻数字化成为现实。有效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人们经过移动终端可以随时发表新闻,它的发展对于以往新闻传播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加快了以往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

二、改善新闻传播的有效策略

(一)巧妙结合数字报告和纸质媒体

基于大数据时代这一背景环境,所有新闻工作正常进行必须依赖电脑操作人员以及记者,还有数据分析工作者等人员的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尽可能把那些比较复杂的数据信息细化成方便记者能够快速识别的电子数据表,通过对这种电子数据表的分析,并与程序操作者之间合作,使其转换成为能够看到的图谱以及文字这些比较多元的内容方式。站在大时代背景下,纸质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传统媒体作比较发现,数据化的报刊具有更加方便快捷的优点,不仅可以使用电脑浏览,还可以在移动终端实现信息接收和阅读以及数据保存,为了最大限度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将纸质媒体和数字报刊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共存,这是十分有效的对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扩展新闻业务领域以及新闻受众人群,紧紧围绕中心价值生产内容。

(二)加强促进电视媒体改进应用

观察传统媒体,电视属于主要的组织部分,在大数据时代发展下因为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要求电视媒体从业人员一定要对自身的地位有一个具体且正确的认识,将自身的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确定资源分工设置,通过实践表明,电视媒体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市场所确定的,针对那些十分复杂的信息源,其制作的信息内容价值较低,这也是导致电视媒体处于困境的核心原因,所以,应该实现由内容作为核心的有关机制体系的科学建设。

(三)使用交互图表和可视化技术

实现交互图表和可视化技术的加强和运用,推进电脑和有关移动终端的应用,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新闻的内容,这也让传统媒体面临更多的挑战。要求生产新闻的人员必须要全力给大众直观简单并且形象地展现新闻信息,这样才可以抓住受众的眼球,我们可以将大数据传播时代当做视觉化的时代,通过视觉化的方式传播新闻能够有效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并且受到新闻受众的热烈关注,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直接完美地统合起来,使新闻传播的途径更加广泛,加快新闻传播的效率。试着进一步解读比较复杂的新闻信息内容,运用可视化技术的数据行为,能够使用多种方法,对于新闻和其处于的特殊背景进行全面地体现,使可视化操作成为现实。

(四)加强构建用户交互平台

最近几年,观察媒体信息,使用者生成内容属于重点的组成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新闻媒体能够在其中完成风险信息的快速掌握,经过平台上面良好的互动,还有分享作用的实现,尽可能地给使用者提供便利,能够极大程度上增加使用者的主动性和归属感。在很大程度上,社会化媒体的温室促使这个时代新闻报道的方式改变,全部事件发展的方向都发生着变化。针对UGC平台高水准的新闻报道,可以说是目前重点研究的内容,针对新闻质量来讲,大数据技术带来了特别大的影响。通过运用平台构建以及相关技术能够让新闻事业和详细信息来源更加广泛,进一步观察并且细化了解有关素材,在多种灾难和突发事件当中,用户发布的内容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媒体发展成为主要信息来源时,主流媒体格外注重并且利用用户发布的内容,在今后,透明并且具有开放度的外部数据环境就是主要的发展趋势。对于媒体来讲,大数据成为了主要的资产,要求新闻媒体始终处于开放和务实的态度,抓住数据和互联网平台用户制造的内容,利用多种数据获取途径,改进媒体数据资产保存工作,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

结语

通过本文对大数据对于新闻传播影响的进一步阐述,以及提出的改进策略,使我们了解到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互联网数据量不断加大,并且呈现出十分复杂且多样的形态,导致人们思维方式以及商业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新闻界受到大数据时代的影响发生了相应的改革,同时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数据整理和分析以及使用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重新认识新闻传播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对其进行优化,促进新闻传播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新闻媒体传播发展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郭玉佳.大数据对新闻传播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4,05:12-13

[2]赵毅.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务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08:16-17

[3]张慧.媒介融合环境下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探究[J].新闻传播,2014,No.23603:266-267.

新闻传媒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探究论文 篇13

高校志愿者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会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利用业余时问去完成一些志愿活动,进行社会实践,如参加义务支教、爱心志愿服务等,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文课程,目的是为了引导志愿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更好地做好志愿服务。近年来由于各种外界舆论影响,使得部分志愿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出现下滑现象,而且这些现象还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而对志愿者团体的整体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为了解决志愿者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应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改革,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媒平台的应用和推广将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尤其是网络媒体平台,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和优势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工具。加强各种媒体平台的应用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效率,为志愿者提供更加宽松的学习和自我提升环境,使得志愿者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网络媒体对高校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1.网络媒体对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应运而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传播快而形式多样的特点,正好迎合了当前很多高校志愿者的心理需求,他们对网络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多,比如有的志愿者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加入各种志愿者服务队伍,查看各种志愿活动消息,利用网络平台记录自己的志愿生活或传递志愿服务信息等。网络媒体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新媒体形式,比如微博、微信等,都是当前志愿者使用较多的网络媒体。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微信、微博等平台的使用效率明显要高于普通的邮件沟通或传统的面对面沟通等方式,因此很多高校也意识到网络媒体平台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开始在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网络媒体教育进行实践。

网络媒体之所以能够在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志愿者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会比普通学生面对更多的压力,使得志愿者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希望找到一种可以随时随地宣泄自己情绪、表达自己情感的途径。同时,由于教育环境的改变,学校对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网络媒体正好契合当前的教育要求和教育理念。网络媒体平台的出现,为高校的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途径和渠道,比如在各种媒体平台上通过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在各个平台上加强对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展示等,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为志愿者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从而使得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对志愿者的心性进行很好的锻炼,促进志愿者自身的内涵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志愿者的思想道德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以及人民服务。

2.网络媒体对高校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志愿者在学习生活中沟通与交流、学习和工作更加便捷,但同时,开放程度较高的网络媒体带来的多元文化使得高校志愿者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如当前社会上比较常见的一些道德沦丧的网络思想,会对志愿者的价值观理念产生动摇,使得志愿者对志愿工作的认识出现偏差,出现了价值观缺失的现象。另外,网络媒体中的虚拟性很容易引发志愿者的诚信危机,诚信是志愿者乃至所有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由于互联网本身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而当前网络媒体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以网络为背景和基础的,因此很多人在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虚拟性。有一部分志愿者由于对网络媒体的了解不够,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的鉴别能力不强,因此很容易在网络上出现受骗的现象,使得志愿者对网络以及社会的信任度降低,出现比较严重的诚信危机,对志愿者树立正确的三观有重要影响,不利于高校志愿者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网络媒体在高校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对志愿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的最终目标是要对志愿者的意识和观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对于志愿者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进行解决,让志愿者能够有一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导致教育模式比较陈旧,单纯的理论化教育使得很多高校志愿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度不高,所以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常常出现高校志愿者缺课的现象。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该加强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明确自己的身份角色,要将学生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上,让志愿者能够形成一种自觉学习的态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逐渐意识到将提高高校志愿者的思想政治觉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力点,以高校志愿者的利益和发展为根本,用媒体平台教育替代传统的“黑板”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媒体进行有机集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就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教师在对志愿者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通过不断的充电,接受再教育,使得自己可以掌握新的教育理念,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各种传媒平台的应用。比如教师可以学习如何使用远程教育、自媒体教育等模式,加强教师与志愿者之问的互动,给志愿者更多的关注与关怀,从而促进志愿者的身心健康发展。

2.利用网络媒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媒体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比如利用网络媒体资源设置教学情境、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远程教育等。教育情境的设置有助于提高高校志愿者学习的积极性,给高校志愿者更强烈的现场感受,从而使得高校志愿者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在分析高校志愿者的思想道德问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志愿者播放微电影,微电影中的内容涉及了当前很多高校学生面临的问题,比如自闭、压抑、自卑、遇到挫折缺乏信心等,通过观看电影,使得高校志愿者与电影的内容产生了共鸣,在电影播放结束之后,很多高校志愿者都陷入沉思,对自己的现状进行思考,从而反省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这种问题,从而能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解决。这种方式与传统的理论教育相比较而言,效果要好很多,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对课后教学内容进行延伸,通过高校志愿者写出的观后感,了解了高校志愿者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然后再以实例分析为突破点,使得高校志愿者明白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要如何解决,然后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以教师的方法进行实践,最终可以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再比如某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每天发布一些社会上的热点新闻,引导高校志愿者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阐述自己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理念,为高校志愿者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的高校也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将思想政治课堂搬到网络上,给高校志愿者提供了更加宽松的学习时问和氛围。

3.利用网络传媒加强人文关怀教育

很多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的时候,会遇到一些挫折和问题,比如有的志愿者参加支教活动,在西部偏远地区其环境比较艰苦,很多志愿者很有可能出现抱怨、心理不满等现象,对此,要加强对志愿者的思想引导,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得志愿者的思想意识能够不断改观,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志愿工作的意义。人文精神对于高校志愿者的核心价值观以及高尚的心理品德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志愿者进行人文引导的过程中,应该从日常教育着手,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网络传媒的利用,比如某高校在学生日常教育过程中,结合德育教育工程,结合如“雷锋日”等有教育意义的时机,在学校的官方网站、学校论坛上发布一些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征集令,志愿者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可以获得学分,将纳入到大学学习过程中的学分考核。在志愿者踊跃报名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媒体适时宣传活动内容,事后志愿者将自己社会实践的经验分享出来,将自己在这个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学到的东西以及自己身上出现的改变表达出来,与其他志愿者之间进行交流和分析,从而帮助志愿者形成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另外,有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利用一些媒体平台,比如微信、微博等平台,对志愿者的状态进行关注和了解,使得志愿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自己是被关怀的,是被重视的,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防比出现严重的心理偏差,帮助志愿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上一篇:这个夏天学生作文下一篇:嘉陵江干流地质环境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