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通用12篇)

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篇1

政管学院 行政管理081班 刘黎标 2008110018

5存在的问题:

1、映乏必要的宏观控制,国内多头经营,导致出口商品进价飞涨。外贸企业下旅地方管理后,有的地方为了本地区的出口,不惜代价,抬价争抢贷源,压价烦销商品,扰乱了市场,扰乱了物价,有些企业不是以商品的质量和信誉取胜 而是靠压价吸引客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外汇额度管理薄弱、外汇留成政策不台理。自从国家允许留成外汇额度可以进入外汇交易市场后,调剂外汇收人就成为外贸企业的一项主要补亏来源。由于历史的原因,留成外汇并没有纳入财务管理范畴,没有与企业的其他财产资金进行同样地严格管理,而要财政负责弥补亏损,这样形成了多头管理,谁都管不好。外贸企业财务部门对各种外汇留成的来源、使用、结存情况了解不清,因此留成外汇有偿人民币收人容易出现流失和沉淀现象。外贸企业下旅地方管理后,中央制定的地方外汇留成政策不合理,表现在沿海一些省市与内地省市外汇留成比例差距较大。如特区外汇基本留用,内地则基数内7 5上交中央,2 5留用,二者相差很大,这样给不同地区的外贸企业人为地造成利益差别,使外贸企业在不平等条件下竞争。

3、外贸企业重出口,轻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外贸企业下旅地方管理后,在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动下,各外贸公司采取层层承包的方式把各项指标落实到科室、个人,实行经营成果与个人物质利益挂钩,进一步谓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了出口任务的稳定增长。但由于我国外贸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中央财政统负盈亏的财政体制,企业偏重商品出口量的扩大和增加创汇额,而忽视出口成本和出口经济效益的思想依然存在;企业不注意经济核算、太手大脚的作风依然存在。所以在下旅地方管理后,外贸企业虽然加强了出口成本、资金费用等的管理,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何题,如出口商品结构中,高亏商品仍然占相当大的比重,不少企业库存商品积压多,资金占用大,加大了利息支出,影响了资垒周转,在内销中,还有压价销售现象。有些企业人为发生的财产损失还存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怎么改进:

1、进一步治理,整顿外贸环境和秩序。外贸企业的经营面临着两个市场、两种贷币,政策对外贸企业经营影响甚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必须坚持统一对外的原剃。首先要从调整政策人手,千方百计发展生产,优化产业和外贸商品结构,促进有效供给。其次,要理顺外贸企业各自经营范围,对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外贸公司,坚决撤销或合并,克服抬价抢购的现象。

2、各项配套措施、办法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首先是改进和完善外汇留成政策,适当地提高地方创企业的外汇留成比例,增强其自我运筹能力。同时制定一整套具体的外汇留成补亏办法,纳入财务管理范畴统一管理,克服当前存在的高价创汇、低价用汇、管理松散、资金流失的弊端。

3、强化推行出口代理制和工贸结合。从目前来看,我国有相当部分的工业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是缺少对外经营的经验,这既不利于国内的产品打人世界市场,也不利于掌握国际市场动态,确立自身的经营方向。而工贸结合则可以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协谰出口商品结构,以销定产,既有利于促进国内产品凳新,增加财政收入,又有利于吸引外资,开展合作业务,取得较好的缘台效益。因此强化出口代理制和工贸结合,是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对推动全社会工农业生产走向世界起到积极的作用。

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篇2

一、案例分析

(一)K公司简介

K公司于2006年1月成立,是一家球类生产企业,K公司项目是当年江西省八大招商引资项目之一。该公司于2008年4 月正式投产,产品除少部分内销外,绝大多数直销海外,每年为国家带来巨额外汇收入。K公司自正式投产以来一直是当地的利税大户。就K公司经营现状来看,主要采取进料加工和进料深加工方式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直接出口销售货物的进料加工,适用于生产企业“免、抵、退”办法,第二种是转厂销售的进料深加工。

K公司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于2012年届满,由于企业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且对价格议价能力较弱,导致企业很难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企业利润增长空间受关联企业影响较大。企业自投产以来,利润率一直不高,K公司2009 ~ 2013 年的成本与利润情况如表1所示:

单位:万元

(二)出口退税对K公司的影响

1.出口退税指标受财政预算管控,企业实际退税数量缺口大。

国务院2015 年2 月发布的《关于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5]10号)中规定,自2015年起,出口退税明确由中央财政负担。该文件完善了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对促进外贸出口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快速增长的外贸出口和我国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导致我国的出口退税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资金压力问题。由于受中央财政负担能力的限制,出口退税被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按计划分配,与出口贸易市场化相矛盾。企业出口产品的实际退税数额并不能按国家退税政策规定的退税率进行计算,且会受到退税指标的限制。企业实际退税额在国家财政预算指标内给予退税,导致企业实际退税额与应退税额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以K公司为例,2010 年调库税收差异占全年收入的4.62%,2011 年占全年收入的5.13%,2012 年占全年收入的8.42%,呈逐年上升态势。据了解,这种情况在全国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普遍存在。这说明,由于受中央财政预算退税指标的管控,企业实际退税额与应退税额之间的缺口较大。K公司2009 ~ 2013年实际“免、抵、退”税情况如表2所示:

单位:万元

2.出口退税时间滞后于报关出口时间,影响企业财务核算的准确性。

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企业在向海关办理完报关手续后,再凭有关单据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出口退税。由于国家对出口退税时间没有进行严格规定,使得企业经税务机关确认的“免抵”税额时间经常较大地滞后于实际报关出口时间。除此之外,由于受退税指标的影响,税务机关在无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情况下,经常拖欠应付企业的退税款,导致出口退税企业难以如期兑现当期的出口退税额。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经调研,K企业出口退税速度平均为5 ~ 6 个月,甚至更长。由此导致了K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等税种计税基础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企业当期成本、费用配比的合理性,进而使企业的财务核算的准确性大打折扣,不符合会计核算准确性、及时性的基本要求。

3.出口退税管理方法落后,相关从业人员素质需提高。

出口退税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多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但实际情况是,这些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衔接,信息交流不畅。这种信息衔接不畅的情况不仅出现在税务机关和其他部门之间,甚至在税务机关内部也存在,导致退税工作较被动。如一些现行的退税办法“政出多门”,致使企业难以适从。由于退税数据来源于不同部门,滞后的出口退税信息化建设难以满足出口退税管理的需要,所以加强出口退税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以K公司为例,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的存在,经常发生企业的出口退税数据与纸质报关单内容不一致,从而导致税务机关无法给予退税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出口退税业务对企业的财务人员有较高的要求,但K公司的财务人员并没有专门、系统地学习过出口退税专业知识,并且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给企业与税务机关的退税工作带来不便。对税务机关而言,出口退税岗位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有待加强。近几年负责K公司出口退税业务的国税机关实行人员轮岗制度,导致工作人员流进流出,也增加了出口退税工作的难度。

二、结论及建议

笔者结合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对上述问题从以下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1.取消出口退税额度管理,助推出口企业发展。

目前,劳动密集型商品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占40%左右,在拉动出口贸易增长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日趋严峻,以K公司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税务机关应当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将业务拓展到研发设计新领域,实现从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方式向一般贸易出口方式的转变,促进企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继续延升产品价值链。

建议取消出口退税的预算指标管控,可由税务机关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给予合理退税,预算不足时由财政追加。调整出口退税预算办法,将出口退税列入中央财政支出预算表而非收入预算表中,还原出口退税财政负担的真实情况。如若预算指标管理短期内不能取消,税务机关应努力做好调库计划的全面测算和分析上报工作,发挥计划管理的指导作用,积极争取出口退税、调库指标,缩小出口退税企业业务完成与税收实现之间的差异。

2.建立有保障的出口退税制度,维护出口企业合法权益。

出口退税的会计分录所涉及的会计科目是“其他应收款”,这说明出口退税是国家政策给予退税企业的一项债权。企业资金是企业生产的生命线,国家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政策规定给付退税企业退税额,如果超期也应给予企业相应的“滞纳金”,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税款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因此,税法应该明确出口退税企业的退税地位及退税请求权,以减少税务机关无故拖欠企业退税额情况的发生。

为进一步保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还可以开辟行政诉讼渠道,保障企业出口退税请求权的实现。国家拖欠退税款是违反契约的行为,受损人确定,诉讼标的确定,诉讼责任方可以为地方国税机关,诉讼行为的几大要素全部存在,因此可以考虑以诉讼的方式维护企业自身的退税利益。

3.推行征退税一体化管理办法,提升退税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出口退税工作手续繁杂,涉及多个部门,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实行征税与退税机构一体化。即由税收征管机构直接办理退税,将出口退税纳入日常的增值税管理工作中,既可以简化退税手续,又有利于税务机关了解企业征退税情况。在一些出口退税企业中还存在大量退税款被拖欠的事实,这与征退税环节之间相脱节也不无关联。因此,有必要在取消出口退税预算计划管理指标的基础上,加快出口退税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起征退税一体化的新型出口退税征管体制。

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已将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纳入了货物和劳务税管理机构之中,实现了出口退税的归口管理,这为实行出口退税征退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工作效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出口退税工作队伍。对税务机关而言,尽量配备一些专业的、复合型的退税审核人员,并保持这支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对出口退税企业而言,相关从业人员不经培训不得上岗,上岗后需定期参加相关继续教育培训方可从事出口退税业务工作。

摘要:本文以江西省某外贸企业2009~2013年的出口退税业务为例,通过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调研,收集一线数据,对该企业的出口退税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并结合现行出口退税制度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出口退税,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

参考文献

赵峰,程盛云.某运动器材有限公司税收专题调研[J].九江税务,2014(4).

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篇3

【关键词】财政预算管理;问题;改进建议

一、前言

目前,财政预算是年度内一项基本财政支出计划,该计划经过法律程序的严格审批,具有法律效力,不会因为某个部门、个人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财政预算管理质量高低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财政管理水平并不高,且预算管理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因此加强对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我国相关领域发展提供了一定支持。在实践中,良好的财政预算管理能够对拨款范围、标准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最大限度上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各项事务有序开展提供支持。但从财政预算工作细节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不利于财政预算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具体来说:

1.预算编制不够细化

公开、平等性是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由于预算涉及内容较多,且与政府政治经济活动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在进行财政预算管理时,要做到公开公正,使资源能够符合各方利益。但实际工作中,对于“预算如何支出”,公众并不了解。究其根本是预算编制过于粗糙、不够细化所致。现行预算体系当中,主要分为“类”、“款”、“项”、“目”4个方面,多数预算仅能够到达“类”,偶尔细化到“款”,“项”、“目”基本没有。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将会留下很多漏洞,失去了预算积极作用。

2.财政预算支出结构不合理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深化,但传统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深入人心,对财政预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预算支出结构不合理。如针对教育这一方面来说,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但截至到201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仅占GDP的4%,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过高的教育私人支出,压缩了私人消费空间。此外,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存在此类问题。

3.预算追加或调整不严格或流于形式

现阶段,地方财政预算预留资金较多,为年终安排追加预算,甚至一些地方追加预算过多过滥,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严重威胁到预算严肃性和权威性。不仅如此,出现这一问题,还会助长一些部门、单位跑要资金现象,给腐败埋下了隐患。根据新《预算法》来看,人大需要对财政预算进行编制、审批及执行等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但实际工作中,人大并未将该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使得监督流于形式。

4.尚未将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结转结余资金作为财政预算执行与管理的延伸,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过于关注资金分配及收支,忽略了该项工作,导致财政收支矛盾愈发明显,且影响了资金利用率,出现资金闲置、浪费等情况。

5.预算编制与执行存在较大差异性

预算编制与执行差异性表现在预算编制漏洞百出,难以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采购预算与部门预算没有同步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在执行中缺少资金的有效支持,最终导致采购预算执行率不高。

三、财政预算管理中问题改进对策

1.合理制定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

编制方法作为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和前提,编制方法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预算质量。因此改革财政预算编制是提高财政预算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第一,要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内容,积极实施零基预算办法。第二,细化各个环节,确保每个步骤内容都要明确、清晰,且制定出对应的计划方案。第三,减少重复支出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上提高政府资金利用率。确定合理的编制方法,才能够确保预算计划更加科学合理,指导单位工作顺利开展。

目前,我国预算科目多为一级分类,鲜少有二级分类,明显滞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如芬兰公布的预算表上清单上能够细致到吃饭人数、点菜人数及菜单价格。因此我国科学学习和借鉴。如针对一般公共服务来书,可以设置人大、政协及海关等款科目,其中人大事务下还应设置会议、餐饮等项科目,也能够细致到一张桌子、一顿饭。只有这样清晰、明确的财政支出,才能够让公众看得明白、看得清楚。

2.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合理确定支出范围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阶段,针对财政预算支出结构来说,应进一步优化,做到该财政承担的,予以满足,反之要坚决退出,解决财政“越位”和“缺位”情况,确保财政预算职能归位。另外,还应解决预算编制时间不合理问题,整合内外资金管理,实现对预算工作的统一管理。针对支出范围来说,应适当增加教育、科技及卫生等方面的开支,重视对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减少行政事业费用,节省更多资金改善民生。

3.重视预算管理法制建设,避免预算形式化

法律制度是预算管理工作的关键,建立完善的财政法律体系能够显著提升预算管理工作质量。通过法律建设,能够使得预算工作人员逐渐树立依法理财观念,并处理好预算工作与相关法律之间的协调工作,从而加快预算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进程,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对财政预算管理产生消极影响。通常来说,预算编制一般应从每年年初开始,针对上一年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然后对下一年度预算收支规模等进行预算,并按照既定程序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对此可以实施标准周期管理,将预算工作延长至12个月,为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权威性和严肃性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实践中,还应坚持无预算不支出等原则,使得预算执行更为严格。除了应急支出,一律避免追加。针对必须要追加的预算,可以列入到下一年预算安排当中。

4.完善财政预算程序,将结转结余资金纳入到预算中。

财政预算具有固定的程序,因此在工作中,要严格明确划分各自责任,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针对财政预算出现的各类问题,应进行总结和评价,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调整和改正,直至找到正确的处理预算问题的对策。另外,在预算中,预算编制权和执行权要分开行使,提升预算管理工作权威性,从而保证每个程序公平公正。针对结转结余资金,可以建立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对资金进行分类处理,压缩资金规模。针对结转年度超限的资金,一律收回,进行统筹安排。

5.坚持针对性原则,按照编制执行预算

预算一经批准,务必要依法执行。因此要做到早准备、早计划和早安排。在提出预算时,应充分考虑各项业务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够盲目地铺摊子,且要关注本部门的重点,合理分配资金,最大限度上提高资金利用率。与此同时,构建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对预算的实时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改善,使得预算管理工作越来越好。随着预算意识深入人心,对于预算管理工作的探索也要进一步加强,创新更多预算管理方法,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管理水平。

四、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财政预算管理工作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明显,直接影响我国财政预算管理质量及有效性。因此加强对财政预算管理问题的有效处理势在必行。在实际工作中,应针对现存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加大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同时吸引相关部门及时参与到预算工作中,同时还应改革预算编制方法,明确预算管理工作权限划分,不断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为社会各领域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工作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黄爱莲.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剖析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0)1:81-82.

[2]王珺.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6):45.

[3]陈果.浅谈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259.

[4]邹建.浅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24):40-41.

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篇4

郑绍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除搞好自身经营外,通过对外投资参与直至控制其它企业经营,以实现配合本企业经营和获取投资收益的目标,是一种必要而普遍的选择,国有企业也是如此。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对外投资管理中存在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严重影响投资的质量和效果,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笔者作为一名专门从事国有企业监督的工作者,以工作实践中发现和了解的情况为依据,试就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并提出改进建议,期望得到大家的认同。

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方向不合理。确定合理的投资方向,是实现企业投资目的的重要前提。投资方向的不合理甚至不明确,是企业对外投资中普遍的问题。许多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投资政策和投资管理制度,也没有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和短期投资计划,投资活动随意化,往往因为追求一时的小利而轻率地进行出资。多数企业对外投资不与自身的主导业务相配合,轻易地向与本企业业务不相关、企业自身人员不熟悉和难于进行运作的领域出资,违背投资管理的原则。比如,近几年煤炭、钢铁等行业形势较好,一些企业就不顾自身条件设法向这些行业渗透,这些行业的企业也违背行业分工的科学原理,向其它领域扩张,形成新形势下的“大而全、小而全”,造成投资管理的难度加大和效果不好。一些企业没有慎重的投资规划,喜欢向热门投资领域和地区出资,结果形成重大投资损失和风险。比如,前些年一些企业向沿海城市进行的房地产投资,很多形成损失;一些大企业向南方地区投资的销售窗口企业,很多效益不好;国有企业投资的酒店、宾馆、服务等企业,由于其竞争性极强,也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一些企业向期货、股票、金融等风险极高的领域投资,形成很大的损失隐患。

二、调查研究不充分。客观、充分的调查研究,包括对政策支持性、技术可行性、效益可靠性以及市场环境和自身能力等的认真调研,是保证投资成功的重要环节。有的企业根本不进行调查研究,只是根据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别人投资的项目就是好项目,有人愿意与本企业合作的项目就是可以投资的项目,追求发展与扩张变成了投资的简单目的。做了调查研究的企业,有的不深入实际,只是闭门造车,根据出资的需要编造所谓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谋求通过上级的批准和决策机构的同意,报告内容与实际相差很大。如有的企业对未来产品的标准及技术的合理性进行了不恰当的夸大,结果在投产一开始就陷入了无法达产达效的困境;有的企业对经济效益的测试过于乐观,忽视了对材料供应、技术支持、管理手段、市场前景等的综合分析,使得投资不能按期回收;更多的企业,调查研究报告一味地描述投资的良好回报,而对投资面临的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缺乏足够的注意,没有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也没有提出多种可选的备选方案,使投资项目成为“只能上不能下”的唯一良好选择。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是与决策者及相关人员不承担投资成败责任的体制相联系的。结果是,一些项目成为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工程”,国有资产在投资过程中被浪费和沉淀。

三、决策过程不规范。企业的决策过程是严肃的经济决断行为,只有保证其过程的规范性,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从而有效防止决策的失误。这也是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各负其责、相互制衡、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但是,不少企业经营者仍然崇尚大权独揽的思想,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设法绕开规定的程序和必要的监督,搞实质上的个人说了算。比如,有的企业对重大投资不经过出资人的批准或备案,盲目扩大对外投资规模,侵犯出资人根本利益;有的企业出资过程对国有资产不经过规范的价值评估,使国有资产在对外投资中向合作者流失;有的企业对涉及公司根本利益的重大投资不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职工利益难以保障。更严重的是,一些投资项目的决策过程,只是主要领导个人的意向,集体决策要么是传阅签字,要么是以多会代一会混同决策的严肃责任,要么是以引导性发言控制决策过程。还有一种情况,是政府有关部门以引资、搞活经济等为理由,以行政方式代替而不是引导企业进行自主投资决策,这种现象也应引起注意。

四、管理措施不到位。按照公司法规定,出资人享有对投资企业派出经营管理者、进行重大经营决策和获取投资收益的权利,但一些企业出于各种考虑,放弃或怠于行使这些权利,使投资管理悬空,出资人权力受到损害。如,有的企业在出资协议和公司章程中接受合作方不合理要求和条件,损害出资人根本利益;有的不按规定比例派出管理者或者委托不相关人员代表本企业进行管理;有的规定本企业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只享受利润分配;有的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出资人与受资人权责不清,给投资的有效运行埋下隐患。对所出资企业的经营情况,出资者不进行日常的关注,对其运行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违规行为、侵犯出资人权益的行为不能及时予以发现和督促纠正。在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上,很多企业不按照统一的会计制度核算,不能准确反映投资的质量和出资人权益的变化,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管理的不到位的结果,使不少投资“没有买到米,连口袋也丢掉了”。

五、投资效益不理想。企业对外投资的成功与否,重要的标志是有没有实现预想的投资收益,出资人的权益即属于自己的净资产有没有增加,在本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有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就实际情况看,国有企业的投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保守一些说也有一半左右的投资是无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这里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即使是客观的因素,其根本的原因还是来源于企业对市场环境和自身能力的把握不准、措施不力。以下几种投资收益情况一般较差:政府主管部门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前对本行业进行的专项投资,在使用环节上很多没有作为投资管理,一大部分已经沉淀;在经济过热时期,国有企业向热点地区、热点领域进行的扩张性投资,缺乏科学谨慎的投资理念,收效好者不多;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分离出来、单独经营、独立核算的辅业和第三产业,尚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没有形成自己的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处境比较困难;投资决策不谨慎、调查研究不充分、管理措施严重不到位的投资企业,难以保证有理想的投资效果。另外,国有企业对其它老、小、地方的国有企业的投资,受资企业普遍存在历史包袱重、人员负担大、经营机制不活等客观因素,须待通过改革的办法寻求未来的出路。

对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统筹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对外投资政策。对外投资是现代企业必须面对和熟悉的课题,它的难度不亚于自身业务的经营。一个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成功的企业,不仅擅长本企业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资本运营,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正因为如此,所有国有企业都应当制定好自己的对外投资政策,克服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和短期性,使投资活动成为有规划、有预见的活动。投资政策要适合本企业特点,首先要服从本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方向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遵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主导产业的规定,投资规模要适合本企业的驾驭能力,包括资金支持能力、管理控制能力、风险化解能力等。投资政策制定后,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对投资的调研、决策、管理、处置等有明确而且易于操作的程序,对其中的重要事项如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方针、管理者委派、资产处置、再投资等,要做出特别的安排,不能简单抄袭现行法规。特别应注意建立投资的责任制度,做到相关人员权责明确、程序清楚、相互牵制、运行有效,解决目前投资损失无人负责、花钱买教训的问题。

二、科学民主、积极慎重地把好投资决策关。管理就是决策,决策的质量直接决定投资的效果好坏,而成功的决策来源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遵守程序。按照新《公司法》规定,企业股东会(国有独资企业由国资机构行使)决定投资计划,董事会决定投资方案,经理实施投资方案,监事会负责监督;参照《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企业须向国资委报送投资计划,并及时报告重大投资事项,国资委对企业投资活动实行分类监督管理。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投资项目必须报经有关部门审批。企业投资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必要时委托中介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充分估计和把握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提出可供选择的投资方案;在评估的基础上,决策者进行认真、谨慎的决策,决策过程也要广泛听取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广大职工的意见,避免企业负责人的出资偏好左右决策。投资协议和公司章程的制定,要充分依靠法律工作者把关,健全有关条款,避免法律漏洞,保护和实现出资人的合法权益。投资决策过程还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避免任何部门或者个人控制决策全过程,保证决策结果体现企业的根本利益和多数人的意愿。

三、全面而有效地行使出资人权力,提高投资效益。企业应当建立全面的投资管理制度,授权专门的机构的人员负责对外投资的实施。实施中要把握三个环节:一是投资前期措施的到位,即在公司章程中通过对受资企业重大权限的设定、公司组织机构人员的委派、公司财务及分配政策的规定,保证出资人权力的到位;二是投资后的跟踪控制和监督,派出的管理人员要体现出资者的经营思想,落实出资人提出的措施,重大事项向出资人报告,及时反馈投资信息,依法和根据公司章程搞好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所有者权益;三是定期对投资价值进行评估,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或不能实现公司投资目标的投资项目进行分析,提出对应措施,必要时通过规定程序进行及时处置,以减轻投资损失。按照现代企业投资原理,当一项投资的未来收益现值低于其处置可收回价值时,继续经营就失去了经济意义,公司应当及时将该投资转让变现。对于国有企业,这样做虽然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但这终究是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篇5

员工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运用高效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实现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宏伟目标是一项长期工程,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每一位员工都是建设者,只有共同努力铺好每一块基石,才能使企业的实力不断壮大。

“人力资本是先于其它一切投资要素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而员工培训则是维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保证。近年来,各企业不断加强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也加大了对此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资力度,但仍难以摆脱培训效果不理想、员工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投资效益低的困扰,培训工作中厂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随之暴露。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员工培训将如何适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战略课题。

存在问题

一、培训需求分析机制不完善,各企业在考虑年度培训课程安排时,易忽略将企业战略目标和职工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职工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对课程知识被动接受或敷衍以对,培训效果不理想。

二、培训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培训方法简单,培训过程不连续,培训内容临时性、突发性、随意性特征明显。常规的岗位培训和补救式教育占主体,缺少具前瞻性的研讨型学习交流,单行灌输的培训方式未能为优秀职工提供更广阔的资源交流和潜能开发平台,不利于新技术、新工艺、好经验的推广和普及。

三、培训的短视效应,没有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培训设置欠均衡,缺乏对企业要达到的中长期目标及早进行预培训。工人岗位偏重业务培训,一般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岗位基础培训为主,忽视了潜力开发型的发展培训,造成到了需要用人的时候青黄不接,业务工作就没办法顺利进行。

四、缺乏学习竞争氛围,职工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一线职工文化程度较低、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学习热情低等情况;管理人员繁重的工作量和培训配套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员工的学习能动性。整体学习气氛有待提高。

五、缺乏良好的成果转化环境。培训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员工培训后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有利环境。如果员工的培训成果不能转化,造成“培训没有实际用处”的观点,是培训工作又一阻碍。

六、培训效果评估做得不够,仅强调培训计划,不注重培训结果。实施培训关键是看培训后的效果,但目前企业效果评估机制不完善,对培训后的效果跟踪不足,致使培训大打折扣。

应对措施及改进建议

一、加强对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随着员工培训工作力度的加大,培训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未彻底摒弃长期以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消极态度。企业领导及负责部门对员工培训的支持力度和工作态度是公司能否顺利开展各项培训的关键。

二、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有效的企业培训目标应是企业战略目标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良好融合,‘只有当企业培训目标同时满足企业和员工个人的发展,才能发挥其推动企业经营发展的最大效用。因此,首先要让员工了解企业发展目标,并指导员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将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融合,以努力实现“双赢”目标为原则,提高员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应根据每类员工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对策。对于老黄牛型的踏实肯干员工,可通过岗位竞争和定期的技术能力考核适当予以压力和危机感,激发此类人员的求学意识,鼓励并引导他们改善目前绩效;对于进取型员工,应及时关注他们的个人发展需求,主动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学习知识、开发潜能、积累经验,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施展才华,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增加此类人员对公司的归属感,为公司做好人才储备;对于庸碌型员工,培训应集中在纠正行为问题、改善工作态度方面,避免此类员工影响公司形象和经营发展。

三、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及时掌握新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运用,关注员工在工作领域上取得的成果,加大新技术、新成果在企业内部推广学习的力度,鼓励职工自觉学习并运用新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职工相应岗位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课程和研讨会,鼓励职工不断更新和丰富原有的知识架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完善培训评估机制。要提高培训效益,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是不可忽略的一项工作。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法和标准,明确责任落实工作。培训效果评估的手段是多样化的,可以是问卷调查、面谈调查,也可以是对受训者进行知识和实操考核、培训前后相关数据对比等。培训组织部门在安排培训内容的同时应根据实际确定评估方法,做好监督指导工作,以确保培训质量。同时根据培训后的效果调查分析和信息反馈,改进相应的项目设置,并指导今后培训工作的开展。

五、完善培训结构,实现职业培训和发展培训并行。由于岗位种类和工作层次不同,所需掌握和使用的技能随之不同,因而必须有侧重地进行培训。职业培训主要针对操作人员,而发展培训则主要针对管理人员。近年来,随着管理人员年龄结构日趋年轻化,发展培训课程的设置对发挥员工潜能、实现员工价值、加强员工企业归属感、避免人才流失等方面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以下是就如何对管理人员进行发展培训的建议:

1.一般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主要是在第一线从事具体的管理工作,执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指示和决策。因此,为他们设计的培训内容应着重于管理工作的技能和技巧。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好比是企业的管理职位,而“渔”则是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在管理技能方面,应重点培养他们的工作思维方式,由被动地执行具体指示的“工作人员”转变为有主见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应加强他们组织沟通技巧的训练,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具体的组织管理工作。

2.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中、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领航者,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更趋向于观念、技能。对他们的培训应注重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人能力、控制和协调能力、经营决策能力以及组织设计技巧的培养。

六、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在企业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建议考虑将受训情况与职位晋升、绩效考核制度挂钩,提高职工学习主动性。

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篇6

王建华

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既是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农村集体资金的来源渠道、性质、用途、核算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搞好农村财务管理对于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对于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对于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化解农村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村级财务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1、会计账务处理欠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账簿、科目设置不规范。如财产物资等有账无物,有物无账,有总账没有明细账;有的村部分财产早已卖掉或报废,但账面没作任何处理,或者购买资产不登记入帐。形成有帐无物、有物无帐,账实严重不符。个别村干部对自身要求不严,打着借用公物的幌子,实则占用集体资产长期不交,最终达到个人占有的目的。二是一些工程、项目开支另行建帐,甚至不记账,未能纳入总账之中。三是凭证传递、对帐不及时,凭证传递方式不规范,出了问题互相推诿。

2、发包、出租欠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手续欠规范。口说为凭,口头协议代替书面合同,书面合同少;合同要素不全,标的不清,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或其他不符合法定要求等。二是程序欠规范。搞暗箱操作,没有实施政府采购,不进行招投标,有的不开“两委”会,少数人说了算,即使开了会,个别干部又擅自变更集体决定。三是付款收费欠规范。大部分工程项目的付款以领款凭证方式入账,农村已成为工程承包商逃税的“黑洞”,有的为帮助承包方偷税、逃税,一项几万元的工程分开十多张3000元以下发票;有的工程完工多年长期不进行

工程结算,预付工程款时没有坚持见发票付款,形成支付了几十万元的工程款,不能结算,以往来款的形式摆在帐上,致使国家财政收入不能按时入库;有的以其他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收支均不入账,不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坐收坐支;有的取得其他收入后,私自保管挪用,长期不报账。

3、财务公开流于形式。一是少数村将公开形式化,当作政绩之一,一哄而上,图形式,求名声,对于财务、村务落实的具体情况,则告之甚少,往往虎头蛇尾,形式主义泛滥,短期行为严重。二是公开不规范,在财务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三是公开时间不及时,有的长期不向村民公开,有的甚至不公布。

4、财务制度不健全,流于形式。大部分村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部分村的制度条文比较健全,但执行情况差,或干脆弃之不用,制度条文纯粹是应付检查,形同虚设,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会计档案资料没有认真保管,鼠咬虫蛀,霉烂毁坏。有些村财会人员变动没有正常的帐目交接手续,或不交帐,有的甚至帐目丢失。民主理财不民主,缺乏群众监督。主要表现在:①理财小组发挥作用不强,监督审核不力形同虚设;②理财程序不规范,存在先开支后审议的情况;③理财形式不民主,村干部说了算。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村级自身管理弱化的问题,也有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监管不到位,甚至是放松监管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负有监管职责的乡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监管力度不够。主观原因是有怕得罪村干部的这种老好人思想,在工作中降低了监管标准;客观原因是作为监管部门的会计服务中心只是代理机构,不具备具体的行政执法权,在具体工作中限制了调查取证的手脚。

二是村干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找各种客观理由,采取推、托、应的消极思想,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财务规章制度。

三是法制、政策宣传不到位,法制观念不强。四是部分财务人员素质偏低,群众民主观念淡薄。一些财会人员年龄老化,不注重学习,业务水平低,难以胜任新形势下的农村财会工作;有的由于怕得罪人,或确实难以坚持原则,于是放弃职守。

三、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目前,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正在全面展开,许多具体的工作都需要村级负责推进,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能否最终惠及千家万户,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鲜明的课题。当前,村级财务管理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一个健康高效的保障机制,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已是当务之急,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议乡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把它纳入日常工作日程,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作为考核各村和乡财政所的重要依据,确保我乡的村级财务管理向规范化方向迈进。

2、严格财务活动程序,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用制度明确村委会各干部成员的职责,村支部书记、主任一律不得直接经手现金及存款业务,杜绝谁收款谁花钱、无人管理财务、无人审批的现象,坚持一签、一批三审制度即业务经手人签字,经村主任审批和报帐员审核、村民理财小组审核、乡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审核才能报销的制度。乡会计服务中心要依照有关制度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开支,财务会计服务中心有权拒绝报账;其次,制定完善、严格的相关制度。在开支审批、业务办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上进行约束,使财务管理有章可寻。各村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财务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内部牵

制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 使村财务的审批、公开、监督、票据的管理、财产物资的管理等都能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3、建立严格的村级财务工作监督机制, 把财务公开落到实处。首先,要实施审计监督制,乡要成立村财务管理监督审计领导小组, 定期或不定期对村财务管理进行高质量审计, 并建立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其次, 要制定出硬性措施, 使各村在统一规定时间内公开账务。除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目清楚外, 要及时负责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必要时乡政府可委派专职人员进行督办、催办。三要建立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各种开支实行逐级审批制,按季报账,村的开支由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批,村主任签字报销。四要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切实保障群众参与财务管理和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力。

4、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一是项目建设资金严格实行“四制”管理,即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二是明确项目申报程序,项目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投资导向和行业要求,组织相关单位提出拟申报的具体项目。申报新增项目必须按照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提供相关前期资料,主要包括:⑴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⑵建设部门出具的城市建设规划意见,⑶国土部门出具的土地预审意见,⑷环保部门出具的项目环评意见,⑸行业要求需要出具的其它资料,⑹项目法人出具的相关资料。三是规范资金管理,项目建设资金严格专款专用,严禁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保证资金使用公开透明、规范合理、安全有效。项目资金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程序,资金拨付手续要齐备,主要包括:立项文件、工程实施方案、政府采购手续、中标通知书、工程概算、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含监理资质证)、工程进度签证、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承建单位基本帐户开户许可证、项目资金用款计划申报表、税务发票和支付申请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总之,村级财务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性工作,需要长抓不懈。在新形势下,只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充分认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一定会促使我乡的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篇7

面对激烈的电信市场, 要有效地提高企业在其中的综合竞争力, 就必须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有效管理和控制成本, 并采取相应的手段来控制企业的整体成本。

一、我国电信企业成本的特点

(一) 成本所包含范围广, 结构也较复杂

电信企业开展业务需要全网路的覆盖, 全程全网的覆盖需要购置、安装大批量通信、传输及交换设备的, 这个占据电信企业的大量资金成本。与其他行业相同的是, 电信企业也同时涉及各类与业务相伴而生的其他成本费用 (如:人力成本、差旅费、会议费等) 。

(二) 互联成本非常显著

电信网络具有互联互通的特性, 因此, 庞大的电信网络的运转以及业务的开展必然要求不同网络之间相互连通, 这就会产生大量的互联互通成本;同时互联互通的连接还会产生基础的连接设备购置成本及大量的维护成本等。另外, 互联互通成本如何在电信企业之间进行分摊也会增加电信企业的管理成本。

(三) 折旧和摊销成本在电信企业运营成本中的比例居高不下

电信企业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企业, 前期的大量资产、资金投资 (硬件及软件设备的投资) , 加上电信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繁, 折旧年限很短, 这些因素都必然给后期的生产带来高比例的折旧和摊销成本。

(四) 边际成本效应非常显著

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使电信企业前期需要庞大的建设投入, 这些资金及资产一旦投入即形成了的沉没成本,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以后的运营期慢慢回收。增加一个边际客户的可变成本与初始投资相比非常小, 因此, 其边际成本效应非常显著。所以, 我们不难理解电信市场以用户规模为对象展开的竞争, 同时, 电信企业采取提高客户质量、降低资费标准、进行市场营销、创新业务品牌等方式来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就理所当然了。

二、我国电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已经被运用到企业成本管理中, 但是其效果并不显著, 当前刚性成本占主导的电信企业, 对成本控制一直没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1) 电信企业未能将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与电信企业自身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如:电信企业所属行业的特点、企业的环境等, 这直接导致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不够理想; (2) 传统战略成本管理的一些具体模型和方法, 需要做一些系统的改进和创新, 才能满足新环境下电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需要。在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过程中, 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战略的指导作用没能得到发挥

当前, 由于组织和执行方面的原因, 电信企业的战略指导作用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电信企业的战略和成本管理的目标之间的衔接不是很有效, 使得控制成本的重点不突出, 成本控制经常违背电信企业的发展战略, 其具体措施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比如某电信运营商的战略定位是成本领先, 因此其必须以降低成本为目标, 加强控制和管理各项业务的成本。然而, 现实中某电信企业的财务报表显示, 其成本与收入比一直较高。这种结果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战略定位不明确, 从而使战略指导的作用发挥不了良好的效果。

(二) 战略成本管理分析与控制的范围存在局限性

传统的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价值链分析, 在价值链实际实施过程时, 其范围经常被理解为狭义的价值链, 使得企业对价值的挖掘与对成本的控制仅被限制在这个狭义的企业价值链条上。另外价值链注重从成本到价值的链条式的管理, 往往忽视了价值链条以外的一些成本节点。最终结果便是非重要业务的价值挖掘与成本管理被忽视, 而只是重视与电信企业主要业务相关的成本项目的管理。目前, 三大电信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 战略成本动因的分析和优化针对性欠缺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成本, 电信企业对战略成本动因进行分析。然而, 现在电信企业的战略成本分析与优化两方面皆缺乏针对性。主要原因是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结果未能揭示各成本因素对企业成本影响的重要程度。因此造成电信企业成本控制很难有针对性的展开。现实中, 电信企业耗费了很多资源控制一些非关键性的战略成本动因, 而忽视了关键性的战略成本动因。加之不到位的各战略成本动因的影响程度的分析, 使得控制成本的举措难以取得有效的成果。

三、电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改进措施

针对当前电信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文章认为, 电信企业要想取得理想的战略成本管理的效果, 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选择适合自身企业的战略定位

文章认为, 成本领先战略及差异化战略相结合的双战略是电信企业最佳战略选择。在日益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环境下, 想要生存与发展, 企业必须重视对成本进行优化管理, 以便取得较高的利润。目前, 电信市场相互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价格优势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电信企业想要提升管理水平, 在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不断减少产品成本。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依靠与其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来竞争。采取差异化战略的最终目的就是提供客户愿意为之支付额外费用、具有明显特点的产品或服务, 即这种产品或服务要能提高顾客的意愿支付价格。此外, 顺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及时为产业升级做好准备, 也是电信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二) 衔接好企业战略与企业成本管理

电信企业应基于企业战略视角, 通过生成、应用具有战略相关性的成本管理信息, 将企业战略与成本管理很好地衔接起来。企业战略为成本管理指出了具体的方向和措施, 不同企业战略对应不同的成本管理目标和不一样的管理措施。因此, 有效地衔接企业的战略和成本管理便显得非常重要。根据电信企业的战略选择, 未来其成本管理需要重视两方面的工作, 其一是控制成本, 另外一个是规划成本投入。具体的, 文章认为电信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应尽可能减少现有成熟业务的成本, 尽量降低资源在成熟业务方面的开支;其次, 电信企业要对未来业务发展的成本投入进行合理规划, 以求平衡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利润创造。

(三) 实现全网络的成本和价值管理

电信企业设立了全程全网的成本管理目标之后, 对影响企业所有成本环节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通过控制内、外部价值节点上影响成本的因素与环节, 以实现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然而, 战略成本管理不仅要求电信企业要关注成本控制点, 更要关注发现、挖掘成本管理价值。因此, 要想有效地改善电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就必须避开传统成本管理中不足的地方, 从而对全网络的成本和价值进行管理及进一步的挖掘。

(四) 优化控制战略成本动因

为了方便阐述优化策略, 文章将电信企业的战略成本动因分为非可控性和可控性成本动因两种类型。

非可控性战略成本动因往往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的共同动因, 是电信企业本身不能通过自身加强管理就可以实现优化的动因, 其变动一般情况下会受到政治法律环境、经济政策以及市场发展等居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作为国有企业, 我国的电信企业面对较多的非可控的成本动因, 包括政策、企业规模与企业的业务涵盖的范围等因素。对于这些战略成本动因, 电信企业应该采取静态优化策略。

可控战略成本动因指的是电信企业能够通过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 通过加强成本管理就能够实现控制并进行优化的成本动因。其包括:核心业务竞争力、技术研发能力、生产能力、产业链的协调能力、员工热情度、产品结构等。对于可控战略成本动因, 电信企业应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出各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 从而进行严格的控制。

因此, 在日渐激烈竞争的情况下, 要想处在持续的竞争优势上, 我国的电信企业必须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何瑛.基于战略视角的电信运营企业成本管理[J].通信世界, 2006, (12) .

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首先,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实现企业的短期与长期目标服务。很多时候大家对企业文化说的太多,但总抓不住关键,企业文化好像很有用,但又好像什么用都没有。企业发展中很多问题必须由制度规范、战略规划、流程再造、兼并重组来解决,是硬性的,文化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有些企业业绩很好,薪资很高,可员工流动率还是很高,工作氛围差,满意度低,这就要靠文化的力量。企业通过注入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打造共同愿景,激活组织氛围,鼓舞员工士气,指明前进方向,让平庸的企业变得优秀,让优秀的企业变得卓越。

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大部分企业的领导者在这方面存在对企业文化理解上的误区。他们认为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外在表现形象,所以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企业标语口号的斟酌、企业标识的设计上。例如,有些企业到处都张贴着诸如“开拓创新”、“拼搏进取”之类的标语口号,还有很多企业设计了精致的厂徽、统一的厂服、嘹亮的厂歌、鲜艳的厂旗,企业的外在形象可谓被设计得淋漓尽致。但他们只简单地将企业文化等同于形象设计,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把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也没有把企业精神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工作、行为习惯中。

(二)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很多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寄希望于通过举办几场文艺演出,放几场电影,组织几个职工俱乐部来达到塑造企业精神的目的。事实上,文体活动的开展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表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但如果仅仅依靠这些表层活动,而不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不用企业精神塑造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会得到持续协调发展的,也就更不可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三)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政治思想工作。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混淆起来,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种思想灌输、说服教育,是宣传部门、工会的事情,这种观点在国有中小企业中尤其普遍。另外,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机构设置较少,经常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归属于同一部门管理,但是由于许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刻,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这对企业文化建设非常不利。

(四)将企业文化等同于规章制度。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规章制度,只要制定出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员工学习、了解并严格实施,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可大功告成,企业精神也就可以培育起来了,企业的文化氛围也会逐步地形成。尽管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但规章制度的制定并不是文化建设的全部,绝不能将二者等同。

三、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企业的领导者又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和建设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企业文化又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企业最高领导者的价值观、经营哲学和领导风格。因此,企业领导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科学管理能力以及深化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全面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企业文化各部分内容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文化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道路。

(二)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与个性。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征不只是在自己的产品上、企业的外在形象上,而更多的应该是在自己企业的文化特色上。企业在建设自己企业文化时,应该结合自己企业的自身特点,创造出具有一定特色、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不断地创新,不断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这样才能增强企业文化的活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

(三)通过企业文化推动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之所以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不是用于宣传和作摆设,如果不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活动紧密相联,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就失去了根基。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时,一定要立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保障。

(四)着眼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持续发展培育的过程。中小型企业在制定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时,一定要包括文化的发展战略,要把企业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应该有总体的设计,能够使自己企业的文化发展有一个不间断、连续的发展过程,这样才能使文化得到不断的累积,避免企业因为领导者地改变而不断变化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神。另外企业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有适合这个阶段的文化的支撑和推动。能够为自己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提供这种支持,所以一定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篇9

榆林一中

孙立云

问题:

1、部分教师的教案环节均有不足之处,教学过程的设计大多是条款式的,过于简单。

2、作业布置仍有参差不齐的现象,作业批改多是批个号,打个对号,或是很简单的批语。

3、部分教师听课节数不达标,听课笔记无时间、无地点、无班级、无学科、无点评的现象依然存在。

4、教师重“教”轻“研”,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与“研”之间的辨证关系。因此造成在学校教学管理中注重年级管理的作用,而忽视教研组作用的畸形教学管理现象。

5、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时间过长,造成从起始年级学生就厌学,甚至流失。

6、学校各学科虽然开展了集休备课,但从检查的情况来看,流于形式成份较大,少数学校集体备课落实不到位,存在有简案,无详案现象,存在部分教研活动内容假、空现象。

建议:

1、学校进一步加强常规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把对教师的教学过程管理做到月月清,建立一套内容全且合理的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常规教学评价细则,包括备课、听课、书写教案、作业批阅、业务学习、考试成绩等方面。

2、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学科组、备课组工作的职责与评价方案。

3、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档案资料的建设,收集、整理、归类,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具有真实性。

4、建议教师采用鼓励式、情感式、温馨式的评语,让学生感到亲切,把评语当作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尽力做到面批面改、全批全改。

5、进一步完善常规教学管理办法,强化教学研究工作,努力克服只教不研或重教轻研的错误倾向,筑牢常规管理平台,坚定走科研兴校、教研兴教的道路,确保我区初中教学质量在全市的领先地位。

6、第一,进一步落实日清管理向课堂延伸,做到课堂教学堂堂清、单元教学单元清;第二,抓好校本教研,发挥教研组作用;第三,培养自己的名师,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第四,每学期开展一次让全体教师讲一节公开课或优质课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第五,组织教师观看录像课,进行课例分析,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来辅助我们的教学;第六,尽可能加大教学投入,增添必要的理化生实验器材,添置教学挂图、地球仪等;第七,尽可能让教师多出去学习,参加教科研活动,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篇10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中学体育教育也逐渐的被越来多的学校和家长所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学体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创新环境。但就目前而言,中学体育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严重制约了中学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中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进而提高中学体育教育水平。

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角度上看,中学体育锻炼是学生释放学习压力的重要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调节学习中带来的负面情绪,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从学生的身体健康的角度上看,中学体育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并通过篮球和足球等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使得学生形成积极开朗,不畏挑战的性格,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中学体育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体育教育水平,不利于中学体育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育理念比较落后。目前,大多数学校过于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忽视了中学体育教育,导致学生普遍身体素质差,只要运动量大就会出现呕吐、晕倒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和长远全面发展。第二,教学方式单一。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教师就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向学生示范,最后学生就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操作,教师则在一旁加以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接受程度,从而使得学生丧失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严重影响了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使得中学体育教育失去了本身的教育意义和作用,不利于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发展[1]。

二、中学体育教育进行创新和改进的有效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为了提高中学体育教育水平,首先,学校要重视体育教育,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和语文、数学等学科处于相同地位,进而提高学生和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监督,使得教师对中学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究,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其次,体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体育教学,杜绝体育课让学生自由活动,不加以任何指导的现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中学体育教育中,及时更新中学体育教育理念,从而紧跟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促进中学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最后,学生要重视体育锻炼,在体育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在课后也要加强体育锻炼,在促进身心健康的同时也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生活[2]。

(二)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多样化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教学的兴趣,是中学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及中学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虽然中学体育教育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在教学方法上依旧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只是流于表面,严重影响了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对中学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目的的实现[2]。

(三)重视理论教育

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设计不合理,出现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在每学期50个左右的体育课学时中,理论学时只有5%左右,也就是一学期2-4个学时,中学体育教育在缺少理论引导的情况下盲目实践,影响了中学体育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均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得理论教学充分发挥出对体育实践的引导作用,进而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中学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另外,有些学校和家长担心学生的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受到伤害,从而不敢让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剧烈运动。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教育部门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完善学校的体育保障措施。并且教育部门也正在着手组织对于学校体育运动的伤害风险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体育保险制度,从而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3]。

三、结束语

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篇11

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执行新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督导不到位。基层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管理职能单位,在新制度的具体执行中,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只是在年底决算时要求各单位按新制度规定报送决算报表,对新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缺乏督导检查,导致部分单位对新制度知晓率较低,有的仍用旧的会计制度指导核算业务。

(二)学习、培训不到位。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不是会计专业出身,一方面,这部分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平时核算工作基本是沿袭前任财务人员的核算方法,仅局限于把账务作平;另一方面,新的会计制度较旧制度核算要求更细化、更具体,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如固定资产增加了折旧、在建工程核算等,但是,基层会计主管部门在新旧制度衔接及执行过程中,没能及时统一组织各单位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培训,导致在具体核算中遇到的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三)财务核算软件更新不及时。目前,各单位使用的财务核算软件是由省财政厅2011年统一配发,具体会计账表、科目的设置依据的是旧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新的会计制度执行时间分别是2013年、2014年,会计账表、科目的设置较旧制度有所调整和变化,而财务核算软件没有根据新的会计制度规定及时进行更新。同时,财务软件部分操作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与基层实际业务矛盾的地方。

二、改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执行新会计制度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检查宣传、督导工作。基层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管理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新制度实施的宣传力度,采取从业人员再教育、统一培训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提高知晓率,为执行贯彻新的制度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对基层各单位执行新制度情况开展专项督导检查,规定时限进行新旧制度衔接及执行工作。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会计核算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作为基层单位财务人员,要通过自学、统一培训、再教育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及时掌握新制度的相关规定,依据国家统一制度规定进行业务核算,积累实战经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为新制度的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篇12

关键词:高校负债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1 高校债务规模及还款压力过大, 对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不利影响

例如, 某市有三所高校, 其中两所高校因基建存在大额债务, 且债务总额高达当年高校教育经费的总投入的2.58倍, 是当年学费收入的2.4倍, 当年需偿还债务占到当年收费的54%, 偿债压力巨大。偿债来源主要是学费收入, 该市高校的学费收入除1/3用于保障正常的教学支出以外, 剩余部分主要用于清偿债务, 学费收入过多地投入到基本建设中, 必然导致经费对教学投入的保障力度减弱, 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秩序。

2 筹资渠道过窄, 造成违规违纪问题时有发生

一是从合法性上讲, 负债的主要形式应是商业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高校取得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 高校扩招后政府提供一定建设性贷款的财政贴息也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引入贷款机制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肯定。但到目前为止, 国家尚未出台规范高等学校银行贷款行为的规范性文件, 且银行贷款形式受当前的经济形势及经济政策的影响较大。二是从实际情况看, 负债的主要来源是通过“高息揽储”得到的校内集资。当然, 其操作方式是直接违规的, 但其操作灵活方便的特点决定了此形式所占比率较大。但单位对职工集资取款的约束性不强, 且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造成债务稳定性、可控性不强。三是从债务结构上看, 隐性负债大量存在。建设资金的短缺必然造成大量工程欠款的存在, 其典型形式就是工程欠款, 另一种是通过委托理财形式, 以教职员工名义从银行取得的授信贷款, 来解决基建资金的不足。工程垫资建设及长期拖欠工程款, 必然会形成拖欠农民工工资及经济纠纷等现象的发生, 对社会安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

3 筹集资金困难, 筹资成本加大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借款办学这一经济业务事项提供了核算依据, 高校扩招后, 政府提供一定建设性贷款的财政贴息也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引入贷款机制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肯定, 在当前高校受贷款担保、信用等条件的限制, 取得贷款的难度逐渐增大, 基建资金筹集更加困难, 有的高校不得不以高于银行基准利率10%~30%的利率取得贷款, 由此而增加了筹资成本, 造成单位的还款压力的加大, 加剧了负债规模的扩大及还款成本的增加, 也形成了新的负债。

为进一步规范对高校负债管理的水平, 避免负债风险, 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严格控制基建规模, 充分发挥现有资产的效用。一方面要整合各合并校舍资源, 充分发挥现有资产的效用, 从管理上要效益, 从而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基建规模, 财政、审计等相关监督部门要加大对济南市高校基建的监管力度, 从根本上杜绝济南市计划外基本建设。

第二, 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防止高额负债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从2005年起, 国家审计署在连续两年的审计报告中, 都对高校债务风险提出了警示,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合理确定办学规模, 从而达到控制高校基建规模的目的, 使《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规定的指标得到落实, 促使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素质上来。避免扩大办学规模, 形成新的负债。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下一篇:党建工作制度汇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