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精选8篇)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1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丰富他们的旅游地理知识,为其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呢?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现状

1.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差,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着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加之地理知识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教学枯燥无味,感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较大,自然而然也就对中国旅游地理这门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

2.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外实践活动少。

中国旅游地理属于旅游学科与中国地理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其以服务于中国旅游业发展为宗旨。

高度的综合性和显著的应用性决定了这门课程不能简单地作为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教授,而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践和应用环节,重视同外界的交流与协作,从而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目前,中职学校的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基本都以课堂为中心, 学生的实践活动少,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外出进行与课程相关的地理考察活动。

3.专业引领不到位,学生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与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应知’、‘应会’相衔接,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培养需要。”为此,教师应将本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

但中职学校及授课教师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及学生就业方向等引领不到位,造成学生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认识不清,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

绝大多数的学生平时不注意知识的积累,只是把中国旅游地理作为一门纯粹的理论“副课”来学习,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师资“兼容性”不强,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综合性较强,对科任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目前中职学校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基本没有,大多都是非地理专业教师在教授本课程,缺乏地理和旅游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与“兼容性”师资。

二、对策

1.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知识面窄,学习能力欠缺,但其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把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到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身边的现象了解和掌握旅游地理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的求知欲。

如,在讲授“旅游资源的开发”的相关内容时,我就从学生的身边挖掘素材,把西汉胜迹“酒泉”、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等素材引入课堂,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加深了学生对旅游资源开发基本内容的理解。

2.革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而言,课程内容涉及了全国各地著名的旅游景区及景点,课程的讲授需要大量的图片、地图、视频及音频等素材。

为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来弥补以往传统地理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 将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增加实践环节,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互为补充。

可利用双休日、春游或寒暑假时间,适时组织学生对旅游景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这样,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明确专业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根据《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过于强调学生是否掌握了系统的旅游地理学科知识,而应充分遵循“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和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充分考虑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需求。

在讲授本课程知识的同时,应将其与相关联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旅游地理知识的教学与专业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有机地联系起来,明确专业学习目标,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对于旅游从业者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旅游地理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优化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增强学生运用旅游地理知识的能力,更好地体现出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实用性特点。

5.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中国旅游地理是介于旅游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它与中国民俗、宗教、园林及建筑等艺术也关系密切。

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地理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旅游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并不一定能真正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学。

因此,教师应多学习与旅游学科和地理学科有关的知识,多接触旅游景点,拓展知识面,使自己的教学更为生动有趣,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同时,积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寓教于乐,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6.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学习基础就差,如果单纯从教学环节去评价,是不全面、不客观的。

教师应当以“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评价标准,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等级上力求多样化。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2

体育舞蹈是集“体育”与“艺术”为一体的体育运动, 其锻炼健身价值和娱乐交际功能较强, 因而成为高校体育课中所选人数最多的运动项目之一, 但这也给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如体育舞蹈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场地器材, 以及体育舞蹈师资力量的配备和体育舞蹈意识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都有待深入探究。所以, 我对中国药科大学的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情况、体育舞蹈教学现状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校本专科生选修体育舞蹈的学生800人, 其中女生727人, 男生73人。体育部体育舞蹈老师4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 搜集和查阅关于体育舞蹈课程和教学等的相关论文、书籍作为本文的参考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体育舞蹈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性地设计了调查表, 共发出调查表800份, 回收790份, 回收率98.75%。

1.2.3 访谈法。

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是否喜欢这项课程, 课程中存在些什么不足, 等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体育舞蹈认识和态度的调查

体育舞蹈在我校开展多年, 一直受到学生的青睐, 在选修体育舞蹈的学生中有775人是因为感兴趣而自愿参加的, 占到98.1%;2.03%的学生表示选什么课都无所谓;1.01%的学生是因为别的课选满了才选体育舞蹈的。这表明了现代的大学生越来越注重社交能力的培养、自身素质和形象的提高。学生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既能丰富业余生活, 完善自身, 又能为以后工作上社交奠定基础。

2.2 大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的目的的认识

在自愿参加体育舞蹈课的学生当中, 在选择参加的原因时, 有87.97%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社交能力;70.00%的学生认为在优美的音乐中跳体育舞蹈可以调节心理陶冶情操;有44.94%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气质;30.00%的学生是为了强身健体;29.11%的学生选择了掌握一项体育技能;18.99%的学生是为了有利于以后工作。体育舞蹈所具备的社交性、娱乐性、修身性等多种功能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抗拒的诱惑。

2.3 体育舞蹈课程设置的情况

2.3.1 教学内容和课时。

我校体育舞蹈课的教学内容以拉丁舞的伦巴、恰恰恰为主, 牛仔、桑巴为辅。拉丁舞以铜牌和银牌规定动作为基本内容, 金牌为介绍内容;交谊舞的华尔兹和探戈主要以自编动作为教学内容。动作难度根据年级高低而有所增减, 一到三年级均可选修体育舞蹈课程。一到二年级每学期32个学时, 其中有4个学时为理论课, 主要给学生介绍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 如体育舞蹈的起源发展, 编排规则, 裁判知识, 等等。三年级的选修课为16学时, 以提高为主。

2.3.2 教学大纲、教材。

教学大纲与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指导文件, 但是我校目前没有统一标准的体育舞蹈教材, 教学大纲是老师根据相关资料和自身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编写的。体育舞蹈是直观性很强的项目, 如果没有完整的教材与大纲, 学生要想课后练习, 只靠自己的记忆是完全不行的。

2.4 师资情况

2.4.1 师资配备和场地条件。

目前我校共有体育舞蹈老师4名, 副教授2人, 助教2人, 年龄结构有利于课程建设, 但是教师的原始专业分布不合理, 有的是从体操等项目转过来的, 有的是经过短期培训, 缺乏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教学场地是在空地上, 音乐用录音机播放, 所以硬件还有待提高。

2.4.2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与建议。

一名合格的体育舞蹈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体育教师的条件外, 还必须掌握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 以及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在舞蹈中体会到美的感受, 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技术水平和教学态度三个方面调查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结果如下。 (见表1)

2.5 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程的满意度调查

自体育舞蹈课程开设以来, 一直备受学生的欢迎。我从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效果、教学硬件三个方面调查了学生的客观评价, 具体如下。 (见表2)

3. 发展对策

3.1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增强教学效果。可以采用“请进来”或者“走出去”的方法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 加强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

3.2教学场地等硬件的缺乏是制约我校体育舞蹈发展的瓶颈。教师职称分布合理, 但专业结构差, 没有体育舞蹈专业教师。建议设置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室并配备音响, 引并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

3.3增加教学的时间, 丰富课堂的内容。建议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国际舞的华尔兹和探戈, 拉丁舞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也可以增加些简单且观赏性强的动作和套路。

3.4组织教师与专家进行调研,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写操作性强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供平时教学所用。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中国药科大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的实际情况,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 从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大纲等方面对学生和教师情况进行相关调查研究, 为今后课程的开展提供有效的资料。

关键词:中国医科大学,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现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3

【关键词】中职旅游 专业教学 学生 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呈现蒸蒸日上的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具备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的创新型旅游专业人才尽快在这一产业中施展才能,引领和促进这一产业走向更大的发展领域和发展平台。而作为培养旅游专业技能人才的诸多中等职业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对旅游业人才需要趋向缺乏深入分析,教学方式陈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专业就业与现实需要的脱节以及学生能力与知识发展的不平衡。

1 中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

中职旅游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社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导游服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景点讲解服务与管理、旅游交通、旅游饭店的前厅、客房、餐饮、康乐、会展等服务与管理的工作。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职业外语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具备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中职旅游专业具有专业实践性强、专业理论体系较完整、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等特点。中等职业学校要适应社会需要,准确把握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变化,要建立以理论为指导、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2 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2.1 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现状

总的来说,近年来,各中职学校都逐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并在实践环节作出了努力,但因各个学校对本校各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或受资金、设施、实训基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环节的发展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学校根据实践的要求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改革方案,但是实际操作中方案与实际执行错位,实践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2.2 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很多中职学校将理论教学集中在前两年的四个学期中,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一年,即毕业实习中。有些学校采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学生必须取得旅游专业的相关等级证书(如餐厅服务员中级、客房服务员中级)才能毕业。于是,在前两年里,为了应付考证,仅仅集中几周的时间,让学生开展针对性的集训。实践表明,这种训练方式不仅缺乏持久性、系统性与长期有效性,反而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学生的长期学习来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致使学生感觉在学校学习的内容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少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大大影响了理论学习效果;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为没有系统的锻炼而不能胜任其任职的岗位,需要单位重新培训的现状。

2.2.2教学方式不适应学生需要。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循循善诱,悉心教导。但现实是部分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保守陈旧。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只能灌输空洞的理论,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自主性,难以调动学生兴趣,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由于学生是从初中过渡到了中职的大门,对包括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法规、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文化、现代饭店管理等众多专业性极强、知识面极广的课程难以接受,甚至极易产生排斥心理。近年来,很多学校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是要着力解决现有的问题。但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注意不能陷入证书的迷障,而不注重考查教师真正的实操能力。

2.2.3考试评价体系不完善。旅游专业是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体系,其考评方式必须体现专业特色,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但是目前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还是以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的形式考试。有些中职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差、接受能力不强等因素,为了提高考试合格率,把教学要求一再降低。这样的考评方式虽然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但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并不相符,也缺乏实践特色和专业特色,最终导致学生对考评的失望和不重视,加剧了高分低能趋势的出现,不利于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3 中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结合中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改革建议:

3.1 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理论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自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基础相对较差、接受能力相对弱的中职学生,教师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课堂上做到:一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要意识到“讨论学习”的重要作用,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建立起学习群体,由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三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让学习者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

3.2 建立专业教学模式

专业的教学模式就是把学生投入到所学专业的环境中去,因此,教师要实行“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模式。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利用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旅游课的教学模式要不拘一格,将课堂学习与课外训练、理论与模拟实训结合在一起,让实训环节灵活化、实用化。中职旅游专业要打破“在校学习两年,出去实习一年”的机械做法,可将实训分为课程见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顶岗综合实习。根据不同课程和进度需要,分阶段逐一消化整合。课程见习:根据教学课程进行相应见习实训,包括基本服务技能,基本操作示范,企业运营,工作制度和相关的工作纪律,以完成上述单个课题为目的的实操练习或观摩环节。旅游旺季实训:当旅游旺季来临,合作企业将优先聘请能够熟练操作业务的学生或老师。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至六学期,就本专业知识综合实操运用。另外,学校可结合教学实际,增加阶段岗位实习,即各学期机动安排,由企业提供若干工作岗位,实训人员直接上岗操作和服务。

专业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完善,要依靠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在没有条件建设实训基地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和完善校企合作,从而能够真正完成实训教育的体系化。

3.3 完善考试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中学,中职学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就业为目标,所以在考评方面也应与普通中学不一样。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中职旅游专业可以适当地采用多种考评方法:

3.3.1注重平时成绩。例如日常作业、上课表现等,把平时成绩纳入总评成绩中,以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3.3.2期末考试将理论与情境模拟两种测试方式结合。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能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3实训考核。将见习实训、旅游旺季实训、阶段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等纳入考试评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实训的重视程度,提高实践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3.4 注重 教师培训岗位化

安排相应专业对口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训基地或校企合作企业挂职,参与企业工作,承担企业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对教师的培训应该有计划地进行,投入时间、金钱,花大力气去做,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优秀的中职毕业生。

中等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学改革需常抓不懈。一方面要适应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培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深化素质教育,带动教育改革的整体进程。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专业培养的大批人才与行业需要出现脱节的问题,减少旅游教育人才的流失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4

摘要: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制度层面分析了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症结,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制度分析 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统计资料分析,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大大高于美国,甚至比近邻日本也要快一些。我国老龄人口从4.91%上升到6.96%仅花了18年时间,相应的日本用了20年,而瑞典甚至用了40年之久。另外根据现有的统计资料预测,我国老龄人口从目前的7%上升到14%,大约只需要25年的时间,这与发达国家通常需要45—120年的时间少了很多。在全国8,811万老龄人口中,乡村占67.39%,乡村老龄人口的比重为7.3 5%,也高于城镇6.30%的水平。1983年中国农村率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极大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在延长,这又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农村核心小家庭迅速增加,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跨地区或者城乡迁移的速度和规模在不断上涨,而迁移者大多数是青壮年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速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相比,不仅建立得较晚,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而且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农村社会保险的现状表明,农民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不仅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重视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实际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关系到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发展战略。

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现状 从1992年1月民政部颁布《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我国近20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制度建构和体制运行问题。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强制性和国家责任性,还不具有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应当看到,《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虽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因为过多地强调我国农村当时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规范,结果导致实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首先,社会保障面过小,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截至2001年底,全国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5,995.1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216.1亿元,参保人数比2000年的6.172万人有所下降。其次,保障水平低,不可能达到满足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的社会养老保险的根本目的。按照《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按2元到2C元等10个档次分月缴费。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只可以领取4.7元,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即使一个投保者按最高标准交纳,且交费达到足够年限40年,从60岁算起,该投保者按月可领取养老金700元,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第三,国家在农村社会保险中的责任轻,导致目前农村养老保障很难称为社会保险。由于国家和集体的责任未通过约束性规范加以具体规定,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当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时,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农民个人。这就使这种农村社会保障失去了意义。即使在采取完全积累制的新加坡,雇工社会保险费也都是由雇佣双方共同缴纳。第四,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下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这种困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执行陷入了两难困境。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困境的制度分析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内在的制度缺陷主要体现在:

1、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保富不保穷”。穷人不能从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受益,这无疑违背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最根本原则。《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凡达到了全国和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农村居民,必须坚持养老保险;凡是已经解决温饱,且基层组织较为健全的地方,坚持政府积极支持引导和群体自愿参加相结合;凡是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地方,暂缓开展这项工作。”我国目前开展养老保险的大多地区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参加养老保险的群体基本上是较为富裕的农民,而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地区,农民的养老保障不能从社会保险制度中获益。

2、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商业保险。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为基本筹资原则,但大部分地区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个人交费、自愿参加,并无任何补助和补贴。因此,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具有储蓄性商业养老金计划的特征。按照国内外社会保险理论的共识,基本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根本区别主要体现在强制性和再分配两个方面,再分配因素中不但包括收入群体之间的再分配,而且包括政府在其间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分配部分。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是商业保险制度的运作和体现。这就使得这种农村“社会”保障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要使这种没有任何补贴的社会保险延续下去,惟一可行的就是采取强制性的缴费办法。然而,农村社会保险的建立强调的是自愿原则,没有国家和集体对保费的相应补贴,即在对缴费没有任何经济刺激的情况下,保费收缴自然成为农村社会保险最难解决的问题。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能力监管等方面都具有较成熟而稳健的制度安排。而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营运,在相当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养老基金管理人才缺乏与监管制度缺失,基金投资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人银行,而在目前低利率的背景下,其保值增值受到约束,加之一些地区养老基金的挪用,客观上导致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4、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储蓄型保险制度导致养老基金互济性差。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保对象平等享受集体补助。与城镇养老保险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并不具有互济性。它没有城镇养老保险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即如果个人交纳保险费越多,集体补助也越多,个人账户积累资金也越多,未来领取的养老金就越高。因此,要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把养老负担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中分摊开来就颇有难度,这就使保险系统内的互补和互济性很差。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养老保险并不完全具有通过国民收人再分配来实施社会保障的功能。

5、保费筹资来源不稳定,社会养老缺乏充足可靠的资金保障。按照《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的规定,个人交纳要占一定比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上述特点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与农民收入和集体经济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然而,国家财力有限,城市社会保障尚且受困于资金紧张局面,政府投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资金更是捉襟见肘,因而资金筹集只能依赖集体和个人。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业收益水平逐步降低,再加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的政策没有全面落实,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因此,许多农民再生产资金不足,根本没有钱参加养老保险。为缓解生产和生活不足,相当一部分参加保险的人也被迫退出保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个人继续投保,就成为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经济积累不足,也影响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从实践中看,政策规定的集体补助农民养老保险费的构想在许多地方很难兑现。当今农村集体积累基金主要来源于乡(镇)、村办企业的创收,而近年来,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几乎停滞,难以拨出专款来补充农民养老保险,这就导致农民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出现“空账”。集体经济的不景气,也使国家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这一优惠政策成为一句空话。

6、保费投资形式单一,缺乏增值的有效途径。根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县(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在指定的专业银行设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专账专管,专款专用。保费只能用于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不直接用于投资。随着农村养老保险业的发展,资金积累越来越多,当前以县为单位的分散管理形式不仅增加了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而且由于投资形式单一,缺乏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难以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难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不“缩水”,削弱了未来保障能力。不仅有旧制度本身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的问题也纷至沓来,由于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失地农民约有3,500多万。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征用土地时,主要是对失地农民进行一次性的货币补偿,很少考虑到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一方面失地农民在取得了货币补偿后,多数农民缺乏理财能力和长远安排家计的理念,再加上补偿数额有限,一次性的货币补偿很难发挥养老保险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再加上就业渠道不畅通,导致许多失地农民成为没有任何保障的失业者,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的影响。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大规模数量的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 解决人口占大多数且又无固定收入的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差异较大的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循序渐进。

1、立足国情,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应采取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多层次的养老格局,这四种养老方式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的趋势将是以社会养老为主体,自我养老为根本,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为补充。首先应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改革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加大政府财力、政策扶持的前提下,通过立法,强制推行,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出资,以保证农村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交费能力的增强,逐步扩大覆盖范围,使社会养老在农村养老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目前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先以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为主,以后再逐步过渡到以社会养老为主。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都不可偏废。特别是家庭养老更不容忽视。因为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生养子女就意味着老有所靠,包括经济上的、生活照料上的和情感上的。同时为使农民个人积累足够的养老资源,以减轻家庭、集体和国家的负担,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农民自我养老,自我养老可采取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强制性储蓄养老保险的形式。事实上许多西方国家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弥补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政府通过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农民(农场主)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另外,在制度模式建立上,不能“一刀切”,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建立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更好地推动当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2、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长期以来,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业为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的半个世纪我国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1 0,000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现代化的发展,目前工业回报反哺农业应是理所当然的,在亿万农民步入老年时,应该由政府从税收收入中拨出一定的资金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障障改变目前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在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前提下,可把财政今后增加的社会保障支出拿出大部分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同时通过政策扶持,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适当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助。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由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不应主要或完全由农民个人负担。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福利性”。

3、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首先要保证资金的安全。可以把一部分资金用于银行存款、购买国库券、国家特种国债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债券。对于银行存款来说,可根据存款期限长短、利率高低来进行组合,部分地抵消通货膨胀和利率的波动的影响,实现保值的目的。对于各种债券来说,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债券的流动性和盈利性不断提高,购买部分债

3、具有商业保险特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却没有商业保险运作的机制。商业保险从保费的收取、保险金额的确定、保险资金的管理与营运、保险投资的多元化选择及其风险控制、偿付

券,这样既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又保证了资金的增值安全。其次要考虑到资金的增值。养老保险基金的性质要求投资在安全性的前提下保证有一定的收益。可以把一部分资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市场投资,如: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证券投资基金风险低于股票,收益高于国债,因此证券投资基金应是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较为理想的长期投资工具,特别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干证券投资基金的环境更加完善,收益更有保证。股票投资虽然有高风险,但也有高收益,为了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增值率,用于补充保障基金的不足,应将一部分基金投资于有发展潜力的股票。最后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层次低的状况,应规定,养老保险基金应全部上缴,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

4、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进程。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1 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规定性,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保险对象不明确、保险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险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使农村养老保险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果再不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统一立法,就会贻误大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进程是关系到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了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行,建议在拟定《社会保险法》的同时,拟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诸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遵守的原则、主要内容、管理体制、资金来源、支付标准、基金的运营情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监督及相关部门的责任等。各地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隋况,在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的基础上,再制定具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保护。

5、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对于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解决好失地农民的老年生活,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时,总的指导思想应该实行土地换保险,把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纳入社会保险覆盖当中,但问题是,如何换保险和换什么样的保险,失地农民失地失业,收入没有保障,在现有的土地补偿制度及补偿标准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如再让其为未来养老交费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让失地农民交费有失合理性,应采取谁用地谁来承担土地上所承载的农民养老责任,即不管是政府部门用地还是企业生产建设用地,只要是征用农用土地,就必须承担农民的养老责任。具体办法是:在征用土地时,可以从土地出让金或土地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为失地农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并根据被征地农民的年龄建立不同标准的个人账户。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同时也可以遏制土地的滥占滥用现象。在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措的具体政策上,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各级财政给予相应补贴 若省级地方政府对参保的农民实行如3%一5%的补贴,10亿元的保费收入政府也不过支出补贴3,000万一5,000万元,在政府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增加的前提下,省级地方财政应当有能力承担。若其他各级财政还能够补一些,则补贴可以大幅提高,还可以带动农村集体对农民参保给予补贴,从而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1、对保险基金给予补贴。一些国家对基金未达到规定收益标准的差额实行补贴。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虽然也可以采取这一方式,但在我国利率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以财政提供一定比例的数额可能更为适宜。如对基金运营收益实行2%左右的补贴,10亿元规模的基金,补贴金也只有2,000多万元,政府应该有能力支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参保人个人账户上的基金收益明显高于储蓄收益,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2、对经办机构经费实行财政拨款。农村养老保险在实行之初,为减少地方财政的负担,把提取管理费作为经办机构的经费,这一办法一直实行到现在。如果说实行之初是受国家财力限制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则应当改变这一做法,把农民的权益返还给农民。

3、集体补贴的制度化。农村集体财产是农村居民的共有财产,在政府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承担了有限经济责任的条件下,政府有权要求农村集体支出集体财产的一部分或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补贴,并将这一办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4、在特殊情况下对个人养老金给予财政补贴。如在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为避免物价的贬值对养老金预期值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政府应对参保人个人账户上的资金给予保值补贴。

(二)土地资本化

1、以转让承包土地收益充作社区补助养老保险基金。按现行规定,农村人口只有在60岁以前参保,60岁以后才可领取养老金,并且养老金数额又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积累余额。这样,在这一方案实施之日起,已达60岁的老年人就没有纳入这一体系,开始投保时已超过40岁的农村人口,也极有可能因其投保年限短而使养老金积累不足。因此,为了弥补现行民政部组织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障的不足,年满60岁的农村老年人口应当退出其责任田和口粮田,修养余生。这部分人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为村公益金、老年人口原服务的未实行退休金制度的乡镇企业提留以及老年人口让出土地承包地由转包者上交集体的“承包费”。补助金的发放标准由地方自定,但应超过老年人口耕种承包土地的收入。此项保险可先以农村为单位实行,条件具备后,逐步过渡到乡镇统筹或县统筹。

2、被征用的土地补偿费充作新型小城镇人口的养老保险基金。将现行《土地管理法》中的安置补偿费的用途之一明确为建立被征地人口的养老保险;以县为单位,算出被征地人口补缴养老基金的总额;将基金总额从征地补偿费中一次性划出,为被征地人口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对于因非征地原因进镇落户的农村劳动人口,可由其本人补缴积累建立个人账户,也可由原行政村出钱为其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一次性买断其在行政村的包括土地和劳动积累在内的所有权益。

(三)税收

1、通过减免土地税费支持。目前地方财政可控制的来自土地税费的有:土地转化为城镇工商业和其他建设用地后的土地转让费、土地补偿费、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等,地方财政可以从中返还5%注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2、对基金收益实行免税。对基、金运营实行免税是国际惯例,但迄今为止,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仍没有出台有关免税的规定,政策比较模糊,以至于基层机构经常遇到免税上的麻烦,因此,国家有必要出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免税的专门规定。

业税中返还5%注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4、对企业、集体补助给予税前列支。对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乡镇企业、乡村集体企业,地方财政可根据不同的经营效益、企业负担养老保险的任务确定一定金额的税前列支数额。

(四)基金保值增值

1、设置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专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养老保险基金。首先,明确投资主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涉及的范围和层次非常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可设立四级法人制,初期(5年以下)资金积累规模较小,应以县为单位平衡并运营和管理;中期(5—10年)资金在一个县内已经难以寻找到最有效的增值途径,投资主体应以地市级法人运作为主;稳定期(10年以后)资金积累规模已经非常大,应以省级法人为主要投资主体。在这三级法人以上,成立中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审核、监督各级投资基金的运作情况。其次,要正确选择投资工具。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农村养老基金的投资工具应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特点:(1)应是公开提供的金融资产;(2)这些工具的发行者具有良好而稳定的信誉;(3)这些工具没有风险或风险经过保险机构或银行机构分担了;(4)这些工具发行者受到强有力的监控。按照这些标准,适合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资的工具应该包括:国家发行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发行的工具、法人债券、可转让债券、公开法人股票、公开房地产法人股票、投资基金股份、公司发行的可协商工具以及外国政府的金融工具等。

2、在养老保险增值率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地方,允许养老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适当放宽投资领域。这些地方养老保险的增值率高于银行同期利率,除去管理成本,仍会有一定的积累结余。为盘活资本,可让他们适当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领域。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5

摘要:内蒙古草地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近几年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迅速,发展旅游业对内蒙古的经济增长十分有利,它能促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服务、金融、保险、文化卫生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我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缓解我区就业压力;它能增加我区外汇收入,积累建设资金;它能扩大我区在国内外的影响,有利于对外招商引资;合理的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我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总之,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其发展必将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对促进我区的经济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从内蒙地区旅游资源现状、内蒙地区旅游业发展特点,方面阐述了内蒙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针对内蒙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草原旅游资源,保护,现状,意义,对策

正文:

一、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概况:

内蒙古草原景观是由温带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群聚性的草原啮齿类、有蹄类动物为主,以及坦荡的高原共同构成的地理景观。内蒙古草原东起松辽平原西部,沿大兴安岭西麓,经由内蒙古高原西至黄土高原,自古至今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区,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多,居我国五大牧区之首。依据区域水热条件和植被特征的差异,内蒙古的天然草场从东向西,随着地势、气候、土壤等生态因素的各异,可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等类型,并形成了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自然景观区。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尤其在夏季以其凉爽的气候、绿草如茵的环境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统计公报.2001)

三、内蒙古草原作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一,视野的开阔性

草原植物主要有禾本科、豆科和菊科等,草群低矮,一般都在1米以下,在微风吹拂下,掀起层层波浪,在蓝天映衬下,蒙古包点点,河曲弯弯、牧草肥美,牛羊遍地的草原景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激起游人对蓝天白云,牧歌悠扬的内蒙草原的无限感慨。

第二,夏季气候的舒适性

在夏季,我国南方烈日炎炎,而内蒙古草原的平均气温较低,最热月平均气温多不足20℃,而且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多是温和舒适的天气,晴空万里,具调理身心和避暑的良好条件,是旅游的最佳季节。第三,生物的多样性

草原植物是由多种植物构成,草原生态系统每平方米约有种子植物20-30种以上,典型草原每平方米内约有15-20种植物,荒漠草原每平方米也有12种左右,它们形态各异、特性不同,构成了复杂多变的草原世界。草原上的也动物十分丰富,且容易被观察到,如野驴、黄羊、野骆驼等。

第四,文化的丰富性

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不断与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创造、发展了与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并列的草原文化,在服饰、饮食、住宿、行走等方面均有其自己的特色。蒙古族游牧住的是蒙古包,就地取材易拆易装、制作与移动都方便;穿的是蒙古袍,肥大而不开衩,袖长领高,束以腰带后可以抵御高寒而多风的气候,还有蒙古族的奶茶、那达慕大会等等,都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

(刘敏1 ,2,陈田1,钟林生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四、草原旅游开发的价值与意义

1、有利于科学合理的利用草地资源。旅游与环境相互依存、互相促进。草原旅游首先要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环境空间,要使这里的水、草、动物、人在一个和谐的空间里共存,这本身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良好促进。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草原生态旅游开发,能使草地资源与旅游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在可

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人、地关系系统协调发展的草原旅游对于正确引导人们的旅游观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内蒙古处于边远的北部地区,农牧业生产水平普遍偏低,经济条件差,通过开展草地旅游活动,既发挥了草地资源的生态、社会效益,又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传统草业中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相互矛盾的难题。因此,发展内蒙古草原旅游产业,是实现草地三大效益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是探索内蒙古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的一条新路子,是发挥草原价值的新发展。(钟林生,牛亚菲,刘家明,等.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五、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积极开发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

按照旅游者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才会成为好的旅游项目。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游览、欣赏和体验不常见或不曾见的事件。例如,久居城市的人们愿意远离城市,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而常住乡村的人们则愿意进城去感受大度假的五彩缤纷。内蒙古自治区没有全国知名的大型城市,却有闻名海内外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这正是我区的旅游优势所在。茫茫草原、皑皑白雪、大漠风情、天然湖泊及各少数民族的风俗表演,这些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2 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突出“草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主题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是成分发挥内蒙古旅游业的前提。通过对十几年来内蒙古旅游的国内外旅游者需求分析可知,观赏神奇辽阔的草原风光,亲眼目睹和体验蒙古民族的生活习俗是旅游者来内蒙古旅游的主要目的。内蒙古要参与旅游市场竞争,就必须突出“草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主题,开发唯我独有的旅游精品。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积极引导旅游需求是旅游市场竞争中的一项重要策略。旅游服务设施的优劣直接影响旅游需求,我们应加快住宿、餐饮、交通、娱乐等服务设施的建设, 在数量扩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这样才能促使旅游者在住、食、娱三方面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从而带动整个旅游收入的增长。同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也决定了是促进还是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促进我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孙钢.新世纪中国旅游区域旅游发展大思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4搞好环境污染的治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使集审美、休闲、娱乐、消遣和观赏等为一体的资源空间环境。而旅游资源又有着与其他资源不同的特性,最显著的特征乃是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旅游活动会对旅游目的地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如果不加以限制,让旅游活动任意发展和扩张,旅游的发展就可能会在空间和数量上超出目的地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所允许的可持续极限。旅游活动规模和旅游者的数量超过了这个极限后,就会对旅游目的地的各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并且,对旅游景点实行分片管理,即时做好景点的清理工作。(哈斯巴根, 吕君.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

5实施区域联合、内外联动的战略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6

摘 要:中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老挝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一带一路”的实施与老挝的发展和利益密切相关。基于“一带一路”背景,通过对中国在老挝的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弄清中老互利发展的可行性,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并对未来实现中老经济上的互利交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投资规模;投资结构;老挝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18-0177-04

一、“一带一路”对老挝发展的重要意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总的趋势,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日益突出,世界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也越来越频繁。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国在发展中不断出现各种深层次问题,社会发展形势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是实施“一?б宦贰背?议的开局之年,通过成立亚投行,通过辐射效应带动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扩大了“一带一路”的影响范围。老挝历来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两国间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政治相信和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老挝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前景良好,老挝政府对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表示高度赞赏并愿积极参与。因此,老挝政府愿扮演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突破口,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良好的示范与推动作用。

“一带一路”使得中国对老挝投资进一步深入,不仅有利于加深中老两国的友好邻邦关系,而且更能推动“一带一路”在东盟国家的实施发展。“一带一路”给老挝带来新的经济社会及外交发展动力。从外交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老挝开始实施全方位外交,“一带一路”使沿线国家之间互联互通。2001年,老挝人民革命党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老挝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平、独立、友好合作的外交政策,并将越南和老挝的外交路线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作为第一级的外交战略外交关系。”[1]从经济层面来讲,“一带一路”让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老挝可以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使老挝的国家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主动实现有效对接,将产生乘数效应;从社会和文化层面来看,“一带一路”的发展加强了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加强对老挝的境外投资,也有利于其发展。东盟在“一带一路”战略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东盟各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老挝是东盟成员国,而且在东盟峰会上稳步推进自身的角色和地位。中国可以以此为契机,通过老中传统友谊,充分发挥老挝的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与东盟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理解,深入交换“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意见,对该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进行磋商,使中国力量成为建立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因素;并且,老挝被称为“印度支那十字路口”,位于大湄公河的地区中心位置,是与中国陆地连接距离最短的东盟国家。中国加强对老挝的对外投资,有利于提高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贸易、投资领域、金融服务等合作。

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本文试图对目前中国对老挝的投资现状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实现投资规模和结构的优化,更加深入地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达到共赢的局面。

二、中国对老挝投资现状分析

(一)投资规模现状分析

对中国对老挝的投资规模进行分析,分析近几年投资规模的总体状况与变化趋势,并以2015年作为分水岭,比较“一带一路”实施前后投资规模的变化趋势与差别。本文对各国向老挝进行的投资资金和中国近年来对老挝的投资状况进行分析,图

1、图2分别是2016年各国对老挝投资的柱状图,以及2001―2016年中国对老挝的直接投资金额。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2016年共有27个国家2016年对老挝进行境外投资,来源地区主要可以分为东南亚、中国、日本和韩国,以及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且从图中可看出中国,越南和泰国对老挝的投资为列前三,中国以191 207万美元的投资额位于首位,而欧美等国家对老挝的投资比例则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地理位置相近,老挝一直是中国的友好邦邻。更主要的是,2016年是“一带一路”实施的第二年,为推进其在东盟国家的深入发展,从而不断加大对周边友好邻邦的投资支持。

2001―2016年中国对老挝的直接投资分析。从整体角度来看,由图2可以看出,虽有个别年份投资下降,但2001―2016年中国对老挝的直接投资总体上呈现的是上升的趋势。其中,2015―2016年的上升速度最快,由2015年的92 572万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191 207元美元。这主要原因来自“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2015年是“一带一路”的开局之年,2016年中国加强对老挝的境外投资更直接说明了“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势头猛进,中国有意帮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大潮中来。从阶段性来看,在图2中,中国对老挝的投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7年,这一阶段,中国对老挝的投资增长缓慢,且投资总额较少。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不久,经济实力不强。第二阶段为2007―2010年,这一阶段中国对老挝的投资经历了由跌到涨的过程,但投资总额较第一阶段还是上涨的,尤其是2010年投资的总额达到了107 032万美元。其中主要原因是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下滑,2007―2009年对老挝投资水平下降,但随着经济回暖,2009―2010年对老挝的投资幅度又重新大幅上涨,由2009年的34 538万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107 032万美元。第三阶段为2010―2014年,这一阶段投资幅度有所降缓,但投资总额较大,总体趋势较为平缓。第四阶段为2015―2016年,这一阶段投资幅度和投资总额均有大幅上涨,主要原因在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中国加大了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重。

(二)投资结构现状分析

投资结构,是指中国对老挝的投资在各项目、产业上的分配。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对老挝在各产业上的投资现状,更加深入地剖析中国对老挝的投资结构。图3和4分别为2001―2016年中国对老挝三大产业投资总额和投资占比。

2001―2016年中国对老挝三大产业的投资总额分析。总体来看,从图3中可以看出,中国对老挝的主要投资集中在工业领域,对农业,服务业的投资相对较少。2016年,对工业的投资总额为114 310万美元,对农业、服务业的投资总额分别为2 837万美元和7 406万美元。从阶段性来看,可以把近十六年的投资总额情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13年,这一阶段对三大行业的投资增长趋缓。其中,工业增长速度最快,且投资总额最多。第二阶段为2013―2016年,这一阶段中,对农业的投资总额变化不大,对工业的投资经历了一个由跌到涨的形势,而对于服务业,可以看出已成为近年来中国向老挝投资的主要领域。

2001―2016年中国对老挝三大产业投资占比分析。从图4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对老挝的投资占比趋势。2001―2013年,中国对老挝的主要投资领域在农业和工业,以工业为主,服务业占比较低,主要原因为当时的老挝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设备等条件跟不上,必须积极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的工业。而到了2013年之后,2013―2016年期间,工业和农业占比明显下降,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快速上升。主要原因在于老挝经济水平的提高,三大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以及“一带一路”的发展,让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的地位有所提高。总而言之,图3和图4表明,中国对老挝的投资结构随时间发生了变化,由以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其中,主要原因包括老挝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完善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首先,从投资规模来看,中国是老挝最大的境外投资国,2016年对其投资总额为191 207万美元,并且,从本文图2可以看出,2001―2016年中国对老挝的投资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从2014―2016年增长幅度最大,这离不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将老挝拉入其沿线国家的发展行列中去。其次,从投资结构来看,2001―2016年期间,中国对老挝的投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2014年之前的以工业为主导到2014年之后以服务业为主导。投资产业的变化来源于老挝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

因此,从投资总额和投资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对老挝的投资可以分为两个大阶段,一是2014年之前,二是2014年之后。2014年之后投资总额大幅增加,且主要投资领域为服务业[2]。这其中主要的原因离不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中国希望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动,凝聚发展中国家的力量,相互交流,求同存异,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去。老挝历来是中国的友好邻邦,是东盟国家中与中国陆路距离最近的国家,加强对老挝的对外投资,不仅实现中老的友好合作,更能进一步促进东盟国家积极地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

(二)建议

1.加强中老两国的友好外交关系,为投资项目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2014年11月,习近平和Jumari的相遇交流更表明中老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向更高层次发展[5]。中国帮助老挝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老中关系,而且老挝也可以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红利,更好、更快地乘坐“顺风车”,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更加积极地与中国相互支持。并且国家间的投资,政治风险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中老良好的外交关系,为项目投资提供稳定的政治基础。

2.老挝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将经济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实现有效对接。目前,脱贫仍然是老挝经济发展的重点,老挝的目标是在2015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2020年实现脱离世界贫困国家行列[4]。老挝要实现这些计划和目标,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风险,如果老挝能够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使老挝的国家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主动实现有效对接,将产生乘数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老挝必须紧跟世界发展的大潮,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化。同时,老?肟梢岳?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实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贸易、投资领域、金融服务等合作,为中国开辟新渠道,创造一个新的“海”,特别是中国西部大开发中要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洋、南亚和印度洋的“桥头堡”,这也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5]。

3.通过“一带一路”,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带一路”是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3]的,它重视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百家齐放。老挝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佛教国家。佛教文化是老挝社会的主流文化,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对老挝人民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一些消极的思想主张,如目前的光、重生等。如果不正视这些问题,就会对老挝社会稳定和发展构成威胁[6]。“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的纽带,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它已经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老挝在这个平台上能够与其他国家充分沟通,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宣传部.老挝人民革命党七大政治报告[N].万象:人民报,2001-03-12.[2] 陈定辉.老挝:2014年回顾与2015年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5,(2).[3] 蒋希蘅,程国强.国内外专家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综述[J].中国外资,2014,(10).[4] 郝勇,黄勇,覃海伦.老挝概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5] 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2):80-88.[6] 蒋琰博.浅析新形势下老挝人民革命党的宗教政策[J].东南亚纵横,2010,(8).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olution of Chinese’s Investment in Laos

CAO Bing-ru,SUN Shi-jia

(Business College,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7

会展活动包括举办各类会议、展览、订货会、洽谈会等。会展业发展, 往往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为商务会展活动节奏较快, 所以, 会展商务与休闲娱乐的有机结合, 为会展开展成功的重要标志。围绕会展活动中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 特别是展览后的商务旅游, 极大地推动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由此出现了会展旅游的概念。会展旅游以其规模宏大、游客消费能力强、逗留时间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 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热点。

会展旅游与传统旅游有区别也有联系, 它独立于传统旅游资源存在。会展城市的地域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会展企业的盈利能力, 南昌作为江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紧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南三角三大经济圈, 区位优势明显, 具有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战略地位。并且在交通、休闲氛围、硬件设施等方面都具有发展会展旅游的优越条件。在全省范围内, 南昌的会展经济在占全省70%以上, 为江西会展业的“龙头老大”。并在2007年至2011年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十佳会展城市”称号。2007年, 南昌市举办了第22届全国医疗器械展览交易会等9个全国性及区域性大型展会;2008年, 举办了第64届汽车配件交易会、第36届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等6个全国品牌展会;2009年, 举办了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南昌国际汽车展览会等7个大型展会;2010年举办药交会、广告节、中博会、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国际汽车展等10多个全国性品牌展会。2011年, 南昌会展业发展迅猛, 全年成功举办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等130余项展会。

然而在全国范围之内, 南昌的会展业的游客满意程度不高, 发展一般。据2006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提出的全国首届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中显示, 南昌在全国34个省会城市中排在第26位, 属于城市旅游发展的第四个层次———潜力巨大型城市, 与会展经济繁荣的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在2011年全国游客满意度的调查中显示, 南昌的游客满意度排在50个样本城市中的后十名。从中部六省之中比较, 2010年南昌市的旅游总收入在中部六省中最低, 旅游接待总人数仅略高于合肥见表1, 图1。这说明南昌作为中部旅游重点发展城市, 其资源、交通以及区位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二、南昌会展旅游的发展特征

(一) 主题鲜明, 充分体现南昌特色

会展活动是展示城市历史和特色品牌的重要文化景观。南昌依据其悠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得天独厚图1 2010年中部六省旅游信息统计图的红色旅游资源、多样化的生态旅游资源、独特的饮食文化等特点, 整合区域范围内相关的旅游产品形成产品线, 组织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会展活动。

1. 红色会展旅游

“八一南昌起义”为南昌留下了高品位的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近年来, 南昌市整合其特有的红色旅游资源, 以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为核心区域, 联合相关景区, 开辟了“军旗从这里升起”主题红色旅游线路。而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与南昌国际军乐节等专业展会正是依托南昌优越的红色旅游资源, 吸引众多军事爱好者, 也逐渐成为全国红色教育基地, 对南昌的红色旅游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 自然景观型会展旅游

南昌市东临鄱阳湖, 西临西山梅岭, 中间穿插着江南第一大漠厚田沙漠。形成一面依山三面傍湖、四大水系穿境而过的山水城格局。南昌也依托这些独特的自然资源开发相应的会展旅游产品。如展现生态湿地的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暨技术博览会等, 树立起了江西低碳、环保、科技的生态大省形象;厚田沙漠的户外旅游节和沙雕节, 模拟出世界各国著名沙漠的自然奇观、风土民俗和人类治理沙漠、适应沙漠的成果;以及天香园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此类生态文化会展通过研讨侯鸟迁徙、环境保护等问题一系列问题, 促进民众环保意识, 传达另类休闲的理念, 开展环鄱阳湖的生态经济区的旅游合作。

3. 历史文化、风土民俗型会展旅游

豫章故郡南昌依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文物型旅游资源, 包括历史景观、地域文化和宗教活动举办了滕王阁艺术节展示历史名楼丰富的历史文化;八大山人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书法艺术研讨交流为主, 邀请国内外著名书法家、广大书法爱好者参与, 以提升八大山人梅湖景区的知名度。除此之外还有汪山土库建筑研讨会、绳金塔庙会等节事活动扩大其在赣鄱文化、佛教界的影响等。

4. 美食系列会展旅游

美食系列会展旅游是指以地方特产和特色商品及本地餐饮文化为主题, 辅以其他相关的参观、表演等而开展的节事活动。如进贤县的军山湖螃蟹节, 南昌金秋美食节;安义县杨梅节等。

5. 综合型会展旅游

除了上述几种分类之外, 还有一些综合型的会展旅游。如结合了自然生态、亲水以及历史文化的水上楹联文化节。又如推介一批涉及高新技术与重点产业的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此类大型的综合型博览会有利于从各方面宣传南昌, 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局面。

南昌会展旅游的主题鲜明, 富有地域性特征, 并采取适当的原则优化整合, 强化其独特性, 从而有效地规避旅游产品的替代性。在旅游者眼中形成鲜明的差异化形象, 从而推动南昌整体形象的发展。

(二) 时间安排妥当, 衔接性较强

会展活动往往有很强的季节性。因为节日本身具有时段性, 一些会展活动所依托的资源也有最佳观赏期, 这些因素限制了活动举办时间。

南昌的会展旅游时间安排得当, 均匀分布在四季的各个时段中, 且衔接性较强, 营造了良好的旅游氛围。其中, 重要的全国性、国际性展会少有重叠。例如2010年, 3月的国际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品展览会;4月的中部国际汽车文化节;5月举办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8月举办国际婚博会;9月的中博会;10月的国际消费品博览会;11月份的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和绿博会;12月的药交会以及花博会等等。

节事会展既是旅游产品, 也是有效的旅游宣传方法, 丰富的节庆活动既可以提升城市的美誉度, 又可以延长旅游旺季、缩短淡季, 从而达到优化旅游市场的目的。

三、南昌市会展旅游的发展障碍

(一) 政府的重视不够

南昌的会展业是新生产业, 兴起时间在2004至2005年, 其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发达城市, 甚至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重视需要低层次的服务的、利润相对较低的会展接待, 而轻视了招商的重要性。因为招徕组织会展才是更主动更高层次的活动, 也是更有效益的活动。

(二) 硬件设施不足

1. 高星级酒店少, 低星级酒店入住率低

参与会展的游客们大多为高端客户, 他们会选择提供高品质与个性服务的四星以上的酒店入住。据有关市场调查, 截止2011年底, 南昌的星级酒店只有52家, 其中五星级酒店只有7家, 星级酒店拥有床位数1.4万余张, 这对于省会城市明显不足。因而也制约了南昌旅游业的发展。尤其在举办大型展会时, 酒店床位的供给失衡, 且接待能力与档次不高。出现了高档酒店床位不足, 经济型酒店压低价格, 低星级酒店入住率低的恶性循环。以2011年10月举办的七城会为例, 南昌的各大星级酒店全部住满, 商务型酒店继续采取低价策略。部分不愿意入住低星级酒店的游客只能前往周边城市入住。

2. 展会场馆多, 专业化的场馆少

南昌市的场馆很多且类型相似,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特别是体育场馆。南昌市为迎接七城会, 江西省新建了10个体育场馆, 其中包括了四大核心场馆, 改扩建了22个体育场馆。一方面, 民众质疑旧场馆的闲置问题。另一方面, 城运会之后的利用问题成为焦点。四大核心场馆耗资近四十亿, 风险极大, 回收期过长。另外, 它们不隶属于学校, 江西师范大学与江西奥林匹克中心隔街而望却不能利用, 又在校园内兴建了贝壳体育场、室内体育馆等, 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展馆规模太小, 现代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场馆太少, 也让南昌流失了不少举办全国性展会的机遇。如今, 南昌市能举办大型展会的只有5个, 即有江西奥林匹克中心、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南昌国际展览中心、江西省展览中心和江西省体育馆。其中, 总面积为6.6万平方米的南昌国际展览中心在2005年投入运营时为当时全市最高规模展厅。仅仅时隔6年, 其规模和设施就比大中型城市落后很多。在2010年第64届全国药交会上, 就由于场地的限制, 有几百家企业无法参展。

(三) 旅游机构的营销机制落后

一方面, 会展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南昌的会展产业为新兴产业, 会展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主要因为实践少, 经验不足, 也少有与大中城市相关人员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 缺乏对与会人员的系统服务。南昌的很多旅游企业仅重视出租展厅的效益, 忽略了会议综合性服务。即“食住行”的环节, 展会主办方并没有有效地移接给旅游机构, 导致了“重展轻会”的状况, 因而会展旅游的结构不完整。

四、南昌市发展会展旅游的策略

(一) 政府需重视, 并致力于城市形象的推广

在中国, 国家不允许企业私自运用国家名义盈利, 会展的行政级别很大程度影响其吸引力。所以, 为了扩大南昌市会展活动的影响力, 其运行模式主要为政府主办、企业承办。首先要重视会展业, 做好公关和安保工作方面的工作, 为其提供政策基础和组织保障。其次, 要致力进行南昌市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与推广, 特别是宣传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民俗, 甚至成立专门信息传播机构, 扩大宣传效果, 赢得一些有影响力的会展举办权。

(二) 有针对性地建设展会场馆, 提升现有场馆质量

笔者认为政府场馆的建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利用现有场馆, 避免重复性投资, 不要把过多的资金用于建设同一类型的会展场馆;2.建设场馆时, 应考虑其可持续性利用。例如, 将体育场馆建设在校园内部, 在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完毕时, 可以根据场馆特色成立健身俱乐部和活动中心, 开展日常健身活动并鼓励市民参与, 这样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源浪费;3.把资金多用于建设或逐步扩大高品质、专业化的场馆, 完善场馆内部设施以及停车场、场地绿化等配套设施以提升南昌会展的品质。

(三) 改造低星级酒店, 提高客房入住率

低星级酒店入住率低, 应作为革新的重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提出了低星级酒店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通过细化目标客源, 填补市场空白, 提高服务水平, 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一方面可以将部分融资能力较强、有发展潜力的低星级酒店, 改造成高星级酒店, 以解决高档酒店床位不足的问题。这要求低星级酒店更新硬件设施和配套的服务质量, 从而实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 一些设施较差、利润很低的低星级酒店可降级为商务型酒店, 考虑游客们住宿的实用性, 对陈旧设施进行改造, 精简员工, 节约成本。如要坚持走低星之路, 就不能在高品质服务和低价策略中徘徊, 而是要提供特色化服务, 打造品牌, 以免陷入同质化。同时根据自身的特色, 开辟多重营销策略。

(四) 培养专门的会展服务人才

依照《南昌市旅游发展总规划 (2008-2020) 》, 旅游行业的人才保障主要有两点, 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旅游教育与培训体系, 另一方面聘请高级人才。而针对会展旅游, 人才的培训计划有待延伸。笔者认为, 提高会展服务人员的素质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 丰富知识铺垫, 组织相关培训。会展内容的专业性较强, 包括展厅的布置、专门的服务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延伸。第二, 加强经验交流。通过交流、研讨会借鉴国内大中型城市的相关经验。另外, 西方发达国家的会展、会议胜地的成功经验也值得参考。第三, 多实践。因为节庆会展的概念宽泛, 没有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 相关的培训也仅仅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场所。因此, 南昌的会展行业若要有长足的发展, 实践后的经验与信息反馈异常重要。

(五) 注重会展活动后的延伸服务

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 急需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 开发特色会展旅游活动, 并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在展会后, 将参与会展活动的人员及受众转化为旅游者, 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高综合消费。就需要针对高端客户制定高品质、个性化的接待服务。

其次, 扩大服务的受众范围。会展服务的受众群体一般是以家庭或其他团体。他们的活动有很大的随机性, 例如易受家人或伙伴的影响。因此, 会展旅游企业除了要关注对直接受众的服务, 也要考虑同伴对其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决策的影响。会展旅游地也许能从家庭入手, 取得更高的经济回报。所以, 这就要求会展主承办方对会展旅游项目的开发、报价要多样化, 整合多样的会展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受众的要求。

五、结论

综上所述, 南昌市的会展旅游依托其鲜明的主题以及妥当的时间安排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但是与全国发达城市甚至是中部大多数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 要发展南昌的会展旅游, 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政府应足够重视, 以提供良好的会展环境;第二、提高硬件设施的质量, 这包括解决与会人员的住宿问题以及完善、合理利用现有的会展场馆和配套设施;第三, 革新旅游机构的营销手段, 培育专门的会展服务人才以及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系统服务。

摘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会展业在中国发展迅速, 并为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南昌近年来在会展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十佳会展城市”称号。本文简述了会展旅游的概念, 并通过对比阐述南昌的会展现状;从南昌各节事活动的主题与实践安排分析其特色。笔者还从相关政策、硬件设施与旅游企业的营销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南昌市会展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依据南昌市会展旅游的特征与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南昌市,会展旅游,会展经济

参考文献

[1].王大悟.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8-2020) [R].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2008.

[2].赵鹏, 陈锋仪.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研讨会发言摘要[J].旅游学刊, 2002.

[3].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2011年第四季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公报[N].中国旅游报, 2012-03-7.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8

关键词:中欧经贸关系 反倾销 绿色壁垒

0 引言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最大经济体,两者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其经贸关系的发展潜力巨大。本文从中欧经贸关系的回顾和现状入手,探讨中国和欧盟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1 中欧经贸关系现状与特点

1.1 中欧经贸关系现状 2007年,中欧建交三十二周年。建交以来,中欧关系日渐走向成熟,双边经贸合作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05年中欧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两千亿美元,提前八年实现双方领导人2003年提出的目标。2006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1~12月,中欧双边贸易额达2723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占同期中国外贸总额15.5%。据欧方统计, 2006年1~9月,欧盟从中国进口1356亿欧元,比从美国多进口46亿欧元,中国取代美国上升为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据中国欧盟商会最新调查显示,92%的欧企对其在华业务表示乐观,比2005年高6个百分点。欧盟一直是中国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同时欧盟也是2006年中国技术引进的最大来源地。

1.2 中欧经贸发展特点 中欧经贸关系主要包括贸易往来、对华投资和经济合作三方面的内容。

1.2.1 中欧贸易发展速度呈明显加快之势。贸易总量不断上升。贸易逆差不断缩小;中方对欧盟出口1819.8亿美元,同比增长26.6%;自欧盟进口903.2亿美元,同比增长22.7%。

1.2.2 中欧贸易地位不对等。中欧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5%左右,但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依赖性则小得多,出口额占欧盟进口额比重不到2%,进口额占其出口额的比重仅在1%左右。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依赖性要高得多的现状也导致了中欧贸易谈判地位的不对等。

1.2.3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20世纪90以前中国向欧盟出口主要为传统的大宗商品及轻工产品, 进口的主要是成套设备及钢材等产品。以后进出口结构有了一些变化。但进口商品仍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出口产品除初级产品外也开始有了工业制成品。

1.2.4 欧盟在华直接投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投资质量相对较高。欧盟在华直接投资主要特点是投资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 投资部门分布广; 投资形式多种多样;投资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2 中欧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

中欧经贸双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随之而来,贸易摩擦等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其中,绿色壁垒问题和反倾销问题,是中欧贸易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2.1 绿色壁垒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不很高,出口商品结构相对落后,产品档次较低。由于一些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出口欧盟的商品在安全和质量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合法规要求存在差距,所以在欧盟高高筑起的绿色壁垒面前,中国已经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有资料显示,绿色壁垒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各行业的发展。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对出口产品种类和贸易量的影响。绿色壁垒导致出口市场萎缩进而造成出口数额减少,出口产品种类减少也可以造成出口数额减少。

2.1.2 对我国外贸经济效益的影响。绿色壁垒的推行必然会涉及到众多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监督与检测。

2.1.3 对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欧盟国家可以制定一系列过高的工业安全标准、防污标准、技术标准等,无形中增加了我国机电产品进入欧盟的困难。因此,从长远看,绿色壁垒在今后一个时期将成为我国加快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障碍之一。

2.1.4 对生产成本及企业效益的影响。首先是环保成本导致的产品成本增加。其次,取得绿色认证或标志引起的产品成本增加。绿色壁垒要求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

应当看到,绿色壁垒使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的商品所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但同时也应该辩证的认识到:绿色壁垒表面上限制出口,但是一旦达到标准,又可以提高出口竞争力,给中国贸易出口业带来了机遇。

2.2 反倾销的影响 欧盟至今未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反倾销成为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到目前为止,欧盟已对中国发起127起反倾销调查。欧盟至今仍未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导致欧盟在对中国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产品向欧盟出口。最近一二年,欧盟加大了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力度,矛头直指中国的优势出口产业和大宗出口产品。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虽然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但欧盟接连出台的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对中国出口贸易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致使中国许多产品无力与欧盟同类产品相竞争,被迫退出欧盟市场。

3 中国的应对之策

3.1 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从企业行为的角度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以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3.1.1树立环保意识,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和绿色营销。

3.1.2 顺应世界可持续发展潮流,发展绿色营销,使我国的绿色商品出口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3.1.3 积极参与国内绿色标志工作并使之同国际接轨,我国企业应尽快参与“国内绿色标志”工作,在出口产品的质量标准、制造工艺和产品认证方面,参照国际标准和准则,争取国际社会承认。

3.1.4 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环保市场,开发更多绿色产品。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可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保护环境,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从政府的行为角度看:政府在突破绿色障碍的活动中,要针对国际目标市场的环保要求,选择适宜的绿色营销策略,为企业的国际绿色营销营造良好的宏观条件,通过政府对企业国际绿色营销行为的间接调控,实现政府介入对内和对外绿色营销的任务。

3.2 应对反倾销的措施 从企业方面分析:我国出口企业应注意发生反倾销诉讼的可能性。最好是防患于未然,避免反倾销诉讼发生;如若产生,也必须正确处置,争取胜诉。

3.2.1 关于防止和减少反倾销案发生的因应策略除在政府层面上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外贸体制改革、建立出口价格协调机制等之外,出口企业应:①正确掌握并制定产品价格。要转变观念,摈弃廉价低质竞争的思想与做法,树立以质取胜的思想。②密切关注进口国相同产业经济状况的变化,做好市场调研,适时改变出口策略。③合理控制出口产品数量,避免在短期内集中向某一国家大量出口,以防止对进口国厂商产生冲击,从而导致反倾销案件产生;或者被视为造成进口国产业受到损害的证据,被征收反倾销税。④制定正确出口战略,开拓新的出口市场,避免将某一产品集中于单一市场是化解反倾销诉讼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旦发生反倾销诉讼避免遭受更大损失的主要手段。⑤努力在国外建立稳固的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避免我出口产品售价过低,有实力的企业也可以“走出去”,在其他国家设立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这是防止反倾销诉讼的又一基本策略。⑥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防止一旦被诉而因企业财务、会计制度问题而抗辩无力,轻易败下阵来。⑦加强实施我国的反倾销法,针对外国产品在我国倾销进行调查。这一针对性强的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威慑作用。

3.2.2关于正确处置业已发生的反倾销诉讼的因应策略①要积极应诉。②要争取市场经济的待遇。③尽可能聘请有能力并对我国友好的律师,这是取得反倾销案抗诉成功的重要条件。④全力争取进口商的合作。他们的参加,包括提供证据材料,出庭作证等对我们处理好反倾销案,争取有利结果十分有益。⑤抓住关键,慎重回答调查问卷,出席听证会,从各个方面为自己辩护,批驳申诉方的材料。⑥对进口国调查当局的现场核查工作,要认真准备,积极配合,要在律师指导下,运用合理的材料,尤其是财务会计材料是十分关键的。

从政府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快速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反应机制,以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动性。

中国要想在中欧贸易摩擦中变被动为主动,必须建立快速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在这方面政府部门责无旁贷。一是要深入研究欧盟反倾销的法律体系,提早制定应对欧盟反倾销和贸易技术壁垒的预案,最大限度地规避欧盟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限制;二是要建立健全信息追踪、反馈和披露制度,对欧盟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重要信息提早予以公布,对欧盟反倾销机构对我出口产品立案调查情况及时予以通报;三是要尽快建立我国的技术法规体系,完善认证制度,促使国内出口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四是要对国内主要出口产品的出口数量、价格等进行有效监控,对扰乱出口秩序、低价竞销的现象坚决予以制止;五是通过适当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国企业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努力进行技术革新,使更多的出口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此外,政府还应从制度层面上不断优化引资环境,如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加经济贸易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等等。

参考文献:

[1]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施建新.2002年在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回顾[N].国际商报,2003.9.

[3]高永富,张玉卿.国际反倾销法实用大全[M].上海:立信出版社.2001.

[4]石士均.可持续国际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2.

[5]戴炳然.走向成熟、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中欧建交30周年感言[J].欧洲研究.2005.(2).

[6]火正德.论中欧战略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05.(2).

[7]伍贻康.不断更新走向成熟的中欧关系——纪念中欧建交30周年[J].国际观察.2005.(2).

[8]郑若麟.中欧关系须防暗流[N].文汇报.2005-11-09.

上一篇:五中2011年党支部总结下一篇:“卫生部门除四害工作规划”卫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