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与说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与说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精选10篇)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与说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教材简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游戏,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使学生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导入新课。

游戏请5名同学到前面来,老师这有4张凳子,老师喊123开始,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坐在凳子上,引导:5位同学坐在4张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凳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

我们刚才做了个小游戏,但小游戏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游戏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引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

1.出示题目:把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板书:小棒 4  杯子3 )

提出要求:把所有的摆法都摆出来,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1)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动手摆,把各种情况记录下来。

(2)指名一位同学展示不同摆法,教师板书。(4,0,0)     (3,1,0)     (2,2,0)     (2,1,1),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

(4)师生共同理解“总有”“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5)明确:刚才同学们把所有摆法一一列举出来,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称之为“枚举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中、合作中、讨论中发现规律,分析问题的形成, 把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提高,让问题在学生的探究中得到解决。]

2.要把6根小棒放进5杯子里, 你感觉会有什么结果呢?

(1)启发学生猜想结果

把6根小棒放入五个杯子里,你感觉一下,不要动手摆,你感觉一下会有什么样的结论?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

提出要求:想一个快速而又简单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你就可以得到这个结论?

(3)学生尝试操作验证。

(4)全班交流,操作演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先每个杯子摆一根,每个杯子放1跟,5个杯子,就已经放了5根,还有1根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两根小棒

预设:如遇到每个杯子摆两根,有的杯子空的,这样有说服力吗?有的杯子还空着,要先把每个杯子都装上小棒才行。

(5)明确结论:把6根小棒放进5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小棒。

3.课件出示:

把100根小棒放进99个杯子呢?

谈话:要不要也准备100根小棒和99根杯子呢?可以怎么办?

引导用假设法进行思考:假设每个杯子放1跟,99个杯子,就已经放了99根,还有1根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根小棒。

这也是数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假设法”。

引导学生观察小棒数和杯子数,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这里的小棒数都比杯子数多1,当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了两根小棒。

[设计意图: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联想和猜测,再通过实验和推理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从“枚举法”到“假设法”,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活动二

谈话:接下来,我们把数学书当做物体数放入抽屉里,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板书:书     抽屉      总有一个抽屉放入      算式

5      2           3             5÷2=2……1

1.启发猜想:你是怎么想的?先每个抽屉放2本,(5本书尽量平均分,使每个抽屉的数量尽可能接近。)还有1本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了3本书。

可以用哪个算式来表示?

7本书呢? 7÷2=3(本)……1(本)

2.引导:我们把至少放入多少根小棒、至少放入多少本书统称为至少数

观察一下上面的算式,你认为至少数等于什么?

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

这里的余数都是几?(1)

有没有余数不是1的情况?余数有可能是2、3、4吗?

3.深化探究 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看来是有一点挑战性,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① 交流说理活动

预设:生1: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用商加余数,应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

生2:不同意!不是“商加余数”是“商加1”.

② 算式是什么?板书:5÷3=1(本)……2(本)

③ 启发:到底是“商加余数”还是“商加1”?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④ 引导:至少3本的学生用假设法验证。

先每个抽屉放1本,还剩下2本。这两本书可以怎么放?(可以放进同一个抽屉中,也可以放进不同的抽屉中)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把剩下的两本也尽可能平均分。所以,无论怎么放,至少有2本书要放进同一个抽屉里。而不是3本。

至少数是是3本,可以吗?

什么是至少两本(可以等于2本,也可以是大于2本)

那把7本书放入4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入几本书?为什么?

引导学生把剩下的3本书也尽可能平均分。

⑤ 那至少数应该是商+余数,还是商+1?

发现至少数=商数+1

谈话:那么探究到现在,大家认为怎样才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

明确:至少数=商数+1

[设计意图: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4.介绍抽屉原理

谈话:我们这个发现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点题)。(课件出示)

“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不管怎样分,总有一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 在13名同学中,至少有几名学生的生日在同一个月,为什么?

3. 张叔叔买了43个苹果,装在5个袋子里。总有一个袋子至少放了几个苹果。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培养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四、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老师对你们以后使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充满信心!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物体数  ÷ 抽屉数=  商……余数                      至少数 =商+1

5 ÷ 2  = 2…… 1                   2 + 1= 3

7  ÷  2    = 3…… 1                    3 + 1= 4

5 ÷ 3    = 1…… 2                   1 + 1 = 2

7  ÷ 4    = 1 ……3                     1 + 1 = 2

资料链接:

鸽巢原理,又名狄利克雷抽屉原理、鸽笼原理。

其中一种简单的表述法为:

若有n个笼子和n+1只鸽子,所有的鸽子都被关在鸽笼里,那么至少有一个笼子有至少2只鸽子。

另一种为: 若有n个笼子和kn+1只鸽子,所有的鸽子都被关在鸽笼里,那么至少有一个笼子有至少k+1只鸽子。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与说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2

熟练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和计算方法,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 表面积。新课标第一网

(1) 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2) 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

长方体表面积:

S表=(ab+ah+bh)×2

正方体表面积:

S表=6a(平方)

圆柱表面积:

S表=S侧+S底×2=2πrh+2πr(平方)

2. 体积。

(1) 什么是体积?

(2) 分别说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如: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圆锥:

(3) 说一说这些公式之间的联系。

①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联系。

② 圆柱与圆锥的联系。

a. 说一说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b. 在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二巩固练习xkb1.com

1. 完成课文的“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十九中的第10,13~17题。

三课堂小结

1. 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及联系。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与说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3

(2012~2013学下学期)科任:陈元贵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是让学生掌握:

1.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量的值估计另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方格纸等按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提取统计信息,解释统计结果,并能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体会数据产生误导。

6.经历从生活中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

简单的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生活实例使学生认识负数,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特征和知识的与学习,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统计,本册教材安排了数据产生误导的内容。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表虽便于判断或预测,但如不分析也有不的信息错误判断或预测,对统计数据、客观、的分析的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教材一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简单的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的乐趣和数学的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

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一次系统的、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环节。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的基础;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1人,大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有些学生的学习还需端正;有学生自觉性,上课注意力不;作业等;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的,应培养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教与学的效益。

3、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要求,不购买复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课堂训练的多样化,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好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

活的,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5、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情境选择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7、对家庭教育的。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学生对待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①预习教材,知识,是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 教师课堂教学的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④的学习,使学生在中人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六、课时安排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本班情况灵活:

一、负数(3课时)

二、圆柱与圆锥(9课时)

1.圆柱„„„„„„„„„„„„„„„„„„„„„6课时左右

2.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比例(14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性质„„„„„„„„„„„„„4课时左右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3.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四、统计(2课时)

节约用水„„„„„„„„„„„„„„„„„„„„1课时

五、数学广角(3课时)

六、整理和复习(27课时)

1.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2.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3.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与说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4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页例3、例4及“做一做”和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2、合理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借助形(数轴)来理解数,经历从实际中抽出数学模型(数轴),从数形结合两个侧面理解问题。

3、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低于正常水位0.16米记为-0.16,高于正常水位0.02米记作()。

2、在直线上表示2,0,1.5,。

3、-3和-5谁更大?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呈现例3

(1)学生观察情境图,叙述图意

(2)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3)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4)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再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5)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6)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叫数轴。

(7)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2、呈现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先让学生说说数轴上数的大小情况,0的左边是什么数,0的右边是什么数。组内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的不同。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三、巩固练习

1、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记作0m,海拔高度为+450米,表示(),海拔高度为-102米,表示()。

2、在数轴上,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示的数是();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示的数是()。

3、根据数轴上的点比较大小。

-7○-51.5○520○-2.4-3.1○3.1

四、反思提高

同学们,学到现在,这节课也将近尾声了,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吧!

我的反思与体会

学生对数轴并不陌生,就是多了负数一方有的学生理解慢,觉得正数是从左向右排,负数是从右向左排的错觉,当知道负数的数值越大,负数越小的时候,好像明白了,但在练习的时候(比较大小)还是出现了错误。还得通过练习,来认识知识,强化知识,巩固知识。

《圆柱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彭月秋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

学习提示:

(1)你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

(3)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尝试练习:

1、圆柱体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体的(),周围的面叫做(),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体的()。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

3、下面图形中石圆柱的在括号里打“√”,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关键点拨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板书设计:

┌长方形

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与说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5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4-47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说一说。

(1)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

箱数/箱 4 8 16 32

总个数/个 32 64

① 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② 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

③ 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④ 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

(2)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

每箱个数 4 8 10 20

箱数 50 25

① 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② 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

③ 这里哪一个量一定?

④ 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

(3)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看天数的情况如下表。

每天看的页数 4 8 10 16 20

所看天数 80 40 32

① 把表格填写完整。

②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③ 这里哪一个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 每天看的页数与所看天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4)征订《XX学习报》,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如下表。

征订份数/份 50 40 30 20 10

应付的钱数/元 1500 1200

① 请你把表格补充完整。

② 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

2、正、反比例意义。

问: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正反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会表达。

(3)全班交流。

使学生明确几个要点:

正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少。

③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一种理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 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二、综合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下比例或反比例。

(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字,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3)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4)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6)圆的面积与半径。()

过程要求:

(1) 逐一出示以上各题。

(2)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练习七(二)》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4-47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

4、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

二、引导练习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比较

出示表格。

表一:

路程/千米 40 80 160 200 320

时间/时 1 2 4 5 8

表二

速度/每时行多少千米 120 90 60 40 30

时间/时 3 4 6 9 12

1、说一说。

提问: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3、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教师提问并板书如下: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关系式X×Y=K(一定)

4、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三、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与说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同学们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

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哈尔滨:-15 ℃~-3 ℃

北京:-5 ℃~5 ℃

深圳:12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交流收获。

2.总结。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与说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7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导学准备:圆柱学具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

导学案:

(一)小组交流,全班内汇报预习情况。

(二)共同探究。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xkb1.com

3.圆柱的高

讨论交流:什么是圆柱的高?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新课标第一网

圆柱的侧面剪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2)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学生交流后得出:正方形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www.xkb1.com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课外拓展:

按照附页1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例1:圆柱:侧面底面高

例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与说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8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方法,能看懂和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

2. 培养学生初步统计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1. 复习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已经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用统计表表示的数量,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

(板书:统计图)

(2) 导入新授

(出示从报刊或图书搜集的一些学生易于理解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告诉学生: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表三种。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种-条形统计图。

(完成板书:条形统计图)

2. 新授

(1) 教学条形图统计图的意义及组成。

(2) 教学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 出示例1

例1 某地1996~2000年的年降水量如下表

年份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降水量(毫米) 920 860 1005 670 704

根据表中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2) 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自学: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教师示范后,让学生完成这张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1) 归纳制作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 哪一年的年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

3) 哪一年的年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

4) 最多年降水量大约是最水年降水量的几倍?

归纳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比较统计表和统计图,想一想: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特点: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3) 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75页的“做一做”

注意:画出的直条要准确;直条顶上注明具体数量。

(4) 小结: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是什么?在制作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5) 看书并质疑

3.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1、2题。

4.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 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

1. 以旧引新

回答。

(1) 统计图分为哪几种?什么是条形统计图

(2)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分为哪几步?

2. 新授

(1) 揭示课题:这节课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2) 学习例2

1) 出示例2

例2下面是前进机床厂各车间男、女工人数统计表。

车间

人数

性别 合计 第一车间 第二车间 第三车间

总计 570 110 245 215

男工 325 80 110 135

女工 245 30 135 80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2) 看书第57页,思考并讨论。

a. 例2是一个什么样的统计表?

b. 画这幅条形统计图时,需哪些地方与例1相同?哪些地方与例1不同?

c. 在把例2制成条形统计图时,需把三个车间的男工和女工的人数都分别表示出来,需要怎么办?

3) 回答思考题。

例2是一个复式统计表,

与例1相比二者相同点是

二者不同点是

4) 依照课本第58页例2中,第一、第二车间的制图方法,完成第三车间的制图。

5) 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注意什么?

6) 观察例2的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a. 男工人数最多的是哪个车间?最少的是哪个车间?

b. 女工人数最多的是哪个车间?最少是是哪个车间?

c. 在统计图怎样找出哪个车间的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3) 小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4) 看书并质疑

3. 巩固练习

教材练习12第5、6题。

4. 全课总结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与说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9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单元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单元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2、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

(引导学生说出: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二、新授

1、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这次半期考,全班同学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了50%;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4%……像100%、50%、64%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5、教学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如:百分之九十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练习

1、完成P78“做一做”第二题:读出下面的分数。

2、完成P78“做一做”第一题: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分数。

3、P79练习十九第4题:读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

4、“做一做”第四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1~3题。

教学追记: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与说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0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理解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与计算能力。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四则运算的意义。

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做蝴蝶结,用做中国结。

(1)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图提问题。

问: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说明解决方法。如:

①一共折了多少颗星?36+28

②折的红星比蓝星多多少颗?36-28

③买矿泉水用了多少钱?0.9×40

④做蝴蝶结用了多少彩带?做中国结用了多少彩带?

24×24×

⑤做蝴蝶结用的彩带是中国结的几分之几?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①什么叫做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做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④什么叫做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小结: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只有小数、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四则运算的方法。

(1)整数、小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

(4)整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5)说一说整数、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6)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

4.在四则运算中,应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出示以下内容:

a+0=()a×0=()0÷a=()

a-0=()a×1=()a÷a=()

a-a=()a÷1=()1÷a=()

注意:当a作除数时不能为0。

以上交流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归纳。

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

加法意义

计算方法

特殊情况

减法意义

计算方法

特殊情况

乘法意义

计算方法

特殊情况

除法意义

计算方法

特殊情况

5.四则运算的关系。

四则运算的关系可概括如下:(以提问方式完成下面关系网)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加法减法

求相同加数和的算便运算求相同减数个数的算便运算

乘法除法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小结:加法是在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性计数,是最基本的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是加法的还原。乘法又是加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加数的加法简便算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也是乘法的还原,它是减法是发展是求相同减数的减法的简便运算。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十四第1、2题

3.课堂小结。

复习内容:数的运算(二)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计算简便。

2、使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运算定律。

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1)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运算定律,并与同学交流。

(2)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举例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3)算一算。

①计算: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2.混合运算.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算一算:(710-18×4)÷2

板书(710-18×4)÷2

=(710-72)÷2

=638÷2

=319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二巩固练习。

1.做一做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入学教育下一篇:一岗双责责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