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期中质量分析报告(精选4篇)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四大题:
第一大题为积累与运用,分别从语音、字形、词语填空、辨别语病,还有古诗词名句默写、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等。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考查。
第二大题为为文言阅读能力考查,课文是《桃花源记》,考的是字词、翻译句子、作家作者、文章内容的理解等。
第三大题,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内现代文阅读,选文来自课文《护钟》;第二部分为课外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12分,阅读材料选文风格清新,感情真挚、自然,生活气息浓郁,这与七年级下册教材中不少的课文特点一致,题目考查的重点是品味词语和句子的能力、造句能力、理解和揭示句子深层含义的能力,以及阅读感悟的能力等,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
第四大题为写作能力考查,占50分,是半命题作文的题目“那一天,我了”。题目前面的提示材料已明显降低了审题难度,让学生有话可说,启发和引导学生关注内心情感,写出个性化的体验。
二、考试结果分析
(一)总体分析:从总体看,学生成绩偏低。无论是合格率、优秀率、人均分都非常低。
(二)抽样分析
综合抽样分析,此次语文考试情况评述如下:(1)积累与运用考查:
第1、2题考语音与字形,因为平时抓得紧,复习比较扎实,学生掌握较好。第3题考词语辨析,学生没掌握方法,没培养良好的语感,一部分同学做错了。
第4题考辨别病句的能力,由于题目的难度不高,老师平时又反复强调,得分率相对高一点,但还应进一步提高能力,做到能修改病句。
第5题考本册书里的附录部分古诗词名句默写,有一部分同学得分较高,但一些不自觉的学生没抓好落实,今后要注意。第5题考口语交际,因为与生活联系较紧密,大多数同学能完成,但要注意答题要点及语言的严谨。
综合性学习及名著阅读一方面有点难度,另一方面学生知识面太窄,全班几乎无人得分。
以上情况说明学生对新题型还不够适应,更曝露出了我们教学的薄弱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双基”教学,注重积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2)古诗文阅读:
从抽样结果看,课内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还算比较好,但课外文言文几乎无人得分,一方面题目有点难度,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安排两个文段,设题重在理解概括揣摩,并且把理解和运用语言,与初步欣赏评析结合起来,体现了中考的要求,学生的得分率却较低。反映出来的问题有:学生在阅读中搜集处理信息,提炼语言加以表达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在阅读中不善于融入自己的主观体验,不会大胆评价;整体把握文意的习惯还要强化,答题时不能见木不见林;另外,学生考试态度差,很多题目不去做,白白丢分。
(4)作文:以抽样情况看。作文得分普遍偏低,最高分只有30分,有4个同学几乎没得分。书写不工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课外阅读少、写作训练少,没有好好练字等所导致的知识积累贫乏,见识肤浅,思路不开阔,行文不活泼,文笔不清畅,表达不灵活,写字难看,语言水平参差不齐等毛病,甚至还有人自改题目。这些都是制约作文成绩提高的瓶颈
三、教学建议:
(一)加强“双基”
根据2010年中考新动向的分析,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专项能力训练必须加强,必须进一步坚持不懈地进行语言文知识知识的积累,并要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加强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的专项训练。
(二)重视积累
要重点抓紧古诗文的背诵默写。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一定要过关,还可以适当选择一些短小精悍、广为流传的课外古诗文名句名篇让学生朗读背诵,以增加积累。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强化诵读,要把诵读指导同内容理解,主观感悟和语言材料的积累结合起来,要在高度重视课文学习,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古诗文阅读的迁移能力。要制定切实的措施,对古诗文背诵默写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三)强化阅读
要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要花大力气强化现代文阅读训练,使学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真正的读书人。一定要把课内精读的教学与课外快速阅读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训练的力度。当前尤其要大力开展快速阅读训练,让学生在迅速增加课外阅读量、扩大阅读面的基础上,视野开阔起来,头脑灵活起来,思维缜密起来,使阅读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阅读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概括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赏析评价能力和严谨周密的表达能力。
(四)每周一篇
学生每周至少要写一篇作文,只有这样,写作能力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在每周一篇作文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作文课上学生作文自评、他评环节的研究,这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相应减轻了语文老师的沉重压力,使他们有可能从“两座大山”的重压下抬起头来看路。还要注意将课堂作文训练与课外练笔(写作文、日记、周记、头脑作文等)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鼓励学生在多观察、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的基础上,尽量多练习、多表达。
初一的作文教学要重视“开源”与“导流”并举。“开源”指加强课外阅读,加强生活积累,丰富作文的材料库,做到有米下锅;“导流”指加强作文常规、写作技能,尤其是规范而又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在提倡多写的基础上,初一的作文教学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审题构思和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强化训练
(五)预习和书写
于传玲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考查范围为七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课文与综实践活动,试卷由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与记忆、课外阅读及写作几大板块组成,分别考查了学生知识积累、分析理解、语言运用等能力。同时,此套试卷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原则,整个题目的设置科学有序,基础知识30分,古诗文阅读19分,课外阅读21分,写作50分,分值分配合理,能够从学生的得分来反馈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这一思路既考查了老师平时教学的情况,又检测了学生的掌握程度,旨在检验老师在教学中是否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综上所述,本次调研考试的命题思路:以教材为蓝本,以课内为重点,强调双基,注重运用,突出考查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综合本次考试,我们发现尽管有许多值得令人欣喜的地方,但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文的例子作用重视不够,对阅读未过好“四关”
古诗文阅读和课内阅读选自课内,从答题的效果来看,部分学生对教材还不能熟练掌握,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也许是老师没深钻教材,也许是教师没很好的把握教材的目标性、指向性。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充分的利用例子来举一反三,那么,这又从何谈起语文读写听说迁移能力的培养呢?因此,教师要在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上下功夫,切忌在教读课文中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要把知识点落到实处。将“字词关”、“课文关”、“背诵关”、“练习关”扎扎实实落实到位。
2、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差,要在多读、多听、多说、多写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本次考试阅读理解部分共有40分,能够得到35分以上的学生不到总数的15%,大多数学生得分在30分左右。特别是语言概括能力、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尤为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以教材为基础,并加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习惯。
3、要进一步夯实语文基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从本次考试的情况看学生的语文基础并不牢固。从书写的情况看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后,还没有从小学的贪玩,马马虎虎的学习习惯中改正过来。因此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知道“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
4、加强古诗文言文教学,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
新的课标对古诗词文言文的篇目增多,力度增大,足见对经典古诗名著的重视。特别是七年级要培养学生的对文言的兴趣,打好文言基础。从本次考试看,学生对文言的词句的掌握不是很牢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强化文言实词、虚词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诵读,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5、进一步加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处理的实践能力。
从本次试卷来看,很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这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题型,学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做题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的平时的语言现象积累不够,记忆不牢,运用不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加综合活动,主动参与,增加积累。
6、写作水平急待加强,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写”,“多”出效果,“多”出成绩。
*** 2018.11.13
七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对于本次考试的成绩,我感到不满意。总体情况来看,只有小部分学生都发挥了正常水平,另一小部分同学通过学习指导,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中间段的学生的成绩有待加强。下面,我对考试中出现的具体情况作如下细致的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的命题范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完全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试卷共计23题,满分120分。第一章有关知识点:有理数,绝对值,相反数,科学记数法,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二章有关知识点:代数式及它的化简求值,单项式和多项式,同类项,去括号等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有考察到,基础题覆盖面还是很广的,基础稍扎实的学生把自己会的题目分数拿到基本及格来讲还是很容易的,整体看试卷的难度适中,难易结合,并且有一定梯度。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
1、纵观整份试卷难度不大,有些题型耳熟能详,是平时学习中遇见过的题型,学生容易得到基本分,但有些学生的成绩还是不尽人意。凭简单的记忆,忽略细节,粗心大意,不认真审题,造成失误。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1)选择题
题3错误的原因是同类项定义理解不透彻,题4准确率较低的原因是学生对于乘方的意义理解不透,题5错误的原因是对于有理数的加减和乘法法则的理解不够透彻,从对于数轴的解读有误或者不够全面,题7错误的原因是对于整体代入的理解和应用上存在问题,(2)填空题比较简单,但还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令人满意,主要原因首先是知识点掌握不到位,如公式记忆错误,或计算不过关。题13的非负数和为零的问题,非常的典型但是孩子们答题不理想,说明就没有理解;题14没有注意到各种情况,考虑问题不够全面;题15图形规律问题,孩子们有好多种的考虑方法,但是很多学生无从下手。
(3)解答题的跨度比较大的。16(4)题错误原因是对底数和指数的理解存在误差,没有理解了乘方的意义;题18主要值的代入不清楚,其实是对于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的理解不到位;题17去括号法则的理解不够透彻,特别是同时存在中小括号的问题,开始错误,导致全盘皆输;题19考察的是有理数的分类,题20学生做不好的主要是对学过知识遗忘,由于这题题目较长,需要仔细研读,有些同学就自动放弃了,另外一个原因是无法解读题意,无从下手,实际上只是一个正负数的意义的运用。20、21均属于基础题,也是平时主要训练的题型,因此这几道题的得分比较正常,但得分结果却很不尽人意,因为得分率还是很低,主要原因首先是符号决定错误;再则是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没有掌握。后两题属于提高题,题22、23题意较新颖,学生必须理解才能解决好。所以我们要以课本为主,在抓好“三基”教学的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实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反思及改进
1、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加强对概念的教学,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这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个不易做好的问题,故要做到备课细致,备教材、备学生,备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的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加强师生交流,做好培优、扶中、补差工作。
3、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揭示结论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不要急于抛出结论,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4、在解题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多方位来考虑问题。要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多注意培养学生读题能力及理解能力,注意逻辑思维训练。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严谨性和最优化解题思路。注重代数式求值要先化简后代入求值的训练,既要弄清解法的来龙去脉,又要注重计算的多方面验算。注意解答题计算推理过程的示范性,使学生确实形成良好的解题规范及书写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过程中的体现与反思。
6、在教学中课堂容量较大,留给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较少,学生未能真正掌握目标要求。学生更需课后的总结、思考与练习。
A. 一心要冲出桎梏,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B.对现实环境持赞同态度
C.足智多谋,没有同情心D.安于现状,逆来顺受 (2分)
二、古诗词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7.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 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只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 意思是: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8.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静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开阔,更使人胸襟开阔。
B.五六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生活哲理,突出了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
C.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村的。
D.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三、文言文阅读(共18分)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①之者,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③矣!予助苗长矣。”其子往视之,苗则槁④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揠(yà):拔 。②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③病:劳累。
④槁(gǎo):枯死。
9.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自度其足 :量 B、至之市: 助词,的
C.及反 :同“返” ,返回D、非徒无益:好处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忘操之”和“昂首观之”(《幼时记趣》)中“之”都相当于“的”,用法相近。
B.“自度其足”和“常蹲其身” (《幼时记趣》)中“其”可理解为“自己的”,用 法相近。
C.乙文中作者认为揠苗助长的人在生活中比较少见,所以要提出来进行讽刺。
11.对“何不试之以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倒装句 B.肯定的反问句 C.祈使句 D.疑问句
12. 把“文言文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何不试之以足?
。
(2)其子往视之,苗则槁矣。
。
13.乙文可用成语 来概括,现在用来比喻
。(3分)
请指出当今社会上与上述某一个寓言相类似的现象,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看法。(3分)
。
四、古诗文默写。(共10分)
15. 默写(每空1分)
(1)东风不与周郎便, 。
(2) ,不知秋思落谁家?
(3)谁道人生无再少?, 。
(4)梅须逊雪三分白, 。
(5)青山有幸埋忠骨, 。
(7) ,万家忧乐到心头。
(8)嫩绿的芽和青年说: 。
(9)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有,两句,道出了天下人共同的美好祝愿。
五、综合实践(共10分)根据要求完成16——18题
请同学们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报。
16.请为你的手抄报取个比较有文学色彩的名称 。(2分)
17. 请你再设计三个与文学有关的栏目,并写出栏目名称。(3分)
栏目一 栏目二 栏目三
18. 请你在手抄报上为同学们推荐一部好的文学名著。(5分)
推荐名著的名称: 推荐名著的作者:
推荐名著的理由:
。
六、现代文阅读(共16分)
天上有云姓白
①他不是我们的正式老师,不过是个高中毕业生,还跛着一条腿。那时我们读初二,教我们的英语老师突然生了一场大病,需卧床两个月。没有老师能顶上这个缺,于是他来了。据说他是校长的亲戚。不然凭他一个高中毕业生,怎么能来代我们的课?而他来代课总有好处的,有不菲的代课费。这是消息灵通的同学说的。
②他第一天来给我们上课,在我们的灼灼目光中,跛着一条腿,很费劲地迈上讲台,羞赧地看着我们愣是半天没说一句话。有学生在底下憋不住,“扑”一声笑出来。这一笑,让他“腾”地红了脸,终于开口说了话。他说,天上有云姓白,我叫白云。自此以后,有学生课间远远看见他,就白云白云地叫。等他答应一声,一跛一跛地回转过来,殷殷地问,什么事啊?那叫着的学生会“啊”一声,抬头对着天说,我看天上的白云呢。他并不恼,呵呵笑一声,也陪着仰头看天。
③他的课备得极认真,书上密密麻麻全是红笔注的补充。只是那时我们不懂事,并不知他的艰辛,私下里竟有些瞧不起他,认为他不过是个代课的。所以上课总是不好好上,不时打岔,跟他耍贫嘴,甚至有的同学高兴了还吹口哨。每每这时,他都涨红着脸,站在前面看着我们,等我们闹够了,他可怜巴巴地问,听讲好吗?然后弯腰跟我们道歉:“对不起,对不起,都怪我课讲得不好,让你们没兴趣听。”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那一瞬,我们有些无地自容。再上课,都听话起来,乖巧起来。他很高兴。课上完了,他说,我要奖励你们。大伙以为他是说着玩的,再来上课,他却提一袋子糖,一人发两块。
④课后他喜欢扎在学生中间聊天。有学生好奇地问,你腿咋的啦?他并不避讳,说,小儿麻痹症落下的。又说起他很想读大学,但家贫,上大学成了梦想。“所以呀,你们要珍惜呀,珍惜这样的好时光。”他变得像长者。
⑤两个月的时光一晃即过,在他要走之前,班上发生一件事,一个成绩不错的女生,父亲突然暴病身亡,女生的家一下子塌了,女生提出退学。他听后,很着急,跛着一条腿,走十来里的乡村路,到女生家里去。女生的寡母领着四个孩子哭倒在他面前。他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他说,我会帮你们的。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又许诺,女生以后上学的钱,他会帮衬着。一定要让她读高中,读大学,她有这个潜力。他再三恳求,直到女生的母亲答应,一定会让女生去上学。
⑥ 我们读初三的.时候,他来学校两次,来看我们,来看那个女生。他瘦了,精神却出奇的好。他说:“好好读书,我很想你们。”这一句话,惹哭了我们很多人。后来在我高中要毕业的时候,却听说他得了白血病,不久便去世了。当年他教的学生,因分散在四面八方,竟没有一人能见上一面。他资助过的那个女生,一说起他,就哭得不能自制。
⑦ 很多年过去了,当年同学每相遇,都会谈到他。末了大家会叹一声,他是个好人哪。天上每天都有白云飘过,不知有没有一朵云上有他。
19.“我”与白云老师结识的起因是什么?请从第①段中抽取原文回答。(2分)
。
20.对于白云老师,最初“我们”并不友好。你从文章①至③段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这一点?最少要归纳出两件。(4分)
。
21.文中所叙的关于白云老师的事情中,哪些事最让你感动?请用自己的语言最少概述出两件。(4分)
。
22.“天上有云姓白”是文章第②段中老师的自我介绍。你认为以此为题有何妙处?(3分)
。
23.“天上每天都有白云飘过,不知有没有一朵云上有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
七、作文(30分)
2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人生前进的每一步都是走近梦想的台阶。心有多远,梦想就有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心在更远处,我们成长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请以“梦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2)请以“我最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1)如果选择第二个文题,请先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章以记叙为主,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
(3)内容具体充实,表达真情实感;
(4)全文不少于600字;
(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6)行文中如果出现城区(县)名则用“新城区”,校名则用“希望中学”,人名则用“小张、小王……”来代替。
初一年级语文段考(上)(A卷)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
1.B A.省(xǐng)、C.淀diàn)、塞(sè)D. 擂(léi)。
2.C (A.微—危 B.尤—犹D. 瞭—缭)。
3. C、A.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而“李娜实现了中国网球的重大突破”是可喜的事。B. 持之以恒,谓有恒心,持续不间断,老是那么一股劲地进行。用来修饰“旱灾”不当。D. 成语“微不足道”是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用来限制“谈了自己学习上的经验教训”不当。
4.D、A. “掀起”缺少宾语。B. “家乡”与“柳州市融水县人”搭配不当。C.“ 大约”与“左右”重复。
5.D(看课文)、
6.A、(看课本)
二、古诗词鉴赏
7.D、“归雁洛阳边” 的大概意思是“请问北飞的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家乡。”
8.C、“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村的”错。
三、文言文阅读
9.B、“至之市”中的“之”意思为:到……去。
10.B、A. “忘操之”中的“之”,代词,意思是:量好自己脚的尺寸。“昂首观之”中的“之”为“群鹤舞空”的景象。C.“乙文中作者认为揠苗助长的人在生活中比较少见”不对,应为“多”。
11A、句子“何不试之以足?”应为“何不以足试之?”
12.(1)为什么不用脚来试一试鞋呢?
(2)他的儿子去看禾苗,那些禾苗都枯死了。
13.揠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14.指出类似现象1分,合理分析2分。示例:家长让孩子上过多的兴趣班,就是典型的“揠苗助长”,这样做导致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得不偿失。
四、古诗文默写。
(看课文)
五、综合实践
17、18(言之有理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
19、起因是“教我们的英语老师突然生了一场大病,需卧床两个月。没有老师能顶上这个缺,于是他来了”。
20、如:(1)认为他是冲着不菲的代课费来的;(2)学生课间喊“白云”捉弄他;(3)对老师残疾的事一些学生也不避讳;(4)上课不好好上。(答出其中的两件即可)
21、如:(1)我们上课不听讲,老师却弯腰跟我们道歉,怪自己课讲得不好;(2)为困难学生掏出身上所有的钱,许诺将继续帮助,并恳求女生的母亲答应让女儿去上学;(3)读初三的时候来学校看我们,嘱咐我们要好好读书等。(答出两件即可)
22、妙处在既点明了本文所记叙的对象是白云老师,又表达了作者对白云老师的深情纪念。
【七年级语文期中质量分析报告】推荐阅读:
五年级语文期中质量分析06-06
二年级语文期中质量调研分析09-11
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10-31
小学语文二年级期中质量分析11-25
上学期二年级语文期中测试质量分析报告06-28
七年级语文文化素质检测质量分析06-30
七年级期中语文试题03-1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