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疫苗和进口疫苗的区别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内疫苗和进口疫苗的区别(共5篇)

国内疫苗和进口疫苗的区别 篇1

目前,我国预防接种的诸多疫苗常常有国内疫苗和进口疫苗的区别,为此,不少家长来信或热线咨询有关的问题。从多年的临床观察效果和研究证实,国产、进口疫苗都安全有效,区别主要在于价格差异和稳定性不同。

有的家长带孩子去防疫站打预防针,医生常问要进口的疫苗还是国产的,一些预防针价格区别很大,医生说都有效。那为何进口的要比国产的贵许多呢?国产疫苗能让人放心吗?卫生防疫部门的解释认为,“不管是进口还是国产疫苗,都经过国家检验合格,安全有效。”价格上的差异在于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毒株及其培养工艺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产生抗体数量的多少,防疫时间的长短,副反应的大小等方面的区别。

目前,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都通过了国家卫生部门的严格检查,生产线都是按照GMP要求,由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使用。

国内疫苗和进口疫苗的区别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200例接受乙肝疫苗接种儿童进行本次研究, 其中男119例、女91例, 年龄6~14岁, 平均年龄 (9.28±2.33) 岁。按照抽签方式将200例儿童分为国产组 (100例) 与进口组 (100例) , 两组儿童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国产组采用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10μg) 进行免疫接种, 批号为c201008104;进口组采用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提供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10μg) 进行免疫接种, 批号为UHBVC149AB。两组儿童所使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均处于有效期范围内, 且未受到任何污染, 按常规剂量接种。于接种完成后对两组儿童进行血清抗-HBs检测, 检测方法为ELISA法, 检测试剂由英科新创公司提供。记录两组儿童抗-HBs检测结果及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国产组与进口组儿童均顺利完成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国产组儿童接种完成后血清中抗-HBs检测结果阳性人数96例, 阳性率96.00%;进口组儿童接种完成后血清中抗-HBs检测结果阳性人数97例, 阳性率97.00%, 两组抗-HBs阳性率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国产组3例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3.00%;进口组2例儿童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2.00%, 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儿童不良反应均为穿刺点皮肤红肿, 经对症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全世界共有3.6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 且我国约占感染总人数30%[1]。研究表明, 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未给予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 则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等严重疾病, 降低其生活质量, 甚至造成死亡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预防接种是指在人体中接种具有针对性的生物制品, 从而使人体对某些传染病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 最终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因此可知预防接种是临床预防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手段[2]。我国使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进行计划免疫接种已有多年历史, 为降低我国乙肝疾病发生率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国内主要分为国产及进口两大类乙肝疫苗, 其价格差异较为明显, 但不同疫苗来源所获得的免疫效果相关报道甚少。15岁以下儿童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及进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 其抗-HBs阳性率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 提示两种疫苗免疫效果均较为满意;两种疫苗接种后均有部分儿童发生不良反应, 可能与儿童个体差异因素有关, 经干预后无严重后果发生, 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国产及进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15岁以下儿童进行接种后所获得的免疫效果无显著差异, 且安全性无差异, 提示临床使用价格更为经济的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工作, 可显著降低接种人群经济压力, 提高接种疫苗依从性, 利于更为有效的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率。

参考文献

[1]黎健, 李燕婷, 潘引君, 等.上海市接种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后低 (无) 应答新生儿的再免疫效果.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1, 45 (12) :1121-1122.

国内疫苗和进口疫苗的区别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6日-2014年1月2日在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计免门诊接种流感疫苗共568例, 将其中失去联系, 不接受回访, 或回忆模糊不清的177例剔除, 以剩下的391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 按自愿原则分别使用葛兰素史克 (进口) 和华兰生物 (国产) 两个厂家的疫苗。其中6~35个月组:接种进口疫苗154例, 男86例, 女68例, 年龄8~35个月, 平均 (16.87±3.35) 个月;接种国产疫苗110例, 男59例, 女51例, 年龄7~35个月, 平均 (17.63±3.64) 个月。而3岁以上组:接种进口疫苗85例, 男41例, 女44例, 年龄3~76岁, 平均 (46.12±8.48) 岁;接种国产疫苗42例, 男24例, 女18例, 年龄3~79岁, 平均 (49.46±7.96) 岁;各组接种者中接种进口和国产疫苗的接种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按自愿原则分别使用葛兰素史克 (进口) 和华兰生物 (国产) 两个厂家的疫苗, 两种疫苗均含有2013/2014世界卫生组织推荐3种抗原成分:甲/加利福尼亚/7/2009 (H1N1) pdm09-类似株;甲/德克萨斯/50/2012 (H3N2) -类似株;乙/马萨诸塞/2/2012-类似株。

1.2.1接种要求

儿童需体检合格, 成年人需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 注射前应排除鸡蛋过敏、庆大霉素过敏、新霉素过敏者及感冒患者等禁忌证, 方可进行国家儿童免疫程序登记[2,3]。以自愿为原则选择国产或进口疫苗。注射时, 采用臂外上方1/4或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肤经消毒后肌肉注射。接种后休息30 min, 无不适反应方可离开;叮嘱接种者或家长, 近期不得剧烈运动;保持注射部位皮肤清洁干燥, 合理饮食, 禁辛辣、刺激或海鲜类食物;若出现严重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4]。

1.2.2 6~35个月组

葛兰素史克 (国药准字:J20100059, 0.25 ml/支, 批号:YFLUA704AA) ;华兰生物 (国药准字:S20113001, 0.25 ml/支, 批号:201306C006) 。注射两剂, 隔月重复接种注射。

1.2.3 3岁以上组

葛兰素史克 (国药准字:J20100058, 0.5 ml/支, 批号:YFLUA789AA) ;华兰生物 (国药准字:S20083016, 0.5 ml/支, 批号:201307B036) , 注射1剂。

1.3 不良反应记录

接种后立即出现不良反应者应当时记录, 所有接种者记录联系电话, 接种一周后逐个电话回访, 若一个月后再次接种流感疫苗或其他疫苗的可填写书面回访表。对一周内有不良反应发生的, 排除偶合反应后, 根据安全评价标准, 应分别记录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

1.4 安全性评价标准

安全性指标依据《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来确定和评价。局部反应包括接种部位红晕、浸润、肿胀和疼痛。红晕平均直径≤2.5 cm为弱反应, 2.6~5.0 cm为中反应, ≥5.1 cm为强反应。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头痛、头晕、乏力、周身不适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腋下体温37.1℃~37.5℃为弱反应, 37.6℃~38.5℃为中反应, ≥38.6℃为强反应[5]。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391例接种流感疫苗, 不良反应共25例, 发生率为6.4%。其中全身不良反应18例 (头痛全身酸痛乏力2例、轻度流感样症状10例、皮疹1例、低热4例、高热1例) , 发生率为4.6%, 局部反应7例 (接种部位红肿6例、接种部位疼痛1例) , 发生率为1.8%。对于上述不良反应, 在回访时及时给出处理建议, 对于局部红肿, 给与局部热敷, 每3小时一次, 每次15 min, 肿胀2~3 d多可消失, 发热者依严重程度不同而处理, 低热者嘱多饮水, 注意休息。体温超过38.5℃的, 除低热的处置外, 及时到医院予以对症治疗, 必要时使用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物。对于极少见的过敏反应, 加用扑尔敏等抗过敏药物。如果患者如出现持续发热超过3 d、高热不退、严重过敏反应等, 需及时进行血象检测, 以便排除其他疾病的耦合现象及疫苗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2.2 进口和国产疫苗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接种后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进口疫苗为4.2%, 国产疫苗为9.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χ2=5.016, P<0.05) ;对于本次研究的6~35个月组, 接种剂量为0.25 ml/支, 该组国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 进口为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χ2=6.029, P<0.05) ;进一步细化分析, 以两者引起的局部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国产发生率4.6%, 进口发生率发生率0.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χ2=4.439, P<0.05) ;两者引起的全身不良反应对比:国产发生率为7.3%, 进口发生率为3.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χ2=2.221, P>0.05) 。详见表1。然而在本次研究≥3岁组中, 接种剂量为0.5 ml/支, 该组国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 进口为4.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χ2<0.001, P>0.05) 。详见表2。

%

%

3 讨论

预防接种是通过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使个体和群体产生免疫力, 保护其不受病原因子的感染而发病[6]。注射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但不能防止普通性感冒的发生, 但有缓解普通性感冒症状、缩短感冒周期等作用[7,8]。作为疫苗, 一些接种对象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 也会发生一些接种不良反应, 为消除家长顾虑, 做好预防接种前的告知与指导尤为重要, 要让家长了解接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及相应的处理办法, 使儿童和家长对接种反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避免产生恐惧或其他不良情绪, 影响流感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

文献[9-10]报道的国产和进口流感疫苗在安全性上的Meta分析, 均未发现两者在安全性上存在差异。与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及家长对流感疫苗不良反应的反馈有差异, 故本次研究对实际工作中的两种流感疫苗做比对, 验证了日常工作中的实际不良反应现象, 但不能够完全代表国产与进口疫苗的差异。

由于国内文献研究的流感疫苗种类不同 (全病毒、灭活、裂解) , 监测不良反应的方法不同 (主动监测、被动监测) , 判定标准不同, 故而所获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研究采取主动回访的模式收集不良反应的资料, 并严格遵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对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 所得出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 (局部反应1.8%, 全身反应4.6%) , 与孙立娜等[11]2014年发表的国产与进口流感疫苗接种的临床观察结果相近总反应率6.1% (局部反应2.1%, 全身反应4.0%) , 结果与平时预防接种工作中家长及医护人员所反映的情况较为符合。本次结论中6~35个月组进口流感疫苗较国产流感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少, 其中以局部反应的差异为主, 全身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 而≥3岁组则无明显差异 (由于样本量少, 不对该组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进行讨论) 。

目前国产和进口疫苗的成分都是病毒裂解疫苗, 剂量相同, 造成本次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1) 两种疫苗所添加的佐剂及其它稳定剂的成分和剂量的差异; (2) 由于不同厂家生产工艺不同所造成疫苗成分中所含杂质的差异; (3) 受接种者体质的影响, 由于婴幼儿体质较为敏感, 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低年龄组存在的一定差异, 而高年龄组则无明显差异。即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生物制品本身的原因, 也有接种者体质的原因。

国内疫苗和进口疫苗的区别 篇4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和检索方法

以“水痘 and 调查”为检索词, 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收集2000-2010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国内集体机构 (学校、托幼) 水痘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的文献。

计算机检索Web of Knowledge、PubMed英文文献数据库, 检索词: (varicella or chickenpox) and (outbreak) , 手工检索2000-2010年发表的国内大陆地区集体机构水痘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的文献。

1.2 纳入标准

(1) 2000-2010年发表的国内大陆地区有关学校、托幼集体机构的水痘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 所有调查对象均具有水痘疫苗免疫史。

1.3 排除标准

(1) 2011年及2000年以前发表的水痘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文献; (2) 调查对象水痘疫苗免疫史不全或不详; (3) 集体机构应急接种水痘疫苗的研究; (4) 评价水痘疫苗效果的非暴发水痘疫情; (5) 港澳台地区的水痘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6) 重复发表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献。

1.4 提取文献数据信息

首先, 由2名研究人员通过分别阅读文献标题、摘要进行初筛, 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阅读全文, 确定是否入选;然后, 2名研究人员独立地提取入选文献资料并录入Excel表格中。提取资料内容包括作者、期刊名称、发表时间、疫情暴发时间、发病机构型别、病例数、免疫史等。

1.5 统计分析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m 4.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 输入原始数据; (2) 检验各研究效应量的一致性, 根据数据一致性检验统计量χ2计算的P值选择Meta分析的模型, P>0.05时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P<0.05时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3) 输出合并的RR值及95%CI, 并采用Z检验对合并统计量进行检验; (4) 计算疫苗保护率, 公式为:疫苗保护率= (未接种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 /未接种组发病率×100%= (1-RR) ×100%。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索出有关水痘流行病学调查的中文文献290篇, 经阅读标题、摘要, 根据文献排除标准, 剔除文献211篇, 阅读剩余79篇原文, 排除集体机构学生与水痘疫苗无关或免疫史不全、不详的文献71篇, 最终纳入8篇文献。未查到2000-2010年间有关国内大陆地区集体机构 (学校、托幼) 水痘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的英文文献。入选文献及相关信息见表1。

2.2 水痘疫苗保护效果Meta分析

本次收集的8次国内集体机构水痘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水痘疫苗接种率在8所机构内从18.31%~73.91%不等。经RevMam 4.2软件分析, 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 (χ2=17.86, P=0.01) , 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的合并效应量RR合并=0.45, 95%CI=0.30~0.67, 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3.92, P<0.01。水痘疫苗保护率PR为55%, 95%CI=33%~70%。

2.3 发表偏倚分析

从图1可见, 各研究点以合并RR为中心基本呈对称分布, 提示纳入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

3 讨论

2005-2006年我国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共报告水痘病例197 939例, 死亡9人, 其中仅2006年就报告156 728例, 死亡6人[14]。上海市自1999年起在全市范围推荐学龄前儿童开展水痘疫苗接种, 水痘疫苗接种率从1999年的0.15%上升到2005年的1.22%, 12岁以下人群水痘疫苗年接种率从0.70%增加到8.68%[4]。对上海部分地区儿童水痘免疫后流行病学效果观察结果显示, 接种葛兰素史克和上海生物水痘疫苗后水痘发病率分别为0.8%和1.0%, 疫苗接种保护率分别为81.6%和75.3%[4]。广东地区对葛兰素史克、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3种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分别为86.4%, 79.5%和92.6%, 接种第1年的保护效果为90.2%, 随后3 a的保护效果分别为77.1%, 81.8%和82.3%[15]。

国外对突发水痘疫情的学校和护理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 水痘疫苗在暴发流行时的保护效果为44%~100%不等;Bayer等[16]采用Meta分析合并后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为72.5%。本次收集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有关国内集体机构 (学校、托幼) 水痘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的8篇文献, 经Meta分析合并后的保护效果为55% (95%CI=33%~70.0%) , 较国外集体机构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低。笔者认为, 水痘疫苗接种率水平、各生产厂家疫苗间保护率和集体机构环境设施等的不一致性是导致国内集体机构突发水痘疫情时疫苗的保护效果较国外低的主要原因。由于各地、各集体机构间接种率水平、接种年限、集体机构环境设施、疫情处理措施、落实到位情况等不一致性, 导致各次调查得出的保护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此外, 上述原因也是本次研究中产生异质性的主要因素, 对水痘疫苗合并后的保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 有必要深入开展水痘疫苗对我国托幼、学校等集体机构学生水痘保护效果的专项研究。

摘要:目的 评价水痘疫苗在我国托幼、中小学等集体机构内突发水痘疫情时的保护效果, 为降低及控制集体机构水痘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0-2010年公开发表的国内学校和托幼机构水痘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的文献进行检索, 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相符文献进行M eta分析。根据各文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评估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 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8篇文献, 7 261名调查对象, 8次调查对象的水痘疫苗接种率从18.31%73.91%不等。随机效应模型的合并效应量RR合并=0.45 (95%CI=0.300.67) , 水痘疫苗保护率PR为55% (95%CI=33%70%) 。结论 托幼、中小学等集体机构在突发水痘疫情时, 水痘疫苗可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

国内疫苗和进口疫苗的区别 篇5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O型口蹄疫VP1抗体ELISA (VP1-ELISA) 检测试剂盒 (批号为201012004) , 购自上海优耐特公司;O型口蹄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 (LB-ELISA) 检测试剂盒 (批号为2012070901) , 购自兰州兽医研究所。

1.2 疫苗

随机抽取3家疫苗企业生产的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用A、B、C表示;3家疫苗企业生产的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 用X、Y、Z表示;各组疫苗均在保质期内。

1.3 试验动物

在某种猪场选取本底情况较一致的同一品种、同一批次仔猪120 头, 该种猪场母猪使用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 每年免疫3次, 每次4 mL/头。

2 方法

2.1 试验分组及免疫程序

将120 头仔猪随机分成6 组, 每组20头。按照疫苗说明书进行免疫注射, 28日龄时进行首次免疫, 剂量为1 mL/头;首免后4 周进行二免, 剂量为1 mL/头。

2.2 临床免疫反应的观察

于每次免疫后观察免疫仔猪的临床表现, 包括过敏反应、精神状况、采食量和注射部位炎性反应等。

2.3 血清样品的采集

分别在首免当天和首免后2周、4周 (同时二免) 、8周、12周于前腔静脉采血, 无菌分离血清后-20 ℃保存, 备用。

2.4 抗体的检测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抗体用LB-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 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免疫抗体用 VP1-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 检测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结果判定按照《2012年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农医发[2012]2号) 执行:LB-ELISA抗体效价≥26为免疫合格;VP1结构蛋白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 (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免疫血清稀释25后再进行VP1-ELISA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免疫不良反应观察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后部分猪只采食量下降, 但24 h内恢复正常;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免疫猪只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2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对经LB-ELISA检测的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抗体效价转换为以2为底的对数值后进行统计分析。口蹄疫灭活疫苗A、B、C组平均抗体效价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首免当天A、B、C组母源抗体水平很高, 平均效价均达到8.000 lb以上;受母源抗体影响, 从首免开始平均抗体效价一直呈下降趋势, 同时抗体阳性转阴性的个体不断增多, 在二免后4周 (首免后8周) 时A、B、C组平均抗体效价降到谷底, 即6.000 lb以下, 低于农业部规定水平;此后平均抗体效价开始缓慢上升, 到首免后12周上升到6.000 lb左右。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抗体效价检测结果见表1。

A、B、C各组母源抗体合格率在90%~95%之间;首免后2周抗体合格率在80.00%~82.35%之间;首免后4周 (同时二免) 抗体合格率在72.22%~77.78%之间;首免后8周抗体合格率在57.89%~66.67%之间, 低于农业部规定的70%;首免后12周抗体合格率在70.59%~72.22%之间。3个组的抗体合格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受母源抗体影响, 二免后4周 (首免8周) 之前抗体合格率呈现下降趋势, 二免后4周之后逐渐上升。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统计结果见表2。

3.3 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抗体的VP1-ELISA检测为多板进行, 每个检测板判定“+/-”的临界值不同 (临界值=0.23×每板阳性对照孔平均OD值;样品≥临界值判为阳性, 否则为阴性) , 因此检测样品原始OD值通过下面公式转化为标准化OD值进行统计分析:标准化OD值=原始OD值/临界值。X、Y、Z组首免当天母源抗体均在较高水平, 标准化平均OD值是临界值的5倍左右。3组疫苗基本未受母源抗体影响, 抗体水平从首免后2周开始上升, 经过二免后持续上升, Y、Z组抗体水平直到首免后12周仍然呈上升趋势, X组抗体水平在二免后4周 (首免后8周) 到达顶峰, 之后开始下降, 并且X、Y、Z组的抗体从首免当天到首免后12周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X、Y、Z组抗体标准化平均OD值变化情况见表3。

X组、Y组、Z组的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抗体合格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未受母源抗体影响并且5次检测的抗体合格率均达到农业部规定要求, 首免开始抗体合格率就呈现上升趋势, 在首免后4周达到100%, 并且一直持续到首免后12周。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统计结果见表4。

4 讨论

4.1 免疫不良反应

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核心抗原为人工合成的多肽, 抗原纯度高, 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灭活, 不存在异体蛋白, 免疫不良反应较小[8,9]。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为进口佐剂浓缩苗, 抗原纯度提高, 在本试验中不良反应也比较轻微[10]。

4.2 母源抗体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通常认为特异性母源抗体对疫苗的首免影响较大, 对二次加强免疫影响较小。本试验猪场母猪均采用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组二免后4周之前抗体合格率和抗体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 二免4周之后才缓慢上升。说明如果首免日龄偏早, 高母源抗体不仅影响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首次免疫效果, 并且影响二次加强免疫的适宜时间和免疫效果。因此, 猪场的免疫程序应根据抗体监测的结果进行合理调整, 才能获得理想的免疫效果。

4.3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与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的免疫效果

此次试验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各组只有首免后8周免疫抗体合格率低于农业部规定;其余各时间点抗体合格率均达到农业部规定。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各组、各时间点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农业部规定, 并且免疫抗体合格率较高。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抗体产生迅速, 始终呈现上升趋势, 抗体效价与合格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而灭活疫苗二免后4周之前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出现此种情况可能是母源抗体的影响。

4.4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与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的配合使用

本试验结果显示,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抗体水平受到母源抗体影响较大, 而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基本未受到影响, 出现此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母源抗体对同类型疫苗效果影响比不同类型疫苗要大一些。因此, 在母源抗体较高的规模场, 建议配合使用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和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 (母猪和仔猪使用不同类型的疫苗) , 从而有效降低母源抗体干扰问题。

4.5 兽医实验室监测对规模场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试验参照该场的免疫程序进行, 检测结果表明该场存在口蹄疫首免时特异性母源抗体偏高、口蹄疫疫苗使用不合理等问题, 通过此次试验为该场免疫程序的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持。 实验室监测可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规模场的疫病情况和免疫状况, 为合理制订免疫程序、提高疫病防控效果提供技术支持。因此, 动物疫病疫控机构和规模场应加大动物疫病血清学和病原学的监测工作, 做到科学管理、有效防控疫病。

参考文献

[1]张康.口蹄疫的防控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 2011, 9 (1) :24-25.

[2]杨兆林, 戴剑锐, 蒋新鸿.浅谈猪口蹄疫的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 2011 (2) :105.

[3]BARBARA E S, JEFFERY J Z, SYLVIE D A.猪病学[M].9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4]赵建辉, 刘晓志.口蹄疫新型疫苗研究进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9) :85-86.

[5]杜进鑫, 王永录.口蹄疫新型疫苗及其免疫特性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 2009, 20 (2) :295-298.

[6]赵朝美, 聂文军, 张玲琴.不同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及检测[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 28 (3) :109-110.

[7]曹轶梅, 卢曾军, 田飞鹏, 等.口蹄疫新型疫苗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 2009, 36 (11) :1750-1757.

[8]李婷婷, 王君伟.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 2012, 33 (4) :76-79.

[9]张琳.口蹄疫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 2011, 47 (6) :56-58.

上一篇:标杆班组事迹材料下一篇:国贸毕业论文题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