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复习要点(通用7篇)
1 针对大纲要求, 对自己现有能力进行准确定位
许多学生盲目复习语文, 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来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 这必然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其实正确把握从何入手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是建立在对自己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来讲的。如何定位?就高考语文名篇名著的复习来看, 要想在这一环节取得理想的成绩, 首先应该认真阅读高考语文大纲:明确文学名著题的考察范围、拟题角度和出题形式, 了解名篇名著这种类型题的特点和命题规律, 把握其考察的重点等。就历年高考语文文学名著题的命题特点来看, 此类题是检测学生能否对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进行了解, 能否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感受人物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人物内涵的能力, 能否理解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能否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就需要考生从大纲出发, 有针对性的进行的阅读记忆。定期反省自己, 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 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学生也可针对某个名著的名称、作者、人物、故事情节、内容理解、阅读感受等方面分析, 举一反三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 制定合适的计划, 分阶段提高
上面讲到了给自己定位, 接下来便是针对自己的不足制定计划进行锻炼提高。名著题的把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短时间的突击训练效果往往不好。古语有云:“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 考生应制定一套的学习计划, 最好是阶段性计划, 详细拟定每个阶段的训练内容和要点, 以便高效的进行复习。计划尽量详细, 最好将阅读对象、训练重点、阅读任务、阅读方式等都列入。考生应将与高考有关的名篇名著准备齐全, 利用闲暇时间按计划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持之以恒便会有所收获。
3 有目的、有重点的品读
高三年级, 因为时间很紧, 不能抽时间细读了, 所以在名著的阅读中, 应注意掌握一定的方法, 那就是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品读。许多名著相对较长, 掌握一定的方法阅读, 既能做到把握重点又能科学有效。在品读名著时, 一方面要掌握作品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能够整理出人物之间的联系, 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此同时, 最好能够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阅读方法有很多:默读、朗读、比较式读、摘录式读、批注式读、赏析式读、圈点式读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当然, 鼓励学生尝试各种阅读方式, 找到最有灵感的方法。
4 结合影视欣赏, 更加深刻的把握文章深度
许多文学名著都是影视作品的题材, 因此, 相当多的名著都被拍成影视作品以供欣赏, 例如:《红楼梦》、《围城》、《茶馆》等等。有时, 在高压的复习之余观赏名著的影视作品不仅能够释放压力、放松自己, 更能从电影或电视剧的视觉观赏中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人物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例如:许多同学在初读《围城》时不知所云, 就算硬着头皮读下去仍然没什么效果, 结果收效甚微。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先看《围城》的电视剧, 通过电视的艺术魅力了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大概剧情之后, 来解读书本当中费解的地方。观看时建议与同学一起, 一来比较有兴趣, 二来还可以相互交流感受,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文本中更深层次的涵义。
5 勤读文章, 在理解文章的同时增强自己的语感
上文提到了阅读名著的一些方法, 这些有许多方法可供大家选择, 另外还建议大家在晨读时大声的朗读名著, 特别是名著中最有代表的、最经典的桥段, 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做到“人书合一”的状态, 更深刻的了解文本的内涵。其实许多时候, 语文的学习特别是对名著题的理解更倾向于学生的语感, 这是一种说不清也道不明的东西。朗读是结合自己眼、口、脑的三者并用的结果, 因此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更容易体会文章所反映的一些情感。而且, 有些专家在思维模式的调查中发现热爱阅读的人在阅读名著名篇时会对大脑的思维方式等进行惯性和定向培养, 因此这些人在理解文章时, 较其他不经常读书的人更容易抓住文章的主题, 理解也更深刻。所以, 希望学生能大声的朗读名著, 增强自己的语感。
6 多做笔记, 加强记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这句话不假。记忆的固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时仅靠阅读是无法深刻的固化记忆。因此, 同学们可以在阅读名篇名著的基础上养成勤做笔记的习惯。然而, 做笔记是有一定的技巧的, 这主要是方便我们快速把握高考名著题的重点。因此应根据高考大纲命题特点来把握笔记的重点内容, 通常我们需要记录名篇名著的作者、文章的创作背景、作品想反映的社会现象、作品的主题, 然后就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主要事迹等等。在做笔记的同时即加深了记忆, 还培养了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7 课外名篇阅读训练, 锻炼自己的总结能力
由于许多同学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有限, 为了锻炼自己, 应经常寻找一些有关解读或是评析性的文章著作, 以增强对名篇名著的理解能力。已经阅读的文章不能置之不理, 应定期的整理总结, 这样通过适当的训练和反复的总结, 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并总结学习经验, 提高自己欣赏名著的能力, 相信大家对于名篇名著的学习能力将会提高, 大家也可从考试角度分析名著的重点, 这样高考名著题一定手到擒来。
8 往复式记忆, 将知识铭记于心
刚才提到了记忆的固化是一个过程, 需要我们经常温故知新才能形成永久记忆。因此我们在复习名篇名著时应当注意经常翻看笔记, 回顾文章的重点知识, 将暂时记忆固化成为永久记忆。回顾的过程一般比较快, 如果真正想要提高自己对文章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应该多次研读名篇名著, 这时你会发现你对名著的理解和体会会更深一层。就好像有名家说:在读阿Q正传时, 第一遍笑了, 第二遍皱眉了, 第三遍哭了。名著之所以有名, 关键就在于此, 其意味深长, 仅仅读一遍根本无法参透其主旨, 需多次研读。你会发现, 每次的理解都不同, 这时恭喜你, 你的能力提高了。
结束语
语文中尤其是名著的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 同学们应把握每分每秒, 循序渐进。大部分学生是抱着提高成绩的心态来复习, 每次小考后成绩提高还可以, 成绩下降就会紧张抓狂, 疯狂的练题。在此还需要提醒大家, 将心态放轻松, 高考只是我们大家的一个人生经历, 这不是说大家可以放松下来不用复习了, 只是说我们应抱着不同的态度来应对高考。学习一定要把握这样的心态:功夫在平时, 过程放轻松。高考只是考察我们的能力, 只要能力提高了, 高考的胜利就在眼前。
参考文献
[1]陈付春, 立足考纲, 利用闲暇, 研读名著--浅谈高考语文名著名篇复习[J].考试周刊, 2010 (9) .
[2]苏卫兵.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 2010 (7) .
[3]赵廷剑.高考语文复习须从基础知识入手[J].新课程学习, 2009 (5) .
[4]王建稳,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复习探析[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4) .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 丹麦(国)作家 安徒生 写的,他被誉为 “ 世界童话大王 ”,他的作品还有:《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文章之所以打动,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虚实结合,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交
替出现。
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他看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冷、饥饿、痛苦。
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
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他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
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
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
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1)“不过她没注意这些”。“这些”指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她注意的是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她
注意这些是因为这一天是大年夜。
(2)请判断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分别在括号中标上序号。
破折号用法:a、用于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b、表示意思的递进;c、表示意思的选择。
(1)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a)
(2)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b)
(3)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c)
(3)这个选段主要写在大年夜,小女孩又冷又饿赤着脚还在街上卖火柴。
(4)改写文中画线的句子: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没有用。
3、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来说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离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和自己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文中划线的句子说明
A火柴对于贫穷的小女孩来说实在珍贵,她舍不得抽出火柴来。()
B小女孩实在太冷了,使她顾不上恐惧,抽出了一根火柴。(∨)
(2)、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因为小女孩很冷,一根火柴的热都让她觉得非常温暖,所以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4、(1)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经”指的是什么?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曾经”指的是火柴擦燃后的幻想。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后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本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爷爷守岁的情景和过圣诞节的情景。凡卡在城里过得很苦,认为在乡下的日子 是 快乐的,这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诉苦时以“乐”相衬,更让我们感受到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2、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1)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组成;
(2)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3、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 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 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 拿雪把它 擦亮了似的„„
(1)这段话主要写了凡卡回忆乡村美丽的夜景。读了这段话,我知道凡卡写信时的心情 很痛苦,他之所以把乡村的夜色写得那么美,是因为 对比他此时此刻内心的心情。
(2)这段话是按从 高 到低 的顺序写的,描写的景物有 白房顶、烟囱、树木、雪堆、星星、天河。
(3)这一段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产生对比作用。
4、“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着我的头发,把我到院子里,拿皮带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那条青鱼,拿鱼嘴我的脸。伙计们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
答: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凡卡过着悲惨的学徒生活。
(2)这一段凡卡向爷爷诉说自己的遭遇,概括起来是挨打、挨饿、睡不好这几个方面。
5、写话:请你写几句话赠送给可怜的凡卡吧。
你每天被欺辱、挨打、受骂,连店里的伙计还要捉弄你……整天生活在痛苦的生活中,真的是太可怜了,你一定要坚强起来,不要哭泣,眼泪是无法洗去痛苦的,你要坚强,对生活要有信心。
16《鲁滨孙漂流记》
1、《鲁滨孙漂流记》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他的作品还有《辛格尔顿船长》、《杰克上校》,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梗概中的内容是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表现鲁滨孙的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
2、“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读读这句话,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这句话是鲁滨孙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能孤身荒岛28年,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3、鲁滨孙出海的目的地是__南美洲__,不料却遇到了可怕的风浪,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
4、在荒岛上,鲁滨孙把 羊捉来畜养起来。
5、鲁滨孙把他救下的野人取名为: “星期五”。
6、一天清晨,鲁滨孙救下了船长,乘船离开海岛,他一共在岛上生活了__28__年汤姆·索亚历险记》
1、《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是美 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他的作品还有 《威尼斯的小艇》、他语言的特点是轻松、幽默。
课文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哪五次历险? 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
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
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
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
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2、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
汤姆有着敢于探险、追求自由、正义勇敢、足智多谋,是人们心中的小英雄。
文学常识
1、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 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2、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以《羊脂球》,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他和俄罗斯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3、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4、海明威,美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作品有《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
漫 步 古 诗 园
小学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我充分利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教材,并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技能和方法水平。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复习课的抵触心理,改变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过程中还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读诗句、晓诗意、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复习目标
1.利用图片回忆、联系相关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
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掌握如何阅读诗歌,感悟诗情。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上下册所学过的古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板书课题:漫步古诗园)
二、欣赏图画,感受诗篇
我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4幅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
1、出示图,(叶绍翁《游园不值》)看到此图,你想起了哪首诗?
(1)、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首词描绘了秀丽的山乡春景,你还知道哪些写春景的诗词?
学生朗诵。
预设:《春雨》《春晓》、《绝句》《江南春》、《春日偶成》、《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咏柳》、《春夜喜雨》、《鸟鸣涧》、《大林寺桃花》、《晚春》、《江畔独步寻花》、《惠崇春江晚景》(苏轼)、(3)、一年四季,季季如画,你还知道有关其他季节的诗词吗?
学生朗诵。
预设:夏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池》、《如梦令》、《所见》。
秋季:《山行》、《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望洞庭》、《山居秋暝》、《暮江吟》
冬季:《江雪》、《元日》、《梅花》
(4)、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大自然的美景、祖国的大好河山令人回味无穷,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舞墨,你还知道哪些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 忆江南》、《鹿柴》、《望岳》)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第一幅图,居然由一幅画联想到了这么多有关联的诗词,同学们真了不起啊!老师真佩服!其它三幅图啊,老师想请同学们自由选择按照我们刚才联想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复习,并把你们联想到的古诗题目写下来,同时交流一下古诗内容。如果有时间也可以一起复习几幅图哦!
2、学生按小组复习,老师巡视,并参与活动。
3、全班交流。
(1)、出示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景图)看到景,你想起了——
A、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从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是一首送别诗,它们有的幽怨有的豪放有的深情,你还知道有哪些?
预设:《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出示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书中插图)看到此图,你仿佛想起了——
A、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B、看到祖国统一竟喜极而涕,这是多么浓郁的爱国热情啊!真不愧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啊!像杜甫这样爱国的诗人数不胜数,他们也写下许多杰出的爱国诗篇,你还知道哪些? 预设:《过零丁洋》、《春望》、《秋夜将晓出净慈寺迎凉有感》、《十月二十四日风雨大作》《示
儿》
过渡:陆游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负责的父亲,还记得他教育小儿子读书的诗篇吗?关于读书的诗篇还有很多,如——《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你从这些读书名诗中懂得了什么?
(3)、出示图,《石灰吟》插图,看到此图,你想起了——
A、从此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B、这一类的诗篇诗人都借一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我们称它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那你知道类似的诗篇吗?
预设:《青松》《墨梅》《马诗》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赏画面,回忆古诗,并展开想象,归类整理出了学过的描写四季美景、友情送别、托物言志、热爱祖国、读书学习等相关诗句。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如何阅读诗歌。
三、阅读诗歌,感悟诗情
1.阅读诗歌,感悟诗情,通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了解作者,读懂题意;借助注释,读通诗句;充分想象,领悟诗情;)
举例:(出示:
雪 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①降(xiáng),服输。②“骚人”,即诗人;阁,同“搁”,放下。③“平章”,评论。
(1)了解作者,读懂题意
初读一首诗,我们首先要看这首诗是谁写的,诗人的基本情况如何,写诗的时代背景又是什么,然后再读懂诗题。
出示:【作家卡片】卢梅坡:属于花鸟诗人,擅长写植物,喜欢咏花,极其喜欢梅花,其诗中从不感慨国家大事与黎民疾苦,以揭示事理为主。读读诗题,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2)借助注释,读通诗句
阅读古诗,一定要借助注释,因为古诗词中的许多字音、词义在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按现在的读音、意思去理解必然会出错,因此,阅读时要做个有心人,借助注释,读通诗句。
指名读古诗《雪梅》: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充分想象,领悟诗情。
我们基本读通诗句之后,还应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使诗中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
色彩鲜明,可触可感的图画。
出示:《雪梅》(配图)在你的头脑中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谁来描述一下?
师: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引背)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巧妙地突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作者用梅和雪 争春的现象,来告诫人们: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其实这首诗也是属于托物言志一类的诗。
齐读古诗,自由背背。
5、小结:刚才我们从了解作者,读懂题意;借助注释,读通诗句;充分想象,领悟诗情这3方面来阅读古诗,准确地感受古诗《雪梅》所表达的情感,领悟诗的意境。
下面我们来实战演练一下:
我们还以托物言志的诗为例(出示):《墨梅》、《石灰吟》《竹石》、练习比较诗的异同:
(1)从作者来看,《墨梅》的作者是____代______;《竹石》的作者是____代______;《石灰吟》的作者是____代______;三首诗都是采用了_______的手法。
(2)从内容上看,《墨梅》、《竹石》、《石灰吟》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事物,分别写了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3)从表达的志向来看:《墨梅》表达了_________;《竹石》表现了__________;《石灰吟》表现了____________。
(4)从修辞手法来看:不同的是_______和______运用了__拟人___修辞手法,_______和______运用了___双关____的手法。
五、交流收获,总结提升
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六、布置作业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归类。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作业纸)
(1)情景一:小学毕业在即,同窗好友就要分离,在写给你好友的同学录上,你会写下哪些诗句呢?在这里我们自然还会想到一些送别诗:(出示:送别诗填空)海内存知己;劝君
更尽一杯酒;孤帆远影碧空尽;桃花潭水深千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还可以写下激励性的诗句(课件出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情境二:搜狐网站2003年3月21日消息:在美对伊战中,美国为在伊解除作战士兵的思乡之苦,在军营中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施,士兵可通过电子邮件与千里之外的亲人互通讯息。一位美军家属在受到采访时说,没有什么能比收到来自前线作战亲人平安的消息更珍贵的了。由这则消息你可以联想到了哪句诗句?
情境三:中秋佳节,远在美国留学的小王无法回国和家人团聚,只能通过贺卡祝家人身体健康,生活平安,请你替小王在他的贺卡上写一句诗,来表达他对家人的美好祝愿:
情境四:暑假期间,李明到南岳旅游,当他爬上衡山祝融峰顶时,面对眼前美景,一句诗从他的口中脱口而出,你猜会是哪一句?
(2)在日常说话、习作中,你们巧妙地运用过哪些诗句?(指名交流)这是同学们在《老师我想对您说》小作中的一些作文片断,例一:深秋,火红的枫叶,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红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吗?
例二:、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例三: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似粉,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你不就像我们的老师吗?我们在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3、.阅读古诗完成练习:(作业纸)
菊 花(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
2、“似陶家”的陶家,指的是哪一位爱菊的诗人的家?他《饮酒》中的爱菊名句是什么?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表明了什么?
3.默写陈毅的《秋菊》,风霜重重恶;,?诗中的秋菊具有的品格
4、结合陈毅的《秋菊》再读读古诗想想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
附板书设计
漫步古诗园
观图―――忆诗―――晓诗―――归类
四季美景
友情送别
托物言志
热爱祖国
读书学习
读诗方法:
1、了解作者,读懂题意;
2、借助注释,读通诗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的作者是____。
2、“萋萋”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 ___;“乡关”在诗中指的是____________。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充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烘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B.诗句中多处运用叠音词,使诗作富于清朗和谐的音乐美。C.颈联描绘了晴日,汉水对岸的景物隐约可辨、凄美动人。D.诗作以“愁”字收篇,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之情。
4、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A.首联引述了诗人仙人乘鹤的神奇传说。
B.颔联点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之情。
C.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以荣景写伤情,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D.尾联表达出作者在政治上失意的忧愤之愁。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写游子乡愁的作品。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报国无门的作品。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诗句中的“孤蓬”喻指
;“班马”在诗中指。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横”字勾勒出山之动态,“绕”字勾勒出水之静态。B、颔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意漂泊天涯的关怀与不舍之情。C、颈联中用“浮云”来比喻自己,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情。D、全诗写景自然明快,抒情真挚诚恳,友谊温情令人感动。
3、以下哪一个场景,可以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来抒发你的情感()A.放学途中,你与昔日的小学同桌相遇。B.班长告诉你,他即将回原籍参加高考。C.语文老师说,他下学期将去云南支教。D.你到机场去送外公外婆去欧洲四国旅游。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中点明诗人饮酒环境的词语是“ ”,而诗人的情感可用“ ”字表达。
2、“对影成三人”中的三人是指、、。
3、诗篇通过“ ”写出了诗人月下独酌的暂时欢乐。
4、诗人明知“月既不解饮”,但仍要和月亮“永结无情游”。对此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流浪在外,只有通过“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B.诗人将“无情”的“月”作为自己结交的对象,是因为自己内心十分孤独,是他很想结交朋友的另一种表现。
C.与“无情”之“月”结交,是因厌恶世俗混浊,表现诗人既不愿同流合污,却又无法排遣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D.“月”与“酒”是李白的忠实伴侣,通过“月”,以表达诗人的自娱自乐,忘乎所以。
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中作者抒写了自己孤独寂寞、以酒浇愁的苦闷心情。B.“我歌月徘徊”中的“歌”是吟诗的意思。
C.作者月下独酌,与明月、影子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热闹画面,表达了作者趁良辰美景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
D.作者把月、影拟人化,将它们当作知己朋友,与卑鄙龌龊的尘世形成对比。
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一句体现了诗人于自我排遣寂寞的超脱旷达情怀。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中“邀”字写出诗人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了品质的高洁。
C.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感情,把它描绘的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D.“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写出了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独酌美酒,与月相伴的喜悦之情。
中国石拱桥(节选)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③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1、请结合选文第①段对卢沟桥的介绍,解释什么是“联拱石桥”。
2、下列说法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因为永定河经常发大水,所以卢沟桥采用了联拱结构。B.因为卢沟桥桥面与河面平行,所以行车走路非常平坦。
C.卢沟桥宽约8米,桥面用石板铺砌,这是卢沟桥结构坚固的原因之一。D.卢沟桥桥面两旁有石栏石柱,上面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1.Al3+、Al(OH)3、Al O2-之间的转化(如图1所示).
2.应用
(1)判断离子共存:Al3+只能存在于强酸性溶液中,不能与显碱性的物质大量共存,Al O2-只能存在于强碱性溶液中,不能与显酸性的物质大量共存,所以Al3+与Al O2-不能大量共存.
(2)鉴别(利用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Al Cl3溶液中滴加Na OH溶液现象为: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Na OH溶液中滴加Al Cl3溶液现象为: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沉淀不溶解.
(3)分离提纯:(1)利用Al能溶于强碱溶液,分离Al与其他金属的混合物.(2)利用Al2O3能与强碱反应,分离Al2O3与其他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例1表1各组物质,不能按(“→”表示反应一步完成)关系转化的是()
解析:(A)(B)(D)三项中的转化关系分别为:
(C)项中Al不能经一步反应转化为Al(OH)3.答案选(C)
例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2所示过程除去Al Cl3溶液中含有的Mg2+、K+杂质离子并尽可能减少Al Cl3的损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 OH溶液可以用氨水来代替
(B)溶液a中含有Al3+、K+、Cl-、Na+、OH-
(C)溶液b中只含有Na Cl
(D)向溶液a中滴加盐酸需控制溶液的p H
解析:(A)项用氨水将会使Al3+、Mg2+均沉淀下来,达不到分离的目的;(B)项溶液a中,Al3+已转化为Al O2-不再含有Al3+;(C)项b中含有KCl、Na Cl、HCl等物质;(D)项若不控制p H,沉淀a[Al(OH)3]将不能分离出来.答案选(D).
二、四类物质要熟悉
1.铝
(1)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密度较小,质地柔软.
(2)化学性质(如图3所示)
(3)特别注意:(1)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起着保护内部金属的作用,所以铝制品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2)常温下,铝遇浓硝酸、浓硫酸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从而阻止内部金属进一步发生反应.因此可用铝制容器盛放和运输浓H2SO4、浓HNO3.(3)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还原剂是铝,氧化剂是水而不是Na OH.(4)用铝箔包裹的钠与水反应时,既要考虑钠与水的反应,又要考虑铝与生成的Na OH的反应.(5)能与铝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可能呈强酸性也可能呈强碱性.
2.氧化铝
(1)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具有很高的熔点.
(2)化学性质(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用途:是一种比较好的耐火材料,还可制作各种宝石.
3.氢氧化铝
(1)白色胶状不溶于水的固体,有较强的吸附性.
(2)化学性质(如图4所示).
图4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3)制备
(1)向铝盐溶液中加入氨水,离子方程式为:
(2)向偏铝酸盐溶液中通入足量CO2,离子方程式为:
4.明矾
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其净水的原理涉及到的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Al3++3H2O=Al(OH)3(胶体)+3H+
例3镁、铝单质的化学性质以相似性为主,但也存在某些较大差异性,下列物质能用于证明二者存在较大差异性的是()
(1)CO2(2)盐酸(3)Na OH溶液(4)水
(A)(1)(4)(B)(2)(3)(C)(1)(3)(D)(2)(3)(4)
解析:镁能与CO2反应而铝不能,铝能与Na OH溶液反应而镁不能.答案选(C).
三、六组图象要分析
1.可溶性铝盐溶液与Na OH溶液反应的图象(见表2)
2.偏铝酸盐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图象见表3.
3.向Al Cl3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或Na Al O2溶液至过量,图象如图5(1)所示.
4.向Na Al O2溶液中逐滴加入Al Cl3溶液或通入CO2至过量,图象如图5(2)所示.
5.向MgCl2、Al Cl3和盐酸的混合溶液(即将Mg、Al溶于过量盐酸所得的溶液)中逐滴滴入Na OH溶液至过量,图象如图5(3)所示.
6.向MgCl2、Al Cl3混合溶液中先加入Na OH溶液,后加入盐酸(Na OH与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沉淀图象如图5(4)所示.
例4某无色溶液中,已知含有H+、Mg2+、Al3+三种阳离子,逐滴加入Na OH溶液,则消耗Na OH溶液体积(x轴)和生成沉淀量(y轴)之间的函数关系可用图6表示,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向含有H+、Mg2+、Al3+三种阳离子的溶液中逐滴加入Na OH溶液时,首先应中和溶液中的H+,然后才能与Mg2+、Al3+产生沉淀,因此开始一段时间内没有沉淀生成,故(C)项错误;随着Na OH的增多,Mg2+、Al3+均转化为沉淀,继续滴加Na OH溶液,Al(OH)3沉淀被Na OH溶解,最后只剩余Mg(OH)2沉淀,此时沉淀的量不再改变,所以(A)(D)两项错误,(B)项正确.答案选(B).
例5向0.1 L浓度均为0.1 mol/L的Na OH和Na Al O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盐酸.如图7正确的是()
解析:往混合液中滴加盐酸,Na OH首先反应,然后Na Al O2与HCl反应产生Al(OH)3,最后Al(OH)3溶解变为Al Cl3,有关方程式为:
1.(联合国)是(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它的总部位于(美国纽约),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2.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这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面进行的(非正义战争),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死亡一千万。
3.1939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它证明:只要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象征和平的(鸽子)。战后在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上,一位智利诗人将其命名为(“和平鸽”)
5.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保障儿童的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族妇女联合会)正式决定,每年的(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放“和平鸽”。
6.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信念是“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加)”,著名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它以(公平竞争)的原则、以(团队合作)的精神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并以强烈的(认同感)强化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7.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于2008年在(中国北京)召开,本届奥运会的主题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核心灵魂的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的价值观。
8.1863年10月,国际红十字会诞生,它们以维护人类和平,减少各种战争和灾难带给人们的痛苦)为最高宗旨。白底红十字是战地医院和救护人员的保护性标志。
9.“提灯女士”是指著名的护士(南丁格尔)。1910年她逝世后,人们为了表达她的敬仰,人们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10.贫困、饥饿、疾病、灾害和战争会无情地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而受害最深重的往往就是(儿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它最初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蹂躏的各国儿童。
11.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是人类和动物的共同家园,她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地球是我们已知的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12.为了便于观察和携带方便,人们绘制了“世界政区图”和“两半球图”。观察两半球图,我们会发现海洋是浩瀚的,大约占到了地球面积的十分之七。被海洋包围的是陆地,陆地大约只占地球面积的十分之三。地球上的陆地被分为七个大洲,从大到小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广阔的海洋被陆地分割成相互联通的四个大洋,从大到小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3.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是北极地区,绝大部分是世界上最冷、面积最小的海洋——(北冰洋),北极地区生活着因纽特人。南极拥有特有的企鹅,14.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它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大国之一,日本的第一高峰是富士山。日本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服)(插花)(茶道)和(柔道)等是最有特色的文化传统。日本的传统饮食,像(生鱼片)(寿司)等世界闻名。15.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它有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和世界陆地最长的裂谷带——(东非大裂谷),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
16.童话家格林兄弟的故乡是(德国),他们的代表作品有:(《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和(《青蛙王子》)等。安徒生的故乡是(丹麦),他的代表作品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安徒生一生共写了(168)篇童话。
17.俄罗斯的首都是(莫斯科),有“白夜”现象的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俄罗斯的(冬宫)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
18.(巴西)是一个闻名世界的足球王国,它是南美洲的最大国家。(亚马逊)这条世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流经南美洲的8个国家,其中87%在巴西境内。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有“世界狂欢节之城”的称号。
19.(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类文明的(产生)离不开水,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水。无论社会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生命的存在与繁衍)都离不开水的滋养。珍惜水就是珍惜(生命),爱护水就是爱护地球家园。20.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结果。联合国对“荒漠化”的定义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荒漠化,意味着人类将深受失去基本的生存资源的威胁。
21.(保护生物多样性)、(珍惜水源)、(垃圾的再利用)……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人类的新思维:(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于(自身)(地球)(自身与地球家园关系)的(新思考)与(新答案)。人类长久生存的根本依靠,是地球的(繁荣),爱护地球就是爱护人类自己。22.公民要(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3、记住以下的节日。
1月1日 元旦节 23月8日 妇女节 35月1日 劳动节 45月4日 青年节 65月12日 国际护士节 6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77月1日 党的生日 108月1日 建军节 129月10日 教师节 10月1日 国庆节
六下数与代数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一: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86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11-14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练习,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小数的互化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等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分数、百分数、小数的互化的方法。分数、小数等有关性质。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小数、分数、百分数、成数、折扣等互化
表格出示:给出其中一种,要求转化成另外几种数。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说明转化方法。
0.35 1/4 140% 六成五 八折
二、分数、小数有关性质及其关系
出示:12÷( )=3/4=( ):36=( )/12=( )%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你是怎样填写的?填写时从哪开始思考?运用了哪些知识?
三、巩固练习
1、第86页第12题
独立完成,说明填写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第1小题:后面的数总比前面大,越来越接近1.
第2小题:后面的数总比前面小,越来越接近0
2、第86页第13、14题
读题理解要求。再按要求完成。
四、补充练习
填空题
1. 有一个小数,由8个自然数单位,5个十分之一和22个千分之一组成,这个数写作( ),读作(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 六亿零六十万零六十写作(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是(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 ),精确到亿位是( )。
3. 两个相邻的自然数,它们的差是( )。一个自然数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与它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 )和( )。
4.如果a+1=b,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5. 把0.6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 ),它缩小了( )倍。
6、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后比原来大了32.4,那么原来这个小数是( )
7. 五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200,这五个自然数分别是( )、( )、( )、( )、( )。
8.最大的一位纯小数比最大的两位纯小数小( );最小的两位纯小数比最小的三位纯小数大( )。
9.两个数的积是70,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是( )。
1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列各数:
0.329 1.024 1.6 0.705 1 0.333…… Π 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
1. 最大的小数单位与最小的质数相差( )。
A. 1.1 B. 1.9 C. 0.9 D. 0.1
2. 一个自然数的最小倍数是18,这个数的约数有( )个。
A. 2 B. 4 C. 6 D. 8
3.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 )。
A. 增加100倍 B. 减少100倍 C. 扩大100倍 D. 缩小100倍
六下数与代数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二
回顾与整理
——总复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84-118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生全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地完成。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本复习不仅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还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后继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及结构安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教材总复习的框架结构,从整体上将总复习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知识与技能”部分又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化为几个板块,如“空间与图形”领域分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两个板块;在每个板块里又设置了“回顾与整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三个部分。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二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和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制订的各项教学指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法的整理与复习)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内容
(出示课本85页第1题)谈话:同学们,细心观察上面信息中都出现了哪几种数?除此之外,回想一下你还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一下好吗?学生回顾、举例,教师按顺序板书数的名称。
自然数如:0、1、2、3……;
负数如:-1、-2、-3……;
整数如:0、1、2、-1、-2……;
分数如:2/3、1/2、3/4、4/3……;
小数(包括: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等)如:0.1,1.2,……
百分数如:30%、15%、25%……
谈话: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呢?想一想,生活中如果缺少了数,将会怎样?(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先来复习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静与动的结合中起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整理建构做好铺垫。
二、归网建构,主体内化
(一)复习数的意义
1、师: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各种数的意义,再根据不同的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展示最佳表示方式并板书。
【六下语文复习要点】推荐阅读:
六下语文期末06-23
六下语文习作教案06-20
六下语文人教版教案07-06
六下语文期末测试卷11-06
六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05-26
六下第三单元语文测试06-27
六下复习资料07-16
六下课文09-29
六下古诗背诵10-11
小学语文作文复习要点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