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读后感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红色娘子军读后感(共10篇)

红色娘子军读后感 篇1

看《红色娘子军》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自古巾帼不让须眉,影片中主要讲述了琼崖纵队第一支队警卫连女子军特务排在残酷的反法西斯抗日战争中纵横驰骋在天涯海角,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宁死不屈地抗击日寇,保卫祖国。《红色娘子军》中的娘子们个个如花似玉活泼水灵,她们不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她们相信,只要自己拼死挣扎,就会见到光明。特别是那个琼花,一见到南霸天就怒火中烧,不顾纪律也不管自己的生命危不危险,上去就要干,于是就有党代表洪常清对她的教育。所以,她们也并非是只凭一时的义气用事的,她们是有组织有纪律的。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在娘子军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她们惊心动魄的英雄事迹流传在抗日战场,流传了一代又一代。

而从1964年《红色娘子军》问世,一直到现在演了40多年了。及至文化生活高度丰富,观众欣赏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今天,这部作为一定意识形态下的产物仍然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让人惊叹不已。《红色娘子军》是一部特殊的电影,它的戏里戏外、台前幕后的种种,从片名到剧情,都有着几代人的记忆。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不再对“红色经典”这个概念记忆犹新,而是对其中的经典剧情产生会心一笑,比如南霸天这种反面的经典角色,留给人们的或许并非是对某种时代的悲痛回忆,而是对夸张的人物产生心有灵犀的一丝动容。或许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所以无法更加深刻的体会其中的悲愤,可是,无论如何,都不得不引发我们的一些深思。

《红色娘子军》比以往的电影和样板戏好看,主要是摒弃了那种时代的“左”的影响。南霸天的角色也很丰满,以我看,如果说南霸天是一个开明绅士的话,则比以前所有影视作品的类似角色更饱满,一方面,他饱读诗书、举止风雅、仗义疏财,简直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另一方面,他财大势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不乏巧取豪夺,有着内心残忍和恶毒的一面,对其他乡绅势力也形成极大威胁。他为了笼络红军家属,施以怀柔政策,竟然能做到开仓放粮。电视中对南霸天的总体形象描述也显得极其自然,很少雕做的痕迹。吴琼花与南霸天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起因是南霸天的手下放火烧了吴琼花的家,事实上也是南霸天放任手下的所作所为,最终霸占了她家的地,欠下了烧死三个家人的血债。

吴琼花的形象,随剧情的进展,逐渐变得公式化了。开始阶段,她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为,反叛精神强烈,表现得极为突出,是一个可爱可敬的角色。按南霸天的说法,她“杀人放火,无所不作,非常历害”。后来,在娘子军连表现进步,虽有很多冲动出格之处,但逐渐成熟,“进步”很大,也就磨平了她性格中那种桀骜不驯的棱角,成长起来。不过,由于演员殷桃的长相气质,后来的成熟总觉得缺乏某种成熟的韵味,而更像是难以脱离青春偶像般的表演。

《红色娘子军》在细节上有很多缺陷,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假特派员”的情节。也许这是当今所有的革命题材作品都无法逾越过去的原因,所以电视中也只能以“假特派员”来代替。实际上,同时期,全国苏区都在“肃反”。如果真象电视中所述,师长都被假特派员关了起来,那么整个红军独立师则完全被控制在这个“国军袁处长”手中,哪还需要“剿匪”,假特派员完全可以随便发一个命令就毁掉整个红军琼崖独立师。

《红色娘子军》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了琼花这一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从脱离苦海到不断提高政治觉悟继而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直到接过烈士遗留下的神圣使命,前赴后继的成长过程,典型地再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成长轨迹。其间穿插的一些生动有趣的花絮,如违犯侦察纪律、个人奋斗、公报私仇„„这些必要的“点缀”使人物形象枝繁叶茂、生动自然、真实可信。这段真实的历史由“琼纵”老战士策划、顾问和编剧。剧中主要事件均为娘子军牲者和幸存者的亲身经历,场景大都选取在当年战场的实景中拍摄,片中展现了抗日时期红色娘子军震撼人心的悲壮情怀,海南岛优美的地域风情,真实再现了当年红色娘子军的英雄形象。而沙帽岭伏击战,是女子军成立后第一次正面战斗,“娘子军”的声威开始不胫而走。在这之后,女子军又创造了火烧文市炮楼、文魁岭保卫战、大威打援战、马鞍岭阻击战等辉煌战绩,为娘子军历史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女子军像男人一样行军打仗,不仅面临与敌厮杀的危险,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打仗时月经来了怎么办?娘子军战士回忆 2 说,当时每名战士随身都有个兜包,里面是用破衣服裁剪的月经布。更艰苦的时候,山里连用椰子内皮做的“椰布”都没有了,战士们只好扯下“鸡萝麻”的网状树叶„„庞启江向记者转述,部队转移过程中,女子军不少人走散,后来带有月经痕迹的“鸡萝麻”叶就成了一种暗号,表示队伍曾在这里经过,再往前就能追上大家。

看完这些我的眼睛湿润了,当年的前辈们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为了让我们的后代子孙能过上和平、安稳的幸福生活,她们做到了,但是她们中的很多人却早早离开了人世。她们也许是高兴的吧,因为她们是为了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战,为了我们的中国人民而战。

我很喜欢里面的洪常清和吴清华,从她们身上,我读到了许许多多生活中学不到的品质。看到她们为了光明而奋斗,为了人民而不顾一切,我感到了一阵阵的愧疚,我总是在想,是不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太幸福太甜蜜了,所以我们才丧失了奋斗的动力呢?被压迫的她们,从来都没有想过怎样过安逸的生活,她们一心一意的想要争取自由。可是,今天的我们自由了却又困进了自己的牢里。没有人欺压我们,没有人虐待我们,可是我们依然过得不幸福。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自始至终都找不到答案。无论如何红色娘子军教会了我怎样做一个坚强、不怕困难的人,她们使我更加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意义。她们的精神将永远记在我心中!

红色娘子军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符号,是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那个年代,人民的生活是受到压迫和剥削的,妇女的地位尤其低下。红色娘子军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预示着一颗红色的心在迷茫中和命运抗争,却无路可逃。在死亡的边缘,看到了希望,那是一个信任的过程,一双双温暖的手伸出,传送着勇气和力量,大家的心朝着同一个方向,星星之火将要燎原。希望是一颗种子,种子的成长需要精心的灌溉,可是光有一腔热情,而不掌握方法,那点点希望如何能成功?当自己有了希望,有了光明就足够了吗?不够!要成为希望和光明的传播者,要把希望和光明带给无数的绝望者!万泉河水清又清„„歌声带着我的思绪飘到那片美丽的万泉河边„„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法对其路必成之!黎明前再踏征程,不再空有勇气,在机与智的双重作用下——向前进,向前进„„ 但是任何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战场上不是死就是我亡的激战,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倒 3 下,为的就是心理的信念,“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那种无畏精神感染着所有的人。杀富济贫,地主被打倒了,粮仓被敞开了!但是阶级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结束!

红色娘子军读后感 篇2

作为舞台表演艺术之一, 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 综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 表现特定的任务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艺术形式。本文拟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征方面进行论述。

意大利音乐学家汉斯立克曾说, “至于就作曲家创作的特殊性说, ‘它是一种不停的造型过程, 一种用音乐关系来塑造感情形象的过程’”。[1]由此不难看出音乐在塑造形象中的重要性。通过音乐表现手段表达选定的富于特性的感情形象是作曲家通常采用的手法。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运用了海南民歌的音调素材, 并融合了其他民族音调, 创新性地将主题贯穿和交响化的戏剧性手法进一步发展, 对塑造舞剧中人物形象具有补充和衬托作用, 成功将吴清华、洪常青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舞台之上。舞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各有其特定的音乐主题。其中, 吴清华的音乐主题性格鲜明, 强烈的反抗精神充斥其间 ;洪常青的音乐主题简朴奔放、豪迈坚定。整台舞剧的音乐极具张力, 直触人物灵魂。

一、音乐与剧情

舞剧的音乐与剧情息息相关。如在序幕中, 随着舞台大幕的拉开, 只见海南姑娘吴清华被锁在南霸天黑暗的土牢中。此时, 音乐的强度逐渐递进。当南霸天的管家曲广四带着满脸奸诈的笑容出现, 清华狠狠地瞪向他的那一瞬, 音乐达到高潮。吴清华不屈不挠、棱角分明的气概毕现。随之, 音乐节奏愈来愈快, 营造出令人揪心的气氛。清华在与老四的奋力争斗中逃出虎口。高昂、激越、反抗的旋律始终回荡。随之, 团丁头目老四带人对清华展开了追捕。又如第一场中清华努力逃脱团丁们的追捕。她躲进茂密的树林里, 乐声变得轻微、舒缓。清华在小提琴独奏的乐声中开始独舞, 速度、力度逐渐放慢, 人物表情不断减弱, 音乐转入柔和的陈述, 显示了人物内心的小心翼翼。在清华最终不幸被老四发现的那一瞬, 音乐随剧情达到顶峰。在激烈的音乐声中, 清华和老四进行激烈搏斗。在悲愤的乐声中, 清华被狠狠地抽打, 不幸又落入魔掌。伴随着紧张急促的乐声, 清华被一脚踹到地上。第一场第三段“团丁搜捕清华”、第四段“清华与老四搏斗的舞蹈”、第五段“清华反抗”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真实、客观地展现了戏剧冲突, 更加贴近生活, 增加了舞剧的可观性。第二场由管弦乐器合奏、强力度的清华主题伴奏引出了“清华诉苦”的舞段, 展开了第二场的又一高潮点。文学作品中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在此得到充分运用, 前者正面表现了吴清华此前遭受的苦难, 后者则是通过娘子军战士进行侧面反映。第六场中, “洪常青大义凛然, 英勇就义”是该场核心段落, 大段篇幅细致地描绘出洪常青凛然的英雄气概, 表现了与南霸天的矛盾冲突。音乐从洪常青豪迈奔放、简朴有力的主题发展而来, 将洪常青作为党代表的英雄气概表现得非同凡响。洪常青主题与南霸天主题交错展开, 起伏跌宕, 最终洪常青主题占主导地位。在洪常青走向火堆的时刻, 乐队奏出了那个时代通常使用的程式化“就义主题”——《国际歌》。这段音乐与舞蹈的创作都做到了抒情与激情的统一, 生活气息与人物形象的统一。

二、管弦类乐器的演奏

舞剧音乐中多处有管弦类乐器的演奏。如第一场的第一段《老四与团丁们的舞蹈》中的旋律使用了准确、清晰的调子。在单簧管最低沉的部分, 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形式被用来暗喻敌人的紧张和蠢笨。第二场第二段的“常青刀舞”中音乐节奏铿锵有力, 洋溢着浓郁的阳刚之气。在铜管乐器中音域最宽的乐器圆号的演奏, 以其嘹亮的音色部分很好地传达出欢腾和激情。

第一场第六段“清华独舞”中, 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将低回的情绪演奏得尤为真切, 通过与中国传统乐器琵琶的齐奏, 进一步营造出悲凉的氛围。清华身负重伤, 并且饥寒交迫。她因无可依靠而茫然、困窘的心境随着拉长、缓慢、变形的主题伴奏得到展现。再如, 在《红色娘子军连连歌》的高音部分, 小提琴协奏庄重、热情, 将旋律中的情绪进一步渲染。可以说, 小提琴的运用为舞剧的音乐增色不少, 而“协奏曲是小提琴演奏艺术中最完善、最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作品体裁……协奏曲, 顾名思义即是协同演奏的一种乐曲形式, 源于16世纪, 多为教堂音乐。”[2]《红色娘子军组曲》作为小提琴协奏曲, 其曲风清新自然。

三、民族元素的加入

民族元素的加入使得舞剧音乐别具海岛风情。竹笛流传地域广大, 品种繁多。中国笛子更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发音动人、婉回。《红色娘子军连连歌》便由竹笛奏出, 其自由、清新明朗、气息悠长的音色, 给人带来清新自然、明亮热烈的体会, 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黎族主要的民间乐器可以独奏, 也可伴奏。”[3]这里, 芦笙的伴奏轻盈、明快, 却似传统文章写法——“以乐景写哀情”, 以欢快的乐音奏出黎族姑娘们内心压抑的悲愤。又如第四场中“女战士的舞蹈”是海南民族音乐得以运用的又一例证, 体现在其作为音乐中最具表现意义的节奏型明显来源于俄罗斯芭蕾舞剧《天鹅湖》“四只小天鹅”的音乐, 但同时与海南音调结合得十分融洽, 既体现出芭蕾动作的节奏动感, 又体现了民族风格。

四、器乐合奏

器乐合奏充分传达出音乐情绪。例如第一场第一段中, 当敌人对清华进行追捕时, 弱音器被加在小号上与小提琴共同奏出切分的刺耳音, 用以烘托出紧张的气氛。中国民间器乐合奏的历史悠久。其中, 打击乐合奏“指纯由打击乐器组合的合奏音乐。”[4]在作为第一场高潮的“洪常青指路”亦即该场“点题”的段落中, 整个管弦乐队加全部中西打击乐器齐鸣。洪常青主题在庄严的气氛中首次出现, 给苦苦挣扎的清华带来了重生之光。洪常青刚强、果敢而勇猛的人物形象作为理想化的共产主义者化身, 被创作群体以极为鲜明的方式表现出来。第二场第三段“五寸刀舞”的音乐旋律自由活泼、热烈奔放。在起伏跌宕中彰显着民族特色。舞蹈中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结合, 展现了赤卫队员勇猛威武、聪明机智的雄浑男儿气概。其中, 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 (即“喇叭”) 吹奏出色彩鲜明的旋律, 具有号召性 ;铜管乐器中音域最高的小号 (俗称“小喇叭”) 负责演奏乐曲中的高亢部分。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式, 音乐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可谓是“听得见”的舞蹈, 舞蹈则是“看得见”的音乐, 二者密不可分。这里, 在打击乐器小堂鼓的伴奏下, 乐曲与舞蹈相得益彰。强悍、潇洒的舞蹈性主题呼之欲出。第五段“清华参军”中, 独具特点的清华主题由长笛、单簧管奏出, 吴清华步履蹒跚的舞台形象使观众聚焦到她的身上。第五场中, 为了表现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场面, 各种管弦乐器共同演奏, 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 并通过不协和的和声做出种种展开性变化, 突出战斗的激烈程度。当身负重伤的常青被敌人发现的那一瞬, 管弦乐队齐鸣, 让人心惊, 英雄被捕的悲剧气氛达到高潮。

五、革命歌曲的演绎

广为传唱的革命歌曲是该剧的一大特色。《红色娘子军连连歌》具有进行曲风格, 用果敢有力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歌颂光明, 表达对新生的向往。由短笛组成的乐队和女声二部合唱的加入使舞剧氛围更加喜庆、辉煌, 凸显了红色娘子军战士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红色娘子军连连歌》也“不止一次地运用在娘子军连队集体形象出现的场面中, 有时是乐队演奏, 也有许多时候是通过齐唱、合唱直接表现出来。”[5]在第四场中, 舞曲最初以自由的速度、中弱的力度、舒展的节奏, 通过弦乐震音、双簧管奏出了优美的“万泉河”的主题旋律。

《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合唱真挚抒情、亲切动人, 热情歌颂了海南岛充满热带风情的美丽风光, 使人印象深刻。“但更值得注意的是, 这首歌曲在舞剧中配合舞蹈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军爱民, 民拥军, 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景象。深化了舞剧主题思想, 表现了革命根据地军爱民、民拥军的革命情谊, 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 红区人民美好生活的绚丽图景。”[6]歌曲与舞蹈相互配合, 深刻体现了军民鱼水般的深切情谊, 深化了舞剧主题思想, 革命根据地军爱民、民拥军的革命情谊真挚感人。在党的领导下, 红区人民过着幸福生活的灿烂景象使人对光明的前途充满希望。作为一首表现军民鱼水关系的颂歌, 《军民团结一家亲》一直以来备受广大群众喜爱, 广为传颂。优美的歌曲使人联想起万泉河畔美丽的景色, 给人以美好、舒展、自由、朦胧的感受。进入主题旋律以后, 管弦乐器大提琴和大管在中音区共同奏出浑厚美妙的旋律, 与前面的欢快主题形成鲜明对比之势。

此外, 社会音响与自然音响的运用在舞剧中也可窥见一斑。如第一场中, 在南霸天的土牢里, 因光线较暗, 使得老四恶狠狠用皮鞭抽打吴清华的“啪啪”声显得尤为清晰, 令人印象深刻。又如第五场战斗场面中的密集的子弹声及其他背景音效。再如舞剧中不止一次出现的电闪雷鸣的场景等。

参考文献

[1] (意)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 12.

[2]蒋雄达.《弦音回响——小提琴学习与演奏知识综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2 (48) .

[3]刘丽芳, 王琴纳.《中国世界音乐文化》[M].北京: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8, 4 (104) .

[4]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

《红色娘子军》 篇3

关键词:中国芭蕾舞剧;革命题材《红色娘子军》舞蹈语言

一、绪论

《红色娘子军》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第一部成功的大型芭蕾舞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它也是很多中国人对芭蕾舞最早的认识。而且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排练和演出,更请到了舞剧的原创编导之一蒋祖慧老师为我们亲临指导。

芭蕾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比西方几乎晚了三个多世纪,不过起步虽晚,却是飞跃前进。芭蕾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不再是一个属于西方的文化艺术符号,而中国芭蕾舞剧的历史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芭蕾在中国的一次革命,它参照当时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它不仅开辟了西方芭蕾在中国本土的发展,同时也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领域的完美融合的奇迹。虽然芭蕾舞艺术传入我国已有百年历史,但是,芭蕾舞艺术的民族化问题,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才被提上日程。由林默涵当场拍板,决定将《红色娘子军》改编为芭蕾舞剧。这次会议对我国芭蕾舞艺术民族化的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芭蕾舞艺术在积累了数十年的正反历史经验,一批芭蕾舞艺术家的创作水平也逐步提高的情况下,又受到作为外因的“三化会”的推动,我国芭蕾舞剧民族化的经典之作《红色娘子军》终于破土而出。从舞剧《红色娘子军》问世到现在,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对舞剧《红色娘子军》做过探讨和研究。有人研究后认为《红色娘子军》的特点就是较好地运用了舞蹈语言,也有人以当年的历史背景来进行探讨,认为《红色娘子军》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还有从创作的角度出发,认为《红色娘子军》是伴随着1963年音乐舞蹈座谈会上发出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号召应运而生的。此论文题目是中国红色经典与西方舞蹈艺术的结合,依据以上学者和专家对舞剧《红色娘子军》做过的分析研究,本文要探讨和研究的内容是:

1.《红色娘子军》问世40年来,荣辱兴衰、大起大落,但是一直深受中国观众的爱戴,并成为了伴随几代人共同成长的历史记忆,还创造2000多场久演不衰的艺术神话,那是什么让它40年来经久不衰。

2.不论是电影,京剧还是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始终是一个历史“军事”题材,剧中出现了演员手拿长枪,在足尖上完成刺杀等一些“军事”动作,还有“五寸刀舞”、“大刀舞”等等。是不是革命军事题材和芭蕾舞的结合才创造出了民族化的芭蕾舞剧。

二、红色经典与西方古典艺术的结合

第一部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问世于1964年,是集体创作的产物。于9月26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国家领导人在观看演出结束后给予了肯定和鼓励,毛主席在观看后表示《红色娘子军》方向是正确的,艺术是成功的。继电影《红色娘子军》红遍全国后,改编成芭蕾舞剧的《红》一样大获成功,自此长演不衰,并多次演出招待外国领导人。芭蕾舞剧《红》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电影原作,梁信的剧本和谢晋的导演艺术,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依据,但是芭蕾舞与电影终究是二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节奏和规律,所以要充分发挥芭蕾舞艺术的表现特点,展示芭蕾舞艺术的独特魅力。因为舞剧《红色娘子军》讲述的就是那个年代的生活写照,传达了我们中国人民抵制暴力,反抗压迫的民族精神,所以会和观众产生共鸣。

作品的编排上采用了很多中国戏曲的元素,如编导运用了一些中国传统戏剧的表现方法,如戏剧结构分场不分幕,情节事件的发展紧紧相扣,一环接一环,适应了中国观众的传统欣赏习惯。还有在第三场和第五场的战斗对打时采用了不少传统戏曲中翻滚扑跌的舞蹈技巧,所以在结合了西方古典芭蕾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基础上,又融容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因此对于观众来说,是很容易接受的。

而舞剧中演员的服装也是舞剧的一大特点,所有的服装都是根据那个时期人们的着装演变而来的。一想到战士的服装,我们想到的肯定是那灰色的、有红五星的帽子和灰色的军装,而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出现的是短裤和军装相结合的女装,这部表现女性革命精神的舞剧,将军装的禁锢与短裤的裸露组合在一起,可谓中国特色十足。还有平民和地主的服装,对比很鲜明,平民的衣服显的单调、朴素和破旧,而地主的衣服则是亮丽很多,看上去衣服的质感也很好,充分说明了当时那个年代的社会情况。

舞剧的音乐,“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每当娘子军连歌的主旋律响起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种莫名的激动,因为熟悉的旋律配上激励人心的歌词,再加上女战士练操的身姿,这仿佛就是生活的写照,所以观众看到这些会感觉亲切,这也可能是和观众心里沟通最好的方式。

三、总结

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我国的一部民族化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问世40余年来一直受到观众的爱戴。这部红色经典将西方芭蕾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部民族芭蕾舞的世纪精品。它通过芭蕾舞的手段和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发生在30年代的一个真实的革命历史故事,巧妙地与芭蕾舞的形式相结合来表现中国人民的生活斗争。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和手拿大刀的革命形象,中国风格十足。本篇论文以我对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认识和了解,加上以往专家学者对舞剧做过的研究为依据,分析了红色娘子军经久不衰之原因、军事题材与芭蕾的巧妙结合、红剧对古典芭蕾的挑战三个论点,可能很多地方我还分析的不够细致,但是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生,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论文写到最好,也是对我大学四年的一个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克芬 隆荫培 《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09月出版

[2]作者:于平 《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红色娘子军》电影观后感 篇4

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多少人民英雄和战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中国人民的幸福自由生活:雷锋舍己为人;刘胡兰坚强不屈;王小二机智勇敢;董存瑞刚正不阿……但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他们,是那娘子军。

她们都是来自琼可农村家的女孩子,为反抗封建压迫和争取男女平等,在共产党组织领导下,勇敢地拿起来了枪,成立了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红色娘子军。她们勇敢、几只,出色地完成了保卫领导机关,宣传发动群众等项任务,很好地配合了主力不对作战。

这是吴琼花她们从穷苦农民到英勇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

吴琼花无法忍受恶霸南霸天的欺压决定逃离,在路途中遇见了红军洪常青,他给吴琼花提议,让她去投奔红军。因此,吴琼花走上了革命之路,用手中的枪击退敌人。

其中让我最难忘的一幕就是洪常青面对死毫不惧怕,坚持着在自己在火焰中只剩下一口气之际高昂地喊道:”共产党是不怕死的!”他的话一下震撼了我,着实使我叹服。他的身影在熊熊的烈火中显得如此高大、庄严,好像是矗立在那儿的一座泰山。吴琼花和战友们在洪常青牺牲之后,并没有丧失战斗的信念,她们知道洪常青会永远铭记在她们心中,他激励着她们,鼓舞着她们。她们变得越发顽强,并且化悲痛为力量,不管多少敌人前赴后继,她们日日夜夜穿梭在丛林之中与敌人搏斗。娘子军们没有枪了,就用刀片向敌人刺去,她们临危不惧甚至徒手去打嚣张猖狂的敌人。她们呢打倒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身边的战友们也一个一个的倒下,她擦干泪水,攥紧了拳头,憎恨涌在心头,在战斗中不屈不挠,终于打败了罪大恶极的南霸天,我的嘴角不仅扬起笑意。她们,渴了到溪边喝水,饿了吃野果野菜,吃不饱的食物,穿不暖的军服,风餐露宿……即使这样,她们也一步一步走过来了。

“没有吃没有穿,自那有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娘子军们怎没有如此坚强的意志?她们手中的红旗迎风飘扬,她们不放弃,继续着为解放全中国而战斗,打动我的正是她们无比坚定的信念!

数数那时距现在已经不知是多少悠悠岁月了,但娘子军的精神江永存在我心中,她们的奉献也已在我心中根深蒂固,作为中学生,我会想娘子军们学习,将来一定报效于祖国,不枉她们在杀气腾腾的夜中洒满“血的雨滴”!

红色娘子军歌词 篇5

红色娘子军

演唱:伽菲珈而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

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共产主义真当是领路人

奴隶得翻身奴隶得翻身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

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共产主义真当是领路人

奴隶得翻身奴隶要翻身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向前进向前进

我们战士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1.水手歌词_歌词介绍

2.送别歌词_歌词介绍

3.成全歌词_歌词介绍

4.当歌词

5.歌词-tfboys大梦想家歌词完整歌词

6.老男孩歌词_歌词介绍

7.女人花歌词_歌词介绍

8.匆匆那年歌词_歌词介绍

9.许巍家歌词_歌词介绍

红色娘子军连官兵的后续故事 篇6

《红色娘子军》是特殊的年代的产物。是一群花朵般的女军人。战争使她们走到一起,过着平等相同的战友生活,随着战争的结束,以后陆续离开部队,各自有着自己不同经历和生活方式。

英勇不屈连长——庞琼花

庞琼花(连长),出生在琼海阳江镇岭下管区仙贡村,1931年3月任娘子军连长,5月,任红军第二师三团娘子军连连长,1931年10月,16岁的她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她长得秀丽身影,性格开朗,是一位人见人爱的姑娘。1931年秋,所谓“肃反”运动开始,有人怀疑她是“社会民主党”的成员,被关押在“黎母山自己部队的监牢”里。但不知为什么,她的命大,奇迹般活过了那段无法驾驶自己命运的恐怖时期。回到部队,1933年黎母山战斗中遭敌人被捉,与师长王文宇一同送到广州坐牢。在狱中受尽折磨,坚持斗争,充分体现出共产党党员的高贵品质。5年后到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政治犯释放出狱回家。庞琼花同其他战友走出监狱,回到家乡。这时,日本人占领阳江,建立维持会。回家后,国共合作,她选择了一位在国民党乐会县府里维持会做事的,名叫王汉文的有妇之夫做自己的先生。她必然是共产党员,红军连长,极力反对先生在维持会做事,在她的劝说之下,王汉文退出了维持会工作,夫妻俩过着平淡的日子。1943年,夫妇俩为躲避野兽般的日本兵的追捕,不愿做亡国奴,不当汉奸。夫妻俩逃到会山区二洲乡加毫园题榜村的像胶林里躲藏,结果不幸被日本兵抓获,丈夫王汉文当场毙命。当地维持会会长陈道钦认出了庞琼花,对日本人出卖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共母头目”。日本人如获至宝,把她带回阳江后,先劝她嫁给日本人,她生死不从,极力反抗。日本人见劝说无效时,把她摧残一番后,押到阳江墟以东的山坡上枪杀了。那时她才30多岁,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红军女子军连连长的气慨,精神永存。

晚年风光的指导员——王时香

王时香,16岁参加红军。娘子军连成立时,她是指导员。20岁的王时香长得秀丽庄重,时称军中一朵花。她的未婚夫庞进国是农民赤卫队员。红军军政学校毕业后,在师部当传令队长,这是一对革命的情侣。在一次部队撤离途中,自告奋勇去排雷,不幸牺牲。这时的王时香还在指挥部队撤退。听到消息后,她当场昏了过去。醒来后,继续带领部队战斗,满腔仇恨发泄在战场上。

后来,部队打散后,她潜藏在家中。由于国民党要杀她家14口人,王时香挺身而出被捕。关进监狱,送到广州关押达5年之久。1937年国共合作,政治释放她们回海南。回海南后一直没有联系上党组织,也没有找到部队,在家过起了田园式生活。

25岁出狱,正值谈婚论嫁的时期,此时政局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在好心人的劝说下,嫁给了一个国民党的联防队长,她毕竟是一个红军指导员,不甘心作国民党的太太,在她的劝说下,丈夫辞去公职在学校当了一名会计,日子过得平平淡淡。37岁那年丈夫一命归西,自己带着二儿一女辛勤劳作,把孩子拉扯长大成人。

解放后因丈夫的原因及自己入狱坐牢的原因被定为“黑五类”常被批斗。直到70年代时落实政策被摘掉帽子,定为红军战士。一生五十年的灾难,上帝对她太不公平了。有幸的是红色娘子军纪念碑落成时,她成为38名在世的娘子军连战士参加落成典礼。她代表女子军连的战士讲了话,这是离开女子军连后最隆重的一次讲话,心情万分激动,热泪盈眶。1991年3月16日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的邀请,乘坐南海航空兵的飞机进京,给部分海军官兵做传统方面的报告。在京期间登上了天安门的城楼。坐了小卧车,参观过北京的名胜古迹,带着荣耀和满足回到琼海家乡,晚年的时候风光了一回,现在每月领着政府发给的补贴,幸福地生活着。时而也有部队学校请她去做传统教育报告会。

经历传奇的一排长——冯增敏

冯增敏(一排长),琼海县阳江镇美觉村人,1931年5月任一连排长,家住乐会县第3区。其弟冯增兴,15岁加入共青团,任过共青团乐会县委书记,当过小学校长,在上海大学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1928年初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受其弟的熏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参军前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关押一年多,后经母亲和难友花了31块光洋保释出狱,出狱后直接到部队。娘子军连成立时任一排长,工作积极,多次参加打仗。1932年在黎母山战斗中不幸被敌捉到,与师长王文宇,连长庞琼花,指导员王时香8位女同胞送往广州关押。5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政治犯释放回家。回到家中,很快跟那位红军未婚夫庞道方结婚,如期生下孩子,俩人恩爱生活了一年后,生活所迫,男人去南洋打工。从此,杳无黄鹤。冯增敏侍俸老母,抚养孩子,不久又回到部队工作。1950年海南解放,军中无战事,组织上安排一部分人复员,转业到地方工作。她被安排在乐会县妇联做事,1954年坐上了县妇联主任的交椅。工作大胆,成绩显著,受到上级机关的好评。1958年审干时,因她两次入党的原因

留党察看一年。她没有思想负担仍然工作积极,认真负责,1960年出席过广东省民兵积极分子表彰大会,接着又去北京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总理接见,毛泽东授予她苏式自动步枪一支、子弹100发,笔记本3本,算是最风光的一位了。好境不长诡运降临,文化大革命中1969年3月19日,白沙县革委会保卫组致电各县(市)保卫组,声称他们在挖掘《红色娘子军》罪状的工作中,找到了1933年伪《良友画报》第75期登载的几幅图片,其中一幅是庞琼花被俘红军的合照,5个月后,琼海县5.7干校革委会据此将冯学敏打成叛徒。文革中因两次入狱的问题,先是下放琼海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6月8日,海南行政区革委会定冯增敏为叛徒,连同女儿庞学雅一起,作退职处理,不承认其党员。1971年9月含冤离开人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时,于1979年清明节,中共海南行政区委员会重新作出决定,撤消1970年区革委会对冯增敏所作的叛徒决定,恢复党籍,按原待遇补发工资。彻底平反昭雪,终于还这位女英雄一个清白。

几经风雨的指导员——庞学莲

庞学莲(二连指导员)1910年出生,21岁就参加南乡

妇女委员,乡交通站站长。16岁时定婚,21岁结婚,丈夫是红军战士,由于当地民团特别恨红军和红军家属,监视严密,行动不方便,经常受到民团的袭击,征得婆婆同意,结婚后不久也参加了红军,娘子军连成立时当排长,一年后当指导员。丈夫在战斗中牺牲。

1933年黎母山战斗中庞学莲被捕,在广州牢中关押5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政治犯释放回家。回家后她嫁了个开诊所的一位牙医,过了几十年的相对安稳的日子。生有3个男孩,1个在县医院当外科医生,其他二个也学有所成。庞学莲解放后曾经还当上了乡妇女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因1933年出版的《东方画报》第31卷中的一幅师长王文宇和8位女红军的照片,定为叛徒问题,乡妇女主任的交椅也另移交别人。她被定为叛徒,回到自己的家乡参加劳动。日子也就过得平淡与世人相同,夫唱妇随,哺育儿女长大。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予以平反,恢复她的政治待遇,拿着政府发给的补贴,过着晚年时光。

活着的烈士——欧继花

欧继花,生于乐会县九曲江区仙村乡,1931年5月1日参军,女子军特务连1连2班战士,他更具有传奇色彩,活至今天。1932年8月,二班战友梁居梅、陈大娥、陈月娥等八位。在马鞍岭阻击战中,执行掩护部队撤退任务,二班八姐妹表示宁可战死决不投降的战时表决,战斗打退了敌人一阵阵的进攻,成功地完成了掩护部队的转移任务。年轻的8位女子军战士全部战死在杀场。解放后8位英名都进了广东省编印的《南粤烈士》一书中。

欧继花并没死成,身负重伤,在草丛中昏迷了几天几夜,等她醒来时,看到横七竖八的尸体,她又昏过去了。当地的父老乡亲到山上收尸时,发现她还有呼吸,于是背回了家。在一位农户家内经过疗养,终于从死神中挣脱出来。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改名欧花开始隐姓埋名的生活。

大难不死,也无后福,她象海滩上的仙人掌,已经死过一次的她与比她大10岁的第二任丈夫结婚,丈夫老实忠厚、勤劳能干,夫妻恩爱,欧继花生了个儿子。全家人高兴,烧香拜佛,求神保佑孩子长大。可丈夫得病求医无效死亡,欧继花借钱葬了丈夫,生活所迫再次嫁人。半个多世纪的生活,老人先后与5位男人结婚,每次都是男人撒手西去,留下老人生存。儿孙们知道老人的辛苦,孝顺老人得以安慰,生活在琼海市黄桑岭村过着日落日息的田园生活。

直到1990年,已是79岁的欧继花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是女子军特务连1连2班的战士,是活着的烈士,是英雄的八姐妹之一。民政部门费了不少功夫才将她“还阳世间”,而后领着政府发给的补贴生活着。

坚守妇道的王运梅

王运梅,1912年出生乐会县阳江岭下管区仙贡村,1连3排3班长。她在结婚后生个女儿,婆婆及丈夫嫌她没生男孩,经常虐待她。鉴于这种生活,跟庞琼花一起参了军,当红军去了,是娘子军唯一生了孩子的“母亲娘子军”。部队被打散后,她又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女儿后,抱着女儿哭了一场。问及丈夫,因国民党要抓共匪家属,男人去南洋谋生,一去不回。后来她带着婆婆、女儿回娘家,搭起茅屋草房,照料婆婆,把女儿养大,结婚成家。老人没有再婚,一直与女儿和外孙生活在一起。其丈夫在海外发财,另取老婆生有二男三女,后来捎信及捎钱给王运梅以示歉意。王运梅坚守妇道,一女不嫁二夫,守活寡一生,是妇女求解放的悲壮典型。

饱受人生磨难的女战士——蔡亲民

蔡亲民,娘子军组建时,她年纪小,未予批准。由于决心大,天天住在军营内,终于成了二连的一名战士。在中原的战斗中,子弹射中她的右臂,受伤后送医院养伤,医院撤退时,回到家内养伤。本来自己与红军战士订了婚,战斗中,未婚夫牺牲。回家后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给找了个刚死老婆的军人结婚。成家后生三个儿女,不几年男人撒手西去,留下三个孩子辛苦拉扯大。后来第二个儿子又先西归,老人的一个儿子在很远的农场安家落户,女儿也远嫁他乡,只有老人自食其力地过日子,儿女久不久回来看望老人。

女儿国内的男号手——符明

痛击色狼的印度“红色娘子军” 篇7

一群受够性骚扰的女性

印度北部城市卢克瑙,在市场上闲逛的男人们灰溜溜闪开了,让他们紧张的是“红衣旅”,这是由一群受够了性骚扰的年轻女性成立的组织,她们的口号是:“我们要反击,赢回街道!”

自从去年12月,女大学生在新德里被轮奸致死的新闻震惊世界之后,印度陷入了性骚扰深渊,几乎每天都有新案件曝光。

25岁的教师乌沙·威什瓦卡玛是“红衣旅”的灵魂人物,她和这个团体中很多人一样有着痛苦的回忆。2007年,18岁的乌沙也差一点被男同事强奸。

乌沙虽然躲过了性侵害,却逃不掉心灵的创伤。学校里没有人在意乌沙的投诉。“他们告诉我忘了这件事。现在这个男人还在教女学生,给他们讲色情笑话。他认为性无处不在,贪婪不已。”

由于乌沙舍不得失去工作,她选择了忍让,与试图强奸自己的人一同工作。“这不是一次,我忍受了很多次。只是,我一直忘不了第一次的感觉。这个男人觉得可以对我为所欲为。”

积压的压抑和屈辱情绪终会爆发,2009年,乌沙感觉真的受够了,必须要行动起来,她在自家旁边的小砖房里为贫民窟的孩子开办学校,她发现,很多女子也有着一样的悲惨遭遇。“家长们让女孩子不要出门,说如果去上学,就会受到男孩的骚扰。”乌沙说,“但我们不要这样,我们要成立一个组织,为自己而战。我们决定不再仅仅哀叹抱怨,而是选择战斗。” 行动

用自卫消除轻视女性恶习

出于这样的想法,“红衣旅”在2011年诞生。姑娘们穿红上衣和黑裤子,因为红色代表危险,黑色代表反抗。她们都曾是性案件受害者,她们要进行反击。

她们需要反抗的事情太多了,在印度,很多壮年男子是文盲,没钱娶老婆,再加上廉价色情产品的误导,他们对待女性的态度并未随文明进化而进化。

另外,由于印度警察男性居多,他们的不作为也助长强奸,他们经常拒绝受害者报案,“强奸问题”成了“警察问题”。例如一名35岁妇女投诉强奸案被拒绝,因为一名官员称,没有男人愿意强奸这么老的女人。

“他们一直认为,女人就是玩物。”乌沙说,“红衣旅”就是想改变男人对女人的态度。“我一个人没办法改变这一切,但我们团结起来就可以。我们与年轻女孩一起工作,对她们解释男人应该有责任感,必须尊重女人,不能再认为女人低人一等。”

目前,“红衣旅”有15名核心成员,年龄在11岁到25岁之间,另外还有100名临时人员。为了防身,她们开始学习武术。姑娘们曾经用武术给试图挑衅的男人上了一课。一个男孩经常取笑女子,说下流话,并且不听劝阻,有一次‘红衣旅’的姑娘们都在时,他再次说骚扰的话。

结果令这个男孩无法想象,她们抓起男孩的胳膊和大腿,四个女孩将他举到空中,剩下的人开始用鞋子和拳头打他。男孩的父母得知实情后,也支持“红衣旅”的做法。

反应

保守父母反对女儿加入

如果男人骚扰姑娘们,红衣旅的姑娘们会先拜访他家,找他父母说理,也会找警察介入,如果不起作用,那么她们就用自己的双手来解决麻烦。

成员普嘉之前常被一个男人骚扰,她说,自己要求他停止,但无济于事。“有一天,我叫上姑娘们去他家。我们和他父母讲明一切,他父母替我们教训了他,他再也不敢骚扰我了。”

另一名成员普瑞提·沃玛去厕所时总被男邻居骚扰。沃玛父母向警察告发,但这个男人因很有势力被释放了,他威胁要强奸沃玛。沃玛只好把事情告诉老师乌沙,乌沙和“红衣旅”姐妹们去警察局举报此事,最后这位邻居不敢和“红衣旅”对抗,停止骚扰行为。

16岁的阿芙丽·可汗说,“加入‘红衣旅’前,男人欺负我,我只能哭。现在我会反击,我可以一个人走路,甚至在晚上也可以。他们不再骚扰我。这是‘红衣旅’给我的勇气。”

《印度时报》认为,面对印度性骚扰案件的井喷和警察不作为,“红衣旅”令人看到一丝希望。但也有父母不支持女儿加入“红衣旅”,16岁的迪瓦丽说,父母逼她在家干活,不让她读书。他们说乌沙终有一天会离开,乌沙会下地狱的。

虽然“红衣旅”的行为存在争议,但我们应该看到,维护社会秩序本是国家执法机关职责,如今却要让“红衣旅”以“街头正义”的形式承担,这其中最需反思的恐怕还是印度政府。

在印度每20分钟就有1名女性被强奸,2011年发生24206起强奸,比2010年增加10%,每3起案件就有1起是儿童强奸。自1971年-2011年,印度强奸案增加873%。这只是冰山一角,因为1起被举报的强奸案背后还有50起未被举报的强奸案。(新京报)

《铁娘子》观后感 篇8

铁娘子与我之前看过的好电影一样,令你看完还有画面感,其中的场景会像火车过轨一样一遍又一遍的在你的脑海里跑。但是我得承认,作为一个只不过是“看电影”的人,我并没有百分百的投入,因为我叫不出那些事件的名称,她在我的生活里也只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与各国领导并列的名字。所以我能给出的感受里,有画面感,有音乐停留的痕迹,有体会到影片想传达给人的初思想。不过也就限于这些了。

要了解更多应该好好读书。

撒切尔与众不同。

人们嘲讽的目光是她最难以忍受的,但她依旧选择了一条注定要承受所有人目光,背负所有人未来的道路。她不只有非凡的头脑,坚定的意志,还有令人起立鼓掌的方向。女性,独立,似乎在当下这两个词的连接越来越频繁,只是假如身处她的那个时代,一个女性不仅有这个思想,还要有能力表现出来,这非常不易。她做到了。大概,要一个个的罗列“她做到了”,才能明白她的过人之处。

我很喜欢梅丽尔的表演,她将人们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故事上,努力的做好故事里的“我”。但是由于两个礼拜前看的也是她主演的电影,最后她的慌乱露出了一些似曾相识的波兰腔调。这完全不是否定她,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肯定,她令我有亲切感。

那么现在就说说印象深刻的片段吧。

最后,她与丹尼斯告别,她说她不能疯,一如多年前那个年轻的牛津姑娘,她说她不要在橱柜前洗碗到死。

女性励志电影《铁娘子》观后感 篇9

有朋友伤了腿,独自在家。我为了逗她开心,让她看看《铁娘子》,这样就会意志坚强,成为击不败的铁娘子。

我自己何尝不是意志衰退呢,在沮丧的时候看看《铁娘子》,是有励志作用的吧?

女性通往权力殿堂的先锋

无论世界怎么评价撒切尔,都不能改变她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影响力,让我们记住默克尔的话:默克尔:人们将铭记撒切尔,不仅因为她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更在于她是女性通往权力殿堂的先锋,为众多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一个不只是为婚姻而生的女性

撒切尔的爱情宣言是: “我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只会挽着丈夫的手臂保持安静和优雅的女人,或者独自在厨房里刷盘子的女人!”人一生必须有意义,不只局限于做饭、打扫和看孩子,人生的意义不只如此。我不可能洗茶杯洗到死。

一个敢于向男权社会开战的女性。

影片有两个特写的镜头,别有意味:一群拥挤的国会议员中,唯有一个穿裙子的女人;一个密密的男式皮鞋的丛林中,只有一双娇小纤细的女式高跟鞋。在权利的森林中,只有一个女人,可是她不是弱势的,她的力量足够强大:

“我的生命中每一天都像是战争。男人们低估我,并且他们还会继续低估下去,而他们会追悔莫及。”

一个有理性、有思想的女性。

她不是普通的女人,她不讲感性,她注重的是思想和理念:

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人们被那些更注重感觉而不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人所管理。我更关心思想和意识形态。别问我“你觉得怎么样”,问我“你在想什么”,而我想“我很好”。

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们会成为言辞;小心你的言辞,因为他们会成为行为;小心你的行为,因为他们会成为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因为他们会成为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因为他们会成为命运。

红色娘子军读后感 篇10

2011年9月12日上午11时,在海南省政府宣传部、外事办、中新社海南分社等有关领导的安排下,以澳门月刊社长兼总编辑王定昌先生为团长的一行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中文传媒采访团18人,走进琼海参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王团长受托代表国际团友们亲自向唯一尚健在的102岁红色娘子军王运梅战士送上月饼贺中秋。期间,多位团友自发地向老人赠与利是,以表达内心的敬重。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是为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的红色娘子军而建,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即红色娘子军在原乐会县第四区内圆村(今琼海市阳江镇老区村委会)的红操场上成立。从此,万泉河畔的土地上,烽火连天,硝烟弥漫,战旗招展,军歌嘹亮。在马鞍岭狙击战等五十多场战斗中,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充满传奇的战斗故事。红色娘子军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景区保存有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相片,以及娘子军当年战斗、生活中使用过的枪炮、服装和用具等。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到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唯一的娘子军风采,还可以面对面倾听现年102岁高龄的娘子军王运梅老战士讲述那充满传奇的红色故事。

难忘的童年

据王运梅战士身边的工作人员王儒翰介绍,1910年5月23日,王运梅出生在琼海市阳江镇九弄圆村一户穷苦的农民家庭。这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全村住户都是王姓。村子里的房屋坐北朝南,村边长着椰子树和竹林,还有一些荔枝、龙眼、菠萝蜜、黄皮等果木,是个美丽的小村庄。

运梅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哥哥和堂弟妹,全家12口人合开一个锅灶,仅仅耕种一亩地,因为口粮不够吃,还得劈开荒山种番薯,番薯是她家的主粮。每天早上,运梅的母亲蒸熟了半筐番薯,全家人围着吃得半饱。做饭也是将番薯剁成碎块配少量的米,煮成番薯饭,伴些咸鱼、酸菜吃。由於家穷,没钱供运梅上学读书,年纪小小的她就爲父母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她从小就帮母亲饲牛割草、干农活了。运梅平时穿的都是粗布衣裤,连过年也没有一套新衣服穿,更难有顿米饭吃。家里棉被少,冬天就睡在稻草房里。运梅的父母常常对她说:“梅啊,你出生在这样的穷家庭,跟着我们这样没出息的父母,让你从小就命苦。”但是运梅从不埋怨自己的命运,有父母的爱,家庭的和睦使她感到无限的温暖。九弄圆村的人都说,运梅是个伶俐、听话、懂事的女孩子。

命运的转机

参加红色娘子军,改变了她的命运。革命战争年代,地处山区的九弄圆村,是共产党人经常活动的地方。中共琼崖地委领导人王文明曾经在这一带活动,向群众宣传革命的道理,号召劳苦大众参加红军,拿起枪杆子打敌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人民当家做主人。运梅的父亲王啓尧是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员。她父亲平时总是带着一支金竹水烟筒,传送的情报就藏在水烟筒底下的竹节里。她父亲靠着这只水烟筒一次又一次地躲过敌人的搜查,顺利地将重要情报送达目的地。

运梅的三叔王啓宏是红军战士;她的哥哥王运栋,也以父亲为榜样,参加共产党地下工作,後来被敌人追捕被迫逃往南洋,至今下落不明。

运梅的舅父符国佳,参加红军干革命,在龙江革命暴动攻打新市时受伤,爬到附近村边的山林里头躲藏,被坏人发现告密被捕。符国佳被敌人砍了头,挖了心肝,还用铁丝串着头在龙江新市游街示众,最後敌人将他的屍体抛到了万泉河里。

王运梅从小就受革命家庭父兄辈的影响,心中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她除了在家干农活以外,还参加儿童团、妇协会、赤色女子军,跟村里的姐妹兄弟扛着红缨枪操练,学唱革命歌曲,在村口放哨,散传单、贴标语,後来还参加支前工作。有一次,运梅在家做好了糯米椰子粑送到前线慰问红军战士。她看到红军战士的枪,非常羡慕,对一位战士说:“同志哥,你扛的枪有多重?让侬试试看。”她边说边看着那位红军战士的枪。红军战士把枪交给她:“小妹妹,你能行吗?”运梅接过红军战士的枪抗在肩上,挺起胸膛,笑着说:“我也能扛枪!”这时,红军首长走过来,看到扛枪的运梅,笑着问:“小妹妹你想参军吗?”运梅放下枪立正,向首长行了军礼后说:“妇女没有书读,地位低,不自由,要翻身求解放就要参军闹革命。”首长听了点点头说:“小姑娘人小,志气倒不小。”运梅回到家就对母亲说:“娘,侬要参军闹革命,为舅舅报仇!”娘摸着运梅的头不说话,眼睛有点潮润了。不是娘不让运梅参军,而是女儿还小,舍不得女儿离开。

异地苦相思

由於运梅家里穷,16岁就嫁给岭下仙贡村的庞隆焜。她的丈夫也是苦命人。六岁时,母亲病逝,父亲娶了继母,十岁那年,父亲庞正育被怀疑给红军带路攻打敌灵山炮楼而被抓去枪决了。失去了双亲的庞隆焜常常受到继母的虐待,运梅嫁到庞家,看不惯继母的不轨之行回娘家住,只有逢年过节才到婆家去。她嫁给庞隆焜,不像人家那样“送钱定日”,嫁妆也只有几件衣服,唯一贵重的礼物是一对手镯。她出嫁那天不是坐红轿,而是徒步到了新郎家。运梅手上戴的手镯是母亲送给她的结婚礼物,是她外婆留下来的,已经相传了三代人。在一次下地干活的时候被锄柄击碎了一枚,她现在左手戴的这一枚手镯就更加珍贵了。

由於国民党大举剿共,经常围剿苏区和列宁学校,部队也经常调动转移。运梅和丈夫不能在一起。组织上安排庞隆焜离开了马列学校,到嘉积镇上为一位做贩牛生意的名叫业富的老板当家伙夫、做杂工,躲过敌人的追查。

自从娘子军解体之後,运梅回来跟庞隆焜生了个女儿叫庞庆美。女儿三岁时,庞隆焜爲了逃壮丁,用田典当了100大洋搭船到南洋。丈夫到南洋之後,曾寄回一张相片给她,并要求她也到南洋去。但运梅舍不下年幼的女儿,舍不得抛下她好容易又撑起来的家。女儿也不让娘亲离开她。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单枕,手捧丈夫的照片边看边落泪。人祸天灾,岁月无情留给他们的是两地苦苦的相思。

百岁回首话沧桑

人的一生总有自己的理想,总有自己的追求,而王运梅一生爲了争取自由解放干革命而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现在已是百岁老人。她还在娘子军纪念园当了一名“红色教员”,回首往事,常常想起牺牲的战友,其中多次提到庞育香。1932年秋,娘子军战士们跟着主力部队从定案返回爬塘、坡口的途中,三排排长庞育香不幸得病,发“班蛇”“毛疯”病而死。她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消殒在病魔手中,大家心里非常难过。爲了带领好三排的战士,连长冯增敏与指导员请示组织,经同意批准,任命王运梅为三排排长,接替庞育香的职位。

1932年冬天,娘子军解体后,运梅回家多住娘家。解放前夕,她积极参加扩军工作,在她的发动下,村里和邻村有九位青年参加琼崖踪军大队,每个人发了两套军服,奔赴前线战场。解放後,她又当了两年妇女主任,积极做妇女工作。後来还负责村里的幼儿组工作,让母亲们放心地下地去干活。另外,运梅也在生产队工作过一段时间,公社领导还在她种植的胡椒地上召开种植胡椒技术现场介绍会。1973年14号强台风打塌了她家的房屋,村中兄弟和民工帮着建起了另一间小屋。外孙女马世菊1981年接外婆王运梅到阳江镇上住,当时她在阳江中学食堂当会计。後来在阳江镇申请了屋基,运梅的女儿庆美盖了一间,外孙女盖了一间,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在阳江镇住了下来。

“文革”爆发后,上级政府派工作队下阳江调查当年的红色娘子军。王运梅怕挨批斗,一直不敢说自己是娘子军,直到工作队第四次到阳江调查,才如实地说出自己曾经参军的经历。被确认为娘子军后,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照顾,保险公司还为她办理了养老保险。她还记得,1985年8月1日,王运梅健在的老战士们一齐跟琼海县党政领导班子、琼崖老干部参加嘉积东风路南门广场举行的“红色娘子军雕像揭幕典礼”。2002年春,她与二连连长黄墩英、战友王振梅、卢业香先来到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居住,同年5月1日开园,又入住了潘先英、颜冬、王先梅、凌连英、欧花等五位战士。2004年3月,王运梅、欧花两位娘子军老战士应邀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12频道录制《娘子军连歌》活动。两位老战士和时任琼海市委书记陆志远向中国女排送了一面红色娘子军连旗,他们瞻仰了毛主席遗容。王运梅还在金水桥上对着天安门上挂的毛泽东主席像敬了一个军礼。她终於来到了天安门,向全国人民的领袖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向领袖做了汇报,她是为争自由,求解放参加了革命,并终於实现了翻身做主人的理想。

现在,运梅老人的身体无大碍。她们的生活起居很有规律,心态很好。平时吃的都是清淡为主。王运梅已经是百余岁的老人,她的衣服破了,自己补;纽扣掉了,自己缝;闲时还在园区道旁开满鲜花的游览道上散步,她还常常说起当年战斗的故事。今年清明,她特地到红色娘子军雕像前,仰视雕像,献上鲜花,心里似是追忆、哀思和希望。

上一篇:专业教师聘用合同下一篇:2024年教育局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