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环保法作业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考环保法作业(共5篇)

自考环保法作业 篇1

北京大学王飞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自考法律专业最为复杂的一科,现结合本人经验,就第二章考试简答题或论述题做简要归纳,希望能给予各位考生帮助。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含义及内涵

2.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3.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特征

4.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目的论的一元论、二元论

5.传统法律部分救济环境与资源侵害的局限性

6.环保法与民法的联系与区别

7.环保法律体系的定义及内容

8.环保法律体系的特征

9.公众权益的基本内容

10.环保法律关系的客体

11.中国环保行政管理体制

12.环境利用行为的概念及分类

13.政府实施环保管理的手段

自考环保法作业 篇2

大庆外围“三低”油田地下储层条件差,油井井下作业施工和生产过程中的洗井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地下、地面的污染,伤害储层并污染环境;且地面草原、森林、田地等对作业施工也提出更高的环保要求。

常规地面防污染措施主要采用防渗布、清蜡池、电加热系统和污油回收装置对污油污水及管杆地面处理,在我厂应用20余井次,由于操作复杂、占地面积较大且成本高等问题,未得到有效推广;地下防污染工具上采用泄油器和活门等井下开关,应用40余井次,虽然取得一定的环保效果,但井下工具作用单一,无法控制井液上返和保护油层。同时,地面和地下的防污染设备与工具未有效组合应用,使得各项技术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为此,降低防污染成本,实现地下和地面防污染措施的有机结合,探索出适合外围油田的油井环保一体化作业模式,这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2 技术思路及原理

2.1 技术思路

从减少井液的排放、施工占地面积、地面刺洗工作量及防止洗井液进入地层等方面出发,组合应用地下、地面防污染措施,实现绿色环保作业。根据单井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择在井筒内完成管杆清洗,对清洗不彻底的辅以地面井口管杆刺洗装置。采用隔绝井筒压力、井筒内清洗管杆、双根起下和井口管杆刺洗等组合方式,充分发挥各措施整体防污染作用,形成大庆外围油田的油井环保一体化作业模式。

2.2 技术组成及原理

油井环保一体化作业模式主要由地下防污染作业管柱技术和地面防污染作业配套技术组成。

2.2.1 地下防污染作业管柱技术

地下防污染技术主要包括多功能防污染管柱和泄油器。多功能防污染管柱管柱主要由可捞式空心桥塞、捅杆和井下开关组成,如图1所示。结构原理是将可捞式空心桥塞和多功能井下开关组成丢手管柱,预置于射孔井段之上,在生产管柱的泵上装有泄油工具,靠提放抽油杆柱控制泄油通道的开和关;同时在生产管柱的下部连接有捅杆,通过捅杆对多功能井下开关的插入和提出,控制井下开关的开和关。

该管柱能够实现以下功能:(1)实现带压不放喷作业,作业时上提管柱关闭油层,使井底压力与井筒隔开,实现了作业过程中的带压不放喷作业,作业后可以重新将生产管柱插入,打开多功能井下开关通道;(2)实现泄油,上提管柱关闭油层后,起抽油杆柱,由抽油杆上的控制器打开泄油器完成泄油;(3)实现井筒内洗管洗杆,泄油器打开后,可以用水泥车正洗或反洗,洗井液可以添加药剂,完成洗井,并与地面污油污水处理设备结合,处理后进入集输管线,将地面管杆的刺洗工作在井筒内完成,减少地面污染,同时减少了作业过程中对地层的污染;(4)实现生产中的热洗不污染油层:生产中需要热洗清蜡时,热水反洗通过捅杆上的筛眼,进入泵及油管中返到地面管线,多功能井下开关的进油通道中,有单流阀结构,只能是油层对生产管柱单向导通,这种结构可以保证洗井水不能进入油层,从而实现生产中的热洗不污染油层管柱。

2.2.2 地面防污染作业配套技术

地面防污染作业配套技术主要由立柱作业、井口抽油杆自动清洗装置、井口油管内部刮削清洗装置和井口接油系统组成。

(1)立柱作业工艺技术

目前采用常规18m井架,管杆平摆于地面的作业方式,这种作业方式存在作业占地面积大,占井场面积200m2(杆管共同),地面清蜡污染面积较大等弊端。

立柱作业是一种可实现双根油管起下的作业技术,起出油管可分两侧摆管,每侧横8排,竖14排,单侧能摆112柱(224根油管),双侧能摆224柱(448根油管),可以大大减少管杆摆放所占面积,立柱作业底座长3m、宽0.25m,立柱作业可以减少一半的面积。与传统的单根起下作业方式相比,具有高效、环保、低成本的优点。

(2)井口抽油杆自动清洗装置

该装置应用水动力学原理,将高温、高压蒸汽高速喷射到抽油杆的外壁上,从而在起原井抽油杆的同时,清除其外壁上的死油死蜡,避免了抽油杆外壁所携带的油蜡对环境的污染,如图2所示。该装置目前对结蜡少的油井效果较好,对于结蜡多的油井,可以采取慢起、多次刺洗方式进行。

(3)井口油管内部刮削清洗装置

该装置是由刮削清洗头、高温高压管线和配套操作装置组成。技术原理是:在起油管前,通过配套操作装置将喷射高温高压水汽的刮削清洗头放入油管内,使其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向下运动,刮削清洗头在油管内部运行过程中,高温高压水汽推动下刮蜡片高速旋转,从而完成对油管内部油蜡的刮削和清洗工作,如图3所示。

(4)井口接油系统

起下管杆过程中,井中液体与井口刺洗液体进入盆状接油系统,并通过接油管线实现回收,防止了流出的井液造成的地面污染,如图3、4所示。

3 现场试验情况及效果

3.1 多功能防污染管柱试验情况

2008年3月在完成地面检验后,在龙17-17井开展现场试验,分别进行了丢手预置管柱试验、井筒内清洗油管试验、带压不放喷试验、泄油试验和生产中洗井试验,达到了设计所要求的各项指标,在井筒内完成防喷、泄油、洗管洗杆和生产洗井,实现了地面不刺洗杆管的目标。

3.2 立柱作业及井口清洗试验情况

2008年6月在解决了立柱起下、清洗、环保配套工艺以后,在龙106-11井开展现场试验,分别试验了井架、油管立放池、二道平台、吊耳和气动卡瓦等自行设计和配套的设备,各项设备及工具符合设计要求。该井施工周期3天,提高了施工效率,油管摆放面积为6m2,大大减少了污染面积。

3.3 地下地面一体化组合试验

2008年10月,在龙11-11井进行地下地面防污染一体化组合试验。首先在起管柱前完成井筒内管杆清洗,由于该井结蜡严重,因此对清洗不彻底的辅助采用地面井口管杆刺洗装置。通过在井口应用抽油杆自动清洗装置、油管内部刮削清洗装置,利用高温、高压蒸汽,在起油管和抽油杆的同时完成清洗。同时,应用井口接油系统回收污水,并通过管线进行了回收,有效地保护了地面环境。

经过近3年的现场施工和技术改进,现已形成了一套适合大庆外围油田油井防污染作业的组合技术,根据单井的实际情况将地下地面防污染措施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各措施整体防污染作用,在不断推广应用的同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截止至2010年10月,共应用248口井(465井次),其中双根立柱作业127井次、多功能防污染管柱120井次、泄油管柱218井次,在提高作业效率、增产原油、节省污油污水处理和节约成本上创经济效益852.63万元,同时减少了环境和油层污染,并改善了作业施工条件,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4 存在问题

应用地下地面一体化防污染组合措施,尽管解决了作业过程中和生产中环境污染和地层污染问题,但还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完善:(1)立柱作业只能进行挂管,下一步还需要研究可悬挂抽油杆的修井机,减少排杆的占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地面污染;(2)完善立柱作业配套的管杆测长技术,研究管杆激光自动测长仪,解决立柱作业管杆不容易丈量问题。

5 结论

油井环保一体化作业模式可适应大庆外围环境敏感、油层敏感、地层压力高和低压易倒灌等条件下油井;采用地面地下防污染工艺技术组合,能够实现井筒内洗管洗杆、带压不放喷、少排液、泄油、洗井不伤害储层的功能;油井环保一体化作业模式的建立,为解决作业和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及地层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较好推广应用前景。

摘要:常规油井井下作业施工和生产过程中的洗井均可造成地下储层、地面环境污染,而目前现有的防污染技术存在操作复杂、占地面积大且无法控制井液上返和保护油层等问题,为此,文中通过从隔绝井筒压力、井筒内清洗管杆、双根起下、井口管杆刺洗等方向出发,研究应用地面和地下防污染技术组合,并经过大量的现场试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大庆外围油田的油井环保一体化作业模式。

环保法第三次作业 篇3

问:、饭店不予赔偿的理由是否成立?为什么?

不成立,环境污染引起的侵权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除非证明受害人是故意引起污染的。即使已经达标,但是仍然侵犯了他人的权利,达标与否不影响侵权行为的成立。排污费是交给行政机关的,不能和侵权责任混同。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

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

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井下作业队环保管理制度 篇4

为了切实做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确保施工过程中无污染事故发生。按照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和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县环保部门和采油厂的有关环保要求,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保护环境,人人有权利监督,人人有义务尽责。

二、各修井作业班组,在施工前必须造好合适位置。以便作业时污水、污油、废蜡,能进入污油池或固废池。如果没有按规定要求,污染井场,按照环保政策“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当事人进行罚款处理,根据情节给予罚款100—500元不等。

三、作业时抽油机上必须包盖防渗膜,防止污染抽油机。如果做业时污染抽油机,作业后应将抽油机上油污清理干净,否则处以现场作业班责任人300元罚款。

四、油管、油杆下方必须铺防渗膜,防止污染井场。作业完后将井场油污清理干净,并防固化处理。否则处以作业班责任人500元罚款。

五、井场作业过程由采油工现场监督,验收签字,否则污染事故责任由采油工承担。

六、各作业队伍必须严格按本制度办事,保护好施工现场的环境卫生。

七、作业队在施工完毕后必须将作业现场清理干净,否则罚款500元。

八、以上罚款一侓由财务资产科从修井作业工单中扣

自考环保法作业 篇5

答: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的集合就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中心事物是环境最主要的属性,代表了环境服务的对象和重点,是环境的主体。在生态学中,研究主体是生物,即中心事物,其环境就是生物个体或群体周围相关事务的总和。

2、简述人与环境和谐的含义、其和谐程度分为哪几个层次?什么是环境调控?环境调控常用手段有哪些?

答:在环境科学中,和谐是指平衡、协调的意思。人与环境的和谐就是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取得的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状态。人与环境的和谐既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工环境的和谐,以及工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和谐程度的层次(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3)环境舒适

(5)环境欣赏

环境调控就是采取适宜的措施调整人类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调控的手段可以分为技术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技术手段包括污染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环境净化、环境建设和环境监测等;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环境立法和环境司法;行政手段主要包括制定环境战略、环境方针、环境政策、环境管理制度和环境规划,颁布环境标准,确定环境管理体制,依法进行环境管理;经济手段主要包括采用收费、罚款、税收、押金、补偿、补贴、信贷和价格政策等经济措施,限制损害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促进社会经济向有利于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方向发展;教育手段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宣传,培养环境保护专门人才,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内涵,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扩大和增强公众参与。

环境调控手段也可以分为宏观手段和微观手段。宏观环境调控适用于区域、国家乃至全球,其手段主要有环境战略、环境管理体制、重大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等。环境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环境问题的筹划与指导;环境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环境目标而规定的行动准则;环境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环境保护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环境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环境规划是全面的、长期的环境保护计划。微观环境调控适用于企业和家庭,其任务是将宏观调控手段逐一落实到环境保护的具体事务上。

3、什么是生态系统?其主要组成、结构和功能是什么?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答: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称为生物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的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眯起关系的群体,称为生物群落。随着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地球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森林、草原、荒漠等)。而特定的生物群落又维持了相应的环境条件,一旦生物群

落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到环境条件的变化。因此,人们把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凡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植物种类,包括单细胞藻类,均属于生产者。还有一些能利用化学能把有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化能自养型微生物,也应例如生产者之列。

(2)消费者 主要是动物,又分为一级消费者(如草食性动物);二级消费者(如肉食动物)。

(3)分解者 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也包括一些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

(4)无生命物质 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无机物、有机物和各种自然因素(如土壤、空气、水等)。

以上四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沿着一定的途径,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的结构

(1)形态结构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部、垂直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季相)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2)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全部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太阳。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按热力学定律进行的。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不仅随时进行着能量的转换和流动,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个组成见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都是由运动着的物质构成的,并在地球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建立起各种循环体系。与人类环境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有水、碳、氮三大循环。

水循环对生命物质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水又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物质循环的基础。同时水的全球循环影响地球热量的收支平衡。

碳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之一,它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储存于大气之中。

氮是构成生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元素之一。大气中有大量的氮,约占空气的79%。大部分却不能被植物所直接吸收。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主要依赖于具有固氮能力的生物固氮作用。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在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组分内部,伴随着能量和物质的专递与流动还同时存在着各种信息的联系,而这些信息把生态系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起着推动动物质流动、能量传递的作用。信息在生态系统中表现为多种形式,主要有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遗传信息和行动信息。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都伴随着信息的流动。整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和物质流的行为由信息决定,而信息又寓于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之中,物质流和能量流是信息流的载体。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

在一定的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系统内部的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变化,尤其是人为的因素,都可能对系统产生影响,并引起系统的改变,甚至破坏系统的平衡。

当然一个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有调节和恢复平衡的能力。

4、简述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

答: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正是处在相互联系的关系中并互相作用,人口多,资源消耗就大,要提供这么多资源那么环境就会遭到破坏,虽然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但长期看,经济也必然受到牵制,因为环境被破坏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因人口过多导致的就业压力和养老压力都必然牵连经济。因此,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我们国家坚持的是发展与环保并举,近些年来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归根结底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5、分析说明人口剧增对环境的影响?

答:(1)人口剧增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土地。由于生产力水平在短时间内提高有限,随着地球人口的剧增,维持人类生存发展将需要更多的土地。

(2)人口剧增对生物资源的压力

①人口爆炸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森林是保持人类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口爆炸使得人们对土地以及木材的需求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正在遭受破坏。

①人口爆炸对草场资源的压力

草场是地球半干旱地区分布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全世界草场面积约30亿公顷,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2%。草场具有巨大的生产力和经济价值,它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肉类、乳制品、皮革和动物纤维;而且还具有更总要的生态意义——草场覆盖地区可以防止风沙侵蚀,涵养水源,保护土地,净化大气,美化环境。

人口的急速增长使得人们对草场的利用程度升高,然而,不幸的是几乎世界各地都存在对牧场管理不善的现象。就中国而言,目前全国已有退化草原面积8700公顷。

(3)人口剧增对水资源的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公元前,一个人一天耗水12升;到了中世纪增加到20~40升;18世纪增加到60升;当前欧美一些大城市每人每天耗水达500升,全年人均耗水超过104立方米。

虽然目前世界水资源总量尚可满足人类用水需要,但因水资源分布的地区性差异,许多地区人均可利用水资源不足,人口的增长使得污水量也相应增长,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清洁的水资源,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4)人口剧增对矿产资源的压力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程度,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很大程度上绝对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它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矿产资源利用的深度与广度较过去大很多,由此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危机。

①矿产资源的耗竭:大多数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而且即使能被高效率地

重复使用还会存在净损失。

②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在矿产资源的采、选、冶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石、尾矿占用或破坏了不少土地,其中不少良田或可以改造为良田的土地。第二,在矿产资源的采、选、冶过程中,产生的矿山污水会危及周围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影响人类正常的生活与工作。第三,露天采矿以及地下开采时的穿孔、爆破以及矿石、废石的装载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石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大量有害气体,废石风化形成的细粒物质,以及尾矿风化物等,在干燥气候与大风作用下会产生沙尘暴,对区域空气环境造成污染。第四,大面积开矿甚至乱采滥挖,造成底层悬空,引起地表塌陷。另外,海洋矿产资源不断开发,所带来的海洋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

6、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解决方案及存在障碍。

答:原因:

气候变暖等全球性经济问题并非科学技术、环境资源本身产生的问题,它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建制问题,全球变暖的原因在于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的加剧。从人类历史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无约束地大量排放了温室气体,是过去200多年里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肇事者”。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氯氟烃、一氧化碳等,而引起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是人类不合理地改造自然带来的恶果。

解决方案:

解决方法来说一般是从控制入手,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节能减排。

气候变化关系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途,各国应推动国际社会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目标和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展积极、务实、有效的合作,无论从历史责任还是现实能力而言,发达国家均应率先减排,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要务。同时也要根据各自国情,尽已所能,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等来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努力。

存在障碍:

(1)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2)因低成本低费用,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依然比重大;

(3)两类国家发展不同步,不公平,发达国家污染排放几百年后再来要求全球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7、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水资源有哪些特性?

答:水资源的特性有:

(1)循环性和有限性: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断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开发利用后可以恢复和更新。但各种水体的补给量是不同的和有限的,为了可持续供水,水的利用量不应超过补给量。水循环过程的无限性和补给量的有限性,决定了水

资源在一定数量限度内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为满足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用水要求,必须修建蓄水、引水、提水、水井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对天然水资源进行时空再分配。

(3)用途广泛性:水资源用途广泛,不仅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乡生活,而且还用于水力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旅游娱乐等。

(4)经济上的两重性:水的可供利用及可能引起的灾害(如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水体污染、地面沉降等人为灾害),决定了水资源在经济上的两重性,即有正效益也有负效益。因此,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应达到兴利、除害的双重目的。

8、在研究水体污染时,为什么除污染物之外,还要考虑水中溶解氧的问题? 答:溶解氧(DO)是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首先,即反映水体污染程度,一般而言,水体中受到污染时,溶解氧会下降。当然如果藻类较多时,由于光合作用,在白天溶解氧会上升。溶解氧的多少会影响到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从而影响到水质。

上一篇:模板拆除安全管理措施下一篇:课题组科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