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梦作文
你看着他们来来回回,感慨生活如此平凡。可是透过小说,折射人生,你看懂了无数的无奈,其实都不是最简单的笑话啊。他们折射的,其实是人生。
假如你一直都在,听着他们的歌声来回婉转,故事起承转合。那么是否每一种人生,都逐渐失去了原本的颜色。只是因为无法遗忘,所以更加想要拥有。
他们立足图书馆,所说的每一句话,似乎都不多余。你的一颗功利心,如果能够有所控制,相信结果会变得更好。闲暇的时光,总有那么多人无聊,玩物丧志。可是你转头看,也有那么多的人,迷恋未来,想去追梦。
什么都不是一棍子打死。
当你耐心十足的时候,也许你会想,这些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晚上做的梦,在你脑海一遍遍重演,不是不喜欢,而是无法遗忘。
那时候,所有的重复,都显得苍白无力。你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你也不知道,这些到底是否有意义。生活在我们脚下,可是梦想也在头顶。
追梦的过程,也不过是在无数次的做梦。
我看懂的不是你,也是你的梦想。我和你一起在操场散步,共话桑麻,这一切都是稀松平常的。感情再深,也有距离,不可能无缝隙。
其一, 心理的悦纳
“态度决定一切”, 具备健康的写作心理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传统作文训练对于内容的过多限制、技巧的过分重视使学生在写作时小 心翼翼, 畏首畏尾, 久而久之, 产生冷漠、厌恶、抗拒的不良情绪。为了避免这一现象, 笔者努力引领学生在“我手写我心”的过程中, 体验到倾诉的快感、表达的自由、宣泄的畅快,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写作。
策略一:无痕诱导, 轻装上阵
从阅读他人的文章到表达自我, 需要迈过一道心理上的鸿沟。如何缩短此岸和彼岸的距离? 我的做法是“化有形为无痕”, 给心理减负 , 使学生轻装上阵, 主动自觉地习作。
毫无疑问, 第一节习作课至关重要! 于是, 开学当天, 穿上端庄的套裙, 化着素雅的淡妆, 扎起清爽的马尾, 我出现在学生好奇的目光中……“猜猜我是谁—我的重要标签—点击陈老师—我想认识你”四大环节按部就班。 互动中, 学生们初步认识了他们的“新语文老师”:善良, 幽默, 喜欢阅读、写作, 擅长唱歌、跳舞, 曾被他们的“师兄师姐”们戏称为“千面女郎”……学生们则现场展示了他们的特长:潘婷的演唱、顾语馨的拉丁、赵元晟的书法、杨子敬的绕口令、周凯的“动耳神功”……临下课前, 问学生:“这节课过得开心吗? ”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开———心!”“想让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你们的开心吗?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先跟爸爸妈妈说说今天上课的情景, 再用一段短话把你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出来。好吗? ”
次日批阅习作, 篇幅或长或短, 内容或多或少, 总能从中感受到各自的个性和情趣。而后, 我启发学生: “好的作文一定要配上好的题目 , 这样别人才有兴趣去看。你准备给你的作文起个什么题目, 来吸引其他同学看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 几番纠结后, 答案纷纷呈现:《今天真开心》《不一样的语文老师》《我认识了“千面女郎 ”》《原来周凯会动耳神 功》……就这样, 一篇篇完整而不算完美的习作新鲜出炉了!学生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原来, 这就是写作文啊”。
策略二:简化程序, 一气呵成
曾听一同事这样抱怨道:“最讨厌上作文课了! 先是指导得口干舌燥, 然后讨债似的逼着学生写写改改, 吭哧吭哧至少要花两节课的时间, 写完了, 带回家再请家长帮助修改, 然后誊上作文本。一来二去, 没个两三天别想交差。”———如此“应差”, 教师尚且嫌恶, 何况学生?事实上, 纵观史上名作,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梁园》、郭沫若的 《凤凰涅槃》, 几乎都是文脉贯通, 一气呵成的。写作过程包含着众多因素:灵感触发、构思成熟、注意力集中、表象活动活跃、情感丰富等等, 一鼓作气地起草会加强众因素间的运转和联系, 使作者思路更清晰流畅, 从而行云流水般地完成整篇习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 这种“整体的成功”必然会增强写作的信心和勇气。
基于这样的观点, 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大胆的尝试:要求学生的每篇课堂习作都在课堂上即时完成, 想好了就动笔, 无须打草稿, 直接写进作文本中。一旦开始写作, 便要求学生鸦雀无声, 专心投入。基本上, 两节课结束了, 一篇习作也“竣工”了———较之“拉拉锯”多出的时间, 统统奉献给课外阅读和佳作评讲。如此这般训练了大半学期后, 学生大多拿到题目就构思、动笔, 快马加鞭, 水到渠成。在他们看来———“写作文, 没什么大不了嘛”。
策略三:卸除枷锁, 挥洒自如
传统习作教学中, 学生的习作往往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教师评判习作时惯于“找茬”“挑刺”, 不是“主题不够明确”, 就是“立意不够深刻”, 不是“结构不够严谨”, 就是“语言不够优美”……导致学生心灰意冷, “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背负着这么多的枷锁, 不感到沉重、苦闷才怪!为了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我决定降低“优作指标”, 不求完美, 但求真实、真诚, 甚至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姑且“纵容”他们在写作中的率性而为。
从何入手? 日记。在各种常见的写作形式中, 日记无疑是最为自由的。因此, 无论置身过去的高年段还是如今的中年段, 我都要求学生写日记 (质量标准因年段而异) , “日记指导课”“日记评讲课”“日记交流会”成为我们的班级特色课程。我们的日记本风格多样:从质地上看, 软面抄, 皮面抄, 烫金封面的, 蕾丝花边的, 夹带飘带的, 设置密码的……各买所爱; 从命名上看, “萤火虫”“小溪流”“秘密花园”“百宝箱”“我的独立王国”……全凭己定。我们的日记选材是五花八门的:班级琐事、流行游戏、学习生活、家庭矛盾、气象变化、内心独白……我们的创作形式是自由自在的: 今天写个“长篇”, 明天来个片段, 后天学创童谣……有道是“熟能生巧”, 学生平时写得多了, 自然就变得从容无畏。卸除了重重枷锁的他们, 在日记的王国里自由呼吸、尽情挥洒。日记敏锐了他们的眼力, 丰富了他们的题材, 磨炼了他们的笔力。回转身来, 面对所谓的课堂习作, 自然由衷感觉到———“写作文, 其实蛮轻松哦”。
其二, 言说的冲动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大凡创作, 总是由内而外的过程———因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了一种内在情态, 诉诸笔端, 便成了写作行为。这样一种内在情态, 笔者姑且称之为“言说的冲动”。这种冲动并非无缘无故产生的, 需要引擎助力。
实践一:激活“新鲜因子”
写作源自生活。日常生活中儿童容易对新鲜事物或事件产生好奇心, 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探索欲望。新鲜的生活赋予他们不同寻常的发现和感受, 继而产生言说冲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活新鲜因子”, 为学生积累有趣的素材。
这学期, 笔者曾于中途外出听课了一段时日, 闲时逛街, 买一平光眼镜戴着玩。归来, 迈进教室的那一刹那, 学生集体沸腾了———陈老师变了!“老师为什么戴眼镜了呢?”“老师是不是近视了?”“你喜欢陈老师戴眼镜还是不戴眼镜?”“哇, 你发现了吗? 陈老师戴 上眼镜好 像那个谁 谁谁呢! ”……一时间, 议论纷纷, 此起彼伏。瞧这阵势, 估计课文是上不下去了, 我干脆顺水推舟, 就眼镜一事“答学生问”。第一次有机会公然对老师评头论足, 学生兴奋得个个涨红着脸。第二天批改他们前晚的日记 (笔者一向要求学生给日记加题目) , 呵, 80%的同学都掰起这事儿了———什么《 陈老师变 身记》《 班有“千 面女郎”》《眼 镜的秘密 》《老师也扮 酷》……不约而同又各有侧重, 读来叫人忍俊不禁。
实践二:触摸“敏感部位”
儿童是天生敏感的。一只蝴蝶的飞过能吸引他驻足流连, 一片秋叶的飘落能引发他浮想联翩, 成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有可能触摸他的“敏感部位”, 在他的心海里激起不小的涟漪。这不———
圣旨难违
我们的班主任赵老师一会儿耍“太极拳”, 一会儿玩“粉笔枪”, 一会儿又练“金箍棒”, 搞得我们晕头转向。这不, 最近又下一道圣旨———不允许吃东东!
唉, 说来话长。上周的品德课, 老师迟迟没有现身, 小猴子逃离了紧箍咒, 便开始了拿手好戏:大闹天宫。有的在教室里晃来晃去, 晃得人眼花缭乱;有的在打打闹闹, 最后仍是勾肩搭背;有的则拿出了零食, 吃得“嘎吱嘎吱”响, 让人垂涎三尺。“轰隆! ”天啊!赵老师来了!班级瞬间乱成一团。
赵老师一进入教室就闻到了一股乱七八糟的香味, 她紧皱眉头:“以后不允许吃零食!”这下好了, 赵老师满载而归, 其他人愁眉苦脸。吃货们, 心疼了吧!幸灾乐祸中, 我猛地一低头, 看着空空荡荡的零食袋, 叹道:天啊, 我不也是其中一员吗?唉, 圣旨难违!只有跟心爱的零食说拜拜了!
类似这样因生活中的一点“鸡毛蒜皮”而产生的佳作还有不少, 如《“刷牙齿掉”》———刷牙时一颗蛀牙主动掉落下来;《老妹驾到》———表妹的突然造访使“我”的零食遭遇了劫难;《背上的疙瘩》———痒了几天的背在皮炎平的威力下恢复了平静;《我是不是得健忘症了》———数学作业忘在家里, 语文课上又找不着钢笔了……这些偶发事件挠动着学生的心理“敏感部位”, 化作了学生笔下“公开的秘密”。透过这些稚嫩的作 品 , 笔者由衷 感受到儿 童内心的 细腻。
实践三:构建“动感地带”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 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好的游戏能发展学生智力, 塑造优秀的品行, 培养良好的个性。不但如此, 游戏还是学生习作中最为寻常的一类题材, 虽有“不务正业”“难登大雅之堂”之嫌, 笔者却从不加以限制和禁止, 而是饶有兴趣地参与学生的游戏, 有意识地带领他们观摩游戏过程、挖掘游戏意义, 争取玩出灵感、玩出心得、玩出名堂———
【片段1】
陀螺千变万化:这儿, 陀螺旋转, 它是一个旋转的风暴;那儿, 陀螺倒下, 他是一位走累的老人。陀螺又似乎决定了人生:有人因它而惊喜, 有人因它而沮丧。有人为它抬头欢呼; 有人为它擦把冷汗;有人为它得意洋洋;有人为它低头哭泣……莫非, 它就是传说中的命运转盘?
【片段2】
大家应该都打过排球吧!可我们班迷上的排球不是用来打的, 而是踢!“战场”上, 两支球队都叱咤风云, 如同战国时期群雄纷争。嘿嘿, 号称“智多星”的我当然免不了会有一些计谋啦!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计谋一“瞒天过海”
计谋二“顺手牵羊”
计谋三“声东击西”
实践四:开辟“想象空间”
想象力是创造活动的萌芽和开端。儿童富有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往往是大人所不能及的。据调查, 想象类的文章是学生最喜欢阅读和创作的一种类型。教学时, 笔者常以只言片语轻松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 任由他们进入一个个缤纷奇幻的空间:课间发现一根粉笔被“无名氏”糟蹋了, 便让学生想象“假如我是一根粉笔……”;“神十”升天了, 便让学生想象“太空游记”;重温影片《长江七号》, 便让学生想象“我与机器人的故事”……学生出神入化的想象, 总能带给我新奇的体验和别样的惊喜!
“我会写! ”———扎实功底篇
据了解, 学生之所以对写作怀有恐惧心理, 原因是不知道到底要“写什么”和“怎么写”。如前文所述, “写什么”已基本不成问题;那么,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 要怎样才能教会他们“怎么写”呢?与其苦口婆心地灌输枯燥的写作知识, 或手把手逐字逐句地规范习作语言, 不如以逸待劳, 事半功倍。
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但凡阅读作品较多、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 其写作水平往往也较高;同时, 游刃有余的表达能力又能反过来影响并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 写作与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写好作文, 广泛阅读是不二法门。学生所阅读的作品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模仿写作的范文, 它使学生对文章的大致要求和框架结构有直观而形象的认识, 启迪学生捕捉写作素材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降低写作难度, 消除恐惧心理, 使学生有章可循, 增强信心, 提高能力。
表现之一:题材源自范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题材至关重要。除生活这汪源头活水外, 阅读也在很大程度上带给学生灵感。别的不论, 仅苏教版三年级上下两册语文教材, 可供开发的题材便有若干———
(1) 续写。学完《小稻秧脱险记》后, 出示这样一段文字:“一天, 小稻秧觉得浑身疼痛难忍。低头一看, 哎呀, 只见几只虫子……”让学生接下去想象“小稻秧第二次脱险”的情景; 学完《花瓣飘香》后,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第二天早晨, 我送月季花给小女孩”的情景……
(2) 补写。学习《第八次》时, 让学生补充写一写布鲁斯王子是怎样“招集被打散的军队”的, 他会怎么说?会有哪些动作? 学习《卧薪尝胆》时, 围绕第3、4自然段合理想象、补充勾践在吴国还有哪些遭遇, 回国后还有哪些发愤图强的举动……
(3) 扩写。《菩萨兵》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关于“藏胞返回家园后的情 景”着墨不是很多, 让学生根据文意进行具体的想象并写下来。
(4) 仿写。让学生自带水果到课堂上, 仿照《石榴》最后一段的顺序和写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现场观察外形、嗅闻气味、剥开外皮、品尝果肉……即时完成一个写水果的片段。
(5) 改写。学完《雪儿》后, 让学生以雪儿的视角、雪儿的口吻改写全文, 作《受伤之后》……
可以说, 写作题材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 做教学中的有心人, 让学生借着阅读的“余温”, 趁热打铁, 挥洒创意。
表现之二:构思沿自范文
笔者通过多次实践发现:关于写作的种种构思技巧, 若由教师直接讲授给学生,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往往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便能大致解说这一概念,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 往往还是与之分离、割裂, 并未真正得到落实。相反, 教学中, 面对一些具有鲜明的表达特点的范文, 教师只需轻轻一点拨, 学生在习作中就会主动迁移、模仿。《荷花》一课叶圣陶将现实与想象结合一体“物我交融”“虚 实相间”的写法便影响了不少学生, 写出了诸如“看着看着, 我也成了一个雪精灵, 穿着白色的裙子, 在空中快乐地飘舞着……”之类的语句;学完《剪枝的学问》后, 布置学生写写“自己从生活其他现象中所收获的学问”, 不需提醒, 学生几乎都能循着课文的思路进行构思, 文中“以心理的变化为线索”“设置悬念”“画龙点睛”等写作技巧皆有所体现。
表现之三:语感浸自范文
所谓“语感”, 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 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的语感水平是写作能力强大的重要表征。然而语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不可捕捉虚无缥缈的, 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 语感也是靠反复实践形成的。长期接触语言材料, 潜移默化间, 自然会形成良好的语感。一学期以来, 笔者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儿童小说, 其中, 最受孩子们喜爱的是“淘气包马小跳系列”, 看着看着上瘾了, 以至于读者可以从他们的习作中清晰地嗅到些许“杨红樱的味道”———
【片段1】
我认真地盯着潘婷的脸:“你, 是不是……零食专家? ”我怀疑潘婷是零食专家投胎的。
“嘿嘿……”潘婷谦虚地笑了笑。
我越看她越像零食专家了。
【片段2】
“你俩在干啥?”老师像没穿鞋子似的走过来。
“她……她……问……问……我……题……题……目!”可恶, 潘雨彤居然恶人先告状!
“真的?”老师像质问犯人似的瞪着我。
“我没!是她! ”我急得都快要哭了。
老师仔细看了看我俩的试卷, 作出了明智的判断。
收卷后, 潘雨彤被老师请去办公室“喝茶”了。
“我要写! ”———自觉意识篇
其一, 基于表达———本能的释放
余秋雨先生认为:写作是“生命的表达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写作其实 是人的一 种本能的 释放———通过写作, 人们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 把自己的观点揭示出来, 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在笔者一年以来的引领下, 一次次体验习作乐趣的学生们, 已经贪恋起写作的“甜头”, 达到“不吐不快”的境地了。透过他们的日记, 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将写作和学习、生活、玩乐等方方面面联系起来, 做到“处处有感受、时时想表达”。
表现之一:“无孔不入”的机会
在笔者的积极倡导和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下, 班级已俨然形成一种“写文化”。“写”作为一种自觉行为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八妇女节, 他们在自制贺卡上写原创赠言; 运动会上, 他们写“信息通报稿”和“赛况解说词”;元旦联欢中 , 他们写“新年寄语”;出黑板报了 , 他们纷纷写小诗供稿;寒假里, 他们争着编发祝福短信;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 他们写导游词;学习《狼和鹿》, 他们写公益广告语;甚至———友情“破裂”了, 他们写“绝交信”;对老师有意见了, 他们在作业本中夹写小纸条……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表现之二:“无微不至”的内容
学生什么都想到写, 什么都敢写, 什么都能写, 笔下的内容每每令我大开眼界、欲罢不能———
内容一:“无聊”亦有趣
奇怪, 妈妈怎么还不来接我?我感到无 聊, 便趴在窗 台上看起 了雨……雨娃娃有的落在树叶上, 好像把树叶当作了自己的床, 准备在这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有的落在有许多雨娃娃聚集在一起的水塘里, 它肯定是要加入它们的聚会。我仰望天空, 突然有一滴小雨点落在我的脸上, 我想也许是它害怕落下来的疼, 所以把我的脸当成了垫子。
内容二:“美味”生美文
这些火烧饼有的黄有的白, 我想:白色的火烧饼是才放进去的;淡黄色的应该是放了一半的;深黄色的肯定是快要熟了的。果然不出我所料, 做火烧饼的人又放进去一个白色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做火烧饼的人, 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只见他先扯出一团面粉, 把面粉揉成团, 用圆形的木头在上面滚来滚去, 滚成一个扁扁的圆形, 再放进大锅里, 等它变成淡黄色的时候, 放三四段火腿肠到里面, 继续烤。快要熟时再取出来放进烤炉里, 放了一会儿再拿出来, 便基本成型了。
内容三:“牢骚”不设防
当一个管理员很难!当一个出色的管理员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第三节课是数学课, 老师让同学们写作业。老师一走, 管理他们的任务自然就落到我头上。哎!休想写作业喽!这份“工作”可辛苦了我的大脑哦。指挥部———大脑必须指挥耳朵认真听说话声, 还要指挥眼睛一心一意地看, 否则我也不可能东南西北各长一只眼睛吧!
内容四:“生病”也精彩
当我起床后, 我鼻子里的“塞军队”开始了大集会, 我仿佛听见它们在说:“在这里建十座宝塔吧! ”我使劲吸了一口气, 可就是吸不进去, 我想了想, 只好使出“退兵法”了。我东看看, 西瞧瞧, 只找到了一张小纸片, 我把它卷成长条卷儿放进鼻子里。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咦!怎么没用!我火冒三丈, 把纸扔了。呵, 一扔“塞军队”就走了。
中午吃饭时, 眼睛里的“酸巫婆”又出现了, 她像在我眼睛里呼风唤雨, 为非作歹, 让我眼睛一直流泪, 看不清东西, 还害我吃饭时要闭上眼睛。妈妈见我这样, 决定吃完饭后去药店买药。
下午, 妈妈带我去了药店, 买了一盒药回来。才到家, “疼恶魔”又在我的头里使出了“头晕目眩”, 我的头都被疼爆了, 他们三兄弟联手, 真让我无可奈何呀!
其二, 基于交往———心理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其中,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 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 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要满足这一需要, 不得不涉及交往。
交往, 即互相来往, 它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中心组成部分。人们通过交往, 影响了他人, 同时又接受他人的应答性影响。交往的基本形式即听与说———倾听与应答。学生通过写 作, 表达了自我, 完成了“说”的环节, 自然希望有人分享、回应, 达到被人关怀、爱护、理解的目的。
基于平等互动的交往态度, 学生在习作中真诚地袒露自我, 希望阅读对象与自身共同体验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心灵, 又由于各自生活环境、思想意识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这份真诚和个性化作了学生笔下极具感染力的文字———
·该上场了, 我蹑手蹑脚地来到了台上。呀, 好多人, 目光如炬!我的身子好似在燃烧, 脑子里顿时一片混乱:她们会笑我吗?我那台词是什么来着?我一下子竟不知所措, 那种感觉, 唉……
·唉, 等在南门开北门, 好一个声东击西!老天爷还真会玩我啊!
·当“老大”不容易, 各位“官迷”好自为之吧。
·男同胞们, 别说我没有提醒过你们, 最好别惹这些母tiger!
学生们在习作中毫无保留地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自我, 以开放性的姿态向无数潜在的读者发出邀请, 等待着对方的共鸣、呼应。这份期待是如此浓烈, 以至于课间学生问我最多的两个问题就是———“本周的日记评讲课什么时候上?”“这个月的《拂晓》 (我校的文学社社刊) 什么时候发给我们? ”他们是多么渴望通过习作展示自我, 多么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赏识!
看穿了学生的这点小心思, 笔者从不吝啬也毫不掩饰对于学生习作的喜爱和欣赏———批改习作, 我总是那么投入、用心, 拿着“放大镜”仔细搜寻每一处闪光点, 哪怕只言片语也不忍舍弃。在我们的佳作评讲课上, 有佳篇的学习, 有妙段的欣赏, 也有美句的扫描……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习作成功的喜悦, 一点点“星星之火”逐步形成“燎原之势”, 使他们的潜能日渐迸发, 创造出更多的佳作。与此同时, 通过习作交往的平台, 他们的写作能力在灵感的碰撞、思想的交织、语感的习染中持续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佳作评讲课之外, 笔者还在班级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日记争星榜”一栏, 无论多忙, 总不忘及时更换名单, 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写上主角们的名字。一年以来, 那片“自留地”吸引着多少学生望眼欲穿的目光!作为学校文学社社刊的主编, 笔者还利用“职务之便”, 给本班及其他班级个别“高产”且已形成自身独特文风的“小作家”们开设专栏:文风质朴者命名为“山野雏菊”, 语言闲雅者称之为“清水百合”, 擅长搞笑的冠之以“幽默大师”……组合类则有“诗坛三剑客” “开心剧场”“校园小说汇”等等。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如此礼遇, 内心的自豪是非同小可的,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整天地捧着书看, 乐不可支。社刊就像一个“造星工厂”, 学校大批“文学新星”从这里走出去, 为师生所熟知, 种种“追星”现象也随之应运而生:有在教室门口探头探脑地追问“那个某某某是哪一个”的, 有偶遇后激动得大呼小叫地“看呐, 这不是那个谁谁谁吗”, 更有大批“粉丝”仿创之举……至于对外发表习作, 收到远方寄来的贺信、稿酬、邀请函, 那种激动和满足更是无法形容了。
我爱写作!我要写作!我想获奖! 我想发表! ———交往给学生注入了无限动力, 刺激着我们的“习作事业”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这时候的教师, 多半可以“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了。
起步作文一路走来, 笔者始终以“向导”“读者”的身份介入, 热情地为学生指点前路, 真诚地欣赏纯真无忌的童言, 使习作成为学生“生命的独白与心灵的对话”, 成为一个自由的梦想。
成长于新中国第一次空军轰炸任务
1951年11月底,高翔作为空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的空中领航员来到抗美援朝战场,不久即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次空军轰炸任务。高翔回忆,这三次轰炸大和岛的战斗一次成功、一次失败、一次无功而返。他后来作为战果调查组成员登岛了解战场情况,看到了空军战役进攻对整个战役的决定性影响,也看到了年轻空军存在的巨大不足。三次轰炸大和岛的战斗经历对老乡后来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他脱离了单纯的战斗指挥员角色,开始理性思考空军的战略地位和战役功能。
做一个空军战略转型的先头兵
1958年10月,空军指挥学院的前身空军学院组建不久,高翔即来到该学院当时规模最大的领航教研室任教。高翔回忆到,当时刘亚楼司令员对领航员的评价让他记忆深刻:“领航员不仅是一个战斗指挥员,还要有战略家的意识和战役筹划的能力。”此后,高翔将注意力逐渐转到了作战研究领域,参与了该学院作战研究室的组建。高翔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全军5个作战研究室中,只有他们这个研究室能经常解决一些很实际的重大问题。
他率先提出空军要重视发展进攻力量,奠定了空对地武器发展的模式和方向。1991年,高翔开始探索作战指挥领域,专门进行了某“战役进攻兵力使用”课题的研究。此后,他几次向总部、空军提议发展空中战役进攻力量,而那时全军还无人提出空军攻防兼备的思想。
他率先提出了武器装备发展的效费比概念,为总部决策提供依据,对整个空军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人提议淘汰强5型飞机,引进新的机型替代。高翔在经过仔细测算论证后,认为调整航程和改进弹药系统后强-5型飞机完全可以满足当前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实验结果证明高翔是正确的,这使国防建设节省了大量经费,当时的空军副司令林虎对此专门给予了肯定。
他率先在全军使用“运筹优化理论”研究作战指挥问题。在这之前,原有的基数法理论是基于机械化战争时代陆军常规武器的使用方法,根本不适用于现代空军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2000年初,高翔在作战指挥领域开始引入军事运筹学理论,逐渐建立了现在的作战运筹这一跨领域学科。后来,他们在一些科学杂志上了解到,美军也只是在2001年才开始使用这一方法。
他强调体系建设思想,直击我军建设中的一些要害短板。高翔研究各国空军发展现状后,认为中国空军建设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形成一个配套的体系,比如缺乏战术突击兵器,缺少轻型作战飞机。他曾几次找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尖锐地指出强-5型飞机后继无“机”的问题。
对事业的热爱不需要理由
每天上午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办公室堆满了如小山般的数据和资料,这就是高翔离休后十九年来的工作状态。记者询问高翔教授,退休这么多年来的工作动力在哪?他脱口而出,因为我喜欢我的工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一个是源于献身空军的使命感,一个是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乐趣。简而言之,对空军事业的热爱不需要理由。
离休不离岗位,淡看名利取台。高翔刚退休时,每月的返聘费仅为100元,后来增加到200元,现在也不过1000元,某些军工企业多次以诱人的报酬邀请他为其产品作宣传,他想都不想就拒绝了。高翔觉得,做课题报个“奖”太麻烦,为此付出的功夫还不如用在课题研究上,只要自己做出的成果对于空军有实用价值,能帮助解决总部的一些难题就行。高翔身边的人透露,他并非不知有人说他傻、说他倔,但他只是笑笑而已,依然埋头默默进行自己的工作。高翔告诉记者,虽然奖项对自己已经毫无用处,但并不希望伴随身边的年轻教员完全学做自己,今年就打算为自己组织的研究课题申报一下奖项。
以踏实的作风培养新人,以课题研究提高学术水平。谈及现在学历教育的现状,高翔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有基础知识薄弱、重技巧轻实践、重务虚轻落实、思维保守不扩散等等。高翔的第一个研究生刘学军回忆,高翔曾在某年夏天去某国家靶场测量航弹爆炸数据,借住在老百姓的简易房中,忍受蚊虫叮咬2个月,亲自测量每一个弹坑,从而拥有了自己的爆破计算公式。在他的言传身教下,空军指挥学院拥有了一批军内外知名专家。如空军首席专家徐
(原副院长)、战役训练中心副主任张寒松、著名教授叶江华、作战运筹教研室主任王俊等等。据了解,空军装备研究院还曾专门派遣学习人员来院,指名要求做他的研究生。
研究计算机模拟思维系统,把思想的财富留给接棒的后人。记者在谈话中询问高翔,打算这样工作到什么时候?高翔回答的时候叹了口气:“自己年龄也大了,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估计还能支持两三年。”他认为,就一项研究领域来说,没有连续、长期的研究和重大课题参与就不能培养出来专门的领军式人才。但现在,“弹药毁伤效果计算”和“作战需求论证”两个领域在整个空军后继无人。早在前年,高翔即开始论证计算机模拟专家思维系统的可行性,但多数人认为该系统研制难度太大。高翔向记者指了指自己的脑袋,笑着说“所有的数据和研究思路都在这里面呢”,他不能带着这些东西进棺材,医学领域已经可以进行计算机模拟专家思维了,我们同样也应该可以,因此决心明年搞出这个计算机模拟系统。
生活侧影的他同样精彩
该学院战役训练中心副主任张寒松告诉记者,高翔是一个生活方式比较简单的人,但也是一个真性情常常外露的人,生活侧影中的他其实同样精彩。高翔的办公室常年挂着作战地图,年近80高龄的他依然对东南沿海的军事地形地貌如数家珍,进行兵力运用推演不顺利的时候,常常会急得自言自语:“仗不能这么打啊!”
休息即是工作,工作即是休息。在高翔脑中,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每逢重要节假日难以招雇到保姆的时候,高翔就显得特别焦急,因为他需要照顾患有严重心脏病的老伴,结果就没时间去办公室工作了。今年国庆患病住院期间,他在每天8点、10点、14点三个比较固定的时间点经常打电话询问课题组工作的进展情况。年轻教员李莎甚至总结出,高翔问的频率最高的话语是“活干得怎么样了?”但从未出现过的话语却是“这个活有多少钱?”作战运筹教研室易扬副教授给高翔送去80多页上报总装备部的研究报告,小六号的字体年轻人看起来都累,并且附带了大量需要审核的各种数据,本以为他会看上个五六天,结果他一晚上就看完了,这让他们感觉十分震惊。
关注最新的军事动态就是他的业余爱好。高翔身边的人回想起来,如果说他有爱好,那就是翻看一些订阅的杂志报纸。高翔在略有空闲的时候,会看一些有关中国地理的杂志和参考消息,尤其关注参考消息上最新的军事发展情况,比如有关美军装备发展的最新介绍。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时候,高翔经常会就一个不清楚的装备细节问题刨根问底,在组委会安排大家旅游观光的时候,自己则一个人在酒店客房整理刚刚获取的信息资料。
老教员的治学风采折服了周围的人。2000年,高翔腰椎受伤后经常疼痛难忍,有人劝他少工作多休息,他则开玩笑说,自己是干教学工作的,经常动动脑子,有益身体健康。年轻教员向他求教时,即便是最粗浅不过的小问题高翔都耐心解释,甚至详细到用画图来辅助说明。某次,年轻教员李莎询问一个高翔曾在内部教学会上解释过的问题,高翔误以为自己漏讲了该内容,于是第二天就做好课件给教研室的全体人员重新解释了一番。谈及此事,李莎至今觉得有些惭愧。
采访结束与高翔教授告别的时候,记者感到他枯瘦的手掌中传递着温和的暖意,心中突然想起了《纪念白求恩》文章中的一句话,“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草之梦
这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但它与伙伴们顽强地生活,它就是我。
新的一天开始了,我和小伙伴们早早地醒了。刚下完雨,远处就蹿出一棵青笋,我们跟它聊着,它说它在地下待了很久很久,直到今天,当它听到那一声惊天动地的春雷时,当它喝到那一丝香甜可口的雨露时,它知道它该出来了。通过与它的谈话,我才了解到,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是在春天从土壤中钻出来的。
夏天到了,太阳炙烤着大地。这时,树伯伯成为我们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它给我们遮阴,给我们讲了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并告诫我们一定要经得起烈日的考验,传承草氏家族不屈不挠、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树伯伯长得那么高大,真让我们羡慕不已。
秋天到了,大地铺上了金黄的地毯。我们也不例外,躯干也慢慢地变黄。看到添上的新装,我们既高兴又悲哀。当然是为新的容貌而高兴小学作文 ,然而,新装的增添,也预示着我们一身中最痛苦的日子――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
只要冬天一来临,我们就被冻得要命了。为了度过这一难关,我和伙伴们整天抱在一起。这个时候,春天成为我们最好的期盼。总希望它能早点到来。越是到这困难的时候,我们就越要牢记我们家族的奋斗精神,那就是:不屈不挠、不怕困难、积极向上。
就这样,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我们一点一点地长大,也慢慢地适应了这个世界的生活。
直到某一个夏天,太阳光十分强烈。树伯伯的胡子更长了,头发也全白了。它的子女们,也就是树哥哥、树姐姐们也长得十分高大了。正当我们休息时,远处响起了锯子声。我问树伯伯,“这是怎么回事啊!”树伯伯叹了口气说:“是附近的村民为了铺桥造路,在砍它我的子女们,我都这老骨头了,它们把我砍了去也罢,它们却把我最小的女儿都砍死了,哎,这些人类,只图自己的利益,它们会后悔的.……”说着说着,哪只那几个凶神恶煞的村民花了三分钟,也把树伯伯干掉了。就这样,我们失去了最好的朋友,我们孤独了,也一天一天地老了。
两年后,这个地方因为村民的乱砍乱伐,对树木花草无情地破坏,爆发了泥石流。村民们伤的伤,死的死,大多数人终于明白到谁是罪魁祸首。
十年后,通过剩余村民的努力,它们栽了大批树,种了大批草。山村恢复了原样,平素的笑声与歌声回来了。
圣诞节就要到了,我独自静静地仰望天空,想着今年的圣诞愿望——平安夜就是我的生日,我猜想着爸爸妈妈会给我两个怎样的惊喜。
我的目光投向桌上的圣诞贺卡,那是我要送给同学的圣诞礼物。贺卡上有一个圣诞老人。我兴奋地猜想:圣诞老人会在圣诞节那天出现吗?他会不会给我礼物呢?
“叮铃铃……”闹钟响了,该上床睡觉。时间像催眠曲一样,让我慢慢进入梦乡。
一阵铃铛声和嘈杂声搅乱了我的`睡意。我睁开了睡意朦胧的双眼,朦胧间看到圣诞老人正往我的袜子里放东西。我朝我的袜子里憋了一眼,里面有一支精致的钢笔,那正是我想要的圣诞礼物,这让我想和圣诞老人一起去送礼物。我好奇地问:“您能不能也带我去送礼物?”圣诞老人点了点头。我高兴到极点,立即坐到了圣诞老人的雪橇上。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另一家。我们爬进了窗子,借着月光,我看见了一位正在睡觉的小男孩。圣诞老人把礼物放进他的袜子后,示意我离开。我们又给另一个小朋友送礼物。一个晚上,我们送出了千千万万个礼物。
“绿”,是生命的颜色;“绿”,是环保的颜色;“绿”,是健康的颜色。“绿”是所有人的梦想,“绿色住宅”“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如同一个个令人欣喜的跳动音符,给我们带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在我心中,也有一颗“绿色”的种子,悄然间萌芽生长。我要用小小的肩膀,扛起绿色的担当;用自己的言行,奏出绿色的乐章;用萌发的“最美”,守护绿色的家园!
为了能让空气清新一点,我每次上学、放学坚持步行,哪怕偶尔爸爸妈妈接送我,我也一定让他们用自行车。为了少些白色污染,我们全家很少用塑料袋和那些难降解的.东西,购物都用环保的布袋或篮子。为了能让环境干净一点,我们把垃圾分类,从不随地乱扔垃圾,看到地上有垃圾,我总是弯腰将它捡起……
为了更充分地利用水资源,平常我们家总是把水循环来使用。我妈妈总是用淘米剩下的淘米水来浇花浇草。而淘米水对花草而言更比清水有营养,这样,不但节约了水,而且还 能让花草长得更好。我家在用洗衣机洗衣服时,总是将后面几遍洗衣后较干净的水用一个大盆收集起来,用它拖地板、冲刷抽水马桶等。我时常在想,我能不能在洗脸槽下装个蓄水池,而这个蓄水池具有自动净化水的功能。然后用水管将蓄水池里的水接到洗衣机、马桶等装置,真正做到二次,甚至三次利用,那该多好啊!
创立于1984年的海尔,从亏空147万元发展到了年销售额一千多亿元;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成长为了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25年的品牌发展史,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电业从小到大、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砸出来”的海尔
大多数人认为海尔的名牌战略应该从1988年算起,然而,海尔创业初期的一切都告诉我们,从1984年开始,海尔走的就是一条品牌之路,而不是产品之路——甚至早期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质量历程。
很多人记住了1985年的那个故事。
那是海尔创业的第二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打开国门,众多企业引进了电冰箱生产设备、技术,“大干快上”。那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年代,被形容为“纸糊的冰箱也能卖出去”。但这一年,海尔砸掉了76台不合格的冰箱。
事情源自一位用户来信抱怨说自己攒了多年钱才买的冰箱上有道划痕。张瑞敏由此查出了仓库里有76台冰箱有类似问题,员工希望将这些有瑕疵的冰箱作为福利降价卖给员工,但张瑞敏的决定却是:砸了!
这个当时被不少人认为是“败家”的砸冰箱事件,却砸出了海尔员工“零缺陷”的质量意识!这一“砸”,将“零缺陷”的质量意识,砸进了海尔成长的基因中。此后,海尔所有的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都可以也只能在一个层面上求解:中国名牌、世界名牌。
1988年,中国家电业的第一块冰箱质量金牌颁给了海尔——海尔用自己的方程式,破解了世界级品牌这一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谜底”。1991年,“海尔”又首次作为一个整体品牌向世人亮相:这一年,海尔成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此后,海尔挟早期品牌之威,以品牌本身特有的张力,实施了大规模的低成本扩张。此次扩张,使海尔产品覆盖了白色、黑色、米色家电领域,而这种扩张,又促使海尔品牌的内涵更加丰富,海尔成功地从产品层面跃升为品牌层面。
市场“再造”的海尔
张瑞敏的那句话让许多人为之耳目一新——海尔品牌不是评出来的,而是消费者用钞票买出来的。
在海尔的所有经营理念中,“市场”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意义——“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也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客户永远是对的”。海尔之所以对市场如此看重,当然还是源于对一个百年品牌的孜孜以求。在海尔的创业历程中,曾有许许多多的丰碑,但海尔最相信一句话: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丰碑才是最永恒的。所以,市场是“海尔”这个品牌的最贴切诠释。
1998年,海尔内部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流程再造——“砸墙”。
砸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墙”:从你死我活的竞争发展成合作双赢的竞合关系。
砸企业内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墙”,把职能关系变成市场关系。
而推倒这堵墙的过程,也就是让人人都成为经营者的过程,海尔称之为SBU,即策略事业单位——人人都连结市场,人人都创造价值。海尔用每一位员工的创造性,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创了许多市场传奇。
上个世纪的1990年,海尔首次试水国际市场,将海尔品牌投放到家电的“鼻祖”德国。尽管当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对海尔品牌的国际化来说,那绝对是革命性的一刻——海尔用这种大胆的举动,启动了自己“先难后易”的新市场战略。当然,这一战略的指导思想已经尽人皆知:海尔没有靠价格战,而是靠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赢得了德国人对海尔品牌的认可。
此后,海尔以此为基础不断演绎的国际市场攻略,总在令人眼花缭乱中出奇制胜。欧洲市场、亚洲市场、美国市场、中东市场??海尔以高质量的产品带动品牌的战略,相继取得成功。
如今,海尔这个品牌已经成为世界上所有本土化品牌的综合概念,这种概念已经远远超越了产品的范畴,延伸为一种看不见但却存在于世界各地消费者心中的文化——源于本土但又超越本土的文化,一种品牌文化。海尔将其称之为“三融一创”:融智、融资、融文化,创本土化品牌。从这个角度说,海尔这个名字已经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这种意义就体现在全球海尔个性化的产品、个性化的服务中,与本土融为一体。
“速度”制胜的海尔
海尔有一款尽人皆知的产品,叫“小小神童洗衣机”。
这种洗衣机推向市场仅半年,即遭遇仿制。但海尔又旋即推出第二、第三代一直到第十二代洗衣机——海尔总是用令人惊奇的速度,来确立品牌的领先地位——总是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事实上,海尔所有品牌意义上的成功,就来自于这种速度。有一份资料可以说明这种速度的魅力。
从1959年成立美国销售公司,到实现1.54亿美元销售额,松下费时10年时间(1969年),对这一速度,美国著名的行业杂志HFD曾称之为“惊人的增长”;而美国海尔成立于1999年,到实现1.5亿美元的销售额,仅用了3年的时间(2001年)!显然,海尔依靠速度实现了对先行者的追赶!
张瑞敏在许多场合重复着一句话:“在互联网时代,能飞的企业才能生存。谁能最快速度满足市场就将取胜!”2008年8月,海尔开始探索“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这一新的商业模式,既要没有库存,还要第一时间满足用户需求。后来被媒体称为“砸仓库”。
海尔“砸仓库”的举动,当时大多数人包括海尔员工都不太理解,但现在回想起来,很多海尔员工又感到不砸的后怕。因为就在海尔2008年8月“砸掉仓库”之后两个月,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金融危机检验了张瑞敏所追求的速度的优势。很多企业砸在了库存上,而海尔的库存资金占用天数由过去的20天下降到了目前的5天,是中国工业企业平均值的十分之一。在金融危机下,海尔利润增幅仍是销售收入增幅的两倍。
中国的海尔,世界的海尔
海尔这个名字之所以如此响亮,就因为它叫“海尔”——中国海尔,一个有着深深民族烙印的名字。
自主品牌意味着自主创新,而海尔无疑是企业创新者的向导。且不说海尔平均每天有1.5个新产品问世,也不说海尔每时每刻都在按照客户的最新需求,实现产品的更新与创造,海尔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重构等方面所有的探索,都带有全新的革命色彩,都带有海尔自身的烙印。
自主品牌是所有名牌的前提,而名牌是自主品牌强大吸引力的前提。在海尔的周围,聚集着一批世界500强,他们是海尔的分供方,甚至在海尔工业园的周围,就有跨国巨头开的工厂——而在海尔成长的初期,曾有跨国巨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向海尔发出“并购通令”,海尔拒绝了。今天,海尔自主地选择着自己的供应商,包括世界500强。
今天的海尔,已经不仅仅是创造品牌,而且正在实现着品牌创造。海尔已超越了一个产品制造商的范畴,由这个品牌延伸出去,海尔不仅已经制定并输出着行业标准,而且正在输出着足以影响中国企业的一切,包括敬业报国的精神。
滴答……滴答……滴答……
圆形的管道,锈迹斑斑。水水看着自己浑浊的身躯里有许多灰尘、细菌,她从开始的迷茫、不敢置信,到现在已经绝望地接受现实。前方渐渐有了亮光,快到出口了吧,就让我消散在陽光的照耀下吧。水水浑浊的身躯飘在空中,陽光照在她身上暖暖的。灰蒙蒙的天空,林立的“石头森林”,远处飘满垃圾的浑浊河流……一滴泪落下,再见了,曾经的美丽家园……
哗啦啦……咦?什么声音?水水睁开朦胧的眼睛,发现自己竟然在一处溪流里。我怎么会在这里?我不是应该被陽光蒸发了么?水水疑惑不解地想。她睁大眼睛,不敢置信地看着眼前的景色:溪水清澈见底,水中许多小鱼儿正欢快地游着,还 有小虾、小螃蟹正在水底玩得开心。再看周围的小伙伴们,他们嬉笑着,追逐着,争先恐后地奔腾向前。溪流两岸种满了柳树,绿树成荫,树下满是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小孩子们到溪边捡石子打水漂,溪流溅起珍珠似的水花。抬头一看,天空湛蓝深远,棉花糖似的白云飘在空中。
水水看着,眼睛一眨都不眨,深怕这美景只是昙花一现。她终于回过神来,这是怎么回事啊,于是她来到一群正在玩耍的鱼儿中间,怯怯地问道:“请问这是哪里呀?”一只活泼的小红鱼答道:“这里是永安溪,是我们的家。”“永安溪?我来过这里,可是我记得永安溪没有这么漂亮呀。永安溪的水因为污染变得浑浊不堪,溪流里有许多又臭又脏的垃圾,溪里也见不到这么多的鱼虾,整条永安溪都是死气沉沉的!这怎么可能是永安溪!”
“那是以前的永安溪,现在的永安溪在人们的治理和保护下早就大变样了!你看,人们在永安溪两岸种上了柳树,政府严禁乱砍伐树木;那些飘在水面上的垃圾早就被人们捞起来处理了,而且在人类政府“五水共治”的政策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增强了,那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都被集中处理,渐渐地再也没有人往永安溪里扔垃圾了;你看,现在永安溪上也看不到那些采砂船了,那时因为人类政府的严格限制。”
水水听着,抬头看见湛蓝的天空中飞过一群燕子,又疑惑地问:“我记得以前的天空也都是灰蒙蒙的,怎么现在……”
一只小燕子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低飞到水面,声音清脆:“以前因为人类工业的发展,许多工厂的毒烟囱都把有害的气体排向天空,还 有大量的汽车尾气等等才让天空灰蒙蒙的。现在人们终于醒悟了,他们关掉了许多毒烟囱,限制使用小轿车,使得排向大气的有害气体减少很多,现在马路上开的很多都是环保汽车呢。”“对呀对呀,正是因为这样,空气又变得清新了,天空也愈发蓝了,我们也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了。”又一只小燕子扑着翅膀说。
水水听他们七嘴八舌地向她介绍着,心之神往,决定亲看去看看。于是她告别了这里的新朋友,顺流而下,一路上她看到两岸美丽的风景,终于来到了以前曾经住过的地方——三江湿地。这里不再是记忆中的样子,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岸边种满了芦苇,在和煦的春风中正摇曳生姿。江中有许多岛屿,树木参天。湿地上种满了油菜花等农作物。蝴蝶在其中翩翩飞舞,蜜蜂也在花间忙着采蜜,还 有一只只的白鹭或立在枝头或翩翩飞起……
水水看着,深深地沉浸其中。这不是她梦想中的世界吗?山青,水绿,天蓝,土净,景美。人类终于彻底醒悟了,还 有什么能比得上生活在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家园呢?
中国申奥成功,马上向天下一一昭示了。这是一个令13亿中华儿女骄傲的日子,也是个将永远载入中国史册的神圣画页。今天将会是百年之后,千年之后仍然会拨动华夏子孙心弦的熠熠生辉的不朽时刻!这使13亿中国人牢牢地记住了那幅申奥宣传画。
这幅申奥宣传画的主体由红、蓝、黑、黄、绿五色组成,象征着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也表达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这会徽的形状像一个老头儿在舞台上表演太极。又像刘旋的矫健身躯在比赛中做着优美的动作,场下观众们使劲鼓掌,掌声像雷鸣似的,刘旋从平衡木上轻巧地跳了下来,非常精彩,裁判都给10分,她又得第一名,观众们都欢呼雀跃,又像一个运动员带着篮球向前走。好像中国又像前迈进了一步。它还像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图案行云流水,美丽极了。
会徽下面是用黑色写着“beijingXX”字样,这说明了奥运会的地点与时间。
最下面是奥林匹克五环的标志,这代表亚、非、欧、美、大洋五洲的团结友爱的精神,象征着五大洲能肩并肩、手拉手、永远和平,向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进发。
看到这幅宣传画,我的热泪夺眶而出。这画不但和谐生动,而且充满了运动感。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XX――世界给北京一个机会,北京将给世界一个惊喜。
人们本不该再到园林里去逃避什么,
过去的园林更多应发挥的是博物馆那样的作用,
而不该仅仅是现代公园的作用。
公园更多地应让位于类似街心花园、街心广场一类的公共场所。
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 草坪上歇息嬉戏的人群。中央公园算是典型的街心公园, 已经成为纽约城市空间和城市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上海豫园。中国园林之美不在大, 在设计上的精巧与空灵隽永的意境营造。
北京并不缺少公园, 中山公园、文化宫、天坛公园、北海公园、恭王府花园……千百年来, 历代王公贵族在北京构筑了无数的皇家、私家园林, 辛亥革命后, 很多园林逐步变成了公园。
我首次接触私家园林是在很小的时候。一次在东单米市大街的庆丰乳品店享受过北京特有的新鲜奶酪后, 趁大人不注意, 溜出乳品店, 马路斜对面就是“娜家花园”, (注:该园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彻底拆除) 从虚掩着的大门中, 我早就瞥见那爬满青藤的假山, 蓊蓊郁郁, 着实引人, 避开看门人, 我窜进了花园。拐进这道门, 便洞开了另一副天地, 喧嚣的街市突然隐去, 曲曲折折的小路将我引领到花园深处。迷宫一样的花园里满是奇花异草、亭台楼阁。我很快就迷了路。正在我吓得不知所以, 懵懵懂懂地乱冲乱撞时, 看门人发现了我, “哪来的野小子, 给我滚出去!”我被揪着衣领子扔出了园子。
这次不愉快的经历, 让我对高墙背后的园林充满了更大的好奇。
稍长, 我发现北京几乎所有著名的园林——容园、可园、恭王府花园、淳王府花园等都像娜家花园一样是禁地, 当然不开放的还有可望见白塔和五龙亭的宛如仙境的北海公园, 翠绿中点缀着万春等五亭的景山, 不过这些园林不对外开放的原因是“修理内部, 暂停开放”。我期盼着有一天能一睹禁园真容。“文化大革命”后, 诸园部分解禁, 我终于有机会亲身感受这些园林的意境:通幽的曲径、珍奇的花卉、瘦漏的奇石、凌水的台榭……我终于相信人间也有仙境, 而这仙境绝不是广阔的自然能给予的。穆童先生一语道破玄机:“伟大的园林缔造者, 在汲取自然之美的同时, 也加入了人自身的美、人的智慧之美、情操之美和梦幻之美;它是用砖石与花木构筑的诗, 比纯粹的自然更紧凑也更富有韵致;它是散发着人的光芒的自然, 也是秉承着自然风貌的人, 是注释着人与自然亲融性的丰碑。”这便是园林的魅力。我对园林越来越着迷。当我拜读过陈从周、汪菊渊等诸位大师的著作后, 我逐渐明白园林设计是门高深的学问, 亭廊榭舫的建筑、花卉草木的养殖、池塘溪水的设计等等, 无不费尽心机。
及长, 我有机会造访避暑山庄、圆明园、拙政园、网师园、怡园、退思园、乔园、个园等诸多华夏名园, 在玩味这些人间仙境, 领会造园者的奇思妙想、鬼斧神工的同时, 不知为什么, 越来越觉得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从上海拥挤肮脏的老城区, 拐过无数条几乎要侧身才能通过的里弄, 进一道门, 便是与外面世界截然不同的豫园, 宁静、超逸、安详、清幽, 巨大的反差总让我感到莫名的别扭。直到有一天, 读到曾昭奋先生的文章《自古园林都姓私》, 我如醍醐灌顶般彻悟。
的确, 翻遍中国传统字典, 关于园林有圃、囿、园、宫、苑等很多称谓, 这些称谓都暗含了封闭的意思, 而一直没有开放的公园的概念。公园一词是西学东进后引入的。在英文里, 公园为PARK。PARK, 停也, 与中国的“亭”有些近意,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然PARK是“大停”, “长停”, 故又有在其中休憩的含义, 译成公园, 最为贴切, 公众随意而来, 随意而去, 与中国的园林截然不同。在中国高墙围绕的园林里, 无论是达官贵人高堂省亲, 小楼宴客, 金屋藏娇, 隔院闻萧, 还是高人隐士残荷听雨, 东篱采菊, 闲池放鹤, 曲水流觞, 这一切都与真实的生活那么遥远, 那么隔阂, 那么优雅与闲适, 也是那么苍白与病态, 从中我们无不嗅出那个“私”字来。园林是中国的士大夫们暂时躲避开官场的尔虞我诈和街市的杂乱肮脏的场所。
辛亥革命后, 公园的概念逐渐普及开来, 部分皇家园林和私家花园被辟成公园, 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进入了。但是, 我总觉得这与原本意义上的公园还不是一回事。
直到有幸走出国门, 在欧美一些国家, 我被那里的街心公园深深感动了。这才是原本意义上的公园, 我心中的“公”园。在那些没有围墙的公园里, 历尽沧桑的老人在洒满阳光的长椅上小憩, 亲密相拥的恋人在花丛中低语, 推着婴儿车的母亲悠然地穿过林荫甬道, 孩子们在模拟的山水间嬉戏, 甚至放肆的年轻人在喷水池中戏水。你不会怀疑,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众之园。
当我们的社会进入到共和的年代, 官场应更为清洁, 街道应更为干净, 人们本不该再到园林里去逃避什么, 过去的园林更多应发挥的是博物馆那样的作用, 而不该仅仅是现代公园的作用。公园更多地应让位于类似街心花园、街心广场一类的公共场所。遗憾的是, 我们新建的很多公园, 不知为什么, 就是不收票的, 也要用高高的围墙封闭起来。如北京的东单公园、双秀园, 以及新修建的菖蒲河公园等。这倒让我杞人忧天地担心, 有一天园门会再度关上, 公园随时变成私园。还有已辟为公园的古代园林里, 现在还挂着“游人止步”牌子的很多园中园, 反复加深着我的担忧。
20世纪90年代末, 北京拆除了很多违章建筑建绿地。我怦然心动, 北京将会有更多真正意义的公园了。
出乎我意料, 前门一带拆除违章建筑后, 修建的是北京城区最大的一块铁栅栏围绕的草坪;西单修建的是几条小路分割草坪形成的“广场”;最不可思议的是故宫后街成排的隔离人行道与汽车道的柏树墙被芟除, 理由是要亮出故宫;最近完工的明城遗址公园, 简直就是一块大草地。所有这些改造都与人那么隔阂, 让人感到那么不舒服。无论在夏日的骄阳里, 还是在冬日的狂风中, 每当我骑车经过这些地方时, 我都想尽快离去。
我渐渐醒悟到, 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的以人为本的造园之理对于城市绿地、街心花园的建设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园林能在有限的面积里, 营造无限的空间, “空灵”二字乃造园之要谛, 以此产生了“以疏救塞, 以密补旷”, 借景、障景等等的造园之理。比如颐和园、豫园等, 虽然是为少数人修建的园林, 且不说其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就是现在能容纳那么多旅游者, 就充分说明其空灵设计思想的重要。而北京新建的这些绿地, 根本没有人的立锥之地, 更惶论欣赏、休憩的空间了。
城市公园必须学习这些造园之理, 因地制宜, 不要仅仅因为街心等空地面积狭小, 就废园种草。我国的许多园林面积都非常小, 且不规整, 如半亩园、残粒园、容膝园等等, 然由于匠心的设计而绝处逢生, 令人拍案叫绝。一条街道边的林荫, 即可是一个公园, 如解放初修建的北京正义路公园, 用高低错落的乔木和灌木, 将公园与行车道自然隔离, 长长的街道让小路伸向远方, 林荫形成巨大的华盖, 华盖下形成了游人活动的空间, 给人以无限的空间感, 是老人们晨练和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小路的宽阔处建长椅, 供人们小憩。最近完工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则根本没有搞清公园与花坛的区别, 把公园建成了一个大花坛。公园是开放的园林, 人要能融入其中;花坛是放大的盆景, 以便于人在外观赏。皇城根遗址公园的设计思路是让人在马路上欣赏, 而不适宜在其中休闲。为了让马路上的人便于观赏, 公园的总体设计是向马路一侧倾斜的, 绿化用材以矮小的灌木、花卉和草坪为主, 期间稀疏地种植了一些辛夷、丁香、紫堇、西府海棠等矮小乔木, 游人在园中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和街道行人的睽睽众目下, 根本没有隐蔽的空间, 再加上期间几乎没有设计游人停留休息的空地, 花费巨大的公园却游人寥寥。
现在有个误区, 一提到城市绿化就是建西式草坪。杭州由于气候潮湿, 适宜牧草生长, 20世纪50年代, 孙筱祥教授重新设计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时, 引用了欧洲园林中的大草坪, 为游人开辟了游园活动的新天地, 也为中国造园艺术开创了崭新的内容。而北方由于气候的原因, 游人不能进入草坪, 故不能效颦, 否则必成败笔。在北京, 我们经常发现修建得非常大的草坪中被踩出了很多条小路。为此, 舆论往往是谴责行人缺乏道德。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反思, 也许草坪的设计妨碍了行人呢?方方正正的一大块草坪, 中间没有一条供人穿行的通道, 行人通过草坪要绕行几十米, 上百米, 不踩出小路才怪呢!公园的设计如果让游人根本不能入园, 还奢谈什么“以人为本”, 还有什么“空灵”可言。
“空灵”并非仅仅是小园的建园灵魂, 同样是大园的建园灵魂。所谓“以密补旷”, 此理也。避暑山庄、圆明园的面积非常大却不让人觉得空旷, 即体现了空而不旷的道理。2001年, 整修天安门广场, 增添了两块大草坪, 本想为呆板的广场增添几分园林化的生气, 初衷并不坏, 但由于没有仔细分析草坪大小与广场的比例、与人的视角的关系, 草坪建成后, 除非游人能生出双翼, 飞身空中俯视 (像航拍那样) , 站在广场上几乎看不出草坪的存在, 终成败笔。广场的绿化如果不凸出, 而是与地面保持水平, 或低于地面, 则与“无”无异。因此, 广场式草坪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视角, 这也就是为什么杭州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故意将地面修成起伏的丘陵状的原因。因此, 要想保持天安门广场的平整, 与凸出的绿化设计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换个思路, 凸出地面的绿化不一定就不庄严, 不一定就破坏天安门的总体布局。毛主席纪念堂原址不就是一片松林吗, 那片小松林与烈士纪念碑非常和谐, 又为板结的广场增添了生气。
2002年十一前夕竣工的明城墙遗址公园, 目的是将文物保护与城市园林相结合, 初衷非常好, 但是造园手法过于简单、愚笨, 完全不符合造园之理。该园沿1540米的明城墙遗址修建, 宽达200米左右, 总面积超过13公顷, 可谓巨型城市绿地公园。但如此巨大的空间里绝大部分空间是草地, 中间仅有一条宽仅2米的曲折的小路, 中间没有任何空地, 也没有坐椅, 甚至没有厕所, 游人根本不可能仔细玩味、欣赏残缺的古城墙, 因为如果你停在一处, 后面 (或对面) 的人就不能前行, 这里更没处休息, 甚至没法解决内急。这简直是一个不能停留、徘徊、休憩的“公园”。上了公园为你设计的2米宽的小径, 就是上了一条“不归路”, 你只能沿着近2公里的小路“一直向前、向前”, 从崇文门到东便门 (或从东便门到崇文门) 。此园可能是既空旷又不能让人驻足的最好的例子。
此外, 城市公园建设必须借鉴的另一个造园原则就是“障景”, 所谓“市园必隔, 俗者屏之”。隔的方式很多, 围墙、游廊、假山、灌木、绿篱等都可以, 窃以为用绿化的方式最好。城市街道嘈杂, 灌木、低矮乔木形成的绿篱的隔音效果好于围墙, 视觉效果好于围墙, 占地面积小于假山, 防尘和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作用是草坪的几十倍。故宫后街锄掉侧柏绿篱后, 便道曝于行车道, 汽车环居, 噪音填耳, 尘土飞扬, 好鸟惊飞, 再没有原来清新幽静的感觉了。
其实, 城市建园也有非常成功的例子, 可为楷模。80年代杭州拆除湖滨一带的违章建筑, 建设湖滨公园就很成功。在改建中, 保留原来违章建筑中的重要花木 (如樟树、桂花等) , 幽静闲雅, 非常成功。人们在延安路、解放路等商业街走累了, 过一条马路, 就进入了绿荫中的公园, 便可以使板结的心深深地松弛一下。
城市建园, 更多的是类似杭州湖滨公园这样的改建。因此, 保留古树名木等有价值的植物, 拆除没有价值的废物, 增添必要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 在很多类似的改建过程中, “瓦砾明珠一律抛”, 然后简单地铺上培植好的草坪, 是一种不动脑子的做法。此外, 随着历史的发展, 古典园林的历史文化氛围已经不在了, 而且我们几乎不可能超越登峰造极的古代园林的艺术境界, 再去简单地模仿古代园林是没有出路的, 这也就是北京的百亭公园等现代园林公园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古代园林的造园之理, 却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如何将古代的造园之理与今天的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