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推荐10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1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P51-P5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及操作活动,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概括等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少的道理。

教学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少的道理。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圆片等。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51页的主题图,创设情景,提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一)自学、交流,学习例2。

(1)自学、合作探究。

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课本P51的例2。

出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看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跟你们组的小伙伴尝试解决问题。

(2)学生自学、合作探究。

(3)学生自由汇报。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4)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作业本。

小结:剩余的3盆,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没有正好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交流,学习例3。

(1)猜想-验证,突破难点。

1、让学生猜想:假如除数是5,请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到底余数可能是几?请同学们翻到52页看例3,利用小棒摆一摆,再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得出:余数<除数

4、小结:余数<除数

(2)看书质疑。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本51-52页的内容,有不懂的请提出来。

三、精心设练,乐中求实。

1、基本层:

⑴、P52做一做。(课件示“第一关”)

⑵、P53做一做。(课件示“第二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知识解决P51的问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你是怎样想的?)

(3) p51  做一做p53.4(课件“第三关”)

2、综合层:(课件示“第四关”P53第2题)

3、开放层:(给猫送鱼)

准备:余数分别是1、2、3、的3只猫,及鱼状的卡片。

方法:学生写了余数的算式(鱼)贴上相应的猫上。

最后点评表扬学生(课件出现小猫说谢谢同学们送来的鱼)

四、全课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2

9     .….. (           )              验算:

(     ) .…..2    2  0     .….. (           )

1  8      .….. (            )

2      .….. (            )

验算方法小结:

二、计算下面各题

30÷5=       31÷ 5=         32÷5       33 ÷5=    34 ÷5=

35 ÷5=     36 ÷5=        37÷ 5=    38 ÷5=

三、填空:(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答案吗)

35÷(   )=(     )……3

(   ) ÷ 8  =(   )  ……(   )

四、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学习内容:

教材第2页至第4页例1、例2

预设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难点:

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来描绘物体所在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具、学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预设流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记录下来,并标明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物体。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你能说说哪边是

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5、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3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我们认识了8个方向,是哪些呢?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出来。

()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来绘制的。

3、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后边是(),()是北,右边是南。

1.口算除法(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活动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60÷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二.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240÷3=8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40÷5640÷8

2、课堂小结: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2.估算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二.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教学反思:

3.口算练习

教学内容: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8÷480÷4800÷48000÷410÷22×560÷320×3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378÷5435÷7297÷4469÷8194÷6

三、笔算比赛:

8÷280÷2800÷28000÷25×840÷545÷5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四、说一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教学反思:

4.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19页例1

教学目标: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6.试一试。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5.教学内容:20页例2(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并造继续除的道理。

2.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出示人民币3张100元、4张10元、2张1元券。观察:共有多少元?根据学生的操作回答,教师板书:

300÷3=10030÷3=1012÷3=4

重点问一下12是从哪里来的?

342÷3=114

二、新授

1.出示例2: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如果学生猜对了:问你用什么方法猜得如此正确?如果学生猜得不正确: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棵树26。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

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1.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6.练习内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旨在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除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练习时不但对学生计算步骤方法要充分重视,同时要培养学生书写正确、整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出示课本练习题。

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界上的许多事物,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数学也不例外。请同学们看第21页第3题。算算、填填、说说每一组上下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80÷568÷498÷7864÷4936÷2696÷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三、作业

1.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2课本第22页教学内容:例3

教学目标:1.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2.再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再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74×4=29652×7=364

296÷4=364÷7=

你能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很快地填写除下一个除法算式的商吗?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284÷4=350÷7=

16÷4=1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出示例3。

2.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238÷6=39……4

4.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计算。

378÷6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

1.做一做:156÷3434÷8605÷5863÷7

2.计算。

176÷2456÷4381÷3495÷5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

3教学内容:第23页练习五1--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除数是三位数以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加深对除法从高位算起的方法,及被除数除于除数不够商1的除法算法,并让其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1.听算20题乘除法练习题。

2.课本第23页第一题,给合适的题目涂上颜色。

3.第23页第二题,看好,并用尺子连线。通过除法运算,锻炼计算能力。

4.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要求格式及书写的规范,然后认真检查除法竖式的正确与否,是否漏了单位等。

5.“蚂蚁搬家”:设置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的帮助蚂蚁抢运粮食过冬。

6.先进行估算商是几位,然后再计算。

7.第7、8题,是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知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解答一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第7题的解法有多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4

教学目标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难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方法准备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复习铺垫

1.卡片出示,口答:( )里最大能填几:

3×( )<24 4×( )<37 7×( )<59

( )×2<11 ( )×6<40 ( )×5<38

2.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和齐练)

二、教学例3 个人二度备课与即时反思

探究“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1、出示例3

如果有21名学生打篮球,每5人一组,可以分几组?22人, 24人,25人,26人……呢?

2、列式计算,完成在答题卡上

21÷5 = 4(组)……1(人)

22÷5 = 4(组)……2(人)

23÷5 = 4(组)……3(人)

24÷5 = 4(组)……4(人)

25÷5 = 5(组)

26÷5 = 5(组)……1(人)

27÷5 = 5(组)……2(人)

28÷5 = 5(组)……3(人)

29÷5 = 5(组)……4(人)

30÷5 = 6(组)

31÷5 = 6(组)……1(人)

32÷5 = 6(组)……2(人)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看看能发现什么?

4、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5、组织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出: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比除数小。

6、验证规律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都是余数比除数小呢?请你们任意写出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验证一下。

小组内交流验证结果。

三、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1) 课件出示第1题。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1)出示教材53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3)选择一种装法,计算出结果。

(4)引导学生思考:你还想一袋里装几个?按你的想法,列式计算出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1)卡片出示第3题。

(2)引导学生说出卡片上最大能填几,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学会了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知道了有余数除法的各部分的含义;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比除数小……

10月 15 日   《课堂》P23     选做《特训》P34-35  1-6

教学整体反思

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突出教学的重点,教师改变过去直接教学竖式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尝试写出除法的竖式,由于受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很多学生是仿照加、减法和乘法的竖式的书写格式来写,这是很正常的。教师注意适时点拨,让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评价,从而不断地调整算式的写法,逐步地达到规范。这不仅体现了优化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还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逐步培养她么善于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5

第一课时

一、设计理念

本着积极践行“5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此教学设计旨在“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分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反馈测评三个大的模块,教学流程力求完整呈现导学、自学、互学、展示、测评五个板块。

合理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自主学习,愉快交流,获取知识。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四组第16课,围绕着单元主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展开,讲述了几个小伙伴之间互比本领,主人公小柱子开始丢了面子,于是下决心苦练绝招,最后在不懈努力下出奇制胜,获得小伙伴们称赞的故事。课文充满着童心童趣,人物形象鲜明,正是这一阶段孩子的真实写照,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一个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个性活跃,自强,好胜,极其希望获取知识和认可的阶段,容易对自己身边的事情产生好奇心,通过引导,很容易激发浓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自学与互学能力,能借助拼音朗读课文,通过交流简单的了解文章大意。

四、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憋、腮、攥”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3、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4、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大意,知道各个小伙伴都有什么绝招,绝招是怎么获得的。

教学难点:1、通过了解和评价每个小伙伴的绝招,分析小领子的绝招为什么引起大家的赞叹,从中体会小柱子的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

2、从绝招的评比中,体会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六、教学准备

制作简单课件

七、教学流程

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学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生问答引入课题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方法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个人物;课文中讲了哪几种绝招;动笔画一画)1、通过精彩的插图导入课题,小伙伴的“绝招”很容易勾起学生的兴趣

2、自学提示告诉学生们要从哪里去学,要怎么学,起到指导作用。

自学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2、课件出示“我会读”、“我会填”,指名点读,填空,检查自学效果 1、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合理的设计检查自学效果是防止学生不知重点的有效手段

互学 1、课件出示“我会评”,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讨论交流之后,评一评几位小伙伴的绝招

1、出示评价标准,可以合理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提示学习要点

展示 1、课件出示“我最喜欢___”

学生根据评价结果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位人物,并说出理由。

1、通过对人物的对比,体会各个人物,特别是小柱子的人物特征,从对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测评 2、课件出示“我有也绝招”

创设情境:假如“我”也是小伙伴中的一员,在下一次比赛中,“我们”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1、通过学生想象下一次比赛的情境,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中“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就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2、通过这一环节将本课与接下来的“教你学一招”口语交际联系起来。

八、板书设计

16*绝招

人物绝招怎么得到的

九、教学反思

《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讲的是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第一次输了,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自练习绝招。结果,在他的努力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学通,因此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积极践行“5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力求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授课时严格划分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测评三个板块,精心设计导学、自学、互学、展示、测评五个学习阶段,真正让课堂回归学生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没有网络资源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尽自己最大努力制作了简单的演示文稿来配合教学的实施,每一张演示文稿,就是一个教学板块的呈现,每一张演示文稿,也是一个学习要素的提示。

首先利用上节课的数学课,结合课文中小柱子的绝招--心算,再配合课文插图的展示,通过对话导入本课的课题,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听到孩子们响亮的回答声,我知道这节课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然后是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自学后出示“我会读”和“我会填”进行自学效果评估,并由评估结果决定下一步的互学进度。经过实际的课堂验证,我觉得在课前的阅读提示中有一部分和自学提示有重叠部分,一部分内容可以在学生完成自学测评后通过交流归纳出来会更好,直接给出稍显突兀。

学生的互学和展示是“535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点,在这里我创设了两个比较容易调动气氛的情境:“我会评”和“我最希望是___”,通过交流评价对于文中人物和他们绝招的看法,评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和绝招,使学生在互动探究中体会到童年的乐趣,以及绝招的来之不易。本环节有一处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在小评委投票环节耗费的时间比预设的要多出了几分钟,稍显拖沓。

反馈测评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围绕着引入第四组课文的口语交际来进行,学生讨论“如果自己也是小伙伴中的一员,在下一次比赛中,要展示什么绝招呢?”。这一环节突出了由课文延伸出去的理念,而学生们的表现也非常活跃,话音刚落,他们就迫不及待的交流起了自己的“绝招”,这样接下来的口语交际和习作都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鲜明,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比较积极和及时。不足之处是时间上的处理还有待加强,对于放手给学生去总结还有些底气不足。

/4/23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6

在14课检阅中,我们在儿童队员们的沉默中体会到了他们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关爱。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沉默图(出示沉默图),同学们请看图,他们怎么了,为什么而沉默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17课《可贵的沉默》。

二、初读课文,提出质疑

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围绕课文内容共同商量,给大家提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关心的问题。把问题写下来。看看哪组的问题提得最好。

三、创设情景,感受理解兴奋图

师:老师也有一个疑惑:在沉默之前,教室里又发生了什么事?

生:(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相关图片)

师:你从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生:1----9自然段。

师:这一部分内容很有趣,愿意和老师一起把这一热闹兴奋的场面在课堂上表演吗?

生:(踊跃举手)

师:要想表演好,请你们用横线划学生说的话,用波浪线划老师说的话。

师:叮铃铃,上课了,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生:知道!知道!

师:我怎么发现你们回答的声音这么整齐呀!这叫做--

生:异口同声。

师:不同的口里发出了同一个声音就叫“异口同声”,还有哪个词也是这个意思。

生:不约而同。

师: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吗?

生:当然祝贺了!祝贺的!

师:爸爸妈妈给你过生日,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现在暂停一下,老师想请同学们说说爸爸妈妈是怎么给你们过生日?(指名逐个说)

生1:我生日时,爸爸妈妈带我去红辣椒吃大餐。

生2:我妈妈给我买了漂亮的裙子。

生3:我十岁生日时,妈妈请了好多好多的客人与我一起过生日。

4:我每年生日妈妈都给我买了好大好大的蛋糕。

生5:我今年生日那天,妈妈给我买了电脑。

生6:妈妈给我买了芭比娃娃。

师:看你们说的时候多快乐呀,除了快乐还有什么感觉呢?能有语言描述一下吗?

生:除了快乐,还有幸福。

师:看到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老师为你感到高兴。(指一名很神气的同学)老师看你很神气,为什么啊?

生:我爸爸妈妈最爱我了。

师:是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快乐地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父母祝福。。。。。。读到这里,我想知道你们有没有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你的爱.。除了过生日的时候,你还在什么时候也能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

四﹑入情入境,感悟理解沉默图

(一)小结引入与沉默图的学习

我们的父母都知道我们的生日,并且每年都在我们生日的时候给了我们礼物和祝福,我们在尽情地享受着父母的爱,在快乐地交谈着父母的爱,为什么教室一下就沉默下来了呢?

师:(出示课件:沉默图)谁能告诉老师答案。

生1: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说不出来。

生2:爸爸妈妈那么爱我,我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好丢脸。

师: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大家看教室里安静得快不快?

生:快

师:你是从哪个词出来的?

生:霎时

师:对,“霎时”表示速度快。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它?

生:

(二)入情入境,想象理解沉默图。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3)自然段,圈出所有表示安静沉默的词语来。

生:(默读,圈画)

出示课件(11--13)自然段的文本。

师:(检查按要求自学的情况)

生:“安静、依然安静、沉静、寂然无声、沉默着、沉默着”。

师:谁能说说“寂然无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点声音也没有。

师:能从我们以前在《检阅》一课里找出一个四个字的近义词词来代替它吗?

生:(抢答)鸦雀无声

师:那谁又能用这一自然段里的有关语句说说“寂然无声”的意思呢?

生: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

师:(竖起大拇指,用夸张的语气)你真棒!现在我们班级中能出现这样寂然无声的情景呢?

生:(马上安静了下来)

师:让我们在这样的寂然无声的情景中去试着读出这份安静和沉默吧!(指名读)

生:(齐读)

师:孩子们沉默着,想想孩子们此时此刻在想什么?

生1:我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很惭愧

生2:我很不好意思。因为爸爸妈妈在我的生日时每次都买了漂亮的衣服,还吃了蛋糕,还请了很多的客人,我却连他们的生日是哪天都不知道。

生3:我真混,怎么还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

师:就这样“沉默了足足一分钟,……可爱恰恰在那……神色之中”,问:为什么犯了错误还说他们可爱?

生: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师:你们都是会反思的好孩子,你们内心愧疚不好意思是对的!能认识到自己做得不够。

师:老师也和你们一起沉默着,在沉默中等待,等待你们心灵深处极为珍贵的一种东西,那老师是在等待什么呢?

生1:等待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生2:等待我们承认自己的不对。

师:孩子们,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那我们该怎么去“亡羊补牢”呢?

生:父母爱我们,我们也要懂得爱父母,要回报父母的爱。

师:对,你说到我的心坎里了。我就是为了你们能告诉我这个答案而和你们一起沉默着。

五、延伸点题,升华情感。

师:(小结)看,在沉默中我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我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很多很多;我们反省到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我们思索到了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回报父母的爱;我们还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更要回报爱的道理,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理解和感受来读读课件上的这些文字吧。

在这一分钟的沉默里,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很多很多;

在这一分钟的沉默里,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

在这一分钟的沉默里,孩子们思索着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回报父母的爱;

在这一分钟的沉默里,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更要回报爱的道理。

师:(板书回报爱)

师:(结合泡泡看板书小结)在沉默中,孩子们已经意识到了在他们心灵深处极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看着板书齐答)在享受爱的同时也要回报爱。

师:那么孩子们是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的呢?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

师:同学们不但懂得回报父母的爱了,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你回报父母的爱了吗?以后准备怎么做?

生: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生: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父母高兴。

师:我想你的父母一定会为你而感动,我也相信你说到的也一定能做到。

(二)小结点题,升华情感。

师:(回顾整个板书)看,孩子们,在这短短一节课中,我们在享受父母爱的同时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与兴奋,同时我们又在沉默中学会了感恩,懂得了享受爱的同时也要去回报爱。孩子们,你们在沉默中有所收获,我,作为一个老师,也同样在沉默中有着巨大的收获。“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师:“我”指的是谁?为什么说沉默给了我很大的享受?

生:

师:这片沉默除了给我享受外,还给谁来了享受?

生:孩子们、爸爸妈妈。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填空)

(引读)

师:同学们,爱是永恒的,也是相互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应该爱自己的父母。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要对爸爸妈妈说吗?

生:写话

师:从你们的只言片语中,从你们的真情流露中,我们都明白了一个真理:父母的爱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也知道了要回报父母的爱,今天的作业是:(出示课件作业)。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7

王建香   温家庄小学

复备时间  2015.4.3  授课教师  张永红  城内小学

课   题  笔算乘法例2  课型  新授

课时分配8  第3课时  上课时间  4.10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引导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算理。

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教具

(课件)准备  例2主题图、彩色笔。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 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14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教学环节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00(盒) 大约有2000盒。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指导完成下面的练习。

23×34  54×13  39×27  17×28

可以让学生按组做,哪几个组做哪个题,

3、巩固练习。

24×41   22×74  44×59 15×21   53×27   在黑板上出示计算卡片,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

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1、  1 6     2 5    1 8     2 4 ×1 6   ×1 3  ×1 7   ×1 9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用14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3、有36行苹果树,每行17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

做完后让同学们互相说一说笔算的过程,互相改正补充,然后指名学生发言,集体订正笔算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

强调算理。

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表扬。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8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体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

二、新授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10000平方米=1公顷

3、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

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练习

练习二十2

四、小结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到市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两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并绘制成标价牌。

2.测量身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学生出示商品标价牌。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去调查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的价格,并制成了标价牌,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标价牌,并交流商品的价格。

(教师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吗?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象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

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

元 角 分

4.504元5角

0.707角

0.656角5分

3.完成课本第88页表格中的填空。

要求学生轻声读出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填写它们分别表示___元___角___分。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看书,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5.学生类推。

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让学生填在课本上)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这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补充练习。

(1)填单位名称

7.89元=7( )8( )9( )

4.54米=4( )5( )4( )

(2)填适当的数

0.56米=米=( )厘米

0.89元=元=( )角( )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教材提供的例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贴切,参加课外小组,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特点。例题所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也接触过把同一类物品圈起来的练习,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集合图形成的过程,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小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在学生课前帮助学生体会“只……”,“既……又……”。

二、探究新知

(一)在“装苹果”活动中,初步感受“重叠”。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苹果(出示苹果),讲台上有两个盘子,谁来帮我把这个苹果放在左边的盘子里?(指名演示) 师:现在只有左边的盘子里有苹果。

谁来帮我把这个苹果放在右边的盘子里?(指名演示) 师:现在只有右边的盘子里有苹果。

师:给大家出个难题,我想让两个盘子里都有一个苹果,怎么办呢?(学生讨论,若想不出办法,提示学生可以把两个盘子的位置移动一下。)

让学生演示,师:他刚才想到的方法是把两个盘子重叠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现象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感受一下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出示例题,深入体验。

1、出示课本上的统计表(名单顺序打乱),获得数学信息:

师:这是某小学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的统计表,(边说边出示)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语文 杨明 陈东 刘红 李芳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有( )人

数学 于丽 李芳 陶伟 王志明 杨明 周晓 刘红 卢强 朱小东 有( )人

师:(1)观察这张表格,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有多少人?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带着学生数)(运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在表格第一行最后一栏填上“8”。)

(2)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有多少人?(运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在表格第二行最后一栏填上“9”。)

(3)参加语文课外小组和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共有多少人呢?(指名答,师根据学生回答书写:8+9=17人)

师:是17人吗?有没有不同意见?再仔细观察表格中的名单。让学生发表意见。

2、调整统计表中的名单,突出“重复”。

师:谁能把表格中名单的位置调整一下,让大家能很快看出哪些名字是重复的?(小组讨论)

指名回答。(生:把上、下两行中相同的名字对齐)(运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指名直接在白板上操作)

语文 杨明 李芳 刘红 陈东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数学 杨明 李芳 刘红 王志明 于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小东

师:名字重复出现了两次说明什么?(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重复出现的名字使我们算错了总人数,想一想怎样做不仅能使名字不重复,又能表明他们3人参加了两个课外小组呢?若学生答不出,师提示:要是只有一个名字,摆在表格的什么位置?( 生:把重复的名字写在两行中间)(运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指名直接在白板上操作)

语文 杨明 李芳 刘红 陈东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数学 王志明 于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小东

师:能把“刘红”摆在“朱晓东”上面的一格中吗?(边说边操作,将“刘红”拖到“朱晓东”的上面)(生:不行)为什么?(因为刘红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摆在上面一格就只参加了语文小组,没有参加数学小组。)

能把“朱晓东”摆在中间吗?(边说边操作,将“朱晓东”拖到中间)(生:不行)为什么?(因为周晓只参加了数学小组,没有参加语文小组)

师: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到底一共是多少人呢?(14人)

3、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1)师:这14人中哪些同学是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谁来把这些名单圈起来?(运用电子白板的圈画功能,指名直接在电子白板上圈画)

这14人中哪些同学是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谁来把这些名单圈起来?(运用电子白板的圈画功能,指名直接在电子白板上圈画)

圈了以后,我们就能很快看出这些同学参加课外小组的情况。看来解决这类问题用“圈起来”这个方法比较好。你们想试试吗?

(2)小组合作,分组绘制集合圈。

老师这有一个红的的圈,还有一个蓝色的圈,请两名同学对照表格,帮我把语文小组的名单摆进红圈中,数学小组的名单摆进蓝圈中。(指名直接在电子白板上操作)其他的同学拿出老师准备的14个名单,独立在卡纸上按要求操作,完成后在组内交流。

(为了让学生的操作能顺利完成,屏幕显示出操作的要求。)

屏显提示:别着急,请先看清楚要求:

1、在纸上画一个红色的圈和一个蓝色的圈。对照表格,将语文小组的名单摆进红圈中,数学小组的名单摆进蓝圈中。

2、摆好后,看一看是否和表格中的名单相一致。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

(3)老师将巡视过程中发现的有问题的情况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集体辨析,订正。

4、各部分意义

运用电子白板的填色功能,逐一突出韦恩图的各个部分,让学生说各部分的意义。

5、和表格做比较,介绍韦恩圈

(运用电子白板,将原来的表格调出来)师介绍:和原来的表格相比,大家绘制的图形能让我们一目了然,清楚地知道三(1)班同学参加课外小组的情况。你们知道吗,这样的图形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一百多年前发明的,人们把这样的图形叫韦恩图。

(三)结合集合图,掌握算法。

提问: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①5+3+6=14   ②8+9-3=14    ③8+6=14    ④5+9=14)

师生反馈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借助集合图来理解各种计算方法的意义。(上面4种算法,学生能说几种是几种,不强求都要列出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一题(在书上110页完成,一名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集体订正)

2、一家文具店开业了,咱们去看看,(出示110页第2题)。

(1)谁来当采购员把这两天的进货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2)需要你来帮着解答什么问题?(“这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文具呢?” )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这两天进的文具中有3种是重复的)

(4)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5)反馈。(说算式和思路)

3、将上题做一定的改动,隐去两天进货的图片,只告诉这两天各进了5种货。再让学生解答。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集合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问题生活化,让学生通过对参加语文课外小组和数学课外小组名单表格的逐步整理,在圈一圈、画一画等过程中得出韦恩图,理解韦恩图各部分的意义,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最后能运用语言、图表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10

教学内容:苏教版P27-28。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一千一千地数,几千后面的数是一万?

2、10个一千是多少?

3、6000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么想的?

二、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每个数中的“6”各表示多少,

再用线连一连。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在海拔三千一百九十七米的高原上,有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2)世界上的鸟类大约有八千七百种。

(3)在一千三百八十年前,我国挖成了一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大运河。

(4)这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

4、计算:

7200-7000+30008000-3000

6700-700600+300010000-6000

学生先做在书上,再组织交流。

5、填表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1030人 2914人 3027人

(1)每天参观的人数个接近几千?

(2)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天比最少的一天大约多几千人?

学生先独立做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练习三(2)

教学内容:P27-28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书上第6题,在○里填上〉或<。

998○10204800○40807103○7120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老师再组织交流。

2、补充练习:

3060○36002300○32006000○5999

二、、比一比,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

如:2980接近3000,6926比3000多得多,3045比3000多一些。

出示:5880693099007260604479463045,让学生也用上谁比谁多得多?谁与谁比较接近?谁比谁多一些来说几句话。

三、找规律:出示书上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找规律的练习。待学生找出规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四、在括号里填什么合适

5()26〈531439()2〉3968

这道题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尽可能地让学生说出符合条件

的所有答案。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后记:

全单元教材按“导入一教学千克一教学克一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

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凝聚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第35页照片中有两袋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集中到“千克”上来。

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教材一方面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重1千克“。在讲千克时不仅介绍了符号”kg“,还介绍了千克又叫”公斤“。符号”kg“在”想想做做“中多次使用,”公斤“只是介绍,练习中不使用。

第二,让学生感知1千克。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儿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1袋盐水鸭重lkg、1袋大米5kg、电梯可载重l000kg。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还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

3.教学”克“的方法有特色。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感1克是很轻的。教材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看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感到1克是很轻的。这是对1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教材告诉学生1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1克的印象,教材还通过”1根羽毛比1克轻“、1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1克。

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学生通过称盐的活动,不仅能得到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

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第42页第4题里1个大面包重190克,4个小面包每个重70克,求这5介面包一共重多少克;第5题告诉学生三袋点心各重多少克,让他们求其中两袋食品相差多重。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进行了加、减、乘法计算,避免了枯燥、机械的纯计算训练。

第43页第6题在求出1号杯里有水60克后,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2号、3号杯里大约各有多少克水。这里结合计算进行估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

5.以千克为内容安排实践活动。

上一篇:中五班学年班级工作小结下一篇:高一优秀作文打开一扇窗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