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课文中学习写作(精选10篇)

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篇1

丁丽娜

第一单元学习主题是关于书的,我想其目的无非是想让小学的孩子们能和书亲近,能走进书本,能博览群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向这个方向靠拢,也做到了让孩子们喜欢书,爱上书。而在第一单元上完后,学生要写作文了,也是和书有关的,我没有过多的讲解,就让他们写了,结果不尽如人意,很难找到写得好文章看。我们几个语文老师在办公室里交流时,四班语文老师聂丽梅说她班有两个写的还不错,我便拿来欣赏下,发现果不其然,有明确的主题,有典型的事件,更重要的是文章的语言非常幽默。其中一篇题目是《被窝窃读记》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章的语言非常幽默,但又给人似曾相似的感觉,我眼睛一亮,明白了,原来这篇文章的语言就是模仿教材第一课《窃读记》。我赶紧拿起教材再一次翻开《窃读记》这篇文章,细细的品味,我发现,对学生这次作文讲解,即可从《窃读记》入手。于是我做了如下总结:

一:有真情实感

文章要打动人,就要有真感情。《窃读记》中林海音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才能写出如此打动人心的句子。比如她写到在书店偷偷读书时的感受是“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以及下雨天她在书店读书时的复杂心理的精彩描写。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又怎能将“快乐”和“惧怕”联系在一起?又怎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她的内心世界呢?所以,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告诉她们,平时自己经历过的要及时把它记录下来,以便以后作文时可以用到。

二、句子要生动

仅仅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即便是完全真实,那也很难成为优秀的文章。《窃读记》中写到她拿到书本时的状态是:“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她把自己比作一匹饿狼,将对书的那份痴爱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所以,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告诉她们,要想让作文受到别人的喜欢,就要让别人看着看着偷偷地笑出来,这你就成功了。那怎么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那就是让语言生动起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篇2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贴近生活, 具有时代气息, 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佳品;不仅是中学生好的读本, 也是写作可以借鉴的范例。怎样从课文中学作文呢我有几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一、让课文成为写作的素材

语文课文中介绍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名人, 他们的事迹就是作文素材的一大宝藏。

《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对工作的勤奋努力, 对目标的执著追求, 以及她“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 以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的高尚人格;《邓稼先》中邓稼先为国献身、知识报国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迹;《再塑生命》中海伦身残志不残、顽强学习的精神, 以及她不断克服弱点、不断前进的人生历程;《音乐巨人贝多芬》中, 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 用音乐谱写精彩人生的顽强。只要平时学习中同学们有意识地积累, 那么作文的素材就会丰富起来。

二、让课文成为写作的范文

选入教材的文章在立意、选材、修辞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具匠心之处, 对于同学们提高写作技能有不小的借鉴意义。

我在上朱自清的《春》之前, 让每个学生都写一篇以春为题的文章。上完之后, 又让学生拿自己的作文同《春》比较, 找差距。同学们都体会到《春》善用比喻、拟人, 多用短句, 并且调动人五官的感受来写景的特点。第二次写春时, 他们大多数的作文都较前一篇生动、丰富了许多。下面是一个学生前后两次的作文片段:

春雨无色无味却能给予大家春天的信息, 春雨淅淅沥沥的, 把大地冲洗得一尘不染, 让万物都换上了一件新衣服。

“淅淅沥沥”, 小雨滴也来报到了。它常常迟到, 还要趾高气扬的走在太阳公公前面, 太阳公公生气了, 罚它站了三四天, 可它总不长记性。小雨滴带着绿色的味道来了, 像给在饥渴中苦熬了一个冬季的万物送来一杯绿茶。

教《端午的鸭蛋》时, 我要求学生揣摩文章“平淡中有味”的特点, 写一篇有关家乡习俗的作文。同学们写了《端午的粽子》、《折耳根》、《四月八的糯米饭》、《老凯里酸汤鱼》、《贵阳丝娃娃》等作文, 语言质朴, 感情真挚, 这次的作文训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很巧的是那年的贵阳市期末统考作文就是有关家乡习俗的, 同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当然如果每篇课文都要依据它的写作特点来练习这种大作文是比较耗时的, 借鉴课文局部的特点进行片段练笔是个不错的补充。学了《列夫托尔斯泰》, 同学们可以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一个人作外貌描写, 做到形神兼备;学了《济南的冬天》, 用对比的方法描写家乡四季中的一个景色;学了《最后一课》, 描述一段自己在某个场合的心理活动;学了《云南的歌会》, 就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校运会的场面进行描写。这种方式每次就占用十多分钟, 写在自己的随笔本里, 这样随学随写, 既不占用太多的学习时间, 又增加了自己练笔的次数。

三、让课文成为多层次写作练习的载体

除了把课文作为在某个写作特点上的仿效对象外, 还可以当作其他写作练习的载体。美国的中学生在读写训练中, 经常要为一篇课文进行立体、综合的写作训练。既有大的综合性项目的写作 (文学评论、研究报告、学术性论文等) , 也有文学性写作 (文学的反应和批评, 诗歌、小说创作) , 还包括为完成各种日常活动而进行的写作, 如书信、日记、图片说明、计划书等。这样的一课多练, 拓展了课文的利用空间。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语言的赏析是学习的重点。课后我让同学们为这篇课文写赏析文章, 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班上有同学写出了近千字的作文, 读来文笔虽稚嫩, 但这个过程不仅使他们对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了深切的体会, 对于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也是一次历练。

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篇3

关键词:阅读;思维能力;谋篇布局

一、明确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能够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正确认识与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阅读教学中的辨析词语、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段落层次、篇章结构、阐述详略关系以及归纳中心思想等,与写作中的遣词用语、谋篇布局、立意选材是密不可分的。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知:阅读与写作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重读轻写或者轻读重写都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两者应双管齐下、齐头并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从课文阅读中汲取写作营养成分

1.利用阅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写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对所写对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才能写出质量较高的文章。若对客观事物观察不细致、了解不透彻,叙述就不会具体,描写就不细致。为此要想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就必须从观察出发,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及研究。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道:“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如果范仲淹对洞庭湖没有进行详细的观察以及周密的调查,就不可能概括出景象的特征。同是一个洞庭湖,在晨光中观察与在薄暮中观察,在雨中观察与在晴天观察,所见到的景象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范仲淹在雨天所看到的洞庭湖则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而在晴天所见到的洞庭湖则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鲤游泳”。作者通过此段的描写,进而得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范仲淹能详细描写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时段的不同特征,就是通过了细致的观察才描写出来的。所以通过阅读课文汲取写作技巧,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2.通过阅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要想写好文章,若不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是不行的,为此必须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突破课文背景束缚,将思维领域拓展到生活空间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最终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认识能力。如:在鲁迅的《孔乙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作文《若孔乙己中举》。通过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对孔乙己中举之后的联想。当然这种联想是建立在理解课文基础之上的,并不是凭空想象。对孔乙己中举之后,有的学生在作文中描写他喜极而死;有的描写他禁不住诱惑,进而贪赃枉法;中举之后的孔乙己,无论是哪一种结局,在一定程度上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这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在学习了《皇帝的新装》之后学生在全面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该课文写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最终达到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3.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谋篇布局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掌握了谋篇布局的技巧,作文时才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力度。如:学习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掌握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進而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写一篇《家乡的冬天》。通过此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掌握写景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他们谋篇布局的能力,并充分认识阅读与写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实施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形势。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阅读与写作的改革就要求教师将阅读与写作进行一体化教学,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汲取阅读中的营养,最大限度地运用于写作中,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万丽丽.浅谈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2(19).

学习公文写作从哪入手 篇4

现代社会发展对公务人员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公文写作也开始成为一项基本技能。我们政工干部作为公安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经常同公文打交道,很有必要了解公文常识、学习公文写作。学习写公文从哪里入手呢?笔者认为,主要有4个方面:

一、端正思想作风是前提。公文是政治性、政策性、指导性很强的一种文体,政治工作类公文尤甚,其主题、观点、乃至词句都容不得半点偏差。古人云“文如其人”。公文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撰稿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理论水平、品格修养和道德观念。如果撰稿人本身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没解决好,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头,就很难写出好文章来,弄不好还可能出政治事故。因此,我们学习公文写作,先要学习做人,要做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的人,做品格高尚、公道正派的人,做廉洁清正、平实淳朴的人,做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人。不具备这些基本的人格素养,就失去了搞写作的起码条件,即使写出点东西来,也会主题讲不明、观点说不清、道理摆不透,只能与其昏昏,使人昭昭。所以,学习公文写作,必须多读一些马列主义的书,特别是哲学著作,要学懂弄通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理论政策水平和政治上的敏锐性、辨别力。只有身子坐正了,参照物找准了,看问题才不至于出偏差,写出来的东西才能经受住政治检验。

二、丰富专门知识是基础。宋代文学家陆游教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习写公文也是这个道理。光研究写作技巧不行,要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与本行业务相关的知识和一些文学常识,要多读、多看、多想、多记,不断充实头脑、丰富阅历、增加学识修养。关于学习内容,作为我们政工干部,一方面要多读一些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类书籍和报刊上的政论文章,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文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多学些古文,因为古文大多寓意深刻,语言凝炼,对于明理、炼句、增加文采很有好处。在学习方法上,应该注意精读与博览相结合,研究篇章词句与研究观点方法相结合,动脑与动手(做笔记)相结合。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也可从中积累大量的语言、词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下笔如有神”了。

丰富专门知识,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熟悉公安业务,参加工作实践,加强调查研究,体察警情实情,掌握第一手材料。要知道,不懂得公安业务就不可能真正地了解民警,而不真正了解民警,是绝对做不好政治工作,也写不出好文章的。

三、经常习作是基本途径。加强思想修养和学习专门知识,只是学习公文写作的前提条件,真正学习写公文,还得从动笔开始。由于公文写作是一项思想性和技巧性都很强的工作,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初学者首先要树立信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要一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要从语言文字的基本功练习做起,把根基打牢,力争做到用词准确、语言流畅、层次清楚、分段合理,篇章结构安排得体。为了能够在掌握基本功上走些近路,可从权威性较高机关下发的文件中,选取不同文体作为范文,参考其写作思路和篇章布局进行练习。从中体会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陈述观点的顺序、阐明主题的层次、层与层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等一些技巧性问题,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

习作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注重修改,写完一篇文章后自己要反复修改,还可以请别人修改。特别是对被上级部门采用转发了的文章,要对照自己的原稿,仔细揣摩,搞明白修改的道理和原件的不足之处,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四、加强悟性锻炼是关键。什么是悟性?古人云“知之贵在于化”,这里的“化”指的就是悟性。它是人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在社会实践中吸收精神营养的能力的综合体现。文章色彩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撰稿人悟性强弱。有悟性的人,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事到理地看问题,写出文章来深刻透彻,有厚重感。缺乏悟性,只能是领导交待什么就写什么,领导说到什么程度就写到什么程度,领会不透上级的意图,融不进去自己的想法,无从深入剖析、挖掘,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没有味道了。

匆匆课文写作背景 篇5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年仅50岁)。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的素材 篇6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古代教育家朱熙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道出了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说明作文的源头是生活。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获得真知,求的发展,笔者人为,要学生写好作文,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从生活的内容入手,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从中提取写作的素材。以下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写作的一写感受。

一.从家庭生活中提取

家庭生活是学生第一个接触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是习作不可缺少的素材。为了培养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帮助父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启发学生认真留心,体会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然后以此为写作素材。如:《今天我当家》,《我学会了炒菜〉》,《第一次洗衣》等等一篇篇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出现在学生的笔下。

二.从学校生活中提取

学习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是学生感受最深的生活。因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应该是小学生丰富的写作源泉,所以,在教中,我们应巧妙新颖地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产生动机,挖掘潜力,探求新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经常开展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协写作比赛,成语接龙比赛,办手炒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如〈〈一堂有趣的课〉〉为题的作文,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过。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大都生动具体,内容充实。这样一来,学生写起作文起来就容易做到“言之有物”了。

三.从社会中提取

很多学生对习作都感到很惧怕,不知从何下手,不知道要写什么,没有内容可写。这原因主要是小学生的生活不够充实丰富,对周围的事物不仔细留心观察,不动脑筋去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多接触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多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做个有心人,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儿朵去感触,用自己的脑去思考。让学生去发现一些新鲜的事物。教师因势利导,创设生活化的作文情境,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激发学生的写作的热情。

从课文中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 篇7

说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研究不多,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1) 没有意识或关注不够。按传统,凭经验, 以前怎样,现在依旧,习惯于走老路,以致教学没有相应的设计,课堂没有相关的环节。 (2) 没有办法或办法不多。有意识了,知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很重要,但感觉无从着手, 不清楚要做哪些,从哪里做起,也不知道怎么来引领学习活动。实际工作中,我们关注更多的还是字词和句子,即学习构词方式,仿照例子句子等,对课文有特色的表达方法关注不多,或者说,关注的办法不多。

怎么来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课文中哪些表达方法可供我们学习?怎么在教学中渗透基本表达方法的关注、了解、揣摩和感悟?这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课题。人教社郑宇老师曾有专题发言:阅读教学要立足用好教材。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有两种语言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是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一种是陌生化的语言现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体会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例如,我们知道,作文之法关键一点是:制造情节。像这样的写法,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多次出现,值得关注和学习。我试着来举几个例子。

例1: 《临死前的严监生》 (人教版五下 《人物描写一组》)

课文这样写:“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伸着两个指头。……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有老师这样教: (1) 严监生的两个指头代表什么意思呢?读读课文,找到依据。 (2) 课文不是直接写赵氏,而是先写了一大段的其他内容:众人的猜测;请你按“谁、怎么猜”填写下面的表格; (3) 讨论: 为什么要这样写?即“为什么要写一大段旁人的猜测,而不直接写赵氏说的话?”

这段话中 , 临死前的 严监生 ,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的两个指头代表什么意思? 学生读了课文很容易就能知道。知道了,还可以做些什么?———感悟课文的写法。它的写法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课文不是直接写赵氏说的话, 而是先写了众人 (大侄子、二侄子和奶妈) 的猜测。

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不一定能说明白这样写的好处,目的是提醒学生关注这样的写法。一提醒,学生发现了,“如果直接写赵氏说的话,直接把原因写明, 就没意思了。”这表明,学生开始了解这种铺垫写法的特点了。

例2: 《落花生》 (人教版五上)

课文这样写:我们一家在过收获节,父亲问,谁能说说花生的好处。 课文先写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再写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最后写了我说。为什么不直接写我说,或者先写我说?道理与 《临死前的严监生》中不直接先写“赵氏说”是一样的。

例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版四上)

课文中,魏校长让诸生说说为什么而读书。课文用“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的方式,先写了其他同学的回答,最后,再写周恩来怎么说。教学时,同样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直接写周恩来怎么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的引导关注,让学生由此推彼,学生会发现,类似的写法,普遍应用于文章的写作。

例4: 《画家与牧童》 (人教版二下):

课文这样写:围观的人看了,纷纷称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了……

前半文在写戴嵩如何画画,众人在如何称赞他画画 得好 ,突然———“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了……这是转折,这一转, 又转出一片新天地。众所周知,文章的情节推动有重要一法:风云突变。 教学中,我们如果引导孩子关注这些,并经常强化,从而形成意识,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定能获得提高。

进入高年级,我们总在为学生的作文写不好而犯愁,我的一个基本的思考是,阅读教学中,课文学习时,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方式,学习有特点的写法,尤其是段落的、全篇的。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对阅读教学有利,对习作教学也有利。

从课文《长亭送别》中谈写作 篇8

钻研教材,学习写作手法

下面以课文《长亭送别》为例,展示笔者在教学中是如何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指导学生写作的。《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写崔张于长亭分别送行的情景。文中的很多环境描写丰富了行文,分析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曲子并鉴赏环境描写的效果。

文中的描写非常的经典。端正好:一句一景,以这些点型的暮秋之景,烘托了送别时凄凉的气氛,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情合而为一,形成了一种凄婉深沉的悲凉意境,使自然景物融入了深深的离愁。脱布衫:写环境凄秋之景,更增添了无限的伤感,以伤感之景表达伤感之情。一煞:莺莺驻足远望目送张生远去时的所见景象,流露出欲见不能见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立足课堂,总结写作经验

这篇文章中没有直白的广抒胸臆,而是通过悲伤的秋景将人物的情感、悲凉的心情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达效果。最后,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并结合学过的课文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有诸多的作用,但是不能乱写,不要做无用功,不能通篇景物,要恰到好处地运用环境描写,首先要明确你所要渲染的环境描写是要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是为了交待地点,还是渲染环境,是烘托人物心情,还是反映人物的某种品质。景物描写一定要与文章中人物事件有密切的关联,或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心情,或推动故事情节,展示人物命运。怎么样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环境描写来丰富行文内容呢?

延伸拓展,传授写作方法。环境描写可以从多角度写起,从视觉,听觉,嗅觉,并与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共同运用;环境描写必须有一定的顺序,或者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或者由主要景物到次要景物,或者动静结合;在客观描写环境的同时,还要有自己对景物或气氛的主观感受,将自己的主观心情融入到景物中,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为了某些表达的需要,可以联想想象某些景物与眼前的景物相配合展示。

学而用之,应用写作训练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学到了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来丰富文章的写作,深刻地表现主题。趁热打铁,布置作文,下面将学生作文中的优秀环境描写的语段展示出来。

“直到第二天,我再次默默地走过桃树旁,稀疏却又矫健了几分的桃树叶中竟躲着几粒小小的,绿悠悠的种子,欲含苞开放的花朵仿佛在风中轻唱,一只手伸过来摘下一粒小小的种子,举到我面前,是妈妈。啊!终于我看见了阳光,她投在我身上,我舒展翅膀朝着天空飞翔。”徐丽欢同学在《这也是把钥匙》中展示了妈妈给予的阳光般的温暖和呵护,这种环境描写既有写实又有象征。

“零晨二点,我们上路了,虽然是夏天,夜里却仍然有一丝丝的凉意,微弱的灯光照亮着前进的路,父亲是个有着二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车技很娴熟,天亮了,我们来到了小镇,这里充满了生机,鸟儿清翠的鸣叫伴着清早的晨曦,辛劳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薛进同学在《自己的天堂》中用环境描写烘托了了父亲的辛苦和小镇人的勤劳。

“清晨的晨曦露出半颗脑袋,闪烁钻石微光的粼粼湖面泛起串串涟漪,爷爷的船便驶来了。夕阳西下,漫漫长路拉长了我们的身影,渐远,清晰。夜色爬上了墙,烟囱上余烟袅袅。微弱的火光逐渐变强,熊熊火堆再次燃起……”俞弦同学的《几捆干柴,几把火》,用俏皮的言语将环境展示的晶莹闪亮,从而表现了爷爷辛苦劳作又充实的品质。

“风停了,一切又恢复了原样。寂静的小镇角落,定格住了这样一幅画面:垃圾桶的盖被风刮走,地面上的生活垃圾四散,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恶臭。绚烂的烟花飞向天空,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迎接着新一年的到来。男孩站在小卖部前,电话里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宝贝,妈妈在路上了。”陆丹瑜同学的《在路上》,用暗色调的环境描写展示了留守男孩盼望妈妈的心情,深化了主题。

“阵阵秋风吹过,把苍老的叶卷入自己的怀中,它吹过小路,吹起行人的衣角,吹乱了行人的头发……当枯黄的叶子落满大地时,或许是诗意的,让大地增添了不少姿色,但从中拾起一片来仔细端详,虽然枯黄无力,但它从来没有改变过它该有的姿态。纵使岁月带走了它光鲜亮丽的外表,但这并不是这片叶子生命的尽头,反而是一种更好的盛开,以另一种姿态存活着,甚至为大地继续贡献着。钱樱淇同学的《岁月随笔 》,用萧瑟的秋景展示给我们,纵使时光流失,依旧要追随生活的脚步。

环境描写,避实就虚,言不尽意又言尽其意。训练写作要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丰富行文,营造气氛、展示情感、衬托心情、深化主题。

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篇9

怕写作文么?举手表示。喜欢写作文的呢?

将自己对写作文的感觉用ppt所显示的表情表示出来。请两位同学上台将自己对写作文的感觉用表情表现出来。

师:如果今天我们要写作文,你把你的感觉用语言表示出来。快乐、痛苦,可以加上动作。

生一:yes!生二:No!生三:why? 师:刚才同学们在这个短暂的瞬间里的笑脸会留在我的脑海里。喜欢写作文的同学可能有很多原因:不吐不快、收不住、根本停不下来…… 那不想写作文的同学是什么原因呢?(2-3 生 稍微追问)

生一:写作文太麻烦,用心写也写不好。生二:大脑中一片空白。生三:太艰难费力。

师:这位太麻烦的同学,你有没有想写作文的时候? 生:有过。

师:你还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有过想写、想要表达感觉吗? 生:玩儿的很爽,想要把它写下来。

师:他玩儿的很爽,想要把它写下来。玩儿完之后他不写他就觉得着急,这么美好的时刻,这么难忘的时刻,他很想写下来。

师:其实怕麻烦也好,怕费力也好,写作的时候我们不想写的主 要原因是觉得心里面没有东西可写,难道我们的记忆是一片荒漠吗?是一片空白吗?没有葱茏的树木?潺潺的溪流?也没有电闪雷鸣、疾风暴雨?不是的。有一句话特别常见: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今天呢,就让那些感觉写作文艰难的,不容易的同学打开自己记忆的大门。

二、启发、引导学生懂得“选材和主题是作文第一要素”(ppt显示“难忘的一瞬间”)中心词:这是一个很短的镜头,但是这个镜头让你难忘。

师:看到图片,已经有镜头感的同学请举手。(许多同学举起了手)短短一分不到,已经有了镜头感。又开始多了50%。

师:你们都是对生活有感觉的人,你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曾经,你们没有让自己的生命留在一片空白和荒漠中。你找到了你的快乐,找到了你的梦幻,找到了你的印记。再给2-3分钟,再静静想一想。不止1一个瞬间的举手?选一个最难忘的,其他同学继续想,也可以简单写一写。不能忘记、一说就想起来,忘也忘不了的。等下小组交流。

将近两分钟了,同学们都简单地将自己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写下来了。有一位同学说不要看,一定是内心的私密的情感,我也没有看,希望和同学分享下。请同学回想自己难忘的一瞬间,四人一小组分享,每个人都要分享,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同学上台与大家分享。(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分别与学生进行交流)2:30秒

刚才他们推选了一位女生,说她字比较好,最最精炼的语言板书在黑板上。来你们组开始,他们组点到谁就谁上。

帅哥。不看稿子,直接说。

小姑娘 概括能力很强,写得很好。

学生上台分享:

主人公为学生自己:

1、与朋友打篮球。

2、年少时打碎别人家的玻璃,外公对她的包容。(难忘的原因是?)

3、运动完后喝凉水的释放。(为什么让你难忘?)

师:都和我们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本身就是参与者。咱们同学中有没有一个难忘的瞬间,但自己不是参与者,而是一个旁观者?

学生为旁观者:

4、回家路上遇到头上夹着发夹的老奶奶。(你知不知道你感动、难忘的原因是?什么地方触动你)

5、看到同学活学活用觉得搞笑。

6、(上来讲,咱们双目交流的时候才是沟通最好的时候。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看到有人用棒打狗。(你知道这样伤心的原因是什么么?)

7、下雨天看到外公与孙子互相关心。(说得很完整、很诗意。说的话也是真的么?这个故事你看到过没有?类似的故事?一定要写真事、真感情。要写就写真事、真情、真理、真思,写最真的故事才最感人。

我们很多人是编的。这个事迹我想一个世纪后还会发生。变的是人。

这个同学特别好,很自然,真情。

把掌声送给女生,概括得特别好,学霸么?)师总结:咱们可以看到,前面三个主人公都是自己,后面的都是别人。123的核心分别为“快乐、释放”、“亲情”、“满足其实很简单”。所以,其实选材的范围很广。首先我们想到的是我们自己,然后呢,我们再想想,亲眼看到的人类的事情也可以写,其他的自然界的事情也可以写。所以选材范围就会广很多。

师:但是你们想过了没有,我们为什么要写这个材料?有没有价值?(引出本节课主题,引发同学深思)

老师帮你提炼一个,比如第一个。与朋友打篮球,他为什么要写呢?它有没有写的价值呢?我们的作文不是随便写给自己的,我们的作文是带有共享性的。如果每天你看到的都是美文,对你带来启发和思考的,那你的人也会因文变得越来越上进

所以让老师来提炼,因为 打篮球使他

“快乐” “释放。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很美好的感受。这样选材就有了价值和意义。

第二个

他难忘的这个瞬间,让你帮他想的时候,你觉得让他难忘的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几个同学分别发言。师总结:是不是他们的亲情啊?

第三个,当事人? 你来说。满足感。这种满足很容易。满足其实很简单。

师:同学们,下面的我就不说了。这个环节,同学们,老师为什么这么安排?谁知道? 师:我们有很多记起来的事情,不仅有事情,还有事情的背后。不管是什么材料,都要有自己的真情。

老师这个环节意思是:必须要考虑到你的材料必须要有意义。什么叫有意义?

师:作文中必须考虑材料是否有意义?一篇文章必须要使读者有启发、能引起读写思考、给读者带来激励,这才是有价值的材料。与家里的小日记不一样。当你写作文就要想,为什么要写这一篇。

师:如果让你们选题,你们会选哪个?哪个材料最不合适写?(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总结什么材料最有价值)

这个环节和上一环节合并 生:选2,真实,好写。认为好写的举手?真实的举手? 生:包含了情感,亲情。

师:因为能2能引起人的?共鸣。

师:还认为会选哪个?

4.生:选4,生活中常见。

师:因为4贴近生活、新鲜。(很贴近生活,但是没人写出来,他说了你看到却没有留心的场景。很新鲜)

哪个材料你觉得最不好写?7.我觉得千篇一律。真实,但是老套。

生:3不适合选,不能引起共鸣。3的角度很特别,同学们不太理解。

师:我认为,一件小事能引起人的满足,这很值得写。以小见大,我认为蛮好的。

你们觉得这个5 你们怎么看?很想笑,价值和意义?我不太清楚她为什么会选这个材料。

这些是老师偷窃的照片(看书、运动会、科技节),如果 写主上题词你会写?认真、释放自我、拼搏。光荣。这是你们的科技节。这些瞬间吸引了老师。

老师还看了你们的网站,看到有这样一篇文章,你们看下,觉得这个材料好么?

(ppt显示作文《有意义的拔河比赛》)你说说为什么不好? 师:这片作文材料是否有价值?(师生讨论)

(我们班就是牛,轻轻拉就赢了)

来看看,他自己的总结:

团结、乐趣 ——意义。

师:总结:写作者写的主题是团结和乐趣,可是这篇作文无团结,无乐趣,所以材料无价值。写? 难忘的瞬间。写一段话。

先选材,印象最深的瞬间(黑板上的)图片中的,自己的。然后写出瞬间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几个选其中一个有共鸣的的。也可以写以外的。5分钟(只写一个瞬间)

点评:

写的是关于?

意义价值在? 3人左右。

师:请语文课代表同学们回答老师希望你们懂得什么?(总结本课主题)

生:懂得选材,懂得为什么写作文? 生:懂得写作文的乐趣。生:作文要引起人的触动。

师总结:同学们用并不是很专业的语言说出了老师的愿望。同学们不愿意写作文是因为没有在记忆的海洋中寻寻觅觅,其实你找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点 可以和自己的表达结合起来。老师希望你 第一 生活中我们占有广泛的材料:材料的核心不光 有我,也有你,可能还有他,都是你可以占有的材料。光有材料还不行,你必须要想清楚的是,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选这个材料?这个材料一定要:有意义、有价值,只有这样,作文才能起到感染、熏陶、启发别人的作用。

我想,选材是写作文第一要素,同学们说得很好,用好,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每次作文都不出现偏失,让你的选材都是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篇10

文/简书作者:久世一

最近看了一些对于提高写作时的文笔的建议,觉得极不靠谱。主要是关于长句短句的用法的,这里写下文来反对一下。

原文中有:

不要用长句子。不然文章就厚,油滑,容易起腻。如果长句子避免不了,那么一定要剔除西方语法带来的翻译腔,并在长句子后面用短句子切分,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节奏的问题,文字中间一定要留有呼吸的韵律。

零句,流水句是汉语言美感的根本,在于巧而碎,散韵结合,句子断,形意不断,骨相俨然。

下面慢慢分析一下这三条错在何处。

大概很多人受汪曾祺的影响,心中有一个标准——“短句为佳”。确实,汪曾祺的短句尽管很受瞩目,但是说真的,汪曾祺那么多优点,大家却只盯在他的“短句”这么一个明显可以轻松模仿的地方——

实在太小看汪曾祺了!

大多数人喜欢汪曾祺,只能看出他文笔干净清新,流畅如水。他小说的结构同样也是毫不费力,顺势而为,也是如水。

所以很多人模仿汪曾祺,都在这“水性”上模仿。最后模仿得四不像,毫无魅力。很多作家也说过,千万不要模仿汪曾祺啊,模仿汪曾祺是死路一条。至于为什么不能模仿汪曾祺,却鲜有人说。

首先,汪曾祺成名时已六十开外。

这点很重要。六十岁的人和二十三十岁的人,人生所经历的不同。所以他一个六十多岁的人,可以文笔简洁,毫不修饰。那是因为他已是“六十而耳顺”了,心静如水。

可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火性正猛呢,非去模仿人家心静如水,模仿得了吗?这是放弃自己的长处,用短处去学人家。

这是心性上的不同。另外我们可以细细研究一下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一般来说,品鉴小说有两个维度。一方面是故事情节上的结构,另一方面是捡词造句的文笔。

结构没什么可说的,如水嘛,散到几乎没有。文笔修辞上,除了用了叠词、拟声词,引用民歌俗语等等极其基本的写作技巧,没用任何修辞方法。

这就是不能模仿汪曾祺的第二个原因了。他的写作技巧不在于外显的文笔和结构,而是超越这两项的另一个维度上的优势。

汪曾祺自己说:

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语言是处处相通,有内在联系的。

粗看这两句话没什么意思,对大部分人来说,基本上,听了等于没听。这就是因为境界不同而不能理解他话里真正的意思了。汪曾祺在话与话之间关系的处理上,极其强大,最别致的就是《受戒》。比如其中有这样的话:

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受戒》中遍布着让人难以察觉的“话与话之间的”奇妙的“关系”,这是一处比较明显的,所以拿来当例子。不明显的地方,一段话要单拎出来读个四五遍才能看出来。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欧亨利的写作特点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欧亨利还只是大的结构上、故事上的意料之外。而汪曾祺可是将这种玩儿法,内化到句子与句子之间,造成了处处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你以为和尚就该吃素,他们偏偏也吃肉。你以为和尚就该一心向佛,他们偏偏除了一心向佛之外,其他的都干。如此,当你以为这些都是肮脏的假和尚时,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他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

你以为——哎呀妈呀!这是要出事儿啊!老娘们怎么进和尚庙啦!他们是要做羞羞的事儿吧!

结果人汪曾祺在后面跟的是:

因为庵里凉快。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和尚的家眷。仁山、仁渡叫她嫂子,明海叫她师娘。这两口子都很爱干净,整天的洗涮。傍晚的时候,坐在天井里乘凉。

看到了没?人家就是来乘凉的,才不是要啪啪啪呢!你们这些肮脏的人!正当我们为自己的肮脏龌龊羞愧时,汪老又给我们新的一击!前面讲人两口子晚上时就坐在外面天井乘凉,后面紧接着又写他们„„

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

读者下意识中,难道不会想:哈哈哈哈,果然还是在做羞羞的事情吧?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外面真的热,所以关起门窗。具体两人是怎么样,我们就不说了,反正这一小段给我们的遐想是如此多!

这就是《受戒》最强大的地方,看似毫不费力,其实句句都“居心叵测”。汪老真会玩儿!

又因为这种句子比较零碎,短而快,导致一般读者根本无法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又看到下一句了。

小说的本质是一种催眠,有的人用情节的精彩以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来催眠,有的人用文笔的华丽以增加阅读时的享受来催眠。而汪曾祺的《受戒》偏偏另辟蹊径,通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意外性,把读者日常的逻辑摧毁,再给出一段段朦朦胧胧清清淡淡的场景„„

一般的小说是催眠读者的意识,他的小说却是催眠了读者的潜意识。让读者被他耍得团团转而不自知。

难怪贾平凹要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所以,汪曾祺的文字看似简单,其实里面的弯弯绕儿之多,也是没谁了!然而这种写法如果被点破,其实也算不上很高超的文字技巧。人人都可以用。至于能不能用出汪曾祺的效果就不好说了。毕竟要按照汪曾祺的这种路子走,除了要有一颗喜欢恶作剧的童心,要必须要有强大的知识和见闻作基础!

总之,太多人模仿汪曾祺,只模仿他的简洁和他的不饰修辞,都是尚未见其真身!

所以,学习汪曾祺,请不要单纯地模仿他句子形式,比如多用短句,这根本不是重点。况且,汪曾祺自己也曾多次说过,自己并不是多用短句。随便找一处他《草木人间》中的句子:

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把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这句子的字数,15+3+5+22+9。

所以,句子的语感佳来自于长短句的参差。

至于原文的第二项建议——“如果长句子避免不了,那么一定要剔除西方语法带来的翻译腔,并在长句子后面用短句子切分,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节奏的问题,文字中间一定要留有呼吸的韵律。”

表面上看很专业,其实问题极大。随便找一个名人名句就能破掉了。鲁迅曾用好长的句子批评魏建功:

我敢将唾沫吐在生长在旧的道德和新的不道德里,借了新艺术的名而发挥其本来的旧的不道德的少年的脸上!

没见鲁迅后面再用短句切分啊。为什么?这就是长句的妙处!在语言的表达上,长句所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

我们从小到大学过很多古诗,以五言七言居多。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诗歌要区别五言和七言?或者说,一个诗人心中有感,要作诗时,他是如何决定自己要做五言诗还是七言诗的?

如果不甚明了我们先举两个例子来看,同样是出自李白的绝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和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一首五言,思乡;一首七言,离别。好像没什么可对比的。但我们慢慢读、细细品之后就会发现,五言的《静夜思》虽然思乡,但是情绪并不很重,是一种对着月光、淡淡的思念。而《赠汪伦》的情绪则浓烈得多。

造成这个效果的一大原因就是两首诗——字数不同!为了验证这个观点,避免出现可能李白写静夜思拣词时,原本就没想把情绪写浓。我们再做一个小实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七言绝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如果将其删成五言:

西辞黄鹤楼,三月下扬州。远影碧空尽,长江天际流。跟七言相比,五言的时候是不是情感淡定了很多?再看整个诗的姿态„„是不是高冷了很多?

字数少,就显着高冷和理性。所以《诗经》的首篇《关雎》,男主人公都辗转反侧了,我们依然不觉得污。正是因为字数少,我们才可以感受到他的淡定、或者说克制。所以《诗经》是孔子编的嘛!自然是“发(bu)乎(yao)情(wu)、止(yao)乎(you)礼(ya)”。

除了情绪淡、更为理性,字数少还能表现另一种状态:冷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鲁迅批评人,句子那么长,是一种热心肠的表现。是想要说服别人,想让别人变得更好。血是热的,与人沟通的面向是打开的。而像《夏日绝句》,则多了一份冷峻、悲壮。不是说给别人听的,也不是要与别人沟通。是独白。有血已凉,却坚定不动摇之感。

总而言之,从抒情的角度看,字数越少,思维越理性、感情越淡、心越凉。反之亦然。如果从叙述的角度看,长句短句又有什么表现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所学的、“官方版”的《史记》中的一段: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这段可谓是真碎!碎到将原本一个急慌慌的场面,硬是碎成„„算了,看《大咕咕咕鸡是我心目中的当代鲁迅》是怎么说的:

文气本该峻急,但读了之后却只剩内心的焦急,好比跑车被堵在了四环上,司马迁的好文叫这该死的句读全白瞎了。尤其是“未至身”后面那十来个短句,节奏简直太糟心了。只有麻溜地将句号去掉几个,变作连贯的长句,惊险的感觉才出得来: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同样一段文字,因为标点的不同,而导致文气迥异。所以所谓的巧而碎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句子断、形意不断,是不存在的!

句子断了——意思就是断了!且看汪曾祺的散文《豆腐》:

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这一段后面断句断得非常多,自然而然,有一种怡然自得之感。所以对于叙述中,我们要记住:叙述时,句长显急,句短则缓。

那么我们平时的写作中也不能忘记这些,乱用长句短句。比如前两年见过中学生写小说,开篇只是描写一下场景,一句句长的恨不得一句一行半!这种不是烘托情绪,也没有展开事件的地方,用那么长的句子,当然就显得粘稠和不利索。

而如果是悬疑小说正是紧张的部分,却写得尽是短句,也是一大忌讳。曾见人写主人公被歹徒扣住时的场景,尽写坏人是怎么掐他脖子,又怎么捂着他嘴——零零碎碎一大堆。这时,悬疑紧张的气氛,也就出不来了。

以上就是长句短句的适用情况。其实并不难,也不深,都是比较基础性的知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甚至有很深的误解。其中一大原因是现在很多人学习写作,所看的书,是国外翻译过来的。比如“创意写作书系”。

那套书里面很多关于文字的技巧,都是针对于英文写作的。包括多用短句,少用修饰词这些。而这些技巧,是不能直接套进中文里的。

那为什么没有人写中文创作文学作品时的写作技巧呢?

很遗憾。我大中华上下五千年,现代汉语却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这短短的一百多年里还各种外战内战、各种政治事件,以至于尚未有人总结出来现代汉语的写作技巧„„

所以希望这篇文能够成为一个引子,让更多的人重视起文笔、语言,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才能真正成熟、发光、震撼世界。

最后以汪曾祺1987年的一篇演讲作为结尾,与诸君共勉。中国当代作家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的,现在多起来了。中国的文学理论家正在开始建立中国的“文体学”、“文章学”。这是极好的事。这样会使中国的文学创作提高到一个更新的水平。

上一篇:小满祝福语句下一篇:孝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