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政府工作报告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绍兴县政府工作报告(通用5篇)

绍兴县政府工作报告 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根据中共绍兴市委《关于制定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制订了《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对报告和《纲要(草案)》一并进行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紧紧围绕市委“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40亿元(不考虑经济普查调整因素为1512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万元,超过40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50.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1亿元,均为“九五”期末的3.1倍。金融系统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865亿元和1382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1209亿元和923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0.5:58.8:30.7调整为2005年的6.6:61:32.4。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建成“万字号”特色农产品基地89个,外建农业基地650万亩。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工业性投资年均增长33.6%,累计达到148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倍,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5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38只,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九五”期末的215亿元增加到382亿元,旅游总收入由56亿元增加到116亿元。专业市场建设继续推进,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交通、通讯、信息、物流业不断壮大。

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绍兴中心城市加快发展,越城、柯桥、袍江组团和镜湖城市绿心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进。柯桥初显现代化新形象,袍江工业区基本实现“五年大变样”目标,镜湖新区“五路十桥”工程基本建成。鲁迅故里、书圣故里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古城风貌整合、城中村改造、二环线建设、环城河整治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城市面貌。绍虞、诸暨、嵊新三大城镇组群初具规模。开发区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农村“千村改造整治、千里清水河道、千里绿色林带”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村庄改造629个,整修河道630公里,建成绿色林带2200公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五年累计投资达到490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倍。曹娥江大闸启动建设,嘉绍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取得突破。完成了杭金衢高速、甬金高速、杭甬高速、104国道绍兴段等一批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的建设改造,新增高等级公路469公里、乡村康庄公路4075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五年间,全市城市化水平由36.5%提高到55%。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1位,4个县(市)成为全国百强县,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居全省第2位。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绍兴钢铁厂、绍兴丝织厂等特困企业实施改制解困,职工新型劳动关系普遍建立。民营经济实力增强,拥有全国500强民营企业41家,全省100强中占了37家。上市公司由8家增加到24家。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建设步伐加快。投融资体制、国有资本监管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突破,第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得到完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进展顺利。行政机构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招投标中心、机关财务集中结算中心、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相继建立,权力运作更加规范透明。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05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81亿美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4.5%和44.8%,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0亿美元,经济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

环境建设得到新加强。在全省率先完成生态县(市)建设规划工作,被列为全国三个生态市建设试点市之一。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71.5万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十五”期间,环保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式命名。要素资源保障和集约利用水平提高,耕地总量连年实现占补平衡,新增输变电容量659万千伏安,天然气利用工程一期完工。防灾抗灾能力显著增强,城市防洪工程和曹娥江、浦阳江、绍虞海涂标准堤塘基本建成。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区域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连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引进各类人才7.8万人。提前三年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高校从1 所增加到5所,在校学生超过3万人,绍兴文理学院成为万人综合性高校。“争做文明绍兴人,争创全国文明城”活动深入推进。成功举办“七艺节”分会场、闭幕式和鲁迅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建成绍兴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农村广播电视入户工程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开通了有线数字电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公共卫生中心和民办华宇医院、博爱医院等建成使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速,非典、禽流感、霍乱等防控成效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达到87%,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2.34‰以内。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的突破。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民主继续扩大,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平安绍兴”建设取得成效,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逐步建立,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征兵、人民防空、国家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双拥工作富有成效。金融、审计、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气象、新闻出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04元,年均分别增长13.2%和9.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59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城镇就业岗位累计新增2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到 36.9万,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人口覆盖率超过90%。城乡居民住宅电话基本普及,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大幅增加,汽车开始进入家庭,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2005年是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一年,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大系列工程和市区十件实事基本完成,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来,市政府以市委确定的“七大系列”活动为载体,突出抓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转变增长方式。坚定纺织业发展信心,鼓励和引导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改造升级,提升纺织专业市场,纺织业主要指标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强化对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扶持,市区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设备实际投资额1.5%的财政补助。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编制商业网点规划,实施“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着力改善城乡消费环境。确立“旅游富市”理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制订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茶叶、珍珠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精心组织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出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平衡工作。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加强与浙江大学、中纺院的全面合作,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二是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争取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妥善处置违法用地,盘活存量土地,通过多种途径缓解用地紧张状况。着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组织银企洽谈和对接,扶持民间担保机构发展,出台土地使用权证过渡性抵押贷款办法,缓解企业抵押、贷款困难。强化有序用电,对工业企业技改给予用电扶持,对企业自备电源和热电厂顶峰发电实行补贴。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制订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措施。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和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纺织印染行业税收征管,维护经济发展良好秩序。

三是努力提升统筹水平。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加强中心城市组团之间的交通连接,柯袍快速通道、解放北路延伸等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启动迪荡新城建设。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市区建设安置房164万平方米。加强城市管理,开展违法建筑集中整治。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财政预算内农业支出达到6.4亿元,同比增长21.3%。加快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农民饮用水工程。制订扶持山区发展的政策意见,开展新一轮“结对帮扶”。深化文化广电体制改革,成功举办江浙沪越剧精典展演等重大文化节会活动,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98%的乡镇成为省教育强乡镇。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设立市惠民医院,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四是致力构建和谐社会。深入开展“七助”行动,缓解“七难”问题,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开展清理欠薪行动,加大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组织信访问题百日大排查大调处,开展第三轮信访积案专项治理。妥善处理新昌江环境污染纠纷、“绍汇”专项检查、欧亚薄膜联苯泄漏等突发事件。强化社会治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抢劫、抢夺、盗窃等犯罪活动。扎实做好防洪抗台救灾和疫病防控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整治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和重大火灾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代表,“十五”发展成就来之不易。五年来,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禽流感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面对资源要素和环境制约等困难,面对国际贸易摩擦和石油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影响,全市人民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回顾过去五年,特别是2005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团结奋进求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结构求发展;必须走城乡互动之路,统筹协调求发展;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创业求发展;必须坚持务实为民,凝聚人心求发展。这些体会既是过去实践的总结,更是推动“十一五”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坚持和发扬。

各位代表,“十五”各项发展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历届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全市人民在市委的领导下,抢抓机遇、求实奋进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绍兴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但发展中的问题依然不少。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经济粗放增长的格局尚未明显改变,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强,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不够快;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民增收难度不小;社会不稳定因素和安全生产隐患仍然存在;机关服务效能和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形式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努力克服和解决。

“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认真落实市委“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和“十一五”规划建议,坚持一个统领、推进十大建设,努力把绍兴建设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绍兴、和谐绍兴,力争在2010年前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这里重点报告四个方面。

(一)建设经济强市,提升区域竞争力。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到2010年总量达到2400亿元,人均达到5.5万元;城市化水平达到60%;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骨干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年生产粮食85万吨以上。优化农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10条跨区域的特色农业产业带,打造绿色茶都,构建花卉强市,提升珍珠之乡,创建蔬菜大市。鼓励工商企业投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壮大开放型农业,外建农业基地稳定在700万亩左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现代纺织、机械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光电显示、节能环保、金属加工、塑料薄膜、食品加工等制造业,基本实现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支持成长性较强的中小企业迅速壮大,培育一批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拓展建筑市场,巩固建筑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着力提升商贸流通、文化、旅游、房地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中介、金融、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业。积极拓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现代会展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推进农村消费安全建设,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0亿元。整体规划、保护和建设绍兴古城旅游区,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精品,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提高创新发展水平。制定自主创新规划,完善自主创新机制,鼓励原始创新,推进集成创新,支持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运用,重点培育50只左右优势名牌产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20只以上。扶持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培育1000家科技型企业,形成5个以上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注重产学研结合,组织纺织等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大科技投入,到2010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以上。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快高素质人才集聚,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0万人以上。推进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壮大证券市场“绍兴板块”。推动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健全地方金融市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规范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深化行政审批、财政管理、政府投资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强外贸大通关建设,到2010年自营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强化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加大农业和服务领域引资力度。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全面实施接轨上海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交流,加强与粮食、能源、原材料产地的联系,做好结对帮扶和山海协作工作。重视引进国内先进企业,鼓励在外地发展的绍兴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

加快大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修编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扎实推进越城、柯桥、袍江、江滨组团和镜湖新区建设,基本建成迪荡新城,加快组团间的对接和融合,到2010年形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格局。加强县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巩固提升“一个中心、三大组群、三条轴线”的城镇体系和沿杭州湾、杭金衢高速公路、曹娥江三大产业带。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实施183项总投资达1400亿元的重大基础工程,重点推进嘉绍高速、曹娥江大闸、曹娥江流域整治、杭甬运河、绍诸高速、钱塘江围涂等项目建设。抓住嘉绍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加强曹娥江河口区域基础设施配套,发展大桥经济。加快内河和出海港口、码头的规划建设,提高航运能力。

(二)建设文化强市,提升发展软实力。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和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一批特色品牌和优势文化产业,社会事业综合发展水平保持全省前列,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注重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保护,加大绍兴古城和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利用力度。加强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深化名人群体研究,开展历史文献整理。整合节会资源,重点办好公祭大禹陵典礼、中国绍兴国际轻纺博览会、鲁迅文化艺术节,开展绍兴建城2500周年纪念活动,扩大绍兴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繁荣发展现代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新时期胆剑精神,深入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城乡群众文明素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作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精品,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展一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展现代传媒、文化旅游、艺术培训、演艺影视业,到2010年文化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以上。

加快建设教育、卫生、体育强市。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切实加强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水平,加快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绍兴文理学院加快建成绍兴大学,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突破5万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强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积极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人口基本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2.6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拓展体育产业。

(三)打造生态绍兴,提升环境承载力。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加快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全面实施循环经济“850工程”,启动垃圾发电、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扶持5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纺织等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生态化园区和再生资源回收基地建设。

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合理围垦滩涂,开发低丘缓坡,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和标准厂房集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节能降耗工作,推广节能技术、节能材料和节能产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以上。提倡节约用水,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推行产品生态设计,鼓励使用再生材料,有效解决过度包装问题。积极创建绿色社区、学校和企业。

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强化区域合作,保护好曹娥江、鉴湖、浦阳江、汤浦水库等重要水源,重点治理化工、医药、印染等行业的环境污染,加强大气、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加大环境监管力度。规划建设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重点保护一批生态功能区,积极创建生态镇、生态村。加强植被保护,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公益林、绿色林带建设,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3平方米。

(四)打造和谐绍兴,提升社会凝聚力。基本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平安市、平安县创建目标。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万元和1万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1‰以内。

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积极拓展就业岗位,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再就业援助长效机制,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5万个以上。巩固和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推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体系,促进房地产业稳健发展。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优化村庄布局,全面开展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加强农民培训转移,培训农民40万人以上,转移25万人左右。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路通村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户籍管理、土地征用等制度,加快转变城乡二元结构。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切实维护司法公正,全面实施“五五普法”,推进“法治绍兴”建设。创新发展“枫桥经验”,重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深化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规范信访秩序,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提高对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重视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加强民族和宗教工作。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切实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征兵和人民防空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2006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安排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12‰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认真贯彻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落实好市委“弘扬胆剑精神、确保良好开局、致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基调,开展好“八大提升”活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狠抓优化结构,努力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促进质量、效益和速度的统一。一是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项目,建设100项符合产业导向、单体投资规模1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工业性投资增长12%以上。继续推进交通、水利、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合理控制政府性投资负债规模。激活民间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强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保障和集约利用,严格按标准限量供地,提高新批投资项目的供地率和开工率。二是推进外贸转型。着力提高纺织等传统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支持机电、化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强出口品牌培育,自营出口95亿美元以上。争取设立出口加工区,鼓励企业建立自备型保税仓库,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健全公平贸易预警机制,加强对纺织等重点出口产品和欧美等重要出口市场的监测分析。探索建立进出口商会,增强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扩大消费需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困难群众生活补贴与价格指数挂钩制度,探索建立城镇职工薪酬稳定增长机制,改善群众消费预期。加强县(市)商业网点规划,在镇镇都有连锁超市的基础上,实现村村都有放心店,并逐步向学校、社区拓展,构筑全社会放心消费网。充分发挥旅游对消费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精心组织“休闲江南、古城绍兴”旅游年系列活动,接待游客争取突破1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0亿元。扩大消费信贷,规范发展房地产市场,培育教育、信息、文化等新的消费热点。四是发展循环经济。在纺织、医药、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产业循环链建设试点,制定重点行业能耗标准和考核体系,探索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办法,开展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活动。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化,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重点培育50家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启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袍江工业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政府、企业、院校协作机制,联合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点实施10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抓好浙江省纺织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和染整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绍兴技术转移中心作用,抢占纺织科技制高点。完善和落实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政策,建设人才公寓,优化人才生活和创业环境,降低企业使用高素质人才成本。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大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快中心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越城组团功能,加快迪荡新城开发建设。以中国轻纺城改造升级为契机,提升柯桥组团发展水平。推进袍江工业区二次飞跃。加强镜湖新区保护建设。全面建成小舜江二期和天然气利用二期工程,加快曹娥江大闸、诸永高速绍兴段、鲁迅故里二期、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中国绍兴黄酒城和500千伏绍北输变电等工程建设,力争嘉绍高速、绍诸高速、越王城保护工程开工。加强城市道路的建设改造和中心城市组团间的交通连接。改造旧住宅小区,创新社区管理。加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整治市容环境。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新建特色农业基地20万亩,新增外建农业基地30万亩。积极实施 “农民信箱工程”,加强农业技术研究,改革农技推广体制,促进科技兴农。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造提升块状经济,积极扶持家庭工业,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继续实施农民转移培训工程,培训农民10万人次,转移6万人左右。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移民下山,促进山区发展。编制全市村庄布局规划,适时实施行政村整合。新建全面小康示范村35个,完成300个村的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和“农民健康工程”各项政策。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建乡村康庄公路800公里以上,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0%。继续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新增受益人口18万左右。

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业绩考核体系,加快形成权责统一的国资监管新体制,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继续鼓励企业上市,加快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建设区域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展招投标中心产权交易功能。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组织境内外对接招商活动,推出一批重点招商项目,促进外资与民资的互动发展,争取实到外资10亿美元。完善开发区功能,提升发展水平。鼓励出口企业境外投资、建筑企业境外承包工程,争取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达到1.8亿美元。

全面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各类基层文化创建活动。加快科技馆、综合档案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改造鲁迅文化广场。精心组织祭禹、纺博会等重大节会,全力承办中国越剧艺术节有关活动。积极开展文化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规划建设兰亭书法艺术园等文化特色街区园区,培育一批成长性文化企业,争创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加强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为重点,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从今年秋季开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学杂费,对其中的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费和课本费实行补助。绍兴文理学院启动硕士授予权工程。加快绍兴中专、交通职校迁建等工程建设,力争越秀外国语学院升格为本科学院,邮电学院正式挂牌。推进市人民医院新院、市急救中心和传染病后备医院等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加快市游泳健身中心等体育设施建设。举办市第六届运动会。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推进计生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加强社会保障。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五费合征”工作。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做到即征即保。完善城乡分类救助办法。新建经济适用房12万平方米,增加廉租房供应量,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加快改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二是整治环境污染。积极实施曹娥江、鉴湖、浦阳江流域及汤浦水库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市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绍兴县、诸暨市力争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县(市)。加快建设绍兴污水处理厂三期和诸暨、上虞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建成嵊新污水处理厂和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探索小舜江、曹娥江流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环境保护的制度保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主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三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重视解决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抓好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消防、建筑等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努力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继续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防控。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和社会丑恶现象,重视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深化“八创建”、“八进社区”活动,确保全面达到“平安市”创建标准。建设外来民工公寓和学校,切实解决新时期的劳资纠纷和欠薪问题,改善外来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全面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进一步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经济社会运行的监测、评估和预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事业发展。改进政府投资管理,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服务效能。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改进机关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加强廉政教育、监督和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促进勤政廉政。

绍兴县政府工作报告 篇2

而目前绍兴市的英语培训机构比较多和杂乱,有一部分机构未经相关部门批准,私自经营,无法给学生和家长带来教学质量和安全的保障。英语培训机构的资质,和它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和家长的切实利益有关。如果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出现上诉问题,会对很多人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如何完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政府监管己显得相当重要。

1 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大生产时期,科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现象使得教育培训行业有了前景。但是西方国家的培训市场与我国的培训市场差别比较大。目前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出现多元化的办学力量,市场较为分散的。而在西方国家他们有着比较正视的教育培训市场,各方面的制度和法律法规都已经比较成熟。美国,英国,韩国,日本都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管理机构,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来实行。

2 完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准入机制,提高门槛

目前,对于现在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政府监管现状,需要慢慢完善相关部门的监管方法,提高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准入机制、监管和控制一些机构、逐步完善一些制度、完善一些法律法规、还有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来保证所有的改革,从而确保相关法律规定来提高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质量,从根本上预防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监管体系的完善有赖于相关部门,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领导也要加强对自身的培训,要能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政府负责成立各个相关部门来协助,监管培训市场的发展,尽力维护各方面的关系。若发生一些问题,要能及时,妥善处理。教育部门要开展活动,讲座来加强对这类培训机构的基本指导,要审计监督办学许可证的办理,而不是只走形式。还要制定督导评估制度来检测培训机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成立行业协会,此协会能够监控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促进其在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借鉴其他国家在此方面优秀的经验,结合本地的自我情况,制定符合现状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质量评估考核体系。

3 创立健全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监督体制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立完善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监督体制,相关部门可以按照此标准来监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行业协会在经济生活中有着它自己的一个重要角色和作用。然而,由于我们在各方面如体制、机制等存在一些障碍,很多的行业协会都只是一个摆设,包括民办教育协会也是如此,自身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而少儿英语培训机构也是属于这个协会的,因此同样会受到影响。所以,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和一些积极的措施显得迫在眉睫,要突出这个协会的一个独立地位,确定他的特性和作用内容。让民办教育协会的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使得培训机构的自律性发挥好,也可以让他们具有一部分监管权利对相互的英语培训机构,而这一权利由教育部门下发。所以,加大对这类英语培训机构的监管强度,有助于协助,调整本地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有效发展,让它成为政府监管手段的一个有力协助。如何做,可以让消费者也就是家长来共同参与与制定各类规章制度,从而让培训机构来实行。有时候市场中会发生一些一些消费者的行为,因为没有比较正规的等级评价而出现市场比较紊乱的现象,从而会误导消费者的选择。使用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引导消费者,再定期与不定期对这类英语培训机构进行考核。如有培训机构出现违规的行为可以取缔这一机构,或者让它进行整改。而且,在一年中也要选出优秀的英语培训机构,在媒体上进行表扬,给消费者一个正确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协会对英语培训机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测试等方式对此机构进行考核,从而落实对各机构教学质量的监管,而非流于形式。

4 建立英语培训机构的考评机制

根据教学质量、各类设施、教师资质、机构服务等方面进行评分。按年度评分,连续三年得分在60分以下的,就会面临被取缔的结果。每年评估结束时应将其结果告知培训机构,督促他们改进问题。

对于英语培训市场的有效秩序我们需要积极维护,建立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稳定有效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政府发展经济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以后会有更多新的机会和新的挑战,同时希望有新的发展,英语培训市场监督工作还存在问题,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只有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之后,揭露了她发生的内在原因,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少儿英语培训市场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小学三年级已全面开设英语课程,因而也促使了英语培训市场的迅猛发展。而同时这一市场又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成为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英语培训市场,政府监管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陈桂生著,中国民办教育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绍兴县政府工作报告 篇3

绍兴县、越城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绍兴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八月十五日

绍兴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

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适应绍兴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根据《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的意见》(绍政发〔2006〕52号)精神,现就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面向群众、改善服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归口管理、规范经营;国有为主、民营参与;规模经营、适度竞争;市县一体、城乡统筹;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原则,通过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整合现有公交资源,优化公交经营模式,调整公交路网布局,合理设置公交站点,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改善公交车辆档次,提升公交服务质量,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高效、畅通有序、富有活力的城乡公交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二、总体目标

根据目前城乡公交发展现状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争取用二年左右时间,建立完成城乡公交互相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网络新机制,着重要做好三个优化、二个完善、一个提升。

三个优化:一是优化经营主体。根据目前公交企业现状,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二是优化线路资源。按照方便百姓、效率优先的原则对现有公交线路进行整合,建立市、县公交资源共享、布局合理、畅通便捷、优质有序的城乡公交网络;三是优化运行环境。根据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要求,对城乡公交行业实施政策规定、服务标准的统一。

二个完善:一是完善站场建设。加快城乡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的建设,建成与公交发展相适应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站场基础设施;二是完善道路设施。树立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原则,确保公交车辆畅通行驶。优先改造影响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和道路交叉口,路口交通信号系统应使

公交车优先通过。对现有公交站台分批进行港湾式改造,具备条件的道路应逐步开辟公交专用道,有关道路绿化及其他设施应有利于公交车的安全通行。

一个提升: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公交行业管理,加强市场监管,创新管理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全面提升城乡公交服务水平。

三、改革重点

(一)整合经营主体

按照尊重历史、适度竞争的原则,基本保持目前三家公交企业现状,即绍兴市公交总公司、绍兴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绍兴县公交公司。对绍兴市公交总公司下属的袍江工发中巴公司,绍兴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下属的绍兴县汽运巴士有限公司及绍兴县舜江客运有限公司,由所属公司整合。通过深化公交企业改革,有利于现有公交企业扩大优势,形成规模经营。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公交企业优胜劣汰和公交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制定发展规划

按照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原则,加快制定《绍兴市城乡公交发展规划》、《绍兴市城乡公交线网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绍兴城乡公交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努力完善城乡公交线路网络,严格控制绍兴主城区内公交线路总量,适当减少绍兴主城区主干道上运行的公交车辆,既减轻绍兴主城区的交通压力,又能满足市民乘车需求;大力兴建公交站场,提高公交标台基础设施,满足公交车辆的运营需求;因客制宜,灵活机动,针对客流量大的乡镇、旅游区采用快速直达和普通线路相结合的形式运行,发展旅游经济,促进城乡交流。

(三)调整公交线路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整合公交线路,合理归并站点,调整过密站点,实行利益补偿。因线路调整过程中使企业利益受到损害的,相应在另外线路配置上给予利益补偿,最终达到“优化线路、普遍服务、提高效率、畅通道路”的目的。目前已进入城区主干道路营运的乡镇公交线路,在同方向基本保留一条主线可沿城区主干道通行外,其它线路一般沿内环线进入指定的公交站场;新规划的市区到柯桥、袍江组团以及到东湖、兰亭、禹陵、柯岩、吼山五大景区的线路和车辆可以进入绍兴主城区,其它所有线路的公交车辆只能经过内环线到指定站点,不得进入内环线以内道路。

制定《绍兴市城乡公交线路专营办法》、《绍兴市城乡公交线路招标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公交线路经营权特许制度,确定经营年限,建立退出机制。对历史形成的与公交规划一致的现有公交线路,通过办理确认手续,准予特许经营。新增、到期的公交线路,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通过拍卖和服务质量招投标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经营者。

(四)建设公交站场

按照“资源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对公交站场进行有效利用。采取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对现有市区和绍兴县的公交站场资源进行整合,成立国有控股的绍兴市公交站场经营公司,负责市区和绍兴县公交站场的经营管理。公交站场经营公司以绍兴市公交总公司、绍兴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绍兴县公交公司现有公交站场为基础,对三家公司的公交站场进行资产评估,按照资产评估价值共同参股经营。站场经营公司管理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站运分离的模式,公交企业使用公交站场采取租用方式,站场经营公司负责公交站场的建设、日常经营管理和维护。

以市区环城河周边地区为依托,加快建立一定数量的公交枢纽站,从县城及乡镇到市区的公交车一律进入公交枢纽站,乘客在枢纽站中转换乘。加快建设公交始发终点站和港湾式停靠站,在学校、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客流集散的乡镇(街道)和大型商业中心、大型

文化娱乐场所及旅游景区、体育场馆、城市主次干道等,都必须规划建设公交场站设施,逐步使现有占道的公交始发终点站全部退路进场。

(五)完善配套设施

提高城乡公交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公交“一卡通”、“城乡通”,加快城乡公交智能化系统、电子站牌、电子调度平台等建设。对原公交IC卡公司进行重组改造,分别由绍兴市公交总公司、绍兴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绍兴县公交公司进行合股组建绍兴市公交智能信息有限公司,开发、应用公交智能信息系统,如公交电子站牌、公交车辆GPS调度平台、公交自动语音报站、公交站场监控等系统,制定公交IC卡的发售、使用、结算等规则,负责公交IC卡的发售、结算等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的意见》,切实加强对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绍兴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有市交通局、市建设局、市人事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公安局、绍兴县政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交通局。

(二)成立管理机构。设立绍兴市公共交通管理处,负责全市公共交通的行业管理,与绍兴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合署办公,实行二块牌子一套班子。

(三)规范行业管理。根据《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的意见》,制定《绍兴市城乡公交客运管理办法》,对城乡公交实行统一的发展政策和经济政策,采用统一法律法规体系。交通、财政、税务部门依法对全市公交车辆和经营单位,按统一的政策征收税费,达到城乡公交一体化车辆税费征收政策的基本统一。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交通部门对城乡公交运价进行一次调研,制定合理、惠民的城乡公交客运票价体系。城乡公交车实行统一的公交票价,取消车站站务费,真正让利于人民群众,使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城乡公交一体化带来的便利。制定《绍兴市城乡公交行业服务标准》和《绍兴市城乡公交线路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由市民对三家公交公司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议,每月在媒体上公布考评结果。城乡公交线路服务质量实行年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制定政府对公交行业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公交车辆更新、站场设施建设等的投入力度。对市、县公交事业给予的政府补助或优惠政策应继续保持并逐步加大。逐步实行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税费政策、运作标准、服务标准、经营方式和优待政策等“八个统一”。

五、实施步骤

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年8月),制定方案,发布《绍兴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底之前),编制规划、企业整合、经营特许。

1.制定《绍兴市城乡公交发展规划》和《绍兴市城乡公交线网专项规划》;

2.完成绍兴市公交总公司、绍兴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对下属公司的整合工作;

3.制定《绍兴市城乡公交线路专营办法》,推行特许专营制度,确认全部公交车辆经营年限;

4.整合、调整不合理公交线路;

5.出台相关办法规定。

第三阶段(2007年),抓站场建设、抓统一规范。完善公交枢纽站场、停靠站候车亭建设,建立统一经营管理机制。

绍兴县政府工作报告 篇4

绍市委办发„2010‟62号

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农民 进城镇居住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关于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农民进城镇居住的若干意见(试行)》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0 1 0 年 5 月 2 0 日

三、置换程序

1.申请。由符合条件的置换对象,以户(已有宅基地的以宅基地使用证或用地批复为准)为单位,向所在村书面承诺永久放弃农村宅基地并提出自愿置换的申请。

2.审批。经所在村村民委员会审核,报所在乡镇(街道)政府初审。乡镇(街道)政府初审同意后,汇总报所在县(市、区)宅基地置换领导(协调)小组审批。到绍兴市区置换的还需报市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委员会审批。

3.公示。审批后符合条件的置换对象,在所在村张榜公示10天,公示内容包括户人口、置换面积、置换地点、旧房处理等。

4.签约。经公示无异议后,由本人到所在乡镇(街道)签订置换协议。签约时由所在乡镇(街道)代为收回集体土地使用证等相关证件。到绍兴市区置换的需再到绍兴市新农村建设公司办理相关手续。

5.注销。办理置换手续的同时,由置换对象向所在村申请注销原土地使用权证,由村民委员会统一向所在乡镇(街道)申报,乡镇(街道)汇总报县(市、区)有关职能部门依法进行注销。

四、置换政策

1.在本县域范围内农民集中居住区置换,已有宅基地(房屋)的,按其合法建筑面积1:1的比例以成本价进行置换,置换面积不足120平方米的,不足部分面积按高于成本价结算;

参照拆迁安置房政策,原农村房屋合法面积部分予以抵扣。

5.在城镇规划区外的中心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内,置换农户可自建或委托代建联立式、跃层式农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原则和“自愿组合、自行结算”的办法实施,并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和宅基地占地标准。

6.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内,允许低收入农户或纳入低保对象的农户置换廉租房,可参照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实施。置换廉租房农户退出的宅基地(房屋)直接给予相应的货币补贴。

7.对退出旧房实行残值补偿,可按照当地实际评估后,对原有合法建筑面积给予相应补偿;对在城镇规划区外的中心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内自建或委托代建联立式、跃层式农房的,原则上不再对原有旧房实行残值补偿;对违法建筑和应拆未拆建筑不予补偿。退出的宅基地和房屋由所在村集体收回,地上建筑物原则上拆除。在符合村庄建设规划和“一户一宅”的前提下,允许规划保留村(区)对质量完好的房屋进行有偿调剂;鼓励规划保留村(区)对不具备复垦条件的危旧房进行改建,将不具备复垦条件的闲置宅基地用于解决新增住房用地。乡镇(街道)要切实加强监管,严防收回后的宅基地被非法占用或违章搭建。

8.对宅基地复垦为耕地的,复垦指标收益主要归村集体所有;对复垦数量较多的乡镇,可以安排一部分复垦指标,在乡镇域内安排经营性用地项目,适宜开发房地产项目的,土地可征归国有,拍卖所得绝大部分返回给村、乡镇。提高复垦和

划设计,以吸纳宅基地置换户的落户安置。县(市)城区、镇建成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模原则上要求容纳300户以上,容积率在1.2以上;中心村、集镇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模原则上要求容纳60户以上,容积率在1.0以上。

3.允许将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作为结余房源,最高不超过30%,在补办土地出让手续后,公开拍卖收益主要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宅基地置换补偿等,以实现项目投资自求平衡。同时,要配套建造一定数量的廉租房用于低收入农户或纳入低保对象农户的租住。鼓励各级新农村建设公司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主要力量。

4.允许整村原拆原建,在原有农村居民点范围内整合封闭运作、拆旧建新、滚动发展,可实行整村一次性报批、分期建设,溢余建设用地可用于其他建设。

5.按绍政办发„2009‟185号文件精神减免、缓缴农民集中居住区项目有关规费,电力、供排水、电信、广电等经营性项目收费也要坚持“支持为主、能低则低”的原则,按最低价收取,尽可能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六、农民待遇

1.进入城镇居住农民在宅基地置换后,除不再享有申请、使用农村宅基地权利外,原村待遇不变、土地承包权不变(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情形除外)、股份分红权不变,并继续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权利。放弃土地承包权并农转非后,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社会保障、基本医疗等权利。

户口农转非的,服役期间仍享受所在村待遇,退役后要求随父母安置的,经本人申请、民政部门审核批准,享受城镇退役军人同等待遇。

8.完善按居民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所有进入城镇居住农户,由有关部门纳入城镇常住人口一体化管理,建立完善以社会保障信息、农村土地承包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息管理系统。

七、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在市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由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组组织实施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农民进城镇居住工作,主要承担宅基地置换、农民进城镇居住的组织协调、政策研究、工作指导、情况综合和督查考核等职责。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班子,着重抓好具体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和相关项目审批。乡镇(街道)要建立服务平台,为实施农村宅基地置换项目的农民及村提供服务。

绍兴县政府工作报告 篇5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我校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积极推行“德育导师制”,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的先进理念,开展了德育导师制度,让一些德才兼备的老师担当德育导师。自从实施德育导师制以来,各科任教老师能自觉参与到育人活动中来,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心理情况,适时给予帮助,做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现就活动开展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具体做法

(一)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为了使教师们理解导师制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多次召开全校教师会议,让教师们花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讨论,明确如何根据本校实际开展本项工作,我们对本校的德育导师制做了如下的认识上的界定:

1、学校教职工应明确德育导师制是新时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学生个体化教育的新举措,其实质是学校教职工人人承担起对学生个体进行德育引导的职责,与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结成对子,根据该学生的思想行为、个性特点、知识能力进行经常性的长期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学生德育的导师。

2、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我校德育导师工作受导对象主要在以下的学生范围中考虑:经常违纪、学习有困难、有心理障碍、单亲家庭或家庭破裂缺乏家庭教育的或家庭特困的学生。

3、导师所应承担的职责。导师除了对受导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如:掌握不良行为学生的思想和表现,针对性地教育引导,督促鼓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其获取知识的能力;针对个别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开展合理的心理辅导;对缺乏家庭教育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思想上、生活上、经济上必要的帮助。

(二)召开班主任会议,落实班主任责任,做好“搭桥”工作

1、在班主任会议上,使班主任明确本校实试导师制工作,并不因此而淡化班主任工作,而是为了加强班主任工作。我校的德育导师制应该成为我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让班主任消除顾虑,积极配合做好工作。

2、要让班主任明确我校的导师制,并不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泛泛施教,这会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而是有特定的受导对象。而这些受导对象必须由班主任了解、确定,由班主任做好受导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联系其他课任教师进行“搭桥结对”,同时与家长进行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三)建立导师工作的评价考核制度

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的一项育人新举措,一方面教师的理解、探索、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出现一些较大的偏差,这就需要一定的制度,来明确导师的职责、义务、工作目标、任务来规范导师的行为,否则导师制工作会盲目无序或流于形式。为此,我们制定了本校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对导师的职责、工作要求进行了规定,对导师的工作过程和效绩制定了评价、考核、奖励制度。

二、取得的效果

1、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往往比一般任课老师有高得多的权威,学生(尤其是自律性较差的)对班主任有一种敬畏感,他们不太愿意在班主任面前表露真实的心理。推行了导师制,师生通过双向结对选择,关系比较随和,双方交往一多,许多学生更愿意把自己心里

话告诉自己的导师。而导师也大多是在平和、融洽的气氛中、有针对性地对受导学生进行帮助、引导,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2、分担了班主任工作的压力,加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力量。

3、使学校“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以往的德育实践中,“全员育人”还是比较虚化的,许多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自己有德育教育的责任,学科教学中也能渗透一些德育说教,但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具体的德育工作上那就往班主任和德育处身上一推,免遭麻烦。推行导师制后,明确了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德育工作具体的任务,使教师的育人职能显性化、育人对象的具体化,从而促进广大教师真正承担起德育教育的职责,使学校“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4、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育人先育己。导师制使每一位教师都负有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指导、心理辅导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个体心理、行为及指导的研究,从而也有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导师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的关系。

导师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教师自身的一项重要职责,必须认真做好。但导师工作又不能代替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全面的,班主任应按照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指导学生。同时,要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建立班级常规,指导班委会工作,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把班级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而导师的工作,主要是对指导对象思想、学习、心理上给以必要的帮助、指导,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对整个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全面性,导师工作只是班主任工作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2、处理好学科辅导与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的关系。

作为任课老师的导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必然会对自己任教学科给予较多的指导,但作为导师仅仅是自己任教学科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对被指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心理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3、处理好对学生的特色辅导与学校的统一要求的关系。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对学校的一些规定、要求,也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这是允许的。但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较多地显示自己的特点,而忽略了学校的统一要求,这既不利于学校统一管理,也不利于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因此,导师要在学校统一要求指导下,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四、今后的打算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校的德育导师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一步提高了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行、主动性和实效行,但是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不断总结经验,向兄弟学校学习,以便更好,更全面地构建 “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系统。

绍兴县鉴湖小学

上一篇:美发师国家职业标准下一篇:预备党员培训自我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