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精选11篇)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广大老师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语文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家长也认为,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不惜千金也要买,与教材无关的书,一本也不要。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十分有限。
2.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缺乏具体的指导,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每个年级每个学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究竟适合读哪些好书,读书后如何进行信息反馈),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五篇课文。其课程编排的特点是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师仍然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乏味,效率低下。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希冀通过研究,为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找到理论依据,为语文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提供一种新模式,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
2.群文阅读: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阅读。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4.单元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以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体,结合单元主题,拟定学习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一节课内针对一篇精讲课文自主探究出该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本单元其他三四篇课文和相关课外读物。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课外阅读40分钟达到20000字,能完成4篇文章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能自主阅读。
2.找出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提出可让学生理解接受的阅读方法。3.提高学生整合阅读知识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比较当前一些教学模式,并建构出“群文阅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2.问卷法
通过自编问卷,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等进行调查,了解当前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了解学生阅读水平。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访谈法
走出去,到实验比较成功的学校对实验班级进行实地听课、考察,通过与教师、家长的访谈及对学生阅读学习的访问,分析并提炼影响学生阅读力的因素。4.实验法
结合学生语文学科教育实际状况尤其是阅读教学实际,在语文课堂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验,考察对学生阅读力的影响。5.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注重经验的总结,将一些有价值的课堂实录、活动设计、教学案例等备案,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也为后期集结成文集准备素材。6.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教师研究过程中,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开展协作式研究,解决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
五、完成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课堂中的群文阅读
1.一课一得。课题组教师每节实验课结束,都要进行总结,至少发现一种有益的做法。
2.一课二文,随文阅读。
根据教学课文的主题思想选择同题材的两篇阅读材料,从课文教学中总结出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完成比较阅读。
3.自主阅读,填写“群文阅读读记录表”。
单元学习结束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用一节自习时间,自主阅读同步阅读教材上的几篇课文,并作好批注,填写“群文阅读记录表”。
“群文阅读记录表”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同时记录整理阅读之后的心得及想法。老师也可以通过“群文阅读记录表”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适时给予合理的阅读建议,更可以通过阅读记录的撰写,训练孩子的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能力。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阅读记录表可以有“主要内容”、“精彩片段”、“读后感受”等这样几个方面。老师要把握的是,既不让阅读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又不让学生觉得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二)课外的专项活动
1.设立班级图书角,每周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2.利用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
3.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4.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5.每个班级创编一份“读书乐”周报。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一年,主要分为以下3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15年5月—2015年9月)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2)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3月)
以七八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3.总结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对实验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4)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二)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1、课题负责人:马永灿(全面管理课题研究工作)
群文阅读教学, 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在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多篇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 为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 实现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一、群文阅读概念阐释
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 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 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最显著的外在特征是, 由单一文本向多文本转变, 这一外在特征的转变带来了深刻的理念变革, 诸如:学习的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 更具有可议论性和开放性;学习的过程由单向输入转变为共同参与, 师生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知识的认识实现了一元与多元的辩证, 达成对知识的共同认可。
二、群文阅读的教师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理论, 还需要大量教学实践来填充与丰满。 其中我们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群文阅读, 我们教什么?怎么教? 结合现在的相关研究, 群文阅读的教学过程有特定的原则和策略, 从活动准备与实施两个方面来看, 主要包括:“群文阅读”的教学材料整合、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变革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 “群文阅读”的教学材料整合
群文阅读教学, 意味着教师要根据自己拟定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 自己选择、整合相应的文本, 组成一系列可以以某种线索为组合标准的“文本群”, 以此服务于课堂教学。 “群文”的整合需要教师具有独特的智慧, 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 更重要的是, 需要教师拥有与时俱进的课程理念, 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对议题的选择。 所谓议题, 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 议题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可议论性和开放性。
同一 (或多个) 议题下多篇文章的阅读策略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内容是群文阅读独在的优势, 且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与议题选择相关的一个问题即文本组织, 群文不是杂乱无章的, 文本之间要有相关度和结构化, 这是对文本选择的基本要求, 文本选择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但一定要有一个集中的关键点。
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进行了以下几种思路的探索:以“体裁”为线索, 整合“群文”;以 “表达形式”为线索, 组合文本;以同一“意象”为线索, 组合文本;以“相同作者”为线索, 组合文本;以相同主题的文本为线索, 组合文本……
以同一“意象”为线索的课型实验:月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存在, 我们搜集整理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又广为人知的文本, 结合人教版语文八下课本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探讨月意象的内涵。 具体实施中, 我们将这些文本分为几组对月的意象展开了多重角度的探讨。 首先, 以李白的《静夜思 》《峨眉山月歌 》、王建的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为一组探讨思乡和相思的主题;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 我们以李白《把酒问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一组进行了探讨;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月亮是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 我们以王维的《竹里馆》、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为一组文本进行了探讨。 最后, 结合《水调歌头》对月意象的内涵进行了总结概括, 使学生对月意象的理解更直观也更透彻。
以“表达形式”为线索的课型实验:课题组成员杨茹帆的一堂课中, 为了让学生了解“伏笔”的作用和用法, 设计了一组“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的群文阅读课。 这组文章共四篇:爱伦·坡的《夜归人》、余平的《不是他本人》及唯一的《测试》。 每篇文章的最后都把揭示结局的话空出来。 课堂开始后, 先让学生快速默读, 并将猜想中的结局填在空白处。 老师依次明确结局, 并抛出问题:为什么大家可以比较准确地写出结局呢? 学生们很快答出:文中有暗示性的语言。 之后老师用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做引导。 引出“伏笔”的好处。 尝试改三篇小说的结局, 与原文比较, 得出“伏笔”的妙处。 教师在最后还设计了一个“小试牛刀”的“伏笔”练习环节, 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 “伏笔”的用法及妙处。
以相同主题的文本为线索的课型实验: 为让学生感受劝谏的艺术, 学会劝谏, 课题组成员张丽君老师设计了“劝谏的艺术”的群文阅读课。 通过对一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吴王欲伐荆》《晏子论罪 (节选) 》《郑龙谏勿伤百姓》《孙叔敖为楚令尹》的感知、思考、比较和总结, 学生认识到这些成功的劝谏中都有自己的方法, 有的是生动形象、委婉含蓄, 有的则是直陈利害、苦口良药, 但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想劝谏成功, 那么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 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 有高超的语言技巧。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特别要注意的是, 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 把课文内容当做阅读教学的内容, 大大窄化和异化了阅读教学, 导致“教什么”不清楚, 这是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 如果群文阅读没有厘清教什么, 重蹈单篇阅读教学的泥淖, 把教学内容简单地等同于文章的内容, 群文阅读就一样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 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变革
在教学过程当中理念的作用远远大于教学技术, 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 让学生学起来, 但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 因此, 教师如何自我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群文阅读成败的关键点, 教师要有“蹲”的姿态、“赏”的目光和“放”的胸怀。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能讲太多话, 不能提太多问题, 只有让学生自己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群文阅读的课堂, 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让阅读回归学生本位,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指导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让学生体会到“自主阅读”带来的快乐。 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群文阅读教学, 学生在一节课中阅读多篇文章, 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他们在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过程中, 才会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群文阅读中,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阅读, 培养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要改变的并不只是学生的阅读材料, 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并由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作为群文读的重要推动者, 群文阅读旨在培养阅读能力的主张十分鲜明, 并强调由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
(三) 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
在群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量阅读, 阅读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细嚼品味式的慢阅读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整体把握式的快阅读却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文章的篇章结构, 并从中学到优秀的写作方法。 群文阅读教学, 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让学生在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多篇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 同时, 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会对学生的终身阅读产生重大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必须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 去掉繁琐的课文分析, 无谓的滥情朗读和无意义的问题, 增加更有意义、有意思的阅读文本, 增加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和课堂讨论, 这种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教学方式, 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群文阅读的教学, 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 一节课要学完几篇文章, 篇篇细读、篇篇都读是不现实的。 因此, 齐读、默读、略读、跳读、选读、猜读、听读 (通过聆听读了不同文章的同学的交流获取信息, 了解多篇文章内容) 等都是群文阅读教学常用的阅读方法。 群文阅读教学是开放与变化的,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课堂情况自由灵活掌控。
在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所有课堂上方法策略都不能离开群文阅读的核心内容。 群文阅读的教学内容应着重在与每次阅读的议题相关的文本内容、 形式与应获得的共识;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导引、点拨下, 师生共同进行自由读议实践和集体建构, 达成共识; 教学目标主要为扩大阅读量, 增加阅读实践体验, 锻炼阅读技能, 获取阅读认知, 积蓄语文学养, 为课外延伸课内阅读内容的拓展阅读, 奠定坚实的阅读知能基础, 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育领域, 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思想, 改变了单篇教学的传统, 冲破了单元教学的框架, 既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 又是对教学内容的突破, 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赵镜中.从“教课文”到“教阅读”[J].小学语文教师, 2010, (5) .
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得到过分张扬,而人文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新的阅读教学理念正逐渐被教师熟知,这些新理念被消化、吸收还需要一段时间,并且这些理念在被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仍不得而知。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更适合时代需要的和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有研究者做过多篇统整尝试。钱梦龙的“复读式”即指“把若干篇已经读过的文章,按某种联系组成一个‘复读单元’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比较、思考,温故知新”。余映潮认为对多篇的教学处理可有比较式、取舍式、连读式、交融式等方式。
卞国湘在《“群文阅读”的实践和研究》中强调,真正有效的“群文阅读”,在选好文章的基础上,还要相应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有步骤、有程序的阅读策略教学,才能缩短儿童天生能力间的差距。
蒋军晶在《“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中提出“群文阅读”的方向,就是希望在我们的课堂里,真的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最终有所发现。在《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一文中,他归纳了从单篇到“群文”的意义——让师生回到“阅读”的本原、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努力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
四川德阳市进行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法的探索,推出了“群文略读记录表”、“五步教学法”和“画知识树”的教学策略。“五步教学法”的操作模式,即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片段分享──精彩赏析──主题拓展。
“群文阅读”教学的理念从提出至今不过十年左右,而且使用者和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实践研究尚显不足。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全新阅读教学模式的要义是立足于课内精读,做好方法引领,使学生的阅读实现向课外多向度的有效迁移、拓展、整合,从而达到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有目的的获取并概括信息能力,涵养人文情怀的目的。
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精选文本,按题材、体裁、表达形式、语言风格、作者合理统整,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带来了许多疑惑,需要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厘清概念,发展技能,获得阅读快感。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交流中提高。我们的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而且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于阅读能力而言,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阅读反思能力,注重提高學生短时间内提取信息的信度和速度,利用、加工信息的效度。真正使语文学科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得力工具。
开 题 报 告
新站中学2008、1
2初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新站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是一门外延极广的学科,生活即语文,“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在中考所占比分较重(120分),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称。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孩子从呱呱坠地就开始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共9年,语文都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初中就要接受检验,社会、学校、学生对此都寄予了厚望。但从历年中考成绩来看,绝大多数对中考语文成绩不十分满意。
语文考试的成绩,主要取决于长期的积累。但从考试规律来看,后期的复习也很关键。初中语文后期的复习是对前几年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梳理、总结,最终归纳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点及其解题技能、中考应对策略。目前我们一些教师和学生到了初中,对语文复习感到头疼,比较盲从,方法单一,不容易找到兴奋点,教师往往按照惯性思维定式进行教学,没有探究在新形式下初中语文复习的应对策略,导致复习效果不太理想。
目前,国内对初中语文复习课的研究比较笼统、肤浅,没有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对教师和学生的指导性不强。因此,为了引导教师深入研究复习课的教学规律,提高复习效率,进一步提升我校办学质量,我们提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这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呼唤;并且可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仅限于普通中学初中的语文复习课。语文复习课是指完成了初中教材规定的三年内容后进行系统梳理的复习课。
三、研究目标
1、关注初中教师、学生在复习阶段的心理状况,提高初中教师、学生的抗挫能力和上语文复习课的兴趣。
2、探索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规律,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建构初中语文复习课操作范式,为其它学科的复习课提供借鉴。
四、研究内容
1、初中语文复习课的目标设定:根据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提出有意义、有针对性、有成效的教学目标,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内容。
2、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语文复习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思考合探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初中语文复习课的学习策略:在初中语文复习课阶段,学生学习心理、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
实施优化的复习课教学策略后的收效,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4、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评价: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行为的优劣、教学效果的丰瘠,需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必要内容。
五、研究的阶段与方法
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9月—12月):调查学习阶段。本阶段主要针对2006届初三学生语文复习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尽量多的学习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把握国内外在此领域中的研究动态,为课题研究制定更为具体的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2月):探究思考阶段。本阶段主要针对调查和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总结、提炼出可行的教学策略,并反复揣摩,推敲,形成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第三阶段(2011年1月—7月):策略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将总结、提炼出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在2007届初三学生的语文复习课教学中具体操作,并不断反思,矫正,以求更有效的复习教学策略。
第四阶段(2011年7月):总结研究阶段。本阶段将先前研究的内容归类,整理,提升,形成研究成果,进行结题。延伸研究阶段。如果本课题如期结题,其研究成果及其影响的效益将在本阶段进行具体考量,针对2010届初三学生的语文复习课的学习效果,将作更为全面的论证,以求其科学性、实效性。
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法、比较法、总结法。
六、人员分工
负责人:霍凤祥:形成研究成果,进行结题
主研人员:李清军 范艳秋 姚丽 郭娉婷 佟永刚 蔡希武
王廷正 王百强
这是一篇关于课外阅读,初中课外阅读实施方案,初中语文主题阅读学生实验案例的文章。创建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挖掘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
2、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
21世纪的多元文化和信息时代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挑战,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有自主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看,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中缺少碰撞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缺少捕捉描述人性的闪光点;读物较少,阅读面狭窄,农村学校简陋的图书资源环境与新课标下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大相径庭;课外阅读的时间比重减少,电视、电影、网络等活动方式让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学生的独立思考性能减退,学生的依赖性能在潜滋暗长;学生的阅读能力正在退化,由于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独立阅读功能正在逐渐萎缩,学生品德也弱化,人文精神失落,危及民族基础素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无疑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重要措施。
我县是个农业大县,全县22个乡镇46所初级中学中,在校初中学生4万余名,其中农村初中学生就占了90%。当前,我县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的阅读拘泥于教材,学习行为被动、他控,同时,广大农村闭塞的信息和落后的条件难为学生提供宽松的阅读环境,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课题研究的目标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
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1、探索落实语文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具体途径,拓宽语文阅读教学视角,改善农村初中传统语文教学现状,促进初中学生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体验的能力健康发展。
2、引导学生将“读书”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培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读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发挥主动性、自觉性、恒久性和创造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创建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挖掘语文课程教学资源。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
2、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3、语文课外阅读方法和模式研究。
4、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提高与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使用调查对比法、个案分析法、问卷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定点实验,分步实施,整体提高”的策略,实施课题研究目标。
1、定点实验。确定课题研究对象,以校本部七年级701班和703班两个班为实验试点班,根据研究计划,学生分阶段有目的地自主阅读课外读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阶段分析和经验总结。
2、分步实施。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推进阅读过程,不同学期选定不同的读物。教师根据阶段目标,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课外阅读过程进行记录,及时评价总结,不断地激发学生完成目标任务。
3、整体提高。一是学生课外阅读方式的改变和阅读水平的提高,学生不断拓展阅读空间,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领悟能力以及阅读能力。二是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变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做人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方式,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变我读书为我读好书,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6月-2007年8月)
1、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论证;
2、填写好《立项申请书》,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3、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培训研究人员;
4、结合学校教学的工作实际,确定研究对象。
(二)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9年5月)
1、对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阅读教学现状;
2、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研究,收集个案、案例和体会等;
3、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和模式研究,收集教学案例、阅读辅导实录和教学反思等;
4、对学生课外阅读提高与创新研究,收集经验总结;
5、研究学生网络阅读,收集案例。
(三)总结阶段(2009年6月-8月)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整理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总与行动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
课题研究的管理
1、课题组成员组成:
组长:朱金碧
副组长:陈水林
成员:陈小中、洪凯华、蒋华保、吴在南、石庆国、陈新民、虞加强、詹凯征、张飞、朱荣国、朱才茂、汪翔、梅明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朱金碧:全面负责,指导研究工作并撰写结题报告;
(2)陈水林: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并侧重(7);
(3)陈小中:撰写阶段总结报告并侧重(6);
(4)洪凯华:撰写行动研究报告并侧重(8);
(5)吴在南、蒋华保: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推荐课外读物,侧重于课外阅读提高与创新研究;
(6)汪翔、张飞、梅明、詹凯征:负责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具体指导工作,侧重课外阅读方法和模式的研究;
(7)石庆国、朱才茂、虞加强:侧重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并进行个案分析;
专业:对外汉语 学号:2009134120姓名:邓梦梦指导老师:刘群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载体,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20世纪20年代,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确立了语言学科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使语言学成为一门可以规范操作的独立学科系统。并提出作为理论的语言研究和作为教学的语言实践应该相互促进而不是剥离、脱节。
研究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理论上,具有针对性的描述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检视语言运用中的问题,分析其不良影响,提出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提升方案,可以推进语言学研究。
实践方面,首先,可以丰富语文教师语言知识,帮助语文教师规范、纯洁教学语言,增强职业语言意识,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堂“少、慢、差、费”的局面,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其次,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最为直接的榜样。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会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判断力,体验思维过程中的快乐,还能启发学生们积极思考的能力,以主动学习的方式获得更多思维上的训练,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关于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近些年来成果颇丰。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如任琦的《论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中,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语言分析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以具体案例来说明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苟芳琴的《实习教师教学语言中的几个问题》直接提出经验不足的实习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教学语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解决方法等。
2、从语言本体论,即从语言结构要素入手考察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这
个角度进行系统探讨的是《语文文字应用》1994——1996年间刊发的“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讲座”系列论文。主要有苏立康的《语音表义传情的魅力》,讨论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语音传情达意;朱泳燚的《词语的蓄积和选用》,从蓄词和选词两个角度谈如何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李德裕的《教学语言的语法特点》从词类、句子成分、句式分布等方面讨论教学语言的语法特点等。
3、从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功能、艺术性的角度,如丁佳在《语文老师——课堂上的语言艺术家》中阐述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具备幽默风趣、表达准确、以情动人等特点;管怀国的《情·变·美——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特点》从综合的角度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情、变、美”的三个特点等。
综上,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研究角度较全面,初具系统。但是我们也可以清醒的看到,这些研究发展不平衡,某些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如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功能、艺术性这一方面的论文数量虽多,但针对性不强,分类不全面,分析深度欠挖掘。
三、论文的重点、创新点
研究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论文很多,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多接近于课堂教学语言研究,没有注意到语文学科对课堂教学语言所特有的要求,缺乏针对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更有语文学科针对性的从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提升建议三个方面入手来研究。
四、论文写作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内涵,从三个角度阐述其内涵,首先从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逐层深入地阐述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然后从具体的语言学角度认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最后从更为宏观的教育学角度审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提到教学语言表达中需要渗透教育性。
第二部分:总结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即日常口语化现象、繁冗多余现象、缺乏明确目标指向等方面展开论述。
第三部分:分析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不当的后果,即影响教学质量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四部分: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提升提出建议。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要注意语音准确、语义丰富、语用严谨,同时语文教师要加强日常训练。
五、写作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12年12月 —— 2013年1月拟选题阶段
第二阶段:2013年2月—— 2013年3月10日开题阶段
第三阶段:2013年3月—— 2013年4月30日论文初稿撰写阶段
第四阶段:2013年5月—— 2013年5月20日修正并定稿
第五阶段:2013年5月底答辩
六、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1年7月,颁布并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阅读的要求以及课外阅读量,并给出了“新课标推荐书目”。因此,学生课外阅读已越来越被学校、家庭、社会所重视。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将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很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
本课题虽然有很多人在研究,但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问题,课外阅读没有系统,效果不明显。课外阅览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课外阅读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村中学生,由于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教学硬件设施的严重不足,造成了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贫乏。同学们课外书籍读得少,写起作文来,个性化严重缺失。这种缺失,表现为缺乏真实、缺乏思想、缺乏创新、缺乏理念。这些个性化的缺失,最主要原因是课外书籍读得少,达不到知识的积累,达不到厚积薄发的境界。在有效的条件下初中生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如何创建初中生有效的课外阅读。因此,本课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内外的阅读理论来看,较多地注重了阅读过程、阅读心理和阅读能力构成的研究,而较少关注阅读教学,特别是课外阅读现状和课外阅读的管理研究。就国内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山东烟台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虽然已取得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成果,但对深层次的课外阅读仍缺乏深层的研究。开展课外阅读在绝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农村初中只是停驻在口号呼吁的层面,尚未落实。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对我市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南宫市区和市区周边农村的初中学生,这是我市的一群特殊学生群体,他们的知识面和阅读渠道与一般的农村中学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与一些先进城市的学生相比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项任务对承前启后能力尚未完全定型、有着很大可塑性的初中学生来说尤为突出。因此,课题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应为155万字。他们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调查表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与他们的课外阅读密切相关,因为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中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容易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因此,因而选择这样的问题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准确把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和动机的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处理好教师外部强化和学生自主性需求的关系。灵活地拓宽阅读书源;有目的地强化学生阅读意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合理运用。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读书能力,使得他们去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入良性循环。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南宫市区和市区周边农村的初中学生。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的目标设定极具可行性、操作性,主要内容围绕着目标的达成而设,每一个内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课题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题研究成功的有力保证。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心理趋向研究;如何通过活动培养从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教师阅读习惯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关系。
1.《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论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2.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效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否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否阅读。因此,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3.心理学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有效渠道。因为大量阅读扩大了信息的输入和积累,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人格与才华向高层次发展。再者,根据人的发展关键期论点,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目标
1、从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入手,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探索小学课外阅读内容、阅读形式指导以及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的方法研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2、通过让教师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同步发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使学生真正读起来,真正欣赏起来,真正走进阅读。
3、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喜欢上书,喜欢上阅读,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启迪生活,学会做人。
4、在实践研究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5.提高课题组及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研究。2.学生课外阅读形式的研究 3.学生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研究。4.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
5.探索、研究符合各个学段学生课外阅读特点的有效指导方法。
6.探索和创新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构建有效的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指导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对个别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11--2012.2)
(1)成立课题小组。
(2)做好实验前测。
(3)加强学习,掌握理论,学习研究方案,让课题组成员都了解该实验的内涵,并组织专题学习或讲座交流活动。
本阶段成果为:《初中学生阅读心理趋向调查研究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06—2013.11)
主要任务:围绕课题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1)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目的和内容,制定出每学期的实验步骤和措施。
(2)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开始启动实验,动员所有任课教师的力量,并取得家长支持。
——紧紧围绕实验确定的研究内容,开展相关的研究。
——特别关注读书积极学生的变化,及时总结,或请他们自述成文,以给他人借鉴、学习。
本阶段成果为:论文《初中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活动论》和《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与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3.12—2014.03)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各项课题的研究任务,撰写实验结题报告,确定今后进一步研究实验的方向和重点。
(2)对整个实验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验收,形成研究成果,实施推广。
本阶段成果为:论文《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与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和《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本课题的负责人伏蓉经常参加各种研究活动。“十一五”课题的参与者,省骨干教师,邢台市第二届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我们还将与高等院校、省市教科所教科研有关专家(如:王克勤所长)保持联系,请他们对课题研究进行把关,并从理论上给予具体指导。
温少宁、许英姿、杨建生、侯海燕、侯洪义、等其他成员老师均是一线的语文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高的研究能力、总结推广能力。在各项教研赛事中,分获过教学反思、评课比赛、教案评比、说课比赛等一二等奖。多次参与研讨课及比赛课,获得各校好评。曾获得“优秀老师”、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等光荣称号。利用闲遐时间博览群书,坚持笔耕不辍,已有不少文章发表在学校及市创办的各项报刊中;撰写的论文也获得了国家级教育刊物的认可。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探索出在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各类型阅读指导课的开展方面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工作中运用、推广。
2.收集、整理学生读书笔记、阅读卡,并归集成册。3.撰写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报告。4.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九、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组织保证:学校行政部门承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最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课题组由专人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课题组成员中,有能够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研的参与者,在科研手段上,能够整合传统研究手段与现代化研究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2.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课题组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周一次。
3.经费保证:课题启动后,经费自行筹备。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
叙永县分水中学实验课题组
我校《贫困山区农村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是叙永县第四批立项的普教科研课题,从即日起正式开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化学符号是国际上统一规定的,用来表示化学物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过程的科学符号,它们在化学学科中有特殊的化学含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符号常常被称为“化学用语”。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专用语言,是学习化学的敲门砖,是学习和交流化学科学技术的有力工具,是人们理解物质化学变化最简捷的符号表达系统。加强化学用语教学,明确其意义,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各地教师对于化学用语的教学都比较重视,但因为化学用语的出现比较集中,化学用语的落实与其它内容教学相冲突。因此中学化学用语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常常因为化学用语障碍而极大地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拿我校11级来说吧, 本届共有毕业生378人,毕业考试后约一半学生离开了学校,剩余约179人继续学习参加中考,在中考前的适应性考试中,我们对学生考试中有关化学用语的题目解答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全体学生化学用语题目的平均得分率不到50%,约有10%的学生化学用语(总分16.5分)得分在3分以下, 更不要讲由于化学用语书写错误导致化学计算得分受影响的情况。2011级学生毕业前,我们制发了问卷调查表对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掌握状况进行调查,经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对化学用语的学习掌握较差并且对化学用语的学习普遍有畏难情绪。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化学用语教学从理论和实践去研究探索,找到适当的策略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他们学好化学语言,从而学好化学。
叙永是国家级贫困县,分水中学地处四川盆地南缘的边远山区,交通较为落后、信息比较闭塞,历年的初三学生中考,化学科成绩往往均处于全县同类学校的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经我们几位化学教师分析总结,学生化学用语学习掌握较差是导致化学整体成绩不高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如何解决现状,成了摆在我校初三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结合我们山区的实际,为了促进我校化学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经实验教研组老师认真讨论,决定以“化学用语教学”为突破口,开展对化学用语教学进行研究,形成一套适合贫困山区化学用语教学的策略,进而提高化学教学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科教师的科研理念,促使课题组教师坚持理论学习,丰富理论知识,形成开展科研的意识和技能。
2、探索出一条能减轻老师工作,减轻学生负担,变学生死记硬背化学用语为理解记忆,轻松掌握的学习策略,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在确立课题之前,我们通过广泛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发现对化学用语教学研究,各地均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基本上都是经济发展地区或城市地区的,对于贫困山区的研究极少,而且其它地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我们这类贫困山区学校。基于目前的现状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贫困山区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为研究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贫困山区初中学校和学生实际,易于操作的化学用语教学策略,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贫困山区化学教学质量。如果课题研究达到预期成果,该成果能在全县及更大范围推广,必将大大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
(一)以化学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研究化学用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学生第一次接触元素符号的时间,是集中教学还是分散教学等)以促进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课题着重进行下列研究:
1、研究学生开始接触化学用语的时间。
2、研究分散元素符号、化学式教学的具体模式。
3、研究化学用语分散教学后,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并形成体系。
4、研究使学生学会学习化学用语的方法。
(二)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对比试验法、文献检索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
1、对比试验法:拟在我校初2012级、2013级及2014级中各确定三个教学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新方法进行化学用语教学,其余教学班仍按教材体系教学。
2、文献检索法:综合运用各种途径,关注影响化学用语教学因素变化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化学教改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3、调查研究法:在研究的前期,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情况,全面了解当前化学用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基于新课程下的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4、案例分析法:注重个案的积累并进行分析。
5、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成为今后的运用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成立课题组,进行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意识,让课题组成员了解进行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
1、确定课题,通过课题组成员收集资料,分析讨论确定课题研究初步方案。
2、组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得到第一手资料。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4年7月)
1、在做好课题研究的相关准备的基础上,实施课题研究。2011年6月在2012级学生放假离校时,布置试验班学生利用假期学习元素符号(27种),来期开学时进行过关检查。2、2011年9月至10月中旬在2012级的试验班中有计划地介绍简单物质的化学式并加强落实。同时在常规班按教材体系开展有关的化学内容教学。3、2011年10月下旬(开始物质组成的表示的教学后)至2012年6月,实验班依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有关化学用语教学及复习,常规班仍按教材体系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及复习。4、2012年6月——2013年6月、2013年6月——2014年6月分别在2013级、2014级中按以上安排进行教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坚持理论学习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修订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年7——8月)
在认真总结前期成果和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形成论文集、优秀案例,形成完整的化学用语教学策略资料,以达到对课题的提升作用,从而圆满的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制度方面:学校有专门的课题领导组,对课题实施进程进行指导和调控。我们还将与县教研室的教学科研专家保持联系,请他们对课题研究进行把关,并从理论上给予具体指导。
2、人员方面:实验组课题研究组共有9名教师,老、中、青结合,既有经验又能创新,人心齐,干劲足为课题实施提供了人员保障。
3、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
4、经费方面:学校划拨有专门教育科研经费,用于教育科研日常开支和成果奖励。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贫困山区化学用语教学的策略资料;
2、学案例;
3、育研究论文。
七、人员分工及安排
课题组组长:肖朝清
课题组副组长:程从军 主研人员:肖朝清、程从军、张顺昌、肖
庆、郑绍辉 协研人员:朱
刚、陈启涛、蒲强生、李帮玲 具体研究内容及负责人员:
1、综合调查统计:
程从军(组长)、陈启涛、肖
庆
2、元素符号教学策略研究:
张顺昌(组长)、郑绍辉、肖朝清、蒲强生。
3、化学式教学策略研究;
肖
庆(组长)、张顺昌、程从军、李帮玲。
4、化学方程式教学策略研究:
程从军(组长)、肖朝清、张顺昌、肖
庆、郑绍辉。
5、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结题所需资料收整:
肖朝清、程从军、张顺昌、肖庆、郑绍辉、蒲强生、陈启涛、朱
国内现状:我国当代教育界十分重视对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的研究,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刘如正:《中学语文教学论》、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郑桂华的《语文有效教学》等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对语文课堂导入的科学性进行了诠释,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价值。此外,教育类期刊上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总结,他们在课堂中提炼出有效的心得体会,也很好地促进了语文课堂导入的良性发展。
存在弊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多,容量大和教学课时紧张,很多老师对导入环节都是简单化处理,甚至认为导语是可有可无的,老师一走上讲台就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某课”。有的老师连这句简单的话语也省略了,走进课堂,就让学生翻开书开始上课。本应精彩的导入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失去了光彩。 研究意义: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将会有效地推动语文课堂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导入是一门艺术。精彩的开场,生动的开课,都能迅速消除学生心理杂念,既能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构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进入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成功的导入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如何让语文教学导语很好的融入课堂当中
2.怎样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导入语,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能够引人入胜
三、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预定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和结题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xx年09月-20xx年11月):
1.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开题论证。
2. 选定调查对象(学生),制作调查问卷,了解七年级一班和二班学生对目前语文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及想法建议。
3.确立研究目标:
①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②语文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③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特点。
④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认真研读课例,整理得出相关课例中关于课堂导入的内容及有关评价。
第二、深入课堂,揣摩一线教师的课堂导入环节的成功之处与不尽合理的细节,并形成文字材料。
第三、课堂实践,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进行同一篇目的课堂教学,总结成败得失。
第四、实施问卷调查及访谈,对教学导入设计实施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实践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第五、重新深入课堂,用精心设计的导入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体验反思其成败得失。 第六、以课后反思的形式随时记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阅相关教育文献资料,并解决这些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所采用的方法
第一、认真阅读研究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掌握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定性。 第二、阅读相关书籍,研究以往案例的得失,指导自己的教学。
第三、把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
第四、鼓励学生发现客观世界中的语文因素,亲身体验通过学习历史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第五、创设合理问题情境,采用恰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触类旁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01月)
1. 根据查阅的资料设计出不同要求、不同类型的课题导入。
2.及时进行“同课异构”的导入设计,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学中。
3. 对实际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反应做出反馈总结。
4. 及时写教育教学随笔,教学反思。
5. 及时补充纠正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02月--20xx年03月)
1.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研究过程做归纳总结。
2. 整理研究资料,系统归纳。
(1)20xx年06月--20xx年12月分阶段完成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以论文、教学案例、教学随笔、课堂设计等方式呈现阶段研究成果。
(2)20xx年03月,以结题报告方式呈现最后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上的升华提炼而成的。是形象化的优美语言。教师运用这种情感化的语言去讲课,能够极大的唤醒学生的感情。采用以下的方法。 运用教具导入法、描摹景物导入法 、提问问题导入法 、介绍作者导入法 、新旧联系导入法 、剖析标题导入法、联系实际导入法 、故事诱导导入法 、激情感染导入法 。
五、 小组成员及分工
徐萍:全面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负责撰写方案设计、问卷调查、中期报告、及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结题报告等。
袁宝玉: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组织策划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
李应斗:负责 提供后勤服务,组织和主持课题组集体研究活动。
蒋玉洁:负责运用教具导入法、 描摹景物导入法、 提问问题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张美玲:负责介绍作者导入法、 新旧联系导入法、 剖析标题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郁会涛:负责联系实际导入法、 故事诱导导入法、 激情感染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唐弟敏:负责提供理论资料,问卷调查,管理课题档案。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技术性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较系统的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导入方法和模式。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欢喜庄中学
张继承
邮编:064003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课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早已不能满足当今“教”与“学”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下,应该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文章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新课程为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了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种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曾有过一些困惑和思考,现把自己的心得和收获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学生的思维就难以控制在一个基准上,可能会导致“课堂非常热闹,效果却不理想”的尴尬境地。因此,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遵循“紧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则。凡是被选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确。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师生都应从作者的心理出发,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终体验作者的情感。例如:都德的文章《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同样是两篇抒发爱国情怀的文章,写作于法与语言特色完全不同,各有魅力。
第二,遵循“联系上下文”和“首尾呼应”的通用原则。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与段落,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把握该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中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每次的环境都不一样,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出现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式点题“背影”。第二次是在火车站送别父亲的场景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步伐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深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厚无私的爱;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便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群中,离别之时,催人泪下。第四次便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阅读父亲的来信,在盈盈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此处与文章开头呼应,紧扣主题,升华了作者的感情。
第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生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自我阅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其
一、它是有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其
二、所阅读的是按一定的教育理念与体系编写的教材或课本。其
三、它是在一个教育集体中进行的。为此,阅读教学应该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上,不断迈上新台阶。
总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第四,遵循“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总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在阅读教学改革中,我们绝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失去属于自己的主体位置。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对话,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面对学生的种种疑问,教师要大胆做出肯定的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机制才能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2] 郭璐.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 [3]樊华强.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探微
《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2006年 9月 16日
山东省海阳市教学研究室 王振海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市《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课题,是山东省教育 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15JZ18。经研究决定,今 天在这里召开开题会议。搞好这项课题研究,对提升我市中小学教师专 业素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代表课题研究 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与会的领导、专家与老师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 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的客观要求 新课程改革实验呼唤着教师教育观念、制度、管理的变革,呼唤着 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体系、培训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培训文化建设的整 体变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突破了过去历次课程改革的局限,从课程 理念、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所 有教师都需要重新认识新课程、接受新课程。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力军, 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对新课程的适应和升华,关系着新 课程实施的成败。我们知道,现在生源在变,课程在变,教材在变,高 考在变,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 以不变应万变。因此,简单地说,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强烈冲击着现有 师资培训体系, 作为一个县市,应尽快探究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 训策略, 从而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实现教师与新 课程的共同成长。
(二 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 现实需要
伴随着教育普及化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发展,教师职业逐渐 形成一种专门的、受人尊敬的职业,并逐步强化着专业化的特征。20世纪 60年代,教师专业化运动开始兴起, 80年代发展成为一场势力强 大的全球化教育改革运动。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的主题是 “教师专业发 展” ,自此以后,专门以专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多次召开。这些会 议的召开无疑对深刻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概念、在实践中促进专业发展起 到了积极推进作用。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 然趋势, 不断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对一个县来说, 也必须研究如何加强 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进修,迅速提高全体中小学的教育专业化水平,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就显得越来越迫切。而要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加强其培训策略的研究。
(三 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促进我市教育发展的 根本举措 “九五”、“十五”期间,我们先后承担了省级重点课题《县区中小 学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方略的研究》、国家级重点课题子课题《中小学教 师继续教育机制与模式研究》和《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的研究》的实验 研究任务,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显著的实 验成效。可以说,我们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对我市承 担的“九五”、“十五”课题的深化和拓展。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 应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对现有的在职教师培训策略进行审视、反思和 改革,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素质结构,拓展研究视野,从 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切实提高专业化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情况介绍(一 课 题研究的假设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提 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十五”期间,我国把 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体工程。全国 各地都在探索、研究新课程师资培
训的科学策略和有效模式,促进中小 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例如, 湖北省荆门市在探索 “政府主导、部门推动、学校引领、社会支持”四位一体的师资培训新途径;吉林省吉林市在探 索“以校为本、自修反思”的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策略;湖南湘西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探索 “低成本、高效益、规模化” 的师资培训方略, 等等。
但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师资培训中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中 小学师资培训的时效性、针对性、科学性不强,教师缺少自主学习、反 思实践、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专业成长速度缓慢;二是中小学师资培 训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存在偏差,在培训中,有关情境性、操作性和 确定性强的内容比较匮乏,教师受训实效不大,不能有效改进教育教学 实践,推进新课程全面实施;三是现有师资培训策略只局限于师训一方 面,不能将行政管理、教学研讨、教学改革、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 等有机整合到师资培训中;四是中小学师资培训评价往往重结果轻过 程,方法、形式和评价主体都比较单一,不仅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而且 看不出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如下: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和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 结合当地中小学教师素 质现状及师资培训工作的实际,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以行政管理为 保证,以教学研究为重心,以教学改革为阵地,开展教师在职培训,以 “学习、实践、培训、研究、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项修炼” , 以“行政管理、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为教师专业化培训的 “四大支柱” ,通过自主学习、反思实践、行动研究、互动研讨、案例 评析等形式,促使中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方面 得到完善、拓展和提升,从而探索出一整套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县域 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
由此可说, 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为了适应新课程 改革的现实需要,根据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师资培训工作的实际,对 在职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所进行的一项应用性专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 1.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形成一个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 的总体思路,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师资培训理论观点。
2.探讨新课程师资培训的课程设置, 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地方性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课程内容体系。
3.探索出一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培训策略, 形成一套中小 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的评价标准和办法。
4.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 教师。5.创建一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的示范学校。(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是管理策略。实行中小学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办法,根据教学研 讨、科研成果、教学改革、教学成绩等多项指标对教师全面评价。需要 研究的管理策略有理论先行、师训为本、整体优化、有效调控和科学评 价等。
二是培训策略。按照通识培训、学科研修、教学操作三大模板,构 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课程内容体系,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分层施教、分类指导。需要研究的培训策略有:①以校为本,行动研究;②梯次推 进,分层施教;③分类指导,分别要求;④反思实践,教学创新;⑤自 我研修,团队学习等。
三是教研策略。开展专题研讨、经验共享、教学创新、常规完善等 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全过程进行规范、优化、研究 和评定。需要研究的教研策略有反思教学、案例评析、教学诊断、互动 研讨、教学沙龙等。
四是科研策略。组织中小学教师加强理论学习,选择新课程改革中 的实际问题进行实验研究,整理成果,推广经验,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 能力。需要研究的科研策略有教育科普、定向研讨、合作攻关、实验指 导、行动研究等。
五是教改策略。积极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鼓励教师参与公开课、优质课、探索课、尝试课、研究课等评 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 1.成立市课题组
市课题组由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共同组成, 负责课题 研究的科学决策、整体规划、宏观调控和培训指导等工作。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于文兴 副组长:邱世奎
成 员:王振海 刘本茂 刁伟波 车言勇 专家指导小组 组 长:王振海
成 员:车言勇 迟建洋 王新科 李兆明 王永义 于林虎 刁 伟波 包令敬 刘耕新 市课题组下设学术秘书处,负责联系指导专家、选择培训教材、收 集研究资料和推广研究成果等工作。学术秘书处设在市教研室教科所。2.市课题组成员分工
王振海负责组织协调、宏观调控、保证投入等。
车言勇负责理论研究、制定实验计划、撰写课题报告和新课程通识 培训等。
迟建洋、王新科、李兆明、王永义负责相应学段的中小学教师专业 化校本培训和学科培训策略研究。
刁伟波、包令敬、刘耕新负责中小学教师专业化集中培训策略研究。3.确立重点实验学校
该课题研究旨在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因此全市普通 中小学必须全部参与, 在市课题组统一领导下开展课题实验。为了先在 点上取得较为成熟的经验,确立以下重点实验点校: 教师进修学校、海阳一中、海阳四中、海阳十一中、实验中学、新 元中学、东村街道初中、凤城街道初中、留格镇第一中学、徐家店镇初 中、行村镇第一中学、辛安镇第一中学、实验小学、红蕾小学、育才小 学、方圆学校、凤城街道中心小学、盘石镇中心小学、发城镇第一小学、里店镇中心小学
重点实验点校应在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 注意抓好资料的收集
整理和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 1.准备阶段(2006 年 9 月~2006 年 12 月)。成立相应机构,开展 组织发动工作,加强实验教师培训,形成阶段总结,负责人为刁伟波、包令敬、刘耕新。2.实验阶段(2007 年 1 月~2009 年 12 月)。组织中小学教师专业 化培训,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理论观点,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策略,发表学术论文,按、分学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负责人 为车言勇、迟建洋、王新科、李兆明、王永义。3.总结阶段(2010 年 1 月~2010 年 12 月)。总结整理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结题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准备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编撰 研究专著,搞好课题结题的有关工作,负责人为王振海、车言勇。
三、关于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作指导,任何教改实验都难以成功。从根本上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能够促进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向纵深发展。教育教学 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自发过程,需要人们自觉的刻苦努力才能 实现。为此,一要根据课题研究的进程和需要,不定期地编印有关学习资料,组织广大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各位实验点
校的学校领导务必 更新教育观念,切实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杜绝靠拍脑袋决策、凭老经验管理的现象,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校长。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高屋建瓴地抓好科学研究,取得丰硕的实验成果。同时,还要为教师举办理论讲座,使教师掌握课 题研究与实验的方法,从而克服畏难发愁情绪,纠正认为科研高不可攀 的错误认识。二要培训实验骨干,层层举办培训班。在课题实验与研究 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措施,提高广大实 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实验骨干队伍。各实验点校 要制定实验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实验骨干教师培养,树立好典型,充分 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以骨干带动全体,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能力。三要 加强组织落实,加大考核力度。统一要求,统一安排进度,编印学习思 6 考题,定期验收考核,并将考核成果记入教师个人档案,以此作为实验 教师业务考核的依据。
(二)坚持运用科学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验成效 采用一套科学的方法,课题研究能够少走弯路,易出成效。在课题 研究方法选择上,要坚持三条原则: 一是实效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追求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又要追求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二是外在效 度与内在效度相统一的原则,既要追求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又要追求 揭示教师专业化培训内在规律的准确性; 三是群众性教改与科学性实验 相统一的原则。我们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实验方法,先在点上要搞突破。实验点校要拿出具有探索性、超前性、科学性的实验成果,以推动面上 的改革。再在面上反复推广论证,提高实验研究的总体效度。
(三)及时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采取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科学实 验与群众性教改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理论与实践互动、过程与效果并重 的良性循环研究机制。具体来说,一要召开专题研讨会。我们将根据课 题研究的需要,及时召开各种专题性研讨会,以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不 断深化。二是加强实验评估。这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宏观调控,不断深化 课题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将组织该课题组的有关同志加强对各实验点 校研究工作的督导检查。三是举行现场会,交流经验,推广成果。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浅析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09-17
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07-04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09-15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10-27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06-27
初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策略探究10-25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色彩06-15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议10-29
略论初中语文教学的互动阅读模式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