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第一单元练习

2025-0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上第一单元练习(共6篇)

二上第一单元练习 篇1

二上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总1――13课时) 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共有四篇归类识字的课文。第一课通过“词串”,向我们介绍了金秋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全课共分四组词语。第一组词语表现水乡白天的景色;第二组词语介绍了荷塘里的主要植物;第三组词语表现水乡傍晚的景色;第四组词语表现夜晚水乡的景色。第二课也是采用“词串”形式描绘了天安门广场国庆大典盛大的场面。全课的第一组词语表现天安门城楼的景色;第二组词语表现国庆阅兵式场面;第三组词语表现人民群众欢庆的场面;第四组词语表现了中国的突飞猛进。第三课属于看图会意识字,课文通过形象的图画来揭示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第四课是形声字归类识字。由5个偏旁“苗”组成5个形声字,再由这5个形声字分别组成词语,然后用一部分生字编人后面的儿歌。 这个单元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要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象形字和会意字的造字规律及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要注意识字与写字相结合,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识 字 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 3.了解金秋水乡特有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读准音、认清形。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串。 2. 观察图画,借助图画去理解字词。 3. 了解水乡秋天的特点,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激发兴趣自主识字、读词、写字。 教学准备:挂图、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大家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么?常熟是我的家乡,你们去过常熟么?电视上见过么?那儿可是个水乡小镇,不但风景优美,物产也很丰富。你们想不想去他的家乡看看?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我的家乡,那儿的水特别多,所以也叫水乡。大家看看,图上画得是什么季节呀?你怎么看出来的?想知道水乡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么?读了这些词语你就知道了。出示韵文。 二. 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1. 请大家看着拼音自由读一读,看谁能读正确,并想一想,哪些词读的时候要注意。学生自由练习。 2. 交流。你觉得要注意哪个词的读法?为什么呢?请你领大家来读读。谁还想说说。(注意翘舌音,后鼻音) 3.刚才小朋友们说得很好,现在请大家再次读读这些词语,要读好刚才说到的注意点,看谁读得正确,没有错误。谁来读准第一排,四组分四排读;两排一读谁行?男女生分两排读。四排词语连起来谁行?点名2人,齐读。 4. 去掉拼音谁也会读?学生练习,你会哪一排你就大胆站起来读。齐读。 5. 这些词你们都读准了,好样的,但还不够,还要读懂,读出味道来。 三. 读词成串,边读边想。 1.现在我就领着大家去水乡看看吧。出示图片,秋天的水乡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放眼望去,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水面上飘荡着一层雾气,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水乡变得更美了。你们觉得美么?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吧,谁来读?点名读。师范读,我读得美么?知道我为什么读得这么美?因为,我一边读,一边想,当我读这排词语的时候,我的眼前好象就出现了这幅画面。你们也来试试,读得慢些,要边读边想。点名读,评议(慢些,听出来了,你很喜欢水乡)男女生读,齐读。 2.水乡的荷塘更美呢,,看,你喜欢图上的什么?相机认识菱藕。这排词语,你也能读好么?一边读,一边想,自己试试看。点名读,评: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出来了,你特别爱吃菱藕。荷塘真美啊。 3.站在荷塘边,向远处看,你又看到了什么?船队为什么要唱着渔歌呢?天色晚了,天上飘着晚霞,湖面上飘着歌声。船舱里装满了鱼虾,这场面多美呀,你喜欢么?能读好这排词语么?注意边读边想,自己练习。点名读。评议。 4.夕阳终于落山了,夜晚来临了,水乡的夜景也很迷人。出示图片,美么?看谁能凭自己的本领把这排词语读好。点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四. 连串成篇,形成积累。 1.每一排词语你们都读得很好,连起来读,你们还能读好么?请四小组分别读一排词语。读得真好听,真上口,这里有个小秘密,瞧,一、二、四排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g,所以读起来特别上口,听起来特别悦耳。 2.听了你们读,我也想读。师范读。我读得好么?知道我为什么读这么好呢?(边读边想)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学生练习。 3.点名读。(评议:停顿,想象。你读得真好,封你做读书大王)这么多人都想读,请同桌的两个相互读给对方听。读好了就回到自己的.座位。都读好了么,那就请大家起立,带着心情,带着表情一起来读一读吧,会背的可以闭上眼睛边想边背。齐读。 五. 示范指导,认真写字。 1.课文读得真不错,这些词语你们都记住了么?出示生字。谁能熟练地读出它们?点名读。齐读。把拼音去掉也行么?点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看来你们真的都记住了。 2.现在我出个谜语考考大家,春天头发青,秋天头发白,远看像棉花,风来起白浪,猜一植物。谁猜到了?你怎么猜到的?看看是不是它。你真聪明。 3.接下来我们就来书写这两个字,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都带有草字头?还发现了什么?对,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上下两部分要写得扁而宽。观察范字。师范写,并提示注意点。学生描红。(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4. 出示田字个格“芦”,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写这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进行范写。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2.了解水乡金秋十月特有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指导用文中词语造句,以及文中插图的说话:“游水乡”的训练,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生词。 金秋 烟波 水乡 夕阳 归舟 渔歌 芦苇 菱藕 荷塘 枫叶 灯火 月光 上节课,我们已跟这些词语见过面了,谁来为大家读读这些词语? 2.抽读这些词语。 3、朗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二、指导感悟 1.激趣促读。 小朋友,现在你们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水乡,实际上水乡美得很哪!你们还是自己坐上小舟再到水乡游一游,细心地看一看,我相信你们眼前会出现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来!(介绍边读边展开想像的读书方法。提示: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认为哪儿最美?把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互说互读。 4.反馈指导。 全班交流,大体步骤为:先指名说、读,接着,通过课文插图或音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必要时教师可作示范。 指导重点: (1)第一行:通过“烟波”感悟湖面的苍茫、广阔。语速较慢。 (2)第二行:荷塘多彩明丽,摇曳多姿。语速较快,表达出兴奋之情。 (3)第三行:一幅“渔歌唱晚图”。晚霞映红了湖面,渔民们唱着悦耳的渔歌满载而归。语速稍快,抒发了丰收的喜悦。 (4)第四行:湖面的枫叶红得像二月花,湖面的点点灯光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在明亮的月光照射下,水乡更显宁静和迷人。读的时候语速稍慢。 5.整体感悟。 (1)了解叙述顺序:白天(湖面、荷塘)――傍晚――黑夜。 (2)练读全文。(提示:边读边联起来想像一幅幅画面。) (出示)金秋,我们乘着小舟到水乡游玩,先看到( ),接着,我们来到荷塘看到了( ),太阳落山了,我们看到了,听到了( ),夜幕降临了,我们又看到了( )。 a,自读,再口头填空。 b.反馈说,评议,再说。 C,进一步感悟水乡的美丽富饶。 三、指导熟读 1.体会押韵。 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g”,是押韵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自读体会。 2.指导停顿。 词与词之间停顿较短,做到声断气不断。行与行之间停顿长一些,做到气断情不断。自读体会。 3.练读全文。 注意停顿,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自读,互读。反馈指导。推选优秀者到前面配乐朗读。 四、练习造句 1.自己从韵文中找一个词来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最好。 2.指名造句,评议。 3.有些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选两三个词来造句。 五、指导看图说话 1.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踊跃,但还觉得不过瘾,下面我们再来比试比试。 2.出示金秋的水乡图。 (1)同学们能不能按顺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自己说,同座位互相说互相听。 (3)指名说,师生共同纠正。 (4)能不能用上一些比喻句或拟人句,一些好词呢? (5)说了这么多的水乡景色,你想发出什么赞叹? 就把这句赞叹句作为文章的结尾。 (6)指名说,比赛说。 生字字谜: 秋:秋天枫叶红似火。 烟:火字旁,一方框,一个大字里面藏。 夕:夕阳下山半个多。 归:短竖长撇倒过的山,归舟上面两张帆。(可以联系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后,得出这个儿歌。一方面记住了这个字,另一方面教会了孩子观察的方法。) 归:一竖短,一撇长,一座山横一旁。 灯:小丁丁,开电灯。(大家对于这句儿歌不会太生) 识 字 2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了解词义。两根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犭”旁。 2、诵读课文。想像国庆大典的盛况,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按笔顺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10个生字,并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 具:教学挂图、投影片、录像带、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 2、能指导看图,整体感知词语的意思。 3、仔细观察图画,能凭借图画联系生活积累认识天安门广场的事物和欢庆场景。 4、学会书写“桥

二上第一单元练习 篇2

语文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凭借,对写作内容进行调整重组、开发整合,能使作文教学结构化、序列化,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优化阅读教学的示范导写训练,就是根据完整、系统与有序协调的原则,将阅读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能给学生写作以良好示范作用的资源进行梳理、开发,以达到资源优化的示范导写效果。

下面以人教版八上第一单元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发示范导写素材为例,简要阐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导写训练的内容

1. 文体样式的示范导写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特定的文体样式,并进行模仿写作,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各种文体,更能促进对阅读文本的感知。如对于寓言、诗歌、戏曲等文艺类的文本的解读,多采用“感性自然的解释方式,是以想象与感觉为主导的想象方式,是诗性的体验与诗性的思考”(李咏吟《解释与真理》),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童话、寓言、戏曲等文本中存在那么多“不合理”的现象:小白兔怎么会说话?天上怎么会有九个太阳?而进行适当的模仿写作,又能加深学生对童话、寓言等“诗性”语言及想象的理解,其他特殊文体当然也一样。

教学《新闻两则》时,正值学校开学,要求学生根据新闻的写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写一则小新闻,写出学校近两千师生开学第一天的风貌、学校的新变化、学校为开学安排的特色活动等。教师提供标题:两千师生开学第一天。这样训练,在写作中更加深了学生对新闻这一文体的了解,也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2. 表达方式的示范导写

我们常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很多文段的表达方式不是单一的,但可以有侧重,有主次。教学中可以把模仿表达方式和进行语言训练有机统一起来。叶圣陶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比如在《芦花荡》一课中,要求仿照课文“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钻入了苇塘的深处”几段话的写法,从分段、对话、环境描写及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等角度,写一个片段,话题也是仿照课文,写在激烈的冲突之后,气氛开始趋于平静时所发生的事情,可以写与父母(同学、兄弟姐妹等)的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等。

这个导写训练,教师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把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进行综合运用。如果没有课文段落,仅将要求布置给学生,那还是停留在概念性的层面,不够感性,学生也不易写作,但有了“模仿”的凭借之后,写作就显得“感性”了许多,学生写作就会生动起来了。

又如《蜡烛》一课,教师要求通过对比课文段落“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与段意概括句“她很艰难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的不同,让学生明白“具体描写”与“概括记叙”的不同,进行概括到具体的写作训练,消除学生作文弊病。要求学生仿照上述文段的写法,扩写一句话:老师感冒了,上课时显得很累。

3. 言语形式的示范导写

所谓“言语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一种关涉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另一个是文本中的内在言语素材,它是一种关涉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也关涉到修辞、标点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课文言语形式的秘密,既关注文本内容思想,也关注文本言语形式。言语形式的模仿,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言语范式,以利迁移运用,尝试自己在实践中模仿练习。

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虽是译文,但教师充分认识到文章言语形式的特点,语言铺叙,言辞犀利,感情充沛,所以教师设计了以下两个导写训练题目:

1.请仿照信中雨果赞誉圆明园的一段话,用丰富的言语进行人物描写(“姑娘太美了”,或“小伙太帅了”),尝试铺叙写作。

附学生习作:

请您用羽毛,用红宝石,用花朵,用彩虹建造一个梦,用贤惠作为她的生命,给她上上下下喷洒香气,披上羽衣,脸上带些微笑,心灵带些纯洁,带些天真,展现出优美的身段,似蝴蝶飞舞,并饰以彩虹,饰以阳光,饰以雨露,饰以清风。请同是诗人的描绘师描绘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幻想,再描绘柔嫩的皮肤、灵巧的双手、迷人的眼神,加以优美的语言、动听的歌声、文雅的举止,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魂不守舍的身姿,其外貌是嫦娥,是西施,那,就是这位女子。

2.请仿照雨果在抨击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时运用的“反语”写法,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按要求进行片段作文。

班里阿三与隔壁班的炳哥闹了点小摩擦。阿三回到班里一宣传,男男女女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群情激奋,个个摩拳擦掌,要为阿三鸣不平,欲群起而攻之,更有冲出教室者,场面颇为壮观。

请你从一个正面的角度,用反语的形式描述一下这样的场面,表达你的看法。

需要说明的是,表达方式也可以属于言语形式范畴,都属于文章“怎么表达”的层面。因此,在导写训练时,是很难单独分列的,只是有所侧重。

3.写作思维的导写训练

什么是“写作思维”?顾名思义,写作思维就是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写作思维具有敏捷、灵活、独特、深刻的特点,写作思维中存在着“模块”现象。所谓“模块”,我们指的是贮存在记忆中的人或事物呈现的组块形态,它或是对客观事物直接感受而形成,或是阅读获得信息的心理印象,这些“模块”都有可能成为写作时的模本,一旦作者进入写作状态,它们便会在头脑里活跃,而阅读教学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可成为这“模本”。

如在《亲爱的爸爸妈妈》中,“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词一句,四个短句,四样事物,四个修饰词,不仅写天气,而且表现作者沉重的心情,用恶劣的天气来渲染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哀。教师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尝试表现“喜庆”或“浪漫”的氛围。

有学生写出下列习作:

(1)柔月。和风。小桥。花伞。

(2)礼炮。彩带。气球。新楼。

(3)朦胧的月。清亮的水。温和的风。芳香的草。

若经常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写作思维的导写,就会大大提高学生作文的构思、布局、立意的能力。

二、操作方式:分散与有序相机结合

导写训练并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属物,也不是为导写而导写,它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相机开展,因此,进行导写训练时选择的时机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对整篇阅读材料、整个单元教学,甚至整册教材都要有统筹安排,要兼顾各方面导写内容的训练,不可盲目无序。我认为在导写训练时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效果较好。

分散,指的是在阅读教学进行时穿插导写训练。可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及教学环节的推进,选择在课堂进行时、课堂小结时及课后训练时,相机开展。

集中,可分为两个时机,一是单元复习时,要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进行主题式作文写作,如八上第一单元,让学生评述战争;二是大作文写作时,综合各要素的训练,可与征文写作、月考作文等结合起来。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模仿中的提升

阅读教学中的示范导写不是单纯地模仿课文和句段,机械地套用文章。如果机械模仿别人,久而久之会使自己的思维变得僵化,失去活力和生机,那样导写将适得其反。示范导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写作,它更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要学生摄取范文之“神”,融入自己作文中去。如此“模仿”多了,就会有“出格”的作文,有新的创造。

2. 激趣后的训练

要让学生不机械参照例文,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模仿写作的乐趣与激情,进而在模仿中写出特色,超越模仿的蓝本,就一定要注意提高他们对写作话题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设置导写训练的话题或情境时,要注意学生的生活、心理,使写作内容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中来。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只有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形式的训练才能水到渠成。

利用阅读教学,捕捉写作契机,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写作实践,从而以读促写,将能很好地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同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材的示范价值,能使资源具有更多的教育附加值,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拓宽了课程研究的领域,从而促进了课程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二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提升练习题 篇3

闻名著名

(1)张衡是我国古代( )的天文学家。

(2)徐悲鸿画的马举世( )。

五、句子小练习。

1.美丽的呼伦湖,多么迷人!(写一个句子用上感叹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条船,万条驳,白帆片片像云朵。(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用黑体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水乡里_________多,________多,________多,________多。

2.冬天的.呼伦湖,到处是________的冰雪,________,________,像一个_________的世界。

3.小________,摇哇摇,一摇摇到外婆________。一院________,一院________,一架________一架瓢,院后秃山穿________袍。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爱大山我爱家

郭荣安

小溪叮咚响,

鸟儿叫喳喳,

穿过金竹林,

绕过绿山茶。

山路弯弯山中行,

白云深处是我家。

人在半山腰,

满眼都是画儿。

绿林像大海,

红花遍山崖。

山是摇篮我是娃,

我爱大山我爱家。

1.文中写“我”听到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声音。

2. “我”家怎么走?在哪里?

3.判断。

“人在半山腰,满眼都是画儿。”这里的“画儿”是指眼前的景色很美,像一幅画。( )

二上第一单元练习 篇4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2、使学生在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主题图、小棒、圆片。教学过程: 新知铺垫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①(出示主题图)

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邻居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请仔细看图,小白兔是几只几只在一起的?鸡呢?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③谁能用算式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几只? 2+2+2=6(只)

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④谁能用算式表示鸡一共有多少只? 3+3+3+3=12(只),4个3相加得12 ⑤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同组小朋友互相讨论)加数都相同。试一试

一次摆2根小棒,摆5次。

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2+2+2+2+2=10 5个2相加得10。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乘法

①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你是怎么知道的? 4个2相加。2+2+2+2=8 ②加入有6张桌子呢?9张桌子呢? 请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③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很麻烦。

说明: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学吗?(2)感知乘法。

①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写作4×2=8或2×4=8 ②介绍乘号、乘数、积的名称

(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③算式的读法

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3)反思乘法的意义

①4个2相加中“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②4个2相加,是怎么样用乘法算的? 4×2和2×4 ③在这里,4×2和2×4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4个2相加。(4)试一试

出示小鸡图。学生说一说图意。5个4相加。

加法算式:4+4+4+4+4=20(只)

乘法算式:4×5=20(只)或5×4=20(只)(5)回顾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识运用(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你能用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好后集体订正。(2)“想想做做”第2题

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按要求摆。每堆摆3个,摆4堆。

摆完后,在练习本上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每堆摆4个,摆3堆。

摆完后,在练习本上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同桌互相读和说(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在这节课上表现怎么样?

练习四

教学内容:课本第23~2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乘法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熟记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并能熟练地用加法算得乘法的积及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合作学习、相互展示、相互交流的过程,培养兴趣,提高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学习乘法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加深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教学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准备:投影、小棒。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 ☆☆☆ ☆☆☆ ☆☆☆ 一共有()个3.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或()×()=()(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 6×2=12 3×8=24

二、知识巩固(1)摆一摆。按要求摆小棒。学生摆,教师巡视。(2)看图写算式。(课本第23页第2题)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看图写算式。(课本第23页第3题)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思考:观察写出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4)看图写算式。(课本第23页第4题)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看图写算式。(课本第24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6)改写算式。(课本第24页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改写的方法。

先找出相同的加数,再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7)看图填空。(课本第24页第7题)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8)你能列出几道乘法算式?(课本第24页第8题)投影出示图。

学生观察、独立写算式。集体交流。

三、课时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的学习,是否对乘法也有更深入的了解呢? 思考:在生活中你能发现乘法问题吗? 1、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课本第25~27页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1、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1、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类推等方式,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类推能力。

3、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增强合作意识,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编出1、2、3、4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的来源,理解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投影、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

二、知识探究

(1)(投影出示)情景一:玩跷跷板。①1个跷跷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

②说明1个2就是2,所以1×2=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③2个跷跷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联系乘法算式2×2=4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④想想:2×1=□

你用哪一句口诀帮助计算?(2)(投影出示)情景二:玩荡秋千。①1只秋千上坐3人,2只秋千坐6人。

1个3是3,2个3是6,怎么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②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三三得九

③想一想:3×1=□ 3×2=□ 你用哪一句口诀帮助计算?(3)(投影出示)情境三:小朋友坐火车。

①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车厢的人数 1 2 3 4 人数 4

②1个4相加、2个4相加、3个4相加、4个4相加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③想一想:

4×1=□ 4×2=□ 4×3=□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4)试一试。

1×1=1的乘法口诀是怎么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形成应用(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的是哪一句乘法口诀? 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3)“想想做做”第3题 看算式,说口诀。同桌一起练习。(4)“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口诀。(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6)“找朋友”游戏

小朋友手中有1~4的乘法算式卡片,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卡片的同学站起来,就是他的好朋友。

四、课堂小结

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练习五

教学内容:课本第2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2、3、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2、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并提高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熟记和运用1、2、3、4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提高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投影、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一背:采取比赛形式,背1、2、3、4的乘法口诀。小组背:男、女生背;同桌背。背完后,交流你是怎么样记住的。

(2)说一说下面各口诀所表示的意义。二三得六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 2×3= 4×1= 2×2= 1×4= 4×3= 2×4= 3×3= 巩固练习

(1)你说我答。(课本第28页第2题)同桌合作完成。

如:一人:2×4;另一人:2×4=8 二四得八。教师巡视。

(2)细心练习。(课本第28页第3题)提示:看清运算符号。学生独立练习。(3)开放性练习。(课本第28页第4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练习,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4)投影出示。(课本第28页第5题)

观察图片你能看出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2×3=6)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三、提高练习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课本第28页思考题)1 4 9 1×1 2×2 3×3 学生讨论交流

四、总价评价

(16)4×4)(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课本第29~3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纳5的乘法口诀,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2、通过经历找规律,归纳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教学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主题图、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复习1~4的乘法口诀。(口诀对对碰)

(2)导入谈话:二(1)班的小朋友正在公园里划船呢!走,咱们瞧瞧去。(出示主题图)

二、教学新知(1)出示主题图

①观察场景图,提出问题。

提问:每只船坐几人?2只船坐多少人?3只船呢? 学生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②填写表格,做好准备。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船的只数 1 2 3 4 5 人数 5

③你能猜出今天要学什么吗?(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2)研究5的乘法口诀。

①你们能根据表格表示的意思和乘法算式编出5的乘法口诀吗? 先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请组长在纸上写下来。②反馈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编写的乘法口诀展示一下?

展示口诀。

谁来说一说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

四五二十表示4个5相加的结果是20,也可以求出4×5的积是20.(3)记忆乘法口诀

①观察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发现:下面的一句口诀的得数比上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多5,上面的一句口诀的得数比下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少5。②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口诀吗? 学生讨论交流。

如果四五二十不记得了怎么办? 可以通过三五十五来记住四五二十。刚才小朋友介绍了一些记口诀的好办法,下面就请你用自己习惯的方法来记一记口诀。(4)想一想:

5×1= 5×2= 5×3= 5×4= 学生回答

三、巩固深化(1)“想想做做”第1题 同桌对口令。(2)“想想做做”第2题

花坛里的花开得有点奇怪,你知道为什么“5×4”和“4×5”这两朵花开在一起吗?

“四五二十”这句口诀有什么用?

你会说出另外2个花坛要用的乘法口诀,并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吗? 学生回答。(3)“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在书上做,交流时,说一说用到哪一句口诀。(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先画,再写算式。(5)“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图,引导学生说图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几课,你又有哪些收货?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课本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2、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主题图、学具。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出示挂图:4个鱼缸,有3个

鱼缸里有4条金鱼,1个鱼缸里只有1条,其中事先用彩纸将最后一个鱼缸档好)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会列算式吗?

学生列式4+4+4=12或者3×4=12.谈话:看了小朋友们的乘法知识掌握得还不错,那就再考考大家啦!准备接受挑战„„

(出示第4个鱼缸)新知探究

(1)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样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每个鱼缸里的鱼一样多,才能改成乘法。那你认为可以改写成什么算式? 学生交流: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1)

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1条。(3×4+1)(2)你还有其他列式方法吗?

(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3.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3?

(3)像3×4+1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3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者减法。巩固运用(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先说说先算什么,再计算。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4)“想想做做”第4题 画画算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相差2的数的积加上1等于这两个数中间那个数与他自己的积。(6)你知道吗?

学生读一读“你知道吗?”的内容。课堂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练习六

教学内容:课本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熟记1~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计算乘法,乘加,乘减。会分析简单的乘法应用题的关系。

2、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获得运用知识的成就感,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熟记1~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

(1)背一背1~5的乘法口诀

你能辈出1~5的乘法口诀吗?(集体背、小组背、独立背)(2)口算卡片

1×3= 2×4= 3×4= 5×2= 2×5= 5×3= 5×1= 3×3= 4×4= 1×5= 4×5= 5×5=(3)游戏。

老师说一句口诀,大家能很快说出两道乘法口诀算式吗?小组之间玩游戏。巩固练习

(1)课本第33页第2题 出示练习二第2题图。

(2)课本第33也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3)课本第33也第4题

学生以比赛形式完成,交流错误较多的在哪里,集体交流订正。(4)课本第33也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5)课本第33也第6题 出示第6题主题图。

找一找:图中都有些什么?

根据图上给的信息你能解决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

(7)课本第34也第8题 出示第8题主题图。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8)课本第34也第9题 游戏。同桌进行。

(9)课本第34也第10题 出示第10题主题图。

找一找图中有些什么?根据图上给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

三、拓展练习

找规律填数。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里的数与下面两个小正方形里的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里的数等于两个小正方形里的数的积加上第一个正方形里的数。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我们主要巩固了哪些知识?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课本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经历6的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应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6的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教学准备:主题图、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准备练习(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2)列式计算:1个5相加 3个4相加 5的2倍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6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1)试一试

①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②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 1 2 3 4 5 6 人数 6 12

③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么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 6×1=6 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6和1相乘,积是6)④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编出一个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 6×2=12 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2个6比1个6多几?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

⑤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么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依次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第3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⑥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标书的意思。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⑦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遍。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⑧试背口诀。

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2)想一想

①出示想一想:6×2= 6×5= ②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各用哪一句口诀(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三、知识巩固(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2)“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口答。(3)“想想做做”第3题。

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4)“想想做做”第4题。

9道题口算,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力求都算对,集体交流,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5)“想想做做”第5题。

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后,再列式计算。

比较一下6×6与6×2(2×6)有什么不同?哪个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6?哪个算式是6个2相加?(6)“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第6题图,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7)“想想做做”第7题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算?

四、课堂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内容:课本第37~38页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所学的乘法口诀,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会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计算和解答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练习知识的体验中,培养合作精神。教学重点:会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计算。教学难点:会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口诀练习

背1~6的乘法口诀。(集体齐备,指名背,对口令。)提问:“五六三十”是什么意思? 用来算哪两个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呢?

二、巩固练习

(1)课本第37页第2题

①出示图,看清图意,先是用5分别乘以4、5、6.读算式说得数,每说一道算式得数,集体齐答口诀。

②再让学生分别用2、3、4、6分别乘以4、5、6,读算式说得数,齐答口诀。

(2)课本第37页第3题。

①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线连起来,独立完成。②集体交流时提问:6×4和4×6为什么相等?(都用口诀四六二十四)4×3和6×2为什么相等?(口诀不同,得数相同)

在已学过的口诀里找一找,还有哪两句口诀的得数是相同的?(3)课本第37页第4题

①要求学生比每组两题中得数的大小,并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②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比较出了大小,谁能不计算得数,就能比较出它们谁大?(如第一组中6×3是3个6相加,6×2是2个6相加,3个6大于2个6,所以6×3比6×2大)

还有其他方法吗?(比乘数,如5×6和6×6,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乘数6,另一个乘数6大于5,所以6×6大于5×6)。(4)课本第37页第5题

16个口算题,要求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情况,统计哪几题错得教多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订正,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综合练习

(1)课本第37页第6题 读题。

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一辆小汽车坐5人,6辆小汽车可以坐多少人?)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2)课本第38页第7题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3)课本第38页第8题 根据口诀填空。

(4)课本第38页第9题

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右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5)课本第38页第10题

①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②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右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③小结:这两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个,但是,左边一题的条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做了6个沙袋,2个人就是2个6,所以能用乘法算也能用加法算,而右边一题两个人做的个数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个,只能把两个人做的个数相加,所以用加法算。(6)课本第38页第11题

①数一数,一班每行种多少花?二班每行种多少花?学生回答。②不计算你怎么知道哪个班种的花多些?为什么?(两个班种了4行花,一班是4个5朵,二班是4个6朵,4个6朵多些,所以二班种的花多些。)

③学生独立求出一班、二班各种了多少朵花? 学生回答。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复习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

2、指导学生经历整理1~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熟练掌握。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及积极思考和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教学准备: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这一单元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二、口诀整理

(1)课本第39页第1题

出示图意,学生独立观察完成,集体交流订正。(2)课本第39页第2题

①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口诀吗?(独立填写,集体订正)②学生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和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列到6的乘法口诀。请小朋友们一行一行背一遍。③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竖着从上往下看,每一行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行,2个几1行„„这样配列的。请小朋友们竖着一列一列背一遍。④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请小朋友们齐着拐弯试背一遍。⑤师生共同对口令。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39页第3题。

竞赛的形式同桌同学一组,比比谁先过河;比两次,使每个同学都能练习到两组题。

(2)课本第40页第4题。

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做好统计。

(3)课本第40页第5题。

在写出得数的算式里填写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讲讲是怎么样想的?

(4)课本第40页第6题。

填方框里的乘数,由于只学到6的乘法口诀,所以方框里暂时填1~6个数,要求学生说出所填乘数,所得的积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能熟练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而且要很快说出算式和得数。

复习

(二)教学内容:课本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

2、经历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和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投影。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

(1)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6×5= 4×2= 5×4= 2×6= 3×3=

2×5= 6×6= 3×5= 4×6= 6×3=(2)口答。4个5是多少? 3个4是多少? 6个4是多少?

二、巩固练习

(1)课本第40页第7题。

投影出示。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 饼干每包4元,小明买3包饼干。每块蛋糕3元,小亮买5块蛋糕。每盒巧克力6元,小红买2盒巧克力。三人各要用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2)课本第40页第8题。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运算顺序。(3)课本第40页第9题。投影出示图。说说图的意思。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4)课本第41页第10题。①投影出示图,学生说说图意。

②小兰家栽了多少棵桃树? 6×2=12(棵)③小芳家栽了多少棵桃树?6+4=10(棵)

④哪家栽的桃树多?多多少棵?12-10=2(棵)(5)课本第41页第11题

读题,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共几个问题? 学生独立求出小军、小红各用多少元?集体交流。拓展练习。

(1)课本第41页第12题。

投影出示图,图中画了什么?你能用哪些乘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一共有多少只鸡?

墙上一共有多少个辣椒? „„

(2)课本第41页思考题。引导学生画图,讨论交流。

四、课堂小结

八年级英语上第四单元练习题 篇5

(A)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

1.People can enjoy n_______ in the countryside. The air is fresher and the sky is bluer there.

2.She c_______ the table with a cloth yesterday.

3.In the o_______, there are all kind so ffishes.

4.She was full of j_______because her parents love her.

5.Thousand so fold trees were in the f_______ten years ago,but now there are few.

(B)根据句意及汉语提示填空。

6.These plants float on the_______(表面)of the water.

7.My grandparents keep a lot of______(绵羊)in the countryside.

8.The fox usually_______(以为食)meat.

9.The teacher had no_______(控制)over the children.

六上第一单元作文点评 篇6

1、要毫不犹豫地变成一种植物、动物或者自然现象。不要用“假如我是”,直接就是“我是”。

2、要把自己完全当成自己设想一种植物、动物或者自然现象,一些称呼要发生变化:比如,你是了一棵树,那么,你的身材怎样,你的性别,爱穿裙子,还是风衣?而不是“我身上的松针又细又长”小鸟在你身上搭窝,不如说,你是小鸟的家,你专门为它准备了一个房间。

3、不论你是什么,你的生命都得有意义。

你是一种植物,那你就能为人类制造清新的空气。你经受春天的万紫千红,享受生命里的亲情、友情;夏天,在狂风暴雨中磨练坚韧的品质;秋天,为人类和动物们献出果实,落叶归根,肥沃土壤;冬天,安然沉睡,积蓄能量,等待春暖花开时,再次奉献自己。

4、篇幅过短。

原因:联想和想象不具体,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的太少。比如,有的学生写“我是一朵云,每天在天空中自由地飘来荡去。”对云的生活只有这一句描写。可另一个学生这样写:“我是一朵云,我的身体是缥缈无形的,可以变成各种形状,我的生活自由、清闲。早晨,太阳公公要起床了,我就变成厚厚的白毛巾为它洗脸;白天,我和小鸟一起看人间的群山连绵、大海翻腾、四季变换;傍晚,太阳公公乐意时,还会送我一缕余晖做面纱,我就和同伴们一起在天边开化妆舞会。晚上,我可以追星星,撵月亮,直到天亮。”

5、一些文章顺序混乱,东拉西扯,条理不清。写植物,一般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

上一篇:树林的深处下一篇:有关品茶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