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会计与审计的区别(精选11篇)

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篇1

我国的审计包括三种类型,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内部审计是指部门,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查和评价的活动.社会审计是指依法成立的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公证,评价的服务活动.审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社会活动.审计与会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审计主要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审计需要以会计资料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财务会计资料,审计工作很难进行.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在审计产生之初,审计人员主要从审查会计资料入手,对会计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审查.我国古代有审计是“听其会计”之说,西方国家的“audit”一词也有“听审”的涵义.从审计的产生可以看出,审计和会计不是一回事,审计也不是从会计中派生出来的.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审计的一种手段和方式.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和会计的区别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产生的基础不同.(二)性质不同

(三)对象不同方法和程序不同

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篇2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是紧密联系而又略有区别的, 如若我们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相关规定去分析, 则可以看出,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存在着以下联系:

(一) 两项审计工作在识别重要账户及相关认定上相同。这是因为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已经明确指出, 注册会计师必须要对重要账户及相关认定进行识别。而在重要账户及相关认定的风险因素评价上, 二者在考虑因素与处理方法上相一致。因此, 两项审计工作在识别重要账户及相关认定上是相同的。

(二) 两项审计工作在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上相同。可以说, 在财务报表的检查中, 注册会计师旨在查找财务报表中是否存在着重要的错报。因此,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必须要确定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 则旨在检查财务报告内是否存在重大缺陷。而这里所指的重大缺陷, 则是说内部控制之中可能会存在的并导致无法及时防止、发现, 财务报表之中所存在的重大错报的一项控制缺陷组合。所以, 两项审计工作在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认上相同。

(三) 两项审计工作都是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以风险评估为工作起点。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往往会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在风险评估程序的实施上需要识别财务报表层次以及认定层次中是否存在着重大错报风险, 加以应对。而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往往也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对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 进而加以应用。其中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重大缺陷则是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足以应对财务报表层次以及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因此, 两项审计工作的评估方法与评估结果是相同的。

(四) 两项审计工作在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与测试上方法相同。在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测试上, 两项审计工作都会用到观察、询问、检查程序;而在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测试上, 两项审计工作又都会用到观察、询问、检查、重新执行程序。因此, 两项审计工作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了解与测试方法上是相同的。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区别

我们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相关规定去分析, 又可以看到,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存在着以下区别:

(一) 两项审计工作的测试目的不同。注册会计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其测试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 并需要在对外审计报告中专门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情况。而在财务报表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测试的根本目的则在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的风险要素, 以此支持相应的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一般来讲, 注册会计师是不会对外公布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的, 除非内部控制已经影响到了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发表。因此, 两项审计工作的测试目的是截然不同的。

(二) 两项审计工作的测试范围不同。注册会计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 需要针对每一项相关认定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证据测试, 进而对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的审计意见进行支持。而在财务报表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则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对不同认定采取不同的审计策略。也就是说除了准则规定的, 必须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的, 注册会计师不用对所有认定进行测试, 而是可以绕过内部控制直接进行审计。因此, 两项审计工作的测试范围是截然不同的。

(三) 两项审计工作在测试涵盖时期上不同。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审计中往往是针对资产负债表中某一时期内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的。因此, 注册会计师也无需获得整个期间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运行证据。虽然, 在时间点的选取上也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详细的考察, 但仅仅在于某个特定时间点的考察, 发表有效性审计意见。而在财务报表审计之中, 注册会计师则必须获取整个期间内可以证明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 进而发表审计意见。因此, 两项审计工作在测试涵盖时期上是截然不同的。

(四) 两项审计工作在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要求上不同。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审计中往往需要获得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高度保证。所以, 在样本量的选择上弹性常常较小。而在财务报表审计上, 注册会计师对样本量的需求, 完全取决于计划从控制测试中得到的保证程度, 具有很大的弹性选择空间。因此, 两项审计工作在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要求上是截然不同的。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机结合

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联系与区别的阐述, 我们可以看到, 两项审计工作具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相互结合在一起势必能够相得益彰, 提高审计效果与审计效率, 同时还能够减少审计工作对客户的干扰, 避免重复劳动的发生, 进一步降低审计成本。因此, 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有机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为了实现两项审计工作目标, 在审计中应该调整审计策略, 从而做到双向共赢。因为两项审计工作的实际目标是不相同的, 因此为了能够在审计工作中同时达到两项审计目标, 实现审计目的, 就必须在设计与实施审计工作时就要做好审计策略的调整, 必须要获取充分的、适当的证据, 以此支持内部控制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意见, 同时又要能够支持财务报表审计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审计意见。尤其是两项审计工作在测试范围与涵盖期间也存在着差别, 所以就必须针对此种情况采取综合性方案进行认定, 进而对两项审计目标做到同时兼顾, 进而实现审计证据相互利用, 相互验证, 降低审计成本的共赢局面。

(二) 对于两项审计工作所得的审计结果, 应该做到相互印证, 相互利用, 从而实现“整合”审计。而要想做到此点, 在审计工作中, 则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 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审计中,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作出结论时必须要对财务报表审计所认证的内部控制风险测试结果同时进行核对与衡量;第二,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中, 应该结合内部控制审计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测试结果同时进行考核。如若在内部控制审计中识别出了重大缺陷, 则注册会计师应该根据该缺陷对财务报表审计中实施性质、期间、范围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有效评价。

(三) 将两项审计工作队伍合二为一。自2012年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的全面推广, 即彻底割裂了两项审计工作所存在的内部联系, 而这一局面不仅使审计成本直线上升, 同时审计质量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因此, 如何将两项审计工作有机结合由一个项目组共同负责两项审计工作, 则成为现如今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始终不懈研究的方向。而要想实现由一个项目组同时完成两项审计工作, 则必须将两项审计工作队伍合二为一, 并遵循经济业务的循环进行, 也就是说尽可能由同一个人负责整个经济业务循环内的控制与实质性测试, 进而实现控制与实质性测试能够进行有机结合, 而使两项审计工作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 切实实现“整合”审计。

四、结语

非常规审计与常规审计的区别 篇3

一、非常规审计的意义及特征

非常规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如自然灾害、战争、饥荒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因素)的前提下,按照最高审计机关的指令,对特定的标的物进行的一种审计监督活动。由于它未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故被称为非常规审计。非常规审计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最高审计机关的直接指令性、审计标的物的特定性和审计范围的不确定性等重要特征。

1、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之所以是非常规审计,是因为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以前从没有遇到过,没有现成的政策法规可供审计直接利用,也没有现成的审计方法可供借鉴,没有可比性;而常规审计大多有先例,政策法规比较明确,有直接可利用的审计方法,具有可比性。

2、审计标的物的特定性:非常规审计它只对非常时期的特定标的物进行审计监督,象这次抗震救灾物资资金审计,它只对抗震救灾物资资金进行跟踪审计,对地方的其他资金概不涉及。救灾款物走道哪里,审计就跟踪到哪里,直到抗震救灾物资资金用到该用的地方。

3、最高审计机关的直接指令性:由于未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还要开展审计工作,情况很特殊,需要急事急办,审计署就打破常规,直接指令,保证了非常规审计程序上的合法性。一般的常规审计,则要按照年初下达的审计项目计划来开展审计工作。

4、审计范围的不确定性:是指它打破了审计法界定的审计范围,不象常规审计那样,必须按照审计法规定的审计范围进行审计,除非上级交办、同级委托等特殊事项,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超出审计范围的。而非常规审计则打破了常规,不受审计法界定的审计范围的限制,象这次抗震救灾物资资金审计,只要救灾资金和救灾物资走到哪里,审计就跟到那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无条件接受审计。

二、非常规审计与常规审计的区别

1、审计通知书:审计署只对全省下发了一份通用审计通知书,对其他被审计单位不再另发审计通知书,随时到现场进行审计;而常规审计则要对一个被审计单位发一个审计通知书,且审计通知书须三日前送达被审计单位。

2、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署此次审计只编制了审计工作方案,未编制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在实施审计中,由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进行;而常规审计对审计项目不但要编制审计工作方案,还要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和审前调查编制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

3、不进行审前调查,直接到现场进行审计。不召开审计进点座谈会,由审计组长向政府说明情况,由政府协调各部门,直接介入审计工作。审计组组成是联合编组,叫联合审计组。成员有审计署特派办的审计人员、审计厅的审计人员、市县审计局的审计人员。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审计任务。

审计方式是跟踪审计,审计的目标明确就是救灾资金、物资的全过程完全打破了常规审计实行的就地审计或报送审计方式

4、审计报告:审计报告采取现场征求意见,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常规审计是十天。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向上级审计机关的阶段性审计报告,也无须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而且报送方式现代化,直接通过电子邮件报送,快捷方便。

5、对于审计出的问题,审计组当即做出审计整改建议书(或审计整改意见书)边查边改(由于是事中审计)程序比较简单,不上审计会议研究讨论。

6、审计时间性强,精确到时;常规审计只明确了一个审计实施的大概天数,时间跨度大。

审计任务、重点调整灵活,一份传真、一份邮件、甚至一个电话就能实现。需要紧急落实的审计事项,基本实现了不过夜。对于群众举报的案件线索,随时接到随时审计调查,在三日内就要向上一级汇报审计调查结果。首次公布了举报邮箱、电话。对审计结果定期公告。

7、审计对象多,具有非唯一性,有时是单位,有时是个人。

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篇4

【摘要】本文从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从审计依据及项目立项依据、审计目的和内容、审计对象和范围、审计程序及原则、审计资料取证与核实、审计报告结论的评价六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两种审计项目的区别。明了二者的区别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抓住审计重点,保证审计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区别

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都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审计的范围来讲,财务收支审计是一种专项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则具有全面审计的性质,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审计中正确区分二者之间的不同点,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财务收支审计是指单位审计部门依法对本单位所属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加强管理,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纪,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廉政建设,提高经济效益。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单位审计部门依法对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其目的在于审查、评价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划清、确认或解除其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为兑现奖惩、考核干部提供依据。结合审计定义和工作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两者的区别。

1.审计依据及项目的立项依据不同

总体上两类审计依据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定以及行业部门有关内审规定相同之外,财务收支审计还必须参照当地相关政策法规规定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则依照董事会章程和任期责任书、承包经营合同,以及预算、计划、经营目标等。具体审计项目立项时,财务收支审计是列入企业审计部门年初项目计划的,主要依据企业经营发展和掌握财务状况的需要,依法对本单位所属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不列入审计部门年初项目计划,而是由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的委托建议,安排审计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对某些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进行的审计工作。

2、审计的目的、内容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是检查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合法性。审计目的是促进企业加强管理,严格企业遵守国家财经法纪,并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廉政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基础工作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审计。检查主体只是对这个单位,检查其财务收支合规、合法和效益性,而在审计中发现的管理混乱、严重违规违纪、乱挤乱摊费用给单位带来损失,进一步查明法定代表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对此应负的责任的情况,只是财务收支审计的从属内容,不是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价。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遵守国家财经法纪及行业部门、公司、企业规定的情况;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及出资者保值、-2-

增值情况;重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财务、资产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被审计单位经济实力变化情况;经营活动中有无失职、渎职行为,有无重大经济损失及浪费问题等。经济责任审计中除检查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外,还要对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其目的在于审查、评价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划清、确认或解除其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为兑现奖惩、考核干部提供依据。对审查中存在问题较小的一般实行打招呼、敲警钟、提警告;对问题严重的法定代表人还应当依法追究并提交有关部门、机关进行处理。

3、审计对象和范围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对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支出以及与收入、支出密切相关的资产、负债会计科目及相关资料,审计范围主要是行业部门、公司、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目的是证实财务资料的真实、合规、合法性。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则是任期内的全部经济管理及资金活动,审计范围涉及行业部门、公司、企事业单位及事业所属单位承包经营目标责任制及其成果实施审查评价,涉及面较广,既有财务领域,又涉及众多经济活动(如对外投资等)。

4、审计程序、原则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在准备、实施、报告阶段不太复杂,按照工作计划和审计规范要求的一般审计程序进行即可。经济责任审计除应遵循一般审计程序外还应该遵循以下规定:审计组应组织有被审计单位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基层单位负责人以及职工代表参加的法定代表人述职报告会议;审计

组根据需要,采取个别交谈、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审计结束,审计组可将审计情况在适当范围内进行通报。具体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准备阶段不论法定代表人自行离职还是组织调动都要在组织人事部门下达调令前进行,必须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审计部门在接到委托审计通知后,要合理确定审计实施方案和日程时限安排,并将需要审计的内容、范围、要求告知有关被审计人员和有关部门,要其作好相应准备,除要求领导人所在部门、单位提供相关审计资料外。还需被审计单位领导人按时提交任期内述职报告材料,对重要的经济事项要进行分析研究;在实施处理阶段,要对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财务收支及有关经营责任目标资料进行认真核实,对发现问题要取得充分的审计证据,对述职报告中谈及的问题,审计人员有权要求其作出明确答复,对审计中发现的重要问题、要进行延伸审计。另外对单位领导人应负的责任要划清直接与间接责任归属。如:要区分前任与继任领导人责任,明确领导人自身决策同主管领导部门行政干预和执行人员所负责任,对遗留问题要区分形成和解决责任;区分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等。报告阶段要及时将审计结果报告上级部门,还要按常规下达审计意见、决定,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违规等重大经济问题及时向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并提请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5、审计资料取证与核实的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的有关资料,可直接从会计凭证、账表资料中取得,并通过计算核实。而经济责任审计中,审查资料可以从财务收支审计中取得,并要求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提供任期内述职书面材料。有的还需要通过-4-

外部取得,如对项目投资决策审计时,就需要从有关合同,有关企业账表以及有关部门经济计划统计等资料中取证。

6、审计报告结论的评价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报告是由审计部门审定后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发生做出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评价,对人一般不作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除财务收支方面要作出是否真实、合法、效益结果外,还要对所在的单位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对比,作为全面结论客观公正反映与评价法定代表人任期内经济责任。其评价侧重点在于对领导干部本人,而非对事。即重点是对法定代表人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核实,对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对投资项目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对评价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作出客观陈述,并需要说明经营基本情况的性质、内容对财务状况影响,对潜在的损失、潜在的负债还应说明离任人应承担的直接或间接责任,届满、离任审计报告经审计部门审定并签章后报委托审计部门,同时向被审计单位及法定代表人出具审计意见书并由审计部门按规定下达审计决定。

会计与出纳的区别 篇5

关于会计与出纳的区别 1、财务包括出纳和会计,一般公司要有3个基本的存在,出纳,会计,财务负责人。一般说的财务指的是财务科。

2、会计要做的份内事也就是登帐和记帐还有出报表啊.我们这的会计是没什么事可做的,就是月底忙点.平时就是做做转帐凭证,登登帐.

3、以前出纳,经常做的`就是填写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登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偶尔去银行查查款,每月去国税局报税。

4、员工来报销,是由员工自己填写报销单,然后到会计那审核,审核后由出纳给钱.出纳再根据报销单做凭证.

5、制作记帐凭证,严格来说是由按日期一笔一笔编制.如果是收款凭证或是付款凭证最好是按日期编制,因为随时要登日记帐,至于转帐凭证,可由会计做也可由出纳做.

6、会计和出纳是企业搞好财务会计工作,都不可缺少的重要岗位。

7、他们是又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所谓区别,是会计出纳所负的责任不同,出纳员在小型企业里又管现金,又管银行,即要负责现金的结算,又要负责银行存款的结算业务。所以主要是记好现金和银行存款两本日记帐,每月按照要求编号银行余额调节表,保证经管的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帐帐、帐实、帐表相符。

8、而会计人员除了出纳的工作外,整个会计核算都要由会计负责,尤其在小单位又是

会计又是会计负责人,从设立账薄到填制会计凭证,从平行登记总帐、明细帐到编制会计报表,还要完成纳税申报和成本核算,担子是非常重的。只有出纳和会计密切配合,才能把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搞好!

9、会计从其所分管的账簿来看,可分为总账会计、明细账会计和出纳。三者既相区别又有联系,是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第一,各有各的分工。总账会计负责单位经济业务的总括核算,为整个单位经济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总括的全面的核算资料;明细分类账会计分管单位的明细账,为单位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明细分类核算资料;出纳则分管单位票据、货币资金,以及有价证券等的收付、保管、核算工作,为单位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各种金融信息。总体上讲,必须实行钱账分管,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和会计档案保管,不得负责收入、费用、债权债务等账目的登记工作。总账会计和明细账会计则不得管钱管物。

认清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篇6

作者:刘霄仑

中国会计报 05期

对于会计的基本职能而言,从不同的视角看会有不同的观点。在过去几十年里,围绕会计基本职能的代表性观点,包括核算工具论、管理职能论、信息系统论等。在这些不同的视角下,对于管理会计的定位和认识是不同的,因此,还要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源头来加以区别。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经济学起源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财务会计是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背景下,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为确定受托人或代理人的受托责任履约情况提供公认的鉴证标准。委托人或外部投资者根据履约完成情况来决定是否收回投资或扩大投资。由此可见,财务会计更关注外部投资人及潜在投资人的利益需求。而管理会计则是基于管理经济学发展而来,目的是为企业经营者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供相关决策支持,它注重效益、效率和效果,希望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回报。因此,虽然两者都强调真实、相关、及时和决策有用性,财务会计更侧重于公认标准,主要为外部投资者的资本决策提供可比较的信息支持;管理会计则更具灵活性,主要为企业内部经营者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定制化的决策支持。

第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涵盖范围和计量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假设,主要反映和报告可以货币形式计量的财务信息。管理会计的计量对象则主要包括与价格(货币)、时间、质量、速度、态度这五种不同计量标准相关的信息,并在对这些不同维度信息计量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分析、报告、评价和控制跟进,在提供决策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帮助改进相关工作。

第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参与人员不同。一般而言,财务会计信息的提供是以财务人员为主体,按照“交易或事项原始信息”―“商业信息”―“财务会计信息”―“财务会计报告”的逻辑脉络,组织单位相关部门提供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加工并对外呈报。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部门之外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即使不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话,也不会影响财务报告的真实公允性。管理会计的主体则是单位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由于企业的运营管理是一个精密配合的过程,任何一个部门或人员对于企业目标、部门和个人目标、工作流程和绩效考核要求的认识不到位,都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单位的整体表现。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部门不一定是最重要的牵头部门,而变成了主要参与部门之一,财务人员必须要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知识,企业的运营管理部门和人员也必须要了解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彼此密切配合。

第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注重点不同。财务会计主要关注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考虑更多的是资产有没有被高估、负债有没有被低估、股东权益、销售收入、净利润实不实、纳税及合规义务是不是被履行了,至于资源在企业是不是达到了最佳配置状态,并非其关注重点。而管理会计则更多地关注资源在企业内部是不是被合理配置了,还有没有更好的配置资源的方式,使得企业能够在各种约束条件下,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回报。

另外,管理会计既然也被认为是“会计”,它必然也具备会计的基本属性,即计量、分析、报告和控制职能。这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共同性。

综上,由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源头不同、主体不同、涵盖范围与对象不同、关注重点不同,虽然两者具备会计的共性特点,但整体来说,管理会计更像是管理与会计的交叉领域,而且更偏管理而非会计,就像智能手机是电脑和手机的交叉产物,但更偏电脑一样。

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篇7

由于经济高速的前进, 此时会计的体系等也开始变化, 出现了一些分类。财会的关键意义是为了辅助我们开展平时的财会管控工作。结合它的应用领域和核算的具体要素, 一般是分成如下的两种。首先是企业会计, 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 即预算会计。第一种一般适合用到工农商等单位之中, 用来监管并且体现再生产时期的各个环节的运作资金的具体状态。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 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通常事业机构不会直接的供应物品, 它们不是物质生产机构, 它们关键是开展各项为群众服务和社会活动服务的事项, 其在再生产的时期, 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企事业机构最关键的差异是它们是不是有生产和运作的特征。对于事业机构来讲, 当其开展多项社会性等工作的时候, 通常是由机构或者是个体筹资, 而且这些资金是不期望能够回馈的, 当单一机构或者是个体等停止的话, 其资金通常也不会回收的, 其在开展业务工作的时候, 都是无偿性质的, 有很少的一部分是收取资金的, 不过并非是全款的性质, 很多的都是国家提供的。因此, 对于事业机构来讲, 其财会更加看重的是社会方面的效益, 因此其全部的财会工作均是以这个目的为依据而进行的, 像是计量之类的。

2 关于两者的不同之处

通过上面的讲解, 我们能够得知其有着一定的差异, 事业机构的显著特点是不以盈利为目的, 这个特征是它们最为明显的差异, 而且个别的此类机构有着一些生产性的特征, 所以, 必须明确其总的方向上的差异, 才能得知它们的差异地方。

2.1 关于核算基础方面的不同之处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 对于事业机构来讲, 其一般是以具体的状态为前提, 使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因为在我们国家, 对于这类机构来讲它们能够在开展专业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配合工作之外, 进行那些并不是单独开展的核算运作工作, 因此, 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是对于那种有着一些运作性质的此类机构来讲, 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 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2 关于它们的构成内容的差异

因为两种机构不论是在运作的体系, 亦或是运作的结局中, 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不同之处, 因此, 它们在会计内容的设置上有着非常显著的不同之处。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 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 所以, 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2.2.1 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

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 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2.2 收入、支出 (费用) 。

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 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对于事业机构来说, 它的花销是说那些用到进行业务工作和基建活动而用出的费。但是对于企业来讲, 它是为平时的运作工作而使用的这些资金, 它的意义是为了获取利润。

2.2.3 利润。

它是单位在特定的时间段中获取的运作成就。它是企业单位独特的一种财会内容, 是结合单位本身具有的运作性而存在的, 由于事业性质的不具有运作的特点, 因此其具有该项内容。

2.3 关于等式的差异

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该等式属于净态等式, 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 而且同样提现了单位和其拥有人之间均是相对单独存在的, 该式为企业会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该式则属于动态等式, 主要反映了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因为事业机构的大部分的资金是从其上属的机构或者是财政处获取的, 因此, 应该对相关资金的使用状态开展综合化的管控, 进而避免这些资金被不合理的使用。所以, 要使用动态体系,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也是以该等式作为主要依据。

3 关于核算的措施和要素

第一, 它们在会计科目的布设和核算措施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将其比对来看, 企业的更加的综合化, 而且很细致, 但是事业机构的, 其体现出非常单一, 而且数量并不是很多的特点。第二。它们在一些异样的核算内容上, 具体的措施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 对于构成要素上, 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 即使存在营利性业务, 必须实行成本核算的, 也只是进行内部成本核算。

4 结束语

总的来讲, 事业机构的材料和企业机构的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由于全新的财会准则的落实, 企业单位的财会得以显著地提升, 此时事业机构的也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积极的开展。站在长远的眼光上来看, 它们的差异正在不断的变小, 不过或许会成为一样的, 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是有不同的。

摘要:在我们国家, 会计体系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的方向, 分别是预算会计以及企业会计。预算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当事业机构以及行政机构的会计分离以后, 我国不断的颁布了适合用到事业机构的财会体系, 带动了事业机构的该项活动朝着精准合理的方向发展。文章讲述了现在的两类会计的分支, 并且论述了其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区别

参考文献

[1]崔秋霞.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2) .

[2]张淑霞.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 2011 (6) .

[3]王春红.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基本准侧的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 2008 (27) .

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篇8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

一、税务会计的定义以及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和联系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会计学科范畴,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在会计主体、记账基础、核算方法等方面有相同之处。

虽然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是,税务会计毕竟是区别于财务会计的一门特殊专门会计,。因此,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又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核算的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其核算范围包括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退出等过程,既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又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及企业债权人、投资人和经营管理者的需要;而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因纳税而引起的税款的形成、计算、缴纳、补退等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其核算范围包括经营收入、成本费用)与资产计价、收益分配、财产与特定行为目的、纳税申报与税款解缴、税收减免和税收筹划等与纳税有关的经济活动,对纳税人与税收无关的业务不予核算。

(二)、核算的依据不同

财务会计的核算依据是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按照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程序和方法组织会计核算和提供信息。而税务会计的核算依据是税收法规,按照税法规定计算所得税额并向税务部门申报,其会计处理具有强制性、客观性和统一性,一般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也不允许在计算口径和方法上有悖于税法规则

(三)、会计要素不同

财务会计有六大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会计反映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六要素进行的;税务会计的要素有四项,即应税收入、扣除费用、纳税所得和应纳税额,这里的应税收入、扣除费用和财务会计中的收入、费用不一定相同.在确认的范围、时间、计量标准和方法上都可能发生差异。

(四)、核算的原则不同

财务会计实行稳健原则,一般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预计可能的收入。而税务会计一般不对未来损失和费用进行预计,只有在客观上有证据表明已发生的情况下方可确认。在计提坏账时,对税务局来说需要比较严谨,不能让企业随便提,否则无法保证国家的税收。但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应该遵循稳健性原则,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计提。一个管理好的与一个管理不好的银行同样的比例计提坏账是不能反映不同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的。但税法方面只能统一。管理得好的与不好的税赋负担应该一样。

(五)、核算的主体不同

财务会计是为某一特定的主体(会计实体)服务的,要对特定主体(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等)的经济过程和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税务会计的主体不是一个单一的主体。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会计,税务会计要以税法为导向,但它要以追求纳税人的最大税收利益为目标。

(六)、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同

税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同所有会计人员一样,包括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道德素质和审计人员的要求基本相同,但在业务素质方面,税务会计作为一门更专业、新兴的边缘学科,就要求从业者更精通有关税收的征纳、计量、核算和监督能力,系统了解和掌握税法的基本原理和现行规定,熟知会计准则和制度,严格按照税法处理经济业务,做到合理纳税。

二、与财务会计相比较税务会计的特殊性体现

(一)、法律性

税务会计的法律性源于税收所固有的强制性、无偿性的形式特征。税务会计 必须以现行税法为依据,接受税收法律法规的制约。税收法律法规作为税务活动的基本准则制约着征纳双方的分配关系。当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与现行税法规定发生抵触时,税务会计必须以现行税法规定为准,进行调整。

(二)、广泛性

法定纳税人的广泛性,决定了税务会计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不论什么性质的企事业单位,不管其隶属于哪个部门或行业,只要被确认为纳税人,在处理税务事宜时都必须依照税法规定,运用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这就使税务会计成为企业财务会计的重要分支,成为企事业单位涉税活动的一种核算手段。

(三)、统一性

税法的统一性、普遍适用性决定了税务会计的统一性特点。也就是说,同一种税对于适用的不同纳税人而言,其规定具有统一性、规范性。不区分纳税人的经济性质、组织形式、隶属关系以及生产经营形式和内容,在税法构成要素,诸如征税对象、税目、税率、征纳办法等方面,均适用统一的税法规定。

(四)、独立性

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与其他专业会计相比较,税务会计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在核算方法上,因为国家税收法律法规与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制度所遵循的原则不同,规范的对象不同,二者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税务会计核算方法的相对独立性;在核算内容上,税务会计只对纳税人在税务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有关经济业务这部分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和监督,由此反映了税务会计核算内容的相对独立性。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

尽管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存在上述诸方 面的差异,但任何税务会计的处理结果均对 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因而税务会计的种种处理结果均应当与企业的财务会计相协调。这种互相协调关系构成了两者间联系的主要方面。从各国税务会计的实践看,大都先以企业的会计利润为基础,再按税法的要求进行调整。

总之,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既有一定的区别,也是相互联系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缩小或试图消除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但两者的差异不能立即消失,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不必要求某一方削足适履去适合对方,而应该各自遵循自身的规律,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方法上不断完善,使二者科学、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之:试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和联系【J】,管理观察,2009(31)

[2]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四川会计》1996年06期

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篇9

我国会计按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并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领域、生产领域的企业内部经营资金的活动情况。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及经营方面的职能。

(一)核算基础不同

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允许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以,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的不同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 1

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反映的不同

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收入反映的不同

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事业单位反映收入是在一个会计实际收到的各种收入,包含了已收到但实际未确认权利的收入。企业单位反映的收入则是按照《企业收入准则》的收入实现条件确认的,包含了未收到但实际已确认的部分。

3、支出反映的不同

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用于开展业务活动和基本建设项目所发生的资金消耗,其目的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了日常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事业单位反映的支出是在一个会计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包含了已经支出,但其受益期在以后的支出。企业单位反映的支出则是按照配比原则确定的,包含了应归入当期成本支出,在以后才需支付的各项支出。

3、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利润是企业特有的会计要素,是根据企业自身具有营利性质而设置的要素,而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组织,所有没有这一会计要素。

(三)、计算净收入(或净利润)的期间不同。事业单位是每年计算结转一次,企业单位按月计算结转。

(四)、会计平衡公式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平衡式:

(1)中间的平衡为 资产+收入=负债+净资产+支出

(2)年末的平衡为:资产=负债+净资产

企业单位的会计平衡式:

不分中间和年末,统一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五)财务成果计算不同

事业单位净收入的计算:

事业收入-事业支出=事业结余

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结余

企业单位净利润计算: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净利润

事业单位经营成果计算:每年末进行结转,是按照来计算财务成果。

企业单位经营成果计算:每月进行结转,每期分别累加反映经营成果,按照来计算财务成果。

(六)会计报表不同

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等;企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等。

(七)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的不同

电算化与手工会计的联系区别 篇10

1.会计电算化同传统手工会计的联系

1.1系统目标一致。两者都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核算,目标都是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2基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一致。两系统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都采用复式记账原理。

1.3都要遵守会计和财务制度,以及国家的各项财经法纪,严格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堵塞各种可能的漏洞。

1.4系统的基本功能相同。都具备信息的采集输入、存贮、加工处理、传输和输出这五项功能。

1.5都要保存会计档案。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会计信息档案必须妥善保存,以便查询。

1.6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相同。两系统都要编制会计报表,并且都必须按国家要求编制企业外部报表。

2.会计电算化同传统手工会计的区别

2.1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有差异。手工会计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建立会计科目,开设总账,登录余额等;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设置工作则较为复杂,主要有会计系统的安装,账套的设置,权限的设置,会计科目及其代码的建立,初始余额的输入,自动转账分录定义,会计报表名称、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的定义等。

2.2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在手工会计中,将账户分设为总账和明细账,明细账大多仅设到三级账户,此外,再开设辅助账户以满足管理核算上的需要;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一般都仅为中文科目。而在会计电算化中,有的财务软件将科目的级数设置到6级以上,除设置中文科目外,还设置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使用科目时,计算机只要求用户输入某一科目代码,而不要求输入该中文科目,但在显示打印时,一般都将中文科目和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同时显示。

2.3账务处理程序上存在差异。手工会计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常用的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等,对业务数据采用了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登记的操作方法,通过多人员、多环节进行内部牵制和相互核对,目的是为了简化会计核算的手续,以减少舞弊和差错。而在会计电算化中常用的是日记账文件核算形式和凭证文件核算形式,在一个计算机会计系统中,通常只采用其中一种核算形式,对数据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法。

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篇11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调整期,企业为应对改革谋取更大的利益,普遍将空闲的资金用于金融资产的投资。对于在活跃市场上能获取可靠报价的金融资产,主要可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两者在分类后会计处理会大不相同,所以最终对财务报告结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就交易性经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方面的区别,主要从持有的意图,初始的确认,重分类处理、公允价值变动及减值准备处理等四方面做出对比和浅析。

一、 持有目的不同

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定义,其持有的目的不是十分明确,且持有的时间相对较长。而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为了近期内出售,以赚取差价的短期性的金融资产。另外,在2014年修订过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中,将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及重大影响原归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性投资现归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虽然两者都是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的金融资产,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没有交易性金融资产那么明确的持有目的及持有期限。

二、 初始确认不同

由于对相关交易费用的处理存在差异,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入账时的成本组成有较大区别。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成本确认时,准则要求应当按公允价值入账,相关的交易费用冲减投资收益。而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以其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的之和入账。另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存在权益工具和债权工具两种划分,两种类型的投资入账成本确认也不尽相同。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其成本就是公允价值与相关交易费用的总和。而可供出售债券工具因市场普遍存在折溢价发行,其入账成本即为债券的面值。两种金融资产初始确认会计处理具体差异见以下分录:

三、 重分类处理不同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只要金融资产的分类被确认后,除开满足规定的条件,不然不能够随意的变更。其中之一就是,若企业在某项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时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就不能重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并且其他金融资产同样不能重新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不存在相互重分类的可能。而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间重分类是有条件的,只有在本会计年度内出售的金额占出售前总额较大时,将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企业上,企业才可以把剩余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重分类的持有至到期。便对重分类的时候更加具体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其他综合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四、 公允价值变动及减值准备处理不同

根据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形成的最终收益和损失,除了外币金融资产交易的这种形式外,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科目中的其他综合收益,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时转出,并计入当期损益。因交易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以交易性金融资产总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避免了减值问题的产生。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需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有证据表明有可能存在减值,应计提减值损失准备。

对于已经确认减值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之后的会计期间里,若减值迹象已经消失,则应以原计提的减值准备为限在该年度内转回。若为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则转回至“其他综合收益”,即: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贷:其他综合收益

若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可供出售债券工具,则转回时应当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即: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五、 不同会计处理的影响分析

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核算上存在不小的差异,因此,企业对这两种金融资产的划分会对企业最终的财务报告及所得税会计处理产生不小的影响。首先,在财务报告中,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的目的是随时变现,因此其流动性较强,所以在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中列示。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持有时间较长,流动性较弱,因此最终会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非流动资产区域中。从财务分析角度考虑,以上在报表中列示的区别会影响流动比率,这样一定程度的对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影响。即若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流动资产总额会上升,流动比率也相对提升,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得到提升,对债权人的信心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效果相反。其次,虽然两者在终止确认时都会将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入当期损益,但持有期间内的公允价值变动因分别计入损益和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当期利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在所得税会计处理环节,当期的公允价值变动在税法上都不予以确认。所以因账面大于计税基础,两者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时都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转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要转入其他综合收益。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阎磊,马广奇.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2011(8中):63-64

[2] 杜薇,卜华.浅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2011(8上):64-66

[3] 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15年版[M].立信出版社,2015

上一篇: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下一篇:2024年国庆中秋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