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论文(精选8篇)
一、经济学研究什么?
二、宏观经济理论的产生。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在封皮上写道:“女王比陛下,你回家去吧,国家是什么?国家是守夜人,当夜晚来临时,他就敲响了钟,提醒大家注意小偷”。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在这只手的引导下,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其结果比个人追求社会的利益好得多,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斯密传记中,三岁时父亲去世,他的舅舅救了他,30公里外大森林里。当他成为大经济学家时,“他的舅舅幸运地为世界挽救了一名天才,正是这个天才创造了经济学,否则这个社会将多了一位算命先生,少了一位经济学家。”之所以成为经济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在一个小渔村长大,小渔村建立了港口,他发现了贸易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后来小渔村成了一个中等城市,船员出海回来一边喝啤酒一边谈外面的世界。1751斯密在年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次年担任道德哲学讲座。水平很高,被皇家发现了,你愿意带我们家孩子周欧洲吗,两年时间给很多钱。1764年,他辞退了大学教授的职务,担任布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并陪同公爵到欧洲大陆旅行。1767年,他返回家乡克科第埋首于《国富论》的写作,社会是怎么发展的呢?他知道了社会经济运转的内核。此书一出,极受英国资产阶级的欢迎,因为它为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甚至连当时的英国首相皮特也自称是斯密的学生。英国经济首先发展,然后欧洲、美国,思想统治了资本主义世界150多年,政府什么都不做。
但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破产,(一个银行家与擦皮鞋的人)。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很多人破产倒闭。《通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里程碑。主张国家干预,从此经济从微观走向宏观。凯恩斯数学好,获得剑桥大学奖学金,“有说服力的答卷,深信你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如果你能成为一个大的经济学家,我将深感欣慰”。但由于经济学不及格,只好去印度事务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政府如何发行债券,战争结束,马歇尔依然记得这个年轻人,请到剑桥大学任教。罗斯福总统应用他的思想干预经济,美国经济很快复苏了。该思想统治西方经济达30多年。70年代油价上升,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国家干预造成通货膨胀。出现了弗里徳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里根上台后,刺激供给,经济也会增长,出现了供给学派。
三、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和个人有什么影响 1、2003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以货币政策为主。2003年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
2004年10月29日,报经国务院同意,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
2004年12月9日,首次发行3年期央行票据。
2005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一是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商业银行法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二是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现行的20%提高到30%;具体调整的城市或地区,可由商业银行法人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各地房地产价格涨幅自行确定,不搞一刀切。
2005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一是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二是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三是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00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四是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2006年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2006年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暂不上调。
2006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8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5%的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暂不上调。
2006年8月19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同时,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其他商业性贷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变。
2006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1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9%存款准备金率。
(2006年两次上调利率,每次上调0.27%,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0.5%)
2007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7年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07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12%提高到6.3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2007年4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4月16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0.5%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5日起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5%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4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1%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6月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1.5%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79%提高到3.06%;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39%提高到6.57%;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2007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06%提高到3.3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6.57%提高到6.84%;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2007年7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8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2%的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8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6.84%提高到7.0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2007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9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2.5%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7.02%提高到7.2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18个百分点。
2007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0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3%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1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14.5%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2007年6次上调利率,每次上调0.2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年初6.12%调高到年末的7.47%。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9%到年末的14.5%)
2008年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6%的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5月20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6.5%的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17.5%的存款准备金率,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2008年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执行17.5%的存款准备金率)
2、对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上证指数: 2003.4.18: 1649.6 2003.11.18: 1307.4 2004.4.9: 1783.01 2005.6.7 998.23 2007.10.17 6124.04 2008.9.2 2304 房市也出现了暴涨的现象,目前局部地区也出现了下跌。
汇率政策:(人民币升值预期,境外热钱进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房价与股价上升,物价指数上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是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性,效果不能立即显示出来,国家加大货币政策的力度,最终导致股市的暴跌与房价下跌(上海出现退房潮,一部分地区出现断供现象)
2005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一是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二是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三是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00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四是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2005年7月21日,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关键词:专题式教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模型,国民收入
一、我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教材的选用。我校多年以来一直选用的是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该版教材是“十二五”规划教材,也是各大高校首选教材,但是为了我校2017 年合格评估对教材的使用,我校教材统一换成了(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写的教材,这版教材的结构分明和合理,但是许多知识提出并没有细讲,对于我校的三本学生学习起来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次,教师的构成。我校并没有专业的经济教研室,我校的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等均有教授宏观经济学的老师。教师的分散不利于经济类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的相互沟通,教研室活动也不方便开展。对科研的申报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再次,课时的安排。我校的宏观经济学的课时数是48 个课时,并且是周三的课时,这样对于宏观经济学整本书的通透讲解在时间上存在着限制,不易于老师详细讲解。
最后,对我校宏观经济学期末闭卷摸底考察结果的分析。在随机抽取的115名14级财务管理专业闭卷考察摸底中学生的成绩如下图显示,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集中在50-59这一分数段,可以看出我校现阶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适应我校现阶段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
(一)宏观经济学内容体系分解
宏观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校宏观经济学开课的时间是大二的上半学期,课时量是48个课时,主要学习的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经济理论。学习宏观经济学,首先必须在总体上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学科框架,然后将框架内的内容分七个专题讲解,七个专题中核心是IS-LM模型。
第一个专题是宏观经济学的总体概述。在这个专题中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发展历史以及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进行讲解;第二个专题是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说明,并引出第三个专题凯恩斯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均衡的国民收入是由总需求决定的。第四个专题IS-LM模型,分别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并通过该模型教会学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采用,理解历史上我国以及国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原因,并会分析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学问题。第五个专题是AD-AS模型。有许多同学在学习过IS-LM模型以后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IS-LM模型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宏观经济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引入AD-AS模型。因此,在讲解AD-AS模型时,一定要指出IS-LM模型的一个缺陷,即没有考虑价格的变动问题,而今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价格的变动,因此,IS-LM模型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通货膨胀问题,AD-AS模型的学习可以帮助理解通货膨胀问题。第六个专题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由于这个部分一般排在教材的较后章节,老师们在讲课过程中普遍反映这一部分的内容多,且不好理解,在讲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基本理论的讲解外,建议经济增长部分只讲解两个代表性的经济增长模型,一个是凯恩斯主义经典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一个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模型)。最后,可以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二)成立专业的经济教研室
针对上述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我认为应由16个教师来教授我校各二级学院的宏观经济学,建立专业的经济教研室。一个老师上课,多个老师随堂听课,寻找问题,并让各个老师各学期轮流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各个专题。这样,不但可以加强老师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整体把握,还可以对各个专题有所研究。每学期,给老师预留了充足的时间来备课。
三、结束语
宏观经济学专题教学的方法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我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我校学生的特点所提出的一些设想。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仍需要老师们的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张宝贵.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3):35
[2]张玲.关于高校西方经济学饭学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6(3):81一82
[3]胡乐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橄学,2001(1):45一4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傲观、宏观):第三版[M].北京:中日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66-67
[6]何劲,祁春节.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6,(5):48-49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改革与实践 探究式教学 案例教学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完善的体系和派别林立并存
从研究的基本内容分类,宏观经济学从整体经济状况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问题。概括地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国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和政府如何采取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社会科学,它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宏观经济学同时也是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的,仅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就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
(二)抽象的理论和数学模型并存
与一些应用学科相比,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首先,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設基础之上的。它剔除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影响因素,而这无疑会给一些社会阅历简单、社会实践有限的学生带来相当多的误解和困惑。其次,宏观经济学有大量的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数学工具运用逻辑上的抽象推理,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然后使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去演绎人们的经济活动。然而,这种使用抽象的数学语言表达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经济生活和实际经济价值的确令人费解和怀疑。
(三)实用的理念和意识形态并存
宏观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从实践意义上说,宏观经济学理论不仅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而且指导并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但是,在意识形态上,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宏观经济学又是一套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就在于企图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宣扬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完美的理想的社会。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该摒弃其固有的意识形态,要让学生了解哪些理论和改革主张在西方国家是行之有效的,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源条件、市场体系发育程度的差异,在我国目前是行不通的。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在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中理解宏观经济学
从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和学科间的渊源来看,在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中认识和理解宏观经济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设置的顺序是先微观后宏观,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后,对于需求、供给、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行为和各种类型的市场等概念已基本掌握。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已经构建好,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学习,能够较快地理解这门新的课程。
(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宏观把握是从简单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即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学框架入手,然后逐步展开分析。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对整个经济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等指标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为此,需要找到一些能够很好衡量宏观经济的指标来测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这种指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等。上述指标中,国民收入是中心,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收入理论。
(三)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效果。
(四)推广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在20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大特点是它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实务性和创新性,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最需要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性较强,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加之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去理解整个宏观经济学原理,因此学生容易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很难将所学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经济学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帮助学生加深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需要我们认真摸索、善于总结、敢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宝贵.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3)
[2]蒲应垄,郑春慧.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6)
管13-1 吕腾飞 ***
我很喜欢经济。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想挣大钱的人来说!没有什么途径能比这挣钱更快的了!所以我一开始还是很喜欢关于经济之类的学科的!
在这个学科中,我起码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的相关术语,比如说:“GDP”,“GNP”,“NI”等术语!明白了在宏观经济中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也知晓了什么叫“节俭悖论”知道了“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等。同时也知晓了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它们有怎么样的作用!虽说知道了这些,但在自己去解释相关的经济学原理时,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所以然!总是觉得自己学得用处不是很大!记得自己大一学习网页制作时,老师告诉我们有用,可是在我们结业时,老师却告诉我们说:“你们学的还是最基础的东西,真的要有使用价值,还是要在大二学习更深的理论才有用处!”当时,真的感到无语!顿时心情低落万丈!明白最后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学分罢了!并没有让我真的学到实用的!因为都是皮毛!就像我们数据库老师告诉我们的一样,我的教学任务只是让你们知道这门课是怎么回事,带你们入门,至于以后怎么办,那就是你们的“F1”了!虽说,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应该主动的学习,但真的这样,中国的大学还有什么用!?我想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上课玩手机就是这种心理:不知道自己学得到底可以干什么!对自己有没有用!老师您可能认为您上课给我们强调怎么怎么的有用,但您是站在自己系统的角度来讲的!对于我们学习宏观或者微观,我们却不是那么系统,我们只是知道我们有这门课,而且这门课也不是我们自己选的,而且我们学完之后,如果非这门专业,我们也不会接受过多的系统教育,就会出现我之前出现的那种情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失去学习的激情,知道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静下心来,自己多看看八卦呢!所以我们只有一贯的知识,我们才能够真的明晓我们学得意义!当然,这也不是老师您所左右的!这在可以解释为何每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失业大学生,因为他们的大学真的没有给予他们所需的,供求和需求之间隔着深深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还有的就是我们的现在宏观经济的考试模式,它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我先说一下,我这次考的不是太好,不是我学的不好,我是真的有点怀疑,这份题组合时是否真的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可以在没有草稿纸的情况下做的玩,而且还可以得到满意的成绩,其实我觉得这个试卷出的题有点多!就拿计算题来讲吧!虽说都是您给的类型题,但密密麻麻的试卷上翻一页,做一下题,我并不觉得真的是给我们考试的!也更不是考察我们知识点的掌握的!我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我们在这种情况下,真的不能对后面的讨论分析可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的解答!也只是一笔划过!这种情况下,我们任何人都会成为成绩的阶下囚,我们没考好,就是我们没学好,不然怎么会有高的成绩呢!我想老师您若是这么想:我也只能很心塞的悄悄的告诉您!或许您也已经知道的秘密!毕竟现在的考试制度和批改制度以及后期的处理因素您是知道了的!其实这考试真的让我们真的想学的人坠入了无底的深渊,我可能说的有点言过其实了,但大体情况还是符合我的实际情况的!于是想学者没有了学习的鼓励,无心学者倒是把这份鼓励的爱心给拿来参加天天酷跑了。所以考试成为了应试者的盛宴,却成为了实用者无底的深渊!
我对于宏观的感想就是最后的考试了!我们下学期还会学老师您的产业经济学!我犹豫了很长时间才决心重新写一份给您,因为我们还有合作。我也不再说空洞的感想!我最后希望给老师一点建议,让我们以后的合作变得更能对我们双方变得有利的建议!
(1)能给我们提前公布您的讲课课件,能让我们今早的掌握和百度一些新的名词!
(2)能让我们课堂变得更具有真实性,我们在体会中学到些东西!
(3)更多的给予我们例子的讲解,我们对于许多事物不是不会做,就是没有一个可以去参照的例子!一旦我们会了例子,一切都只是照葫芦画瓢了!
(4)我想这是我最后一个建议,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建议了。就是革新我们的考试模式,不是您出题考我们,而是通过我们每次课下的上交的查漏中通过多模式网上的投票进行选择,并对在规定时间积极参与在查漏者投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额外分数奖励!
我读的是《宏观经济学》(第5版)。此书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宏观经济学手册》主编、泰勒规则的提出者约翰·B.泰勒(John B.Taylor)著,北京大学李绍荣、李淑玲等译。作者简介:
泰勒教授是经济学教育领域中最振奋人心的教师之一。作为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Raymond教授,他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在学习经济学原理的学生们心中成为传奇的人物,为此获得Hoagland和Rhodes两项杰出教学奖。《华尔街日报》曾这样评论说:泰勒“冷静的外表下„„蕴涵着不同寻常的教学风格。”学生们怎么也不会忘记他在第一次讲述需求黄线的移动时生动的解释,不会忘记他是如何通过让学生扮演成买卖双方在教室里进行现场的投标叫卖来验证供求模型的胡在起作用。正是这种清晰的解说和令人难忘的教学方法,使得他编写的教科书吸引着全球各地的经济学学生和教师。
泰勒教授以其对现代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基础性研究而闻名于世。他的最重要的研究贡献之一是提出了泰勒准则,泰勒准则得到了世界各地中央银行的采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曾这样描述他所担出的这一准则:“它会令你的朋友大吃一惊!来预测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新动向吧!”他近期的研究课题是国际货币政策。
内容简介:
与国内现在流行的经济教科书,如斯蒂格利茨和曼昆所编写的经济学原理教材相比,此书是一本最新版的新古典综合的教科书,它易于初学者在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内系统地把握微观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这种新古典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在微观经济学原理部分,不是像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那样,主要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兼顾垄断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分析,来说明市场经济的效率。
此书不仅适合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低年级学生阅读,并且还适合其他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阅读。
在微观经济学原理部分,此书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对人们生活的改善。书中以经济学的前提条件----稀缺、选择和经济互动为基础,以经济现象作为分析对象,在原理层次上阐述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政策含义,说明市场价格的作用、经济学固有的国际化特征、产权和激励的重要性以及中央计划和市场等。
在宏观经济学原理部分,不是像传统宏观经济学那样只简单地介绍有效需求理论的分析框架,而是强调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结果,即宏观经济增长和波动的互动关系。说明经济增长的确会伴随着经济波动。长期经济增长虽然是人类社会关注的目标之一,然而产量的减少、失业的增加(衰退的特征)却是现实经济的访客。书中探究了产生经济波动的原因,并分析和说明了结束经济波动的政策方法。
此书分为三大部分:宏观经济学原理、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和贸易与全球市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作为整体的市场经济。像经济学的分支一样,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们根据稀缺的资源,有效地做出相应的决策。然而,宏观经济学不再聚焦于单个市场的运作,而是把市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宏观经济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经济生活中发生的变化,更清楚地理解好经济政策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的。
在宏观经济学原理这部分中,通过对国内产出、收入和支出的计量,支出分配模型,失业与就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货币与通货膨胀的研究,让读者了解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是怎样影响这个国家的GDP,以及GDP的增长对于个人的影响。2005年1月18日,发布官方实际GDP统计数据的经济分析局(BEA)在新闻公告中宣布:“200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
由劳动和财产创造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的年增长率是3.1%。”4周后,BEA在其后续公告中又修改了1月28日公布的数字:“200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由劳动和财产创造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的年增长率是3.8%。”这两次估算结果的差距几乎为2000亿美元!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衡量实际GDP等变量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了掌握确切数据的重要性。正确的经济政策有赖于准确的经济数据。
而在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这部分中,则主要分析了波动的本质和原因、波动的模型及其应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2001年初,从1991年开始的创纪录的经济扩张走到终点。美国股市科技板块大跌、消费者信心下降、公司决定消减投资支出、2000年美联储急速提升利率和油价上涨,这些都可能是造成经济发展减速的原因。“9·11”的悲剧和接下来的消费和产出的下降更加速了经济的衰退。了解经济波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衰退会给很多人带来失业与困苦。尽管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应被夸大,但是围绕增长趋势的波动依然关系到上百万人的生计。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货币改革论》一书中精辟地说道:“但是这种长期趋势对当前是一种误导。在长期内我们都已经死了。如果经济学家们在暴风雨的季节只能告诉我们风暴过去大海就会恢复平静,那么他们的任务就太简单、太无用了。”简单说来,研究经济波动对于理解宏观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部分则是介绍了全球贸易增长、国际贸易收益、国际贸易政策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对于我们国贸生来说,这一章是及其有用的。首先,国际贸易令很多公司得以通过向世界范围内更广阔的市场销售产品来降低成本。其次,国际贸易令一国得以专业化生产相对生产效率高的产品。在贸易政策中,从经济学层面和政治层面来考察国际贸易政策,探讨现存贸易壁垒的经济影响,回顾美国曾经存在过的贸易壁垒的政治历史,并且考虑支持贸易壁垒存在的政策经济观点,然后继续评价那些与消减贸易壁垒、提高效率有关的另外一些国际贸易政策。绝大部分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关税、配额和其他的贸易壁垒会减少一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实际上,在经济学家的投票中显示,他们对于这个观点的赞同度比其他任何一个经济学观点更高。各国政府应用很多方法来限制国际贸易,我们把限制贸易的政策称为保护贸易主义政策,因为对贸易的限制常常源于保护本国工业免受外国进口商品的冲击。对于这些贸易保护措施,我们应该完善国内市场经济制度,为企业实现充分的公平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尽量为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善于利用WTO中的贸易规则规避风险,为本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争得主动。
我觉得宏观经济学的难点在于它与事实的联系更近。学习了微观之后,我根本想象不出它在指导我们在市场上的行为中可以发挥多大的用处。但宏观经济学则不是这样,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模型,加以在市场上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而对未来的市场走势做出一些初步的预判和推测。比如,通过 MV=PY 的公式,可以知道美国发行 6000 亿美元的货币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又如,我们可以通过投资和利率的关系,得知央行提高储蓄利率可能会抑制投资。总体来说,我觉得学习宏观经济学还是有意义的,可以学以致用的。然而,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还是存在一些困惑。正如曼昆在他的书中所写的一则笑话:经济学家善于使用假设来简化问题。但现实情况是,有时候假设把问题过于简化了。比如,很多模型都把政府行为作为外生变量,即使考察了政府的行为也仅仅限于税收、补贴或者政府消费。但是,政府有时候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更多的影响经济。有时候市场走势不仅是市场本身造成的,其背后可能有许多利益相关国家的博弈。除了假设使问题简化,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是定性研究的方式,即使我们知道市场的变动趋势,我们无法得知市场会在该方向上有多大变动。
一、单选题
1.家庭和厂商在()市场上相互作用。
A.要素、产品和商品
B.要素、产品和资本
C.产品、资本和货币
D.要素、资本和货币
2.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3.“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
4.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部门对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
A.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B.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
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
D.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5.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国外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地收入
A、大于B、小于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6.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A、今年的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
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
C、今年的物件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
7.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A、国民生产净值B、个人收入
C、个人可支配收入D、国民收入
8.下列项目中,()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公司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9.在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政府购买
A、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
B、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助
C、政府定购一批军火
D、政府给公务员增加薪水
10.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
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
C、储蓄增加D、利率提高
11.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 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 000元时,其消费为6 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
A、2/3B、3/4
C、4/5D、112.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是()。
A、大于1的正数B、小于1的正数
C、零D、等于1
14.一般的家庭是按如下方式从收入中支出消费的()
A、当收入增加时,收入中的消费支出比例增大
B、除了很低的收入水平外,各收入水平中的消费支出比例是相同的C、各收入水平中的消费支出比例是相同的D、当收入增加时,收入中消费支出比例是减小的15.投资乘数的公式表明()。
A、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小
B、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
C、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D、边际消费倾向始终大于1
16.政府购买乘数KG,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和税收乘数KT的关系是()。
A、KG>KT>KRB、KT > KR > KG
C、KR> KG > KTD、KG > KR > KT
17.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可以预期,这将导致均衡水平增加()。
A、20亿元B、60亿元
C、180亿元D、200亿元
18.四部门经济与三部门经济相比,乘数效应()。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二、计算题1.国民经济核算:
1、设某国某年国民收入经济数据如下(单位为亿元),个人租金收入为1 000,折旧费为6 000,雇员报酬为30 000,个人消费支出为30 000,间接税为4 000,个人所得税为3 000,私人总投资为10 000,产品与劳务出口为7 000,政府购买支出为10 000,产品与劳务进口6 000,净利息为3 500,公司保留利润为3 500。
(1)用支出法计算GDP;(2)用收入法计算GDP。
2、假定一国GDP是16 000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是13 600美元,政府的预算赤字是800美元,消费是11 000美元,对外贸易赤字是400美元,试计算:
(1)该国的储蓄规模;
(2)该国的投资规模;
(3)政府支出
3、假定某国当年有下列经济活动:
矿产公司支付10万美元给工人,同时开采了矿产卖给炼钢厂,售价为15万美元;炼钢厂支付了5万美元给工人并制造了钢材卖给消费者,售价为25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创造了多少价值?共增值法计算GDP;
(3)用收入法计算GDP4、一飞机厂2005年生产飞机325架,每架价格为0.52亿美元,当年卖出300架;2006年生产350架,每架价格为0.54亿美元,当年卖出325架;2007年生产380架,价格为0.60亿美元;而在2003年的价格为0.50亿美元。求该飞机厂各的名义GDP和以2003年为基年的实际GDP。
5、已知消费函数:C=18+0.6Y,求:
(1)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2)写出储蓄函数,并计算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6.设消费函数为C=120+0.75y。(单位:10亿元)试求:
(1)消费水平达到1120时,收入应为多少?
(2)计算储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3)当收入为3000时,计算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7、考虑一个经济体无政府条件下的消费函数C=80+cY。其中边际消费倾向为0.6,投资I=50为外生变量,解答下面的问题:
(1)求出均衡收入水平(2)当边际消费倾向变动为0.5时,均衡收入水平将如何变动?作图说明均衡的变动(3)当投资增加为60时,均衡收入水平将如何变动?作图说明均衡的变动
8、假定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I=50,政府购买支出为G=200,政府转移支付为R=62.5,税收为T=250。(单位:10亿元)
求:(1)均衡的国民收入;
(2)消费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
(3)税收不是定量税而是比例税,税率t=0.25,其他条件不变(即仍是上题中的假设),求消费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1、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这一问题你是如何认识的?
2、为什么的中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
3、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现阶段我国应该如何刺激消费?
4、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后,很多国家政府均利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什么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基本工具有哪些?财政政策对经济将产生怎样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理论的出现,使经济学划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领域。宏观经济学以总量研究方法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它以国民经济的总产出、总就业、物价水平等总量指标的决定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新古典主义经济思想贯穿着微观经济学领域,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则垄断着宏观经济学领域。在微观经济学领域,新古典主义理论认为,价格机制能够保证所有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 出清,使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均衡状态。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凯恩斯主义理论则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常处于失业均衡状态,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二者之间存在着界限分明的鸿沟甚至彼此相互冲突。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一般承认,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之间缺乏联系,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并没有建立在对个人和企业行为的研究的基础上,这也就是说,传统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进行了许多尝试来改造宏观经济学,例如把预期以更合理的方式引进宏观模型;对真实商业周期的研究,在保持市场出清的前提下解释经济波动;用劳动合同和垄断竞争来解释工资和价格的黏性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的演变,被人们归纳为新古典(New Classical)革命和新凯恩斯(New Keynesian)革命,前者拥护市场出清基础上的商业周期理论,后者则认为衰退表示市场失灵。这两大流派之间曾经发生过许多急诊,但是两者都企图把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稳固的微观基础上,认为宏观经济学应该是经济主体在约束条件限制下根据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进行最优化行为这一基础上去确定宏观经济总量。在这一点上,两大流派是一致的。对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的研究成为一股潮流,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基于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研究的局限性,人们开始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质疑。汤为本、杨艳红(2003)指出,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依靠代表性经济主体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所得的结果直接转换到宏观经济层次, 这种方法意味着宏观参数只不过是微观参数在更大尺度上的复制,它没有阐释个人行为和总量结果之间转换的复杂性。后瓦尔拉斯主义从方法论方面对主流学派的微观基础研究进行批判,认为其非限制的代表性主体假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两种方法论的分歧,因此主张将其改造成限制性的代表性主体假设,即受宏观环境约束的代表性主体假设(李石新,2006)。
本文试图从物理经济学的角度讨论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物理经济学运用统计物理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系统。统计物理的研究方法与经济学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它首先从观察到的客观现象出发,通过提取数据、统计分析、物理抽象、数学建模等一系列过程归纳出反映物质作用的规律,并运用物理实验进行检验。一旦规律的客观性得到证实,再运用演绎的方法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做出判断。根据统计物理学,不同的物质系统有着不同的临界现象,在临界点附近会发生相变,存在着某种普适性规律支配着它的作用性质,因而不同的系统体现出不同的物理特性。类似地,经济系统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临界现象,它对应于无数个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经济变量的自相似特性和无特征标度行为,而经济系统是演化的,有历史的。物理经济学另一重要方法是运用物理理论进行类比研究。这种比较推理的方法有助于人们将视线拓展到发展的、客观的物质世界,从更广泛的视角、更纵深的时间跨度探寻客观经济规律的根源,从而可以借鉴物理学相对成熟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经济领域的问题。
下文将分别讨论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的问题
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源于马歇尔的代表性个体概念。代表性个体是最常用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式之一,其目的是要将微观分析加总转换为宏观总量,从而为宏观分析奠定微观基础。经济学家早就指出,这种分析模式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微观基础问题。
首先,代表性个体的假定本身不一定是合理的。代表性主体只对同质主体具有代表意义,但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是异质主体,异质主体间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能用代表性主体分析替代异质性主体分析。其次,即使这种假定是合理的,从这一假设导出的行为加总仍然会引起总量问题。通过代表性主体假设将微观分析结论直接加总转换为宏观总量的方法可能是行不通的,因为经济现象是复杂的,而且微观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这就会使微观层面成立的个体行为,加总后在宏观层面上不一定成立。这是因为,由于微观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交互作用,微观个体面临的约束同累积总体面临的约束不同,两个层次上进行的优化分析可能会得出不相容的结论。
物理经济学认为,对于社会经济现象,由于个体的数量极为巨大,不可能也不需要知道每个个体的所有信息和具体行为。如果从微观个体的性质出发,推断总体层面上的性质,恰恰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因为个体的行为倾向并不一定能够外延到群体行为当中。换言之,对于从无数个体行为的相互作用中涌现出来的人类行为总体性质而言,人们应当寻找的是大脑中经过自然选择而被编码固化的基本倾向,而不是个体的行为方式。
这种思路其实可以追溯到斯密。斯密认为,把资本投入产业的每一个人,都以“牟取利润为唯一的目的”,而“每个社会的年收入,总是与其产业的全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恰好相等”。当个人“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斯密在这里,其实只是指出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具有一致性,而没有认为个体生产的商品价值总和等于社会年收入。事实上,斯密强调的是个体在追求利益的行动会促使社会形成某种整体上的秩序。这也就是说,总体上的经济现象是无数个体在各自不同动机的推动下的最优行为相互作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个体对总体上的经济现象的性质可能毫不知情。当然,这并不影响根据总体在统计上表现出来的一般性质,对总体进行研究。
托马斯·谢林在其Micr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一书中指出,许多个体在集体环境中做出决断时,往往会与直觉相违背。代表性个体的宏观分析方法只是将个体行为在尺度上予以放大,将其当作宏观上的总量看待,而不考虑不同类型行为之间的“相变”,因而是具有风险的。
谢林在书中提出了一个“种族分立”的模型,恰恰可以构成上述观点的一个注脚。这个模型的内容是说,一个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人种,这两种人种在社会中起初是均匀分布的,在不同类型的人种有所混杂的区域中,如果某个个体发现,自己的邻居中,有超过1/3的人是属于与自己不同的另一个类型的人种的,他就会试图搬家。结果,这个社会很快就会演化为种族分立的不同区域。这种模型提醒我们,虽然个体对异种类型的个体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的(只要异种类型的邻居不太多),但集体却表现出“严重的”种族分立特征。因而群体行为不一定是个体行为的简单放大。
二、理性预期分析模式的问题
新古典学派主张所有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建立在个体最优化行为的基础上,经济主体根据对宏观经济变动的预期来选择对应的最优行动,这种微观行为会引起宏观总量关系的相应变化。因而,在这个意义上,“理性预期”就在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新凯恩斯学派也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
20 世纪70 年代,卢卡斯发展了理性预期假说。经济人对未来的有合理的或理性的预期:“知道决定市场未来状态的真实概率分布以及其他人现在及未来的状态”,从而“所有的个体在他们的目标及可利用信息明确的条件下最优地行动”,并认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对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一切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只能从理性经济人的行为中得到解释。基于理性预期假说,卢卡斯建立了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个体未预料到的货币量变化导致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因此货币因素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卢卡斯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价格变化既可认为是总体价格水平的变化,又可认为是相对价格的变化。由于货币供给的不完全信息,那么具有不完全信息的工人和生产者就会把价格水平的变化,错误地认为是他们的实际工资和产品价格的暂时上涨,从而诱使他们增加劳动力和产品的供给,结果是总产出和就业都暂时地高于它们的自然水平。一旦当事人意识到相对价格没有变化,总产出和就业就又回到其长期均衡水平。这样就引起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将经济周期看成是一种竞争性的均衡现象,认为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对总需求的意外冲击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但是,理性经济人的预期也会出错,但这种错误是随机的,不会造成系统性错误。因此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甚至是经济不稳定的根源。
然而,大多数经验证据并不支持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数据表明,产出和就业的变化具有惯性,并不是随机的,货币变化是适应产出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变化的原因。巴罗等人开始试图引入实际因素来分析经济周期,尔后经过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德等人的努力,在20 世纪80 年代形成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又叫实际冲击) 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最终源泉。货币对产量没有重要影响,引起经济波动的不是货币因素,而是实际因素。实际因素包括生产技术的革新、新产品的开发、气候的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变化等等。实际冲击通过改变了生产函数,引起相对价格的波动,理性的经济行为人通过改变他们的劳动供给和消费来对相对价格的波动做出反应,从而引起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仍然将经济周期看成是一种竞争性的均衡现象,并且采用了标准的跨时替代一般均衡模型,但是作了一些修正以包括技术的随机变化。
对理性预期理论的一个一般批评是,对于宏观经济,个人只能在经济形势变化后,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适应性调整,要做到理性预期或前瞻性预期,是极为困难的。另外,预期或“预测”,如果被认真对待了,可能会改变未来,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说,如果某人提出了一个预测,说什么时候会发生“股灾”,那一般只会有三种后果(而这三种后果都未必对预测者有利):第一种结果是没有人相信这个预测,而股灾却真的发生了,但别人可能会说这只不过是一个巧合,况且预测者只是提出了一个预测,又不能防止股灾——那又有什么用呢;第二种结果是人们相信这一预测,纷纷抛售股票,由此导致股灾真的发生了——这时预测就变成了“制造”;第三种结果是人们相信这种预测但没有抛售股票,而采取了其他审慎的防范措施,股灾被避免了——那么预测就落空了。
从物理经济学的角度看,从理性预期理论出发的经济周期理论的最大问题在于,不管是货币周期理论也好、还是实际周期理论也好,事实上都仍然在一心一意努力着要把经济波动从自己的模型中剔除出去,或者把波动归咎于货币因素,或者将波动视为外界“实际冲击”的结果,而不承认经济系统的波动是内生的。以股票市场为例,在物理经济学看来,股票市场的波动,是市场内生的,即使股价在大多数时间内仅仅表现为无规律的振荡,也会发生严重的波动。而且,在物理经济学看来,只有市场系统内生的波动,才有研究的价值,那些可以完全归因于外界因素冲击而产生的波动,并不是系统自身性质的体现。当然,市场波动作为一种宏观现象,是由在微观层次上进行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但是,如前所述,宏观现象并不是个体微观行为的简单放大。
在物理经济学看来,每个个体如何形成预期,个体根据自己的预期和限制条件决定做些什么,对于市场波动可能并不是很重要,个体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何种结果,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了他们在采取行动时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哪些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是什么因素在其中起了主导性的作用?实际的市场是存在着频繁波动并随时有可能崩溃的,在这样的市场中,理性预期基础上的理性最大化行为未必一定会起到很大作用。
法国物理学家Jean-Pierre Aguilar指出,将金融崩溃与统计物理学中的临界点相比较,是个相当有吸引力的想法:它们都是小小的涨落使系统中的所有成分协同响应,结果变成了无穷大。有人设想,金融崩溃对应着一种特殊的、具有对数周期性的临界转变。而这种临界点所代表的系统,必定会表现出振荡的周期性涨落——这正是经济波动的特征。
利用统计物理学的方法,可以发现,根据股票市场的指数随时间进程的变化情况计算出来的收益大小值出现的频率总是围绕着零点上下振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零),如果按收益从小到大的顺序统计相应涨落出现的相对次数,就可以发现其概率是按乘方律下降的。这正是处于临界点的系统的特征。这表明,股票市场在某种意义上处于临界状态,因此会表现出随时可能发生大的波动的特征。因为临界状态是极不稳定的,哪怕受到极小的搅扰,系统也可能垮塌。
物理经济学家相信,经济市场类似于物理学中的“自组织临界系统”(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这种系统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组织,使自身维持在临界状态上。在这种系统中,低层次上相互作用的个体(或粒子)之间,是耦合的,某个个体的运动可能会大大地影响到其他个体的运动。可以对此进行类比的一个直观的模型是沙堆。设想沙子一粒一粒地落到桌面上,形成一个小沙堆。当沙堆有了一定坡度后,再有沙粒落下,就有可能引发一张崩塌。这时候,一旦有一颗沙粒运动起来,就会与其他沙粒相碰,从而引发一种链式反应,也就是说,沙粒的运动因彼此的碰撞而耦合起来。沙粒的这种集体运动也许会在不多的几粒动了一下以后就停止下来,也可能会不断扩展开来,直到沙堆上几乎所有沙子都动起来,于是沙堆就完全崩塌了。重要的是,人们不可能知道崩塌是只涉及几个沙粒,还是会涉及整个沙堆。物理学家发现,崩塌按程度大小的分布服从乘方律,发生严重崩塌的机会要小于小型崩塌,但任何大小的崩塌都有可能。这就是说,沙堆的涨落是具有标度不变性的。因此沙堆是处于临界状态的。每一次崩塌,都使沙堆暂时恢复稳定,但这只是临界状态下的稳定,重新又落下几个沙粒,就可能引发又一次崩塌。经济系统可能是自组织的临界系统,这意味要对其进行“理性预期”是极为困难的。
三、计量验证分析模式的问题
提出问题,引入函数模型,做出假设,利用实证数据进行计量验证是经济学最常规的分析方法。为验证经济理论的适用性和科学性,经济学家建立函数模型,在对经济系统做出种种假设的前提下,运用数学工具进行演绎推理,得到经济规律的数学表达式。这种包含了归纳和演绎的分析方法体系被认为符合科学逻辑,该分析方法所导出的经济规律也被认为是符合客观规律。
从物理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方法是有问题的。首先,重要特征信息的抽取具有很大的主观任意性。其次,许多关键要素是难以量化的。比如,研究就业与失业关系问题时,文化传统、历史背景以及相关法令制度等都是难以量化表征的。再次,即使数学推理过程是准确无误的,但经济模型的前提假设却往往不是客观事实的合理简化,这就导致模型的数学解并不具有准确的经济含义,Gauss系下的资产定价模型就是很好的例证。此外,当经济系统具有非线性相关关系时候,对数学方程形式一个很小的设定误差就有可能造成原系统重要信息的缺失或者形成虚假信息。
与宏观经济分析关系极为密切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其根本的理论基础是经济数据分布的正态性,即当样本量趋向于无穷大时,样本取值是符合正态分布的,正态分布即数学上的高斯分布。在这种分布的基础上,人们才得以构造各种统计量,进行计量分析,并进行检验。但是,经济市场波动的实际曲线并不完全符合高斯分布。Stanley(1995)等人指出,存在着噪声和涨落的经济系统中市场的变化不是高斯分布的。市场实际波动与高斯曲线并不吻合,小波动比大波动更接近高斯分布。但是,重要的可能正是那些不符合高斯分布的大波动(注意,并不是只有大型股灾才会偏离高斯曲线,即使是中等规模的上涨或下跌,也会偏离高斯曲线)。这就意味着经济较小的波动是较符合高斯分布的,而较大的波动是偏离高斯分布的;这也就意味着经济波动可能具有计量经济学分析所不能达到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可能正是前面所描述经济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性质所导致的。物理经济学的研究发现,这样的临界现象在经济系统中广泛存在,它对应于经济变量的自相似特性和无特征标度行为。因此,通过对一种临界现象生成机理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就可以发掘出一类系统的共同演进特性。对此,计量经济学无能为力。
四、结论
【关键词】 经济;农业;发展
一、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
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一二类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1%,79%的耕地属于中低产地。我国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强,农民到现在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
2.我国农产品结构单一,品质低,在出口创汇上没有优势
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品质不高,且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低质产品充斥市场,而优质产品供给不足。一些粮食品种质量过于低劣,不仅在国际上没有市场,在国内也找不到市场。
3.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难形成规模化经营
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初就开始积极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并实现了机械力对人力和畜力的替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虽逐年增加,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只占27%-35%,较美国等发达国家低四十多个百分点。
4.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下
由于我国尚未普及机械化耕作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5.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经济损失严重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每年我国受灾害面积都在8亿亩左右(占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以上),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都在400亿公斤以上,经济损失每年都在600亿元以上。
二、从宏观经济学角度解析中国农业发展思路
通过对曼昆教授的理论理解,我们知道政府政策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最主要表现在运用财政的“三农”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其结果是扩大了内需,又提高了农业在GDP的比例,其内容涵盖了曼昆教授经济理论的大多方面。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三农”的政策不断创新,力度不断加大,范围不断拓宽,农民受益程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方面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及技术知识上的投入,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提高了全社会的生活水平,充分说明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与拉动其它产业的优势。概括地讲,近年来国家财政新出台的“三农”支持政策包括五大要点。
1.从规范农村税费到取消农村“三税”,变相地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
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实行“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政策。“三取消”即取消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调整”即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一改革”即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随着上述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行,农民负担显著下降。从2005年开始,农业税在中国完全消失。为此,中央财政安排了大量转移支付,其中2005年中央财政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6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2006年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更大,达到780亿元。加上地方的转移支付,2006年的规模达到1030亿元。
2.对农民实行“三项补贴”政策,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补贴”就是针对种粮农民实施的直接补贴、针对粮食生产省安排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上述政策从2004年开始实行,当年国家财政投入总共130多亿元,在2005年以及今后这方面的补贴投入力度更大,对增加农民收入、刺激粮食生产、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3.加强对农村基础措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这主要包括:一是国家利用长期建设国债安排的“六小工程”。指农村节水灌溉、人畜用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二是“两免一补”。就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同时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的政策。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2004年,中央财政出10元,地方财政出10元,农民个人出10元,用于农民大病统筹;从2005年开始,中央财政出20元,地方财政出10元,农民个人出10元,用于农民大病统筹。这对于缓解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全民的健康指数发挥重要作用。
4.对县乡财政实行“三奖一补”政策
对财政困难县、乡政府增加县乡税收收入和对省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奖励,目的是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目的是促进县乡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对产粮大县给予财政奖励,目的是调动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的好的地区给予补助,目的是体现公平原则。2005年中央财政实行这一政策的财力投入共约150亿元,2006年投入210亿元,这对缓解县乡基层困难,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5.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大了知识技术的投入
目标:2000—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010年,上述三个数据分别是5000万、3000万和两个多亿。为此,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安排了相应的资金投入。
曼昆教授还指出:决策者可以用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货币借给的增加降低了物价水平既定时的均衡利率。因为较低的利率刺激了投资支出,所以总需求量增加。相反,货币供给减少提高了物价水平既定时的均衡利率,使总需求减少。决策者还可以用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政府购买增加或减税可以使总需求增加,相反政府购买减少或增税可以使总需求减少。由此不难看出,我国财政“三农”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取消税费,大力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投入,同时拉动了国内的总需求量,扩大了内需,而扩大内需才是真正意义上保障我国GDP增长的法宝之一。
【宏观经济学论文】推荐阅读:
宏观调控法论文11-04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文09-27
宏观经济学备考资料10-25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07-06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10-07
西方经济学宏观复习12-07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题b07-04
宏观税负11-29
蒙牛宏观环境分析06-27
宏观试卷及答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