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提纲(通用12篇)
ABSTRACT 5
引言 8-13
一、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8-9
二、文献综述 9-10
三、创新与不足 10-13
第一章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合理性基础 13-23
第一节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必要性分析 13-19
一、法律层面:平衡土地所有权双重特性的必然要求 14
二、政治层面:缩限征收权范围的制度路径 14-15
三、经济层面:城乡统筹背景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然要求 15-16
四、社会层面: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必要举措 16-17
五、现实层面:规范隐形流转市场的迫切需要 17-19
第二节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的正当性依据 19-23
一、法理基础:所有权平等原则 19-20
二、实践基础:地区实验改革初见成效 20-21
三、舆情基础:农村征地模式的制度缺陷不断催动 21-23
第二章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规范与实践考察 23-32
第一节 各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规范性分析 23-25
第二节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差异性分析 25-28
一、城乡二元土地权利的差异 25
二、城乡不同种类的土地使用权具备不同的土地权能 25-26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均不能直接出让、出租、抵押或转让 26-28
第三节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的实践考察 28-32
一、安徽芜湖模式 28
二、浙江湖州模式 28-29
三、重庆地票模式 29
四、四川成都模式 29-30
五、广东南海模式 30
六、江苏苏州模式 30-32
第三章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制度重构 32-1
第一节 统一构建建设用地使用权法律制度 32-34
一、城乡二元土地所有权结构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残缺 32
二、法律赋予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权能对等 32-33
三、构建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法律制度 33-34
第二节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具体制度设计 34-36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目的与方式 34
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权利主体与民主议定程序 34-35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年限 35
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土地收益分配 35-36
第三节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的配套制度 36-1
一、建立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统一旳税费体系 36
二、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监督管理体系 36-1
关键词: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鸡肋,原因
在当前体制下, 毕业论文是法学专业本科生顺利毕业并取得学位的必备条件。尽管教育部门设置本科毕业论文的初衷在于检测学生在本科阶段是否学到了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不过事实上毕业论文还承载很多功能:“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过程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体现, 还是教师师德、敬业精神乃至师生和谐默契共同攻克难关的体现, 更是学校学风的体现。”法学专业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 对训练学生运用资料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多个环节的尴尬问题:就毕业论文的作者来看, 写作态度不重视、多以拼凑方法写作论文, 以及论文质量下降已经成为难掩的事实;就毕业论文的指导来看, 论文指导也陷入师生双双被动的状态, 论文指导几乎成为一种应付各种表格和论文写作格式的完形填空;就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来看, 论文答辩基本流于形式, 很难起到检测学生对论文中所涉知识的理解能力的作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令人堪忧, 毕业论文形同鸡肋。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不仅影响了设定这一教学环节的目标实现, 而且还使学生形成毕业论文就是“走个过场”的不良印象, 并由毕业年级学生的传导, 使其后毕业的学生在思想上一开始就对毕业论文不甚重视。此外,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实施中的多重问题, 还“不利于塑造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严谨认真的学风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影响法科毕业生的质量。”反思并寻找影响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实施的原因, 发现既有各种客观因素影响的外因, 也有主观因素影响的内因;既有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 也有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
一、外部客观原因分析
学生为何不把毕业论文真正当回事?写作论文为何基本靠粘贴拼凑?论文质量因何每况愈下?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1、就业竞争压力, 使学生无心关注毕业论文
急速扩大的法学专业教育日益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 根据我国首部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2009) 》披露, 法学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一。法学专业膨胀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 使法科毕业生在大四这一年不得不连续转战多个考场, 生存需要压倒一切, 毕业论文显得无足轻重, 能够完成论文已经不错, 更遑论论文质量。
从时间安排上看, 毕业论文一般被设置在大四第二学期。当然, 随着现在毕业论文各种问题的暴露, 不少学校已经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 甚至在大三第二学期中间就已经开始, 彼时学生们刚完成学年论文, 对法学毕业论文的写作常识有一些基本了解, 本来可以趁热打铁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但是九月份的司法考试即将到来, 学生们不得不重心转移, 暂时将毕业论文搁置在一边。
司法考试结束时已经是九月中下旬, 马上又要备战研究生入学考试, 更是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精力。考研刚结束, 从一月份开始, 相继就有各省的公务员考试、单位的招聘、选调等等。毕业论文的时间无论怎么前置, 最终仍然与司法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单位考试等的时间相冲突。为了顺利就业, 学生们应接不暇, 东奔西跑, 参加各种考试和招聘、面试等等, 没有相对平静的时间和心情完成毕业论文。而且, 由于法学专业扩张速度太快, 法学本科生越来越多, 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呈多元化发展模式, 毕业未必就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 毕业论文的好坏更与就业等没有直接关系。因此, 两利相较取其重,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为生存计, 毕业论文只能被敷衍。
2、不能自主选题, 已有选题存在问题
学生缺乏自主选题的机会, 很难将兴趣点和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供选择的题目又存在陈旧、空洞、过分抽象、集中等问题, 也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挥。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都是学校根据专业课程事先拟定好的, 学生一般只能在既定题目中选择, 或者稍作改动。虽然也是选择, 但既有题目往往和学生自己的兴趣点没有关系, 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激情。我校为了保证毕业论文一人一题, 根据专业课设计了足够学生选择的题目, 较好地避免了毕业论文雷同重复的问题。
二、内部主观原因分析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根据这一原理, 还应该从论文作者内部的角度寻找法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形同鸡肋的原因。通过分析, 发现毕业生存在如下漠视毕业论文的原因:
1、毕业论文优秀与否不影响就业
毕业论文优秀与否不影响就业, 是学生们从心底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原因。虽然毕业论文关系到顺利毕业, 但是否优秀却不影响就业, 论文写得再好, 也不可能成为用人单位决定录用的重点考虑因素。因此, 毕业论文只要能够过关就行, 过关的要求当然不会很高, 学生也就不可能为创作优秀论文而努力。
2、相信学校不会逗硬
学校虽然就毕业论文写作制定了许多制度, 提出了许多要求, 但考虑到学生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关系到将来招生数量的就业率, 几乎没有学校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问题上逗硬, 一般都是要求学生修改论文达到通过标准就行了;在学校态度的影响下, 除非论文结构严重不合理、内容偏离主题、所引用法律法规等早已过时、行文严重断层等, 指导老师一般不对论文内容进行太多修改。而且由于学生提交论文的时间集中在定稿截止日前的几个星期, 指导老师工作量猛增, 甚至常常需要熬夜修改论文, 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完全被打破, 在严重超负荷工作且时间无多的情况下, 不可能对论文内容本身提出太高的要求。论文答辩虽然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 但一般都是履行一个程序, 难有学术观点的交锋。因此, 学校及老师的一再体谅和高度容忍, 成为学生敷衍毕业论文的心理倚仗。
3、缺乏可行写作进度计划
毕业论文被拖到最后才提交, 和学生没有制定一个清晰可行的写作进度计划表也有直接关系。事先没有制定或随意制定写作进度计划表, 任意更改计划表, 造成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写作心里没谱, 而且时间拖得越晚, 就业压力越大, 越难有适合写作论文的环境条件。
4、从众和侥幸心理
目睹下载拼凑出来的论文顺利过关的现实, 催生和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取巧心理。其实, 从学生内心来说, 对投机取巧应付毕业论文的行文也深感惭愧。但是, 学校对毕业论文并未精益求精, 蒙混过关者大有人在, 因此, 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 使学生们宁愿多花点时间在剪贴资料上, 而不愿意费力地自己思考。
三、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制度原因分析
可以说, 不会写论文, 拼凑粘贴论文, 并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身上独有的问题, 而是全国高校本科生所面临的通病。如果仅从学生身上去寻找论文质量下降和论文好似鸡肋的原因, 忽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也是不客观、不公平的。
1、大学扩招后本科生培养目标变化, 毕业论文却仍然必要
法学专业, 既有很强的理论性, 又必须注重社会实践, 因此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做出调整。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虽然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手段、渠道上有很大改观, 但在学生最后的出口问题上, 由于无法摆脱教育部对本科生获得学位的硬性规定, 故而仍然采用提交理论研究成果的方式。
2、缺乏人文修养教育
针对学生论文不息、粘贴不止的恶疾, 人们想出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和让学生签署“诚信声明”的应对办法。这些措施虽有一定用处, 但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学生拼凑论文的心理冲动和行为。反抄袭软件也有它的局限, 网上出现的大量传授如何避开检测软件雷区、利用其盲区的热帖, 只能说明以技术手段解决毕业论文问题上的有限。有些人把学生拼凑粘贴论文归咎于网络技术的过于发达, 似乎有些本末倒置, 因为搜索引擎和海量的网络资讯, 本身并不成为学生抄袭拼凑论文的正当理由。“从欧美到我国香港, 网络也很发达, 那里的学生写毕业论文, 哪敢这么抄来抄去?谁干了这种丑事, 一旦被发现, 就永远别想在学界待下去了!”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既然学生能够从中便捷地复制粘贴论文, 学校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最大可能地甄别论文抄袭行为。
以敷衍塞责的态度拼凑抄袭论文之所以成为常态, 从根本上讲, 与大学缺乏人文修养方面的专门教育有莫大关系。由于就业压力巨大, 即使是法学专业的本科青年学生, 追求真理、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对他们的吸引力已经远不如一份稳当的工作来的更加实际。学生更关心的是如何理解和识记法条, 好顺利地通过司法考试拿到通往职场的证书。当然, 只有这个证书还远远不够, 为了给就业中的自己增加竞争砝码, 学生们在校期间都要忙于考证学习和培训。过分重视考试和证书在教育中的影响, 人文教育普遍缺乏或者不受重视。
3、毕业论文形式单一
毕业论文形式太过单一, 也是学生在写作时提不起劲的重要原因。按照目前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 学生按照专业自主选择论文方向和拟定的题目后, 一律要以统一的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进行写作。虽然学术的确应该有严谨的规范, 但对于本科生来说, 这种类型的文章对他们而言可能就像新时代的八股文, 难以激起真情实感, 难以理论结合实际, 更难以以严谨的逻辑和清楚的法言法语深入阐述、分析某个问题。实际上, 法学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 决定了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比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庭审报告、实习案件统计分析等方式。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完全可以在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问题上有更多创新。
4、缺乏论文写作及创新训练
平时缺乏论文写作及创新训练, 是法学本科毕业生无法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另一原因。目前看来,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没有开设论文写作课程, 没有告诉学生毕业论文应该具备怎样的写作规范, 怎样才能写出一篇较好的毕业论文来。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司法文书写作、公文写作课程, 但从功能、写作规范、技巧等来看, 它们和毕业论文之间还是有实质的差别, 因此无法承担其训练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能力的重任。有的学校把学年论文作为大三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一次预演, 比如我校就采取这样的做法, 但学生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多凭个人探索和老师指导。虽然写作学年论文能够为毕业论文积累经验, 但显然不及在专门课程中全面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实用。
另外, “几乎所有高校都要求毕业论文具有创新性。其实‘创新’别说对大学生, 对我们大学生的老师一生也未必能完成几个。我们可以鼓励创新, 但不能把我们社会对高等教育中拔尖人才的期冀当成大学本科生的基本目标”。文科创新本身就难, 要求本科论文创新确实超出本科生能够承担的范围。不过, 在本科生大二开始就开展科研创新培育活动, 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普及论文写作常识, 训练学生论文写作能力。我校在本科生科研创新方面的多年尝试和积累, 使我们看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新思路。
注:本论文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2011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资助对象。
参考文献
[1]吴凡:《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问题探讨》,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4) :144。[1]吴凡:《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问题探讨》,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4) :144。
[2]周珏、周昱彤:《法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9 (6) :134。[2]周珏、周昱彤:《法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9 (6) :134。
[3]梁子民、毕文昌:《毕业论文的尴尬:教授为何建议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青年报》, 2009-10-14。[3]梁子民、毕文昌:《毕业论文的尴尬:教授为何建议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青年报》, 2009-10-14。
关键词:法学毕业论文;特点;写作;指导
我国教育的现行体制,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撰写毕业论文之后才能顺利毕业。设置毕业论文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进行合理的总结和回顾。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法学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每况愈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论是学生写作论文的过程,还是学校对学生的论文指导和答辩等,都更加趋于形式化,流于表面。于是,法学毕业论文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有不少学者建议取消法学毕业论文。面对法学毕业论文如此尴尬的境地,我们着实需要对法学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一、法学毕业论文的特点
毕业论文是学生离开学校之前需要经历的最后一重考验,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涯进行回顾和总结,并集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学过的各种法学理论知识和技巧等进行梳理,并锻炼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科学的作风。法学毕业论文是带有学术性质的文章,具有与其他议论文体不同的特点:
1.创新性
法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要具有创新性,创新可以为文章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如果观点陈旧、方法老套,那么无论怎样旁征博引,也无法引起大家的阅读兴趣,整体质量较低。所以,法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要尽可能的立意独特、构思精巧,具有闪光点,自出机杼,与众不同,从而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不是千篇一律。
2.合法性
我们鼓励法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要具有创新性,鼓励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积极探索。但是,鉴于法学毕业论文的特殊性,不论是什么样的论文,其论点和论据都要合情、合理以及合法。所以,学生在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的时候,要时刻谨记文章的合法性。文章中涉及的所有论点、论据等都要以现行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为准,
而绝对不能出现与法律理论、观点违背的原则性错误。
3.逻辑性
论文在论证过程中应该具备逻辑性,对于法学毕业论文来说更是如此。不论是什么样的论点,都需要利用充足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等,进行缜密的论述和推理,条分缕析,议论要深入客观,才能够以理服人。
二、学生在写作法学毕业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论文选题不当
(1)论文选题过大
一些学生在写作论文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论文选题过大的情况。在法学领域,很多问题涉及面极广,对其的分析研究甚至连一本专著都无法完成,更不用提一篇短短的毕业论文。例如,“论民法的诚实守信原则”等题目,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有限的篇幅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题目过于宏大,只会导致学生在论文中泛泛而谈,议论流于表面,如同隔靴搔痒,根本无法触及核心问题。
(2)论文选题陈旧
法学中有许多十分常见,并经常被人们拿来分析议论的问题,例如“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等。对于这些较为常见的问题,学生再拿来进行分析研究显然很难有什么突破,写出来的文章也无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选题过于陈旧,立意俗套,内容雷同。
2.论文内容问题
(1)论文内容陈旧
因为选题不当和分析不细致等原因,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都较为陈旧,大多只是对各种理论知识的整理,或者对相关研究成果的重组。没有提出独特的观点并进行新颖的议论,内容陈旧,缺乏活力。
(2)论文缺乏学术性
法学论文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性才会有深度,但是,许多学生在写作论文的时候只是一味地对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如同教科书般,理论知识过多,毫无学术性可言。
(3)论文观点的错误
法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会涉及诸多法律方面的问题,但是,法律条文会顺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完善,所以,在写作论文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这个问题,保证论点和论据符合最新的法律规定。但是,一些学生在写作论文的时候不够科学严谨,没有充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的最新、具体内容,导致出现论文观点错误等硬伤。例如,一些法律条文早已经被修改,但学生在论文中还引用修改之前的相关内容。
3.论文结构不合理
法学毕业论文十分讲究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完整性。但是,一些学生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不注意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论点、论据混乱堆砌,不合逻辑。于是,整篇文章给人一种思路凌乱、议论不深入、分析不透彻的感觉,整体结构十分混乱。
4.论文格式不规范
法学毕业论文有着严格的格式要求,对目录、参考文献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一些学生的态度不够认真,不注意对论文格式的调整,出现各种格式不规范的问题。例如,参考文献数量不足等,导致论文整体格式的不规范。
5.论文的写作方法不正确
目前,许多学生在写作法学毕业论文的时候采用的都是东拼西凑的方法,敷衍塞责,四处复制粘贴。在经过简单地加工整理之后即形成一片毕业论文,草草上交,应付了事,直接导致论文整体质量的低下。
三、对法学毕业论文写作中各种问题原因的分析
1.主观方面
(1)认识不够
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是导致写作论文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项象征性的任务,并不重要,对自己今后的工作等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气力来写作论文。
(2)态度不端正
一些学生在写作论文时的态度十分不端正,完全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所以敷衍了事,甚至有一些学生对写作毕业论文十分反感。
(3)时间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考虑到法学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等问题,各学校都会为学生预留下较为充足的时间来安排写作。会尽早完成选题,并安排指导教师等。但是,不少学生在实际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却没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把原本应该用来构思、写作论文的时间用于其他一些事情。导致实际写作毕业论文的时间严重不足,最终需要交论文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查资料,写文章,导致各种论文质量低下的情况出现。
2.客观方面
(1)就业压力
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往往急于就业,所以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找工作上。于是,放在写作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就被大大的压缩,严重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最终质量。
(2)指导问题
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很多学校的论文指导工作都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例如,一些学校负责论文指导的教师水平不高、指导方式不合理。甚至有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没有尽心尽力地进行指导。
四、提高法学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提高认识
态度决定一切,为了提高法学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我们首先要注意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学校要积极地宣传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写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十分重要,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端正写作态度。具体来讲,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来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例如,学校可以积极地举办各种关于毕业论文写作的讲座,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法学专业的全体毕业生进行知识讲座,对写作毕业论文过程中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和问题进行统一的讲解。并及时为大家答疑解惑,保证学生对毕业论文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各种基本知识和方法。
2.加大指导力度
(1)选题指导
针对学生在选题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选题指导。首先,要注意指导学生积极地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等,选择新颖的、具有较高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论文题目。例如,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快速发展带来的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方面的法律问题,并从中构思出合理的论点进行写作。其次,要指导学生选择小的切入点,便于深入细致地讨论整篇论文,避免题目的“大而空”。另外,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合理选题的时候,还要引导学生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对法学各方面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以及个人的具体兴趣爱好等。在充分斟酌之后再进行慎重的选题。例如,如果某个法律问题较为冷门,资料不好找,写作的实际难度较大,则指导教师要积极地建议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题目。
(2)写作方法指导
利用科学合理的写作方法,学生可以十分顺畅、快速地完成整篇论文。所以,在学生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写作方法。
例如,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开始毕业论文的全文写作之前先列出详细的论文提纲,将整篇论文的论点和各种论据,以及需要用到的各种实际案例等进行整理,概括出整篇文章的总体框架。然后有的放矢地根据提纲来进行全文的写作,保证整个写作过程的思路清晰、内容完整。
(3)资料收集指导
写作法学毕业论文的时候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至关重要。所以,指导教师要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渠道的资料收集,以保证论文写作的顺利进行。例如,教师要积极地建议学生多关注国家的立法动态,广泛收集各种实际案例等。并利用网络广泛浏览各种学术期刊网和论文库的优秀论文,积极予以借鉴,并指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中的各种馆藏资源。
3.严格进行管理和审查
我国的教育向来是“严进宽出”,也导致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所以,为了保证论文质量,需要各院校积极地进行制度改革,加强对论文的管理和审查工作,切实提高法学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进行指导时,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学校的具体规定进行写作。如果出现各种不合格的情况,一律要求其修改或者重写。并在经过导师的初稿审查之后,方可提交到学校。在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审的时候,也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可以采用匿名评审的方式,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通过评阅教师的审查,认为合格之后方可参加答辩。如果在匿名评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存在较多严重的问题,要及时退回并督促其修改或者重写。一旦发现论文抄袭现象,还要予以检举。只有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才能有效保证法学毕业论文的质量。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法学毕业论文具有创新性、合法性以及逻辑性等特点,需要学生认真撰写。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写作法学毕业论文的时候存在选题不当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可以采取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并加强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指导等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法学毕业论文写作,不断提高法学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剑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14.
[2]段书臣.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66-67.
[3]梅奕敏,周宏璐.导学模式提升法学本科毕业设计有效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226-227.
[4]郭剑平.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关联与对策探讨:广西师范大学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系列论文之七[J].高教论坛,2011(5):91-92.
[5]李棠洁.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模式改革的“前伸性”问题研究:以模拟法庭实践课程为视角[J].科教导刊,2013(8):35-36.
[6]郑毓枫,李晟.法学本科学位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04-105.
[7]袁岳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前伸性”问题的思考及对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25-27.
[8]付慧姝.大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与创新能力培养:以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2(12):44-45.
[9]董士忠.法学本科教育在法律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29-31.
在实习当中,我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上,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能够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领导和检察人员交办的工作,得到院领导及全体检察干警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此次实习,主要岗位是审查起诉科,因此主要实习科目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也涉及一些其他私法科目。在实习中,我参加了几起案件的开庭审理,认真学习了正当而标准的司法程序,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细致的了解了公诉起诉的全过程及法庭庭审的各环节,认真观摩一些律师的整个举证、辩论过程,并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的适用及适用范围。跟随干警提审,核实犯罪事实,探询犯罪的心理、动机。真正了解和熟悉了我国的公诉程序及法庭的作用和职能,同时还配合公诉人员做好案件的调查笔录和庭审笔录,做好案卷的装订归档工作。
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领导和检察干警求教,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政策,学习法律知识、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在实习过程中,也发现法律知识的普及非常重要。我国政府为推进法治建设而进行的多年的普法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的法制观念、法律知识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普法的深度与广度上还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些时候,人们对有些法律知识条文是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如何适用它,以至于触犯法律知识;有时候人们对两个以上不同法律知识对同一问题的规定不明白,不知道该适用哪一部法律知识,有一个案件就是这样的,被告人原是某村会计,后来在改选中落选,这样一些会计帐簿、会计凭证需要移交,但是他一直认为《会计法》是规定的要等帐目清算后再移交,所以就坚持不交出,结果被以隐匿会计帐簿、会计凭证罪逮捕。这一个案例就说明我们的普法活动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深入实际,真真正正的让人们了解法律知识、法规的含义。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确立人们对法律知识的信仰,确立法律知识神圣地位,只有这样法治建设才有希望。
我学习法律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面向群众,服务大众,为健全社会法治,为我们的依法治国服务的。高等法学教育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培养的具备一定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技能人才,将在社会上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规则的社会,我们的国家要与世界接轨,高素质法律知识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
法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篇2大学的四年里,学习了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国家的主要法律法规,理解和把握法律规则背后的`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并能运用法学理论,方法和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书本的学习较有限,于是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和社团的工作,从事了大到组织策划晚会、小到文秘接电话的工作,积累了很多了从失败到成功的经验。我认为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的学习更重要。对自己总体评价是为人热情乐观,真诚,工作踏实、易上手,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
从大学一直下来,我感觉我学到了很多,特别是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工作经验,虽然以前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从中我的到的是很多做事的原则和处事的经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做事也变得成熟稳重了。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做事认真负责,有团队合作精神,还有较好的交际能力。
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也许我的知识有限,也许我还太年轻,缺乏实践经验,也许在某些方面我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工作自如,但年轻意味着热情与活力,我有生理缺陷(从初中起我的听力就逐渐减弱,但并不妨碍我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反而更能让我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而不易受到外界干扰,保持自己的想法),但并不代表我不行!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习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人生价值与追求的目标!
法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篇3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热爱法学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与精力。这些年中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为这些印记见证我这样一个新生的成长。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总结过去,收获良多,现总结如下。
在大学的四年里,学习了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掌握法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解与掌握国家的主要法律法规,理解与掌握法律规则面前的法律精神与法律价值,并能运用法学理论,方法与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校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通过紧张的学习生活,我已经熟悉并掌握了有关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部门法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之余,积极投身法律实践工作中,使自己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社会经验。四年中令我欣慰的是:连续两个学年,四次获得奖学金,顺利通过了大学大作文英语四级考试与计算机二级考试。我把这些作为向上的动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奋斗。
另外,我还积极阅读有关书籍与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经常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搞好师生关系,师生相处得融洽与睦;抓住点滴时间学习一些其它专业领域的知识,知识总是有用的。知识无止境,探索无止境,人的发展亦无止境,我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
在思想上,我持明礼诚信、爱国守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与作风,勇于追求真理,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不但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各方面表现优秀。我怀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且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学习上,通过良师的教导与自身的刻苦学习,我已掌握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工作,也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与工作的好习惯!我圆满地完成本专业课程,并具备了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而且乐于与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并能即使帮助同学解决疑难问题。平时我还阅读了大量文学、心理、营销等课外知识而且理论联系实际,使我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生活上,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正派的作风。此外,我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人相处甚是融洽。而且在阶段,我踏踏实实的工作,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受到了领导与同事的一致好评。
大学不但教会了我知识,让我只是为人处事的方式,更磨练了我坚强的意志与必胜的信心。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的大学生活,踏上社会旅途的时候,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跨越新的高峰。
法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篇4四年的大学结束了,总结从前,播种很多,现总结如下。
在校期间,我严厉请求自己,尽力学好专业知识,通过缓和的学习生涯,我已经熟习并控制了有关法律知识基本实践、基础法、部分法的相干知识。在学习之余,踊跃投身法律知识实际工作中,使本人在丰盛理论常识的同时,增添了社会教训。四年中令我快慰的是:持续两个学年,四次取得奖学金,顺利通过了大学大作文英语四级测验跟盘算机二级考试。我把这些作为向上的能源,朝着更高的目的斗争。
我校是一所理工学校,在培育人文素质的进程中,也浸透了理工科精良的风格,在我的身上,您会看到工科学生的扎实、看到理迷信生的沉着。综合发展自己,成为文、理、工兼具的好学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作为一名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我继续了中国农夫的勤奋、百折不挠和不怕苦的精力。凭着这种精神,我边工边读,直至顺利实现学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持续发挥这种精神,爱岗敬业,施展自己的最大潜能!
我不能自比千里马,便我信任你!
法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篇5从刚进大学时的懵懂到现在即将走出校门,我这大学4年收获了很多,进步了很多。在这大学4年中,我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可以说,经过大学4年的学习,我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4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画上句点,蓦然回首,至少可以自信地说一声“我没有虚度”。在此给我大学4年的青春一个交待!
在学校期间,我充分利用了学校优越的学习条件和浓郁的学习氛围,认真学习了法律专业计划规定的相关内容,且在校期间取得良好的成绩,多次荣获校级奖学金及国家奖学金,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
在学好文化课程的同时,我也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和暑期实践。无论担任班干部或进行市场调查、参加学生实践团等活动,我都积极投入,谦虚谨慎,团结同学,吃苦耐劳,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表现出较强的与团队密切合作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及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由于在校期间表现良好,我的学习及工作常常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好评与奖励。学习之余的我,是一个外向而热情的人。爱好广泛,音乐、书籍、电脑、舞蹈,运动等等都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和完美的生活习惯,让我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也是因为自身综合素质及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让我变成了一个更顽强的自己,变成了一个敢于为社会奉献的年轻人。
在面临毕业的重要阶段,将来的工作既是对我知识的检验,也是对我人生的挑战。我希望自己能够迈好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我将以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走向社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用自己的行动让社会肯定我的能力。
当一个人满足于现状,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再前进一步。我是一个喜欢上进的年轻人,也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敢于拼搏、敢于冒险、敢于开拓自己的生活!安逸的生活并不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只有不断的挑战自我,不断走向新的成功才会给自己更多的磨砺!我相信如果我做不到的,世界上也就不会有几个人可以做得到的。这就是我人生的理念!
【法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相关文章:
1.在职研究生毕业感言
2.在职学习自我鉴定
3.在职护士自我鉴定
4.法学专业的自我鉴定
5.在职函授自我鉴定
6.在职护士个人自我鉴定
7.在职学习的自我鉴定
8.在职教师自我鉴定
2011级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审答辩汇报提纲
一、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总体情况介绍
1.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关于进一步调整高等学校专业布局结构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河西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深刻领会河西学院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理解学校提出的“转型、提升、发展”目标,依据《河西学院修(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充分地发挥法学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广泛调研,征求毕业班学生和往届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对其中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在方案修订中予以采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充分讨论,群策群力。教研室全体教师多次讨论培养方案,针对存在的问题向学院领导提出了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与省内高校的交流和联系,学院领导和各教研室主任于2010年10月28—29日在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和甘肃农业大学等四所高校考察交流,就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教学、教学制度的建设以及学生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四)多次召开院务会讨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确定从2011级新生开始实行1+3培养模式,并在第三学年开设专业方向课。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讨论本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就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质量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学校相关文件最终完成2011级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二、法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说明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法律知识和综合知识,熟悉法律争端解决方法、适合从事法律实务工作、法学教育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或可以继续攻读研究生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了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
2.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具有运用法学知识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与实施计划
2.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说明(汇报重点),包括理论课程体系说明、实践教学体系说明、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说明。
第一、理论课程体系的说明
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分为三部分,即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32学分504学时,包括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形势政策、公益劳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12学分,科学技术类、工具语言类、艺术体育类选修课6学分;课外创新与素质拓展6学分。本部分的学分、课时完全按照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执行。
专业基础课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涵盖了法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共开设必修课17门,57学分102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897学时,教学实践127学时;选修课15学分253学时,主要依据法学专业课程结构的目标和要求开设,重在拓展学生理论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科兴趣和能力。
专业方向课是依据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在第三学年开设的,目前主要开设民商经济模块和司法行政模块二个专业方向,共74学分703学时,通过专业方向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本专业的相关领域有较深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专业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深造和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说明
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中的军事理论及军事训练1学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学分和公益劳动3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6学分,课外创新与素质拓展6学分;理论课教学中课堂教学实践环节15学分,专业实习10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
3.本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与实施计划
第一、狠抓课堂教学质量,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完成教学大纲的编写,每门课都有完整的授课教案或讲义,利用假期完成下学期的备课任务,各项教学任务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计划进行。
第二、积极探索教学实践环节的实施方式,开展切实可行的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努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各项任务,从题目选定、温宪宗书撰写、论文开题、写作过程指导直至论文定稿都严格把关,取保毕业学位论文的质量。
三、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
1.从2011级新生开始全面实行“1+3”模式,即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年内,法学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开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宪法学、法理学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八门专业基础课,力争拓宽理论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学生可在第一学年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专业,努力实现“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培养目标,体现学校“因材施教、分段培养、多元发展”的要求。
2.从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分专业模块开设必修
课和选修课,法学分别开设民商经济模块和司法行政模块2个方向,各37个学分407学时,模块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8.83%,学时占总学时的22.16%。其中必修课37学分353学时,选修课10学分154学时,课堂讲授300学时,教学实践53学时。(毕业论文和专业实习的课时没有安排在课表内)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学院发展目标,在条件成熟后开设新的专业方向。
四、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仍存在的不足
1.“1+3”模式建设正处在探索阶段,实施过程中人有许多环节需要修改和完善,例如学分制的准确计量、学生专业转换制度建立完善、专业方向课中学生课堂的考勤制度完善及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等。
2.由于师资等原因的制约,选修课程开出率不很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法学教育,就业难,原因与对策
近年来, 法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 法学教育改革也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 我们的法学教育在飞速发展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的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求难以满足的困境。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目标就是就业, 但是近几年来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之低与社会各界对于该专业的关注度之高成为鲜明的对比。所以, 在新形势下如何指导法学院校大学生顺利就业, 探索河北省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就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法学专业毕业生严峻的就业现实
“2012年6月11日, 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京发布, 对2011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分析。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 (92.5%) , 最低的是法学 (86.8%) ”。该《就业报告》反映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实现问题, 即法学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 经过高校培养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中没有完全得到认可, 有相当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毕业意味着失业。与此同时, 反观我省的现状, 河北省高校法学教育在全国而言发展的较为缓慢, 招生规模较小, 办学层次相对较低, 但是在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上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河北省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统计》,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80%左右, 均低于河北省和全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问题的原因———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原因的综合体现
(一) 社会环境
1. 法学对口专业就业难
法学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的首选往往是进人公检法机关或是从事律师职业, 这一点, 从社会上的公务员考试热潮中即可看出。但由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设立, 使得本科生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而目前各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司法考试较低的通过率, 为进入这一行业制造了较高的门槛。另一方面, 就河北省的情况而言, 公检法机关招录人员的方式仅有全省统一组织的选调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 并且每年招考数量相对于庞大的法学专业毕业生而言可谓杯水车薪。
2. 普遍就业矛盾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 虽然使得更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一方面扩大了教育公平, 另一方面推迟了应届学生的就业时间, 暂时缓冲了社会就业压力。但是高校扩招同时也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人数猛增, 即使国家每年都会扩充相应的就业岗位, 以减小一部分就业压力。但是, 还是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很难找到与其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工作, 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在这方面, 法学专业体现的尤为明显, 我国设立法学专业的高校拒不完全统计已经将近630所, 足以成为法学教育“强国”。
(二) 高等院校自身原因
1.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普通高校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系统掌握法学知识, 具备较强的法律实务能力的应用型高等法律人才, 其中,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法学专业的特色是高门槛、宽口径。研读法学专业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广阔的知识背景和社会知识。与此同时, 法学专业的就业门槛也相对宽泛, 绝非是一门难于就业的专业。无论是政府部门, 还是公司企事业单位都需要法学专业人才。与其说是就业难, 其实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实践能力的匮乏。目前, 河北省各高校的法学专业相对全国水平而言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而且直接针对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质量, 导致学生在学校接受完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以后走向社会仍然需要重新接受实践知识, 两者脱节现象严重。一些高校的课程培养过程中并没有把专业实践性教学作为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 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
2. 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足
就业指导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促进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但是各高校对于社会的就业压力显然估计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及时跟上, 学校各职能部门没有对学生的就业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就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反映在意识上, 高校在就业指导上的投人上远远不如招生宣传和学校的硬件建设上的投人力度大, 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导致许多用人单位不了解高校的人力资源信息。同时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 就业指导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 而对非毕业生, 尤其是对于就业以外的环节, 诸如初入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所学专业职业发展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三) 学生自身因素
1. 就业观念上
就目前而言, 大多数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都希望学习法学专业毕业后都能够从事专业工作或者能够在相关行业得到发展。他们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对于在公司、企业里从事营销、管理、公共关系等工作感到不能适应, 因此丧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从另一方面来讲, 学校针对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也反映了学校对于学生就业取向的妥协。根据笔者调查, 目前我省各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的首选去向仍然以参加研究生、公务员考试为主。其中尤以参加研究生考试为甚, 大约有90%左右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都要参加研究生考试。参加研究生考试反映了这些学生逃避就业压力的心理, 走出校门可能面临失业, 不如将这一矛盾搁置三年再说可以说是大多数参加研究生考试学生的心理写照。
2. 就业态度上
受法学专业惯性思维的影响, 更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都想毕业后能够进人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等一些比较稳定的单位就业, 而不愿意到企业, 尤其是民营企业单位就业。这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仍有一步到位的思想, 对就业逐步实现、不断调整的过程性认识不足, 个人期望超越社会现实需求。2011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地方面首选是经济发达地区和自己的家乡, 两者比例分别为40%和41%, 愿意选择西部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基层的仅5.57%。”
3. 就业能力上
就业能力是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反映, 不少大学毕业生在自我推销的时候往往过分关注所学理论知识的成果, 如学习成绩、各种资格证书等等, 而对于能够反映其实践动手能力的材料很少提供或者根本没有相关材料。《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 “已工作半年以上的大学生中有63%的被调查者认为, 毕业时的就业能力水平确实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水平, 说明部分高校学生毕业时存在着就业能力缺口。同时也说明, 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 尽管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 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却参差不齐。”
三、问题的解决思路———转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 我们可以看到,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存在于社会、高校、毕业生个人几个方面, 但是笔者认为归根结底在于高校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法。高校好比人才加工厂, 所生产的“产品”是否适销对路, 既不能归咎于用户, 更不能单纯怪产品, 只能认真从“生产者”自身找原因。我们确实看到社会方面与毕业生个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就业的不利因素, 但这一点只是反映了我省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与全国普遍现象的共性。而我省高校自身方面的原因则更多体现为个性, 这与目前我省各高校法学专业教育教学平均水平较低不无关系。
(一) 学校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校应该加快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以往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现在应该加大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突出学生运用法律, 针对案件事实, 进行法律分析, 提出意见或参与法律诉讼的能力, 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
相应, 学校还要调整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内容和知识结构, 法学本科生除应掌握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 系统学习和掌握法学核心课程, 还应侧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既包括专业实践技能方面, 如法律文书写作、法庭辩论口才、与当事人沟通的技巧能力等;还包括应用实践基技能方面, 如能够使用外语、计算机从事工作, 具有较强的文字写作能力等。这样就要求法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体现专业特点, 更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 实现宽口径, 厚基础。法学专业是社会适应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 社会在发展, 法律自身也在不断发展, 法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不断调整更新, 满足适应社会的最新需求。只有使学生更多的掌握工具性技能, 才能使法学本科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大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就业, 只有克服依赖心理、增强自主意识, 提高主动出击的能力, 面向市场, 走向社会, 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 学校对教育、教学和就业上的指导进行调整和加强
“学校要转变观念, 开展全员全程指导。从大一学生入学就要明确将来的就业指导内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校在就业指导中, 应该以学生的学业为基础, 以将来的就业为导向, 全面统筹地进行指导”。学业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德智体等方面提高的诸多因素, 不仅包括所学专业知识, 更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素质。学业是就业、事业发展的基础, 因此要加强思想教育, 使大学生夯实就业的基础。
就业是连接学业和事业的桥梁。高校应当在就业信息的发布, 就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增强以人为本、以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意识, 促进就业, 服务社会。
《河北省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构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燕赵都市报, 2011.
[2]摘自2011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关键词:法学;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
一、 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考核主要采取撰写毕业论文的方式。本科生毕业论文经历选题、开题到撰写完成交由指导教师审查、通过答辩等各个环节,据此认定被考核的学生是否符合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要求。由于毕业论文能够训练学生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案例分析、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能够在检验大学生专业素质、学习能力、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毕业论文一直是大学教育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察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学理论掌握情况、能否运用法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
但是,当前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以论文为主要方式,而且多为理论性研究论文,学生的论文存在无问题意识、无创新观点等问题,教材表述式和资料堆砌式的论文较多;毕业论文拼凑、应对甚至抄袭的情况严重。这些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法学专业本科生的评价标准,也影响着法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及其社会评价,甚至有人提出取消法学本科教育。
二、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法学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要求相对较高。笔者认为,改善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的办法就是设定更为多元的考核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使其能够按照兴趣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考核方式。结合我国法学教育的现实,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探索。
以个人考核与团体考核为标准,可以将毕业考核分为“独立完成型”和“团体协作型”。
第一,“独立完成型”可采取调研报告、专题研究、案例分析、法律文书写作等方式。
调研报告方式较适用于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如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类的选题。同时也适用于法理学中人权保护情况、宪法实施问题等须要进行社会调查、联系实际情况说理的选题。与毕业论文方式相比,调研报告重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结论,更注重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调查的方法、手段,以及通过一手资料对实际情况的进行总结和分析。表面上看,理论难度比不上论文,但是它能较好地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分析能力。
专题研究方式较适用于对特定法学领域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如消费者反悔权问题、证券交易合适性原则等等。专题研究要求对具体问题的产生、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法、域外借鉴等作详细研究,由一点向纵深挖掘。与毕业论文方式相比,更具有针对性、务实性,更能突出学生对问题细节的考量。
案例分析方式即以现实生活中影响较大、较为典型案例作为分析样本,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说明法理、论证制度、提出建议,进行法律分析,较适用于刑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专业的选题。作为毕业考核方式的案例分析不应局限于法条的解释和适用,而是应结合具体情况,提出既有案例对法律适用的疑问和挑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法律文书写作是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可以选择的一种较具特色、也较符合“职业教育”目标的考核方式。法学专业的技能教育“既是一种职业操作技艺培养,也是引导学生像法官、律师等法律职业者那样思考的逻辑训练”。法律文书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法律文书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各种法律文书,所以留给学生选择空间也较大。学校也可以根据不同法律文书的难易程度和考察重点,对作为毕业考核方式的法律文书写作进行一定质与量的限制,如限定在公诉书、判决书、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书中选择。
第二,“团体协作型” 可采取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专项项目等方式。
近年来,模拟法庭已作为法学专业必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各法学院校普及开来。“模拟法庭的建设与运行使其充当实训基地建设的主力军应为理所当然”,时也可为考核方式多元化提供必要支持。以模拟法庭作为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可由教师指导学生挑选典型案例,由即将毕业学生自愿结成小组,准备相关材料、分饰法庭或仲裁庭的各方主体。在“考试”过程中可通过考察学生们的起诉书、判决书、辩护意见以及模拟法庭程序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说理是否准确、法条运用是否得当,证据与使用是否正确等判断参加学生是否符合合格标准。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够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也是对学生通过专业训练习得法律实务能力的一种检阅。
法律援助专项方式可以看成是高校法律诊所教育成果的考察和延伸。目前,我国法律诊所案件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自己承办的案件,一是与当地司法援助组织合作获得的法律援助案件,而且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后者的数量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法律援助指国家通过一定的专门机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对确需法律帮助的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扶并减免费用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近几年来,法律诊所教育与法律援助活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学校通过诊所教育向有需要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既使学校获得了法律教学的实践渠道和案源,使学生充分参加了案件处理过程,提高了其法律实务技能,又为需要帮助的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节约了司法资源。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可以通过法律援助的完成情况,来考察学生法学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的水平。当然,是否要通过这样方式进行考核首先应当由学生自愿选择,由于法律诊所课程一般从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开设,大四上半学期结束,所以学生可以申请以自己处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作为毕业考核方式,学院批准后,可以指派考核教师对该法律援助案件进行跟踪考核和指导,综合学生在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判断其是否符合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的标准。
参考文献:
[1]2006年“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部分大学校长的建议。代小琳.教育部酝酿明后年取消部分大学本科专业[N].北京晨报.2006.7.18.
[2]江国华.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研究[J].河北法学.2012,(04) .
[3]王琳. 浅谈模拟法庭教学法 [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4]刘晓兵.诊所教育与法律援助[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8,(04).
[5]何美欢.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5).
人大法学院毕业生在法学院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2015届知识产权法学硕士毕业生庄智博,非常荣幸今天能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
近来,正如大家所知,我国股市在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大牛”之后,遭遇了强烈震荡。但六月的校园中,“毕业季”板块有一支叫“不想说再见”的情绪股却依然持续走俏。尽管随着“毕业典礼”、“图书馆停止借阅”、“离校手续办理”等诸多“利空”消息的传来,但此情绪股依然早早涨停。截止今天下午3点学位授予仪式进行时,即便该股早已无法“成交”,依然有数不尽的同学用骊歌、用泪水在大量“买入”,因为,我们真的不想说再见!
毕业,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可能只是不同学籍身份的转换,金秋九月又将重回法学院的怀抱,既能继续聆听男神女神老师们的教诲,汲取各式各样的知识;又能继续关怀一批又一批豆蔻初开的师弟师妹,给予他们各式各样的爱。这些美好的期待兴许可以安抚一下毕业的伤感。但对于大部分的同学,包括我自己在内,今天的拨穗正冠,却意味着明天的真正离开。站在毕业的路口回首来路,有些印记却是挥之不去,历久弥新的。
犹记得2012年9月,我带着录取通知书,满心期待来到人大。一路上我望着录取通知书上明德楼水印的背景,心中的神圣感犹然而生。但报到当天,我却“误入”人大东门,我看着通知书上的雄伟壮阔的明德楼,再看看在秋风中凌乱的东风楼,那感觉,也是醉了。问得路人方知,欲达明德法学楼,还得一路西行。我听罢笑对,看是西行“取经”来了。
随后不久的开学典礼上,似曾相识的此情此景,在这个舞台上,我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有序的社会中,这一定是我们最敬爱的老师们毕其一生心血最希望看到的社会景象,而实现它,就是我们,这新一代的人大法律人义不容辞的社会担当!
带着感恩的心,我们又将出发,那就让我们一同努力,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我们的母校和我们的老师共同见证,面对新的挑战,人大法律人必当不辱使命!
最后,衷心祝愿我们的母校、我们的法学院青春永驻,祝愿我们的老师健康平安,祝愿所有的同学们一生幸福!
谢谢大家!
4.3本章小结57-58
第五章煤质特征与煤的显微组分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58-70
5.1测试方法58-59
5.1.1工业分析、全硫和各种形态硫及镜质体反射率58
5.1.2显微组分定量统计方法58-59
5.2煤质特征59-62
5.3显微组分特征62-66
5.4显微组分的古环境指示意义66-67
5.5本章小结67-70
第六章煤的矿物学特征70-86
6.1矿物测试方法70-71
6.2矿物的产状和成因分析71-80
6.3矿物的种类和含量80-83
6.4矿物的物源指示意义83-84
6.5本章小结84-86
据初步统计,全国有本科高校678所,开设10大类340多个专业,根据开设某一专业的学校数看,英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共有554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83%以上)开设;计算机排在第二,有526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79%)开设;法学则位列第三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出品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显示:我国超过60%的高校开设了英语、计算机和法学专业。另据统计,我国现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559所,法学专业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达30万人,其中本科生为20多万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万多人,法学硕士研究生6万多人,法学博士研究生6000多人。但与上述“火爆”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法学专业就业已力不从心,呈现出就业难和岗位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此仅就引人注目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谈一谈。
近几年法学本科毕业生尽管就业面有所扩大,就业选择呈现多样化,但整体的就业去向并无大的、实质性的变化,毕业生基本去向还是公检法、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到公司做法务、行政人员。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去律师事务所的毕业生数量近年在不断扩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就业难。律师职业起步阶段收入不高、工作辛苦、压力较大,在以前一直都不是毕业生的首选。
最近,教育部对高等院校一百多个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有12门专业的就业率偏低,而法学专业就赫然在列。从事法律工作需要大量的从业经验,本科生刚刚毕业,缺乏经验,很难获得理想的工作;而法律工作稳定性比较强,人员的更新换代比较慢,本科生产量远远高于需求,这都是造成法律专业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如此之难,为什么公布后的有的院校就业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多甚至百分之百呢?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和统计方式、统计角度不同有一定关系。有的院校把一些办理不就业手续、档案尚留在学校中的学生计入就业率之中。当然,有些高校就业工作做得比较好,毕业生就业率高也属正常。但如果大量高校都表示达到百分之九十多就不免让人怀疑了。
近年来,本科毕业生的待遇呈下降态势,同一届毕业生中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正被拉大:有些毕业生工作好、工资待遇可能达到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而有的毕业生(例如去律师事务所)收入不足千元,维持基本的生活尚且比较为难。这也说明,随着本科生数量的增多,法律职业内部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状况越来越难。
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学起法学专业知识普遍比较吃力。因此之故,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学校校长纷纷建议,本科应取消法学专业。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认为,法学专业不应该在本科设置。现在有专门的法律硕士,这就是培养法律的实用人才的。而本科层次培养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很难从事相应的工作。法律应该作为大学生的基础课来学习,而不是专门设置一个专业。如果学生希望从事相应的职业,可以有了一定的知识背景后到硕士阶段再学习法律。
事实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高中毕业是不能直接报考法学专业的,报考法学专业之前,必须已经取得一个学士或以上学位。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简单的技术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综合性、复合型
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中国加入WTO后,市场需求对法律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复杂的国际经济活动中,必须掌握经济、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和外语等综合知识,只懂的自己的本专业远远不够。在目前的双学位和辅修制度下,由于法科学生一般是从高中文科类学生选拔,受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往往无力涉及理工科的专业;而理工科的学生则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涉入法学领域,取得相应学位。具有其他相关学科背景的“后法律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对纯法科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挑战。
最快乐的人所拥有的一切东西并不都是最好的,但他们会充分享受自己已有的东西。
最好的朋友是你们静坐在游廊上,一句话也不说,当你们各自走开时,仍感到你们经历了一场十分精彩的对话。
有很多的奢看让人羡慕,但只能看而止步,那就是人格。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转载
标签:分类: 教育
法学论文
毕业论文
范文
教育
【法学毕业论文范文】法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的衰落
【摘要】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法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的衰落。文章从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的相关概念谈起,阐述了分析方法衰落的现实表现以及衰落的原因。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给法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法学研究;阶级分析方法;衰落;
一、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是法学方法体系的指导原则,它为法学研究具体方法的使用提供基本的指导思想和宏观的思维框架,而作为法学研究具体方法的价值分析、实证分析和社会分析是在阶级分析所揭示的基本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下运用和使用的。详言之,所谓的价值分析方法在对法律制度这一客体进行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价时,实质上是以统治阶级的价值标准在对法律制度进行考察、体认并基于统治阶级的价值标准对法律制度的优劣进行判断和评价;而所谓实证分析所关注的法律规范这一实然性存在,它也是社会统治阶级有意识制定出来的,统治阶级为使这一规范具有合法性、正当性的基础,特别通过政治行为的运作而产生各级各类国家立法机关,从而使法成为一个效力等级、效力范围、效力时间长短有别但确构成一个内部协调统一的法律规则体系。至于社会分析方法所关注的法的社会效果,更是以法对于保障统治阶级的即时利益和长远利益,对于维护统治阶级进行权利义务的现有分配格局和利益结构、对于维护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的效果为依归的。因此,阶级分析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处于基础地位,对其他具体方法的正确使用发挥着总揽的作用。
具体谈及法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它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各种法律现象的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分析方法的使用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得研究中历时已久,并曾极度盛行,该方法的理论视角和理论思维为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国初期透视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问题实质起了巨大的作用,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勿庸置疑的。首先,对于法学理论建构而言,其是避免走入唯心主义法学误区的必要指南,这一方法的运用会使我们的视线自然投射在现实生活的社会分层、利益结构之上;其次,对于法律现象的历史考察而言,其是探
索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历史演变规律的基本线索;再次,对古今中外的法律制度的定性研究而言,其是有力的分析工具;最后,对于法制实践而言,其是确定和坚持我国法制根本宗旨的重要理论参照。这种方法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普遍的认同,就连西方的法学家们对阶级分析方法显示出极大的兴趣。
但正如人的理性的有限性一样,这一作为研究方法的阶级分析本身也是有限度的,它的运用遮蔽了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多维性和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因此社会关系的阶级属性使我国法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它不再是以中立和审慎的眼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中选择基本、重大的社会关系将其上升为法律关系,而是将所有的社会关系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在这一过程中,法学的独立的社会品质消失了,成为政治学的附庸。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情势发生历史剧变,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推行,又让阶级分析这一方法一度经历了反思、批判甚至否弃。
二、法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衰落的现实表现
1、有些学者在不对方法适用的具体领域进行界分的基础上直接否定阶级分析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适用。
这些学者指出,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具有危害性,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市场化社会和资本社会,社会资本和社会财富的流动性显著增强但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效率对社会公平问题长期搁置,因此运用阶级分析会使我国在原有阶级结构中出现一新的剥削阶级——权贵资产阶级,它所主导的是一个权贵资本主义,对内实行修正主义,对外实行投降主义,而广大工农成为被剥削阶级,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社会主义,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将被颠覆,因此将使中国陷入社会形态的真空。同时,阶级分析方法又是一种革命理论和革命性分析,运用阶级分析会过分强调社会发展中的张力,凸显社会冲突和矛盾,从而使社会有机体的动态平衡被任意扩大化的矛盾所毁灭,并预示社会将以革命方式实现社会公平。因此该观点要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应抛弃阶级分析的方法,因为任何使用该方法所形成的社会理论,都将是对现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危害性的社会理论。
2、学者对法的“阶级意志论”的解构式解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阶级分析方法的势微。
如果说“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我国法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积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批判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虚伪性、局限性和彰显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真实性、优越性的背景下所做的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命题,那么今天法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法的阶级性的否定无疑是对我们在进行法学研究中所选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思维的质疑。
三、法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衰落的原因
1、社会情境的变迁
在社会科学领域,理论的孕育和产生往往是受到社会现实的驱使,而理论背后的思想也往往源于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状态的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也是饱含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桎秙下生存的工人阶级深切同情,并寄希望于工人阶级的革命激情实现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因此马克思以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将社会成员分为截然对立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并进而控制经济和政治、文化领域,因此整个社会的权利结构是根据以财产标准为标准的阶级所建构的。工人阶级作为没有生产资料、受雇用的劳动者在与资产阶级高度两极分化中
进行各种方式的阶级斗争,并最终充当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由此马克思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这样的图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和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矛盾运动最终导向资本主义的灭亡而进入社会主义。但马克思对阶级、阶级斗争等问题是在工业社会的背景分析和阐述。然而与时间流动并行的空间面貌的差异使源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在全球范围内难以立足。
2、后现代方法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化
20世纪的60年代原本只是对建筑风格的一句戏言的后现代主义,却逐渐变成为声势浩大的世界性泛文化思潮。它与信息社会的基本现实相适应,以逆向思维方式批判、否定、超越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旨在提供一种新颖的思维方式、学术范式和思维理论范式的后现代主义,它运用解释学、语言学、系谱学等方法使人文科学科学领域的研究展现出一派有别于传统分析模式下的社会面貌。就法学研究而言,后现代主义打破的人们的固化思维,颠覆了法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普适主义的理论前设,解构了法的至上性、自治性和一致性等传统命题。阶级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具有浓厚现代主义色彩的研究方法自然也要迎接来自后现代主义法学研究范式的质问与挑战。
3、阶级分析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阶级分析方法是以阶级作为基本范畴来解释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把阶级范畴作为一个基本的解释范畴去理解社会,可以让社会生活变得更容易理解,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首先,阶级分析方法并能够应对所有社会现象的问题解释,“任何一个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说只有阶级范畴是有解释力的,或者说阶级范畴可以解释所有社会现象。不说别的,确实存在着某些社会现象:它们的条理是如此的清楚,并不需要通过阶级来进行分析”其次,“阶级分析方法本身是一种粗线条的分析方法”,阶级这一范畴是对在社会生产——即生产关系中居于相同地位的人们的一种群体性存在的一种抽象,但是当“马克思比较具体的谈到一个特定社会阶中阶级时,他似乎常常运用比‘生产关系’这个经济标准更为粗略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徐亚文.对法的阶级分析方法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法制现代化研究.2007/00
【2】蔡伟.经济、社会和哲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三个方法论贡献.江海学刊.2007/01
【法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提纲】推荐阅读:
刑法学的研究对象10-08
法学毕业论文写作提纲11-03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提纲06-19
法学规范研究方法07-16
吉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10-19
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05-25
电大法学本科论文06-05
法学专题小论文07-26
燕山大学法学毕业论文06-09
法学论文写作概述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