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共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培养路径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着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使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能主动解决信息问题。同时,在实践活动课程中,也应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信息分辨能力,最终提高其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概况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化应用,信息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虽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将其综合来看可知信息素养的来源主要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意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处理信息时面临道德问题的做法。而对初中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主要指学生在接触网络信息时是否具有一定的敏感程度,并在接受信息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因此,在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前,需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一个具有优秀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意识到信息的优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也能对信息需求及潜在的信息问题做出甄别,并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主动从信息库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加以评价、组织,从而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广义概念而言,需要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并在信息环境中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二、中学生需具备信息素养基础能力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主要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与注意力,学生可通过浏览信息了解信息的作用,从而生成积极的信息需求。可以说信息意识决定着学生使用信息的效果与程度。学生只有具备信息意识才能结合需求去主动寻找信息,并主动学习相关技术。信息意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意识信息的重要作用、确定信息时代创新观念、对信息具有积极的需求。此外,学生还应将社会需求自觉转化为个人需求,对信息具有一定敏感性与敏锐的观察力,从而迅速发展具有价值的信息。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主要指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表现出的思想道德素养,准确来说是指对信息生产、加工、传播与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解、规范的准则。是每名网络使用者需要遵循的信息道德标准。作为信息社会的新生力量,初中生需要具有信息道德责任感,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人生观,从而自觉避免不良信息,提高信息甄别能力,遵循信息思想道德,规范自身网络行为活动,积极参与信息社会创建。例如,学生需要文明上网、不主动制造并传播病毒、不散播不良信息等。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培养的根本,主要指学生可利用信息资源对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并主动创造具有积极作用的信息。只有学生掌握有效的信息能力,才能更好的开展信息活动,并利用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环境下网络信息的作用与价值,将信息作为学习动力进行传播。通常情况下,学生应具备信息工具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与创造能力、信息表达与发挥能力、信息合作能力等。
4.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基础,主要指学生对信息相关概念的了解,并对信息传播源的掌握与利用。通常来说,信息知识包含传统文化知识,例如信息技术读写、计算的能力;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信息化社会、环境的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准则等。同时,信息知识还需包含信息技术应用原理、作用、发展等知识。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路径
1.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大多仅教导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基础金恩,而没有对学生实际技能运用、生活与信息环境的关系等知识进行讲解,这样的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无法使其具备优秀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按照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为此,教师需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作为工作目标之一,并利用自身教学经验,为学生解答信息技术实践难题,向学生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要遵守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从而为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奠定基础。此外,教师无法有效避免网络不良信息的出现,此时,可将网络不良信息作为反面教材,向学生展示错误例子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教师还需对不良信息加以了解,寻找相关示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地向学生展现。教师亦可对不良信息加以评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告知学生正确做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对网络不良信息有所甄别,并有效知晓处理不良信息的方法。学生不仅具有信息素养意识,也能在技术上有所进步,在思想道德上有所提升。
2.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可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严谨的教学环境,从而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能力,为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需提升自身教学技能,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工作。为此,教师需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且初中生思维较为跳脱,不够稳定,只有教师技能稳步提升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起到促进作用。然后,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充当辅助人员,在学生出现困难时加以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也可有效挖掘出信息技术教材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专题知识后,可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网络环境互相讨论,从而感受到网络环境中各类信息带来的冲击,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3.构建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表明,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最重要的有效突进便是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活动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利用“word”软件编写文档时,可用此主题举办活动,组织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对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与讨论,不仅有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还通过课外延伸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同时,教师还可创建动手操作累课程,使学生主动对信息进行处理,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形成,亦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相较于传统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实践活动是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为此,教师需创造条件,让学生实际对信息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与实践,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例如,教师可在讲解“E-mail的用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创建邮箱,并收发文件,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此外,初中生思想跳脱,思维较为躁动,教师需要提前对学生加以了解,并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及对信息接受特点,从而制定针对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并能有效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需对学生道德素养加以引导,发现学生遇到道德事件时,需要明确指出学生不当做法,引导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教师亦可让学生自主处理信息问题,观察学生道德情况,并为学生提供帮助。
4.加强学生文化素养提升
教师首先需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并构建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信息技术教师要将提升学生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将任务驱动作为主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真实情景。同时,还需将课程目标进行细化,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问题解决、道德素养等模块,为信息素养的提升指引教学方向,教学过程清新明了,具有较强的明确性。究其根本需要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具有基本信息知识,还要掌握信息加工、表达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以学习基础为根本,教师亦需注重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增强学生信息技能,并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信息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道德责任感,从而有效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5.建立科学评判标准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可促使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加以掌握,并及时给予学生学习建议,从而改变不良行为,提升自我。教师亦可充分了解自身教学过程的不足,从而及时纠正,为学生营造健康、有趣的教学环境。传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判标准皆以考试分出为主,应试教育的原则限制学生的发展,若要建立一个合理化评判标准,需要转变传统教学原则,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判,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实践性较强,若像其他科目一样根据教材理论进行评判,无法有效得知学生实践技能的优劣。因此,教师还需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将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过程、网络应用过程纳入到评判标准中,在基础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走入人们生活中,作为新生力量的初中生,其思维较为跳脱、活跃,在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学生无法有效进行甄别与处理。因此,针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加强文化素养提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从而有效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杜艳霞.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3,(42):109-110.
[2]黄相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31-32.
一、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的保罗·轲斯基在1962年首先总结出来的。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获得评估和使用的信息, 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心理、信息观念等。信息素养是人类综合素质之一, 是人类适应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必备的前提。信息素养不仅要求人们要熟练应用信息技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 合理在生活中应用信息, 而且要求人们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中能独立学习, 会正确判断, 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二、信息素养的养成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实现学生信息素养养成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程。这一课程主要教给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养成在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应该具有的良好行为习惯。我国年青一代要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中生存, 必须要有能够应对信息社会挑战的能力。
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 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 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营造氛围, 让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信息素养的教育。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 利用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我国计划生育成果斐然, 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 但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许多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独享主义的毛病, 这些毛病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信息高度发展的社会,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我们需要合作精神, 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 这也是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材, 帮助学生改掉身上的毛病, 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例如在《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这一章中, 教学内容是要求以班级制作网站, 宣传我国传统智力玩具———九连环, 学习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信息发布与交流等知识。要完成这一任务用到Frontpage2000、Word、Photoshop、QQ等多个软件, 同时涉及的知识点很多, 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 个人很难完成。笔者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让他们自由组合, 分工完成对应工作。从选题立意、设计规划、素材选择、开发制作到最后的调试、发布, 各阶段由不同的人负责, 最后通过共同协作完成了一个网站的制作。整个过程体现了协作的精神, 作品完成了, 学生能从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2. 在传授信息知识技能的同时, 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双面的。比如,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大量黄色、暴力、反国家、反党、反人类的信息如幽灵般出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防不胜防, 这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了产生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 一定要加强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 从而让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变得更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3. 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后的课程内容有了相当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教材“量大、面广”的特点。以前的教材主要采用“教师演示, 学生跟着操作”的教学方式。新课改后变化相当大, 要求学生会自主学习, 能利用平时学过的知识, 对新知识进行拓展。例如高一教材中的《表格信息加工》的章节内容里, 需要用到微软的电子表格工具Excel, 这与学生以前学过的Word软件有很多相似之处, 同属于微软公司开发的Office办公软件, 不仅外观、菜单结构、版面设计相似, 而且很多功能都是相通的, 所以教材对它基本操作方面的介绍就简化了。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大部分学生只要在课堂上点拨一下就懂了, 但有些学生平时很少接触电脑, 很难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既不能把所有小而琐碎的知识全部讲授, 又不能点到即止。这时就要求学生用“主动学习”的方式学习这章内容了, 在学习书本上某个知识点时, 能自主学习到与之相关的知识。
[关键词]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网络技术,有这样几个特点:1.网络教学能提供教学资源共享:只要服务器上有丰富的软件资源,每台学生机都能享受到,不必为每台机器准备资料软件。2.网络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网络教学既能进行集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3.网络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改革。
二、采用网络教学的实践探索
现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一方面,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质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另一方面,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素质教育的倡导。在这种条件下,采用网络教学也是必然的。一旦在网络环境下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班级教学模式下这种教学设计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尝试。正因为这,我在智能环境下做了这方面的实验,进行了一番尝试。通过这个实验,对网络教学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更深刻了。
(一)采用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中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0~40%上升到80%;学习目标意义建构的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作用外,还在教学中起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的学习过程,毕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意义建构,但必要时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二)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受到了挑战,压力增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的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表现由从前的前台走到幕后,同时加一方面教师的地位不能由计算机所代替,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网络教学设计需要解决一个重大的课题是如何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如何收集优秀的教学资源。
(三)个体特征不一样的学生对某一教学目标意义的建构不一样,有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教师可以随时指导学生。网络教学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识水平来学习与提高,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网络教学能够整合多学科内的知识体系,学生一方面具有计算机的知识水平,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能力,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去调动对其他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形成角色自主学习的习惯。如: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一些我们平时不能做或由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做的实验,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进行网络教学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像”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进入角色,学生普遍反应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因此教师在收集教学资料时,尽可能考虑到这些方面,内容以简洁为主,页面不宜太花。
(二)现代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还很有限(有的地方还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真正让他们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比较难。所以这时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方可顺利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三)安全问题也是网络教学过程中常碰到的,病毒、黑客对计算机的侵略会导致电脑死机,文件破坏或丢失,有的可能是不可逆转的。这时需要教师平时一方面要做好文件资料的收集备份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网络的安全维护。如安装防火墙并注意不断升级,当然要注意未必有了防墙就一定安全大吉了。如果在课堂上出现意外,要有必要的补救措施,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四)电脑游戏、电子小说、网络图片等非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诱惑会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时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机器硬件和软件的管理。
(五)网络速度也会影响到教学效率,有时会出现打开一个网页或运行一个程序需要很长时间,而一堂课不过40-45分钟。所以这时一方面可从硬件或系统软件解决网速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大程序文件或浏览量比较大的网站的网页内容可以先下载到局域网的主机上或学生机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光脑可能很快走进人们的生活,其速度是现在电脑的1000倍,而且存储量大。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电脑时代。这将有利于解决网络速度问题,为网络教学创造了一个更有利的条件。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为网络教学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计算机不仅是“教”的工具也是“学”的媒体。所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不仅是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要求,这无疑对传统的教育内容,目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需要发生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而转变了。教育部长陈至立曾提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信息素养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本文试着对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做出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 信息素质
世界已经进入21世纪,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已被放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对中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呢?
一、信息素养概述
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人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为了赶上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于20制定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从20起,我国要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实践能力,提高信息素养,赶超世界信息化的步伐。
二、信息素养的内容组成
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信息意识主要包括:(1)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一些新的观念。(2)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除了自身有对信息的需求外,还应善于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在的信息需求。(3)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2、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伦理道德是指个体成员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具体表现在:(1)遵守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文明上网。(2)不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3)不制造和传播黄色、反动信息。(4)不参与盗版活动等。
3、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它包括:(1)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包括读、写、算的能力。 (2) 信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社会及其对人类影响的认识和理解,信息的方法与原则。 (3) 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的原理、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未来等。(4) 外语。
4、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它包括:(1)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包括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电子邮件等。(2)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它是个体根据自己特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从外界信息载体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的能力。 (3)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个体应具有从特定的目的和新的需求的角度,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鉴别、筛选、重组,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的能力。(4)创造、传递新信息的能力。个体应有在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新角度、深层次加工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创新,从而产生新的信息的能力。
构成信息素养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
三、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
对中学生而言信息意识方面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要有持久的学习应用兴趣,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探究学习的强烈愿望。信息道德方面,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在信息知识方面,学生要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在信息能力方面,学生要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的操作技能,会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有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具体的说,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培养中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2)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地多途径地搜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3)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记忆、表达信息的能力。 (4)创造信息的能力: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 (5)表达信息的能力:能用恰当的符号把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信息进行译码、编码与改造,使表达信息的符号简洁、流畅、鲜明、易懂、富有感染力和个性特色。(6)发挥信息的能力: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7)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自觉清除信息垃圾,避开有害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干扰。
四、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1、注意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体现在中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和应用,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训练,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实力,搞好信息环境的建设,对现有的信息设施不断完善,提高运行能力,为学生的信息能力的形成提供物质保障,从而保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
2、培养学生动手处理信息、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中学生的信息学习比传统课程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要让全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多视角观察和多方位探讨,进而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这些能力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文化后并形成意识和自然需求在学习实践中表现,是信息素养形成的质标志。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化为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素养。
3、提高学生的其他基础文化素养
现代教育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而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做基础,离开基础的知识,信息素养的形成就会变为空谈。反过来,信息素养在学生各科学习中和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它慢慢地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同时不可忽视基础文化的学习。
4、必须尊重学生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之间有很多个性化的地方,信息素养形成应该有广阔的个性空间,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组织各项信息技术竞赛活动,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走上信息技术专业之路。
总之,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什么是信息素养》 中国教育曙光网
2、《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
3、《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能力培养途径》电化教育研究.10
1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定位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中学信息技术课 程的开展中,注重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 掌握能力的培养,即如何应用 word 等办公 软件,如何冲浪和编辑网页,这是典型的 工具取向的教育方式。因此,要想改变目 前中学信息教学的方式,就必须对中学信 息技术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以此来提高 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 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 培养,转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授方式,建 立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的氛围,通过环境 的熏陶,来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判断力、认 知力和想象力。
2 注重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 了信息技术知识,也不能说是良好的信息 素养,因为素养并不等于技术,但是素养 确实是由技术转化而来的。因此在初中信 息技术课堂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学生的能 力的`培养,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中,要 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日常的学习进行有 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建构信息技术的 环境,通过完成任务的形式,来推动学生 进行信息实践的动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应 用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信 息素养。 在中学信息技术的课程中,将信息素 养与教材进行有效的联合,充分利用学校 中的各种资源,将信息技术以一种多样化 的形式体现,以表达出对学生信息技术课 程的要求,对学生搜寻信息的能力进行培 养,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在学生 较为熟悉的环境之中,以自身的信息技术 为基础,对遇到的问题发表言论和观点,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升中学生的信 息素养,消除数字鸿沟。
3 文化底蕴的培养
培养信息素养时要认真注意文化底 蕴的培养。港台学者强调素养分为“素质” 和“修养”,前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后者 是对网络行为的一种调节。在对信息技术 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信息技术技 能上价值的体现,而且还是对学生精神层 面的发展。在学生的精神层面中,信息技 术和学生的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较为紧 密,文化内涵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基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 不只是要对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进行 强调,而且还需要对文化内涵进行传承, 在传统文化中实现对信息教育的发展,促 进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4 学校信息网络建设
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对中学生的信息 素养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在校园信息文化 的构建过程中,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又占 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和科学技 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也向着多 媒体、交互式、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满 足学生多个程度的需要。目前我国学校信息网络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一般而言只有 大学有内容丰富的网络后台资源,中小学 相对薄弱,内容通俗、页面丰富、迎合中小 学生思维风格的学校网站更是少之又少, 反观港台地区,通常各个中小学校都有网 络素养为主题的主题网站社区,通过动漫 卡通等方式寓教于乐。
5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对中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注重对中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教 育,提高学生对于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 保证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进行正确的评 价 ;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使用时的道 德观念,以提高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责任 感。在信息技术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 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比做好对 信息技术的感悟工作,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来养成学生对于生活的积极态 度,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 任感。
6 以创新实践为核心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
在中学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要对 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为学生提供能够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环 境,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在信 息技术课堂上,老师只是作为课程的设计 者和引导者出现,学生才是信息技术课堂 的主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概 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于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为学生构 建兴趣浓厚的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之 间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探 索,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借助于身边同伴 的帮助,解决困难,提高中学生的信息技 术的批判能力。
7 结语
1前言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能够突破往常音乐课上“范唱—视谱—唱词”的单一教学模式,从深度融合的角度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个性化学习,实现差异化教学,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智能化服务。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和掌握信息技术,创造适合音乐学科的信息化环境下“融合型”的新型教学模式,创建思维型课堂,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从而使学生更有学习活力,更具个性,更有个人学习的实力。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应用模式和教学方法。
2充分挖掘网络相关资源,开拓学生的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的整合和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变革。网络资源丰富多样,各种学习教育类软件层出不穷,如“微课掌上通”“希沃授课助手”“班级优化大师”“音乐帮”等,都是现代音乐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音乐教学软件。特别是“音乐帮”中包含了音乐基础(乐理、试唱、练耳)、声乐、艺考与考级的题库,以及音乐基础理论、伴奏、视频、钢琴课程、声乐教学、乐谱搜索、节拍器、钢琴键盘、音乐热点资讯、精品音乐表演欣赏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广大音乐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轻松便捷的平台,资源丰富、界面简单、易于操作。借助“音乐帮”,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学生可以自学软件中的素材,还能请客服帮助搜寻需要的伴奏,是一款非常好用的音乐APP。下面,笔者以《茉莉花》一课的教学为例,介绍一些软件与音乐教学相融合的方法。
1)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掌上通”这个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软件,制作5~10分钟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向学生逐一介绍《一千零一夜》中“图兰朵”的故事,引出背景音乐《茉莉花》这一歌曲的由来。播放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一个中国小女孩站在红灯笼上演唱茉莉花的视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要选择演唱这首歌曲?展示江南的美景和各色茉莉花的图片,以用民乐合奏的《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清新淡雅、洁白美丽的茉莉花。接下来,欣赏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开场曲《茉莉花》,观看“出彩中国人”中来自美国亚特兰大的大学生芭蕾舞《茉莉花》,听赏“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家用各种乐器演奏的《茉莉花》。教师通过“微课掌上通”给家长发送《茉莉花》微课的相关视频,家长接收到视频信息后,提前让孩子随时随地预习微课内容。
2)课中,教师可以使用希沃授课助手,在台下远程控制《茉莉花》课件,轻松调用激光笔及聚光灯演示课件,指出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让我来将你摘下”中的休止符声断气连的演唱方法,方便教学,教师再也不用固定在讲台上。在学生小组讨论展示环节,教师边巡视边随手拍摄学生演唱《茉莉花》的歌曲、舞蹈、器乐、朗诵、绘画等作品,上传到电脑桌面上,随时向全班学生和本班教师分享,可以增强师生互动,统筹课内有限的学习时间,并可延伸至课后再行观看。
3)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这一课堂管理软件和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课前预先设定的评价项目,包括课堂表现、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协作能力、演唱水平、舞蹈能力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记录,并请班干部用电子评价系统中的加减分功能对本节课中同学的表现进行加减分的统计。教师不需要另外花时间去统计分数,系统可以自动化计算出结果,并且可以同步给家长的手机端,增强家校的`紧密联系,让家长可以实时了解和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增减分数的原因。
3利用图形谱的直观功能,发挥学生思维的可视效能
研究表明,通过视觉所获得的信息占人类获取信息总图3A′乐段量的60%以上。图形是直观的语言,图形谱能融图画与音乐为一体。因此,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和掌控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计算机图形软件和其他图像的处理技术,把抽象的音乐信息转换成形象的图形谱。图形谱用相同的色彩或者图形表示乐段相同或相似。教学时,教师根本无须用烦琐的语言,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看图形谱,图形谱充分学地实现了思维的可视化效能,他们只看着图形谱就能了解音乐的走向与曲式结构,记住乐段之间的联系,轻松地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音乐识记和律动表现。下面以欣赏课《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为例,对此进行介绍。
1)教师给学生讲《小矮人找宝藏》的故事:小矮人→找宝藏→小铁锹挖宝藏→发现宝藏→背宝藏回家→漏宝藏→再挖宝藏→装着宝藏回到了家。
2)用电脑软件根据故事情节展示图形谱,如图1~图3所示。
3)播放《匈牙利舞曲第五号》音乐,并用电脑同步出示该乐段的图形谱。教师几乎不需要讲解复杂的作品主题、音乐结构、发展以及表现手法,学生看着图形谱就能够感知音乐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在学生熟练识记后,教师还可以把文字信息删除,让学生根据图形谱展开想象,激发创造性思维,重新编创故事情节,将音乐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进行重新编创,根据图形谱将故事与律动改编为《小红帽遇大灰狼》《三只小猪》《小猫钓鱼》等。
4利用“乐音”软件的特殊功能,丰富学生的听觉感官
每次上合唱课时,教师很难熟练地演唱和演奏同一和声主题的多种和声配置法,而电脑这一伴奏大师却能轻松地解决这个难题。比如“乐音”是一种多功能的MIDI音乐创作和播放软件,具有简单实用易用的特点,更可贵的是它独有的五线谱、简谱自由切换显示和打印模式,特别适合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或者学生在电脑里书写出需要的谱例后,请“乐音”软件演奏出来。只要能写得出来,“乐音”就能不折不扣地演奏出来,教师再也不用为钢琴伴奏技术不如人而烦苦,也不用因为学生感受不到丰满的和声效果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气恼。
5利用音乐游戏软件,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音乐可以刺激智力,提高听力、记忆和专注的能力,很多学生都爱上音乐课,对音乐的学习充满渴望,对学习都是带着“乐学”的态度而来的。但由于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不持久的年龄特点,传统音乐器材稍使用不当,就会向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实力挑战,对教学过程的实施产生极大的干扰,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游戏软件,把学生兴趣吸引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专注能力。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音乐细胞,比如:教师教到打节奏的课程时,一些学生经常不能很准确地击打出拍子;教师随意按下钢琴键盘,有的学生也很难准确地听出它是哪个音,更别说复杂的音程了。然而选择适合学生玩的节奏游戏软件或者听音软件,就能轻松解决这一普遍性的教学难题。比如“SveerzDeluxe”是一款鼠标类音乐节拍游戏,操作方法简单,学生可以根据语音提示,用鼠标点击出画面上出现的音色和节奏的拍点,点击播放器中间部分的小精灵,注意节奏和节拍,配合动态扫描线的上下移动抓准时机点出相同的颜色。经过长时间练习,学生可以提高音准度和节奏感,在玩中学、学中玩,很好地把寓教于乐联系起来。每一首歌曲都是由特殊的节奏构成的。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玩一玩节奏游戏,这样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克服歌曲节奏教学的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歌曲的学习做好铺垫,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现在的手机功能也是十分强大,推出了大量的音乐软件,如“钢琴大师”“舞指钢琴”“节奏专家”等,内含大量优秀的钢琴曲、完美钢琴和弦,超高音质、不用钢琴也能弹出完美的钢琴曲子,体验弹奏乐趣。内置多种乐器音色,包括钢琴、小木琴、电子琴、吉他、架子鼓等,满足多重音色的需要。模式也很多样,比如播放、教学、随意弹等。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合拍,感受打击乐器的音乐节奏带来的游戏乐趣。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每日每周活动”向好友发起挑战,或者邀请好友弹奏世界名曲,体验角色的成长,享受到声画交融的音乐盛宴,体验激动人心的全方位的匹配效果。
6运用人机交互式对话,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功能强大。从声乐、器乐、舞蹈、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到和声、作曲、曲式、配器,均可以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它还拥有人机交互式的对话学习方式,采用双向交流的功能,告别传统模式的枯燥,可以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在趣味性的游戏中轻松地学到音乐知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如在教完一首歌曲后,教师可以利用电脑的录音功能,帮助学生录制个人专辑,录完后听听自己唱的录音效果,并请“电脑教师”为学生进行智能化的电子评分(只要你的音准、节奏基本把握准确,分数一般较高)。或者利用最新的手机摄像功能拍下学生的现场演唱效果,并用数据线连接到电脑上,学生就能马上看到自己的现场演唱效果。电脑就像一面镜子,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式对话,很容易集中精力,自主地进行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应争取每个学期,为每位学生都录制2~3首歌曲,并在电脑上制作成音乐网页。当然也可以请家长帮忙为孩子拍摄录制VCR,并将其发送到教师的邮箱中。在学期结束或班级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它们做精彩的回顾播放,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而教师也能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
7结语
新课改下的新教师应该善于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深度融合,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不断地探索研究,精心地设计,灵活地掌握、运用和开发各种电教媒体,并把它们同其他手段和方法融为一体,不断地去创新,就一定能在课程改革浪潮中走出一条音乐教学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路瑜.《声乐作品计算机伴奏曲库》的建立与应用[J].音乐研究,(2):82-83.
[2]付祥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及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3]吕晶萍.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4):39-40.
[4]石琳.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213-215.
一、提高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是指学生利用信息处理日常事务的行为习惯和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分类、管理、发布等过程, 完成生生间、师生间的信息交流, 提升学生对信息理解能力, 运用信息手段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信息素养。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硬件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应以此为契机, 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 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 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 多开设信息技术竞赛类的活动, 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 更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为学生打造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
其次, 我认为老师还应做到:
1. 老师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要不断提高。
现代计算机硬件配置一天比一天高, 价格也越来越便宜, 更新换代仅次于手机, 计算机软件比以前也多得多, 升级也较快;当然不可能我们每个老师对每种软件都要求会操作, 但我们必须对常用软件达到熟练掌握的地步。经常遇到这种现象:个别老师甚至连内存都不认识, 网络知识一窍不通, 并行通信口干什么的?程序设计语言 (如:C语言、VB、VC等) 闻所未闻, 等等。因此,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
2. 备课要注重操作。
信息技术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比起其他学科来说, 学生自己操作计算机的时候更多, 所以在备课时要在学生操作上多动脑筋、想办法, 课堂教学时理论要少讲, 尽量多些时间让学生操作, 当然操作方法还是要教到位, 不能让学生瞎整一通。
3. 教学方法要得当。
有些老师课堂理论讲得不错, 但把学生一放进机房就控制不了课堂秩序, 学生抢座位、乱跑、吵闹, 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操作, 甚至有搬动显示器朝向的。为什么学生机控制软件不用?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先控制学生机黑屏, 讲理论或操作, 再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操作, 不让学生动用其他无关的软件。
4. 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 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与其他老师一起, 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其他学科教学中, 这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然趋势。
5. 组织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
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个人能力, 也让课堂上没有“吃饱”的学生得到满足。
6. 适当进行检查和测验。
虽说很多地方初中信息技术没有列入考试范围, 但适当的测验对学生掌握操作也是一种规范, 一种促进, 对信息技术课堂组织教学也是有好处的。可选用网络考试软件, 自动发卷、收卷, 甚至可以自动阅卷、总分, 减轻老师工作强度。
总之, 我认为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方面, 除了计算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外, 学校领导也应该重视教这门新型学科的老师的存在, 同时也希望学校领导承认信息技术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 它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肯定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02年.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影响。只有教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尤其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才能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当然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师生交流拓展到课堂以外。信息技术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但也应尽量走近学生,主动寻求共同语言,与他们成为朋友,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群体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活动中,强化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为一体的基础课程。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放在首位。设计任务时,应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在培养学生会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应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所用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任务驱动法,这种方法是把每个学习单元中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第二,比喻说明法,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有时较难接受,如果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等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三,表扬奖励法,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有较强的荣誉感和好胜心,对教师的评价尤其在意,所以,每当学生完成好的作品,教师都应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加以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被表扬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学生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坚持分类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个体信息技术素养的不同,在教学中应坚持分类施教。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进行分组,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当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同学也成为积极参与者,他们在完成基础知识后能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懂的地方再向教师提问。
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特点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个新学科的开设,对学生而言犹如步入陌生的、神圣的科学殿堂。教师能否上好第一课,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至关重要。在信息技术课的绪论课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特点和优势,向学生充分展示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如上网查看新闻、听音乐、欣赏动画影视、查询各种信息资料等,使学生尽可能多地看到计算机的广泛用途,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
四、积极创设信息氛围,在信息文化建构中培养信息素养
教育是一项文化活动,从广义上看,信息技术教育亦应是一项信息文化活动。一方面,社会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它们的生成和发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只强调技术能力而忽视人文观念,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必须提升到文化层面,站在文化视角,信息技术教育才有质的升华——从单纯的信息技能训练走向整体的信息文化素养积淀。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仅站在技术能力的角度,忽视与脱离文化视野,影响学生完整信息素养的发展。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时期,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信息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信息、追求新信息、掌握即时信息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信息意识的引导下,产生强烈的发现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将所教内容尽可能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例结合起来。例如,学生掌握了如何上网搜索,就在一些节日中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图片和声音,让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总之,信息素养是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所必备的素养。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是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启发者和引导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和总结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朝着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稳步前进。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推荐阅读:
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07-15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论文06-23
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养09-23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论文10-22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11-02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浅谈10-05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09-19
谈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1-20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调研报告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