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面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精选8篇)

全面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篇1

--以福建晋江为例

吴莲妹

内容提要

福建晋江2010年10月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多年来,晋江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不少夺目的亮点,晋江社会治理创新主要做法和经验可以概况为“554”既:“构建五大体系,促进五大创新,实现五大转变”。晋江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成了晋江经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554”经验对正在进行中的县域社会治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示范意义。

关键词:社会 治理 改革 创新

2013年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专项部署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超的政治智慧,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福建晋江2010年10月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多年来,晋江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不少夺目的亮点,走出了一条具有晋江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晋江社会治理主要做法和经验可以概况为“554”既:“构建5大体系,促进5大创新,实现4大转变”。晋江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成了晋江经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554”社会治理经验,对正在进行中的县域社会治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示范意义。

一、问题提出:社会治理创新迫在眉睫

当前,中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改革开放35年,晋江经济蓬勃发展,迅速壮大。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晋江的社会治理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一些问题比别的地方来得更早、更复杂。与其他县域相比。晋江社会治理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改革开放后,随着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民间资本不断壮大,晋江由传统的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市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带来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翻天覆地的变化。

2、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晋江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等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特别是几十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百万外来建设者汇聚晋江。一方面,成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也给晋江市的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社会保障、安全防范等带来巨大的压力。以教育为例,晋江市义务教育学生中,外来工子女达18万人,已经超过本户籍生源。同时,大量民间组织的存在,加剧了社会活动的频率,对社会治理的力度和体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3、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差距拉大等问题,已成为当前矛盾激化的主要根源。目前,晋江正进入产业提升、城建提速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大面积更新,必然涉及土地征迁、利益调整等问题,极易产生纠纷、上访,乃至群体性事件。

4、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伴随经济实力的跃升,人均GDP由不足20美元增长到8000美元,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转变为康裕有余,思想观念也由单纯的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转变为对品质生活、精神生活、尊严生活的追求。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网络化大潮的影响下,在外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诉求日益多样化,价值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上这四个层面的“深刻变化”,不仅警醒人们,加强社会治理创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也提示人们,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最关键、最管用的办法,就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同时告诉人们,晋江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牢记发展第一要务的同时,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上也应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力争成为福建社会治理创新的先区。

二、实践探索:“5大体系”促“5大创新”

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也就是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服务人。围绕社会治理的创新突破,晋江因地制宜地构建“五大体系”既:“民生保障体系、均等化服务体系、企业服务体系、“大调解”体系和立体防控体系“等。这五大体系涵盖了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大提升了晋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通过构建五大体系成功实现“五大创新”既:“利益分配机制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创新、政企互动模式创新、矛盾化解办法创新、打防管控手段创新。”

1、以民生保障体系促利益分配机制创新。

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年,晋江的民生投入,每年增长都在20%-30%,主要用于打造“6大保障体系”:一是城乡低保,经过7轮提标扩面,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80元,受益对象超2万人。二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先实现城乡全覆盖,标准从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100元。三是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实现即征即保,补偿标准为每人每月280元。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参合率达99.99%。五是城乡住房保障,启动17个项目、8805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六是慈善救助,累计募集善款超11亿元,投入5亿元,惠及10万名困难群众。这“6大保障体系”的建设,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民生保障网,确保了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2、以均等化服务体系促流动人口管理创新。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来晋江务工、经商、安家。2012年晋江外来建设者高达120万,其中80后90后新生代务工人员,占了60%以上。怎么让他们融入晋江、扎根晋江?晋江做了一系列尝试。2006年,启动“一站式”服务试为外来人员提供便捷服务;2007年,向外来常住人员做出“三不”承诺;2008年,成立全省首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常设专门机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2009年,推行租赁房屋“旅馆式”管理;2010年7月,在全省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领到居住证的外来人员,可以享受22项市民待遇,包括新农合参保、事业单位招聘、住房公积金缴存、经济适用房购买,以及参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等。此外,晋江还把外国人纳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范畴,建设散居境外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成立全省首支外国人志愿者服务队,设立外国人服务管理中心,为外国人来晋提供出入境、生活居住、经商贸易、办证翻译等服务。这一系列探索,大大提高了服务管理水平,有效保障了流动人口的权益。

3、以企业服务体系促政企互动模式创新。

晋江拥有16000多家企业,民营企业是晋江经济最具活力的成分。如何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的服务管理,推动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晋江通过政企互动,着重打造四个服务平台:一是政策服务平台。在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晋江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推动企业贯标认证、创立品牌、改制上市、实施精益管理,扶持企业做大做强。2011年来,连续三年梳理制定经济扶持政策,并且在审批中心设立政策咨询、兑现服务专窗,通过新闻媒体、“干部进企业、政策促发展”等载体,解读政策内容,发挥政策功效,加快民企“二次创业”步伐。二是党群服务平台。成立市级非公企业党工委、镇级企业党委和村企党建联席会,形成“市镇村企”四级联动机制。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实现全覆盖,已有12家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成立党委并配套纪委、党校。建立市镇村企四级综治协会,成立企业综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综治办、调委会、治保会,实现综治进民企全覆盖。发挥工青妇以及商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营造和谐用工环境。例如在361度(中国)有限公司里,公司党委定期召开党企共建联席会,组织党员职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为员工排忧解难,同时,组建活动基地,创建职工大学,一个和谐的企业大家庭温暖着每位员工。此外,还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欠薪保障调剂金制度,确保来晋务工人员不因企业恶意欠薪而蒙受损害。目前,全市企业劳动合同签约率90.5%,集体合同签约率91.97%。三是公共服务平台。2002年,晋江市率先在全省成立县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在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上先行一步。相继进行9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审批事项削减合并400多项,创新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审批联动等审批方式,建立审批“特别通道”、流转“特别程序”、报批“特别服务”的项目快速落地机制,平均审批时限缩短了70%以上,当场办结率达76.35%。此外,设立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企业研发创新。四是人才服务平台。在全国县级率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设立专家活动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中高级人才4000多名,其中博士后51名。2011年,出台了新的人才政策,最大的亮点是通过人才津贴、创业扶持、科研资助、住房保障等大手笔投入,通过解决户口迁入、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实际问题,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同时,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培育,通过举办“名校总裁研修班”、“晋江大讲堂”、“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活动,引导企业家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4、以大调解体系促矛盾化解办法创新。

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复杂多变,单一的调解方法已经难以适应。为此,晋江着重抓源头、抓长效,从机制上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把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一是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民众咨询投诉中心,开通书记、市长信箱、市长专线、网上信访等民意通道。特别是,在城市建设、土地征迁中,晋江花了大量时间,利用各种载体、通过各种形式,与群众深入沟通、深入协商,最大限度地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群众诉求、维护群众权益,让群众感到公正、看到前景、得到实惠,真正取得群众支持,赢得群众参与。2010年以来,全市大规模拆迁征地,总体平稳顺利,没有出现非正常上访。二是完善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在风险预防方面,出台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涉及群众利益、重大民生问题的项目决策,全部纳入风险评估;在社会热点、难点管控上,构建了“市镇村(企)”三级四方情报信息网络,开展经常性分析排查;在重点地区、重点工程、特殊群体的监控上,建立了情报信息第一时间报告机制,及时掌握、迅速反应、快速解决;同时,针对重点项目建设,还建立了“重点项目无障碍施工”保障机制。三是完善矛盾多元调处机制。2011年3月份,晋江成立“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排查调处联动中心,并出台4份文件,从工作体系、工作机制等入手,构筑大调解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比如,陈埭镇商会,成立全省首个商务调委会。法院在全省率先建立调解资源库,推行全体法官、工作人员挂钩联系村制度,把巡回法庭开进村、社区,在第一时间、第一线,化解矛盾纠纷。法院、司法局、交警大队联合建立交通事故调处中心,提供“一条龙”服务。2012年,全市共排查矛盾纠纷2446起,化解2382起,化解率97.38%。就上访总量来说,与2010年同期相比,2011年到泉州上访下降70.71%、到省里上访下降2.7%、到北京上访下降6.25%。

5、以立体防控体系促打防管控手段创新。

晋江的刑事案件总量,占全省的十分之

一、泉州的三分之一,超过漳州、宁德、龙岩等6个地级市。为解决这一问题,晋江着力构建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一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应急处突工作预案。组建由160名公安、边防、消防、武警等组成的应急处突队伍,建立应急处突“三级响应”机制,确保一旦有突发性事件发生,就能根据不同事态,启动相应预案,投入相应队伍,采取相应措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二是建立一支基层维稳队伍。整合农村“七大员”,保证1名大学生村务工作者专职负责综治平安工作。成立村级巡逻队410支,实现全市村、社区巡逻队全覆盖。三是建立一个网格化管理平台。整合包括公安、环保、安监、林业、渔业等监控、信息管理系统,成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中心,对主城区实行全天候、全方位管控,初步形成城市应急指挥中心雏形。与此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在全市设置3600个视频探头,在19个镇、街道派出所设立视频巡逻中心。2012年统计,通过视频巡逻,直接破案66起、缴获赃车162辆,间接破案1345起。四是建立一套网络舆情引导制度。在宣传部设立网络舆情监督中心,组建一支68人的网络阅评员队伍,加强虚拟社会管理。2012年,公安网安部门,已协助破案16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4人。五是建立一套综合整治定期会战制度。针对敏感时期、敏感领域、敏感部位,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专项突击行动。比如,针对摩托车盗窃频发,2010年以来,投入150万元,为10万辆摩托车安装防盗暗锁。实施这项举措以来,全市日均少被盗摩托5.3辆。比如,去年底至今年初,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安全生产监管、社会治安整治三条战线,开展“百日会战”活动。会战期间,全市共破各类刑事案件2193起,同比上升27.1%;一季度全市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同比上升2.54个百分点。

三、经验启示:“4大转变”促和谐发展

晋江秉承“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理念,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化,晋江市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很大成效,许多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面。晋江社会安全感、民生幸福感、城市归属感、市民信任感、企业认同感普遍提升。总结经验集中体现在重“四个转变”既:管理理念:从末端化解向前端疏解转变;工作模式:从管理为重向服务为先转变;治理主体:从党政主导向公众参与转变;技术手段:从粗放无序向精细规范转变。

1、管理理念:从末端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迫切要求更新现代社会的治理理念,真正树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合作治理”和“公平正义”的现代社会治理观。社会治理创新,既要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更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尽可能防止、减少、弱化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产生。晋江市始终注重把“民生优先”的理念贯穿始终,每年安排地方财力60%以上用于民生投入,通过一系列改善民生、维护民权、畅通民意的举措,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不断改善、权益受到保障、作用得到发挥、心情更加舒畅,不断提升晋江全市的“社会安全感、民生幸福感、城市归属感、市民信任感、企业认同感”。特别是率先在全省构建城乡一体低保体系,率先实行新农合、新农保、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提高各项保障标准,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民生保障网。同时,通过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矛盾多元调解机制、推行信访“路线图”等措施,构建动态调节和预防机制,推动社会治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掌控、从单一治标向长效治本转变。

2、治理主体:从党政为主向公众参与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从传统的单向治理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治理,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这就要求倡导多方参与,鼓励共同合作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合作治理的良好局面;要求大力培育现代社会组织,引进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培养壮大“第三部门”;要求大力加强现代公民意识培养,帮助人民群众树立自治、志愿、团队合作等公共精神。晋江市在试点实践工作中紧紧围绕“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构建要求,积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大力推动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一方面,加强村委会、居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积极培育慈善救助、志愿行动等各类现代社会组织,有效调动各方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立足晋江民营经济发达的情况,积极推进党建、综治、工青妇等组织进企业,引导企业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目前,晋江已形成了政企政社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新局面,有效推进了社会治理主体从党政为主向多方协同的转变。

3、工作模式:从管理为重向服务为先转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习近平也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群众工作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服务于群众工作中。在试点工作中,晋江按照“城乡一体、内外统筹”的思路,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让城乡居民享有更加平等的公共服务、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障。为方便群众办理失业保险、新农合、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等业务,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整合6个民生保障领域的服务窗口集中办公,打造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平台,并进一步规范流程、简化手续、缩短时限,有效减轻群众来回奔波之苦,提高办事效率,形成“多措并举、多元保障、多方联动、多年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同时,不断拓展外来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领域和项目,解决好外来流动人口就业服务、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问题,先后作出“三不承诺”,建立企业欠薪保障调剂金制度,实行“居住证”制度,出台流动人口落户政策,启动外来工廉租住房建设项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努力实现“同城同等待遇”,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4、方法手段:从简单粗放向精细规范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就治理抓治理,必须既要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又要不断改进工作措施、方法手段。一方面,注重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尤其注重观念的转变、要素的集成、资源的整合、方法的改进,努力破解各种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超越简单粗放式的传统社会治理模式。试点工作伊始,晋江就高度重视从宏观层面研究整体推进的办法,及时出台社会治理创新综合试点方案,策划九大课题、百个项目,同时,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并建立起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障长效运转。另一方面,注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水平。晋江在多个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中积极大胆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充分发挥电信、联通和移动等通讯企业的网络优势和3G技术,不断创新部门协同、协作机制,先后整合了综合防控视频监控、租赁房屋“旅馆式”信息管理以及环保、安监、全程式工地监控等六大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起一体化运转的晋江社会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在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治理的实时化、动态化、精细化。例如,在市级层面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和基层社区农村的“网络化”管理模式中,整合、应用了多项数字城市技术,实施了一系列机制和技术创新,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及社区管理从“粗放”向“精准”,从“开环”到“闭环”、从“被动”到“主动”、从“分散”到“统一”的四大转变,显著提高了城市及社区的管理效率、降低了城市及社区的社会管理成本、提升了现代城市及社区的治理能力。

四、对策建议:“5大推动”促治理水平再提升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虽然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与上级的要求、群众的期盼,与其他试点单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建议将从5个方面着手,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1、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关键是要创新规则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基层自治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价值体系等,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2、推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通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实现“全面建立”,切实加强党组织与社会组织、党员与广大群众实现“全面联系”,大力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实现“全面发挥”,为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全面保证”;把党执政为民宗旨体制化、职能化、制度化、日常化,充分发挥典型模范的引领作用。通过人大、政协的参与,发挥人大是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政协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通过转变政府服务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责任政府;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防止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通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使我市社会组织作用更加明显,社会组织活力更加充分;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推广社区社会组织新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对政府和市场的有效补充作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组织作用,将群众自己的事交给群众自己去办,调动500万晋江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推动社会治理方式多样化。强化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科学认识,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实行重大变革,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坚持系统治理,使治理主体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坚持依法治理,使治理方式从管控规制向法制保障转变;坚持综合治理,使治理手段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坚持源头治理,使治理重心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

4、推动社会治理服务最大化。

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为百姓办实事,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实现一条龙服务、一揽子办理、一站式解决。

5、推动社会治理体制科学化。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而是要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要着眼于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便捷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广泛覆盖的矛盾调处机制、坚强有力的群众利益保障机制等,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保证社会善治常态化、长效化。

参考文献:

1、《晋江社会管理创新全国综合试点的经验与启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中共晋江市委党校联合课题组

2、《晋江模式新发展—中国县域现代化道路探索》—陆学艺

3、《数字晋江》—晋江市统计局

4、《中国县域发展:晋江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注:(本文为2013-2014年度福建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课题,课题负责人:吴莲妹)

全面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篇2

1 华仪集团建立ISO 9001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背景

华仪集团创始于1986年,现已成为一家由11家核心子公司、100多家成员企业组成的,以风力发电、高压电器为核心,涉足低压电器、房地产、化工、第三产业等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是乐清市第一家上市公司。该集团于1997年建立党组织,2002年11月成立党委,现已发展到9个党支部,150余名党员,其中27名党员担任公司中层以上领导职务,5名党员进入集团领导班子。1986—1997年是华仪集团的奠基阶段,1998年开始华仪集团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华仪集团的党建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发展中难以避免的共同问题,比如企业党建与企业经济发展不成正比,如何保障企业党建工作常态化、稳定化,如何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数量少、流动性大、影响力不足等。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华仪集团党建的地位和作用到底是什么?经过反复研究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的精神,华仪集团琢磨出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就是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员工服务。用华仪集团当时的党委书记的话来说,“既然是服务,就要考虑到量的分析,就有标准化的问题,我们企业一直搞标准化,对产品的ISO 9001我们比较熟悉,为什么我们不能把ISO 9001体系引入到党建上来”。于是,在乐清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2003年6月华仪集团党委开始制订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ISO9001标准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与党建工作自身特点和优良管理传统相结合,建立了保证党建工作质量的管理体系,并于当2003年12月9日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现场审核,获得了首张民营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至此,华仪集团的党建工作开始逐步实现工作标准化、考核经常化、操作程序化和管理规范化。

2 华仪集团ISO 9001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

华仪集团ISO 9001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企业党建的“三定位”。党建工作定位准确了,党建工作就有了“指挥棒”,大家才能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关键在于作用发挥,华仪集团党委围绕作用发挥的要求,并为了防止党建工作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经过反复讨论、不断实践以及持续改进,对华仪集团党建工作的目标、方针、内容进行了明确的“三定位”。首先,确定华仪集团党建工作的总目标是“构建活力和谐企业”;党建工作的质量目标是企业经济效益好、人才队伍培育好、企业文化氛围好、安全生产管理好、职工利益维护好、合作竞争环境好、社会责任履行好等7项。在实施中,将党建工作目标量化、细化,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保证党建工作目标的实现和持续改进,有效发挥党组织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其次,确定华仪集团党建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目标同向、工作同力、发展同步的“三同方针”。再次,在党建工作内容上提出紧紧围绕服务企业、服务员工、服务党员、服务社会的“四个服务”。最终,华仪集团的党建工作要求达到处处体现员工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的“三方满意”的效果。

(2)从“做”开始,落在实处。华仪集团的ISO 9001党建质量管理体系将每项党建工作分解为“五个做”,即“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何时做、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只要“五个做”弄清楚了,做到了,那么工作就能做成。华仪集团党委按照“五个做”的要求,编制了党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3本手册,以及党建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把党建工作细化成一项项步骤,把党建责任落实到一个个人或部门,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都有记录。

(3)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树立服务理念。产品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华仪集团党委把上级党组织、集团公司各部门、员工作为党建服务的“顾客”,并坚持“顾客第一”的服务理念,将上级党组织的期望和集团公司及员工的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渠道,在实践中注重对顾客要求的识别和顾客满意度的调查、分析、处理,进行顾客要求识别和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处理,做到持续改进党建工作,体现了ISO 9000“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10多年来,华仪集团党委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支部书记会议,每季开展党建工作检查,每年进行一次内审活动,每年都对党建工作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反馈和改进,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确保顾客满意。

(4)强调过程控制,坚持持续改进。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过程管理”,它将任何一项工作都通过一个严密的过程来控制。按照这一原则,华仪集团党委通过建立“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都有记录”的工作流程,把党建工作的复杂过程控制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段、每一个具体的责任人。对每一项党建工作或活动的过程均实行PDCA (策划-实施-检查-改造)闭环过程控制。整个循环用“写我所做、写我应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查我所做、查我所记;改我所错”等5句话来概括。其中,“写我所做、写我应做”是建章立制的依据和内部制度形成的过程,表示策划。“做我所写”就是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也就是实施。“记我所做”体现了做的依据。“查我所做和所记”就是要检查行为是否与文件的规定相吻合。“改我所错”就是在分析和评价现状、识别改进区域后,努力改进文件本身的缺陷或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周而复始,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整个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充分贯彻了ISO 9001标准“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有效,有效的要鉴证”的思想精髓,大大提高了党建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

(5)注重全员参与,形成良好氛围。企业党建的作用发挥离不开每一个党员的参与,华仪集团的党建质量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了“全员参与”的理念。华仪集团党委结合党员所在岗位和职务的不同,因岗制宜、因人而异,编制了《岗位职责及职责要求》《组织生活管理制度》《党员为群众组织服务的工作要求》《党员与职工沟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每位党员都设置了岗位,并明确了工作职责,使每位党员大大小小都有一份“责任田”。比如,第四支部的某位党员的工作就是收集生产一线普通员工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党支部或者党委,让领导及时给予解决;而党委宣传部的某位党员的责任则是每年根据党建ISO 9001标准来制订次年的培训计划,并且负责把生产一线的好人好事推荐到集团党委。正所谓“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华仪集团以此来切实促进“全员参与”。

同时,华仪集团党委还建立了《党员行为规范》《违纪党员处理办法》《党员“先锋岗”管理办法》等制度,来规范党员行为,激励每位党员成为合理化建议的采集者、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者、企业生产经营的骨干能手、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人,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3 以ISO 9001党建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多年来,华仪集团党委以ISO 9001党建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深入推进“服务企业、服务员工、服务党员、服务社会”的党建工作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建活动。第一,积极发展党员。近几年集团共举办党员培训班20多期,培训党员1 000余人次,及时将党员人才向企业决策层推荐。第二,关爱员工。建立了“2+2”爱心基金,帮助贫困员工解决燃眉之急,已累计发放救助金20多万元;帮助员工解决子女入学难、住房难等问题;进一步改善用工环境;制订员工教育培训规划;每年定期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积极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第三,引导党员围绕生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QC小组活动、劳动竞赛技术比武活动;开展“三通三连”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实现理念沟通、思想沟通和生活沟通,使党组织与企业心连心。第四,积极回报社会。设立华仪奖学金、资助特困生、向灾区捐款、与街道社区开展共建等,累计捐款捐物3 000余万元。

此外,华仪集团还以党建ISO 9001党建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创新党建形式,全面提高企业党建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1)创新组织自身建设。华仪集团党委与时俱进地创建了“党员微信群”和“微型党课展示”。通过“党员微信群”把党的政策理论、党员工作动态等第一时间传递到每一位党员手中,并向全体党员及时发布党建活动信息、党课资讯、时事新闻等内容,倾听各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不仅拉近了各部门、党员及流动党员之间的距离,又很好地弥补了因生产繁忙、人员出差、在外党员及流动党员无法及时参加党员生活会的遗憾。微型党课在时间上强调“短”,在形式上体现“活”,在效果上注重“实”。通过开展微型党课等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先锋意识、责任意识和表率意识

(2)创新内部发展形式,把党的工作推向一线。针对行政和车间分离,一线党员发挥作用缺少平台的现象,华仪集团党委开展了“支部建在车间,党员在您身边”的活动,建立了群众工作指导员制度,使党员真正做到工作在一线,服务在一线,发挥作用在一线。一是党员模范形象在一线。每个车间的党员信息和每年评选出的党员先锋岗都在一线展示。正如一名员工所说:“过去,谁是党员,我不清楚。现在不但知道他们是谁,还能对他们的工作、行为进行监督,对党组织的工作也一清二楚。同时也可以勉励自己。”二是党务工作在一线。在车间一线开辟党建专栏,把党员公开承诺、支部风采、党务公开、支部党建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五型班组等党务工作的情况等一一公示,使党务工作公开透明,直接接受群众监督。三是思想工作在一线。在车间开辟“党员谈心室”、开展党员和员工结对帮扶,一方面引导优秀员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另一方面充分掌握员工生产和生活情况,及时化解矛盾和解决困难。

(3)创新外部发展形式,开展支部结对共建。在党建工作的对外发展上,华仪集团党委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学、互助的有效机制,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目前,华仪集团党委第一支部已与乐清市供电公司党委客服中心第一支部结成共建支部,以组织建设互促、党员交流互动、支部工作互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共进、党建经验共享为主要内容,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实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 华仪集团ISO 9001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效果及其思考建议

(1)华仪集团建立运行ISO 9001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效果。华仪集团通过把ISO 9001标准引入党建工作,使企业党建的成效转化为生产经营的动力。其效果具体来说,一是使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结合更加紧密,企业管理与党的建设两个体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有机融合,有效地解决了“两张皮”现象,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二是使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避免了党建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使企业党建的各项工作切实落到了实处,避免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成为“花架子”。四是使党建工作有了科学的评价体系。五是使党建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可视化,更加系统、科学和规范。

(2)对华仪集团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建议。一是非公有制企业应充分正视党建工作。不少非公有制企业对开展党建工作认识不足,有的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华仪集团在企业尚在发展阶段时就重视发展企业党建,并因此获得了强大持久的生产经营动力,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二是其他企业应审慎地学习华仪集团的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华仪集团的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确实值得学习借鉴,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华仪集团的党建工作始终是紧紧地契合公司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和实际需要的,这个不能忽略。对于华仪集团党建的宝贵经验,可以“全盘引进”,也可以“取其精华”,还可以参考借鉴,但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充分考量其中的共性和差异,走出一条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党建之路。

参考文献

[1]温州市委组织部.品牌的力量[Z].2014.

[2]华仪集团网站.引入ISO 9000标准,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EB/OL].www.huayi.com,2011-06-12.

[3]姜巽林.乐清激活非公企业“红色细胞”[N].温州晚报.2014-04-21.

[4]华仪集团党委:把党的工作推向一线[N].乐清日报,2012-07-04.

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3

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做到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我们将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改革的方向,始终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当前和长远,特别是要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同时,还要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系统设计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时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大胆创新,把我们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我们将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我们都应该用,而且尽可能都用好。我们将加快实施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把职能转变放在重要突出的位置。我们要坚决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重在向市场、向社会、向企业放权,在更大的程度、更广的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在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和提高政府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该管的政府一定要把它管住、管实、管好;不该管的不要去管,不要去干预,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第二,我们将通过深化改革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而且只有公平竞争才能充满活力,中国的市场环境将会建设得越来越好。我们将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提高国有资本运营的效率,继续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依法、平等使用生产的要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第三,我们将通过深化改革着力构建促进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资源环境保护的制度。中国的经济问题说到底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创新的驱动、资源环境保护的问题,这是我们今后要特别突出抓好的重点工作。我们将通过深化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方面的改革,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办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提高中国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我们将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协调发展的问题。不平衡问题也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巨大潜力、空间和回旋余地,我们将统筹东中西南北方的协调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完善自主知识产权制度,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是很重要的工作。要从机制上来解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优秀人才怎么和企业结合,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就会充满活力,使企业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我们才能跟上世界科技革命的步伐。否则,我们总量再大,我们的水平还是在中低端的,我们永远都是落后的。

我们将加快建立生态文明的制度,发展新能源、再生能源,发展低碳的、绿色的、循环的经济,这充满着潜力。中国这么大,特别是我们的实体经济,大到一定规模,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非常重要。

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逐步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使整个产业优化升级,坚决治理高污染、高消耗。经济发展了,环境也要保护好,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应该越来越好。只有这个做好了,才是真正的好,才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第四,我们将通过深化改革,健全民生,持续改善,为社会和谐有序提供体制保障。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什么叫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群众的疾苦,关心群众生活的改善,关心他们生活的环境。

我们将继续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中国财政收入去年已经到了11.7万亿人民币,我们解放初期财政收入有62亿,1978年只有1000多亿,去年M2到97.8万亿,这个数量已经不小了,关键是怎么把这个钱用到刀刃上,使它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能把这个钱用去搞重复建设,用去搞产能过剩。

我们要着力推进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我们将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特别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城镇化问题。中国十几亿人口,这么大的空间和面积,特别是中西部,我们要搞好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搞好城镇化。而且城镇化必须跟我们产业的发展,当地老百姓的安居乐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中国30多年来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促进发展。在中国和世界联系日趋紧密,相互影响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国的改革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世界,这个了解必须是总体的、阶段性的、及时的。中国已经和世界经济密不可分了,我们应该了解世界,世界也应该了解中国,特别是了解中国真实的情况。只有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发展;只有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强大;只有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将以更宽的视野、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借鉴世界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世界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哪个国家吸收、借鉴,哪个国家就发展,闭关自守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水平上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互利共盈、多元平衡、安全高效、开放型的经济体系,坚持进口、出口并重,在调整优化出口结构的同时发挥进口在满足国内需求、调整优化结构方面的作用。我们和国际的联系、合作、交往正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上扩大。我们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一如既往地欢迎和鼓励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兴业,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各个国家的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机会。

同时,我们也将支持和规范中国企业扩大在境外的投资,为当地的经济、就业、人民生活的提高做出贡献。我们将继续完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更好地发挥沿海对外开放的门户作用,加快推进内陆沿边的开放,继续加强多双边企业的持续合作,搞好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的经济治理,加强同各国的政策协调,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正能量。

2013年是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我们将稳中求进,稳要稳好,进也要进好。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握好稳中求进工作的总基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根据作者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演讲编辑整理)

全面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篇4

根据《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社会体制改革专项小组2014年重点改革任务》(新改组2014]5号)文件要求,我局对照下达的社会体制改革目标,认真落实工作任务,现将2014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1、深入推进“三无院落”整治

按照目标任务,我局今年需完成73个院落硬件设施建设。其中试点院落6个,于3月8日进场施工,5月30日前完工。(外东街129号、惠安路20号、华林街145号、西仓街61号、复兴街9号和武阳东路172号)。

目前已完成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共69个院落的治理,最后一批4个院落正在抓紧施工。项目总投资约1000万元,截止目前总投资820万元(合同价),实际完成投资约750万元。

2、全力推进城市管理机制改革

抓好市容秩序整治。坚持集中整治和常态管理相结合,加强错时整治,联合执法,夜间执法,有序疏导,规范摊点管理,取缔违章占道,实现全时段无缝管理,有效维护了城市市容秩序,共组织专项集中整治行动130余次,开展联合执法37次,未发生一起执法纠纷。抓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我局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认真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坚持24小时值班制,及时发现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并及时派遣处置,目前任务派遣率达到100%,处置率达到68%左右,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2014年在已完成8个镇乡拓展的基础上,开展了数字城管系统向新平镇、永商镇、花桥镇、文井乡等4个镇乡场镇的拓展,并已完成相关数据联网测试,12月底建成后我县将在全市二、三圈层率先实现数字城管镇乡全覆盖。

二、明年工作计划

1、继续实施社区老旧院落升级改造。计划对约30个“三无”院落实施硬件改造。

2、强化法治城管,践行群众路线。进一步加强法治城管建设,强化效能监察,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和行政处罚网上公开办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完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制度,及时解决城市管理方面的社会诉求,提高群众满意度,切实转变政风行风,以实际行动长期践行群众路线。

3、推进智慧城管建设。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提升系统运行效能,提高业务协调和处置能力,促进案件高效处置。拓展系统功能,综合利用信息资源,推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县城管局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县“1551”总体发展思路,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新初书记对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智慧化”的新要求和年初先义书记慰问城管一线干部职工时的讲话精神,践行“大城市、细管理”理念,凝心聚力,用心工作,用改革创新方式推进城市管理“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环境卫生洁净、市容秩序规范、市政设施完好、城市立面清爽”,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落实精细化要求,抓好城市日常管理

1、加强城市常态管理。一是强化环卫作业监督。加强对环卫公司的日常监管和考核,每日完成市政道路环卫作业270万平方米和垃圾清运180余吨,及时维护环卫设施,确保城市道路干净和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城区道路坚持晴天每日3次洒水降尘,每周冲洗3-4次,人行道每月冲洗4次,并及时冲洗各类突发性污染;二是市容秩序常抓不懈。坚持集中整治和常态管理相结合,加强错时整治、联合执法,夜间执法,有序疏导,实现全时段无缝管理。半年组织专项整治行动20余次,有力维护了城市市容秩序;三是及时维护市政设施。严格落实养护标准和技术规范,完成城区及园区范围内道路维护3000余处,路灯维修2500余盏,确保市政设施完好率达到95%以上,路灯及光彩设施亮灯率达98%以上,绿化管护做到了及时修剪、补植、防虫,确保“草青、树绿”。四是抓好问题发现和处理。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认真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坚持24小时值班制,通过天网和监督员及时发现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并及时派遣处置,目前任务派遣率达到100%,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五是扬尘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认真落实扬尘治理“预警、巡查、快处”应急机制,扎实推进“三大工程”,加强“三大工地”监管,开展运渣车辆联合专项整治,严格推行建筑垃圾全密闭运输和公司化运营管理,加大道路、绿化冲洗降尘力度,对全县扬尘治理工作坚持每月考核通报。共覆盖或清除裸土、建渣6350平方米,绿化带提挡降土4800米,道路硬化5500平方米,开展联合整治30余次,检查工地520处次,查处工地污染9件,改装建渣运输车69辆,出动冲洗车辆3780余车次,冲洗用水37800余吨。全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六是国有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坚持以“提升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为工作重点,加大对国有市场环境卫生和经营秩序的监管力度,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所属国有市场无一起消防和食品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2、抓好生活垃圾处理。一是加快推进农垃分类收运处置达标。在2013年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覆盖率100%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全域推广兴义镇不二果园子社区模式,已配置户分类垃圾筐55000余个、大垃圾袋4万余个,投放分类果屑箱400组、分类三轮车156余辆,同时健全了三级废旧资源回收网络,配套建设镇级再生资源回收站12个,村级再生资源回收点188个,形成了三位一体循环回收体系,力争2014年分类收集覆盖率达80%以上。二是加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监管。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厂的日常巡查监管,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目前处理厂每日处理垃圾量为330吨左右,运行处置情况良好,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有关标准要求。三是强化餐厨垃圾收运和无害化处置。目前,我县餐厨垃圾收运范围已覆盖主城区内大中型餐饮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食堂及部分镇乡的主要餐饮企业约160余家。我局强化日常监管,确保现有收运范围内的餐厨垃圾应收尽收,加快餐厨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目前日收运餐厨垃圾约18余吨,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二、有序推进项目工程,加快落实优城战略

1、老君山登山步道天社山公墓旁公厕建设、新贸市场公厕改造。登山步道公厕建设项目投资约37万元,于2014年4月14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主体施工,正在进行设施安装,将于6月底投入使用。新贸市场公厕将于下半年实施改造。

2、太升西街、华林街、岳巷路等三条中小街道人行道改造。该项目计划投资95万元,目前正在进行项目招标工作。

3、城区“三无院落”硬件整治。已完成了外东街129#院落整治,取得了满意效果。目前正在抓紧实施西仓街61#、惠安路20#、华林街145#、武阳东路172#、复兴街9#5个院落整治,总投资近200万元,预计6月份全部完成。

4、张大公馆路灯安装工程。总投资150万元,已完成前期相关准备工作,目前正在进行招标工作,预计将于7月初同林盘道路改造同步实施。

5、牵头新邛路风貌改造工程。该项目总投资约200万元,已通过县委财经领导小组会审定,目前正在积极准备报县规委会预审。

6、数字化向镇乡拓展项目。计划投资40万元,上半年已完成了4个镇乡(新平镇、永商镇、花桥镇、文井乡)的数字化拓展招标工作,目前正在抓紧进行基础数据普查,项目建成后我县将实现数字城管全覆盖目标。

三、深入推进环境治理,助推全县生态提升

一是牵头抓好治理工作。大力推进环境治理规范化、管理标准都市化;坚持每2个月一次的第三方测评;坚持日常督查,强化问题管理和效能督办,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二是专项整治成效明显。督促指导相关部门、镇乡以专项整治为抓手,深化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扎实开展群众关心关注的雾霾污染、河渠黑臭、交通拥堵、市容脏乱等“城市病”专项整治,不断改善全县域环境质量。二是示范创建顺利推进。扎实开展省级环境优美镇和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以点带面推动镇村“四化”达标。4月22日,市治理办牵头对我县金华镇创建2013年度省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镇”和红岩村、东华村、李柏村、方兴社区创建“美丽乡村”工作进行了考核。今年,我县还推荐了兴义镇岷江社村、邓双镇文山村、花桥镇马王村、永商镇烽火村、普兴镇山河村为2014年度“美丽乡村”示范村庄,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局将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接地气、转作风、解民忧,进一步落实“大城市、细管理”要求,凝心聚力,用心工作,进一步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巩固省级环境优美示XX县成果,争创“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工作业绩,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一要解决群众诉求,改进政风行风。进一步强化效能监察,提升服务质量,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强化教育监督,切实转变作风。听取社会各界对城管工作的意见建议,积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解决环境卫生、市容秩序、扬尘治理、人力三轮车等方面社会诉求,提高群众满意度,切实转变政风行风。

二要加大治理力度,提升城乡环境。认真落实省市“依法治理、持续治理、常态治理”工作要求,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一是深化全民发动,全面实施环境治理“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二是坚持常态长效抓好城市日常管理,进一步优化环卫和市容秩序,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三是强化“城市病”等专项整治,巩固“七乱”治理成果。四是加快推进省级环境优美示范镇和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五是坚持监督检查和目标考核相结合,促进环境治理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三要推进民生工程,优化城市功能。加快实施中小街道人行道改造、张大公馆林盘路灯安装、天社山公墓旁登山步道公厕建设和新贸市场公厕升级改造。大力开展入城通道治理,重点抓好新邛路沿线市政设施、景观绿化、立面整治工作。完成太康市场一期工程,抓好二期前期储备。加快推进城区院落整治工程,完成73个“三无”院落的硬件设施建设,突出文化品味,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邛崃工商局在xx市委、政府和xx市工商局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xx市“五大兴市战略”和邛崃“363工作计划”,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深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和依靠群众,创新服务,强化监管,为促进邛崃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强化干部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和精气神呈现昂扬向上的新貌。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通过学习、宣传和培训、测试,统一了广大干部思想认识,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确保精神实质入脑入心和全覆盖。二是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通过改进办文、办公、办会和办事程序和要求,制定六条规定,改进文风会风和工作作风,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和车辆安全管理。三是认真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企业和广大个体工商户,召开各类座谈会7次,干部谈话35人次,收回调查问卷132份。走访企业14家,个体工商户100余户,广泛地听取了干部群众和企业工商户、部分党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扎实开展“三比三学”活动、专题讨论和“五个找”大讨论活动,对照“四风”表现的22种情况,逐项剖析,归纳总结了12种表现。立足边学边改,严格正风肃纪,认真撰写调研报告,精心组织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努力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落到实处和具体行动上,实现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清正、清廉和清明。四是大力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积极探索“三早一督导”预警机制,全方位多渠道收集研判信息,努力做到问题苗头“早发现”;加强教育引导,努力做到问题苗头“早提醒”;加强督促检查,努力做到问题现象“早纠正”;从规范着装和言行细节入手,认真开展公务督导,从细微处抓好干部执行纪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提升队伍精气神,塑造邛崃工商新形象。截止目前,干部纪检监察信访举报为零,未出现违纪情况。在6月份市政协组织的民主评议部门工作中,邛崃工商工作满意率达到98.3%,受到市政协肯定。五是先后组织近百名党员干部深入南宝乡秋园村、龙洞村、金甲村、木梯村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特别是在“4.20”抗震救灾和7月份防汛救灾期间,及时派驻工作组,深入帮扶村和联系点,与24户困难群众结对联系帮扶,投入帮扶资金1万余元,发动爱心人士为困难学子提供助学金1.1万元,积极扶持困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走上致富兴村发展道路。六是加强宣传展示,着力营造良好的工商服务新形象。结合各个时期开展的教育活动及工商所等级评定和规范化建设,充分利用工商所硬件展示和网络媒体、报刊杂志、标语、led显示、政务微博及文明志愿者服务平台,深入企业和广大个体工商户,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和展示,共组织开展宣传活动30余次,对外发布各类信息计800余条,撰写心得体会150余篇,调研文章20余篇,为全局干部学习、工作、生活营造了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浓厚氛围和工作环境。

二、强化创新服务,助力邛崃稳步推进灾后重建和实现跨越发展 2013年,邛崃工商局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和农村产权改革,从放宽市场准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开展动产抵押、股权出质、股权出资和债转股的登记,创新服务等方面,深化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开辟“绿色通道”,服务重大投资项目办理事宜,有力地促进了邛崃经济繁荣健康和平稳发展。一是开展“一站式”服务和“管家式”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开展企业走访和回访,为xx市新威能源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核定为“能源项目筹建、能源项目投资、热力技术咨询服务”等,使该企业顺利贷款1000万元。为四川新迪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现场办公,及时解决企业经营范围及实收资本到位问题,该企业经营范围变更为”医药化工原料生产销售(不含化危品及易制毒品)等,为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继续支持原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重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采取预约服务、专人指导、绿色通道、延时服务等措施,依法引导企业规范改制,共帮助四川省古川酒厂等20余家企业顺利组建登记并提供跟踪服务,受到企业好评。三是制定优惠扶持措施,放宽登记准入条件。依据市局相关文件,制定了优惠扶持措施,严格落实市产业转移园区工业投资项目相关政策,放宽登记准入条件,积极扶持园区企业做大做强,已办理工业园区企业登记200余户。四是加大新型融资方式的推进力度,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登记范围。共办理动产抵押278户,股权出质73户,出质金额,担保金额25.67亿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出了新的路径,共计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154户。五是加强市场准入管理,促进市场主体繁荣。全年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620户,私营企业229户,注册资本7.77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16%、18%,反映了xx市场经济主体活跃,有力地助推了邛崃就业创业和经济发展。全年共年检企业户,个体工商户户,注销企业户,个体工商户户,清吊企业户,个体工商户户。新增核发食品流通许可证275份,其中,食品经营企业4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户,个体工商户225户。变更食品流通许可证登记26户,延续登记64户。

三、强化培育指导,努力振兴邛崃品牌发展战略

通过一对一地培育指导,向四川省工商局推荐上报了4件四川省著名商标的申请认定,向xx市工商局推荐上报3件xx市著名商标的申请认定,指导4家企业开展xx市著名商标的复审申请。完成了xx市品牌发展目标统计,对全市35家持有“中国驰名商标”及省、市著名商标企业的调查和数据统计,完成了对全市2012年度的品牌结构调查统计,按照省局要求开展了“商标战略进园区”活动和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商标培育统计。建立推进品牌战略联席会议长效机制,帮助四川省文君茶业有限公司的“文君”商标和四川省古川酒业有限公司的“古川”商标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按照xx市委政府工作安排部署,与xx市委目督办、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相关部门多次研究,按照《商标法》要求,经过大量搜索、筛选,最终确定“古蜀邛丝路”、“丝路首城”、“丝路农庄”、“丝路邛窑”等商标在不同的商标类别上注册了32件商标,并于9月23日正式将32件商标的注册申请资料上报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

四、强化市场监管,着力营造邛崃良好市场经济秩序

结合“红盾春雷百日行动”、“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和“百日安全生产专项行动”等,通过强化宣传、指导、监管和行政执法,有力地维护了邛崃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确保了经济繁荣和跨越发展。8月份,邛崃工商局被市局评为“红盾春雷行动”先进集体,3名同志获市局表彰为先进个人。一是大力加强市场监管。共计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农资市场、化危品市场、中介市场、广告市场、节日市场、烟花爆竹、黑网吧、文化娱乐场所、食品安全、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专项整治计50余次,商品质量监测29个批次,食品快检筛查2129个样品,共检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计9800余户次,规范经营户计230余户次,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计30余份,立案查处共查处了产品质量、不正当竞争、无照经营、企业登记、商标广告等各类案件72件,其中一般程序案件50件,当场处罚22件,罚没金额115万元。目前,已完成西街市场、东虹农副产品配送中心2个市场的29户猪肉、蔬菜经营户流通追溯体系建设信息采集补录,完成了西街市场的网络布线工程。二是大力开展抗震救灾和防汛救灾市场监管,确保灾后重建有序进行。芦山地震发生后,全局干部立即停止双休,坚守岗位,认真履职尽责;局领导带队,分片区组织第一时间查看灾情,慰问受灾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组织党员服务队深入南宝乡帮扶点实地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组织执法人员重点加强了对食品、建材、钢材、木材等灾后重建所需物资以及帐篷、口罩、防寒衣物、棉被等救灾物品的监管,防止不法分子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对赈灾物资中转站所接收捐赠食品进行认真查验,严防过期、霉变食品进入灾区;受理处理涉及灾后重建的消费纠纷5件,处理率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100元,有效确保了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大力开展农贸市场环境综合治理。制定并印发《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两次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目督办及9个重点农贸市场开办方负责人召开治理工作会,将工作目标和责任进行分解落实,督促指导城南小区市场、文星市场(文水路市场)、南河市场完成了升级改造工作。五是从严规范无证无照经营行为。通过各所和镇乡摸底统计,全市约有无证无照经营1329户,其中无需前置许可的801户,需前置许可的528户,截止目前督促办照693户,其中无需前置许可的485户,需前置许可的208户。六是大力开展合同指导和信用监管。对已获得“守合同重信用”称号的31家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帮助企业顺利通过“守重企业”的复查考评。深入到“四川文井茶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指导其建立合同管理机构,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健全合同管理档案,增强企业的合同履约意识,提高企业的信誉度。目前已有12家a级、16家aa级、3家省级“守重企业”及4家新申报企业的相关资料上报xx市企业诚信促进会复查考评。

五、强化消费维权,着力维护民生和社会稳定

全面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篇5

——四川农大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思路促发展

“着实打造以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切实构建以现代农业科学研究为核心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形成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强力推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进程!”五年前,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上,带着川农人美好期盼的“一基地两体系”建设目标正式亮相。

五年来,围绕“一基地两体系”建设目标,学校加大全面深化改革步伐,重磅推出了各项新举措,创意十足,豪情飞扬,让川农人在多个领域不断证明自己的能量,频频登上新闻热点,为享誉全国的“川农大精神”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学校的美誉度、知名度不断提升。

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成效明显

从2009年起,学校以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每年投入上千万元实施教育质量推进计划,随着分类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学校构建出了适合学术型、复合型、应用型三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方略,始终把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因而,有了“五大学生能力培养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兴趣培养计划、专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计划和创业实践支持计划,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有了全员本科生导师制,每一个本科生都有了指导老师;

有了在全国都少见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答辩,不断提高本科生素质„„

学校先后发布《诚聘海内外英才公告》《海归人才招聘公告》,持续实施“百名博士招聘计划”,延揽到大批来自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学府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加盟学校,大批“海归”的加盟为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多种措施形成育人合力,川农学子在多个领域绽放光芒:校友程晓波毕业后回乡创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今年他获得了全国劳模荣誉称号;校友舒健考上北大直博生,论文登上世界尖端级生命科学杂志《细胞》(Cell);校友薄东击败各路高手进入到国家外交部门工作;保送到浙江大学读研的校友刘丽雅巾帼不让须眉,2014年11月,她与到浙江大学视察的国家总理分享了她的故事„„

学校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以“三个百万”工程,大力推进学生就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居全国前列。学校连续三次被教育部门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学校入选2011-2012年度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迸发活力

近日,2014年度四川省科技奖揭晓,四川农大一口气囊括了21项科研奖励。这个成绩对于这所科研实力雄厚的百年老校来说,并不是稀奇事。

近年来,学校在学术科研方面表现得异常抢眼:从2009年以来,年年都在国家科研大奖上有所斩获,2013年更是同时捧回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创造了令人啧啧称奇的“两大佳绩”;水稻所李仕贵教授顺利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营养所吴德教授入选“长江学者”;80后教授李明洲在影响因子为35.2的《自然-遗传学》上发表论文,创造了四川第一;小麦所王际睿研究员2014年成功拿下“973”青年科学家项目,成为当年四川省该项目仅有的入选者„„

除了这些勇立潮头的闪亮之星外,学校整体的科研也展示出蓬勃的生机:2009-2014年获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共10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共87项。学校发表的SCI收录论文逐年递增,2014年达602篇,是2009年的2.92倍,论文覆盖学科类别从2009年的64个扩展到2014年的87个,一级博士学科授位点从2009年前的3个增长到10个,这些数据都折射出学校整体实力的攀升,更昭示了教职工投入科研工作的激情。

而把教职工成功引导到重视科研、投身科研的大潮来,与学校近年来坚持以“学术为天”推出的系列创意之举密切相关。2009年,学校启动“211工程”双支计划(学科建设支撑人才支持计划),至今累计投入1.58亿元,全力支持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教职工奖励办法》《教职工业绩评分标准》等配套措施、每年投入1500万元的科研平台建设计划等也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让教职工得以用心科研。

“我的80%的业绩都是2008年以后取得的,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各种平台的支撑、政策的激励及支持,尤其是双支计划的支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周小秋教授说。

“学校迎来了科研的春天。”教职工们感叹。

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广受赞誉

4月28日,四川省突破性小麦新品种推广现场会在广汉举行,小麦所刘登才等培育的“蜀麦969”接受了种业企业、种粮大户代表的“现场检验”。调动政府、企业、教学科研单位共同参与现场会推广新品种,正是四川农大近年来在社会服务推广中常常使用的制胜招数。

早在2012年,学校就在广汉组织召开了水稻新品种“宜香优2115”高产示范现场观摩会,吸引了企业、种粮大户、地方政府和科研人员等1500多人参加,规模空前,“宜香优2115”是农学院黄富研究员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日前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也是西南稻区仅有的一个新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在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下,该品种得以广为人知,2014年在长江上游西南稻区该品种示范推广达150万亩左右,四川近70万亩。

近年来,学校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多元化社会服务推广模式呈现喜人态势:2012年学校成为跻身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10所高校之一;创造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雅安模式”,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门领导的肯定;专家大院、博士工作站、科技特派员、科技人员地方挂职等校地合作模式被频频点赞;2010年学校每年投入百万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资助科研成果转化推广,首批获得资助的“川早1号”杂交核桃日前正式通过国审,成为四川首个进入国家的林木审定品种专项。

2009年以来,学校获省部级以上成果转化资金项目54项,新建专家大院

12个、博士工作站27个,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和越南等东南亚地区推广科技成果200多项,培训人员12.5万人次,创社会经济效益360多亿元。2011-2015年,我校14个品种、10项技术入选农业部门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45个品种、42项技术入选农业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师生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川农大的老师太幸福了。”2011年,学校清理投放了210多套住房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实现雅安校区所有在校内无成套住房的教职工每人都分到一套公租房的喜人局面,“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到一个月,就和工作几十年的老同志一样,能住上宽大的房子,真心觉得学校为教职员工办了大喜事、大好事、大实事。”青年老师钟贝很是开心激动。

学校改善民生的步伐并没有就此止步。随后,学校启动雅安校区高层电梯公寓、成都校区一二期电梯公寓修建、都江堰校区灾后重建住房等多个“安居工程”,让教职工住房条件不断提档升级,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安居才能更好地乐业,解决经济上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内在的积极性,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在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学校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大幅提高教师节慰问费标准、改革年终奖划拨方法、调整校内津补贴标准等多项举措,让教职工待遇不断提升,惊喜接二连三,深刻感觉到“生活有奔头。”

“川农大的学生太幸福了。”刚刚过去的这学期,川农一波又一波的活动让人看花了眼,更让万千网友“羡慕嫉妒恨”——范冰冰、韩庚、苏有朋相继来校分享青春感悟;当不少同学还沉浸在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事迹报告会带来的感动中时,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郎永淳等又出现在学校,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助力学子寻找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吸引了众多同学前来“取经”。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一方面通过高端学术讲座、青春大讲堂、川农大讲堂等品牌活动,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带来最新前沿学术动态,为校园带来浓浓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微电影大赛、主持人风采大赛、舞蹈大赛、歌手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美莲、著名演员六小龄童、新锐作家刘同、饶雪漫等相继走入校园,为校园吹来清新的文艺风。

全面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篇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社会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

本次全会提出的“治理”与过去所熟悉的“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却蕴含着重要的理念转变。治理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此次全会提出的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等内容就是主体多元性的集中体现。全会的新提法与过去所强调的政府在国家管理中的一元主体地位有着很大的不同。

多元参与改变了政府过去对社会事务强调控制的理念,将控制转变成了服务与协调,这将促使政府真正回归到服务型的轨道,使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多元参与改变了过往政府习惯于应对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单打独斗的理念。社会治理的提出使政府开始更为关注其他社会主体对于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与功能,使政府开始意识到要将自己不应该管的和管不好的社会事务交给其它社会主体去处理,以便于社会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多元参与使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民主理念得到增强。在社会治理体制下,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中要善于吸收、听取其他治理主体的意见,善于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其它主体参与到治理活动中来,并赋予各主体相应的权力,以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一是要加快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方式。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基础架构。党委领导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治理结构中的领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与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治理体制中的其它主体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到治理实践中来,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积极完成自身所承担的义务,主动学习、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与各级党组织密切配合,切实保证社会治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不再是治理体制中的唯一主体,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承担着凝聚、协调、调动和组织的作用。其他治理主体要在政府的凝聚与协调下进行社会治理实践,要及时弥补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政府要及时校正其他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调整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功能与角色。

社会参与是指要充分调动党委、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要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真正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

二是要加快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强化依法治理与道德约束,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一是要坚持依法治理,要加强法治保障,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主体与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与习惯,要强化社会治理活动与治理行为的合法性,要不断树立法治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权威性,要让法律成为社会治理活动运行准绳。二是要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道德规范所具有的柔性约束力与普遍约束效应是法律所不具备的,因此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彰显出道德在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要重视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要通过各种形式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要努力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要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道德规范对社会治理主体、群众行为的软约束。

三是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源头治理,要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要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因此,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

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要注重为基层群众做好服务。要加快基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构建与实施,网格化社会管理是基层居民自治的创新形式,是社会治理体制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管理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从下到上,从群众需求出发的为群众服务的新模式。

全面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篇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最近,中央紧紧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一目标,召开了全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大会,即科技创新大会,将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实现九江市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沿江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以科技协同创新为九江赶超发展注入新动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以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紧扣发展这个主题,发挥科技魅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结合实际,立足长远,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以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全市赶超发展。一是要以科技协同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实现赶超发展,不仅需要增加投入、做大总量,更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质量。近年来,九江在推进赶超的过程中,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九江新能源的项目有风电、太阳能光伏、绿色照明等,还有新材料的项目如有机硅、玻纤等,新型制造的项目有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这些项目呈现出发展势头好、速度快、潜力大的态势,对九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越来越明显,要不断通过科技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实践证明,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了产业优化,转变了发展方式,提升了发展质量。九江要实现赶超,必须把扩大总量建立在提升质量的坚实基础之上,以协同创新调结构,以产品质量促总量。二是要以科技协同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步和丰硕成果,主要依靠科技协同“作战”,实施协同创新计划,平台是关健,项目是抓手,基地是载体,机制是保障,目标是提升创新能力。实施协同创新要适应不同需求,立足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其他事业单位等各类创新主体自身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如多主体合作、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等等,从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三是要以科技协同创新应对发展难题。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慢,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作为科技部门,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国家和省市一些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明显的企业和重大项目,要给予优先支持,真正做到没有政策、给政策,没有平台、建平台等方式方法帮助企业应对发展难题。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结构单一、档次低下、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必然难以竞争、难以生存,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大创新力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现在的企业光靠拼劳动力成本是不够的,要紧扣发展这个主题,把科技与企业形成产学研政有机结合,共同应对发展这个难题,才能提高企业应对生存风险的能力。

2 抓住人才这个关健,突显科技核心

人才是科技协同创新的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最终要靠人才来掌握、来运用,才能体现和显示其生产力的作用。所以,真正起决定作用、创造价值或效益的是人才。联合国统计署的一项资料表明,美国最优秀的50名高科技人才每年创造的价值,相当于25个欠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关村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年间发展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国硅谷”,就是因为有近10万新型科技人才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有人形象地说,中关村每一个奇迹背后,都有一条“博士、硕士生产线”。科技协同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谋划和做好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一是创造条件引进人才。要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打破行业、区划、身份、地域等壁垒。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柔性流动,通过制定和出台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倾斜的人才政策,引导各类人才向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一线聚集。二是搭建平台用好人才。要加快创新人才选拔的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选拔、招考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办法,使创新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同时,要切实搞好人才评定工作,对我市工业战线、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中的优秀人才给予重奖,不断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营造氛围留住人才。留住人才关键是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为此,我们要使城市更加适宜人才居住,使园区更加适宜人才创业,使企业更加适宜人才发展,尽可能地帮助解决人才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个城市发展的过程,一定是人才聚集的过程。人才聚集的过程,其实也像候鸟一样,如果九江适合它居住,它一定会落下来,在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空间,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创造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城市、适合人创业的平台。包括城市建设的档次提升,框架的拉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九江创业就可以在九江安居乐业。与此同时,要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队伍。

3 突出企业这个主体,增强科技竞争

科技要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点在企业,主阵地在企业,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一是要构建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要按照有技术人员、固定场所、研发经费、科研设备、现代管理制度、具体研发方向等要求发展。九江要扶持对辖区内有规模以上的工业、国家级或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紧密结合农业龙头企业(如宏康(九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和工业骨干企业(如旭阳雷迪有限公司、九江有机硅等)等企业的优势资源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吸引更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来浔投资创业、转移先进技术,转化关键技术,加强合作开发,以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为龙头,积极引导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研发机构实施紧密对接,组建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要素融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大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构建公共协同创新平台。加快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学科优势特色明显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牵头,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通过有效整合人才、技术、项目等创新要素,构建一批公共协同创新平台,持续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三是培育一批优势明显产业。围绕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搭建产业化技术研发机构、产业链配套政策、投融资措施等产业发展载体,不断发挥其要素聚集、科技创新、引领示范的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产业持续快速地发展,同时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势产业要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科技攻关,提高制造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生产集成化、经营标准化、销售多样化的模式,不断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扩大市场份额,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新发展。

4 强化环境这个基础,体现科技含量

做好科技工作、推进科技创新是事关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一是培育创新意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阶段,创新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技术创新的范畴,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等日益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要树立全方位创新意识,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跳出狭隘的地域观念,把“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强调全方位开放、追求全方位创新。要树立全社会创新意识,明确创新的责任、挖掘创新的潜力,不断根据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接受新事物、创造新思路。二是改善创新环境。创新需要较强的个体素质,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的精辟论述揭示了创新在当代至关重要,把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因此,改善创新环境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尤其重要。在国家创新环境的建设中,重点是要营造创新氛围,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引导,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创新行为,使全社会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努力营造崇尚创新、人人创新、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三是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竞争。创新能力是发现新情况、获取新信息、提出新设想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建设协作共事机制、完善激励奖惩机制、构建创新平台载体等,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力,增强开展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的活动。通过全社会个体创新能力的普遍增强,达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jrzg/2012-09/23/con-tent_2231413.htm.2012-09-23.

[2]万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推进协同创新[N].中国经济导报,2011-10-08.

[3]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N].江西日报,2012-10-25.

[4]尚勇.当代创新力[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全面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篇8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力争到“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65亿立方米以上,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95亿吨,湿地面积不低于0.53亿公顷,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比例稳定在17%以上,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2020年林业旅游休闲康养突破25亿人次、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9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800亿美元,林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改革创新是引领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更是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解决国有林区林场产权虚置、责权利不一致问题,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和监管体制,需要大力推进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提升林业发展活力和效益,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中央已经对林业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各级林业部门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国有林区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抓紧完善林业支持保护制度,着力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二、以加强保护落实生态优先。坚持保护优先是中央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针,坚持生态优先足中央确定的林业发展战略。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把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保护天然林,全面保护湿地,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充分发挥林业生态功能。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重利用、轻保护,重造林、轻管护,资源保护和森林经营跟不上,形成了大量低质低效林,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都不明显,造林绿化成效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林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要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组织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等重点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严守生态红线,让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充分休养生息,全面增强生态功能。

三、以加快绿化增加资源总量。坚持绿色发展必须有绿色资源来支撑,实现林业现代化必须有资源总量作保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森林资源虽有明显增长,但总体上仍缺林少绿,森林生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森林覆盖率只有21.6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居世界139位。人均森林面积、人均森林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7。由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产品和木材严重短缺,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60%木材对外依存度高达48%,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任重而道远。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加快国土绿化作为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认真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新一轮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着力增加资源总量。要创新产权模式和国土绿化机制,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

四、以共建共享增进绿色惠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林业是生态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提升绿色惠民水平。要加快建设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增加人民生态福祉。要高度重视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绿色富民产业,不断扩大林产品有效供给。要尽快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让其通过保护生态实现稳定就业和精准脱贫。

五、以强基固本推动协调发展。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根本保障。当前林区基础设施落后,装备水平不高,科技支撑不足,人才队伍紧缺,既与加快林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也与国家整体发展水平不协调。全国4855个国有林场中,仍有486个林场不通公路,170个林场不通电,1575个林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五大森工企业施业区近80%的道路为低等级路,难以满足森林防火和林业生产的需要。林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只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水平。林业高端人才缺乏,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拉长基础薄弱这条短腿,全面提升林业协调发展水平。要实施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工程,积极完善林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林业装备现代化,提高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装备水平。加快“互联网+”林业建设和基层站所建设,培养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增强林业基础保障能力。

六、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随着生态问题政治化和生态治理国际化,林业开放合作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领域越来越宽广。面对木材供需缺口加大和国家生态依然脆弱的实际,既要把这种压力转变为推动林业发展的动力,积极培育国家储备林,尽快提高木材自给能力,又要增强统筹全球森林资源的能力,更好地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解决国内木材供给不足的问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国际组织的林业合作,着力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主动与欠发达国家分享我国林业发展经验。要认真履行涉林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高度重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增强森林、湿地碳汇功能,如期实现国家方案中的林业目标,为林业扩大开放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上一篇:难忘的游戏作文450字下一篇:初二期末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