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养成演讲稿(共8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 老师们只有抓好这一环节,孩子们才能茁壮健康成长。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踏进校门,尤如一张白纸,这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行为知识很淡薄,再加上父母长辈的无限宠爱,使得这些孩子有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他们自律性差,随意性强,无自立能力等,如果这些坏习惯一旦形成,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们应从一年级就加强“养成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由于我刚刚参加工作,也是第一次担任班主任,深深地感觉到一年级老师头绪多,工作繁忙,怎样忙而不乱,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养成教育呢?
一、首先,我对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分类: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含“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提出十项要求,简称“习惯养成双十条”,具体内容如下: 学习习惯包括:1、2、3、4、5、6、7、8、9、学会倾听的习惯 善于思考的习惯 敢于提问的习惯 与人合作的习惯 自主读书的习惯 认真书写的习惯 自评互评的习惯 搜集资料的习惯 动手操作的习惯
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行为习惯包括:
1、举止文明的习惯
2、诚实守信的习惯
3、尊重他人的习惯
4、守时惜时的习惯
5、懂得感恩的习惯
6、勤俭节约的习惯
7、遵守秩序的习惯
8、勤于动手的习惯
9、锻炼身体的习惯
10、讲究卫生的习惯
这么多的习惯要求,细碎而又繁琐,要让处在7,8岁的孩子一一遵守并非易事,所以我通过向他人学习,和自己工作中的摸索,总结了以下方法
二、方法
(一)、儿歌教育——四两拨千斤
一年级学生是从幼儿园踏入学校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就对学生在学习,生活等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很多的该怎么做与不该怎么做,让一年级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嘴巴上知道不能乱丢垃圾,可行动上却不见得„„刚开始,我也是天天提醒,可单凭老师的说教,效果总是不理想。后来,我想到了儿歌琅琅上口、简单易记,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我如果把最简单的一些要求编成儿歌,他们不就感兴趣了吗?因此,我从网上、工作群中传的学习文件找了许多,也开动脑筋编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儿歌,如:
1、站队时,齐努力,努力做到静、快、齐。
2、进出楼靠右走,嘴巴闭上静悄悄,不推挤来不乱跑。
3、教室里轻轻走,走廊上慢慢走,转弯口减速走。
4、看见纸屑忙捡起,别让纸屑到处跑,环境卫生保持好。
5、劳动时抢着干,不怕脏,不怕累,同学之间要帮忙。„„ 这些儿歌让孩子们记住,到时老师或同学相互一提醒,孩子们便会自我纠正行为,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效果十分理想。
比如:新学期开始,上课铃声响了以后,学生对这个铃声是没有反映,好象它响归它响,与我无关。于是我在教室前面贴了“课前准备歌”,让班长在铃声响了以后带领其他同学念:上课铃声响,赶快进课堂。书和文具盒,摆在桌子上。静等老师来,小手放放好。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乱晃。不做小动作,专心来听讲。发言先举手,回答不乱抢。答题声音响,认真听人讲。学会守纪律,学习保准好。学生在念儿歌的同时,就会检查自己的行为,自然地进入了上课的状态。
对于这些儿歌,开学之初用的较多,适时选择相应的儿歌,提醒他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很快学生就在生动易懂的儿歌中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比老师站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讲效果要好得多。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此外,三字经、三句半等都是一些寓教于乐的好形式,老师们不妨多留心、多动脑,自己进行一些编创活动,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童话教育——学生的至爱。
孩子们天性好玩,一年级学生也是这样,一些纪律、要求,不管老师做多少空洞的说教,但收效甚微。那我就想不妨换个角度,利用童话,让孩子们做童话故事中的主人,把一些要求贯穿其中。
比如:做游戏时,我根据学生的需要与爱好分小组,并给予他们所喜爱的名字,像“虹猫队”、“蓝兔队”、“小鲤鱼队”等等,然后讲一些童话故事,开展一些游戏活动,让他们做童话、游戏的主人进行训练,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小熊上学”,可以让学生熟悉学校生活,练习坐、立、行的正确姿势等。“小花猫做早操”可以训练学生进出场静、齐、快,做操动作到位有力等。
再如:为了培养他们关心集体,多为集体做好事,我为学生安排了不同的为集体服务的岗位,同时授予他们不同的称号,如“小蜜蜂”、“小白鸽”、“小啄木鸟”等,(这就是我们班的小蜜蜂他主要负责·····、小白鸽,小啄木鸟)分配了这些角色后,学生干起活来,乐此不疲。关心集体,多为集体服务的思想逐渐扎根于他们的思想,显现于他们的行为之中。
我不禁想起乌申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与其严肃地说上几十句“上课不要做小动作”的话,不如用愉快的心情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童话世界。
(三)、自主管理——学生自律的舞台
养成教育贵在“养成”,传统的理念认为老师要一次训练,百遍要求,千遍检查,从而使学生养成习惯,但这无疑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与班改课改背道而驰。
为了提高教育的效益,结合学校的班改课改,我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活动,为学生搭建自律的舞台。师生共同讨论并在班级内设立各种不同的“督查员”岗位,由不同的学生担任,如 “课桌凳督查员”、“红领巾督查员”、“早读督查员”等(ppt上做的表)。做到各项事情有专人负责,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醒、提示开展自律和他律。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压力,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帮助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好方法。在我们班,有负责检查卫生的“卫生督查员”,有负责检查眼保健操的“眼操督查员”,有负责检查红领巾的“红领巾督查员”,有专门负责收作业的“作业督查员”,„„ 对于这些督查员,我每周一次在听取他们的工作情况汇报后,在工作方法上给予指导。比如为培养好卫生督查员,开始我每天和学生一起值日,手把手教会扫地、拖地,反复强调卫生要求,很快提高了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让所有的学生做老师的小助手,不仅锻炼了所有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了所有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而且使小集体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时做,时时有事做。
(四)、以身作则——感染学生的言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好多老师都懂的至理名言。可“懂”不等于就能做得好。毋庸讳言,有些教师行为不文雅,语言不文明,着装不大方,自然,教育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所以,“正人先正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
众所周知,一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而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把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走的每一步路,写的每一个字以及穿的服饰、理的发式等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在他们眼里,老师就是他们的榜样,他们千方百计地学着老师,模仿着老师。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如:在课间,我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顺手摆好桌椅,打扫卫生时我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这一切,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而且他们还学会开窗、开门时轻轻地。知道了怎样做才不会打扰别人。
又如: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我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讲普通话,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礼貌用语,且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在迁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只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给学生一种具体的、亲切的、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在时时事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五)、表扬激励——强化学生的言行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老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表扬,表扬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要多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和自我修正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德行”成长。
那如何来表扬一年级的学生,使评价有利于鼓励他们积极向上,预防和克服不良品行的滋长?把表扬方式儿童化,用形象的记号、游戏似的奖励,对一年级学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如:这次班改课改中的德币、智币和优币。(叫什么榜)利用好了德币、智币和优币,便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所以一定老师就要制定一个合理的颁发原则,比如,课上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我就给会他一张一分的智币。课下表现好的同学,例如乐于助人,好人好事等等,我就会给他一张一分的德币,当德币和智币都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换取优币,在月末,我会根据优币的数量给前10名学生颁发一些小奖品,比如铅笔、橡皮、尺子、作业本等。这一个个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方向,也可以说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这样经常性的激励,使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般来说,一年级学生应以表扬激励为主,少一点指责,但哪个孩子不犯错?而“惩罚”犯错误的学生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一次好的“惩罚”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幡然悔悟,而一次错误的“惩罚”却能造成师生感情的严重对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每一个“惩罚”的方式要慎之又慎。通常,我觉得用“罚表演节目”、“罚背古诗”等方式比较好,因为这样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贴近我们一年级学生爱做游戏的心理,学生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也能取得正效应,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生”。
(六)、家校联系——不可或缺。
学生的时间大都是在学校与家里度过的,两者就像是一条线条的两端,家长与老师只能各了解一端。两者如果能经常联系,各自反映在自己一端了解的情况,就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孩子,会让我们的养成教育有效而快速。我为调动家长参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会留一些需要家长签字的作业,比如,预习新课、复习旧知。今后我还会充分利用电话、家校联系本、便条、等多种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要家长在家积极配合,做好孩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像规律生活;早睡早起;遵守作息常规,自己收拾书包、摆放书本、整理文具盒、准备用具,爱护书籍与文具;正确阅读与书写习惯;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等。同时,向家长介绍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使家长如何指导子女学习,心中有个谱。
从学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这样经常与家长交流教育心得,各自反映孩子在学校与家内的表现现状,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一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三、坚持不懈 定能成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孩子和教师都有惰性,孩子的良好习惯会有“返潮”现象。因此,我们应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当作教育的永恒旋律。唱好这首歌的关键在于恒心和耐心。如:预备铃响进课堂,做好上课准备,桌面文具摆放应作统一要求,做到整齐、美观、使用方便;上课后,师生相互行礼问好,这些要求每节课老师都要有提醒。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如要让学生安静时,老师说:“三、二、一”,学生说:“坐整齐”充分利用课堂指令;需要提示时,教师说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后半句。如,“小耳朵——专心听,小眼睛——仔细看,小脑袋——认真想,小小手——学会做”等。
然而,对一年级的学生训练还要有计划、有目的,一点一点地,一步一步地,一周一周地,一月一月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螺旋式地逐渐增加训练目标,把目标分解、落实到小目标中去,而且要反复训练。训练内容要体现“小、近、实、趣、序”。如我在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我提出让学生去读自己喜欢的好书,在提出这个要求的一两个月内我每天都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并在每个星期都举行一次读书比赛。我发现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一开始是带着任务去做的,到后来得到了书中知识的熏陶,又尝到了竞赛的乐趣,而且满足了与人交流的快感,马上兴趣高涨——我们班的学生基本上人手一本或多本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他们时时追问我:“老师,今天的读书活动在什么时候?”
基于此,我不由感慨:学生的习惯养成要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积,不是单纯的表面行为变化,而是让学生有一个感悟的过程、一个由接纳到赞成并情不自禁跟着走的过程。因为我们的这些养成教育就像一杯好茶不一定色彩艳丽、香气扑鼻,慢慢品味却是回味无穷的。
总之,一年级老师是辛苦的,但学生行为习惯的起步训练却是甜蜜的,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心,喜看孩子们的点点进步,教育的思路会如泉涌,教育的灵感会随处相伴,从而产生形式多样的教育良性循环,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
一、从幼儿的点点滴滴抓起
幼儿年龄较小, 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然而, 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 因此, 我们可以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 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在日常生活中, 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平时每到吃饭的时候, 总会有孩子扔菜, 通过对幼儿进行教育, 产生较好的效果, 进餐习惯较好, 桌面、地面较干净生活活动中, 通过图片、事例的讲解, 使幼儿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 否则, 细菌沾在食物上, 小朋友吃了就可能得病咳嗽、打喷嚏时用手或手臂遮挡, 不然易散播细菌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脱下的外套折叠整齐, 并按一定的摆放方法放在箱子里, 这样既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又能在摆放的过程中考虑到他人, 使箱子放下更多他人的衣服。午睡起床, 引导幼儿折叠自己的小被子, 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等。通过对一系列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分析、引导和教育幼儿, 使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他们在平时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重复训练对幼儿强化教育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它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 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 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 逐步强化, 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 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幼儿在运动活动中容易出汗, 教师就必须做个有心人, 及时向幼儿进行卫生宣传, 同时反复提醒幼儿用干毛巾擦汗等, 使幼儿有良好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幼儿在玩玩具后, 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 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多次练习, 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 玩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习惯。平时, 教师还要营造温馨、舒适、安全、优美的活动空间, 设置有利于幼儿独自活动、平行活动、小群体活动的区域, 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具, 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不断地尝试、重复着他们的游戏活动。这样利于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使幼儿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爱幼儿, 营造宽松的环境, 奠定良好的品德意识
教师对幼儿的爱, 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和心理体验, 促使幼儿更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 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 促使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
我们班里有个孩子, 对什么都“无动于衷”。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发现他智力没有问题, 只是心理封闭、不合群, 而且他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 我首先发挥取长补短的教育策略, 以他的语言智力为突破口, 把语言智力运用到交往智力的领域中。在组织幼儿表演故事时, 根据故事的角色游戏, 我让他来扮演他喜欢的角色, 并对他的表演给予肯定评价, 以此让他感受到集体的乐趣。然后, 我提供机会, 激发愿望, 多为他提供与其他幼儿合作的机会。我还针对具体情况, 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在手工活动中, 我发现他的剪纸能力特别强, 就及时鼓励他、表扬他。渐渐地他活泼起来了, 增强了自信心, 能够和同伴友好相处了, 并能大胆地参加各种活动。
四、教师要正确引导, 为幼儿树立榜样
在幼儿活动中, 幼儿的模仿性非常强,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 幼儿在校期间, 会不由自主地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 因此, 教师要注意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 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为幼儿做表率, 正确引导幼儿的思想观念。
要求幼儿掌握正确的是非观, 是需要长时间和反复的训练的。首先让幼儿明确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并让其养成习惯。比如, 为了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我们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日常生活中, 要求幼儿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鞋袜, 并叠好放在指定的地方, 自己玩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 午睡和离园前摆好自己的小椅子。这些事情要求他们立刻做好是件不容易的事, 而是通过我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 耐心诱导、督促、鼓励幼儿反复练习巩固。经过不断的日积月累和强化提醒, 幼儿良好的行为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良好的行为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 如心中有他人, 会宽容他人, 意志品质坚强, 做事认真, 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礼貌地倾听他人的讲话, 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话语, 日常生活和外出活动中, 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积极参与各类活动, 遇到困难, 想办法解决, 同伴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 要学会谦让, 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等,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必要对幼儿加强诸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五、良好的习惯要持之以恒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一个故事或一项活动就能完成的, 要细水长流, 持之以恒, 反复练习不断强化, 切忌“三天打渔, 两天晒网”。
首先, 观点要明确, 态度要坚决。为使他们自觉遵守要求, 首先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应该怎样做,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小班幼儿在学习正确穿鞋的时候, 通常比较困难, 这时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两只鞋应该怎样放才是正确的。并告诉幼儿只有这样穿, 脚才会舒服。同时在户外活动时, 带领幼儿玩印脚印的游戏, 巩固对左右脚的认识, 这样一段时间以后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 要“一致”和“一贯”。“一致”:幼儿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有赖于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幼儿园做好宣传工作, 让家长认识到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家园双方要形成共识,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一贯”要求和规则一经提出就必须天天坚持, 不要让幼儿存有侥幸心理, 这次我没做也许教师没看见。所以要想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中途不要停。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最需要解决的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什么是“养成教育”呢?首先理解“养成”一词,就是通过抚养、教育使孩子成为合格的人。“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基本技能的教育。
“养成教育”不是人的一时一事的教育,它要伴随人的生命的始终。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身体发育、变化、知识增长、智力发展、经验积累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因此“养成教育”具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发生时空的广阔性。人的成长客观上存在阶段性,由此,“养成教育”具有一经养成,长远受益,终身养成,终身受益的优点。中国古代就有“三岁看到老”的说法,这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这个道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这也充分强调了行为习惯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及其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家长对少年儿童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远比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视。可以容忍孩子偏食、不劳动、不讲卫生、公共场所大喊大叫甚至打架骂人习惯的存在,却难以容忍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不及时转变,必定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不但是成功的“养成教育”的有效结果和主要途径,更是关照未来的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所在。
二、探索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主导力量,就是要将学校教育放到当今中国社会的大课堂中去考虑,重实际,讲实效,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养成教育”的课题、教育阵地、教育力量、教育方法,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建立起学校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网络。
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在学校占重要地位,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漫长的教育,是造就人才的三要素之一。
应该看到,家庭不是栽培花朵的温室,也不是知识的封闭室,而是体察人生的社会之窗。因此,学校教育应向家庭渗透。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提高家长对孩子养成教育的水平,从而也促进学校的管理改革。
让学生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参加多种形式的实际活动,观察了解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生动、具体的教育,锻炼勤巧的动手能力等,特别是使学生们的生活为振兴当地经济服务。使从小爱家乡,爱劳动,长大为祖国做贡献。根据本校实际,创造条件,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三、如何培养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
“五岁成习”、“六十亦然”,可见习惯具有多么大的力量。少年儿童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人生道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以知导行,从小训练。一年级小朋友生活刚入学时,普遍具有新奇感,很希望自己被别人喜欢。这个时期,要抓紧对他们进行“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要教他們了解“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并逐渐使用用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小朋友们会自然地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2正确启发,抵制劣行。少年儿童生活在社会上,而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文明的行为每日都在感染着他们,不良的行为也每日都在影响着他们。通过对比,帮助他们明辨是非,鉴别美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是含有深刻道理的,引导少年儿童举出大量的社会现象以及自己行为的表现,真正体会这两句话的含义,懂得文明行为对增进团结、加深友谊以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懂得不文明行为给人们的学习及社会生活带来多大的消极影响,在比较中鉴别,印象是深刻的。
3寓教于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对社会、学校有益的,为社会所必须的、有组织的劳动。如完成班上和学校交给的任务,美化和绿化学校环境,栽种花草树木,参加学校、街道的劳动,收旧利废、采集树籽等,通过参加这些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了少年热爱劳动的习惯。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爷爷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
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了。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就拿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学习来说吧。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平时不刻苦、不用功,考试常常得不到高分;我们也看到,有些同学双休日只顾玩,把作业压到星期日晚上才去做,开了夜车还做不好。其实,这完全是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能使我们既学得有效率,又学得轻松自在。而如果你不能养成好的习惯,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踊跃发言,不钻研难题,这些习惯不但不能提高效率,而且对你身心发展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益终身。"这样一来,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共同创造辉煌的未来!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美文
★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养成教育研究论文
★ 良好的习惯演讲稿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演讲稿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演讲稿
★ 浅谈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 具备良好心态全力备战高考演讲稿
★ 礼貌是良好品德的表现演讲稿
★ 良好作文300字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搞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工程。多年来,我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重点,把贯彻道德规范同进一步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建立班规,树立正气,形成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苗圃。新组建的班级,集体成员的行为习惯毕竟会不同,势必不利于班主任的协调与管理。为此,学校在每学年开始都责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提炼出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内容,制定班规。班规的内容不要求过多,但一定要可行,符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出班训,以此约束班级的整体行为,初步使班级形成目标明确、奋发向上的氛围。制定完成后,班主任将班训、班规及时下发到学生手中,在熟记的基础上,不断对照自己的言行反省自己。班主任以班规为标尺,时时处处、方方面面监督学生、警示学生,遵守得好的,及时表扬。故意违反班规校纪的,严厉批评,指出其危害,以树立正气,形成良好的开端。
二、重视小事,防微杜渐,促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些所谓的小事,既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渠道,又是检验学生是否有良好习惯的试金石。抓住身边的一些小事。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我校长期以来重视、研究和实验的一个课题。
1、警句的鞭策作用
名言、警句具有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能发挥良好的警策作用,教育效果不可低估。如何使学生在感悟中明白甚至于接受“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我们从政治、语文课本中搜集了一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语、名言、警句,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大堤,溃于蚁穴”、“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等,把他们请到德育教育的课堂,引导学生把握它们的意旨,领悟其中的内涵,牢记它们说明的道理,实践其中的真理。
2、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从抓教师的行为习惯入手,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积极贯彻并认真落实县局提出的“卫生就是形象,卫生就是作风”的口号,建立教师轮流值日制,值日教师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办公室的卫生,领导每天检查,并抽查卫生保持情况。通过表扬和批评、量化公布等手段,大大增强了教师讲卫生、争文明、树形象的积极性。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伸伸手、猫猫腰”活动,教师也积极参加,教室讲台前的粉笔头及时捡到粉笔盒里,校园、操场的废纸、脏物及时捡到垃圾箱中。由于教师注意了身边小事的示范作用,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不论在教室、办公室还是校园都受到良好的影响。
3、发挥班主任的督导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这一特殊职能就决定了与学生的广泛接触与相处,正确发挥班主任的督导作用,是促使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推动力。为了达到利用小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目的,学校向班主任提出了“四勤”的原则:一是“腿勤”班主任上班坚持“车棚清洁区教室办公室”这条路线,及时发现各区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勤到班级,多与学生在一起,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工作有的放矢;二是“眼勤”,勤观察并善于观察,捕捉苗头性的东西,使一些小事变成教育引导学生的素材;三是“嘴勤”经常召开有班委会成员和值日干部参加的会议,让他们将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掌握第二手材料,共商管理的策略。四是“脑勤”,就是经常想问题,从自己掌握的大量材料中概括出共性的东西,抽象出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可以说,这“四勤”是提高学生良好的习惯实效的良方。
三、广开渠道,多方面施教
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管理也是如此,要坚持软、硬兼施的原则,既要“硬落实”又得“软管理”。为此,我们寓养成教育与丰富的活动之中,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通过组织“谈理想”和“小法庭”班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将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引导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利用五四青年节、教师节、国庆、新年等重大节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明确意义,受到教育;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不讲卫生、不爱护公物、不按时完成作业、不按时到校、偷看不健康读物等开展“独立作业的好处有那些?从校园内捡起一片废纸与随时丢下一片废纸有何不同?迟到,会给同学带来什么影响?怎样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等讨论活动。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强了预防效果,升华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力地促进养成教育。
四、发动家长,共同教育
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为此在养成教育的开展中,我们还注意了家庭、家长的作用,以家访、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形式适时、及时地与家长沟通,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一是在在尊重家长前提下,认真听取家长对孩子在家中学习、生活等情况的介绍和家长的意见与要求;二是客观地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向家长宣传学校、年级、班级在近一个学期内的工作要求,增强透明度,为双方更好地配合打基础;三是热情地和家长商定下一步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对一些教育方法欠妥的家长,给予指导,努力达到在教育学生方面的学校与家长的“互联网“效果。
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大,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几次有意义的活动就能完成养成教育任务,必须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实效、长效,才能逐步实现养成教育的目的。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方面,我们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在实践中,有许多的方法、途径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更新,为此,我们还将不断地努力,力争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为我县的素质教育贡献一份微薄的
九二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环县二中 陶忠胜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现我就班上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活动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现状:
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我班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很大改观。班级整体面貌与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学生行为规范逐步走向正规,营造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舆论氛围,已初步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很大改观 第一、文明守纪、和谐融洽
班级人文氛围浓厚,注重情感沟通,师生关系和谐、平等并相互尊重,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行礼、问好,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迟到、早退现象明显下降;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都能做到庄严、神圣、热爱;在班级、校园内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的现象已明显好转,学生在楼梯、楼道都能自觉有序靠右侧通行。班上通过开展爱心教育、感恩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回家后能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父母交流谈心、理解尊重父母,能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勤俭节约意识也有很大提高。
第二、抓好常规、健康成长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班上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学生做好眼保健操和课间操,在体锻课上还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活动器材,让学生放松心情、尽情娱乐、玩耍,确保课堂上学生精力充沛,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班会课上及其他课余时间抽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遇到问题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学会倾诉,善于交往;在学生中,读好书,唱好歌,培养他们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
第三、讲究卫生、保护环境
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举止文明,穿戴整洁,朴素大方;每天值日生都能及时认真搞好卫生清洁,能自觉维护班级、校园环境卫生,不吃零食,不乱扔、乱刻、乱画,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并且自觉遵守学校内各项规章制度。使得校园环境清新幽静,环境育人的功效已经显现。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初步养成
现在我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正在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所提高,班风、学风、考风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善:
第一、能够做到课前预习新课内容,学会根据已学的知识或同学间相互探讨解决一些不理解的预习内容,学会带着问题听课,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等老师上课。
第二、绝大部分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注意听讲,主动思考,勇于提问,善于合作交流,乐于探讨。不乱说乱动,积极回答,抓重点,认真思考。班上已建立了相应激励机制,对于课堂上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以此激发学生好学、上进等优良品质的形成。
第三、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端正的书写姿势,字迹工整、规范,错别字大大减少。第四、学生养成课后主动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现象明显减少,发现错误能够及时地纠正。
第五、学生自觉记写班级日记的习惯已经养成,班委定期对班级日记进行检查,适时点评、讨论。对一些内容精美、措辞生动、观点鲜明的日记当众宣读并组织集体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生还不能文明用语,脏话连篇。
2、少数学生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环保意识淡薄。
3、部分学生自理能力差、自制力不强。
4、个别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和听课习惯有待于提高。
5、学生掌握的知识过于肤浅,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6、有些学生学习方法陈旧死板、欠灵活,有问题主动向老教师请教的学生不多,课堂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因循守旧,理念落后。
三、今后工作措施:、以身立教。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2、从细微、不显眼的小事抓起,持之以恒抓好学生的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学习。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平等友好地与学生谈话交流。
4、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加强和拓展知识面,主动探讨既符合学科特点又可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交流。
5、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基础。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和寄予的期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和健康快乐的成长。
6、努力做到以心爱生、以情感生、以诚待生、以理服生。以关爱、宽容、平静和善的心态使每个学生,让他们快快乐乐上好每节课。
7、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岐视学生。
8、利用课间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个性特点,与他们多谈心,多交流。
9、多注意观察了解,善于捕捉学生瞬间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尽量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尤其是我们小学教师必须给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孩子们会受益终身。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形成特色。
二、工作目标
1、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4、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三、教育内容
我校在好习惯养成教育中提出了“轻声慢步,靠右走”、“见到老师要问候”等要求,我就带领同学们学守则、提要求、订常规,制定好习惯养成的班级计划:
关键词:幼儿进餐,行为习惯,对策建议
一、幼儿园幼儿进餐行为描述
(一) 幼儿进餐独立性描述。
幼儿在进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下面我们从幼儿在幼儿园与家中进餐描述幼儿进餐的独立性比较:
幼儿在幼儿园的进餐状况:幼儿A在进餐过程中, 始终保证坐在餐桌前, 并且自己尝试用筷子夹盘中的菜和饭, 但看起来并不娴熟, 怎么也夹不上来, 于是他用自己的另一只手抓米饭并放在筷子上, 送入嘴中, 开始就餐。幼儿B先用筷子夹了一些菜, 放在米饭上送入口中吃掉, 接着吃了口菜, 吃完菜又吃了些火腿, 咽下去之后, 将嘴靠近碗边, 将饭拨到嘴里, 再吃一点菜, 又咬了一口鸡腿, 一直到吃完。
幼儿在家进餐的状况:幼儿A在进餐过程中, 刚刚用筷子夹起一块肉, 在一旁的奶奶生怕幼儿吃不到, 立刻接过筷子上的肉, 给拆分成小块, 放在幼儿的碗里。幼儿B在家吃饭的过程中, 自己夹了一些菜准备吃掉, 不料手滑将菜和筷子掉在了饭桌上, 立即用手去抓菜, 在一旁的父亲, 用筷子打了孩子的手, 告诉他不可以用手抓。
(二) 幼儿进餐速度。
观察幼儿A和B在幼儿园中的进餐速度:幼儿A在吃饭时显得“气定神闲”, 看不出着急的样子,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幼儿碗里的饭并没有少多少, 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 提醒幼儿动手吃饭。幼儿B在吃饭的过程中, 前二十分钟, 与旁边的小伙伴说话、左顾右盼, 当他发现旁边小伙伴的碗里的饭快吃完的时候, 便加快了吃饭的速度, 大概10几分钟就吃光了碗里的饭。
二、幼儿园幼儿进餐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幼儿有独立的就餐能力, 被动就餐现象严重。
通过上面两个幼儿的观察不难发现, 幼儿具有自主就餐的独立能力, 但长辈过于溺爱造成被动就餐现象严重。 幼儿具有基本的就餐能力, 自主就餐能力强, 能够用筷子或者勺子进行吃饭, 用拨饭入嘴的方式进行吃饭。 在筷子的使用情况中, 虽然幼儿使用筷子的技能不娴熟, 但是都能自主地使用, 其主观能动性非常强。
但是在家进餐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 由于长辈们过于溺爱, 幼儿们被动接受就餐行为, 其良好的就餐行为没有养成。长辈们担心幼儿们不能吃好, 主动地将幼儿的食物拆开, 甚至直接喂食。
(二) 幼儿偏食现象严重, 拒绝蔬菜偏向荤菜。
上文所述的幼儿B, 在吃饭的过程中, 无论是在家中, 还是在幼儿园中, 都喜欢吃鸡腿、肉类食品, 对蔬菜的进食量明显低于荤菜, 这样会导致幼儿营养过剩, 脂肪过多, 体型容易偏胖, 维生素摄入量过低, 影响正常发育。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长辈们过于溺爱和付出所谓的关爱, 认为孩子爱吃什么就吃什么, 忽略营养的重要性。 比如,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爱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油炸食品, 就放肆自己的孩子随意摄取这些油炸类高脂肪食物, 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三五岁的幼儿就是名副其实的小胖子, 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 幼儿进餐时间不均衡。
关于幼儿进餐时间方面, 我们通过观察上文的两个事例可以发现, 幼儿的进餐时间不均衡, 主要原因是幼儿的注意力不能够集中, 缺乏正确的引导。 幼儿A在进餐的过程中, 看似“气定神闲”, 可事实上是事倍功半, 属于浪费时间, 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幼儿B在进餐的时候, 将注意力集中在邻桌的小伙伴身上, 贪玩心重, 注意力分散, 当其发现别人的餐食都已经吃完的时候, 才想起来自己的, 用很多的时间进餐, 对自己的身体发育会造成危害。 曾有家长到幼儿园反映, 孩子有的时候吃饭十几分钟就吃完了, 可有的时候, 根本就不吃, 连理都不理, 实在拿他没办法。 通过这些实际的事例, 我们看到, 幼儿在就餐时间方面许多都是“前松后紧”, 真正的用餐时间非常短, 对幼儿的成长是有害而无益的, 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幼儿的特点, 而且启蒙了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们应当探索适宜幼儿进餐的有效教育方式。
三、幼儿园幼儿进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在上文的描述中, 我们分析和总结了幼儿进餐的行为习惯和造成不良习惯的原因。 下面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这些描述, 探讨培养幼儿进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对策和建议。
(一) 构建适宜的幼儿园就餐环境。
幼儿园针对幼儿进餐行为的习惯应有的放矢地开展一系列幼儿炊事班游戏, 培养幼儿就餐的兴趣。 幼儿园可以利用教室, 通过播放小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 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 首先, 教师应当广泛了解适合幼儿进食的食物, 了解它们的营养价值, 制作相应的饮食或者课件进行备课, 以供幼儿们学习, 让幼儿们了解食物中的营养对其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感悟食物中的奥秘, 对饮食产生好奇心和兴趣;接着, 幼儿园可以给幼儿们提供场所, 让幼儿自行烹饪简单且有特色的食品, 比如面食、水果沙拉、蔬菜等, 让幼儿们自己实践, 切身参与食物的制作, 进行烹饪示范, 让幼儿们运用视、听、触、味探索美食带来的乐趣, 从而发觉对美食的诱惑;再次, 在烹饪游戏之后, 教师还可以针对班型和现场的活跃度, 进行食物知识的拓展, 让幼儿们了解食物原材料的生长过程与生长环境等。
(二) 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就餐观念。
上文针对幼儿A与幼儿B两人的进餐习惯养成描述, 我们不难发现, 在幼儿进餐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 家长的影响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教师应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就餐观念。 首先, 家庭成员内部应当在思想上澄清认识, 意见一致。 一致家庭教育规范, 有利于幼儿学习到可被接纳的行为。 如果在幼儿进餐的过程中受到目标不一致的教育规范, 就会使幼儿混淆概念, 不知道哪一种规范是正确的, 哪一种规范是错误的, 不知道做什么是对的, 做什么是不对的。 如果家长不断地改变幼儿进餐的规范, 幼儿就无法养成未定的可被接纳的进餐习惯, 良好的进餐习惯就无法养成。 如果幼儿在进餐的过程中, 父母长辈少一些分歧, 少一些争执, 少一些唠叨和挑剔, 统一思想则幼儿的行为习惯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 根据幼儿特点增进幼儿进餐食欲。
1.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 关注幼儿的运动情况、睡眠情况及情绪情况等, 改善幼儿的进餐食欲。 食物之所以能够诱发人的食欲, 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体需求。 家长可以在幼儿放学回家之后, 不让幼儿一直闷在房间里, 建议幼儿到户外多做些有氧运动, 或者与小伙伴一起玩耍, 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 另一方面可以在饭前消耗了相应的卡路里, 增进其机体对食物的需求。
2.充分认识幼儿的身心特点, 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改善幼儿的进餐习惯。 很多幼儿在进餐的过程中出现精神不集中、边吃边玩现象, 针对这些现象, 家长和幼儿园应当注意到幼儿在进餐时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 在进餐过程中要减少要减少幼儿的分心行为, 构建适宜的进餐环境, 尽可能地减少因环境而引起幼儿分散注意力的因素。 因此, 只有幼儿园和家长有效配合, 才能从本质上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参考文献
陶行知先生说:“学习、生活和工作如果都能够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教育的价值也就真正体现出来,每个人的实践都将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次积极有效的表扬胜过千百次的训斥和惩戒,尤其是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教师的鼓励表扬往往能对其形成一种有效的强化和引导。当然,仅仅懂得表扬的重要性远远不够,教师还要掌握各种表扬技巧。首先,从细节入手,及时表扬。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心理发展还是认知能力都处于较低级阶段,尚未形成良好的自我判断能力,很多行为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很多时候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评价即是幼儿行为和自我判断的标准。因此,教师要用心观察每个幼儿的言行举止,及时捕捉那些符合良好评价标准的细节进行表扬,在不断的表扬和激励中,引导他们渐渐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其次,熟练掌握多种情感激励方式。发现和表扬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情感的激励作用,可以让幼儿更快更为全面地要求和规范自己。教师对幼儿的表扬和激励,在语言的背后是赞许,是关爱,也是欣赏,能够让幼儿得到莫大的促进。教师对幼儿的良好表现投以热情的微笑、频频的点头,伸出大拇指或者鼓掌,抚摸幼儿的头、小脸蛋,或者将幼儿抱起来再加以表扬,都能够深深地感染幼儿,给他们带来长久的激励作用。再次,树立学习榜样,让幼儿之间相互促进。幼儿的很多语言、动作都是相互模仿的结果,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需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以榜样带动,以模范引领,让幼儿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班级里那些行为习惯良好的幼儿,加以适当引导,树立为班级学生的榜样。这不仅是对表现良好的幼儿的激励,也是给更多幼儿以示范,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模仿,自觉约束。
教育理念与方法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强化。行为习惯是一种实践行为,通过实践活动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强化学生的认识。陈鹤琴教授指出:“从游戏中获得道德认知,学会自制、诚实、克己、理性服从,再也没有比游戏来得更为有效。”游戏能让幼儿变得更为愉快乐观,喜欢交往,富有想象,将一些需要养成的行为习惯植入到游戏情境中去,既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规范其行为方式,促进他们心理和性格的发展。比如,通过情景模拟游戏,启发幼儿理解体贴父母;热情招待“客人”;在蔬菜市场做到“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在超市能够做到“自觉排队”;在医院能够耐心、细致地为病人检查病情等。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幼儿根据不同的角色,感知不同的身份和行为,在不同的场合学会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体验中强化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应努力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形成教育的家校联盟。一些孩子的爸爸有抽烟的习惯,妈妈有打麻将的爱好,久而久之,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很可能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家长需要及时戒掉自身的不良习惯;同时,针对幼儿的发展,在家庭里做好各方面的教育引导,让幼儿在家里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养成演讲稿】推荐阅读: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周06-20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要求11-04
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1-18
新学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讲话07-17
八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得体会09-10
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主题班会教学反思09-18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阶段总结05-30
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09-13
小学生行为礼仪习惯养成教育专题讲座09-30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五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