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师德建设”这篇大文章(共3篇)
做好“师德建设”这篇大文章
刘呈义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酌希望在教师分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大而言之,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小而言之广关系到教育本身的成败。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主导者的教师,应该具备各方面的良好素质,诸如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等。在这些素质当中,思想、文化素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就思想和文化素质这两者来说,思想素质理所当然地应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教师的任务不仅在“教书”,更重在“育人”。基于上述认识,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这10多年来,我们一直十分重视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抓紧抓实,常抓不懈,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
——10年来,近200名在岗教职员工无一例违法犯罪或严重违纪;
——10年来,数以万计的在校学生无一例违法犯罪;
——10年来,学校一直保持着良好、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未发生一起酿成秩序混乱的恶性事件;
——10年来,学校领导从未因办事不公,不能廉洁自律而遭到群众非议以致受到举报指控;
——10年来,学校政治气氛一直是浓厚的,教工中先后有51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13人光荣地被接受入党。
——10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其中,受国家级表彰4人,受省级表彰3,人,受市级表彰12人,受县级表彰15人,受县级以下表彰的约占教工总数的30%;
——10年来,有相当一批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提拔到领导岗位,其中担任完中或中心初中副校长以上职务的4人,担任中层业务干部15人,有5人是输送到外校的;
——社会上十分猖獗、屡禁不止的“麻风病”(打麻将赌博成风),在我校始终未形成“气候”,特别是近年来,原先好打麻将的个别同志也转变兴趣,致力于业务进修。据统计,近几年来先后有8人参加脱产进修,有15人参加函授进修,有10人参加短期专业培训,“进修热”的兴起,进一参净化了校园空气。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坚持抓好教工政治学习,政治学习制度化、课表化、由党支部拟定计划,对学习内容、时间、步骤、形式、方法、要求等均提出明确的意见,由工会具体负责,聘请政治教研组组长为辅导员,学习注重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和联系实际,除安排必要的座谈讨论外,还布置“学习园地”,汇编“学习小结”,使学习成果得到不断巩固和深化。与此同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规的学习,由工会负责,在全体教卫中持续开展以“学陶师陶”、“奉献杯竞赛”、“敬业爱岗创业”为内容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括动。组织教师加强职业道德的学习,一方面联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座谈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另一方面又结合《教师论》的学习,以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除安排必要的时间认真学习业已颁发的教育法规外,还将教育法规上墙,以进一步发挥其宣传与导向作用。学习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步骤等,均及时打印成正规材料,人手一份,这样,师德建设就能在“喻之以理、晓之以事、戒之以法、教之以行”的轨道上运转,与政治学习相互沟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2.牢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作为一校之长,“身正”是治校的先决条件。祁校长担任李中校长多年,始终恪守这一准则。我本人主持李中工作以来,也同样如此。“公正、民主、务实、高效”是我校制订并常年坚持的领导作风,对此,我身体力行,在处理学校事务解决问题时,恪守公正原则,坚持民主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实践检验,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赢得了信任,得到上级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为支持我校盖教学楼,我首先捐献本人一个月的工资,随后,领导班子成员也纷纷行动,在领导带动下,全校在岗教工人人都向学校献上。份爱心——捐献本人一个月工资,领导意图极其自然地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霍高考和中考关键的五月,全校教职工未领工资,教职工的情绪异常平稳,学校秩序十分正常。在我校,领导班子成员除7魄失家蔓多一点奉献,多一层辛苦外,无任何私利可图。如夜晚值班,领导组成员概莫能外,这样,班主任参与也就无话可说了。对重大问题(如职评、提干等),坚持“两公开,一监督”,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高办事效率,增加透明度。
3.强化制度管理。除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办公制度”、“奖惩制度”外,还根据教师职
业的特点,对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比上级规定更高乃至一些特殊的要求,如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学生施行任何形式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男教师不准在宿舍里我女学生谈话或进行个别辅导”及“不准与施教对象谈恋爱”等等。这里的防范意义是很明显的。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他们的性意识和道德法制观念还很不健全,他们的闭锁心理与渴求交往理解也会产生许多矛盾,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稍一不慎,就会进入“误区”或“盲区”,更需要师长们精心保护和认真引导,在这方面,教师负有更大的责任。坦率地说,在我校,在这方面,也并非没有教训,只不过我们能及时发现、彻底查清、妥善解决,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和潜伏时期罢了。
4.依靠老同志的“传、帮、带”。近年来,我校教工年龄结构日益趋于年轻化。在这种情况下,人数越来越少的老同志在学校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更见其崇高。这批老同志尽管有其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和热爱,在专业水平上,他们是学科的带头人,业务过硬,在职业道德上,他们“登讲台而小天下,居陋室以写春秋”,有着高度的民族使命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光荣感,因而成为后继者心目中的“偶像”。老教师邱宗池虽已退休。但仍一直羡心着学校,上学期一位高中女教师生病,学校请他代课两星期,本学期一位初中女教师请产假,学校又请他代课近两个月,都是不要报酬,无私奉献。在我校有三位干部已退居二线,但他们都是位居二线,工作在一线,顶岗顶班,工作如初。中年教师胡正会、赵良胜、李兰振等,刚进李中时还是20多岁的青年教师,在老同志帮助指导下,很快成长和成熟起来。如今,他们又负责带起新教师。这样,我校教师队伍不仅能保持稳定,且能不断培养出新人。
师德建设是一项艰苦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我们虽然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但还是很不够的。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不断努力,加强学习,注重实践,写好这篇大文章。
“关键是要取得实效,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要使先进性教育达到这一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党员必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做好为群众办实事这篇大文章。
必须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路线观念
坚定为群众办实事的思想,首要的是解决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路线的观念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据党的性质、宗旨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最终胜利的根本法宝。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我们背离或淡漠党的群众路线,我们的事业就会出现挫折或失败。因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必须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路线的观念,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群众办实事。这样,我们党才能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
必须要“给人民以东西”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群众办实事,就必须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给人民以东西”;像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困难”,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事;像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那样,“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做到“给人民以东西”,并不是一件简单而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知道群众究竟想要什么“东西”,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因此,在各项工作中要把民情动态作为第一信号。通过深入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摸爬滚打,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其次要让群众真正感觉是得到了“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要站在群众利益的角度,办事情要符合群众的利益要求。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呈多样化趋势,群众的要求也必然多样化。这时我们更应主动地了解群众,真正让群众从心里感到是得到了东西。再次是给群众以东西还要做到“会”给,在实际工作中讲究方式方法。这样群众才能真正得到实惠,并满意我们的工作,我们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必须坚决反对官僚主义
核心要点:
开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历史成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创造出前无古人的“中国奇迹”的三大法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促进,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鲜明特征就是“全面”。不仅战略举措要全面,改革要“全面深化”,法治要“全面推进”,治党要“全面从严”,战略目标更要全面,是在世纪之交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从时间和空间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的结果,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无论问题多么复杂、探索多么艰难,我们一定要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立足点、主动权、评判权和历史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开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历史成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创造出前无古人的“中国奇迹”的三大法宝。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一、紧紧扭住改革这个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牛鼻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关键期,全国人民期盼的是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最艰难的也是深入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负众望,以非凡的政治担当、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谋划改革、领导改革、推进改革,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集结号和进军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光彩。
顶层设计谋划改革。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深化改革,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党的十八大召开不过一年,在总书记的亲自主持下,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实施,使全面深化改革有了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动力。
统筹推进领导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有顶层设计,更要有强有力的领导保证。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了由总书记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并于2014年1月22日召开第一次会议。从那时起至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前后召开了25次重要会议。各地也形成相应的体制机制,从上到下统筹协调,推动改革的各项重大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总书记提出了包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内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生产力、社会活力、思想创造力,3年多来,改革的成效和势能彰显,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精准发力深化改革。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有谋善谋。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必须一鼓作气、坚定不移、善做善成,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总书记最近又进一步强调,要认识到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的道理。对各种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数,增强改革定力,抓住改革时间窗口,只要看准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务求必胜。在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下,无论是农村改革、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还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贫脱贫攻坚、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等,都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精准聚焦、精准研判、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形成合力的精神。
二、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宏大持久的系统工程,既要通过改革注入强大动力,也要通过加强整体性协调性使之实现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战略目标、战略举措高度统一,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行动纲领。
鲜明的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扭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集中反映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蕴含着对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对中国发展方略的深邃思考、对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
紧密的内在逻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法制保障,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保证,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我们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就必须牢牢把握“四个全面”理论和实践逻辑关系的内在统一,深刻认识“四个全面”之间的有机联系,紧紧扭住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战略举措不放松。
全面的发展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促进,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鲜明特征就是“全面”。不仅战略举措要全面,改革要“全面深化”,法治要“全面推进”,治党要“全面从严”,战略目标更要全面,是在世纪之交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系统谋划,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共融共通、相互促动、全面推进,治国理政成就举世瞩目。实践充分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牛鼻子”,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实践效果更加明显。
三、以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问题,始终是解决我国全部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既是快速发展,又是分阶段的发展。每当重大发展关头,科学回答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基本趋势、基本走向,并对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及时作出战略调整,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准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新形势下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廓清了迷雾、指明了方向。
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治本之策。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理念也不会一成不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综合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世界经济长周期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紧紧围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从时间和空间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的结果,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是关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每一项都有很强的问题导向。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只有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才能切实解决“阿喀琉斯之踵”;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才能不断克服我国发展不协调带来的“木桶”效应;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免受“大自然的报复”;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只有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减少“成长中的烦恼”;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新发展理念,是红绿灯,是指挥棒。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形成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努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要体现全民共享,不断扩大共享发展的覆盖面,使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二要体现全面共享,不断丰富共享发展的内容,全面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要体现共建共享,不断拓宽共享发展的实现途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四要体现渐进共享,在发展中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共享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循序渐进、不断发展。要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贯穿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
四、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制定总体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稳步推进前无古人的宏大系统工程。总书记指出,纵观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决策,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上党和国家制度建设总揽全局的日程,扎实推进、克期克成。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些甚至成为制约发展稳定、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今天,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为党和国家事业、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书记指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往什么方向走,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能以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为标准,绝不能放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无论问题多么复杂、探索多么艰难,我们一定要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立足点、主动权、评判权和历史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回首过去,我们党依靠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写下了精彩篇章。展望未来,我们党也一定能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秋石)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师德建设”这篇大文章】推荐阅读: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搞好企业文化建设12-16
关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思考09-21
加强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学习体会07-08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09-29
加强组织纪律、思想政治建设的规定07-03
加强基层国税思想政治建设的思考07-24
加强思想建设民主发言提纲12-12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提高开拓创新能力09-14
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12-20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企业稳定发展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