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与作品阅读题答案(精选8篇)
古人常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用来说明人的品性与作品之间的天然联系。从作品看人品,从人品观道德,这些环环相扣的事物着实给我们一些启示:人品与作品的关系呈现正相关。而正态的人品总能催生饱含深情的作品。
饱含深情的作品总是能够引起共鸣。小时候,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只知道很押韵上口,却不解个中滋味;待到自己远离故土,异地求学工作时,方才深刻地理解余先生对祖**亲的拳拳怀念之心。一篇作品如此的饱含深情,能够打劫我们的感情,一方面需要作者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另一方面需要作者有正态的人品,把自己所想所思所经历的人生百态,用最真实的想法刻画出来,这样的作品岂能没有共鸣的读者?
作品之所以能够饱含深情,说到底,还是作者的品行与作品的风格达成了协调统一。苏东坡为人率真,为官正直,不惜得罪当时的当朝宰相也要为民请命,仕途不畅不当紧,他把深情全都浸润到诗词里。不管是豪情万丈豪放词,还是温婉如水的婉约词,全无半点的恶俗,干净到透彻。林语堂、钱钟书等名家皆是如此,作品如人,人如作品,充分地彰显了人性,人品与作品没有丝毫脱节的`迹象。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文艺作品,更需要这样的文艺人,达到人与作品浑然天成的境界。
文艺人要和自己和谐相处。言行一致,这是极具魅力的人格。所谓行者正,坐得端,唯有人品正直,方有直立的躯干。《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性格粗鲁,草莽之人,反倒是一个讨喜的角色,何也?究其原因,还是自己是一个统一的立体的人,说一是一,不矫揉造作,不违背天地良心,所谓人与自己和谐统一,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对于文艺人来说,应该具备这样的品性,我口抒我心,不管是为文,还是作画,都要让自己的作品保持自己的风格,这是打动人的关键。当然,文艺人也需要其他品质:真诚、浑然天成、率真、创新敢闯
精品的文艺源自真诚的人品。很多人喜欢作家三毛,认为她有个令人羡慕的荷西,其实这不是她被人喜爱的真正原因,她那种洒脱的性格和洒脱的文章是那么的浑然天成,有共同生活阅历或期待那种生活方式的人,是决计抵挡不住她的文字诱惑的。精品的文艺需要雕琢,但更需要用心,而且是要浇注人品。虽然笔者不喜欢给事物贴标签,但有些人的作品总是打上这些人烙印,率性、正直、草根、豁达等,这些作品的特征都是文艺家附加给它的,成了作品风骨的一部分,永远也擦拭不掉。
人品与作品当浑然天成。人品与作品的关系呈现正相关,这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过的。伟大的作品都倾注了文艺家的心血,猥琐的人品或者两面的人格都无法保证作品的纯度,当然,这样的作品也很难登上文艺高峰。
(选自中国文明网,有删改)
1.下列对人品与作品关系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3分)
A.人品与作品的关系呈正比。正态的人品总能催生饱含深情的作品,反之则贻害无穷。
B.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人的品性与作品之间具有许多联系,有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人工联系、自然联系。
C.好的作品的出现离不开好的人品,在文艺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人品和作品应该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D.林语堂、钱钟书等名家皆是如此,作品如人,人如作品,充分地彰显了人性,人品与作品没有丝毫脱节的迹象。
2.结合文章内容,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3分)
A.作者如果有正态的人品,又能把自己所思所想所经历的事情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样的作者(如余光中)会有共鸣的读者。
B.只有把作者的品行与作品的风格达成了协调统一,才能使作品饱含深情,触动人心。
C.《乡愁》打劫了我们的情感是靠作者自身的高尚人品和创作作品时的内心的真挚感情。
D.作者创作时必须有率真、创新敢闯精神,才有利于作品的成功。如《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性格粗鲁,草莽之人,反倒是一个讨喜的角色。
3.通读全文,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是(3分)
A.林语堂、钱钟书等名家不管是豪情万丈豪放词,还是温婉如水的婉约词,全无半点的恶俗,干净到透彻。他们的作品如人,人如作品,充分地彰显了人性,人品与作品没有丝毫脱节的迹象;而我们的时代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B.苏轼为人率真,为官正直,他的品行和作品的协调统一得罪了当时的当朝宰相,为民请命的他--仕途不畅。
C.三毛被人喜爱的原因是她那种洒脱的性格和洒脱的文章是那么的浑然天成,有共同生活阅历或期待那种生活方式的人,是决计抵挡不住她的文字诱惑的,而不是有个令人羡慕的荷西。
D.徐云方不喜欢给事物贴标签,但有些人的作品总是打上这些人烙印,率性、正直、草根、豁达等,这些作品的特征都是文艺家附加给它的,成了作品风骨的一部分,永远也擦拭不掉。
参考答案:
1. (B,B项表述错误,人工联系无中生有。)
2.(D,《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性格粗鲁,草莽之人,反倒是一个讨喜的角色说明了不矫揉造作,不违背天地良心,所谓人与自己和谐统一,而不是率真、创新、敢闯精神。)
一、三道高考试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
考题1 (2002全国理综卷第26题) 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 从离水平网面3.2m高处自由下落, 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s.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 求此力的大小. (g=10m/s2)
命题专家的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
参考答案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解答, 而考生几乎都是根据动量定理列式求解.
考题2 (2003年全国理综 (新课程卷) 卷25题) 如图1所示, 两根平行的金属导轨, 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 磁感应强度B=0.50T的匀强磁场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 导轨的电阻很小, 可忽略不计.导轨间的距离l=0.20m.两根质量均为m=0.10kg的平行金属杆甲、乙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 滑动过程中与导轨保持垂直, 每根金属杆的电阻为R=0.50Ω.在t=0时刻, 两杆都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与导轨平行、大小为0.20N的恒力F作用于金属杆甲上, 使金属杆在导轨上滑动.经过t=5.0s, 金属杆甲的加速度为a=1.37m/s2, 问此时两金属杆的速度各为多少?
命题专家的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
求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这一步, 参考答案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采用微元法求, 绝大多数考生是按照导体切割磁感线的公式直接写出, 正确的为E=Blv甲+Blv乙, 错误的为E=Blv甲-Blv乙, 只有个别考生和专家的参考答案一致.
考题3 (2008年全国理综卷Ⅰ第24题) 图2中滑块和小球的质量均为m, 滑块可在水平放置的光滑固定导轨上自由滑动, 小球与滑块上的悬点O由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 轻绳长为l.开始时, 轻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 小球和滑块均静止.现将小球由静止释放, 当小球到达最低点时, 滑块刚好被一表面涂有粘住物质的固定挡板粘住, 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度减为零, 小球继续向左摆动, 当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时小球达到最高点.求:
(1) 从滑块与挡板接触到速度刚好变为零的过程中, 挡板阻力对滑块的冲量;
(2) 小球从释放到第一次到达最低点的过程中, 绳的拉力对小球做功的大小.
命题专家的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
第 (1) 问的参考答案是:在小球第一次到达最低点过程对系统列一机械能守恒方程, 又在小球由最低点向左摆动到最高点对小球列一机械能守恒方程, 联立这两个方程解出 (设小球第一次到达最低点时滑块和小球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1、v2) .
考生答案是多样的, 其中有一种主流的解法是:在小球第一次到达最低点过程对系统根据能量守恒列一方程和根据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列一方程联立解出
二、解读高考试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
1. 折射出专家与中学教师在把握考纲上的差异
2002年理综物理考纲中关于动量定理增加了一个说明:不要求应用动量定理进行定量分析.命题专家把握了考纲, 考题1是在以往的动量定理应用的典型题目基础上, 特意将变化的外力设定为恒力, 变成了一道可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问题但千篇一律的考生答案表明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将该题定位为动量定理应用题.也就是说中学教师没有注意或并不在意考纲的这一变化, 教学中依然扎扎实实、一如既往地落实动量定理的应用教学.从2003年起的考纲又删掉了关于动量定理的这一说明, 所以在考题2、考题3中都有动量定理的应用.
考题2中求感应电动势这一步, 参考答案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采用微元法, 而没有用两个电动势差的方法, 原因之一是2003年考纲中增加了“不要求解含有电流和电动势方向相反的电路和电桥的问题”的说明.如果用两个电动势的差就涉及到反电动势, 有超纲之嫌.原因二是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理解程度的引领.
考题3是能量守恒定位而非动量守恒立意.考纲对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有一说明: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只限于一维的情况 (注:从2001年~2008年理综高考大纲的物理部分中都有这一说明) .小球由静止释放到达最低点的过程, 小球、滑块以及绳子组成的系统动量是二维的、不守恒的, 如果将动量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 则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的应用属于二维情况, 超出了考纲的要求.显然命题专家把握考纲, 增设了小球从最低点到右侧最高处过程, 使该题由必须应用动量守恒解决的陈题变成了不需要动量守恒定律也能解决的新题.考生的主流解法采用了动量守恒, 表明在中学实际教学中对某一方向动量守恒的应用问题仍然普遍没有放弃, 对大纲的要求不屑一顾.有的教师认为[1]:“如果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该题, 题目中‘小球继续向左摆动, 当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时小球达到最高点’就是一个多余的条件.如果按照参考答案, 也没有体现出对动量守恒定律这一重要知识点的考查, 应该是试卷的一个遗憾, 如果把试题最后一句话删除, 那么就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这种认识也是中学教师较为普遍的共识, 实则没有把握考纲, 不明白专家的命题意图.专家命题是在把握大纲的基础上以能力立意进行命题的, 因此试题就要出其不意, 推陈创新, 在知识点上不追求全面覆盖.2008年全国理综卷第24题虽然能按“超纲”的思路解答, 但作为中学教师千万不要误读命题专家的真意, 希望每一个中学教师都能对照考纲的要求, 看到该高考题虽然源于“超纲”的题, 但已然由命题专家的神来之笔“小球继续向左摆动, 当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时小球达到最高点.”而脱胎换骨.事实上, 神来之笔被我们中学教师误为“多余条件”[1][2]、“给考生带来了困扰”[2], 能量守恒定位被歪曲成动量守恒立意[3].即使这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未出现过要求考生必须应用某一方向动量守恒才能解决的试题, 但应用某一方向动量守恒才能解决的题一直被奉为宝典题型之一.这些题实际上早已超纲.如例1就是中学物理复习资料中常见的题型, 中学师生奉为宝典题型.
例1长为L的轻绳, 一端用质量为m1的环套在水平光滑的固定横杆AB上, 另一端连接一质量为m2的小球, 开始时, 提取小球并使绳子绷紧转到与横杆平行的位置 (如图3) 然后同时释放环和小球, 当小球自由摆动到最低点时, 小球受到绳子的弹力多大?
2. 暴露了中学教师与专家对知识点理解上的差距
考题1参考答案应用牛顿定律解答, 对于广大中学教师而言, 既出乎意外, 又在情理之中.专家的创新激活了教师们的灵感, 公开发表的关于该题多种解法的文章中提出了应用动能定理的解法.笔者认为考题1应用动能定理解答是牵强附会, 于理不通.为了避免超纲, 专家的创新之笔“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将应用动量定理解答的题变成了恒力情形的牛顿定律应用问题, 但为什么专家没有定位在动能定理?因为该考题中运动员不是一个质点, 而是一个系统, 有内力做功, 而网的弹力做功为零, 所以应用动能定理列出的方程中是不涉及网的力, 即使是将过程分为下降和上升两个时间段列方程, 因为上升和下降过程, 网的弹力做正功和负功, 代数和为零而相消, 也不可能解出网的弹力.而牛顿第二定律无论对系统或是质点应用时内力是不必考虑的.由质点组的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的质心运动定理表明:“将全部质量与外力平移到质心上, 合成总质量m与合外力外F外, 质心就与一个在力F外作用下质量为m的质点作相同的运动.这就是说, 在动力学上质心也是整个质点组的代表点.整个质点组可以是个不能发生形变的刚体, 也可以是可变形的柔体, 可以旋转, 也可以爆炸, 质心运动定理都成立.对于质心的运动来说, 系统的内力永远不起作用”[4].而系统动能定理必须考虑内力的功, 运动员与网相互作用过程内力总功为正, 如果应用动能定理, 运动员是不能简化为质点的.动量定理无论对系统或质点都只考虑外力, 不需要考虑内力.因此命题专家为规避超纲之嫌选择了牛顿定律解答, 不是随机的选择, 而是唯一的选择.顺便提一下, 人教版中学物理教材早些版本中, 对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文字表述中都有“合外力”, 而在近年的版本中都改为“合力”.笔者认为, 在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的表述中应强调“外”字, 而在动能定理中则应规避“外”字.
考题2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在求电动势上的差异暴露了什么?在不少物理高考复习资料中、高三复习教学中着重强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用来求平均电动势, 而切割磁感线导体的电动势公式, 如果速度是平均速度, 公式求的就是平均电动势速度, 如果是瞬时速度, 公式求的是瞬时电动势.对这两个公式的联系与区别根本不提.老师们认为讲两个公式的联系与区别对解题没有什么用, 反而是讲得多了, 学生在做题时更容易用错公式.考生根本不知道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普遍规律, 切割磁感线公式是特殊结论, 连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也可求瞬时感应电动势的想法都没有, 怎么会按参考答案的解法做呢!只有学过物理竞赛教程的学生中的个别考生才和参考答案一致.
关于考题3, 如果说中学教师是重视考纲的, 那就应该注意到考纲对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说明: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只限于一维的情况.既然注意了这一说明, 为什么在教学中对类似本文前面提到的例1题型仍津津乐道, 对考题3的定位与命题专家相左呢?有两种原因, 一种是不理解什么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的情况, 什么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二维的情况, 另一种就是担心万一高考题超纲.笔者宁愿相信是后种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
三、对新课程高考命题和复习的建议
1. 对命题专家的建议
(1) 继续坚持高考命题不超纲
命题专家一定要把握考纲命题, 一旦高考题出现超纲, 造成不良后果至少有两点, 其一, 教学不再遵守大纲, 必然会在大纲之外“深挖洞, 广积粮”.其二, 导致对新课程改革的不信任, 进而产生对新课改的抵触.
(2) 大纲调整要慎之再慎
中学教师总担心高考题超纲, 所以凡大纲调整是从易到难、从无到有, 他们迅速响应, 教学立即落实, 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凡大纲调整是从难到易、从有到无, 则迟迟不敢兑现, 以不变应万变.如2002年理综物理考纲中关于动量定理增加了一个说明:不要求应用动量定理进行定量分析.事实表明在教学中没有响应, 之后的大纲又将这一说明删掉, 着实让中学老师庆幸“以不变应万变”是多么英明.这样的大纲调整实在是失败之举.又如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只限于一维的情况”的说明, 尽管从2001年~2008年理综高考大纲的物理部分中都有这一说明, 则一直无人理睬.
(3) 切实了解教学实际
一方面, 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折射出专家与中学教师在把握考纲上的差异, 暴露了中学教师与专家对知识点理解上的差距,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专家对教学实际了解的差距.客观地讲, 本文所选的三道高考题都是很好的题, 是命题专家创新思维、把握考纲、对知识驾轻就熟高屋建瓴、突出能力立意的结晶.从高考题对中学教学所起的引领、纠偏等功能上看, 也很具价值.唯独和教学实际状况距离太大, 因此在强大的升学压力和名亡实存的应试理念作用下对教学实际产生了一些后遗症.比如新课程改革, 在中学教师看来, 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内容多而课时少.教师感觉内容多, 更多的是潜意识中积累了很多很多高考的题型包袱, 哪个都不敢扔.即使考纲规定扔掉的也不敢该出手就出手, 为什么不敢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效应在作怪.如考题1, 考生不是用动量定理解答出来了吗?之后, 考纲不是又要求动量定理的定量应用吗?又如考题2, 在很多中学师生看来, 还是用两个导体电动势差好理解, 干吗非用微元法?再如考题3, 不是有很多师生都认为这是应用某一方向动量守恒的综合题, 教师有这样的认识, 就不可能轻易将前面列举的例1舍弃.所以建议浙江省命题专家在2009年高考理综试题命制时, 要切实了解教学实际, 类似考题1、考题2、考题3的试题仍以不出为好.
2. 对高考复习的建议
(1) 把握考纲, 抛弃包袱
通过总结八年的理综高考物理试题可以说, 没有出现超纲题, 就本文列举的三道考题而言, 可见命题专家特别重视把握考纲, 所以我们一线老师尽可相信命题专家, 准确把握考纲, 抛弃包袱.
(2) 理解到位, 掌握分寸
一定要切实把考纲的要求理解到位, 把考纲规定的知识点理解到位, 这是教学到位的前提和基础.事实上, 如前文提到中学教师与命题专家对知识点的理解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体现在教学分寸的掌握上要么不足, 要么过头.
3. 创新思维, 纲外引进
考题1和考题3共同的命题特征是“创新思维, 纲外引进”, 就是把超纲的陈题通过创新思维改造成不超纲的新题.所以我们对“超纲”部分不能简单地全盘抛弃, 而是“扬弃”.比如新课程将动量内容全部删掉, 但那些涉及动量观点的综合题型中仍然有很多值得保留的东西, 从内容上尚有能的观点、力和运动的观点的定理定律, 从题型的情景、构思等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应用或借鉴之处.
以上三点建议, 仅就笔者针对本文三道高考题的感悟, 难免浅陋之处, 恳请谅解.
参考文献
[1]王德立.对2008年一道高考理综试题的商榷[J].物理教师, 2008 (8) :29.
[2]郭振勇.“θ=60°”条件是多余的吗——解读2008年全国理综卷第24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8 (9) :28.
[3]姚向龙.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力学试题特点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8 (9) :35.
诚然,穿越历史的长河,我们看到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与作家,他们将作品视为一面明镜,清晰地映出了他们伟大的灵魂。齐格飞·蓝茨是二战后德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中饱含了对二战中德国所犯下恶行的深省与自责、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作品的文字朴实无华,真实美妙。这,正如他这伟大的品格,他为人淡泊朴实,热爱和平,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毅然拒绝了。因为蓝茨不愿将自己的名字与一位制造炸弹的人联系在一起。蓝茨的事迹足以见证作品与人品的一致性了。
穿梭在这历史的年轮之中,还有许多伟大灵魂也被我们铭记于心。我看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的作品激昂大义,饱含对现实的批判与希望民众觉醒的强烈愿望,这正如他的品性,满怀爱国热情,敢于批判现实。我还看到西班牙著名画师毕加索,他的《格尔尼卡》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平的向往,而毕加索本人也是激进的、具有个性的,是和平与自由的化身。这么多的伟大灵魂,他们可能会在时代的威严下战战兢兢,却会在历史的文字中熠熠生辉。因为他们真实,他们敢于将自我情感诉诸作品,感染大众。
然而,就像金代元好问说的那样,“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完全证明其为人的脱俗。的确,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在这个商业气息无孔不入的时代,有许多作家手推虚伪的笔杆,刻下不属于自己内心的铮铮誓言。他们的作品亦高雅,亦淡泊,亦宁静,可他们光鲜的外表后面,却是纸醉金迷的沉沦,是灵魂深处的冷漠。这类艺术家即使再怎么受人追捧,却总是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遗忘。因为他们摒弃了真实,隐藏了自己,也远离了文学与艺术的本真与高尚。
纪伯伦说过:“真实,也是一种美。”是啊,为什么要选择虚伪呢?何不将虚伪外衣脱下,拥抱文学,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诉诸文学与作品?这样,你才能真正在艺术与文学的小径上自由蹁跹,才会在历史与文学中熠熠生辉,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得分: 48分
点评: 文章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中心突出。首段提出观点“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很大的一致性”;第2、3两段从正面列举齐格飞·蓝茨、鲁迅、毕加索三个典型事例论证观点,事、理结合,有自己独到的解读。特别是齐格飞·蓝茨的事例,素材运用做到了“我有人无”。第4段从反面论证“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并较好地分析了作品与人品背离的原因是无孔不入的“商业气息”,体现了时代感。语言上,能灵活运用比喻修辞,个别句子语意深刻,如“手推虚伪的笔杆,刻下不属于自己内心的铮铮誓言”。
②有位老人就在这个时节,走在常州郊外一条纤细的小路上。小路的尽头有老人魂牵梦萦的大运河,还有老人梦萦魂想的亲人。50多年前玩耍时走过的乡间小路,没想到今天又重走。一百米的小路啊,老人一走就走白了头发。
③老人是教书的,在中山大学教国语。像是大运河里滴下的一滴水,就这么久久的挂在那儿,永不干涸。
④老人是来凭吊的,凭吊埋在大运河边的十几位娘家亲人。坟茔上的土是新的,墓碑上的字是鲜红的,老人恭恭敬敬奉上香,献花,恭恭敬敬朝着坟茔鞠躬,拜谒在天之灵的长辈。
⑤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⑥老人是余光中。
⑦外婆是运河边上的人,妈妈是运河边上的人,妻子是运河边上的人,余光中也就把自己当作是运河边上的常州人。在没有大运河的台湾岛上,余光中怎么能够不惦念这条与亲人的血脉连在一起的河流呢。余光中拜谒完先人,就脱了像标着地球经纬度的横一道线竖一道线的厚实衣服,与青年诗人一起走在运河大堤上,他生怕厚实的衣服会阻碍自己的心脏与大运河的一起搏动。大运河,在一老一少两位诗人的面前湍流不息,闪闪发亮。
⑧这运河的流向是朝着哪面?余光中问。青年诗人回说:运河是向东流的,前面是湖,湖的前面是海。余光中接着说:海的前面是岛啊。
⑨一句话说得只有他自己能够听见,有谁知思乡的痛楚呢?有谁知人生路途留下的那些情感灰烬会时时复燃呢?
⑩不见到运河是惆怅,见到了运河还是惆怅。面对运河,余光中对同住过一个村庄、同喝过一条运河水、同样以诗歌的形式在抒发心灵之声的青年诗人说:就像小时候在运河边捉迷藏啊,有的小伙伴躲到茅草丛中,有的躲到竹林里,等我睁开眼,小伙伴们却是不见了,等我真的来找时已经物是人非了。一辈子的颠沛流离,运河里凝结的乡愁成了余光中挥之不去的情结。那时的余光中只有19岁,正是长血脉长思想的时候,他在运河边汲取了血液和营养。
?今天的余光中终于实实在在地站在了充盈神韵的运河边,他不是一个外来者。凭借浑黄而睿智的大运河水,他在审视自己的命运,他在接近自己的灵魂———在运河边的老屋里,他掀开井盖看着清冽冽的井水,说这井水扩大一万倍就是一汪日月潭啊!他摸着老屋的墙,一阵尘埃在指间随风而落,说这如何盖得住50多年的乡愁啊!他端起运河水泡出的茶,不忙喝,只是深情地闻着,说我闻到了这熟悉的血统气味啊!他凝望着横跨运河两岸的.洽盛桥,久久不忍离去,说这座桥要是横跨在……余光中说到这里便不再说,声音开始哽咽了。
?曾有人问及余光中如何看待祖国统一问题,他知道窗外就是大运河,说:我相信,泱泱中华文化总会发挥它的震撼力和向心力,不要为了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了五千年的文化。
?回到台湾,会思念大运河吗?
?怎么不呢?在台湾,只要我不走,我就是一滴运河水,这滴水,会蒸发成漫岛的甘露,所有思乡的人只要轻轻伸出舌头,二千五百岁运河的甘霖就会流入心田的。
?诗人余光中如是说。
1.诗人余光中踏上魂牵梦萦的故土,寻根寄情。请把他在故乡的主要行踪或活动补充完整。(2分)
坟地 → 河堤徜徉 →抒怀
2.文中诗人睹物生情:询问运河的流向,想到血脉相连宝岛台湾;端起运河水泡的茶,闻到熟悉的血统气味……这样的联想在文中还有,请再找出一处。(2分)
3.做读书卡片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积累方法。本文语言隽永,内涵丰富,请参照下面示例,从②③两段中精选一个语句加以品味,做成一张读书卡片。(4分)
②大海给人多种多样的情调与意味。
③大海培养人的征服精神,又使人的征服精神得到实现。
17、①羸弱的老人在与强大自然的搏斗中,以无畏的勇气去迎接灾难。
②老人面对厄运,既不抱怨,也不气馁,体现了人类的尊严。
18、①用大海多样的情调与意味表现海是最禁得起审美的。
②承接上文人类喜欢大海的理由③为下文写大海也是生命,有着一颗经久不息的灵魂作铺垫。
郑清之
郑清之,字德源,又字文叔。少从楼昉学,能文,楼钥亟加称赏。嘉泰二年,入太学。十年,登进士第,调峡州教授。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且曰:“他日愿以二子相累。”湖北茶商群聚暴横,清之白总领何炳曰:“此辈精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炳亟下召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军”,后多赖其用。
理宗即帝位,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迁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兼崇政殿说书。帝问外人因阁子库进丝履有谤议,清之言:“禁中服用颇事新洁者。”帝曰:“故事,月进鞋数两,朕非敝不易,何由致谤?”清之奏:“孝宗继高宗,故俭德易章,陛下继宁考[注],故俭德难著。宁考自奉如寒士,衣领重浣,革舄[注]屡补,今欲俭德著闻,须过于宁考方可。”帝嘉纳。
诸路亏盐,执其事者破家以偿,清之核其犯科者追理,罣[注]误者悉蠲[注]之,全活甚众。沿江算舟之赋素重,清之次第停罢,如池之雁义有大法场之目,其钱分隶诸司,清之奏罢其并缘渔取者,盖数倍公家之入,合分隶者从朝廷偿之。报下,清之方与客饮,举杯曰:“今日饮此酒殊快!”
十一月丁酉,退朝感寒疾,危甚,犹以未得雪为忧。俄大雪,起曰:“百官贺雪,上必甚喜。”命掬雪床前观之。累奏乞罢政,不允,奏不已,拜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进封齐国公致仕。卒,遗表闻,帝震悼,辍朝三日,特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赐谥忠定。
清之不好立异,汤巾尝论事侵清之,及清之再相,巾求去,清之曰:“己欲作君子,使谁为小人。”力挽留之。徐清叟尝论列清之,乃引之共政。赵葵视师年余,乞罢,上未有以处之,清之曰:“非使作相不足以酬劳,陛下岂以臣故耶?臣必不因葵来遽引退,臣愿为左,使葵居右。”上讫从之,然葵竟不果来。
(选自《宋史?郑清之传》,有删改)
【注】[宁考]即亡父。[舄]xì①鞋;②同“潟”;③姓。[罣]guà同“挂”。[蠲]juān①除去,免除;②显示,昭明;③古同“涓”,清洁;④古代称一种多足虫。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B.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C.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D.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于西周。唐代改为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B.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丁酉,古时计时方法。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用来纪年、纪月、纪日,至今仍在沿用。文中“丁酉”是指这年的十一月为丁酉月。
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清之从小就能写文章,受到楼钥赏识。调任峡州教授之后,向统帅赵方汇报事情,赵方置办酒席款待他,并准备将儿子托付给他。
B.嘉泰年间,郑清之被授予诸王宫大小教授之职,升为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崇政殿说书,后来向皇上建议要俭以养德,崇尚简朴之风,受到皇上的嘉许。
C.郑清之依法处理了盐商违法之事后,并依次废去长江沿岸很重的船税,还建议朝廷补偿归属各衙门的.钱,获得了朝廷同意。
D.郑清之不喜欢树立异己。他先后挽留汤巾、徐清叟这些与他有矛盾的人一起共事,并向皇上建议赵葵担任宰相。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月进鞋数两,朕非敝不易,何由致谤?(5分)
(2)诸路亏盐,执其事者破家以偿,清之核其犯科者追理。(5分)
4.D
5.C
6.B
7.(1)按旧例,每月进贡鞋子数双,朕不穿坏是不换的,为什么会招致谤议呢?(“故事”“易”“何由”“致”各1分,句意1分)
(2)各路盐额亏损,负责这件事的人都倾家荡产来偿还亏损的盐数,郑清之核实了那些违犯盐法的人加以追究处治。(“诸”“执其事者”“破家”“犯科”各1分,句意1分)
翻译
郑清之,字德源,又字文叔。少年时跟从楼昉学习,能写文章,楼钥十分赞赏他。嘉泰二年(1202),他进入太学。嘉定十年,考中进士,调为峡州教授。统帅赵方处事认真、严肃、庄重,不轻易许诺什么,郑清之去他那儿汇报事情,他给郑清之置办酒席,让他的儿子赵范、赵葵出来拜见,赵方拉着郑清之没进行答拜的礼仪,并说:“他日希望能照顾我的两个儿子。”湖北茶商群集暴横,郑清之向总领何炳建议说:“这些人很精悍,应该把他们编入军籍,紧急时可使用。”何炳马上下达招募他们的命令,来的人很多,号称“茶商军”,后来多次依赖这支军队。
理宗即位后,郑清之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升为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兼崇政殿说书。皇上询问外人为什么对阁子库进丝鞋有谤议,郑清之说:“宫中穿的用的都十分讲究新的、干净的。”皇上说:“按旧例,每月进贡鞋子数双,朕不穿坏是不换的,为什么会招致谤议呢?”郑清之奏说:“孝宗继高宗之后,所以节俭的美德容易表现出来,陛下继宁宗之后,所以节俭的美德难显现出来。宁宗自己的日常供养就如同寒士,衣服多次洗涤,多次补衣服鞋子,现在想使节俭的美德显著,必须超过宁宗才行。”理宗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各路盐额亏损,负责这件事的人都倾家荡产来偿还亏损的盐数,郑清之核实了那些违犯盐法的人加以追究处治,受牵连的人都被免去了罪责,使很多人得以活命。长江沿岸的船税一向很重,郑清之一项一项地废去,如池州的雁义有大法场这样的税目,这部分钱分别归属各衙门,郑清之上奏请求废除它并追究那些从中渔利的人,他们的收入是公家的好几倍,那些分别归属各衙门的钱由朝廷补偿。(皇上同意了郑清之的请求,)消息传下来,郑清之正与客人饮酒,他举杯说“:今天饮这个酒特别痛快。”
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一天,老人便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栽菜。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但老人才在小区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子看见了,儿子说:“你做什么?”
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栽些菜。”
儿子说:“你以为这是乡下呀?”
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
儿子说:“我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你还回得去?”
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老人就神思恍惚。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我们乡下,能栽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我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的确,老人经常在乡下看见天上飞着鹰。老人总坐在门口,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看久了,老人的心便跟着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
老人叹起来了。
过后,老人还是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的。这样不开心,老人就出问题了,老人后来病了,住院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老人似乎更老了,走路都不稳。儿子当然很急,每天都开导老人,老人就是开心不了。
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看到鹰,老人有些高兴,老人跟儿子说:“你看到鹰么,在天上飞。”
儿子说:“看到了。”
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我们乡下飞来的吧?”
儿子说,“大概是吧。”
那时候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
老人住的小区其实离河不远,老人为了看到鹰,第二天自己去河边了。还没到河边,老人就看鹰了,不是一只,是好几只。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一会儿往下俯冲。老人不走了,坐在路边的凳子上,一直抬头看着。
一个孩子,蹦蹦跳跳了过来。看见老人后,孩子停住了,孩子说:“爷爷,你在看什么呢?”
老人说:“看鹰在天上飞。”
孩子说:“那不是鹰,那是风筝。”
老人说:“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
孩子说:“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到河边去看。”
老人真去了河边,近了,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几个人也是老人,但他们很矫健,在河边跑来跑去。把像鹰的风筝放得跟真的一样。
老人后来走到了他们中间,老人说:“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
一个老人说:“好多人都这么说。”
老人又说:“你们怎么能把风筝放得这么好?”
一个老人说:“你也能。”
老人说:“我也能?”
一个老人说:“真的能,只要天天放,就能让你的鹰也飞在天上。”
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
那几个老人,教老人放,但老人还是不会。老人有些灰心了,几个老人安慰他:“慢慢来,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的。”
老人点点头。
老人后来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老人开始走的很慢,慢慢地,老人就能走快了。再后,老人也能跑了。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开始了飞不起来,多放了几次,鹰就飞起来了。到后来,老人也可以让他的鹰在天上盘旋或往下俯冲。看着头顶上的鹰飞来飞去,老人觉得开心。
一天, 老人把鹰放飞在天上时,忽然来了几只真的鹰,几只鹰都是老人的鹰引来的。老人看见了那几只鹰,老人以为是同伴放的,但不是,他们还没开始放。那几个老人,也看见了几只真的鹰,他们跟老人说:“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了。”
老人说:“是真的鹰吗?”
他们说:“是真的!”
老人说:“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
老人说着,笑了。笑着时,老人一颗心跟了鹰去,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
——《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8日 第13版)
1 “鹰”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 结合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5分)
3. 结合小说的内容,指出本文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刻画“老人”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6分)
1.【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4分)要点:
①鹰从题目到结尾贯穿小说始终,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小说情节变化发展的线索)(1分);
②“鹰”的有或无影响着老人身心的状态,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1分);
③鹰(风筝)在空中飞翔的姿态,寄托了老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追求(象征着老人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2分)。
2.【欣赏作品的形象】(5分)
①老人代表了在城市化进程中被迫改变自己所悉的生活的普通人(2分)
②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他们原有的自由自在的生活(1分),
③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苦闷和失落,他们深深地眷恋着乡村的生活,努力在城市中寻找、追求着他们所习惯的自由自在的生活(2分)。
3.【探究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6分)
(1)小说的开头,描写了老人与儿子之间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和事。(3分)
(2)写作意图:通过描写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状态,寄寓了作者对时代变革中的普通人
的人文关怀(2分)。作者描写这一类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也寄寓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引发了读者的思考。(1分)。(意思对即可)
散文阅读常考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一.读懂散文
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第一节:作用(意图、好处)分析题
1、语句作用题2、段落结构作用题3、艺术技巧作用题4、人称作用题
5、标题作用题6、景物描写的作用7、写作内容作用题
(一)、语句作用题
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或表达效果和在文句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二)、段落作用题
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1、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3、这种题型考查角度分单向和多向两种。单向考查为只考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技巧。多向考查为同时考查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或结构表达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作用。单向考查题干中直接出现“结构(内容)作用”,双向考查题干只笼统地问“有什么作用”或“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4、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____写起?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
(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文章写____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无论哪种命题指向或提问角度,答题时必须联系文章整体,答案要具体、周全。语句、段落作用分析题总结: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常见题型。
要做好这种题型,须从三个方面建立模式:
1.知识模式(储备)
(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阅读方法与技巧
1、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阅读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读第一遍时,我们不要总考虑做题找答案,
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阅读,理解内容,获取信息、把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尤其在读文学作品时,最主要的是情感体验,是与作者交流,要用心倾听来自世界的声音,头脑中重现以往的生活场景,激起心灵深处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审题者对文章内容的获得,都建立在仔细阅读、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因此所有的题目都一定是这个“本”的“末”,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2、用铅笔标画
为了提高效率,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边读边想,边看边画。给自然段标号,为重点段落的句子标号,找出重要的语句,在表示次序的词语前标出①②③等,都要用铅笔。这样不但有助于理解阅读材料,还不至于把卷面弄脏弄乱。审题时,题干上带引号的关键词语、括号里的说明,也一定用铅笔标出,这样可以抓住题目的重点。
3、掌握试题设计的顺序
阅读试题的设计总有一个规律,或总—分或分—总。关于“总”的试题无论在前还是在后,我们可以先看它,因为这正好和我们的阅读步骤一致,便于我们总体把握。关于“分”的试题一般根据文章从前到后,依次设题。知道这一点,一句题干顺利地在原文中寻找阅读区间,就能按部就班地答题。
4、题目之间可以互相启发
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某一题不会解答,这是可以先看下一道题目,或许可以从后一道题目中得到启发;有时后边的试题也能从前满的题目中找到灵感。
5、多角度思考,分点回答
有时答题的内容较多,千万不能写成一大片,既不分段也不分点,给老师判卷造成困难。可用①②③的形式分项作答,这样既可以使自己的答题思路清晰,又会让答案一目了然。
6、要充分发掘题干中隐含的有效信息
阅读《将就与讲究》,回答后面的题目。(14分)
将就与讲究
陈世旭
①看到一篇谈人们在生活中的将就与讲究的文章,认为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过日子不妨讲究一些,不必那么将就,一辈子吃饭只求果腹,穿衣只求遮体,永远是一碟老酸菜下泡饭,一身过了时的旧衣裳。为什么不可以吃好点,穿好点?
②这意见我完全赞成。好不容易活一辈子,真不必太亏待自己。我略有些不同意的是,作者所说的“吃好点”指的是公认的美味佳肴,“穿好点”指的是时尚品牌。因为我觉得,美味佳肴和时尚品牌固然不错,但除此之外还有吃好和穿好的方式在。
③小时候,父亲微薄的薪水要养一大家子人,日子过得很拮据。饭菜是最简单的,衣裳是典型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姐姐穿小了给妹妹穿,哥哥穿小了给弟弟穿。但母亲总是把最简单的饭菜做得极为可口,没有油,拿一块肉皮擦擦锅底,把冬瓜、萝卜、豆腐之类烧得看上去、闻起来都像红烧肉。我最喜欢吃的是她用米汤煮的锅巴粥:稀稠适度,上面漂着碧绿的丝丝菜叶和晶亮的点点油星。为了节省自来水的钱,几个孩子的衣裳,母亲每天都挑到很远的河边去洗,靠棒槌和搓板洗得干干净净。晾晒干了,缝补破烂,针线像绣花一样,比没补的还好看。然后用一只掉了搪瓷的大水杯,装上滚烫的水,熨得有棱有角。不明就里的邻家孩子们很是羡慕,对他们家大人说我们家的孩子总有好饭好菜吃,总有新衣新裤穿。
④过日子是将就还是讲究,乃是一个生活品质问题。我所理解的生活品质是一种舒心,一种惬意,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感觉,是在自身具备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既有在生活中找到最佳状态的敏感,又有创造愉悦的心灵空间。除了保持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及身心健康之外,特别懂得生活,特别会过日子,能够从中获得快乐、幸福、舒适、安全的主观感受。就是说,所谓生活品质,除了包括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还包括体验生活之美的能力。
⑤注重生活的品位和质量,日子过得细心因而精致。有独特的个人爱好和精神追求,包括居住、服饰、饮食、旅游、休闲、体育,都是那么得其所哉。即便收入颇丰,也并不挥霍;居住舒适即可,陈设未必奢华;饮食不厚重肥腻;穿着首先是清爽得体;有工作的乐趣,也有与家人共享天伦的温馨;生活充实,人生完整,心智健全,自信,乐观,开朗,友善,懂得敬畏;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肯为之付出努力;坚持自我,同时又尊敬别人。因为这一切而广受尊敬,这尊敬又直接给自己以社会满足感。
⑥生活品质并非什么高深的问题。乃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定条件下寻求该条件下最好的风格与方式。真正的生活品质,与人的精神文化追求、对社会与环境的认同密切相关,不是单纯的物质水平问题,不是单有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提高就一定能达到的。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以后,品质生活更大程度上其实表现在精神层面,表现在营造生活的意境以及身心的和谐度上。
⑦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同时也就会失去生活品质的实相。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以低级炫耀的方式表现自我的生活品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富裕和福祉并不是一回事。我们在媒体上见到的那些在海外疯狂抢购奢侈品的富裕人群,其所表现出来的粗鄙恐怕很难让人对之发生敬意。反过来,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许多人并非豪门身世,然而他们的生活品质却被人羡慕与赞叹,这源于他们领悟生活微妙的独到智慧。
⑧创造美好,拥有美好,维护美好,强调品位、品鉴,注重外观和内涵的统一协调,成为一种本能的追求,一种博雅的情怀,一种静水深流的境界,充分表现出对生活的一种成熟理性。
⑨这才是对生活的真正讲究。
小题1:通读全文,作者认为什么才是对生活的真正讲究?请用原文回答。(3分)
小题2:第③小节,作者记叙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⑦小节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小题4:“将就与讲究”本是并列关系,但在本文论述中作者有所侧重。你认为作者强调的是哪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创造美好,拥有美好,维护美好,强调品位、品鉴,注重外观和内涵的统一协调,成为一种本能的追求,一种博雅的情怀,一种静水深流的境界,充分表现出对生活的一种成熟理性。
小题2:(1)作为事实论据,证明“吃好”“穿好”的方式能直接影响到生活的品质。(2)懂得生活,会过日子,能够从中获得快乐、幸福、舒适、安全的主观感受。
小题3:对比论证。把富裕人群疯狂抢购奢侈品的粗鄙和并非豪门身世的`人的生活品质作对比,突出强调了“真正的生活品质,与人的精神文化追求、对社会与环境的认同密切相关,不是单纯的物质水平问题,不是单有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提高就一定能达到的。”
小题4:作者认为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过日子不妨讲究一些,不必那么将就。即要注重生活的品质,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追求,去创造美好,拥有美好,维护美好。
小题1:
试题分析:做这类题型,我们须从原文当中找到相应的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是用自己的话,还是用原文回答。文章的第四段是讲“过日子是将就还是讲究,乃是一个生活品质问题”,因此,“生活的真正讲究”就是创造美好,拥有美好,维护美好,强调品位、品鉴,注重外观和内涵的统一协调,成为一种本能的追求,一种博雅的情怀,一种静水深流的境界,充分表现出对生活的一种成熟理性。
小题2:
试题分析: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无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作为证据,证明论点,不同的是,有的论据直接证明中心论点,有的论据直接证明分论点,间接证明分论点。这道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具体考核中,答案经常会变得复杂。我们在回答问题时,除了要明确指出这个论据证明的论点是什么的同时,还要指出以下五个方面:(1)事件(现象)或名言、谚语扮演的角色(是论据还是论题、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还是对比论证?);(3)论证的角度(正面还是反面?)(4)一个动人的故事带来的常态效果——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5)一句名言、警句、名句的常态效果——增加文采,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思考。因此,回答某个论据的作用时,答案由六个部分组成,证明哪个观点是答案的核心。
小题3:
试题分析:考生在备考前要掌握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语言表述为:①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③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④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
小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