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与心脏活动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电图与心脏活动(共10篇)

心电图与心脏活动 篇1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标准[2]。其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1.5±5.3)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5.9±1.8)年。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标准者;与本组研究配合者;排除标准: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妊娠期女性。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心脏彩超检查:

使用PHILIPS iu22彩超仪,探头频率为2.0~3.0 MHz。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作心脏扫查,左室长轴切面作M型取样。主要对心脏室壁厚度及收缩功能、心腔大小进行检测。心尖四腔心切面,经二尖瓣口部位,测试容积。对心脏舒张期心脏血流频谱监测,判断,E峰及A峰的最大速度E/A值,E波速度改变时间。

心电图检查:

采用上海光电心电图检测仪,对心脏活动情况进行检测,将心电图打印后,经专业心电图医师对心电图显示结果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

A组左房增大检出率为41.30%,左室肥厚76.09%,主动脉扩张56.52%,左室扩大36.96%,主动脉弹性减退10.87%,显著高于B组(P<0.05)。讨 论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心脏受损会产生一系列全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多种疾病会作用于心脏,引发心脏受损。近年来,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逐年上升,成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3]。高血压若长期未得以控制,则可能损伤心脏。心脏是高血压靶器官之一。机体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是产生冠心病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性心脏患者在血压上升时,机体心脏负荷量随之增加,左室充盈压明显上升,而左房负荷加大,致使患者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左心室引发心室重构,则可能形成左室肥厚、左室增大,是临床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主要特征。

心电图是早期诊断高血压心脏病的主要方法,可以通过心电图图谱,判断心脏情况。随着临床各种检测器械的发展,心脏彩超成为心脏疾病的新型检查方案之一,有学者认为,心脏彩超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心电图(P<0.05)。本组研究结果显示,A组检出率显著较B组高(P<0.05),与以上研究结果一致[4]。提示,彩超在心脏疾病检测中的敏感性显著较心电图高。彩超可以获取血液信号,并将血流信号叠加,从而显示血管分布、管壁、管径大小、搏动等情况,直观显示血流速度及方向,判断是否存在血流异常。不仅可直接检查大血管及心脏病变部位,也能经此对脏器血流情况进行观察,及时发现机体脏器病变情况。心脏彩超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时,探头发射超声波,直至心脏界面,形成不同强度回声。显示屏上接收心肌的机械收缩情况,详细记录心脏活动情况。因此,心脏彩超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敏感性较高,可以提高检出率[5]。

心电图与心脏活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已确诊的心脏淀粉样变患者15例, 男10例, 女5例, 年龄最大79岁, 最小43岁, 平均年龄 (59.8±11.4) 岁。15例患者均经腹部脂肪、肾脏、口腔黏膜以及直肠黏膜等病理活检检查, 证实为淀粉样物质;血检与尿检检查结果中发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 最终均诊断为原发性心脏淀粉样变。所有患者均存在心力衰竭表现, 经心脏超声检查, 结果显示为中、重度左心室功能舒张不全以及向心性左室肥厚。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如一般临床资料、纽约心功能分级 (NYHA分级) ;血清与尿液中游离单克隆轻链 (λ) 水平;心脏超声心动图记录, 包括左心房内径 (LAD) 、左心室内径 (LVD) 、室间隔厚度 (IVST) 、左心室后壁厚度 (LVPWT)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二尖瓣舒张早期/晚期峰值流速 (E/A) 比值及有无心包积液与颗粒样反光增强现象;心电图检查结果, 包括心律、肢导低电压、传导阻滞与心律失常情况以及假性梗死Q波等, 其中所有患者肢体导联电压绝对值≤0.05 m V, 心电图结果≥2个相关导联存在病理性Q波;心外脏器受累情况以及病理检查结果等。

2 结果

通过本次对15例心脏淀粉样变患者进行心外组织活检, 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刚果红染色均为阳性, 证实为淀粉样变性。其中心外脏器活检患者中, 肾脏受累者7例, 占总数的46.7%;腹部脂肪组织受累3例, 占总数的20.0%;直肠黏膜受累4例, 占总数的26.7%;口腔黏膜受累1例, 占总数的6.7%。在对患者游离单克隆轻链含量分析中发现, 有73.3% (11例) 患者尿液与血清中游离单克隆轻链含量明显上升, 20.0% (3例) 患者血清中游离单克隆轻链含量增加;6.7% (1例) 患者尿液中游离单克隆轻链含量增加。

2.1 体表心电图结果

本次研究的15例心脏淀粉样变患者中, 53.3% (8例) 患者心电图结果显示为肢体导联低电压, 其中5例同时显示有胸前导联低电压;46.7% (7例) 心电图显示为假性梗死Q波。15例患者中, 20.0% (3例) 患者出现左束支传导完全性阻滞, 20.0% (3例) 患者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现象;6.7% (1例) 患者出现二度二型窦房阻滞状态;20.0% (3例) 患者出现永久性心房颤动。15例患者肢体导联电压数值水平均较低, 其平均值在 (0.32±0.18) ~ (0.52±0.47) mV;但其胸前导联电压数值差距相对较大, 其平均值在 (0.71±0.55) ~ (2.0±1.2) m V。

2.2 心脏超声结果

15例患者均有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向心性增厚现象, 均值分别为 (15.6±3.5) mm、 (15.7±3.6) mm, 且左心室容积均显示正常。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 (42.5±2.4) mm, 收缩末期内径为 (33.5±5.3) mm。其中93.3% (14例) 患者有左心房增大现象;80.0% (12例) 患者有心内膜下心肌出现颗粒样反光增强现象。另外15例患者均有舒张功能不全现象, 40.0% (6例) LVEF值下降低于55%, 表明有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现象, 主要为轻度损害。53.3% (8例) 患者有中、大量心包积液, 3例患者合并有腹腔及心腔积液。

3 讨论

心脏淀粉样变指的是淀粉样物质沉积在心脏内, 引发的一种心脏病。淀粉样物质长期浸润及沉积, 取代了原有心肌收缩成分, 造成钙离子转运、细胞代谢以及受体调节发生改变。早期临床表现为心脏舒张功能障碍, 随着病情发展, 出现类似限制型心肌病, 甚至部分患者出现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其中限制性心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2,3]。由于心功能传导系统可引发多种难治性心律失常, 且不同时期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无特异性, 因此易发生误诊、漏诊现象, 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通过本次分析可知, 心脏淀粉样变患者心脏超声特点均表现为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向心性增厚以及左心室容积正常等;且均具有舒张功能不全;本次研究的15例患者中, 有14例患者存在左心房增大, 12例患者心内膜下心肌有颗粒样反光增强, 8例患者出现中、大量心包积液;心电图特点表现为心电图肢体导联电压较低, 8例患者心电图结果显示为肢体导联低电压, 7例患者出现假性梗死Q波。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心脏淀粉样变的心脏超声与心电图特点, 有助于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符合率, 减少创伤性检查,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洪安.心脏超声在心脏淀粉样变中的应用.当代医学, 2014, 20 (9) :95-96.

[2]舒燕, 姜荣建, 程标, 等.心脏淀粉样变性临床及超声特点分析.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8, 5 (6) :69-70.

心电图与心脏活动 篇3

2003年10月~2006年12月收治高血压病患者582例,均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均在我院检查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其中男329例,女253例,年龄28~82岁,平均51岁。病程1~45年。其中合并冠心病119例,糖尿病21例,脑血管病30例。使用NAS-2000超声仪,利用标准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彩色频谱多谱勒显像,探头频率为2~3MHz和18导心电图机对患者进行检查并依照相应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结 果

582例患者中495例2项有阳性改变(85.1%)。

495例超声查出左室肥厚232例(46.8%),其中对称性肥厚79例,非对称性肥厚153例。左室肥厚标准是室间隔与左室后壁的绝对厚度超过11mm,单纯室间隔增厚,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1.3,并以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作为LVH的比较参数,以排除假阳性[1]。二尖瓣舒张期血流A峰/E峰>1(正常E/A>1)396例(80%)。假性正常化即左房增大,收缩功能下降,左房压力增高,左室顺应性降低,二尖瓣口血流速度出现一个E>A“假性正常化”(还可通过肺静脉血流频谱,药物等降低前负荷的方法进行区别[1])29例(5.8%)。另外还有限制性左室充盈性障碍6例(1.2%),此时左室顺应性严重降低E/A>2.2。左房增大336例(67.8%),左室增大61例(12.3%)。主动脉根部运动曲线平坦或主动脉回声增厚增强及钙化305例(61.6%)。升主动脉增宽或主动脉瘤样扩张36例(7.2%)。左室增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彩色多谱勒血流显示二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41例(8.2%)。主动脉夹层2例。

495例心电图检查中,左室肥厚劳损123例(24.8%)。心肌缺血420例(84.8%),其中无冠心病临床征象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306例(61.8%),有心律变化的124例(25%)。

讨 论

对于左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检出率46.8%,心电图检出率24.8%,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检出率比超声心动图检出率低。超声检查能测出具体厚度及部位并和肥厚性心肌病鉴别。超声心动图检出的左室肥厚中,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30.9%)比对称性左室肥厚(15.9%)多见,但无统计学意义。

除左心肥厚外,高血压病还有其他一些重要而常见的心脏改变,如代表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的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频谱A/E>1 的占80%,假性正常化及限制性左室充盈障碍也能發现。总之二尖瓣舒张期血流异常占85.8%,左房代偿性增大占57.9%,作为高血压靶器官之一的主动脉弹性减退占61.6%,三者分别与超声心动图的左室肥厚检出率46.8%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高血压病心脏改变中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房增大,主动脉弹性减退较左室肥厚更常见。少见的还有主动脉增宽或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左室增大者多伴有二尖瓣关不全的彩色反流,心电图常无法直接显示上述改变。

心电图检出高血压病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61.8%),与左室肥厚(46.8%)进行显著性检验,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提示高血压病心脏改变中有相当数量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需引起注意。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检出率不十分可靠,123例中有15例超声心动图无左室改变,占心电图检出的12.1%。心电图对高血压伴有心律失常检出率占25%,是超声检查所不能替代。

参考文献

心电图与心脏活动 篇4

设计意图

人的运动状态不一样,脉搏的速率就会发生变化。本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感知心脏的运动,了解简单的关于心脏的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目标

1、知道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及其功能。

2、培养探索人体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心脏挂图。

2、心脏模型。

活动过程

1、听一听,幼儿的耳朵贴在相邻幼儿的胸口上,相互倾听心跳的声音。

2、认识心脏在身体的位置和形状。出示挂图、模型。看一看,心脏在身体上的位置(胸腔左侧),说一说,心脏是什么形状的,教师帮助幼儿指出自己心脏的位置。

3、让幼儿了解心脏的功能。心脏是身体的重要器官,它像人身体的发动机,日夜不停地跳动,这样将血液送到全身各个地方,使身体得到营养物质和氧气,使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

4、看一看,摸一摸,让小朋友观看自己手背、腕部,看到一条条蓝色的管子是静脉,摸一摸腕部跳动的是动脉。“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

5、发现运动后的变化:教师带领小朋友户外跑两分钟回到教室,让小朋友相互听听心脏的跳动,摸摸动脉与安静时有什么不同。(心跳变快,脉搏也快,而且比刚才更有力。)

6、心脏的保护:心脏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心脏停止了跳动,人就会死亡,所以要很好地保护心脏。

7、启发小朋友说出:锻炼身体能使心脏健康,但又不能长时间做剧烈的运动,否则心脏会劳累。发热或害怕时,心跳加快。因此,不要看恐怖的动画片,发烧时要及时治疗,睡觉时不要趴着睡。

活动延伸

1、提供听诊器,让小朋友相互听听心脏的跳动,摸摸脉搏的跳动。

2、可选择有关的易懂的录像带让小朋友观看。

教学反思

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本次活动从简单的描述身体器官,到细致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用处和保护方法,幼儿的身体保护意识大大提高。但在如何保护这些器官的问题上,虽然幼儿的思维很开阔,可是知识的系统性较差,我在设计教学时,对这个问题预料的不够,应在今后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以及区角材料的投放方面,丰富这方面的知识,使幼儿对身体的每个器官的保护都很到位。

心电图与心脏活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64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 符合国家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中的相关规定。其中男45例, 女19例。其比例为2.37∶1;患者年龄在35~82岁, 平均年龄 (52.1±14.8) 岁。病程在1~43年, 平均病程 (25.9±24.8) 年;并发脑血管疾病患者23例, 冠心病患者19例, 糖尿病患者15例, 在患者实施治疗期间, 均进行了心电图及心脏B超的检测。

1.2 方法

B超由超声专业医师进行操作, 使用设备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其探头频率在2.0~2.5 MHz。受检者休息10 min, 取左侧卧位作常规检查, 左室长轴切面M型取样。测量各腔室大小, 室壁厚度, 并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左室收缩功能。心尖四腔心切面取样容积置于二尖瓣口处, 以取得舒张期血流频谱, 测E峰最大速度。A峰最大速度、A/E、E波加减速度时间[2]。由心电图专业医师进行同期l2导联心电图作常规性分析。

1.3 诊断标准

依据《临床心血管病学》对左室肥厚和增大、主动脉的扩张和弹性减退、A峰>E峰进行诊断。如果室间隔肥厚和左室后壁厚度都在12 mm及其以上, 那么则确定为左室肥厚;如果左室轴切面左房在36 mm及其以上, 左室在56 mm及其以上, 同时升主动脉内径在36 mm及其以上示扩张, 那么则确定为心脏扩大[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采用了SPSS13.0统计学软件,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心脏B超检测与心电图的测试结果用图表的形式进行比较 (表1) 。利用心脏B超的检测结果为A峰>E峰, 其检出比例为52.4%, 对于64例患者心脏部位的检查, 符合左室肥厚患者为51例, 检出比例79.7%;左室扩大患者为22例, 其检出比例34.4%, 左房增大患者28例, 其检出比例43.8%。主动脉扩张患者38例, 其检出比例43.8%, 主动脉弹性变差患者8例, 检出比例12.5%。在使用心电图检测中, 左室肥厚患者20例, 其检出比例31.3%;左室扩大患者9例, 其检出比例14.1%, 左房增大患者6例, 其检出比例9.4%。Prr FV1≥-0.04 mm/s (左房增大) 患者为22例, 其检出比例34.4%, 左室高电压患者13例, 其检出比例20.3%, 心比例发生改变患者41例, 其检出比例64.1%。使用心脏B超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检出率高于心电图,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心脏B超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检出率高于心电图检查, P<0.05, 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患者发生高血压时, 首选危及的就是患者的心脏, 作为主要的靶向器官, 会直接导致患者的左心室肥厚, 作为高血压心脏病的主要表现, 会使患者的左心室承受的压力增高, 长期一直的心室压迫必然会导致患者心肌细胞肥大, 或者间质纤维增生的情况大量增加。在本次试验中, 64例患者的心室并没有很大的改变, 但大部分患者的左心房均呈现出室壁增厚的现象。因为高血压对患者心肌的正常功能并无影响, 只会使得患者左心室壁增厚, 因此, 长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其左心室壁增厚在心电图S-T变化时才可以体现出来。如果通过心电图检查出患者的左心房、心肌受损、左室肥大时, 说明患者的病况已经接近高血压心脏病晚期, 已经错过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时间。但是, 由于高血压心脏病做到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对于患者以后的治疗及预后都极为关键, 但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年龄、情绪、所服用的药物以及身处的环境等对患者的病情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使用心脏B超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实施检查, 不仅可以对左心室壁厚度进行确认, 还可以对其位置进行准确定位。由于有着极高的准确率, 因而在最近几年中, 心脏B超在高血压心脏病的临床检测中越来越普及。它不仅可以对一般高血压患者的心肌变化、心腔扩大、室壁运动情况等直接反映, 也可以对瓣膜反流、心功能状态改变等都能准确及时予以发现, 对高血压失代偿期及代偿期发生的心脏器质性继发病变有极为准确的诊断效果。

通过此次试验, 其结果显示出64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通过使用心电图及心脏B超检查, 其病状符合率达到了70.1%。结果中也显示出患者左室肥厚、主动脉扩张、左室扩大、左房增大等典型的心脏病症状。对比二者的检测结果, 通过实施心脏B超检查, 我们检测出左室肥厚患者的检出率为79.7%;对左室扩大患者检出率为34.4%, 左房增大患者检出率为43.8%。主动脉扩张患者为43.8%, 主动脉弹性变差患者为12.5%。在使用心电图检测中, 64例患者的检测结果为:仅左室肥厚患者的检出率为31.3%, 符合检测标准;对左室扩大患者检出率为14.1%, 左房增大患者检出率为9.4%。主动脉扩张患者为34.4%, 左室高电压患者检出率为20.3%, 心率发生改变患者64.1%。本文资料显示使用心脏B超在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检出率高于心电图, P<0.05。说明使用心脏B超检测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检出要优于心电图检测。李维本等通过88例有心肌肥厚者50例作心电图对照, 有左室肥大或高电压者56% (P<0.01) , 认为心肌肥厚形态学改变早于电生理改变[4]。孙连达等认为[5]B超与心电图有差异现象, 心脏B超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比心电图敏感且特异性高;凡心脏B超诊断左室肥厚扩大, 而心电图无相应改变者, 提示心肌胶原及纤维组织增生, 心肌硬化加重, 顺应性减退。

综上所述, 使用心脏B超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实施心脏病的检查, 其对患者心脏的变化反映敏感, 检测结果无创伤且有效系数高。因此, 对高血压患者要定期实施检查, 特别是血压的检测, 一定要使患者血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并定时进行心脏超声及心电图等辅助检查, 一旦发现并发高血压心脏病, 应及时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 使用的药物及措施要安全、有效, 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力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19 (8) :701-743.

[2]李秀文, 张振东.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电图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表现[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1999, 6 (2) :66-67.

[3]张克宁, 史玉琦.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左室肥厚的高频心电图表现[J].心电学杂志, 2010, 20 (8) :510.

[4]李维本, 何福根, 张庆芳, 等.高血压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0, 6 (2) :122.

心电图正常心脏不一定健康 篇6

引起胸痛等症状,首先要考虑冠心病、心绞痛。“但不是所有的冠心病、心绞痛都是显性的,有人属于劳力型心绞痛,即大量活动后,出现胸部压榨性或放射性疼痛。”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刘洪智说。他解释道,很多心脏病人的发病,都与活动紧密相连。这部分人一旦出现情绪激动,或是走路速度较快,以及吃饱饭后去散步时,往往出现胸痛等症状。“我经常遇到这种患者,他们普遍在休息几分钟后,上面显示的症状就会减弱,到达医院后,症状早已缓解很多,甚至已经不疼不闷了,如果此时做心电图,绝大多数人都会显示正常。”对于此类状况的患者,刘洪智会安排他们做运动试验,即让被检验者带着心电监护去做运动,对症状进行诱发。如果运动后病人出现了症状,此时会立即安排其做心电图,基本就可以确诊。“也有不少人来到医院后恰巧不犯病了,此时如果诱发不出来症状,可以给患者做一个动态心电图,即为患者带上24小时心电图,在一整天期间,只要患者有症状发作,即可记录其心电图变化,诊断是否有冠心病等。”刘洪智说。

另外一种情况是心力衰竭。心衰病人的特征是,与运动紧密相关,一走路就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的感觉,休息一下就会恢复。对于心衰患者,心电图很难检测出来,但只要做心脏彩超,基本都能看出有无衰竭的情况。据悉,心衰多发于以前有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病症的患者以及长期高血压得不到控制的患者。如果得过上述疾病的患者出现胸痛、胸闷的症状,心电图又检查正常,医生会重点考虑心衰。

肺部疾病也可引发胸痛、胸闷

除心脏疾病外,肺部疾病也可引发胸痛、胸闷。尤其是其中的一种肺栓塞疾病,即肺部血管被血栓堵塞,经常被误诊为心脏病。“是否为肺栓塞引起的胸痛,主要看患者特征。肺栓塞病人一般都有长期卧床的病史,例如因受过外伤、有创治疗、瘫痪等疾病引起的长期卧床等。这类患者,必须重点考虑肺栓塞。”刘洪智说。

原来,因为患者长时间无法运动,容易导致下肢静脉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进入肺部,即形成肺栓塞,进而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症状,与冠心病感觉很类似,有的人甚至伴有昏厥现象。此外,类似胸腔积液、气胸、肿瘤或结核等原因,也会引起胸痛胸闷。

哪些危险因素可致心脏病?

“很多人出现胸痛往往症状减轻后,就不去医院了,最后出现严重心肌梗塞后追悔莫及。如果在早期发现症状后就通过药物等手法控制,效果就会好很多。”刘洪智说。

除此以外,冠心病还有家族史。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年轻时就患上了冠心病,则此人得冠心病的风险要高于普通人数倍。这是由基因决定的,被称为“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虽然难以改变,但如果一个患者从早期就注意心脏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就会好很多。

先天性心脏病三心房心电图1例 篇7

讨 论

三心房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临床多误诊为二尖瓣狭窄或房间隔缺损,或与其他心脏病合并存在[1]。本例临床诊断明确。P波在Ⅱ、Ⅲ、avF呈负正双向,avR呈正负双向,与通常双向P波多见于V1不同,较为罕见。此种图形是否为三心房特征性心电图表现,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心电图与心脏活动 篇8

关键词:心脏彩超,心电图,高血压心脏病

近年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我国的高血压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而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血压明显升高, 从而导致患者心脏、脑、肾等器官发生器质性改变, 其中高血压心脏病是比较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但由于身体的代偿作用, 早期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可无明显的心脏病症状, 待身体出现明显的异样时, 一般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1]。而临床上用于诊断高血压心脏病的无创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心脏彩超及心电图, 但对于两种方法诊断的阳性率存在争议, 故为探讨心脏彩超及心电图诊断高血压心脏病的诊断意义,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14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彩超及心电图资料, 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14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 所有患者都经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高血压心脏病。114例患者中男72例, 女42例, 年龄53~72岁, 高血压病程2~20年。原发性高血压病76例, 继发性高血压38例。伴糖尿病26例, 冠心病32例, 脑梗死29例。

1.2 方法

心脏彩超检查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 心脏超声选择麦迪逊X6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探头频率为6 MHz。探头于胸骨左缘长轴切面, 心尖四腔, 五腔心切面测出左心房内径, 主动脉内径, 室间隔厚度, 左心室内径, 左心室后壁厚度, 左心室射血分数, 左室血液E峰及A峰的数值, 心输出量。心电图检查方法:患者取平卧位, 心电图仪选择12导心电图机, 由专业医师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描记。

1.3 评价标准

高血压心脏病阳性:左室肥厚, 左室扩大, 左房增大, 左室高电压, 主动脉扩张, 主动脉弹性减退, 心律, 心电图的改变。阳性率为检测出高血压心脏病的阳性例数与总例数的比值。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5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14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经心脏彩超确诊的有61例, 其中左房增大38例, 左室肥厚21例, 左室扩大17例, 左室高电压11例;而经过心电图确诊的有59例, 左房增大5例, 左室肥厚18例, 左室扩大8例, 左室高电压11例, 心律及心率的改变39例。心脏彩超与心电图对114例患者的检测结果阳性率比较见表1。心脏彩超诊断高血压心脏病的阳性率为53.51%, 心电图诊断高血压心脏的阳性率为51.75%, 心脏彩超诊断高血压心脏病的阳性率略高于心电图,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两种诊断方式比较, P>0.05

3 讨论

众所周知, 心脏是高血压最主要的靶向器官, 国内学者通过对高血压的研究发现, 当患者的高血压长期存在时, 左心室就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长期的心室压迫可导致间质纤维大量增生及心肌细胞肥大, 而心室发生心肌重构可导致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出现左室肥厚, 从而可以看出心室肥厚可做为高血压心脏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2]。而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心脏彩超对左室肥厚的检出的例数为21例, 心电图对左室肥厚检出的例数为18例, 心脏彩超的检出例数略高于心电图, 但相差无几。这与赵文科[3]研究结果相符合。但邱德保[4]研究显示, 心脏彩超可明确测定左心室的厚度, 因此在高血压心脏病早期就可通过心脏彩超诊断左室肥厚而早期做出诊断, 但由于早期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心肌收缩功能不会受到影响, 而心电图是通过S-T段的变化来判断左室肥厚, 而一旦S-T段发生变化, 说明高血压心脏病已经达到了晚期, 不利于高血压心脏的早期诊断。但作者认为, 虽然心电图不利于早期诊断高血压心脏病, 但判断高血压心脏病的严重程度,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可以通过心脏彩超与心电图的联合诊断判断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病程度, 从而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除此之外, 左室肥厚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左室扩大, 左室高电压, 心脏彩超可客观的测量心腔内的结构, 因此左室扩大检出例数也高于心电图。但心电图可通过波形的变化测定患者的心脏电压, 因此心脏彩超与心电图对左室高电压的检出例数相差无几。

通过临床研究显示, 长期的高血压会使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后负荷明显增加, 而长时间的后负荷增高, 会导致左房扩大。莫敏[5]研究显示, 左房扩大虽然不是高血压心脏病最特异的临床表现, 但其在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生时间会早于左室肥厚, 因此临床一般通过诊断左房扩大来早期诊断高血压心脏病。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心脏彩超检测出左房扩大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为38例, 心电图检测出左房扩大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为5例, 心脏彩超检出例数要明显高于心电图。这与钟奥云[6]研究结果相符合。这充分说明心脏彩超更适合高血压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但由于本次研究中的所有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临床症状, 心脏彩超对于没有临床症状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左房扩大仍待研究。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当达到一定程度时, 都会出现一定的临床症状, 特别是心律及心率的变化。本次研究显示, 心电图可详细的显示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心律及心率的变化, 通过心律及心率的异常而诊断高血压心脏病, 而心脏彩超对心律及心率的变化却没有反应。而心律及心率的变化可反应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病程度, 由此可以看出心电图检查能判断高血压心脏病的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 心脏彩超及心电图在诊断高血压心脏病的阳性率上差异不大, 但特异性上各有千秋, 心脏彩超可早期诊断高血压心脏病, 而心电图可评定高血压心脏病的严重程度,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可联合应用两种检测方法, 提高高血压心脏病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

[1]魏玉凤, 吴亚丽, 欧亮, 等.心脏彩超及心电图对高血压心脏病的诊断意义.中国卫生产业, 2011, 6 (33) :65-66.

[2]梁淑银, 刘佳娟, 潘永翔.彩超及心电图检查对鉴别心源性胸痛的价值.中国美容医学, 2012, 7 (14) :243-244.

[3]赵文科.高血压心脏病心脏B超与心电图的对比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6 (4) :298-299.

[4]邱德保.心脏彩超及心电图对高血压心脏病的诊断意义.当代医学, 2013, 8 (12) :167-169.

[5]莫敏.5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B超与心电图的对比观察.中外医疗, 2012, 31 (36) :37-38.

各类心脏电交替心电图诊断 篇9

关键词:完全性电交替,不完全性电交替,心动过速性电交替

在起搏点不变的情况下心电图的P波、QRS波群、T波发生交替性电压和 (或) 波形的变化称为电交替。最常见的情况为2∶1电交替。电交替可分为完全性电交替和不完全性电交替, 前者是指P波、QRS波群、ST段、T波、U波同时发生交替性变化, 后者是指仅一种波 (P波、QRS波群、ST段、T波、U波) 发生交替性变化。凡任何导联上电压差距>0.1MV, 持续时间>10s者, 即可诊断为电交替现象[1,2]。以下为不完全性电交替、完全性电交替、心动过速性电交替的心电图诊断。

1 临床资料

1.1 不完全性电交替心电图表现

1.1.1 单纯性P波电交替心电图表现

(1) P波形态呈交替性变化。 (2) 两种P波形态必须都是窦性。 (3) P波形态不应有明显差异, 且与呼吸无关。 (4) 两种形态P波的额面电轴指向相似, 无显著的改变。 (5) P-P间距必须固定。 (6) 两种形态P波的房室传导时间应固定。

1.1.2 单纯性ST段电交替 (STEA) 心电图表现

(1) 连续出现ST段或ST-T形态交替。 (2) ST段交替时间较短, 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 呈一过性出现, 消失后可能不再出现。 (3) 多见于胸导, 往往提示左前降支有严重病变。 (4) ST段抬高型STEA, 随着ST段抬高而加剧。 (5) 偶见ST段压低型的电交替 (STDA) , 其临床意义与抬高型STEA相似。 (6) 常伴有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如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 且常多在STEA最明显时出现等。

1.1.3 单纯性T波电交替心电图表现

(1) 左胸导联有巨T倒置。 (2) 常伴有Q-T间期延长。 (3) 深呼吸、体位改变、心率突然增快, 可使T波交替明显或暂时消失。 (4) T波电交替有增加心电不稳定倾向, 易致室性心律失常, 如室性期前收缩、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

1.1.4 单纯性U波电交替心电图表现

(1) 心律缓慢或长间歇后U波增大易电交替。 (2) U波电交替合并脉搏交替时提示左心衰竭有意义征象。 (3) 期前收缩之后或室速之前U波往往增大伴交替, U波愈大愈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4) U波电交替常伴Q-T间期延长, 标志着心室复极延迟。

1.2 完全性电交替心电图表现

最常见的情况为2∶1电交替。 (1) 两个或以上波、波段同时出现交替, 其中以QRS-T交替最为常见。 (2) 多见于胸导。 (3) 全电交替与呼吸无关, 而呼吸性QRS波变化与呼吸有关, 其波幅逐渐增大后又减少, 但QRS波的形态无明显改变。 (4) 心动过速 (心率>100次/min) , 尤其是阵发性心动过速时更易出现全电交替。

1.3 心动过速性电交替心电图表现

(1) 心动过速时的电交替多表现为QRS波和T波交替。 (2) 出现于胸导联, 特别是V2、V3导联。 (3) 电交替与心率有明显依存关系, 属于快心率依赖性电交替。 (4) 电交替发生与QRS形态和电轴变化无关, 但QRS宽心动过速较易发生电交替。 (5) 电交替应与室性心动过速伴2∶1室房传导鉴别。

2 结果

2.1 不完全性电交替

2.1.1 单纯性P波电交替

P波电交替罕见, 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可于交感神经受刺激、缺氧、心房压力增高和 (或) 扩张时出现, 常提示心房肌有严重缺血。排除药物毒性反应, 一般认为是一种预后不良征象。

2.1.2 单纯性ST段电交替 (STEA)

ST段电交替常提示冠状动脉痉挛性改变, 尤其是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病变。对变异性心绞痛具有高度特异性, 且仅当穿壁性心肌缺血时出现。ST段电交替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亦有密切关系, ST段电交替常标志着严重心肌缺血和室性心律失常前奏。

2.1.3 单纯性T波电交替

单纯性T波电交替报道较少, 长Q-T综合征者T波电交替的发生率较高, 此外尚有报道前列腺炎、严重肾功能障碍伴低钙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酒精性心肌炎、室性心动过速等发生T波电交替。显著T波电交替多提示心肌活动不稳定, 是心室复极不一致表现, 往往可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

2.1.4 单纯性U波电交替

U波电交替见于低钙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以及低氯性碱中度者, 当电解质紊乱纠正后可迅速消失。此外, 在急性左心衰竭的标志时期前收缩后可观察到U波电交替, 可作为脑外伤招致U波电交替。最近还报道奎尼丁、胺碘酮中毒及脑外伤招致U波电交替。巨大U波伴电交替是心肌兴奋性增高表现, 常是严重心律失常的前奏。

2.2 完全性电交替

常见于大量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者, 基本病因有结核性、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所致心包积液。在心包积液者电交替出现与否与病因关系不大, 一般认为积液量多、粘稠度大和心率快者, 易出现完全性电交替, 故完全性电交替对判断心包积液性质有重要价值。

2.3 心动过速性电交替

伴有房室附加径路参与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最易出现电交替。窄型QRS心动过速伴QRS波电交替对判断顺向型AVRT具有高度特异性。

3 讨论

3.1 呼吸引起的P波、QRS波群和T波电压变化

呼吸运动可影响P电轴、QRS电轴和T电轴的变化, 从而影响其在某些导联轴上的投影。导致P波、QRS波群和T波电压变化。这些改变在Ⅲ、aVF导联特别明显, 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 屏住气后可消失。此外, 呼吸运动引起的变化是逐渐发生的。

3.2 双向性心动过速

双向性心动过速多见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有服用过量洋地黄史。双向性心动过速在某些导联仅表现为电压交替变化, 酷似QRS电交替。若全面观察12导, 可发现多数QRS波群导联的极性 (方向) 发生交替性变化。

3.3 室性过早搏动二联律

每一个正常心搏之后出现一次室性过早搏动, 特别是舒张晚期出现者, 可类似QRS波群电交替。仔细观察可发现RR间期长短交替, 宽大的QRS波群前PR间期明显缩短。

3.4 间歇性预激综合征

每一个正常心搏之后出现一次预激波, 可能被误诊为完全性电交替。注意到预激综合征出现预激波、短PR间期、QRS时间延长三联征, 不难识别。

3.5 左右束支交替性阻滞

心电图上交替性出现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图形, 也类似、QRS波群电交替。根据胸前导联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图形特点, 不难识别。

以上为各类心脏电交替心电图表现, 只有掌握其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 才能为临床诊断疾病、指导用药、预测病情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晔良, 龚仁泰.临床心电图鉴别诊断[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10-316.

扩张型心脏病的心电图改变的研究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间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入选标准: (1) 临床心功能分级IV级以上; (2) 心脏超声检查标准, 左室内径增大, 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 >60mm, 左室收缩末内径 (LVES) >40mm;左室收缩活动普遍降低,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40%;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未见增厚; (3) 去除心肌梗死史或心脏超声检查中发现有室壁节段性收缩活动异常者。

1.2 方法

经心脏超声检查明确为扩张型心肌病病例, 符合以上入选标准的病例进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仪器为日本光电6511心电图机。心电图心率 (H R) 。P-R间期, Q R S波时限和Q T C、各导联QRS波振幅均由人工测定。人工对心电图作出诊断, 测定者和诊断者不知所有病例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两种检查方法的相关性统计方法用直线相关性检验, 两组之间发生率用Fisher直接概率法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6例入选病例,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8例, 平均年龄60.6±9.7 (34~75) 岁, 小于60岁者8例, 大于60岁者18例, 所有病例均有心功能不全症状>1月, 最长者为30年。所有病例均无典型心绞痛发作史或心肌梗死史。由于心功能不全症状明显, LVEF值低下, 所有病例均未经冠脉造形检查。

2.2 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详见表1。所有病例均以左室增大伴LVEF值降低为突出表现, 未见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增加。

2.3 心电图定性诊断

26例病例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 各种异常的发生率, 详见表2和表3。

本研究中, 心电图最常见的异常是ST-T改变, 其中ST段下移者8例 (31%) , 主要分布在V4~V6导联, T波改变者也以V4~V6导联常见。其次, 常见的改变是传导阻滞。详见表3, 传导阻滞以一度房室阻滞或合并各类室内阻滞最常见 (9例, 35%) , 若以单项异常统计, 一度房室阻滞最常见, 总体发生率达35%。若以室性心律者统计, 一度房室阻滞发生率达47%, 其次是ST段下移 (31%) 和心房颤动 (26%) 。心房颤动年龄>60岁, 6例发生心房颤动, 房颤发生率高于年龄<60岁者,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9) 。

2.4 心电图定量诊断

所有的病例测定心率, QRS时限和QTC, 分别为 (79.1±12.7) bpm, (115±34.5) ms和 (438.0±37.1) ms, 其中QRS时限延长明显 (77~201ms) QRS时限较大者见表1, 窦性心律者, 测定PR间期为 (194.9±35.6) ms (143~308ms) , PR间期最长者见表2。

2.5 心脏超声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的相关性

总体上, 心率与左室舒张未内径呈正相关 (r=0.41, P=0.04) , QRS时限与左室舒张未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内径呈正相关。 (r分别为0.49和0.46, P=0.01和0.02) 。QTC与任何心脏超声检查指标无相关性。

去除可引起QRS波宽大畸形的室内阻滞者, 余18例病例测定RV5、SV1和QRS时限, 18例中5例达到左室肥厚最常用的标准 (R V 5+S V 1≥4 0 m m) 。R V 5和S V 1值分别为 (1 5.4±8.6) m m (1mm~21mm) 和 (13.9±7.9) mm (2~29mm) , QRS时限为94.8±11.4ms, RV5和与左室后壁厚度呈正相关 (r=0.52, P=0.03) , RV5与室间隔厚度无相关性, SV1与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均无相关性, QRS时限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内径呈正相关 (r为分别为0.64和0.59, P=0.004和0.01) 。

室性心律的病例测定PR间期与室间隔的厚度呈负相关 (r=0.61, P=0.0 0 6) 。

26例病病例中23例心脏超声检查中测得左房内径>38mm, 其中6例 (26%) 发生心房颤动, 3例左房内径≤38mm, 其中1例 (33%) , 发生心房颤动, 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19例窦性心律者, 其中17例心脏超声检查测得左房增大, 心电图中仅4例发现左房肥大。

3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的特点是心脏明显扩大 (以心腔扩大为主) 而心室壁厚度相对不明显。病理改变的特点是弥漫性心肌变性和坏死, 往往波及全心, 而以左室为主, 病变累及心肌工作细胞, 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 累及传导系统, 导致各种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伴发心律失常的特点是多种心律失常并存, 以异位搏动和异位心律最常见, 其次为传导障碍和ST-T改变, 心电图在有症状的病例中几乎都不正常, 无症状者不少已有心电图改变, 一些顽固的心律失常可认为是扩张型心肌病的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 有些病例在病程早期仅有难治的心律失常, 而后才逐渐出现心脏扩大, 心力衰竭等临床表现。

以单项异常统计, 本组病例以一度房室阻滞或合并室内阻滞最常见, 所合并的室内阻滞又以左束支阻滞最多见, 有报道, 在扩张型心肌病病程中, 心电图上连续的改变是PR间期和QRS时限进行延长, 82%的病例传导异常进行性加重[1], 本组所有病例属于严重心功能不全者, 以PR间期延长为特征的一度房室阻滞发生率甚高, QRS时限延长明显, 与上述报道结果相同。

本组病例中其次的心电图改变是ST段下移, 心电图ST-T代表着心室肌复极, 任何影响心室肌复极的因素都可引起ST-T改变, 扩张型心肌病引起ST-T改变的病理基础是心肌细胞变性, 然而临床上对ST-T改变的解释, 往往片面地解释为心肌缺血, 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本组病例以60~70岁的老年病例多见, 该年龄段的ST~T改变更易被解释为心肌缺血, 尽管心肌缺血可能参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形成和发展, 但可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本组病例由于心功能的原因未能接受冠脉造影检查, 若能进行冠脉造影检查, 将能对扩张型心肌病中ST-T改变的形成机制有更多的认识。

心房颤动可以发生在心脏功能基本正常的老年人中, 基于这一观点, 临床对于老年人的心房颤动, 常常缺乏进一步的检查。心房颤动与心房大小和心房内压密切有关, 建议对于心房颤动者, 常规心脏超声检查。

进一步分析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的相关性, 总体分析发现心率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呈正相关 (r=0.41) , QRS时限与左室收缩末内径呈正相关 (r=0.46) , 去除可引起的QRS波宽畸形的各类室内阻滞者, 再分析发现: (1) RV5与左室后壁厚度呈正相关 (r=0.52) , 结论与文献[2]的“V1~V6导联中QRS波的振幅与心脏重量指数呈线性相关”一致。 (2) QRS时限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内径呈正相关性。 (r分别为0.64和0.59) , 左室越大, 心室激动时间越长, 据国内外学者报道, 在心力衰竭人群中, 20.8%的病例存在QRS时限≥120ms, QRS时限与LVEF值降低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 与本组研究QRS时限与左室大小有关, 有相似的临术忌义, 提示QRS时限与心肌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本组病例QRS时限与LVEF值无相关, 原因可能是所有病例LVEF值均显著降低, 在窦性心率病例中, PR间期与室间隔的厚度呈负相关, 表明PR间期也与心肌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心血管领域中最常用无创伤性检查方法, 二者合理的结合, 将大大提高扩张型心肌病的早期诊断, 本文结论提示对于心电图QRS时限延长, 或一度房室阻滞或ST段下移或心房颤动的患者, 有必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摘要: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病例的心电图改变。方法26例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例列入观察。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 其中以一度房室阻滞最为常见 (35%) , 其次是ST段下移 (31%) 和心房颤动 (26%) , 对心电图各波段测定, 显示QRS时限延长明显 (115ms±34.5ms) , 与心脏超声检查测定的左室大小呈线性正相关。结论提示对于心电图出现QRS时限延长, 或一度房室阻滞或ST段下移或心房颤动者, 有必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

参考文献

[1]黄宛, 临床心电图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6.

上一篇:文案策划的个人简历下一篇:培训机构教师招聘流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