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推荐8篇)
中
“国以贤兴,政以才治,为政之要惟在用人。”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XX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修订后的《干部任用条例》,体现了中央对干部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吸收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经验新成果,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落实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严把“品德关”,树立选人用人导向。在XX年《干部条例》的基础上,新《条例》将对官员品德操守的考察提升到首要位置。除了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总体原则外,还特别提出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同时,在对干部的考察中突出考察政治品质、道德品行、行为操守等方面的情况。强化廉政情况考察,深入了解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保持高尚情操和健康情趣,慎独慎微,秉公用权,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等情况。可以说,新的《干部任用条例》将好干部标准写进了总则,丰富发展了“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时代内涵,为干部成长了树立了正确导向,也为干部选拔提供了基本遵循。
严把“入口关”,规范选人用人标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在干部提拔上的唯分、唯票、唯年龄的做法,挫伤了很多干部的积极性。新条例的出台,提出注重结合干部一贯表现,加强对考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严把入口关,规范了选人用人的标准。比如,旧条例未明确哪些人不被列为考察对象,而新的《干部任用条例》明确规定六种情形,不得列入考察对象,即除了“裸官”,群众公认度不高的,近三年年度考核结果中有被确定为基本称职以下等次的,有跑官、拉票行为的,受到组织处理或者党纪政纪处分影响使用的,其他原因不宜提拔的也不被列入考察对象。这一明确规定既堵死了问题官员或疑似问题官员晋升的渠道,减少带病提拔的可能,更呼应了近年来的公众诉求,可操作性更强,选人用人标准进一步明确。
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近年来, 油田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先后建立实行了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任前公示、党委讨论、戒勉谈话、干部巡视等工作制度, 颁发了《加强干部监督工作实施意见》。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实施, 使一大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但由于多种原因, 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一) 主动监督的意识比较谈化。
当前, 干部监督主体 (领导干部、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群众) “不愿监督”的问题比较严重。作为领导干部, 个别人受传统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的影响, 认为监督就是挑毛病, 有损于领导影响, 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够强, 有不愿接受监督的心理;作为监督职能部门, 也有思想顾虑, 怕领导说不保持一致, 给“小鞋穿”, 遭受打击报复, 不敢监督的心理;作为干部群众对干部选用监督理解不够, 政治责任感不强, 认为监督是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 存在与己无关、不了解内情、无法监督的心理。这样一来, 就出现了“上级监督不到, 同级监督不力, 群众监督不了”的现象。
(二) 监督的方式比较单一。
现在, 对干部任用方面的监督方式主要包括联席会议制度、上级的检查和监督、举报和申诉制度、干部巡视制度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制度, 但是需要完善。当前比较有效的应该是上级的监督和下级的举报、申诉。但是上级与下级一来距离远, 二来这种监督也不够经常, 而且上下级之间往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监督起来会有种种障碍。事实上, 发现的一些违纪任用干部的情况, 很少是从对干部任用工作的监督中发现的, 主要是因为领导干部在经济或其他方面出了问题, 被双规和依法惩治的, 才从深层次追究到用人方面的失误,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应该如何加大对干部选用程序的监督力度?应该用什么样的监督方式确保我们的干部政策、选拔干部标准得到贯彻。
二、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有效监督的对策
1、转变观念求“新”。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这是我们党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法规, 是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执行的有力武器, 也是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基本依据。为此要加大对《干部任用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力度, 保证党政领导干部熟悉《条例》, 组织人事干部精通《条例》, 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条例》, 全面了解掌握党的干部政策、原则、标准以及干部推荐、组织考察、党委讨论、法律程序等知识, 自觉增强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注重克服“选拔任用是党委的事, 监督治理是部门的事”、“选拔任用是硬指标、监督治理是软任务”等模糊认识, 牢固树立“监督就是对工作的促进”、“监督就是对事业的尽职”、“监督就是对干部的爱护”、“放弃监督就是失职, 不善于监督就是不称职”的思想观念。消除怕监督, 不愿意接受监督和不能监督的思想障碍。在班子内部和领导干部中营造“人人接受监督、人人自觉监督”的氛围。
2、提名推荐求“准”。选拔任用干部, 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个别酝酿提名推荐干部时, 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原则, 推荐那些经过重点培养、有发展潜质、忠诚老实、埋头苦干、不计名利、不拉关系、乐于奉献、政治上靠得住, 工作上有本事, 作风上过得硬, 群众信得过的干部, 从源头上保证选拔任用干部的质量。
3、组织考察求“真”。民主推荐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环节, 组织人事部门, 要确定参与推荐范围的人员, 明确推荐岗位的必备条件, 严密组织民主推荐。要坚决杜绝提前跑风漏气、泄露情况, 出现有关的对象拉推荐票或变相拉票造成推荐结果失真的现象。对带来严重后果的, 决不姑息迁就。在组织考察中, 要全面的听取领导干部、组织人事部门、职工群众的评价意见, 也要与被推荐干部本人面对面交谈观察, 获取最直观的印象。通过综合分析, 做出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的评价。
4、上下监督求“严”。根据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原则, 明确一级对一级的监督责任。充分发挥好上级对下级监督这一最有力、最有效的监督形式。上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对下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职责, 对违反《干部任用条例》, 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 搞“一言堂”的领导干部, 要及时通过谈话、戒勉等方式提醒, 严重的要做出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对选拔任用的干部要严格审查坚持原则、执行标准、履行程序、遵守纪律的情况, 看是否做到了“坚持原则不动摇, 执行标准不走样, 履行程序不变通, 遵守纪律不放松”。上级要采取巡视监督、专项检查、列席会议, 甚至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 督促检查下级任用干部情况, 及时发现纠正问题。
关键词: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
党的十八大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任务。2014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新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列入总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在为广大干部明确了个人努力方向的同时,也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由于高校的特殊地位,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全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着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发挥好组织部门的把关作用,逐步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又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选人用人机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将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明确两个原则
1.严格组织把关原则。组织部门要认真履行干部选任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职责,切实把党管干部原则落到实处,不断提高选人用人水平。一是始终坚持好干部标准,以公道正派的作风把好选人用人标准关,这是保证选人用人质量的关键所在。二是始终坚持在选人用人全过程中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把好干部民主质量关。三是始终坚持严格按法规办事,把好选人用人的制度执行关。组织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资格、条件、程序、纪律办事,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严守纪律不放松。
2.科学用人导向原则。高校要通过干部选任工作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一是及时把学校事业需要的好干部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尤其要使那些理想信念坚定、锐意改革创新、敢于负责担当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二是树立科学发展、以德为先、注重基层的用人理念。三是要把人岗相适贯穿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突出岗位特点,突出实绩竞争,注重一贯表现,防止简单以考试分数取人。
二、杜绝三种现象
1.关于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的不良现象。干部选任受人际关系的影响,造成一些干部不得不把一些精力放在拉关系上,在推荐和测评期间存在“拉票”和“串票”现象;在工作中有怕得罪人的顾虑。另外,也有领导将民主推荐结果与“不简单以票取人”为我所用,民主推荐结果与领导个人意愿一致就强调尊重民意,民主推荐结果与其想法不一致时不认真分析原因,而是强调“不能简单以票取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群众参与干部选任的民主质量,损害了干部队伍形象。
2.关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不良现象。这主要是应聘干部的临场表现和实际德才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一些干部把平常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掌握思考公选考试、面试的技巧和规律上。其结果既造成“高分低能”,又让干实事的老实人吃亏。
3.关于干部考核的不良现象。现在普遍存在重干部的选拔、轻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考核内容设置缺乏灵活性,分层次考核干部的指标没有确立,干部实绩考核体系还不健全;平时考核了解不够,只注重年终考核,考核过程中偏重于听述职报告、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看资料等静态考核方法,致使考核者对干部情况的了解较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应有的深度;同时考核结果与干部奖惩、使用衔接还不够紧密,还没有解决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的瓶颈问题,没有发挥好干部考核的导向作用。
三、用好四个规定
1.干部选任流程规定。新的《条例》对干部选任工作提出了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的流程规定环节,并对这五个环节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动议”的环节设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探索,主要是前期的摸底工作要扎实,充分考虑岗位实际和已有人选的情况。组织考察我们着重加强对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科学发展实绩、作风表现、廉洁自律情况的考察。领导决策坚持充分酝酿、集体决策,强化对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追究。
2.竞争性选拔规定。学校竞争性选拔主要包括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两种方式,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范围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选拔的职位、数量和范围,本着就近取才的原则,规定公开选拔副处级以下领导干部,一般在校内进行,在资格条件上,应当符合干部资格条件的规定,突破规定的事先报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同意。
3.干部任职试用期规定。通过竞争性选拔提拔的处级领导干部,都严格实行任职试用期制度,任职试用期一年。通过干部任职试用期,进一步全面考察干部综合素质,拓展考察面,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准确性,有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弥补“高分低能”现象,同时也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的有效措施,对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有效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一报告两评议”规定。每年12月份都通过召开学校各方代表会议,报告本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对本年度的组织工作和新提拔的每一个干部进行满意度测评。实行“一报告两评议”,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实现了选人程序监督与用人标准监督的有机统一,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公信力。
四、推进五个举措
1.坚持用群众路线的办法选拔干部。高校人员比较集中,民主意识较强,人员素质较高,民主的基础较好。要进一步严格干部选任程序,坚持用群众路线的办法选任干部,在干部选拔考核中健全民意测评机制,让群众参与到干部选拔、使用、监督全过程之中,才能真正突出干事创业,注重工作实绩,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2.坚持“五湖四海”选任干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方针,扩大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不断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加大公开选拔干部的力度。打破身份限制,正确处理资历、学历、身份与工作实绩的关系,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给每一个愿意干事的人才提供发挥才干的舞台,实现“三公、三意、三匹配”的最佳统一(“三公”就是公开、公平、公正相统一,“三意”就是组织意图、群众意见、干部个人的意愿相结合,“三匹配”就是干部的品行、才能、资历和任职岗位的匹配)。
3.强化干部交流任职。实践证明,实行干部交流,有利于干部成长,有利于队伍建设,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和干部成长的良性互动。加强干部交流任职,从个体层面看,有利于干部个人的成长,不仅可以历练干部、提升素质,也可以改进作风、预防腐败。多岗位的培养锻炼,还有利于激发干部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潜力,从更高层面上提高综合素质。从工作层面看,有利于对基层事业的发展。交流出活力,交流显生机。加强干部交流有利于完善和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也有利于激发和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4.制定适合高校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干部考核一般以“德、能、勤、绩、廉”为主要考核指标,而针对教学单位和非教学单位不同岗位的干部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不同职位干部的考核缺乏针对性。而且考核材料也没有反映出高校干部在工作环境、个人风格和工作能力上的特点,对德的考核就会出现“标准空泛化、方法简单化、结论公式化”的现象,考核结果的运用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新时期高校干部考核可在以下几方面积极推进:一是实行全面考核的同时,以“德才考核”为中心;二是扩大民主,健全考评机制;三是坚持考核与奖惩相结合,强化关联考核;四是建设高素质的高校干部考核队伍。
5.纠正干部年龄“一刀切”的做法。高校干部选任中年龄“一刀切”的现象严重,主要反映在业务干部和管理干部的选任同样要求。存在干部提拔的年龄上限和干部任职年龄上限“一刀切“的现象,不考虑班子结构和班子需求、人员现状的情况。如有的规定男同志46岁就不能提拔处级干部、55岁就必须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休息,造成业务干部刚有精力从事管理、发挥作用时要么年龄过了提拔的上限,要么任职年限到了退下来,而接替的干部又不理想等。专职管理干部还没有达到退休年龄就较早退出领导岗位,不继续从事管理、服务工作,造成管理人才的浪费。这些高校干部年龄“一刀切”的做法值得思考,应有一个指导性意见。建议业务干部的选拔和管理干部的选拔区别对待,这有利于发挥高校各类人员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中枢.论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改革和创新[J].理论与改革,2008(5).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钟强.构建科学的干部选拔机制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
一、认真、《条例》和《办法》党组高度重视《条例》和《办法》的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工作。《条例》和《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委党组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安排及时发出通知要求委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部门相对集中时间认真学习准确领会切实做到领导干部熟悉《条例》、《办法》人事干部精通《条例》、《办法》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条例》、《办法》。委党组中心学习组把《条例》和《办法》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了专题学习。委分管人事的领导多次组织委人事处、直属单位分管人事的领导和人事干部进行专题学习讨论加深对《条例》、《办法》的理解对照《条例》、《办法》及
十条禁令
和
进一步服务党员干部的十八条措施
等相关文件的要求认真查找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严格执行《条例》选准用好干部 《条例》颁布以来委党组坚持以《条例》为准绳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选拔任用干部切实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确保选准用好干部。一是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近年来委党组根据《条例》规定制定并完善了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和试用等一系列制度做到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严格考察实行考察预告和考察责任制。干部任用的考察工作由分管人事工作的委领导牵头人事、党办、纪检监察分别抽调人员组成考察组。考察对象、考察时间以及考察组的组成等预先告知群众。在考察中充分听取纪检监察部门对考察对象的意见听取考察对象的领导、同事、下级和群众意见尽量扩大征求意见范围。在考察方式上既采取个别谈话又采取一定范围的无记名民意测验。考察材料力求做到客观真实地反映干部个人情况考察结果由委党组指派专人向考察对象反馈并实行考察责任制三是实施有效监督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纪检监察部门派员参与干部选拔工作对选拔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四是实行任前公示制。凡晋升处级及处级以下干部下发正式任职通知前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坚持有反映必查证。对查实的问题影响干部任用的不予任用。不影响任用的也要向本人
打招呼
敲警钟。对反映的问题足以影响任用但一时又难以查证的暂缓任用五是实行干部任免表决制。党组讨论提拔处级干部时采用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有效地防止了
一言堂
现象发生六是实行试用期制。从1999年以来我委机关凡晋升处级职务的干部都实行一年的试用期。这些措施使我委的干部任免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证明效果较好。2003年7月以来委党组根据工作需要对机关处级及以下干部进行调整、交流、轮换共40人次。其中处长转任员2人副处长晋升处长4人助理调研员晋升调研员1人、转任副处长3人确任军转干部助理调研员1人科员晋升副处长8人、晋升助理调研员6人副主任科员晋升主任科员8人科员晋升副主任科员2人。交流到直属单位任职5人这些干部的晋升、调整和交流均按干部任免的任职条件在编制职数限额内调整没有超编超职数配备干部。
三、切实遵守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防止人事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我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切实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做到了对本级的干部任用不符合规定程序的不上会对上级管理的干部不符合规定的不上报对下级报来的干部任用不符合规定的不审批。在遵守干部人事纪律方面领导和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党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干部任用中坚持按照《条例》、《办法》规定的程序和纪律办理在提名、讨论等各个环节上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搞个人说了算委分管领导带领人事部门的同志在干部任用的各个环节上坚持原则积极给党组当好参谋严格执行操作程序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积极参与干部任用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对干部任用工作的监督保障作用。几年来我委在干部人事工作中严格执行《条例》、《办法》规定的各项程序。坚持
五公开
职位公开、岗位职责公开、任职条件公开、符合基本任职资格条件的人员名单公开、考察对象公开落实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 四权
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使我委的干部任用工作得到了省直人口计生系统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
四、认真落实
十条禁令
和
十八条措施
规范人事部门干部行为 按照
十条禁令
、和
十八条措施
的规定和要求委党组和人事处认真学习并将《组织人事部门干部行为规范》贯彻落实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项具体实践中。委党组要求人事干部认真做到一的强化政治观念。以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任人唯贤、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干部二的强化组织观念。严格遵守干部人事纪律不讲无原则的话不办无原则的事三是强化法制观念。执行《条例》规定的 十不准
第一条 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和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干部工作实际,制定本程序。
第一章确定意向
第二条 科级领导干部、非领导职务干部要严格按规定的职数配备。
乡镇、县直部门(单位)科级领导、非领导职数空缺或需要调整时,县委组织部就空缺的职位或需要调整的人员,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调整意向,经县委组织部部务会研究,向县委汇报。同意后,由县委组织部派出考察组,根据调整意向进行民主推荐和考察。
第二章民主推荐
第三条 选拔任用科级领导干部、非领导职务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两种方式,两种推荐要互相映证、互为补充。领导班子换届,民主推荐按照领导班子职位的设置全额定向推荐;个别提拔任职,按照拟任职位推荐。民主推荐结果在一年内有效。
第四条 民主推荐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1)召开推荐会,公布推荐职务、任职条件、推荐范围,提供干部名册,提出有关要求。
(2)填写民主推荐票,进行个别谈话(包括谈话推荐)。
(3)对不同职务层次人员的推荐票分别统计,综合分析。
(4)向县委组织部汇报民主推荐情况。
第五条 推荐会由下列人员参加:民主推荐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人选,参加人员为乡镇在职干部、驻乡镇有关单位负责人、所属村书记、村主任以及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不在上述范围内的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民主推荐县直部门(单位)科级干部人选,参加人员为本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本部门人数较少的(50人以下),可以由全体人员参加。
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在民主推荐中得票相对集中的,可列为考察对象。
第六条 根据民主推荐情况,由县委组织部研究确定考察对象。考察对象一般应多于拟任职务人数。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要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
第七条 确定考察对象时,原则上按照参加民主推荐人员10人以下的得票率不低于
80%,10--20人的得票率不低于70%,20--30人的得票率不低于60%,30人以上的得票率不低于50%。
第三章组织考察
第八条 对确定的考察对象,由县委组织部按下列步骤进行严格考察。
(1)组织考察组,制定考察工作方案。考察组由两名以上政治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成员组成。考察组负责人应由有较丰富工作经验并熟悉干部工作的人员担任。
(2)同考察对象所在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就考察工作方案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3)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考察公示、发布干部考察预告。
(4)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等情况,注重考察工作实绩。
考察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中层干部,驻乡镇有关单位负责人,所属村书记、村主任以及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不在上述范围内的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考察县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本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
(5)综合分析考察情况,形成考察材料。考察科级干部拟任人选,必须形成书面考察材料。考察材料必须真实,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方面的主要表现和特长;主要缺点和不足;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
(6)考察组向县委组织部汇报考察情况,提出干部任用建议。
第四章酝酿沟通
第九条 科级干部拟任人选,在考察前或讨论决定前,应当充分酝酿沟通。酝酿沟通应当根据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由县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分别在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等有关领导成员中进行。县委、县政府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人选,应当征求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成员的意见。对提拔和重用的干部,要征求县纪委、监察机关的意见。非中共党员拟任人选,应当征求县委统战部及有关方面主要领导成员的意见。双重管理的干部,应当事先征求协管方的意见。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县委组织部根据民主推荐、考察情况、酝酿沟通情况和工作需要,提出任用建议方案,向县委汇报,经县委同意后,形成初步调整方案。
第十条 初步调整方案形成后,按有关规定就拟任人选征求各方面意见。领导班子属双重管理的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总工会、团县委、妇联、审计局、环保局、统计局、残联等单位正副职的任免,事先还需征求市对口部门的意见。县纪委、监察局领导成员的任免,按规定程序事先征求市纪委的意见或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一条 拟调整的干部,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通知》(张组通字[2005]21号)要求,调整前要请示,调整后要备案,在讨论决定前征得市委组织部原则同意。
第五章讨论决定
第十二条 选拔任用科级干部,必须由县委常委会讨论作出任免决定,或者决定提出推荐、提名的意见。
第十三条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选拔任用干部常委会差额票决制。乡镇、县直部门科级领导缺职需提拔任用干部时,按照1:2的比例向县委常委会提交人选,由县委常委会差额投票表决;公开选拔科级领导,按照1:3的比例向县委常委会提交人选,由县委常委会差额投票表决。
第十四条 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委到会,并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要逐个介绍领导职务拟任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与会成员对任免事项,应当发表同意、不同意或者弃权等明确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任职人选。对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对影响作出决定的问题,会后应当及时查清,避免久拖不决。对需要复议的,应当经超过半数以上常委同意方可进行。
第六章办理任免手续
第十五条 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后,对提拔任职的干部,在下发任职通知前,要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一般为七天。公示期满后,公示结果不影响任用的,由县委领导及时与干部本人进行任前谈话。谈话后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任职手续。
第十六条 党群部门的科级干部,由县委直接决定任免;县政府工作部门的正职,县政府根据县委的推荐提名意见,由县长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名,县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县政府工作部门的副职和其他部门、事业单位的正、副职,县政府根据县委的推荐提名意见决定任免;县人大、县政协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两院”副院长,由人大、政协、“两院”根据县委提名,按照法律程序和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办理任免手续;对新提拔非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要实行试用期制,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后,经考察胜任现职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延长试用期半年或免去试任职务。免去试任职务的,一般按试任前职级安排工作。
第七章附 则
第十七条 本程序由县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___镇严格按照区委组织部_组明电【20__】9号文件通知要求,我们对我镇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工作情况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设置情况:
机关单位:设置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党政办、计生办四大办公室,各设正副职一名。
事业单位:设置经济文化信息服务站和计划生育服务所,各设正副职一名。
二、学习《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情况:
1、我镇把学习贯彻《条例》和《公务员法》作为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抓好落实,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对干部选任工作相关文件、制度的学习和宣传力度。镇党组明确要求广大干部群众要了解其主要精神,熟悉其重点内容、具体条款。通过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干部贯彻执行《条例》和《公务员法》的意识逐步增强。
2、严格程序,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相关规定和流程,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行为,努力做到严守程序一步不偏,执行程序一步不缺,履行程序一步不错。突出重点,严把关口,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干部选拔上来,形成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3、严把考察关。每次考察前,抽调政治素质好、原则性强、业务熟的同志组成考察组,制定考察方案,采取个别谈话、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全面掌握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同时,把考察触角延伸到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从而解决了考察中了解面不宽、了解情况不真、对干部评价不准等问题,有效提高了考察结果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
4、是严把决定关。在集体讨论决定环节上,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任免干部,不搞临时动议,始终做到组织部门不考察的不上会,考察时多数人不赞成的不提名,研究时多数人不同意的不通过。
5、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选用干部工作监督 在工作中,我们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按照与时俱进的观点,积极创新干部选任工作监督机制,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干部选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认真落实群众“四权”。为了准确把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水平、精神状态、工作成效,我们充分发扬民主,多渠道、多侧面、多方式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集中民智,认真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20__年我镇无干部任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打算
我镇虽然在加强干部选任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干部选任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干部监督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临床科室中层干部(指临床医技科室主任、副主任和护士长)具有技术专家与管理骨干的双重身份,是医院工作的中坚力量[1]。高级专业技术骨干是医院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执行能力与引导作用发挥,决定着医院的发展力、竞争力与服务能力[2]。
2015年北京同仁医院在个性化设置选拔标准、科学化构建干部队伍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全院启动临床科室中层干部集中调整工作,共公示了66个部门的109个岗位,并先后分5个批次完成了调整工作,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多元化,为全院职工搭建展示自我、公平竞争的平台。
2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确定选拔任用程序
2.1 党委领导,制定规则
坚持党管干部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选拔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树立科学发展、以德为先、注重基层、人岗相适的用人导向。依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北京同仁医院中层干部选拔任用规定》。强化党的领导,要体现医院党委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按制度选人,按制度用人。
2.2 调研摸底,充分酝酿
准备阶段,医院党委在不断征求意见和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部署和调研,包括征求各岗位职数需求的意见,与科室核心组反复研究中层正职、副职和总护士长的任职条件。医院党委主要领导与党委委员充分酝酿,为竞聘者提供公开、公正、透明的平台,构建了良好的基础。
2.3 执行制度,规范程序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从选拔任用原则、选拔任用条件、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多个环节,对选人用人进行了完整的制度设计和安排[3]。医院党委根据《条例》相关规定,和上级单位关于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工作要求,准确把握各岗位的选拔方式,完善程序方法,破除“唯分取人”倾向,规范细化选拔流程[4],修订《北京同仁医院中层干部选拔任用规定》。
2.3.1酝酿与动议。
由党委办公室草拟动议文件,党委书记阅签后,党委(扩大)会专项会议动议,制定工作方案。
2.3.2动员与推荐。
动议后发布公告,公布职位、资格条件、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进行广泛推荐。在自荐基础上召开推荐会议,邀请相关科室职工、院内专家、院外专家发表推荐意见。此次干部调整工作,参与推荐工作共1900余人次。
2.3.3资格与审查。
召集党委办公室、纪检办、人事处、医务处、教育处、科研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对推荐人选进行全方位的审核,确保每位都是符合资格、“合格”的推荐人选,保证不带病上岗。
2.3.4初选与差额。
党委(扩大)会确定差额人选。
2.3.5考察与测评。
根据《北京同仁医院民主考察与测评工作方案》的要求,围绕德、能、勤、绩、廉等几个方面,听取考察对象上级领导、支部书记、职能科室、同级别以及合作科室同事、下级职工意见,并根据情况进行延伸考察。共计谈话134人次,撰写考察报告73份。
2.3.6讨论与票决。
综合推荐会推荐情况及民主考察与测评结果,党委(扩大)会进行票决。严格执行“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2/3以上党委成员到会;有关干部任免的决定,应当经党委超过半数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的要求,确定拟任命人选。
2.3.7公示与监督。
对拟任命人选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2.3.8试用与聘期。
召开党委(扩大)会通报公示情况,履行任职相关手续,新任干部实行1年试用期。
3 坚持程序,顺应规律,科学设置选拔条件
医院中层干部尤其科室主任,既是管理者,也是学科带头人,承担着双重责任。因此,对于中层干部的选拔使用,既要坚持干部选拔的原则程序,又要顺应医学人才的培养规律,把善于管学科、管科室的两栖型人才选拔到管理岗位。本文选取北京同仁医院国家重点学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的任职条件进行分析。
3.1 任职条件设置,提出政治素质、临床学术双重要求
除《条例》中对任职条件规定外,结合医疗行业专业特性,医院党委积极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核心组、各三级学科现有带头人进行沟通,根据国家重点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各级干部提出了较高的任职要求。同时,为了给予特别优秀、具有发展潜力和国际视野的年轻人才机会与平台,为年轻人打破职称壁垒,进一步细化了干部任职条件。将“人岗相适”贯穿于选拔任用工作过程中,杜绝因人设岗、因人设置资格条件的现象。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各岗位任职条件如下:(1)新提拔的中层正职须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及以上资格,并具备正高级职称。同时,须为现任副职干部且有满2年及以上任职经历,或曾在院内担任副职及以上职务4年以上。(2)新提拔的中层副职需满足其中以下1项条件:①中级职称人员,须具有博士学位,并有1年及以上海外留学经历;②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新提拔的总护士长须满足大专及以上学历和中级及以上职称。(4)在三甲医院从事相关专业5年以上。(5)在国内外学术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国际级或国家级专业学术团体中任职者、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有1年及以上国外培训经历者优先考虑。(6)新竞聘的干部要求有1项专业技能特长。
3.2 科室人员摸底,学科结构分析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与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联合成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中心下设耳科、鼻科、喉科、头颈外科等4个三级学科,另设办公室、防聋办、基础部、应用基础部、转化医学部等部门。同时,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所有人员进行摸底:在职称、学历方面,副主任岗位符合条件①的共45人,符合条件②的共23人(表1)。
由表1可得出以下结论:(1)30岁以下人员没有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2)三类职称中,中级职称占相当大比重,且3040岁人员占据主力,为医院的中坚力量。(3)中级职称中,没有学位的人员39人,考虑多数为护理人员;硕士人员与博士人员数量相当,普遍分布于3040岁人群中,说明重点学科中间一代十分注重学历教育中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沉淀。
4 科学、特异、人性化的选任程序,效果良好,成为有益尝试
4.1 针对科室人才队伍情况,提出个性化任职条件
笔者认为,在设立任职条件时,一方面要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影响力、引领力、专业能力,提出了“具备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须同时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要求;另一方面,注重激发年轻人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发展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打破青年人才的职称晋升的壁垒,提出“中级职称人员,须具有博士学位,并有1年及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条件,同时起到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去”提升专业技能和素养的目的。
4.2 干部队伍年轻化、多元化
新一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中层干部平均年龄47.24岁,较原来下降1.83岁;45岁及以下年龄8人,占科室全部中层人数比例从17.39%提高至32%。根据工作需要,现任干部涉及医师、研究、护理、卫管、经济师等5个职称序列。其中,2名专职管理干部分别硕士毕业于MBA专业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干部中,2位在获得医学专业教育背景的同时,辅修并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3位进行并完成了博士后的学习。
4.3 建立有利学科发展、梯队建设的良性竞争机制
在重点学科试行干部任期制规定,即中层干部在同一岗位任职不超过2届。这一规定打破了中层干部的“终身制”,不但有利于科室人才梯队建设,也有利于科室内部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对于任期届满的科室主任,将通过首席专家等制度设立出口,营造惜才爱才、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5 讨论与思考
5.1 选人用人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受制于观念、体制、程序等因素,参与者可能会考虑到落选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而在是否参与、以什么样的形式参与上存在很大顾虑。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干部队伍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管理考核机制,如在推荐环节采用自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以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针对落选的老干部,设置首席专家、专家指导委员会等岗位,留住人才;对于积极参与、有意愿承担管理责任的竞选人,设置后备干部相关机制,有针对性地组织培养,做好人才储备。
5.2 遵循共性程序,符合个性需求,通过职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
现代医院管理已进入以岗位管理为轴心的医院综合目标管理阶段[5]。实施干部岗位综合目标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解决激励与约束、主动管理与被动管理的关系,提高干部业务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强化医院成本控制管理,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确保医院工作任务顺利完成[6]。在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各岗位的职位说明书中,对职位进行了概述,并对主要职责、职位权限进行了详尽描述,同时提出绩效考核的要点。如对于三级学科的正职干部,提出了三级绩效考核要点(表2)。
5.3 强化教育培训,选人、用人、培养人
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对提高中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十分重要[7]。对于落选的优秀人才要给予党委的关心,条件成熟时按照一定程序纳入医院后备干部人才库中进行系统培养。几年来,北京同仁医院针对不同类别的后备干部人才开展了共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共性的如邀请中组部人才局领导为全院人才开展“国家人才战略”的讲座,邀请中组部一局领导做关于《条例》的学习报告,围绕中央最新指示开展的专题培训等;在特异性方面,对专业技术型人才开展流程管理、财务管理方面的培训,并组织相关学术论坛;对管理类干部开展医政管理方面的培训。在意识形态方面,将对口支援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升其吃苦耐劳、奉献的精神,注重将体验式教育与人才的医德医风、风险防控教育相结合,提升反腐倡廉意识等。
5.4 鼓励干部到艰苦岗位培养锻炼
增加对有援外、援藏、援疆等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挺身而出人员的倾斜,不能完成政治任务的要一票否决,并以制度形式固化,强化科室负责人的模范带头意识和奉献意识。
参考文献
[1]韩霜雪,魏红,刘艳亭,等.医院临床科室中层干部绩效管理考评体系的探索[J].中国医药,2014,12(9):1850-1853.
[2]厚银.公立医院中层干部考核体系的构建[J].重庆医学,2011,40(13):1339-1341.
[3]刘霞.多管齐下把住选人用人关[J].人民论坛,2014(9下):30-33.
[4]毛军权,李明.完善上海市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5):91-100.
[5]于宗河,武广华.中国医院院长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7-83.
[6]谭天林,陈昌远,丑李雪,等.实施干部岗位综合目标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0):65-67.
这两条新规来自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责任追究办法》),这一办法与同时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一起,构成选任监督干部的“操作指南”。
这一记“组合拳”很明显指向的是“问题官员复出快”、“领导秘书升官快”等群众非议已久的现象。
“两条广受注意的规定,前者将‘带病官员’复出的时间由一年改为两年,限制更严格,而后者可防止任人唯亲。”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瞭望东方周刊》勰读说。
舆论期望这一记“组合拳”能切实堵住官员任用选拔上的制度漏洞,不过,细究起来,专家们认为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就尖锐地指出:“行政性问责和复出如果不进一步程序化和标准化,无论不得提拔的年限是两年、三年还是十年,意义都不大。”
官员问责“雷声大,雨点小”
有人戏称:“问责制就像是机关枪,一通扫射过后,大片官员倒地,不料几个月甚至几天后,就陆续死而复生。”
广州海事法院原院长罗国华因“豪华出国游”事件被免职两个月后,于2009年底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
官员复出形式多样。其中,有平级调动的,如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期间公款旅游的山东省滨州市工商局原局长邵立勇,被免职半年后复出任威海市工商局局长,有“协助”工作的,如“黑砖窑”事件中被撤职的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原副县长王振俊,复出担任县长助理,“协助”分管工业、环保等工作,有降级易地任用的,如“瓮安事伴’中被撤职的瓮安县委书记王勤,半年后复出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
每一次被问责官员复出,几乎都会引起媒体的一阵热炒。与此同时,官方却很少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对“黑砖窑”事件中遭撤职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原副区长段春霞被突击任命为区长助理一事,该区区委组织部的解释是,段春霞“系区管干部,区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其任命,无需公示”。
近年来,官员问责可谓“雷声很大”,但高频率上演的“复出门”却让人感到“雨点很小”,这很容易使公众对问责的力度和效果产生质疑。
汪玉凯指出,问题官员复出、任人唯亲、用人失察、突击提拔等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都和官员选拔任用有关,可以说《责任追究办法》是对民意的一种回应。
别把“免职”变成“免于处分”
对于官员复出,其实不应当“一棍子打死”,这也是制度理性的应有之义。
一系列法律法规规定了官员复出的权利。《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规定: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以及本人一贯表现、特长等情况,由党委(党组)、政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酌情安排适当岗位或者相应工作任务。
现实中,我们每每看到,官员复出被曝光后,相关部门赶紧亮出“不违反规定”或者“符合相关规定”的解释。对照上述规定,他们的回应其实无可厚非。
2009年7月,因停车费纠纷辱骂和殴打六旬老汉的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交通局原局长谢林从免职到复出,前后只有5天,被网友戏谑为“可申报吉尼斯纪录的闪电速度”。但如参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此举并无违规,因为官员被免职不同于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重新任职并不受至少一年的时间限制。
既如此,民意为什么不依不饶?时于受处分或者被问责干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重新使用,什么时间可以复出,相关程序应该如何履行等问题,都缺乏具体规定。汪玉凯认为官员复出因此存在制度软肋,“‘酌情’这样的字眼太过模糊”。
段春霞被突击任命为区长助理之后不久,临汾市委又责成尧都区委废止了其工作安排的决定。官方的这种自我否定更增加了公众对官员复出正当性的怀疑。
现实中,另一种令人迷惑的现象是,官员被“免职”似乎与“免于处分”画上了等号。
北京大学教授王锡锌说:“问责制是对官员领导责任、间接责任、过失责任的追究,而不涉及追究官员的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所以要警惕‘温柔的问责制’本身成为官员其他责任的卸载机制。”
在以往的官员复出案例中,以引咎辞职或者免职换取“免于处分”和“从轻发落”的不在少数。甚至还有官员已经严重违法犯罪,本应被撤职、开除甚至承担刑事责任,却试图以引咎辞职来避重就轻。2000年9月19日,山東省公安厅副厅长兼青岛市公安局长万国忠因涉嫌为该市“黄、赌”犯罪活动提供保护而在接受审查期间畏罪自杀。
在被双规前他就曾因下属四方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刘伟在统一扫黄行动中故意泄密而主动“引咎辞职”,以逃避本人为“黄、赌”提供保护而该负的责任。当时舆论不明就里,还为此称赞他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好局长”。
公开被问责后的官员去向
追根溯源,“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态导致官民之间缺乏互信。”王锡锌说,这种互信的匮乏使得即使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官员复出也变得面目可疑。
重建官民互信应以制度为根本。王锡锌认为,官员的复出需要有什么条件,什么正当的理由,走什么样的程序,都必须明确。
而“透明”是制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2008年共产党新闻网做过“您认为完善‘官员问责’制度最重要的是什么?”的民意调查,其中投票率最高的选项是“决策失误、用人失察等多领域都该问责”,排在第二的是“公开被问责后的官员去向”。
排在第一位的问题如今已经通过一系列制度得到落实,但是距离第二个目标的实现仍然路途遥远。
北京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伏创宇撰文指出:“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在官员复出过程中的缺失,使得复出过程蒙上了神秘色彩,也给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留下了一块群众监督的真空地带。”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推荐阅读:
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案11-09
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试题及答案06-04
2024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专题报告07-28
林业局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报告06-29
中层干部选拔任用报告11-08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学习计划06-02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问题研究07-07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测试题12-07
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范文05-26
湘潭市气象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自查报告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