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体会(精选10篇)

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篇1

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关心他人、关爱生命、关怀人类,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然而,我国目前的教育,是以重视功利与效益,以考试主导教学,忽略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教导。为提高升学质量,严抓教学,许多学生心理压力大,紧张、不安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为改变这种情况,我结合学生实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加强心理品质的锻炼,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等领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让学生学会基本的救生、逃生、珍爱他人生命的方法,解决了学生的需求与学校提供的生命教育不足的矛盾。

在教学中就如何缓解学习压力问题,我给学生提供了几种方法。首先要学会自我排解。采取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将内心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然后重新投入学习和生活。比如,遇到十分伤心的事,索性大哭一场,将郁闷发泄出来,感觉就会好受一些。

其次,找人倾诉烦恼。有了困惑、痛苦等压力,可以找亲朋好友或同学倾诉,听听别人的见解,通过交流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有人说“一个痛苦两人分担,痛苦就减轻了一半”,这话确实有道理。

再次,转移消解压力。在一件事情上失败,短期内又无法改变时,可以通过其他活动来弥补不能实现的愿望,或者转移注意力,让压力在其他活动中得到释放。中学生应该建立悦纳自己的健康人生态度,树立适度的奋斗目标。此外,还有专心致志做事、积极面对现实等方法。

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或者情感挫折等原因,不珍爱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生命教育的缺失呢?很多教师认为,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有来自与学生沟通、对问题学生的管理及学校的管理缺陷等方面的障碍,对问题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也是让老师头疼的问题。这些学生主要是心理和精神上有障碍,现实中成绩差,表现差,缺乏关爱,网络游戏或交友问题严重等。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一、对中学生进行生存教育

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在各种险情下进行自救和救人的常识,即如何保存生命。虽然我们也对学生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但大都是蜻蜓点水,以至于使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了解不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能从容面对,反而会手足无措。例如,在“非典”期间、5・12地震中,很多师生感到恐慌,不知如何应对,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错,而是教育的缺失。没有人教我们该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只是教我们书本上要考试的知识。

二、对中学生进行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一。有人视死亡为生命的终结而恐惧,有人视死亡等同于解脱而欢喜,更有人以死亡作为威胁他人就范的工具。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总的自杀率为23人/10万人,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按照此统计结果推断,一个有约80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约有1600人死于自杀。自杀不仅仅是一个人自己结束生命这么简单,它同样给亲朋好友等人群带来巨大伤害。据统计,一般一个人的自杀至少能够对6个人造成巨大影响。此外,自杀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要让学生懂得生命是多么美好,是世界上特有而珍贵的现象与财富,母亲给予我们生命,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活着,创造生命的价值。

三、科学与人文教育

具有良好人文修养的中学生,不但能在人格上得到完善,在对待人生和生命的态度上,也能具有理性的思考。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涵盖了人类精神的真、善、美三大领域,它有着丰富的人性内涵,科学与人文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乃至融为一体。用科学教育培养出人的科学精神与技术能力,用人文教育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与高尚的情操,从而成就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目标。

四、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树立什么样的生死观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实践话题。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各种思维与价值中思考、碰撞,从而得到价值判断与价值澄清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教材对如何去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特别是对一些具体问题作了科学分析,如积极锻炼身体、有病及时医治等。

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篇2

一、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生存的价值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进而追求生活的意义。幼儿对于生命的态度与价值往往是受成人所传递的信息影响的, 幼儿阶段正值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如何在幼儿教育阶段也融入生命教育, 变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 让人明白生命的价值, 学会爱惜一切生命, 学会爱护自然, 适应环境, 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欣赏, 同时学会跟其他人打交道, 关怀别人, 拓展人际关系。特别是学会跟人打交道, 对于幼儿来说,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很多研究表明, 一些孤僻、自闭性格的人, 性格的形成, 跟幼年的经历, 特别是家庭、幼儿园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幼儿阶段正值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及早建立正确的生命信念与生命态度, 无疑是最好的时机。黄乃毓就认为, 生命教育是帮助人探索、认识生命的源头, 从心建立信心与实践的力量。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应对一切生命的历程等人生课题加以探讨, 使学生能够对生命的本质有深刻的认知, 学会爱惜生命、自我认同、尊重他人、爱护环境、崇尚自然, 获得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精神。作者通过在幼儿园的丰富经验和实践, 结合自己的思认为, 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具体应包括:

1.教育幼儿认识生命。幼儿透过各学科方面的学习, 研究植物、动物及人的生命与孕育生命的环境, 而探问“生命是什么”这个主题, 并分辨出人和植物、动物有什么不同, 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在哪里;以知识为基础来认识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

2.引导幼儿欣赏生命。教学中引导幼儿欣赏各种美丽的生命, 例如, 赏鸟、赏蝶活动等培养幼儿的生命美感, 体验生命的美与真, 进而欣赏人的美, 透过文学、音乐、美术去欣赏人的美丽与丰富, 从欣赏人到爱人, 以建立我爱人人, 人人爱我的世界。

3.期许幼儿尊重生命。当幼儿领悟生命的奥妙时, 能感受生命的美, 会去欣赏与赞美, 则渐渐形成尊重生命的信念, 希望所有生命都能依照它本来面貌活着, 自在的成长。对任何生命存有戒慎尊敬的心情, 对人尊重其意见, 则所有人都会觉得生命是有价值的、被人尊重的。

4.鼓励幼儿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践“爱惜”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帮花木浇水、不攀折花木, 日行一善, 过着俭朴的生活而不浪费资源和过度消费等具体行动, 真正实践爱惜生命的行动, 具体做到珍惜生命, 使生命教育与生活教育结合, 在生活当下呈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与价值。

三、幼儿生命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成人, 教师对生命的态度五花八门, 却是十分鲜活。在生命教育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首先就要让教师对生命树立健康的态度和感受, 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幼儿。

幼儿对生命的态度与成人不同, 更为感性, 更带有情感色彩, 更容易受成人的影响。例如, 有一次我带领一群孩子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 无意间在草地上看到一只毛毛虫, 几个小女孩立即叫了起来:“好可怕喔!”于是, 一伙儿人围着毛毛虫议论着要怎么办, 一个小男孩冲上去抬起脚用力一踩, 得意洋洋地说:“我很勇敢, 我不怕!”毛毛虫贴平在地上, 还流出青绿色的汁。这一幕让大家都愣住了, 而我也一样感到惊愕, 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它也踩死?”小男孩声音响亮地说:“我不害怕毛毛虫。每次在家里, 妈妈见到小虫子都很害怕, 都是叫我踩死的。”这说明, 孩子对待生命的态度, 是受周围人的影响和感染的, 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如果教师也像这个小朋友的家长一样持有对生命漠视甚至敌视的态度, 以此来教育孩子, 必定会让孩子产生不好的体验和经验。

Carole Basile在他的文章中提到, 一个5岁的孩子会担心人行道上的毛毛虫被同年龄的孩子玩弄, 而小心翼翼地将毛毛虫从人行道搬到他认为比较安全的草地上, 这样的念头并不是突发其想, 而是因为有人曾经花时间教导孩子认识这个生命 (毛毛虫) 及其居住的地方, 这个孩子因而学会了尊重生命。如果小男孩也有人教导他认识毛毛虫, 或许他就不会一脚踩死它了, 所以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生命的态度是可以被教导的, 而且, 教导的人对生命的态度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对待生命要有正确的理解和感受。

自然角、种植园为孩子观察植物、照顾小动物提供了空间。有时, 孩子对所种的植物观察的新鲜感过了, 没耐心照顾了, 对这些了无生气的植物老师较随意地就处理掉, 会间接让他们养成不爱惜、尊重生命的习惯。而因为担心孩子面对生命消逝的感受与冲击, 老师十分忌讳谈论“死亡”。有一次, 自然角里饲养的蚕宝宝死了, 为了怕孩子难过, 我一发现, 就赶紧处理掉, 当孩子问起, 就淡然带过, 不知该如何和孩子谈“死去”。

四、生命教学的多元化实践

为了更好地对幼儿实施生命教育, 作者经过自己的探索、结合与其他同行和家长的交流, 经过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多种方法, 来实践幼儿的生命教育, 加强孩子们的感受和体验。具体实践和体验如下:

1.讲解、说明阶段

(1) 影片 (阅读) 。

影像资料是一种很有感染力的传播媒材, 若善加选择内容, 将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方式。

(2) 故事。

从儿童到成人的使用都非常广泛, 尤其透过童书的阅读, 常能具有投射的作用, 让阅读者产生认同感, 学习童书传达的生命观。

(3) 隐喻法。

经主题隐含在故事或比喻中, 个人与内在经验世界连结之后, 对自己的经验产生意识层面的顿悟。

(4) 随机教学。

生活中发生的生命相关的事件即是最好的生命教育题材, 如能于生活中随机教育, 定能发挥最佳的教育功效。

(5) 榜样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主张幼儿经由观察与模仿而学习, 在教室中, 老师及其他幼儿即是最好的模仿对象。老师以自己的经验分享或表扬其他幼儿的优良行为提供认同的对象, 发挥“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功效。

2.体验阶段

(1) 反思法。

对自己参与或经历过的经验进行反思, 以便从经验的体验获得个人意义。

(2) 团体游戏。

透过团体游戏吸引年龄较小幼儿的注意力, 达到体验生命教育精神的活动, 适合用在学习团体尚未熟悉, 或是年龄较小的团体, 如小医生照顾小病人游戏。

(3) 角色扮演。

模拟扮演特定的人物、揣摩其心境转变, 以获取经验学习。

(4) 创作。

让幼儿透过美术、音乐、绘画等创作来抒发情感, 或欣赏他人的艺术作品以提升对生命的体认, 达成生命教育。尤其对文字运用能力不强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或幼儿园小朋友而言, 透过绘画等创作是传达创作者想法, 也是一种与教学者沟通的管道。

(5) 体验。

透过直接的体验可以协助年龄较低的学童, 了解与自己生活经验差距较多的情境。例如, 体验“妈妈怀孕”的辛劳, 进而学习爱惜自己的身体。

3.实践阶段

(1) 实践。生命教育在生活中发生, 也需要在生活中实践。因此, 实践课程也就特别的重要。教师进行生命教育时应特别鼓励实践活动, 引发认同进而效法。

(2) 参观、访谈或校外调查, 可用以协助幼儿实际观察、采访、了解事实与现象。

(3) 拜访、服务活动。如拜访敬老院与老人聊聊天等活动都能协助参与者察觉生命的不同, 找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五、开展生命教育的总结和思考

通过在幼儿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 作者体会到:

1.生命教育课程必须有系统、有组织地实施

仅仅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是不够的, 必须形成一个系统教育, 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要进行相关教育, 才能让这个教育持续下去, 让学生受益。

2.尊重幼儿个人的独特经验与情感

生命教育强调尊重个别的人, 幼儿个别的独特经验应受到尊重, 且透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体验、感受生命的意义。提供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相近的探索性学习环境, 以及与幼儿实际生活历程相近的价值概念。以利幼儿澄清个人价值信念, 建构必要的价值观。

3.接纳不同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育观强调接受、尊重多元的价值观, 生命教育并非灌输某一“标准价值观”。而是发展幼儿价值观的思考、选择与决定的能力。

4.兼顾幼儿的群体特征与个性

孔子说过, 有教无类。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不但要促成幼儿群性的发展, 也要顾及幼儿学习风格与个别差异。

5.启发重于灌输

生命教育强调让幼儿获得意义观与价值观, 而意义及价值的产生须以启发的方式引发幼儿思考、价值澄清、进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总之, 进行生命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时, 必须认识到, 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导式的外在行为改变, 而是一种内省与反思的自发的改变。因此, 清楚掌握生命教育的内涵, 让教导者和学习者, 在互动中体会生命的真义, 认识生命的源头, 由内而外产生实践的信心与力量。

摘要:本文探讨了幼儿生命教育的具体内涵, 包括尊重生命的态度、理解他人的感受、肯定自我的能力、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关怀生存环境的态度等。并从实践上, 研究了幼儿生命教育对幼儿自我认同、与同伴的关系、学会关心和尊重生命、初步了解生命意义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命教育,自我概念,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乐瑰琦.课程改革呼唤生命教育[J].课改通讯, 2005, (1) .

[2]曹新祥, 徐伟强.诠释学校教育应推进“生命教育”[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36-41.

[3]刘志军.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7-9.

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篇3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生;心理健康

1.生命教育的发展

苏格拉底以及孔子都曾把人们对世界的关注拉回到人的生命上,充满智慧的哲人用自己的言语方式述说着其独特的生命哲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孝之始也”,“天地之性,人为贵”、“未知生,焉知死”,这些思想都告诫人感受现世生命价值,合理处理生与死的矛盾。“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1]。

生命教育的兴起是传统教育本身的缺陷,也是对传统教育的质疑。生命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杰·唐纳·华特士倡导生命教育思想。1979年,澳大利亚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成为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生命教育”概念的机构。在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也在上个实际九十年代开始实施生命教育。21世纪伊始大陆积极引入生命教育,并同台湾、香港地区进行生命教育学习。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生命教育组织在灾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灾区孩子回复信心和健康心态。

2.生命教育的内容

玛利娅·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2]。生命教育是意识教育,让我们知道生命的可贵。生命教育是挫折教育,有人形容当代的大学生是“草莓”一代,经不起挤压经不起挫折。生命教育承担起培养学生应对挫折、不怕失败的重任,通过战胜挫折和困难,体会到生命的顽强,更加珍惜生命。生命教育是死亡教育,使用特殊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死亡,通过参观殡仪馆、体验死亡游戏等增强面对死亡的免疫力,正视他人和自己的死亡,合理应对生活中的死亡等不幸事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避免轻生和自杀。

我们现在所讲的生命教育内容的是由台湾彩虹爱家生命教育协会所提出的以真理的爱为核心,透过生命教育,让家庭婚姻更亲爱,儿童生命更精彩为愿景的多元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教材主要分为《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主要透过诗歌律动教学、破冰游戏、绘本故事、讨论分享、主题活动、故事汇演等形式展现。

3.生命教育的教学方式·案例分析

在梅花山小学课堂一位小朋友(番茄)因父母离异而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差,喜欢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中,与同学相处关系恶劣,平时与老师谈话时眼神游离,戒备心理强。据老师介绍他内心渴望他人的关心与帮助,只是年幼家庭生活的阴影给他造成很大影响,导致他不懂如何与他人相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生命教育课堂开始后,我们从小游戏中带领他重新认识同学;在每一次的绘本学习中,引导他更深刻的认识自己,感恩他人;在平时的分享中,让他感受到爱的力量和鼓励,增强自信心。生命教育在每个课程部分都有关于生命的内涵,透过教学、省思与体验,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包容、接纳、欣赏别人,建立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在生命教育整个教育教学模式中,以类似小组工作的形式,让整个班集体以共同的班级目标建立特殊的小组,在课程进行时形成班级制约,让学生在特殊的班级常规下形成良好的习惯。在《人与己》板块,学生接触这一部分能够更好的认识和发现自己的独特性,性格孤僻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自信和内心的挫折感过强。人与己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和不同。在教学方法上,教材以绘本故事生动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小故事,大道理,逐步引导,慢慢深入,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生命个体的独特。《人与人》板块,教导孩子更好的和他人相处建立信任关系是人与人板块的重要内容。性格孤僻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接纳他人,因为受到心理创伤而难以自愈,将内心的压抑全部归咎于他人。《人与环境》的教育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体验生命的多元性。在生命教育人与己、人与人之后,生命教育的人与环境让学生能够欣赏自然,爱护环境,树立社会责任感,更好保护生态环境中的生命个体。《人与生命》作为第四个板块帮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透过生命个体看到生命成长的美好,学会正确对待生死,给生命之路创造美好的计划。

生命教育以律动、游戏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孤僻性格孩子的融入。绘本分享关注每一位同学的互动与变化,满足其内心渴望被关心与爱护的期望。生命教育无论在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出对学生的爱与支持,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生命观的重要课程,也是带领学生走向幸福之路不可缺少的心灵鸡汤。

针对上述案例,我们在讲述《人与己》时,我们的做法是慢慢引导,一个不自信的孩子让他来思考自己的优点,他可能看到的全部都是自己的缺点。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予番茄较多的关注,当然这种关注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能让他因此而感受到压力。课余之时帮助他找到自己的优点,建立自信心。《人与人》学习过程中,教会他去理解父母,学会试着承担和接纳,能接受他人的不足。我们在课堂教學中通过绘本故事分享感悟,给他进行思想的启迪。《人与环境》、《人与生命》的学习过程中,番茄开始积极的与老师同学互动,也开始主动帮助其他人,生命教育在整个过程都在影响番茄。“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3]。生命教育不只是意识教育也不只是生死教育这么简单,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番茄的改变不是奇迹而是生命教育给我们带来改变的最好证明。

4.生命教育反思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还未被普及,在现行的教育方式与体制下,如何更好的让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融合生命教育的模式与内容,更好的培育出更正向更活力青春的一代,需要我们思考。首先生命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给予支持与重视,一代又一代的种子老师不是固定不变的,小范围的实践教学无法将生命教育的精髓完全展现。生命教育只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需要我们的全情投入,祖国的花朵才能拥有获得幸福的契机。其次生命教育多元方法需要我们创新,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成效,否则学生在生命教育中体会到的仅仅是娱乐。生命教育涉及到对学生价值观导向的问题,如果态度和价值观念引导错误将贻误学生的终生,因此我们要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将生命教育教学本土化、地区化,在生命教育中投入挚爱,传播生命教育的种子。(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M].长沙:湖南师范出版社,2010,3.

[2]刘林娇,龚超.构建青少年学生生命教育体系[J/OL].中国校外教育.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173.G4.20130807.1002.002.html.

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篇4

麻线中心校张鹏

自我校课题立项这两年来,我们这些一线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了自己的子课题以及自己的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

入结题、成果汇报、总结阶段。现把在我班实施“感

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情况及阶段性成果汇报如下:

一、通过深入调查我班学生在校、和在校外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 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我班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

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女生居多)

2、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男生居多)

3、他们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 和同情别人(班级干部在内)。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占百分之百)。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认为父母给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90%,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1%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

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

出,怎谈感恩?

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

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

了,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辛,也就很少体会感恩

了。

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孩子自发的感恩得不到表扬和鼓励。

4、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现在家庭孩子少,几个大人看护一个或两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在情感上被动的获取,不知道回报,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

应该的,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缺少爱心,缺少责任感。

5、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感恩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学校、读名牌大学、成大业为头等要事,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久而

久之,孩子会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应当,丝

毫没有内疚之感,也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6、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少

二、基于以上的情况,我采用了一下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了感恩 教育。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各种活动

1、我们经常学习、讨论有关感恩的专题文章,并以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橱窗等为阵地,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

2、我班定期召开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我班的每次班队会,我都与学生共同策划、准备。在课题刚刚立项不久(2007、10),我班的主题队会——《礼仪花香满校园》曾经作为全镇的主题教研观摩课在全校集中汇报展示。领导给予好评。

3、有效地开展其他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感恩意识。

我班的“亲近父母 感恩情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收到了领导的好评,本次活动课,曾经作为镇级的观摩课,为全真教师做了汇报展示。来到现

场的家长也对这样的活动给予了肯定,也希望这样的活动

多搞一些。

我班的“体验真情 学会感恩”的综合实践活动汇报展示课,曾 经荣获“吉林市学苑杯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等奖。

其他活动我也能精心指导。每次学校组织的“感恩教师”“迎十一 颂祖国”方面的文艺活动和演讲活动,在每次活动中我班参加的人数最多,获奖人数最多。同时也受到了领导的好评。我班的马骏同学曾经多次代表我校参加桦甸市演讲比赛,并获一等奖。我班的王铎、王铭伟合演的情景

剧《母爱无求》曾经荣获市校外办举办的情景剧表

演赛“一等奖”

我还经常要求学生利用周日或其他在家时间,实践自己的感恩活动,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了为父母做事,对父母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为生鸡蛋当一天妈妈”的体验活动。等活动,体会和感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弘扬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

3、我还鼓励孩子阅读有关学会“感恩”的书籍。据统计我班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读过《感悟父爱母爱》,百分之百读过《爱的教育》。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充分利用礼仪课学习了《三字经》。有组织地背诵我校德育处编写的《三字歌》、《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

4、充分利用作文的机会表达学生对父母的爱。利用作文课以《父爱》或《母爱》或《妈妈我爱你》等为题写作文,要求细心观察父母每天的的言行后,写出真情实感,再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由作者朗读并由教师讲评,从而使学生感受父母深沉的爱。

我还能激发孩子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而且我也能积极参赛,一次来鼓励孩子。我自己的“我的父亲”在今年的继续教育网举办的“盛世华章六十载 笔墨丹青绘今昔”新中国成立60年活动的征文比赛中获一

等奖。我班李昊东同学的“大难面前显大爱”曾获“群英杯”征文一等奖;我班有六名同学以“感恩”为主题的作为在“全国优秀作文选”发表。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我们还组织召开了一期“感恩父母”的主题家长会!在这个家长会上好多家长走上讲台给孩子们讲了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的经历、见闻、感受、希望!孩子们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发誓要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4、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通过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作文比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问好,遇见年长者(不管是校内职工、教师家属,还是校外来校办事人员)自觉问好。教师节,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道一声“老师辛苦了”。组织“感谢师恩”感恩贺卡制作大赛。

5、开展下列活动以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1)、每周“我为同学做一事”。

(2)、“今天我值日”活动。

(3)、写一篇你受挫折的故事。

(4)、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人,然后写日记。

6、这两年来,我坚持不懈地与学生共同搜集了与“感恩”有关的名言、警句、故事文,并背诵。

在语文课上,我还相机指导与学生共同来根据所学内容自己编“名言“例如在学完《唯一的听众》这一课,学生就编写了很多自己的“名言”关爱,会使人走向成功。激励是攀登者的力量。

关爱,是成功者进步的阶梯。得到了关爱,等于努力进取的人拿到了迈进成功彼岸的金钥匙。

记得教学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我的孩子们也积极地创编了自己的“名言”: “妈妈的鼓励像春风、细雨”;““母爱如春雨”“我不会因为‘糟糕透了’而停滞不前”;“‘糟糕透了’‘精彩极了’都会是我走向成功的动力!”“我不会因为爸爸的‘糟糕透了’而使我的理想搁浅,因为,我懂得那是爸爸对我的爱”„„

记得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我还组织了一场辩论会,学生深深体会到: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的评价,都是父母表达对我们“爱”的方式。

7、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挖掘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见我上交的“随笔”和“论文”

8、我还能抓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祖国”的教育。

在2008年10月我校举办语文教研课,我的镇级观摩课“遨游汉字王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汇报展示,受到了领导和全镇老师的好评

8、这两年来,我坚持在我班每学期都评选一次“小孝星”“礼仪之星”“文明标兵”“感恩之星”,确实起到了辐射作用。

三、通过对我班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现在学生有以下明显的变化:

1、学生对老师有礼貌了,当犯错误后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在课堂说话的少了。

2、大多数学生知道关心父母并主动帮大人做家务,和过去相比,独生子女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们开始变得懂事了,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开始懂得了家长的爱不是理所当然的;和父母顶嘴的次数少了,沟通交流的多了。可以看出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和遇到困难的同学,学生会主动帮助。过去粗言烂语,爱打闹的学生,如今待人有礼貌讲话也文明了。

四、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课题组在实施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题组也发现实施阶段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家庭环境给学生的某些负效应,宜重视。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使本课题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下去。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虽然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接近尾声,(我们六年一班将在12月末在结题汇报上做课)但感恩教育还有必要按以下方式长此进行下去。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2)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各班级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篇5

徐玉梅

我在接触到了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德慧智教育理念,通过一个阶段的听讲、学习和研究,我认识到熊先生的教育理论正是我苦苦探索而求之不得的教育理论,她的清纯、博大和精深,解决了我近三十年教育中的疑难和困惑;同时,我还认识到:熊先生的道德教育理论是“结合时代精神,走出德育的误区,探索一条尊重人的德育之路,使德育真正回归人,回归生活”的最有效、最方便的道德教育,是使教育走出“低效和无序的尴尬领域”、“走出德育的误区”的根本性的道德教育。

(1)诵读经典,为道德正名

目前,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已成为社会隐忧,对现实和未来社会的和谐构成潜在的道德障碍,青少年的放纵、叛逆,其实也正讽刺与挑战着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挑战着我们的德育。人们把青少年的道德问题概括为“问题少年”,并认为“问题少年”的特点是:崇高理想、健全人格的缺失,劳动观念、法制观念淡薄,自私、狭隘,沉溺于玩乐,不用功、不刻苦、不能自立等。通过实践我体会到只有德慧智教育,只有《德道经》(原名为《德道经》,也称《老子》或《道德经》)系列的经典诵读,才是解决少年问题,医治青少年心灵的唯一有效的途经。

(二)、引导学生反省内证,净化学生心灵品格

(1)、以《德道经》诵读为主渠道,启动老子《德道经》的大智慧这种本源能量,来矫正、改变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转变是有效的、成功的。

(2)、以反复学习熊先生的德慧智教育理论为辅助渠道,以巩固提高《德道经》诵读效果,加深《德道经》诵读理念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德道经》的诵读。

(3)、再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随时观察了解,研究学生的心态变化,及时地辅佐以相应的精神食粮,使学生的身心能健康向上地发展。

通过这样几个渠道的教育,使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坚持教育的长远目标,重视各阶段的短期目标

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篇6

班主任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未成熟的年龄阶段,模仿是其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班主任必须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做到知行统一,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其次,班主任在德育教育的实施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班级德育目标

班级德育目标是根据国家、学校德育目标而制定的对学生在德育方面所要达到的质量规范的设想或规定,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功能。德育目标的确立不仅影响到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设定、德育过程的实施,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德育的实际效果。班主任在制定德育目标前必须掌握班级学生思想情况,既要有班级目标和班级学生个体发展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制定的目标要具有层次性,符合班级的实际,切忌好高骛远,切忌无目标的德育教育。“临渴掘井”是搞不好德育教育的。实践证明,没有德育目标的班级,是班风班纪最差的班级;没有德育目标的班级,该班的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也是学校的后进班级。

二、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无论是品德课,还是语文、数学、科学、音、体、美等学科,都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每位教师备课、授课都可以挖掘其中的教育元素,寓德育教育于其中。因此,班主任要与科任教师取得共识,利用各学科蕴含的教育元素,对学生适时开展德育教育。如《地道战》一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是怎样抗击敌人的,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在科学教学中,学习《保护大自然》一课时,让学生知道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谁破坏大自然,就是破坏自己的生命之源。在音乐教学中,在学唱《祖国爱我,我爱祖国》这首歌时,让学生知道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第二大河黄河是哺育华夏子孙的摇篮,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体育教学中,指导学生训练队形,学好本领,锻炼身体,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做更多的事。在美术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懂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在祖国浩如烟海的悠久历史中汲取知识的力量,受到英雄人物伟大人格的熏陶感染,使自己不断丰富起来。

三、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进行德育教育

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让每个学生都懂得尊重国旗、热爱国旗,并让他们了解国旗的有关知识。升、降旗仪式上,通过介绍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等教育。国旗下的讲话,还可以讲述解放军叔叔每天早晨在天安门升旗时的情景;香港、澳门回归那一刹那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奥运会上,运动员大哥哥、大姐姐夺冠后,在比赛场上升国旗的庄严场面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国旗是国家尊严的标志,增强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利用主题班会进行教育 班队活动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班主任要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制定长期、近期的德育活动目标。如:每月可以搞一次大的活动,两项小活动。如:举行“祖国,我爱你”诗歌朗诵、举办“家乡变化真大”、“家园,我为你骄傲”、“小树苗,我们比高”、“我是安全宣传员”等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深受教育。近几年来,我们对学生开展了“一讲三轻五做到”养成性教育,“一讲”即讲卫生;“三轻”即脚步轻轻、说话轻轻、举止轻轻,使校园内“动”、“静”结合;“五做到”即做到按时上学、放学,注意路途安全,做到仪表端庄、举止文雅,做到尊老爱幼、见面问好,做到上课专心听讲、作业按时完成,做到集会快、静、齐,爱护学校公物。

五、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教育

传统节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佳时机。“妇女节”开展“妈妈,您辛苦了”、“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主题班(队)会,让学生制作一份礼物回家献给妈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又能让学生形成尊老爱幼的好品质。“植树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植

一、两棵树,以教育学生爱护环境、爱护森林,同时,又可以借机宣传预防森林火灾,使学生明白不能野外用火。“清明节”举行扫墓活动,为国献身的革命前辈们献上一个花圈、花篮,借此,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当加倍珍惜。“五一节”让学生亲自参加劳动,使之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能致富”、“勤劳是劳动人民的本色”等道理,并乐于参加劳动。“六一儿童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可采取送节目,送礼物等形式,使他们感受到博大的师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九月十日教师节”,正值开学,可以召开师生“谈心会”,使学生收回放野的心,增进师生情感,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并可以教育学生懂得感恩,知道回报。“十月一日国庆节”开展爱国主题教育,让学生懂得怎样的行动才是爱祖国,自己如何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我们要灵活抓住各种节日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班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案例

德育工作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做好德育工作的第一步当然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一点我不必多说。一个好的班主任要想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爱并尊重学生。教育的全部奥秘是如何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说:爱孩子。”实际上,只要我们走下讲坛,走进学生中间,也就能了解学生、融入学生;只要真心地爱学生,真正对学生投入了真情实感,就会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服务”,一种爱护。

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进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教师都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这上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但学生犯了错误,违反了纪律,我们是否能一如既往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活泼好动、天真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当然学生的错误一般也不是什么大错。应当看到学生的错误往往并不是个人品质和道德方面的问题,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从学生的一些负面行动中分析、判断出隐藏在其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学生犯错往往只是因为好奇、贪玩、自制力差造成的,这是学生天真活泼的体现,也正是学生的可爱之处。如果学生都像成人那样中规中矩、成熟稳健,那就是教育的悲哀了。对学生多点大度和宽容,就会从学生的错误中看到可爱,就能从学生的缺点里看到完美。

2、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当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疏导,发怒和责备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才能把事态的发展引入正轨。而且不仅要自己做到,还要让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和班主任一起来做思想工作。班主任和教师更要起到以身示范的作用。

有一天,我早早地进入教师,地上有几片纸花,还有一片片未打扫干净的尘土。我没有立刻让学生重新打扫,而是自己拿起扫把打扫干净了。期间,有的学生过来帮忙,我说“不用了,我自己来吧”。第二天我继续打扫,连续几天后,我们班的卫生有了明显改善,学生的自觉性也有了提高。

“每个孩子都有犯错误的权利”,当错误发生时,我们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并耐心适时地给予引导。同时要努力寻求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正是教育的生长点。如果我们只盯着他的缺点不放,他就永远只能呆在自己的阴暗角落,而如果我们能够相信他,并且耐心地去引导他,他就能从一个所谓的差生变为一个人才。

在我的班里就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特别好动,上课也不集中精力,总爱违反班级的纪律,但他非常愿意给班级修理东西,于是我经常在班内表扬她,这让他对班级越来越关心,我还适时地与他心平气和地谈话。久而久之,不仅在对待班级方面,在学习上他也不断要求进步了。

3、言传身教,不要总用“管”的心态来对待学生,要重视他们的自尊心。如果用“管”的心态,教师往往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以道德的化身去和学生交流,这样师生矛盾就不可避免。要把自己的爱和欣赏巧妙地传达给学生,不露痕迹地让学生知道老师在欣赏你、喜欢你。总是以说教的形式教育学生的话,会让你关心的学生不自在。当要教导学生应该怎样做时,教师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化学生。

记得在某次我们学校的阶段性测验之前,教室里要准备考场。学生从总务处搬来了十套桌椅,因为好久不用,所以上面有很多灰尘。我向学生借了一块抹布,把每套桌椅都擦净了。学生们不解,就问我“我们又不坐为什么要擦?”,我就顺势回答学生,“如果你去别的班,这么脏的椅子你会坐吗?”学生不说话了。以后学生们就渐渐学会了为他人着想。

在德育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诉我们,“亲爱的朋友,请记住,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地像对待荷叶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每个学生都有非常敏感的自尊,我们稍不注意就会刺伤他们脆弱的心灵。

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篇7

作家梅子涵在《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序言中写道:

“他们小心翼翼, 你需要最合适的热情;他们趾高气扬, 你需要最合适的语言。当童年觉得这个世界不是它的, 气急败坏地朝着你喊‘我是孤儿’的时候。你最好时时刻刻要有最合适的热情和最合适的语言, 那么你在童年面前就是最合适的人了。”

多么令人感动的独白, 每每读到此处, 我便联想到自己, 当学生犯错战战兢兢的时候, 我是否释放了最合适的热情;当学生骄傲自满, 趾高气扬的时候, 我是否给予最合适的语言。反思自己, 我确信没有做到。我想这是梅子涵老师对儿童世界探寻的一种最深切的感受吧。把它移植到教育中, 安放到课堂上, 那两个“最合适”里头包含了多少深刻的含义!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孩子, 是蓬勃向上的生命, 为着“最合适”与“适当”, 让我们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 审视我们的言行, 关注孩子的内心!

二、修远的思考

近两年的中考我都被派到我县一所高考成绩一流的修远中学去监考, 学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校训, 而是学校教室黑板前那高出地面20厘米的讲台。站在学生的角度试想一下, 每天面对高高在上的老师, 他们是敞开心扉还是封闭于自己的世界?也许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是后者, 即你讲你的, 我思我的, 因为这20 厘米的物理距离, 已经生生地剥离了师生之间亲密接触的机会, 距离的遥远便会阻碍心灵的交流。

从教育学的角度可以这样说:早期教育投入过多, 孩子学力枯竭越快。优秀的小学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 可能是初中的差生;有的初中一天上12 节文化课培养出来的优秀生, 很可能是高中的学业枯竭者;那些所谓优秀的县中最优秀的学生同样可能是大学学业枯竭生。更严重的是, 这种枯竭是一种生命的枯竭、期盼的枯竭、梦想的枯竭。这种枯竭在短期内很难看出, 只有从他生命整体上来回望。可谁有耐心站在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的立场进行回望?谁的眼睛不是盯着当前考试的分数?谁又能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呢?我们的教育能跟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真正的接轨吗?能让人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气息, 生命的气息吗?

这是修远的讲台带给我的思考, 之所以想到这些, 得益于我研究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研究》这个课题。宽容、隐忍、尊重换来的虽不一定是最优的成绩, 但学生内心对知识、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三、从可以改变的地方开始

那如何在重视分数与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中生存并平衡二者的关系?研究“生命化教育”的张文质先生以“民间立场、草根情怀、田野作业”的方式逐步推进着这种教育理念。虽然这种缓慢的推进充满悲情的色彩, 可恰恰是这种显得羸弱的责任与觉醒让我更加敬佩张先生。

1.案例

自从参与《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研究》这个课题以来, 我们班的学生较之以前是幸福的, 尤其是数学上起点为零的学生更是快乐的。因为作为数学老师的我已经学会了让步, 学会了人尽其才, 他们每天的任务是帮我整理教室内外的卫生, 至于数学, 能学多少是多少, 不强求, 可越是这样, 他们的数学成绩却越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这无意的举动竟被同事冠上了“以退为进”的策略, 应该说这不是我的初衷。这是为什么?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一段话却让我茅塞顿开。他说:有时候, 你留给孩子一点空间和自由, 他可能因此失去一次学习知识的机会, 但是他长了心智, 长了能力, 这个可以用一辈子, 而课本上的东西很多不能用一辈子, 有的甚至一辈子都用不上。试想一下, 有了心智, 有了能力, 数学题算什么?

我又想起我们五 (2) 班一个叫小浩的学生。第一次月考, 年级倒数第一的小浩家长被我电话催来, 看着试卷上密密麻麻的“×”和只有20 分的成绩时, 脸上的表情显得是那样的无助和气愤, 语言更是充满惭愧和抱歉。他的表现和小浩在数学课上的表现恰是如此相似。看着家长战战兢兢的神情, 想着小浩课堂上的表现, 此时的我对自己的行为充满歉意, 难道除了分数, 这个学生真的没有可以肯定的品质吗?针对他的基础不好, 我每天除了批评、打击, 实施过其他的什么计划吗?也许正如张文质先生所说的:人在某种文化之下, 是很容易扭曲的, 这个扭曲别人不知道, 但是自己的良心会知道, 会过不去。于是瞬间的良心拷问让我带着愧意, 心平气和地和小浩家长商榷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他的学习成绩。可以说我们的研究是笨拙的, 不成熟的, 但那一瞬间我对学生态度的改变、心灵的关注却是真诚的。

从那以后, 我把更多的期待和鼓励给不善表达的小浩, 针对他吃苦耐劳的品质, 每天让他帮我拖地、擦黑板, 不再重复学习数学的问题, 我把宽容和尊重给了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 尽管他有生命中的暂时缺陷。可以预见, 当一个生命得以张扬, 潜能得以觉醒之后的学生, 他的能量有多大。这次期中考试, 他数学考了80分, 史无前例, 当办公室的老师都投来怀疑的目光, 他却用自己的行动打消了大家的疑虑。那就是, 我奖励的数学本上工整的课堂作业, 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作为老师, 我相信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回馈, 更是一个生命的起航。

2.思考

中国的教育强调“苦情教育”, 崇尚“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骨”。几乎所有中国孩子都会背爱迪生的成功口诀“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 却对后半句视而不见:“但是1%的灵感最重要, 甚至比99%的汗水还重要”。“1%的灵感”其实就是可贵的创新精神、人的个性, 没有个性的教育最多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平均人”。 所以很多时候, 当我们的意识形态与学生产生矛盾的时候, 我们就需要学会退让。这看上去是一种消极的东西, 但适当的放弃、妥协会给学生的成长留出更大的空间。

四、结语

童年是鲜活的, 在童年, 无论学生所处的时代竞争多么激烈, 分数多么重要, 但所有的学生都有天马行空、诗情画意的权利, 如果我们只关注分数而忽略其内心世界, 是不是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弄丢了学生的整个童年呢?按古人的说法, 为文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那么教育的最高境界也许就像泰戈尔的那句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 而我已经飞过!

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篇8

【关键词】职业中学 创业教育 创业精神 创业能力 理论与实践 研究

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职业中学的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职校生潜能,以开发中职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他们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是以提高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尤其注重培养他们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让中职生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

一、在职业中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开展创业教育

由于每年有大批的大学、大专毕业生就业,冲击着人才市场,下岗分流人员不断增加,使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创业教育能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就业压力。

2. 开展创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只限于“从业教育”,教学只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不是全面创造能力。而创业教育则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开发和提高创业的基本素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和生存能力;培养适应各种需要并能在社会上自谋职业的复合型、创造型人才。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是必然趋势。

3. 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开展创业教育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另外,鼓励和允许学生走出去创业,能够让学生增加实践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可以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仅是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一种延伸,更能使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最终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色决定了实施创业教育是学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此,应该顺应时代的特点、适应市场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开展创业教育。

二、在职业中学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

1. 建立创业教育管理体系

为保证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应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即“教务处—学生处—培训处—实训处”。教务处负责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学生处负责创业素质训练,培养基本素质;培训处负责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创新思路;实训处负责见习实训,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

2. 设立创业教育实施环节

规划好中职学生三年的创业教育环节:“入学—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参观专业建设、了解专业特点、明确学习目的,及早做好就业与创业心理准备。围绕《职业·就业·创业》学习创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树立创业意识,塑造创业心理品质。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通过社会调查、参观企业、顶岗实习等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学生毕业时,学校与企业合作举行招聘会,尽量帮助学生实现首次就业,为将来创业发展奠定基础,也鼓励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业意识

学校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参与创业实践。也可聘请当地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任兼职教师,强化师资队伍。另外,学校通过校园广播、画廊宣传,举行创业主题班会、演讲等活动宣传创业扶持政策,形成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转变学生“等(等待就业)、靠(靠关系)、要(向家长要钱)”的思想观念,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4. 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应加强研究工作,形成丰富的理论体系,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围绕创业意识学、创业技能学、创业社会学、创造学、科技发明学、创业指导等课程内容,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创业知识。

5. 加强创业教育学科渗透

结合专业和学科教学特点,将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创业能力训练与提高等,渗透在相应的教学实践中,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6. 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意识形成、创业素质发展和创业能力提高的现实条件,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一是在校内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利用学校“前店后厂”的有利条件,将专业实训与创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二是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市场经济。三是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见习和顶岗实习等,走校企联合的模式,搭建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

7.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学校通常有学生会、学生自治会、团委,团委下设有多个学生社团。社团定期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和社会活动,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

小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 篇9

“小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洮河镇中心校 孟祥荣

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时代,学生在享受着无比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当前社会这种急剧变化与发展对学生的生命观也带来了种种消极影响,加之可怕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的发生,都强烈说明在校园中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迫在眉睫。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善待生命与护卫生命,帮助学生在目前并不相对安全的成长环境中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同时,强化学校安全建设与安全教育管理,营造出安全的校园教育环境。以“生命为本”的教学,才可能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的丰富升华和完整健康生命的成长。综上所述,此课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生命教育观理论为指导。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促进生命不断超越。而教育,则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

2.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建立健全学校生命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互补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

2、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全校师生及家长对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形成自觉的生命与安全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的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教育生涯的价值,能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主动讨论生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并在研究中成长,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让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2、如何利用各种活动及形式,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常识和技能。

3、怎样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合力作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融会贯通的教育渠道。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学科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课堂应成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小学生命教育与语文、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心理健康等学科有机结合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提高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赞美。

2、专题教育

学校将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学校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和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随时、随地、随机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指导。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安全教育

遵守交通安全教育,让交通安全常识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深深印入脑海,并付之与行动。针对学生的特点,介绍如何防火、注意交通安全、生活中预防伤害事件等方面的知识,开展防火、禁毒、弱水等安全教育。各中队定期以安全为内容开展主题教育。

(3)法制教育

通过讲座、观看资料、参加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 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利用班队会,进行说“法”活动,讨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写下心得

(4)环境教育

一个文明校园,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建设一个文明校园,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从自身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养成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筹划阶段

1、填写课题申请书。

2、确立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组研究人员。

3、组织教师收集相关信息及资料。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组织实验教师以研究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行动研究,通过多种教育途径与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收集与积累实验资料,写出阶段性实验总结。

第三阶段:完善总结阶段

对实验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把在行动研究中获得的记录材

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形成理性的思考,提升实验研究成果,撰写课题论文,形成项目研究报告,准备评审鉴定。

预期研究成果:总结、交流、体验

八、课题的成果呈现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活动纪实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主持人:孟祥荣

成员:赵伟宋霁虹

对生命化课堂的体会 篇10

作者:刘大伟 文章来源:乳山市下初初中 点击数:236 更新时间:2010-9-

生命化课堂在我校实施已经两年,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在这段时间中的学习体会:

一、对“生命化课堂的”涵义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几乎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生命的成长,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长期以往,学生鲜活的个性被教师抹杀,导致的后果是:高分低能!通过学习,我对生命化的涵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所谓“生命化的课堂”就是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顺应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搭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努力促成学生的生命个体与课堂有机的融合,让课堂与现实生活、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课堂变成鲜活起来,就是要做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课堂来!通过构建生命化的课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成就生命”,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二、转变教育理念,用“生命化”的理念武装头脑。

要想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就必须摈弃传统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具有“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理念。过去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而今天我们却要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源头活水”,而无论是什么样的水,要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唯一的:从学习中来。永无止境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该是教师永恒的主题。为此我要继续力学习有关“生命化的课堂”教育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才能竖起行动的先导,才能真正树立起生命化的课堂理念,才能去践行生命化课堂教学。

三、构建生命化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生命化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必须首先是课堂的编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备课既要备课本,又要备学生,备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包括年龄、心灵特征、认知水平。想学生之所求,给学生之所需。在备好课的前提上努力实施好“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生命化课堂教学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生成”这一模式,教师必须要相信学生,将课堂大胆的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变原来灌注式的教学为生动、活泼的教学,通过电教媒体等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合作探究氛围,以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以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与生成,也促使教师情感的绽放,造就生命的绚烂多姿。使师生在彼此交往过程中的认知、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取一定的成就感,达成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现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四、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适时进行评价是激发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支撑点。生命化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让课堂充满活力的重要一环,评价再度彰显生命的内涵。为此在实施生命化的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一是要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主体。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大都只注重于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是教学中很重要的评价主体。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特别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让课堂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是要建立多种评价形式。除沿袭传统“不错”“很好”“很棒”,的评价形式外,在课堂上还应该用手势、表情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是要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标准。课堂评价多几把尺子,关注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要做到适时评价。课堂上的评价不囿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胆质疑,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环节中教师注意择机进行评价,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最大限度地让课堂变得生机有活力。

总之,研究、探索构建生命化的课堂才刚刚起步,我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使自己在不断研究、探索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节选)

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何会存在这些问题?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回答的。应该说,这些问题曾有过讨论,人们的认识也有进展。如认为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然而,这些认识的进展,尽管起了拓展思路、丰富认识的作用,但仍然局限在对教学性质的传统认识中,并未跳出原有的“大框架”。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首先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这—“大框架”的合理度。

所谓“大框架”,即指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范围内的教学观。它具有广泛影响并至今活跃在教学论界,故揭示教学作为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历来是教学沦的基本任务。现被普遍认同的观点大致如下: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

上述教学理论在实践特别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一般呈现出如下特征: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达到发展能力。其他的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程进行的程序外,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在教师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上都已有明确答案设定。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士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以上就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大框架,在理沦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总之,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以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为了改变上述状态,我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

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而的发展。

平时,当淡及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即学生发展的理想目标时,几乎无人会不顾及人的发展之全面性。但在学校教育的实施中,在教学实践中,却又常常把某—类的活动,或以某种内容为主的活动视作只为某一方面发展服务的。人们忽视的恰恰是一个重要的基本事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叫中去。因此,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该关注这一点。最后,问题进入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究。本文提出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产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文,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若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真正成为实现上述新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常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教育的真义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但是现实中的教育许多时候是在压抑人、摧残人、甚至是扼杀人,使师生共处于自然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双重背离之中,只能被动、机械地占有知识,完全遗忘了对生命的关注,使课堂生活变得压抑与沉闷,缺乏了应有的生命活力。

课堂生活是师生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需要课堂成为其探究知识、智慧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其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对教师而言,课堂也是其生命价值得到根本体现的场所,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上一篇:三月再见四月你好朋友圈文案句子下一篇:诗歌研究复习资料